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讀后感精選1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活著》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著》讀后感1
一個小村,一座小城。還有主人公福貴。
這部小說的確讓我感到沉重,我覺得《活著》是一部超越個體情感而站在人類關懷的高度進行的創作。人的一生都不會風平浪靜,會經歷無數坎坷風雨,但人就是要默默得為了活著而受。這個看似的理由卻充滿了對生命價值的肯定和人文價值的關懷,任何理由都不是人放棄生命的理由和借口,這個簡單卻又充滿思辯色彩的道理被余華用小說的形式進行了活生生地詮釋。
“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蕩,中年去掘藏,老年做。”書的最終似乎沒有忘記又留下講述者在慢慢下來的夜幕中說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話,“我明白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的姿態,就像女人著她們的兒女,土地著黑夜來臨。”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都會成長為一個期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馭手,不管身上承受著什么不管脖子上套著什么,不管肩上負載著什么。
在中活著,在活著中享受!
活著,就要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為找什么借口,因為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活著》讀后感2
一本從頭到尾都在死人的書,居然取名叫活著。這跟青春疼痛系列--郭敬明小說中翻到最后一章突然全軍覆沒的死亡不同。余華寫的死亡,是耗。耗盡最后一滴血,還有一絲微妙的希望。福貴和一支老牛,在田埂上唱著歌,繼續熬著。
苦的連嘆息都沒有,卻還有寬慰的理由。
不知道一夜暴富是什么感覺,當然也不知道一夜落魄是什么滋味。20xx年長沙的街頭有個拉小提琴的賣藝者,只會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他看起來最多40歲,中等身材,頭發已經全白。總是站在步行街的哈根達斯門口,拉著他的小提琴。不知為何,每次路過都會傷神。
過了不久見報,他曾富商。08年股市大跌,財產散盡,妻離子散。在富時唯獨學了小提琴,練了一段時間,只會這一首。如今住在下河街那片破舊的房子里,和其他同樣落魄的人一起。
他的琴,拉的很動人。后來被哈根達斯趕走,又挪到悅方門口。總是一件干凈的白襯衣,球鞋。站在他旁邊幾米,會感覺整個坡子街安靜了下來。心中想起許久不見的那個人,想起自己曾經美好過又失去的東西,在眼眶濕潤之前,畢恭畢敬的在琴盒里放上五塊錢,然后離開。
他的自稱陳伯,許久沒回長沙了,不知還在不在。
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回報以歌。
《活著》讀后感3
《活著》這部小說所講述的,是一個荒誕卻又真實的故事。這部小說的主題與內涵,一向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許多人都認為這部小說太過于消極,過于沉重,對讀者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會有這樣的評論也是難免的,因為的確,這部小說從頭至尾都浸沒在一種杯具的氣氛中,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慘的,他的親人一個個的離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難得的溫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讀者讀完整部小說,合上書本,看到封面上小說的題目——活著二字時,都會思索: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么?是否像主人富貴一樣,活著就是為了承受活著的痛苦?
