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通用20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 1
讀完《額爾古納河右岸》這本小說之后,很想在豆瓣上寫個書評,因為作者的文筆太強,讀的過程中一直被代入,所以太多的情感一直積壓在心中,說不出口又難以消散,只能在讀完部分的間歇,停下來整理一下思緒和心緒,待稍作平復,再重新翻閱。
書中讓我印象頗深的人物有主人公的姑姑依芙琳,她算是個悲劇人物,她在出嫁之后才得知她的丈夫坤德早已有了心愛的女人,而他不敢大膽追愛,選擇屈服,她也因此生下了兒子金得,但她從此怨恨他的丈夫。不得不說,文中的依芙琳是個倔強而真性情的女人,她無法接受一個不愛自己的人作丈夫,怨恨了半輩子,又將她對于人生的看法再一次倔強地施壓在她兒子身上,為她兒子訂下婚約,是他不愛的歪嘴女人,她兒子金得也因此在新婚之夜選擇結束生命。我想,在她看來,她兒子無疑是勇敢的,不同于她丈夫,敢于追隨自己所愛,她一直告誡她兒子,你越深愛的東西,只會離你越來越遠,那愛與不愛都沒什么好下場,對于她的話我無從評判,從她的遭遇來說,這句話很大程度上是對的,而從情感的角度,這句話似乎又有很大的曲解,大概,愛與被愛,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區分的事情吧,愛人的人與被愛的人,也無從區分,誰得誰失,也并非只有唯一,只有摻雜其中的人內心那些隱藏深處的情感可以解答。但我可以確信,依芙琳心中是渴望愛的,得不到,也讓她那顆想愛的心畸形了,于是,痛苦延續了。
而氏族中另一女人瑪利亞,起初跟哈謝一直生不出孩子,公公迪西喝醉酒的時候常埋怨她,而她只能掉淚。迪西在一次野外與狼搏斗中失去了一只腿,從此只能待在帳營中,依靠別人打回來的獵物,他的心中有著對狼不共戴天的仇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養了一只鷹,他把希望寄托在鷹身上,祈禱他的戰鷹能為他報仇,為此日日訓練它,終于在一次糧食短缺、狼群出沒的夜晚,他與他的戰鷹在與狼搏斗中死去。在迪西死去不久,瑪利亞也終于懷孕,生下了兒子,他們將他取名為迪西,或許是紀念吧。迪西成人之后,娶了金得留下的寡婦,也就是那個歪嘴女人杰芙琳娜,或許是出于同情,又或許是真的愛吧,瑪利亞因此與金得之母依芙琳結怨,認為是伊芙琳導致她的兒子娶了寡婦,她也討厭她的兒媳。杰芙琳娜再嫁之后也幾年未生子,因杰芙琳娜在一次勞作中無意間跨過了她丈夫迪西的鐮刀,瑪利亞覺得觸犯了神靈,生下的孩子會是個傻子,而在那之后她確實懷孕了,但瑪利亞卻強迫她打掉小孩,最后杰芙琳娜順從了瑪利亞,在草地上滾下來,失去了小孩,此后她再也沒有懷上。面對母親與妻子,迪西心里也很痛苦難受,但他始終隱忍著保護自己的妻子。之后瑪利亞日漸醒悟,也悔恨著,然而至死她也沒有自己的孫子。最終在迪西由于不能打獵認為自己是廢人而開槍自殺之后,杰芙琳娜也因此殉情,到死,他們也沒有自己的小孩。在我看來,瑪利亞何苦將痛苦延續,我曾以為會像瑪利亞的公公死去之后瑪利亞有了小孩那樣,杰芙琳娜在瑪利亞死后也會因為某種救贖而懷上小孩,其實并沒有,她們的結局都是悲慘的,因為她們所做的只不過把自己的痛苦延續了,這讓我想到,寬容是何等重要,痛苦只會無限度地帶來痛苦。
