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讀后感(通用34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1
在這個世界上的我們,在孤獨的面前,永遠是渺小的,正如此書所言:“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恒”。
這部描述了一個歷經百年,由興到衰的家族的著作,剛開始讀會讓人十分迷茫,書中既穿插著錯綜復雜人物關系和姓名,并且作者又別出心裁的將七代人的姓名重復,這樣讓讀者感覺身臨其境,也突出了整本書的色彩,“孤獨”。以我這個年紀,現在讀這本書是有些困難的。開始,我就被無限重復的人名和繁雜的倒敘插敘所搞暈,讀完了第一遍,我的腦子里充滿了人名和敘述,我沒有感覺出來這是一本名著,反而像一本繁雜的史書,迷茫,空曠充斥在我的想法里。當我一遍又一遍的重新去讀時,我才發現這本書后面隱藏的那副宏圖壯景。
這本描寫一個長達百年的家族—布恩迪亞家族由興到衰的著作,書的開頭就從上校的回憶開始記起,那時的馬孔多,還是不開放的,它跟不上世界的步伐,一塊微不足道的磁石也可以引起整個村子的轟動。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代,他有著開放,前進的精神世界,但是在那個時候,馬孔多狹隘,無知,與現實格格不入。當他發現他的精神世界與現實矛盾,甚至完全相反,他努力的想去改變這個現實,可他做不到,這時,他的精神失常了。他被家人綁在了栗樹上,隨之而去的,是馬孔多的未來。這正如當時拉丁美洲的社會背景,一個剛剛被解放的地方,人們的思想里充斥著無知,這使得當時的拉美孤獨,與世界潮流背道而馳。在書的最后,這個家族徹底被颶風卷走,這也暗示了作者對沖破孤獨的渴望。
書中穿插了很多幻想,與現實相交錯,在這種似像非像的意境中,我感受到了一種空曠的境界。當這個家族由興到衰,直至滅亡時,我甚至感覺不到作者給予我們的孤獨,而當我讀完了書后,我又感覺到這本書字里行間都穿插著孤獨的色彩,現實與幻想,開放與狹隘,描寫的淋漓盡致。這正如這個世界,差距,潮流,與靈魂深處的孤寂和迷茫。
這是部令人驚嘆,令人恐懼的偉大小說,在書中那無法掙脫的無力和孤獨,夢想,激情,皆為泡影,暴風之中,只留有那絲縷舨的回憶。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2
孤獨是寂寞唯一的出口
諾貝爾文學獎給《百年孤獨》的頒獎詞上寫道:這本書映射了一個大陸人民的貧窮與富足。不可否認,《百年孤獨》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從社會角度上來看,它的確可以稱之為“拉美的圣經”,但于我而言,它只是一本“孤獨”的書,僅此而已。
書中說:“生命從來不曾離開孤獨而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于生命一隅。”似乎的確如此,我們赤裸地來到這個世界,精神混沌,唯一能感知的或許只有自我和孤獨,等到我們即將離開這個世界,歸于黃土,唯一能知道的未來或許只有孤獨。
小說中布恩迪亞爾族的每一個奧香里亞諾和阿爾卡蒂奧的存在好像都是為了印證這一點。他們都繼承了布恩迪亞家族奇特的吸引力以及莫名的孤獨,或瘋狂、或執著、或暴力、或獨裁。他們憑借著這股吸引力獲得異性以及一切的物質和享受,仿佛這些都是武器——抵抗孤獨的武器。
他們或翻越荒嶺,建立新鄉;或發動32場內戰,屢戰屢敗;或歡飲達旦,暴飲暴食……但最終都失敗了。他們終于深陷孤獨的泥沼,一切都與梅爾加德斯的預言一般無二——“家族中的第一個人被綁在樹上,家族的最后一個人被螞蟻吃掉”。
故事的最后,馬孔多這個蜃景般的烏托邦,被颶風從地面上一掃而光,而“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注定不會在大陸上第二次出現了”。
我想,馬孔多早已被迷惘所籠罩,被欲望所吞噬,才會降下《圣經》中所提起的颶風,而這一次的根源,或許還在于“孤獨”二字吧!人們尋求著各種方法企圖消滅孤獨,卻最終在欲望之中迷失了自我,直至“長著豬尾巴的怪物”誕生,一切也都成了過眼云煙。
誠然,我在自以為最孤獨的時候,讀了這本“孤獨的書”。正如馬爾克斯所說,“很多人選擇了向虛擬現實的魅力屈服,寄情于自我幻想,這縱然不切實際,卻更能給人安慰”,但安慰終究只是安慰,孤獨仍需面對,而我們能做的,不是因為它斗爭,而是學會與它相處。曾聽過一句話:“人生總有些黑夜只能獨自通過,如果實在沒有熱鬧,不必悲傷,無須盲目,一個人也要燦爛地穿行。”
寂寞是造化對群居者的詛咒,孤獨才是寂寞唯一的出口。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3
我不知道孤獨象征著何物,也許是精神,也許是肉體。人類生而孤獨,死后靈魂也無法幸免。也許這個世界給予人類的的一生必須背負著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隨形的孤獨。從這一點上來看,無人不孤獨。肉體、外在與表面是停留在這個繁華熱鬧的世界,與無數人打著交道,生活在群體中。靈魂、內在、卻是活在獨自、只有的世界里,精神是獨立于肉體而存在的,思想能與外界分享、交流,可靈魂必須得到獨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層次的深化。
有時候身邊的人越多,與外界的溝通越多,得到的信息與反饋越多,就越能體會到內在世界精神的與獨立。外表接受陽光,內心處以安靜、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經時光歲月,內心的自我則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恒的時間。在此間隙,肉體與表面光滑無損,思想與靈魂歷千錘經百煉、在無數思考疑問中打磨淬火、最終到達片刻的成熟。
世間本無對錯,只有不同的理解與不同的見地。成熟與不成熟,界限非常模糊,無所謂何謂正確,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解釋獲得不同的支持。本無善惡,取人性命,報以惡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為罪大惡極之人?殺人者無心、有心;失手、蓄謀,各樣情況交錯,以何為標準、準則?有信仰與有無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翻天覆地之變化,若以對方為正確,豈不是殺人至于無形,否定了一個人的生命的的意義,倒比扼殺了這人的性命更加殘忍。學習有各種方法,以為融會貫通,并不需反復詢問知識深淺。分數可衡量某個時期的付出,卻得不出此人品行、智慧的豐富程度,為蟻群所用,多中取少之時,才為體現分數考試價值之時。知識永無止境,斷章取義、以小斷大、舍遠貪近、求分棄才需改進。
對待人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態度、人生觀與原則。
自認為,溫婉的細涓長流的為最愜意不過的生活方式。正是這種理想生活,簡單而又難得。書本,單人,細筆,空房獨處一下午。房外傾瀉陽光,房內靜聆閱書,感受文字的世界,享受獨處的快感。剎那間,能聽見平凡渺小的生命中,心靈的深處,身體里,靈魂在亙古持久的孤獨中永恒的巨大的轟鳴。
我的生活態度,也便是獨立且無時無刻不在思考,無論是面對過去,現在,或是未來。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4
約半年的時間,總算把《百年孤獨》第二遍結束了。雖說是第二遍,但仍覺得艱澀難懂。看完了全本,心里異常的累,不知自己到底看懂了幾分。放佛他們都在堅持著自己的理想,但是好像都未能堅持到底。
他們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都在堅持著所謂的理想。或許是因為上帝不想讓人們過于幸福;所以,當上帝以無邊的美意創造了一切后,又會讓魔鬼所破壞,正如馬爾克斯所說的那樣,布恩迪亞家族經歷著這樣的一切:街上的女人會使人流血,家里的女人會生下長豬尾巴的孩子,斗雞會讓男人喪命、終身內疚,槍彈一沾手便會引發二十年的戰爭,冒失的事業只會將人導向失落和瘋狂。當年邁的烏爾蘇拉走了,整個布恩迪亞家族也走向了衰老。梅爾基亞德斯,這個智慧與先進的代表雖然與布恩迪亞家族有著不解之緣,也影響了家族中重要的成員,他預知著一切,可是他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大家死去,家族衰敗,為什么?
直到現在也沒能明白這一角色的作用,是在表現人類的無奈嗎?烏爾蘇拉算是這個家族的精神支柱吧?作為馬孔多第一代的移民。布恩迪亞發現了馬孔多,他們在那落地生根,發展壯大,引進文明,但也隨之衰落,也帶來了戰爭,流血,瘟疫,或許這就是這本書的意義吧,微縮的世界,歷經一切,還有人類特有的不安分的心。或許還應該說說奧雷里亞諾·布迪地亞上校,直至他死去,我也仍舊未讀懂他。我不懂阿瑪蘭坦—烏爾蘇拉為什么要回來,過著與馬孔多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是想改變他嗎?還是她也擁有者何她高祖母類似的精神力和意志力,但她始終不是烏爾蘇拉,所以她失敗了。最無法理解的應該是他們“變態”的愛情吧,我不知道是否這樣說恰當。布恩迪亞家族最后的愛情還是讓這個曾經輝煌但也孤獨了百年的家族結束了。正如那卷神秘的羊皮卷所預言: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住樹上,最后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或許我無法讀到書中更大的,更宏遠的意義,一本書,一百個人讀,會有這一百種理解。我只看到了他們極力想擁有者一些感情,可是他們未能作出相應的努力,或許他們是自私和冷漠的,或許我們也一樣,但是他們應該也一直在努力,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5
小說是魔幻現實主義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內容似真似假,讓人難以琢磨,這種類型作品給你一種忽遠忽近的感覺,但是其主題——“拉丁美洲百年變遷的縮影”貫穿始終,意義深刻。馬孔多這個地區從興盛到敗落同樣映襯著拉丁美洲的百年變遷。最終布恩迪亞家族走向滅亡,合情合理,正如小說在最后說到——“因為注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暗含了馬爾克斯的美好愿景,作者認為馬孔多不會再有,或許也是在宣告拉丁美洲被殖民地日子也不會再出現。
小說整體情節不算跌宕起伏,它更像一個經歷百年孤獨的老人把他的故事對你娓娓道來,你可以在他的故事中體會到一個時代的悲哀。
小說人物各有特色,這個家族的人縱使性格迥異,但感覺都有一種孤獨的特質。但他們孤獨的表現形式卻大相徑庭,家族每個人會用不同的方式去應對這種特質,最為典型的便是奧雷里亞諾第二通過大擺宴席來擺脫孤獨的困擾,但隨著馬孔多的動亂,災害的侵蝕,家族的沒落,他的抗爭也宣告了失敗。這部小說中并沒有一個特別吸引我的人物,即使是擁有傳奇一生的奧雷里亞諾上校在這個家族中也顯得那么普通,與其談論說我喜歡哪個人物,倒不如說我更著迷于這個家族。
小說通過對馬孔多百年變遷的描述暗含了拉丁美洲百年人民生活的繁華與苦難。但時間在拉丁美洲卻像是“停滯”的,像是在一個封閉的時間圈里循環的。作品中相似的活動、相似的命運,都訴說著時間的封閉性和停滯性。這正是拉丁美洲百年孤獨、停滯的社會歷史的藝術反映。同時,孤僻、封閉、好奇、貧窮與抗爭顯然也是小說一直圍繞的點,也是拉丁美洲那個時代人們的特點。一群封閉的土著人被迫打開大門,接受新的事物,原有生活與外來文化形成反差,使得當地人變得迷茫,固有文化的缺失使得這些人變得不知所措,同時殖民者的掠奪和破壞也強行改變了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地位,這些使得拉丁美洲民眾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獨的境地。
小說的最后一句我覺得是作者的心愿,作者認為馬孔多不會再有,或許也是在宣告拉丁美洲被殖民地日子也不會再出現。
百年孤獨承載的不是一個有著與生俱來孤獨特質的家族的興衰,而是這個家族經過了各種努力卻依然敗倒的無奈與彷徨帶來的孤獨與無助。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6
買了這本書差不多有一個多月了,一直放在書架上,沒開封。一直沒時間看,后來聽一個微博上的朋友說,這本書很震撼,所以借春節假期之際,開了封。果 然很震撼。對南美不了解的我,通過這本書可以知道個所以然。作者馬爾克斯通過對小說情節的肆意構造又讓其沉浸于現實之中,將拉丁美洲人的生活方式和細節與 天馬行空的故事進程交融在一起,通過描寫一個小鎮(馬孔多)的興衰和盛敗過程彰顯出整個拉丁美洲的歷史進程,通過描寫一個家族的新生、鼎盛到沒落和消亡過 程來展示整個南美人的風土人情和生活面貌。情節之離奇、過程之曲折,色彩之濃烈,結局之意外,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對全篇小說的孕育能力和掌控能力。整篇文 章都被一種異樣的孤獨所籠罩,讓人窒息。很奇特,我對作者寫這篇小說的動機很感興趣,有機會,一定要查查資料,看看作者出于何種目的寫這篇小說。
當我看完這部小說的時候,我竟然驚奇的發現這部小說與我國的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首先都是描寫一個家族,而且極力將其所處的歷史背 景淡化模糊,重點敘述故事內容和勾勒人物個性。其次,巧妙的將虛幻和寫真的寫作手法融合在一起,使整個故事情節無限伸展,無邊無際,使小說中的人物無限穿 越,鮮活如生。最后相似的地方,就是人物眾多。每個人物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影子。再一次佩服加西亞。馬爾克斯,但對人物個性描寫還是 及不上曹雪芹,不同的是馬爾克斯寫完了,曹雪芹卻沒寫完,留下一個巨大的遺憾。
印象中的南美是一個很獨特的地方,有神秘的瑪雅文化和原始部落,也有現代文明和工業革命。美麗而又富饒的地域和勇敢勤勞的南美人卻過著貧苦的生活。他們與 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沒有經歷過一二次世界大戰,但是發展卻遠不及歐洲和北美。從哥倫布發現他們之后,就變成了西班牙人的殖民地,后來又成了葡萄牙人的殖民 地,成了冒險者的天堂,同時把戰亂也帶進了這個地方。就如作者的故鄉一樣,到如今,也還在戰爭不斷。真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7
百年孤獨是我讀過的第一本世界名著,當時我讀初一,正是喜歡孤獨寂寞用詞的小女生,為了這個名字,我從圖書館借了來,可是第一句:多年以后,面對行刑隊的槍口中,奧爾良上校想起了多年前他第一次看到冰的情景(大意如此),一下讓我蒙了,我把它放到一邊,不愿再看,直到一個月后,圖書館催我還書了,硬著頭皮拿起了書,看了兩頁。
從看到第三頁后,我的手再也離不開這本書,我把所有的業余時間都奉獻給這本書,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反復看了三遍,從來沒有一本書給我這樣的經歷:我把生命交給一本書了!那一個月,我無法跟人交流,無法大聲說笑,滿腦子都是奧爾良家族每一個人的身影,每一個都那么鮮活,每一個都那么特立獨行,但所有的人都那么孤獨于世!
