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讀后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雅舍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雅舍讀后感1
《雅舍》是梁實秋先生的隨筆錄。分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談吃,海外擷英四個部分。
文章給人整體的感覺多是用輕快,一本正經的語氣來陳述事例等,卻表現出諷刺的意味。有些幽默。總惹來無奈一笑。看得出來作者對于國學和外國文學都有很深的造詣,可以隨便拉出《尚書》一類書中的事例,句子,又可以引入外國文人或思想家的話語和做法。
隨筆描上寫的都是本身所想,實際經歷,世間百態。具有濃厚的時代特點,其中所描述的很多現象與揭露的事實一直存至今日。作者選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在平凡不過的事物,卻寫出豐富的內涵,看見我們沒有看見的東西,做出聯想。可見作者思考問題的深入,全面。和對事物的了解之深。
我讀《雅舍》并未覺出有多少晦澀難懂,卻依舊覺得讀得很累,或許是人生履歷不夠。沒讀一篇文章都要想許多,其中有問題,還有許多深刻的地方沒能理解。
雅舍品人與品世是最深刻的部分。品人中開頭就有男人,女人,然后按年齡寫,按職業寫,再到具體的五個人。基本表達了他對人的看法,有些并不全面,是著重以諷刺去了。如男人這篇,開頭一句便是“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臟!”。下一段開頭則是“對了,男人懶。”再如是“男人多半自私。”
至于品世,作者選取的都是平常事物,說出自己的觀點。舉得事例是我們熟悉,卻又不常用的。寫得很真實。如“音樂”疑問。很是實在,“音樂的耳朵不是人人都有的。”看多了那些高雅藝術,什么歌劇,古典音樂會后,只能讓人有些許愉悅,可是花了多久的時間,受了多少磨礪才會這樣。我呢,沒有什么藝術細胞,就如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畫了什么,我真沒啥感覺,連歷史書介紹它時都是用的“據作者介紹”如何如何。如果聽不懂,看不懂,就不必逼著自己,音樂和繪畫都是寧缺毋濫的。
再到雅舍談吃,就多是一些沒事的出處,做法以及世人對其的觀點,還聯系了許多生活上,作者經歷過的事情。想想,也許作者是在懷念友人,回憶當初。看著,還覺得作者是享受生活之人,在入內就讀不出許多了。
至于海外擷英,多是寫作者在美國的所見所聞,語言風趣幽默。一“豆腐干風波”為例,描寫的是作者踏上美國本土,與美國海關的一些故事。把當時美國人對中國的不了解寫了出來。至于有個美國作家寫的那本書,就像是個笑話,作者也僅是說自己孤陋寡聞而一笑而過了。有很典型的美國人形象。對于美國人的人情味,則有一種反諷的意味。
這本隨筆,對人生,對世間百態的看法。有許多問題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也許再過很多年再去讀,味道就不同了。
雅舍讀后感2
梁實秋的散文是以幽默風趣見長的“閑適小品”聞名于世,我尤其愛看他的“隨想篇”中的文章,題目很簡練,通常都是兩個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飲酒”等等,包羅萬象,說的都是些身邊的'人或事,可以透過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氣息。今天看來,依然覺得趣味橫生。
1939年5月,梁實秋隨教育部中小學教科書編委會遷至重慶北碚,秋天,梁與吳景超夫婦在北碚主灣購置平房一棟,遂命名為“雅舍”。此屋結構系磚柱木架,瓦頂篾壁,有房6間,高低兩蹬,梁實秋住一室一廳。然而。梁實秋住進后,賓客盈門,騷人墨客,常聚會于此,吟詩作畫,彈琴對弈,熱鬧非凡。梁實秋在雅舍蟄居7年(1939—1946),其間翻譯、創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這里寫就的。