另外,小說的結局——富貴和老牛一齊生活,似乎也暗示著一種消極的觀點:人和動物的生命價值是一樣的,并沒有什么區別,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僅僅是一種活著的狀態而已。然而我認為上述觀點并不完全準確,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慘,但他從未放棄,一向堅持活下去,無論或者是多么辛苦。所以我認為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這樣一個道理:活著雖然充滿了苦難,但路還得走下去。
余華在書中寫道:“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職責。”職責,是活著的意義,也許生命有些事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可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負責,去擔當。所以不論活著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為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著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職責。
《活著》讀后感4
現在我還沉浸在這情感內,《活著》演奏了一首悲苦命運的交響曲。我想起加西亞馬爾克斯著作的《百年孤獨》講述了布恩迪亞家族幾代人的悲苦命運。《活著》也是以福貴為主角講述了這個家族幾代人的命運,不同的是一個產于南美洲,一個產于中國,但都給我帶來對人生悲苦命運冷靜的沉思。
我內心渴望這樣的作品,就像《平凡的世界》、就像《穆斯林的葬禮》、就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樣的作品能將人帶到內心的深處,給你帶來一種冷靜沉思的心境。我的生命需要安靜、我的心靈需要沉思
此時我感謝余華,感謝他寫出這樣的作品,這部作品很吻合的滿足了我內心的渴求,我的沉思讓我與書籍之間產生了一種獨特的默語,而這樣一種沉默的交流讓我的心靈獲得了一份踏實。
人生在歲月里磨礪,命運沒有給誰畫什么界限
人生在歲月里磨礪,命運沒有給誰畫什么界限,也沒有給誰預設了什么苦難,生活的藝術就是不管經歷哪一條街道,相逢什么人,別忘了幾分寬恕,幾分看淡。
《活著》讀后感5
本來想先看影版,看到書架里的書就點開一口氣讀完了。高一時的語文卷有一個老福貴牽牛福貴的片段,才知道這是選自《活著》第一次聽說這本書。其實,我很早就接觸余華的這部作品了,小時候看過電視劇《福貴》,開頭以為是喜劇,沒想到越看越悲,每一次甜美的劇情只是為了下一個更悲的劇情做鋪墊。我爸有個習慣,總是愛把喜歡的電視劇再看一遍,福貴就是在我爸多次追劇的.影響下,我已經明絡了大部分情節。我感覺福貴這部劇拍的很好,很多片段都把小說里的情結演活了。尤其是有慶死的時候,福貴埋有慶看的我心都要碎了,電視劇里還原度還是很高的,我也一定要去看看影版。
印象中,電視劇里的結局苦根沒死,騎在黃牛身上,福貴牽著牛走在路上…書里,真的很現實,很讓人難過。福貴爹娘、有慶、鳳霞、家珍、二喜最后連苦根也離福貴而去,只剩下福貴一個人了,經歷了大起大落的人生,最后孤獨老去。福貴只是那個年代的一個人物縮影,我想,晚年福貴其實并不可憐,他經歷了那么多事情,慢慢找回了真正的自己,不去賭,努力生活,疼惜家珍和子女,一直努力的活著。
《活著》讀后感6
小說中主人公福貴的父母,兒子有慶,妻子家珍,女兒鳳霞,女婿二喜,孫子苦根相繼離開人世。最后福貴只剩下一頭老牛與他共度余生,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你眼睜睜地看著身邊的親人一個個地死去,你卻毫無辦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這才是人生中最大的悲哀。但小說中的主人公福貴并沒有因為這些不幸而放棄自己的生命,這是令我最欽佩的,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一個人的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面對苦難,福貴沒有血淚的控訴,沒有撕心裂肺的尖叫,沒有心如刀絞的呻吟。有的只是福貴在生活中磨練出來的無邊無際的忍耐,包容著一切,坦然地面對生活中的苦難,這不正是當代社會人們所需要的嗎?
