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靜悄悄的革命》有感優秀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靜悄悄的革命》有感優秀,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靜悄悄的革命》有感優秀1
有一種遇見叫“相見恨晚”,是的,讀《靜悄悄的革命》,就讓我有種特別的相見恨晚的感覺,多希望早就看到了這本書,這是本接地氣,適合老師讀的書,看書上的文字,仿佛能看到那時那刻真實的課堂情景。看書中的觀點,總是讓人不禁點頭稱贊。讀這樣一本書,容易讓人反思真實的課堂所存在的問題,并且思考如何更利于學生的成長。
書中有一個觀點說到“讓學生表現出虛假主體性的教室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是利用"手勢"進行教學”。手勢教學就是說,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用相應的手勢表達意見,贊成、反對、想提問等都有相關的手勢來表示,很多老師認為這樣是很好的,學生的意見一目了然,而且所有學生都能夠活躍地參與課堂活動。
的確,這種方法讓教師迅速地了解學生的整體情況,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學生的思考和發展。學生發言時,被教師所劃分的贊成、反對、提問等對應的部分所影響,因為只能贊成或者反對,一開始就把那種既不贊成也不反對的意見給排除了。而教學中真正讓學生成長的就是這種模糊多義的'意見,學生在表達觀點中促進自身的發展。
讀到這部分內容時,想想我的數學課堂教學,真的有點慚愧呢。非要求學生大聲說出清楚明確的答案,非要求學生明晰的描述……而一切創造性行為都是發自不確定的語言,探索地進行著的行為,我總想著讓課堂看起來顯得很活潑,卻難有實實在在的說服力,課堂真的有太多值得思考的問題了!
工作以來,各種課堂教學改革,什么“情智課堂”“明心課堂”“新課堂”等等,這么多看似新奇的名字,聽起來高大上,實際上就是強調把課堂還給學生,重視學生的“主體性”。然而,有些時候我們總是走向“極端”,真的把課堂還給學生,又忽略了老師的存在,整節課都是學生在說、在討論,甚至是學生組織,學生指名下一個回答問題的同學,這種課堂看起來只是表面上輕松方便地控制了教室而已。還有那些經過老師精心引導的轟轟烈烈的討論,也只是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實際上學生的思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甚至是什么也沒學會,這樣的課堂并不能稱之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頂多算“以學生為表演對象”的課堂而已。這些普遍存在的現象,不得不引發我們的思考,真正利于學生成長的課堂,到底應該是怎樣的呢?
書中提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應當追求‘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而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這點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我們應該允許學生進度慢一點,允許學生發言模糊一點,而不應該在授課中為了達到快樂的目的而遷就學生的想法。作為老師,我們站在教室里,是和學生一起“共度愉快時光”的,互相傾聽的教室,不僅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傾聽,更重要的是,老師也要在傾聽學生的觀點中找到學生思維的生長點,讓學生更好地成長。
這種課堂的改變,一定是老師引起的,因為老師是課堂的主宰者,老師改變,課堂就會改變,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因為課堂是學校最重要的組成。然而,所有的改變都不是一朝一夕的,首先,要在意識層面有所認知,其次,要在行動上持之以恒,最后,要在成果上不急于求成。遇見《靜悄悄的革命》,對于真正地課堂,似乎更迷茫了,卻也有了一些朦朧的想法,期待改變……
讀《靜悄悄的革命》有感優秀2
《靜悄悄的革命》是一本好書,在文中欣喜讀到佐滕先生的許多精辟之言,對照日常教學,有許多共鳴之處,淺談自己的體會,發表自己的見解。
文中精辟之一:我們的課堂教學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
我認為:學會相互傾聽,是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傾聽,更有利于開展教學活動。在我們的平常課堂中,學生發言熱烈,一個問題出來,學生展開思索、討論,然后爭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饋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腦子里裝著自己的見解,而沒有用心傾聽同學的回答,這樣的學習,就顯得片面、欠主動。課堂中的熱烈發言固然重要,但傾聽是前提。其實,我的課堂中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班級孩子們研究問題或是討論問題看似異常激烈,而實際上學生學習的內容雜亂、學習的質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淺薄與貧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學生要學會相互傾聽,我認為我們的教師更要學會傾聽,不但要會傾聽學生的發言內容,更要會傾聽學生的心情與想法,與學生產生共鳴,作孩子的最佳聽眾。對于學生的錯誤回答,做到不輕易下結論(如:回答錯誤、不當等),以免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宜用委婉的語氣,因勢利導的開導與糾正。同時,讓每個孩子也學會傾聽他人的看法與結論,這樣使每個孩子都能打開心扉,讓他們的差異得到關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塊最短的木板,使較差的學生也能得到發展與提高。
