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孔乙己》有感集錦1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孔乙己》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孔乙己》有感1
今天無意中翻到初三年紀的語文書,不知為何,我又打開了《孔乙己》的那一頁。作者是魯迅先生,“讀書人”孔乙己便是他筆下眾多的人物之一。
關于孔乙己的悲慘的故事,發生在封建統治階級時期的魯鎮。文章開篇便有一段形容孔乙己的文字: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臉亂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這便是文章主角——“讀書人”孔乙己。他“穿長衫”卻又“站著喝酒”,是死要面子,又自欺欺。這么看來,他好像是一個可憐、可笑,又可悲的人。
孔乙己原也讀過書,后來卻只能替別人抄書來換得一碗飯吃。但他又好吃懶做,行偷竊之事。一屆讀書人,為何落得如此地步?在他仕途無望的時候,為什么不做一些別的事來養活自己?
到底還是因為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的人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時代里,無數人家砸鍋賣鐵,只為家中能出個秀才;無數窮人家的孩子苦讀十年,也不過是為了那一個秀才的名頭;考到中年亦或是老年的也大有人在,范進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但孔乙己也講誠信,欠著的酒錢總會還上。在與孩子們分茴香豆時,五指罩住碟子,一邊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既善良又古板。
到后來,他死性不改,偷書被丁舉人打斷了腿。同是讀書人,為何差別這么大?那時候的讀書人,讀的真的是一個“才”“德”嗎?到了酒館,眾人毫不顧忌地取笑他,他紅著臉說“不要取笑!”“是跌斷”,瞧瞧,還死要面子呢。
丁舉人的殘暴,眾人的麻木,社會的陰暗,最終造就了這樣一個可憐、可笑,又可悲的孔乙己。
再后來,書中寫到“我已經許久沒有再見孔乙己了”,或許他離開了魯鎮,或許他死在了街頭……總之,沒有個善終。那個時代太黑暗,若孔乙己生在現代,那定是被冠上“國學大師”之名的人物。生不逢時,便是他了。
讀《孔乙己》有感2
孔乙己這個人物,是魯迅先生于“五四”前夕,繼《狂人日記》的又一篇短篇小說,也是《吶喊》的第二篇。以前曾經看過,可因為閱歷等原因,對于這篇小說的寓意不甚了解。最近,又重新翻了一遍,讀懂了一些生澀晦暗的東西。
孔乙己這個人物本身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就是個悲劇。不知是哪位前人說過:“人沒有錯,錯的是時間。”清朝末年,科舉制的荼毒已經深入人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階級與階級的對立,還有奸官污吏的橫行等等,當時的社會動亂不堪。人們都在忙著自己的事,紙醉金迷中舍棄了一些情感。而那時,一個小小的孔乙己,活著重要嗎?死了,也重要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便想起了這樣一段對話,“后來怎么樣?”“怎么樣?先寫服辯,后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誰曉得?許是死了。”一個小小的舉人在那時可以草菅人命,而沒有一個人去阻止,都只是看戲,戲中誰死誰活,與我何干?漠視,似習慣一般存在。然后呢,嘲笑,譏諷,最后,再散開裝著沒事人樣,然后再看戲。真是一些高明的觀眾!府衙里的人也紙醉金迷,對著散發著血汗抑或是別人希望的同時夾雜著銅臭的紙醉生夢死。
誰曉得?許是死了。
誰曉得?許是死了。
誰曉得?許是死了……
紙醉金迷后,又剩下了些什么?
讀《孔乙己》有感3
魯迅的小說《孔乙己》是中學語文教材的傳統篇目。對于該文的教學,歷來的語文教育者都把其主題——批判封建社會,批判封建科舉制度——作為教學的重中之重,大加渲染,竭力挖掘;而對主人公孔乙己的人文價值,教育價值視而不見。直道今天,大多數的語文教師,甚至包括一些語文教育名家仍是難改初衷。
前幾天拜讀了李鎮西老師1997年的教學實錄,深為李老師的教育民主思想所感染,但對其中的有些細節問題,也不無遺憾。節錄于下,并直陳己見,以求教于廣大同人。
片斷一
男生G:為什么作者在小說的結尾說“大約孔已己的確是死了”?既是“大約”又是“的確”,這好像是矛盾的。該怎么理解呢?
教師:好,好,你這個問題有“科研價值”!(眾大笑)同學們別笑,這個問題的確值得研究。因為這個問題弄懂了,這篇小說課文思想內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問題也好理解了。好吧,我們這堂課,就來研究研究這個問題。
在研究之前,讓我也向你們提出一個問題————孔已己最后究竟死沒死?
眾學生:死了。
教師:根據何在?
眾學生:作者在結尾說孔已己“的確死了”。
教師:嗯,孔已己“的確死了”。同學們能不能再深入思考一下,孔已己為什么會“的確”死去?