每一次合上書,我都懷疑自己是否有勇氣再翻開它,因為那種孤獨從每一個字里透出來,壓得我喘不過氣,但每一次打開它,我又不愿意合上它,仿佛只有這本書才是我的世界,才是我活下去的理由。
可能我講了這么多,還算不上談讀后感,差不多快一年了,當年看完此書的感受到今天還清晰如昨,每一個人問我看它的感受,我只有兩個字:我怕。是的,我怕,我怕那種孤獨,我怕自己愛上它而無法自拔,馬爾克斯是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它的文字是被上了魔咒的,記得當時,我一邊看書,一邊胸中涌上巨大的悲哀,而眼睛干澀,一滴淚也出不來,但那悲哀比流淚更甚!
書里的每一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來表達來宣泄自己的孤獨,表面上他們是漠不關心的,實際上內心深處,他們渴望被人愛,被人認可,被人同化,可惜這是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夢!今天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不也在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讓自己逃避孤獨,但實則上卻陷進了更深的孤獨嗎?我們的愛,我們最溫柔的部分,都被各種物質上東西遮得嚴嚴實實,再也出不來了!
看完書后,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才將自己調整過來,然后,我馬上去書店買了一本精裝本放在家珍藏,作為自己對平生最難以言表的一本書的紀念,但從買的那一天起,直到今日,我沒有再動過它一下,只是將它好好地放在書柜的最高層,那是我無法觸摸,沒有勇氣再看的禁區啊。
算不上讀后感,只是你的提問讓我又回到了過去歲月,籍方寸之地聊抒情懷罷了。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8
在忙碌卻又充實的學業后迎來了大學的第一個假期。在這個可以自主調節時間,不必為完成作業而憂心的假期里,我與《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開始了一場邂逅。十本優秀書籍之中,讀后想為它寫點什么的感覺最強烈。
《百年孤獨》和眾多外國名著給我的第一感覺一樣,內容復雜,人物眾多且名字十分雷同,寫作順序也多采用倒敘和插敘,初讀甚至一度因為暈頭轉向,理不清作者的寫作意圖而放棄深讀。但是第二次將人物對號入座后再讀,便被書中所滲透和傳達的孤獨深深的震撼了。《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云變幻的歷史。在這樣的歷史長河中作者賦予了人孤獨,同時又認為人并不是生來孤獨的:“即使以為自己的感情已經干涸得無法給予,也總會有一個時刻一樣東西能撥動心靈深處的弦;我們畢竟不是生來就享受孤獨的。”然而在這本書中反復提及的孤獨也與我們理解的狹義的孤獨不同。帶上時代背景與作者的身世細細品味,孤獨似乎又為我們呈現出了另一番模樣。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接受了采訪,對孤獨的解釋似乎很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那一刻,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我腦海中逐漸明晰起來:他渴望拉丁美洲的民眾團結起來,共同走向文明,開放與繁榮。
此外,《百年孤獨》的魅力也在于離奇的故事情節。貫穿整部作品,小說中的人物們不時會見到鬼魂。“這些鬼魂象征著是馬孔多揮之不去的過去。事實上,這些重復出現的鬼魂根植在拉丁美洲歷史的特定發展之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由于意識形態上的變化,布恩迪亞和整個馬孔多都是鬼魂。他們被自己的文化所隔離和排斥,社會發展落后于其他地區,處處依賴他人。更可怕的是他們已經完全接受這樣的現狀,不思改變。”書中的宿命論暗喻了古往今來導致了歷史不斷重復的意識形態,也正是這種意識形態使得拉丁美洲的歷史被解讀成了一個循環,一個不可能出現變革的循環。書中的旁白也加強了這種宿命論給予讀者的壓迫感。這些光怪陸離,恰恰是作為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作所無法隱藏的魅力。
《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完成巨著后曾有一個夙愿:希望一百年孤獨的歷史永遠消失并再也不會出現。但愿,作者的苦心和夙愿能夠夢想成真。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9
上學期本著練習英語的目的艱難地讀了三章左右的英文,放寒假回來因為耐心有限又找了中文版來讀,這樣一本書,讀起來感覺沒有什么目的性,作者看似忙碌地在敘述這個家族的故事,再加上奇幻的,甚至有些奇異的想象,總是很有畫面感,腦中不停地閃過一幅幅插圖。在這樣的想象里,短短一百年似乎描繪了太多的東西,比如數次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帶給馬貢多的變化,帶給人們的變化。異常是讀到火車來到馬貢多,帶來的各種近現代工業禮貌的成果,莫名地使我想起了倫敦奧運會開幕式地表演,那種文字描述的忙亂和新興事物拔地而起的迅猛如出一轍。(奧運會開幕式煙囪拔地而起,舊時代的農夫被趕走那一段)
全書的資料真的很豐富,雖然我一向不喜歡一本小說帶有太多的東西,但《百年孤獨》給我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就像作者在說:“嘿,我也不想寫這么多,所以我們還是一筆帶過吧”,作者平靜地在講故事,卻已讓人浮想聯翩,這些東西不是作者強安上去的,而是故事本來就有的,異常是在這樣一個世界里的故事。
因為前面讀了兩次,這樣關于“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故事就很有印象,他能自我經過研究發現地球是圓的,他的冒險精神和專研精神讓人記憶深刻。在不明白整個故事的脈絡的時候,我以為他會被隔離在禮貌的邊緣,我就對旁的人講,這樣一個人若是在適當的環境里(和科技發展接軌的環境里),必定是科學研究之奇才。之后慢慢讀下去,百味陳雜,對他最好的評價就是他死的時候有人說的那句:“我來參加國王的葬禮!”,他的確是這個孤獨家族的國王。
說到孤獨,叔本華說:”人生的空虛不在于人的孤獨,而在于心的寂寞“,這個家族里的人似乎都是這樣,輾轉反側,都沒有一個人得到內心的充實(可能第四代里的蕾梅黛絲是個例外,那里我沒看懂)
讀這本書,我感覺不用帶著主觀的色彩去讀,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有發光的地方,但同樣又沒有人是完人,可憐、可悲、可敬、可嘆,可是你又沒有時間去感嘆,作者拖著你一路小跑,于是你看他們的故事,時光在字間穿梭,這樣一個人的形象會在你的心理不斷地完善起來,但同時你又看不清楚,看不真切。這也許是我閱歷不夠的原因吧,所以說:似懂非懂,還得交給時間來琢磨。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10
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里的所有主角,像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虛無比的靈魂。我在讀這本書的同時,從里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讀出了我們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孤獨。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位屢經失敗,卻又百折不撓的科學家,總是擁有著無盡的幻想和無窮的毅力。他身上映射著所有的科學先驅者的影子,狂熱和冷淡,魯莽和沉著,探知的欲望和放下的意念,各類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體現。他試圖用磁鐵挖掘黃金,試圖將望遠鏡作為武器,試圖把水銀冶煉成金子。他的發奮并沒有得到多少人的明白,乃至于朝夕相處的妻子烏爾蘇拉也排斥他的所作所為。但是當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謎底時,他卻被當作瘋子,被捆綁在栗樹樹干上,被迅速地遺忘。昔日的煉金夢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里已成虛無,他只能忍受著生與死之間橫亙的痛苦——無盡的孤獨。馬爾克斯似乎在用這個,表達著對所有的開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至于烏爾蘇拉則是一位任勞任怨的勞動者。在那個時不時鬧得天翻地覆的家中,她永遠是這個家庭的經濟支柱和精神支柱。她從沒有唱歌的樂趣,也沒有游玩的雅致,各種勞動如同拼圖一般拼湊出她那緊湊而又孤獨異常的一生。她無處不在。她的身影出此刻家具的迷幻倒影中,出此刻樸實無華的天地中,出此刻糖果小作坊的喧囂聲里。她又虛無縹緲,就像是來到人間透過勞動來贖罪的亡靈。到最后,伴隨著她的死亡,她的名字也被丟到了記憶的深淵之中。作者寫出她冗長的一生,同時也是對哥倫比亞所有孤獨的勞動著的贊歌。
至于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這位最為孤獨的前行者,一生發動了三十二大大小小的起義,卻又為了重歸原先的生活毀掉了自己創造的戰爭成果。他逃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伏擊和一次槍決,官至革命軍總司令,卻只換來了一條以他名字命名的馬孔多街道。他的一生如颶風般浩蕩壯烈,又如死水般寧靜孤獨。就像那些在哥倫比亞為自由而戰的人們,不論生時建立了多大的功績,死后依然被大多數人遺忘。
一個村莊中,有著一個世界的萬象。這個孤獨的村莊在雨季無盡的雨水中,在旱季無邊的干旱中,在漫天飛舞的蝴蝶和遍地橫行的螞蟻中,品嘗著人間的各種苦澀和孤寂。
但是,如馬爾克斯所說:“注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現代化的社會用禮貌將孤獨消除,還給這些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一個嶄新的天地。這樣,在新的社會環境中,他們會忘掉內心的迷茫,贏得充實的人生。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11
“孤獨的力量是可怕的”。這是我在讀完《百年孤獨》后的感受。《百年孤獨》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是哥倫比亞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
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不斷重復,布恩迪亞家族的人無論消極又或是積極都無法擺脫孤獨。在這個可怕的循環中,能看到布恩迪亞家族所代表的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活狀態。
在整個故事中,布恩迪亞經歷了從純樸的鄉村生活到戰爭、革命,接著殖民入侵的西方思潮的沖擊,最后,一切歸結于平靜的絕望,正是拉丁美洲歷史的演變和社會現實的再現。在初看這本書的時候,你會產生人物已經死去,卻又復活的錯覺,這正是因為故事主人公常常采用相同的姓名,而作者正是通過不斷重復的姓名與七代人的復雜關系來加深整篇小說的魔幻孤獨色彩。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記住了那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這是我讀《百年孤獨》中最為喜歡的一句話,生命中最重的事往往在死前才會想清楚,或許欣慰,又或許會很,但一切都無法重來。人活在世人總需要一種精神寄托,而布恩迪亞家族卻始終找不到自己生存的意義,他們害怕自己陷入孤獨中,而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反抗孤獨,但他們生存卻又離不開孤獨。
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起需要一位合格進去的領導者,而衰落也只需要一代人不如一代人而已。小說的結局在奧雷良諾·布恩迪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后瞬間,布恩迪亞家族連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的結尾寫到“羊皮紙手稿所記載著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注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心情是壓抑的,這本書幾乎全部是孤獨和頹廢,作者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個家族的孤獨和頹廢。在這個家族中親人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突出了么而克斯所謂的“孤獨的含義”,孤獨就是不團結。
《百年孤獨》對于現在仍然有警醒的作用,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份自己的孤獨。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12
不記得是誰說過:“不會享受孤獨,就不會享受人生”。一個人坐在藤下冰涼的石椅上,這未必是孤獨,在煦煦攘攘的人群里穿梭,或許你會更加迷茫。那么,什么是孤獨?
