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知覺醒》讀后感(通用12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認知覺醒》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認知覺醒》讀后感 1
如果用一些詞來形容我讀完《認知覺醒》的一個感受的話,我覺得用受益匪淺,醍醐灌頂等都不足以完全表達我的一個感受,好久沒有這種被文字的力量震撼到的感覺了。
之所以能夠引起我的共鳴,是因為它不像我之前讀到的一些心理、勵志的書籍一樣,一味的引經據典,一味的列舉名人事跡,每每讀完都會給人一種要想出類拔萃就得付出別人幾倍的努力,而那些有所作為的人都有著超越常人意志力的感覺。這些書在剛讀完時確實能給人以一劑強心針,于是我們開始制定一個“宏偉”的目標,想要確確實實作出一些改變。但是時間一長往往發現自己難以堅持下來,這個時候我們往往會把問題歸咎于自己意志力不夠,不夠勤奮等主觀原因,幾次三番以后,我們發現自己很難做成一件事,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甚至開始陷入自己否定,自責的漩渦。從此不敢制定什么計劃,或者在潛意識認為自己制定了也完不成。
針對上述問題我在《認知覺醒》里找到的兩點啟示是:
1、你面臨的問題是整個人類都會面臨的問題。首先我們要建立一個新的認知,即人的大腦由本能腦、情緒腦、理智腦組成,而在人類進化史中本能腦和情緒腦一直占據主導,畢竟人類真正解決生存問題到現在這個時間長度在整個人類進化長河中不值一提。所以理智腦目前進化的程度最弱。這也是我們時常做選擇時不夠理智的原因。避難趨易,降低無謂消耗是自然生存法則。所以不要再歸咎于自己意志力不夠或者不夠勤奮,你面臨的問題是整個人類都會面臨的問題。
2、在“舒適區邊緣”提升自己。舒適區邊緣就是做一件事的難易程度剛好在超過我們感覺到舒適一點點的狀態。這個難易程度下,我們的本能腦和情緒腦才不會那么“排斥”,而當我們完成時情緒腦也會獲得一些正向反饋,慢慢的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當我們做一件事是由情緒腦驅動時,我們會感覺到輕松并且快樂,也更容易堅持下來。如果一開始無法找到自己的舒適區邊緣,這里有一個方法可以借鑒,設定一個超低的下限,而不設上限。切忌好高騖遠讓自己一下跳進困難區。在痛苦折磨里最后放棄,又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另外我覺得書中提到的關于如何提高自己的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情緒力上也給我很大啟發。說幾個感觸最深的點:
1、做什么就在想什么。這看上去像是一句廢話。但我們可以回想幾個這樣的場景,一邊跑步一邊想著待會吃什么,而一邊吃飯一邊又在刷劇等等諸如此類的行為,我們看似具備了一種更強的能力可以雙管齊下更高效的做一些事,然而慢慢的我們卻開始丟失自己的專注力。所以吃飯時就全身心體會吃飯這個行為,跑步時就去感受自己的呼吸,感受迎面吹來的微風。活在當下活在生命的每一秒。這將大大提升我們的專注力。
2、不要陷入量化式滿足的誤區。如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都想著各種方式來提升自己,今日閱讀一小時,今日背了五十個單詞,今日跑步五公里……我們可能會時常滿足于自己給自己設定的種種“打卡”行為里不能自拔,不可以說這種方式不好,只是當我們設定了這些量化的.指標時,我們的關注點會不自覺的由原本這項活動而轉移到那個量化的指標上。無形中相當于我們放棄了發掘這項活動原有的樂趣。甚至當我們有幾次完不成“打卡”時還會陷入自責之中。
3、用積極反饋來應對焦慮。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會有自己的焦慮。面對焦慮我們不要讓它一直埋在自己潛意識里,而要360度刨根問底式的去尋找焦慮的點,以及可以影響焦慮的因素,當我們一點點解決掉這些因素時,我們也會一點點收獲正向反饋,當這些正向反饋足夠多時,我們會突然發現自己早已不再焦慮了。
4、“從現在開始”。當我們想要發生改變,想要有所行動時,不妨用這句話提醒自己,不要糾結什么現在開始是不是太晚了之類的,因為現在不開始,你會把現在開始也錯過,可能十年二十年之后你還是老樣子。任何我們學到的動西如果沒有行動上的改變都等于零,讀了一波雞湯感觸滿滿,發個朋友圈配上自己見解。好像自己收獲了很多,然而時間一天天過去,突然發現自己生活還是沒有任何轉變。于是開始感慨,“讀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所以任何改變最后都要落實到行動!