雅舍雖以“雅”為名,實乃是一棟典型的“陋室”,缺點多多。大致有:1、結構簡陋,2、風雨難避,3、地點荒涼,4、行走不便,5、門窗不嚴(隔墻傳聲),6、鼠子瞰燈(老鼠肆虐),7、蚊子猖獗(聚蚊成雷)。關于其結構簡陋,作者剛剛說它“瘦骨嶙峋”、“單薄得可憐”,便一轉曰:“但是……沒有人能說不像是房子”。“像”一座房子,就是說它實際上并不是一座“房子”(連起碼的磚墻也沒有!)。這話說得俏皮,表現了梁實秋從容的文風,也包含了作者對人生各種窮愁況味的感慨。接著寫它的“不避風雨”,他用整飭、雅致的駢句寫房屋的破舊、殘損,是承認它的“丑”,但肯定它的“個性”,表現了梁先生超脫、豁達的性格。明明是“地點荒涼”,卻冠以“若說”,似乎“荒涼”只是別人所說,自己未必這么認為;明明屋內地板是個斜坡,連來客也“無不驚嘆”,卻說“亦不覺有大不便”。寫門窗不嚴,雜音擾人;鼠子瞰燈,破壞嚴重,都不厭其煩地用排比來鋪敘,極言環境之不寧,而最后的結論卻是“沒有法子”,表現了一種自嘲和無奈。寫蚊子騷侵,用了兩處夸張,強調蚊子的厲害,結果卻是“我仍安之”。真是“以不變而應萬變”,對環境的惡劣始終安之若素,不是別有旨趣是無法想象的。
“雅舍”既有那么多缺點,也并非一無好處。從文中看,至少有兩大優點:一是地勢較高,得月較先,便于欣賞自然美景;二是陳設簡樸,易于安排,最能彰顯主人個性。物質形態未能盡如人意,作者就從自然界去找快樂,覓情趣。正如李白詩云:“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蘇軾賦曰:“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為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這種面對困境的釋然、達觀的態度,比起一碰到逆境就沮喪、頹廢,總是要積極得多。
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作者深深的感嘆,蘊含于字里行間。
雅舍讀后感3
今年暑假,我讀了梁實秋的《雅舍小品》,雖說是讀,其實就是聽,因為我的眼睛散瞳了,看不清,但就是這樣,我才有機會用耳朵聽到了這么美的散文。
《雅舍小品》每一篇都很美,里面有描寫臺北故居、寫雅舍、時間即生命……但最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雅舍》。雅舍,是作者的故居。它修建在山上,從房子到山下的大路有二十幾公里,如果有客人來,要爬七八十層土臺階,再走過一段上坡路才到雅舍。雅舍不大,共六間,作者只占了兩間。因為房子是依著山勢修的,就形成了一個超好玩的現象。早晨起來從書房到廚房是上坡,吃完飯從廚房到客廳是下坡。房子是用來擋風避雨的,可雅舍既不能遮風,也不能擋雨。不能遮風是因為窗上沒有糊紙,不能擋雨是因為房頂上的瓦片有很多小細縫。雖然雅舍盡不到房屋的責任,但作者認為“雅舍”還是自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雅舍給了作者靈感和快樂,雅舍前面是金燦燦的稻田。再遠望過去是幾抹蔥翠的遠山,旁邊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糞坑,后面是荒僻的土山坡。這么美好的景色,作者怎么會不喜歡呢?讀了《雅舍小品》,我真正認識到了語言的美。當我讀到一些詞句的時候就感覺深處作者描寫的那個地方,比如有一篇叫《鳥》的散文,里面描寫了各式各樣的鳥,當作者在描寫這些鳥的時候我都有一種身臨其景的感覺。我不僅體會到了語言的美還懂得了要珍惜時間。我在《時間即生命》學到“不要浪費時間,浪費時間等于浪費生命,年輕的時候要學習,不然到了老就會有所遺憾。”
這本書用它獨特的方法讓我受益終身。
雅舍讀后感4
《雅舍小品》是梁實秋先生的隨筆錄。分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談吃》《海外擷英》四個部分。
寫《雅舍小品》的時候,梁實秋已近不惑之年,各方面修養較為深厚。小時親炙故都風情,身經兵亂之災;年輕時幸逢“五四”新潮,眼界大開,個性張揚,又漂洋過海,游學美國,領略異域風物,飽嘗離愁別緒;回國后涉足社會,南來北往,看夠了世事變幻,嘗遍了人生五味,見識日增,年事漸長,不知不覺間,就到了中年,春華消退,秋思老成,委實能夠“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了。梁實秋不僅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又有真才實學。清華8年的正規教育打下了他國文、英文堅實的基礎,清華文學社的活動培養了他的文學愛好和寫作才能;留學3年又主修英美文學,師從新人文主義批評家白璧德教授,青春的浪漫才情受到古典理性的洗禮而獲得升華;學成歸國后,歷任南北數所大學教授,編過《新月》等報刊,卷入文壇風波,從事文學批評,講授英美文學,譯介莎翁戲劇,堪稱才學過人,詩書滿腹。因而,中年時代的梁實秋,可說是才學識兼備,積累豐富,修煉到家,不鳴則已,一鳴自能驚人。其學養、閱歷、性情、氣度,就充分體現在《雅舍小品》之中,他在20世紀中國散文史上大家的位置,就是從這里開始奠基的。
