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國的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雪國的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雪國的讀后感 篇1
那孩子瘋了!,葉子并沒有死去,島村看到她的生命正在變形,變成了另一種東西。他站穩了腳中抬頭望去,銀河好像嘩啦一聲,往他的心坎上傾瀉下來。這是《雪國》的最后一句話,葉子在一場大火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以另一種形式的生命落盡。
這時的銀河乃是對沒有常性、無責任心的島村像猛烈沖擊的瀑布一樣,對他予懲罰。但是,銀河不僅是懲罰的瀑布,同時,這一叩擊既是對島村的懲罰,也是將天地連接起來,對駒子與島村愛的永恒性的保障。
羽鳥徹哉在自己文章中如是寫道。川端康成的文章中愛情總是美好的,于是有了島村和駒子熱烈的愛、島村和葉子朦朧的愛。
從開篇島村在火車上,透過玻璃偷看葉子的臉時起,葉子絕美的面龐就已經刻入了讀者的心靈深處。下火車時,島村聽到葉子優美得近乎悲戚的回聲呼喊著站長,這里的回聲用的是こだま這個詞,這個日語單詞有兩個含義,一個是指回聲,另一個是指樹木中的精靈。
后面文中該詞又反復地出現,無疑暗示了相隔千里,葉子美好的身影還是會在島村的心里浮現。
何為懲罰?葉子曾叫島村帶她去東京,而在東京已經有家室的島村,拒絕了北國小村女孩葉子的愿望,葉子的腳丫子都是干凈的,所以不能讓她去到東京,島村如是安慰自己。
他或許想到駒子在東京的經歷,不愿意再讓葉子前去。也或許只是他對愛情的`懦弱,讓他無法對自己從第一次來到雪國起就注目的女孩負起責任。
從第一次起,他看到的是在玻璃窗里面映出的少女的模樣,當她的臉映出日暮野景時,當她的臉上映出寒山燈火時,玻璃里映出的,是虛無的的像,他的心靈為之震顫。
他看到的葉子,是無法觸碰的秋葉鈴響人不見,待景色被夜色淹沒,車里的燈光泛黃,過道間人行匆忙,大概這些都是在虛幻的鏡中幻化出來的緣故。葉子又變得平凡無奇了。
想要而得不到的東西,其實最美。這點用在葉子身上格外符合,葉子和駒子,就是夢想與現實,每個男人都希望自己的另一半能像葉子那樣,溫柔賢惠,充滿母性,但是本身卻是格外純潔,純潔地好像從未沾染過世俗的塵埃。
可是這樣的人,找遍一生也找不到,得不到。更多的是像駒子一樣的,熱烈,美好。島村眼中的葉子,就像銀河一樣,偉大,美麗,夢幻,但卻只能仰望,就算伸手也夠不到,葉子的死去,對于島村來說,也許只是一顆星星只是回到銀河而已。
文中多次出現銀河,銀河的亮光顯得很近,像是要把島村托起來似的。,他沉溺于銀河的美好,當年漫游于波浪與銀河的松尾芭蕉,相比看到的就是這樣的星海吧。
茫茫的天河懸在眼前仿佛要以它那赤裸裸的身體去擁抱夜色蒼茫的大地。期待著被擁抱的人們總是抬頭望著星海,幻想著自己得不到的美好,臆想著自己不曾擁有的幸福。
川端康成即是這樣的作家,他用自己現代人的筆調,寫出了千年前紫式部在落筆云隱兩字時,光源氏將要隱去的無奈與不舍,空無與傷。
葉子消逝了,駒子和島村的故事還在繼續。她的眼睛同燈火重疊的那一瞬間,就像在夕陽的余暉里飛舞的妖艷而美麗的夜光蟲。
可惜,螢火蟲的生命是那么的短暫。
雪國的讀后感 篇2
其實一向以來我對日本的很多東西都是很反感的。其中的原因自不用說。但是當我看到日本著名的作家川端康成寫的散文臨終的眼時,給我極大的震撼。之后我明白了他的小說雪國。
川端康成自小成為孤兒,歷盡人世滄桑和炎涼世態,養成了一種孤獨沉默的性格,對于世事采取漠然的態度。為此,他早期作品,如《伊豆舞女》和《招魂祭典一景》等,還蘊含著對下層婦女的同情,在必須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社會現象
雪國這本書買了后,看了好幾遍,看完之后,我問自己,看完后自己有何感覺,我告訴自己,沒有感覺。是的,看完之后,心底沒有留下幾個個性印象深刻的人物和與之發生的事情。但是唯一覺得的就是作者細致的景物描述。猶如,電影畫面中那些唯美的影象,人已經不是關鍵的因素。他們都是一些帶你走如畫面的線索而已其實,那里邊有很多關于日本一些極具地方特色的地方風土人情描述。反而,讓我想起了簡愛中,對于那個陰郁的陰天的描述,低矮的舊式城堡,有著陰霾的天,自己一個人躲在小房間窗簾的后面看這書,那個時候看著這一段的時候,只是覺得那個景物和人物的情緒完全融合在一齊了。
川端康成的《雪國》凝聚著作者十二年的心血,《雪國》中的每一個意象都有著豐富的寓意和象征。作品中作者著力描述的無聲的雪國在作品中是一個重要的自然主角,雪國四季的自然景色如魔術般地襯托了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雪”的潔白是日本美學觀念的體現,日本傳統美的象征,而“雪國”則是川端為其營造的最后一塊棲身的凈土。雪國的晶瑩剔透、豐富多彩也象征著有過燦爛文化的日本;葉子象征著作者的終極理念,99,在那里體現為日本傳統。和葉子一樣,行男也隱喻了傳統的日本文化,行男和葉子是一體的。行男這個名字暗示著作者對漸漸離去的日本傳統的`哀悼,葉子生命的終結也寓意著作者對日本傳統文化可能消亡的命運的深沉擔憂。島村象征著外來文化對日本文化的窺探和關照,實為西方禮貌的隱喻。在駒子火一般的感情、葉子“內在生命在變形”的死亡、雪國魔力的感動下,他仿佛置身于銀河中的靈魂最終受到了深深的浸潤,這也象征著日本文化對外來文化的感化力量;駒子有著雙重的身份,象征著應對外來文化壓力時無力的傳統維護者,是作者的化身;同時也隱喻作者在理解外來文化時的矛盾和復雜的情緒。
作家以富于抒情色彩的優美筆致,描繪年輕藝妓的身姿體態和音容笑貌。并巧妙地用雪國獨特的景致加以烘托,創造出美不勝收的情趣和境界,使人受到強烈的感染。而看雪國的時候,其實,情緒是安靜的。因為沒有個性大的人物矛盾沖突,所以沒有了情緒的起伏。就如同一個人在靜靜的欣賞著那一方的雪景。從作品,偷窺作家,直覺告訴我,那必須是一個有著對純美的東西有種偏執的人。一個人總是在現實和精神上游走,對于駒子。他描述了很多,但是印象反而沒有對葉子的印象深刻。雖然,倔強的葉子只是在開頭和結尾中出現。但是第一次的出現如果以純美來形容的話。那么,最后一次的從二樓跌落時候,那個場景能夠用凄美來形容,但是那一次的跌落就像個慢鏡頭,段落不多,卻給人印象深刻!
