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文集讀后感(精選11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陶行知文集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 1
曾有人說:一個沒有讀過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國做教師呢?
這個暑假拜讀了陶公的教育名篇,激發了我對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與實踐的更大的熱情。陶行知,毛澤東贊揚他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宋慶齡贊頌他是萬世師表。他在1943年,創辦了《生活教育》周刊,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在生活教育理論中,提出了教學做合一。教學理論的提出,在宏觀上闡明怎樣教,怎樣做,怎樣學,教、學、做、應交互運用合三為一,陶行知的理論潛移默化進我的音樂教學中,使我深受啟發,現把所讀、所想、所悟記錄下來。
一、“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認為:教學做是一件事,做是中心,在做上教,在教上學,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他說:是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學而不做,不能算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他以為,做是教學的中心,任何事情脫離了實際不去操作實踐,也就失去了學習的真正意義。這種理論的提出,在宏觀上給我們指出了教育發展的道路,明確了做才是教學的根本,也是唯一的出發點。我在教授孩子們音樂的同時,也不應該只是為了教而教,而是參與進孩子們的世界,與她們共同享受藝術帶來的樂趣和成長。我年年帶領孩子們參加縣里舉行的藝術節,多次榮獲縣級一等獎,看到孩子們燦爛的笑容,瞬間我的內心被融化了,覺得付出沒有白費。孩子們走上更大的舞臺,體驗成功帶來的快樂,也很好的檢驗了我的教學成果。
課堂上充分認可孩子們的能力,給予她們自信心,與孩子們一起練習,一起揮灑汗水,而后享受成功的喜悅。正是我將教學做合而為一,才使我的教育之樹結出了一枚枚碩果。
二、“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
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因此我們在教授學生日常學習知識的同時,我們學校的領導班子成員也帶領師生共同參與進生活勞動中,做一名志愿者,從勞動中獲得感悟和學習。我認為這次生活實踐遠比學生在課堂上說著如何做一個勤勞的人來的更為實際。
三、實施創新教育
早在陶行知先生求學于金陵大學(南京大學前身)時,受學校民主自由思想和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已經產生了革舊布新的思想。1915年夏,陶行知先生投身于教育事業,開始將其樸素的創新思想延伸到教育領域,他在發表的文章中論述了第一流的教育家,不是政客的教育家,不是書生的教育家,也不是經驗的教育家,而是“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的教育家。
今年是我縣實施“縣管校聘”的第一年,為優化教師資源配置,解決偏遠學校師資薄弱的問題,激發教師活力,我鎮在中心校校長陳富林同志的帶領下,大膽創新,實施了體育、音樂、美術、英語學科到薄弱小學的'走教活動,全鎮一盤棋。我校音樂、美術學科到疙瘩小學進行走教,每周兩節課。我作為一名音樂教師,面對這種新的教育形式,勇于接受,欣喜于新的嘗試,但同時又擔憂學生群體不同,無法勝任。以前面對的是初中的大學生,我開始搜索小學生適合唱的歌曲視頻,學習肢體動作,希望孩子們在上音樂課的時候能夠邊唱邊做動作,加強孩子們肢體的協調性,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領導的舉措是一項創新,我的教課也是一次創新。當看到孩子們一副副天真的笑臉時,一切都是值得的。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帶給我們的是寶貴的經驗和財富,使我們學習、研究、傳承和發展永恒的課題,陶行知帶給我的智慧和啟迪猶如一場春雨,讓我在音樂課堂上,做出更多的嘗試和改變,讓我的學生們也享受著如春雨般的滋潤和成長!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 2
作為一名教師,多讀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論是不可獲缺的,寒假期間,我閱讀了名著《陶行知文集》,從中受益匪淺。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最具有影響力的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評精神和創造精神的教育開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實踐,行知合一的師德風范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的教育思想是一種具有創造性并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教育思想。
一、實施愛的教育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畢生從事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陶行知先生用這樣樸素而又富有真理的語言告訴我們,做教師要真誠、熱情、懂得奉獻。作為小學教師的我,面對的是一群天真可愛的孩子,他們做人的道理需要培養,他們與人交往的能力需要提高,他們的學習習慣需要培養,他們的豐富情感需要培養、激發……
小學老師需要用愛心去溫暖孩子,用耐心去理解孩子,用關心去照顧孩子,用信心去鼓勵孩子,用細心去觀察孩子,這即所謂的"五心",用"五心"去對待每一個孩子和家長不正是作為一名小學老師的職責嗎。