(學生思考)
教師:李老師給你們提示一個思路:一個人的命運取決于什么?
女生D:取決于他的遭遇。
教師:對,很好。取決于他的遭遇。
男生H:還取決于他的社會背景。
教師:很好,他的遭遇和他所處的社會背景,就決定了他的命運。那么,我們來看看課文,孔已己究竟有什么樣的遭遇?他又處于什么樣的社會背景之中?
筆者認為,把孔乙己的悲劇命運完全歸于其遭遇和社會背景,有失全面。一個人的命運固然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及其遭遇有關,但“環境”和“遭遇”絕不是決定命運的主要因素,人格的因素決不容忽視。在健全、健康、甚至偉大的人格面前,環境和遭遇對一個人命運的影響幾乎是微乎其微的,這樣的例子于現代、于古代、與中國、與外國都是不勝枚舉的,所以才會有人說:人的命運是由自己主宰的。
當然,在后面的教學程序中,李老師也引導學生分析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但不是把孔乙己的性格作為其悲劇的主要原因來分析,而是通過分析孔乙己的悲劇性格而得出性格的成因,來達到批判封建的目的。試看下面的教學結果。
片斷二
教師:是啊,最后孔已己就在旁人的說笑聲中,慢慢的走去了,也是永遠的消失了!同學們,現在我們可以說,“大約孔已己的確死了”,這個“大約”隱含著社會的冷漠,這個“的確”表現了孔已己死亡的必然。冷漠的社會,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劇性格,也導致了孔乙己的悲劇命運!這個“人”死了,這個社會也沒有任何理由繼續存在下去!如果說我們同情孔已己的死亡,那么我們更有理由詛咒這個社會的滅亡!作者這是這樣,通過一個人寫出了一個社會。(在課題“孔已己”的下面板書了一個副標題:“一個人和一個社會”)
好,我剛才寫的這個副標題,可以看作是我對這篇課文的理解。現在,我希望你們也學李老師,給這篇課文的題目,另外加上一個副標題,表達你對這篇課文的理解,或對孔已己的認識,也可以是對課文的獨特思考。
(學生開始思考)
男生O:“一個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
教師:好,可以。
女生J:我想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來概括,“一般社會對于苦人的涼薄”!
教師:很好,這位同學借用魯迅先生自己的話來表達她對這篇課文的看法,很新穎,而且說明這位女同學課外閱讀面是比較寬的,值得大家學習。
男生G:“無望的社會造就了無望的人”!
(眾鼓掌)
教師:好,非常好!對不起,快下課了,我不能再抽更多的同學了。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我想還會有更多的同學用更好的概括。我這里布置一道作文《孔已己的最后日子》我希望同學能夠接著魯迅的文章繼續寫孔已己,發揮你們的想象力寫出他最后具體是怎么死的。注意,要符合孔已己的身份和性格。
看看吧,這就是這堂課的成果。45分鐘,學生悟出了什么呢?無非就這三條:
“一個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
“一般社會對于苦人的涼薄”。
“無望的社會造就了無望的人”。
這就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結果嗎?這樣的結果意味著什么呢?培養學生指責環境、指責社會、怨天尤人嗎?
社會本無好壞之分,關鍵看這個社會由什么樣的人組成。是人決定社會,而不是社會決定人。要改變社會,首先要改變人,只有人的素質提高了,社會的面貌才會改變。
改變人的首要是個體對自身的改變。
筆者認為,文學的認識作用,不僅僅在于讓讀者去認識社會,更重要的是認識這個社會里的人,認識人的生存狀態。
感悟人生,從而改善自己的人生。這,才是文學教育的第一要義。如果學生從文學作品中不能讀出自己,思考自己,那么,這樣的文學教育是失敗的。
孔乙己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典型代表,他的悲劇當然有社會的因素,但究其根源,這是一個人格的悲劇。孔乙己的死是因為他骨子里的自命清高和他對勞動的鄙視,對勞動者(短衣幫)的鄙視,欲上不能,欲下不忍,孔乙己是孤獨而死。
從孔乙己,我想到了詩人海子。如果說孔乙己的死我們可以歸罪于封建社會、封建科舉制度,那海子的自戕,又該歸罪于誰呢?
對于《孔乙己》這篇小說,對于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難道只能讓我們的當代的中學生去批判,去同情,就不能吸收點什么?讀書的教訓!人生的教訓!
