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讀后感(通用10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墨子》讀后感(通用10篇),歡迎大家分享。
《墨子》讀后感1
《墨子》是墨家的經典之作,有的人可能認為《墨子》的作者是墨子。但是不然,《墨子》并非墨子一人而著,是由墨子及其弟子一起編著而成的。關于墨家創始人——墨子,由于各處歷史資料稀缺。我們甚至連他的生平信息也無法準確的知道。許多人都知道墨家后來消失于西漢,卻不知道在此之前墨家曾與儒家一樣是先秦的顯學,在遭受秦代的焚書坑儒的文化摧殘過后,一起稱為顯學的儒家在西漢興盛起來,而墨家卻衰落了。一代顯學化為千古絕學,墨家為何消失?這也是學術界的一個謎團。
雖然墨家消失了,但是代表其學術界的思想的著作《墨子》仍然被流傳下來。有人說《墨子》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奇書,也是一部寂寞的書。自墨家消失后,《墨子》這本書沉默起來,兩千多年后終于在西學東漸和新文化運動興起時,被重新看到了這部著作的閃光點。《墨子》時一部神奇之書,其中包括;1許多哲學思想、科學技術、政治以及軍事理論。
它的影響深遠,不僅局限于中國本土,還延伸到了國外,清末學者鄒伯奇就提出“西學源于墨學”的說法。他認為西方的天文、歷法、算術等都源于《墨子》,并曾經依據《墨子》的理論做過小孔成像的實驗。制造過望遠鏡與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照相機。學者張自牧在論說了墨家科技成就后說“墨子為西學的鼻祖”。盡管墨家消失的時間比較長,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墨子》這本書中來了解墨家的核心思想。
墨家在《墨子一書中提出十大主張:兼愛、尚賢尚同、非攻、非命、非樂、節葬、節用、天志、明鬼。而這十大主張又可細分為四大類,即一:倫理思想,也就是墨子學說的理論基礎兼愛。我們在學習歷史諸子百家中的墨家就知道了墨子提倡“兼相愛,交相利”,也就是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愛護,共同謀福利。兼愛這一思想跨院了等級,無論富貴貧賤,體現的是一種無差別的愛,而儒家也同樣提出:仁者愛人,卻是建立在禮樂等級秩序上,而維護的是君主制度。
所以在在君主專制中似乎墨家不太受歡迎,這或許也是墨家消失的一個原因吧。但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卻是一個重要的思想,人與人之間應當互相有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體現了這種無私的大愛。
二是政治思想:尚同、尚賢、非攻,對于當今社會也是有著重大的影響,尚賢,為選拔官吏提出了標準,任人唯賢一直都是每個時期都需要追求的,崇尚賢士任用有才能的人才能使國家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人民幸福!非攻也就是說國與國之間應該和平相處,這對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紛紛對他國發動戰爭,百姓深受戰火的摧殘,若國與國之間都能非攻,和平相處那么比較是一個美好的地球村!“非攻”我想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是當今各國人民所期望的。
三是經濟思想:節用、節葬、非樂。
在禮樂秩序時期,君主諸侯以表示自己的尊貴地位特別重視禮樂等級。但在當時社會生產力低下的時期,人力財力都十分有限,受苦的當然也是百姓。這也是墨子提出節葬、節用非樂的一個重要原因吧!在當今社會飛速發展的時期,我們仍然不能忘記節約,無論多么的富貴,終究會有敗光的時候。四是宗教思想:天志、明鬼、非命,在這個思想中我最認同的就是“非命”,我命由我不由天,即不順從天命,這個觀點正好與儒家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相反,所有的食物都不是由上天決定的,而是事在人為,天道酬勤。只有自己努力,便能決定自己的命運!所謂的上帝老天爺不過是人民美好的向往罷了。
《墨子》也是國學經典,它比較系統的總結了關于倫理、政治、經濟、軍事等重要思想。雖然它已經過去了幾千年,但是內容卻永遠不過時,仍然值得我們去深究學習!
