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后感范文(通用19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后感 1
一直以來,我家的教育觀念是差不多就可以了,小時候上學,爸媽說壓力不要太大,成績過得去就可以了;畢業工作賺錢,爸媽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可以了。在這樣的氛圍下長大,我的觀念也受此影響,認為學習和工作差不多就行了。
在學校的時候,我從來不是努力的學生,憑借一點小聰明,學習成績還能靠前;開始上班以后,這種差不多的觀念繼續影響著我,但以我2年多的工作經驗來講,我漸漸覺得工作開始吃力,最近更是明顯感覺這種差不多的觀念不對,做事差不多的態度讓我滿足于現狀,進而有些不思進取。
正在我焦慮迷茫之際,遇到了楊鋼的這本《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書里闡述的觀點是“零缺陷”,也就是如書名那般,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對。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就是第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做正確的事”是戰略和方向,“正確地做事”是運行與執行,“第一次”是管理效率,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則是管理效能與競爭力。
作為一本暢銷書,《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經過了多次加印,并一版再版,依然熱度不減,說明“零缺陷”這樣的觀點很受歡迎,當然,也從側面證明,在當今時代非常需要“零缺陷”,需要匠心精神。我們中的很多人受“中庸”文化的影響,認為做事情差不多就好了,崇尚的是一種不放棄的精神,也就是說,第一次沒做好,有可能要做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甚至第五次、第六次……然而,這樣做的`結果,不管最終是否成功,都會在很大程度上,浪費時間和物力。
楊鋼作為中國零缺陷管理的奠基人,也是“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勞士比的中國弟子,他在本本書中傳達出來的觀點,是讓我們在做事情開始時,就按照標準去做,盡量不要有過多的耗損。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不管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做事情的時候,應該將“一次做對”、“符合要求”作為工作標準,而不是把“差不多”、“下次注意點”、“缺點難免”作為自己的借口。
希望“零缺陷”這樣的觀念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慢慢深入人心,如果大家都能接受“零缺陷”的觀點,在以后的工作與生活中嚴謹認真一點,那么,未來留給“差不多的空間將越來越少。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后感 2
有時候,真的,當你遇見一個陌生人的時候,你想不想主動與他交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顏值。其實讀一本書,有的時候也始于他的顏值。
當看到這本書時,首先吸引到我的是封面上大大的文字――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不得不說這個書名很吸引人。
簡約的封面設計,黑紅白三色為主調給人一種認真可靠的感覺,而事實上這本書就是一本可靠的書。
全書多是以故事來說理,更顯得生動形象真實可感;章節內容也是層層推進,層次分明;在每一個主人公的故事里,作者都悉心的提煉出一些新的思想;全書還為讀者展示了許多成功人士的觀后心得體會使讀者備受鼓舞。
全文引入了一個“零缺陷”的概念,那什么叫做“零缺陷”呢?作者給出的答復是這樣的:“零缺陷”的思想最初由美國菲利浦·克勞士比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提出。它的核心理念就是“第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要求產品和服務是“有用的和可信賴的”,注重滿足客戶的需求,員工的需求和供應商的需求。
“零缺陷”質量管理與其他質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對比,它的特點就是強調質量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單純的“好”,強調保障質量的系統是預防,而不是檢驗;強調工作標準必須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強調質量是用“不符合要求的代價”,而不是簡單的用“指數”來衡量。“零缺陷”質量管理還給出了解決問題的流程,主要包括確定狀況、臨時措施、確認根本原因、采取改正行動評估與跟蹤檢查。
而本書的“零缺陷”并不是說絕對沒有缺點,或者缺點絕對要等于零,而是指“要以缺點等于零為最終目標,每個人都要在自己工作職責范圍內努力做到無缺點”,即通過“零”的努力,達到“一”的實現。
通過作者對“零缺陷”這一概念的細致入微的分析,可見全書很嚴謹思想也足夠深邃。
全書的知識量還是挺大的,只是我個人不非常喜歡全部用故事來貫穿著整本書以明事理。
雖然說每一個故事的好處就在于,無論你從哪個故事開始,都可以或多或少有一些新的收獲。但是繁多的故事也容易使人產生一定的,閱讀疲勞。
此外,我覺得這本書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在于閱讀它的人,每個人的想法或者是說每個人從這本書里所學的`都不會一樣。為什么這么說呢?是因為我覺得第一點,它是故事的形式,故事本來就是可以給人許多遐想的空間任其發揮。第二點,每個人的經歷都各不想同,而書中這些故事又大多來源于一些真實的案例,我想當獨特的個人經歷與特定的案例進行碰撞的時候,讀者們產生的思想火花肯定是不一樣的。
所以總體覺得這本書不但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而且也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好書,當你拿到它看見它精致的外觀以及書面設計時,我想你就會懂了。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后感 3
作為一名剛入職不久仍處于實習階段的新人來說,首先要感謝單位提供的讀書機會,讓我在工作之初,通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一書,這既使我接受到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工作理念,得到了個人價值的提升,同時又深深地感知到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要積極踐行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理念。
現結合入所以來的實習情況,就《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一書,淺談自己的讀書體會。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就是第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在我看來,既然是做事情,就是一種實踐活動。而實踐的全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過程。歷史的車輪永遠是前進著的,人類文明的進步也無時不刻不在進行中,這不是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并不就是意味著否認探索過程,其著重強調的是實踐中的第一次。誠然,既然是探索,就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會走彎路,但是,只要探索后形成理論的總結,并以此為基礎應用于實踐中,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硫化班實習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不僅使我對硫化有了更深地了解,更讓我深刻感受到了工程實際與理論實驗之間的聯系和差異。小到制坯過程中的稱量,大到硫化時對溫度和時間等因素的確定,無一不是在理論分析后通過多次試制,不斷地進行修正才確定出來的。看似簡單的橡膠件產品,在實際的車間生產時,要在滿足批量生產的前提下,便于工人操作和后處理。從模具設計的角度看,既要保證產品的合格率,又要考慮出模時橡膠件能順利快捷地取出,這就要求設計人員在綜合考慮生產工藝后,精確合理地對模具進行設計制作。不得不佩服設計人員著眼生產、講求效率的深厚地設計功底,對于畢業剛入職的我來說,帶著景仰和好奇的心態,感受著自己的無知,或許,因為現在的無知,將成為我以后求知的動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又因為年輕,我不怕路遠,我堅信:只要用心地走下去,即使慢點,也總會有收獲的。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方面任何理論的誕生和發展,都是服務于實踐的應用,從而更好地推動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另一方面,因理論應運而生的實踐,又反過來促進了理論的修正和完善。基于此,理論和實踐不是脫節孤立的,而是相互促進和統一的。所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既要肯定理論探索階段存在的重要性,又要注重第一次辦事情做對在理論應用環節對質量的嚴格把控。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每天都有第一次,日積月累,千千萬萬個第一次,體現出來的就是對工作的熟練程度。以硫化車間為例,制坯工序上,許師傅將經過熱煉的膠料用剪刀裁成合適地大小,然后針對不同的硫化件用料情況進行稱量,最后再填寫流轉卡并分區域存放,或整齊擺在工作臺面上供硫化工人取用,或放入溫箱中恒溫處理。剪裁的膠料基本上不用再進行添添減減,符合工藝上對膠料重量的要求范圍。硫化工序上,師傅們一個人可以操作三四臺硫化機,從模具的擺放入模到膠料的填入,再到硫化完后的出模處理,看起來是那么地麻利流暢,有一氣呵成地氣勢和節奏感。修邊工序上的女師傅們,坐在工作臺前,對硫化的橡膠件進行修邊,如果說單純地修邊還算輕松的話,那每天下來搬搬拿拿的重達幾十斤的橡膠件,可不能說是鬧著玩的,粗略地說,每人每天倒騰的橡膠件有3噸左右吧。這不得不使我想起入所培訓時,劉所長讓我們做好吃苦準備的講話。誠然,天下沒有不累的營生,累并快樂著,既是對生命的一種感知,同時,也是對生活的一種享受。
有道是:熟能生巧。在實際的生產中,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法寶,而巧則是熟練后享受工作的一種境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如此,工作亦然。只有在熟練的基礎上,才能生巧,才能迸發出更加飽滿地工作熱情,帶動出更加積極地工作態度,從而實現個人和集體的雙贏。因此,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關鍵在于把每一個第一次做好、做對,這既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礎,同時又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員工認真敬業的工作態度。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要重視溝通與合作。人是群居動物,要生活,就不可避免地要與他人進行溝通,而現今快節奏的.社會,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依靠合作來整合資源,是大勢所趨。在我看來,這個社會上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神話并不存在,因為當今的社會是共贏的社會,作為一個團隊,基于木桶效應,即便有人工作非常出色,抑或是每個人都忙得不亦樂乎,也未必能實現1+12的工作業績。這時,團隊成員間的合作和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還要重視細節。海爾總裁張瑞敏說:把簡單的事認真重復地做好,就是不簡單。因為簡單,我們可能會不屑去做。
