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知行合一》有感(通用14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知行合一》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知行合一》有感 篇1
在這個日益浮華,物欲橫流的年代里,我們的內心有太多的困惑與迷惘,讓我們看不清前進的方向,而當我們感到力不從心的時候,或許應該收拾心情,靜下心來,認真讀一讀王陽明。
《知行合一——王陽明》這本書的封面上映著一個長髯老者,他看上去面色黧黑,身材清癯,病病懨懨的樣子,讓人想不通:這個人到底做了什么偉大的事情,又創建了怎樣的
帶著這個問題,我一頭扎進了書中。
其實,王陽明對歷史最大的貢獻在于“龍場悟道”創建了屬于自己的獨特的心學體系,并把其中最重要的“知行合一”的
用“知行合一”武裝起來的王陽明,至少有兩點值得我們學習。
一、歷盡劫難、矢志報國的寬闊胸襟。
王陽明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初入仕途的時候,正是劉瑾當權的時代,飛揚跋扈的“九千歲”自然不能讓這個正直文人屈服,于是他遭人記恨,常年遭受流放和追殺之苦。1在顛沛流離中,王陽明竟創立了屬于自己的心學體系。公元1516年,王陽明下江西平定了土匪之患,又碰上了寧王朱宸濠叛亂,他果斷地判明形式,只用了35天就將這場天大的禍事消弭于無形,但當他九月份抵達杭州獻俘的時候,卻因宦官讒言,平亂功勞被無情褫奪,還險些被再次投入大牢。這些,他都沒記在心上,連后來朝廷敕封給他一個有名無實的“新建伯”的爵位卻沒有鐵券和俸祿的事都沒放心上。他一直以國家為重,以自己的名利得失為輕,56歲還帶病上戰場,不料竟客死舟中,令人扼腕嘆息。王陽明寬闊的胸襟值得后世的我們反思。
二、閱遍繁華,波瀾不驚的強大內心
這一點尤其值得我們學習,王陽明心學的核心
讀王陽明,了解他的心學體系,會讓我們的良知——我們的心感到光明,所以,我們都應該向陽明先生靠近,哪怕只是翻一翻這本《知行合一——王陽明》,也會讓我們受益不小,行有余力,再開始《傳習錄》的學習。
讀《知行合一》有感 篇2
說實話,剛拿到公司寄給我們的《知行合一——王陽明》這兩本書的時候,我心里是有點拒絕的,因為覺得現在工作那么忙,哪來的時間來看書。但是出于好奇心,不明白為什么領導會推薦這本書給我們看,它的魅力何在?于是我翻開了書籍,看了簡介,慢慢的就被這本書所吸引了。每天睡覺前或者休息的時候就翻上幾頁,讓自己的心慢慢安靜下來,也許這也是這書的魅力所在吧。
看了這本書之后,我了解到王陽明雖出自書香門第,富有才情,但是他的一生卻歷經坎坷。多次參加會試都榜上無名,這在當時對讀書人來說是奇恥大辱,但是他卻認為“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心動為恥”。世間萬物皆有兩面,不管是痛苦還是快樂,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不必太在意。只有調整自己心態才能減輕痛苦,享受快樂。其實這種觀點,正是體現了王陽明立身之本。他在被貶謫貴州龍場驛丞期間,通過“龍場悟道”,徹底領會了儒家“格物致知”的要旨,徹悟了“知行合一”這種天地間的終極智慧,從而創立了影響極為深遠的一門學問—心學。
知行合一,就是說知行是不可分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這種觀點,徹底糾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觀。
致良知的道路又是什么呢?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從百死千難中得來”的,是“千古圣賢相傳的一點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讓心回到“無善無惡”的本真狀態,通過主體意識達到自我道德修養,規范自我行為。這是心學的核心部分。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一個由知善到行善的過程,要求人們將自己的倫理道德知識付諸實踐,從而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達到內圣而外王的境界。當今經濟、科技飛速發展,人們對于世界的了解越來越多,所面臨的問題也日益增多。作為一個普通人如何將自己的道德知識轉化為道德實踐,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方法。現代人所缺乏的并不是道德知識,我們缺乏的是將道德知識落實到實踐的具體行為。道德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書本上,要將其體現在我們的實際行為之中。這個社會并非要求每個人都舍生取義、殺身成仁,我們所要做的只是點滴的小事,把自己的道德認知落實到道德實踐中,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扭轉目前社會上的一些病態風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對于喚醒人們的道德良知,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為溝通道德知識和道德行為架起了一道橋梁。、
