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讀后感(通用17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了凡四訓 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了凡四訓讀后感 1
《了凡四訓》又名《命自我立》,作者是袁了凡。該書為袁了凡所作的家訓,以其親身經歷教戒他的`兒子袁天啟,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的故事。
袁了凡,原名袁黃,是明代重要思想家,是迄今所知中國第一位具名的善書作者。浙江嘉善縣魏塘鎮(今屬嘉興)人。袁黃青少年時聰穎敏悟,卓有異才,曾受教于云谷禪師,對天文、術數、水利、軍政、醫藥等無不研究,補諸生。他的《了凡四訓》融會道教哲學與儒家理學,勸人積善改過,強調從治心入手的自我修養,提倡記功過格,在社會上流傳甚廣。
了凡四訓讀后感 2
《易經》里講“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累善德的家庭一定可以得到豐厚的回報。
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是積陽德,做了好事別人都不知道是積陰德。《了凡四訓》告訴我們,如果你今天看到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你沒有去幫助他,那么有一天,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會指望誰來幫助你呢?
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積極的去做善事,不要擔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這么做,就會產生巨大的能量。
為人處世,要秉持一顆善心,積德行善自然會有好報,但是同時也要兼顧行善帶來的后果,切莫好心辦壞事。
了凡四訓讀后感 3
跟著學生的早讀,大聲的讀了兩遍《了凡四訓》,薄薄的一本書,大約幾千字吧,內心也在發生著很大的變化,由之前的不信、不認可,到現在越想越覺得非常有道理,國學經典,果然名不虛傳!
《了凡四訓》這本書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做的家訓,以此訓誡它的兒子袁天啟,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從善。并且以他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現身說法,在早期驗證了命數的準確性,到后來,進一步通曉了命數的由來,說明人們完全可以改造和掌握自己的命運,自求多福的道理。
一直覺得“天命”是很神秘的東西,作為唯物主義者,不相信真的會有一種叫做“命”的東西,而且也不相信它的神奇,不相信所謂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在這本書中,袁了凡將自己一生的`經歷完完整整的寫了出來,淳淳告誡兒子,我就是這樣把命運給改了的,你按照我說的去做,你的命也就改了。這太震撼了!說的很簡單,但是仔細一想,把“命”改了,這不是開玩笑嗎?中國人的骨子里,始終存在一個觀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也就是說袁了凡認為“命”是可以由自己來改變的,在天命面前,人們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們可以充分的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來認識命運,改變命運。
既然袁了凡也談到,命運是可以改變的,那么“命”一定是主觀的哲學范疇,而不是客觀的范疇,如果“命”是客觀的,那一定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無論你喜歡它還是討厭它,都是難以改變的,由此想來,盡管《了凡四訓》中有很多看似神秘的東西,但是在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上,還是唯物主義的。
袁了凡在告誡自己的孩子,多做善事,多積德,必有好命,做壞事,可能當時沒有惡報,但是必然會殃及子孫后人,正如《易經》所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殃”,也如佛家所云;“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通過修己正身,多做善事,最終達到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們每天都在追名逐利,可是有沒有仔細想想,我們應該擁有這些東西嗎?我們有福嗎?我們積功累行了嗎?我們有容人之量嗎?我們是不是心胸狹隘?是不是常妄言妄語呢?我們是不是沒有羞恥之心呢?很慚愧,我們沒有修福德,沒有積功累行,沒有容人之量,更是經常打壓諷刺別人來抬高自己,妄言妄語數也數不清.既然如此,我們還整天奢求什么功名利祿呢?即使有功名利祿降臨,我們“德能配位”嗎?