但是,積土成丘,集腋成裘,勿以善小而不為。現在的生產大多是流水作業,只有保證每一道工序的合格,才能最終生產出用戶滿意的產品。所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就要樹立事無大小、事無巨細的工作意識。
細節決定成敗。注重細節,既是個人工作態度的體現,又是企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膠囊成型過程中,工藝卡片上從機頭的直徑和寬度,到膠簾布和膠片的層次、型號、尺寸和角度要求,再到鋼絲圈的鋼號、圈數、排數、根數、直徑參數和纏繞簾布的厚度寬度,無不體現出細節的重要性。因為注重細節,就潛移默化中培養了良好的工作態度,為實現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奠定了堅實地基礎。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強調做事要正確地做、思考地做、用發展的眼光創新地做。一直以來,我不敢妄同存在即合理的論言,我覺得存在是前提,而如何做到更好地長久地存在,才是王道。鑒于現在的存在,我們可以在前人的基礎上予以改進和創新,這就是社會之所以不斷前進的原因之一,倘只滿足于現在的存在,而不思進取,那今天理所當然地合理注定會阻滯社會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踏踏實實地學習并消化吸收現在的存在,為以后能長久地合理存在積蓄創新的基石!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會將《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一書中的理念延伸到實踐中,同時,在實踐中不斷對該書精髓加以消化吸收,爭取更大地進步。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后感 4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對此書的綜合評價,我個人認為它闡述的觀點覆蓋面比較廣泛,它所倡導的理念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個人,都是我們平時在自身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去注意的。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向我們闡述了“零缺陷”的觀點理念,原來工作怎么樣返工不明確,后來看了這本書知道,首先要確定標準,然后預防,因為這樣最省時間,省成本。那么什么又是“零缺陷”呢?零缺陷概念的產生是被譽為“全球質量管理大師”、“零缺陷之父”和“偉大的管理思想家”的菲利浦·克勞士比(PhilipB·Crosby)在20世紀60年代初提出來的。對自己個人的幫助與提升有很大幫助,原來工作怎么樣返工,不明確,后來看了這本書知道,首先要確定標準,然后預防,因為這樣最省時間,省成本。
可能很多人會說,做事情不可能永遠不會出差錯,做到“零缺陷”是不是有點太苛刻了?但通過對此書的閱讀,我們可以得出一條結論,那就是做到“零缺陷”是可以實現的。在現在社會中,很多人不能給自己一個良好的定位,例如:在某家公司工作,很多人在自己的思想意識形態里面認為我就是一個員工,我的任務就是為公司服務,然后拿到我該得到的薪酬,公司讓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做的差不多就可以了。這種例子在社會上很常見,已經不是什么新鮮的事情了,他不會把自己定位在一個很好的位置,不會真正融入到公司當中,把公司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情來做,如果這要是他自己的事情,我想他肯定會盡職盡責的去做的比較認真完美。還有,現在剛出大學校畢業的大學生,多數人去應聘會向招聘企業詢問,你一個月能給我多少薪水,給的薪水少了就不干,應聘者不會去考慮自身能為應聘企業創造多大的價值。我們要知道很多企業給的薪水和員工實際的工作能力為企業所創造的價值成正比。
以上的這兩個事例說明了什么呢?首先,我們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學習中做任何事情都要樹立一種良好的理念,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盡可能的去追求一種完美,簡單的說:“要做就做好、要不就不去做!”其次,在做事情的時候要樹立一種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一種良好的工作態度去對待所從事的工作。這樣就會離“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差距會越來越近,最終實現“零缺陷”。
在書中,有一段話足以警示我們:“零缺陷管理”不僅是優化工作、生活的需要,更是企業者對社會的一種責任。近幾年國際、國內社會不少企業出現了很多問題,如:粉的“三聚氰氨”事件、生產和企業的召回事件和最近的“瘦肉精”事件都折射出了一個企業高層在管理上的'重大缺陷和企業對誠信的蔑視,不良事件的發生也折射出了一個社會企業生存發展的理論,一個企業必須把社會道德責任作為自己的第一目標,其次才是利潤最大化,一個沒有道德責任的企業是一定會被社會拋棄的。這樣,“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也就深化為了“每一次把事情做對”,其實,社會需要這樣的工作準則,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需要“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基礎。追求質量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是很重要的,追求質量是一種管理的藝術,如果我們能建立正確的觀念并且執行有效的質量管理計劃,就能預防不良事件的產生,使工作發揮出高效的生產力,不會整天為層出不窮的質量問題頭痛不已,在企業高層日常的管理上,要樹立零缺陷的理念,零缺陷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傳統觀念“難免犯錯誤”發出了挑戰,“零缺陷”這種理念表達了人們對“追求完美”的一種欲望,爭取不犯錯誤。“零缺陷”對企業管理者在對員工的管理上賦予了新的管理理念,“零缺陷”不是批評錯誤者,而是表彰無缺點者,這種理念不是指出人們有多少缺點,而是告訴人們應該向著無缺點的目標奮進,這樣就增強了員工消除缺點的信心和責任感。
楊鋼博士的論著已經不僅僅是管理科學的一次突破,相信每一位讀者在閱讀完此書后都會對自己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之中有一個更高的要求與目,社會、企業和個人需要一種新方法來融入到我們的生活和管理之中,來改變我們的傳統生活理念與境意,說到不如做到,讓我們“第一次把事情做對”。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后感 5
該本書是陳述性的,每一章都是圍繞“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這個觀點去舉例論證,以故事的形式帶入能使讀者更容易讀下去。接下來分章節對書中提到的觀點進行自我的認識。
第一章,作者提出“本來就可以第一次做對”的觀點,本章旨在傳達一種思想和理念,就是你一定相信你可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要在思想上改變認識,盡管工作中你不是每次都把事情做對。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把事情做對做好,如果想達到作者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觀點,關注點應該在執行之前預防和控制階段,比如,我今天收到一個任務是需要我出海南項目的升級包,然后我在出升級包之前肯定需要知道項目組要升級什么功能?該功能有沒有在測試環境測試通過?配置項有沒有做相關的修改?知道了這些我才能出升級包,出升級包是一件事,想把這個件事第一次做對,就需要在需求、研發的代碼、測試用例、測試執行這些前期階段做好預防工作,如果出好升級包升級上去發現某個功能沒有實現,研發、測試繼續返工,那么出升級包這件事就不算第一次做對!所以,做事之前的預防和控制才是做對事的保障。
第二章,“做對即符要求”。這個應該很好理解和接受,一切按照客戶的需求做事,做客戶要你做的事,不做客戶不要你做的事,隨時跟蹤客戶的需求變化,以便及時調整和快速適應,把事情做對做好。這個道理不僅適用于企業,其實在哪里都是適用,媽媽讓你去買包鹽,你在路上時媽媽給你打電話說再買一瓶醋,信號不好你沒有聽到也沒有回復電話確認,結果你買了一包鹽又給自己買了一包零食回家了,結果可想而知,你沒有及時響應媽媽的需求變化,還做了媽媽沒有讓你做的事!總之,有需要才有事可做,有事可做才能把事做對掙得更多的需要(機會),也要記得及時跟蹤需要以改變應策。
第三章,“工作就像芭蕾舞,既標準又完美”,看到標準,肯定就是指工作中規范、流程、準則。像嚴格要求自己的人品一樣去生產檢測自己的產品,這是一種高標準的`要求。做到統一標準、統一規范的產品,也要統一我們的行為、規范我們的流程,比如,部署某個項目這件事,10個人去做就有10種方法,10種標準,10個犯錯的可能,如果組織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部署文檔,發給10個人,就增加了做對該事情的概率。所以,統一標準、規范行為對組織和個人來說都很重要。
第四章,“每個人的工作哲學”。最后一章又提升了一個水平,把做事上升到做人、哲學、心智層面。對個人而言,要端正個人的態度,讓零缺陷成為每個人的習慣,對組織而言,統一我們的標準,把制度約束變為一種企業文化,從而提高我們的質量和品質。
理論來源于實踐,愿零缺陷的理念深入成思!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后感 6
最近看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這本書,感到受益匪淺,《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首先給了我一個啟發:“思想態度決定了是否能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生活中我們通常都會認為工作中難免出錯,怎么可能一次做對呢?還有許多人會說“差不多就行了”“已經差不多了”。但是如果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總是認為把事情做得差不多就行,在這種思想主導下,可以肯定地說,他絕對不能把工作一次做好,做對。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其實就是一種態度。日常工作中,不少人就是缺乏這種態度,總是覺得自己不是圣人,犯錯是必然的,可以原諒的,結果一次又一次的犯錯誤。現實社會中,很多企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產品還沒有投入生產線,就做好了多少比例要返工的心理準備,正因為有了這種心理,返工的比例一定是有增無減,對企業發展的發展也造成了莫大危害:浪費時間、浪費金錢、浪費人力物力……
所以我們只有先改變觀念、改變態度,將“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觀念深深植入腦海之中,最終改變我們的行為習慣,我們才能實現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才能離成功越來越近。
我們經常還會存在著這樣一個誤區,就是“把事情做好就是把事情做對”。直到看了文章里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貢的故事我才明白,兩者之間有著巨大的區別。把一件事情做好,只是自己主觀認為的好,而把事情做對則是要符合要求,并不是好或最好。任何工作只有符合客觀要求,才能進入可執行的過程,從而達到預期的效率和效果。
當我們明確了態度,區分了“做好”與“做對”的具體含義后,就要好好思考了:怎樣才能把事情一次做對呢?怎么做才能達到“零缺陷”呢?