做為新三科技設計公司的一名員工,我們要在“篤行”上求實效。“知行合一”的重點是“行”,而不是“知”,它彰顯的是一種實踐精神。結合今年我們設計分公司的'經營狀況數據分析來看,我們現在的主要問題是成本比較高,回款較慢。對于我們來說就是要把學習中獲取的好理念、思考中發現的好想法、工作中積累的好經驗,轉化為實踐成果,產生實際成效。盡可能的將我們的成本降低,提高工作效率;還有把回款率提高。要堅持問題導向,想實招、出硬招,強化執行落實,努力把本職工作的重點、難點問題搞明白、解決好,讓實踐在問題的解決中落地生根。要勤于積累、多干少說,善于在實踐中反芻內省、提煉創新,不斷形成推動公司發展的新辦法、新思路,真正在學用相長中實現知行并進。
我們還要在“善成”上見真章。善做善成是“知行合一”的境界追求和鮮活體現。做為公司這個大家庭的一員,就是要發揚鍥而不舍、止于至善的進取精神,立足本職崗位,堅持精益求精,追求善始善終,給公司帶來效益最大化。
讀《知行合一》有感 篇3
初次讀這本書,有諸多的不認同,為什么,首先對王陽明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欲就不能理解,在當時的時代,儒家思想,是要拋棄物質的東西,去享受精神層面的東西,但是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不僅要享受精神層面的東西,我們也要享受物質層面的,我認為我除了吃飽以外,也要注意營養均衡。除了穿暖以外,也要注意衣著得體,讓大家見笑了,這就是我當時初次接觸這本書的想法,諸多評判。
再次閱讀這本書,我拋開我之前的態度,慢慢進入,反而越讀越有意思,在讀的過程中,悟到一些道理。其實,每個人在讀書領悟中,都會有自己的獨到的想法,我們不能去評判誰對誰錯,只能說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像王陽明他的成功也是吸收了道家、佛家、儒家的精華,成為他今天的心學。吸收對自己有用的東西,打開自己的思維模式并升華,而不是生搬硬套。就像王陽明格竹子格了六天六夜都沒有格出竹子的道理,還把自己給格病了。而我們組的馬威前幾天在群里發:“竹子用了四年,僅僅長了3CM,但從第五年開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瘋狂的生長,僅僅用了六周就長到15米。不要擔心你此時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報,因為這些付出都是為了扎根。”看,王陽明格不出的道理,被我們馬威同學格出來了嗎。我們現在不就對過去的文化進行升華了么。
有些同學說,為什么讀這本書呀?我又不想當圣人,王陽明說的人人都是圣人,肯定認為是扯的事,怎么可能呢?其實我覺得王陽明說得對,人人都是圣人,只是分大圣小圣而已,為什么?如果我們對這本書融匯貫通后,把致良知做為以后做人處事的準則,去影響孩子,影響家人,影響周圍的朋友,未必不可稱之為圣,也可以向陳教授、胡清老師一樣,向更多的人去傳經授課,去影響更多的人。目前我們學習的九點領導力,也是讓我們從心出發,遵循心中的善念,按照這種指引去工作,去生活。
我認為王陽明的致良知,就是按照我們心中的善的指引,來做事情,處理事情,用向上向善的'力量來影響身邊的人,帶動身邊的人。
我的三點感悟:
(一)聽從良知的第一感覺。
每個人做事情,對錯與否,首先是否從心中的良知出發,前段時間我的好朋友說,如何練習好自己的情商,如何會說話,才是為人處理的道理,準備去買兩本《蔡永康的說話之道》好好學習如何說話。當時我就告訴她,好好說話,如何說話是術,重要的是你的心,是否遵循良知的指引,良知是道,有術無道,你說的話只能讓他人覺得你是虛情假意,甜言密語,并不走心。我們只有心到了,才能讓別人覺察你的真誠。
(二)凡事內求。
舜和他老爹瞽叟的故事。正是舜常常內求,自以為是最不孝的,因此他能孝,舜每天想著自己不能盡孝之處,因此他就更加孝順,等到瞽叟高興時,他只不過是恢復了心中原本就有的慈愛的本體。所以當我們孩子有問題的時候,夫妻關系有問題的時候,上下級關系有問題的時候,朋友有問題的時候,我們向內求,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所有問題都迎刄而解了,并不是說有問題是我們自己錯了,只是更換一種思維模式,更換一種做事的方法,可能就能獲得更好的結果和意想不到的收獲。比如馬歇爾盧林堡的《非暴力溝通》,不就是讓自己換一種溝通方式,有同理心,這樣溝通就沒有障礙了。
(三)知行合一。
學以致用,必在于行,而不行不可以為致知也。也就是必須在事上練。我們知道了良知,也就是知道了道德規范,行為準則,但是不去用,那也不對,只有在事上練習多了,我們才能得心應手。
讀《知行合一》有感 篇4
本書詳細講述了王陽明從小開始思考追尋人生的終極價值,當時明帝國的知識分子都以讀朱熹理學、通過八股考試、進入仕途為畢生理想,王陽明對這種追求卻不以為然。他的志向是成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
長大后,起初他被“經略四方”的志向所吸引,希望成為治國理政的人才,他學習兵法和軍事理論,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夠指揮千軍萬馬、指點江山。然而現實并未給他這個機會,而后便轉而去精研辭章之學,和那些以詩歌文章獲利的人不同,他是希望通過辭章為萬民立心,立千古之言。他虔誠鉆研,日夜苦讀古代文學著作,創立詩社,被當時文學界譽為天才。可是當他發現這條路也并非正途,他便毅然放棄了,并解散了詩社。后來,王陽明又投入到朱熹理學、佛學以及道教的領域中去,結果發現這些領域都無法讓他實現人生價值,于是也都果斷放棄了。直到最終他創立了屬于自己的陽明心學,才真正實現了自己的初心。