“輸出”是提高學習力的一個好方法,它標識著你正在把這一塊東西內化成自己的東西,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一個目的,我覺得《認知覺醒》這本書很適合那些想要改變卻總是堅持不下來或者找不到好方法的人。另外書中還提到關于反思和冥想的一些話題,推薦感興趣的朋友閱讀一下。
《認知覺醒》讀后感 2
田園園同學給家人每人買了一本書,這本書估計到現在為止,除了我,其他家人還沒開始看吧。我看到了121頁,一本很對應我目前需要的書。不知道正在看我的文字的你目前在想什么,而我想的最多的卻是,怎么樣找回我的健康。
這本書我看的很慢,像蝸牛在地上爬行一樣,蝸牛慢慢地爬,我慢慢地看,而且我一邊看一邊練習,經常還回頭看看,這個叫“炒剩飯”吧。這兩年閑了很多,有了一些時間閱讀,但大多閱讀,都是以考試為目的,這本書是目前唯一壹本不以考試為目的而看的書,所以才看的這么從容吧。
書里有很多觀點,都能給到我啟發。到目前為止,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收回感受,讓感受回歸行動”。我大概回憶了一下,我是什么時候養成了習慣,做事情總喜歡超前呢,是小學還是初中?好像都是。我這里說的超前,就是做A事情的時候,已經進入了B的狀態。比如,假期的時候,我總是提前結束假期的狀態,讓自己提前就進入緊張的學習狀態;比如吃飯的時候,總是想著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所以我吃飯總是很快的;在工作中,我也總是做這個事情,想著后面的事情;做家務的時候,想著工作的'事情,那就更是經常了,等等。現在這樣快節奏的生活,每個人都似乎很趕時間,總是忙不停,總覺得事情永遠做不完,時間永遠不夠用,我的狀態是不是也是很多人的常態呢。
曾經總是聽到人說“身心合一”,身心合一原來它的道理很簡單,就是收回你的感受,讓你的感受回歸到你當下的行動上來,把注意力放在你正在做的事情上來,去感受你當下正在做的事情,讓感受和身體的行動一致。說實話,這么看似簡單的道理和方法,執行起來實則非常困難。我最近一直在練習,真的不容易。比如:跑步時,把感受收回來,悉心體會抬腿臂、呼吸吐納和迎面的微風;睡覺時,把感受收回來,悉心感受身體的緊張與松弛;吃飯時,把感受收回來,感受每一口飯菜的香甜,體會味覺從有到無的整個過程不要第一口還沒吃完就急著往嘴里塞第二口飯菜。不信,你也試試,看看是我覺得不容易,還是真的大家都覺得不容易做到呢。
今天的文字的最后,我要跟你分享一個書中的小故事:
一位行者問老和尚:“您得道前在做什么?”老和尚說:“砍柴、擔水、做飯。”
行者問:“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說:“砍柴、擔水、做飯。”
行者又問:“那何謂得道?”
老和尚說:“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
《認知覺醒》讀后感 3
之前很少看暢銷書,更沒寫過暢銷書的讀后感。但《認知覺醒》這本書真的很火,我在好幾個地方看到有人推薦,雖然它的作者并不知名,但據說銷量已過百萬。作者周嶺并非心理學家,也不是知名學者,他2017年36歲時才開始學習研究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等,2018年創建個人公眾號,轉型為成長咨詢師,這本書是他在成長咨詢過程中積累的心得總結。
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作者在書中介紹了許多認知科學、心理學的概念和常識,比如元認知、三重大腦、舒適區邊緣、潛意識、刻意練習、心智帶寬等,也有結合自身經驗,介紹如何打造專注力、學習力、情緒力、行動力等六種能力,其中令人印象較深的觀點有:(1)接受天性,放下心理包袱。比如避難趨易、急于求成,目光短淺、即時滿足等;(2)成長權重:改變量>行動量>思考量>學習量;(3)高手學習方法——先用感性能力幫助自己選擇,再用理性能力幫助自己思考。真正的學習成長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饋,反饋再反饋”;(4)要一直追求在舒適區邊緣進行沖突,通過反復練習加以鞏固等等;(5)行動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選擇模糊。作者十分推崇習慣的養成,他指出“人生五件套”-早起、冥想、閱讀、寫作和運動,是成本最低的成長之道。他還強調如果只推薦一種習慣,那必須是“每日反思”,因為每日反思是一個自己覺知的.新出口,而覺知是一個人覺醒的起點,進而能讓你過上一流的生活。
這本書十分易讀。作者在書中使用了大量圖表幫助讀者理解和記憶,對于關鍵詞句也進行了加粗處理,用語也力求通俗易懂,盡可能使用各種類比形象描述抽象的概念和理念,相信大家讀來不會覺得枯燥。
這本書具有暢銷書的特質,其理論創新并不突出,但它聚焦“個人成長”這一熱門主題,進行了很好的歸納總結,既有理論深度,又十分接地氣。它是一本心理學入門書,也是一本工具書,強烈推薦給對人生焦慮迷茫、渴求成長和改變的人閱讀,相信其中總有一些內容或“金句”能讓你有醍醐灌頂的感覺。這本書特別適合高中大學在讀或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就象作者在“后記”中說的:為了彌補陪伴缺失的遺憾,我把這本書作為特別的禮物送給女兒,希望她今后遇到人生困惑的時候,知道有老爸始終在身后陪伴。
《認知覺醒》讀后感 4
周嶺老師說有人讀書是在和作者交流,這句話提醒了我。非常榮幸的是我在春節假期間通過再次閱讀《認知覺醒》,和周老師又進行了一次交流。
書中給我觸動的點非常多,我以后需要時不時的將它拿出來翻一下,它會是我的老朋友。
我承認我是個有上進心的人,雖然生而平凡但是不想此生就此平凡。但是我做事沒有耐心,我很想很想一步登天,每天看到別人尤其是同齡人的優秀,我的內心是非常的向往、渴望和焦慮,我羨慕他們的優秀,我什么時候才能進步才能像他們一樣優秀?