我從文中三只狗狗找寶藏的故事中得到了答案。聰聰,明明和慧慧是狗狗家族中最聰明的三只狗,他們為了拯救整個家族擔起了尋寶的重任。其中的聰聰狗習慣于“正確的做事”,比較注重方法,但是從來不注重效率。他總是認為只要方向和方法都對了,一切就對了。明明狗雖然很忠誠,為了任務可以不顧一切,但是卻缺乏方法,做事沒有章法,只解決了“腦袋”問題,沒有解決工具和方法問題。而慧慧狗卻在任務之前思考:“我為什么不可以把錯誤減少到最少呢?既然可以避免少失誤,為什么不可以不失誤呢?如果沒有失誤,我就可以一次做對。”最終,慧慧狗花費了最少的時間,付出最少的代價,卻找到了價值最大的寶藏。這個寓言故事之后克勞士比博士總結了慧慧狗尋寶過程的幾點:確定目標,控制過程,預防錯誤,建立標準,尋求幫助,要求結果,一次做對,這也就是如何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方法。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后感 7
讀書時要用心的,也是要懷疑的。抱著批判的態度來讀一本書,也許會比你抱著崇拜的心情來讀一本書,體會會深刻得多。《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我一直在懷疑這本書的真實意義。首先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這本書的標題是有歧義的:到底作者是想說,一次性就把事情做對呢,還是想說,今天終于第一次做對了事情,以前做的都是錯誤的。其次,翻開書本,我還真搞不清楚是一本文學小說呢,還是一本企業管理知識讀本。于是,我抱著這一系列的疑問,用批判的態度,翻開了這本書的第一頁!
當我利用周六周日,花了兩天三夜的時間(除開吃飯和睡覺的時間)讀完這本書之后,有覺得我有點崩潰了。原來這本書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國零缺陷管理首席專家、北京大學質量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副主任的楊剛教授!O,MYGOD!可是我以前怎么也沒有聽說過呢?可見隔行如隔山啊,還真得感謝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鄭龍干先生,為我們推薦了這么好的一本書,讓我得以學習進步的機會!
首先,這本書里,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精確二字。比如書中很多例子,提到的數據,是相當精確的:麥當勞規定,面包厚度17厘米;牛肉餅一律重47.32克(這牛肉餅敢情比千足金還珍貴?居然精細到0.01克?),直徑9.85厘米,厚6.65厘米(下次去吃麥當勞,得帶游標卡尺去量一下);烤面包55秒;煎肉餅1分45秒;可樂和芬達的溫度為4所有的柜臺都是92厘米(不知道指的.是長寬還是高,書中沒有說清楚);炸薯條超過7分鐘、漢堡包超過10分鐘便毫不猶豫的扔掉;顧客從點膳到取走食品的標準時間為32秒;工作人員用清潔消毒劑洗手,雙手揉搓時間最少20秒。這么一連串的數據,都是那么那么那么的精確,怪不得麥當勞是那么那么那么的好吃(好像肯德基更好吃,難道他們更加精確?)!這也是我們常常提到的一個詞語:精細化!
精細化這個詞,對于我們財務人員來說,是很熟悉的。高效優質,精益求精,不正是掛在我們公司辦公大樓三樓財務部墻上的標語嗎?我們對待財務工作,就是要精細化管理。特別是在費用管理這一塊,我們做到的是相當精細的。比如在車輛管理方面,每一次加油,我們要精細到哪一部車用多少油,用多少錢,走多少路,比如汽車修理費,我們要精細到一年下來,有多少車換了輪胎,花了多少錢,也要算一下一部車這一年里一共花了多少維修費,都維修些什么,明細是多少錢。我想我們這樣下去,也跟麥當勞差不多了吧。
差不多?楊剛教授最討厭人家說差不多三字。差不多是差多少?航天飛船、摩天大樓的設計即使有0.001的誤差(0.001的具體單位沒有說明),都可能造成災難性的悲劇!所以,勸君不要做這樣的差不多先生,該多少就是多少,該什么就是什么,沒有差不多!只有精細!只有精確!
給我第二個深刻印象的詞語,就是書中反復提到的零缺陷(如果這本書刪除掉所有零缺陷的字眼,估計這本書的厚度得薄個三分之一啊)。我這一下子就明白為什么鄭總要推薦這本書給我們讀了。什么是零缺陷?他的核心理念就是第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這是一個比較完美主義的想法,而正好,我們的鄭總,正是一位典型的完美主義者。在他的完美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公司的人和事,也逐漸往完美主義方向發展,這也是我們公司能在競爭酷烈的再生資源經濟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的原因!書中序言指出:這里的零缺陷并不是說絕對沒有缺點,或缺點絕對要等于零,而是指要以缺陷等于零為最終目標,每個人都要在自己工作職責范圍內努力做到無缺點。即通過零的努力,達到一的實現。這最后一句話很有哲學意味吧?所以要多讀書,才能明白人家在講什么啊!
其實,零缺陷一向來也是我們公司,特別是財務部的工作標準。用最低的成本賺取最大的利潤,這是每個企業家都想做到的,但是,如果拋開了零缺陷,又哪里來的最低的成本呢?作為財務部的一名員工,我時時刻刻牢記在工作的時候,要用零缺陷作為我的工作原則,因為只有零缺陷,才能更好地節約成本,也只有零缺陷,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同樣,只有零缺陷,才能讓我們自己的工作更加順暢!溝通更加順暢!只要我們的工作順利了,心情自然就開朗了。工作起來就會更加有激情了!
再次說明,公司財務部是零缺陷的標兵!你想啊,我們跟客戶對賬,跟銀行對賬,給客戶匯款,給工人工資,制作憑證,統計數據,等等等等,哪一個工作不是零缺陷?真希望鄭總能在年度頒獎晚會上,給財務部頒發一個年度最佳零缺陷獎!
