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讀后感(通用10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立德樹人》讀后感(通用10篇),歡迎大家分享。
《立德樹人》讀后感 篇1
春天是一個萬物復蘇、鳥語花香的季節。在這美好的春光里,我細細品味著《立德樹人》一書。這本書一共分成十課,有“習禮約己”、“好學為本”、“孝悌善友”……每一課都有耐人尋味的小故事。
我最喜歡第三課“孝悌善”。這課書里面蘊含著敬重父兄、晚輩善于長輩的一種優良道德風尚。《弟子規》中有一句話: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意思是: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為他們準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為他們去掉。正如《馮玉祥忍饑買肉孝父》這故事一樣,當中講馮玉祥知道家里貧窮,就把父親給他買餅充饑的錢一個不花地存了起來。過了些日子,馮玉祥到肉店里買了父親最喜歡的豬肉,煮熟遞到父親面前時,父親感動得眼淚撲簌簌地掉了下來。
再看看我,常常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把父母放在第二位,把好吃的先留給自己,總是嫌父母做的飯菜難吃,經常吵著父母為自己買喜歡的玩具,當父母沒有滿足我的欲望時,我就大吵大鬧,還有時因為小小的事情就頂撞父母。我和馮玉祥相差太遠了。因此,我要改掉壞習慣,也要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把父母放在第一位。尊師愛幼,與同學和睦相處。說到做到,在家里忙完功課,我就幫父母做點家務,分擔一下父母的辛勞;逛街時,不必要花的錢不亂花;平時有好吃的留給父母一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百行孝為先”。
同學們,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我們要懷有一顆感恩父母的心,要從小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學會孝敬、學會生活。讓我們一起為創建文明的社會,美好的生活而奮斗吧!
《立德樹人》讀后感 篇2
今天,我讀了《立德樹人》一書,當讀到《學而有思》這篇課文,我感到深深地自責與慚愧。
其中童第周成功做卵細胞膜的剝除手術的故事令我特別深刻。故事講的是童第周在布魯寒爾研究胚胎學。有一次,教授要求學生設法把青蛙卵膜剝下來,其他人覺得很難完成。只有童第周一人邊做邊思考、總結,經過反復試驗終于完成了這項實驗。當他熟練地把青蛙卵膜成功地脫落下來時,一下子震動了歐洲的生物界,童第周為祖國爭了光!
這篇課文對我有著很大的影響。童第周的刻苦努力,不怕困難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他并沒有半途而廢,而是思考著,堅持著。他在學習的道路上遇到困難,不畏懼,不退縮,迎難而上,想辦法解決。這,不正是我們學習所需要的精神嗎?正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出于《論語》的名句一樣。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扎實的知識而又有所創新,否則就會收效甚微。
再想想我自己,前三個月的奧數考試。星期二的下午,我們學習了"轉化條件"中的問題,我似懂非懂地離開了教室。晚上我應付式地完成了作業,并沒有及時向老師請教,沒有與同學一起討論,也沒有根據書中的解題思路思考與復習書中的題目。第二天考試,我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急得團團轉,這跟書的題目一模一樣的啊!當時我可是后悔極了。
而現在,"學而有思"已成為我學習的座右銘。從這個故事我深深體會到:學習要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學,邊學邊思考,堅持不懈,學跟思有效結合,這才是真正的學習!