正如文中所言,要改過,我們要有三心,第一,要發恥心。第二,要發畏心。第三,要發勇心。“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
讀此書,領悟精華,改變命運,自求多福!它會給我們帶來好運道,也會惠及子孫后代。
了凡四訓讀后感 4
《了凡四訓》這本書可能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它是古代勸善書中的名片,內容涉及四個方面的訓誡,即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強調的是人的命運完全可以由自己掌控,一生成敗完全取決于自身所作所為,所謂“命自我作,福自己求。”此書還值得一看。
我們是在李老師的帶領之下進入到這本書中的,以前,我總認為文言文一點意思都沒有。還非常難懂,繞口。可當我真正的用心去理解文章內容時,卻發現文言文的.好處:用白話要說一大堆的話,用文言文一、兩句就搞定了,而且越讀越有味道。
這么多的句子,都使我印象非常深刻,有這樣一句話是我有很多感觸:
“小者如芒刺在肉,速為抉剔;大者如毒蛇嚙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次風雷之所為益也。”我的理解是:一些小的壞習氣,可能在你眼里不算什么,但如果不立即剔除就會引起許多事端;大的惡習要馬上徹底丟掉。如果有一絲猶豫,以后的惡果只有自己吃了。不論什么惡習,就馬上改掉,或許現在不算什么,長大后便會有居多壞事都來找你。就如手指里扎了一根刺,如不馬上清除,化膿、流水,最后可能導致整個手會廢掉。一個小惡習會影響多大的事啊!
《了凡四訓》讓我找到了讀文言文的樂趣,也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所以,大家一定要多讀多看《了凡四訓》!就算看不懂也不要緊,要慢慢去摸索。
了凡四訓讀后感 5
本篇細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了凡敘述十個案例以論證“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第二部分從八個對立面去精細論述“善”(為什么要細致論述“善”了,因為“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第三部分是將生活中的善行歸為十大類,可對照而推而廣之。
在這里,我將簡述了凡從八個對立面(真假,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對善的細致描述,很有啟發意義。
善的真假,判斷標準,是否有益于他人。一個人的言語,行為,態度都是表象,動聽的言語,友善的行為,恭敬的態度,為世人所喜,但并不一定對他人有益。因此,存公心,有根心(真心),無企圖是真善。
善的端曲,判斷標準,善心純不純正。純正為端,有雜念為曲。如上所說,人的行為表現可以選擇,但是內心是否真的純凈。
善的陰陽,判斷標準,是否為公眾知曉。做善事被公眾知曉為陽善,不被公眾知曉為陰德。陽德的.回報是“享世名”,名與實不符多有“奇禍”;陰德回報是“天報之”,為自己,家人,子孫所享。所以古人多勸多積陰德。
善的是非,判斷標準,是否有益于社會,是否從長遠角度考慮。很多善的行為,對于個人來講是道德水平極高的表現,但是不能用自己的高標準去要求或者號召普通民眾,普通民眾會因為難以做到,或者說會因為相形見絀,反而不做這類善事了。反而非善。
善的偏正,判斷標準,好心辦好事,為正;壞心辦壞事,為偏。好心辦成了壞事,為正中偏,壞心也可能辦成好事,為偏中正。
善的半滿,判斷標準,積善心誠,勤積善,施心真為滿;心不真,誠,為半。與你實際的貢獻的并沒有關系,心真誠,即使能力很小也為滿;心不真誠,即使能力很多也為半。
善的大小,判斷標準,引用原文:“故志在家國,則善雖少而大;茍在一身,雖多亦小。”
善的難易,判斷標準,引用原文:“難舍處能舍,難忍處能忍”則為難。
具體了解了善的內涵,本著一顆真誠心做事情,就是那句“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了。
了凡四訓讀后感 6
如何呵護自己的心靈?
在《了凡四訓》中,了凡先生給的答案是,行善。
全書宗旨在于“行萬善”。了凡先生說到,當他需要實現某個愿望時,就發愿行善,行三千善,行萬善。
為什么要行善呢?行善是為了積累陰德,積累福報,更簡單點來說就是自己做了那么多好事,內心就不會有愧,人生也不會有什么遺憾。
王陽明先生說,要致良知。致良知和行善,都是為了培養自己的心靈。大師的思想基本上殊途同歸。
如果自己的心靈沒有養護好,那么做什么事情都會走了樣。
比如拿我自己的例子:最近在學習舊房改造,不得不說我的.起心動念就是買賣心。抱著一顆買賣心,房東怎會愿意相信我呢?動了買賣心就做不起來,但如果起心動念就是為了生活在這里人打造最美好的居家環境,那心中的焦慮還是這樣嗎?沒有擺正心態,晚上怎么會睡得好呢?