《墨子》讀后感2
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天感恩鳥,方成其壯闊。題記正如余秋雨所說,墨子的全部都是黑色的,他如同黑色的旋風席卷整個中華大地,但是又有多少人會記得他的作用呢?他是普通百姓的代表,他是社會底層的代表,當然不可能被當時的統治者所認可,因為封建帝王是要家天下的。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愛非攻,而他自己則是將這個理念帶到了那樣黑暗的時代,不知是墨子的悲哀,還是那個時代的悲哀。
孔子的名聲遠超過墨子,可是誰又能將墨子的功績抹殺呢?他的思想可以說是貫穿于整個歷史長河中。其實,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也正是靠的這種兼愛思想嗎?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哪一次成功的戰役不是靠人民的力量,那一次不是集體的智慧。現在中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人民是社會的主人。所以我們要感謝墨子,是他的思想引領著中華民族的復興。
我們更要感恩,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泉涌報,墨子的理念給我們帶來莫大的成功,就算我們不高呼擁護墨子,最起碼也要能夠記住他。上為從國家的角度出發,那么從個人呢?父母對我們的愛是任何人沒法比的,可是為什么還有那么多“逆子”呢?
或許他們就沒有感恩的心,父母的含辛茹苦,換來的卻是冷眼相對;父母的辛勤澆灌,換來的卻是心靈折磨,或許不能這么的武斷吧,畢竟還有那么多的有良知的子女,臥冰求鯉,那是多么的讓人感動,扇枕溫衾,那是多么的讓人震驚,鹿乳奉親,那是怎樣的感恩!韓信小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拼命習武,然而,掙錢的本事卻一個也不會。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
為此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饑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老奶奶為人家漂洗紗絮,人稱“漂母”。她見韓信挨餓挺可憐,就把自己帶的飯分一半給他吃。
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發誓要報答漂母之恩。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后對漂母分食之恩始終沒忘,派人四處尋找,最后以千金相贈。或許我們不需要一飯千金,但是我們任然需要學習感恩的精神,人生不過區區八十載,當你步入晚年之時,在想感謝幫助過你的人,也許時間也不允許了。感恩不是用金錢能衡量的,在心中感恩,不如在行動中恩,不要讓感恩只是浮于表面,成為空中樓閣。
你看出了一條狗的寒冷,給它墊上了溫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以后會久久地看著你,它不能說話,只能用這種方式表達它的感激。你看到一只鳥受傷了,將它從貓嘴里奪下來,用藥水治療它的傷口,給它食物,然后將它放飛林中。它飛到樹梢上也會回頭來看你。它同樣不能說話,只能用這種方式銘記你的救助。
低智能動物尚且會感激別人的救助,人類難道不也應該有顆感恩的心嗎?狗和鳥會長久地凝視你離開表達感激之情,可是這一刻很快就會過去;他們可能很快忘卻你。但有了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來的世界,感激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之情彌散在天地間,世界也就因此有了溫暖,有了親切。因而我們應當培養人與人之間的這份情感。我們現在生活在鋼筋混泥土鑄成的社會之中,他的兼愛思想我們更應該學習。
隨著時間的流逝,兼愛的思想或許已經漸漸淡忘,但是換來的卻是感恩。感恩,是結草銜環,是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感恩,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境界。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等待的一次寶貴機遇。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完成的一次世紀壯舉。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珍視的一次愛的育。你我學會感恩,從今天開始。感恩——我們成長的必修課!