《立德樹人》讀后感 篇3
《立德樹人》是中小學傳統文化讀本,里面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文化歷史的結晶,是億萬優秀中華兒女在大自然的生存斗爭中創立并傳承下來的。其中“生有涯,知無涯”這一課讓我百感交集,感觸良多。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學海是沒有邊際的,沒有止境的。我們一輩子要學的,實在太多太多。學海無邊,只有靠自己用刻苦作舟,才能到達知識的彼岸。學習怎樣才能學好?知識怎樣才能掌握?讀書的路徑怎樣才能被發現?只有勤奮好學,刻苦鉆研的人才可以,只有發奮立志的人才可以。
知識就像無影無蹤的風,就像川流不息的河流,就像無處不在的空氣。就算是知識淵博的孔子也有不懂的時候,就算是一件毫不起眼的小事也可以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不要因為一些困難就阻擋了你通往彼岸的橋梁。世界上有許多名人,知識的大坑很深,但都離不開一個“勤”字。難道我們不可以嗎?堅持,勤奮,刻苦你就可以,你就可以成為小才子,小才女。
所以,我們要“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將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成為有理想,有才干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成為利國利民的棟梁人才。
文中作者講述了《立德樹人》這本書的內容,作者讀完這本書后感悟深刻立志要將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成為有理想,有才干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成為利國利民的棟梁人才。文章結構嚴謹,條理分明;內容充實,敘事完整,語言流暢。
《立德樹人》讀后感 篇4
責任,我并沒有深入探究過。我無法用準確的語言來描述它。倘若你問我什么是責任,這個我還真答不上來。但那都在閱讀《立德樹人》之前。
合上手中的《立德樹人》,思緒一下子飛回到那個夏天……
那是個悶熱的下午,我買完輔導書,急匆匆地往家里趕。畢竟相對于火熱的室外,我還是更喜歡待在家里乘涼。這么想著,不由加快步伐。
突然,前方傳來一陣“叮鈴鈴”的聲音,我連忙側身閃躲,接著便是刺耳的剎車聲,我回頭一看,騎著單車的那位少年沒料到前面會突然沖出個小女孩,他來不及剎車,只好將車頭一歪,車身驚險地從小女孩身邊擦過,女孩身子一晃,摔倒在地。
心中暗道一聲:“不好”。雖然人不是我撞的,但人家的父母指不定會不分青紅皂白,把責任一股腦兒推在我身上呢?這么想著,剛向女孩的方向邁開的步伐瞬間停在半空中。我悄悄環顧四周,期望有人能帶頭邁出一步,只是看熱鬧的倒有,卻沒有一個肯上前幫忙。
那個騎單車的少年呢?不會逃跑了吧?我內心正猜疑著,突然,飽含歉意的聲音從身旁傳來:“小朋友,抱歉啊,如果我剎車及時,你也不會受傷了……”那個騎單車的少年正一臉內疚地看著女孩,舉了舉手上的塑料袋,說道:“我去隔壁藥店買了消毒水,先幫你清洗一下傷口吧,要是傷口發炎就糟了。”女孩在少年的安撫下,抽抽噎噎地停止了哭泣,拽著少年的衣襟不放,也不吭聲。
少年蹲下身,小心翼翼而又認真地給女孩上藥。那個時候,我從他眼睛里看到了些很美的東西,是責任。
竊竊私語的人群也漸漸靜了下來。不知什么時候,人們眼中的冷漠被善良代替了,也許是少年的真誠打動了他們吧。有的人開始拿起手機報警,聯系女孩的父母,有的人則上前逗女孩開心,安慰她,也有人夸贊少年的真誠和勇敢。那里,我從人們身上看到了些很美的東西,也是責任。