寫到這里,覺得有些羅嗦了。讀的人可能都想打瞌睡了(也不知道有沒有人讀)。不過經過這么一啰嗦,我自己也就明白了一些問題,比如文章開頭講的兩個問題,這本書其實就是企業節約成本、提升效率、提高員工素質、打造卓越企業文化和提升企業和生產能力的最佳讀本!當然,讀完這本書,我覺得我真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了,那就是讀完這本書!如果你還沒讀這本書的話,那你估計都永遠做不對事情!親們,趕快趕快去找這本書來讀吧!記住:作者是零缺陷專家楊剛博士!再次衷心感謝鄭總為我們推薦的這本管理名著《第一次把事情做對》。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后感 8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向我們講述了零缺陷的觀點理念,首先要確定標準,然后預防,因為這樣最省時間,省成本。那么什么又是零缺陷呢?零缺陷概念的產生是被譽為全球質量管理大師、零缺陷之父和偉大的管理思想家的菲利浦克勞士比在20世紀60年代初提出來的。
可能有很多人會說,做事情不可能永遠不會出差錯,做到零缺陷是不是有點太苛刻了?但通過對此書的閱讀,我們可以得出一條結論,那就是做到零缺陷是可以實現的。在現實社會中,很多人不能給自己一個良好的定位,比如: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人在自己的思想意識里認為我就是一個員工,我的任務就是為公司服務,然后拿到我該得到的薪酬,公司讓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做的差不多就可以了。這種例子在社會上很常見,已經不是什么新鮮的事情了,他不會把自己定位在一個很好的位置,不會真正融入到公司當中,把公司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情來做,如果這要是他自己的事情,我想他肯定會盡職盡責的去做的比較認真完美。
以上事例說明了什么呢?首先,我們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學習中做任何事情都要樹立一種良好的理念,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盡可能的'去追求一種完美,簡單的說:要做就做好、要不就不去做!以一種良好的工作態度去對待所從事的工作。這樣就會離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差距會越來越近,最終實現零缺陷。
在書中,有一段話足以警示我們:零缺陷管理不僅是優化工作、生活的需要,更是企業者對社會的一種責任。一個企業必須把社會道德責任作為自己的第一目標,其次才是利潤最大化,一個沒有道德責任的企業是一定會被社會拋棄的。追求質量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它是企業的生命,如果我們能執行有效的質量管理,就能預防質量事故的產生,使工作發揮出高效的生產力,不會整天為層出不窮的質量問題頭痛不已,在企業日常的生產中,要樹立零缺陷的理念,零缺陷這種理念表達了人們對追求完美的一種欲望,爭取不犯錯誤。零缺陷不是批評錯誤者,而是表彰無缺點者,這種理念不是指出人們有多少缺點,而是告訴人們應該向著無缺點的目標奮進,這樣就增強了員工消除缺點的信心和責任感。
我相信在閱讀完此書后會對自己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之中有一個更高的要求與目標,說到不如做到,讓我們第一次把事情做對。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后感 9
馬丁.路德.金的箴言:”如果一個人掃馬路,他應該像米開朗基羅作畫、貝多芬作曲、莎士比亞寫劇本一樣對待工作。他應該干得如此之好,以致天上的神靈、地上的人們都駐足稱贊:“這兒有一個偉大的清潔工,他干得多么的出色啊!”一個人的人格決定了他做事的高度、廣度和深度。所以,態度決定成敗,做事先做人。
《第一次把事情做好》給我們分享了華人的“經營之神”王永慶的故事。王永慶總是在賣米之前仔細地將里面的秕糠、沙粒等雜物統統清理干凈。這讓他店里的米的質量比別的店要好得多。同時他還想到了為顧客提供“送米到家”的配送、為顧客刷洗米缸等服務。賣的不只是產品,把配套的服務做到了極致。王永慶追求品質、力爭卓越的心把他推向了成功。
近半年,我們財務部同事在白經理的帶領下對歷史的`賬務進行清理工作。白經理的一絲不茍、認真仔細、刻苦鉆研的工作態度深深打動了我們。我們在做賬務清理時發現,雖然以前我們每月按實際情況計提費用,但并沒有及時對預提費用和實際支付的差異調整,數據有些含糊不清。在白經理的帶領下,我們對賬務進行為期半年的清理和調整。整理后的余額調節表,每一筆計提的費用都一目了然地看到:計提了多少、是否按時做預提、費用支付與否等。把賬務往細致的方向重新清理了好幾遍。五月份連續兩個晚上為了解開固定資產賬冊與清單的歷史性差異的謎團,我們加班到凌晨2點才回家。只為了把賬務理清楚,為領導層的經營管理和決策提供更有效的數據支持。踐行“零缺陷”并不僅僅只是追求工作業績,也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標準,它更是一種身心愉悅的生存狀態。
世界上的每一項工作都是神圣的,不要輕視他人的工作,他人的崗位多么的不起眼,多么的無關緊要,只要是身在崗位,就應該認真對待。人對待工作的態度側面展示人對待生活和生命的態度。一次就把工作做到最好,要有心。或經歷、或借鑒、或傳授,在歲月長河中,有心人會不斷累積做事經驗、方法;無心人則被動應付,推一下動一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的鐘,有一件決不做兩樣,做完就了事,不善總結得失,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與生活的過程中,才能找到更多的快樂!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后感 10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是楊鋼老師老師的作品,去年有幸誤打誤撞接觸到了克勞士比中國學院,才曉得了國內質量界大神級的人物。
楊鋼,中國“零缺陷之父”,中國十大質量人物(國家質檢總局),克勞士比中國學院總裁。
再來說說讀這本書的感受,書一開始就采用故事導入,采用了培訓場景,通過老師啟發,學生討論的形式,運動生動有趣案例,深入淺出分析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工作理念和價值。
書中一開篇就講了一個斯芬克斯島的石像之謎來吸引了我,設置了三個人:克魯斯、德普、李,他們誤打誤撞進入了斯芬克斯島,然后進入一段奇幻之旅,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每個人的理念不同,最后收獲了不同的結局,通過科幻故事引出了本書的理念:第一次把事情做對。
就如作者所說: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就是第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做正確的事是戰略和方向,正確地做事是動作與執行,第一次是效率和結果,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則是管理效能與競爭力---這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完事意義。
剛開始聽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理念,覺得這怎么可能?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正是這種想法,才會讓缺陷得以存在,因為從意識上就允許存在缺陷,我們不難發現,人們能否做對,并不取決于自身的行為能力,而是取決于支配于行為能力的思想觀念,而改變人的觀念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最重要的是改變心智模式,建立第二天性。
在軟件行業,質量保證比較多的活動就是評審活動,曾經我一直覺得評審活動發現的缺陷越多越好,當一位領導告訴我:為什么你寫出來的東西等著其他人給你評審呢?為什么你自己不能保證質量呢?
