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偶讀劉震云的《一句頂一萬句》,最震撼我的就是對人性中孤獨的刻畫,讓人震驚,令人深思。
這部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小說,寫了不同時代賤如草芥的普通人的命運,主人公常常走投無路而又一直向前。上部《出延津記》,楊百順為了尋求精神上的依托和慰藉,為了找個能夠說句知心話的人,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即楊百順)在失去唯一能夠“說的上話”的養女后毅然走出延津,尋找養女;下部《回延津記》,吳摩西養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尋找“說的上話”的朋友,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地方,不遠千里走向延津。
對這部大手筆的優秀作品,我不敢姑妄論之,在這里只說說對于孤獨的理解和感受。
一個人孤獨地來到這個世界,最終都會孤獨地離開。活著,也許就是為了尋找一個能與自己“說的上話”的人,也就是現在說的朋友或者知己,活著本來就是件不易的'事、孤獨的事,但只要有人能懂自己,遇到事情有人可以商量,開心時有人可以分享,悲傷時有人能夠安慰,那么這份孤獨便可以排解,和相知相惜的人在一起,話不在多,也許真的可以一句頂一萬句。
人是一個群居動物,有時身處鬧市,仍覺得孤獨,我以為原因是多方面的:
01、信仰缺失。
外國人有信仰,可以向主傾訴心曲,人神交流;而國人缺少信仰,當需要傾訴的時候,往往不知該向誰傾訴,誰會愿意聽你傾訴,身處人海,茫然四顧,卻找不到一個可以說話的人,這種心理需求壓抑得太久,便成了難以排遣的孤獨。孤獨的人希望有人懂,卻不喜歡別人把他看透,往往為了面子或者那點可憐的自尊,不得不忍受內心的煎熬。
02、知己難求。
這個知己,無關貧富,無關年齡,無關性別,投緣就好。也許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尋覓覓,尋找那個投緣的、“說得著的”人。大部分人身邊不缺朋友,聚在一起大多談論國事、單位的事、他人的事,但談自己的少,敞開心扉的更少。我們缺少那種心有靈犀、一個手勢一個眼神就能達成默契的朋友,當然這個要求甚高,即使在一起生活了若干年的夫妻也難以達到這樣的境界,因此這樣的知己是可遇不可求的,既然如此,孤獨就在所難免了。
03、顧慮太多。
有時被現實的利益羈絆著,想說卻不敢暢所欲言,怕別人抓住把柄,給自己日后的生活帶來麻煩;有時被傳統的禮儀道德約束著,一些敏感的話題想說卻不好說不便說;有時由于各自的認識水平不同,說了產生不了共鳴,說了也白說,干脆就不想說懶得說。
04、缺少與自己心靈的對話。
常說解鈴還需系鈴人,自己有了心結,僅靠外在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自己有正確的認識,朋友再多再好,也代替不了自己,即便是自己最親的家人,也難以做到感同身受。外因雖不可小視,但內因才是關鍵。自己想通了,陰霾就會消散,孤獨就成為你審時度勢、拷問靈魂的利器,成為你人生之路上一筆寶貴的財富。
05、人只要有思想,就會有孤獨的時候。
孤獨是無人能走進靈魂深處產生共鳴,是眾人皆醉我獨醒,是高處不勝寒,是永不服輸,是不向某個人或者某種勢力屈服妥協。孤獨的人,能品出人生的真諦,能看透世事的冷暖;孤獨的人,得意時一般不忘我,失意時不自賤;孤獨的人,可以獨享心靈的寧靜,體悟生活中的一份精致與淡雅。
偶爾的孤獨是一種別樣的人生體驗,就像經常喝茶的人,偶爾喝一次咖啡,感受一下不同的滋味,也是一種享受。人們常說,情到深處人孤獨,情深無人懂得、珍惜,又不可言說,那種無法排解的孤獨只能獨享,也許這就是一個人終其一生既想體會又想逃離的事實。
【《頂》讀后感】相關文章:
頂碗少年讀后感04-25
《頂碗少年》的讀后感06-22
頂碗少年讀后感01-04
《頂碗少年》讀后感06-13
頂碗少年的讀后感03-29
《頂碗少年》讀后感07-12
頂碗少年的讀后感08-17
頂碗少年讀后感推薦04-23
頂碗少年讀后感范文04-19
六頂思考帽的讀后感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