黃昏,夕陽為每個存活于世上的人蒙上一層朦朧的色彩,人們為了活著而奔波,不斷重復著由生至死,由死至生的過程,在生命的動蕩中起起伏伏,過著孤獨的人生,回憶孤獨的過去。正如布恩迪亞家族不斷發展又不斷沒落而最后消失。這似乎是人生永恒的孤獨輪回,“月盈則虧。盛極則衰”正是這世上每一樣事物變化的必然規律——沒有什么能獲得永生,亦沒有什么能在有生之年保持不變。
我們“赤裸裸來到這個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地回去”,每個人的人生似乎都只是從誕生就開始走向死亡,但我們身在其中,每個人的人生是何其不同,沿途的風景依然百變,即使我們只是走向孤獨的無知游歷的旅客。
“我們終將孤獨”的的確確是無可否認的真理,但如果所有人都因這一點而放棄自己的志向和抱負,世界將如何發展,如何演變成今天的模樣,又如何走向宿命的孤獨。林語堂說“世間沒有一個人感到絕對的滿足”,因為人對自己終將死去感到不滿,所以不甘愿安守現狀,才會抱著活著的希望。安于命運的人永遠不會被載入史冊,是因為他們寧愿把自己關入永恒的孤獨中度過一生,盡管我們無法避免這樣的結局,但人生的好壞是否并不只參照一個人是否死去,而是這個人是否能在他短暫的幾十年間經歷最精彩的故事。我們人生的結局已定,不過是走向孤獨的路上,與其自怨自艾荒廢人生,不如抱著活著的希望一點點向孤獨走去。正如豐子愷所說:“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既然沒有如愿,不如釋然”。
看那天邊閃耀的金色太陽,即使它終將面對黑暗,走向孤獨,但無論朝霞還是夕陽都如此美麗,灑落在身上的金光帶著孤獨光耀,如此讓人心馳神往,令人無法抗拒。
孤獨,并不是人生的絆腳石,只要我們真正理解孤獨的內涵:孤獨,包含一種剛強、抗爭、向上的精神。
孤獨,其實就是一種靈魂的放射,一種理性的落寞,也是一種思想的高度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讓我們享受孤獨,享受人生。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13
有這樣一句歌詞唱到“孤單是一群人的狂歡,狂歡是一個人的孤單”。最初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總不能明白其含義。后來反復琢磨設身處地去考慮,倒是有些懂了的苗頭。正是因為孤單,才使一群不甘寂寞的人兒齊聚在一起,彼此消磨著對方的時間,去寬慰自己的顫抖的心靈。而與此對立的,縱使這群孤單的人聚集在了一起,在紙醉金迷中沉淪,自己內心的墻依舊把自己圈存在哪只有自己的密閉的空間內,所以他們注定孤單。
正如同我剛開始對那句話的不了解,我在讀了《百年孤獨》這本小說的時候,發現孤獨二字在文中出現的頻率并不高。但當我合上書本,再去細細品讀,卻又看到了隱藏在字里行間的隱藏著的孤獨,甚至乎那個時代的孤獨。
孤獨之處首先體現在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故事中的第二代貝麗卡,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阿瑪蘭妲以及從他們身上展開故事中聯系到的相關人物的結局都不約而同地體現出孤獨二字。
就好比布恩迪亞上校,在他身上當真發生著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誰會猜想到當初那個延續著父親沒做完的事業在實驗室里煉金的寡言的男人,有一日會成就那樣一番大事業,征戰沙場,殺敵無數;又有誰料到原本對梅蕾黛絲充滿愛意,對家庭充滿關懷的男子會在戰爭中漸漸迷失其本性,變得麻木不仁;更不會有人料到其結局竟是那般。
原本與梅蕾黛絲結為夫婦,孝順的布雷迪亞本是感性的,如果一定要把孤獨往那個時候的他身上套,大概只有他一人在實驗室里煉金的時候了。但戰爭,因對那處“世外桃源”的沖擊而爆發的戰爭卻使他徹底改變。冷血,孤僻,對周邊的人充滿警惕。他禁止一切人在其劃定的范圍以內出現,包括其母親。用武器圍成了人墻,把自己包圍其中。
至于其他人的孤獨,我搞不懂為什么阿瑪蘭妲要讓自己籠罩在孤獨中,一直費盡心機想要博得意大利技師皮埃特羅的喜愛,到手了卻死活不要,讓皮埃特羅落得自殺的下場。后來又有了情人赫里索多上校,兩人情至深處又斷然拒絕其求婚,終使自己在悲傷與孤獨中渡過。我想也許是因為她失手害死了梅蕾黛絲而產生的愧疚感,讓她詛咒,也不允許自己得到幸福吧。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14
《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云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之一。1982年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奠定了世界級文學大師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憑借《百年孤獨》的巨大影響。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在思考著一個問題,這個家族為什么是孤獨的,想來想去貌似也找不到答案,或許是因為代溝,或許是與世隔絕,還是作者根本就不想說原因,只是表達一種狀態?都像,又貌似都不對,這個問題一直困擾我。
希望大家在讀過這本書后,可以討論討論。
在讀《百年孤獨》之前,我一直覺得我是個容易入書的人,但讀罷《百年孤獨》,書里面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雨中的玻璃墻。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許是因為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因為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己太過遙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何塞阿爾卡蒂奧,到最后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征的奧雷里亞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里亞諾上將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爾蘇拉老媽媽。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著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黛斯像被作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麗貝卡執著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3000人生命騷亂的阿爾卡蒂奧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們都是人群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對于我,則早已習慣了與孤獨為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擁擠的人群里讓它保護你回家,讓它陪伴你的身體與心靈。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也經常與孤獨為伴,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
我相信,這本書能帶給我們的,遠遠不止于此。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15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個何賽阿卡迪奧、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麗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為力,比如阿瑪蘭妲;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爾蘇拉,比如俏姑娘蕾梅黛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后幡然悔悟,可惜為時已晚,比如上校奧雷里亞諾。
有人說,那個家族中,每個人都深刻得令人難以想象。孤獨其實也分種類:有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般理性的孤獨;有如烏爾蘇拉般人性的孤獨;當然,也有如何塞·阿爾卡蒂奧般獸的孤獨。最后的那場颶風,終于將整個村莊一起帶走了,同時帶走的,是不會再重演的那個家族百年的孤獨。
文為時作,作者安排這個結局,自然也是希望這個家族的孤獨不要再重演。同時作者在文中充分利用了象征的手法,如那段關于不眠癥的描寫。馬孔多全體居民在建村后不久都傳染上一種不眠癥。嚴重的是,得了這種病,人們會失去記憶。為了生活,他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簽。例如他們在牛身上貼標簽道:“這是牛,每天要擠它的奶;要把奶煮開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前事勿忘,后事之師。人們啊,切莫像那個村莊的人那樣,患上失憶啊。遺忘,就意味著背叛。
再回到現實生活,如果你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被生活弄得很抑郁。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里亞諾上校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么想的。就像很多故事那樣,到頭來主人公都無法擺脫宿命,可是他們掙扎過了,奮斗過了,就夠了。很多時候,我們沒法改變什么,每個人都注定孤獨,可是我們試圖去改變,有此足矣。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16
“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回避”
——題記
《百年孤獨》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本書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于一九八二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馬爾克斯很重要的原因是于此書的創作而來。本書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本書人物關系復雜,但作者的用詞精準及別具一格的人物塑造吸引讀者閱讀興趣。本書的線索應是梅爾基亞德斯,他的預言以及家族人世世代代都苦心翻譯的羊皮卷。或許這便是作者的高明之處,若你不看到最后,你永遠也無法想到結局。
《百年孤獨》的最后一代人,還未得以啼哭便被螞蟻吃掉,這個長著豬尾巴的孩子,這如同家族的祖先出生時一般。這樣的情節,怎能不令人震驚?而經典之所以能被人們一代代傳誦不僅僅只是辭藻華麗,情節環環相扣。更重要的是其背后蘊藏的含義,不僅適用于作者創作背景下的時代被用于今天也無不妥。就是在不知結局是如何時要好好生活。即使生活處處不如意,但在最終的時刻沒到來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而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布恩迪亞上校去世時,他的感受。每天都是星期一,每一間屋子都是一樣的,若要說這其中的寓意,恐怕是說若你一直虛度光陰。那么時間對于你來說,只不過是一直停在那,因為每天都是星期一。若是每天晚上的星辰都是一個模樣,那么天空就顯得單調。那些仰望星空的人眼里不再有歡樂只存在著,一如昨日的呆滯;每天早晨的光束爬進窗戶都以同樣的角度同樣的線條感,但人們卻無法察覺,并且從中跨出來,那是何其的悲哀。但就如同這本書中的一句話,也就是本文的題記來說:“人生本來就是一個漫長的旅途,每天的日落都是一樣的,真正改變了的是你的心靈,在于昨日的沉淀,以及明日的幻想中存活的今天是你看世界的角度。”