抬頭仰望并沒有低頭踏實的做自己該做的事。直到我看到書中寫著缺乏耐心是人的天性,不要責備自己,而是要用理智的大腦去和情緒腦、原始腦和解。于是我從大腦的生理上開始了解自己,也因此接納了自己,不再責備自己。理智腦就是年輕的經理,它只有幾歲,而情緒腦、原始腦就是公司多年的元老他們年當力強,這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一下子將我代入,要用智慧去引導著兩位長者。
接納自己的天性,并不是屈服于他們,而是有商量的領導著他們。當我在看書時剛開始非常著急,我內心的聲音在說趕緊刷完,我就會停下來跟自己對話,急什么嗎?我的目的是提升自己的認知并不是把它掃完就結束了,不要急,慢下來。
書看一半的時候,就不想再看了,轉向了別的方向,當我意識到之后,我就繼續跟自己對話,我們讀書就是和作者在聊天,不能聊一半就站起來走哈,繼續和作者聊天。
當我的工作發生變動的時候,要離開自己多年的專業轉向陌生的戰場,心里有些失落也有些難過更有些焦慮,前方是未知,我有些害怕。我按書中的方法將它寫下來,當我寫下來的時候,清晰了,也更明了。當我賦予它另外一個意義的時候,領導既然給我換崗位是出于對我的信任和愛護,交給我一個新的領域,那對我來說何嘗不是一種挑戰?我的內心頓時豁然開朗,我仿佛看到前方是個天大的機會。當我想到了這一點之后,我不再垂頭喪氣,而是精神煥發。
我時不時會想起十幾年前去逝的父親,感覺非常痛苦每當念起常常眼中泛淚。書中有寫道痛苦反而是我們的成長信號,說明我們改變的時機到了。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痛苦的麻木、無視,最后將痛苦變成了潛意識中,要把它挖出來,不然它會時不時的來折磨自己。
我要直面痛苦,不再逃避,于是我坐下來按書中的方法逐個來拆解它:
到底是什么讓自己這么痛苦?父親已經不在了,這是事實,為什么過去了這么多年,我還在糾結的到底是什么?是什么讓自己痛苦?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逐個回答自己的提問,等我梳理完之后才發現我一直在逃避的是當年自己太年輕,沒有在父親生病時去承擔一個子女應該承擔的責任。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愈發覺得“子欲養而親不待”深深的遺憾和無比的痛苦。
當我用很多天去思考去面對的時候,我仿佛聽到一個聲音“爸爸他也希望我現在過的幸福而不是一直活在痛苦之中”!至此,我才真正的走了出來。
所以《認知覺醒》治愈了我,我的內心至今充滿感激,非常感謝作者為我們呈現的這本書。是什么拯救了我,我也希望來拯救別人,如果看到這篇文章的你也被各種痛苦折磨,那你就用書中的方法去試著寫下來,我們真的可以做到自己拯救。
我也是通過本書認識到元認知能力,元認知能力是我們的終極能力。我們的大腦不但可以自己思考,而且還可以自己修正,也就是我們的大腦不但可以釘釘子還可以自己捶打自己。啟動元認知能力可以讓我們走的更遠,走的更好。
那么元認知能力如此重要,我們該如何獲取元認知能力?
1.通過學習古人的智慧。
通過學習他人的經驗可以讓我們掌握更好的方法和技能,從而讓我們的頭腦保持更敏銳。
2.通過反思自己的生活經歷。
通過對自己生活的反思盤點從而提升自己的元認知,這件事我怎么就錯了,我為什么錯了,我可以總結出來什么樣的經驗和教訓。
3.靈魂伴侶常伴左右。
在自己的身邊時刻飄著自己的靈魂伴侶,當自己做一件事的時候,有它在耳邊提醒自己,我這么做對嗎?我這么說對嗎?時刻和自己的靈魂伴侶在一起,隨時將它喚醒。
4.冥想。
通過冥想可以讓自己的`心跟上自己的身體,對自己的心靈保持著覺知。
那么覺察自己就可以了嗎?還不行,還要產生在行動上,如何行動呢?
那就要有自己控制的能力。如何控制自己呢?需要用“元啟動”,當我們要刷視頻的時候,要用瞬間的“元啟動”問自己,我現在就要玩視頻嗎?我的工作做完了嗎?我的書看完了嗎?不斷的啟動自己的“元啟動”,在每次行動、說話之前給自己來個10秒鐘的暫停,就在那一瞬間讓自己想一想,我是不是真的要做這件事,我是不是該說這句話?
有天晚上當自己想看書時,這時耳邊傳來其他人直播的聲音,我就跑過去聽了,聽了一晚上之后發現沒什么收獲,更懊惱的是浪費了時間。
然后我想那以后再遇到這種情況就要問下自己,我是真的放下書本去看某大咖的直播嗎?在手去點手機的瞬間問下自己,是看書對自己更有實際的收獲還是聽直播更有收獲呢?
正如書中所說“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著比以前更強大。”愿我們每一次都讓自己慢一個瞬間,不需要太長,只要幾秒鐘,我要的是什么?我是不是真的要做這件事?天啊,我到底在做什么啊?多想些此類的問題,通過這些問題我真的比以前更有自控力。
遇到一本好書就是遇到一位恩師,這也是一場緣分。周老師是我未曾謀面但已經指點并引領我走出困境的導師。
因為他分享出來的成長心得,為我平凡的人生之路點亮了一盞燈。“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一本書的好與不好就在“療效”。無法形容我對周老師的感激,因為這是一本治愈我的書,當然在此之前我也讀過很多成長類的書,但是只有它將我真正拯救。
我遇到了一本好書,誠心向你推薦,它非常值得一讀再讀。
寫下此文,在此向老師表達發自內心的感謝和致敬!
