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通用9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 篇1
我是一個嘴讒和挑食的讀者。曾對一個朋友說:一部二十萬字的書,若有一萬字吸引我,我會買下來,若有一百字讓我記住,就是一本值得眷戀和留存的書了。而眼前這本書,它在一周的閱讀里賦予我的快感,讓我在感動之余,甚至涌出一股感激。一股極度亢奮和深深滿足后的感激。
題材之豐浩、細節之精準、紋理之細密、精神發現之獨特、關懷視野之闊大、言說的銳度和思路的延展性……蓋超乎我的想象。經年來,我很少看到在一冊書中,由一個人的筆下竟洞開出那么大面積的精神風光:郁郁蔥蔥的故事森林,幽邃致遠的理性深潭,峻峭挺拔的良知峰巒……在王開嶺身上,我驚訝地看到了一個體悟型作家的全面性:文學的、美學的、理性的、情懷的、史思的、宗教的……一本書竟能洶涌、匯合那么多元素而又從容不迫!在這個浮燥的速記寫作時代,你不得不承認,它有一種鮮見的“世外”品質。
準確地說,它給了我一個周期很長的閱讀節日。就像一份豐盛大餐,它的豐饒和美味,幾乎照顧到了我腸胃的每一層褶紋。
“二十世紀,神被殺害,童話被殺害。最醒目的標志就是人對大自然不再虔誠,不再懷有敬畏和感激之心……一切都在顯示,二十世紀是一個財富和權力的世紀,一個僅供成年人生存與游戲的世紀。‘現代化’,更是一個旨在表現成人屬性和欲望的概念,它本質上忽視兒童。”(《森林被殺害,童話被殺害》)
這樣美學化的理性文字,在以喧囂、怯懦和虛偽著稱的當代文壇,在以爭奪語詞和與概念調情為能的思想界,其含氧量是立即可判的,那種寂靜獨立的氣息,使我在呼吸間就把它與它們區別開來。
毋庸諱言,我們正面臨一個越來越商標化膨食化的閱讀時代。文學界的先天不足和蒼白自不必說,時代所能擠出的一點點腦汁,也多陷入學理的臃腫系統中不能自拔,一粒有用的藥丸,往往須數以千倍的糖衣包裹和累贅體系為之服務,多少洋洋萬言的繁文,一旦脫去了泡沫,甩干了那些語焉不祥和思維混亂的癱瘓性詞語,真實有用的信息大概僅幾十字或一句話。如此龐大的結構,對閱讀來說,實為一種巨大的時間消耗和體力開支,簡言之:累!或者說:表達的無能!而一些相對非學理性的民間書寫,雖不乏自由和閃光的東西,但由于言說的任性姿態和散漫氣質,又多在聲音的分貝值上下功夫,一些有用的思想原材料,也多流于一種粗糙的機器生產,濫而殤,浮而佻,經不住檢驗和淘洗。
王開嶺的文本顯然屬于一種手工,屬于一種慢活。這使他的筆調又多了一種罕見的誠實和耐性。更要命的是,除了要求理性的精準,他還唯美。比如有一篇向兒童學習,在批判了成人社會對童年的粗野塑造之后,他這樣說:“一個人的童心宛如一粒花粉,常常會在無意的‘成長’中,被世俗歷驗這匹蟑螂悄悄拖走……然后,花粉消失,人變成了蟑螂。”“所謂的成熟,表面上是一種‘加法’,但實為一種‘減法’。就像一個純潔的天使,不斷地掏出衣袋里的珍珠,去換取巫婆手里的玻璃球。”“從什么時候起,一個少年開始學著嘲笑天真了,開始為自己的‘幼稚’而鬼鬼祟祟地臉紅了?”讀這樣的句子,你只有贊嘆的份。它不僅貢獻了智慧,還貢獻了智慧最好的形式。
王開嶺的文字,有一種溫潤的金屬感,有一種磁性的光芒,它敏感、深邃,明澈又干凈……如果用形象表達的話,我想說,王開嶺的文本散發著一種鮮見的紫檀氣質。這樣一冊書,擺放在書架上,儼然現代家居中驀現出一件“檀品”,你會覺得眼前一閃,心神被什么東西給緊緊攝住了,它會帶給你一種與平時迥異的閱讀景象:不僅工藝精美,更多是其質地、其優雅的心靈和紋理的高貴,一種叢林里的高貴,一種靠沉淀、濃縮和結晶凝成的高貴,天然而非刻意,古老卻又年輕,沉實且生氣蓬勃……這樣的資質于當代實在太難得。完全可以想象,其生成會多么緩慢,包含了多少苦寒和耐性。
無論是廓清歷史、還是批判當代生態和權力之弊,他截取的往往是那些最不引人矚目、最易被喧囂的學界和民間所忽略、而又極具人文品質的片段和細節,用他自己的話說,叫“精神事件”(這是他常用的一個概念)和“心靈事件”。這幾乎成了他選題的一個標準。也正是這樣一個標準,保證了該書的純度和精粹性。其實,這不是個運氣問題,一切有賴于作者的提升之功,仰仗作者的心靈銳度和精神發現力。
“一個人,當他提著褲子時,其殺人的職業色彩已完全褪去了。他從軍事符號——一枚供射擊的靶子,還原成了普普通通的血肉之軀,一具生理的人,一個正在生活著的人。”“假如人類有一天真的不再遭遇戰爭和殺戮,你會發現,那值得感激的——最早制止它的力量,竟源于這樣一組細節和情景:比如,決不向一個提褲子的人開槍!”