在我們這個年紀談起責任,似乎是很遙遠的事,然而它又確實存在著。《立德樹人》中倒是提及了如《蘆衣順母》中講的是子女應對父母盡到孝順的責任;《季禮贈劍》說的是為自己的承諾負責;《朱買臣負薪立志》說的則是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但事實比文字更令人信服。我就從那個騎單車的少年身上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責任”。
在一個充斥著金錢利欲的社會,人們都自顧不暇了,哪還會管別人的“閑事”呢?于是再柔軟的心也漸漸地塵封了。這時,是需要有那么一些人站出來,用真誠的行為打開人們封閉的心扉。
責任不是富麗堂皇的語言,它是突破層層濃霧的`一束光,是黑夜中最耀眼的一顆星。倘使有一種魔力,我甘愿化作最燦爛的一束光,化作最耀眼的一顆星,把責任與溫暖帶到每一個人身邊。
《立德樹人》讀后感 篇5
“立德樹人”,顧名思義,就是用自己美好的品德樹立給別人一個好的榜樣,在我們《立德樹人》的讀本中,有著許多關于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的故事:浩然正氣、舍生取義、尊老愛幼、踐行至孝……但讓我深受感觸的是“踐行至孝”。
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這說得一點都沒錯。孝,也是一種美,但這種美和外表的美可是天壤之別。如果一個人不孝,不管他(她)的外表有多美,也永遠比不上那些平凡而有孝心的人。那么,什么是孝?孔子認為,孝順就是贍養父母、尊敬父母。大家都知道,烏鴉雖然外表丑陋,但在養老、敬老方面堪稱動物中的楷模。當烏鴉年老不能覓食的時候,它的子女就四處尋找可口的食物,銜回來嘴對嘴喂給老烏鴉吃,從不感到厭煩,一直到老烏鴉臨終,再也吃不下東西為止。而孟子告訴我們,繼承父母的志向,完成父母的遺愿也是孝的一種。
文中的蔡文姬,自幼好學,博學多才,最難得的,是她的孝順。父親蔡邕也同樣是學識淵博的學士,后因依附董卓而被關進監獄,死于獄中。臨死前希望女兒能整理自己生平的著作。父親平時寫字,她就站在一旁幫父親研墨;父親平時生病,她就親自前熬湯藥,日夜侍奉。蔡文姬長大后,又經歷了不少磨難。在這種艱難的環境中,她依然不動搖為父續書的心。后來,又得到曹操先后兩次幫助,答謝曹操時,曹操只需家父的著作,這促使了蔡文姬能夠更快地完成父親的遺愿,踐行了孝道。
力行孝道是每一個人都應該盡的責任。對父母的愛,遲了就無法再來,走了就無法最溯、孝順,有的人會用金錢來代替,正如一些現在比較有錢的人。父母渴望的是子女在自己生病時照顧一下,溫暖他們的心。可是,有許多父母都會失望,應為自己的子女并沒有來,而是用金錢來雇人照看,這讓他們的心更冷了。所以,孝,用金錢是難以衡量的。
烏鴉的反哺,蔡文姬為父續書,都是孝的典范。“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為人子女,孝是應該做的。人生天地間,孝字最為先。但,還是有人不孝的,經常向父母伸手就要錢,從不替父母著想,這是孝的行為嗎?孝,只不過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字,只要在平時多關心父母,幫助父母完成意愿就可以了。烏鴉能反哺,蔡文姬在困境中仍為父續書,更何況我們是人,現在我們的生活那么好!
合上讀本,我被蔡文姬那份孝心深深打動了。是啊,孝是我們每個人應做的。即使不能夠好好的贍養父母,幫助父母完成意愿也是一種孝。我們應像蔡文姬那樣,繼承發揚父母的優良傳統,努力完成父母的意愿,父母會以此為榮的。我虔誠地向各位說一句:孝,其實很簡單,而且只要用心,這種美會掩飾掉你外表的缺點。我們有自己的意愿,父母同樣有自己的意愿。或許,父母的意愿比我們的簡單得多,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女懂事聽話,健康地成長。既然如此,我們完成父母的意愿又何樂而不為?
如果我們現在不孝順父母,為將來自己的兒女做榜樣,那我們又如何得到子女的孝順呢?我們想得到子女的孝順,父母又何嘗不是?既然是這樣,我們就應該先做個榜樣,孝順父母,完成父母的意愿,以身作則才對啊!我衷心祝愿天下的父母都能得到子女的孝順,為人子女的也能踐行至孝!