在坎坷中奔跑,在歡笑中遺存,痛苦飄灑一地,淚水沾滿衣袖。我們累,卻無從止歇,因為這世界還在走。那些為追求一時的愛情而迷失了自己的人們,愛情也拋棄了他們,只剩下對對人性的考驗;那些心中想掌控一切的人,到最后只是被遺忘在角落里,當人們發現她時記起他名字的人,只有墳墓中的人;那些生活在自我幻想生活中的人,最終被螞蟻吃了去。
“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還。”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17
五月下旬,恰逢中國圖書網圖書推薦與折扣購買活動,想著許久沒有紙質圖書閱讀,便一個人開始選擇書籍購買。而以前友人推薦過的《百年孤獨》印入我的眼簾,“孤獨”二字格外的讓我有閱讀的沖動。于是毫不猶豫的加入購物車,在拿到這本書之后,我便在第一時間好好享受閱讀。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作的長篇小說,是他的代表作品。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在書中,孤獨的宿命圍繞著這樣一個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預示著他們相同的命運——布恩迪亞家族。他們七代人每個人的精神歷程都是一個圓,從小就孤獨,冷漠。長大后,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于挫敗的沮喪,他們又以不同的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正如書中所說:“對他們來說,孤獨仿佛一種神秘的命運難以抗拒。”終點最終回歸起點,讓人感覺到巨大的蒼涼與悲涼。
在整個閱讀過程中,《百年孤獨》的敘述方式極其得吸引我不斷的深入。讓我想起了以前高中語文教材中卡夫卡的《變形記》。同樣是結合魔幻與現實的作品,《百年孤獨》也有著因果不對稱的敘事手法,小說中很多不合常理的,像夢一般的情節,與現實生活中的經驗相沖突,展現了一個驚奇的世界。小說中不僅有現實和歷史,馬爾克斯還結合了很多古老神話與民間傳說,作者往往以非常平淡的敘述口吻講出一些光怪陸離的故事。
但即使明知是虛幻的世界,書中的孤獨還是讓我感覺得很真實。孤獨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如何抵抗,有時總會到來。但是孤獨并不一定是負面的,它有時更是一種動力,讓我們用于體驗人生,勇于面對一個人挫敗時的感覺。如果說有一樣東西,能讓我們更好認清自己,那就是孤獨。孤獨時就像是我們與自己的對話,能夠聽清自己的心聲,能夠在繁華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靜。在如今快節奏以及手機占據我們碎片時間的時代,必要的孤獨,我覺得能使我們更加完善,更有深度和厚度。
如果在看完這些后,你產生了對本書的興趣,我有一點小小的閱讀建議:第一遍讀《百年孤獨》最好一口氣讀完,時間越短越好,最好濃縮到一天。不要試著記住那些人名,不要深思,不要懷疑,不要問為什么有人會隨著風飛走,不要問失眠癥為什么會傳染。讀完合上書本,你會為這些瑰麗的想象震撼得久久不能忘懷。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18
夜闌沉默,所以感覺凝血時間,轉完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最后一章,我如釋重負地嘆了口氣。心中涌起一種奇怪的感覺,就像一個孤獨的和尚后硬,長,終于完成了期旅途的煎熬,卻突然失去了方向,人與人之間感到失落和陌生的,充滿了孤獨感油然而生。
《百年孤獨》是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一部文學作品能。初讀《百年孤獨》時,只覺得它晦澀婉轉、深不可測,讀起來不知所云,往往是學生昏昏欲睡、兩眼無神、托夢周公。但是它卻有這樣一種文化魅力,即使沒有晦澀難懂卻還是企業深陷發展其中,讓人讀了我們一遍又一遍,欲罷不能。在讀了四五遍之后,感覺自己腦海靈光一閃,書中內容呆板的人物進行突然活現在人們眼前,那遙遠的家鄉“馬貢多”仿佛浮現在他們眼前,一個國家歷經兩個百年的家族由剛開始到繁盛階段時期社會再到經濟衰落,一切工作都是可以那么地生動,讓我融入這個故事的情節設計之中。
《百年孤獨》講述了一個孤獨的家庭最終死去的故事。 在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每個人都無法逃避被孤獨折磨的命運,但集體成就是一個完整的家庭和民族孤獨的歷史。
這本書將一個原始部落,完全暴露在時代的潮流之下。科技、政治、戰爭和商業,一次又一次地打擊著貧窮的馬孔多小鎮。從一開始,吉普賽人就帶來了一些小把戲,比如他們學會了磁鐵,冰和外面的世界。然后政治介入,鎮長出現了,鎮子慢慢開始改變。然后一場游擊戰在馬孔多蔓延開來,血流成河,沖突不斷。代表壟斷資本主義的香蕉公司,也利用這個機會讓小鎮暫時虛榮,但在成分泡沫經濟中迅速衰落。作為馬孔多的創始家族,布恩迪亞家族一次又一次地遭受外部沖擊,在這些沖擊下變得富裕,但最終消亡了。
書中以復雜的人物和離奇的情節鶴立于拉美文學史之林,其中的現實魔幻主義及“將來時的過去式”的描寫方法讓人耳目一新。曾有人評價《百年孤獨》充滿了極致的夸張、現實與虛幻結合、超越時空和地域、時間與空間的互換等種種怪異的寫作手法,讓人無從追尋,更不可預知。許多中國作家深受其影響,例如莫言、阿來、賈平凸等作家的作品中品出馬爾克斯的創作手法,他是許多人的文學先父。
馬爾克斯采用的環環相套、循環進行往復的敘事空間結構來展現了一個中國家族的歷史。其中的情節或時間,特別是對于人物的名字,七代人發展幾乎沒有名字我們都是具有相同的,馬爾克斯將他們自己全部拖入到了一個可以循環的時空中,讓布恩迪亞家族企業經歷以及循環的命運,讓讀者能夠感受布恩迪亞家族的榮辱興衰。最后通過故事中借用吉普賽人梅爾基亞德斯的預言——“家族的第一部分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后就是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結束了這個社會家族的命運。
“百年孤獨”是一個復雜的百年,是可悲的家族史,也是在上升和下降的20世紀歷史的地方。馬爾克斯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與小說的主題是:“人的寂寞,由于落后和愚昧封閉,最終導致整個民族的路徑的滅亡。”拉丁美洲以希望團結整個國家。
讀完《百年孤獨》后,深刻地理解體會影響到了作為一個國家民族是不能夠發展停滯不前,愚昧自閉,必須以創新的腳步、善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學習生活能力來順應經濟時代的潮流,跟上信息時代的腳步。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19
首先,還是大概介紹一下這本世界級的名作吧。這是一本被稱為魔幻現實主義題材的頂級之作,沒有之一,以詞會意,就是立足現實的平淡、殘酷、事件,在情節、生活、人性上貼近現實,一定程度上舍棄了為大眾熟知的戲劇性比如跌宕起伏、峰回路轉的情節,取而代之的是添加魔幻離奇的表現
這本書成書于1966年,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堪稱不是諾貝爾文學獎為這本書增光添彩,而是這本書為諾貝爾文學獎恢復了聲譽,你就說有多牛吧!當打開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在想,這么有名的小說,怎么就不拍成影視作品呢?看到一半我才明白,原因是:1、很難拍出來;2、拍出來沒有人看,為什么?
上面兩個問題可以一起回答,魔幻現實主義這種抽象的表現手法,只能是書本中以文字的展現的方式才可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就像音樂會、演唱會的現場的效果是耳機與音響不可比擬的,而影視作品主要以情節、畫面效果、主人翁的卓越吸引觀眾,這部書如果拍出來,耗資不菲不說,必定不倫不類,一方面要被看過原書的人的罵——和原著相去甚遠,一方面,要被沒有看過原書的人罵——不知所云,所以,這本書的題材有且只有文字表現才能達到如此卓絕的效果。
不得不承認,《百年孤獨》非同尋常的表現藝術,就像梵高壓抑迷亂的畫作,巴赫深沉悲壯的樂曲那樣,具有攝人魂魄的力量,它能巧妙地撥通讀者大腦中前所未有的神經元連接,令你同作者感同身受,欲罷不能地隨著作者的牽引穿越百年滄桑,閱盡馬孔多那個特定時空里,個人情欲的巔峰和心靈的谷底,家族注定的興旺和無望的衰落,社會暫時的繁榮和實質的倒退,最終看透世相,淪陷于孤獨。對于我來說,這種孤獨讓我覺得自己的內心就象一截死去的木頭、一塊冷漠的冰塊或一坨堅硬的鋼鐵,能夠刀槍不入但失去了女生柔情似水卻具有滲透化解以柔克剛的潛質,以及由此帶來的幸福感和優越感。這不是我喜愛的狀態。歲月的磨礪雖然也給了我的留意臟一個堅硬的外殼,但只是為了呵護內里的柔軟、溫暖。
我堅信,這個世界上,比馬爾克斯有智慧有想法的不乏其人,但能把這些智慧和想法表達出來,讓人們喜愛看,能打動人、震撼人,甚至對讀者產生更久遠實質的影響,需要的是表達的藝術,而馬爾克斯恰恰掌握了這門藝術。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20
“無論走到哪里,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亂且堅韌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恒。”這是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寫的一句話。再美好的情感最終也會破碎消逝于風中,就如白骨成灰散入那一抔黃土,只剩下孤獨在凜冽的寒風中怒號呼嘯。
“這個家庭的歷史是一架周而復始無法停息的機器,是一個轉動著的輪子,這只齒輪,要不是軸會逐漸不可避免地磨損的話,會永遠旋轉下去。”在書中,布恩迪亞家族的每個成員都是孤獨的,甚至可以說他們之間沒有任何聯系。整個家族被血脈連接,卻像是一盤散沙,不似藕絲,藕斷絲尚連。他們按部就班地活著,就如同皮影人,在命運的操縱下演繹人生,推動著整個家族的走向。
他們的命運也無不凄慘,家族第一代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被綁樹下死,第三代雷奧里亞諾·阿塞被槍殺,第五代何塞·阿爾卡蒂奧溺水而死,第七代羅德里戈長出了尾巴被螞蟻吃掉等等。其他人幾乎都是死于孤獨。他們逃脫了戰爭和暴力,卻逃脫不了孤獨。
故事有些荒謬,可從全局觀之,孤獨就像是一只無形的手,隨時隨地跟在他們身后,在他們脆弱或欣喜時扯他們一把。或放大他們的悲哀,或讓他們從天堂跌到地獄。孤獨在嘶吼著,野獸般欺凌著這些可憐人,看他們哭泣的淚水歡欣地揮舞著手臂,貪婪地享受他們的驚懼。
起初看這本書,復雜的人物關系成了理不清、解不開的線團,故事更是讓人覺得荒誕不經。但在了解作者后,發現馬貢多小鎮發生的這些撲朔迷離之事,不過是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反映。
我們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世界,眼睜睜看見親人友人隨著我們個子拔高,年齡增長,把半只腳邁進了鬼門關,亦或是已經沉睡在厚重的棺木中,在不見光日的土壤下安眠。面對他們的離去,我們能做什么呢?也只能默然接受,然后再次回到孤獨的生活中。算不上經歷什么滄海桑田,不過是歷經了幾次聚散離合,而那些熟悉的陌生的,以前熟悉現在又陌生了,以前陌生現在熟悉了的面容,待許多年后,又能記得幾張?
平行線沒有交點,相交線也只有一個交點,相逢相別各走天涯,即便相別再相逢,也只怕黯然神傷嘆不識。當以往不復,又何必相憶。我們孤獨地生,孤獨地死,孤獨地活著,不正是孤獨永恒嗎?