雪國的讀后感 篇3
川端康成幼失怙恃,幾番寄人籬下,歷經了人世滄桑,養成了一種孤獨沉默的性格,與他的經歷一起呈現在他的小說里,后來他學習西方現代文學主義的精神,逐漸豐富他獨特的創作風格,在《雪國》里得以充分體現:細致入微的心理刻畫、虛實相生的審美意境、悲涼傷感的語言描寫......
回顧全文,駒子無疑是最重要的一個角色,她處在社會底層,面對紙醉金迷的世界、不幸而艱難的生活,她依然執著的追求著一種“正正經經的生活”。所以她努力學習文化,學習技藝,對生活充滿熱情,對純潔的愛情充滿渴望。但同時也駒子是一個悲情的人物,她一心一意愛著島村,但島村的心卻為葉子“無法形容的美”所傾倒;另一方面,駒子全心愛著的島村卻認為她對他的愛情,她為生活所做的種種努力都是徒勞的,是的,小說里,駒子的追求都一樣一樣落空了:為報師恩,甘當藝妓,但行男還是死去了,不愿看到有人離開,然而師傅也去世了;為葉子能幸福生活創造條件,葉子也離去了。
駒子這個人物形象實際上是有些扭曲的,由于生活的艱辛、追求的落空,她形成了復雜畸形的性格:既天真又媚俗,她清醒時會痛恨自己的卑賤生活,喝醉了又縱情不羈,不過也正因為這樣,使得她的形象更加飽滿動人。即使駒子有著這樣對立的性格,我還是認為她的身上有著可貴的單純,她不會像島村那樣,思索著所做的一切究竟會產生什么價值,是不是徒勞,她是認定了就會努力不放棄,即使是徒勞,也是“美的徒勞”。
而另一種“美的徒勞”是小說中另外一個人物——葉子,有關葉子的文字不多,但足以讓我們勾畫出這樣一個女性形象:簡單、純凈、清新。為何會吸引島村呢,大概是因為她代表的是一個理想化的完美形象,她心地善良、潔身自好,同時她的存在是夢幻的,潔凈的,因而無法在污濁的社會環境中生存,結局安排了一場大火作為她宿命的終結,或許就是因為她所代表的就是空靈、虛幻。
葉子和駒子,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駒子是真實的,代表“肉”,葉子是虛幻的,代表“靈”,兩個形象的疊加,完美是虛無,不完美是存在,給人一種縹緲、唯美、哀傷、安寧的感覺。營造出具有日本古典文學的“余情美”的意境。
讀到最后,葉子死了,“駒子仿佛抱著自己的犧牲和罪孽一樣。”我很奇怪這一段話,后來無意中看到關于物哀的美學理念才理解了一些,駒子和葉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既對立又相似,是一體的`,欲望活著,代表靈的葉子卻死了。島村將要離開,駒子要走向新的生活,而葉子死了,駒子所依靠著的靈,充滿希望的靈不在了,那種哀傷如何言明。就像是本我打敗了超我,所謂物哀,大致就是這樣吧。
小說的語言、意境平淡中透著唯美,具有無窮的象征意味,在那個戰爭年代,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并沒有迎合或者反對態度,他更多的是漠然和超然,從而他的作品體現的是對人生價值的追求。洋溢著悲哀唯美的情調,這就是《雪國》。
雪國的讀后感 篇4
雪國》以有錢有閑的舞蹈研究者島村與一位藝妓和一位純情少女之間的感情糾葛,為讀者展現了一種哀怨和冷艷的世界。 讀了《雪國》全文,在朦朧中展示事件,創造出一種虛幻的美,超越現實美的絕對境界。他所守望的是一片看不到顆粒的精神田野。川端康成很多作品中都能讀出有種淡淡的哀的感覺,《雪國》也不例外 日本文化在歷史長河,以“真實”為基礎,自力地生成“哀”的特殊品格,并繼而形成浪漫的物哀,幽玄的空寂和風雅的困寂三者相通的傳統文化精神。
在物哀文學觀念發展過程中,紫式部作出重大貢獻,她在《源氏物語》中,從簡單的感嘆到復雜的感動,深化了主體感情并由理智支配文學素材,使物哀的內容更加豐富充實,含贊賞親愛、共鳴、同情、可憐、悲傷的廣泛含義,而且感動的對象超出人和物,擴大為社會世相,感動具有觀照性。在紫式部看來,物哀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對人的感動,以男女戀情的哀感最為突出;第二層是對世相的感動,貫穿在對人情世態,包括天下大事的詠嘆;第三層則屬觀照性的,它是對自然物的感動,尤其是季節帶來的無常感,即對自然美的心。
川端康成在《雪國》中表現出的虛無與《源式物語》中的物哀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物哀的第一層是對人的感動。尤其是男女戀情的哀感。這在《雪國》的.創作動機中表現了出來,在《雪國》中則稍微深入,作了痛苦的表現。”從男女間的戀情出發來表現悲哀思想,這是日本古典文學傳統。
《雪國》中駒子真心愛上島村,不能自持,島村清楚地知道駒子迷戀上他,但他認為駒子的愛情追求甚至她的生存本身就是徒勞的,可悲的,島村在駒子為生活而生活,為愛情而愛情這一女性悲哀的苦海是漂蕩著,他的內心為苦澀所浸泡。他傾心葉子,葉子可望而不可及,這種虛無感與物哀是相通的。物哀的第二層是對世相的感動。《雪國》整部作品都是在偏僻鄉村發生的,似乎與現實聯系不大。但聯系這部作品的創作背景發現,在川端康成創作《雪國》時,日本軍國主義正進行瘋狂的侵略戰爭,川端康成沒有下面反映這場戰爭,而是通過虛實相生的藝術形象巧妙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正如日本評論家島崎秀樹說:“川端康成對軍國主義是消極抵抗,《雪國》便是例子。”