這樣的文字,會讓一個心靈敏細的人感到歡愉,也使一個思想習練者倍覺滿足。這種文思兼容的品質,既替淺薄、貧血的散文界挽回了思想和良知的面子,又為魯莽兼粗糙的思想界贏得了藝術與審美的聲譽。或許正是因了這原因,近些年的各式“最佳”“年選”“精品”等選本大戰中,均可見對王開嶺名字的爭奪。《請想一想華盛頓》《決不向一個提褲子的人開槍》《精神明亮的人》《恐龍胃和物理人生》《古典之殤》《一個房奴的精神大字報》《大地倫理》《我們如何消費星空》等已成為這類作品的名篇。
在王開嶺理性精神的背后,我感受強烈的還有一股揮之不去的浪漫:性情的浪漫,心靈的浪漫,目光的浪漫。這浪漫就像菌種,極大地生動了他的體悟和才華。看得出,王開嶺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即使在他最具現實性和批判性的文本中,也影影綽綽閃動著朦朧的審美色彩,正是這色彩,讓我瞥見了一個浪漫主義者的挺拔背影,一個自由高韜者的倔強。該書中即有一篇叫《精神明亮的人》的文章,若換了別人,是無論如何也走不出那么遠的,文中,他提取了現代人生態中常常忽略的“看日出”這一細節,把生理惰性提升為精神遺憾:“迎接晨曦,不僅僅是感官愉悅,更是精神體驗。按時看日出,乃生命健康和積極性情的一個標志。它意味著一次洗禮,一記被沐浴和照耀的儀式,賦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覺、新的閃念與發現……”
有誰表達過這樣的細節?有誰曾對這樣簡單的自然情景進行過精神提純?或許是天然性情,或許是后天定力,王開嶺對“流行”似乎有一種特殊的免疫,在其作品中,你找不到流行話語的痕跡,對每一題材,他似乎都不滿足從一個流行的入口進入正題,他表達的入口真正屬于自己,而非租來的或盜來的。王開嶺使得你很難重復他。你可以重復其材料,重復其觀點,但你無法摹仿其紋理和氣質。他的文字不是說教性文字,而是體驗性文字,不是霸權式話語,而是共享性話語。他對讀者有一種含蓄的謙讓和尊重。而這種尊重,恰恰是我們很多,甚至包括被評價為“優秀”的作者所不具備的。他使用最多的是心靈,而不是嗓子。
透過這冊書,作為讀者,我游歷了一個人的精神地理,被那些從未見過的神奇風光所吸引。那風光在日常的旅游地圖上是見不到的。我不敢斷言這樣的地理絕無僅有,但我確定的是,這是當代為數不多的身兼多種文質的作家和作品。
一本書,讓我看到了一個智者,一位詩人,一顆良心,一個浪漫而冷峻的同時代人。這樣一個夜晚,攜上這樣一本書,與之同行。我感到了雪的融化、心的歡愉和春天的臨近。
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 篇2
《精神明亮的人》收入王開嶺最具標志性的詩性散文和思想隨筆。在思想界,他被譽為新生代的旗幟人物:在文學界,他被視為優美的靈魂書寫者。其作品大量涌現在各類文選、年度排行榜、大(中)學語文讀本和(中)高考試題中,被很多校園師生公薦為精神啟蒙書和美文鑒賞書。
感受王開嶺的文字,有一種溫潤的金屬感,有一種磁性的光芒,它敏感、深邃,明亮又干凈如果用形象比喻的話,我想說,王開嶺的文本散發著一種鮮見的紫檀氣質。這樣一冊書,擺放在書架上,儼然現代家居中驀現出一件檀品。在這個浮躁的速寫時代,它有一種鮮見的世外品質。王開嶺的文字,有一種溫潤的金屬感,有一種磁性的光芒,它敏感、深邃。明亮又干凈如果用形象比喻的話,我想說,王開嶺的文本散發著一種鮮見的紫檀氣質。這樣一冊書,擺放在書架上,儼然現代家居中驀現出一件檀品。在這個浮跺的速寫時代,它有一種鮮見的世外品質。