額,也是,可以想象當時的場面有多尷尬。他的一句反問也刷新了我的認知,從源頭上保證質量是明智之舉,不浪費不符合要求的成本。
在工作中,會有意識的考慮問自己:我可以第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嗎?為什么不能?哪里還有改進的空間?最近在寫云市場退訂的文案的時候,可能因為我自己對業務不了解,也沒有相關的參考資料,只能憑借業務系統去體驗、去嘗試,當時為了盡快完成,第一稿寫出來的時候思路亂,別人說看不懂,說實話,我自己都沒理清,當被人否定的時候,我沒有辯解,我接納,我再來修改,堪稱是改動次數最多的文案。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不僅僅適應于工作中,也適合在生活中。我經常跟孩子說:如果作業、考試都能第一次就做對,那你肯定能取得好成績。孩子似懂非懂。希望他能漸漸地明白這一非常有用的哲學理念。
所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哲學,是實現事業成功和人生幸福的第一法則”。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后感 11
最近讀了楊鋼博士的書—《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受益良多,感慨良多。受益的是,楊鋼博士所提出的工作準則,不同于以往我們所提出的力求完美,不同于傳統數學思維允許多少分之幾的工作誤差,而是以完美為工作標準,實現工作的“零缺陷”。習慣傳統價值觀的人肯定會驚呼,零缺陷簡直是種苛求。但是通過楊鋼博士的理性分析,我們可以確認“零缺陷”的工作標準是可以實現的。楊鋼博士認為,實現零缺陷的前提是“符合要求”,需要以完美為標準的工作態度為基礎,信守承諾,輔以正確的方向和價值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就會自然實現。人們先前對誤差的縱容是因為潛意識里認為“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如此才會“心想事成”,才會用更多的精力來修正錯誤。
楊鋼博士是國內提出“零缺陷管理”的第一人,在此之前,小到個人,大到企業,都認為重復的工作修正理所當然。當打破這些不科學的常規時,首先個人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時間的耗費降下來,而企業的整體品質大幅度提升,管理者最關心的利潤也能實現最大化。
社會需要這樣的工作準則,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需要“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基礎,“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需要“每一次把事情做對”做保障。楊鋼博士的論著已經不僅僅是管理科學的一次突破。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后感 12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向我們講述了“零缺陷”的觀點理念,首先要確定標準,然后預防,因為這樣最省時間,最節約成本。
在現實工作中,很多人不能給自己一個良好的定位,比如: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人在自己的思想意識里認為我就是一個員工,我的任務就是為企業服務,然后拿到我該得到的薪酬,企業讓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或者覺得拿多少錢就干多少活,做的差不多就可以了。
我開始讀的時候也和大多數人一樣,認為做事情不可能永遠不會出差錯,做到“零缺陷”是不是有點太苛刻了?但讀了一段時間,感覺做到“零缺陷”是可以實現的。
就信息化管理工作而言,如何一次把事情做對,怎樣有效的保證信息化各項工作順利穩定的進行,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定位決定結果。因此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根據崗位職責,我的目標就是信息化硬件、軟件都符合規范,安全穩定運行。在明確了目標之后,如何通過工作達成這個目標,則必須要高度重視日常信息化工作維護保養。通過扎實做好機房網絡設備例行巡檢,及時發現并解決導致偏離目標的問題,從而保證了設備正常工作,網絡安全可控,信息化軟件符合規定。回想這個過程的收獲與成長,我感覺自己深深受益于《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這本書。
在書中,有一段話足以警示我們:“零缺陷管理”不僅是優化工作、生活的需要,更是企業者對社會的'一種責任。一個企業必須把社會道德責任作為自己的第一目標,其次才是利潤最大化,一個沒有道德責任的企業是一定會被社會拋棄的。追求質量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它是企業的生命,如果我們能執行有效的質量管理,就能預防質量事故的產生,使工作發揮出高效的生產力,不會整天為層出不窮的質量問題頭痛不已。在企業日常的生產中,要樹立零缺陷的理念,“零缺陷”這種理念表達了人們對“追求完美”的一種欲望,爭取不犯錯誤。“零缺陷”不是批評錯誤者,而是表彰無缺點者,這種理念不是指出人們有多少缺點,而是告訴人們應該向著無缺點的目標奮進,這樣就增強了員工消除缺點的信心和責任感。
我相信在讀完此書后,很多人會對自己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之中有一個更高的要求與目標,說到不如做到,讓我們“第一次把事情做對”。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后感 13
一直以來,我家的教育觀念是差不多就可以了,小時候上學,爸媽說壓力不要太大,成績過得去就可以了;畢業工作賺錢,爸媽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可以了。在這樣的氛圍下長大,我的觀念也受此影響,認為學習和工作差不多就行了。
在學校的時候,我從來不是努力的學生,憑借一點小聰明,學習成績還能靠前;開始上班以后,這種差不多的觀念繼續影響著我,但以我2年多的工作經驗來講,我漸漸覺得工作開始吃力,最近更是明顯感覺這種差不多的觀念不對,做事差不多的態度讓我滿足于現狀,進而有些不思進取。
正在我焦慮迷茫之際,遇到了楊鋼的這本《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書里闡述的觀點是“零缺陷”,也就是如書名那般,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對。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就是第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做正確的事”是戰略和方向,“正確地做事”是運行與執行,“第一次”是管理效率,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則是管理效能與競爭力。
作為一本暢銷書,《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經過了多次加印,并一版再版,依然熱度不減,說明“零缺陷”這樣的觀點很受歡迎,當然,也從側面證明,在當今時代非常需要“零缺陷”,需要匠心精神。我們中的很多人受“中庸”文化的影響,認為做事情差不多就好了,崇尚的是一種不放棄的精神,也就是說,第一次沒做好,有可能要做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甚至第五次、第六次……然而,這樣做的結果,不管最終是否成功,都會在很大程度上,浪費時間和物力。
楊鋼作為中國零缺陷管理的奠基人,也是“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勞士比的中國弟子,他在本本書中傳達出來的觀點,是讓我們在做事情開始時,就按照標準去做,盡量不要有過多的耗損。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不管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做事情的時候,應該將“一次做對”、“符合要求”作為工作標準,而不是把“差不多”、“下次注意點”、“缺點難免”作為自己的借口。
希望“零缺陷”這樣的觀念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慢慢深入人心,如果大家都能接受“零缺陷”的觀點,在以后的工作與生活中嚴謹認真一點,那么,未來留給“差不多的空間將越來越少。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后感 14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讓我感覺到了:人在世上所追求的實現完美的結果應該掌握的方式和方法;讓我們體驗了在繁雜的社會生活中應該增長的知識、能力,在管理企業應該具備的水平。《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確實是一本通俗易懂的書,在潛移默化中指導人們改變世界觀,用正確的方法處理繁雜的事物。我們應該培養自己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工作方式,因為它可以帶來代價最小、成本最低、時間最少、效率最高的效果。零缺陷更表現為我們工作和生活的一種決心和態度。通過細讀這本書,我感悟了許多,也掌握了許多。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核心就是做事情保持零缺陷,零缺陷的核心就是第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這一思想是質量管理乃至企業管理中最節約成本、最減少重復勞動、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精髓。零缺陷質量管理與其他質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對比,它的特點就是強調質量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單純的好強調保證質量的系統是預防而不是檢驗;強調工作標準必須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
一、零缺陷在檢驗工作中的重要性
結合我們的檢驗工作,零缺陷也應該是我們試驗工作中不斷追求的目標。零缺陷并不是絕對沒有缺點,或缺點絕對等于零,而是指要以缺陷等于零為最終目標,每個人都要在自己工作職責范圍內努力做到無缺點。如果我們時時刻刻警醒自己,在接受一個試驗工作時,都抱定:嚴格合同評定流程、做好試驗前的試驗大綱、標準的、儀器準備,做好試驗工作的計劃和整體策劃、保證檢驗數據的準確性和真實性、發揮質量監督員、安全員的作用、提高主檢報告的編寫能力和水平、把好審核關和報告審批關。并在整個流程中的每道工序中都設定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目標和要求,就會對從事的每一項工作有充分的準備,把錯誤消滅在過程開始之前,養成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習慣,那么,我們的檢驗工作就可以充分發揮組織的效率、效能,并激發每位員工的潛能,逐步形成一次成功,預防為主的工作態度,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體現零缺陷管理的生命力。
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就是第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做正確的事是戰略和方向;正確的做事是運作與執行,第一次是管理效率,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則是管理效能與競爭力。
為什么能夠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必須要做到確定目標、控制過程、系統預防、建立標準、團隊協作、達到結果呢、一次做對。為實現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我們應該首先確定工作目標:為滿足客戶的`要求而工作而不是自己的主觀意愿;其次是建立一次做對的基本準則;第三是消除達成這一準則的障礙;最后是努力工作。
二、一流的企業需要一流的員工
企業是由一個個員工組成的,什么樣的員工造就什么樣的企業,因此,企業的未來是由企業員工決定的。在我們企業中,檢測服務質量重要,每個員工的素質同樣重要。有許多人做事時常有得過且過的心態,對領導或者企業的要求,即使是合理的,也覺得吹毛求疵而心生不滿,不認為事情的結果與自己有什么關系。而國際知名的一些企業的員工對待工作卻非常認真,幾乎完美。因此,一流的公司,必須擁有一流的員工。基于此,場組織學習《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這本書,我理解,不但要學習做工作的方式方法,而且要領會書中員工素質培養的重要性,即:如果員工不是在滿意狀態下進行工作,那我們的檢測服務也就不能達到客戶的滿意。
