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行》讀后感500字

            發布時間:2017-07-22

              只希望能手牽手在太陽下散步”,這句象征《白夜行》故事內核的絕望念想。下面是關于小說的讀后感,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白夜行》讀后感1

              有些人的作品讀來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在那里你會感到閱讀的歡愉,好像冰的融化,花的盛開,會感受到愛與美,希望,比如那些精致淡雅的,周作人,冰心,梁實秋,余秋雨,席慕容與張曉風。我想大多數作家都是如此吧。然而,另外一些人的作品就是截然不同的,魯迅的犀利黑暗痛苦,李承鵬,王小波,杜甫屈原,雖然冷峻,嘔心瀝血,也自有其偉大與令人敬佩之處。這次是我第一次接觸東野圭吾的作品。

              早年雖然也看過羅生門和第五十一條龍,對日本作家這種幽暗的風格有所接觸,但我也知道,這樣陰冷的風格不會是我所喜歡的,包括源氏物語那種的風格。諸如紅樓夢,它前半部分還是洋溢著青春,愛與關懷,即使全篇也從未失去過對那種美好的贊頌。

              但是白夜行,這本書給我帶給我的是全然不同的閱讀體驗,也是因為一篇評論《黑夜之長,豈知白晝之光》,去看了全書。

              全書的基調陰森灰暗,間或會閃現一抹亮色,但隨后更大更重的陰霾便壓上來,給我造成極大的心理負擔與對人性的思考。

              但是仍然不得不說東野是大師,它寫出了社會現實的黑暗與無情。寫出了低層市民階層的生存狀態(雖然不是重點),它也寫出了兩個孩童到成人最悲劇的生存狀態,當然也有周圍一干人的生存狀態,這樣的狀態離到達和諧社會很遠很遠,也有著遠非柯南這樣的動畫片能夠反應出的社會真實。

              可能因為習慣,喜歡在安靜中寫作思考,我還是不能在嘈雜中寫作。

              東野圭吾的作品白夜行,人生如在白夜中行走,唐澤雪穗和桐原亮司,雖然一個在陽光上,一個在黑夜里,卻感覺都在白夜中行走,生命黑暗沒有陽光,只有自己制作的人造光。

              日本真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民族。能夠這樣真實地反映真實,可能是在譏刺社會,但是書中又何嘗不是包含著一種對正義平等的弘揚與追求。

              我很慶幸我是先看了書再去看的電影。

              我們語文老師讓我們只要記住兩句話,莊子的“夏蟲不可以喻冰矣”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我想我們很多人也是這樣一種夏蟲吧,蟬過了夏天就死了,當然無法理解寒冰是什么,我們生活在這個看似安逸幸福的生活里又怎么會知道那樣一種黑暗的社會現實。象牙塔里的我們要過多久才能成熟與成長,粉飾太平的思想空間里又何處能誕生自由的火花。

              可是雪穗與亮司卻被迫用一個童年,用一個瞬間去長大,去成熟,這是一個悲哀。我感動的還有東野圭吾寫的愛情,以前從未看過能夠如此不著一字,未有一次直接描寫兩名主角相知相識與相處,連絕別都顯的那么無情,然而這卻是一段最深刻與感人的感情,一段持續20多年,一段相互犧牲,保護慰藉的愛情,一段都將對方融入到自己的生命與骨髓的愛情,原來童年時的竹馬青梅的純真美好,青春年華的美好,在這段愛情看來都只是不可觸碰的水晶,支離破碎的倒影。

              原來,還有這樣一種愛。毀滅性的愛與悲哀,這讓我想到了張愛玲與魯迅,然而張愛玲的冷峻灰色卻從來寫的不是愛情,只是人士炎涼與滄桑,人性悲哀。從這一點上,我認為東野高明,這不啻于一段驚天地泣鬼神的愛,猶如梁祝苦命的生死相依,羅密歐與朱麗葉還有神父與信童為他們送信,梁山伯與祝英臺還有四九與銀杏幫他們傳情,張生鶯鶯還有紅娘,寶黛還有紫鵑晴雯,還有那么一些人去理解,去同情幫助他們和他們不為世俗所容的愛情,然而雪穗與亮司呢,就像兩個連載一起的與世人的絕緣體,周圍的人與父母同學,似乎都是仇敵,這是一對被孤立的人,處在一個缺少愛的環境的兩人。悲劇的開始或許只是偶然,但悲劇的持續總是有著令人深思的社會根源。

              愛在他們這里是自私的,亮司和雪穗為了愛情,為了生存,殺害了一個又一個人,罪惡一旦開始,不再源頭上制止,便會像病菌疫情一樣蔓延,他們被人傷害,過早承擔了無法想象的痛苦,這樣的經歷使他們具有攻擊性,進而報復那些敵人,可是并不止于是,他們還傷害了那些無關的,善良的生命。

              聽美國舞蹈家鄧肯說過,一個孩子在他童年的時候認識到了什么是美,他以后就會用一生去追尋美。那是童年的一片花海,那是真善美。而白夜行就是這句話的反面證明,看完之后,誰又能不為之感嘆惋惜呢?

