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讀后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讀后感 1
一個武士、一個騎士、一對夫妻、一個小孩屠龍的古典故事。
小說畫面有太多的殘敗景象,一種原始的森林、荒漠、沙灘、村莊、海面組成的景象,但是卻有一種殘敗的美——武士與騎士仇恨的不完美、小孩與母親幻覺的不完美、夫妻之間愛戀的不完美,母龍的風燭殘年的不完美,然而這些不完美在小說中種種體現出了石黑一雄的哲學探索,在古典般文字描述與人物敘述中娓娓道來,生離死別卻又如此的完美演繹。
對于仇恨來說,希望過錯被人遺忘,犯錯者逍遙法外,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境界呢?武士和騎士即是戰友同盟,又為各自信念最終一戰,信奉和忠誠的完美,騎士與武士的精神,戰爭與和平的決戰——死有其所,生有所望。
夫妻的情感更為深刻,在作為最后的擺渡者而言,坦然了生命中的殘缺,愛情的彼岸,不也是面對自己和寬容世界的彼岸。
小孩和龍的故事,可以理解為小孩是龍的血液,是武士血脈的繼承,世界如此艱難、如此荒涼、如此殘破不全,新生的'一代總會延綿不息,武士斬斷了徒弟與母龍的訣別,也正是小孩繼承戰斗的開始。
傷口如何愈合,和平怎么建立?也許就是循環更替,屠殺、信仰、魔法、甚至龍的遺忘氣息,人們真的遺忘了嗎?獵人、孩童,村婦、黑寡婦,他們真的遺忘了嗎?只是愚昧無知了,或者仇恨的種子永遠掩埋著,世界總是這樣,戰爭與和平是永久討論的話題,一面是在虔誠中希望與絕望,一面是仇恨卻又在泥土中蟄伏,就如同愛情。
《被掩埋的巨人》,何嘗不是哲學家的故事喻比,古時代與現今的遙相輝映,殘酷的書寫給予讀者自身心靈的愈合,石黑一雄總是這樣,幻覺吧,深淵吧,覺醒吧,這就是偉大的哲學意義。
因此,閱讀《被掩埋的巨人》,會漸漸對石黑一雄心生敬意。雖然他是生于日本長崎,后隨家人來到英國生活,是一位典型的移民作家,并稱為“英國文壇移民三雄”之一。不過這位小說家似乎很少順理成章地描繪來自亞洲的少數族裔如何面對歐洲異域文化的沖擊,而總是在作品中關心這個時代的重大問題。就像這部《被掩埋的巨人》,盡管有著奇幻文學的外殼,但這并不妨礙作家在其中思考非常嚴肅的話題,直指今日全球日益嚴重的恐怖主義。對比之下,我們中國的當代作家就顯得少了幾分“野心”。什么時候中國小說家能夠不再描繪個人內心世界里的小小悲歡,不再執著地構建種種東方主義式的奇觀,而是以更為宏闊的視野思考這個時代的變化,直面世界對全人類提出的挑戰,那才是文化崛起,獲得文化自信的標志。
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讀后感 2
這本書是我上半年最喜歡的一本書,甚至很可能是今年最心水的書。全書充斥著各種蒙太奇、反轉、隱喻,看完以后摘抄了千多字的原文。以下描述中如果讓你產生“好像也不過如此嘛”的感受,那一定是我的表述的問題,不是書的問題。