產品即人品、質量乃品行,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產品的競爭最終也是人品的競爭,企業擁有一流的員工更應具備一流的人品,只有這樣,企業才具備創造一流產品的獨到優勢,才可能創造出一流的品牌。因此,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是對企業人的要求,產品是人做出來的,結合到我們檢測服務,檢測工作也是人做出來的,質檢中心的優秀的服務品牌也是人打出來的,我們提倡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這是對員工品質的基本要求,它是人品、素質和能力的綜合反映。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這本書,我讀過了兩遍,今后還會繼續讀下去,不但字面上了解零缺陷工作的內容、方式和方法,還要更深層次理解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工作準則,即: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認證仔細制定要求;加強與他人的協作;避免雙重標準;高度注重預防。
通過《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這本書的閱讀,我還掌握了:我們將恪守自己的工作準則;我們清楚的知道,互相協作是達到目的地最有效的方法;我們將做我們所承諾的,說到做到;我們不去抱怨,也不去辯解或尋找借口,第一次把事情做對。
思考自己的前半生,有太多的事情沒有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重復了太多的工作。總結起來,主要是目的不明確、方法不得當,也就是,沒有做好自己人生的規劃,也沒有鮮明的目標和正確的方法。讀了這本書對自己確有莫大的觸動。
此外,加強個人的修養和工作能力的提升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不應該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而減弱。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是一本非常好的讀本,我還將繼續讀下去,不斷領會其中的精髓和內涵,指導今后的生活和工作。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后感 15
通篇看下來,覺得作者楊鋼應該是個講故事方面比較厲害的人,用敘述的方式,把自己的觀點深入淺出的講出來的方式,恰恰又是我比較喜歡的。
剛看到開篇的時候,會有種拿錯書的錯覺。這是工具書還是小說?而且是穿越的仙劍小說。
因為作者在《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開篇的時候,就用一篇講的很好的故事來引讀者入局。而且故事講的很有吸引力。
這本書,作者主要引入了4個人,其中一個主導者,也就是零缺陷博士。他以相互討論的方式,引導其他人講自己的經歷,然后做總結,最出通過一些案例來得出結論。
可能是他的案例的緣故,反而更容易讓讀者找到共鳴。
做正確的事,做正確事的人相加其實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這本書的中心觀點。
就如作者所說: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就是第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做正確的事是戰略和方向,正確地做事是動作與執行,第一次是效率和結果,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則是管理效能與競爭力———這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完事意義。
世上很多事情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作者把《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核心流程也作了總結。只要7大步即可。
為了保持書里內容的有趣性,在這里就不劇透啦,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看書哦!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觸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不只是體現在工作中,還體現在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里。而思維的局限性和行為的暗示的影響又是巨大的。
整本書講了很多案例,有兩個案例對于而言是最印象深刻的',其中有一個案例講的是,工廠的產品總是會被返工,返工的結果就是工廠不能按期完成生產計劃,那這樣對于客戶來說是不能接受的,而且工廠的工人由于返工,總要加班,從而沒有自己的時間,有抱怨,并且還不能完成客戶需要的量,老板只能又再招幾百人來解決問題。老板可以說是寢食難安。
后來經過高人指點發現,其實最主要的問題是:領導者沒有對一線工人進行培訓,他們的觀念是“一切都需要返工”;另外專門設立的返工區,更是加深了他們的觀念印象;并且建立零缺陷的工作執行標準從生產線上就開始執行。
所以,問題就全部迎刃而解。
另外一個是案例中傳達出的一些觀念。即S制冷公司的3N目標,也就是3個NO。S制冷公司嚴格執行這個目標,所以公司發展的特別好。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其實和零缺陷傳遞的價值觀是一樣的。
零缺陷的概念對于產品來說,注重源頭的缺陷預防系統,強化生產過程中對質量的宏觀控制。
但并不是說只要過程,可以不看重結果。這個概念傳送的是既要過程又要結果,結果才是目的。不能本末倒置。而結果只不過是一個體現,能不能達到想要的結果,就是看過程。
作者認為匠人精神本質也是零缺陷精神。這個我也很認同。因為只有抱著零缺陷精神才能做到匠人的品質。
最后,引用學者胡適先生的一篇短文,也是本書中引用的文章做結。來說下差不多和差很多的關系。現實生活中太多人都是差不多先生和差不多小姐,就是由于這種觀念和想法,我們做事總也做不到最好。這背后的意義耐人尋味。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后感 16
咸寧籌備處質保部組織質量月讀一本好書活動,要求全體員工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并完成一篇讀后感。本人利用業余時間把此書通讀了后,感覺受益匪淺。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在闡述觀點時,都是引用發生的實例,例子雖然簡單但是寓意深刻,發人深省。我覺得這本書眾多的觀點中如“協作,增加成功的幾率”、“讓零缺陷成為每個人的習慣”、“態度決定一切”、“即要過程要有結果”等。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態度決定一切”,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其實就是一種態度,“品質之神”戴明和IBN公司就是對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態度不一樣,所以注定結果也不一樣。
“態度決定一切”這句話的意思應該不算復雜,分析起來有兩層意思:一是有好的態度才能有好的結果,再就是沒有好的態度就不會有好的結果。
態度決定一切,更重要的體現在如何面對困難和挫折。每個人每個企業多會有面對逆境和困難的時候,人際交往、患病喪親、希望夢想破滅等等,有的是因為客觀,有的純屬人為,其帶來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如何面對,怎么擺脫,關鍵在于自身態度。 “態度決定一切”,有了好的態度,才能有好的結果,這樣我們才能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卓有成效和積極主動的人總是在工作中付出雙倍甚至更多的智慧、熱情、信仰、想象和創造力,而失敗者和消極者只是逃避、指責和抱怨。工作就是付出努力以達到目的`。
工作需要熱情和行動,更需要努力和勤奮,工作需要一種積極主動、自動自發的精神,工作中的樂趣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工作無小事,如果有一項工作沒有做到位,就有可能滿盤皆輸。工作還是一種責任,我們沒有任何借口不承擔自己的責任。借口是拖延的溫床,借口的實質是推卸責任,不管再什么條件下,對待工作都要無條件執行。工作中無小事,小事累計就會成為大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無論工作多么艱苦,都要時刻銘記“這是你的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是處理一切事務的基礎,當我們服從,接受一個任務時;如果我們沒有責任心,不認真做事,不可能將事情做好;如果老是不能做好事情,就不能為公司創造價值,那么我們在公司的存在就有問題。因此,我們要以積極的態度,勇于承擔責任做起。
不正確面對問題的態度只能將問題復雜化,耽擱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助長相互推諉、逃避責任的不良風氣。當企業沒有提供做事情所需要的條件時,十有八九是因為企業不具備這些條件,而希望請你來另辟蹊徑,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當然,干工作、做事情肯定會有苦、有累、有困難,如何在工作中找到快樂,體驗人生的價值和生存的妙處。
總之,通過通讀本書,了解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實質就是人對待工作的一種態度,猶如書中提到工作要象跳芭蕾舞一樣,既標準又完美。也促使我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堅持“質疑的工作態度、嚴謹的工作方法、良好的溝通習慣”,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使自己各方面的素養得到更深層次的提高。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后感 17
這是一本管理寓言。由中國零缺陷管理首席專家、克勞士比中國學院總裁楊鋼先生所寫。(新華出版社出版)這本書向我們講了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第一就做對是最好的做事方式。
書中可愛的人物告訴我們:通常我們都會認為工作中難免出錯,怎么可能一次做對呢?但是我們發現錯誤的發生至少有兩個前提:一是我們容忍它的發生,因為它的發生與我們的切身利益沒有太大關系。二是我們雖然不容忍它的發生,但默認錯誤的不可避免,因而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和規避,聽任它的發生。有了這兩點,想不發生錯誤的確很難。而這又反過來證明了錯誤發生的“必然性”……
《孔子家語》里有這樣一個故事:魯國制定了一條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被淪為了奴隸,如果有人肯出錢把這些淪為奴隸的魯國人買回來,可以憑“發票”到魯國國庫領取“國家補償金”。這個法出來后,大大推動了魯國的人救贖行動,產生了極好的社會效果。
子貢是孔子門下最有錢的弟子之一,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在周游列國途中,遇到了一位魯國奴隸,于是花錢把這個人贖出來。子貢覺得自己應該做得更高尚一些,于是把那些“收據”、“發票”全部當眾撕毀,并聲稱:愿意自己承擔所有的費用,不向國家報銷。這個行為轟動了整個社會。
子貢回國去見孔子,孔子吩咐學生說:子貢來了你們攔住他,從此我不想再見這個人。
子貢感到很委屈。于是他沖破阻擋,見到孔子。
孔子說:“你的行為沒有損害你自己的行為價值,卻損害了國家的法律。”
子貢的榜樣被輿論傳播之后,產生了極大的惡劣影響。因為后來者再也不能以正常的心態去國家報銷,而因為不能有效地實施這種報銷制度,肯于出錢贖買的人就越來越少。
在子貢看來,他做得非常“好”。而在孔子看來,子貢雖然做得“好”,卻沒有做“對”。
做對不是自己主觀認為的“高尚”、“好”。子貢的做法顯然是不符合要求的,所以自然會影響到政策執行的效果。任何工作只有符合客觀要求,才能進入可執行的過程,從而達到預期的效率和效果。
做對就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或者最好。這是一條簡單的道理。
重復做同一件事情,就是浪費,就是低效,就是阻礙團隊績效與公司正常發展!