《墨子》讀后感3
文化是民族的符號,一個民族的崛起,除了經濟的強盛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繁榮。
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也隨之擺在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面前。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史,雖歷經滄桑,仍然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不絕,民族就不滅!在這個意義上,傳承和弘揚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說是我們的首要任務。今年來,隨著“國學熱”的持續升溫,整個社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逐漸增加,對經典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在我們整個神州大地上,誦讀經典的氣氛越來越濃厚,在此之上,我們還應與其他文化取長補短、和諧共存。今天,我們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時空跨越,把國界跨越,把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這需要深入挖掘和闡發墨家思想。
墨家是春秋戰國時期一個非常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學派,其創立者為墨子,他提出“兼愛”、“非攻”、“尚賢”、“節用”、“尚同”、“節喪”、“非樂”、“天志”、“明鬼”、“非命”這十大主張,其中“兼愛”為思想核心,是墨家在認為社會動亂攻伐、相互傷害,是由人們“不相愛”而造成的。所以他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這樣一些反映了他企圖調和統治者和勞動者之間的矛盾,是一個事實上難以實現的理想。“節用”、“節喪”是墨家思想中的精華,激烈的反對儒家的“厚葬”,要把財富埋在墳墓里,而“久喪”是影響勞動生產的,因為這樣會阻礙國家富強。另外,墨家學說的理論依據是“天志”、“明鬼”,這是尤其重要的,不僅要論證“兼愛”學說不是天的意的必然遭到懲罰,他還認為“天志”是衡量“王公大人”和“萬民”的規矩。他的“天”是小生產者的幻想,反應了小生產者的利益。“明鬼”也就是相信鬼神,是從“鬼神”可以幫助“天”賞善罰惡而提出來的。墨子認為,如果使天下人都相信鬼神能賞善罰惡,則天下就不會大亂,但這是一種幼稚的迷信思想。
墨子是哲學思想反應了從宗法奴隸制下解放出來的小生產者階層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為后來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所繼承和發展,但其神秘主義的糟粕也為秦漢以后的神學目的論者所吸收和利用。所以,今人在認識學習墨家思想時也要加以辨別。
進入21世紀的新中國,在世界經濟全球化時代,繼承和弘揚了墨子的人文關懷和人道主義,這對于解決人類社會發展中面臨的許多現實問題都有重要意義。
《墨子》讀后感4
記得,從小我就聽到孔子,聽到人們談到老夫子的儒學。等上了高中之后,我才發現,原來一切都不是我想的那樣。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百家爭鳴”的學術研究和傳播是無法僅僅用著八個字就所能形容的。我們都知道:儒墨道法是那時最有成就的四大學派,仲尼的儒學使我們看到人性最溫暖的理想;老聃的道學使我們感受到源自思想的質樸力量;莊周的逍遙使我們聆聽到來自靈魂深處的 自由吟唱;至于韓非子的法家則帶我們領略了秩序下的一片繁榮。
我個人不太喜歡孔子,也許是因為他那句“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也或許是因為那束縛女子的“三從四德”。自從讀了墨子,我便深深的愛上了墨子,我是那么的敬愛他。
墨子始終站在人民的利益上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這一點上,墨子有著天生的優勢:出生社會低下的手工業者的他,對底層百姓所受的磨難有著深切的體會。有人曾說:墨子是儒家的叛徒,是墨家的始祖。我并不贊同這一說法,因為墨子知識在學習儒學的過程中慢慢發現儒家講求的繁瑣禮節不利于國計民生,那些主張不適合他,于是他選擇了一條他所認為正確的道路。墨子的選擇是爭取的,墨子的道路是艱辛的。
將“興萬民之利,除萬民之害”作為己任的墨子,在深切了解百姓疾苦后提出“強本節用”的主張。“強本”即加強農業生產,發展國民經濟,“節用”即反對統治階級過度的浪費。墨子認為:一切不利于人民的開支都應該消除,在我看來,提出這個觀點的他,是真正站在人民的根本利益上的,是真正為民著想的。
墨子有讀到的見解。“兼愛”與“非攻”視人如己,愛利萬民,這一觀點完全適用于我們現在社會。我國人口眾多,但不以多欺少,而總是用和平為主的手段與其他國家友好交往。
