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煙云》讀后感范文(精選22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京華煙云》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京華煙云》讀后感 篇1
《京華煙云》被譽為“民國版的《紅樓夢》”,林語堂出版此書,在歐美引起轟動。當時的美國,深為中國人“一毛錢肯做一天工,五分錢亦不會反抗”的強韌精神苦惱,覺得這是一種太恐怖的民族入侵。林語堂優美流暢的英文書籍《京華煙云》,讓他們看到中華民族詩意的一面:月可弄、風可吟,拈花一笑、踏雪紅梅。
書中的女子形象個個豐滿,主人公木蘭有大家閨秀的儀態,更有生在帝都的大氣;莫愁智慧到掩藏自己的滿腹經倫,在相夫教子的平淡里獲得滿足;曼娘享有意中人亦愛自己的福氣,而且名正言順地嫁給了他,雖然不得不守寡一生,但是這愛的代價是值得的;珊瑚由姐姐升為母親再為祖母,雖然不是親弟弟妹妹、親兒孫,但是她母性的博愛光彩照人;還有神秘的寶芬,驚人的美麗、文采的對話、與經亞共舞打敗素云的聰明,都讓人覺得她似乎不是凡間人;紅玉的精神潔癖、錦屏的高心氣兒、錦兒的忠心與守口如瓶、麗華的天真、暗香的苦盡甘來、秀娜的俠肝義膽,甚至華太太的經濟頭腦……你不得不佩服造物主的神奇,世界上有女人這樣的物種,千人千面千種性子,而作為群相出現時,真如大海一般,包羅萬象。
書中的男子,我最鐘意姚思安。他培養了兩位優秀的女兒:木蘭和莫愁;也自知自覺地成就了自己傳奇的一生:年輕放蕩,中年頓悟,晚年得道。他極推崇莊子,也喜愛西方國家的物理學、生物學、地理學;既愿意在傳統的思想中悟出生命的大道,也愿意迅速接受現代文化的沖擊。當然他也無法擺脫“關心則亂”的父母通病,無法洗掉看到寶芬心猿意馬的男人通病。盡管如此,他依然是書中男子最完美的代表。相較之下,立夫太過激進、蓀亞太過懶散、平亞太過癡纏、經亞太過庸俗、博雅太過執著、懷玉太過懦弱、阿非太過猶豫、陳三太過保守,至于其他的男子,我已無印象。
我發現文學典籍中,男子因建樹、言論、功績或風流韻事流傳得多,因為有性格卻流傳的少,可是女子卻不同了,也有可能真是“女人心海底針”,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夏娃,一千個夏娃有一萬種個性。單是一個姚木蘭,在四季表現出來的性情、裝束、言談就大不相同。女人在男權社會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不是太多,所以性情方面便自由發展。
姚思安最后遁入空門,他十年游學之后回到家中,對家人說得一番話頗有意味:“在華山我從一只老虎前面經過,我望了望它,它望了望我,它偷偷溜走了。我告訴你們,孩子,我這旅行,一半是游山玩水觀賞風景,一半是自我求解脫。這兩個目的是不可分的。也許你們不明白。自我解脫的基礎在于身體的鍛煉,人必須無錢無憂慮,隨時死就死。這樣你才能像個死而復生的人一樣云游四方。你要把每一天,每一剎那都當做蒼天賜予的,你必須感謝上蒼。你身上不帶錢,則盜賊不近身。但是你不能這樣子旅行,那就必須把身體鍛煉好——你的手,你的腳,最重要是你的胃。必須能夠找到什么吃什么,或者能挨餓,不吃東西。必須室內室外都可以睡覺,不管什么天氣都能忍受。你若沒有這么一個身體,就不能旅行。”
我記得看成龍主演的《功夫夢》里,在武當山有女子控制蛇的場景,成龍解釋是那女子就像水一樣,蛇以為她是它的倒影。這里面有神秘的智慧,是不知道幾重天的境界。
既然是現代版的《紅樓夢》,自然書中描繪了大戶人家嫁娶、宴會的奢華鋪張,也描寫了各種古玩、擺設的靈氣與精致。木蘭喪女時,曾長時間把玩她的玉器,并沒有像一般婦人一樣隨性發泄,而是讓她的憂傷融入了這些小器物中,“表現得像一位高貴的皇后”。這樣的克制與沉默,讓她悟出了時間的永恒和生命的無常,從人生的挫敗感中抽離,更珍惜生命賜予她的一切。
文章的開始,姚思安就對女兒說:“人的運氣和個性是息息相關。人若有福氣,一缸清水變白銀;若沒福氣,一缸白銀變清水。人必須享有福的個性。”。我很欣賞這種觀念,中國人太會吃苦,你說農民臉朝黃土背朝天是辛苦,你能說有空調的辦公室政治不是辛苦?你說販夫走卒的沿街叫賣是辛苦,你能說身家過億的企業家管理一間大公司不是辛苦?你說養兒育女是辛苦,你能說求醫治不育的人不是辛苦?佛家認為人人來世間皆是吃苦,體苦、心苦、腦苦,各人有各人的苦頭吃。而且中國人相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人人都是抱著這顆心入世的。所以,學會苦中作樂,學會享福,更加彌足珍貴。
木蘭把這種珍貴發揚光大,當他們的小家定居蘇州時,她從做飯、洗衣、打掃中獲得無窮樂趣,甚至用鏟子鏟黑鍋底,她也能興致盎然。她生于大戶人家,從小錦衣玉食,的確比一般人更能體味生活的美感而不是強加于身的無奈。但是,那通透的心智、豁達的氣派,卻是上天給她的福氣,與家世無關。是那天地、那北京的城池、那自然的熏陶,塑造了獨一無二的一個她。
人生如詩,詩里有平仄抑揚;人生如畫,畫里有淺墨重彩;人生如夢,夢里有京華煙云。
《京華煙云》讀后感 篇2
我是由《京華煙云》這部電視劇,才了解到《京華煙云》這部小說的。《京華煙云》的作者林語堂,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帶有神秘色彩的傳奇人物。他是一位世界性的知名作家,被美國文化界評選為“20世紀智慧人物”之一。他學貫中西,是我國最優秀的雙語作家之一,在語言學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兼備散文大家與著名長篇小說家雙重身份,是唯一一位長期用英文進行文學文化創作的中國現當代作家。《京華煙云》,被譽為“現代紅樓”的著作,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作品,美國《時代》周刊推薦必讀之一,它生動描繪了一幅近代中國風貌圖。
《京華煙云》,是一部將磅礴、華麗、完備、經典、真實集于一身的著作。可以說,它不是一部小說,它就是生活,就是中國近現代史的再現。它不加粉飾地呈現出中國的一切困境與紛擾,并積極地昭示著國家的希望,是作者揮淚寫就的民族心靈史,是一部只有中國人才能完全體會的經典。代表了近代中國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物一一出現在這幅畫卷中,這些人物是那樣的真實、形象,就好像出現在我們的身邊的行行式式的人物。這部史詩般磅礴的巨著寫得如此淋漓盡致、如泣如訴,是一部可以在寂寞長夜里獨自品位的佳作。
《京華煙云》以主人公姚木蘭的命運發展為線索,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30多年間的悲歡離合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凱篡國、張勛復辟、直奉大戰、軍閥割據、“五四”運動、“雨絲派”與“現代評論派”筆戰、二戰爆發等歷史事件,全景式展現了中國近現代社會風云變動的歷史風貌。
書中穿插的是近現代中國的發展史,那是一個多事之秋,一個動亂的時代,一個戰爭的年代。中國面臨著改朝換代的變化,但是,書中從無絕望的筆跡,反而到處都彰示著積極的希望,照射出勝利的光輝。尤其是在書中結尾處,人們喊著:“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鄉”的口號,一個民族,由于一個共同的愛國熱情而結合,由于逃離一個共同的敵人而跋涉萬里。一個民族其雄偉的力量,像萬里長城之經歷千年萬載而不朽。億萬的中國人共同在這偉大的史詩時代奮斗生活著。這就是中國的希望所在。
《京華煙云》以家庭為主要描繪對象,是一本家庭觀念很重的書,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在書中,我們看到的家庭是安寧與和諧的,家庭成員父與子、母與子、夫妻、兄弟姐妹、妯娌、婆媳、主仆與仆仆之間的關系是自然的、和諧的。
書中的“母愛”很神圣,很偉大,很感人。姚木蘭的母親姚太太的母愛可以說是溺愛,她對兒子體仁的愛有著舊的家庭觀念,是縱容的、盲目的,但這并不能否認她對兒子體仁那種深厚的、純潔的愛,這是只有母愛所擁有的深厚真摯的母愛。姚太太的生命仿佛是為著兒子而活,她每天等著兒子回家,經常到深夜,只要能看到兒子便心滿意足。兒子死后,她的靈魂也跟著走了,只留下一個軀殼茍延殘喘,連話也說不得了。書中最感人的是陳媽,她數年如一日思念兒子,總是不斷為兒子做衣服,總是不停地尋找兒子,從不放棄。
而木蘭、莫愁的母愛則是一種理性的母愛。在送兒子到前線打日本人時,在國家與家庭的選擇中,她們除了一種出于母性本能的愛,即對送兒子的不舍與心疼,她們更多的表現了一種理智、一種理性。尤其是在抗日戰爭逃難中,木蘭收養了幾個小孩,她感到一種奇妙的快樂,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中國的將來,是綿延中華民族的生命。這種母愛,由個人升華了民族、國家,母愛的意義得到了升華。母愛是一種天職,我真想不出比母愛更無私、神圣、永久、實在的愛!