精辟之二: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個一個的學生。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體學生為對象講話時,也必須從心底里意識到,存在的是與每個學生個體的關系。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每一個學生都是以個體形式存在的,教師面對的、處理的是一個一個的單獨的生命體,因為他們有著各不相同的個性和差異,教師要關愛學生,與每一個學生在同一視線上相互交換目光,相互交流,進行心靈的溝通,實現等距、等高、等愛,讓學生感受到被關愛的溫暖與在意。“學會蹲下來與孩子說話”;“學會與學生交朋友”;“學會贊賞你的學生”;“學會向他們請教”等等,這將都是你成功教學的法寶。
精辟之三:要充分的重視“開頭” ,這是寶貴的經驗之談。
“好的結果總需要好的開頭,沒有好的開頭就不會有好的結果”,開頭決定了一切。有時在教學中為了趕時間,或是為了其它什么,往往是快速開場,忽視了開頭的重要性,一心只想著完成任務,只想看到好的結果,這樣做的結果可想而知,事倍功半。我們在平常的教學中,教育學生做事要持認真的態度,無論做什么事,都不能心急,一定要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注重學習的過程,還要重視“開頭”,不管結果怎樣,都是可以的,不過這里的“結果怎樣都行”,不是指有始無終的學習,而是指經過認真研究的、學習的、努力過的,直至最后出現的結果,結果的好壞、成功與否不是衡量學習的標尺,而學習態度、學習的過程、持之以恒的毅力、方法的選擇,才是最值得注重的。
讀《靜悄悄的革命》有感優秀3
最近,閱讀了《靜悄悄的革命》一書,這本書是日本教育學佐藤學博士20xx年的著作,十一年后的今天我們再去讀它仍然為時不晚。
讀過之后,我靜下來想想,對我們有哪些幫助和啟發呢?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研究,怎樣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怎樣去理解學生?怎樣去傾聽學生?怎樣的教育實踐是優秀的實踐?
首先,讓教室的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的打開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得到關注。教師不再是學科知識的傳授者,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扮演三個重要的角色:學習環境的組織者、學生思維的評價者、小組活動的發起者。”特別是“每個學生”,而實際上通常是極少數的學生得到了尊重、打開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關注。因此,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不應該再出現“學習態度不端正”、“沒有學習的興趣”、“不好好聽講”、“不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等等對學生的評價。
現在以生為本,以學為中心,這并非否定教師的積極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專業素養。我們既要求“發言熱鬧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的相互傾聽的教師”。我們對課堂上學生不愛發言的這種狀況也十分苦惱,認為是學生基礎差,自己的教學設計有問題,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等等,其實問題的癥結不僅僅是這些,我認為還可能有這些原因:學生不夠明白老師提問的意思,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學生膽小,不敢回答,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不發言的習慣、明明知道答案懶得發言、或者是某一次回答錯了,老師不經意的批評了,無形中給打擊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第二,傾聽是重點。我們教師總是要求學生聽講,其實是要求傾聽老師的講。教師首先不去傾聽學生,如何要求學生來聽講呢?教師逼近邀傾聽學生的聲音,而且要傾聽學生未能表達出的內在的聲音,“教師便于每個學生談話,邊傾聽每個學生尚未說出的話語”,只要我們教師學會了傾聽,對那些課上不發言的'現象就會多一些理解了。
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傾聽呢?教師的愛崗敬業、對學生的愛心、靈活的教法就要體現在和學生的交往互動上,體現到“傾聽”得到學生發出的和未發出的聲音,體現在讓學生自立、合作的進行活動,使得“學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蕩,回響共鳴”,形成教室里的“交響樂團”。
讀《靜悄悄的革命》有感優秀4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是我在網上搜索看看哪些有關教育的書籍可以在閑暇之時來學習學習,從而來改變自己的一些貫性的思維,來助我平時的教學一臂之力,更好地為教學服務時發現的。這本書是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博士佐藤學先生在考察了日本各地不少不同類型的學校后寫下的,主要介紹了日本的學校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引發一場教室里的教和學的“靜悄悄的革命”。