看完這本書,不得不佩服王陽明的傳奇一生,也對他的心學造詣嘆服不已。他所創立的陽明心學已成為中國哲學史的一座豐碑,令后人仰望。王陽明用他的行動告訴了我們:在追尋個人理想的過程中不必計較付出多少,該放手時就放手。
他雖然涉獵廣泛,并且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費盡他半生心血。然而一旦明白,便毫不猶豫地放棄了。正所謂“只有舍棄,才能得到”。一個人如果在他所從事的事情上得不到快樂,無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何不趁早丟棄這一包袱,選擇輕裝上陣呢?他對于人生理想的.執著追求,他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以及他那始終如一的為生民立命之心都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讀《知行合一》有感 篇5
剛開始拿到《知行合一》這本書時,我還在擔心這種傳記讀起來會非常乏味,后來發現這本書運用淺顯、有趣的語言講述了王陽明輝煌傳奇的一生,我漸漸入迷。《知行合一》是一本很勵志的書,當你事業和生活跌落低谷時,讀讀王陽明的故事你就會不再感嘆不公;《知行合一》就是一枚指南針,當你找不到前進的方向時候,看看《知行合一》,你會找到心靈上的支撐。
此書吸引我的首先是描寫王陽明傳奇一身的故事。無論學術還是事功,王陽明都已成為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第一人。王陽明雖然是一介文官,卻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平息江西匪患、平定寧王叛亂……王先生都是在朝廷無計可施的時候,用了極少的兵力在極短時間內平定內戰。“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王陽明立了這樣的奇功,卻沒有得到相應的獎賞和加封。對于這樣不公的際遇,他從未抱怨一句,更沒有因此消沉。這正是心學的力量,是王陽明的大德:只堅持自己心中認為對的事情,其他的與我無關。
讀了《知行合一》,便懂了王陽明神奇莫測的智慧,來源于他的心學思想和躬行踐履的功夫,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王陽明的一生多次大起大落,嘗過牢獄之災,也體驗過權力之巔。這一切鑄就了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心學思想精髓,他的心學思想被譽為是王侯將相的必讀經典。王先生在被放逐到龍場驛時,那里荒僻蟲蛇眾多、瘴氣橫行,他在這樣艱苦流放時期沉靜苦思后,悟出了“人要做自己主人”的道理,人是沒有能力改變外部環境的,只能適應環境。這告訴我們一個人生哲理:不經風雨,就不能見彩虹。
我第一次對心學有了認知:“心即理”。他告訴我們要相信自己,傾聽內心,樹立起強大的'主體意識。王陽明融三家之長,卻歸宗于儒家,提出振聾發聵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強調內圣外王,將心性之學轉化為卓越的事功。企業文化即是“人心”的經營。“心即理”啟迪我們:人的精神力量是偉大的“致良知”意味著將核心價值向外推廣,這一思想對形成正確的企業價值觀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
那如何做到工作中的知行合一?我想就是要人人都致良知,熱愛崗位,作為碼頭的一員,我要用辛勤勞動追求夢想,以實際行動為碼頭發展添磚加瓦。
讀《知行合一》有感 篇6
這本度陰山所寫的《知行合一王陽明》,肯定了陽明心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加強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當然我們所熟知的很多企業家也都是陽明心學的追隨著和實踐者。
這本書還是比較好閱讀的,完整的介紹了王陽明心學淵源,講述了成長故事和心路歷程,衍伸了部分明朝歷史背景,最后利用外篇比較系統性的介紹了心學的理論部分,是一本好讀、好學、好用的書。
王陽明講的是心學,心學是儒學和禪宗的結合。王陽明的“心學”也稱“陽明學”影響了整個亞洲,其主要思想是“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存天理去人欲”“事上練”“致良知”,而這些就是強大人內心的終極武器。
總結書中強大內心的方法是跟從自己的內心,我是自己的`上帝;要俯首于自己的內心;去私情、去私欲,永遠追求光明、追求幸福;在事上磨練,不要操心人生,而要操心良知;不要與外界外物對立,人的天賦有別,你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量去獲取他們,所以最好的辦法,最佳的結果是不要去操控指揮財富、名聲、地位,是要盡己之力。
每個人生來就是想要追求幸福,雖然王陽明說人生來就是潛在圣人,然而受環境影響、受很多客觀、主觀因素,我們的內心都會被蒙蔽,我們的良知會有偏差。致良知有兩個途徑:一個是向內求索,另一個是向外求索。向內求索叫“內省”,就是做減法,減少欲望,減少各種桎梏對內心的束縛,拂去各種灰塵對良心的蒙蔽,回歸“本真”。向外求索叫“事上磨練”,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實踐”。