川端康成把現實抽象化,把虛無世界把對世相的感動貫穿在人情世相中,暗示人生徒勞。物哀的第三層觀照性,它是對自然物的感動。自古以來,日本文學家以自然為友,以回時為伴,很了解自然的心,即自然的靈性。他們在自然中發現美的存在,進而創造文學的美。雪國在夜空下一片白茫茫,山上還有白花、杉樹。在雪國,月色也是別有特色,“山頭上罩滿了月色,這是原野盡頭惟一的景色,月色雖以淡淡消去,但余韻無窮,不禁使人產生冬夜寥峭的感覺。””浸透著島村的主觀情緒流露出淡淡的哀愁,這與物哀是相通的,物哀不是直觀而是靠情緒,想象力去感受自然,在欣賞自然景物時潛藏著一種愛情的哀愁情緒留有詩韻,包含無常的哀感和無常的美感。
雪國的讀后感 篇5
我曾有一本川端康成全集,被表姐借去,后來便不知所終。那本書裝訂精美,翻譯也雅緻,可惜我從不記得出版社,如今已無從查找了。被借走時我并不情愿,因為「雪國」剛開篇,對下文滿懷期待。那是十年前的事,我們都還是中學生呢。不久前我在書店看到「雪國」,才發覺斷裂的驚艷、落空的期待,如細雪落入寒夜,穿過記憶的隧道,「夜空下,大地赫然一片瑩白」:
當我心中掛念著開篇列車上詢問弟弟近況的女孩,其他瑣事都隱沒不見了。
先不說那女孩 ------
她死于火災,掩卷的此刻,我心中十分寂寞。有不少人說過我像日本人,如果屬實,也許是精神上的親近所致。川端康成筆下的凄美與悲哀、頹唐與恐怖,于我是不言自明的現實。他的追隨者、叁島由紀夫的「人間失格」,我讀罷大哭一場,送了人,從此不敢再看。東山魁夷畫作中冷色調的溫情與幻夢,是我闔上眼便能見到的故鄉。我不知道有沒有「心鄉」這樣的說法,來解釋我心的依戀與憂愁:只要在列車上凝視窗外,或者安心闔上雙眼,它就歷歷分明地呈現。那裡有森林、湖泊和葦草,晴天陽光下是交相輝映的綠,雨天空氣裡有冷冽的「水味」
------
一種濕氣滲透植物、泥土和皮膚的特殊氣味。我可以挨著樹干,光腳踩在土地上,看光或者雨從天而降。生命真美,美極了,我感恩不知名的神靈,護佑這脆弱而易逝的福地。我能理解為什么日本會有「山之日」、「海之日」這樣古怪的節日,大概是出自同樣的憐愛與敬畏之心吧。
「雪國」的圖景對我來說是陌生的:在亞熱帶季風中成長的我既沒見過沒膝的雪,也無法想像大雪封山的風俗民情。也許正因為這份陌生感,雪的意象在我,代表著「現實之外」,提示一個不思議之事發生的場所。卡夫卡「城堡」的第一句是「K抵達的時候,夜已深了。村子被深雪覆蓋著。」川端康成「雪國」的第一句是「穿過縣境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了。夜空下,大地赫然一片瑩白。」雪的作用是覆蓋,此前習得的常識和因此產生的期待,都暫時被埋藏了。雪是清冷潔白的,是天降、命運的,是川端康成所說的「徒勞」。然而被埋藏的生之熱望與污濁又從未消失,因此才有了文末的一場大火。在雪的空白底色中,心靈和外物消融了界線,澄凈的'氛圍如同鏡面,映照作者心之所向。因此這兩部作品都帶有象徵主義色彩
------
似乎一切人事都是符號,是指向心靈虛境的路標。隨著火焰燒灼,銀河垂落,作者的夢醒了,主人公也是時候回去了。然而我不喜歡象徵主義的詮釋,尤其雪畢竟不是鏡子,作為背景有特定的內容,映照事物也有朦朧無常的特質。藝妓的髮膚不是被白雪映襯得分外嬌美嗎?其中的愛情、慾念與妄想也不是作者心緒的投射,而是故事中的真實,所謂poetical
truth:如果看作與創作者相關的、平常所說的「真實」,反而有損這純粹的真實(或曰「故事性」)。這也正是日本文學唯美傳統的體現,所謂「捕捉生命的閃光」,一瞬間的真實是虛無中的絕美,正如生命之于死亡。如果要尋找生命恆常的價值,如同苛求故事之外的真實,其實質是對故事的否定,亦即對生命的否定,此處川端康成的敘事風格與人生哲學是平行、一體的。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中論」
雪國的讀后感 篇6
其實一向以來我對日本的很多東西都是很反感的。其中的原因自不用說。可是當我看到日本著名的作家川端康成寫的散文臨終的眼時,給我極大的震撼。之后我明白了他的小說雪國。
川端康成自小成為孤兒,歷盡人世滄桑和炎涼世態,養成了一種孤獨沉默的性格,對于世事采取漠然的態度。為此,他早期作品,如《伊豆舞女》和《招魂祭典一景》等,還蘊含著對下層婦女的同情,在必須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社會現象
雪國這本書買了后,看了好幾遍,看完之后,我問自我,看完后自我有何感覺,我告訴自我,沒有感覺。是的,看完之后,心底沒有留下幾個異常印象深刻的人物和與之發生的事情。可是唯一覺得的就是作者細致的景物描述。猶如,電影畫面中那些唯美的影象,人已經不是關鍵的因素。他們都是一些帶你走如畫面的線索而已。其實,那里邊有很多關于日本一些極具地方特色的地方風土人情描述。反而,讓我想起了簡愛中,對于那個陰郁的陰天的描述,低矮的舊式城堡,有著陰霾的天,自我一個人躲在小房間窗簾的后面看這書,那個時候看著這一段的時候,只是覺得那個景物和人物的心境完全融合在一齊了。