佐藤學先生說“要看到教室里的風景,就要看到課堂中主體性的發揮。”教學是由“學生”、“教師”、“教材”、“學習環境”四個要素構成的。但觀察周圍的課堂 ,在這四個要素中,傾向可以說都集中在“學生”這一要素上。教學過程中,也有不少教師仍然以“權威”的身份出現,在孩子的學習活動中與孩子不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而多是“我說—你聽”的關系、“我要求—你來做”的關系,反映出孩子還沒有成為教育活動的主體,更沒有成為發展的主體。
讀完之后我在思考,我們教師在課堂之上到底該充當怎樣的角色呢!
一、個體成長的守望者
我們的教師要摒棄學生學習知識的灌輸者,教室維持秩序的管理者這兩頂帽子。就拿數學教學來說,教師更應注重學生的個體參與,從這種個體的參與中獲悉個體差異。每個個體根據自己的已有生活經驗、人生閱歷、思想深度等對同一內容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要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和獨特感受,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我想,新課改下,教師應該成為關注每個個體成長的守望者。我國課程改革的目標是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守望”即包含著對每個個體的尊重。
二、學生發言的傾聽者
回想我們的課堂,常常埋怨孩子們不接應,不愿回答。閱讀《靜悄悄的革命》,似乎讓我找到的問題的癥結所在,那就是——傾聽。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因傾聽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重要行為。而學生能傾聽、會傾聽更源于教師的傾聽。
《靜悄悄的革命》書中有這么一段話,“傾聽學生的發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話,好比是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說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學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準確地接住的話,學生后來就會奮起投出更好的球來。這樣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認為應當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基本。”像這樣的精辟之言讓人耳目一新,發人深省!
是啊,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有多少教師認真傾聽了呢?有時對于學生不成熟的、稚嫩的表達,我們還真是缺乏了耐心。佐藤學先生提到:“善于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于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的好的。”這個提示,讓我意識到:形成互相傾聽的習慣是課堂上的第一步,就是教師自己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發言的態度。然后是從學生的'發言中出作應答,學生認為自己被關注被重視,這樣,學生之間才會學會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氣氛。只有在“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里,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互相碰撞與交流。許多時候,我們急于完成“教學課本”的任務,將時間緊緊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擔心學生會走向自己沒有預設的那一條路上,于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學生的發言,這種急于求成的做法,弊端很多呀,不可取!
三、知識建構的設計者
《靜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中,教師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觀察每個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以誘發學習,開展多樣化的學習活動,讓學生的經驗更深刻。”作為教師,一堂課,課前教師得認真研讀教材,結合教材實際、學生實際,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特別要注意的是,教學設計用怎樣的具體任務來誘發學生的學習,怎樣組織合理、有效的活動,在這一環節上,教師成為了導演。教師只有做到了“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學生才能“用教科書學,而不是學教科書”。我想,這樣的課堂才是個性的課堂、多彩的課堂。
當然,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師自身的角色定位,說到最終還是教師自身教育理念的改變,就如《靜悄悄的革命》“前言”中小林老師所說:“判斷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要看教室里的每個學生的表情、學習的姿態,看他們是否在持續學習。”我相信,只要我們有想法,愿意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去打造我們的課堂,我們的課堂一定會異彩紛呈,我們的教室也一定是“潤澤的教室”!