提到陽明心學,提到“事上練”這幾個字,第一個能想到的企業家就是日本的稻盛和夫,當然陽明心學對于整個日本的發展也都是影響深遠的。
稻盛和夫利用心學創辦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日本京都陶瓷集團公司和日本第二電話電報公司,不僅如此在稻盛和夫78歲時,接過了瀕臨破產的日本航空公司,利用心學,他使得日航起死回生。他公開宣布自己不拿日航的工資,沒有大量裁員而是盡量保住員工的飯碗,在這期間他向員工傳導知行合一的思維方式,要追求幸福,要明白日航的存在是為了讓大家幸福,所以必須一起努力。他還倡導用良知做好每一天的工作,每天都要進行總結,因為良知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一件事情上所體現的良知程度都不同,必須隨時不斷地進行總結,才能不斷地有所進步,第二天根據自己的總結,改進后用良知繼續工作。最重要的是他對日航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改革,去掉了盲目擴張和嚴重的官僚主義,因為這些在心學中都是私欲的表現,不符合天理,自然也就無法取得人心。此外,對于公司盛行的官僚主義,稻盛和夫提拔了一批優秀的員工擔任中層管理者,并告訴他們,你們要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溝通左右的關鍵,你們每個人都是公司的主人。稻盛和夫正是利用了心學,才使得日航重新回歸“航道”。
稻盛和夫和王陽明不是天生的圣人,也不是生來有扭轉乾坤的本領,他們永遠是在事上練,在事上去尋找良知。你的良知只有你自己知道,沒有人能替你致良知。歸根到底一句話,只有自己的良知才能拯救自己。反觀自身以及自身企業,用心對待自己的內心,對待員工,什么才是我們要追求的,跟從自己的內心做事。每天學會內省學會總結,從而不斷提升。不僅僅是做企業,其實我們每一天每一件事都是很好的“事上練”的機會,我們不一定會成為圣人,但我們可以盡力去做對家庭、對人、對社會有價值的人!
讀《知行合一》有感 篇7
放假前我參加了共青團云巖區區委組織的團干培訓“知行合一,致良知”陽明文化行活動,培訓當天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本《知行合一王陽明》的書籍,回家后我看了看,書中的內容讓我印象很深刻,也有很多的感觸。所以想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
書中講述了王陽明的輝煌傳奇。任何一個優秀人物的成長都不會那么一帆風順,王陽明也是如此。他經歷了當眾廷杖的奇恥、下獄待死的恐懼、流放南蠻的絕望、瘟疫肆虐的危險、荒山野嶺的孤寂、無人問津的落寞,直至悟道后的狂喜、得道后的平靜后,王陽明不但求得了內心的安寧,而且逐漸通過“知行合一”擁有了足以改變世界的力量。憑借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率文吏弱卒,蕩平了江西數十年巨寇。憑借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以幾封書信,一場火攻,三十五天內平定了寧王之亂。憑借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從根本上掃清了困擾明政府多年的廣西部族匪患。王陽明本是凡塵俗子,但是他的心學卻能夠萬世流傳,讓人拜讀后回味無窮。這是因為他遇到任何挫折和困苦都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勇于深刻剖析追根求源;他在艱難困苦的生活中鍛煉內心平靜面對,而后深思熟慮總結經驗。
他在被放逐到龍場驛時,那里荒僻蟲蛇眾多、瘴氣流行,接近于山頂洞人居住時代。他在這樣艱苦流放時期沉靜苦思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場和險惡的朝堂,讓龍場悟道實際發揮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內心的良知,便能達到寧靜于內,無敵于外的境界。人是沒有能力改變外部環境的,只能適應環境。這告訴我們一個人生哲理:不經風雨,就不能見彩虹,在逆境中使人成長,讓人成熟。
他在南贛剿匪的時候,悟出了“任何一件事靠你一個人獨坐想象,無論想得如何滴水不漏,都于事無補;必須要到事情上面去磨煉,做事時無愧于人、無愧于心,也就是所謂的煉心”。他的.了悟告訴我們:在日常工作中要學會反思。每天想想自己是否在人際交往中做了不妥當的事情?每天是否做了欺人欺心的事情?如果沒有,那就安心并保持這種好狀態;如果有不妥當地方,那就馬上改正過來。其實王陽明能夠剿匪成功不單是卓越的軍事才能,也凸顯出非凡的攻心術。這就是萬事不難,要做有心人。時時處處留心做事,成功也就是必然的結局。
他在《傳習錄》中提出:良知在人,永遠不可能消失,即使是盜賊,你喊他賊,他也不愛聽,這就是良知永遠存在的根由。那些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遮蔽,并不是說他沒有良知了。正如烏云遮住了太陽,你能說太陽消失了嗎?這樣辯證的觀點通俗易懂很容易讓眾人接受。接著他從良知中引申出是非善惡,并強調每個人都有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惡,“是非”屬于智慧,“善惡”屬于道德,而每個人一出生就具有這兩種素質,所以都是潛在的圣人。由此他又提出“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只俯首于自己的心”。這里肯定每個人存在的價值,倡導“人人平等”也體現出人的“自尊”。
