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墨菲定律》有感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墨菲定律》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墨菲定律》有感1
《墨菲定律》是一本充滿哲理的書。“墨菲定律”是一個叫墨菲的人提出來的,他的全名不是叫墨菲。這本書最有名的定律是墨菲定律。
我感覺這本書的“墨菲定律”很多都是真的,墨菲定律說:“你要是最害怕什么事物,最不想發生的,就最有可能發生。”它給了我自信,這本書說,一個人有自信就有成功,有自信,才能讓一個人光明。做人不能高傲自大,一個人如果高傲自大,那么,他就會從高處跌落低谷。
就好比我在課堂上發生的一件事,就給了我啟示,“墨菲定律”發生了!
有一次,在課堂上,語文老師在抽背,抽的那一篇課文我背不熟,慌張的我心想:“別抽到我!太上老君快顯靈!求你了,別抽到我!”一個讓我恐懼又害怕的聲音出現了,老師說:“黃雨軒,就你了!快背”。我緩緩地站起來,斷斷續續地背,萬幸的是我背出來了。
果然,世上有很多時候,都會出現墨菲定律,比如害怕考試等等,墨菲定律是無處不在的,而我們需要做好自己,就不會害怕,不會焦慮。
讀《墨菲定律》有感2
世間萬物都是獨立存在的,任何事都是變化莫測的,但在這隨機的生活中,卻有人找到了生活中的定律,神奇又令人不可思議,他們就出自這本書《墨菲定律》。
全書收錄了110個來自各國的名人總結和梳理的生活定理,其涉及的范圍極為廣泛,包括成功學、人際關系學、經濟學、決策學等等11個內容,讓我們更加靈活自如地行走在生活的道路上。而書中有一個定律,也附著相應的小故事和事例,供人們鑒賞參考,更好的運用每一則定理。
《墨菲定律》這本書中所述的110則定律與數學中的定理大不相同,數學定理是通過一步又一步嚴謹的推理與演算所比較終得出的結果,但是生活沒有計算過程與結果,而且還都是瞬息萬變的,因此,這些定律只是總結了大多數生活的實例大概得出的,因此有些時候也會不靈。就拿書中的例子來說吧:
“乘數效應”指比較初投資的增加所引起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會帶來國民收入的成倍增加,而在美國20xx年9月11日發生的KBXJ事件后,美國國會批準了400億美元的緊急預算,有的經濟學家經過推算,認定這400億美元比較終會引起“乘數效應”,使美國經濟得到一個大增長。這個結論從理論上看是合情合理的',但事實卻是,美國的經濟并沒有出現過大的提升,而是穩定不變。
任何定律都不是萬有定律,我們要學會辯證看待,理性對待,不能高估經濟效應的成果,也為我們實踐了“計劃不如變化”的真諦。
《墨菲定律》是人類社會千百年來思想與智慧的結晶,隱藏在事物表象下的定律像是智慧的窗戶,幫助我們看清復雜的世界背后的真相,更深刻地認識人性和社會,洞察成功人生的方略,從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讓我們受益匪淺,值得大家同讀。
讀《墨菲定律》有感3
通過對墨菲定律學習,其實通俗地說是:怕什么來什么,而且一定會來。墨菲定律是一種科學定律,讓我們關注概率,拋棄恐懼、逃避、僥幸的心理,專注于改變自己能改變的事情,讓事情的走向在大概率上能夠變好。所以我們只要客觀上存在的危險,善于做好危機管理,防患于未然。
我們平時要善于洞悉人性,任何事情的背后都是人性的抉擇和較量。所以一個睿智的人不僅會關注事物表象的發展,而是注重如何駕馭背后的人們,更會產生非常縝密的思考與判斷。實際在生活過程中我們往往會聽到別人演講或討論時一句智慧的話,一條睿智的定律,能給我們一種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的感覺,說明我們平時不善于思考和總結。其實丹麥哲學家布里丹講過這樣一則寓言:有頭小驢,在干枯草原上好不容易找到兩堆草,由于拿不準先吃那一堆好,結果在無限的選擇和徘徊中餓死了。
如何在生活中強化自我,提升境界。其實與自己付出的體力、心力、與智力成正比。每個班工作甚至每個航后、航前、過站或者再到每一細小工作中,是否看看自己,望望他人。我的所作所為是值得驕傲還是思量,都要看你的勤奮和努力,是“蕩胸生層云”還是“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傲視群雄還是猥瑣自卑,取決于心態,取決于視野,取決于細節。
我們處在錯綜復雜的世界中,無時無刻不得與別人合作或者放棄。你怎么選擇?