在書中,不僅有父母對子女的無私的愛,也塑造了一些孝敬奉養老人的形象。如木蘭、莫愁、陳三等。他們作為子女對父母老人一往情深,養老送終,極盡子女的職責,使得老人的晚年幸福安詳,像一處平靜的風景。如姚思安在臨終時,子女圍繞,奉孝敬養,他再也沒有遺憾了,在睡眠中逝世。這些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美、淳厚的良知和德性。
書中所塑造的木蘭、莫愁姐妹倆的性格是“賢妻良母”的形象,她們賢惠、善良、達觀,具有女性的氣質,但這并不是傳統的賢妻良母,而是有著現代意識的,尊重自己個性、價值與尊嚴的,文化修養高的,聰慧的結合著傳統與現代氣息的女性,并以女性的魅力感染著丈夫,無疑是對丈夫在生活上、工作上、心靈上的一種提升。比如,木蘭在知道丈夫蓀亞拈花惹草時,憑借自己的聰慧、冷靜化解了一場危機。她既沒有懦弱的忍讓,也沒有像潑婦似的大吵大鬧,而是用她的包容大度解決一切,做法大方得體、成熟穩重,既給丈夫、第三者一個臺階下,又挽留了丈夫的心,挽救了自己的家庭,三人也成了好朋友。這樣睿智的舉動令我們許多女性都自愧不如、敬佩萬分。
《京華煙云》中,我最欣賞的一個角色便是木蘭的父親,姚思安。他向我們傳遞著道家的思想,他的死很安詳,是真正的道家的仙逝。他很喜愛木蘭這個女兒,在他的思想中沒有“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觀念,這在封建社會是很難得的。他喜歡結交朋友,特別是有學識、有內涵的人,同時,他總是接受新事物,提倡新思想,其程度令許多年青人都驚嘆不已。在新文化運動中,他把自己的長辮率先剪下來,以支持這場運動。他漠視金錢、權力、地位,只醉心于得道,尋求真正的自己,他要洞悟造物者之道,凈化自己的心靈。他把一切看得皆空,選擇云游四海。他的老莊哲學思想影響了木蘭的一生,使木蘭成為一個淡然、逍遙、自由,善于在平淡生活中獲得樂趣的人。同時,也影響著孔立夫的人生,使立夫成為一個愛國勇士,用他手中的筆喚醒沉睡中的中國人。更是改變了牛素云的命運。姚先生在臨終前勸告她:“在打仗時,你要記住你是一個中國人。”這句話感染著素云,最終使素云不顧危險,拒絕做漢奸,選擇在日本做特務間諜,為中國辦事,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雖然,姚先生逝世了,但他的思想仍然影響著后人。
《京華煙云》中,時刻流露一種道家思想,流露出老莊哲學思想。那是一種渾然天成,順應天道,遵從自然,怡然隨和的生活藝術。書中的道家思想主要通過姚思安這位入世高人體現出來。每一次他與女兒木蘭的對話,每一次面對劫難時的淡定自若,經過漫長的獨自云游,到后來的驀然領悟,無不透露出道家的思想。這是一種浮生若夢的徹悟,一種心曠神怡的陶冶,一種博大精深的震撼。
林語堂的女兒曾評價《京華煙云》:“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閑話,加入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的確,這是一本包羅萬象的巨著。如果說《紅樓夢》是一部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那么《京華煙云》無疑是一部中國近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因為小說里面的故事,真實得宛如人生,讓人感覺不是在看一本書,而是在讀生活。書中的件件史實,簡直就是展現于舞臺上的話劇,而劇后的背景,則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讀《京華煙云》還另外想起《家》。故事的背景都很相似,都是一個大家族的悲歡離合為主線來寫。有《家》的影子,我想大概是因為其中對于一個丫鬟的描寫,其悲劇之處和《家》中的另一個丫鬟有相似。至于這本書,如果說是蛇灰線的話,我覺得還是不恰當的。《京華煙云》總共45回,《紅樓夢》有4回,如果說是伏延千里的話,那還真是不夠長。我真想一句話說,《京華煙云》讀起來不如《紅樓夢》有意思。
《紅樓夢》,怎么講,不愧是歷史地位,以及價值很高的書。書中又有對對聯啊,詩啊,賦啊的精彩描寫,連對藥材,對各種食物的描寫也是各處都有伏筆的。所以,雖然《京華煙云》有可能可以獲得諾貝爾獎,但是還是《紅樓夢》更有意思的。但是呢,關于后面的本侵華戰爭,以姚木蘭自己家庭為視角的描寫還是很有可讀性的。另外,姚木蘭也是一個個性很鮮明的人物,同樣,曼娘,銀屏也是《京華煙云》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姚木蘭,雖然是富家小姐,但總是表現出身手不凡,不管是對于未來的規劃,還是對于復雜人際關系的處理。
唯一不足的是,她對于自己的婚姻不是自己掌控的,雖然她自己深愛的人是立夫,但是卻只有和他做朋友。所以說嘛,還是挺遺憾的。另外,姚木蘭見多識廣,從小就受到家族中各種文化的熏陶,是一個很渴望自由的靈魂。同時,她身上也很有莊子思想的影子,繼承于她的父親。雖然我比較喜歡我的思想,但不得不承認,在那個時代,姚木蘭的父親給她灌輸莊子的思想還是很明智的一件事情。
《京華煙云》讀后感 篇3
讀《京華煙云》的心情與別的書完全不一樣。緊張、憤怒、悲傷……林語堂的女兒說:“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閑話,加入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一點不假,讀者憑著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蘭與紅玉。木蘭被稱之為妙想家一點也不夸張,她繼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遙,自由,追求理想卻又不強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獲得樂趣。蓀亞娶了她,是幾輩子修來的福氣。木蘭是適合做老婆的,她是一個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點子;她可以與你去很多的風景名勝,和她聊天,永遠不會氣悶;她喜歡做菜,特別愛研究新奇的菜式,對于種花養草,琴棋書畫也有興趣;既能滿足你對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賞月,做風雅之事;有時候可能有些過于理想化,但木蘭也懂得適時調整。對于書中的人物,我卻更喜歡紅玉。也許是因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憐香惜玉,總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她象一個有著許許多多煩惱的青春期少女,想減少自己的煩惱,卻讓自己的煩惱越來越多。阿非對寶芬的仰慕,使紅玉對阿非產生誤會。紅玉愛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將阿非的話理解錯誤,精神崩潰,最終跳潭自殺。她的身體與林帶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樣專情:整日擔心自己喜歡的男子不再愛自己。
這部書不愧為現代版的《紅樓夢》。書中的主角姚木蘭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寶釵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鳳的精明強干、秦可卿的溫和、元春的賢孝才德、迎春的忍讓、探春的睿智……
林語堂先生也說過:“若為女兒生,必做木蘭也。”這是對木蘭的最高評價了。也有人這么說:紅玉就是林黛玉,木蘭就是史湘云,寶芬是寶琴,莫愁是寶釵……
全書就是《紅樓夢》的影子。木蘭,不可否認的,一個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動讀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過人的才智?她的氣魄?她的膽略?……這些其實都是微不足道的。當讀者看到她的寬容的時候,對她也許會有一個新的認識。在木蘭與曹麗華相見中,誰也想不到,木蘭會對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寬容。
寬容是一種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說是很難很難。寬容就是一門藝術,一門做人的藝術,寬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偉大的行為。寬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納別人,理解別人的處世方法,尊重別人的處世原則。我們在接受別人的長處之時,也要接受別人的短處、缺點與錯誤,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和平相處,社會才顯得和諧。如果木蘭不寬容曹麗華,那么事情可能會變得更糟。也許孫亞會拋下木蘭與曹麗華結婚,這個結果也是木蘭最不想要的。但寬容也并不是說一味地縱容。木蘭的寬容是有尊嚴的,是大氣的,不是一味地縱容,抑或故作姿態,千人千面,有氣度的。這種寬容才是真實的。
《京華煙云》這一本書教我的不僅僅是這些,這本書也許只有中國人才能體會得到它的內涵。對聯,甲骨文,道家經典,詩詞歌賦……充滿中國文化的氣息。讓我在翻開書,細細品嘗林語堂的最負盛名的傳世之作。
《京華煙云》讀后感 篇4
意猶未盡,這是我讀完《京華煙云》后的第一感覺。故事中的每個人都是那么的個性鮮明。
姚思安,主人公的父親,他是真正讀懂了“道”的人,他不拘舊習,思想進步,遠非同一時代的人可比。他反對給女兒纏足,視金錢如無物,勘破生死,享受人生。他超然的見解深深地影響著年輕一輩,木蘭、立夫等因此都顯得卓而不群。他是那個時代的圣人,那個時代真正的老神仙。
姚莫愁,主人公的妹妹,她穩重,賢惠,寬容,雖然思想略顯保守,但的確是最適合持家的人。有這樣一位妻子,孔立夫基本不需要為生活而再擔心,一切都那么井井有條。或許,立夫更喜歡木蘭,但,的確,莫愁更適合他。
馮紅玉,相貌出眾,才華橫溢,多愁善感,體弱多病,從任何一個方面看,她都是翻版的林妹妹。除了名字的顏色外,再也看不出什么了。她和阿非本可以算作青梅竹馬,可惜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一段事不關己的話,讓她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天妒英才,何況她還是紅顏。
孫曼娘,木蘭眼中最美的女,也是木蘭最好的姐妹。她溫婉賢德,尊禮儀,孝父母,她和平亞,本可算是天作之合,可惜二人均為舊理所縛,最終的結局凄凄慘慘。幼時喪父,少時喪夫,一輩子沒享受過丈夫的疼愛,沒生過一個孩子,一直生活在悲劇之中。如果她當年能大膽一些,或許,生活會好很多。
牛素云,我覺得是這里面最可憐的人之一。蠻橫無理,為了利益,不擇手段,不惜一切。一直以來被人們所憎惡,但最后在面對民族大義與個人利益時,她番然悔悟,讓人們肅然起敬,當然這也跟經亞的孩子以及姚老爺子的話有關。
當然還有平亞、經亞、蓀亞、暗香、曾文璞、曾太太、桂姐、麗蓮、愛蓮、姚太太、馮舅爺、環兒、體仁、銀屏、華太太、寶芬、陳媽、陳三……太多太多的經典形象,讓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懷。他們之間的各種故事至今讓我難以忘懷。雖然我覺得,最后的結局有點生硬的走了高唱愛國的政治路線,但總的來說,《京華煙云》是一部再好不過的書了。
《京華煙云》讀后感 篇5
《京華煙云》這是一部中國近代的史詩。他記錄了從1900—1938年的中國歷史;記錄了那永遠不會被忘記的屈辱與傷痕;記錄了那亙古不變的老北京的喜怒哀樂。
《京華煙云》這本小說是林語堂先生25中英文著作中最有分量的一部作品。900頁45章。將近代中國描繪出一幅生動的風貌。193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賽珍珠女士就是以這本書熱烈的推薦林語堂做候選人的。
《京華煙云》這本書的名字吸引了我,促使我不由得想去了解在那層層煙云中究竟發生了些什么樣的故事。吸引我去了解我生長的這塊土地的歷史。在我的認識中這本書主要以主人公姚木蘭的人生為主線,反映了當時那段從安逸但卻到處曼延著轉向最終膨脹爆炸但卻充滿團結與希望的中國社會。姚木蘭,一個出生在北京富豪家中的千金,她沒有金枝綠葉的傲慢與嬌貴,更沒有傳統的陳腐觀念。她完全是朝陽下的一朵玉蘭花,高雅卻不失單純;聰穎卻不失賢淑。一個剛柔相濟的女子!故事從木蘭兒時一直寫到她人生之秋。
寫她的童年趣事,被義和團紅燈照拐買最終獲救回家;寫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愛情;寫她美滿的婚姻;寫她的喪女之痛;寫她在逃難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響下的思考。故事是以兩個家族的人物命運來展現了舊中國的文化、政治與生活。各種性格各種階層的人物給北京城增添了萬種風情。有畫家齊白石、哲學家林秦南、思想激進的青年學生、不畏犧牲的愛國青年、奢靡荒糜的政客、海外歸來的學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軍官。讀來頗令人有中身在其中之感。