人生來孤獨,卻不能畏懼孤獨,否則,便是一腳踏入深淵,直直跌入萬劫不復中。我們沒經歷過刀光劍影,也不用顛沛流離,卻同樣被孤獨的枷鎖桎梏。我們無畏,我們只能無畏,與其紅著眼回顧過去,感嘆索然無味,倒不如拼上拋顱灑血、刀劍飲血的萬丈豪情,在孤寂漆黑的魅影重重中殺出一條通往光明的血路。哪怕慷慨就義,我們也無所畏懼;哪怕粉骨碎身,我們也咽下懦弱。
王國維先生“人生三大境界”中第一重便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一個“獨”字,不就是體現的孤獨嗎?可見,人須耐得住孤獨寂寞。
孤獨的人生被化不開墨水般的黑暗籠罩,不過是踽踽獨行一場,而當你穿梭過蒙蒙迷霧的盡頭,盡受孤獨的滋味腐蝕身心的苦痛時,又總是有一束光亮照進心窗,劃破云層,驅散孤獨,直直灑下溫暖。
縱是百世孤獨,也不過踽踽獨行,有何可畏?縱使我們孤獨地生,孤獨地死,我們也要活得恣意瀟灑,活得自在逍遙。孤獨只是恐懼的影子,我們甩不走,卻也不會拘束于此。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21
用了一個月時間,看了《百年孤獨》這本書。現在看完了,回過頭來想了想“百年孤獨”這個名字。可以把“百年孤獨”這個名字拆開來品了一下。“百年”可以表示年代的長久,也就是說拉丁美洲人民被壓迫,被剝削的苦難歲月是漫長的。“孤獨”,造成拉丁美洲孤獨的原因是什么呢?拉丁美洲這片廣袤的土地,蘊含著無窮的神秘,創造過輝煌的古代文明,但拉丁美洲的近代史卻充滿了恥辱與壓迫,與悲劇。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這片神秘土地經歷了百年的風云變幻。在作者進行創作的七十年代,幾乎整個拉丁美洲都處在軍人獨裁的統治下。
作者描繪了馬貢多的興盛和衰亡,在這個小小的城鎮里凝聚了哥倫比亞豐富的史實和復雜的社會現象,哥倫比亞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以前,經歷著一個原始落后,但沒有動亂騷擾的和平時期。想當初,馬貢多何嘗不是這樣。居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耕種牧畜,樸實勤勞,與世無爭。用書上的就是“在許多村莊中,馬貢多是最有秩序,最勤勞的一個。那真是一個幸福的村莊,那里沒有一個超過30歲,也從未死過人。”“這塊天地是如此嶄新,許多事物尚未具名,提起來還得用手指指點點。”但是,其愚昧落后的現象之一就是近親結婚。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五代人和第六代人,都生下了一個長豬尾巴的人。因為愚昧,社會無法進步,落后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所以絕對不能閉關自守,這樣只會讓馬貢多,拉丁美洲永遠的孤獨下去。
在布恩迪亞家族中,夫妻之間,父母之間,父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盡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于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后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彌漫在布恩迪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由于滲透了愚昧的思想,成為阻礙國家進步的絆腳石。
加西亞·馬爾克斯說:“命中注定百年孤獨的世界最終會獲得并將永遠享有出現在世上的第二次機會。”后來殖民者雖然給拉丁美洲帶來了西方文明,似乎改變了它與世界隔絕的獨立狀態,但是他也掠走了大量的寶貴財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和痛苦。
如果拉丁美洲能夠在殖民者侵入之前覺悟,拉丁美洲命中需要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拉丁美洲感到孤獨的原因就是一位閉關自守,造成愚昧思想,二“孤獨”的是“團結”。解決問題的辦法即脫離孤獨的狀態的途徑也就是孤獨的反面——團結起來。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22
加西亞·馬爾克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百年孤獨》。這樣介紹這位偉大的作家應該沒問題吧。他還有一本比較有名的著作《霍亂時期的愛情》推薦看一下。
《百年孤獨》,寫讀后感的時候本想寫一個帶有自己感情的概述,不過能力有限,日后再寫吧。
《百年孤獨》這本書在6天的努力之后讀完了,頭腦中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甚至連主角的名字都沒辦法回憶起,作者大概是故意的,用長的而且重復的名字來命名一個又一個不同的人,好讓讀者更迷惑,故事更瘋狂。我才疏學淺,很多地方實在讀不懂。這部書有很強的奇幻色彩,有時書中的故事更像一個神話,一個傳說,比如美人兒升天、鬼魂在世間徘徊、馬孔多應了預言被颶風毀滅。書中有大量的性,《霍亂時期的愛情》和《百年孤獨》很像,都大量描寫了性,好像作者用大量的性,瘋狂的性,有悖倫常的性來展示故事的奇幻和瘋狂,讓讀者隨之興奮,而心情又隨瘋狂又短暫的性而跌落谷底。《百年孤獨》好似有一種魔性,能充分調動讀者的情緒,卻又能讓讀者對一切瘋狂無法想象的事淡然處之,好似正常的事。
《百年孤獨》記錄了一個家族由貧窮走向富有而又衰落,期間有一些起色,馬上又被規矩或者瘋狂而打碎。書中一個占篇幅不多卻貫穿全書的角色,他向命運的使者,來做一個實驗,可自己也逃不過命運,依舊要受人間苦痛。書開頭,主角好像空想家,瘋狂,固執,有開創性,勇敢,睿智。他以各種瘋狂的舉動來開啟了故事的序章。之后,在書的前半部分,沒有死亡的人,一切安詳,主角家族開始擴充,財富也開始積累,家庭環境開始變好。中間部分,家族成員變得十分多,財富開始瘋狂積累,戰爭開始,開始死人,有些是因為戰爭死去,有些不是,但有的人在戰爭的影響下開始朝壞的方向走,有的人能保持初心,保持清醒。但家開始在累積財富的同時也開始衰落,但當時看不出跡象,可以看出跡象的是時間和孤獨,開始讓一些人和事發生微妙的變化。書后半部分,隨著一位女人的加入,曾經歡快自由的家開始腐朽,當時革命沒有勝利,但曾經自由的家庭開始變得腐朽,像是被一具巨大的棺材關了起來,埋在了土里,人們在無限的重復中卻能得到安寧,人們開始在孤獨中存活,居住的地方開始混亂,不像能居住的地方,像是詭異又惡心的粘液,人們在里面茍延殘喘,慢慢地粉碎。書的結尾,無論多少個起伏都沒能打敗孤獨和時間,一個城鎮和城鎮上的人包括城鎮里最突出的家族都應召了預言,隨預言消散在風里。全書結束。
書中用一個有一個的重復象征了時間的重復,家族魂靈的重復,給讀者塑造了一個頹廢漫長的世界。讀完之后像做夢一樣,卻也發現,自己可能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神秘的重復中。作者好像用一百年長的故事描寫了日復一日不斷重復的生活。
生活不斷在重復,希望每個人都能在重復的生活里找到不一樣的感覺,活出精彩的人生,逃離時間創造的孤獨。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23
《百年孤獨》是一本措辭簡單的書,甚至簡單到帶一點冷酷的味道。幾個字就能殺死一個人,幾句話就終結了一段愛情。馬爾克斯能如此不動聲色地,把那么多紛繁的故事自然地、毫無痕跡地鏈接起來。
這里沒有政治,沒有宗教,不諷刺也不批判,就光講著一個村莊的故事,卻能字字珠心。有時候我甚至感覺是故事里的任務自己在講故事,因為每個人物都是那么鮮活,而這份鮮活,賦予了這本書另一種魅力,那就是每一個故事都隱隱的帶著對歷史的嘲弄,或蘊含著讓人會心一笑的哲理;有時候我也會覺得每個人物都是那么的孤獨,這種孤獨不是因為一個人想另一個人,而是一個人,沒有人去想。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寫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經歷,特別的是,這個家族的每個人的經歷都是那樣的充滿神話色彩,無論是從第一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還是第七代的奧雷利亞諾,抑或是文中出現的每一個人,他們的經歷是那樣的不可思議,以至于有一個作家曾這樣評價過,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深刻到讓你感到害怕。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烏爾蘇拉,她是那樣的充滿活力與激情,在那樣一個不正常的大家庭里,在經歷種。種不幸與變革下,在她慢慢變老后,她還能把每件事都安排得妥妥當當,她離去后的這個家庭,在我看來已經是個空巢,沒有了核心,可惜她離開人世的方式讓我的心中始終留下一個結,那種方式遠遠超出我的想象,或許這又是作者的特色吧。
世界上最孤獨的事情,莫過于此。我想世界上也有那么一個地方,孤獨到沒有人去談起,也有那么一群人,孤獨到沒有人在意。這種鮮活的孤獨感,是每一次翻開這本書的我和馬爾克斯的共鳴,一種無以言表的孤獨,一種靈魂深處的寧靜。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24
加西亞《百年孤獨》。哥倫比亞人馬爾克斯是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南美籍作家。
我想說實話,這本書看的時候好像對我的吸引力不是很大,以至于中間沒看什么好的。如果非要給自己一個安慰的話,我已經在這幾天的安靜氛圍中陶冶了。看來你得好好想想。除了啟發和思考,閱讀還有一種無形的影響。
夜里,我猛然驚醒,書中人物的精神世界以一種無形的形式在我腦海里來回回蕩。荷西?AlCattiau?布恩迪亞天馬行空的思想終于死在了栗子樹下。烏蘇拉仍然隱藏他的失明,以顯示他晚年的活力。奧利里阿諾?巴比倫用羊皮紙破譯了家族命運密碼。“家里第一個人被困在樹上,最后一個被螞蟻吃掉了。”奧利里阿諾?布恩迪亞上校做了小金魚,雷美黛絲起飛了,最后一只幼豬尾被螞蟻吃掉了,荒涼的布恩迪亞家族徹底消失在世界上。當時通過對這些情況的歸納,我們對孤獨有了這樣的認識。孤獨似乎源于人們不能和別人說的秘密和羞于和別人說的秘密。但是這兩種狀態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你的行為,從而形成了一個難以溝通或者不屑與外界溝通的巨大落差。
布恩迪亞家族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孤獨。他們被內心折磨,獨自享受那種孤獨。孤獨是什么,可能是我心里最深的秘密。孤獨是這個世界上永遠無法根除的東西。它就像是靈魂中的黑洞,連它自己都很難看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孤獨,有那么一瞬間你不想把自己的痛苦告訴任何人,而是在折磨中忍受孤獨,你喜歡躲在無人的角落里,默默享受這份孤獨。
人一旦遇到傷心的心境就不需要有人出來安慰了,因為你感受不到他的孤獨,但是你的善意勸說刺痛了他的孤獨,讓他感到孤獨。適當的離開也是一種默默的關心。也許他需要一首悲傷的曲子,也許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只是表達孤獨的藝術,只有他自己懂。
孤獨希望與沉默和黑暗聯系在一起,但人要面對陽光,是否會在無限的孤獨中被黑洞吞噬。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25
文明從不包容孤獨
——記《百年孤獨》
很久以后,我還是會想起合上書頁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窗外正下著雨,連綿而漫長,無端的像極了馬孔多的那場看不到盡頭的大雨。仿佛可以讓世界青藤滿墻,封住里頭回憶眼神明亮。它沖走了原定的考試,卻沖來了不遠的離別。其實本也不差著多少,但就如一葉柳片飄落湖心,寂靜于無形之處,悸動于有形之所,漣漪不斷,猝不及防。
枯木逢春,有時候聽起來像是一個故事的開始,但有時候也許僅僅只是一個故事的結束。
而這是一個開端在名為馬孔多小鎮,終止于一場颶風的故事。
布恩迪亞家族的先驅們駐足于南美大陸這塊土地,過著光怪陸離的生活。偶有吉普賽商隊尋著鳥鳴清脆誤入這迷宮中的小鎮,他們帶來冰塊,帶來失眠癥,帶走男孩,留下預言書。形形色色,不過是所謂文明的產物。這也曾是一個未被文明問津的凈土,可它后來還是有了火車內戰和香蕉公司。枯枝敗葉,那些腐朽的葉子縈繞在小鎮的上空,最終都抵不過一場颶風卷個干凈——再也不會重現大陸的馬孔多,再也不會重現大陸那百年孤獨的布恩迪亞。