那怎么樣才是好的行善?
是不是所有的行善都是好的?
不一定,有時候你認為自己做了好事,但別人不一定這么認為。那怎么衡量?
中峰和尚說:“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惡”
也就是做了對別人好的事情的,是善良的;做了對自己好的事情就是惡。要是對別人,那么就算是打罵也是好的;如果對自己好,就算對人恭謙有禮,那也是不好的。
就好比,只是簡單的把玫瑰插到土里,然后就不管不顧了,這不叫真正的行善。真正的善,是按植物生長規律,給予足夠的陽光及養分,讓它真正的生根發芽開出花,這才叫善。
了凡四訓讀后感 7
《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在69歲時所著,以他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是如何多行善事,最終改造命運,心想事成。袁了凡先生在年輕時,曾有以為大師幫其算命,只能活到53歲,做官做到現在的縣長級別,而且膝下無子女。隨著袁了凡先生的人生軌跡,每一步都跟大師算的一模一樣,袁了凡先生深信不疑,認為這就是自己的命運,認為他的一生就這樣了。但后來他又遇一位大師的指點,從而明白了修善斷惡,改變自己原定的命運,最后活到了74歲,官位也晉升到了進士,還得了兩個兒子。這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立命之學。即“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袁了凡先生剛開始覺得自己的人生命運和第一位大師算的.一樣,覺得命已天定,從此聽天由命,然后到后來受到第二位大師的指點,在生活中多行善事,立斷惡念,得到了不一樣的命運。
改過之法。即先改過,再積善。改過的結果就是避災避禍,不改過,修的善也會大打折扣,積的善和福也會漏掉。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做了錯事要有羞恥心,對待任何事物都要有敬畏之心,要勇于承認和改正錯誤。
積善之方。要做到與人為善、勸人為善、敬重尊長、愛惜生命等,多行善事,福澤綿延。《易經》也說過: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謙德之效。這就告誡我們要始終保持一個謙卑的心,遇人遇事都要謙卑,不可驕傲自滿。
了凡四訓讀后感 8
立命是什么?立命就是自己要創造命運,而不是讓被命運束縛。
以前一直想不明白,命由天定和努力奮斗之間的關系,我并不是完全不相信命運的人,但我更愿意相信努力奮斗的意義,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訓》,終于找到了一種可以說服自己的觀點,袁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雖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同時也沒有了人生的追求,而人生總是有那么一點不可知的意味才能過得興致盎然,回味悠長,直到遇到了云谷禪師改變了他的一生,說來簡單,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說的就是人只要起心動念,就有命運,極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長,他的命算不來。極惡的`人,多半是過去生修大富大貴,因為造惡把福折損了,雖折還有余福。俗話說: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只是報應的時間未必在當世,可能禍及后代子孫。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說法,指完全被命運捆住的人,即‘聽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實踐說明了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也印證了古圣賢孟老夫子所謂: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