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對后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后一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二、實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入進行課程改革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陶行知曾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課程課改確立了以幼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突出了學生發展的自主性和能動性,讓孩子學會生活,學會探究,學會表達,致力于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生活教育從一日活動開始,作為老師,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識,追蹤觀察,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回應,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得經驗,豐富情感體驗,發展認知,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必要的基礎,為學生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礎。
三、實踐創新教育
認真學習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從書本和試卷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去看社會、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閑置的雙手動起來,去做事情,做到"學做合一";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從"只聽不思"中解放出來,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學會思維;解放學生的嘴--給他們說的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解放學生的空間--除了課堂學習,還引導他們走向課外,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給他們廣闊的天地;解放學生的時間--不用功課把他們的業余時間填滿,給他們活動的自由,把課堂之外的時間還給他們。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寶貴的經驗和財富,是我們學習、研究、繼承和發展的永恒的課題,是創造型教師及專業發展義不容辭的責任。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 3
第一次讀《陶行知文集》時我還是個大學生,帶著對教師生涯的美好憧憬和滿腔熱情認真地讀了一遍。“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把真誠的愛獻給了他熱愛的教育事業,把愛灑向每一個學生。“愛滿天下”更是他一生奉行的格言。如今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我對這些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再讀《陶行知文集》,我不忍釋卷,書中的一個個故事、一句句名言,引導著我反思,啟發著我思考。教導著我對學生應有一顆愛心,要愛得真誠,愛得真心,要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感覺得到。陶先生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丑為取舍”,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公正的,對學困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讓學生在愛的溫暖中自我涅槃。
愛是打破偏見,尊重孩子
偏見,就像一座大山,壓在孩子的頭上,任憑怎么努力都無法搬開,孩子最后自我放棄,自動把自己歸入壞孩子陣營。作為教師的我們,一定要打破心中的成見,懷著滿腔的愛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正如陶先生所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諷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哪吒,一出生就被貼上妖怪的標簽,即使他斬妖除魔并救人于危難,換來的卻是嘲笑。于是他破罐子破摔,大搞破壞。可他也曾如此天真無邪,和小妹妹踢毽子,笑得那么干凈陽光。他渴望被贊美,被尊重,卻一次次落空。偏見和定義,最為傷人。生活中,作為教師的我們也曾不自覺地如陳塘關百姓一樣,用批評指責的方式對待班級的熊孩子,在孩子屢屢犯錯后形成一個刻板印象,一犯錯就是指責和數落,根本無法達到教育轉化的目的。正如馬卡連柯所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人的頹廢和放棄,都是從失望開始的。在付出真誠和汗水后沒有期許的收獲,便容易使人懷疑付出和收獲的'關系,進而否定自我,在消極的自我暗示中放棄,這些熊孩子表面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刀槍不入,其實內心非常在意。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人類本性上最深的企圖之一,是期望被贊美、欽佩和尊重。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但在心靈最柔軟的地方,深藏著同樣的,被尊重、被認可、被接納、被贊美的期望。對孩子多一些認可,將眼光和注意力集中于孩子的閃光點,我們會驚喜地發現,他們會向著我們所期望的方向發展。陶行知先生“四顆糖”的故事是我們學習的典范,想要孩子變得更好的做法,不是打壓,而是用善意的贊美和期許,尊重孩子的個性化發展,鼓勵他去為實現夢想而努力。成功的路很遠,資質不佳、有點“熊”的孩子更需要父母和教師的理解和包容。我們在乎、尊重孩子,也在乎他們的想法,孩子的心靈就會為我們打開。