新課程的靈魂即以人為本。課程的觀念變了,我們語文教學的視角是不是也應該跟著變呢?封建社會和封建科舉制度早已消亡多年了,我們還在這里鞭之、笞之,我不知道還有多大的意義。倒不如從中吸取教訓,避免更多的孔乙己悲劇再次重演來的實在。
我無意于貶低李鎮西老師的教學,更無意于挑名人的瑕疵,只是想對我們的文學教育盡一己之言,請廣大同人賜教。
讀《孔乙己》有感4
“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
——酒客們在嘲笑孔乙己。
“你怎么這樣憑空污人清白……”
“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
——孔乙己在無力的辯駁著。
孔乙己每每來店里喝酒時,總要一邊喝酒,一邊“接受”其他酒客們為孔乙己“定制”的恥辱和嘲笑。反倒他來不像是喝酒,像是給酒客們找樂子的。孔乙己也在那些人的嘲笑聲和辱罵聲中,忍辱偷生。是的,從壯志滿懷到如今這般落魄,孔乙己落魄甚至悲慘,他自己也常常搖搖頭,好像和別人一樣,也在嘲笑“孔乙己”這個人。
在魯迅筆下的那個時代,還沒有現在先進的教育體系,依然沿用著古代四書五經的科舉考試制度,大部分人因為出身貧寒,上不了學,但在上的了學的部分人里,又只能止步于科舉,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因為沒有考上秀才,加上好喝懶做,不肯通過自己的雙手勞動而維持自己的生計,從而臭名遠揚,成了魯鎮的一個笑柄,常常被人調侃。孔乙己也并不是他的真名,但久而久之被人也叫習慣就默認了這個名字。但是,在他的心里,是很看重自己那么多年來自己努力的成果的,只是沒有一個人能體會他這種心情。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科舉制度深深的毒害了一代又一代人。但在孔乙己看來,他自己卻是有”很深的學問“,有時他也以此為傲,展示給別人看。但那些看客卻不買賬。這里的看客便是那些沒有接受過教育,無法體會別人心情的的人,不僅如此,他們還無盡的嘲笑別人,他們對孔乙己說話絲毫不留情面,讓孔乙己一次又一次在眾人面前抬不起頭。但這好像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由上面這些我們似乎可以看出百年前的的教育體系和現在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然而,這一百多年來,教育體系改革了多少,升級了多少,但又缺失了多少,確實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現如今,雖然成才的路子多了些,但是還是擺脫不了應試的影子。應試這兩個字,成全了多少人的夢想,又斷送了多少人的未來?什么時候,中國的教育既可以讓學生們快快樂樂的成長,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又可以讓他們在個性特長能夠得到尊重的前提下較為輕松的實現自己的夢想呢?什么時候,孔乙己的悲劇才會不再重演呢?
讀《孔乙己》有感5
讀完全文,我便草草合上了書,草草回顧了一下,草草地想學下一課。因為不忍,因為同情,因為難過,因為憤怒,使我終于讀不下去了。如果我是魯迅的話,我真想改寫它,因為像我們這樣富有同情心的中學生,最不愿意看的,就是這種人間慘劇。如果我是孔乙己的一把梳子,我真想理順他的生活,他的思想,他的一切。絕不會袖手旁觀,不予理睬的。
第一次讀到他時,我才上學。那時的評價是:可憐。看他衣著邋遢,胡子拉碴,還經常受人家欺負,心里總是很難過,就想象自己是魯鎮上的.一戶富貴人家的主人,總喜歡施舍、打抱不平,幫他找了一份工作,請人為他做衣服、剃胡子,免費供他吃。就是這么想,沒什么顧慮。
第二次讀到他時,是前天。評價就深多了:可悲。我想我這樣評價有一些惋惜在里面,惋惜他受到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惋惜他死要面子,惋惜他不能成為社會名流。同情是有的,而諷刺也多了一點,誰叫他這么迂腐、頑固、死板呢?受點罪也是應該的,小偷小摸的行為也是不能諒解的。反正覺得他即該諷刺也該同情。
今天再讀到他時,評價就多了,可憐、可悲、活該、自作自受……他總喜歡炫耀自己的無用之處,卻好吃懶做,明明當時的手藝人賣力氣的是受大家所尊敬的,但他仍不悔改,這應該是很可恨的。不過還有一部分責任來源于其它取笑孔乙己的人。人家都這樣了,還拿他來開玩笑,在他們看來,孔乙己的命還不如19文錢重要,就像土匪將人拿來1毛錢1斤賣一樣,真讓人咬牙切齒,這些人真像喜歡象鼻子插蔥的動物,不,連他們都不如。
而現在的我們,似乎身上有了孔乙己的影子。我們那么的懶惰,那么的好吃懶做,那么的固守我們的錯誤……90后的我們,死守著自己的思想,就像舊時的中國,不肯放開自己。
要面子。這點在中學生中尤為突出。愛攀比,別人有李寧,我就要有Nike;別人有MP3,我就要有MP4;別人有學習機,我就要有掌上電腦……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去買它們。還常為一些有的沒的爭得面紅耳赤,為的就倆字——面子。
好吃懶做。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長捧在手心里的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于是一個不好的習慣誕生了——好吃懶做。明明有能力,卻不去做,給家長也添了不少負擔。我們應該為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能總是坐享其成。這樣,你永遠也長不大。
死讀書。可以把這種人稱為書呆子。拼命讀,拼命讀,埋頭苦干,本以為這樣就能把書讀好,但事實卻恰恰相反。這樣偏偏會使自己成為一個只會讀書而不會做任何事的書呆子。在這個信息技術發達的時代,我們不能再“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專讀圣賢書”了。偶爾關心關心國家大事,還是很重要的。
可悲的孔乙己啊,請你不要再回到21世紀了!