川端康成的《雪國》凝聚著作者十二年的心血,《雪國》中的每一個意象都有著豐富的寓意和象征。作品中作者著力描述的無聲的雪國在作品中是一個重要的自然主角,雪國四季的自然景術般地襯托了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雪”的潔白是日本美學觀念的體現,日本傳統美的象征,而“雪國”則是川端為其營造的最終一塊棲身的凈土。雪國的晶瑩剔透、豐富多彩也象征著有過燦爛文化的日本;葉子象征著作者的終極理念,在那里體現為日本傳統。和葉子一樣,行男也隱喻了傳統的日本文化,行男和葉子是一體的。行男這個名字暗示著作者對漸漸離去的日本傳統的哀悼,葉子生命的終結也寓意著作者對日本傳統文化可能消亡的命運的深沉擔憂。島村象征著外來文化對日本文化的窺探和關照,實為西方禮貌的隱喻。在駒子火一般的感情、葉子“內在生命在變形”的死亡、雪國魔力的感動下,他仿佛置身于銀河中的靈魂最終受到了深深的'浸潤,這也象征著日本文化對外來文化的感化力量;駒子有著雙重的身份,象征著應對外來文化壓力時無力的傳統維護者,是作者的化身;同時也隱喻作者在理解外來文化時的矛盾和復雜的心境。
作家以富于抒情色彩的優美筆致,描繪年輕藝妓的身姿體態和音容笑貌。并巧妙地用雪國獨特的景致加以烘托,創造出美不勝收的情趣和境界,使人受到強烈的感染。而看雪國的時候,其實,心境是安靜的。因為沒有異常大的人物矛盾沖突,所以沒有了心境的起伏。就如同一個人在靜靜的欣賞著那一方的雪景。從作品,偷窺作家,直覺告訴我,那必須是一個有著對純美的東西有種偏執的人。一個人總是在現實和精神上游走,對于駒子。他描述了很多,可是印象反而沒有對葉子的印象深刻。雖然,倔強的葉子只是在開頭和結尾中出現。可是第一次的出現如果以純美來形容的話。那么,最終一次的從二樓跌落時候,那個場景能夠用凄美來形容,可是那一次的跌落就像個慢鏡頭,段落不多,卻給人印象深刻!
雪國的讀后感 篇7
從書館回來,半路遇到一位同事。他看到我手里拿著《雪國》,便說,《雪國》內容很簡單,卻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我笑著模仿頒獎辭說它反映了日本民族的性格和生活,對方搖搖頭,不以為然。這位仁兄是一位詩人,卻好像不是一個有風骨的家伙,他讀書很多,言辭間能顯現學問,有時候卻不涉真理和真相。因此,我對他的話,總是將信將疑。
做人,總是很講技巧的話,可能反而會給人一種幼稚可笑的感覺。
的確,《雪國》故事很短,內容很簡單,而且我讀來還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好像以前讀過。可是因為沒寫讀后感,所以記不真切了。在我看來,的確像頒獎辭中所說,這部作品很有民族性。它不無深刻地反映了日本下層人民,具體說是藝妓階層的生活和感情。從這篇作品中,我可以讀到日本北方“雪國”的部分風物人情,甚至是歷史。
它使我想到了自己讀過的《茶花女》和《駱駝祥子》這兩篇小說,它們同樣也都是反映本國底層人民生活和情感的作品。它也使我聯想到了目前我所耳聞目睹的我親愛的祖國的人們的處境。我如果說自己熱愛人民熱愛祖國,可能會因有自矜之嫌而招致嘲諷,但如果我說自己以自己的出身榮并依戀自己的根,則可能會引起諸君的共鳴而非非議吧。
——其實還不都是一回事。
也許是因為孤陋寡聞,除了電視劇《蝸居》,我還沒看到聽到有哪部作品真正深刻地觸及了中國下層人民的生活現狀。對于中國當代文學,我也用自己的笨腦袋想過,為什么就沒有經典呢?對比《雪國》,我妄下一個結論吧:因為中國現代都是御用文人,只許歌功頌德,不許反映民間疾苦,因此,沒有思想也沒有個性。因此就不能久遠。
前些日子我讀到美國人羅斯·特里爾所著的《毛澤東傳》的后半部分,其中曾論說一些中國當今政治之歷史根源,其中有一些論調還是有道理的。中國的.奴才們,何時才能得到真正的民主呢?要知道,民主不是等來的,“上邊”永遠也不會主動賜予奴才以與主子平等的地位。奴才的解放從來都是靠自己爭取的,不是嗎?好像,我們不需要新的主子。
聽著看著媒體每天都在忽悠老百姓,有時候心里真是不好受。總是感覺,現在,黑暗的事情好像比自己小時候多多了呢。商家作假,官員馬,平民百姓道德淪喪,精神麻木,飆車強拆,為富不仁,草菅人命,匪勾結,是這樣的事情的確比過去多了,還是媒體太發達藏不住任何貓膩了呢?網絡采取實名制了,有些話不能亂說了,尤其是真話吧。
作家要有良心。好的作家就是一個民族的良心。
很多文章反映中國人的公民素質的確比歐洲美洲的差,讀過之后不禁汗顏。雖然未曾到海外見識國人的丟人表現,但也可以由他們在國內的行徑推想出其在國外的行為來。這個專制體制下掙扎的民族,沒有民主,自然也沒有自己的尊嚴可言,沒有自尊的國民,怎么還能顧及到自己的素質呢?倉廩實而知禮節,如果真是這樣,我的同胞們還要掙扎多久?