              《白夜行》讀后感2:

              喜歡買書,尤其05年之后幾乎完全采用了網上購書模式,不僅因為方便、實惠,更因為可以大量瀏覽挑選的感覺。

              正是這種習慣,在購書網站熟悉了一個作家,名叫“東野圭吾”,日本人。因為其大量的推理偵探小說,在該類目,總位于暢銷榜,并且因為高產,幾乎占據了榜單的大半壁江山。

              偵探推理類小說一直是我的最愛之一,但在很長時間內,我卻從未訂購過這位號稱大師的作品,許是因為心理一直存在一種未必合理的觀點:“高產作家往往難以創作出真正的精品。”

              不過,直到今年7月,終于還是沒忍住好奇,有了嘗試的沖動。第一次選擇,挑選了東野圭吾公認的巔峰之作——《白夜行》,從書名來看,一部完全不知所以然但卻名氣甚大的作品。

              結果,兩天時間讀完。

              實事求是講,尚沒有一口氣讀完的酣暢淋漓感,但確實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是故事結構及講述方式,給人一種厚重、精妙感。

              故事從頭到尾,橫跨將近二十年。兩主人公11歲登場,直至30歲落幕。期間童年、少年、青年各個階段充滿詭異、辛酸和矛盾,卻唯獨缺少浪漫、溫情和善良。這是整篇作品的基調,也是令人直至最后為之動容的所在。

              人物出場頻繁,但卻相對突兀;故事情節順序描述,但卻并不連貫。初看,有如一個個碎片,雜亂無章,其實卻內在邏輯嚴謹。

              其以人物和情節的點滴呼應勾串而起,而勾串手法則是遍布通篇的伏筆,猶如散落但卻依然串著的珍珠一般,保持著核心線索的若隱若現,令讀者既不徹底迷失,又不至缺乏懸念。對于分寸感的拿捏,不失為大師水平。

              其次故事注重社會和時代背景的帶入,而這往往是大師與業余的最大差別。

              大師級作品,哪怕是鬼故事都一定存在大量有血有肉的價值集合,以便于各種的預設的離奇、荒誕又都能合情合理,發人深省,該部作品正是這樣。

              依本人看,本書所謂的案件懸念,并不特別出彩,比較出彩的反倒是對人性的推理。

              從頭至尾最引人懸念的,不是情節而是人物。為什么男孩、女孩,會有那么詭異的童年,那么冷漠的少年,乃至極具城府的成年?

              這種無法遏止的種種猜測和質疑,就像毒癮一樣,引人入勝的同時,也越發渲染出主人公的神秘、糾結以及深深壓抑的痛苦。這種痛苦伴隨著情節展開,也伴隨著主人公的成長展開,同時痛苦自身也在成長。從起初單純的恐懼、憤怒乃至報復感,逐漸生長出枝枝蔓蔓的復雜性格、心態和氣質,并由此滲透入成長的經歷和記憶,進而扭曲了自己、傷害了別人。

              兩個案子中,分別失去親人的孩子,均堅強的生存和成長起來,他們就像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一個風光迷人,一個晦澀陰沉。但十數年來每每出現的離奇、詭異,卻又讓你總能時不時感覺到二人之間似是而非的一種關聯,可這種感覺卻又無法真實捕捉,直到最后真相大白的一刻。

              然而,那一刻又真的真相大白了嗎?二人的交集被證實了,可是過程到底又是怎樣?無限聯想留給了讀者,無限回味也留給了讀者,好作品的典型特征。

              20年前男孩為了解救女孩,行兇殺人,對象就是自己的父親,那年他才11歲。此后,男孩、女孩實際成為彼此最為默契和信任的親人,她們相依為命,她們相互成就,她們相互奉獻,她們相互保護。

