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后感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弟子規》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誦讀古代經典》是我校校本課程,其中我們三年級閱讀的是《弟子規》,學校給學生每人發了一本《弟子規》。早就知道有這么一本書,一直沒有仔細讀過。所以讀起來也倍加細致,感慨頗多。
《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于《三字經》。《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后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并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敬老愛幼,勤思好學,成為品德高,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對我們做教師的也不失為一本培訓良好師德的`好書。
讀《弟子規》之前看了《論語》,里面有句話非常精辟,“其身正”,我自己身正了,“不令而行”,我們的學生就會跟著你做;“其身不正”,我們自己都做得不好,“雖令不從”。縱使學校校規訂了二百條、三百條,學生也很難成為品行高尚的人。記的有一天剛上班,我在樓上看到了個熟悉的身影,是我們校長,他正在校園里走,沿路撿起地上的垃圾。校長的這個風范留在我的印象當中很深刻,從那時候開始我從來沒有丟過垃圾,因為當我要把垃圾丟下去的時候會浮現什么影像?那我太對不起我的校長了!你看,一個“身正”者的行為對底下的影響是很深的,慢慢的我們自己也會效法、也會學習。現在我做了多年的班主任,更是體會到了真正帶一個團體的效率就在以身作則是最好的。作為教師我的們如何才能做到“其身正”?《弟子規》正是教我們如何“身正為范”,一本好書。
我是一名小學語文教師,也是一名體育教師。我知道作為小學是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的最佳時期。“弟子”也有“規”,古人都非常注重對孩子的養成教育。我們的社會正處在轉型時期,各種不良社會風氣時時侵害著我們的學生,個別學生的行為習慣已經引起我們的擔心,所以必須注重孩子們的品德養成教育。在我們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從寨里中心小學走出去的學生個個都都是品行高尚之人!
讓我們記住: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
【《弟子規》讀后感】相關文章:
弟子規讀后感01-07
《弟子規》的讀后感04-21
《弟子規》讀后感04-16
弟子規的讀后感04-16
弟子規讀后感04-10
《弟子規》讀后感精選01-14
弟子規讀后感12-30
★《弟子規》讀后感01-03
弟子規讀后感05-05
弟子規讀后感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