《立德樹人》讀后感 篇6
《立德樹人》是一本中小學傳統文化讀本,每一課都教育我們做一個仁德之人。地位、權利、金錢、成績、政績等都不及道德品質重要。道德是知易行難,做一個有道德之人并非易事。這本書正是我們的“好助手”。
在《立德樹人》這本讀物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是《孔子吃飯》,文中記敘了關于孔子的兩件事——魯哀公賞賜桃子給孔子吃,但孔子先把用來擦桃子的黍子吃下去了,借食喻禮——不能用五谷之尊來擦瓜果中的下品;另一件事講孔子的弟子顏回在飯快要熟時,用手抓鍋里的飯吃,孔子要用這些飯來祭祀父親,顏回誠實地說出自己吃過這些飯,不能用來祭祀,還說了自己吃這些飯是因為不能浪費糧食,得到了孔子的贊賞。《孔子吃飯》一文給我們呈現了一位在生活中處處嚴格要求自己遵守禮儀法則,守規矩的孔子。
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像孔子一樣處處遵守禮制的規定呢?實話說,不多。在餐桌上,當我們拿起筷子吃飯時,誰會留意到,媽媽還在廚房烹調最后一道菜肴呢?我們經常津津有味地吃著媽媽夾來的飯菜,可又有誰會主動給媽媽夾菜呢?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時在飯店吃飯點了一大堆菜肴,誰會意識到最后吃不完卻只能倒進垃圾桶呢?還有······,《孔子吃飯》一文告訴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行為,都有禮儀法則,我們應該像孔子一樣處處嚴格要求自己遵守禮儀法則,該守的規矩一定要守。
僅僅一篇文章,就如此大的道理,那整本書蘊含的各種道理不足以讓我們“得道成仙”嗎?道德品格是人生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沒有道德教育,就像鳥兒沒有翅膀,那整個人生還有意義嗎?要想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國家棟梁,就必須學好道德良知。
《立德樹人》讀后感 篇7
好老師就是一本書,站在學生面前,將自己這本書打開,讓學生讀懂這本書,讀懂什么叫做真誠、幸福、崇高。老師的職責在于教書育人,通俗來講就是以教師的人格塑造學生的靈魂。該如何育人呢?我認為,在我們要求學生做到的時候,老師也要先做到。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學生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我們有的時候會發現,某些學生就是某些的老師的縮影,你會看到,如果一個老師是以某種要求對待學生,那么他班級中的班干就是那樣要求學生的。所以,老師要在學生面前做好表率。
作為一名老師,我們應該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應只滿足于現狀,要有更高的追求,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思考、有創造、有執行力的人。
做一名思考者。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如果你是一個不喜歡思考的人,那么你看待事物的角度會是固定的。如果你是一個喜歡思考的人,那么你看待問題、思考問題的角度就跟別人不一樣。從我自身來講,本身信息技術這門課就很特殊,它接觸的是最前沿的技術。我們要思考怎樣讓學生能夠理解這些不曾涉及的知識;思考如何以最佳的方式達到目標;思考在一些研究上,如何做到持續的推進,找尋創造點。
做一名創造者。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作為一名信息技術老師,我們所做的,都要經過思考,所使用的方法是否是簡單有效的。學生在完成某個任務時,他們用到的方法可能就是一步一步往下做,而我們要教授給他們的就是,如何讓這個任務富有效率的完成。同一個任務,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我們可以去改變,去創造新的做法。我們要有創造力,做出杰出的表現。
做一名執行者。任何事,只有做,才有結果。如果只是停留在計劃和想的層面,永遠也實現不了突破。管理學家德魯克曾說,我們應該將行動納入決策當中,否則就是紙上談兵。我們往往都有一種惰性,常常會拖延事情,到了必須干的時候,才會將它完成。如果是這樣,為什么不早點將事情辦好呢。
要想成為一名好老師,我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我們要嚴格規范自己的言行,樹立良好的形象,做學生的楷模。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愛心。