人生能通過不斷的積善修德來突破命運的定數,讓固有的定數變為變數,最終命運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就像老禪師所說: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惡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這是一個積極向上的好方法,給人以希望和啟迪,具有樸素辨證主義的思維特征,讓人能冷靜面對世間的各種變化,勸人積極面對生活,可以說,讀此書,對事業,對生活有百利而無一害。《易經》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開篇就是,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教人行善,這是易經的第一要旨,否則,兇何可避,吉何可趨。
讀這本書我不僅懂得了命運可以改變及改變命運的方法,同時還認識了佛教是一種至善圓滿的教育,很慶幸看到了這本書。我將努力實行!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讀這本書,并按照古圣賢的教育理論來教育子孫后代,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比現在更繁榮富強。
了凡四訓讀后感 9
經好友和學校推薦,我利用寒假假期閱讀了《了凡四訓》一書。《了凡四訓》是明代袁了凡所著。該書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改書主要闡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講述“趨吉避兇”的方法;強調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積善累德,謙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夠求福得福善報無盡。
細心閱畢,猶如仰一座金佛,佛光四耀,讓我頭腦清醒,素心向上,對人生、命運、禍福有了本質的認識。
一、了其一生,善心永存。
袁了凡前輩,童年喪父,勤學習文,遇一老者,言其命數,一一核定,預其無子,預其不登科第。云谷禪師鼓勵他不要拘于天命,而應多行善事,必定會有福報。讓他“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出功過格,每日登記,善事不斷,果真中舉。“后遂起求子愿,亦許行三千善事。”果真生一男。
這是迷信嗎?非也。這不是純粹的.拜佛求經,而是用實際行動來行善。天有好生之德,你存善心,行善義,冥冥中所愿就會達成。這是自己種下的因,結成的果。你行善,會利于他人,也會間接利于自己,自己的天地就會開闊,所求即會成真。
所以,行善且是誠心行善,會提升自己的境界,會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我幫人人,人人幫我。亦如此。
二、不避錯誤,誠心改過。
人貴有自知之明。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行善之人,亦會犯錯。《論語》中寫道:“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說,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月食一樣,過錯是人人都看得見,改正的時候,人人都仰望著。犯了錯,誠心改過,根本上改過,亦是善事一件,應樂而為之。
三、積善之方,愛敬存心。
“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茍在一身,雖多亦小。“教我們心中要有大我。“貧賤作福皆難,難而能為,斯可貴耳。”教我們克服困難去行善,愛人敬人之心長存,積善無窮,萬德可備。有人說過,感恩力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對于滴水之恩與我們的人一定,要涌泉相報,這是一種行善;對于陌生人的相助,更是高級的積善。“水滴籌”中那些急需幫助者,與我素昧相識,但每每我都捐出一份愛心,不論多少心意貴誠。
四、謙則受益,德高轉命。
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求。時刻保持一顆謙遜之心,時刻保持高尚之德,命運之神,亦會青睞與之。
《了凡四訓》,堅定了我向善之心。
了凡四訓讀后感 10
《了凡四訓》里面講,擁有千金財富的人物必然本身就是千金的人物。于是,愈發郁悶。看來本人的生命本身就是輕于鴻毛的,如果能變得重于泰山?被印祖推崇的《了凡四訓》告訴了我們命運前定的真相,可是又告訴了可以改變命運的方法:行善積德。問題是,這樣的標準還是世俗化的標準:有兒子,中進士,當高官,發大財。