曾經遇到過一個破壞力很強的孩子,讓同學懼怕,讓老師頭疼,行為惡劣,軟硬不吃,來硬招他直接正面沖突,用軟招他一臉不屑,永遠一副“我就這樣,你能拿我怎么辦”的表情。我想盡辦法,收效甚微,于是我去家訪。踏進他家門,我驚呆了,狹小的出租屋,客廳堆滿雜物,地板和物件都臟兮兮的。他家里四個孩子,他是老三。父親滄桑的臉上寫滿不耐煩。母親暴躁易怒罵罵咧咧,對不請自來的我只說了一句話:“老師,我要上夜班了,那個廢物你不用管他,我當初就應該把他掐死。”震驚的我回頭,看到孩子眼里的淚光。那一刻,我的心好疼,我好想把他抱在懷里。家訪后我們進行了一次平等的如朋友般敞開心扉的暢聊,頑劣的孩子首次對我敞開心扉,起因在于一年級時班上孩子老是說他臭,嫌棄他排擠他,可沒人知道才6歲的他要自己洗衣服做飯。在家里得不到父母手足的關愛,在學校受不到同學、老師的尊重。他也努力過,無奈成見太深,在他人消極的暗示下自我放棄,頑劣不堪。從此,我對他多了一份關愛,每天真誠的問候,善意的微笑,點滴進步公開表揚,偶爾犯錯私下引導。稀疏平常的問候,卻柔軟了他的心。人最深層的心理動機,是渴望被在乎。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偶爾還會犯錯,但身上的脾氣已經消失,被尊重被在乎的他,眼里有光,心中有夢。
愛是積極暗示,表揚鼓勵
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給孩子撐起一片抵御自我否定的屏障,有助于自信心的樹立和發展。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給熊孩子多一點肯定,抓住閃光點,多鼓勵多表揚,讓孩子在積極的自我暗示中,邁向全新的自我。
愛是耐心引導,有效溝通
在日常教學中,面對熊孩子,作為教師的我們內心燃起的是不耐煩,是憤怒,是想以更大的氣勢壓倒對方的簡單而粗暴的處理方式:我們對著孩子大喊大叫,威脅恐嚇無所不及。結果卻是硬碰硬,沖突升級,壓抑的情緒在下一次更猛烈地爆發。顯然,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是失敗的,缺乏愛和溝通,積壓的情緒會埋下巨大的隱患。孩子的壞情緒總是有內在原因的,面對壞情緒應以疏通為主,而非強堵,正如治水,堵的結果最終是全線崩潰,溝通便是疏通壞情緒的最好方式。
愛是培養責任,發揚個性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生命個體,發揚個性,因材施教,給孩子多一點肯定,讓孩子勇敢做自己,在自我進步與肯定中,培養責任,懂得擔當。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由他自己決定。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家長和老師可以創造條件,放手讓他們去做一些看起來可能力所不能及的事,賦予孩子更多的責任與擔當。讓他們勇敢做自己,沒有一個“熊孩子”是天生的。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個個生動活潑、有著自己個性和天賦的孩子。我們要做的就是尊重他們的個性,盡我們所能去喚醒孩子內在的智慧與潛能,鼓勵他們做自己,發現自己存在的獨特意義,形成健全人格,讓每一個孩子在有愛的環境中活出屬于自己的精彩。
愛是向善向美,包容關愛
愛,有神奇的力量,如陽光,一落到孩子心靈的枝頭,那些枝葉便會生機盎然起來。正是這種無條件的愛,喚醒了那些假裝自己是壞孩子的學生。
陶行知先生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如果教育中面對誤入迷途的孩子,我們也能在心靈上再走近一點兒,多一點兒關懷,多一點期待,他們心靈的天空就可能會多一點兒晴朗。“一個最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輕易被打動,也最能識別善意。”
愛,看似柔弱,卻不可戰勝。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 4
作為一名教師,多讀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論是不可獲缺的。利用假期時間,我閱讀了《陶行知文集》,從中受益匪淺。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學高才能為人師,身正才能為人范。他道出了作為一名合格教師,除了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較高的文化水準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師應有良好的道德素質。教師的道德品質,不僅是規范自己行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學生的需要。教師職業的特殊在于育人,不僅用自己的學識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僅通過自己的語言去傳授知識,而且要用自己的靈魂去塑造學生的靈魂。
陶行知先生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為人民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是啊!在學生面前,教師是一個榜樣,是一本書,是一幅畫,教師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風尚是影響學生、教育學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學生的語文學習僅僅靠閱讀課本中的文章,閱讀量是遠遠不夠的,如何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增加他們的閱讀量,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我始終在不斷摸索、嘗試:
(1)、給他們推薦好書,甚至到少兒圖書館給他們借書,而且當前暢銷的兒童讀物,適合青少年的優秀書刊,我都買來或借來讀,以求和孩子們找到共鳴,有共同談論的話題。這樣一來,孩子們感覺老師和他之間的距離在縮小,在班級中掀起了一股讀書的熱潮,互相“攀比”,看誰讀得書多。借機開展讀書交流會、討論會,使讀課外書常態化、自覺化。
(2)誦讀經典的古詩文。老師教學時的出口成章,讓學生深深地折服,發自內心想像老師一樣多背古詩文,自主學習自然就落到了實處。在作業不多的情況下,堅持每周背誦2—3首古詩,積累內化。
(3)優秀的名家名篇,不是太深奧難懂的鼓勵學生背誦。如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那清新的文字,詩一般的筆調,背著背著,學生就完全融入了這充滿生機和活力,充滿希望的春天里。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 5
生活在災難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舊中國的陶行知先生,不愧為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實踐家和偉大的實踐教育家,他畢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業,為改革中國教育,創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論體系,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雖然時代在進步,教育在發展,但是你會發現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閃耀著奪眼的光芒,具有十分重要的現代價值。當我第一眼翻看書本的時候才知道原來本書都是陶行知以信件的形式跟其他友人探討教育而留下的寶貴資料,有種重現當時陶先生為教育事業憂心忡忡的心,也讓我們讀者深切的感受到陶先生對教育事業的貢獻和親力親為。
書里有設計到陶先生對新中國成立后教育的發展的看法、有對如何創辦學校的'建議、有對發展平民教育的肯定,在這里我主要談談書中的一些跟我自身教師發展有關的感想。
1919年2月,陶先生研究了當時的教育現狀,把教師分為大致三種。第一種教師:只會教書。這種教師把學生當成了書架子、字紙蔞,書上的東西一鍋兒往學習腦袋里裝;第二種教師:教學生。這種教師所注意的中心已從書本移到學生上,果然比第一種好,是一種進步,然而學生仍然是被動地學習,被動地接受知識;第三種教師:教學生學。這種教師要教會學生去探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要學生學得"自得",學得"自動"。對照每一位教師,自己屬于哪一種教師呢?的確值得大家深思一番。而這一點學軍中學的老師做的甚好,一個學生不知道原理他不肯就這么死記硬背,他非要打破沙鍋問到底,再者是老師也有一定要教學學生如何學習的沖勁,他們也不屑于只教學生知識點,他們課堂貫穿的更多的事知識學習的方法,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的掌握自然很快,要是以后我們的學生沒有強烈的求知欲,那我們該如何操作?這個需要我們去好好深思。
陶先生又說:教的法子必須根據于學的法子。教師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讓教的法子自然根據學的法子。要學生怎樣學就須怎樣教;學得多教得多;學得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得慢教得慢。陶先生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們所要倡導的——"因材施教"嗎?。而我們現今的教育,特別是高中階段主要就是為了高考,無法做到全面的素質教育,所以我們的因材施教也只能是高考方面的因材施教,所以依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可以適當的劃分幾個行政部,讓弱的學生接受慢進度的教學,課后完成更加基礎的習題,而學習能力好的同學自然是進入快節奏的班級,因為書本上的知識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學習的渴望了。在這里我們要跟家長溝通好,學習能力差的孩子放在快節奏的環境里只是越學越沒樂趣,最后喪失學習興趣,在慢節奏的班級里不代表孩子差,而只是一個過渡。
在"教學合一"的理論中,陶行知先生還強調:先生不僅要拿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并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他認為,教師不是販買知識的,教師自己的知識也會陳舊的,自己也要進步。一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另一方面都是也要不斷研究學問,就能時常找到新理。陶行知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們今天所倡導的教學應該是——"教學相長"嗎?。
陶行知的"教學合一"的教改思想,強調的就是師生之間的互動,是在他杜威教師那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礎上的新的突破,這對于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陶行知的教育理論很值得我們教師反復斟酌,我想每次閱讀都會帶給我們全新的感悟。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 6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創造教育是核心,民主教育是目標。其紅線是:萬年大計,教育為本,師德為本,育人為本,即以人為本,教育為根,德育為先。