讓我從自己的課堂改變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這場靜悄悄的革命吧!
讀《靜悄悄的革命》有感優秀5
讀了佐藤學教授的這本書,我深刻意識到作為教育工作者思想方式的“革命”和課堂實踐的“革命”迫在眉睫,靜悄悄的喚醒,讓課堂回到本真,關注孩子們的情感培養,傾聽孩子們的發言,關注孩子的個體需求,從而促進孩子們的生命成長。靜悄悄的喚醒,點燃老師的教學反思的熱情,創造綜合學習的教師。
一、傾聽學生的發言,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
書中說到:傾聽學生的發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好比是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說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學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準確地接住的話,學生后來就會奮起投出更好的球來。這投球的快感,我認為應當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基本。
不僅要傾聽學生發言的內容,而且要聽其發言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記得前段時間聽的一節公開課,教學內容是北師大四年級語文課文《父親的菜園》,在交流父親填石這一環節中老師提問:“你看到了一位怎么樣的父親?”一位學生說:“堅定。”那位老師接著問:“你是說這位父親有堅定的信念,是嗎?原來如此,你體會得真深啊!”并且板書了“堅定的信念”幾個字,我很佩服這位老師的隨機應變能力和在教學中真誠地傾聽學生的發言。
二、在交往中學習,喚醒學生們共享、共賞
書中提到: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就是組織和指導有任務的學習,有小組活動的學習,有學生將自己理解的東西用作品表現出來與同伴共享、相互欣賞的活動的學習。
前不久學校開展了大閱讀推廣活動,在孫老師閱讀匯報— 212;《秘密的花園》課上,孫老師出示了一組人物前后性格的變化的問題,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回答問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結果匯報時,有圖式法演示的,有畫畫表達人物的,有模擬片段的,這種共享的匯報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并使學生樂于與同伴共享自己的想法,培養共同欣賞的良好情感,進而為“學”的教學鋪出一條彩色大道。
三、教師綜合學習,喚醒自身的良好素質
佐藤學認為具有良好素質的教師不僅使學生時代愛學習,而且是進入社會、工作崗位后不斷學習開闊眼界的老師。科技時代的到來,孩子們的認知日新月異,孩子們思考的問題層出不窮。面對這孩子們的孩子們的需求,教師不僅要精通課本上的知識,而且要在平時生活中留心觀察,綜合學習,不斷豐富自身的文化素養,讓孩子們享受多元文化的熏陶。
四、教師相互學習交流,喚醒自身檢討意識
每學期的公開課、研修課為我們提供了大量學習交流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多聽“壞評價”,從而明白自身上課的缺陷、存在的問題,多分析,多向其他老師學生,多自我檢討,才會使自己的教學走上新臺階。
我們改變,課堂就會改變,學生就會改變!這是個學習的時代,感謝佐藤學教授的《靜悄悄的革命》給我帶來的領悟。
讀《靜悄悄的革命》有感優秀6
今年暑假我認真閱讀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先生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受益匪淺。我被佐藤學先生的那種務實、求真的精神和日本教師的敬業精神所深深地感動;為他們所碰到的與我們共同的實際問題及他們認真、樸實、講究實效的教研活動和教學實踐所吸引;為書中深入淺出地闡述的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師生互動觀等所啟迪;而書中論述關于學習主體性的問題更讓我深有感觸,大受啟發。
一、什么是靜悄悄的革命
佐藤先生認為,教育改革應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這種“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里萌生出來的,是植根于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雖然寫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卻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如果把我們的新課程改革看作是一場革命,它就絕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和我國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個深刻的“轉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觀、歷史觀上,日本的教師正在體驗改革過程中的各種混亂狀況,邊摸索著新的學習方式”,但樂觀的伊藤學稱“這種混亂局面決不是壞的征兆”。真正從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許就要有這種耐心和觀察的。在耐心與觀察時,伊藤學融入了學校和教師中。他說:“教學是充滿活力的,如果我沒能與教室中的一個個學生和老師共鳴的話,那么,真實而生動的觀察是不可能的。”他發現每個教室都有一個個固定的風景,可以說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著完全相同的氣息,有著完全相同的問題。進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樣性和在其中發生的事情的固有性,僅一般性地議論教學是非常空洞而沒有什么意義的。第二實驗中學的所有教室也同樣和上邊一樣,每個教室都有不同的風景,都有不同的問題。我們所有教師必須重新審視每天的教學活動,并以此為切入點,向改革教室邁出新的一步。