“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涌,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凄涼。細雨蒙蒙之際,“雅舍”亦復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霧,一片彌漫……
他在描寫“雅舍”“得月較先”這番賞心悅目的情景時,作者的情趣之雅,飄飄然有出塵欲仙之感。不禁插敘一段遇有暴雨則滿室狼藉的鏡頭,回到雅舍之陋,對比如此之鮮明,令人忍俊不禁。
在談感受時作者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其間自然存在著作者對所處戰爭年代的無奈,但更多地表現了作者隨遇而安、豁達樂觀、苦中作樂的生活態度。
孔子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雅舍小品》一文在內容與形式上取得了和諧的統一,集中體現了一個“雅”字,即在思想感情上的高雅的志趣和恢宏的雅量,在語言風格上的典雅的文氣和蘊藉的辭采,可謂“文質彬彬”的典范。
雅舍讀后感5
最近中我有幸閱讀了梁實秋的散文集《雅舍》,一下子被他清新的文筆、優雅的語調所吸引。幾個下午,坐在朝南的落地窗前,一邊享受冬日的溫暖的陽光,一邊品味《雅舍》的悠閑,可真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有個學者曾經說過:““五四”以來,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現代散文,大致可分為兩代流派。一派繼承“載道”的傳統,直面現實而發出進擊的純響,如魯迅所言“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同時也不斷錘煉散文的藝術;一派延伸“言志”的脈絡,倚湖海身世山林性情書寫“美文”,融人生思辯、處世智慧和脫俗情調于一道,入水不濡、入火不熱地顯現生命氣象和人生百態。這兩派散文各有側重、異質同構、互補共榮,合而為一道現代散文亮麗多姿的風景。”梁實秋的散文當屬后者。
綜觀梁實秋的散文小品,無論是記敘個人經歷、民俗風情、還是回憶親朋師友,雅趣苦事;無論是紀游、雜感、札記,還是小品、隨筆,都體現了“以理節情的心態、恬靜安詳的心境與平和沖淡的心氣”。梁實秋的散文,其精神資源來自西人的新人文主義和中國傳統的儒釋道。梁實秋曾自述:“一個地道的中國人,大概就是儒釋道三教合流的產物。”又說:“我的散文在思想方面、形式方面受英文文學影響不少,但是在文學方面如何遣詞造句等等是中國文學影響……”
梁實秋生平有三好,“好交友、好讀書、好議論”。歷史上的梁實秋霸才橫溢:五四大潮,演講鼓吹;八年清華,三趕校長;辯駁問難,拳打周作人,腳踢吳稚暉等等。早在20年代,梁氏就在一次辯論中說,“我梁實秋是把文學當做獻身的事業的,凡是以正當的態度研究文學的都引為同志。文藝里有主義的不同,沒有偏僻的黨見。梁實秋生就的一身硬骨頭,不怕嘲罵,不避嫌疑,不惜費紙費筆費精神!……”好一個“一身硬骨”!梁實秋后來和魯迅論戰,無疑便是這身傲骨的自照。與魯迅交手,是梁實秋第一大敗著,兩雄相撲,傲骨對傲骨,此時便要看大勢所趨了。梁實秋最終被魯迅釘上“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的恥辱柱,終其一生都掙扎不脫。
雅舍小品動筆于1939年。所謂“雅舍”,指的是梁實秋在重慶郊區,一處叫北灣的農村,置下的幾間平房。他在那兒一直住到1948年,其間寫作的散文隨筆,統統以舍為名。1949年赴臺,地點變化了,而情志不變,他把閑常寫作的部分散文、小品、雜感、札記
雅舍讀后感6
有時候一篇文章,一個故事就能讓人的一生改變,希望有關于讀梁實秋的《雅舍》有感的這篇文章能對您有所幫助!