馬爾克斯構建了這樣一個世界,與世隔絕,遺世獨立。然后看它被文明腐蝕,被孤獨吞噬,去留下一卷無人能解的羊皮卷讓他們去看破命運的詭譎,踽踽獨行走向終結,其實,這未嘗不失為一種浪漫,布恩迪亞家族的每個人都有著屬于自己的孤獨,而同名的卻總也避不開相似的命運。當他們齊聚一堂,孤獨漫延于血脈,貫穿著生死,這就是一種輪回,永無止境。沒有人逃得過孤獨,孤獨才是真正的魔鬼。
第一個被綁在樹下,最后一個被螞蟻啃噬。這樣一個跳讀羊皮卷而探索到的家族讓人心驚。何塞癡迷的煉金術,烏爾蘇拉堅守的家族,奧雷里亞諾制后又融的小金魚,阿瑪蘭妲縫過又拆的壽衣;以及永絕于世的勇氣,萬水千山的女王,終歸于天的美人。他們各自孤獨,并各自沉溺。這像一截火車,時時妄圖偏離軌道后肆意狂奔,但卻始終掙不開腳下規定的道路,似命運三女神紡錘上的紗線,筆直的通向……死亡。
這僅僅是流淌在美洲大陸的孤獨,魔幻與現實的交融;這還是一直隱藏于世界的孤獨,著書與獲獎的交織。凝這八代人的世界于一本書,短短翻過的幾頁也許就是他們的一生。忽覺光陰荏苒,紅顏轉瞬枯骨,青絲驀地華發。無關悲喜,只讓人想合上書頁輕輕嘆一口氣。
人生無根系,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已是非常身。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26
羊皮卷上所載的一切自永遠至永遠不會再重復,因為注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
清晨,循著臺燈照射在書頁上的光,我讀完的《百年孤獨》最后幾頁。留給我內心的,是無盡的驚奇與震撼。“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后一人正被螞蟻吃掉。”書首暗示的可怕宿命終于在書尾顯現,這是整個家族的悲哀嗎?合上書,百感涌上心頭。未想過能把這本書讀完因為早已耳聞這本書內容之高深莫測,非我一個高中生所能領悟。但剛觸碰到書中的文字,就似乎有只魔手指引著我,摸索完一頁又一頁,無休無止。也許我并不能對《百年孤獨》的靈魂領悟多少,但我確確實實有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無論是家族第一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還是家族最后一人奧雷里亞諾;無論是敢愛敢恨的麗貝卡,還是一生缺乏愛的勇氣的阿瑪蘭妲;無論是美若天仙的蕾梅黛絲,身壯如牛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年長能干的烏爾蘇拉,還是那對性格迥異的遺腹孿生子,刻板教條的費爾南達,善良勤勞的桑塔索菲婭……許許多多道不清的人物出現在這個家族中,構成了這個家族的百年史。無論男女老少,無論善良丑惡,每個人身上的特質是如此地一致——孤獨。或是受到幼年成長環境的影響,或是因為生命中重大變故的打擊,甚至有人天生如此。正是因為這個特質,有人因此喪失了愛的'能力,有人因此一生傷痕累累,但多數人是一生不斷去尋找排解孤獨的方法,卻一次次失去心靈的依托,一次次在逃避孤獨中迷失了自己,終其一生難有溫暖與快樂。忘不了永遠沖動心性與熾熱感情的麗貝卡失去了摯愛之人后,余生在孤寂中度過,我黯然神傷;忘不了頻繁發動戰爭的上校,一生戎馬歲月,卻終只是一個失去了愛的能力,無力去愛的人,我唏噓不已;忘不了那些積極投身于破解羊皮卷或是其他發明創造的人物,卻仍無法擺脫孤獨的侵擾,我感慨萬千;忘不了看到家族最后一人長著豬尾巴時,我的驚訝甚至是驚恐;忘不了書的尾聲中,奧雷利亞諾悲慟萬分需要朋友陪伴卻一無所有,讓我為之動容落淚……
我想,如果可以為這些故事的背景涂上種色彩,我一定會選擇灰色。灰暗,灰蒙蒙,灰沉沉,是我在閱讀整本書時的畫面與心靈感受。一種沉重的氛圍始終充斥在書中的字里行間,每一字每一句中。我的心沉浸在其中,無法抑制一種哀傷的感染。這是文字的魅力,更是故事情節與人物的魅力。書中展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個如此與眾不同的,一個我永遠無法真正觸碰到的世界。我一度懷疑這是否是真實的人類世界所能存在的故事,不過這并不重要,書的本身就充滿了魔幻色彩。我們所要去體會的,是書本身所傳遞給我們的東西。
閱罷《百年孤獨》,我曾和朋友笑談:“整個人都感到孤獨了。”當然,這只是句玩笑話,年少的我不能品嘗出孤獨的深層滋味。但我確實從書中感悟到每個人生來就是孤獨的,孤獨地行走,生活,度過屬于自己的人生。這些人生,或跌巖起伏,轟轟烈烈,或波瀾不驚,平平淡淡。怎樣獲得內心的充實與快樂?怎樣讓自己不墮入孤獨的深淵?當自己一直賴以為精神支柱的信念崩塌,又該如何繼續生存下去?書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用他們的一生來詮釋了這其中的奧秘。我不禁想到看過的一本哲學書上的幾個問題:世界從何而來?你是誰?你存在的意義是什么?現在的我思考這些深刻的問題難尋答案,但每次一思考,我總能獲得無盡的啟迪。我想,明白一個人的修行之路上,孤獨總是如影隨形地陪伴著,每個人都需要一個信念抑或說是信仰去使自己的存在有意義,這便是這次閱讀《百年孤獨》帶給我最大的啟迪。
想要了解一個人,就要不斷去與他接觸。想要感受到一本書的靈魂,就要不斷進入到書中的世界去。也許現在的我沒有足夠的閱歷和思想深度去理解《百年孤獨》的深層內涵。但我想,未來的某一天,當我再次走進《百年孤獨》,感受到的一定又是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一定又能獲得更多的不一樣的啟迪。
因為,一本好書的世界,永遠是多元的,永遠是深邃的。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27
“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后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梅爾基亞德斯
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這是諾貝爾的頒獎詞。他們說,這是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
我在一口氣看完之后,卻忽然想到了《紅樓夢》,對于《紅樓夢》,人們褒貶不一。對于《百年孤獨》,我也一直堅信這種說法,你也許能看到人性、愛情、親情,也會看到戰爭、迷信、神幻,我只能說,這個由馬爾克斯創造出來的世界足夠現實,也足夠真實,真實得讓人不禁潸然淚下。也許,這就是一本巨著的力量吧。
如今的文學,不知怎么,沒有了華麗的文字,沒有故作姿態的情節,每一個字似乎是越來越普通,但當它們相遇的時候,又會產生一種無法言喻的舒適感。我不管這是否是現代文學的一種趨勢,還是一種手段,我終究還是欣喜這種變化的,如同讀完《百年孤獨》時的那種充實感一樣,就像經歷了別人的整個人生,明明是再普通不過的故事,可就是這樣一個接著一個的故事,堆積了整個人生,甚至是一個家族的百年孤獨。
馬爾克斯于上世紀二十年代出生,我在想,當初他在寫《百年孤獨》的時候,有沒有想到自己會得諾貝爾,有沒有想過自己跨越了幾乎一個世紀,甚至在獲諾貝爾的前一年,他還在寫一部兇殺案的小說,甚至在2年,他還在寫具有現代氣息的文章。
他是幸運的,看看他上世紀早期的作品吧:《枯枝敗葉》,再看看他年的作品吧:《我不是來演講的》,只是看著這兩個書名,就能感受到兩個世紀文化的沖撞。我個人是很羨慕能夠跨越世紀的人,也許我跨過,不過那時的我兩三歲,沒有激動,沒有欣喜,不知道昨天和明天竟然就是兩個世界,沒有像8后那樣做一些紀念百年的事情。
而馬爾克斯不同,他帶著自己的記憶、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成熟,在另一個世紀繼續寫作著。現今,我擁有了自己的記憶、自己的思想,卻只能看著那年份上個位數的變化,不知那百位上的數字何時會變化,甚至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見到那新的一天。
也許我不會見到,但若真有那么一天,我一定會登上那高高的山頂,看著昨天的月亮和明天的太陽,就這么垂垂老去。
我愿意去相信這偌大的天地間有一個世界平行于我們,我也愿意去相信這個世界屬于那個百年孤獨的家族。他們在我們不知道的空間里生存了一年又一年,一個百年又一個百年,如同當初他們誕生那樣,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又消失不見。也許這就是《百年孤獨》的魔力,他們太過真實,又太過虛幻,好似有時我們就是他們,他們就是我們,只不過他們消失地快了些,我們消失地更慢了些。
22離我們似乎又更近了,他就在我們的眼前,比起瑪雅“22”我更愿意相信中國科學家的預言。忘了那數字,只記得那單位是億年,現在想來的確是很遠,若當真到了那一年,有人如同現在一樣,告訴他們,世界末日就要到了,我只是好奇,那時的人們是否會相信。
也許,那個時候,會有第二顆“地球”,比現在人們的擔驚受怕要好得多了。
這一切一切的天馬行空,說到底還是《百年孤獨》給我們的難題,也許,活在當下。比什么都重要!
《百年孤獨》,作為為馬爾克斯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成名作,它無異是一本不容錯過的精彩小說。不少人分析這部作品,說它反映了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等等。我沒有足夠的知識供我寫下如此深刻的評論。因此只能作為讀者,去講述這部小說中最令我記憶深刻的,兩位迥然不同的女性。
“烏爾蘇拉象丈夫一樣勤勞。她是一個嚴肅、活躍和矮小的女人,意志堅強,大概一輩子都沒唱過歌,每天從黎明到深夜,四處都有她的蹤影,到處都能聽到她那漿過的荷蘭亞麻布裙子輕微的沙沙聲。”
比起那個無比經典的開頭,我想這句話要顯得平凡的多,因此通常不被人所注意——這是這本書中出現的第一句正面描述烏爾蘇拉的話語。正像書中所描述的那樣,烏爾蘇拉這樣一位看似平凡的女人,她的勤勞和堅強是她身上最為耀眼的閃光點。她是一位妻子,一位母親。無論是她的丈夫為怪異的學術癡狂之時,亦或是發現她的子孫陷入了怪誕的命運之中,她都不懈地與命運抗爭著。試圖讓困境得以扭轉,讓人與人之間多一絲聯系,統一起分散的力量。
盡管最后這種嘗試仍以失敗告終,而她的晚年也在由眼疾帶來的模糊黑暗和過于長久的歲月所致的逐漸衍生的的孤獨感中度過。但她的熱情堅強,在一堆性格孤僻怪異的族人中顯得尤為珍貴難得。而由她所操持的,幾代人同堂而居的生活,也一度是《百年孤獨》中最為幸福美好的場景。
阿瑪蘭塔·布恩迪亞,烏爾蘇拉的小女兒,這位面容嬌俏的少女愛上了鋼琴技師皮埃特羅。
嫉妒使她不惜一再破壞表親麗貝卡與他的婚姻,直到無意中毒死了哥哥的妻子——年幼而賢淑的蕾梅黛絲。強烈的悔意與仇恨交織,扭曲了她的心理。她與皮埃特羅交往,但卻又拒絕與他結婚,使得皮埃特羅為此自殺。出于悔恨,她故意燒傷一只手,終生用黑色繃帶纏起來,決心永不嫁人。
但內心的孤獨、苦悶讓她難以忍受,甚至和剛剛成年的侄兒廝混,即便如此她始終無法擺脫內心的孤獨。她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制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對布恩地亞家族來說,孤獨是一種通病。或許即使不存在皮埃特羅,阿瑪蘭塔的結局并不會有多大差別。在不斷重復的命運里,皮埃特羅是一個起點,讓阿瑪蘭塔告別了少女的活潑純真。她一生都在渴望愛情,同時一生都在排斥愛情。在這種矛盾的煎熬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烏爾蘇拉和布恩迪亞經歷,可以說是《百年孤獨》中,本恩迪亞家族命運的影射——注定與無法擺脫的孤獨相伴而老。小說中的魔幻色彩,使得家族的經歷被冠以“命運”一說。但實際上許多事物的轉變是有跡可尋的:出于人性的貪婪、嫉妒,挑起了戰爭,引發了死亡;由于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個人逐漸變得孤僻而與群體失去聯系,因而使得這個家族七代人始終徘徊在這種孤獨中度過了漫長的一百年。愿像結尾的寓言所說的那樣,此后不會再有這樣一個家族,要背負百年的孤獨。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28
老師推薦了很多的書,《百年孤獨》算是一本。但我偏偏購買了這本書,從買書的這一刻,無形之中,我踏入了痛苦的深淵。先看了導讀,嗯,感覺不錯。隨手翻閱,在看了將近五十頁后,無奈宣告放棄,此后很長一段時間不曾翻閱,終于在此次暑假將其讀完,自豪之感油然而生,買來將近一年,才看完,并理清了一絲頭緒,怎能不令我自豪?