《認知覺醒》讀后感 5
自己認知和改進是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需求,因此相關類別的書籍經常出現在暢銷書榜單上。閱讀《認知覺醒》這本書,讓我更深入地了解到人們追求自己提高的動因,以及實現自己提升的方法。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我將分享自己對書中提到的動因和“刻意練習”方法的理解。首先,我們需要明確自己提升的動因。為什么大家都想變得更好?我認為,這與社會的飛速發展以及競爭日益激烈有關系。人們意識到,只有不斷學習、成長、提升自身能力,才能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中保持競爭優勢,并實現自己所追求的目標和夢想。其次,書中提到的“刻意練習”方法也值得我們關注。所謂刻意練習,就是針對某一具體技能或能力進行高強度的、有針對性的訓練,并不斷尋找反饋和改進的機會。
通過反復練習和不斷完善,逐漸提高自己在該領域的能力和水平。這種方法需要我們有足夠的毅力和耐心,同時也需要不斷地調整和改進自己的訓練方式,以達到更好的效果。最后,我認為自己提升是一種持續不斷的過程,需要我們始終保持對自己的反思和審視。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實現自己的價值和夢想。
一、認識焦慮
(1)焦慮的本質在于欲望超過能力,同時缺乏耐心。很多人都會感到自己“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比如明白讀書重要,卻無法放下手機刷短視頻;了解跑步有益健康,但只跑個兩圈就懶得繼續。有些人甚至會陷入“打雞血、擺爛、自己批評”的惡性循環。其實,焦慮程度的高低取決于欲望與能力之間的差距。然而,想要解決焦慮問題,首先需要正確地認識自己。正向面對焦慮,勇敢承認自己的不足是必要的。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缺乏耐心、喜歡舒適區等行為都是大腦的天性,并不必因此否定自己。只要樹立正確的認知,我們才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能力和欲望,更好地處理焦慮問題。
(2)直面焦慮想要解決焦慮的難題,我們首先要能夠坦然接受,接受自己缺乏耐心的實際情況,面對人人都會遇到的難題,我們要學會解決辦法,俗語常說迎難而上,但我們更需要迎刃而解,掌握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
二、覺醒動作-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是一種廣為人知的學習方法,很多人都聽說過。而讀過《刻意練習》這本書的人,則通過它學習到了更多專業的練習技巧,成功地達成了自己的目標。在此基礎上,書籍《認知覺醒》則提出了如何進行“有效”、“高效”的刻意練習的建議,為我們的學習之路提供了更深入的探討。
(1)建立明確的目標。如同KPI與OKR的設置原則,刻意練習的'目標一定是明確清晰的,與達成結果相關的任務一定是可量化的。模糊不清的目標會讓我們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分不清重點與方向,例如我們在日常帶領團隊的工作中,經常遇到一些無從下手的難題,如果我們給團隊設立的目標只是單薄的一句解決問題,那么整個團隊會陷入散亂無序的狀態,通過將大問題拆解為團隊中各小組的量化目標,就能將解決方案設計的更全面,同時在執行過程中如果需要修改計劃,也能有效的將時間成本、沉沒成本降至最低。
(2)保持高度專注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現如今,網絡上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意味著很多人雖然花了大量時間在學習上,但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雖然我們聽說過“一萬小時定律”,并且刻意練習也強調了練習的時間長短,但我們是否真正利用好了每一分鐘?例如,在開會時,你是否一邊討論議題一邊處理其他工作?或者在給孩子講繪本故事的時候,是否一邊刷手機一邊敷衍地講述?實際上,專注的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習效率。因此,如果我們已經愿意投入時間,則需要全神貫注地學習,把精力集中在學習上,這樣在短時間內投入100%的精力,比長時間投入90%的精力更具有性價比。