              一個通過美色套取商業機密,一個通過機密實現地下創富,并兼用暴力手段為對方掃清障礙。

              男孩子的愛是真摯,深沉的,從最初11歲就敢冒謀殺罪名保護女孩,至十數年來甘作一個影子悄悄守護在女孩身邊,乃至最終30歲甘為保護女孩(不被抓住犯罪證據)奉獻自己的生命,無不體現得深刻,體現得壯烈。

              女孩子我無法斷定是否存在一樣的愛情,但至少她是心存最徹底的感激和信賴感的,就像女孩子所說,他的人生從來都是行進在沒有陽光的夜色當中,男孩是她在黑暗中,內心中唯一的太陽,“白夜行”之意,至此明朗。

              一段無法拿在太陽下晾曬的愛情,是扭曲的,它注定了悲劇式收場;但也注定感人肺腑,因為它克服了足夠辛酸的苦與痛。

              那么追根溯源,這一切又是如何產生,扭曲的根源又在哪里?

              這一切還要追溯到20年前。一雙雙罪惡之手伸向一個只有10歲的小姑娘,更令人不可思議的竟是由其生母主導,而母親那種為了家庭的迫不得已感,令小姑娘無論從能力還是道義上都失去了反抗機會,這種童年的扭曲經歷,給出了成年后扭曲人格的最佳注解。

              也許正是這種沁入內心深處的冷漠,使得她最終連暗夜最后一顆蠟燭的熄滅也可以表現得淡定、漠視。

              最后,面對男主人公從高樓的一躍而下,她的漠然轉身,雖然或許保全了自己,卻也就此澆滅了靈魂的最后一絲余溫。

              《白夜行》讀后感3:

              一口氣看完了東野奎吾的《白夜行》,小說以一場兇殺案開篇,圍繞這場案件情節徐徐展開,扣人心弦,直到最后才把真相展現在讀者面前,而這個真相實在讓人震驚,實在讓人想不到一個小學生竟然有如此的心機,不僅讀者想不到,警察絲毫也沒把嫌疑落在他們身上。于是,這場案件不了了之,竟整整拖了二十年。為了掩蓋真相,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不斷的鏟除他們身邊任何對他們不利的障礙,包括自己的親人。啊呀呀,還是連環殺人案。

              故事初看零亂,但卻又彼此絲絲相扣,真不愧是推理小說中的杰作。整體看下來小說陰郁而黑暗,不過據說電視版的《白夜行》可能會略顯溫情點,可能是多插入了一些男女主人公情感糾葛。而小說中兩人基本看不出彼此的情感交集,除了雪穗送給銅原親手繡的貼布袋,其上有銅原名字縮寫R&K以及后來雪穗開的精品店名也是以兩人的名字縮寫的R&Y。

              但兩人卻又是相生相利的,在有雪穗的地方總會有著銅原,雖然別人感受不到,甚至緊咬著他們不放的警察也沒發現他們的窩點,誰也不知他們是以何種方式來溝通的,但接下來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只會讓我們感覺他們的溝通是如此的緊密,配合是那么契合,不由人佩服而又寒栗,要是身邊也有這樣的人那有多恐怖呀,連親生父母、養母及對她無私關愛的閨蜜都可以下手。雖然直接殺手是銅原,但我覺得最恐怖的卻又是那個雪穗,她才是這一場場殺案的幕后指使者,而銅原僅僅是為了替他父親贖罪而已,為了贖罪,他立誓要不計條件保護雪穗,讓她能在太陽底下散步,當然這里面也包含著對雪穗那份深深的愛。而可惜的是雪穗童年的經歷已讓她失去了愛的能力,她早早的就已經就開始演戲了。她對一成說,我不懂得愛男人。我相信,這是她的內心話,也是真情的流露。

            • 2017-07-21
            • 2017-07-21
            • 《邊城》讀后感_800字2017-07-21
            • 《活著》讀后感1000字作文2017-07-21
            • 2017-07-21
            • 2017-07-21
            • 《圍城》讀后感2017-07-21
            • 2017-07-19
            • 2017-07-19
            • 2017-07-19

            精彩搶先看New  Top

            • 1
            • 2
            • 3 《邊城》讀后感_800字
            • 4 《活著》讀后感1000字作文
            • 5
            • 6
            • 7 《圍城》讀后感
            • 8
            • 9
            • 10

            最熱文章榜Hot  Top

            • 12017關于百年追夢全面小康讀后感
            • 2
            • 3
            • 4
            • 5百年追夢全面小康讀后感【優秀】
            • 6
            • 7
            • 8
            • 9關于百年追夢全面小康讀后感
            • 10小學生百年追夢全面小康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