墨子的思想,于今,意義重大。
《墨子》讀后感5
《墨子》一書是記載墨翟言論和墨家學派思想的總集,主要倡導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等主張,基本反映了廣大勞動階層的呼聲。墨家思想領域極其廣泛,有政治思想、倫理思想、哲學思想、邏輯思想和軍事思想等,其中邏輯思想尤為突出,堪稱先秦邏輯思想史的奠基作。《墨子》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學術地位。
墨子,生卒年不祥,名翟,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擔任宋國大夫。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
墨子是墨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顯學”。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死后,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其弟子根據墨子生平事跡的史料,收集其語錄,完成了《墨子》一書傳世。
《墨子》一書的思想極其豐富,單用兩千字定是寫不完的,故選取其中兩方面,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兩方面淺談一二,若有不對之處,緣我學識淺薄也。
首先,是“兼愛”,記得高中歷史課本必修三第一章講的便是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其中介紹到了墨子,當時只是簡略的介紹,后來進了大學,從圖書館借閱了這本書,才真正知道了墨子以及他的思想。
“兼愛”是墨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墨子的所謂兼愛就是天下人彼此相親相愛,由此可知,墨子認為天下混亂的原因是臣不孝君,子不愛父,父不尊兄,反之,君不慈臣,父不喜子,兄不愛弟,以及盜賊四起,諸侯相攻等,“皆起不相愛”。因此,墨子指出“若是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在當時的貴族的道德觀中,墨子的兼愛思想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在當今社會,也或多或少有些體現。
兼愛分上、中、下三篇,感觸最深的是上篇中的第二個,“若使天下兼相愛,人若愛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子弟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不孝亡,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有亡,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相惡則亂。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大致意思就是,天下人相親相愛則治,互相仇恨則亂。即使在現在,這個道理也依然實用,大家都相親相愛,那么整個世界都是相親相愛的,那也就沒有盜賊,沒有罪犯,有可能連監獄也沒有存在的必要,當然,那只是一種理想社會,現在想實現還是比較困難的。墨子的兼愛思想有一定的空想性。
其次,是“非攻”,“非”是非議、譴責的意思,“攻”是指非正義、侵略性的戰爭。他認為,大國攻打小國,強國欺凌弱國,就是不正義的“攻”,“當若繁為攻伐,此實天下之巨害也。”造成人民死亡,田園荒廢,天下大亂,墨子的“非攻”就是譴責這種侵略戰爭,但是,對于禹伐有苗、湯伐桀、武王伐紂等那樣的討伐暴虐君王的戰爭,墨子認為是為人民除暴安良的戰爭,他極為支持。
“則夫好攻伐之君又飾其說曰:我非以金玉子女壤地為不足也,我欲以義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諸侯也。子墨子曰:今若有能以義名立于天下,以德來諸侯者,天下之服可立而待也。夫天下處攻伐久矣,譬若傅子之為馬然。今若有能信效先利天下諸侯者,大國之不義也,則同憂之;大國之攻小國也,則同救之;小國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布粟之絕則委之,幣帛不足則共之。以此效大國,則小國之君說。人勞我逸,則我甲兵強。寬以惠,緩易急,民必移。易攻伐以治我國,攻必倍。量我師舉之費,以諍諸侯之斃,則必可得而序利焉。督以正,義其名,必務寬吾眾,信吾師,以此授諸侯之師,則天下無敵矣,其為下不可勝數也。此天下之利,而王公大人不知而用,則此可謂不知利天下之臣務矣。”這是“非攻”中,我最喜歡的一段,大致意思是若有誰挑起戰爭,群起而攻之,大家要互幫互助,幫助弱小的國家。