讀了王陽明先生的心學,領悟到了知行合一的一些內涵,頓時感覺到惡劣的自然環境或者復雜的外部世界都不足以成為人生前進的阻礙;我們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個體,都是自己的上帝;我們只需要憑借自己的良知做人斷事,塵世間原本也是如此簡單明晰。
讀《知行合一》有感 篇8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主要講述了王陽明的一生如何通過知行合一的方式達到人生的巔峰的。王陽明出生在一個士大夫家庭,父親是個狀元,從小就表現出了過人的智商,所以比較桀驁不馴,年輕時做過很多狂傲的事情,跟隨道士尋過仙,盲從僧人坐過禪。然后跟隨自己父親的道路一樣入朝為官,然后為小人所害,進錦衣衛大牢,九死一生終見天日,后被發配龍場,在山間野嶺中,出了著名的龍場悟道,終成心學大師,提出知行合一的哲學理論,后在江西剿匪中首次展現了知行合一的無邊威力,后平江西寧王亂;功成后,歸浙江余姚老家講學,晚年奉命前往廣西剿匪,再現知行合一無邊威力。死于廣西返回浙江余姚途中。
以上用我自己的回憶描述了一下王陽明的一生,從王陽明龍場悟道后,王陽明才真正確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通過王陽明一生,和王陽明在幾次剿匪中所立的蓋世奇功,都無比展現了知行合一的威力,而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呢?用王陽明的話說,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行即為行動,將良知和行動整合起來才能展現出超凡的實力。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得到的結論是:知行合一的重點是擦拭自己的良知,并把去修正自己的良知,把自己用自己良知悟到的感知,拿出來和別人討論然后去格良知,所謂的格良知,就是不斷的修正自己的良知,只有自己的良知明亮了,才能在后面的人生中更好的運用知行合一的力量。而如何格自己的良知,是一個很困難的工作,必須像曾國藩那樣一日三省,每天都和自己的良知對話,發現自己良知不好的`部分抓緊剔除。
不光通過這本書,還有我此前看過的書,基本都告訴我一個道理,學習是一方面,悟道則是更重要的一方面,而悟道就是要多去思考,將所學到的道理知識,通過我們的思考融匯到一起,很多時候我們就覺得此前學過的東西都忘了,而通過悟道后的知識,可能也會忘了具體的來源,可以我們通過悟這個過程將這些知識切入到我們現有的知識系統去了,貌似忘了,實則和我們的知識系統融為了一體,這讓我聯想到張三豐對張無忌所說的太極的最高境界就是把所有學過招式全都忘掉,然后無招勝有招。而悟道大抵也是這個道理吧。
讀《知行合一》有感 篇9
王陽明,大明帝國時期誕生的一位著名的心學家,而在當時以朱熹理學為主流的明朝,也足以體現出王陽明的艱辛以及心學發展受到的阻礙程度。
剛上大一時,接觸到馬哲的唯物論: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當我偶然看到這本書時,卻也被王陽明的心學所打動,被王陽明的“致良知”說服,同時也被他新的格物致知所吸引。生活在大明帝國的王陽明,也曾受理學的影響,也曾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去格物,當他對著一堆竹子去格的時候,卻什么都格不出,于是他對理學的權威提出了質疑。他曾研究過道教,也曾想落入空門,但都沒有成功實現,于是才有了后來的龍場悟道,才有了其心學的橫空出世。自龍場悟道以來,王陽明的弟子大增,為其心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他在仕途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王陽明的心學,講究的是人人平等,講究的是光明良知,講究的是內心的平靜。朱熹主張去心外格物,而王陽明則認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諦,現在所做的事不過是對心學悟道的踐行而已。自龍場悟道以來,王陽明的仕途就變得光明起來,南贛剿匪以及平定寧王都是他心學的運用。我認為在他的心學中有心理學的應用,似乎他的心學可以運用到任何領域,而王陽明則解釋為這都是良知的.作用。
王陽明提倡眾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為圣賢,所以每個人都不應該把自己看的輕賤,但其在剿匪時卻因為士兵剿匪時士氣不高,當眾砍殺了幾名士兵以儆效尤。既然他提倡眾生平等,那他又為何以別人的生命來換取其他人的前進,這無疑違背了他提出的觀點。不過王陽明也說自己在運用戰術的時候是違背良知的,所以他在以后的講學過程中從沒有提過這些戰術的運用。
王陽明的心學看似與理學背道而馳;但無論是心學還是理學,講求的都是“存天理,去人欲”。人的心可以分為性與情,但朱熹理學卻硬要將“情”從心中分割,而要去尋找外物來填補心中的空洞。王陽明心學則認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與佛家的枯坐亦沒有什么區別,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個度內。按照他的學說,良知自然也成為了這個控制的度。