書中還有一個悲情的女人,則是妮浩。在尼都薩滿去世三年之后,妮浩接替了他的神力,成為新的薩滿。每每她用自己的神力救活一個人的同時,她自己的親生骨肉便會在另一場災難中死去。妮浩在面對選擇“自己的孩子”生死和“別人的孩子”生死的時候,是痛苦而無奈的,依芙琳勸她多想想自己的小孩,她何嘗不想呢?如果可以選擇,她怎么愿意讓親生骨肉離去,可是從她接替了薩滿之位起,便注定了她的一生只能是犧牲,為了結束痛苦,她甚至選擇用麝香來絕孕,可是她丈夫魯尼的眼淚讓她放棄了這一念頭,她愛她的丈夫,她必須給她丈夫再生下一子。可以說妮浩和丈夫魯尼同樣是痛苦的,魯尼作為父親,卻無法保全自己的子女,作為丈夫,他必須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妻子,妮浩作為薩滿,救人是她冥冥之中的使命,而面對自己的孩子相繼離去,她的內心也是被撕裂的,她作出了我們無法理解的犧牲。作為讀者,我們或許只能把這一切歸結為環境因素吧。
對于前一位薩滿,文中的尼都薩滿,主人公的伯父,我覺得他的形象是高大的。在與弟弟林克愛上了同一個女人達瑪拉之后,他們的父親讓他們通過射箭一較高下,贏的人可以迎娶達瑪拉,而他輸了,失去了自己心愛的女人。文中后來通過他們的妹妹伊芙琳之口說出,當時沒射中的時候尼都薩滿顯得很從容,我忽然可以理解為什么從那之后他不再打獵,他當時那一箭是有心射偏的,或許是為了成全自己的弟弟,所以他選擇了放棄自己的愛人。當弟弟林克去世之后,他有想過跟主人公的母親達瑪拉再續前緣,可是世俗的禮節不允許他這么做,身邊的人都在有意地暗示阻撓,于是他只能把內心深處這一份情感埋藏起來,化作親手制作的一條色彩明亮的羽毛裙交予達瑪拉。而達瑪拉,在林克和尼都薩滿兩兄弟之中,她給出的答案是兩個人隨便一個都可以,說出的話很隨意,可是我想,可能她自己也沒有對誰有特別多的情感歸依,對她而言,兩個人都可以是好的生活歸宿,我相信她內心對兩個人都是有情感的,面對兩個同樣優秀同樣愛她的男人,她不需要作出選擇,也不需要衡量自己內心的情感輕重。在我看來,她是一個幸福而有傲氣的.女人。
不得不提的一個人是拉吉米,主人公丈夫拉吉達的弟弟,在一次逃離的路上因為一匹突然發狂的馬造成的意外,他失去了生育能力,之后在一個換取貨物的途中,他意外收養了一個女嬰,也就是馬伊堪,他把自己生活的重心都轉移到了他唯一的女兒身上。他太過愛自己的女兒,不允許任何的男人示愛于她,因此馬伊堪直到三十歲了仍然沒有出嫁。在我看來,馬伊堪是愛她的父親的,她非常感恩,因此她也不忤逆自己父親的意思,眼睜睜地看著她自己心愛的男人結婚生子。直到后來她肚子里有了一個不明不白的孩子,在生下孩子之后,她選擇死去,留下了這個孩子,也就是西班,陪著她的父親拉吉米。相信在馬伊堪的心里,她是痛苦無比的,她有自己心愛的男人,可是同樣的,她也愛她的父親,她知道自己不能追隨自己所愛,早已有了離世的決定,可她不愿意她父親孤單一人,于是她給父親留下了一個小孩,陪伴著他。在愛與被愛中,我們是何等自私。
我的見解是有局限的,我沒有寫整個大環境造成的后果,而用一種比較感性的思維來看這部長篇小說。通過對文中部分人物的解讀,我浮現腦中的是愛、寬容和救贖這幾個詞,而這幾個詞都關乎愛與被愛。在愛與被愛中,我們就像被賦予了某種權利,我們都感受得到愛,可是我們卻沒有弄懂愛,因為被愛,我們一意孤行地用我們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強加到了我們愛的人身上,你以為這樣做是好的,是對的,可是我們愛的人感受到的只有痛苦。因為被愛,我們的心畸形了,沒有了尊重、理解和感受,沒有在尊重的基礎上去感受所愛的人靈魂深處振動的頻率,也就沒有理解,只有因愛而來的無限度的痛苦。少數民族人身上有著巨大的包容和溫暖,如作者所說,大自然向他們敞開了美好而和諧的一面,也給了他們嚴酷而凄清的一面,他們也有自己的愛恨與無奈。特別喜歡作者遲子建說的一句話:“如果說山巒給予我的是勇氣和激情,那么大海賦予我的則是寬容的心態和收斂的詩情。”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愛人也要寬恕人,只有愛和寬容,才能讓你的心靈得到永恒的救贖。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 2