(3)獲得有效反饋。總是一味投入長時間的練習,不去輸出結果無法獲得有效反饋,會從心理上降低我們堅持練習的積極性,是會通過月度、季度跟進執行進度,通過這些有效的過程反饋,我們一方面可以收獲練習帶來的進步,另一方面也能夠檢驗練習的方向是否正確,強度是否到位,付出與檢驗結果是一種良性循環。
(4)在學習過程中,我們不能一直停留在已經掌握的技能上,這只是一種自己安慰。但是,如果我們制定目標脫離實際,也會帶來挫敗感。因此,我們應該找到拉伸區,跳出舒適區,但不要制造不必要的焦慮。學會在拉伸區刻意練習,通過時間的積累逐步達到目標。就像我們制定的“卓越目標”,既不能讓團隊停留在舒適區,也要控制前進的步伐在合理范圍內。
除了反復練習,本書還介紹了如何獲取自己認知的能力。只有主動觀察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才能夠持續地提高并開啟快速成長的可能性。另外,本書還提供了一些技巧來幫助我們鍛煉和提升自己控制力、執行力和專注力,從而克服欲望,勇敢面對現實。當我們面臨各種挑戰時,最重要的是認清自己,并不斷提高自身能力,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認知覺醒》讀后感 6
看完《認知覺醒》最后一頁,我閉上眼睛思考了很多。看這本書的過程,經常是每看一個觀點,掩卷陳思,然后在生活和工作中去盡快實踐。
毫無疑問,這是一本適合所有處于迷茫、焦慮的人、甚至是我們每一個人去閱讀以致讓人覺醒的“工具書”。
之所以用“工具書”來形容,是因為我們確實應該把這本書帶在身邊,放在包里,時常把自己的思考、行為方式與書中對比。
作者總能從不同的角度、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本來深奧、抽象的道理,解釋的非常容易理解。這使得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自然流暢,給人一種如沐春風、行云流水的感覺。
從作者最開始提到的“大腦”“潛意識”“元認知”的相關概念,到“專注力”“學習力”“情緒力”“行動力”的關鍵概念,再到最后提及的'幾大習慣——“早冥讀寫跑”,作者系統地闡述了非常獨到的觀點,啟發讀者各方面的“認知覺醒”。
以“作品思維”看《認知覺醒》,作者通過這本書的創作,使他自己成為了暢銷書作家,本書中引用了幾十本對他帶來影響的書籍,作者這也是屬于以實際的個人實踐成果,詮釋了“讀書、寫作”帶給一個人巨大改變的可能性。
《認知覺醒》讀后感 7
當我看著自己書架上成排的書時,再看我手中的這本《認知覺醒》,心中無限感慨,書不在多一本足矣。
我把和《認知覺醒》的相遇當成是自己的一次緣分,在此時此刻遇到它遇到作者,對我來說是種拯救。他拯救了一個內心渴望成長、提高自己卻陷入知識的汪洋之中不堪重負,那個小臉蠟黃奔波各個課場的我。
上進本沒有錯,但我錯在沒有方向和方法。而《認知覺醒》此時來到我的生命中,你說這不是緣分又是什么呢?
本書給我最大的觸動就是觸動學習法,無論是看書還是學習還是反思,都要從最觸動自己的那個點出發,然后去行動,最后去改變自己,讓改變當下發生。
當我看書的時候,從最觸動自己的點開始,一本書我不需要全部讀完,我過去為什么焦慮?因為自己拿到一本書就想從頭讀到尾,書里的點太多,自己很想全記住,但是又做不到,因此我很焦慮。
看完整本書后,我坐下來開始思考我自己,我為什么要看書?我看書的目的是什么?沒錯,我想提高自己的認知,我想讓自己變的更強大,但是此時此刻的我有那個能力將所有的點吸收并做到嗎?當然不能,我此時的水平是固定的,我沒有那么大的能力能將它們看到并附身上體。世間事物的發展規律也是循序漸進的,人也不能一口吃個胖子,凡事要慢慢來。
同時,不是所有的點也適合自己,而往往是最觸動自己的那個點才是最適合自己的'當下,凡是能想起的就是緣分,那就從最觸動自己的那個點開始吧。
當我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后,對一本書的要求不再是追求記住整本書的內容,而是找最觸動自己的那個點,這樣是不是就減少了很多量,自然焦慮感也會減少,壓力也會減少,也不用再像過去那樣自己責備,為什么我讀了這么道理我的生活依然如舊?
讀書關鍵的不是做思維導圖也不是搭建知識樹,而是從自己最觸動的那個點,讓自己行動起來,最后讓自己改變起來。
同理我在聽課時也會這么思考,有時一節課有1—2個小時,有的更長有的稍短,我不再要求自己一定要將課中的點全記住,我只取最感動自己的那一個點就好,然后在生活中去實踐并讓自己的生活發生改變。
再說反思日記,每天的日子似流水,我也要將觸動自己的那一個點用反思日記的方式記錄下來,記錄觸動自己產生情緒的背后事情發生的過程,思考這件事情發生的原因,為什么自己會激動、高興、悲傷、情緒沖動等各種情緒,找出來背后的原因,最后提出改進措施或者總結出來一個可以為自己用的知識點。