天地間的心是人,而人的中心則是良知,只要良知光明,便可所向披靡。但現如今的我們使自己的良知蒙上了一層污穢:對名與利的向往,私欲的產生,使我們不能正確聽從良知發出的命令。而我個人也認為,生活在現在的時代里,除了名與利,除了自己的私欲外,還有什么會成為自己前進的動力,即使會有心懷天下的人的出現,但畢竟我們大多數都為普通人,這些無疑成為了我們所能追求的目標。我們所應該做的是如何使這些追求控制在一個度內。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有做官的能力,為何要委屈了自己的這份才能呢,坐上了這個位置又要思考的則是如何在這個位置上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才能,在不違背良知的情況下創造出最大的利益。
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過“知行”,但卻是分開提出的,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對那些只知道實踐卻不知道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只知道學理論知識而不去實踐的人提出的建議。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則認為,當我們有了知就會有行的出現。比如當我們渴了,我們就會去喝水,當我們餓了,我們就會去吃飯等等。我們的一切行為都在受到心的指導,光明自己的良知才會有光明的前途。
看了這本書,其實對自己也有很大的觸動。以前會因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會鉆牛角尖,會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如果王陽明在世的話,他一定會對我說: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這些私欲就會被控制,而你自己也會活的更加自在。光明良知的學業是一步步跟進的,不可一蹴而就。在光明良知的路程中,我們應該學會聽從第一感覺,這第一感覺往往便是良知發出的聲音,它會指導你走向正確的道路。
我所理解的心說:不可固執自己的成見,要敢于改變自己,敢于提出質疑,敢于付諸行動。如果知行不合一,再多的知也托不起一個完整的人,人生道路上有苦難不怕,怕的是苦難到來時將自己打倒,未爬起來就先認輸。
讀《知行合一》有感 篇10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句話是北宋張橫渠說的,這些事是明朝王陽明做的。王陽明龍場悟“道”,開創“心學”,提出“知行合一”,終生“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從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中,可悟出干部的養成之道。
干部須在心上凈,方安得心,方能“靜亦定,動亦定”。事事從心中良知而為,不他慮,事事可諧而良知日顯。不忘初心,不負初心,勿他顧。任何時候都必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必須有“心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的覺悟,必須有“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的.認識。堅持用武裝干部頭腦,強化“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心凈無雜念,心靜無雜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心為民,做忠誠干凈擔當的干部。
干部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行亦果,坐亦果”。歷事才能練心,在事上磨練,內心才會擁有強大力量,個人才能真正成長。為官做事,絕大多先立志而后行,以致說多做少,最終落空。知行合一是味良劑,知不棄行,行不離思,慎思之,篤行之。干部尤其年輕干部應爭取更多磨練機會,將脫貧攻堅、招商引資、項目拆遷、項目建設、信訪維穩等急難險重工作一線作為煉爐,磨練心智,提高能力,理論認知與實踐水平齊頭并進,做知行合一優秀干部。
干部須在苦中成,方站得穩,方能“勞亦成,逸亦成”。“知痛,知寒,知饑,然后自然會避痛,御寒,果腹,”這便是知行合一。干部須吃得苦,低得身,要大力弘揚“紅船精神”和“紅軍精神”,勇于戰勝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始終保持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擼起袖子加油干、撲下身子抓落實,不怕苦累,站穩腳跟,不斷前行,在人民群眾最需要的崗位上艱苦奮斗,永不言棄,做攻堅克難拔尖干部。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寫道:“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體也;親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親民,而親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干部須永葆為民之心,與民同樂亦與民同憂,初心不改、矢志奮斗,不負時代、不負人民!