讀《孔乙己》有感6
魯迅筆下的人物多是畸形的,無論是思想上還是在體格上。尤其是在思想上。孔乙己則當仁不讓了——自然不例外!
世態炎涼,回到現實社會中放眼觀看,我不得不佩服魯迅先生的遠見卓識了。——某些人似乎生來就是被眾人取笑的,直至死亡都不會得到哪怕沒有任何毫無作用的憐憫了!
現實生活中,被人取笑的人非常的憤恨,漫罵取笑自己的人后卻又轉而取笑其他所謂“更值得取笑的人”,以此來填平心中的溝壑。轉而復始,始而復燃,便也都是孔乙己了!于是乎,我們將魯迅先生所萬分鄙夷的精神發揚光大了!
由此便也想起了自己。我是不是孔乙己一類的人呢?
也許吧!我不否認自己會被別人嘲笑取樂,亦或是自我解嘲。可那又能怎樣呢?我的心態是平衡的,我的內心是明凈的!因為我堅信自己不是孔乙己。
因為我沒有象他那樣讀書卻做茍且之事,象他那樣去賣弄自己的看似輝煌實則無稽的“高深學問”。我的所作所為無愧于世人,便也就無愧于自己了。
相反,我卻為那些嘲笑我的人感到無奈!因為他們在忠貞不二的吞噬著自己的靈魂!他們在昧著良心嘲笑著本不應該被嘲笑的人或事。其實他們的內心是脆弱的,經不起打擊的!我鄙視他們!
我期待著眾人都能夠釋然的活著,不掙太多名和利,為了自己而活著!我更期望那些被嘲笑到抬不起頭來的人們能夠堅持下去,只要自己認為是正確的!
對孔乙己語言的描寫,一方面突出了孔乙己的性格,揭示了孔乙己的命運;一方面與其它的“暗線”(如長衫、臉色、挨打)互相照應,互相推進,成功地反映出一個社會的問題、弊病。我們不是孔乙己,我們無愧于世人。
五年級《孔乙己》閱讀收獲5
魯迅先生通過諸多正、側面細節描寫突出了孔乙己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悲慘遭遇,在這之中少不了對他語言上的精細勾勒。
“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孔乙己夾在長衫幫、短衣幫中間,既貧困潦倒又要與短衣幫劃清界限,賣弄學識,因此滿口文言詞句,充分體現了一個自卑又虛榮的小人物的心理,悄然為他的悲慘命運埋下伏筆。
孔乙己進入咸亨酒店,是因為他嗜酒。“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溫一碗酒”前后兩處看似平淡無奇的“要酒”話語,可以推測出他由一開始境遇尚可到后來命運悲涼的變化,也與前后虛榮地“排”和頹唐的面容照應。
教小伙計認字一節,懇切的語言和熱心的態度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有善心但十分迂腐的讀書人。魯迅設置的“回”字四樣寫法令人回味悠長。中國古代科技發達,而近代則遠遠落后于西方,正是因為知識分子一味“咬文嚼字”,不重實用。
與小孩分豆吃,一樣可見孔乙己的童真與迂。來之不易的茴香豆與小孩分吃,之后“直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便是賣弄學問的體現。
尤為精彩的是孔乙己與看客辯解時。先時是:“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對自己的自欺欺人偷竊行為辯解;然后是:“這回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用這種方式自詡清高又逃避他不能進學這一事實;最后一次他出場,頹敗不堪并且放棄了讀書人的最后一點固執和尊嚴:“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跌斷,跌,跌……‘”。孔乙己到最后褪下長衫,改換神情時,語言也不再著意“讀書人”這一身份……
讀《孔乙己》有感7
讀《孔乙己》有感例文推薦
一個陰霾的世紀,整個社會都沉浸在一種人人不平等的壓迫剝削,豁然梭至那書店中小說書柜專臺前,低調而沉默。任憑窗外小雨淅瀝,我卻手捧著它——《狂人日記》被那悲憤的孔乙己的遭遇所打動了。“竊書不算偷!”一個強勁的聲音在我心中吶喊。帶著中國人民心底的悲哀,和著下層人民對知識的渴求,共鳴起來。在這期間,涌現出無數平民作家,魯迅便是其中著名人物之一。他的《狂人日記》中的孔乙己使我百讀不厭,常引我浮想聯翩。
魯鎮的酒店格局,一個身材高大,臉色青白,皺紋與傷痕夾雜其中的清貧書生孔乙己,時常光顧于此,人們早已習慣這樣了,進餐同時少不了幾句捉弄與諷刺的話語,可一連好幾天,他都不光顧酒店了,引得人們議論紛紛。
讀到這一幕,我不禁對孔乙己心生憐憫,怎么能這樣蔑視一個家貧而有志的書生呢?