可是,這些對于佛教徒來說不是不重要的徒增煩惱之物么?世尊舍國棄家而求人生真諦,說明這些并不是他所求的目標,這些也不能作為標準吧。而且若把這些作為修佛的目標還是有分別心,修的是有為法呀,這應該不是四諦所宣揚的吧。也許,是我閱讀和理解錯了,袁先生和印祖的本意只是告訴后人命運是有的,但是一定可以改變的.,而且即使是富貴功名這樣的事情也是可以通過修善行和發愿改變的。但是,本人認為不能太過執著于本書的教誨,因為這些畢竟屬于有為法,也是根源于貪嗔癡念的,對錢財和權力的追求源于貪,對生兒子的追求源于癡,而這些都是不能斷煩惱的。但是,下一個問題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上可能憑自力永遠也斷不了這些。于是,即使修有為法也是修行了一些,畢竟比沒有修行要好。這真是一種無奈的妥協和選擇呀。
生命是要重量還是數量,我覺得自己命里沒有數量,嗬嗬,只能選擇重量啦。
了凡四訓讀后感 11
1.正定與邪定
了凡在開始靜坐時,三天三夜都沒有妄念,看似非常入定,其實是因為他顛倒夢想,聽天由命。表面上看起來很努力,其實是心灰意冷。禪師說,你怎能把為人一世的愿望一并舍掉呢?看到這里意識到,本心不是讓我們無欲無求,讓我們知道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全力以不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本心的修行事中修,在做事的過程當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自我意識。關于正定與邪定,最近感悟特別深刻,感覺自己就陷入了邪定當中,活在了幻想的互聯網世界當中,對現實生活處于嚴重的逃避。而且自己用物欲把自己框住了,對于很多事物都失去了原始的動力與激情。這是失去生命本源的動力的,需要通過慢慢地跟外界接觸,恢復內心的活力。
現在開始參加外界的活動了,也愿望多多跟人交流了,慢慢地打開了自己的心扉,讓自己增加生命的參與感與體驗感。
2.光求還不行,還要身體力行,付諸行動。
之前對本心有很多的幻想,總覺得只要堅持靜坐學習本性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都不知自己內心想要的是需要自己通過積極主動的努力付出實踐才可以得來。而且本心是一門實踐的學問,只有在做的過程當中才可以發現問題,學會獨立思考,不斷讓自己的自我意識提升,甚至提升思想的維度。最近見了很多人,給我的感觸最深的就是,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積極主動爭取,被動等待只會讓自己錯失很多機會。
3.起心動念會影響一個人的命運。
在最近的生活當中,發現念頭對一個人的影響真的特別大。當自己處于抱怨、憤怒、恐懼的時候,吸引來的東西都是抱怨、恐懼、憤怒的,而且會影響人的.心情,做事的態度以及做事的結果。當我抱怨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的身體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反思過去的生命當中,自己業障真的太重了。仗著自己有點聰明才智,鋒芒畢露,不把別人放在眼里,攻擊打壓別人。而且心氣特別高,老想著自己很厲害,想要出人頭地,成就欲爆棚。尤其是在跟人相處的過程中,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只想著自己痛苦,說話毫無顧忌,不考慮別人能否接受。而且生活中由于理想與現實相差甚遠,于是整天怨天尤人,虛度光陰。這個狀態跟袁了凡一模一樣的。而自己對自己的認知僅僅停留在知道層面,沒有戒,更沒有懺悔,因此依舊重復著之前的模式,身心沒有得到改變。接下來需要加強戒的力量,尤其是拜懺,要增加改過自新的勇氣和魄力。
本心的成長是調心的過程,最近工作上遇見了一件事情,自己接納了自己的抱怨,然后整個念頭發生了轉變,做事情就會高效了很多,還出現了創造力。那一刻,我真正的感受到了接納的力量,也是我接下來要好好加強的點,訓練接納的力量。
了凡四訓讀后感 12
“命由天做,福自求之”,袁了凡早年遇到過一個算命先生,這個先生給他算了一卦,說他將來在縣考中可以考到14名,府考能考到71名,提學能考到第9名。結果第二年的考試中,果然如這位先生所料,考試的名次分毫不差。
后來,這位先生又接連給他卜了幾卦,每次都算對了。于是了凡請教此生的命運,算命先生說他只能活到五十三歲,做官只能做三年半,膝下無子,半生無福。因為算命先生的.話屢屢應驗,所以袁了凡對此深信不疑。自此之后,聽天由命,不思進取。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和尚,和尚對他說,你雖然命中注定沒有多少功名,也沒有兒子,但是這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