找到最觸動自己的那個點,觸動自己的那個點就是最適合自己的點,再結合在舒適圈邊緣練習,讓自己在這一個點上持續行動,最后讓自己發生改變,從而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認知,最后實現自己的認知覺醒。
帶著這樣的認知,我已經開始上路,我開始用觸動法看書,比如本書,我找到最觸動自己的點然后自己開始用起來,我用書中的“工”型清單法開始給自己一天的工作學習做計劃,我開始用自己的語言將自己讀書內容寫出來,比如本篇。我開始記錄自己的反思日記,有一天有位朋友在群中贊美我,然后我開始觀察自己的情緒變化,并深挖自己的情緒變化的原因,并想出解決方案。
我曾經遇到困難第一反應就是退縮,當我想起書中的情緒腦和本能腦,我就笑了,我要理解它們,它們是為了保護我,我不是責備它們而是調用自己的理智腦和它們一起對話,不確定的事情未必是壞事,為什么不去試試,說不定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在等著我呢,去嘗試下。
我們不要被事情限定,不要為了做事而做事,為什么不換個角度想呢?我不是為別人做事,而是為自己做事。我不是在為老板辛苦工作而是為了鍛煉自己的能力而工作,我不是在看書而是在和作者聊天,我不是看書架而是看看我書架上都有那些朋友。我不是在做這件事而是在游戲,在做自己可以掌控的游戲。
這是我今年遇到的最好的一本書沒有之一,在此感謝作者為我們分享他的心路歷程和追求認知的經驗。作者寫的很用心,通過字里行間能感受一股“真”氣,這種真實足矣感動所有看過本書的人,書中沒有太多的說教,像面對面跟一位兄長在推心置腹的聊天,也像在聽一位恩師諄諄教導。所有的遇見皆是緣分,所有的相遇皆機緣,也感謝人民郵電出版社為我們出版了這么接地氣的一本書,希望它能拯救更多像我這樣的人,這也是造福于人類。
我把我的觸動點分享出來,你的觸動點會是什么呢?請你來認真看看《認知覺醒》,它值得你一讀再讀。
《認知覺醒》讀后感 8
在精進營半周時間里,讀完了周嶺老師的《認知覺醒》,以及享受到周嶺老師一次群里答疑分享(雖然自己只是旁觀,但也感觸頗多),自己感覺這本書值得多遍復讀,周嶺老師的分享太值了。
同時心理也很懊惱:怎么到這時候才讀到這本書,真想扇自己兩大巴掌。
我是93年白羊座,網上說白羊男做事欠條理,四肢發達頭腦簡單,讀書不認真,長大易沖動,做事不夠仔細,情緒易外漏,淡定不夠。我自己對比一下,形容很是貼切。
回顧自己這29年來,一直都是懵懵懂懂,孩子氣居多,任由自己情緒行事,即使長大成人,也還是如此作為。
小時候家境還算不錯,(更客觀的說,是由于父母太忙碌,無暇顧及),給了我太多的自由,任由我肆意生長。
自己知道父母辛苦,想上進拼搏,
①奈何不得其法,只是死腦筋學習,不懂變通,屬于還沒開蒙狀態,
②自己急于求成,希望快速看到成果,導致自己頭腦發熱,沖動行事,
③自己性格懦弱,不敢做決定,不愛說話,把心事都憋在心里,造成了乖巧老實的現象,以前覺得挺好,現在覺得好難受。
這幾項害處經年累月的疊加影響,造就了現在的`我,一個迷茫,一事無成,擰巴的自己。
你們說,父母有錯嗎,我認為父母有,錯不在養,錯在育,對我太放心了,但他們的錯真的不怪他們,他們真的太忙碌了。
主要問題還是在自身,不從外找,要從內求,自身從開始上學識字開始,完全有機會去修正調整,但自己從來沒有,或者說,做了幾天努力,又放下了。我可以說拒絕別人幫我決定,我也可以說我可以完成,我一樣都沒有。
自己的認知真的太糟糕了。過去過得真的很痛苦,尤其看到親人操勞而自己一無所成更加痛苦,自己的年歲虛增,這意味著我的長輩們人生旅途離終點越來越近。
這種痛苦在我大學畢業后慢慢開始強烈,我覺得自己真的特別需要認知開悟覺醒,我是需要去改變的,基于此,買書,買課,知識付費我買了很多,什么都想學,什么都沒怎么學,最后書積灰,課到期,腦袋空,錢包空,自己愈發焦慮,缺乏耐心,學不進去,腦子一片空空,工作身體精神都不好。
以上是我的一些經歷描述,雖然過去自己是如此不堪的一個人,在閱讀了周嶺老師的《認知覺醒》之后,感覺又看到了一些光芒,可以帶領我走出那片混沌的迷霧。
周嶺老師強調《認知覺醒》本書的核心是元認知,元認知重點在于覺知——自己反思,自己反思能力可以通過冥想進行訓練加強。
如果自己腦子里是混沌一片或者思緒眾多,沒有重點,不如通過寫作,給自己腦子清清腦,把思緒/問題都通通寫下來,再去找線頭,再去找重點。
養成早起的習慣,可以讓自己比別人多出很多時間來自己改變。
通過鍛煉,提高自身活力,增強身體抗風險能力,為自己改變打好基礎。
最后,一定有多讀書,增加自己的輸入,對于自己反思與寫作有正向作用。
周嶺老師在本書推出早冥讀寫跑五件套,我覺得從行動上給了我極大的指引作用,本書基于此前面內容重在內化,我需要再去看看(說實話閱讀一遍,我比較有印象——行動力,情緒力,早冥讀寫跑五件套),五件套重在外敷,可以按照書里方法去模仿。
我也看了其他人的精彩讀后感文章分享,每位都很有自己的見解,內容都很有深度。
相對而言,自己對于本書的理解還不是很足,文字見解方面還不是很行。需要繼續努力了。
感謝各位看我碎碎念。