故事發生在被母龍產生的迷霧籠罩下的大陸,迷霧使人遺忘。一對生活在小部落里的年邁夫妻決定出門尋找兒子,一個騎士肩負使命決意找出母龍將其斬殺,驅散這片遺忘之霧。而當迷霧散去,記憶回籠,逐漸揭露出被掩蓋的部落間和平假象下的血腥過往、恩愛夫妻間曾經的背叛與傷害。
書是分騎士(宏觀的國家社會層面)與夫妻(微觀的個人層面)兩條線展開。面對傷害,要不要遺忘?已經遺忘的,要不要再想起?怎么看待仇恨與復仇?我覺得作者沒有給出答案。
真的很推薦這本書(安利狂魔上線~),前幾章可能蒙太奇略多,看著看著有如身處迷霧,但是看到最后,真的會有豁然開朗(/脊背發涼)的感覺。
最后,出于我對這本書的喜愛,再分享幾則摘錄吧。
“我會引以為樂的,因為那將是正當的復仇。但是,我在你們當中生活得太久,變得軟弱了,就算我努力,心中也有個聲音反對這仇恨的火焰。這是個弱點,讓我感到羞恥,但我很快會用我親手訓練出來的人代替我的'位置,他的意志比我要純粹的多。”
“那就是愚蠢和自傲。或者是人心之中潛伏著的其他什么東西。也許是渴望懲罰,先生。我在口頭和行動上都主張寬恕,但內心中封鎖多年的某個小角落卻渴望復仇。那是件卑鄙而陰暗的事情,對不起她,也對不起我兒子。”
“我想,有些人聽了我的話,可能會認為我們的愛有瑕疵,破裂了。但是,一對老夫妻的恩愛緩緩前行,上帝會知道的,他明白黑色的陰影是整體的一部分。”
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讀后感 3
曾經統治英國的凱爾特民族在一世紀的時候被羅馬帝國所統治。歷經六世紀以后,日爾曼民族相繼入侵。傳說中,亞瑟(迄今為止,沒有任何實質性證據證明他真的存在過)就是在日爾曼民族入侵的這段時間里,以凱爾特人的英雄身份登場。他率領不列顛各部落通過十二場艱苦卓絕的戰爭,最終擊潰了日爾曼民族的一支—-撒克遜人,從而統一了古不列顛,被視為中世紀英國著名的傳奇英雄。
和平終于降臨了這片土地,不列顛人和撒克遜人和平相處,比鄰而居數十年。
問題是,和平能持久嗎?不能。
因為復仇的種子在亞瑟背叛了自己制定的和平法典,大肆屠戮撒克遜老人、婦女和孩子的時候就已經在黑暗中生根。蛆蟲越活越肥,舊傷口怎么可能愈合?和平建立在屠殺與魔法師的騙術之上,怎么能夠持久?恐怖的往事像塵土一樣消于無形了嗎?沒有。它只是在泥土中蟄伏,像死者的白骨一樣,等著人們發掘。等到母龍死了,亞瑟王長長的影子也會消失。
救援未必來得及,但報仇的機會多的是。
對于有著血海深仇的兩個民族來說,和平通過什么途徑來獲得?
是通過隱藏和掩蓋來使人忘記仇恨?
是高高舉起復仇的劍讓血淚再次橫飛?
還是直面歷史,沿著警醒的救贖之路找到持久和平的彼岸花?
答案當然是不言而喻。
就像小說里面失憶的埃克索和彼特麗絲一樣,如果選擇遺忘將找尋不到彼此深愛的記憶,就會永遠不可能緊緊牽著彼此的手渡往那魂牽夢縈的海島。如果選擇恢復記憶,曾經有過的背叛、悲傷和所有的裂痕將鋪天蓋地而來。令人欣慰的`是,他們最終還是選擇了接受過去,擁抱未來。但是,即便兩個深愛著的人能夠做到“歷盡波劫在”,兩個有著血海深仇的民族能夠輕松地“一笑泯恩仇”嗎?