大到戰略選擇,小到日常郵件發送,都必須強調“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理念與要求。
要養成這個習慣,需要一個過程,多想,多練,多總結; 方法:
決定前花多三秒鐘再“復審”;
日理日清,不讓無謂的事情影響正常計劃;
養成“做計劃再實施”的'習慣,也許計劃會趕不上變化,但沒有良好的計劃,你將天天面臨變化。
平時應該有未雨綢繆的行為感知,凡事提前多考慮一分,做事多留三分余地。特別是做預算時,更應該如此,將直接影響公司的組建與運作。
很多時候,我們拼命努力地工作,我們為了工作放棄一切,也損害了一切,包括損害我們的家庭、我們的朋友、我們的環境和自然,可是到頭來,我們會發現:我們所做的可能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所付出的,在別人看來,可能只是像一群辛勤的螞蟻,把一塊石頭搬回了巢穴:我們所搬回的,無論如何,也只是一塊石頭。在大多情況下,做好并不導致做對。
如果你去問一個人,你會看說明書嗎?我相信每個人都會說:“會”。如果你再問一個人,這里有一只螺絲釘,還有一張關于如何將螺絲釘擰上去的說明書,你認為這個人會把螺絲擰好嗎?很多人會說:“肯定會啊。”可是我告訴你,在大多數情況下,80%的人不會把那顆螺絲擰好!因為他們并沒有仔細看說明書。他們會在失敗第二次、第三次的時候,才會想到說明書,才會在看說明書以后,幡然醒悟。
為什么我們總是做不對? 為什么我們總是犯這樣幼稚的錯誤?
我們已經太久地沉迷于習慣性思考,我們總是習慣于怠慢、看著辦、模棱兩可和差不多,我們從沒有想到工作就是去做對的事情,做對就是做符合要求的事!
我們不僅可以把事情做對,而且還可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才是最便宜的經營之道!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后感 18
其實,很多時候,態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事情的成敗,正如“態度決定人生的高度”一般,當我們擺正了心態,確定自己要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那么我們就真的可以朝著這個目標走去了。
只是,我們經常會存在著這樣一個誤區,既“‘把事情做好’就是‘把事情做對’”。直到看了文章里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貢的故事,聆聽了孔子這位哲學大家的感嘆后我才明白,兩者之間有著不可同日而語的區別,把一件事情做好,只是自己主觀認為的好,而把事情做對則是要符合要求,并不是好或最好,惟有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做到符合要求,才能進入可執行的過程,從而達到預期的效果和效率,所以,我們要在平時的工作中時刻注意,把事情做對,做到符合要求,而并不是主觀臆斷自認為做的好就可以了。
當我們明確了態度,區分了“做對”的具體含義后,就要從具體的方法上著手了,那么怎么做,才能把事情一次做對呢?怎么做,才能達到“零缺陷”呢
而我從文章中三只狗狗尋寶的故事中找到了答案!聰聰,明明和慧慧是狗狗家族里最聰明的三只狗,他們為了拯救整個家族,擔當起了尋寶的重任,其中聰聰狗性格急躁,所以,一開始就掉入了陷阱,浪費了不少的時間和體力,最后在蜘蛛的幫助下找到了出口,尋到了寶藏,而明明呢,是一只善于從宏觀方面思考問題的狗狗,只是他缺少合作精神,不善于接受朋友“蜘蛛”的幫助和提示,一路上掉進了無數個陷阱,才跌跌撞撞的找到了寶藏,慧慧則是一只有著堅強意志的狗,他懂得分析,懂得合作,懂得嚴格的要求自己,把錯誤控制在“零”,最終,他花費了最少的時間,付出了最少的代價,卻找到了價值最大的寶藏,更找到了帶領狗狗家族回歸偉大生靈族類的法則:“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然而,小人物反映出的往往就是大社會,文章中的三只狗狗,代表的就是生活中的三種人,“聰聰類”的,做事注重方法,但不注重效率,總認為,只要方向和方法都對了,一切就都對了,即使很明白在前方這條“通道”上有很多“陷阱”和“岔路”,卻允許了錯誤的發生;“明明類”的呢,知道要求自己做正確的事,但沒有解決問題的合理的工具和方法,做事不講究章法,也達不到最好的效果,總認為“差不多”就行,“慧慧類”則不同于以上兩種,他不僅懂得要做正確的事,還要正確的做事,不僅講究價值觀和方法論,還講究效能,最重要的是他的態度——以“零缺陷”的工作標準,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人生態度去面對機遇和挑戰,所以他的人生高度、價值高度也達到常人無法企及的地步。
鑒于此,通過“慧慧”成功的分析,通過對三只狗狗的尋寶故事的了解,我懂得了該如何去做,才能“第一次把事情做對”!
端正態度,確定目標。當我們的目標是“零缺陷”,當我們的想法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當我們的態度明確時,我們才能真正的朝著這個方向走去!