讀王開嶺的散文集《精神明亮的人》中,讀到最多的便是人心二字。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對自然的敬畏。幾千年來,月亮以其溫柔恬靜的面容,懸掛于我們的人文視野中作為最親密、最寶貴的一個鄰居,她像一位情侶,廝守著地球的浩瀚長夜。月亮這一被仰望了數千年的文化意象和精神圖騰,正被“月土地”這一塵埃概念所覆蓋。荒野的消失,乃時代最大的惡果之一。損害的不僅是生態美學,更是人性價值和精神美學。20世紀,神被殺害,童話被殺害。最醒目的標志即人對大自然不再虔敬,不再懷有感激之心。于我心有戚戚焉!
給我帶來感染和震撼的還有對童年的敬畏和捍衛。每個人的身世中,都有一段稱得上“偉大”的時光,那就是他的童年孩提的偉大在于,那是個怎么做夢都不過分的季節,那是個深信夢想可以成真的年代對兒童成人化塑造,乃這個時代最蠢的表現之一。而童年真正的樂園大自然的被殺害,是成人世界對童年犯下的最大罪過。哦,保衛自然就是捍衛童年!影響一個人終生價值觀的,一定是童年的記憶和生命印象那些最早深深感動過心靈的細節!哦,捍衛童年就是營造終身的精神家園!教育就是為了人的精神發展。但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捍衛和留住童年。
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 篇3
清楚地記得翻開書的第一篇《精神明亮的人》就被作者優美的措辭和細膩的語言以及纖細的情感所嘆服。人生苦短,幾十年如彈指一揮間,宛若一場夢。這本書教會了我如何做人——要做一個有用的人,脫離低級趣味的人,這樣的人就必須要有高潔的品質和頑強的意志。當然,你要盡可能做一個不折不扣的真實的自己。
現實總是殘酷的,一些人總是把現實想得那么美麗,未曾想到面前的路總是充滿了坎坷與艱難,自己沒有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而最終失敗。有時殘酷的現實總是與我們如影隨形,當你放慢奮斗的腳步時,它就會讓你嘗到失敗的滋味;當然,它也激勵著我們,使我們奮發上進,催促我們不斷地向前奔跑,超越以前的自己。書中的一切描述都能使我們觸目驚心,同時又發人深省。讓人想到我們人類種種行徑,我們無疑離經叛道,對大自然缺乏敬畏。
在開篇《精神明亮的人》中,觸動作者心弦的是福樓拜寫給女友的一封信中所提到的“我按時看日出。”正是他的“按時看日出”讓作者猝然絆倒。一位如此吝惜時間的世界文豪,卻每天惦記著“日出”,把它當作是一門必修課來迎對,那是何等的對大自然的熱愛。而細想我們,又何嘗將大自然視作母親,更何況抽出你那看似稀少的時間而來看看日出。
看日出?或許有人不屑一顧,認為這是浪費時間,平時過于忙碌,日出時或許已在學習工作,而到了假期,人們又往往躺在床上,將休息當作不看日出的借口。殊不知這看似只有浪漫這一個優點的看日出這一行為,正是你對自然的熱愛的體現,一個人對司空見慣的日出似乎毫無感觸,這不正是快節奏生活所帶給我們的“禮物”嗎,我們實在不能嘲諷心懷浪漫,心系自然的人是“閑著沒事干”,其實我們才應反思。
作者也曾感嘆“迎接晨曦,不僅僅是感官愉悅,更是精神體驗;不僅僅是人對自然的欣賞,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的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輪撞擊。它意味著一場相遇,讓我們有機會和生命完成一次對視,有機會認真地打量自己,獲得對個體更細膩,清新的感受。它意味著一次洗禮,一記被照耀和沐浴的儀式,賦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覺,新的閃念、啟示與發現……”
希望我們能心系自然,不忘初心,做個精神明亮的人。