雪國的讀后感 篇8
這是一本就時間來說很早的一個作品,我查了百度后知道這是作者第一部中篇小說。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雪國,第二部——湖。
雪國故事很簡單,如果我來總結的話,就是已有家事妻兒的主人公島村,為了一名藝伎往返雪國(一個積雪很厚的小村)三次的故事。雖說是故事,但小說里面敘事篇幅不多,一般都是以對話的形式來表敘的。所以有時我讀著讀著有點分不清哪句話是誰說的,于是我會再看一次對話才能分清。雪國除了敘事和對話不得不提一下景色與環境的描寫,我想這應該也是它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的最重要的原因吧。景物描寫很唯美,也很形像。美景與人心雖不會有太強的對比,但是總讓人覺和人心的不純凈給這個雪國增添了無法忽視的雜質。雖說人物也沒有什么惡意,雖說在那個年代找藝伎也是很平常的事,但總覺得雪是那么的白不希望任何臟東西污染它。寫到這里我都覺得自己有點矯情了。本書寫的很美,用的詞總能把事物表達的那么漂亮。也許是工作多年的原故,心緒都變得急燥了,我自認為自己沒有完全欣賞到這本小說的美。看來,銷售方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學生或剛畢業的大學生是正確的。因為他們的思想應該是稍稍平靜的。如果你是一個急脾氣的人,那我還真不建議你看這本書。
湖,怎么說呢!主人公好似不是一個正常的人,怎么形容呢?什么又是所謂正常的人呢?我也無法劃出個框框來具體分別。他給我的印象是總是很喜歡跟蹤一些漂亮、年輕的女性。但又沒有犯什么具體的錯誤。最后還把螢火蟲送給了那個漂亮的少女,因為她想拿去給病中的男朋友看。故事圈子很小,這個少女是一個她曾經跟蹤過的一個成熟女性的弟弟好朋友的女朋友。而那個成熟的女性把自己的青春賣給了一個老人。而這個老人又是主人公當老師時跟蹤的女學生高中時的學校理事。他在當老師之前也曾與一個藝伎來往。小說中沒有細說藝伎的身世,但是我總想把她和雪國聯系在一起。湖,是主人公老家的一個湖,也是他的.父親喪生的地方。那是在他小的時候,他聽說父親是被別人謀殺的,所以那時他對自己說長大一定會替父親報仇。可是長大后這件報仇的事也慢慢的淡化了。對于湖這一部分,我敘述的很亂,也許我讀的不夠認真,因為我也不知道作者想表達的重點在哪里。但是看的同時感覺還是滿真實的,尤其是看到主人公有時的思想是半真實半虛幻的樣子。因為我有時回憶也會這樣。不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幻想。但這只針對我回憶小時候和夢境的時候。剛百度了一下,《湖》是川端晚年的作品。再仔細回憶一下,湖里的話好多都有很深的含意,會不會正像作者寫作時的狀態一樣呢?已看穿了一切。比如“一切都有一瞬間被寬容的感覺”“見證青春消逝”。。。想不起來了!這樣的字眼很多。我想這本小說再看一次一定會溫故而知新的。
雪國的讀后感 篇9
讀完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后,我被他作品中那種獨特的美深深吸引住了,所以這些天抽空就把這本《雪國》也看了看。
小說開篇以主人公來到一個白雪飄飄、四野茫茫的靜謐雪國為開頭,這一點與作者的唯美觀是分不開的,川端的作品總是以他獨有的那種清清淡淡,含含蓄蓄的情感:或是暗暗的哀傷,或是羞羞澀澀的愛慕,或是淡淡的凄涼,深深地打動著我們,而且這種打動是一點點,一絲絲,靜靜的,輕輕的,流入我們的心田。看完《雪國》掩卷沉思,慨嘆駒子和葉子命運的不幸。
他們是雪國里悠悠飄零的雪花,在半空,這般冰艷動人,帶著寂寥的哀傷讓人憐愛不已。可是雪花永遠只能是雪花,他們的身份是藝妓,他們的命運已經定格,縱然努力去擺脫,卻也只是徒勞,正如小說里寫的:駒子的生命是徒勞的,你只能看著這哀艷美麗的雪花悠悠地飄到你的眼前,于是你忍不住心動,用手去接,然后只能靜靜地看著她在你手中慢慢地消融,而你卻什么也做不了。
《雪國》的名字預示了故事主人公凄冷的宿命。縱然故事跌宕起伏,世事變遷,但結局還是最初的那片凄冷的景象。熊熊烈火之中,葉子猶如天際的星星般隕落。故事結束,銀河傾瀉而下,黑暗毀滅了一切虛無的暖色與希望,霎那間溫存與美好沉落在雪國。雪國的冰冷依舊寒徹心底,只是變得像廢墟一樣,了無生機,凄凄慘慘。
這是一個猶如夢境的故事。島村在火車上映過玻璃觀察葉子,余暉中的葉子讓島村著迷,葉子的出場注定了她人生的悲劇。黃昏之中,本應充滿希望的妙齡女子卻與暮景一起流逝,她的人生亦是如此。活著的時候讓人心存憐惜,死亡的意外又帶給了人們無法承受的疼痛,小腿在抽搐,蒼白的臉在燃燒……這是殘忍的結局,它讓時間驟然停止,雪國也封存在人們心底。
駒子是故事中唯一的暖色調。嫩綠的群山中,駒子的脖頸淡淡映上一抹衫林的暗綠;白雪皚皚的清晨,鏡中的白雪襯托出她紅紅的臉。還有與島村相視后羞澀低頭時緋紅的雙頰。這都是讓人溫暖欣然的。她的出現,調整了故事的節奏。急促的談話,忙碌的生活,安靜的等待,讓駒子的形象變得鮮活可愛起來。但她終究與“徒勞”無法分離。島村的態度決定了喜悅希望都只是駒子幻想中的'假象。她愛他,但是他卻沒有。駒子,這樣一個執著且堅強的女孩。她性格的活潑和快樂只是雪國上空飄過的一陣風,注定不能久留。她不屬于這里,就連她的出現都是“徒勞”。飄渺的不是葉子而是她。她僅僅是個配角。如果說葉子的死去毀滅了島村心中的幻想,那么駒子的虛無則更讓人覺得疼痛。她注定不屬于這樣悲涼的世界,她臉上的緋紅會褪去,靈魂也會在冰冷中被吞噬。
駒子的無力,讓我覺得傷感無奈。冰凍大地之上,即使有千萬的火種也不能燃燒。駒子的存在就是這樣微不足道,在島村的心里是,在雪國也是。其實,駒子的形象隨著葉子的死去而幻滅,她悲慟的喊叫聲意味著最后的掙扎,但卻依舊無力。她——注定不能把那抹緋紅留下,雪國的凄冷已成宿命。
當凄冷已成宿命,那團火焰的熄滅或許比死寂更讓人疼痛吧
雪國的讀后感 篇10
初看《雪國》,是念大一的時候,單純追著故事情節,許多本該駐足的地方被我像看風景照一樣的略過了。
時至今日再翻閱,竟讀著讀著就憂傷起來。