工作之余、閑暇之時,讀點書,寫點字,別有一番情趣,也算沒有枉度時光。我的書架上經常擺幾本自己喜歡看的書,名人傳記、歷史小說、雜文趣事、唐詩宋詞之類。不知何時梁實秋的散文,也跑到書架上來湊熱鬧,也許是被魯迅罵得無處藏身了吧!也好,使我大飽眼福,一睹大家的風范。說來,敢和魯迅對陣的梁先生也真算不簡單,文章寫的樸實無華,既無嘩眾取寵之意,又無刀削斧斫之痕;諷刺詼諧、妙趣橫生,家常小事,娓娓道來,令人耳目一新;觀察人物是那么細致,闡述觀點是那么獨到,引經據典不雅于魯迅,真可謂是博學多才。
他的《雅舍》讓我想起劉禹錫的《陋室銘》何陋之有?比之,似乎有點不"雅",況且,"雅舍"還并非梁先生所有,他只是客居而已。請看他的雅舍:"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如此說來,還不如劉禹錫的."陋室"。說梁先生不簡單,還因為,就憑寄居在這雅舍幾日,竟然寫出那么多膾炙人口的大作。
今天,恐怕無處尋覓雅舍了,難怪很多人住在舒適的高樓大廈里,寫不出好的文章來,是因為再也沒有雅舍那樣"好"的環境了。雖然,我也有意識想多讀點好的文章、好的散文,來補充點先天不足的文學素養,遺憾的是,再也找不到雅舍似的理想處所,怪哉?說怪,是因為自己曾幾何時,自嘆條件不好,而影響了寫作的興趣。那時,幾點熱血,幾點激情,怦然心動,理想憧憧,大有作為之勢,參加過"春風"函授文學講作學習班,學過作詩、寫文章,但是,嘆息沒有舒適的書房,感慨沒有像樣的書桌,甚至,沒有臺燈都能成為放棄的理由,還時時告誡自己,將來有了!一定能寫出幾部,不,幾篇、幾首像樣的文章、小詩。后來,一切都有了,又沒有時間了,等等吧,一等就是幾十年,隨著時光的流失,已到中年,半百已過,人的年輪一圈一圈地在增加,時間有了,臺燈、書桌,甚至書柜都有了,可稱得上書房了吧!為什么單單又沒有了雅舍呢?真是見怪不怪。
雅舍讀后感7
大凡世間之物,多數都可冠以“雅”字,至少這在文本上是數見不鮮的。但此雅非真雅也。一處風景,一件器物,被涂抹得濃艷之至便趨向平庸,外在的裝飾固然有幾分意義,可一旦失了本性,便再難稱雅。
雅舍之名,世上怕是不止一處,但梁實秋筆下的雅舍,卻是僅此一家的絕景。梁先生的文字,是我在初中畢業后,才偶然在書架上欹斜的書堆里觸及,初讀便有文言之味,二讀尚有入俗之氣,三讀始覺淡雅之風。在雅舍中尋雅委實不易,幸得梁先生一支生花妙筆,如此飄搖的現狀能描繪成這般大雅。
雅舍之雅,在于其簡陋。篦墻不固,門窗不嚴,風雨不避,寒暑不擋,夜有鼠子作亂,空有群蚊為害,這興許是雅舍最鮮明的特色。依山勢而鋪,隨坡而起,房間雖然不大,但也排布有致,書房飯廳分置上下兩處,往來奔走爬坡之勞,足以讓人將“自然”二字了然于胸。而最具體的表現物,當屬屋內陳設,徒有一幾一椅一榻,以供自己寫之用,其余的,各處凈無纖塵,四壁之內均無他物點飾,格局卻不單調,依先生所言,“喜歡翻新布置”,如此一來,人屋看似從俗,其實具有個性,“有個性就可愛”。
雅舍之靜,恐怕難得一回,戶壁多隙,鄰里間已可“互通聲息”。唯有華月輪空,興闌人散之時,雅舍才初顯寧靜安詳的真面,清光篩灑,陰影斑斕,幽絕之時,亦為思鄉之時,是乎月光“逼進窗來,助我凄涼”。悄然播灑的無奈,猶似一夜難卻。那破頂而注的大雨來曾使人懊惱,而那皎潔的明月卻教人隱生閑愁,古今中外,超然物外者大抵莫不如此。