作品的深刻就在于它揭露了民族矛盾的尖銳、復雜,但對于這種尖銳、復雜的民族矛盾的解決,人類卻是相當的悲觀和無力。
但同時,作者通過真實的歷史事件試圖告訴我們的是,有些歷史不能輕易忘記,否則,當所有人再次尋找的時候,將會再次掀起血雨腥風。“忘記歷史,就等于重蹈覆轍”。作者在談及主旨時說:“每段私人關系和社會關系中,總有黑暗和不為人知的記憶在當時被刻意隱瞞或埋藏,但何時回憶,是不是該回憶,這是重點所在。”
可能有人覺得當埃克索和比特麗絲最后訣別的時候,當埃克索孤零零地望著陸地和海灘落日的時候,當他什么也聽不見,繼續涉水而去的時候,是那么的令人感到凄婉和哀傷。但是,更令人心碎的是從風中傳來的比特麗絲的聲音:埃德溫閣下!我們兩人都求你一件事,以后的日子里,記住我們啊,記住我們!記住你還是那個男孩的時候我們之間的友誼!
但愿埃德溫記住比特麗絲的話,不要再回來吧,如果真有回來的那一天,應該意味著不列顛人和撒克遜人之間血雨腥風般的日子再一次卷土重來。
問題是,即便有一百個記住了比特麗絲話的埃德溫又能怎樣?
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讀后感 4
對于戰爭我們渴望得到真相,又希望看到和平。
看了很久了這本書。我很少看這種類型的書,一直斷斷續續,但可能這是看過的最令我深思的戰爭相關的書籍。
“記憶、時間、和自我欺騙”
我相信最后埃克索的離開是坦然面對死別,也相信,當迷霧不在,仇恨復蘇,真正的英雄不會坐視不管,傳播善良的和平的火種不會煙消云散。
對于自我欺騙,高文騎士既害怕著戰爭,又掙扎著真相,無處言說。我想大多數人都是選擇遺忘,忘掉災難,只是副作用是記憶一片白茫茫,每天重復周而復始,混沌又純粹的活著。
埃克索的角色塑造真的很絕妙。
一方面他是想找回記憶的夫婦二人組的成員,且無比寵愛他的妻子;另一方面他又是亞瑟王曾經的騎士,戰爭的始作俑者(當然,他背棄了他的國王,并選擇了一條荊棘叢生實則正義的'道路)。二者相撞他既是普通的想找回和妻子愛情的回憶又絕不普通的身處著這場混亂的核心。我喜歡他叫妻子公主,一聲又一聲。
昨天看了阿米爾汗的《印度暴徒》所有的侵略和被壓迫都千篇一律如出一轍(可能對于印度電影它是直刺主題,一針見血的闡述日不落帝國的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以及人民反抗劇情……可能我們對于這些事要更早就習以為常了,那么多抗日劇可不是白看的。)電影結束之前“公主”終于報了仇,火箭擦過仇人的脖子射塌了其背后的巨型建筑,在滿月節火燒惡魔,在那里我真的入不了戲。大仇得報,順利繼位,被民眾擁躉愛戴,激起更多普通民眾的為家園抗爭之心,水到渠成。只是看著那么多普通但活生生的人前赴后繼往槍口上迎那一段沒有感到熱血莫名覺得很難過。
扯遠了,還是要跳回來
我百度了戰爭與和平的名言,想找一句作為自己的論點。
有人說戰爭的目的必須是為了和平。感覺沒什么大用處,和平被戰爭打破,再用另一場戰爭去消融它的創傷,想想就覺得很傻,畢竟沒幾個戰爭的始作俑者會把它當作警言;又有人說最勉強的和平也比最正義的戰爭受人歡迎。想到高文騎士,想到那些還算和睦的村莊也許是有好處的;只是欺騙自我換來的片刻安寧終究還是會隨著魁瑞格的死亡被打破,蟄伏的巨人終究會傾巢而出。
所以我想最好的態度就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那一句了——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勿忘國恥,吾輩自強。
【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讀后感】相關文章:
試著掩埋冰冷散文05-10
黃沙掩埋下的真相作文09-05
被時光掩埋的回憶散文隨筆07-24
掩埋在歲月里的遺憾作文07-14
雄雉原文及賞析02-27
劍門天下雄作文10-23
林木雄的內地經歷范文10-07
詩經雄雉全文譯文10-20
《向雄》答案解析及譯文02-26
漁夫和雄人魚的故事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