控制過程、重視預防。在錯誤出現之前就消除錯誤的成因,進而采取行動避免錯誤的產生。
建立標準,提高要求。而且這個標準是可衡量,可評估的,當你的標準達到一定的高度時,你的成果也一定會有相應的高度。
尋求幫助,團結力量。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憑借一己之力事事做對,次次做好,我們需要家人、朋友、老師、同事的幫助和指導,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少走彎路,才會更順利地通向成功的彼岸。
重視過程,更要重視結果。我們所做的任何努力,其最終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結么樣了?這個時候,許多人總是會說:“已經差不多了”。 “差不多是差多少?“如果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總是認為把事做的差不多就行,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我敢肯定的說,他絕不可能把工作第一次做好、做對。除了給自己樹立一個第一次就要把工作做對的信念外,還應該在做事情之前,好好的準備一下,效地確定目標、有效的制定計劃,再去做。用今天管理的術語來講,“確定目標、管理過程并追求結果。”
其次,我們可以試著想一下:錯誤為什么會發生呢
它至少有兩個前提,一是我們容忍它的發生,因為它的發生與我們的切身利益沒有太大關系。二是我們雖然不容忍它的發生,但默認錯誤的不可避免,因而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和規避,聽任它的發生。有了這兩點,想不發生錯誤的確難乎其難。而這又反過來證明了錯誤發生的‘必然性’。其實我個人認為,最主要的一點是:所做的事情如果發生了錯誤,是因為事情的執行者認為與他們的切身利益沒有太大關系。有一則故事,“某公司,辦公室里有兩個辦事員小張和小王。兩個人的工作任務幾乎完全相同。小張每天提早上班,推遲下班,連星期六、星期天都不休息。但是,由于他總是不能按質按量地完成領導布置的工作,領導對他時有抱怨,甚至對他嚴加批評。弄得他每天都愁眉苦臉,心力交瘁。而小王卻從不加班加點,只是每天把該做的事情都做好,每天報告給領導的都是自己的進度很好的消息,領導對他總是笑臉相迎,經常表揚,最后將他提拔為部門主管”。
從上面的.事例中我們不難看出,第一次把事情做好、做對的重要性。可能第一次沒有把事情做對,對個人的發展沒有多大的影響,事情的發展總有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量變達到一定的程度后,就會發生質變,往不利的方向發展。做人做事始于“點點滴滴”,從一點一滴開始做對,是從小成功到大成功的日積月累;從一點一滴開始做對,是自信心的聚少成多;從一點一滴開始做對,是對失敗和挫折的不屑一顧;從一點一滴開始做對,是實現完美人生的最佳路途。
再者,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需要發揮團隊協作精神。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需要發揮團隊精神,打破部門之間的界線,協同作戰,每一單元都不應只獨善其身,跨部門的‘質量圈’活動有助于改善設計、服務、質量及成本。“一滴水,只有把它放到大海里去才不會干涸。個人再完美,只是一滴水;一個優秀的團隊就是大海。”一個有高度競爭力的組織,包括企業,不但要求有完美的個人,更要
有完美的團隊。因此,無論企業還是員工,要想‘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沒有協作精神是絕對不行的。質量管理,重在管理質量,而質量即誠信,即組織對承諾的信守。所以如何讓每一個員工、每個組織都能說到做到,第一次就做到、次次都做到實質上,就是如何讓質量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第二天性的問題。也只有當質量管理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時,我定可以實現第一次把事情做好、做對。
最后,做事要過程又要結果,我們才能真正地實現第一次把事情做對。
如果沒有達到工作的結果,即使在過程中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對于我們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所以,既要過程又要結果,我們才能真正地實現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我們常常聽人說:自己如何如何勤奮努力,如何如何盡心盡責,可工作總是原地踏步,不見有任何起色,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實際上,他們只關注于我做了什么,而不關注我做到了什么,他們總是只把注意力放在過程上而從來都不關注結果,所以他們注定一生碌碌無為。
“確實是這樣的”比爾嚴肅地說道,“現實中,許多人走到另一個極端:過于注重過程,而忽略了結果。許多現代企業中的員工依然停留在朝九晚五的“上班”心理層面,他們只是在完成上級交辦的任務,僅此而已,有的甚至只是抱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心理在混日頭。如果在一個企業里,大多數員工都不關心自己一天的工作與企業的未來效益之間有多少因果關系。這樣的企業已經死去!”員工與企業的關系是:嘴唇和牙齒的關系,一旦企業這個“嘴唇”倒閉了,作為“牙齒”的員工最終的結果是丟掉飯碗。出現唇亡齒寒的結果。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后感 19
讀完“第一次把事情做好”這篇文章有頗多的感觸,從中懂得了很多道理,也了解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重要性。“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不僅可以在工作中運用,它還廣泛運用于人生、事業、職場、社會、生活甚至軍事領域——它幾乎可以運用于我們人類的所有領域。
這篇文章首先通過了一個關于狗狗的寓言故事來講述三種不同的狗狗——也代表這三種不同的人。明明:要求事情做得差不多就行了;聰聰:要求事情做得盡量完美但錯誤總是不可避免的;慧慧:要求事情做到零缺陷,確定目標—控制過程—預防錯誤—建立標準—尋求幫助—要求結果—一次做對。
我們大家可以結合實際仔細的思考我們在現實的生活、學習、工作上屬于那一種呢?也許有像明明那種的人只要求事情做得差不多就行了,凡事都是差不多,有人會認為差不多就已經很好了,就差那么一點點,但是一點點的差別會造成很多事情的發生;在我們核電工作上是不允許一點點的差別,是需要100%的正確,如果什么都只做到差不多,會造成的損失和傷害是不可估測的。也有像聰聰那種的人盡量把事情做得完美但錯誤總是不可避免的;這種人認為工作的最高境界是符合自己的要求,認為錯誤是不可以完全避免,但是既然知道它是個錯誤就一定有能力去避免它做到完全正確。像慧慧那種能“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人又有多少了
“第一次把事情作對”可以解釋為以下幾種:
①第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
②付出代價最小,節省人力、物力、財力。
③需要的時間最少。
④取得的效果最好,效率最高。
⑤可以得到做事情之外的回報;如滿足感、從容不迫、信任、口碑等。如果我們時時刻刻警醒自己,要在接手每一件事情時,抱定“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信念,就可以制定“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管理政策;如果我們對工作設定“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政策和要求,就會對從事的工作有充分的預防,把錯誤消滅在過程開始之前,養成“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習慣,就可以充分發揮組織的效率和效能以及自己的潛能;如果我們已經認識到效率、效能的價值體現,又對自己有嚴格的要求和充分的信心,相信自己的潛能,并在工作中盡可能地煥發潛能,就可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我相信我們在努力中一定可以做到上面的法則“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我們要把這些如果變成現實。
我們在生活、學習、工作等領域中之所以沒有做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主要是因為我們在這些領域中經常會出現一些錯誤,而這些錯誤是我們可以發現的,但是又經常會出現的,所以我們在錯誤發生之前要一一檢查這些錯誤或者能預防這些錯誤的發生,我們就完全可以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我們把我們要做的事情的要求和過程確定的越明確,我們越有可能把事情“第一次”就做對。做人做事始于“點點滴滴”,要從一點一滴開始做對,是從小成功到大成功的日積月累;從一點一滴開始做對,是自信心的聚少成多;從一點一滴開始做對,是對失敗和挫折的不屑一顧;從一點一滴開始做對,是實現完美人生的最佳路途。我們從不要認為自己有太多的資源可以奢侈,太多的時間可以荒廢,太多的資本可以揮霍。真正成功的人,真正對社會有杰出貢獻的人是那些小心謹慎的人,不膚淺、不浮躁,珍惜現在的'一切條件,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最終,獲得了成功。我們用這種成功的方法,在任何地方都能獲得了成功。
工作的最高境界是符合工作的要求,工作的質量就是事業的生命源泉,“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是保證工作質量的基石。尊重工作的規律、尊重人是一個人的基本職業素養。工作的本質是滿足自己之外的組織、同事和相關工作的需要。一個人工作的意義在于,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對別人來說是有意義的、可信賴的。相應的,一個人在社會上存在的意義是,對別人來說是有用的、可信賴的。為此,必須用100%認真的態度對待業務,對待業務關系,對待做人做事。只有保證自己的工作沒有一點失誤,保證自己的產品和服務100%的合格,保證自己做人做事沒有做錯一件事情,才能算團隊中合格的成員,也才能算社會上合格的個體,也才談得上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賴。
在我們核電工作中,更需要“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切爾諾貝利的事故足以警示世人:不按規章辦事,不把事情第一次就做對,質量就無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和保障,就會對環境、對社會產生可怕的破壞和影響,不會給你第二次、第三次的機會來避免這些錯誤的發生。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核事故在我們周圍發生,我們不能在事故發生后去思考這個事故是怎樣發生的,是在哪個地方出現錯誤,我們要在之前就要去預防這些錯誤的發生,明確要求和過程,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對、做好,而不是在事后去后悔,有些損失是不能彌補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聽到這樣抱怨的話“我好后悔”、“如果怎樣就怎樣”等等,我們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我們還會有這些抱怨嗎?
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從中明白了很多,我們永遠不能滿足我們自己的要求,我們要追求工作的要求。我們自己的要求也許就是差不多或者是盡量完美,但是工作的要求是100%的正確,而且要一次性做對。在以后的生活、工作、學習中,要努力思考學習這篇文章里面法則,把它們運用到所有領域,做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在我們核電工作中,我們更應該認真的貫徹“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思想,把質量、安全做好,凡事都要制定明確的規章要求和過程,按照要求和過程去完成。
“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駿馬可以歷險但是在犁田的方面它不如牛,堅固的車輛可以載重量但是在渡河的時候它不如船。所以我們要善于認識自己,客觀、公正、正確的認識和評價自己,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既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又要看到自身的缺點和不足,我們要善于發現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做到揚長避短。在工作中我們能時刻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發現自己的缺點,那我們在做事情之前就會去想辦法防止錯誤的發生,尋求別人的幫助,彌補自己的不足,在我們共同的努力下就可以把事情一次性的做對。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后感】相關文章: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后感03-15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后感范文05-06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后感10-23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后感(精選14篇)10-16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后感2000字11-29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后感800字03-26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后感范文(通用19篇)09-22
我做對了作文07-04
我做對了作文范文09-29
這次我做對了作文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