坦白說,這本書我沒有完全讀懂,但我不認為這本書難懂,潛意識里,我認為只要可以理清書中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即可讀懂整本書。所以,書中人物的關系或許是重點,嗯,應該是這樣的。
只是,要想理清其中的人物關系,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耗費時間精力的巨大工程,(最起碼,對我來說,的確是一個重體力活)因為一個不留神,就會給弄混,我也是盡了最大努力,才勉強區分出了他們之間的血緣關系,在腦海中構造出了一個極其容易坍塌的家庭構造圖,也正是憑借這張圖,我才勉強沒讀暈。可以毫不夸張的說,這張圖在書本合上的剎那便魂飛破滅了。
因為沒完全讀懂,所以只好寫一些表面東西了。說實在話,我挺同情布恩地亞這個家族,這個家族的子孫一代又一代被取名為奧雷良諾和阿卡迪奧,“他們盡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神情”。孤獨已經變成了這個家族的代名詞,這種孤獨持續了將近百年,這個家族的每一個成員都用自己的方式來排遣自己的孤獨:奧雷良諾上校周而復始地制作他的小金魚,做了化掉,化了再做;阿瑪蘭塔為自己織裹尸布,日織夜拆;雷蓓卡閉門風窗,把自己關在房間里直到死亡;俏姑娘雷梅苔絲每天在浴室里整小時整小時地消磨時間。而這所有的一切,在任何一個正常的家庭里都是不可想象的,令人感到恐懼,甚至是產生一種很強烈的窒息感,讓人想要逃離。這個家族之中,夫妻、父子、母女,甚至是兄弟姐妹之間,始終沒有心心相印的感情溝通,沒有推心置腹的切磋商討,相互之間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關心和支持。盡管他們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最終均以失敗而告終。或許是這一百年的孤獨,使布恩迪亞家族最終在一陣狂暴的颶風中徹底從地球上消失了。
這本書深刻反映了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大陸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我沒有看明白,這本書給我的印象更像是一本自傳,或是一本預言書。一個人在為一個家族近百年的歷史所作的預言,記載于羊皮卷上,并且沒有遺漏,全部實現。而這個人在書中出現的次數很少,但他的影子卻無處不在,他名叫墨爾基阿德斯。
合上整本書,如卸重負。將書放置書柜最不顯眼處,決定從今以后再也不碰它了,這本書使我飽受頭痛,我絕不會再給自己找第二次麻煩的!唉,不過,或許隨著年齡增長、閱歷的加深和思想的逐漸成熟,會促使我在某一天重新打開這本書。以后發生的一切是不可預知的,難道不是么?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29
灰沉沉的天空夾雜著一些刺骨的冷風,可能不太適合這個生機盎然的立春時節,卻比較符合明日即將遠行離家的我的心情。在這陰郁的天氣,我恍然能理解到奧雷連諾上校孤獨的心境。書中的第一句,就不禁引人入勝。“多年以后,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接著就講述了發生地點——馬貢多,一個烏托邦似的小村落。然而它坐落于天地之間,誕生于人類之手,必然會隨外界和時間的發展而變化——它被一群吉卜賽人的出現注入了一股新生之力。其中,一個叫梅爾加德斯的吉卜賽人,和馬孔多的創始人也是這個家族的第一人——布恩迪亞(奧雷連諾的父親),建立了惺惺相惜的友誼。從此,也開始了這個家族走向孤獨的旅程。故事的內容涉及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命運。梅爾加德斯,一個智慧又充滿神秘色彩的人,他留下的羊皮卷,讓布恩迪亞的后代甘愿承受難以想象的孤獨和堅韌的毅力去研讀它。
這是一本魔幻現實主義風格的書,不難理解吉普賽人的飛毯,蕾絲戴斯的升天,布恩迪亞家中幽靈的恍蕩。孤獨,冷漠,已經是這個家族的人的共性,誠如小說中寫道:“布恩地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著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后,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于挫敗地沮喪,他們又以不同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對他們來說,孤獨仿佛一種神秘的命運難以抗拒。”正是這種孤獨才讓他們走上悲劇之路。故事中布恩迪亞家族讓我覺得壓抑,并不是因為家族氛圍有多么森嚴,而是這個家族人與人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
我斷斷續續的讀了很長時間才讀完這本書,在書的結尾感到無比的凄涼,從烏爾蘇去世之后,小說也快走到了盡頭,聯系著他們幾代人的紐帶沒有了,這也為最后的悲劇埋下了伏筆。他們除了孤獨,一無所有。甚至連哭泣的時候,也沒有眼淚。心里想的還是最實際、最可靠、也最無聊的雞零狗碎。
這個家族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最后一人被螞蟻吃掉。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這百年的蹉跎歲月中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終點回歸起點,社會的發展,家族的變遷,都在不斷重復圓周軌跡,到最后卻什么也沒有留下。“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注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這也許是作者和讀者共同的祈愿吧。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30
唯有孤獨永恒。
前一段時間終于看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陽光軟軟地由窗戶灑進來,在書頁上投下斑斑光影,馬孔多和布恩迪亞家族在一場早已預言的颶風中消失。
幸虧是在這樣的一個天氣,如若是在一個陰雨連綿的日子,想必還會有些后悸。
記不得是第幾次拿起這本書來讀,印象最深的還是開篇那句被奉為經典的表述,“多年以后,當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想起父親帶他看冰塊的那個午后。”
說實話,《百年孤獨》的閱讀經歷絕不算輕松,一方面,簡單粗暴的開篇,沒有序言、沒有標題、沒有目錄,無數個冗長而相似的名字,讓人望而卻步。
另一方面,小說的所探討的主題——孤獨,總不那么討喜。馬爾克斯又借著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將每一個人的孤獨放大到極致。
孤獨是馬爾克斯筆下永恒的主題,也是刻在布恩迪亞家族血脈里的特性。任由馬孔多由一個世界角落的小村落經受現代文明的洗禮,這份孤獨都像一片烏云一樣環繞在馬孔多的上空。
每個人帶著孤獨出生,又帶著孤獨離開。我們的一生都在和孤獨搏斗。
這本書與其說叫《百年孤獨》,不如說是《抵抗孤獨的一百種方法》。
老何塞·阿爾卡蒂奧把自己關在實驗室里研究煉金術、研究冰塊到癲狂,馬孔多的居民甚至是妻子烏爾蘇拉都認為他是個瘋子……當我們在自己的世界里,為夢想追逐拼搏的時候又何嘗不是這樣?
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在晚年的時候為了排遣孤獨,把自己關在實驗室里打造小金魚,打造到二十五條就全部熔掉從頭再來;阿瑪蘭坦晚年的時候每天為自己縫制殮衣,白天縫、晚上拆,直到死……又何嘗不像我們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刷著朋友圈,從上刷到下,又從下刷到上?