個人覺得,兼愛和非攻具有相同之處,都包含著大家要互幫互助,相親相愛的意思,墨子的思想在當時并沒有多么的受歡迎,墨家學派是各派中的顯學之一,它代表勞動者的利益,反對貴族的世襲特權,主張平等,兼愛,非攻,尚賢等,要求做到“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力倡“節用、非樂”以發展社會生產,在各派中獨樹一幟,成為中華民族思想史上一大源流,影響極其深遠。
總之,墨學內容浩瀚而深邃,墨子作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偉大智彗特別是墨家追求平等、兼爰的政治理想,務實求利的經濟理論、防御戰爭的思想以及重視科學技術的求實精神,代表了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其哲學上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邏輯理論等,在先秦文化思想史上成為一面無與倫比的旗幟,是我國甚至人類思想寶庫中的文化瑰寶。
《墨子》讀后感6
魯迅先生評價墨子為中國的脊梁,孫中山先生因墨子博愛,將他稱為“東方耶穌”,足以可見現代人對墨子歷史地位的肯定。《墨子》這部偉大作品無論在政治、哲學,還是倫理方面都有著非凡的貢獻。
說的墨子,我們想到的就是他關于非攻、兼愛的軍事思想,提倡防守,而是不是進攻。墨家的哲學思想同樣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墨子中的《尚賢》、《非攻》等論著向我們闡述了選拔人才應當不拘一格,決不能任人唯親。當官和老百姓應該平等,不能因為當官就顯得高貴,平民就低賤,當官的要愛護百姓,而老百姓也得當官的服從。這也與我們現代的思想觀念極為相近,官爺是魚,老百姓就是水。《墨子》中哲學思想的體現主要在《天命》、《貴義》等篇目中,最大的觀點就是否定唯心論。墨家認為知識從三方面來,一是直接學到的知識,二是通過思考、推導出的知識,三是在實踐出真知,很明顯墨家學派與儒家的“天命論”是相對立的,這是其先進性的一個體現。我覺得還有一個讓我覺得很進步的觀念就是“兼相愛,交相利”,這是也墨家的倫理方面的思想。墨家認為人生而平等,沒有貴賤之分。人跟人之間應當相親相愛,家庭關系講究父慈子孝。任何時候都要有好的心態,即使你生在逆境之中。封建社會中能有這種思想,讓我非常驚訝,但這種思想的局限性就在于大的環境就是封建制度,在這種情況下,要實現墨家的思想并不現實。
墨家思想固然有其先進性,同樣也有思想上的缺陷,就如《墨子》的《天志》中,墨子認為萬物都受上天的主宰,鬼神同樣存在。墨子的思想從之前否定唯心論又重新認同唯心論了,這是他思想不完善之處。
總體來說,墨家更多的向人們灌輸人人平等的思想,他們關愛廣大平民,有著仁愛之心、博愛之心,無怪乎被孫中山稱為東方耶穌了。
《墨子》讀后感7
一直都以為自己從小接觸的都是孔老夫子的儒學,到后來,才發現原來一切都不是我所想的那樣。春秋戰國時代,那“諸子百家,百家爭鳴”的學術研究和傳播是無法光用這八個字來形容的。我們都知道:入、法、道、墨是那時最有成就的四大學派。仲尼的儒學是我們看到人性最溫暖的理想;老聃的道學是我們感受到源自思想的質樸力量;莊周的逍遙游是我們聆聽到來自靈魂深處的自由吟唱。
我個人不太喜歡孔子。也許只是因為他那一句“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也或許是因為那女子的“三從四德”論。讀了墨子,我更偏愛墨子。墨子,他總是站在人民的利益上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這一點上,墨子有著天生的優勢:出身于社會低下的手工業者的他,對百姓所遭受的困苦有著深切地了解。有人曾說:墨子是儒家的叛徒,是墨家的始祖。但我并不贊同這一說法,因為墨子只是在學習儒學的過程中慢慢發現儒家講求的繁瑣禮節等不利國民生計的主張不適合他,才選擇了另一條更適合他的道路。
“興萬民之利,除萬民之害”作為級任的墨子,在深切了解百姓疾苦后,提出“強本節用”的主張。“強本”即加強農業生產,發展國民經濟;“節用”即反對統治階級過度的浪費。墨子認為:一切不利于人民的開支都應該消除。在我看來,提出此觀點的他,才是真正地站在人民根本利益上,為人民著想。
治理國家,墨子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兼愛”與“非攻”。視人如己,愛利萬民,不虧人自利和人不關己則為“兼愛”。他認為社會動亂的根源就在于人們只知愛己,利己,為了達到各自的目的,人與人之間才相互敵對。如今的我,對此也頗有感觸: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人們的文化素質水平在不斷提高,可是人們的視野卻在不斷地縮小。當社會把宣傳好人好事作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時,我們的社會風尚由此可窺知一二。夢君為了有朝一日實現“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社會理想,我們就要向墨子學習,提倡“兼相愛,交相利”,呼吁天下所有人都相親相愛。不為了“貪伐勝是名及所得之利”對他國發動戰爭則為“非攻”。墨子強譴“不義”之戰,指出這種行為的實質也是一種無恥的“虧人自利”行為。為了消弭戰爭,他帶領弟子從事實際的防御戰爭的研究。墨子的這一觀點完全適用于我們中國。