《認知覺醒》讀后感 9
近年來一直聽很多人在說“你賺不到你認知以外的錢”,“用你的認知,在股票幫你賺錢”。
趁著假期看完這本書,慢慢理解“認知”代表什么。我自己的理解,認知即是自己大腦底層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也就是程序中的“抽象”,越是抽象,就越能解釋很多事情,越是底層,他就能從本質上去解決更多的問題。
很久很久之前,就記得在某個地方看到一句話,你學到的東西,就是在那么多年之后,你還記在腦海里,潛移默化影響自己的行動的,這就是學到的東西。
這本書也有一段對閱讀的理解:就是看完一本書,有感觸,有觸動的那些知識片段,沒必要追求所有的文字都理解。因此,我只記錄總結一下自己有感觸的地方,不會是一個詳細的讀后感。
拆解任務的力量
拆解任務的力量非常巨大,大至我們的整個人生,小至每一日的任務安排。之前會覺得“時間不夠用”,很焦慮,這個季度要做這么多任務,怎么做得來呢?然后秦粵大佬說,用甘特圖把幾個月要干的事情列出來,自己規劃一下。列完之后就發現,原來糅在腦海里的那么多活,經過幾個月的“排期”,一下子又變得目標可達了。一旦任務太多,人就會焦慮,就會慌,實際上我就是缺乏了拆解任務的能力。拆解的力量是很強大的,比如在寫一個復雜的程序,復雜的邏輯,如果只是一句簡單的“完成這個功能”,很可能每次看到這個任務,就會退步,不知從而而做,也不知怎么搞。
這個也跟演繹思維一樣,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一步步拆解,而不是不拆解就想著開始搞。
消除模糊
如何提升行動力,其實這個知識很多地方都有講到,比如如何提升到達目標,就是把目標最大可能的細化,最大可能的衡量,這樣達到這個目標就更快了。
平時每日給自己定的目標,每天的工作計劃,都是越詳細,消除模糊,才有可能做到。
享受當下
我們本以為一心三用是一件很牛逼的事情,殊不知,這樣會大大降低生活質量。因為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腦海里想的另外一件事,實際上要么是后悔過去,要么是憂慮未來。實際上都是無謂地擔憂。還不如最大可能的享受當下,如果正在跑步,就全身心地感受身體的.變化。如果是在逛街,就全身心地體會身體。如果是在學習,就高度深度地學習。
腦海里不要同時想太多事情,不要同時想干太多活,因為那樣不僅干不完,還會讓自己更加焦慮,連當下的事情都干不了。
元意識的覺醒
每次我們可以試圖分出另外一個自己,告訴自己去做--事情,分出第三個自己去監督自己,告訴自己要享受當下,把自己的雜念消除掉。
心流區域
學習一個東西,或者準備開始一個東西的時候,我們要讓自己從心流階段開始啟動,而不要一畏地設置一些高難度的事情來達成。什么是心流階段,就是在枯燥重復的區域往上走一點,在困難的區域往下走一點,就是心流區域。
精力
每日早起,我們的精力是重新啟動的,因此可以在早起的時候做一些稍微需要精力的事情,這樣我們的精力是往上走的,他是有一個慣性,這樣就不容易往下去走。
給自己每天的時間段劃分區域,每個時間段干什么事,做什么,都分配好,最好每個時間段干的活不一樣,這樣效率會更加高。
認識大腦
大腦真的是很神奇的一個東西,或許我們的所有情緒,都是因為某個激素的起伏,我們所有的拖延癥,都是大腦某個激素控制的。接下來繼續找大腦相關的視頻和文章學習,更清晰地認識自己
最近情緒比較崩潰,盡管很多事情我不愿意相信,但它還是發生了,你相信命嗎?我有點開始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認知覺醒》讀后感 10
讀完《認知覺醒》,合上書本,腦子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三個基本概念:基本腦,情緒腦和理性腦。有了這3個概念的認知,以后不管我遇到什么樣的事情,我都能理解自己,也會通過分析幫助自己走向更好的一面。
學習,就是消除自己模糊區域的過程,但愿我以后的人生更加通透。書中的很多觀點我很認可,也解釋了我目前正在經歷的一些現象,同時,我也被激勵的開始了2項行動:①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讓自己的每一天過的更加從容。②把每天的計劃寫在本子上,讓這個無形的壓力驅散自己的散漫。實踐了幾天,我發現自己看手機的`時間在不斷減少;早起也倒逼了自己早睡;當有精神內耗時,分析原因,讓理智腦幫我做出指示,然后行動。
這種感覺確實很爽!但我也深刻的反思到了自己的一些偏執,有些事情明明可以做到的,卻還是不愿意去改變,也許這一塊的任督二脈還沒被打通,那先允許自己在迷障中走一段吧,或者只有深刻的感受過,才會改變的越徹底。看完第一集,迫不及待的去看第二集,閱讀就是與智者對話,用最低的成本獲取最高深的智慧,想要把一種習慣變成日常,還需要找對每件事情的驅動力!
