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一生》讀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宇宙的一生》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宇宙的一生》讀后感1
淼叔的《宇宙的一生》是一本讓讀者真正能探索到宇宙的過去,現在,未來的書。地球是我們的家園,宇宙就像神秘的院子。我們的宇宙是什么樣子的?了解宇宙的誕生和演化,可以揭開生命起源之謎。而宇宙的未來也關系著我們何去何從。
淼叔介紹,我們的宇宙起源起一場大爆炸。這個觀念是由天文學家喬治勒梅特于1927年首次提出,爆炸,是一種急速膨脹。勒梅特認為,宇宙膨脹意味著當時間回溯時,他會發生坍縮,這種情形會一直持續下去,變小,再變小,一直到它不能坍縮為止。此時宇宙中所有質量都會集中到一個極小的“原生原子”上,宇宙的空中結構就是從“原生原子”產生的。
在大爆炸后的擴散膨脹,宇宙迅速冷卻下來,物質來源于宇宙大爆炸。在大爆炸的10-?秒后,所有的粒子形成了質子,中子和電子等等的基本粒子。但是這時的宇宙還是過于熾熱和稠密了。這些等離子體沒辦法形成原子,隨著宇宙膨脹,溫度下降,質子和中子開始核聚變,結合更大的原子核。自由的質子和中子形成氘,氘再迅速融合成氦-4,這個過程持續了7分鐘。因為宇宙的溫度與密度迅速下降到核聚變無法繼續的程度,這時,所有中子都已經納入氦原子核,留下質量是氦原子核3倍的氫原子核,氫和氦剛開始處于電離狀態,也就是說他們周圍沒有被束縛的電子。隨后,宇宙持續冷卻,電子被離子捕獲,形成原子,這個過程被稱為復合。在復合結束后,宇宙大部分質子被捆綁成了原子,這時離大爆炸已近38萬年了。
后來,有了恒星,行星,星系,生命,人類……
可以說,我們來自于宇宙誕生后迸發的塵埃,我們命運和宇宙變遷連在了一起。淼叔的《宇宙的一生》讓我了解到了宇宙的奧秘。
《宇宙的一生》讀后感2
我們通常從生物知識或是歷史中了解自身的由來,我們通常認為天空、星辰與我們本身的關系是不搭邊界的,我們也通常覺得宇宙是宇宙,人類只是宇宙中渺小的存在。殊不知,從古希臘哲學先賢開始考慮人類存在的意義時,人類就注定與整個宇宙的前世今生系上千絲萬縷的關系。
《宇宙的一生》開頭的三個哲學性問題: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向何處去?我們是誰?就在冥冥中指引我們開啟探索宇宙的大門。
我們曾認為的宇宙爆炸就是宇宙的起源的通識看法,而在這里我竟然發現宇宙爆炸并不是宇宙的真正起源和開端,從書中的'現有知識來說,宇宙的開端和起源是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暴漲。而宇宙暴漲之前又是什么樣的,會不會在若干年后又出現一個新的“宇宙起源說”呢?這也是書中淼叔給我留下的留白,我可以隨意想象暴漲前的宇宙。
曾經我只能在電視上懵懂地看一下帶著物理理論性質的宇宙運動的圖或視頻。而這本書中竟然將宇宙爆炸看作是微波爐中炙烤面粉團的這么一個過程,清晰平易的同時又非常有趣形象。
書中還不乏各種有趣的比喻幫助我理解宇宙的邊界、宇宙的大小、時間的形狀和世界上一些看似我已經知道的相關事物的名詞,但是我又說不出所以然的東西。
當我在晴朗的天氣感受到陽光照拂在身上的溫暖時,我知道太陽就是恒星,我也知道太陽僅僅是黃矮星分類中的一個星球而已。但是我卻沒有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問一問自己,甚至上網搜索,了解什么是恒星,什么是黃矮星,它們對于世界的存在到底有哪些不可磨滅的印記。
這本書或許不能幫助我找回小時候對萬事萬物的好奇心,但是它可以提醒我,原來還有很多童年時期對世界、自然甚至宇宙的問題,我還沒有尋求到答案。它幫助我重拾小時候看似幼稚,沒有答案的問題,但是讓我在《宇宙的一生》中找到。
我知道相伴在自己身邊,催促自己快快長大,有時會因為緩慢而無聊,有時又會因為太快而戀戀不舍的時間并不是憑空捏造的。淼叔從物理學的角度闡述了物理學中精確的計時方式,也描繪了古人計算時間的方式,解釋了心理學上的時間和人與動物相似的生物鐘。這是我從未知道的時間計算方式。
最讓我欲罷不能的內容不僅僅在于書中生動形象的各種比喻,名人科學家之間的軼聞趣事,舉世矚目的黑洞和引力波知識,還有對宇宙未來的探索。
中國有句成語是“人定勝天”。科學家們甚至在想地球末日來臨的那一天。那么宇宙會不會有末日?我們人類終將走向何處?我們會不會像恐龍一樣滅絕?其實這些,沒有一個人敢斷言宇宙的未來。我們都無法斷言自己的未來是如何的。但是我們知道,人類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世界上的所有種族在未來的世界中生存更久。即使宇宙有一個生命的盡頭,我們也不會因為墮怠而后悔。就像我們現在的人生,不到最后一刻,擁有巨大能量的宇宙都沒有放棄,我們就更該努力一把。
《宇宙的一生》讀后感3