說起駒子,就馬上想到“徒勞”二字,就像島村說的那樣:“完全是一種徒勞嘛。”
“昨晚回來,沒燒熱水,在廚房嘰里咣當地摸了半天,用早餐剩下的黃醬湯泡了一碗飯,就著咸梅吃,涼颼颼的,今早沒人來叫我,醒來一看,已是十點半,本來是想七點起來的,卻起不來了。”
她把這樣一些瑣事,以及轉了那幾家客棧,宴席上的情形等都一五一十地向他說了一遍。可惜島村終究只是個看客,這樣的瑣事打動不了他。
駒子對生活是努力的,她不去想這樣的努力是否徒勞,為了賺錢給行男治病而做了藝妓,她愛上了一年僅來一次的島村。
她常常對著遠處的空山彈奏三弦琴,即便沒有觀眾,沒有島村,琴音透過那冬雪化作的溪水,流過處處積雪的山群,這讓我想起張棗的那句“只要想起一生中最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滿了南山”的意境。
在島村的眼里,駒子的臉蛋依然保留著北國少女那種艷紅的顏色,月光照在她那藝妓特有的肌膚上,發出貝殼一般的光澤。
島村望著望著,女子的臉微微左右晃了晃,又泛起了一抹紅暈。然而這樣一個百媚千嬌,熱愛命運和自己的她,他僅僅只說了一句:“你是個好女人。”
他了解駒子的一切,可是駒子卻一點也不了解他。駒子為島村彈三弦琴,曲終時島村心想:“唉,這個女人在迷戀著我呢,這又是多么可悲啊。”駒子彈著彈著,忽然說:“你要回東京了,我要去看看車站。”
“一年一次也好,你來啊,我在這里的時候,請一定一年來一次。”駒子說。
她的愛純潔而徒勞,她對島村迸發出的那種奔放的熱情,使島村覺得格外可憐。“駒子為什么闖進自己的生活中來呢?”島村自己也無法解釋。
忽然想起(藝妓回憶錄)里的一段話:藝妓永遠不可能成為伴侶,她只能是男人的半妻。
對于島村是否愛著駒子,川端只這樣寫道:“駒子撞擊墻壁的空虛回聲,島村聽起來有如雪花飄落在自己心田里。”駒子的悲哀的美,雪國婉約的`寧靜,以及島村所體悟到的那種虛無,這樣的愛情,沒有火焰般炙熱的溫度,沒有歇斯底里的低吼,只有如冬雪一般淡泊的哀傷。
很多時候我都在想,他們之間到底是什么東西在吸引著彼此呢,如果非得找一個詞的話,那就是‘孤獨’。
為此,島村還專門去翻譯過一些國外的舞蹈理論作品,盡管他知道翻譯出來的作品日本舞蹈界恐怕沒有什么用處。島村說:“通過自己的工作來嘲笑自己,恐怕也是一種撒嬌的樂趣吧。說不定由此可以產生他那悲哀的夢幻世界,所以也就毫無必要急于出來旅行了。”一個向往自由的人,骨子里往往有著天真這個東西,這個東西,讓他不務實,不適應生活,不安定,甚至是不愛。
這就是為什么駒子那么愛他,他卻覺得悲哀的原因,島村追尋的物過于理想,過于虛無,駒子對他的愛,是駒子孤獨的轉化,正如他對她的一樣,所以他覺得徒勞。
在川端看來,美與悲是密不可分的,雪國就是典型的具有物哀的小說。生存本就是就是一種徒勞,徒勞就是白白地,就是沒有。但即便如此,這樣的努力仍散發著令人振撼的美,那怕它近乎破滅,和悲戚。
雪國的讀后感 篇11
其實一直以來我對日本的很多東西都是很反感的。其中的原因自不用說。但是當我看到日本著名的作家川端康成寫的散文臨終的眼時,給我極大的震撼。之后我知道了他的小說雪國。
川端康成自小成為孤兒,歷盡人世滄桑和炎涼世態,養成了一種孤獨沉默的性格,對于世事采取漠然的態度。為此,他早期作品,如《伊豆舞女》和《招魂祭典一景》等,還蘊含著對下層婦女的同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社會現象
雪國這本書買了后,看了好幾遍,看完之后,我問自己,看完后自己有何感覺,我告訴自己,沒有感覺。是的,看完之后,心底沒有留下幾個特別印象深刻的人物和與之發生的事情。但是唯一覺得的就是作者細致的景物描寫。猶如,電影畫面中那些唯美的影象,人已經不是關鍵的因素。他們都是一些帶你走如畫面的線索而已.其實,這里邊有很多關于日本一些極具地方特色的地方風土人情描寫。反而,讓我想起了簡愛中,對于那個陰郁的陰天的描寫,低矮的舊式城堡,有著陰霾的天,自己一個人躲在小房間窗簾的后面看這書,那個時候看著這一段的時候,只是覺得那個景物和人物的心情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川端康成的《雪國》凝聚著作者十二年的心血,《雪國》中的每一個意象都有著豐富的寓意和象征。作品中作者著力描寫的無聲的雪國在作品中是一個重要的自然角色,雪國四季的自然景色像魔術般地襯托了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雪”的潔白是日本美學觀念的體現,日本傳統美的象征,而“雪國”則是川端為其營造的最后一塊棲身的凈土。雪國的晶瑩剔透、豐富多彩也象征著有過燦爛文化的日本;葉子象征著作者的終極理念,在這里體現為日本傳統。和葉子一樣,行男也隱喻了傳統的日本文化,行男和葉子是一體的`。行男這個名字暗示著作者對漸漸離去的日本傳統的哀悼,葉子生命的終結也寓意著作者對日本傳統文化可能消亡的命運的深沉擔憂。島村象征著外來文化對日本文化的窺探和關照,實為西方文明的隱喻。在駒子火一般的愛情、葉子“內在生命在變形”的死亡、雪國魔力的感動下,他仿佛置身于銀河中的靈魂最終受到了深深的浸潤,這也象征著日本文化對外來文化的感化力量;駒子有著雙重的身份,象征著面對外來文化壓力時無力的傳統維護者,是作者的化身;同時也隱喻作者在接受外來文化時的矛盾和復雜的心情。
作家以富于抒情色彩的優美筆致,描繪年輕藝妓的身姿體態和音容笑貌。并巧妙地用雪國獨特的景致加以烘托,創造出美不勝收的情趣和境界,使人受到強烈的感染。而看雪國的時候,其實,心情是安靜的。因為沒有特別大的人物矛盾沖突,所以沒有了心情的起伏。就如同一個人在靜靜的欣賞著那一方的雪景。從作品,偷窺作家,直覺告訴我,那一定是一個有著對純美的東西有種偏執的人。一個人總是在現實和精神上游走,對于駒子。他描寫了很多,但是印象反而沒有對葉子的印象深刻。雖然,倔強的葉子只是在開頭和結尾中出現。但是第一次的出現如果以純美來形容的話。那么,最后一次的從二樓跌落時候,那個場景可以用凄美來形容,但是那一次的跌落就像個慢鏡頭,段落不多,卻給人印象深刻!