《認知覺醒》讀后感 11
《認知覺醒》這本書是作者周嶺所寫的關于成長的書。他從重新認識自己,擺脫焦慮到外觀世界,向外接力前行,一步步向我們解讀了一些基本概念和具體能力的使用方法,揭示了開啟自己改變原動力的'密碼。
與其他成長類書籍不同的是,這本書的實用性很強,使用范圍廣泛。
比如,作者在學習力這一章一開始便告訴我們,學習不是一味地努力,而是應該在舒適區邊緣不斷深度學習。
“舒適區邊緣”是適用于萬物的方法論,好的成長是始終游走在“舒適區邊緣”。
作者多次提到的“舒適區邊緣”的概念,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它是這樣描述的:
“最佳的學習區域在拉伸區內、舒適區邊緣,在這個區域,我們既有成就又有挑戰,進步最快。”
文章通俗易懂,每一章都有對我們有啟發性的知識,為我們提供了很多有用的方法。
在遇到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處在舒適區里而不自知。讀完這本書之后,我開始跨出舒適區,在舒適區邊緣學習,每天都有進步,自己也越來越自信。
當然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并不只想傳授知識,而是希望我們能夠將這里面的方法運用到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幫助我們成長。
想要改變,任何時候都不算晚,“現在”永遠都是開始的最好時機。
從今天開始,行動起來,哪怕讀一頁書,練一頁字,日積月累,終將有所收獲。
《認知覺醒》讀后感 12
在企業家、投資人、文人三重身份著稱的周玲先生所作的暢銷書《認知覺醒》里讀到一句話: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著比以前更強大。
周玲說:無反饋,不學習。想辦法盡快產出點什么,以獲得反饋。
在我的內心深處,我非常想“成為一名精致的互聯網民工”。于是就要像周玲先生所說的那樣“想辦法進行關聯、互動和強化”。
這就導致了已堅持了若干天早起的我坐在這兒邊喝著咖啡邊碼著字;我也得要有自己的認知,把從別人那兒學到的東西揉入到自己的思想意識以及語言體系當中。寫出自己的東西是比讀別人寫的東西稍稍有點困難的事,但是我們必須要這么做,以獲得自己提升。
不論早起、閱讀學習,還是運動,“與時間做朋友”,都能體現它堅持的意義,復利的效應,和得到耐心的獎賞。這是我這段時間以來攻讀《認知提醒》這本書所得到的啟發。
并且這本書讓我聯想到我個人實際的感情生活,即便百般矛盾,我還是知道要跟適合的人在一起,而非與有感覺的人在一起,有感覺但不適合在一起。
“曾經心痛為何變成陌生我只想要和你一起飛翔管它地久天長只要曾經擁有我是真的這么想……”就在今天大約四五點鐘的時候,一陣傷感、悠揚的愛情歌曲把我唱醒了。我,又想他了。
《認知覺醒》里說,我們需“拆解煩惱,消除情緒模糊。”
“回避痛苦并不會使痛苦消失,反而會使其轉入潛意識,變成模糊的感覺。而具體事件一旦變模糊,其邊界就會無限擴大,原本并不困難的小事,也會在模糊的潛意識里變得難以解決。”
我就是在對那份奇怪的情感上一拖再拖。不想“正視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任由其“進入潛意識”,給它“變模糊的機會”。我知道它早已經進入了潛意識,然而卻并沒有想要將它挖出來。我的心里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難受的感覺,但有時那何嘗不又是一種美好、幸福和享受?說不清道不明的美好、幸福和享受。我找到了自己的癥結所在,以便在以后抓住時機對“癥”下藥。
這段時間,我邊循規蹈矩地上班,邊嚴苛地要求自己,盡可能在自己“舒適區的邊緣”一點點地延伸,不斷提升自己、精致自己。我也嘗到了甜頭,特意制訂了專屬的“藍蝶寶貝作息時間”;所有的碎片時間用來聽書熏耳朵;記錄以半個小時為一單位自己在做什么;注重“踐行和改變”,把每天運動一小時調整為只運動半個小時,另半小時改用來親手給自己做減肥餐;并且慢慢在以后的日子里將更合理安排利用好時間,斷舍離,讓家居環境越來越優雅敞亮,拍視頻、精進專業技能、加快輸出,提升認知,越來越優秀……
這段時間自己以為最大的進步莫過于習慣了在規定時間進食,把注意力放在除“吃”以外的所有事情上。吃也是要耗費時間和精力的,如此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從容與踏實。愛吃、貪吃是人的天性。一吃毀所有。用覺知力約束天性,認知越清晰,行動越堅定。
在此特意推薦《認知覺醒》這本書,這是本特別接地氣、工具書級別的好書。我想在以后漫長的人生路途中,不斷重復研讀它,直到它每一字每一句融入我的骨子里。
周玲先生寫出來送給他女兒的這本書,淺顯易懂,百看不厭,我每學習一次都有所收獲。在我們人生遇到問題的時候,總能從中找到些啟發。讀他的書,就像與一位向你娓娓暢談人生,滿臉堆笑、親切友好的告訴你些什么的人生導師面對面聊天那樣愜意。
查看先生的資料,居然與我的老爸同歲,既是一家企業的董事長,同時又是一名投資人和文人。周先生說,我們閱讀、學習,要想辦法產出點什么以獲得反饋,凡事不預不立,預則立,“想辦法”是關鍵,無反饋不學習,可想獲得反饋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
那會使我們得到一種動力持續更進從而獲得長足的進步。人的天性懶惰、貪吃、沒耐心諸如這些缺點,我們要用不斷學習到的知識去戰勝它,克服它,認知越多越清晰堅定,我們就越能成為我們想要的自己、更好的自己。
《認知提醒》這本書里說,運動,我們身體里的生態系統就如同一汪生水,不運動反之,我們的身體就如一潭死水;運動最大的意義其實不在于健身,而在于健腦,這個認知讓我更堅定了每天早起運動養成一輩子習慣的決心。
“食不過飽,酒不喝太高。”
“自律,是比在血肉之軀上刻字更使人痛苦的事。”即便如此我們仍然要自律。人是高級動物,何況通過學習精進自己我們可以讓自律不那么痛苦。
【《認知覺醒》讀后感】相關文章:
覺醒的作文09-14
(合集)覺醒的作文10-06
[熱門]覺醒的作文12-15
覺醒的青春作文02-06
覺醒年代臺詞03-22
人類覺醒吧作文09-09
覺醒吧,人類作文11-14
覺醒吧,人類作文09-08
青春生命的覺醒作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