在我國的最北端,一條名叫額爾古納的河流,正靜靜地淌在鮮有人煙的山林中。河的右岸,一個神秘的民族正頑強地延續著已有千年的民族故事。他們的故事,如神話般傳奇。
通過《額爾古納河右岸》,我仿佛看見了那個民族最后一位酋長的女人正用自己一生的經歷來講述部落的興衰與變遷。她是那樣的平靜,凝視窗外的眼神顯得如此遙遠。滴滴答答雨聲中,記憶的閘門正一點點被打開。那是鄂溫克族——草原上最古老的民族。他們遠離世界的喧囂,質樸且堅韌。從出生起,便長于自然,生活于自然,即使是死后,也歸于自然,可謂一生都在與自然交手。馴鹿是他們可靠的友人;樹木建造的希愣柱下有他們與星空的秘密;熾熱且從未熄滅的火種是他們對神的敬畏。伴著璀璨的星空度過靜謐的黑夜,聽著流水般的鹿鈴聲度過寒冬,采過沾有露水的花朵,遷徙部落只為尋找苔蘚給馴鹿充饑。那黑色的夜晚下,嘩嘩響的樹林中,低頭是火塘里跳動的火焰,側耳聽的是鳥獸魚蟲的竊竊私語,撫慰心靈的是柔軟親切的泥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用一生去探索自然的奧秘,用最虔誠的心,依靠自然、敬畏生命。他們是那片土地的兒女,有著對自然最深的熱愛。
神秘的薩滿,體現的是生命與敬畏。薩滿在部落里扮演著醫生的角色,他們穿上承重的神衣,用“嚓啦嚓啦”的鼓聲與神靈溝通。宰殺馴鹿,手持神棍,跳舞歌唱,醫治疾病,起死回生。但每一次妙手回春的背后,都會伴隨著另一個生命結束。書中的妮浩是用自己孩子的生命換回他人的起死回生。她的一生,悲壯且凄美。但她的故事卻也像極了平凡人夢想與現實的矛盾。拿起夢想,卻難以填飽肚子,回歸現實,卻又不得不放下遠方。救人是她作為薩滿的天職,可身為母親她又充滿了無奈與悲痛。每一次義無反顧地選擇醫治,都是在經歷人性的煉獄,都展現了她堅韌的大愛。她有著偉大的胸懷和善良,她的悲憫之心使她達到了超越殘忍現實的境地。落淚于一命抵一命的犧牲奉獻,感動于每場“跳神”的勇敢果斷,她的身上閃爍著慈愛與寬容的光。不禁回想到疫情時期,無數披上白色戰衣的勇士,義無反顧地前往生死未卜的戰場,果斷堅決地放下懷中熟睡的孩子,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救援。他們也有著堅韌且無私的大愛啊,那也飽含著對生命無盡的敬畏啊!
人生的末端,體現的是堅韌。在書中,無論是死亡或是疾病都不必過度抱怨,因為死亡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場儀式,是在給詩意的生活畫上壯美的句號。溫溫柔柔的風兒會輕輕帶走他們去天上,向陽的山坡上會是一個個白色的口袋,他們會庇佑眾生。“轟隆轟隆”的雷聲是父親的叮囑,小小的鏡子隱藏著列娜的微笑,離去的人們會化作各樣的物件繼續永生。他們選擇接受自然的命運,尊重自然的選擇,繼續堅強地帶領族人生存。悲痛會化作前行的勇氣,思念會化作前行的力量,這是堅韌,是堅強的鄂溫克族。
代代的愛恨情仇,代代的生死輪回,代代的坎坷生存。他們經歷過嚴寒,戰勝過野獸,在瘟疫下艱難繁衍,在日軍的鐵蹄下勉強度日,哪怕是現在,他們也在種種現代化文明的擠壓下生存。民族的未來在時代的折磨下波瀾起伏,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無聲地嘆息。他們不懼嚴寒,不畏離去,這使你感受到一個民族頑強的生命力。