《立德樹人》讀后感 篇8
“讓愛走在教育的前頭”是《做中國立德樹人好教師》一書第五篇中的一個小章節的開篇語,我覺得這句話才是這本書的核心所在,對我的啟示非常深刻。一直以來,我們都講立德樹人,都將以德育人。那么,作為教師,要如何立德?如果教師的心沒有溫度,沒有對學生深沉且細膩的愛,這樣的德,就等于是空中建樓閣,形同虛設。
老師的德行,是建立在有仁愛之心的基礎之上的,這才是立德的關鍵,所以我非常認同本書作者說的讓愛走在教育的前頭這句話,于我而言,我也認為這是我作為一個初中政治老師立德樹人的基礎條件,沒有這個基礎條件,再多對個人德行的粉飾,修飾,都無濟于事。中國知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曾經說過,教育,需要老師的心和學生的心去發生碰撞,老師要敞開心門,接納學生,如果我們的教育只停留在口頭上高喊立德口號,那是無法真正讓學生從小就具有培德的意識的,我們必須要自己有德行,躬身去做學生的示范,和老子說的那樣,厚德載物,我們才能去影響學生,在學生心中種下善的,美的,正能量的種子,讓他們以我們為鏡子,而學到何為真正的愛國情懷,愛黨思想。
古人說,師者,人之范也,老師,就是做學生學習范本的人。我們不否認,我們所教的學生,家庭因素復雜,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有同樣的道德起點,也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有同樣的悟性和資質。但是,我們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找出學生之間的差距,通過課間的交流,去碰撞學生的思想,去感受學生的感受,而不是以一個教師的權威,去苛責學生,讓原本成績就不好的同學,更自卑,更沒有自信。
做人民教師,和修道無異,畢生面對的都是自省,學生們是一面面鏡子,每一面鏡子可以照見我們自己的心性,德行。面對一個政治成績非常不好的學生,我們能否穿過他試卷上的得分去了解他,傾聽他,這才是師德的根本。
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急速發展中的時代,它需要的是綜合型的建設人才,如果我們只有分數論英雄,看不見學生們蘊藏的人格鋒芒,看不到他們的優點,這就是教學上的失德,因為這樣教出來的學生,會特別功利,會產生極度慕強的心理。所以,讀這本書,我一直在思索,什么是真正的師德?我該如何在學生面前立德樹人,我認為,立德樹人的前提是我內心要有愛,一是熱愛我的政治教師這份職業,二是熱愛我的學生,我可以在課堂上,欣賞每一個學生,不是以他們的成績,分數,去將他們劃分為三五九等,我讓每一個學生感受到了平等,關愛,尊重,他們長大后,才有能力,將同樣的尊重,同樣的關愛饋贈給整個社會,我們的這個社會,才會在一群高素養,高德行的未來青年人的構建下愈發地和諧,文明,強大。
《立德樹人》讀后感 篇9
寒假期間,我讀了一本對我教育意義非常大的書——《立德樹人》。這本書主要講了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孩子在啟蒙階段的培養。在幼兒時期就讓他們接受良好的傳統道德教育,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養成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誠實守信等良好品格。
讀完這本書,我的腦海中不由得浮現出媽媽孝順外公的情景來:在前幾年,我正讀二年級。我外公的手和腳一直不停的顫抖,什么東西都拿不住,外婆很擔心,就告訴媽媽,媽媽就帶外公去人民醫院看病,醫院的醫生說:“病人的病比較嚴重,最好先讓病人住院,再進行診斷治療。”媽媽她想都沒想就答應了。這時,我對媽媽說:“媽媽,您不跟大舅他們商量商量嗎?”媽媽說:“不用了,就算你大舅他們知道了,也不會理會的,還可能罵我怎么帶你外公去看病呢?不用花錢嗎?”我就不與媽媽爭辯了。媽媽就去幫外公辦理住院手續。
在外公住院期間,媽媽每天下班回來就忙過不停:先給外公煮飯熬湯,還幫外公擦身子洗衣服,照顧好外公回家還給我們輔導作業。我看到媽媽這么累,也幫著做一些家務活,減輕媽媽的負擔。一個星期,天天如此啊。有時我情不自禁地對媽媽說:“媽媽,您真好,您真偉大!”媽媽撫摸著我的頭,嘆口氣說:“傻孩子,有什么偉大不偉大的,你外公是我爸爸,照顧他是應該的。你大舅他們都不理他了,我再不理,天地不容啊。”雖然當時我并不大明白媽媽說的話,但還是對媽媽點點頭。
一個星期后,外公出院了,媽媽帶我去看望外公,一進外公家門,看到外公挺精神的,他的手不再顫抖了,走路也有力氣了。這時我聽到外公說:“女兒,你真是孝順啊。”我轉過頭看外公,只見外公眼里盈滿淚花。我走上前去摟著外公說:“外公我也要孝順您!”外公笑了,不住地點頭說:“好啊,好啊,真是乖孫。”媽媽和外婆看著我也笑了。我又撲進媽媽的懷里,仰著頭對媽媽說:“媽媽,我長大了,也要像您孝順外公一樣孝順您。”