當代社會人們的生活壓力過大,人們面對生活中的苦難難以承受,還有很多人因為生活上的壓力而得了抑郁癥、做出偏激的事情、尋死……
令人心痛的是這已經是當代人們生活中很真實的寫照了,比如高考生高考完后因為考試失敗跳樓自殺,有的人為愛尋死……如果他們能像福貴這樣的堅強,也許就不會釀成這么多的悲劇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金錢,地位,權利,甚至不是為愛情,親情而活,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活著才是生命的本質。
活著就應該去忍受生活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活著也是一門藝術。
《活著》讀后感7
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因為在混亂的世道,所有人的命運都如同巨浪滔天的大海上的一只獨木舟,傾覆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而且越是小人物,結局往往越是悲慘。
《活著》里的富貴就是如此,他出生在中國最為動蕩的年代的伊始,他見證了三反五反、土地改革、打躍進。等事件,這也就注定了他悲慘的一生。
魯迅說過“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按此定義,《活著》不亞于當年在廣島投下的那顆原子彈。張藝謀曾經將這本書搬上了銀幕,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編。很多只看過電影的人,觀影的時候完全是淚流滿面,同情福貴悲慘的一生。然而看過原著的讀者知道,小說遠比電影更將凄慘。女兒難產而死、妻子病死、女婿被水泥板夾死、兒子被急切救縣長夫人的大夫抽血抽死,最后是孫子長期挨餓,一次吃豆子撐死。數年后,只剩下他和一頭老牛。
然而,余華用一連串人的死亡,并不只是要告訴我們生命有多無常,人命有多輕賤。他所要傳達是為了活著而活著的頑強精神。活下去,是最簡單的生存的本能,同時也是最復雜的斗爭。因為當一個人生無可戀、萬念俱灰的時候,放棄生命遠遠比心懷希望要容易的多。
《活著》讀后感8
“生活中其實沒有幸福或不幸的,生命只是活著,靜靜的活著”富貴就是這樣一個人,年少的他自私自利,因嗜賭而輸光了家里所有的財產,因為他的為所欲為,父親離他而去,不久母親也撒手人寰,使他與貧窮·痛苦結下了不解之緣。
讀完這本書,我便一直糾結于作者為什么要給富貴安排如此悲慘的結局,不給讀者留下一絲喘息的機會,但細細想想,作者傳遞給了我們的確確實實是一種正能量,“人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富貴在命運的浮沉著不斷的掙扎,他活著僅僅是想自己和家人能平平淡淡地靜靜地活下去,然而,上天似乎注定要與他作對,父親,母親,妻子,兒子,女兒,女婿,他的六位親人離開了他,最后甚至連他的小外孫,他最后的希望也被剝奪了,當種種苦難一件件的加于他的身上,他仍然有好面對命運,樂觀的活著,
靜靜的活著。
活著無論經歷痛苦也好,快樂也罷,都是命運所賦予我們的,當我們無力去面對他的時候,不如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苦澀會給我們帶來堅韌,喜悅會贈與我們希望,無論如何,活著就是一種希望。
《活著》讀后感9
優越總是誘人無端放縱。福貴出身的優越讓他自詡高人一等,亦因此他身體里流動是罔顧禮法的血液,這種血液慫恿他與眾不同地脫俗放肆——他用臟字向父親宣泄自己一直的“容忍”,用寬厚手掌“報答”家珍賭場旁的告誡,用浪蕩游行向老丈人耀武揚威……一切都是青春放蕩不羈的桀驁與家世與眾不同的混合物。
“一個人若是沾上了嫖,也就會迷上賭。”福貴不知道,他的一生正是由此轉變,天翻地覆地轉變。莽撞血液總是沖昏了頭腦——血氣方剛的他妄圖收復父輩輸掉的失地、光耀祖輩看重的門楣。但他不知道心比天高,終是命比紙薄。賭場上的盡情揮霍,讓他輸得徹頭徹尾。他擔著那磨破他細肩的滿是銅錢的竹筐附送了本屬于自己的家業,他哭了,我想這是他人生第一次真實的眼淚。隨后,固守著那一口村口大缸的父親喟著無盡的嘆息永久地離去,等不到他的報答。
“雞養大后變成了鵝,鵝養大了變成羊,再把羊養大了,羊就變成牛了。”福貴守著父親的遺言在租來的五畝田里無盡耕耘。
變數總是撲朔。進城請大夫醫治母親的那次的鬧事催促他踏上了千里行軍。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一去蹉跎三年。撿回一條命的他輾轉歸來,家仍在,只是生母已飽含遺憾閉目,時間終是讓他與她無緣,他們錯過了彼此的最后一面。此外,怪異的高燒也讓乖巧的鳳霞留下了一生聾啞的殘缺。
《活著》讀后感10