我懷著對孔乙己的同情,憤憤地往下接著讀,此時掌柜的發話了:“昨天,孔乙己到丁舉人家去偷書,被抓后死不承認,結果被打了一天一夜,出門時腿折斷了。”啊!真是個博取別人同情的小人,才會做出這種下流偷竊的勾當。可他偷的卻單單是一本書,這……我似乎誤解孔乙己了。
一行醒目的字奪入眼眶,天啊!孔乙己在端午節時分,死去了,而在死前所說的最后一句話,便是“竊書不算偷!”啊!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夸美紐斯說:“書籍是世界的營養品”,中國古話講,開卷有益,而孔乙己,單為了這“益”字,不惜自己的人格,四處竊書。中國社會為什么不讓諸如此類有志而善讀的書生飽嘗“營養”呢?竊書雖是不光彩的事情,但這是窮人豐滿知識頭腦的一種方式。孔乙己的死和那強勁的話語,左右著我,不禁感慨萬分,潸然淚下,真是為了“讀書事業”而奮斗。
開卷有益,不開卷而絕無益。
“竊書不算偷!”這聲音在我心中,久久不能平息,也鼓舞著我更加努力地讀書!
讀《孔乙己》有感8
仿佛又是魯鎮的酒樓,那個穿著破爛長衫的身材高大的孔乙己倚在臺邊,品著溫酒,嚼著茴香豆。
雖沒有進學,但孔乙己也是天天“之乎者也”著,炫耀著他似有非有的文化。幾個小孩向他要茴香豆,他看了看豆,慢吞吞拿起幾顆,一顆一顆給,所剩無幾時,孩子還想要,他便慌忙用手遮住豆,打發走孩子,暗自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矣。”后來,他在丁舉人家偷了東西,被打斷了腿,拖著殘疾的身軀,一頓一頓地用手爬來,青得發黑的臉,破破爛爛的長衫,他向掌柜買了酒,用沾滿泥土的雙手輕輕接下,一飲而盡。就是這樣的一個酸腐文人,最后也只是落得了“大約的確是死了”的名。
仿佛又是孔乙己,帶著充滿著舊社會迂腐氣息的他,活活被劇毒封建的科舉制度吞噬。可是,孔乙己“大約的確是死了”,封建社會的毒害沒有死,一個孔乙己被吃掉,還有千千萬萬“孔乙己”會被吃掉。
但是,孔乙己也有善良的一面,他教小孩認字,他分了茴香豆給小孩吃。相比那些坐在店中的人,誰不比孔乙己闊綽?誰有分給了小孩茴香豆?
還是那個孔乙己,難以讀懂的孔乙己,也只能用“仿佛”的語言態度來看他了。
讀《孔乙己》有感9
孔乙己——一個熟悉的名字,從小到大不知聽了多少遍。
懷著一顆好奇的心去看這篇文章,這篇老師將要講的課文。無疑,這應該是我最認真的一次預習了。
他那悲慘的一生,他所謂的無助與可憐,在我的心中畫下一個個符號。他又窮又懶,但卻還自命清高;他自欺欺人,但卻還死要面子;他迂腐不堪,但卻等級明確。我覺得他很可笑吧,明明沒有什么真才實學但卻非要裝出一番書生風范,應該是在安慰自己吧。
他原先擁有一份替人抄書的差事但卻好吃懶做,不到幾天便連人帶書籍紙張筆硯一起失蹤。后兒就去做了偷盜的事。心中總有一個疑問,他不是自認為自己是一個讀書人么,那他為什么還要連人帶書籍紙張筆硯一起失蹤?為什么要去做偷盜的事情?他這種行為配得上“讀書人”的稱號嗎?顯然,在我心中的答案是“不能”。一個舉止如此低俗的人還自命清高,真是注定的可悲。
孔乙己那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態,也算是他一生悲慘的重要原因吧。他成天渴望著一天能考取功名,得到高官俸祿,但卻不為現實好好思量。他不去反思,更看不清自己是哪般模樣。倘若他肯低一些頭,加入短衣幫的行列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場吧。一個認不清自己的人,一生,注定可悲。
孔乙己所處的那個年代已經日行漸遠,但他那種自找的“注定可悲”仍在我們身邊縈繞,一定要認清自己。
讀《孔乙己》有感10
今天我讀了魯迅先生的小說《孔乙己》。
孔乙己這個人物,是魯迅先生于“五四”前夕,繼《狂人日記》的又一篇短篇小說,也是《吶喊》的第二篇。以前曾經看過,可因為閱歷等原因,對于這篇小說的寓意不甚了解。最近,又重新翻了一遍,讀懂了一些生澀晦暗的東西。
這篇小說展現了一個小人物的悲慘命運,并通過對這個小人物悲慘命運的敘述展現了當時社會和人群對不幸者的冷漠和迫害。