我喜歡的也是《京華煙云》本書最閃光的一點就是其中的順乎自然的道家思想。那之中似乎充滿了智慧。把生死、富貴、人生苦樂看的那般透徹。這不禁讓我對莊子肅然起敬。莊子的哲學在書中影響了姚思安、姚木蘭和孔立夫。你一翻開來,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后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后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云,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幽然而止。留給讀者細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人夢也。演繹了一場如夢般無涯的人生。
《京華煙云》書中第三部分是“秋季歌聲”引用莊子的話是“臭腐化為神氣,神氣化為臭腐。”生死循環之道為宗旨:秋天樹葉衰落之時,春已開始,起伏循環,天道也。故描寫戰爭用這個道理便為舊中國的衰老意味著新中國的萌芽。故書中有“晚秋落葉聲中,可聽出新春的調子,及將來夏季的強壯的曲拍”等語。
還有一段論人生的永生與寶石的永生的。寶石的永生是單純的,它無情無感。而人的永生是種族的,他們是熱血的動物。這其中的道理也許我永遠都不會全弄明白,但我依然不得不承認其中的神秘與偉大深邃。
《京華煙云》作品的最后一部分“秋季歌聲”描繪了戰爭中的中國,那悲慘的場景猶如就在目前,不禁讓人有種“觸目傷懷”的沖動。中華民族是從屈辱中獲得重生的,書中提到在殘酷的戰爭面前堅韌的中華兒女寧愿選擇流離失所的日子也不愿當亡國奴,戰斗就一定會有犧牲,但年輕的炎黃子孫仍然為了保衛國家民族這個神圣的使命去付出,去奉獻,這樣洪峰般壯烈的場面,使我這個另一個時代的中國人感到自豪。我的心在震動。同樣是在這樣一片美麗的蒼穹下時空隧道的那一頭的同胞竟遭受著不一樣的苦難。日本對中國犯下的罪行將永遠刻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我們要立下亙古不變的誓言:強大我們的民族,讓光榮與繁榮環繞著它,不要再讓它神圣的名字受到外人的褻瀆!因為我們身上留著同種的血液。
《京華煙云》是前輩留給我們年輕人的財富。是要我們記住歷史。這是一本需要你細心揣摩的著作,其中蘊涵的哲理會使你終生受益。如果你是個有情趣的人,不妨在夜闌人靜時獨自欣賞,在黑夜里一片寂靜,這會有利于你的思考。
《京華煙云》讀后感 篇6
用了七天時間看完了《京華煙云》,書比電視好看,所以我喜歡看書,書中的人物更立體,更合理。我不是很相信現代的編劇們,經他們修改后的名著們總是失了味道,走了調。
很喜歡看歷史,歷史總是那么的精彩,或許是因為留下來的都是歷史學家們精選下來的史料。最近研究歷史偏重于封建社會的家庭組成,在封建社會,女人大都被認為是男人的附屬,女主內,男主外。女人操勞于家務與孩子。有些地位的家庭,女主人的工作則更為繁重,管理下人,家庭外交,節假禮儀。封建大家族更像現在的家族式企業,男主人是這個家族的品牌,大家要靠這個品牌過日子,所有的活動都圍繞這個品牌開展。女主人更像這個家族企業的CEO。管理家庭是一門很精深的學問,家人的和睦相處,家族的外在聲譽的保持與提升,內在精神的堅持與傳承,家人和仆人的素養品德,子孫的教育,這都是耗人心血的。
在流傳下來的書籍里面,有很多類似于《曾國藩家屬》《顏氏家訓》之類的書籍,看來子孫教育都一個家族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古時會有書香門第,官宦之家一說,也是家教不同。
之前讀紅樓夢,元春為這個家庭一直在隱忍,沒有自由。迎春太軟弱。探春太潑辣,惜春太執拗。妙玉太孤傲。寶釵太圓滑。相比之下,黛玉比較真實,有才氣,但是對黛玉一直有說不出的感覺,總覺得有什么地方不對。而湘云更為我所欣賞,有才氣,不必黛玉差,又性格豪爽。讀了京華煙云之后對她們則有更客觀一點的認知,紅玉好比黛玉,太過聰明,凡是看的很明白,但是不知道如何排解,總是多愁善感,郁郁寡歡,心理上屬于不健全的哪種類型,把紅玉和木蘭莫愁一比,就很明顯的感覺到紅玉的不健康,人格上的不健全。電視劇里木蘭成了寶釵,所以電視里莫愁才會一直怨她的姐姐,她的行為給人帶來太多的心理陰影。太不真實,太過完美,沒有了自我。書本上的木蘭很好,活潑浪漫,奇思妙想。像是湘云。書本上莫愁也比電視上的更加讓人喜愛,某些方面像是襲人。
看了京華煙云很喜歡木蘭,她的人格獨立是我最羨慕的。她是好的女主人,同時她不拘泥于世俗,對自己的精神有很好的追求,在這種追求中,她得到滿足。木蘭和立夫是很好的一對,但是他們在一起不見的很幸福,木蘭會助長立夫的銳氣,不像莫愁可以克制立夫,木蘭也不見得會像莫愁那樣為立夫做出那么多的犧牲。那么木蘭就沒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奇思妙想,立夫也不會像蓀亞那樣包容木蘭。所以愛情不見得就是兩個人結合的最好理由。
思維有些跳躍,想起什么寫什么,希望這里會成我這個愛胡思亂想的水瓶座之人的涂鴉之地。
《京華煙云》讀后感 篇7
小時候看過趙雅芝版的《京華煙云》,記得那時候每天晚上早早寫完作業,守在電視機旁等著潘越云的歌聲響起,“最輝煌時總是最滄桑,最明亮時總是最迷惘”,當時并不是很懂其中的深意,很多的劇情到如今也已淡忘,唯有劇中姚木蘭秀麗端莊、清新脫俗的美好形象在心底定格,以至于我接受不了后來任何的新版。近日用短短三天的時間,一口氣讀完了林語堂先生的原著,與書中的木蘭相逢,打開書時滿眼悲歡,合上書時感慨萬千。
《京華煙云》被譽為民國的《紅樓夢》,林語堂先生當時也是因為想要翻譯《紅樓夢》而未成,便仿其結構寫了這部長篇小說,因此這部小說中好多的地方都有《紅樓夢》的影子。讀《紅樓夢》時,我有時在想,黛玉清新自然卻過于孤傲,寶釵端莊典雅卻心機有點重,探春精明能干有時卻失了人情味,她們的優點若是集于一身,該是怎樣一種完美!林語堂先生曾說過《紅樓夢》中他最喜歡的是探春,他還說過《浮生六記》里的陳蕓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在他筆下《京華煙云》里,姚木蘭不僅有探春的干練,陳蕓的靈動,更是匯集了黛玉的才情,寶釵的懂事,湘云的豪爽,可以說是集中了作者對所有美好女子的想象,讓我們看到了世間最理想最完美的女子,讀罷,我們和作者一起慨嘆,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
這部小說以姚木蘭的人生為主線,講述了曾姚兩家從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的悲歡離合,由兩個家族的命運刻畫了政局動蕩戰亂頻發的那一段歷史,全書將道家和儒家的哲學思想貫穿其中,展現出了舊中國的的文化、政治與生活。
故事的開始,在南下逃難途中,木蘭與家人失散,被人販拐賣,顛沛流離,后來被曾老爺所搭救,木蘭的聰明博學深得曾老爺喜歡,兩家人從此來往頻繁,帶著報恩的意味,木蘭順理成章與曾家結緣,成就了根深蒂固的婚姻。正如書中所說,“在人的一生,有些細微之事,本身毫無意義可言,卻具有極大的重要性,事過境造的回顧其因果關系,卻發現其影響之大,殊可驚人。”逃難也罷,搭救也罷,這就是所謂的命運,很多的機緣巧合其實就是命中注定,不是由自己來選擇的,一些不經意的小事會奠定日后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無論這樣的相聚美好與否,都造就了我們不同的人生。
婚前孔立夫的出現,木蘭才發現最美好的情感是精神上的高度默契,這種感覺打破了她內心的寧靜。然而她并沒有因此悔約,而是將這份真愛深埋心底,安然接受命運的安排,只對同樣喜歡立夫的妹妹莫愁說了一句“你比我有福氣。”她用自己內心的缺憾,換來了兩家人的滿意與太平,也成就了妹妹莫愁的幸福。婚后,她周旋于大家庭之中,持家主事,孝老愛親,相夫教子,將復雜的家務打理的有條有理,滴水不漏。她對曾家的每個人都特別的好,對曾家老人的孝順,對曼娘的愛護,對素云的忍讓,對暗香的搭救,得到了曾家上上下下的認可。她是一個嫁給誰都會幸福,也會讓周圍的人因她而幸福的女子,她對愛情的理智,對婚姻的擔當,讓我不由得想到了才女林徽因,她們都能清醒地將愛情與婚姻劃開界線,愛情是兩個人的事,而婚姻則是兩個家庭的事,周全的考慮勝過一時的沖動。事實證明,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在那個戰亂的年代,相對于木蘭的活潑自由,莫愁的穩重淡定更適合牽制立夫由此避免禍端。書中木蘭與立夫在泰山頂上的一番對話,留給我很深的印象,他們之間心有靈犀,彼此默契,深藏心底的相知,超越了時代,給了我們最美的理想和信念。
木蘭被丈夫蓀亞稱為“妙想夫人”,是因為她經常有著奇思妙想,不拘禮法世俗,在那個舊思想為主的時代里獨樹一職,能將庸常瑣碎的日子過得流光溢彩,充滿詩情畫意。比如說她想當個男孩子,可以出門會客,可以趕考做官,可以到處游覽,可以讀各式各樣的書;她會吹口哨,能唱京戲,愛看電影,精通甲骨文,收集古董能鑒賞;她懂廚藝,能將淡然無味的飯菜發出奇異的香氣,她擅于熬藥,懂得中草藥的藥理和藥性;她讀書寫字會詩文,喜歡繡花,能品茗賞月,能種花養草;她既能在身處豪門中游刃有余,又能在歸隱田園時自得其樂;她沉穩智慧,不動聲色地化解婚姻危機,從她寫給曹麗華的信中不僅可以看出她深厚的文學功底,其寬容和大度實在令人折服。小說的結尾在戰火紛飛,流離失所的日子里,她還也不忘伸手去救助那些弱小無依的孩子。
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如此完美的木蘭?我想首先是她從小良好的家庭教育。父親姚思安是天馬行空的道家,豁達大度,思想開明,他不讓女兒纏足,送女兒們去上學,接受新思想,木蘭姐妹的成長環境寬松,她們獲得了太多別人難以擁有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他所說的“正直自持,則外邪不能侵”,這句話成了木蘭人生的指南,她從中獲得了人生的樂觀與勇氣。母親對她們極為嚴格,教給她們傳統女人的美德:節儉、勤勞、端莊、知禮、謙讓、服從、善理家事、烹飪、剪裁等各項技能。所以在她的身上是傳統婦德與進步思想的融合,是道家灑脫與儒家忠孝的融合。其次她的形象和性格有著地域的特征。木蘭的老家在風景秀麗的江南杭州,她的骨子里具有典型的江南女子的溫婉多情,浪漫靈動。而她從小生活在北京城,這里四季分明,每一季都有其極美之處,又有差異之處,城市與園林完美融合,既有崇高華嚴的氣質又有家居生活的舒適。在北京,木蘭學到了容忍寬大,學到了親切和藹,學到了溫文爾雅。這一點,我們每個人都有體會,來自于童年時鄉土的滋潤,來自于故鄉的氣質會融化在血液中伴隨我們的一生。林語堂先生在書中所描繪的老北京的古老與典雅,那字里行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贊美,讓我翻來覆去讀了好多遍。
讀京華只為木蘭。林語堂先生通過木蘭向我們傳達了順天應時的道家思想,為人處世的人生哲理,教給我們如何對待愛情,如何對待婚姻,如何對待不可測的世事,夜深人靜時細細揣摩讓人獲益匪淺。小說的結尾與開頭呼應,年屆不惑的木蘭就像小時候一樣又行走在逃難的大軍之中,也加入了全民族抗日的洪流,她感覺到其雄偉的力量,如同萬里長城一樣歷經千年萬載而不朽。這個結局告訴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脫離時代而獨立存在,每個時代都會賦予我們特定的職責,一個民族只要有覺醒的意識,團結的力量,再大災難,人的精神都能克服,能超越,由于精神的堅強弘毅,能將之改變而成為偉大榮耀光輝萬丈。
《京華煙云》讀后感 篇8
假期再次翻看了《京華煙云》,不像第一次的囫圇吞棗般倉促,這次仔細翻閱了一遍,竟然又讀出了許多味道。
《京華煙云》雖然是一部好幾篇小說聯成的長篇小說,但不因此而成一部散漫無結構的故事,而反為大規模的長篇。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閑話,加入劇中人物之喜怒哀樂,包括過渡時代的中國,成為現代中國的一本偉大小說。林語堂的女兒林如斯曾說過《京華煙云》是一本能夠隨時翻看的小說,并不是必須要有閑時才看,最好是夜闌人靜時獨自個兒看;困倦時,起來喝口清茶自問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確實,該書最大的優點不在性格描述得生動,不在風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繪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學好處。你一翻開來,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后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后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云,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讀者細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而我乃稱嘆叫絕也!未知他人讀畢有此感覺否?故此書非小說而已!或可說,“浮生若夢”是此書之主旨。小說給人以一場大夢的印象時,即成為偉大的小說,直可代表人生,非僅指在二十世紀初葉在北京居住的某兩家的生活。包括無涯的人生,就是偉大的小說。