乘復習功課的間隙,我把《活著》給看掉了。余華的這本書早有所耳聞,可是一向沒什么時間,到是張藝謀的電影先看過了。讀過原著之后不由得贊嘆這書天生就是本很好的劇本,我想編劇更本不用改什么。故事的描述鏡頭感十足,是我最喜歡的那種講故事的模式。作者的文字并不華麗,但平實中卻充滿了力量,是一種能從內心感動你的力量。我不想說什么涉及靈魂的字眼,可能書看多了就不太容易隨便給感動了,但這的確是一本好書,值得我推薦。期望每個人讀過之后都會有自我的感悟
給出一段書中的文字,大家欣賞下:今年,在春暖花開的三月,我在一個直徑僅有10厘米的小碗里種下了我最喜愛的喇叭花。當時,我想它發芽就行,因為種子是撿來的。
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炊煙在農舍的屋頂裊裊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隱了。
女人吆喝孩子的聲音此起彼伏,一個男人挑著糞桶從我跟前走過,扁擔吱呀吱呀一路響了過去。慢慢地,田野趨向了寧靜,四周出現了模糊,霞光逐漸退去。
我明白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
《活著》讀后感11
很早看了一本書,書名叫《活著》,我記得那是在上高二的時候,那個暑假,這本書給我極大的震撼,我以為人活著是追求什么東西,尋找自己的價值,可我讀完之后,原來活著,僅僅只是為了活著。
書中的主人公是富貴,原來是一個錦衣玉食的公子哥,可他也是個難得一遇的敗家子。萬貫家財被他一朝散盡,他的父親也因為這件事去世了,后來被抓去當兵,女兒變成啞巴,喪偶,失子,女兒生孩子死了,女婿在工地事故中喪生,最后的親人苦根因吃豆子被撐死。每一次生活看起來有希望的時候,日子正在慢慢變好的時候,絕望卻又給她一個當頭一棒。
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不止一次的覺得絕望,在富貴的道路上,我看不到一點光明的存在,我甚至感覺,真的沒有必要再活著了,可看著富貴一次次的不放棄依舊艱難的生存的時候,又覺得很震撼,生命很脆弱,卻也很堅強,這并不矛盾,肉體是脆弱的,但意志是頑強的。因為這樣才生而為美。
不是所有的人都活在陽光下,我們只能等待被生活和命運遺棄,卻不能遺棄生命,可是在黑暗中扎根于黑暗,去適應它,并且為此努力的去改變的人何嘗不值得敬佩呢?
《活著》讀后感12
《活著》是一本有生命、有感染力的書。我深深記得初讀《活著》的感受,從初始的悠然到其后的凝重,翻動書頁的手指愈漸遲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種隱秘的期待——呼喚著一個轉折,一個讓主角福貴走向幸福的轉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么的殘忍與吝嗇,我幾乎是一路心痛地讀到最終。當我滿心酸楚地合上書頁,猛然望見封面一襲鮮血般的暗紅:刺目一如長長傷口上的血淋淋,卻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動……我的淚直直地落下來了。
從一個少爺吃喝嫖賭到最終敗壞家業,淪落到為糊口而下地,他摯愛的親人一個一個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聾啞女兒鳳霞難產而終、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孫子苦根,竟也在那個饑餓的年代里,活活噎死。他布滿老繭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親人與淚水,最終只孑然一身與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這應是一個杯具吧。然而他淡淡地講述著,沒有大悲大慟,這個被厄運磨礪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著。
這種生命的韌性似乎講述著人生絕望的不存在。福貴的人生,仿佛是一株盤剝的冬筍——一層層褪去人生的虛華、一層層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靠,一層層摧毀著人的堅強。可到最終,白嫩嫩的,卻剩下一個人最柔軟、最純凈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著,為了活著而活著。活著,執著地活著——已成為一個唯一能描述福貴的形容,也是對福貴的最好的肯定與頌贊。
《活著》讀后感13
篇一:活著讀后感
讀著讀著,心情無比沉重。余華通過描寫一個個人間悲劇來刺痛讀者的心。活著,對于他們來說是多么艱難,一連串的苦難把這一家人弄得遍體鱗傷。
我們哀其不幸,更不服于生活對他們的不公平,一個個親人離去,一次次的心靈打擊。
篇二:活著讀后感