讀完《陶行知文集》一書,我頓覺獲益匪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要用愛心滋潤學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樸實的語言蘊含著淳樸、真摯的師愛。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給我很大的啟示:我要像陶先生那樣,用偉大的愛心去滋潤無數顆童心,培養出無數顆愛心。
愛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一種情感。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自己很愛學生,愛成績優秀的學生,愛乖巧聽話的學生,愛漂亮、可愛的學生??可是比比陶先生,覺得自己太渺小了。陶先生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丑為取舍“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于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做到了“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
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每個孩子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他可能在某個方面不如別人,但在另一方面卻勝人一籌。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褒貶之,把“差生”視為“朽木”,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例如我所教學的班級有個學生叫陳小東同學,他特別調皮,誰都不愿意和他同桌,但我知道這樣的學生如果調皮就一頓呵斥,或者簡單粗暴的教育或者挖苦只會適得其反,使他的逆反心理更強,而我在課堂中總是樹立他的自尊心,讓他知道自己也是有優點的同學并不是什么都是缺點,然后我注重鼓勵他發揚優點逐步改正缺點,現在他比以前進步多了。
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老師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師也想到了。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
當然,愛里有嚴,愛里有教育。陶先生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為美德,絕不可浪費,看到學生出現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作為現代的`教師,更應多教給孩子一點謙讓、寬容、仁愛;多灌輸一點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種找到前進的路,學會愛父母、愛他人、愛家庭、愛學校、愛祖國,心中充滿愛。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畢生從事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愛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對后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后一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在愛的教育中,培養學生愛的情感,用愛的情感幫助學生塑造人格。如開展“我與父母通信”活動,使學生們感受父母的愛,從而培養學生愛父母、愛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礎,善良的心和愛他人、愛祖國的情操也是創新智慧的心理基礎。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 7
陶行知常說:“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偉人還大。”“尊重學生”,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為“朽木”。有的教師口誅之余,施以體罰,更是辱人之舉。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于事無補,反教學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們會摔破罐,撐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對體罰,他準確地說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余,在時代的意義上說它已成為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為,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罰非愛,而是對學習的傷害。作為現代學校的教師,我們要記住陶行知的話:“我們奮斗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動武,意味著教師自身的失職。
當然,愛不是放縱,愛里有紀律,愛里有教育。作為現代的教師,在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能去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才能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
老師們,熱愛自己的學生吧!當我們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鐵塊,需要更多的愛去熔煉鍛造呢?當一些學生輟學,是否反思自己將愛灑向他的心間去了呢?有一個鄉村女教師為走訪學生翻山越嶺,不幸摔傷,但第二天又冒雪走訪了,她硬是以滿腔的愛找回20多個輟學生。我們能否用自己的愛將孩子牢牢留住,不讓他們流失呢?