《京華煙云》在實際上的貢獻,是介紹中國社會于西洋人。幾十本關系中國的書,不如一本道地中國書來得有效。關于中國的書猶如從門外伸頭探入中國社會,而描述中國的書卻猶如請你進去,登堂入室,隨你東西散步,領賞景致,叫你同中國人一齊過日子,一齊歡快,憤怒。此書介紹中國社會,可算是十分成功,宣傳力量很大。此種宣傳是間接的。書中所包含的實事,是無人敢否認的京華煙云》中描述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現代的;年輕的,年老的;出身高貴的,身為丫鬟的;老實本分的,工于心計;各式各樣的女人,個個個性鮮活,有血有肉;同一個女人,寫她從待字閨中到嫁作人婦生兒育女,從女兒到母親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同階段的女人,她們的心理變化也很真實的寫出來。例如木蘭和莫愁,這兩姐妹在相似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木蘭偏向繼承了父親的道家思想:逍遙,自由,追求理想卻又不強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獲得樂趣,也容易滿足;莫愁則偏向母親繼承了儒家之道,學會了作為妻子母親的生活中的智慧。同為女人,木蘭更適合做老婆,因為她有想不完的妙點子,能夠陪你去很多的風景名勝,和她聊天,永遠不會氣悶;她喜歡做菜,個性愛研究新奇的菜式,對于種花養草,琴棋書畫也有興趣;既能滿足你對生活上的要求,也能夠陪你品茗賞月,做風雅之事;有時候可能有些過于理想化,但木蘭也懂得適時調整。莫愁則適于做母親:她方正穩重的性格會給孩子一個好榜樣;莫愁最懂得以柔克剛之道,對于立夫這樣個性激進易沖動的人,也能懂得什么時候予以忍讓,什么時候堅持,什么時候暗暗責備,什么時候給予鼓勵,恰當地順應立夫情緒的起落,最終改變他,使他成熟穩重。相信這對于孩子要容易得多。因為莫愁有足夠的耐心,也有足夠的智慧,不會過分嬌慣,也不會過分嚴厲;莫愁在文學上的造詣也足夠給孩子的學習以指導,從她少女時代和立夫的幾次辯論就能夠明白,其實她思想鋒利,見解獨特,并不輸于木蘭,只是嫁人之后著意收斂,培養自己的穩重方正。
但這兩姐妹,在很多方面,是十分相似的。就從莫愁和木蘭對待丈夫外遇(立夫甚至能夠不算,因為那只是精神層面的)的態度就能夠看出,她們的沉著和智慧是多么的相似。同樣的善解人意,同樣的不動聲色。但是在應對立夫被捕這件事上兩人的態度迥乎不同,又能夠十分好的表現她們的不同——木蘭的沖動和理想化,還有莫愁的冷靜穩重和忍讓寬容。這兩個可愛的女子,是全書的靈魂所在,或許也是林語堂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吧。
要說到讓我最為佩服的人物,當然是堅強而又有主見的木蘭。應對生活的變遷,應對從富家生長享用一切物質的安適到變為村婦的劇烈轉變,即使最后變為普通農民,她依然能過著幽雅山居的生活,堅韌地應對所有困難,并在磨難中成長,成為忍苦,勇敢,偉大的民眾大海中的一滴水。林語堂曾說:“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可見木蘭是他心中的理想女子。
《京華煙云》向西洋人介紹了中國社會。細讀之,讓你有登堂入室之覺,隨你東西散步,領賞景致,叫你與里頭的人物一齊過日子,一齊歡快,憤怒。或許,除了一句”此書只應天上有“外,再沒有更恰當的語言了。
《京華煙云》讀后感 篇9
最近在讀一本書,是文學大家林語堂先生寫得《京華煙云》,讀過之后,感慨萬千,在人的這一生當中,有一些細微之事,本身毫無意義可言,卻具有極大的重要性,事過境遷之后,回顧起因果關系,卻發現,其影響之大,孰可驚人。本書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帶家族,從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30多年的悲歡離合和恩怨情仇,展現了現代中國歷史歷經風云變幻的歷史風貌,被稱為“新時代的紅樓夢”。
書中講述了姚木蘭這個傳奇女人的一生,一位女子,能容湘云與寶釵于一身,必然是不同凡響的,湘云是天真爛漫,可愛動人的,寶釵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是博學,通情達理。融合了她們特點的女子,大概是男人心目當中,最理想的佳偶吧。
《京華煙云》不僅是一本以主角為表現的,波瀾壯闊的家族史,也是一部民國的時代傳奇。
浮生若夢,是我讀完這本書的第一印象,人生真的是一件很奇妙的事,當它和整個國家和民族的興亡聯系在一起,當它在風云變幻的時代里,有過種種起伏,那么在地域的無限,歷史的無涯里,生活會變得更加悲壯,而在那個時代,木蘭是個幸運的女子,卻也是一個,不那么幸運的女子。如若說孩童時的木蘭,覺得她像湘云那樣,天真自然,隨著年齡稍長,木蘭變多了幾分寶釵的氣質,她懂得照顧自己的妹妹們,也懂得忍讓壞脾氣的哥哥,仿佛天生便懂得賢良淑德,情不自禁,讓人想起大觀園中,那個通曉人情,優良賢惠的寶釵。但木蘭這一生過得,最讓人覺得通情達理的一件事,也正是我所看到的這本書的靈魂之所在,那就是木蘭的婚姻觀,因為她相信宿命論,書中這樣寫道:木蘭相信個人的婚姻大事,是命里注定的。那天夜里,她無法入睡。事已決定,無可反悔,只好如此。她開始在心里思索孫亞,記得她在運糧河的船上第一次看見他時,那么個男孩子,向她咧著嘴憨笑。命運真是把他們倆撮合在一塊兒了!好多不由人做主的事情發生、演變,終于使人無法逃避這命定的婚姻!她想起孫亞的模樣,想到她同他相處是多么輕松,因為她全不怕他。
看完全書,在反過來重新讀這段話的時候,我的心里,稍稍對木蘭的處境,抱有不平,因為那個時候,木蘭的心里是愛著立夫的,她覺得立夫的思想是能和她產生共鳴,立夫的為人善良,品性端正,文采豐富,是她理想中伴侶的樣子,可惜的是,她與立夫沒能夠早早的遇見,在木蘭小的時候,被人販子拐走,后來被曾大人所救,看見木蘭聰慧靈敏,會識甲骨文,長得標志,再加上木蘭的家世背景豐厚,曾家就一心想納木蘭為自己的兒媳,兩家因此也就成了世交,倒不是說我不看好木蘭和孫亞這對青梅竹馬,而是說木蘭如果出生在21世紀這個新時代的環境下,她大概會找立夫訴說自己對他的愛慕,并且只要立夫也表達出自己對木蘭的喜愛,那么木蘭便會取消婚約,而與自己的真愛在一起,因為在書后面描寫中寫到,木蘭在和立夫單獨在泰山上一起欣賞無字碑的時候,她的內心是激動的,兩人沉默地看著無字碑,后來立夫的一句話讓我為他倆的愛情而感到惋惜:“這個無字的碑文,已經說出了無限的話。”木蘭也說出了謎一般的話:“因為石頭無情。”經過他們外出旅行,這次短暫的相處過后,木蘭也深深的體會到,只要接近立夫,她就會快樂而滿足,她和立夫的談話,都富有精神上的深意。在其今后的生活里,她雖深愛著孔立夫,但她也始終沒有背棄過她的婚姻,她也從沒有懷疑過,自己對孫亞的愛,雖然,兩種愛的層次大不相同。
我對《京華煙云》這本書的愛,大抵都源自對木蘭這個可愛的女孩,不過木蘭的一生,卻不僅僅是這么簡單而已,隨著林語堂先生筆下的這個故事,開始深入,發展,木蘭的一生,也即將迎來一段又一段的波瀾起伏。
這本書里充滿了智慧,讓我在讀完之后,仿佛是自己經歷了這曲折而又浪漫的一生,合上書本,閉上眼睛,再次回味那些令我心動,流連忘返的詩詞,道家的思想,如果換做是我出生在這樣的家庭里,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我又該做出怎樣的選擇呢?是走命運給我安排的道路,還是聽從內心最真實想走的那條路,我陷入了困境,但是,無論做出什么樣的選擇,人生后面還是有很長的一條路要慢慢地走過去,不同的選擇會帶來不同的結果。于這個宇宙而言,所有人都不過是蒼茫天地中的一粒微塵,而這宇宙是何其浩渺啊,繁華不過轉瞬,幾十年的故事,眨眼間便結束,留下的只有易異地回敬。《京華煙云》是一個時代的挽歌吧,沒有人能給我們直接的回答,只有枯葉落地,仿佛一聲深沉的嘆息,我們恍惚間,也似乎聽到了,新雨過后,嫩根拔根生長的呼吸聲,如枯木逢春,這一切,都百廢俱興,《京華煙云》這個故事,并不是時代的挽歌,而是新時代的前奏。
《京華煙云》讀后感 篇10
有栩栩如生的鮮明人物;有感天動地的凄美愛情;有繁華如夢的京城往事;有美若天堂的蘇杭韻味;有質樸誠摯的人間實感;有千年文明的精彩記錄;有滿目瘡痍的中華大地;有戰火紛飛的動亂年代。這就是《京華煙云》帶給我們的一場文學盛宴;這就是《京華煙云》展示給我們的文學寶藏;這就是《京華煙云》送給我們的人生哲學。而林語堂先生就是有這種的文學造詣;他就是有這種能力讓你沉醉在他的文學世界里流連忘返;他就是有這種天賦讓你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哲學的魅力,懂得生活的真諦,了解愛情的悲喜,感受民國的風情,體會愛國的精神,傳承古老的文明。
林語堂先生曾在這本書的序言中寫到“本書對現代中國人的生活,既非維護其,亦非揭發其罪惡。只是敘述當代中國男女如何成長,如何過活,如何愛,如何恨,如何爭吵,如何寬恕,如何受難,如何享樂,如何養成某些生活習慣,如何形成某些思維方式,尤其是,在此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塵世生活里,如何適應其生活環境而已。”但是在我看來,牢牢的緊貼現實,才是這本書比較大的亮點,因為這能讓我們設身處地去感受到當時那個年代的生活,能讓我們更加容易理解書中蘊含的人生哲理,能讓我們更好的從中吸收一些東西。
而這本書中給我留下比較深影響的莫過于“木蘭”這個奇女子了。無傲氣有傲骨,天資聰穎,“清煙竹韻,道法自然”說的就是木蘭了。在她小小的身軀里,蘊含著巨大的勇氣與骨氣;積淀著醇厚的文化與底蘊;兼容著別樣的善良與包容;融合著深厚的感情與才情。在她身上你能看到容顏之美,聰慧之美,賢德之美,豁達包容之美,難怪人說“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呢!
木蘭的才華令人欽佩與折服。木蘭會吹口哨,會唱京戲,還認識甲骨。木蘭的父親姚思安是未位了不起的大人物,木蘭從小受父親的影響,這使得父親的諄諄教誨在她的身命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記,并貫穿她的一生。姚思安曾對木蘭說過“心浮氣躁對心神有害,正直自持,則邪氣不能入侵。”這些話是木蘭生活中的準則,總是能讓木蘭從中獲得無限勇氣,總是能讓她找到人生的方向。木蘭除了在文學等傳統文化上有頗高的造詣外,還認識甲骨與金文,她還喜歡唱京戲,收集古玩,有著頗深的文化文學修養。她總是能把人性之美、文化之美、還有落落大方、賢淑端莊之美表現得。這樣一個德才兼備的女子,這樣一個特立獨行的女子,這樣一個開明無懼的女子,怎不叫人喜歡與欽佩呢?木蘭真不愧為新時期的奇女子也!
木蘭的愛情令人感到心疼與惋惜。木蘭十歲的時候與家人失散被拐,比較后陰差陽錯的被曾家所救,而這也就預示著她的人生注定不平凡。果然命運的齒輪在她情竇初開的年紀就這樣無情地卡住了,為了不懂事的妹妹,為了爹娘的臉面,為了家族的信譽,她聽從父命毅然決然地嫁到曾家,心甘情愿地委屈自己,但這并不代表她是愚昧與軟弱的,相反這是她做出的比較好的選擇,也是比較明智的選擇,而事實也確實證明這段婚姻是非常圓滿的。當然木蘭的婚姻并不是那么的平順,她的丈夫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那就是他有了婚外情。蓀亞與曹麗華廝混在了一起,這樣的侮辱與難堪是任何一個女子都難以接受的吧?可是木蘭不是一般的女子,她理性地選擇與曹麗華見面,大度地會見自己的情敵,無畏地去面對丈夫的出軌,勇敢的去捍衛自己的婚姻,她以自己的學識修養、寬容大度和對事情的機智靈活巧妙地化解了這場感情危機;她用她的隱忍與寬容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情敵,擄獲了丈夫的心。不得不說木蘭是一個高情商與高智商兼容的獨特女性。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木蘭,她是個有理想的人,她將美好的心靈寓于世俗的智慧中,在現實與理想中自由穿梭,在世俗的困境與考驗中,堅守內心的灑脫與傲世。這個奇特的女子,她的生命總是閃耀著光芒,她的故事總是打動著人心,她的才情總是綻放著光輝,她的一生總是帶著傳奇。比較后我想說:木蘭真不愧為一奇女子也!
《京華煙云》這一部具有傳奇色彩的小說,給我留下了太過深刻的映象,讓我得到了許許多多的啟迪與感悟。正如林語堂先生的女兒林如斯所說:“你一翻開來,起初覺得如波濤,然后覺得幽默、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比較后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云,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讀者細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是啊,浮生如夢,忙忙碌碌走過這一生,像做了一場夢一樣,那么虛無縹緲,那么可望不可即。所以說世間萬物都有其一定之規,善惡、美丑、榮辱、貴賤、死生、禍福,如朝去夕來、夢碎但醒,皆為輪回轉換,不可強求,亦難以回避。因此在不幸面前,我們要勇敢承受命運之苦,在寬懷中獲得堅韌,在順應中求得把握,在承受中懂得釋然,在困境中找到真理。
《京華煙云》讀后感 篇11
京華煙云通過描述京城三大家族的起落沉浮,展現了中國近現代社會的的深刻變化。該書無論是在背景、內容、人物刻畫上,都是民國小說中的不二經典!