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 篇4
《精神明亮的人》告訴我們:人需要點亮精神。精神是去物質化、異質化的意識存在,當它仰仗著文字的力量而變得可感時,人們更易接受這種虛無的滿足感。我時常想象若這本書該是個什么場景,何許模樣——也許是黃昏,面對夕陽,閉著眼睛,感受發亮的光暈,周身環繞的是洗盡鉛塵的清純;或許,只是一個回憶的背影余光。回憶的樣子是安靜與感傷,掛著溫潤與平和的標簽,卻有著意料之外的堅決。
堅決寫傳統的真善美,堅決唱著愛的主旋律,堅決發現最可觀的一面,堅決有自己的黑白是非。這個世界里沒有爾虞我詐,有的是對古典的追思、對文字的敬畏、對歷史的審視、對當下的思慮。有人說這樣的世界太單純,它只是泱泱之中冰山一隅,這樣的社會是殘缺的,它沒有一個嚴密完整的結構。然而在精神文字里,我們有選擇性地把負面的情緒沉入海底,看到淺層的光鮮亮麗,便可欣喜于純潔、浪漫這些美好的.字眼。有時候能遺忘也是一種自我安慰的能力,因而在閱讀時慢慢滌去浮躁的不安分,簡單純粹。既然不是真實的生活,那么我們允許它的理想主義,正如我們在無人的角落吐露的秘密的心聲。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們高呼著欲望都市需要靈魂自救,標榜著形而上的自我追求,用高深晦澀的古老語言去彰顯自己的遺世獨立,然而最后仍迷失在熙來攘往的世界中。霧里看花不知花殘未謝,水中望月難曉陰晴圓缺,大多數的人朦朦朧朧不痛不癢地過著日子,為了生計抑或是貪欲而奔波。他們知道國家大事、世界風云,也知道雞毛蒜皮、細枝末節,唯獨不知道,或不想知道的,是最純凈的自己在哪里。人們不習慣去捫心自問,也往往懶得追求飄渺的真相,便把深層的自己藏好、忘卻。這似乎是最安全的做法。人們總是可以為自己的逃避找出許多冠冕堂皇的理由,然后為自己的物質與無知冠上真實單純的美名。
我承認我是世俗大眾的一份子,從來不敢自詡清高和孤立,寧愿把自己淹沒在茫茫人海里,也不愿做特立獨行的那一個,以一種安全的方式戰戰兢兢生活。因此我在書中看到的更多的是關懷與感知,作者作為一個人的個體對周身的體悟和更內心層次的交流。前者來自作者敏感細微的個人世界,而后者更多地來自作者本身的閱讀經歷。所謂文人氣性,當是經脈分明,持一見而博思域,深諳己道而不孤芳自賞。看一場他人之間的文化交談,讀者也不禁心動。生命如斯于此,文字的感染力在缺乏現場感的劣勢下依靠一種共鳴駘蕩了讀者的眼睛。“生命就這樣詩意地開始,又這樣臃腫而可恥地結束。”不愿這樣畸態地走在既定軌道上,便用文字尋找一種解脫。“我們都生活在陰溝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王爾德如是說。于是一斟清茶裊裊,一盞孤燈相伴,一卷古籍丹青,一支羊毫潑墨,一段暫時忘卻,一夢南柯。一方閱讀與溝通的天地,便有言可說。
然而看別人的文字找自己終究是困難的,蕓蕓眾生也更樂得糊涂,保留所謂的不清不楚,過著自己意義未知的小日子。那就在心底留一點光吧,至少,在靈臺清明的時候,也會看到一些本真的影子,也可點亮一簇微弱的火花,那簇火花有著一個美麗而虛無縹緲的名字。
五月的槐花地,人來人往,卻仍是自己。
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 篇5
“生命之上,是山頂。山頂之上,是上蒼。對地球人來說,星空即是唯一的'上蒼',也是最璀璨的精神屋頂,它把時空的巍峨、神秘、詩意、純凈、深邃、慷慨、無限……一并交給了你。”讀罷王開嶺先生所著的《精神明亮的人》,掩卷沉思:這樣熱情得甚至浪漫過火的文字竟是出自一個需要理性審慎的新聞人之手?