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須要“制”的,否則既無補于事又傷神傷身,久之反倒說明自身無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自己的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 8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需要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教師要常讀書,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上課就越輕松。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需要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教師要常讀書,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上課就越輕松。”
這句話不正道出了讀書的重要性、學習的重要性嗎?作為教師的我們雖然現在正處于假期的狀態,但是我們的學習并沒有因此而停止。利用這個假期,我讀了《陶行知文集》,讓我獲益匪淺。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覺到他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與熱愛,越是欽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動于他人格的偉岸。
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讓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在傳統的教育中我們讓學生讀死書,讓他們以考試分數為目的,以分數來分學生的好壞。陶爺爺形象的把傳統教育比喻為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對殺人的各種考試。這是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課標中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主。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現代學習方式,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多么的重要。現代的教育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上取得和諧發展。
二、在教學中要“教學做合一”。什么是教學合一,所謂的教學合一:第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第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生學的法子;第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第一種和第二種理由要說先生的教要和學生的學相聯絡;第三種理由是說先生的教要和先生的學相聯絡。這里的先生指的就是我們現在的教師,教師不能一味地只顧自己的教,讓學生去跟著自己的節奏步調走,而忽略了學生的學。好的教師應該是把教和學聯絡起來,引導學生教他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且能夠利用這種方法去解決別的問題,這樣學生才能探知識的根源,求知識的歸宿,對于世間一切真理,不難取之無盡,用之無窮了。另外教師除了要教學生學,自己也要不斷的去學習,讓自己擁有無盡的寶藏,才能讓學生擁有更多的知識,才能使自己的教學充滿活力,不枯燥。就像孔子說的:要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這一方法論是陶行知在杜威“做中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得出的。陶行知認為,也只有了教學做合一的方法論,“生活即教育”和“社會即學校”才能夠具有可操作性。教學做合一則解決了當時中國教育與實際生活相脫離的問題,以及將教、學、做三者分離的教育狀況,而是將勞力與勞心相結合,實現了教、學、做三者合一的目標。
三、“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教師,沒有對學生的愛、沒有對教育事業的愛是無法教育好學生的。對學生的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教師如果缺少對學生的愛,那么教學也會缺少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教師愛學生,才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才能教育產生效果。那么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當怎樣實踐愛的教育呢?“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認為,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但是,尊重不是放縱,愛里要有嚴,尊重里要有教育。當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教師要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讓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正確前進的路。由此我認為,我們現代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不僅成為學生的知識傳授者,更是成為學生心靈的慰藉者,成為學生的“心靈雞湯”。
俗話說的好:“學無止境”。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更應該不斷地去學習,不斷地去深造,積累更多的知識去提升自己的教育素養、學習教育的真正內涵、學習這些教育大家的教育真諦。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 9
拿到《陶行知文集》這本書的時候,有些犯難情緒。因為不知該從哪兒入手。于是就翻開了目錄,立刻地,就被《師范生第二變——變個小孩子》這個題目所吸引。
“不可忽視小孩子的情感”,當此句躍入眼簾時,我陷入了沉思,思緒也不由千回百轉,那一幕幕、一句句不由在腦海中回蕩:每當下課后,孩子總愛圍在身邊,頂著那一張張無與倫比的燦爛笑臉,連太陽都為之失色。他愛說笑話給你聽,希望換得你的一笑;他愛為你捏肩捶背,換得一句輕聲的“謝謝”,然后再歡呼雀躍般的回句“不用謝”;他愛興奮地向你展示他在生活中點滴的成果,希望聽到你的一句贊美:“你真是了不起!”;他愛向你報告同學們之間發生地你再三禁令的小事,希望你賦予他神圣的職責;他愛將自己帶來的水果與你分享,眨著明亮的眼睛期待你能接受;他愛不厭其煩地向你介紹著家庭成員最近的動向,以期你對他有更深層的'了解。他愛,在他犯了錯被批評后,滴落下悔恨的眼淚,再伴上一句深切的懺悔:“老師,我知道錯了。”以期得到你的原諒,然后轉身,又是一片歡聲笑語。
可是,每當在短暫的課間休息時間里,我們總是埋首于作業堆中,或者在訓斥那幾個“慣犯”。所以,當他要說笑話時,一句“下次吧”,凍結了孩子的笑顏;當他給你水果時,你的拒絕接受讓他心傷;當他......總之,他們的滿腔熱情總是被我的敷衍而大打折扣。其實,孩子的心思很單純,是希望與你多親近,而我們不停歇的腳步,讓他們抓不住,于是,距離就越拉越遠,也許,長此以往下去,孩子再也無法懷有當初的盛情。
如若,放慢腳步,降低身姿,變成他們中的一員,也許,學校將成為師生共同的樂園。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 10
作為一名教師,多讀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論是不可獲缺的。假期之中,我閱讀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體系的主旨。我們可以從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中汲取豐富的養料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