他們也曾試圖走下山,越過無盡的森林觸摸世界的喧鬧。但刻在骨子里的天性使他們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新生活。我不認為“徹底地放下槍的民族才是文明的民族”,他們對自由的向往,對自然的熱愛,刻在骨子里,淌在血液里。那質樸,堅韌的品質一旦脫離了靜謐的'森林,便難以適應喧囂的日子。天光漸漸,溪水潺潺,銅鈴清脆,古老的曲調劃過林間,撫慰人們的心尖。他們從出生到死亡是平淡的,也是傳奇的,他們與自然融為一體,他們有著不屈不撓的精神,有著對生命的渴望與敬畏。他們應當活在自然里,繼續書寫民族的傳奇。
作者用真摯澄澈的心,溫柔詩意的描寫講述了一個鮮有認知的民族。她展現的不止是鄂溫克人對自然的敬畏,也是她對自然的尊重。通讀全書,除了對生命無限的敬畏外。不禁思考,我們在向自然不斷獲取時是否破壞了其他民族本就安靜平和的日子,我們是否破壞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我們是否打擾了他人傳承千年的民族繁衍與生存。我想答案應當是肯定的。本不用適應這個陌生世界的他們卻因為土地的減少,馴鹿難以覓食而下山。而我們又是否意識到,這片土地的主人,本就是他們。卻在我們不斷地打擾與干涉下,淪為了現代社會的邊緣人,只能用夢,守護遙遠的銅鈴聲,用落日下喝酒聊天的回憶填飽精神的饑餓。一根根倒下的樹木,一場場看不見蹤跡的大雪,一棟棟拔地而起的高樓,一圈圈圍建起來的鹿圈,埋藏的是他們回不去的家園。
“故事總要有結束的時候,但不是每個人都有結尾的。”書中鄂溫克人的結局并不都是圓滿的,但,現實中的我們,應當以真誠的心,守護這個正在衰落的民族,守護額爾古納河右岸的秘密世界,守護他們最后的家園,還他們一份寧靜與圓滿。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 3
合上書,眼前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坐在額爾古納河畔,述說著一支鄂溫克氏族百年來的歷史。這是一個神奇的民族,他們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以馴鹿為舟,以打獵為生,繁衍不息。而神奇之處,在于他們引起了我對生與死,神與人的思考。
大自然的生老病死,仿佛一個輪回。“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正是有了這輪回,生命才得以繁衍至今。而鄂溫克人生于自然,長于自然,他們的命運似乎也參與到了這自然的輪回當中。
作者寫了一支氏族近百年來的歷史,這其中最不乏生命的來與去。主人公經歷了父母、親人、愛人、兒女的離去,對生死也許看得淡了些。就連我這樣的閱讀者,剛開始看到主人公失去父親,或那個與狼搏斗的老達西死的慘烈,心中還有些痛惜,后來漸漸看到主人公的兒女也離她而去,心中已不再起波瀾。鄂溫克人喜歡風葬,好像這樣死后也能融于自然,繼續過鄂溫克人的生活。
鄂溫克人信仰薩滿教。書中主要出現了兩位薩滿,他們有同樣神奇的功力。比如神奇的預知能力,每當氏族中有人去世,薩滿總是第一個知道的'。還有最著名的祭祀跳神。當氏族中或別的氏族有一些棘手的疾病,就會請薩滿去跳神。薩滿穿上神衣舞蹈,打起神鼓唱起歌,疾病就會離那個人而去。但是神總要帶走一條生命,一條生命留下了,另一條生命就要替他走。尼都薩滿為列娜跳神時,代她走的是一只馴鹿仔。妮浩就沒這么幸運了,每當她跳神救回一條命時,就要失去自己的一個孩子。用自己的親骨肉換一個素不相識的人,這對于一個母親來說是多么痛苦啊,但是妮浩每次都選擇去跳神。薩滿就像是人與神之間的使者,也許在他們眼中,眾生皆是平等的,都是需要拯救的。