讀《知行合一》有感 篇11
人心本無善惡之分,當你的心處于無善無惡之時,才是力量最強大的時候。就像我在工作中,會接觸很多小孩子,每個人的本能反應都會喜歡特別懂事乖巧的小孩子,但是有時候我真的要被特別搗蛋的孩子給氣到了,我想不到制服她的辦法,束手無策時容易讓自己心煩意亂,內心特別煩躁,但是我又不能發脾氣,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我的良知告訴我,我可以解決問題的,只要站在孩子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只要滿足他們自己內心小世界的需求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小孩子是需要教育的,不僅要用愛去教育她,更要感性中帶點理性地去和她們相處,王陽明提出萬物一體,無非是希望每個人都發自良知地去愛人,愛世界,愛天地萬物。仁者愛人,更何況,小孩子的本性都是純真的,有什么理由不多愛他們一點呢。
在適宜的時間做良知認為是最好的事,就足夠了,變動不居,剛柔相易。
王陽明認為,七情唯有適當地表露出來,才能讓你的心更為強大,由此不動心。?七情就是雷區,只有把雷在平時排除干凈,當火來時才不會大爆炸。做到這點,也就恢復了活潑潑的心的本體。
程頤說“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會出現悲觀和樂觀的態度,良知的指引會告訴你,悲觀的念頭是錯誤的,迎難而上后你會發現原來當初的困難其實根本就微不足道,只是需要在那剎那間,你要有勇氣地去做出正確的抉擇,搞定困難的關鍵點還是在自己的心中,只是看你求還是不求,只要你求,你的心能滿足你所有的`要求,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你懂得了良知的力量,你的良知會“格物的“意”,也就是“正”這個不好的念頭,修身在正其“心”,心有良知,無所不知,修心在意其“誠”。
如果有人對你嗤之以鼻,息思慮,切勿動氣,正好這是一個讓自己內心強大的機會,鍛煉心性,像這種清高又居功自傲的人,我們不趨之若鶩。就像書中所說的,所謂“自信”不是被動地堅信自己“問心無愧”,而是要把遇到的坎坷、磨難當作正面的東西,要把它當成是砥礪人、磨練人的東西。而且你應該感謝它,榮譽是從正面磨礪你,誹謗和侮辱是從反面磨礪你。
讀《知行合一》有感 篇12
王陽明是誰?百度一查不要緊,在歷史上王陽明實在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角色,曾國藩、蔣介石是他的鐵桿粉絲,都受了王陽明心學的影響。從其哲學思想、政績、軍功、文學、書法等幾個方面看稱千古圣人一點不足奇。
于是我馬上粗讀了一點《傳習錄》,從中領略了心學的精髓竟然是心即理!凡事從心而定,天理自在人心!天理就是良知!良知與生俱來!知行合一致良知!我的媽呀,這些以前我怎么不知道!這么厲害的王陽明,怎么會在我50多歲的時候才知道,自己還妄稱是讀書人,丟人啊。很想了解王陽明這個人,得知度陰山所著《知行合一王陽明》這本書正是最適合了解王陽明的,為了省錢,在網上聽了一遍。很感興趣還不過癮,于是就到書店又買來紙質書看,其中內容完全顛覆我的認知了。
這本書用淺顯、有趣的語言,講述了王陽明波瀾壯闊的一生,并把王陽明的心學思想作了重點介紹,從龍場悟道悟出心即理,到提出天理就是良知人人都有,到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個階段,層層深入把王陽明心學展現在我們面前。在聽讀的過程中,我始終有個感覺: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就是要喚醒人們心中被私欲蒙蔽的良知,用良知判斷是非善惡、指導做人做事,從而讓人生更有意義。
當今社會雖然有了巨大的科技進步,物質豐富金錢萬能。但是人的靈魂卻出了問題,道德滑坡,人與人之間除了金錢關系外其他正常的倫理道德嚴重缺失。物欲橫流、假貨橫行、為了個人私欲損公肥私坑蒙拐騙,人們的良知被蒙蔽了。當我讀完《知行合一王陽明》這本書,內心波瀾起伏,我的良知在哪里?我知道我的良知在心里,可是遇到社會中各種扭曲現象,我的心中同樣會不平、不靜、不忿、不服。我能感覺自己的`良知,但卻很少用良知指導做事的行動。知而未行只是未知,王陽明提出“事上練”,“知行合一”讓我明白,光有良知是不夠的,必須“知行合一”去做,即所謂“致良知”。當下,我們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已經無心靜下來喚醒自己的良知,更不用說“知行合一”了。因此,就是要全黨全國人民“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善于明辨是非、善于決斷選擇,扎扎實實干事、踏踏實實做人,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讀了《知行合一王陽明》,我終于明白了《大學》中的“格物致知”的知是什么意思了,也知道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知是是什么意思了,同時,我也知道了知行本是一體,“知而未行只是未知”。也許,只有真正知行合一致良知,才能達到王陽明留給世上的最后一句真言“我心光明亦復何言”的境界吧。
讀《知行合一》有感 篇13