有這樣一些作品,年少時喜歡讀,到中年了還是喜歡,而且每讀一遍你都能有新的收獲和感悟,《京華煙云》就是這樣一部讓我喜歡了近二十年并且將一直喜歡下去的作品。
第一次看《京華煙云》的時候我還不到十八歲,喜歡古典文學的我立刻就喜歡上了書中人物的那份韻味,喜歡上了超然淡泊的姚思安,溫文儒雅的孔立夫,身世堪憐、楚楚動人的曼娘當然,我最最喜歡的還是書中的女主角姚木蘭,她知書達理、美麗溫婉、睿智聰慧、通達賢淑可以說,我能想到的形容女性的美好詞匯全部用在她的身上也不過分,在我的心中,木蘭就是完美女性的化身。
那時候的我情竇初開,愛憎分明,我認為相愛的人就一定要走在一起,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所以我常常為了木蘭和立夫的結局耿耿于懷,當木蘭和曾蓀亞結婚的時候,我氣憤地丟開書本不愿意再看,我覺得只有立夫才配得上木蘭,這么相愛默契的一對人兒不能相守在一起,太令人痛惜和惆悵了!我對林語堂老先生的這一安排非常地不滿意,對那個娶了木蘭的曾蓀亞充滿了敵意,對孔立夫和姚木蘭充滿了同情。
九十年代初,臺灣拍攝的根據《京華煙云》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在大陸播出了,那時候我剛剛上初中,但是守著家里那部黑白電視機,幾乎一集不落的觀看到底。趙雅芝扮演的木蘭無論從扮相到神韻都完全符合了我心中的木蘭形象,讓我心儀不已,癡迷萬分,這部萬人空巷、轟動一時的電視劇也改變了我對木蘭婚姻的認識,在為木蘭和立夫惋惜的同時,我漸漸地接受了她和蓀亞的婚姻,正如現實生活中的我不得不接受命運的安排,接受生命里突如其來的變故和傷痛。二十幾歲的我開始相信緣分,相信命運的不可抗拒。
2009年,大陸版的《京華煙云》在電視上播出了。年過而立的我再看《京華煙云》,少了些參與的激情,多了些旁觀的淡然。雖然趙薇扮演的木蘭無論從扮相還是氣質都不盡人意,很多情節也改得面目全非,但黃維德扮演的立夫卻比以前版本的更飄逸瀟灑了,服裝和攝影更是精致華美。片尾曲《發現》優美婉轉,蕩氣回腸,讓我愛不釋耳。
再看《京華煙云》,再看木蘭的愛情,我的感覺和以前完全不同了,對她和立夫這份錯過了的情緣,我不再惋惜痛心,反而覺得林語堂先生的安排真是神來之筆啊!在婚姻的圍城里摸爬滾打了十四年的我忍不住想:要是立夫真的娶了木蘭,他們的愛情還會這么動人這么長久嗎?他們在彼此的心里還會這么完美嗎?
我不否認,夫妻之間也有很多鶼鰈情深的佳偶,但像木蘭和立夫之間這樣完美的愛情在婚姻生活里是不可能存在的,它是一份集相知相惜、相愛相慕,集知己、情人、偶像為一體的情誼啊!它因為多了不可企及的距離美,多了無數個月白風清之夜的相思,多了求之不得,輾轉反側的遺憾,而變得異常美麗,每次看見立夫和木蘭對望時的眼神,我都深深地陶醉了,那樣的款款深情,那樣的傾慕理解,那樣的惺惺相惜,是生活在柴米油鹽里的夫妻之間會有的嗎?
《京華煙云》讀后感 篇12
國之繁爛影視陋作,常譏諷舊派婚姻。因其受父母之命憑媒妁之言,故受制禮教而無自由,迫于命運而失性情。為顯新思想的革新,現抗體制的沖突,種種劣作喜教幼年男女,即是共同成長、青梅竹馬,亦無有真戀情。兒時嬉戲打鬧之情,相與提攜之境,及至成年之時,僅言此為“長兄對阿妹,同學近親朋”之想法爾,類本作初之木蘭嫁蓀亞而愛慕立夫之情形。
然本作平亞與曼娘,亦是舊派婚姻之執行人,古之孔儒禮教之躬行者,二人互相傾慕,日篤情深。概雖兩小無猜、父母欽定之婚姻,亦有真愛情者。吾讀此書至此,既覺故事中平亞曼娘之不俗遠勝其他云云粕著。亦恨禮教之陳腐,相愛之人,未及婚嫁,不得相見相語,不能傾訴衷腸。擦掌磨拳,為其糾葛,速速閱讀,欲知后事。及至曼娘喪父,平亞以婿作祭叩首,吾心方定,此天作之合,終成人之美。更羨曼娘,有愛人如平亞者,夫復何求。
然下章急轉直下,平亞染疾,良醫束手,日復一日,每況愈下。及曼娘趕至,沖喜成婚,疾病少退。此非古之沖喜所成,而積郁少年見傾心之人心情豁然,日漸好轉之效。但不測風云,禍福旦夕,十日光景,猝然,平亞死。吾讀至此,茫然若失。
平亞未養兒育女,非高壽終老;未出將入相,非戰死沙場。食一黏粽喪生,何其悲也!似五虎將張翼德戰陣前未亡于呂奉先方天畫戟之下,而夜深寐時喪命兩無名走卒之刀口,何其痛也!
書讀至此,未及三分。人常匆匆翻閱而過,以曉木蘭之后故事。吾無心續讀,合頁長噓,慶幸此非端午之祭,否則必無念復食粽耳。
《京華煙云》讀后感 篇13
篆刻的城,落款在京華年代青石城外,一路泥濘的山水,一筆凌空揮毫的淚
——題記
我尋覓著,尋覓著一個深深征服我的境地;我停駐了,停駐在京都用文學筑成的青青籬墻里。“好的文學如好的女人一樣,是沒不了的,是值得人愛的。”總覺得在這圈青籬之中,姚木蘭是一本幽香難掩的《沉思錄》,品讀之后韻味無窮;曼妮是一首柔美典雅的小詞,莊重而不失情趣;莫愁是一篇清麗圓潤的散文,透著淺淺淡淡的悲;而暗香呢,是隱隱綿綿的詠梅詩,點綴在寒雨時節。
籬笆圍住的,不僅是詩意的人,還有動人的故事。巴爾扎克說:“一個高尚心靈為愛情而痛苦萬分,永遠是一場好戲。”
而孔立夫與姚木蘭,便是這悲歡離合的戲中最動人的一場。猶記得那年初冬,漠漠輕寒的梅樹下,梅如雪,情也如雪。“知音者芳心自懂,感懷者斷腸悲痛。”是一樣的才華橫溢,一樣的濟世情懷,一樣的相知相惜,卻奔赴了不一樣的人生洪流。而驀然回首時,斑駁的梅枝還能否開放出往日的清香?
也許在精神領域里,知音者永遠相偎相依。仿佛風來疏竹,雁渡寒潭,沒有停留的竹聲雁影,其實恰是永久的停留。雙眼能看到的,終有消失的一天;然而用心去守護的,即使粉骨碎身也不會消逝。我相信,越高尚的心靈,越能體會繁雜世間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正如曼妮這樣回答木蘭:“我不走,因為這里,就是我全部的世界。”柔弱如水的女子對自己的命運給予了極高的尊嚴與敬畏,于是她沒有強烈的抗衡,也沒有過多的哀怨。然而這樣的一生是如此樸實而厚重,對一個悲情女子來說,已經足夠了。
須知轉身難,而堅守更難,更苦。選擇了大千世界中小小的一隅,便意味著能有忍受錯失風景的定力與精神了。人的高貴源于真正純潔的思想,源于對珍愛之物始終保持著孩童般的熱情。
是的,又怎能不對蒼茫煙云那輪皎月滿懷景仰與感動?他是隱居于塵世的高人,是云游于四海的詩客,是木蘭這位驚世才女的父親。總覺得“只買清愁不買田”是姚思安未曾言傳的生命激情,他以整座王府花園換得了一箱甲骨便是最好的證明。宅院再美,也存放不了一顆因執著而沸騰的心靈。這樣的心靈,是清白的良心,是真正純粹的月亮。“那一年我磕長頭擁抱塵埃,不為朝佛,只為貼著你的溫暖。”甲骨對于姚思安,便是這難以割舍的溫暖吧。一個純潔之人,唯有與珍愛之物傾心相對時,才能握緊生命的溫度。靈魂在顫抖啊!我看見烈烈火焰吞沒了一位不屈的守護者。我看見英雄的心正噴涌出震懾大地的巖漿。我看見他和他的一箱甲骨一起升起在中華大地上。
存在時,也許會漠視;毀滅了,也許才永恒。
下一次仰望月亮,請凝神屏息地致以一個凡人對它應有的敬意。因為那是一顆孤絕的心,一顆傲岸的心,一顆升起在蒼茫煙云間永不墜落的心。
《京華煙云》讀后感 篇14
看此書的緣由是因為對改編版電視劇的莫名好感,加之林語堂本就在心中是一個頭戴光環般的存在,捫心自問總覺得不看原作著實是一件對不起作品的舉動,若是別人問起來“你有沒有讀過《京華煙云》”我卻開始褒貶趙薇的演技,委實不妥。細細咀嚼這本書的過程正伴隨著我考前復習雅思的十幾天,于是在網上大搜了林先生的英文資料,作為“一箭雙雕”的補課。
此書本是英文著成,其英文名則為《Moment in Peking》。細細品來中文的譯名雖著眼于短暫的時光,卻又勾勒出一幅宏大的意向。似乎僅是看這名字,便能回想起幾十年的一切,那么龐雜繁復,卻又那么簡潔明快,亙古消失于一瞬,再大的痛苦與歡樂也被滯留于地面,借以后代人高空俯瞰,品其滋味。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形態,曼娘,紅玉,阿滿,素云,都已作古,但唯似音容笑貌猶在。三家之主曾文璞,牛思道,姚思安各自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不同注腳。林語堂講,小說本就是個“小故事”,但就是這樣平實而謙卑的態度,將這作品寫成了一本哲學著作,一本人物品鑒,一本宗教浮圖,一本歷史凝結。
有人說《京華煙云》是《紅樓夢》的投影,此言甚是。傳說當初林語堂是欲譯《紅樓夢》之于西方人品讀卻不成,轉而寫就此本小說,以達成初衷。然而,當初讀巴金先生的《家》的時候,聽說過甚者將其歸為一本抄襲之作,后人盲目的比較和浮躁地貶低,也就略顯偏頗。但我確實認為,林語堂是想以《紅樓夢》的形式,以幾大家族的浮塵隱喻社會變遷和歷史改革,“形”的借鑒卻并非“神”的抄襲,過多的對比甚至是人物間的對號入座便大可不必。林語堂的一生都在作為一個“搭橋者”存在,他努力地填補東西方溝通間的障礙,寫出《京華煙云》,也像是以一個親民的故事,打開了中國面向世界的大門,讓西方民眾可以直觀而深刻地品味到這異域特色,以及濃濃亙結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中的社會形態,風土人情。
《京華煙云》的歷史時期大概是在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的幾十年間。本書從一個戰爭起筆,寫姚家舉家南遷,又以另一個戰爭收尾,寫木蘭攜家眷北上。其間穿插了多個歷史事件,袁世凱篡國,張勛復辟,直系奉系戰爭,五四運動等等。舊式人物慢慢隱去,新式人物漸漸崛起,西洋文化浸潤到中國文化的側面,新舊的交鋒實為殘忍卻也好看。小說中還不免穿插了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畫家齊白石,一生主張舊思想的學者辜鴻銘,他們的出現都讓讀者心覺饒有趣味。
此書人物關系并不復雜(較之《紅樓夢》幾百號人浩浩蕩蕩),也并無過多強烈的戲劇沖突。電視劇版的改變商業化十足,賺足了觀眾的興趣點,若是從電視轉戰書本,不少人就會覺得索然無味了。但是書籍本就是個慢熱品,當你發現性格特征鮮明的每個人都成為那個時代的不同寫照之時,電視直觀卻又不需大腦思考的弱智游戲,就遠遠不敵這引人豐富聯想的書海暢游了。
接下來就說說書中的幾個代表人物。
姚家兩個小姐姚木蘭,姚莫愁都是名副其實的大家閨秀,但性格相異。木蘭一生以“妙想家”著稱,她不拘泥于死板的條條框框,勇于寫就個性化的規則。而莫愁則隱忍慎重,賢惠持家,她沒有姐姐較強烈的情感起伏,但是大智慧也在平靜的外表現顯露無疑。
立夫和木蘭都是彼此一生的摯愛,無需過多言語,只是走在一起就能心靈相通。但木蘭卻嫁作蓀亞之妻,立夫則成為莫愁之夫。木蘭對莫愁一句“妹妹,你比我有福”則成了彼此一生的心底最痛處。可敬的是這樣的愛情卻如此內斂地深藏于四個人的內心,彼此明知,卻也彼此隱晦。甚至木蘭面對丈夫的外遇竟然處理得靈巧聰明,毫不失自己大小姐的風度高雅。莫愁和立夫相敬如賓,把愛情演繹成了最臻美的調理磨合。兩家人的生活安安穩穩,從最初的富庶千金小姐,到最后歸隱田園成為了樸實的農村人,甘于化為樸實人民大海中的一滴水,木蘭的大境界和莫愁的大隱忍,成為了書中最讓人嘖嘖稱奇的精華。人也可以至美如此,便真是讓眾人心生敬佩,卻也面上無光。
代表“舊”的,男性之于牛思道,曾文璞,女性之于曼妮,紅玉。前兩者作為家中掌權,甚至是政界名流,卻一生礙于自己不敢放開的眼觀,接受西洋文化如切腹止痛。牛大人痛在自己作惡太多,卻被這涌動的新思想和奮起的新青年打倒。曾大人則痛在自己一輩子珍如愛物的“古典文化”竟先是被子女視若無物,又是被民眾慢慢淡忘。后兩者則是切切實實的傳統女性代表。曼妮一輩子守寡,認為這是自己表達愛情的唯一方式。矜持謹慎,不關心政事,但最后卻發出了“這仗不可不打”的疾呼,這樣的字句從曼妮嘴里說來,便甚顯嚴重。最后可憐地死于日本人刀下,甚至死后還被糟蹋,一家的慘狀讓人不忍直視。紅玉自幼多病,喜愛寫詩,一身的閨怨氣,一臉的苦命相,最后也只是聽信了一紙簽文,為愛的人投江自盡。這幾位無一例外的悲劇結果也隱隱暗示著拘泥的舊思想是無法立于當世之道。