《墨子》一書,文字通俗平易,卻內涵有許多豐富而精粹的思想。即使在現代,它也是一筆不可忽視的財富,值得我們去學習,去借鑒推薦大家去讀墨子這本書
《墨子》讀后感8
看完《論語》、《莊子》和《孟子》后,就想看一看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的其他“子”,因為《孟子》倡導人之初性本善,后來因為環境等影響,有的人變惡了,人的性善就像水從高處往低處流一樣;而《荀子》則認為人之初性本惡,需要教師的教導,以禮儀約束,使之向善,所以,就在網上買了《荀子》,以便跟《孟子》對比著學習。
網上根據我的閱讀習慣向我推薦了《墨子》和《韓非子》,我也一并買下。讀了《荀子》和《墨子》后,我發現自己的觀點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原來從內心我是更認同《荀子》的,但荀子的文章太長、滔滔不絕,可能是認為性本惡的原因,自己也充滿了涙氣,將墨子和孟子批得一無是處,其過分強調“禮”的重要與我的認識也有偏差,我更趨同孟子的“仁”更重要。
反而不看好的《墨子》,讀了之后發現其文風簡捷,說理深刻,其崇尚節儉也不像荀子批評的那么過分,節葬等主要思想與我的觀點也相同,其注重工科科技的實踐也是我喜愛的,所以,變成了《墨子》的支持和擁護者,難怪《呂氏春秋》中記載,當時儒家的弟子和墨家的弟子幾乎一樣多,盛極一時,也是曾經輝煌過的,可惜后來工科不被重視,黑暗了2000多年,現在又重新迎來光明了。
《墨子》讀后感9
我國先秦時期是一個戰爭頻繁,同時也是一個各種思想活動非常活躍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里產生了眾多的思想派別,被后人稱作諸子百家。而儒、墨、名、法、道、陰陽六家則被公認為是當時最具影響力的思想派別。其中墨家是一個較為奇特的學派。一方面墨家在戰國時期就成為了一個盛極一時的思想政治團體,它的學說與儒家的學說并稱為當時的顯學。戰國中期的大儒孟軻曾這樣描述過墨家的勢力:“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而另一方面,在進入封建社會以后,由于種種原因墨家沉寂了下來,以至于在以后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它的學說幾乎無人問津。這無疑引起了后人對它進行研究的興趣,但同時也給對墨家的研究帶來了困難,因為后世對先秦墨家學說的記載和評述太少,所以可供我們掌握和利用的資料也就相應的少了,這與對儒家,法家,道家的研究有著明顯的不同。也正因如此,先秦時期記載墨家學說的《墨子》一書在我們對墨家的研究過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認為墨學研究存在這樣一個特點,即同儒,法,道家相比,學術界對墨家的研究很少,但是在這些不多的研究中,在許多問題上學者們的爭議卻很多,而學者們在對自己所持觀點進行論證和對他人觀點進行批駁時,又都是援引和利用同樣的史料。于是在拜讀了這些學者們的長篇大論后,更加感到了對這些原始史料深入和精確掌握的必要性,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真正的了解墨家學說的實質。
《墨子》這部書綜合和全面的反映了墨家學說有關各個方面的思想,包括“尚同”,“尚賢”,“非攻”的政治思“尚同”是墨子政治主張的第一要義。《墨子》一書中的尚同篇首先闡述了確立“尚同”這一政治主張的理論前提。墨子認為在沒有刑政的社會初始狀態下,“一人一義”,“十人十義”,“是以人是其義,以非人之義,故交相非也。”于是“天下之亂,若禽獸然。”所以墨子認為要救世之亂,就要建立政治,國家,刑罰制度,即立“正長以一同天下之義”,“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那么在這里人們就有一個問題,即“一人一義”,“十人十義”是否必然導致人們的非他人之義而交相非的結果?因為許多人發現人們之間“義”的不同和沖突也可以由當事人自己通過彼此的妥協和讓步來解決,沒有必要去否定他人的“義”。而這樣一來墨子所提倡的“一同天下之義”也就沒有了存在的理由。那么墨子的理論在這里出現問題了嗎?不是。因為再進一步分析,雖然有上面的情況存在,但也并不是所有的關于“義”的沖突都可以由當事人自己協商解決,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徹底地排除非他人之義而交相非的情況的發生。那么就整體而言,這就是一種必然。它不是一對一的必然,不是說有一次“義”的不同就必然導致一次非他人之義,而是說在“義”的不同和沖突這樣一個背景下,不可避免的會有當事人自己協商解決不了從而導致非他人之義及交相非的情況產生,所以說墨子的這個立論是成立的。那么我們明白了這是必然的,無法避免的,那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應怎樣去解決才能避免天下亂若禽獸然呢?墨子認為只有設立正長一同天下之義才能救世,于是有了他的一套以“尚同”為核心的政法理論。但是這里就又有問題了,即面對這樣的亂世,救世是否只能用“一同天下之義”的方式來解決?如果有其他的方法,那么墨子所提出的這一方法是最好的嗎?