孔乙己經常來店里喝酒,讀了半輩子的書,但因為貧困不得以偷東西,最后還是可憐的死了。孔乙己性格當中具有迂腐、懶惰、清高的特點。他讀了大半輩子的書,卻連一個秀才也沒有撈到;他出身貧賤,卻養成了滿腦子的上層士大夫的惡習;他窮苦潦倒,接近行氣,卻又自命不凡,好吃懶做。當時的生活環境是壓抑的:“掌柜是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就是在這樣的氣氛中,主人公孔乙己出場了:“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樣一個人物,難怪他走到哪里都要受人嘲笑。魯迅先生把孔乙己塑造成一個可憐又可笑的模樣,但同時又賦予他真誠、善良的品質,比如寫他喜歡孩子。
孔乙己是不幸的,但他的不幸并沒有引起人們對他的同情,反而成為他們嘲弄的對象,他在社會和人們的心目中得不到作為一個人本應該得到的尊嚴。這樣一個人卻被同時讀書人的丁舉人打死,死得這樣無聲無息,沒有人知道他是怎么死的。除了他因欠酒錢而被酒店老板記起之外,再也沒有一個人提起過他,難道孔乙己的生命還不值十九文錢?作者通過孔乙己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窮困潦倒而招引無休止的嘲笑以至最終慘死的結局,揭示了下層群眾愚昧麻木的精神。
讀《孔乙己》有感11
魯鎮的咸亨酒店里,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高大身材,青白臉色,皺紋夾傷痕。之乎者也,固執己見,落眾人笑柄。當他穿一件好似十幾年沒洗過的破布長衫出現在店里柜臺前,眾人都提了精神,因為人人都可以捻起這個讀書人的一點笑話作為談資,這時連空氣都變得快活起來。
他不過是沒錢吃飯喝酒,不過是說些叫人聽不懂的話,不過是又跑去偷竊被人給打了,在那樣混亂不堪,人人求自保的環境里,這些算不得稀奇事兒,唯獨他在眾人笑里來,笑里走。窮人不笑窮人,人笑他窮而死要面子,十年如一日穿著的長衫便是最好的證明。
這長衫,他不曾脫過,他不想脫,他也脫不掉。何以使他對長衫情有獨鐘?
店中人笑孔乙己臉上的傷疤,這一定又是偷盜被打了,他卻理直氣壯,讀書人偷書不能稱之為“竊”,這句極富諷刺意味的話至今仍被人品味。他是讀書人,讀書人哪個不穿著長衫?但他連秀才都沒有考中,也沒有功名利祿,誰認可他讀書人的身份?
只有他自己。他信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教條,他硬是要將自己塞進社會的上流。他以為穿長衫就高人一等,所以偷書也不能稱作竊,至于傷,倒像是值得炫耀的捍衛高尚人格的標志。他既要做為人尊敬的讀書人,又難以將生活過得真正的亮堂,所以穿著長衫來麻痹自己,逃避現實,活在泡沫般的夢境里。
幸運的是,他并不單純是個穿長衫,同街頭混混混為一談的人,長衫也帶給他為讀書人的原則和善良。來店里,他從不賒賬,間或沒有現錢,他也會在小黑板上記一筆,不出一月便能還清。他教小孩子們認字,窮困潦倒的他買茴香豆,一顆一顆分給孩子們吃。咸亨酒店里,多的是比孔乙己有錢的人,可是除了他,誰還給孩子們買茴香豆?當孩子們吃完,眼巴巴地望著他時,他笑瞇瞇地拿起書讀,一個和藹的老頭躍然紙上。或許是這身長衫,讓他在面對孩子和學問時,釋放出他壓藏已久的責任與擔當,重新喚醒他關懷天下的大情懷,他不是普通人,他是讀書人。
世人都說他迂腐至極,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我恰恰以為,長衫又是他爭的一大證明。
沒有得到科舉的認可,所以長衫是他苦讀的唯一見證。平凡而貧窮的孔乙己如何能輕松放下科舉失利的悲痛,他不甘。他卑微地向社會討求最后一點自尊,無論如何不肯放下讀書人特有的清高本質。即使沒有經濟來源,也不愿靠勞動賺取錢財,他寫字是為了做學問,而不是拿去賣錢。他當然明白自己的境況,長衫給他的幻境又能維持多久?當他饑餓疼痛地趴在酒店門坎上,渴求一杯溫酒時,掌柜的只記得他還欠著錢。孔乙己期盼用一身長衫展示自己的與眾不同,換來他人的尊重,拼命地在黑暗社會里爭得自己的位置,可是連這點自尊也被蹂躪踐踏。終于他閉上了眼睛,不用再這么疲憊。
我真真切切地感到孔乙己的可憐。長衫給他帶來的,是令他不至于茍且的微弱自尊,是燃起他內心責任的火苗,也是世人的唾沫與嘲笑,還是捆綁他直至死亡的枷鎖。
我不禁悵然若失,孔乙己那脫不掉的長衫啊!