雪國的讀后感 篇12
中產者島村第二次去溫泉山莊休閑且幽會駒子的火車上,從車窗映看到美麗的姑娘葉子精心照顧生病的兄長行男。他在山莊旅店再次見到了身為歌舞妓的駒子姑娘,被駒子的清純率真,尤其是善彈三弦琴,堅持每天記日記所感動,更加喜歡上駒子。得知駒子早年在東京淪為藝妓,是為了給師傅的兒子行男治病籌錢。師傅曾想讓她嫁給行男,她未應允。雪野山莊,駒子在陪客飲宴的間隙和夜晚,常同島村閑話,而她也逐漸喜歡上了島村,認為他與別的客人不同,是個好人。島村去了駒子寄居的家,又見到了真摯單純的葉子。行男死時,駒子堅持到火車站送別島村,而沒有聽葉子跑來喊她回去看顧的哀求。來年島村第三次來溫泉山莊,紅葉滿山,駒子在陪客閑暇時經常和他在一起談笑甚至留宿,她分明是愛他的,他也喜愛她,但他漸漸更對神秘的葉子有著濃厚的好感。執著的'葉子天天到行男墳上去哀悼,雪天也不例外。葉子的父親(駒子的師傅)已死,可忴的葉子甚至哀求島村無論如何把她帶到東京去。島村雖然喜歡她們,卻從無表態,駒子就常笑著說我會老死這山村呢。在她和駒子分別的晚上,放映場失火,燒死的人中竟然有美麗的葉子。島村沒有了過甚的悲傷,仰望銀河明凈如水,傾洗下來。
這篇不長的小說,體現的主題思想不太明顯。
細想來,駒子是個開朗,率真,熱情,助人的好姑娘,早年為了給師傅的兒子治病而當藝妓,歌舞和彈琴都是最好的,并且堅持寫日記,表明她和積極上進,努力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她還曾說,在這是干藝妓久了,畢竟名聲不太好,難以生活下去了。表明她想走出山莊去都市,而島村并未表態。她送別島村,婉惜說,你以后不會再來了吧!雖然不對島村寄以希望,但她始終喜歡著他,也只能照舊在這里生存下去。
島村是個無所事事,不負責任的人,明明喜歡駒子,數次去山莊,卻從不主動示愛,不表態,只顧當下的相會體驗,不對駒子的生活和未來,以及他們將來該怎樣下去,從不謀劃和設想,不承擔責任。對葉子暗地產生了喜歡,但對葉子提出要帶她走的要求,不置一言。結尾葉子燒死時,他似乎無動于衷。他的思想和表現很空洞,很麻木,近似個影子的存在。
葉子出場很少,她是伏筆存在的副女主角。可看到她是個凡事認真,負責,專注,規矩的美麗單純少女。她先后失去了兄長行男和父親(駒子的師傅),幾乎成了孤女。可能她受到了太多的傷悲,壓力和孤獨,才提出無論如何要到東京去。可惜她被意外失火中喪生。
島村在東京有家室妻兒,有錢有閑,卻多次離開來到山莊,似乎有著生活中的不耐煩,他在躲避,在追尋,麻木空虛地尋覓,或是得過且過。而駒子和葉子雖一明一喑,卻是豐滿真實的,她們在認真生活,有理想有謀求,也想走出山莊到大都市。離開都市和向往都市,真是一場圍城的矛盾。真實認真負責的人生,和空洞無聊麻木的人生,真是鮮明的對比和碰撞。
藏而不露的這些思想端倪,或許就是川端康成在《雪國》故意安排的。另外文中彌漫著含蓄朦朧的東方文化氣息,獨特的日本民族生活細節,還是值得品味的。
雪國的讀后感 篇13
流動著的美麗
——《雪國》讀后感
自然可能是很了解我的心境啊,每到一處都有美的存在。
最近撫順一向在下雨,令人感到很驕躁。可是細想一下,這確實是自然送給春天的最好的禮物啊!我想在這個細雨綿綿的季節里躲在宿舍看書也是享受的,于是乎不知不覺就沉浸在《古都》里的美麗櫻花樹下。做著美麗的夢。
駒子以往和島村說過,當他離開后她要過正經日子了。島村聽后立刻呆在那了,那并不是駒子的話令他吃驚,他一向把駒子看成是最純凈的了,在這個美麗的銀河下,島村仿佛和自然融合在一齊了.美麗的葉子死了,可是島村認為她還活著,只可是是變成了另一種東西存在這個世界上。川端曾說過新的死亡也正是新的生命的開始,新的美的開始。葉子雖死了,可是,駒子不是重新生活了嗎島村不是發現了這美的存在了嗎兩年中他和駒子從相遇到離別,從陌生到熟悉,從肉體的接觸到精神的接觸,雖然每一次重新看到駒子,她都有新的變化,可是駒子對島村的傾慕如此之深。甚至為了和島村相見,連她得病的師傅都不管,冒著寒冬來見島村。當行男奄奄一息時,她也以和她毫無相關為由不忍離去。
也許島村無意中給了駒子一句“徒勞”,是對她的最好的評價。可是看看駒子的這幾年的生活,她到底是當了藝妓,是為了給行男籌集醫藥費才當藝妓的嗎為什么呢島村以為駒子是行男的未婚妻,可是他到底是猜錯了。駒子說她才不會可憐巴巴的給島村寫信讓他來呢,這是不是兩個人的獨特的幽會島村一想到這就會認為駒子越來越可愛了,當她唱歌時是那么的美,一塵不染,那美麗的臉蛋,和那帶有光澤的紅唇。島村被駒子的美吸引住了,難道這就是他每年都來的原因他以往說駒子可憐,她的想在京都生活的.愿望破滅了,是這樣島村才每一次都來撫慰駒子的心傷的可是駒子生活的是那么的安逸,連新的掌柜都那么的善待她。寒冬里,駒子曾象妻子一樣依偎在島村的懷里,就象駒子第一次喊島村“象一個女人在叫喊自我的男人的聲音”一樣。島村突然差一點大笑起來,這確實是他的快感所在啊。