一、實施愛的教育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畢生從事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愛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對后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后一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在愛的教育中,培養學生愛的情感,用愛的情感幫助學生塑造人格。如開展“我與父母通信”活動,使學生們感受父母的愛,從而培養學生愛父母、愛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礎,善良的心和愛他人、愛祖國的情操也是創新智慧的心理基礎。
二、實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內涵十分深廣,而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他的生活教育從內容上看是動態的,隨環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變化而變化。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學,就怎么教”,而教學的中心是“做”即實際生活。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學都要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書本知識要聯系社會實際,引導學生關心家鄉的建設、國家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成就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這樣,不僅使學生開闊了眼界,書本上的知識活了起來,而且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課外,指導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如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文藝節目,歌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學生們自編小報,自己寫稿,自己設計版面,幼稚的作品中體現著學生們豐富的想象和創造。每組織一次活動,都有明確的目的、具體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盡可能好的實效。
三、實踐創新教育
創新教育是教育觀念,又是具體的教學思想,它只有化作具體的教育教學的操作方法才能夠實現。但教育教學無定法,因此它又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為此,今后我更要認真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牢固樹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基礎教育主流價值體系觀念,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以陶行知先生為楷模,學習他高尚的人格品質,求真求實求創造的教育理念,成為敬業愛崗、師德高尚、業務精良、創新務實的教師,為培養學生成為“真人”,并具有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認真學習了陶行知先生的“五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
1、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從書本和試卷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去看社會、看自然、看生活;
2、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閑置的雙手動起來,去做事情,做到“學做合一”;
3、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從“只聽不思”中解放出來,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學會思維;
4、解放學生的嘴——給他們說的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
5、解放學生的空間——除了課堂學習,還引導他們走向課外,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給他們廣闊的天地。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寶貴的經驗和財富,是我們學習、研究、繼承和發展的永恒的課題,是創造型教師及專業發展義不容辭的責任。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 11
作為一名教師,我多次閱讀《陶行知文集》這本書,可每讀一次,都會有新的體會和感受,在簡簡單單的字里行間中,我看到了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為了教育而鞠躬盡瘁的身影。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什么能讓陶行知先生擁有如此博大的胸懷?“愛”,愛學生,愛科學,愛教育,愛真理,愛人民。因為愛,才能做到“為了孩子,甘為駱駝。于人有益,牛馬也做。”因為愛,“教師乃一門快樂之事業”,如孔子,一生誨人不倦,至于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我很高興我熱愛教師這一職業,我也深深地愛著我的學生。因為愛,我的學生們有的活潑機靈,有的靦腆內秀,有的樂觀開朗,我能在每個孩子身上發現他的閃光點,找到他的優點和長處,我能為他們所取得的每一個進步歡呼鼓舞。老師的愛,是公平、公正、真誠的愛,愛每一個學生,以耐心、平等、關心、微笑、解惑、鼓勵種種方式體現愛,如涓涓細流,滲透進每個孩子的心靈。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真人,即真、善、美的'人。當今社會,隨著經濟的高度發展,負面問題也隨之增加,我們的孩子在人生發展的道路上,面對眼前的許多誘惑,會形成什么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需要老師及時幫他們指引方向。我們教師要摘掉“教書匠”這頂帽子,做一名教書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就要教會學生做真人。
“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這句話精辟、生動,初讀讓我忍俊不住,細細品味下來,卻是感觸良深。想起孩子們講的小故事《小馬過河》,小馬第一次過河,在河邊惴惴不安,老水牛對它說:“孩子,你過去吧,水淺得很,剛到小腿肚而已。”樹上的松鼠喊到:“危險,不能過,前兩天我的兄弟就被淹死了。”最后,小馬摸索著自己蹚過了河,水剛好到它的大腿。小馬以自己的行動得知它能不能過河的事實,“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了行動,才有知識,在此基礎上,我們培養創新精神。
現在,我也走在“行、知、創新”的教育道路上,為了衡量自己是否也在做一個真人,我會像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每天要四問那樣,問問自己今天進步了嗎?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相關文章:
陶行知的名言04-30
陶行知的名言02-10
陶行知的名言01-29
《陶行知文集》讀書筆記03-27
關于陶行知的名言精選03-02
陶行知教育名言10-10
陶行知的名言警句10-24
陶行知的教育名句01-28
關于陶行知的名言精選01-28
陶行知爺爺的聲音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