讀《孔乙己》有感12
血,冰一樣冷?
“哈哈”、“嘻嘻”,腦海里不斷回響著、盤旋著咸亨酒店內外那一片開懷的哄笑聲。我的心突然抽緊,再抽緊。渾身上下的血像停止了流動,變得像冰一樣冷。
不知為什么,孔乙己總是令我聯想起很久以前鄰居里的一位老人。時間久遠得連她的姓氏也已經模糊,但還清晰地記得她瘦小的身影和眼中那一片從不改變的安詳而又帶著一點點落寞的神情。老人當時已經有差不多70歲了,可身子看上去還挺硬朗她一個人住著一間不小的房子,據說是老伴過世了,一兒一女都在外地工作,便只剩下她孤零零的。老人不愛在屋里待,天天都搬把竹椅子坐在曉馬路上看來往的人,間或和在外閑笑的其他鄰居拉家常。老人很熱情,也很健談,見了每個熟人就大老遠地招呼,因為她天天坐在那兒,幾乎每個人她都認識,都叫得上名來。老人的手藝想來也不錯,她常自我做許多種好吃的小零食,炒瓜子啦,豌豆糕啦,見個孩子都要給一些,孩子們都愿意和她親近。老人也是很喜歡孩子的,見了任何一個,她有些昏暗的眼睛里就立刻散發出一種明亮的神采,那么慈和親切。所以之后,漸漸地有一些年輕的媽媽因為有事,把孩子放在老人手里,老人每次都高興得心花怒放,每次孩子都戀戀不舍地不肯離開她的懷抱再之后,就有了老人的家里同時有三四個孩子的盛況。那一段時光,老人眼里的落寞幾乎不見了蹤影,總是洋溢著觸手可及的喜悅
但老人畢竟是上了年紀了,突然地,老人開始劇烈地喘息,咳嗽開始她還忍著,之后越來越厲害,她的腳步開始瞞珊,臉也變得蠟黃。漸漸地,媽媽們不再把孩子抱到她跟前,她的屋子里便沒了孩子的吵鬧聲。老人整天坐在路口的小椅子上,呆呆地看著來往的人們,偶爾伴著撕心裂肺的咳嗽聲。我不敢再去注意她的眼神,而鄰居們,依舊匆匆忙忙地從她面前走過,似乎并沒有人注意她的變化。再之后,老人下樓的次數越來越少,最后有一天再也沒有出現過。之后聽說,老人的女兒從外地來探視她,看到她已經徹底起不了床。
事情已經過去許多年,老人的形象像一縷輕煙被風吹散。她的慈祥,她的孤獨,都仿佛不曾在旁人的心里留下一點痕跡。
所以我真的感覺很冷,忍不住顫抖。也許生活就是這樣無情,無論怎樣的人,你自我的悲歡生死、刻骨銘心、驚天動地,之于旁人,只但是是塵世中匆匆掠過的一痕灰影,不會觸動他們心頭的半絲感觸。血,真的像冰一樣冷?