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到哪兒去?這兩個問題對于我們人類本身來說,都是兩個極具哲學意味的問題或者話題,那么對于宇宙來說,這兩個問題又該如何解答呢?站在天文學家,物理學家的角度對于其的解釋可能對于我們普通讀者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但是現在隨著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對宇宙產生濃厚的興趣,如何做到生動有趣的將晦澀難懂的宇宙專業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文字傳達給普通民眾,這就是科普工作者需要解決的問題了。
這本由物理學家李淼先生編寫的《宇宙的一生》就通過十二堂課程的形式,將關于宇宙的基本信息進行了生動的講解。我們在這本書中不會看到那些非常難懂的公式以及難以理解的專業概念。在作者這里,我們會發現離我們非常遙遠,充滿神秘感的宇宙變成了我們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事物。如在第一堂課介紹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時候,沒有一開始就講述什么奇點理論,什么微波背景輻射等概念,而是將宇宙首先比喻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碰見的面包,宇宙大爆炸里面所處的環境用微波爐里面的環境來形容,可以說這樣的講述非常淺顯易懂。
在這本書中只要我們閱讀了開始,保證一定有興趣一直讀完,那種感覺可以說是非常痛快的。在這本書中可能有些讀者會認為作者用了非常淺顯易懂的語言來解釋宇宙的基本信息,那么是不是就介紹不全了呢?事實上不是這樣的,作者不僅僅介紹了物理學界,天文界對于宇宙的共識部分,也對里面劉有爭議的部分也進行了介紹。如量子力學與相對論的不可兼容性,當然如果用專業術語進行討論的話,一本書是不可能講的很清楚粗的,而且也不利于普通讀者理解,所以作者在這里進行了簡化處理,有興趣的可以進一步找相關資料閱讀。
總的來說,在作者的這十二堂課中,我們應該對于宇宙這個系統的運作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而且趣味性強到本書就算是作為一本親子讀物都不算過分。對于為人父母者,對于天文愛好者來說,本書都是一本不錯的讀物。
《宇宙的一生》讀后感4
之前給淼叔的書寫過柔腸寸斷極端私人的評語,得到了一些“無用”。但我卻微微激動:喜歡這兩個字,人類太多的科技與詩句,從功利心看來都是“無用”,正因為無用,它們美到發燙。
《宇宙的一生》,這個書名就有股穿透的勁兒,這是一本坦白地展示人類無知的書,也是一本剖白人類已知界限的書。
看完全書,我做了很多標記,其中最后一條停留在這一句:里斯毛利認為,每個黑洞的內部都通往另外一個宇宙,我們的宇宙或許就是這樣誕生的。
科學走到宇宙學,很多都是猜想,就像文科來到哲學,面對人類的全部無力感與軟肋,必須要慢慢去探索它們的本質與解脫之方。
此時我又開始翻看我最初的筆記,是淼叔也是所有科普門外漢都會首先提出的問題:我們為什么要去關心這些過于宏大渺遠,仿佛事不關己的事情?
令我感動的是,他的答案是這樣的:雖然從各種物理維度上說我們都不可能和整個宇宙相提并論,但組成我們的元素卻與這個宇宙一生的演化息息相關。所謂頭上的星空心底的律令,其實我們每一次呼吸都是在和宇宙低聲耳語。
我也很喜歡淼叔關于“套娃”的比喻,這種宇宙觀和許多其他學科又是相通的,譬如和數學上的分形,和文學上的回文,人類是迷宮愛好者,這邊又可以連接上魔幻,連接上小徑分叉的花園。
尊重科學像是打開胸襟,這比現如今的打開腦洞更為重要,容納,意味著吸收的開始,通過淼叔去讀解世界之外的世界,生命之外的生命,體驗很美妙。
看到他把科學與神諭相聯系,看到他用很敬畏的文字寫下科學家們一步步的探索與發現,看到他將自己與當代最偉大的那些頭腦交流的感悟寫下,見證傳奇者,自己也是一種傳奇。
相信他也不會反對我對此書的這些讀解,畢竟我看到他也抄下詩意的文字:屈指可數的幾種基本粒子不斷地在存在和不存在之間震蕩起伏,充斥在似乎一無所有的空間中,也就是真空中。它們就像宇宙字母表里面的字母一樣,以無窮無盡的組合講述著星系、繁星、陽光、山川、聲音、天地,以及節日里孩子們臉上的笑容和星光璀璨的夜空的漫長歷史。
【《宇宙的一生》讀后感】相關文章:
《平行宇宙》讀后感02-17
宇宙、宇宙_1000字02-11
魯迅的一生讀后感08-30
《宇宙的邊疆》教案02-28
《宇宙的邊疆》教案02-28
易經:宇宙的生命10-03
張愛玲一生的傳奇讀后感06-22
易經:宇宙的大學問10-03
宇宙航行說課稿11-04
《收益一生的格局思維》讀后感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