以上是兩個很關鍵的問題,若兩個答案都是否,那么墨子的政法理論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那么下面就讓我們對這兩個問題進行分析。首先,從我們現代人的角度來看,第一個問題很簡單,答案是否。因為我們知道不“一同天下之義”世界仍可以和平的發展,天下并沒有亂若禽獸然,現實世界告訴了我們答案。其次,對于第二個問題,人們也不難回答,求同存異這樣的外交政策帶給我們的好處大家有目共睹,顯然有更好的方法存在。問題好象解決了,但是問題真的那么簡單嗎?應該看到我們輕松的得到了上面的答案,是由于我們是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的,而經過了漫長人類社會發展的現代的我們是沒有理由用現在的標準去衡量和判斷歷史長河中的事件,人物和他們的思想。同一個問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可能有著不同的答案。在現代我們知道怎樣最快的從北京到達上海是乘坐飛機,而這樣的問題在兩千年前正確的答案無疑是騎馬。自然科學是這樣,社會科學也是如此。在墨子生活的時代里,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那個階段,我們所知的更合理的,更科學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它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嗎?即使有,但它有可能能被提出來并被實施嗎?所以就我理解而言,墨子所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理論,在當時不能說其全部內容都是正確的和科學的,但就整體而言,是符合當時的社會現狀的,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歷史發展的方向,而后來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所以我認為在墨子生活的時代,救世的唯一可行和正確的方法就是墨子所提出的以“尚同”為核心的政法理論。
《墨子》讀后感10
墨子(生卒年不詳),名翟,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宋國人,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后代,《史記》記載說墨子曾做過宋國大夫,墨子是一個有相當文化知識,又比較接近工農小生產者的士。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在他的家鄉,滔滔的黃河奔流東去,墨子決心出去拜訪天下名師,學習治國之道,恢復自己先祖曾經有過的榮光。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顯學”。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
在《墨子·魯問》中,墨翟提出了墨家的十大主張。即“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尊天”、“事鬼”、“非樂”、“非命”、“節用”、“節葬”。他認為,要根據不同國家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十大主張中最適合的方案。如“國家昏亂”,就選用“尚賢”、“尚同”;國家貧弱,就選用“節用”“節葬”;等等。
墨子最主要的主張:兼愛非攻。兼愛非攻,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主張愛無等差,與儒家的博愛(“親親有術,尊賢有等”)相反。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并提出“天下之人兼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辱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他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同時,墨子也看到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弊病就是戰爭,因此,從兼愛的思想中,引申出了非攻。針對當時社會動亂,國與國互相攻打,人與人互相殘殺,墨子急于尋找動亂的根源、救世的良方,他說:“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如果人們兼相愛,“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則干戈化為玉帛,天下必然太平。兼愛非攻是墨子最著名的思想。但是墨子的兼愛和尚同思想,最后容易走向專制主義,而儒家雖然推崇等級制度,但最后卻走向了平民化——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走向了民本。儒家的像孟子的思想是比較有實現的可能性的,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樣的道德觀建立在人之常情上,不像墨子兼愛那么難以實現。當然,孟子的義利觀,舍身取義也是具有超越性的。