布恩迪亞族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抵抗孤獨,或許是研究羊皮卷、或許是尋歡做愛……我們又何嘗不是每天給自己安排很多事情,讓自己醉倒在工作的忙碌中,偶爾閑下來也用社交軟件來填滿時間。
然而,沒有一個生命能夠脫離孤獨而存在,因為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自己。無論是老何賽·阿爾卡蒂奧、奧雷里亞諾上校、阿瑪蘭坦還是烏爾蘇拉……逃不開孤獨的宿命,抵抗一生,仍然孤獨。
如同書中結尾加泰羅尼亞智者對小奧雷里亞諾說,“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沒有歸路,春天總是一去不返,最瘋狂執著的愛情也終究是過往云煙。唯有孤獨永恒。”
既然孤獨是生命的必然,逃避不開,不如學會享受孤獨。
徐志摩說,“愿在浮世中尋一靈魂知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可見“不得”才是慣常的運命。既然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自己,那么我們就要學會與自己獨處。
學會孤獨,能讓我們更清楚地觸碰到自己。
這世上幾乎所有偉大的成就,都在孤獨中生長。小奧雷里亞諾也是在長久的孤獨中破譯了羊皮卷,也在那一刻走向自己的宿命。布恩迪亞家族的百年孤獨,也在這一場颶風中終結。
當你面對這樣的一本小說,第一次讀到它的時候其實沒有必要糾結誰是奧雷里亞諾、誰是阿爾卡蒂奧、誰是蕾梅黛絲、誰是阿瑪蘭坦……因為這個家族的歷史是輪回的,每個人都有相同的孤獨的運命,只管讀下去,循著孤獨。
你終會發現,歷史在輪回,但每個人都守著屬于自己的孤獨。
我們都一樣,孤獨又堅強。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31
一個人的成熟不是你多善于和人交際。而是學會和孤獨和平相處,孤獨之前是迷茫,孤獨過后便是成長。
《百年孤獨》 {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
摘抄:
生命中的所有燦爛,終將以孤獨償還。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記住了哪些,又是如何銘記的。
無論走到哪里,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復存在,就連那最堅韌而又狂亂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眼即逝的現實。
我們打了這么多年仗,一切只不過是為了別把我們的房子涂成藍色。
讀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直打算寫篇讀后感,苦于無從下筆。一方面是對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亂以至于理不出頭緒。
說到孤獨,其實不僅僅是這本書,孤獨在生活中應該是無所不在的,不管外表多么開朗的人都會有孤獨的時候,只是每個人處理孤獨的方式不同。孤獨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卻不能讓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現代都市里,在每天的燈紅酒綠、喧囂繁華之后,人們總會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一種難以抗拒的孤獨。無論怎樣借由其它的活動來抗拒逃避,無論是《百年孤獨》里面那些極端或瘋狂的方式,或是轉換成現實生活中,游戲也好,電視也好,錢也好,樓盤也好:各種各樣的方式,雖然充實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漸漸也從這每天重復的形式中找不到那種感覺,或者說是找不到真實的自己。
《百年孤獨》的敘事結構不同一般,馬爾克斯采用了連環、環環相套、循環往復的敘事結構來展現小鎮馬孔多的歷史。仿佛一個循環向上的氣流。這種環環相套的結構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小說的一個主題:人的孤獨、封閉以及由孤獨封閉而造成的落后、消亡。作者對“孤獨”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問題作了深刻的揭示。
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說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于整個民族的團結。“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秘密”,他們的孤獨并不是擁有真理的靈魂而具有的高潔峭拔,因不能與人分享智慧的快樂而孤獨寂寞,而是由于與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這樣的孤獨竟可以將一個昔日曾經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在此,馬爾克斯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哲學,它意味著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事實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回報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何賽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到最后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征的奧雷里亞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里亞諾上校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爾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黛絲到喜歡熱鬧的奧雷里亞諾第二。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的,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何賽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麗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為力,比如阿蘭瑪坦;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爾蘇拉,比如俏姑娘雷梅黛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后幡然悔悟,可惜為時已晚,比如上校奧雷里亞諾。
如果說百年是一種悲哀的現實,那么孤獨就如同冥冥中主宰的命運。家族成員,不可避免的與孤獨纏繞,可以看做是一種病,禁錮家族成員的精神,折磨人的心靈,扭曲人的行為,表現是不近人情的行為和野獸一樣的情感。極端的冷酷,瘋狂的縱欲。前者,可以稱為奧雷里亞諾病,后者,可以稱為阿卡蒂奧病。例如奧雷里亞諾上校,一個偉大的斗士與高超的工匠,卻對家人與戰友麻木不仁,連蕾梅黛絲之死與烏爾蘇拉的教誨都無法融化他的鐵石心腸,他晚年封閉在實驗室里,制作小金魚,然后融化掉,如此循環往復。與此孤僻寡合的性格相反,他的父親何塞。阿卡蒂奧。布恩迪亞是一個狂熱,激進,生命力旺盛的人,不僅被吉普賽人弄得神魂顛倒,更在探索知識之路中走向瘋狂的深淵。家族其他成員,大抵不是沉默寡歡,封閉鉆研,就是性欲旺盛,盡情揮霍。這種孤獨,不僅是人的悲劇,更是社會封閉隔絕,阻礙發展的誘因。
孤獨不僅僅表現于人,更表現于自然與社會環境。時代背景決定了孤獨的特質是馬貢多代表的文明難以擺脫的特征,無論是作為原始社會的馬貢多,還是作為殖民地的馬貢多,雖然與外界進行交流與溝通,雖然經常受外界影響干擾,但仍然改變不了封閉落后的現狀,總是處在悲哀的下坡路上。究其根源,還是因為文化經濟沒有獨立健康發展,社會制度沒有深遠持久的進步。馬貢多,往往任人掌控,被動挨打,外部得不到支援,內部也面臨分裂。馬貢多實際上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被人操縱與利用。這是一種悲哀的現狀,也是難以改變的現狀。兩次大的反抗,一次是奧雷里亞諾的內戰,一次是香蕉工人的罷工,結果都失敗了,而且當事人都遭遇了極其殘酷的對待。奧雷里亞諾喪子,工人被屠殺拋尸。民主,自由,平等,團結,這些希望都破滅了,更可悲的是,居民似乎忘卻了,只留下淡淡的血痕。馬貢多宛如世界文明之洋中的一個小島,一直處于孤立隔絕的悲哀狀態,并且這種狀態難以被徹底有力的打破。
“孤獨”與“百年”,相輔相成,共同組成拉美的苦難史。如果說“百年”是刻骨銘心的,那么“孤獨”就是令人傷感的。拉丁美洲是否真如作者結尾一樣,將會承載著無盡的苦痛,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注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堤上出現。”《百年孤獨》的結局,會是悲觀的幻想,還是沉痛的現實?
叔本華的哲學認為,人生注定是無聊的,如果實現了理想,那么就會覺得無趣,如果無法實現理想,又很挫折,總是就是很郁悶無聊。解決方法有兩個,一個是在宗教中尋求解脫,另一個是通過欣賞高雅藝術。
人與人之間并不是一旦遇到悲涼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來安慰,因為你體會不到他的孤獨,你那善意的勸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獨的感傷,使他倍感孤獨,適宜的離開也是一種默默的關懷。也許他需要一首悲傷的樂曲,也許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無非就是將他的孤獨表達出來的藝術,而這期間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獨希望與安靜和黑暗為伍,但人卻要面向陽光,否則會在無限的孤獨里被黑洞吞噬。
孤獨并不一定是負面的,它有時更是一種動力,讓我們用于體驗人生,勇于面對一個人時挫敗的感覺。如果說有一樣東西,能讓我們認清自己,孤獨時就像是我們與自己的對話,能夠聽清自己的心,能夠在繁華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靜,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聲音,這樣我們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境。孤獨使得一個人完善,更加有深度與厚度。享受孤獨,享受與自己對話的每一秒鐘,為自己留一方空間。
孤獨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個朋友,一個能夠讓我們時刻認清自己的朋友,足夠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與它共處的每一寸時光。
我相信,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于此。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32
偶然得知,我手上的這本書,是中國第一次獲得正式授權出版的。以前多少名人,包括深受馬爾克斯影響的莫言,翻閱過的《百年孤獨》,都是盜版。突然覺得它分外珍貴。
說的是孤獨,看見別人寫的讀后感都是圍繞著這兩個字而寫。不不不,你們都搞錯了,不是文藝青年自己喝著咖啡所發出孤獨的感嘆,不是非主流們黑白人生的孤獨,更不是每天宅在房間里沒朋友的那種孤獨。
這種孤獨,是一個根深蒂固,天生性格的人,非一般外物所能改變。是一種追求理想過后,發現這種追求根本沒有意義,多年來的精神支柱突然消亡所帶來的那種孤獨與彷徨,正如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被迫發動三十二場戰爭,打破與死亡之間的所有協定,并像豬一樣在榮譽的豬圈里打滾,最后耽擱了將近四十年才發現純真的可貴”。也正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人,追求科學而最終精神失常,被捆在樹上至死。
最奇怪的莫過于整個馬孔多都陷入了失眠癥的泥潭里,一直不睡覺,但卻一直遺忘東西,不得不在每樣東西上貼上標簽,杯子、碗、凳子之類的。這是一個民族的孤獨,他們盲目的追求,只知道不停地往前走,卻不知道自己在追逐什么,而身后的事物——歷史,卻被他們漸漸遺忘。而生活在這里的何塞家族,一共經歷了六代,但每一代卻只是第一代的輪回,改不了那種流淌在血液里的盲目,向往虛無的東西。
但馬孔多的女人們卻是堅強獨立。她們務實勤奮,烏爾蘇拉照顧全家,開糖果店賺錢不斷修建家;阿瑪蘭坦熱衷于刺繡;蕾梅黛絲則心地善良。而她們都帶有傳奇色彩:烏爾蘇拉活到一百四十歲,阿瑪蘭坦和死神對話,而蕾梅黛絲則飄上天去了。
馬爾克斯的這番回答,正是對馬孔多的孤獨的解釋。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33
汪曾祺說:每個人都帶著一生的歷史,半個月的哀樂,在路上行走。
我們看到的一切,最終看到的是我們自己。
我們讀什么書,也是在里面找自己的答案。
所以,當我讀《百年孤獨》的時候,就注定這本書不再歸于作者自己,而是和我的思維組合在一起,是“被加工”后的模樣。
剛剛看完《百年孤獨》,感覺自己像一個老者,觀看了一個家族漫長繁復的歷史。從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到奧雷里亞諾,七代人的生命歷程,在百年的時間長河里,就像千絲萬縷的紐帶,互相糾纏著——“家族的第一個人被困在樹上,最后一個人被螞蟻吃掉”、擁有一樣名字的人,重復著同樣的命運……所有人,無一例外,從未逃過梅爾吉亞德斯老人用梵文寫下的布恩迪亞家族預言。
我在想,他們是否追問過生命的意義?如果他們知道自己的命運歷程,是否還會選擇那么生活?我們的命運之本,又掌握在誰的手中?是不是也要直到生命的終結,才會被破解?每當我們走在人生的岔路口,彷徨糾結是選擇A還是選擇C的時候,是不是早已經有一雙無形的手執著我們的手,寫下命中注定的答案?
在這里叫馬孔多的地方,人們經歷了戰爭的洗禮、時代的變遷,可是無論怎樣改變,布恩迪亞家族的人,都帶著原始的性情活著,即便是已經成為上校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最終也忙于制造小金魚、熔化小金魚、再制造小金魚……的循環生活直至老死,在這個龐大的家族里,每個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直像例行公事一樣孤獨地活著,或死去。
那是一種寒徹入骨的孤獨,像毒藥一樣吞噬著每個人,布恩迪亞家族以及書里提到的每個人,還有讀著書的我,那孤獨之感,力透紙背,直穿入心。
人類群居在一起,有時狂歡,有時孤單,但最沉重的孤單感,往往來自狂歡的頂點,最亮的燈光、最嗨的音樂、最愛喝的酒、最喜歡的人、最真心的笑,交織在一起,一切都美好得無以復加,可這時腦子里偏偏會蹦出一個聲音,輕輕說了句:不過如此……眼淚滑落的瞬間,抵達孤單的深淵。
你看,這就是我看完《百年孤獨》的感受,和別人不同,就連和上次看也不是一個感受。
因為我帶著前半生的歷史,和這半個月的低迷,在《百年孤獨》里游走,想找一個答案,卻不曾想,所到之處,滿地荒蕪。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34
百年孤獨,是誰在孤獨中存活
"我所以為的孤獨是什么?我所以為了孤獨到底而孤獨還是為了孤獨,還是為了孤獨而寂寞?″這是我看完《百年孤獨》后,所情不自禁發出的感慨。可我想應該有什么人并不知道這一本世界名著,并不知道何為″百年孤獨″。
而這本書講的正是一個家族,一個世紀,七代人的故事傳說:烏蘇拉爾,原書第一代男主人公的妻子。她大概是書中活的最久的人之一了。而我們正可以在她眼中,看到這個家族近百年的發展史。本一開始烏蘇拉爾只是一位盡職盡責的妻子。后來,他最關心孩子的母親。再后來,她是祖母,是曾祖母,是曾曾祖母……她總是在忙碌,忙碌照顧家人。夸張一點的說,她為這個家族操勞了近百年。在漫長的時光后,她那青春容顏不再,她那干練的身手不再,她親手組織起來的熱鬧的宴會不再……歲月悄悄在他生命活力之后,又悄悄地收了回去,可烏蘇拉爾仍想為這個家族無私奉獻。她不想讓別人麻煩,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已經雙目失明,已經到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時候。到了最后的最后,烏蘇拉爾成為了曾曾曾孫兒的"大玩偶″,他們把蜥蜴等東西放在她身上做裝扮。她的背上一度被發現趴滿了水蛭……那個她操勞了大半輩子的百年家族啊,終于落下了帷幕。沒有人詢問過他的故事傳說,沒有人知道他的理想,沒有人,沒有人在意過她的感受,好像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然而,烏蘇拉爾一生并不是小說的主線,家族最后一人被螞蟻拖走,那個熱鬧的孤獨的家才最終消逝光茫。
也許吧,也許我只能用書中的一句話來總結她的一生吧:“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終將需要用寂寞償還,人生終將是一場單人的旅行,一個人的成熟,不是你多善于和人交際,而是學會孤獨和平相處,孤單之前是迷茫,孤獨過后便是成長。”
【百年孤獨讀后感(通用34篇)】相關文章:
優秀《百年孤獨》讀后感02-22
初二百年孤獨名著讀后感02-08
《百年孤獨》讀后感——淺談孤獨02-17
百年孤獨讀后感3000字02-11
經典書籍《百年孤獨》讀后感09-11
百年孤獨讀后感集錦15篇02-08
有關于《百年孤獨》的讀后感02-11
高中生百年孤獨讀后感600字02-22
百年孤獨經典語錄11-01
《百年孤獨》心得五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