工作即修行。在其位,謀其政,一個人的職業道德體現了這個人的本身的修養,你的工作狀態體現了你的整體素質。加強自己的職業道德建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質量,做事對得起自己的良知就好,貴和尚中,在工作中或許會碰到一些難題,完全可以通過“致良知”來解決問題,這也是“事上練”,趨榮避恥,做當榮之事,拒為辱之行,使知榮知辱內化為一種生活方式。修猶切磋琢磨,養猶涵養熏陶~
如《中庸》所言: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真的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學習,不然機會真的來到了你面前,你有能力抓住嗎?所以,別把精力花在自怨自哀的時間上了,勿忘勿助地努力就好了。?致吾良知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天理。
本書中,其實我還挺喜歡第七章,講了王陽明的心學命運,側重于心學對眾門徒的人生影響,及心學左派的源流,對中國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導作用,心學對日本的影響力更是巨大,體現在軍事,經濟管理上,影響了若干人等,再次贊嘆了王陽明心學令人驚異的神奇力量。
正確的世界觀,就要取消我們和外物的對立。不以自己的好惡來評價外物,讓外物按照它們自己的規律去發展。和別人鬧矛盾了,誤會解開就行,不用耿耿于懷,遵循規律,因為如果和自己的想法對立起來,它主導了你的情緒,你不能控制情緒,自然會被情緒所控制,采取“前攝行為”,反過來控制局面,而不被局面所牽制。
生活中,如果和朋友發生了什么矛盾的話,只要誤會解釋清楚就好了,千萬別太執著,退一步海闊天空,前幾天跟閨密承認了一個錯誤,我說我做了一件我覺得對不起她的事情,但她卻說,開玩笑,就這點小事能影響到我們的關系。那一刻我懵了,看來這幾年的感情真不是蓋的,哈哈,其實我一直沒有她大方,正因為良知所發出來的“意”,指引我去及時承認了這個錯誤,我看重我們之間的友誼,為善去惡者格物也,只要你意誠了,自然會認識到知行合一的.本意。把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銘記于心,認識到知行合一的本意,自然而然就悟到了自己的良知本體。所以朋友的相處之道,還是需要不斷地事上練,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我也是跟自己的良知做了一番思想斗爭才去承認錯誤的,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嗯真正的友誼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值得天長地久的。
讀《知行合一》有感 篇14
讀一本好書,可以讓一個人改頭換面,煥然一新。
在“用心讀好書奮斗新時代”讀書活動中,我想向大家推薦一本好書:《知行合一王陽明》。
本書是首部全面解讀知行合一哲學理念及其創始人王陽明的通俗全傳,系統闡述了這位大思想家的核心理念和傳世哲學,對于我們的生活、工作和人生都有著巨大的啟發意義。
在生活中,我們要始終堅持自己的本心,以良知來約束自己的生活。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個人原本都有一個自我的靈明,那就是我們的本心,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良知在。在良知的引領下,我們在生活中的言行舉止都要做到盡心盡力,問心無愧。
在工作中,我們要始終以“知行合一”作為自己的工作準則。所謂知行合一,就是要理論聯系實際。這本書告訴我們:時代在改變,社會在發展,我們不能固守著舊思想,而應該不斷學習,順應時代潮流。我們應立足工作本身,勤于鉆研,敢于發現,要做到心中有數,心里有底。只有這樣,在開展工作中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要始終保持不畏艱難、敢于奮斗的精神。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個優秀的人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只有經歷挫折、考驗和磨練的'人生,才能真正地邁向成熟和成功。我們應認真領悟并努力學習先賢追求真理的精神,始終保留著一顆求知探索的真心,去追求真誠、無悔的人生。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偉大的前人交流,和深邃的思想碰撞。閱讀這本書,讓我們能夠在深刻的文字中去感悟和體會,讓優秀的理念引領我們的生活、工作和人生,從而讓我們成為更理性、更健全、更飽滿的人!
【讀《知行合一》有感】相關文章:
讀知行合一有感09-05
知行合一作文09-08
心存美德,知行合一08-18
以古為鏡,知行合一作文09-08
知行合一的讀后感(精選13篇)09-05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后感02-09
心存美德,知行合一作文08-17
《知行合一》讀后感(通用22篇)03-07
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無物——讀《王陽明全集》體悟01-26
知行合一讀后感范文(精選18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