第一次讀完這本小說,我感慨萬千,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形象、一個個感人的故事都讓我印象深刻。
我曾想,只要你甘于滿足,不去苛求功名利祿總會有安頓好自己的一片凈土。
篇三:活著讀后感
作者運用象征手法,用死亡來象征活著,更用福貴來象征著千千萬萬個中國大地上同樣不幸卻頑強活著的人,
從故事的最后我們可以看到福貴的豁達樂觀,在經歷了如此風霜之后,依然活著。
篇四:活著讀后感
活著,多么不易,我們好不容易來此世界走上一遭就不可以輕易放棄,像福貴這般飲盡生活苦水卻還是笑著活下去。
即使不知道還有多少個明天,即使孤獨悲戚將常伴此生也在所不惜,活下去吧,逝去的人就會一直活在心里,不曾離去。
篇五:活著讀后感
小說運用簡潔易懂的語言,展現生活的瑣碎卻又加入了沉重的悲劇,使得整部作品可謂金玉其內。
這種寓大于小的方式更能讓讀者產生共鳴,使作品主題得到升華。
《活著》讀后感14
我總是看見一個老人,牽著那頭老牛緩慢的走著。有時候,他們在耕地;有時候,老人坐在草地上,老牛在水里安靜地洗澡;有時候,他們一前一后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們沒有多余的言語,他們只是相互依偎著走過余下的時光。
我想,對于福貴來說,沒有什么美麗人生,活著才是他全部的力量,也是他唯一的希望。堅忍地活著,頑強地活著,茍延殘喘地活著······我想,對于我來說,也沒有什么美麗人生。我也默默地忍受過孤獨,我也一個人承受過失意,我也獨自地等在黑暗中,在傷心欲絕的時候,我也彷徨過,痛苦過,掙扎過,也感受過生活的無常。但是欲絕,卻從來沒有真正的絕。因為我知道,人生下來便帶有一種力量,不是與命運抗爭,而是與命運為友。人是世界上最脆弱又是最頑強的生物。如果我們不能將人生過得完美,我們可以將人生過得完整。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過: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著島嶼與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失意與痛苦,從來就不是消沉的理由,它們只是人生路上一塊小小的石子,或許會硌腳,或許會絆倒,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向前走去。它們或許不能讓人生變得更加美麗,但是這才是人生的意義。《活著》告訴我們,從來就沒有過不了的命運,只要能活著,我們就該好好的活著。人生的滄桑不過如青石板上的刻痕,歲月流轉,水珠滴過而又了無痕跡。曾經的掙扎不過是過眼云煙,而事到如今,我們才明白,我們要的從來都不是美麗的人生,我們要的,是一步一步走過的故事。
《活著》讀后感15
我花了三個小時的時間讀完了作家余華的代表作《活著》。讀完后就讓我聯想到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所講的苦難。
其實沒有比活著更簡單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難的事。然而只有活著,一切才有希望。
余華簡練的語言,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生動地刻畫出了生活的真實,我始終難以忘懷,那個小村莊,那家人,那頭牛。
小說主人公是一個地主家的少爺,他叫福貴。福貴嗜賭成性,最后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的福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后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妻子因患上軟骨病失去了生命。福貴沒有退縮,他試著學做農活,承擔起養家的責任,而每次生活剛剛有了起色時,親人卻一一故去,兒子、女兒、女婿、甚至是外孫。最后只剩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可悲,但又無奈。
在我們的身邊也有很多的“福貴”,他們在經歷磨難后依舊心存希望。但也不乏有很多年輕人,一點小挫折就尋死覓活。高三學生不堪壓力跳樓自殺、花季女孩燒炭自殺等事件層出不窮……他們輕生時的決絕完全超出了支撐他們活下去的勇氣。
【《活著》讀后感精選15篇】相關文章:
《活著活著就老了》的讀后感02-26
名著《活著》讀后感02-28
活著英語讀后感07-30
活著讀后感作文11-24
《活著》中學讀后感范文02-12
名著《活著》個人讀后感02-23
活著讀后感3000字04-15
活著讀后感集錦15篇03-06
余華的活著讀后感03-03
暑假活著讀后感800字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