代表“新”的,環兒,陳三,黛云。其種種作為大家一想便知。
木蘭,莫愁,立夫,蓀亞則處于過渡期,敢于接受新思想,卻也擁有固守的一套原則。比如莫愁致死不愿意立夫參與政事,明哲保身。木蘭也因為長女的死亡拒絕了兒子的參軍。立夫政治欲望強烈,但也被妻兒所限,最后看到在軍隊的兒子不免留下熱淚。蓀亞為人老實本分,自覺生平的最大成功就是娶了木蘭為妻,也并無其他作為。
我始終覺得,《京華煙云》自始至終洋溢著一種快樂和靈性。姚老先生敢作敢為,竟然拋下兒女只身云游,歸來時一身禪悟。姚家新買王府花園,家人趁著興致齊寫對聯,詩興大發。齊登泰山,杭州夜游,立夫證婚,木蘭求情,種種事件有歡快,有沉重,卻只好感慨這浮生若夢。恍恍惚一生已盡,恍恍惚家人作古,恍恍惚昔日重現,如夢方醒,雖是橫尸遍野,但是木蘭還是曾經的妙想家,帶著無涯的人生,帶著無盡的希望融入山野。
“她們漸漸和別人的影子混溶在一處,消失在塵土飛揚下走向靈山的人群里——走向中國偉大的內地的人群里。”
于是感慨人生真如一場大夢,困倦時,起來喝口清茶自問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京華煙云》讀后感 篇15
花兩個星期讀完了《京華煙云》,的確是好書,對于我高一的閱讀水平恐怕是個挑戰。讀完了,第一感覺是,書中故事娓娓道來,平淡如水,但是蘊藏著極其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尤其原文以英文著成,不啻是向外國打開一面解讀中國人、中國文化的窗子。
看書前就看過新版的《京華煙云》電視劇,讀過原著,才知道,電視劇改編的實在是太離譜了,簡直把應有的內涵一掃而光,也許作為電視劇,要改編這樣一部缺乏戲劇矛盾的作品,非如此不能引來觀眾,恐怕也是很無奈的。對于書中關于中國的婚喪嫁娶、衣食住行,細致如怎么用鳳仙花染指甲,怎么裹腳,妻妾地位的差別,怎么抽、抽白面,壯闊如天南地北的美景、美食,政治上的勾心斗角,投機鉆營。這些知識的介紹只是自然而然的串場,更大的成功還在于一個個頗有個性的人物。
《紅樓夢》人物之多煞是壯觀,這部小說被稱為現代版《紅樓夢》,任務數量雖遠遠不及,但每一個都很成功。木蘭崇尚美的事物,喜歡奇思妙想,而又通情達理,心地善良。莫愁溫婉聰慧,身為富家之女卻毫不驕縱刁蠻,相夫教子以為樂。這兩姐妹可說是中國傳統的大家閨秀了,實在讓人喜愛。而立夫正直、爽朗、滿腹才情,又急躁易怒,以天下為己任,是中國近代那些知識分子的一個典型代表,他把妹妹嫁給陳三那一段叫我這個現代人看來都太過“現代”了。
故事主要描寫的是主人公們生活的變遷,背后的大幕卻帶有十足的政治色彩。
講那一階段的事,是不得不于政治相關的。他們因戰爭而逃離,因政變而恐慌,正是因為發生在那個年代,故事才更具現實意義。書中的木蘭想過平凡的生活,而縱觀整個歷史,若是真有這么一個大家族,在動蕩的歲月里,他們也真的是平凡的逃難者、掛念骨肉的父母、思鄉的游子。正因為是從平民的視角,而非純粹戰爭的描寫,才更能體會到那種驚心動魄的可怕,因為讀者和他們一起成長,那種體會也更加深了一層。其實真正讓讀者覺得描寫生動的,不是渲染血腥,而是讓讀者對遭遇恐怖的人“熟識”,仿佛他一直在你身邊。
這真的是一本好書,它包含的豐富的知識超越了一般的小說,也許還有些我現在沒能深刻體會的內容,N年以后,也許我想起某一頁、某一段,又會心生感慨吧!
《京華煙云》讀后感 篇16
《京華煙云》是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的一本有名的書。它描寫了清朝滅亡后,民國時期北平幾個典型的大戶人家的生活,非常逼真的再現了那個時代的生活畫卷。它是一部由好幾篇小說聯成的長篇小說,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無結構的故事,而反為大規模的長篇。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加入劇中人物之喜怒哀樂,包括過渡時代的中國,成為現代的中國的一本偉大小說。
在這部小說里面有兩個角色是非常突出的—姚木蘭和姚莫愁,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姚木蘭。林語堂說:“木蘭,乃真女子”。確實,在我看來姚木蘭一面秉承著道家女兒的隨緣自在聰明活潑,一面又有儒家媳婦的孝順賢惠,漂亮而多才,十歲就識甲骨文,會唱戲,懂得享受生活,善烹飪,知人情,體貼,毋庸置疑她就是個是很好的情人、妻子與朋友,而在婦女受教育缺乏的當時,在尚有足夠的蒙昧與保守的世界,姚木蘭又是眾多男士的理想。木蘭自小被曾家所救,雙方父母又有交情,加上與曾蓀亞青梅竹馬,又和曼娘一起居住,有曼娘為曾家謀劃,她與曾蓀亞的婚姻,似乎是名門大家的理所當然。而她自己所愛的孔立夫,她雖然明明知道自己在立夫的面前,變得活潑,有不可言喻的快樂。也知道孔立夫走了,她姚木蘭的快樂也隨之帶走了,她會獨自在校園里傷懷感嘆,卻不愿意與任何說這不可說的秘密,她由衷地羨慕妹妹姚莫愁,卻照舊安然地過自己的日子,在禮教謹嚴的夫家克制地保留自己風雅的愛好,結婚之后,仍與丈夫在清晨去看荷花,收集荷花上的露珠來煮茶。我覺得有雅趣,近人情,是姚木蘭最顯著的特征。她的可愛在于她那現實中的不現實,一面順從命運,一面又在這命運固定不變的大格局下來點小花樣,浪漫地過日子,享受人生。后來,家國大變,木蘭遷住杭州,從富家生長享用一切物質的安適,后變為村婦,過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變為普通農民,成為忍苦,勇敢,偉大的民眾大海中的一滴水。父親曾說:“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可見木蘭是父親的理想女子。她的這些精神也是我所敬佩的。
而在這部小說中也占據重要角色的莫愁,相對于姐姐木蘭來講,她又有自己的不同,可以說,木蘭猶如燦爛明亮的春花,而莫愁好比匣中溫潤沉靜的美玉。木蘭的情緒變化迅速,遇見感動的事情,就會流淚,放在尋常事物上,令人覺得摔性無偽,而在關鍵時刻,木蘭卻缺乏莫愁處變不驚泰然自若的鎮定。孔立夫被抓,姐姐姚木蘭暈了過去,妹妹莫愁卻挺著大肚子,沉著地應付警察,其雍容與大方的作派,令警察都肅然起敬,幫她丈夫說好話且來寬慰她。這份堅強與鎮定,也十分可貴。莫愁又十分息事寧人,姐姐為她的丈夫暈倒,她看在眼里,卻并無任何異樣。這種能忍耐的享福的性格,也令人羨慕。猶如莫愁所說:“身為玉質,有利也有弊。玉永遠不受污染,并且硬而脆。但是最精美的玉應當發柔和之光”,她,姚莫愁,就是那最溫潤柔和的美玉。她們受的是現代教育,卻都有著傳統女子的美好之處。
除了人物的描寫個性鮮明有特色外,此書讓我覺得還有更大的優點是在于其哲學意義。一翻開來,我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后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后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云,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我細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的感受。后來在看了由這本書該編成的電視劇后,讓我更加的印象深刻。它敘述當代中國男女如何成長,如何過活,如何愛,如何恨,如何爭吵,如何寬恕,如何受難,如何享樂,如何養成某些生活習慣,如何形成某些思維方式,尤其是在此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塵世生活里,如何適應其生活環境而已。”暗香被拐之后,性格都轉變,卻能在木蘭的愛心之下,逐漸恢復,且找到家人,最后嫁給經亞,暗香的愛甚至使經亞年輕起來;曼娘雖以處女之身守寡,她養育的兒子阿瑄卻極敬愛她,她與媳婦以及孫子死在日本人手中之后,阿瑄參軍,因為母親妻子與孩子的緣故,越戰越勇,從未受傷;后來,家國大變,木蘭遷住杭州,卻可拋棄奢華的生活,作村婦打扮,親自下廚勞作,而在逃往四川的`路上,又能一再收留路上的小孩;孔立夫雖然贊成莊子的自然主義且愛寫批評時世的文字,卻在國力最弱的時候,去做了自然科學家,知道木蘭是愛他的,也僅僅止于吻手一次而已;牛素云雖然做盡壞事,卻也真心悔改,為國捐軀;林語堂在這部小說里面處處體現了世間的愛與溫暖,更從小群體小人生中折射出大的民族精神與開闊的家國前景。
《京華煙云》寫于1938年,成于1939年,那時,我們國家正處水深火熱之中,新無可待,舊無可取,林語堂猶能在《京華煙云》里秉承傳統的忠與孝,贊成家庭倫理,而又倡導人生的智慧,極力鼓吹仁愛與慈悲,觀之令人歡欣鼓舞,我想這就是林語堂與眾不同的地方,也是這本書成功的原因之一。看了《京華煙云》之后,我似乎有一種如夢幻般的感覺,沉沁在書中情節里面,久久不能回味,讓我的思想境界又得到了一次質的提升。
《京華煙云》讀后感 篇17
開始認識《京華煙云》是由于其電視劇的熱播,我看了幾集,便對原著產生了興趣,我知道了這是國語大師林語堂的經典之作。
故事是從義和團運動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爆發的時候,主人公姚木蘭從一個小姑娘變成了中年婦女。魯迅的文章寫的是這個時候人民群眾的愚昧麻木,而林語堂是在歌頌中華的傳統美德與面對外來者侵略時一個富貴儒商家庭的變遷故事,從而贊美保家衛國的勇士們。
《京華煙云》文字典雅平和,亦柔亦剛,糅合古今。雖然原著是用英文寫的,但我卻認為只有中國人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內涵,沒有浮華的文字,卻依然美麗古樸,字字句句中流露著林語堂對這片土地與文化的熱愛。全書充滿濃濃的中華文化,中華情感。文中有“有佳話,有哲學,有風俗,有深談,有閑聊,更有時代變遷時特有的語言習慣。”《京華煙云》猶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極為抒情的大提琴獨奏,在黃昏的庭院里。
《京華煙云》思想美。全書受老莊思想的影響,可以看出林語堂很收道家思想的熏陶。每一章的開頭都有一小段莊子的話,比如“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雖然我看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那和一章的內容有哲學上的內在聯系。其思想美更體現在對民族災難與傳承感知和認識上,讀罷全文,我還有一種心緒難平的感覺,好像對我腳下的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讀罷全書,意猶未盡,在作讀書筆記的時候,我相當于再看了一次本書。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復復地讀。我越覺這書之妙。
姚思安,一個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隨和,胸懷寬廣,為人坦蕩,關心兒女。正是在他的教導下,才培育出兩個冰雪聰明的女兒,在那個時代,他的思想比較開放,他不叫他女兒裹腳,他讓女兒受現代教育,卻都有著傳統女子的美好之處,還教木蘭識甲骨文。最后他因憂國憂民而病臥不起,當他在臨終前,曾要求見牛素云一面,他說了句“記住你是中國人。”也許正是因為這句話,才拯救了牛素云的靈魂。