處于對這個時代深深的憂慮,王開嶺用其詩般的語言、如颶風般疾呼:給心靈一處洗滌塵埃的空間,給生命一個停下休息的留白。做一個精神明亮的人,依舊對世界抱有如孩童般洶涌的好奇心。
不論是福樓拜每天看日出的堅持、朱麗婭保護紅杉樹的勇敢、甚至是左拉等人保護一個死刑犯的豪邁,這些大人物、小人物都用自己的行動去捍衛人類最基本的良知和權利。他們就是這個時代的精神穹頂,值得所有人以仰望的姿態去追求。良心促發的是謙卑、詩意和純真,謙卑、詩意和純真開啟的是一個有德和有信的時代。
當從書中走出來反觀現實時,這個時代又是怎么樣的呢?康德說過:“時代的進步同道德的墮落呈二律悖反。”地溝油、塑化劑、貪腐……人性的陰暗面令人發指。世界變成狂歡的派對,娛樂至死。
我想王開嶺先生熱情得過火的聲音來源于其對生活沉郁的激憤。正如盧新寧在北京大學畢業典禮說過的:“被懷疑的時代依舊需要信仰。”王開嶺先生也在找尋自己的信仰,那種急切和痛苦使他在《鹿的窮途》中發出這樣的聲音:“又有什么能來拯救人呢?”
保持仰望的姿態,兢兢業業地熱愛生活。王開嶺先生在《仰望—一種精神姿勢》里是這樣寫的:“把'信仰'二字拆開即發現:'信'與'仰'的關系竟如此緊密—信者,仰也;仰者,信也。唯仰者信,唯信者仰。”信仰是種虔誠的姿態,是種崇敬的姿態,是種追尋的姿態。
應當去信仰法制,而不是做在"官官相護"的時代里的弄潮兒;應當去信仰道德,而不是做在"金錢至上"的時代里的利己主義者;應當去信仰純真,而不是做在"物質肆流"的時代里的追逐者。就像三毛在詩中寫的那樣:"愿把一生活成一棵樹的樣子一一一半在塵土里安詳,一半在風里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
愿你我心頭都有一方穹頂照耀。
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 篇6
讓靈魂從嬰兒做起,像童年那樣,咬著鉛筆,對世界報以純真,好奇和洶涌的愛意······
多么純凈有趣的語言!看著封面上的這行字,我品味著,懷著一種期待的心情翻開了正文,讀著讀著,視線漸漸地就移不開了。
風蕭蕭兮易水寒,漉漉雨雪,秦世恍兮,隨著王開嶺的描繪,我仿佛看見了兩千年前的易水河畔,那個孤傲絕倫的身影在慷慨長歌。荊軻,普通的名字,非凡的一生。為了義,你明知必死,卻毫不留戀前去了。
黃土,皚雪,白草,逼近,尖嘯,倒地,視線突然模糊,一種無法言說的悲傷縈繞在我的心頭。我猛的一驚,很久沒有什么文章能讓我情緒波動如此強烈了。
義,到底有多大魅力,能讓人為之舍生忘死?撥開那凄美的情景,我不禁這么想到,倘若當年荊軻未死······
不,他的榮譽就是死,沒有不死的死士。王開嶺帶著些許憂愁嘆息卻又肯定的說,接著,那充滿美感的語言再次表達了對荊軻的肯定贊許。
我又反復閱讀那短短的兩頁半,我想,再沒有什么文字能重現當年情景了吧。
荊軻,愿你走好。
繼續翻著,我的視線似是深受吸引,不由得停留在了“向兒童學習”這五個大字上。目光所及處,在理性之美的渲染下,王開嶺用溫和明澈的語言,緩緩的浸潤我的心靈。
讀著, 我不禁陷入了思考,是啊,別說大人了,現在的我,不也是在努力擺脫束縛,成為一個所謂的成熟的人嗎?這樣做到底是對是錯?我不禁對我的行為產生了動搖之心,卻忍不住繼續往下看去。
文章最后,王開嶺說,從何時起,一個少年開始學著嘲笑天真了,開始為自己的“幼稚”而鬼鬼祟祟地臉紅了?細細一想,現實也的確如此。
童心,是善良的,純真的,敏感的,似乎美好的品質都濃縮在了這里。童年是嫩綠的,充滿生機的,奇妙的。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童心的美好卻在飛速消退著。那么是不是有一天,我也會變成一個冷漠無趣的所謂的成熟的人呢?