在最終的一幕中,兩個人走在山坡上,黃昏消失后,銀河傾瀉下來。
在混亂的人群中島村還是走到駒子的身邊。駒子說真難得啊,在人群中。“別讓別人以為我到哪里都要帶著你似的”島村最終還是躲在人群中。
在駒子的房間時,島村頗有感觸的對駒子說“你是個好女人啊”。可是駒子一再追問島村說這句話的原因,島村無言以對。駒子最終用發簪扎起鋪席來。
在失火的現場,他聽見駒子的叫喊,仿佛帶著他的悔恨和罪孽一樣。她抱著葉子,死去的葉子!
她曾讓島村將葉子帶走,島村很迷惑。在火車上葉子那美麗的臉和雪后駒子美麗的臉,兩面美麗的鏡子。兩面美麗的美麗!
銀河在流動,在島村的面前一向傾瀉到火場。仿佛自我和它混為一體了!
于是心境舒服了很多
它以美麗的銀河結局
沖淡了這段夢
可是,駒子
比以前更美了
更美更美了
雪國的讀后感 篇14
初夏的日子,季節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潮熱。靜靜地坐在落地窗前,品讀川端康成的《雪國》,冷冽的美感如潔白的雪片落在手心,悄悄融化,恍惚之間,竟不知它是否真實地飄落過,還是只曾出現在幻鏡中。
故事講述了男主人公島村來到遠離東京的鄉村旅行,在那里與一位年輕的藝妓駒子和一位純情少女發生的感情糾葛。《雪國》起筆于1935年,當時的日本正準備全面發起戰爭。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下,作者并沒有寫明對戰爭的看法與態度,而是只用細膩的筆尖,刻畫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藝妓拼命地想要生活下去,追求淳樸愛情的真實狀態,表現了自己內心對女性的深切同情。
書中的駒子善良、真實、充滿勇氣,她對自己的未婚夫并沒有愛情,卻在無助、孤苦的逆境中,為其籌集治療費用去做了藝妓,在悲慘的命運面前,她沒有自甘墮落,而是保護自己純潔的身體,苦練技藝,艱難地追求更好的生活,她對島村質樸、熱烈的愛情其實也代表了對淳樸、正常生活的渴望與依戀。男主人公島村的形象似乎總是模糊不清,以側臉示人,他的形象摻雜沉默與哀怨,對于宿命的無可奈何,對于駒子的愛并沒有真正認同且深感愧疚,認為一切都是“徒勞”,這一人物的性格特點或許與作者父母早逝,青年時期又遭遇失戀的經歷而形成的沉默、封閉的性格有關。
島村的手指感覺到的是駒子,而看到和聽到的卻是純情少女葉子美的近乎悲戚的眼神與聲音。他心中惦念著相別一年的駒子,又偷偷欣賞著借助窗外流動的山色映出的葉子的影子,他在自己的意境中對溫柔的像慈母般照顧病人的葉子產生了愛意,卻又不是世俗男女之間的情欲。行男臨死之時,駒子為了送別島村甚至不愿回去見行男最后一面,但島村卻“感覺到一種生理上的厭惡”,他的內心充滿矛盾,他的形象與駒子的形象也相矛盾,在對立中為讀者展現了復雜社會的現實和內心壓抑的渴望。
書中描畫了雪國特有的冷艷的美,與年輕的藝妓充滿魅惑的姿態與神情,純真的言語,處處體現了日本的'傳統文化蘊藏的美感,表現了作者對于唯美主義的追求,但又只能在現實中追求近似的唯美。在寫作手法上,作者善用虛實結合、象征等手法美妙的展示出生活在雪國的人們“徒勞”的宿命,讓人感受到雪國那種唯美的矛盾與痛楚的無奈。
讀《雪國》或許有似曾相識的模糊,是否每個人心中都存在駒子與島村這樣的矛盾感,向往美好的生活與純潔的感情,卻在所謂的現實宿命中找出艱難地缺口,是真實的存在還是缺乏勇氣?二者相比我是更加欣賞駒子的真性情,即時落得空蕩的結果,仍然尊重追求的初衷。
讀過《雪國》,我們像是跟隨主人公一同去旅行,皚皚的雪原、遼闊的山野、夕陽晚照的杉林、自由的飛鳥、美麗率真的姑娘,雪國唯美的倩影搖曳在游人的心里,保持初時真摯的愛戀,即使在宿命陡峭的崖壁上也會盛開潔白而茂盛的花,也許只能綻放一 季,卻披上過生命的色澤。
【雪國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雪國妖姬散文05-14
關于雪國的作文04-03
《雪國》讀書筆記01-24
《雪國》經典句子50句11-22
雪國讀書筆記04-18
川端康成《雪國》經典句子和段落10-06
雪國讀后感08-06
雪國讀后感06-24
《雪國》讀后感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