二、學會相互傾聽,是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
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傾聽,更有利于開展教學活動。在我們的平常課堂中,學生發言熱烈,一個問題出來,學生展開思索、討論,然后爭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饋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腦子里裝著自己的見解,而沒有用心傾聽同學的回答,這樣的學習,就顯得片面、欠主動。課堂中的熱烈發言固然重要,但傾聽是前提。其實,我的課堂中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班級孩子們研究問題或是討論問題看似異常激烈,而實際上學生學習的內容雜亂、學習的質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淺薄與貧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學生要學會相互傾聽,我認為我們的教師更要學會傾聽,不但要會傾聽學生的發言內容,更要會傾聽學生的心情與想法,與學生產生共鳴,作孩子的最佳聽眾。對于學生的錯誤回答,做到不輕易下結論(如:回答錯誤、不當等),以免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宜用委婉的語氣,因勢利導的開導與糾正。同時,讓每個孩子也學會傾聽他人的看法與結論,這樣使每個孩子都能打開心扉,讓他們的差異得到關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塊最短的木板,使較差的學生也能得到發展與提高。
三、相互工作的同事關系
教師間怎么形成“合作性同事”的關系呢?必須是所有的教師都開放自己的教室,互相觀摩教學、互相“批評”時才能構建起來。同時,改變教學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研討教學問題的目的絕不是對授課情況的好壞進行評價,研討的焦點應針對授課中的“困難”和“樂趣”所在,大家共同來分享。因此,互相談論這節課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較困難,學生有哪些表現,并通過相互交談讓學生學習時的具體樣子重新浮現出來,這樣的教學研討才是每位教師所期待的。我們學校組織的研究課、開放日等活動時,我們教研組集體備課,相互聽課評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想教育改革需要的不是僵化的頭腦,而是和同事們相互合作共同進步的快樂感。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作者多年觀察和參與的教學改革的案例,呈現出課程改革中的艱辛和努力。這是在教學改革轟轟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卻劑,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聆聽學生與教師真實的聲音。因此,我想教育改革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它提倡一種新的學習觀。這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
讀《靜悄悄的革命》有感優秀7
校長布置我們讀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雖然寫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卻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本來我向來對含日本二字的一切都有抵觸情緒,但細細讀后,卻被佐藤學的那種務實、求真的精神和日本教師的敬業精神所深深地感動。
《靜悄悄的革命》是一本好書,在文中欣喜讀到佐滕先生的許多精辟之言,對照日常教學,有許多共鳴之處,淺談自己的體會,發表自己的見解。
一、建立“靜悄悄”而又不乏活力的課堂
現在我們所欣賞的一些名優課,都是以“熱熱鬧鬧”的課堂為主。學生當然喜歡輕松活潑的學習環境,但作為教師,我想,我們更應該為學生創造一個安安靜靜,能夠讓他們真正靜下心來學習的空間。佐藤學教授筆下的“靜”是指這一場教學改革并不是一場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革命,而是“從一個教室里萌發出來的,是植根于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靜悄悄的革命”。教學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時間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飛躍。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狀態,靜悄悄地、默默地滲入到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工作中去。“靜悄悄”和“活力”這一對詞匯看似相反,其實并不然。“靜悄悄”是一種學習環境,是教學改革發生過程的一種狀態;而“活力”指的是學生學習和教師工作的一種狀態。如果我們能很好的將之聯系起來,一定能在課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獲。