鄂溫克人崇敬火神,無論去哪里都帶著火種。他們不能往火中吐痰,灑水,不能往里面扔不干凈的東西。當鄂溫克人打到熊或堪達罕的時候,薩滿就要祭瑪魯神。還有“白那查”山神,獵人行獵時看見刻有山神的樹,就要給他敬奉煙和酒,還要摘槍卸彈,下跪磕頭祈求山神保佑。從山神旁邊經過,不能大吵大嚷。鄂溫克人崇敬各種各樣的神,但這些神歸根結底是來源于自然,這是對生命的敬畏。正是這信仰才讓鄂溫克人形成了自己的風俗文化。
命運,在書中是讓人捉摸不透的。比如達西死后,瑪利亞就懷孕了,或者妮浩給自己的孩子取植物的名字,結果他們的生命都像植物一樣脆弱,而且死亡也與相同的植物有關,又或是主人公的愛情,始于熊,終于熊……讀著讀著,會覺得每個人的命運都是安排好了的,他走完了該走的路,就離開了。一個人的故事結束時,總會想如果他的命運不是這樣,故事又該如何發展。但命運似乎是不可抗拒的,它該如何,就如何。
跳神救人,一命償一命,這些情節在現代人看來似乎有些迷信,但世界總不是我們想象的樣子,還有許多未知,也不是在等待著人們去探索,而是它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被發現,也不被打擾,我們也沒有必要去探究它的真假。就像這世世代代生活在額爾古納河畔的鄂溫克人,奔騰的河水帶走了時間,沖刷了歷史的印記,帶不走的,是堅守。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 4
我一直對各種民族文化感興趣,而這本書介紹的是我國東北地區的鄂溫克族,書中原始的生活方式,神秘的部落習慣,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人物命運,還有頗具靈性的各種生靈,是這本書吸引我的原因。
書的目錄注明了故事講述的三個時段,分別是清晨、正午和黃昏。開篇點名了故事的講述者,是一個九十歲的鄂溫克女人。講到“我”的父親林克和母親達瑪拉、部落的打獵習慣、“我”的出生,自己姐姐列娜的一次生病、尼都薩滿的跳神。就這樣慢慢鋪展開來,我也被深深吸引…
父親林克和母親達瑪拉相處的細節,讓人忍不住羨慕這對夫妻。所以,當讀到林克死亡的那一部分,也是真的讓人難以接受。可是,艱苦的自然環境讓這樣一個原始民族命運多舛,生老病死是最司空見慣的事情。從林克的死開始,書中相繼講到了眾多人的死亡。
先說林克的死。林克的死讓我感到心痛和震驚。一個優秀的獵人,一個智慧的鄂溫克男人,為了去換一些健康的馴鹿,在經過一片密林時,被雷電擊中,倒在了劈斷的樹木旁。可憐了他摯愛的妻子達瑪拉,悲痛欲絕,形單影只。感情甚篤的林克和達瑪拉,幾乎每晚都會制造出熱烈而神秘的風聲如今失去了林克,她將要怎樣度過余生?
我以為達瑪拉會就此消沉,行尸走肉,一直到生命的盡頭。事實上,她的確如枯萎了的花朵,了無生機。但是另一個人的殷勤,讓她又在糾結中煥發了一點生機。那就是尼都薩滿,他是林克的哥哥。以前作為薩滿的尼都,身材微胖,刻意打扮得比較女性化。但是自從達瑪拉失去了丈夫,他開始注意自己的形象,身影總是追隨著達瑪拉。一開始這讓我難以接受,要知道,達瑪拉和林克是那么相愛的一對。書中的“我”,達瑪拉的女兒,也難以接受,她說,她可不希望達瑪拉和尼都薩滿在夜晚制造出那樣的風聲。整個烏力楞的風俗也是不允許他倆走在一起的,因為他們的風俗是,弟弟可以繼承哥哥的遺孀,哥哥卻不能和弟弟的遺孀重組家庭。