《周易》這本書就是用來趨吉避兇的,如果命運不能改變,那何來趨吉避兇?《詩經》里也講“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人要自己經常反思自己是不是忤逆天道,要自己為自己增加福祉。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不要有什么宿命論的包袱,說誰誰就注定有福,誰就注定無福,這都是可以改變的,人的福氣是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修行得來的。只有明白了這一點,人才能真正的掌控自己的命運,而不是自怨自艾,怨天尤人。
了凡四訓讀后感 13
三年前,朋友送給我一本《了凡四訓》,當時讀完后,我半信半疑,覺得內容迷信離奇,不足以信。后來,王小虎校長在大會上多次提及此書,讓我再次有機會拿起它,這次再讀后感受不太一樣,結合自己我談些自己的體會。
作為老師,首先要修改自己的言,解決口舌爭端問題。不再隨意評論攻擊其他國學和玄學界的前輩和名人,如果有必要可以實事求是地做些中肯的點評。其次,對評論自己的人,善意的批評要接受,惡意的攻擊要不放在心上。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于給自己褒揚的人要知道感恩。
陰陽五行的觀點是,一個事物的發生和發展總是有兩個方面,事物本身不具備善惡,善惡的評判取決于你的視角。這個視角往往又決定在時間和空間的位置。在適當的時間和合理的位置,人要口出恩言。
其次,要解決身體不佳的問題。由于想的多傷神,說的多傷精,運動少導致脾無法運化而肥胖。
解決的辦法,我將學生以6人以小組,分成8組,每組選出一位負責任的組長,當我的教學任務偏重時,我可以吩咐組長去執行,如平時的聽寫默寫,作業訂正,都可以由組長去檢查落實。每周至少四次的活動,比如游泳,打球,跑步等等活動。同時在課前也要進行一些唱歌練聲練氣放松心情的工作。
根據五行學的觀點,人要得到一樣東西,必然會失卻一樣東西。很多人明明知道是錯,卻無法改過,不是沒有毅力,是害怕失去。改正缺點的同時會增加自己東西,但也會失去東西。因此在改過的時候,必須明白自己得到什么,失去什么。那種只有得到,沒有失去的觀點,不是陰陽五行學的理論,事實上也不存在。不過一般大眾比較喜歡聽。
再次,要修煉自己的心境。用境法,配合自己上面的行為,這是內修的方法。以準提境作為自己護身符。如唐太宗說的:以境照人,可以整衣冠。以史為境可以知興衰,以人為境可以明得失。
在《了凡四訓》中,有個功過格,寫著他積善的過程記錄。還有一個就是準提咒。很多人看了就過去了。其實這很重要,是他改命的三個方法之一。
鏡子的功能是要求自己的心能像鏡子一樣,雖然印射出世界的萬象,但本身還是一層不染。就像我們說的五行可以有萬物類像,但五行本身的定義沒有變化。在生活中,主要表現為你要交接好的人,高尚的'人,心里要想好的事,這樣你的心境就會美好。其次,就是如果鏡子出現了不好的東西,鏡子不會反對,它會接受。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看到了,遇到了不順利的境況,首先不是拒絕,而是接受。所謂風風雨雨都接受。再次,就是不要去擦鏡子,希望這個不好的像擦掉。要知道這個心像雖然在鏡子中,但要改變,還是要自己去處理。也就是大家說的,先接受它,再處理它,這樣才能放下它。
如果你的心真能到了最高境界,境子中的像就沒有什么好和不好的區別,我們現在做不到,那么就多接觸好的東西。其實世間一切的美好,都是要用不好的東西成就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有病方為貴,無傷不是奇,格中能去病,財祿兩相隨。最后,必須拋棄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知世界的方法。這樣才能根本方向上不犯大的錯誤,也才能靈活的處理各種關系,并知道自己的錯誤。如果以自我為中心,一切的決定以為是自己的,那么根本沒有辦法抵擋魔鬼的誘惑。如果生辰八字是你,那么大運流年都是你遇到的人和事,其中有好,有壞。大多數人到了這個時間段自然會認為要這樣做,并認為這是自己的意志。其實很多時候,是一種選擇。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了成功,是為了成長。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使命。只要你能成長,那么獎品就是成功。我很欣賞日本超一流棋手武功宮正樹,他說:我下棋不是為了勝負,而是為了追求棋道,因此總是認真的下每一盤棋。
好書不厭百回讀,今后的工作中,我應把《了凡四訓》作為教學、教育工作的指導,常讀常悟,在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
了凡四訓讀后感 14