哦,不,我想,我可以試著改變一下,在成長的同時,若是我盡量保留那份純真,也試著從兒童的視角看待周邊事物,或許會有不一樣的體驗?或許會成為一個不一樣的成熟的人?這值得一試。
王開嶺還在繼續,理性之美的光輝繼續閃耀著。我看到了背叛了無精打采生活的可愛少女安妮公主,感受到了一代歌后鄧麗君聲音的無限情懷,為觸摸到的遭遇天災絕望的人們的經歷而哀傷悲痛,也為外國人民誓死保衛自然的決心與行動而震驚敬佩。
王開嶺的《精神明亮的人》仿佛是一口清泉,不斷帶給我豐富的精神享受,滋潤了我的靈魂,正如吳散人所說,這樣一個晚上,攜上這樣一本書,與之同行,我感到了雪的融化,心的歡愉和春天的臨近。
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 篇7
讓靈魂從嬰兒做起,像童年那樣,咬著鉛筆對世界報以純真、好奇和洶涌的愛意。
《精神明亮的人》是王開嶺的散文隨筆自選集。
在精神世界,王開嶺被視為優美的靈魂書寫者。我認為他的這本《精神明亮的人》是我的“靈魂和精神的啟蒙之書”。
王開嶺的這本《精神明亮的人》,它讓我看見了一個有智慧的圣人,有一位有知識的詩人,一顆善良的心靈,一個浪漫而又冷峻的與時俱進的人,一雙救助你的手,一對雙飛的小鳥,一個美好的心靈。
攜帶上這樣的一本書,與這本書一起行走,一邊走一邊看,雖然是冬天,心中結起的冰已經慢慢地開始融化了,我感受到了心中的歡愉和春天的臨近。冰已化,河水已經流淌。
讀著王開嶺的《精神明亮的人》我總是凝神屏氣,聚精會神,十分投入。
有時我被書中的故事,人物和情節震撼、感動。寫出的一些人物形象都十分的生動形象,惟妙惟肖。
王開嶺的書中都彰顯出了他自身的一些品質,他的清潔、激情與浪漫,他的寬廣和深邃,他的忠誠和對美的深愛沐浴著我。從他那精練而又熱愛生活的筆觸中,我獲取了無私的感慨和知識。
在王開嶺的書中我沒有讀出天真無邪,而是一些只能讓我感嘆的句子。這些句子不僅僅有智慧的結晶,還合成了最美好的經典。
在領悟了王開嶺理性的精神之后,我感受到了一股強烈的,揮之不去的浪漫;性情的浪漫,心靈的浪漫,目光的浪漫。王開嶺也發揮出他的體悟和才華。這些浪漫就像一個個棒棒糖發揮著自己的甜味兒,時刻誘惑著我。
透過了這本書,作為讀者,我游歷了一個人的精神的區域。
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 篇8
一看到書的名字,也許就會困惑,什么是精神?什么算作明亮的精神?什么樣的人才能成為精神明亮的人?翻開書后,文字便在眼前清晰了答案。
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社會漸漸變成了我們期待卻并不喜歡的樣子。我們的人生開始變得固定,出生、上學、工作、結婚生子、養老、死亡。我們越來越開始覺得夢能只是幻想,刻苦鉆研只能得來孤苦歲月與今夕華發,滿腹才華若沒有什么“關系”也絕無用武之地。在這個金錢主義、享樂主義、浮夸與炫富并存的時代,我們早已忘記了什么國學思想,人格精神。這不是說沒有,只是在一支隊伍龐大的時候,另一支就顯得弱小了起來。
其實,沒有什么人喜歡我上述的社會吧,可是社會的很多面就是這樣子,不是360度都是每晚的新聞聯播。一人撼動社會,可以,只是太難,那么我們自己呢?捫心自問,我們自己的精神呢?他在我們的心里還是明亮的么?在我看來,明亮的精神不是有多大的社會貢獻,也許只是做好自己,用一顆單純的心去做事。就像梁漱溟當眾反對毛澤東只是為了建立一個更好的中國,許三多草地中站崗依然挺拔只是為了達到軍規,我們給老人讓座、或者下水救人只是為了讓老人更舒適、能救一條命時,這就是一種明亮的精神,像是陽光灑進了心里。很單純,沒有任何的做作、虛榮。
我很喜歡一位主持人白巖松,如果讓我說覺得主持人中誰可稱為精神明亮的人,那一定是他。他說過這樣的一段話:“當世上所有人都把欲望當理想,把世故當成熟,把麻木當深沉,把油滑當穩健,把怯懦當智慧,那我只能說這個社會的底線已被擊穿。所以你們沒有資格來說我的勇敢是莽撞,執著是偏激,求真是無知,激情是幼稚。當那些兜售社會經驗的流氓朝我的夢想投來輕蔑一笑的時候,我會毫不猶豫的還你一句,傻子。”