二、學會傾聽
教師要用心傾聽學生的各種語言,包括身體所發出的無聲語言,感受學生在課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動與學生的想象產生共鳴,從而共同走向創造性的學習。我們現在都提倡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首先就應靜下心來去傾聽孩子的聲音,了解孩子的需要,接納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語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們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那么你必須改變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覺者的姿態,走到學生中去,蹲下身來,與孩子的雙眸對視,學會傾聽,學會理解。
真正的傾聽其實就是理解,不要只看學生發言的表面意思,而要認真仔細地去傾聽他們的發言,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復雜想法。對此,佐藤學教授的比喻非常有趣而又恰當,他把學生發言和教師傾聽比喻成投球手和接球手的關系,如果教師能準確無誤的“接住”每個學生的發言,并能與那些傾心“投球”的學生的想法產生共鳴,那么,教室里的“投球”將成為一件愉快的事情,學生也會因此更深入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學校是培養人、塑造人的地方,是傳承文明和創造文明的場所;教師的勞動是集體性的勞動,是創造性的勞動;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個體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主動發展的過程。因此,我們要把學校變成“學習共同體”,使學生、老師、家長市民在這個“學習共同體”里共同成長。
讀《靜悄悄的革命》有感優秀8
今天,有幸拜讀了日本學習院大學文學部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一書。
印象中,似乎從未如此認真地讓自己靜下心來細細閱讀一本書,更別提這類看似深奧、專業且無生動故事情節的書了。在讀書方面,我一向是粗枝大葉,囫圇吞棗。但是讀到書中"應對"的教師的身體和語言~傾聽學生的發言這一小節時,卻讓我深深為之動容。
書中談到,對于一名老師來說,傾聽,不是聽學生發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
簡簡單單的幾句話,細細品味下來,卻獲益匪淺。在大多數孩子眼里,老師似乎一直以高高在上、先知先覺的姿態出現在面前,讓他們敬而遠之,難以靠近,甚至于在老師面前不敢動,不敢言。那么,如果想讓其與你心之相通,是否應該走到學生中去,蹲下身來,與孩子的雙眸對視,學會傾聽,學會理解呢。
從學生時代一路走來,自己也是有一些親身體會的。在課堂上,積極發言的總是那么幾個人,而且是學習成績相對比較好的,大多數學生則成了聽眾,年級越高這種現象越明顯。
我們不妨跟學生說一些譬如"你比老師的'思路還清晰啊","你的回答有點兒幽默呢","原來如此"之類的話,來引起孩子的共鳴共感,從而也激發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當你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孩子時,便會發現,其實他們每個人都有其優點與特長,這時,我們是否應該適時給予表揚與鼓勵呢;對那些性格內向的學生,不如用愛去感化吧,做一名忠實的聽眾,讓其敞開心扉;對于成績差些的學生,我們不是一味地責備與諷刺,當他們做錯題目的時候,不輕易下結論,也聽聽他們的想法,然后因勢利導地予以糾正和鼓勵。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獨特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說得真好!
當我們還在抱怨現在的孩子難管,什么事情都不愿跟我們溝通時,你是否想過,自己有沒有跟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有沒有真正放下所謂的"權威",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討論每個問題、每件事情呢。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終其一生,陪伴,傾聽,理解,包容,才是我們最重要的一堂必修課吧……
【讀《靜悄悄的革命》有感優秀】相關文章:
靜悄悄的近義詞11-03
詩歌:靜09-24
動與靜的說課稿09-24
《靜》閱讀答案04-12
動與靜說課稿06-09
柴靜經典的語錄09-25
《靜女》教案03-31
《動與靜》說課稿08-24
《歲月靜好 不忘初心》的讀書心得09-24
有關革命的朗誦稿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