幼年喪父,母親讓他放棄科舉學習醫術。一老者說他有當官的命,他自己也想讀書,便讀書考功名。經歷了一些波折,時候未到時是不會成功的。全篇比較唯心,認為一切要從內心出發。后面就更加偏佛教了,感覺完全就是封建思想的產物,認為一切都是命數,個人只能積德行善,為自己積累福祉。讓人細數自己的罪過懺悔。
作者的'號從學海變為了凡,因為除了生死,其他都不算大事。作者的余生都在珍惜時間,去做好事,并發愿做三千件好事。
也有我比較認同的觀點:即使命中有富貴榮華之象,也要當成落魄那樣來考慮;就算面對著順利,也要做好不順利的打算;就是目前衣食無憂,也要時時想著要是貧困窘迫怎么辦;就算現在人們對你很敬重,也要謙虛謹慎;就算家族顯赫,德高望重,也要把自己當作普通人來看;就算自己學識還算不錯,也要時刻提醒自己學識還太淺薄。
他又認為,做人必須每天都知道自己的過錯并且每天都要改錯,并且認為天下聰明伶俐的人多,但很多人不肯精心修德,不肯用功去拼搏事業。這一點我也極為認同。人跟人之間的智商其實差距很小,我們更多的差距來源于認知和思考的不同,并且以絕大數人的努力程度來看還輪不到拼天賦。
了凡四訓讀后感 15
四個方面來講人的一生如何能過得好些,不至總囿于人生苦短去日苦多。四個方面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認真讀后認為了凡有了很系統的生活方法,雖舉了一些虛妄的例子,但道理是實質有效的,很值得借鑒。
一,立命之學,人生之根本。
這里的立命可以分兩部分看,一是立目標,二是立標準。而標準就是現今的價值觀,什么人生觀、世界觀、宇宙觀的,就是你要確立一套標準來衡量及運用到處理你與周圍的人、事、社會及至世界與宇宙的關系。就如錢幣幾乎可以衡量一切并處理一切,沒有它就只能以物易物,會造成整個關系網的不方便,并復雜化困難化交易進程。所以沒有也可以,但有了之后就絕不想再失去。
了凡曾被算命先生算定命運,近半生框于其中。后經指點了悟,命由天,福由己,自此脫框。
《易經》所講,都是為君子的生命成長所謀劃,并具體教導如何趨吉避兇。如果天命是不變的,怎么能趨吉避兇呢?
孟子說過,那些仁啊義啊禮啊智啊,是人本性中本來就具有的,只要想要,就可以得到。所以,仁義道德,是我們想求就可以求得的。但是,功名富貴怎么可能我們想求就能求得呢?
人的命運好壞,離不開人的心。假如從心這個層面上去尋找,那就沒有不感應的,求不求在于自身,不只是道德仁義我們想求就能求得,功名富貴其實也是我們想求就能求得。我們既可以向內求得道德仁義,同時也可以向外求得功名富貴,內外都有所得,這才是正確的追求。
二,改過之法,走上叉路的抉擇。
人生一世錯漏不可避免,但如何面對卻是人生考驗,不得法誤終身。一般而言,最好的方法是從心靈上徹底根治,一旦心念上清凈了,你的`每一個當下也就清凈了。不好的念頭,在還沒有冒出來的片刻,你就能覺知到,而一旦覺知到,就不會再冒出來了。如果做不到從心靈深處徹底解決,也要想清楚道理之后再去改正錯誤。如果連想清楚道理都做不到,就應該針對具體的事情加以改正。既著眼于根治心靈,又兼顧具體事務的話,也不算失策。但若眼里只有具體的事務而忽略了心神的修煉,那就很愚昧了。
事實上,那些罪業深重的人,在平時生活里也有反映:有的會心神閉塞、頭昏健忘,有的會無緣無故就心煩意亂,有的見到品德高尚的人就會消沉沮喪,有的聽到正確的言論就會悶悶不樂,有的幫助了別人卻招來怨恨,有的甚至會口出狂言、失去理智。這些都是錯亂應對失矩累積之怪相。一旦出現這類狀況,就必須奮發圖強,痛改前非,千萬不要耽誤了自己。
凡是說禍福都是自己造成的,乃是圣賢之論;凡是說禍福都是天注定的,都是世俗之論。
幽閉了一千年的黑暗山谷,只要有燈光照進來,就一下子除掉了千年的黑暗。
謂一念猛厲,足以滌百年之惡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
三,積善之方,人間正道是滄桑。
善從正,正念積,則善養浩然之氣,身心俱上佳。
要常常反省自己,是否做得還不夠純粹:要么想做善事而行動卻不夠勇敢,要么幫助了別人但心中其實有遲疑,要么雖然勉力做了好事卻言語失當,要么醒的時候能夠自律,而醉的時候就放縱自己。自己認真反省,覺得所做好事與所犯之過相比較,過要大于功,實在是虛度了很多光陰。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四,謙德之效,君子以厚德載物。
滿招損,謙受益,上善若水。吉兇的預兆,一般是先萌動于內心,而后在言語行動里體現出來。一個人如果心地淳厚,就常常會有福氣;一個人如果待人刻薄,那就常常會有禍害。大都吉兇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
做得不夠好,或是因為自己的德行、能力不夠,感應還沒有到來。我們需要的是自我反省,即使別人毀謗我們,也把它當作是自我的磨煉和考驗,欣然接受,有什么好憤怒的呢?