讀《孔乙己》有感13
寒假里,我纏著媽媽陪我去新華書店買書,媽媽告訴我,現在村里也有一個農家書屋。我半信半疑,順著媽媽的指點來到了農家書屋。出現在眼前的是一間不大的房子,有些老舊,心里不由得埋怨起媽媽來:這么又小又舊的書屋里怎么可能有好書?在書屋里坐著的一位老爺爺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慮,笑瞇瞇地說:“孩子,進來吧。你別看房子不怎么好,里邊可有好貨哩!”聽到這,我不由得邁著大步走了進去。到了屋里,果然是讓我目瞪口呆:房子里擺滿了一排排的書架,書架上放著整整齊齊的書籍:有舊的,也有嶄新的,各類繁多:有文學類,有家庭教育類,有休閑娛樂類……我迫不及待地找了起來。
看著看著,腦海中忽然浮現出“孔乙己”三個字,這名字是我從姐姐口中得知。而“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也是從姐姐半開著玩笑的話中領略的。于是就一排排地搜索著魯迅先生《吶喊》。”
找到了!我急忙從琳瑯滿目的書中抽出一本薄薄的書本。書的封面是是一個有五旬開外的老爺爺給眾多孩子分東西,這是誰呢?不容我多想,我的手已經翻起了書。找到《孔乙己》便讀起來。第一遍讀得囫圇吞棗,了解了孔乙己這人。第三遍讀得讓我疑惑不解。第五遍,我開始同情孔乙己。第八遍,我才真正被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給深深震撼了。
我佩服你,孔乙己。你有我們常人沒有的讀書的上進心態。場景一:孔乙己被人揭發偷書時,爭辯道:“竊書不算偷。”此時的你已經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場景二:有人問孔乙己:“你怎么連半個秀才都撈不到呢?”這是,你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場景三:孔乙己還是偷書,而被丁舉人打折了腿。當掌柜取笑他時,他并沒有爭辯,而是露出懇求的眼色。場景四:當你心血來潮,來考“我”茴字時,“我”置之不理,也一味地不耐煩,而你還是熱心地教“我”,直至“我”有意遠離你,你才罷休,便唉了口氣。
從爭辯“竊書”到懇求別提這事。從一個秀才都撈不上的人到熱心教“我”字。孔乙己,你是怎樣的一個人呀。維護自己是“讀書人”的面子而到橫遭摧殘后那種畏縮、害怕、絕望無靠的心境。卻依然掩埋不了一個讀書人對讀書的熱愛,只是被那封建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給毒害與摧殘,而顯得迂腐而麻木的性格罷了。
孔乙己,一個沒有魯迅偉大,更沒有毛主席知名的普通人,卻有了別樣的熱切之情。所以我佩服你,孔乙己。
不知不覺到了吃晚飯的時間,我甜甜地對老爺爺說:“爺爺,再見!我明天還來。”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農家書屋。
讀《孔乙己》有感14
假期里我讀了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孔乙己》小說中的主人公孔乙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事主要講了魯鎮酒店一位特殊的客人——孔乙己,他是唯一一個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長夾些傷痕;亂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雖然他寫得一筆好字,但是沒有工作,全憑他那雙留著長指甲的手去抄書、偷竊,來換酒錢。后來,因為偷竊被人打斷雙腿,整日以手代腳爬行,最后不知了去向。
孔乙己是受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思想的毒害,使他養成了輕視勞動、好喝懶做的惡習,于是愈過愈窮,成為不能謀生的可憐蟲;他那雙本應具有謀生本領的手,最終成為他爬向死亡的工具。沒想到在如今這么和諧、便捷的社會里也有像孔乙己那樣的人!
去年寒假,我和媽媽帶姥爺去醫院檢查身體。在候診區我看到這樣一幕:一位頭發花白、穿戴還算整潔的老婦人,她的脖子上掛著一條夾有二維碼類似工作證的吊牌,肩上還背著一個挎包,在等候的人群中一一點頭作揖。原來她是在向人們討錢,討來的卻是人們的指指點點和議論紛紛。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雙手,我們就應該用雙手付出辛勤,去收獲美好。
讀《孔乙己》有感15
大家都讀過魯迅的《孔乙己》吧。魯迅以這位受封建教育毒害很深的人物反應了他對封建社會主義的厭惡與深深的控訴。
孔乙己雖然讀過書,寫了一手好字,但是好吃懶做,也就做不了什么工作,最后只好去人家家里偷書,有時還會被抓住,被人打得遍體鱗傷,皮開肉綻。由此反映出封建教育對他產生的負面影響。
孔乙己去魯迅工作的酒館里吃飯時,他是唯一一個穿著長衫又站著吃飯的人,人家問他關于他偷書看的事時,他滿口都是類似“君子固窮”的半懂不懂的話,他想讓人通過這些特殊的語言,知道自己讀書之多。這種滿口的之乎者也正顯示了他死讀書、要面子、迂腐的性格,這種自以為清高的人,可憐、可鄙、可笑、可悲。
但是孔乙已也并不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他也有慈祥的一面——分給孩子吃茴香豆。從這點可以看出雖然孔乙己的思想迂腐,可是他還是有一顆善良的心。他覺得成人社會冷酷無情,轉而向兒童世界尋求安慰。
說了孔乙已,再說說嘲笑他的人們。這些人處于社會的最底層,也受到封建社會的剝削和毒害,反而去嘲笑孔乙己身上散發出的腐朽氣息,可以看出他們是如何地麻木、愚昧無知。
魯迅用這生動的文筆以一個性格、思想迂腐的孔乙己來隱喻可惡的封建思想。他希望這削去人們正確思想的封建教育能夠消失,不再毒害人類。
【讀《孔乙己》有感】相關文章:
讀孔乙己有感10-27
讀《孔乙己》有感03-18
讀《孔乙己》有感06-11
讀《孔乙己》有感10篇01-12
讀《孔乙己》有感11篇01-13
讀《孔乙己》有感15篇01-13
讀孔乙己有感1000字10-18
讀孔乙己有感15篇08-12
讀《孔乙己》有感500字11-25
讀《孔乙己》有感(15篇)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