媽媽說:“好啊,真是我的乖女兒。”當時我也只是跟著大人學樣子,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內涵。直到我看了《立德樹人》這本書,才明白孝悌的道理。其中這本書中的第三課《孝悌善友》的故事和孔子的名言: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最讓我最受啟發。這幾句名言的意思是:年輕人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尊敬兄長,行為要謹慎,講話要有信用,與眾人友愛,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樣之后還有余力,就去學習文化知識。讓我明白了“孝義”。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孝是一種超越功利性的情感所在。一個溫暖的微笑,一杯熱騰騰的茶,一張親密的合影,在家洗洗碗、拖拖地、說說身邊高興的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這些小事,都足以體現我們的孝心。仔細想想,父母對我們付出最多的情感便是關愛之情,如果我們每天堅持對父母說一句關心的話,使他們知道自己在我們心中的地位,他們便會知足;如果我們鍛煉好自己的身體,每天健健康康的,他們便會安心……在還沒有能力報答父母時,我們要學會感恩,積極回應父母對我們的關愛之情,那就是努力學習更多的知識,取得更好的成績。
《立德樹人》這本書教會了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培養了我們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誠實守信的道德之本。
《立德樹人》讀后感 篇10
有人說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樹人,那么讀書又何嘗不是呢?清代曾國潘先生說道:“讀書即是立德。”這么說,我們讀書人須要有好的德行。
曾聽說過這么一句話:讀書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卻是最輕松最簡單的出路。難道我們讀書僅僅出于為了有一個更光明的未來嗎?物質生活固然重要,但精神上的自由卻必不可少。然而,什么才算作是精神的自由呢?答案或許有很多種,但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好德行。
如果讀書人的品行敗壞,便不能稱之為讀書人。一些常人都敬佩的品質在讀書人身上得以展現,所以整個社會都會對讀書人產生一種無從形容的敬佩之心。相反,一些學歷高但卻自私自利、盜用別人勞動成果據為己有的人,稱之為抄襲,遭人唾棄,這種人只能謂之偽知識分子。大同小異,那些黑心的醫生同樣有著淵博的醫學知識,但他們卻做著傷天害理、不顧他人生命的勾當,他們也同樣不為人們所敬仰。
在此次抗疫中,鐘南山院士這樣有大愛,為拯救他人生命而不辭勞苦的醫生,大概才是真真正正的讀書人了。同樣,袁隆平這樣為解決全球饑餓而作出偉大貢獻的科學家,我想,也是真正的讀書人。
我們也許一輩子也無法達到鐘南山和袁隆平他們那樣的高度,但我們可以學習他們這類人身上所有讀書人的氣質品行。以他們為榜樣,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可以小到看見地上有垃圾時隨手拾起,公交車上為老人讓座,以及每一次考試不舞弊等等。
那這些品德到底是什么呢?可以說是善良,也可以說是誠實守信,有大愛仁心,還能是純真之類。總之,都是那些普通到每個人都知道的東西,但又并不是每一個普通人身上都有的東西。
或許在很多很多年以后,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我們都會忘得差不多,但所不會忘的東西卻也是教育的意義所在,永遠不會忘的大抵就是那些優秀美好的德行了吧。這可能是教育的目的——立德樹人,同時也應該是讀書人的使命。
【《立德樹人》讀后感(通用10篇)】相關文章:
《立德樹人》讀后感04-21
教師立德樹人征文02-09
讀《立德樹人》有感04-24
學習立德樹人教師心得04-29
立德樹人作文1500字04-12
教師立德樹人主題征文范文通用02-08
通用教師立德樹人主題征文范文02-08
教師立德樹人主題征文01-25
小學教師立德樹人征文07-27
教師立德樹人主題征文2篇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