我很喜歡木蘭,富有才情,柔美婉約,給人以靈動之美。她從小便識甲骨文,知書達理,而且女身男命。書中有一段講木蘭在杭州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她用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熱愛,讓她的家庭充滿世俗的快樂和享受。她作的美食,她房子的布置,她悠閑快樂的生活,但是丈夫蓀亞卻放蕩不羈,不甘平淡,喜歡曹麗華那樣的新式女子。面對丈夫的背叛,她以她特有的方式,憑借她的智慧和毅力讓問題迎刃而解,從而維持好她的婚姻。我也很喜歡莫愁,莫愁是個沉穩,節檢,教養好的富家小姐,她是個思想成熟,性格穩健,遇事有主見的女子。后來立夫娶了她是他一生的幸事。當立夫出事后,她能沉著應對,把立夫平時的文件都燒掉。她還很孝順,婚后還親自孝順母親。我最佩服的就是她了解木蘭和立夫之間的這種感情,她能夠理解,能夠把事情處理得很好,不會讓他們三個人之間感到尷尬。
曼娘是中國傳統婦女的典型,謹守禮法,矜持自重。她接受了傳統的思想教育,并將這些思想貫徹到了行動上,甘愿地以清白之身為丈夫守了一輩子的寡。她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但是我認為那種感情,遠不是這樣的話可以解釋的。書中還有一段是姚思安預言到中國戰爭爆發的必然性,把中國能否戰勝的問題歸在了曼娘對于中國是否應該打仗的態度上,看似很荒謬。但其中應該有很大的原因吧。我的理解是像曼娘這樣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能夠有反抗日寇的決心,那么中國又怎么會沒有希望呢?其實曼娘自己也很矛盾的,我認為她也是不斷跨越傳統,她還和木蘭一起去看過電影呢。
《京華煙云》讀后感 篇18
打開著者序時,就吸引了我。
“本書對現代中國人的生活,既非維護其完美,亦非揭發其罪惡。既非對舊式生活進行贊同,亦非為新式生活做辯解。只是敘述當代中國男女如何成長,如何過活,如何愛,如何恨,如何爭吵,如何寬恕,如何難受,如何享樂,如何養成某些生活習慣,如何形成某些思維方式,尤其是,在此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塵世生活里,如何適應其生活環境而已。”
這么多“如何”,看的我心激動不已。看了該書之后再看該序,著實如此,有體會有共鳴有收獲。
有的書要在合適的時候再看,這個合適或許是能看進去的時候吧。以前看過點點《京華煙云》,不管是電視還是小說都沒興趣。現在想看這本書是看了《風聲鶴唳》的緣故。《風聲鶴唳》被稱為《京華煙云》的續篇。該書合我喜好,又有超出自己理解能力的東西,想一求究竟。看《京華煙云》初的時候,就像偵探破案的感覺,發現自己知道的內容就暗自高興,互相有關聯的地方就天馬行空,自我推測,很是起勁。
《京華煙云》有著現代《紅樓夢》之稱,高中時粗看過解說版的《紅樓夢》,對故事細節了解不詳細,而《京華煙云》的描寫和《紅樓夢》有聯系,想了解更多,則是勾起了看《紅樓夢》的興趣。兩書的聯系之處有很多,都是描寫某社會背景下的大家族故事,都有借著夢境暗示故事的發展和結局,用詩歌暗藏人物的命運等,人物的服飾和建筑描寫的很是氣派,這個氣派怎么感覺怪怪的,總之——就是描寫的相當不錯的意思。里面的美食也是十分誘人。
里面的眾多人物,除了酷似仙人的姚思安姚老太爺外,他從叛逆到領悟生活,領悟道家精髓外。除卻一些反面人物是大家所不喜之外,還有其他的眾多奇妙人物。總有那么些人能讓我們為之傾心。我喜歡里面很多的女子。豪放機智有靈氣的木蘭。沉穩睿智的莫愁,漂亮迷人且聰慧的寶芬,溫柔善良專情的曼娘,柔弱敏感愛古語的紅玉等等,眾多的美女子,我都愛。
正是她們的存在,故事才這么精彩。
《京華煙云》描寫的不僅是故事,也是作者的生活之道。怎么說呢,書中隨處可見的生活哲學。不知道哲學是什么,但總感覺,書中表達的是很有道理,并讓我相信,確實生活是這樣的。比如個人的性格影響未來的生活,木蘭和莫愁的性格就更好的說明了這點,(對她們倆的描寫有點像《理智與情感》中的兩姐妹的描寫)找伴侶時,性格也是有重大影響的,林語堂先生未說男女的性格要互補,小說給我的感覺是彼此最好性格互容。接著,生活的趣味是自己創造的,“情趣”咋看是個高大上的詞,實則是生活中的小事,木蘭就是里面的代表。不管是廳堂還是廚房又或是戶外,吃穿住行玩樂等總是花樣多多。這里的關鍵或是她有顆熱愛生活的心吧。還有很多想說的,可是沒讀懂,然后就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綜上,先放下它,等想看的時候再回顧。
《京華煙云》讀后感 篇19
《京華煙云》是20世紀30年代末轟動世界的長篇小說。小說從清朝末年社會的大動蕩開篇,展示了從辛亥革命后到抗戰初的二十余年間,中國社會和歷史的深刻變化。但這一點僅僅是作為故事的大背景而存在。林語堂先生在小說的著者序中寫到,“本書對現代中國人的生活,既非維護其完美,亦非揭發其罪惡”,他只是敘述當代中國男女“在此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塵世生活里,如何適應其生活環境而已”。
那么在那樣的塵世生活里,當代中國男女到底如何適應其生活環境呢?又是如何成為神州的自由民呢?
林語堂先生從儒家和道家學說的結合中去尋找答案,他將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摻和在一塊,得到了一種儒道摻和的理想人生觀,并通過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姚思安,將這一理想人生觀形象地展示在讀者面前。
林語堂先生曾說過:“‘城中隱士實是最偉大的隱士’,因為他自己具有充分的節制力,不受環境的支配。”也就是說,這種“城中隱士”是“不必逃避人類社會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樂的”。
小說的主要人物之一,姚家的主人,姚思安,正是這樣的一位“城中隱士”。小說的開篇,就展示了一個動蕩不安的社會——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遭劫,皇室逃離,生靈涂炭,城內百姓紛紛外逃。然而,就在這樣一個動亂頻繁、兵荒馬亂、災難降臨的環境中,姚思安仍能泰然自若、步伐堅定,完全不受環境的影響。在全家逃難而離開北京城之際,仍能有條不紊、沉著冷靜地安排一切。
這位姚老先生沉潛于黃老之修養中,遇事冷靜,處事不驚,是一位真正的道家高士。他從不心浮,因為他認為“心浮氣躁對心神有害”;他總是持著“正直自持,則外邪不能侵”的處世態度。他不會為小事所動心,而是要享受心靈的寧靜。
也正是因為擁有這樣一種寧靜的心靈,使得姚思安對許多事情都看得很輕、很淡,尤其是在對待財物的態度上,更是如此。
姚思安認為財物乃身外之物,“你若把那些東西看作廢物,那就是廢物”,并且他相信事物的發展是自然而然的,任何人都不可更改其發展的軌跡。在女兒木蘭擔心那些古玩被掘走時,姚思安有這樣一番妙論,他說:“物各有主。在過去三千年里,那些周朝的銅器有過幾百個主人了呢。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永遠占有一件物品。拿現在說,我是主人。一百年之后,又輪到誰是主人呢?”所以他對難過的木蘭說:“若不是命定的主人掘起來那些寶物,他只能得到幾缸水而已。”
姚思安對身外之物看得如此之淡,其實是經由他對物的某種理解,在心和物之間達成了某種關系。在這種關系中,物不足以為心累,心不至于為物役。這種對物的理解,正是莊子所謂的“齊物”。莊子認為,齊物的關鍵不在于物,而在于心。物是不齊的,但是如果無心于不齊的話,這不齊之物的分別于我又有何意義呢?這也就不會為物所累,為物所役。此外,又如莊子所言:“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對于個體而言,沒什么可以永久保持,永久擁有。既然這樣,又何必去在乎那些財物的得與失呢?姚思安正是深深地參透了這一點,才會對財物看得如此之淡。
而在對待生死問題上,姚思安更是秉承了道家的生死觀。道家崇尚自然,是從人和自然的聯系中來探討生死問題的。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地、天、道的規范。而莊子則認為,人的生死是一種自然現象,構成人的自然物質是氣,“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曰:通天一氣耳。”莊子把生和死鑄入了無限的天地整體之中,身體“是天地之委形也”,生命“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是天地之委順也”。人的生命產生的過程,就是由天到氣,由氣到形,由形到生命的過程,人的生命也就是氣的聚散,是自然而然的過程。生與死的變化是自然之道在人的生命中的體現,非人力所能左右和改變。因此,人不應為生死意念所困擾,而應當以順乎自然的態度去處理生死問題,反對人為的追生避死。
正因擁有這樣的一套道家生死觀,姚思安在夫人去世時一滴眼淚也沒流。他是這樣對兒女們解釋的:“一讀《莊子》,你們就會明白。生死盛衰,是自然之理。順逆也是個人性格的自然結果,是無可避免的。雖然依照一般人情,生離死別是難過的事,我愿你們要能承受,并且當做自然之道來接受。”
但是在這一套生死觀的背后,姚思安又有其達觀獨到的看法。在女兒木蘭問他是否相信人會成仙時,姚思安便一口就否決了這種想法。他認為生死是自然的真理,真正的道家會戰勝死亡,因為死就是“反諸于道”。他還相信人的不朽,他對木蘭說:“由于你,你妹妹,阿非和你們所生的孩子,我就等于不朽。我在你們身上等于重新生活,就猶如你在阿通阿眉身上之重新得到生命是一樣。根本沒有死亡。人不能戰勝自然。生命會延續不止的。”
由此可看出,姚思安如道家一樣認為人是無法逃避生死的,但他同時認為人能夠在精神上超越死亡。他認為生命一開始就化入了群體,一開始便注定了它將在無盡的生命鏈中永遠存在,于是瞬間和永恒的虛假對立消失了。正如《莊子養生主》最后的結束語:“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姚思安以道家的思想處世待物,他自稱為道家,然而他卻又說自己并“不是道家”,他的“道”要比老莊之“道”更寬泛,是對道家學說的揚棄和發展。他肯定了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在很多時候都順應自然之道,但同時他又摒棄了道家逃避人生的消極之舉,將儒家積極的人生觀融入其思想當中,并把這兩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道家學說中的人與自然萬物和諧統一的觀點,天人合一的觀點,使他對人生、世界無不靜觀處之,對家庭、社會總能找到一種心理平衡;而儒家思想中的“明性達理”,則使他不斷完善個人修養,永保赤子之心,且重視家庭親情,關注家庭和國家的命運。
面對大兒子體仁的愚頑和放蕩,當知道體仁是扶不起來的糞土之墻時,姚思安又把希望寄托于小兒子阿非;他熱心于二女兒莫愁與窮書生孔立夫的婚事;他雖然不贊成小兒子阿非與紅玉相愛,可從不干預,對阿非與寶芬的結合則順水推舟;他主動出主意,并親自出馬,幫木蘭挽救了丈夫和家庭。