讀《墨菲定律》有感4
《墨菲定律》是一本充滿哲理的書。“墨菲定律”是一個叫墨菲的人提出來的,他的全名不是叫墨菲。這本書比較有名的定律是墨菲定律。
我感覺這本書的“墨菲定律”很多都是真的,墨菲定律說:“你要是比較害怕什么事物,比較不想發生的,就比較有可能發生。”它給了我自信,這本書說,一個人有自信就有成功,有自信,才能讓一個人光明。做人不能高傲自大,一個人如果高傲自大,那么,他就會從高處跌落低谷。
就好比我在課堂上發生的一件事,就給了我啟示,“墨菲定律”發生了!
有一次,在課堂上,語文老師在抽背,抽的那一篇課文我背不熟,慌張的我心想:“別抽到我!太上老君快顯靈!求你了,別抽到我!”一個讓我恐懼又害怕的聲音出現了,老師說:“黃雨軒,就你了!快背”。我緩緩地站起來,斷斷續續地背,萬幸的是我背出來了。
果然,世上有很多時候,都會出現墨菲定律,比如害怕考試等等,墨菲定律是無處不在的,而我們需要做好自己,就不會害怕,不會焦慮。
讀《墨菲定律》有感5
“為什么越在意的,就越容易失去?”
“為什么越想被人喜歡,卻總招來討厭?”
“為什么越害怕出錯,就一定會出錯?”
最近,班上的學生要面臨中考,他們會有各種個樣的心理狀態,尤其是班上成績還算可以的學生有很濃的考前焦慮,作為班主任,我要不斷地為他們鼓勁,開導。在與學生交談過程中,總覺得自己原有的經驗已經難以叩擊到學生的內心,這時急需一些專業性的理論和案例作為我的參考,于是發現了張文成的這本《墨菲定律》。感覺這些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并且困惑著我的疑惑,在讀完張文成的《墨菲定律》后,頓時有豁然開朗之感,原來所有的行為的背后都潛藏著不為人知的心理效應。
其實誰都是害怕失敗的結果的,因此都特別在意自己是表現,自然也就越發害怕自己會出錯。在書中,張文成分析到這其實就是一種“不良壓力”,是一種非理性的壓力,因為這種壓力大根源是人多患得患失的心態,并不是擔心自己不夠好,從而想辦法提升自我,而是在反復擔心“失敗后怎么辦”。這樣在后者的影響下,人的精力分散,最終不能夠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該注意的事項上,從業怕來什么就來什么。其實學生在臨考前的焦慮也無非就是害怕自己考不好,因為他們都曾付出過努力,因而他們對自己的成績的要求反而高于那些一直沒好好學習的孩子。
借助《墨菲定律》,給學生講了“瓦倫達效應”,他們準確認識了自我已經自己的心理狀態,讓學生的注意力只集中在了當下,他們的學習效率也就高了許多。
臨近中考,學生和老師都是到了極度疲勞的時候,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想要偷懶一下下,但一方面又為自己想偷懶而有負罪感。這時我讀到“馬蠅效應”。了解到人都是“激”出來的,因為所有的人都是有惰性的,這樣自己的“負罪感”壓力也就沒那么大。同時透過“馬蠅”的背后了解到人在“馬蠅”的刺激下會把自己都未知的潛力發揮出來,這也就有了繼續努力的動力。
讀這本書不僅解決了我自己的心理困惑,更是可以借助書本內的理論和案例給予學生幫助。
【讀《墨菲定律》有感】相關文章:
讀《芭蕉》有感01-14
讀《草》有感01-21
讀《馬纓花》有感01-20
讀《金鎖記》有感01-20
讀《貓王》有感01-20
讀《犧牲》有感01-20
讀《落差》有感01-20
讀《登山》有感01-20
《燈光》讀有感01-20
讀《童年》有感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