如不愿意做過于繁瑣的事情,不能包容別人,心胸狹窄,經常恃才傲物,說話輕率,隨意議論,這些都是福德淺薄的表現。
總體說來人要先有目標及價值觀,然后持之以恒的前行中不斷修正,逐漸積累正念正覺并謙恭有德,自然有志者事竟成。但今之所謂有志者,初未嘗有真志,不過一時意興耳,興到則求,興闌則止。故無恒不謂志。
作者“了凡”,意思是證悟了關于創造自己命運的深刻道理,不想像凡夫那樣被命運束縛,覺今是而昨非。了凡名字本身就是從宿命開始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一次領悟,先了解平凡再了結平凡。
了凡四訓讀后感 16
命運,在幾百年前的人看來,只能在它身下顫栗,卻從未想過去扼住他的咽喉。然而,當時真的有一位“逆天改命”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成功了。
他,便是袁了凡。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被人算定命數。剛開始他還有動搖,而后來直接放棄了掙扎,讓一切以“預定”好的程序進行。后來,他在南京的國子監讀書時,遇到云谷禪師的點化,端正了心態。此后,他多行善事,嚴于律己,最終也打破了命運的牢籠。
這就是書中第一訓的內容。在接下來的三訓中,了凡告誡子孫要謙虛謹慎、“虛己待人”,舉了許多實例并現身說法——總而言之,便是告誡自己的子孫要行善積德。
書中雜合了當時的釋、儒、道等思想,也被后來許多人當做教子的'首選之書。不過書中提倡行善的目的是能“積德”——也就是你的未來或你后代的利益。這本身就失去了行善最初的含義——讓社會變得更和諧,更穩定。但是在“人心不古”的明、清兩代,這些觀念也只能套上利益的外衣,力求能達到之前的效果。
在現代心理學的研究中,人們發現:如果一個人對未來會有一種預見性的想法,也就是自我預言。那么這個人的行為就趨向于這種想法產生的結果。這也是宗教中布道者常用的方法,讓你產生自我預言,增強對那個宗教的虔誠性——無論是什么宗教,無論在哪個地方。這也是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的原因。
但是,了凡敢于向當時認為幾乎不可動搖的“命運”發起挑戰,沖破命運的束縛。這本來就是精神可嘉的。只不過他的著作在時代思想的影響下,會略帶有迷信色彩。
而我們在閱讀這一類書籍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回有所收獲。
了凡四訓讀后感 17
我是從7月份開始學習《了凡四訓》的,這本書讓人讀后受益匪淺,它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個部份的內容。目前,我所在的組學了前三個內容,積善之方還在學習之中,尚未讀完。
前言部分介紹這本書是的內容:‘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等于佛經。所以從中認識了佛教,它是值得尊敬。值得贊嘆的。還讓我懂得了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以及改變命的方法,命運是靠自己的'德行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實現的。我覺得改過和行善最重要的是修心養性,從自己的意念做起,做到心純凈。善良,不起絲毫的妄念,順從自己的本性,做到真誠待人,才能使自己的德行有所提升。
了凡先生的一生讓我明白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心,我們要管好自己的這顆心,不管在心里種什么種子,都可以開花結果。我想把福德種在心里,把寬容種在心里,把慈悲種在心里。在工作當中,要經常檢討自己,當工作犯錯的時候,要反思自己,找出解決方法,讓自己在工作中成長。
最后,一定要心存志向,有了志向,就像樹木有了根,自然能夠成長開花結果。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學習這本書,并按照古圣先賢地教育理論來教育自己的后代,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比現在更加和諧美好。
【了凡四訓讀后感】相關文章:
了凡四訓經典句子05-23
關于《了凡四訓》經典句子07-01
《了凡四訓》心得體會04-28
《了凡四訓》讀后感09-08
了凡四訓讀后感02-04
了凡四訓讀后感范文11-07
了凡四訓讀后感通用05-05
了凡四訓名著讀后感最新04-21
《了凡四訓》讀后感(通用31篇)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