在國家命運面臨改變之際,作為道家代表的姚思安更是表現出與作為儒家代表的曾文璞截然不同的態度。曾文璞一直堅守著儒家的思想規范,然而他并沒有如孔子般追求“入世”。在他看來,革命就等于人類文化到了洪水猛獸時代。他倒不在乎清朝被推翻,他怕的是隨后而來的變化。這位剛強堅定的儒家信徒,看得出一段大亂即將來臨,打算明哲保身,不被卷入。革命爆發之后四天,他便去心已決,不再躊躇,不再戀棧。而一直潛心于道家學說的姚思安則與其相反,他對國事仍時時關注,而且同情變法的光緒皇帝,批評義和團的盲目排外,出巨資支援孫中山的國民革命,擁護“五四”新文化運動,主張對日抗戰。對姚思安而言,生意可以不做,家事可以少管,但國事不能不關心,革命不能不支持。
儒家積極的人生觀使得這位道家之人不會像莊子般飄然物外,而是重視現實生活,并善于享受人生。他不惜重金從一個破落的旗人貴族手中購下王府花園,旨在享受園林之雅趣。在自認為完成了世間應盡的各種義務之后,他離家外出游歷十年,住道觀,訪古剎,踏遍名山大川,到大自然中去尋找“自我”,尋找“樂生之道”。出家十載,七十高齡的姚思安終于得道不俗。他信道又超越了道,他覺得晚年享受天倫之樂,進而壽終正寢才合乎“道”,也是人生之樂。姚思安并不贊成莊子那樣死后曝天原野,而是又回到了煩俗的兒女身邊,要在兒孫的環繞下安享天倫之樂。
從姚思安的處世哲學到生死觀念以及其生活的種種表現,可以看出作者精心塑造的這位理想道家人物并非老莊哲學的翻版,他只是抓住道家的基本精神,而摒棄其偏頗、絕對化的因素,故這里有回歸自然、順應自然,而沒有退回原始、沒有對社會的逃避;主張適時的自我克服,而沒有絕對的自我否定。姚思安的這套摻和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人生觀,即是林語堂先生尋找到的一種儒道摻和的理想人生觀。這套人生觀,使得這位身處亂世之中的姚老先生,始終都能保持一種平衡的心理狀態,處世總是不偏不倚,并成為了一位真正的“神州自由民”。
《京華煙云》讀后感 篇20
林語堂先生是我特別喜歡的文學家。一部京華煙云好似民國時期的紅樓夢,眾多性格鮮明的人物,還有好多宏大的場景,細節的描述都給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木蘭和曼妮這兩個女性人物。民國是新舊兩個時代更替的時期,木蘭蛻變和成長成了新時代的女性,而曼妮則是舊時代的犧牲品。
曼妮無疑是很美的,美得如同一個畫像,一個標志。后來我想林語堂先生把曼昵寫的越美,讓讀者心中產生的惋惜就越深。曼妮的出場很有意思,林語堂先生花了好多的文字來解釋什么是婦女的四德,還有在那個時代人們如何理解“貞節”。曾家讓曼妮用沖喜的方式跟平亞成婚,之后很快平亞便過世了,她成了處女寡婦。在成婚之前,曼妮曾做過一個離奇的夢,夢中她到一個極美的地方,走過一個停著棺材的長廊,跨過一個棺材板的橋。這個夢無疑預示著她的未來。之后在曾家,她幾乎一直生活在她跟平亞成婚的小院里面,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其他年輕人討論的話題,無法參與。木蘭她們去看電影,曾老先生也不允許她去看。她的生活徹底的變成了干枯的井,美麗的容顏和曼妙的身姿也好像一同陪著丈夫平亞進入了墓地,變成了這段婚姻和世俗的祭品。曼妮和木蘭不一樣,她太柔弱了,柔弱到從未想過跳脫和掙扎,更不要提沖出那個束縛她鮮活生命的牢籠。她靜靜的呆在那里,放棄自己生而為人的所有權利,接受著道德,禮教給她的重重束縛。曼妮的結局是最慘的,我認為甚至比素云還慘。素云雖然過了渾渾噩噩的一生,但是最后是慷慨赴死的。而曼妮,這一生最為珍視的“貞節”最后卻被日本兵隨意的踐踏著。看到這里,我心里很難過,我在想:“如果能夠給曼妮再一次的生命,她會不會勇敢的沖出束縛,去追逐原本就應該屬于她的美麗愛情和人生。”舊的道理倫理用一個道貌岸然的貞節牌坊毀了曼妮的一生。而林語堂先生用曼妮的死撕掉了這種蹂躪女性的教條,規矩的最后一條遮羞布。
與舊向對的是不斷更新的木蘭。我喜歡木蘭。喜歡她的灑脫自然,喜歡她的胸懷大度,喜歡她對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書中的姚木蘭經歷了很多的坎坷,而正是這些苦難成就了木蘭,讓她從對家人,朋友的小愛升華成對整個民族和人類的愛。剛開始的時候,木蘭還是一個小姑娘,我看到了她對難友暗香的愛,對好友曼妮的愛,對父親的愛,后來西山之游,我們看到了少年木蘭對立夫的愛,那種少女懷春的期待,讓她如同破繭而出的蝴蝶在山巒之巔自由的飛翔。后來立夫被囚,木蘭勇闖牢獄把立夫救出來,這是一種多么深情的愛。書中對于木蘭的描述我最喜歡的是對她處理孫亞出軌的那一段。她和父親商量之后,兩次單獨約見曹麗華,后來又將曹麗華帶到家中,讓她成為全家人的朋友。一則避免的一場家庭悲劇,二則結交了一個新的朋友。既保留了孫亞的顏面,又讓這件事情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向發展,真是高明至極。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我看到了她對孫亞的愛,也許在她眼里,孫亞就是個偶爾貪玩的孩子。甚至我看到了她對曹麗華的愛,她盡量的保全曹小姐的尊嚴,還給她兩種選擇來處理這個尷尬的局面。以上這些都是小愛,在小說的結尾處,我看到木蘭的愛升華成一種大愛,她在逃難的途中不斷的收留失去父母的兒童,還有棄嬰。當時中國正處在抗日的初期,每天都有很多人因為戰亂而死去,而孩子在民族的希望,木蘭用無條件的大愛,用母性的溫柔挽救著一個又一個脆弱的生命。而中國恰恰是有成千上萬這樣美麗而偉大的母親。木蘭的成長有兩個特別明顯的節點,一個是她愛上立夫,在對立夫的愛中她找到了自我。另一個是送阿通入伍,全家進入逃難大軍中,一路救助孩童們。在這個過程中她逐漸放下自我,融入到偉大的群眾中。當然木蘭是不完美的,她的性格特征受到時代的一些約束,但正是這種不完美,才讓我更喜歡,往往過于完美的東西我覺得不夠真實。
上面我說了兩位女性,其實書中還有一位我特別仰慕的男性,他是木蘭的父親姚思安先生,他是一個極其智慧的長者,臨危不亂,未卜先知,虛懷若谷。與我而言就是神秘的“道”。
《京華煙云》讀后感 篇21
“全書寫罷淚涔涔,獻予殲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熱血,神州誰是自由民。”——題記
這本書我并沒有讀完,但是,在這種沒有讀完的情況下,作者林語堂寫書時的心情卻是在我心中完整的體現了出來,這本書即使是沒有讀完,那種凄涼的感情在全書的開始就已油然而生。
自從讀過了此書,在我的腦海里,“木蘭”也從一個變到了兩個,一個就是“鐵血女漢子”花木蘭,而另一個則是書中的貌美如花的姚木蘭。而二者的性格似乎也決定的兩個木蘭結局時的情感的不同,與花木蘭的熱血、姚木蘭的冷靜所對應的,花木蘭的美好的結局,與姚木蘭的凄慘的結局。
雖然姚木蘭的結局不稱人意,但是她在書中所表達出的那種不折不撓的精神,則讓更多的讀者喜愛她,對于壓迫,她反抗;對于封建,她反對;對于權力,她反感。
然而,就是這么一個充滿現代思想的人,出生在那么一個充滿現代思想的大家庭,結局卻是依舊的慘淡。它的結局好比駱駝祥子,卻比駱駝祥子更加高深莫測;他的故事情節好比水滸傳,但比水滸傳更加凄慘;它的人物設定好比紅樓夢,卻比紅樓夢更加復雜纏亂。
這樣一本書,則是作者林語堂獻給那些在抗日前線戰士,林語堂以這種方式來批判這種封建的社會的腐敗,以及對先進思想的一個贊揚。就如題記所說:“不是英雄熱血,神州誰是自由民。”
而我則對于這本書的感覺,則更多的感覺到了書中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孤獨。
“一書一世界”之類的話形容這本書已經不適用了,這本書則是“一書多世界”。
《京華煙云》讀后感 篇22
之所以會有讀《京華煙云》的想法,是因為對趙薇版電視劇《京華煙云》的喜愛。很多人喜歡趙薇演的小燕子,我卻喜歡《京華煙云》中的姚木蘭。初次看《京華煙云》這部電視劇時,我并不喜歡姚木蘭的角色,覺得姚木蘭太喜歡說道,喜歡用自己的學識智慧來馴服自己的丈夫。總覺得她和蓀亞不是一類人,和立夫才是,因為我實在是太愛電視劇中立夫的角色了。可惜的是有情人終未成眷屬,木蘭和立夫只能活在彼此的心里。
當我開始讀《京華煙云》這本書的時候,腦海中已經形成了固定的人物見解。但是其實不得不說,電視劇版的《京華煙云》和小說差別很大,甚至可以說是披著《京華煙云》的書名,拍著民國時期的兒女情長。
我覺得書中的木蘭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明雙重影響下形成的一個近乎于完美女人。在書中我多次被木蘭的肚量,才智和灑脫所感染、所折服。木蘭對孔立夫的愛是真誠無暇的,對曾蓀亞的愛是忠貞不渝的。雖然木蘭沒能和自己喜歡的人走在一起,但木蘭和蓀亞也過得非常的幸福。木蘭和蓀亞在婚前沒有心蕩神怡的愛情,卻在年深月久中感情日漸濃厚。雖然這感情并不能占領木蘭心中孔立夫的位置,但足夠讓木蘭對蓀亞一生忠貞不渝。當孔立夫陷害入獄,木蘭為營救孔立夫所表現出的勇敢和至情至性,讓我感嘆這真是少見的奇女子也!雖然木蘭營救孔立夫的舉動,遭到了蓀亞的吃醋和猜忌,但木蘭所表現出的淡定和從容,真的不是一般修養的女子能做到的。后來蓀亞在木蘭坦誠和肚量下,選擇信任自己的妻子,也是因為木蘭的人格魅力讓他乃至觀眾折服。
書中還有另一個人物——我最喜歡的木蘭的父親。姚父精神世界寬廣,為人處事豁達開明。姚父的描寫,很多都和中國的道有關,很多時候都能看到姚父關于莊子道德的思考。姚父的一生對于木蘭影響很大。木蘭記得很多父親對她的忠告,這使得木蘭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妥善處理。木蘭能夠養成這樣完美的品行也和她殷實的家庭背景密不可分,木蘭婚后和蓀亞到處玩耍,游山玩水,踏遍中國古跡,這使得木蘭一直不斷成長。我以為這就是我們現在流行說的“女兒要富養”的真正含義吧,既有物質方面的大力支持,也有精神上的熏陶和培養。書中也描寫了木蘭人生的幾次重大變故,比如她的女兒參與學生起義被射擊,他們被迫離開北京逃離戰爭;她的兒子參加抗日戰爭等,這些災難迫使木蘭成長,使她變得更加堅強。
林語堂還把《紅樓夢》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紅玉讓我想到了林黛玉,一位有才華,有個性卻體弱多病的女子,最終為了成全自己心愛的人,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寶芬讓我想到了薛寶釵,一位沉穩、冷靜又有些城府的女子。阿非讓我想到了賈寶玉,一個愛到處留情的男子。中卷部分的《庭院悲劇》顯然便是一出現代版的《紅樓夢》。我非常喜歡紅玉的那句對聯:閑人觀伶伶觀人。這句話放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那么警醒世人。你以為你看到的別人是怎樣的怎樣的,你覺得自己是主觀意識上的人,被觀察的是伶,然而反過來你又何嘗不是那個伶?
所謂“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便是如此吧!
【《京華煙云》讀后感范文(精選22篇)】相關文章:
臺灣.煙云.點滴作文08-21
滿江紅小住京華賞識11-12
滿江紅·小住京華原文及賞析04-02
《京華杯“創文”新風》征文啟事11-06
《滿江紅·小住京華》古詩詞賞析12-29
千米太白,一指煙云散文欣賞10-04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賞析08-25
關于《邊城》讀后感范文精選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