《雅舍》之雅,在于其樸實,雖然初讀《雅舍》,總覺得有不少難懂的奇字,涵義也未必如現在的諸多文章那樣一目了然,但我們要贊它樸實。一如第二節對于雅舍周邊環境的描寫,一個“糞坑”擱在那里總覺得特別礙眼,再往后看,鄰人的脫皮鞋聲亦可順著窗隙“蕩漾而來”,那景象快教人無可想象了,簡直近乎悲慘,真的是“隨想隨寫”。但漸而漸之,久而久之,便不再覺得有多少奇怪的地方,那些筆直的文字,其實是樸實的另類體現,不單是行文的樸實,亦是種為人的樸實,人之所居不在于住所華麗與否,這才是“人屋合一”的最高境界,而這種樸實,深層次的'便是種豁達,因而《雅舍》之雅,亦在于其豁達。種種常人所見的不幸,據作者所言俱成了從現實中汲取的樂趣。人亦傷別,我亦傷別,到頭來揀得了一身困惑,卻不如看透人似寄,尚且活得明白。
讀書時,注意到雅舍一詞始終為引號所縛,也不知是先生特引還是自嘲。當然,我更傾向于前者。所以在這里,我將雅舍外的引號悉數除去,雅舍便是雅舍,自然之雅,方為至雅。
雅舍讀后感8
拜讀梁實秋的《雅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劉禹錫的《陋室銘》。暫且不看《雅舍》,我們先看看劉禹錫要想表達什么思想。
劉禹錫通過《陋室銘》表現的主題就是通過對陋室的描繪和歌頌,表達了作者淡泊明志、不為物所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與權貴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
懷著這樣的崇敬之情我繼續往正文看。第一段主要講“雅舍”的特征:簡陋,不能避風避雨,風雨來往無阻。此段作者在介紹木頭架子時,用了一個擬人的句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單薄得可憐”使得雅舍的簡陋形象化、具體化。第二段主要講的是“雅舍”的地理位置,雅舍位居半山腰上,以及雅舍旁邊的風景,還有客人來的話要上幾級階梯。第三段作者以幽默詼諧的口吻訴說了雅舍的簡陋,可以與鄰居互通聲訊,特別是講到蚊子和老鼠,以其幽默看出作者是個生性樂觀之人。如果說前幾段都是講雅舍的基本特征的話,這段講的就是雅舍的“思想”了。最喜“雅舍”的月夜,細雨蒙蒙之雅舍,以其凝練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月升中天,細雨蒙蒙,大雨磅礴下的“雅舍”圖,又通過雅舍陳設之簡,表達出作者淡泊明志,不由得又想起了劉禹錫的《陋室銘》,“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把自己置身于世外,人便超然脫俗了,不為世事所累,這不是陶潛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雅趣嗎?“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雅舍啊,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啊!
由此我感慨良多,當今時代下,能居陋室者,能安雅舍者,少也!現代的人往往只看得到物質上的東西,精神上的東西也越來越物質化,利益化。再難有那些淡泊明志,像孔子所言“君子食不求飽,居無求安”的雅致,靈靜致遠、志存高遠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雅舍讀后感】相關文章:
梁實秋《雅舍小品》雅舍、拜年11-11
雅舍梁實秋讀后感10-30
雅舍 梁實秋 讀后感09-04
梁實秋雅舍讀后感11-29
梁實秋《雅舍》10-28
梁實秋 雅舍08-26
雅舍 梁實秋12-01
梁實秋雅舍系列11-05
論梁實秋雅舍11-05
梁實秋的《雅舍》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