宣揚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點。墨子認為天之有志——兼愛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天之愛民之厚",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墨子不僅堅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認為它們對于人間君主或貴族會賞善罰暴。這里可以看出墨子把自然界無意志的天說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天的意志是兼相愛,交相利。順天意得賞,反天意得罰。
墨子的尚同尚賢主張。尚同是要求百姓與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實行義政。尚同是在尚賢的前提下,要求人們與上級政長同是非,“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皆非之”,逐級逐層統一思想,最后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也就是集中統一到中央。這是一種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思想,后來在法家那里得到了發展和實際運用。墨子尚賢尚同,一方面要求突破宗法制度,給“農與工肆之人”以政治權利,一方面又要求由上而下一同天下之義,這是一個深刻的矛盾。這個矛盾,反映出小生產者思想的特點。
尚賢則包括選舉賢者為官吏,選舉賢者為天子國君。墨子認為,國君必須選舉國中賢者,而百姓理應在公共行政上對國君有所服從。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即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賢看得很重,提出:“尚賢是為政之本也”。他特別反對君主用骨肉之親,對于賢者則不拘出身,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由此可以看出,墨子和孔子的為賢之道還是不同的。墨子的“為賢之道”是為民謀利,救民于水火,使他們能夠各安其生。即所謂“為賢之道將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若此,則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若饑則得食,寒則得衣,亂則得治,此安生生。孔子的“為賢之道”首要是學習和掌握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的周禮,遵照周禮完善個人的修養。這就是所謂的“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克己復禮為仁”。可見,只有用周禮約束自己,虔誠維護周禮,才算得仁人、君子。
墨子的節用節葬觀點。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久喪厚葬無益于社會。認為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三代圣王一樣,過著清廉儉樸的生活。
墨子極其反對音樂,提出非樂觀點。甚至有一次出行時,聽說車是在向朝歌方向走,立馬掉頭。他認為音樂雖然動聽,但是會影響農民耕種,婦女紡織,大臣處理政務,上不合圣王行事的原則,下不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反對音樂。墨子所以“非樂”,不是因為他不知道欣賞歌舞能使人感到愉悅和舒適,而是認為在當時財用不足、民生維艱的情況下,為政者卻只顧自己尋歡作樂,這樣的行為,是其該做的嗎?反觀孔子主張禮樂教化,這就需要看到,孔子處于春秋時期,當時禮崩樂壞,孔子推崇周禮,認為禮樂可以教化百姓,維護統治。
墨子反對儒家所說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認為這種說法“繁飾有命以叫眾愚樸之人”墨子看到這種思想對人的創造力的消磨與損傷,所以提出非命。他認為,國家安危治亂,不靠天寧靠人力。他提倡充分發揮人力的積極能動作用,批判消極的命定論。墨子認為儒家的命定論是害人的懶漢哲學。其實,墨子僅僅從儒家部分言論對于儒家的命定論加以批判是有失偏頗的。縱觀孔子的一生,他的所作所為,何嘗不是“知不可為而為之”呢。
墨子在認識論方面,提出了判斷是非真假標準的三表法: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實”;第三表,“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三表法的出發點是唯物主義的,主張根據前人的間接經驗、群眾的直接經驗和實際效果來判斷是非,在認識發展史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是,墨子的學說以實用為主,缺少深厚的理論基礎,他的很多主張都是針對現實中的缺陷而發的,墨家這種突出的實用理性,不但使其著作存在很多前后矛盾之處,而且理論適應性很差,一旦時過境遷就失去了存在基礎。所以荀子說“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
儒家墨家有不同的社會基礎,代表不同的社會階層的利益和價值取向,墨學有人民性,墨子是勞動者的圣人。
【《墨子》讀后感(通用10篇)】相關文章:
墨子的故事08-14
《墨子節用》原文及白話文12-15
《墨子》文言文閱讀答案及翻譯08-10
《墨子怒耕柱子》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3-25
魚我所欲也與墨子的比較閱讀11-15
文言文《墨子怒耕柱子》閱讀答案附譯文08-07
魚我所欲也和墨子貴義比較閱讀08-23
致墨子的一封信1000字-書信作文01-17
魚我所欲也和墨子貴義閱讀訓練及答案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