原本簡單的事,被我們的心搞復雜了。但是原本在學校里,老師教的、我們學的,不就是那些最簡單的么?可是當學校毫不猶豫地把我們扔進社會,讓我們在那里生存時,我們才發現學校里學的不適應這個社會,然后自己摸爬滾打。可是否真的如此,是不是我們太急功近利了?如果按照最開始的信念堅定下去,未必不會成功的不是么?其實精神明亮,不過就是一束陽光灑進心里一樣,只要不拉上窗簾就好了。可是我們的圍墻,卻是越豎越高了。
大家都想要一個明亮溫暖的社會,既然如此,為什么不從自己開始,拉開心靈的窗簾,讓陽光灑進心房,讓自己先成為一個精神明亮的人呢?其實并不難,只要我們堅持著最初的夢想,抱著最單純的思想去做事做人時,我們就已經是一個精神明亮的人了。
也許,《精神明亮的人》讓我懂得最多的,便是這一點吧。希望,會有人愿意相信,愿意去創造那個社會。我也愿意,從我做起。
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 篇9
精神,字典上說是指人表現出來的活力。明亮,字典上說是有光,跟“暗”相對。活力會發光嗎?真的,精神是明亮的,像繁星,在那夜幕中閃爍著光芒。 ——題記
《精神明亮的人》,一本很樸素的書,黑字白紙,沒有任何花花綠綠的東西,很純,像一杯純凈水。一打開它,撲面而來的森林,深潭和冰雪的氣息,仿佛一朵綻放的曇花,那種由內而外的芬芳觸動了我身上的每一絲血管。書,又像雞尾酒,色彩各異,味道也與眾不同,但卻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使人至身于童話的仙境中。
而王開嶺便是那個技藝高超的調酒師,他的酒是詩,是璀璨明亮的星光,是愉悅精神的美……
“高樓大廈奪走了地平線,灰蒙蒙的塵霾,空氣中老有油乎乎的膩感……”
你可曾見過星空,那種滿天繁星的夜空?
你可曾見過森林,那種擁有自然芳香的叢林?
你可曾見過原野,那種一望無垠的,綠草遍地的土地?
試著想像一下:陪伴你的,有剛蘇醒的樹木,略含咸味的風,玻璃般的草葉,潮濕的泥土味,清脆的雀啼,充滿果汁的空氣,那輪大火球從海面上升起……
一種重溫童年的歡笑縈繞在你的身旁,你的心便感到從未有過的的舒暢。
突然覺得王開嶺就是一個精神明亮的人,他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浪漫,影影綽綽閃動著朦朧的審美色彩。
“‘天真’這是我心目中對生命的最高審美了。那時候,我們以為天上的星星一定能數得清……” “向兒童學習”,這是德國作家凱斯特納在《開學致問》的演說中的最后一句話。
許多的人一定覺得可笑,不切合實際。向兒童學習,學習他們的“天真”,那純潔的品質和美好的元素。我一直忘不了里面的一句話“一個人的童心宛如一粒花粉,常常會在無意的‘塑造’中,被世俗經驗這匹蟑螂悄悄拖走……然后,花粉消失,人變成了蟑螂。”突然覺得,兒童就是一個精神明亮的人,那種令人驚訝的純潔和童真,批判了所有所謂的“正式人”和“成品人”。
他是一個智者,一位詩人,一個浪漫而冷峻的同時代的人,拜讀《精神明亮的人》這樣一本書,真是令人心曠神怡,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相關文章:
《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06-27
《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11-04
《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07-02
精神明亮的人 讀后感字01-08
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范文05-06
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讀后感01-22
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精選20篇)07-26
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9篇01-30
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800字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