直到后來,通過作者的描述,我才多少理解了一點這種感情。“我”的姑姑伊芙琳講述了達瑪拉和兩兄弟之間的感情糾葛。原來,年輕的林克和尼都薩滿同時喜歡上了美麗善舞的達瑪拉,達瑪拉的父親問達瑪拉的意見,達瑪拉的回答是,兩兄弟都行。她像一只悠閑的花蝴蝶,總是自在地跳著舞,并不急于選擇兩兄弟中的一個。這可讓兩兄弟的父親犯了難,于是他讓兩兄弟比試射箭,誰贏了誰就贏得達瑪拉。平日里的兩兄弟都是神槍手,尼都薩滿那次卻輸的離譜,于是林克贏得了達瑪拉。從那以后尼都就再也射不準任何東西,后來,上一任薩滿去世三年以后,尼都的舉止變得越來越怪異,最終他成了新一任薩滿。
讀到這里,我開始同情尼都薩滿。也有點理解了他和達瑪拉之間的曖昧。他用動物的羽毛做了一條絕美的裙子,根據羽毛的顏色和大小縫制在不同的位置上,尼都薩滿成了最具巧手和匠心的人。達瑪拉接受了這條裙子,但是她不敢穿出去,每當她拿出這條裙子,眼神才會出現光芒。哀嘆著自己不能穿上它去跳舞。最終他倆還是孤獨地走完這一生。達瑪拉在兒子魯尼的婚禮上,穿著那條裙子,跳舞跳個不停,直到人群散去。第二天她被發現已經失去了生命的氣息。而尼都薩滿,在日本人來后,跳完最后一次神,永遠的倒下了。
看到后面,我發現在這樣的游牧部落里,不斷地有人逝去,死亡隨時可能發生。老達西死于狼害,列娜死于轉場途中的嚴寒,金得因不滿被安排的婚姻而自殺,魯尼妮浩的孩子死于妮浩薩滿的跳神,“我”的第一任丈夫拉吉達死于外出尋找馴鹿的途中,第二任丈夫瓦羅加死于黑熊…他們的成人死后要搭建風葬場,未成年的孩子就用白布袋裝好扔到向陽的山坡。
有一個人的死亡最讓我感到難過和遺憾。她就是“我”的姐姐列娜。列娜很小的時候就差點死去,是尼都薩滿通過跳神挽救了她,而代替她離開這個世界的是一只馴鹿崽。母馴鹿回來后發現自己的孩子不見了,乳汁一下子枯竭。可是列娜長大一點后還是死了。她是在轉去新牧場的途中因為瞌睡而從馴鹿身上掉落,在睡夢中被凍死了。馱著她的那只馴鹿正是曾經替她死去的馴鹿崽的媽媽。我之所以覺著列娜死的可惜是因為,從文中能看出列娜是個乖巧善良討人喜歡的姑娘。她擔心尼都薩滿跳神報復自己的父親,而盯著尼都薩滿一夜未睡,導致第二天缺覺才從馴鹿身上掉下。她還是羅林斯基最喜愛的小女孩。羅林斯基是俄羅斯商販,溫厚和氣,每次來到他們所在的烏力楞,都會單獨給列娜帶一份禮物。而列娜每次都把這些小禮物分享給“我”。一直到“我”九十歲了,還保留著羅林斯基送給列娜的小鏡子。
我為列娜的離開而難過。可是后面不斷有人離開。他們每個人的出生都是喜悅的.,死亡的方式卻各不相同。每當有人去世,我心里總是唏噓而沉重。可是,或許死亡對他們來說沒有那么可怕。伊芙琳喝醉了酒在河邊遇到一條蛇,那條蛇在伊芙琳耳邊發出了達瑪拉的聲音。它是達瑪拉的轉世。在他們的認知中,人死后會托生成其他生物,重新生活在這個世上。
書中的動物仿佛都有靈性。拉吉米乘坐的馬因為在樹林中受了驚,一路顛簸,把拉吉米的睪丸震碎,回到營地后,那匹馬就不吃不喝,只是流淚。于是達西和拉吉米就含著淚把馬兒殺掉并掩埋。林克死去,他的獵狗回來報信,神情哀傷而低落。在林克的風葬場,它一遍一遍的用爪子刨地,仿佛給自己挖掘墳墓,要隨主人而去。我相信即使尼都薩滿真的用砍刀結束它的性命,它也不會躲的。
還有馱著瑪魯王的馴鹿。它總是走在隊伍的最前面,或許知道自己身上背負的使命,它頗有長者風范和王者威嚴。老達西因為與狼惡戰,眾人不見他的蹤影。是瑪魯王途徑戰場發現了達西和獵鷹的殘骸,順嘴就叼了獵鷹的一只殘存的翅膀,回來跟人報信。
這些密林深處的可愛的人,每一個都是鮮活的、形象各異的。我一次又一次被打動。他們有為了撫慰金得的寡婦而主動站出來娶她的小達西,有為了挽救他人性命而跳神卻失去自己孩子的妮浩;也有尖酸刻薄的伊芙琳,到處惹是生非的“馬糞包”。人物形象各異,卻在艱苦的自然環境里保存有最純真赤誠的東西。那就是,對自然和神的敬畏,對生命的尊重,對天地萬物的感恩,和對同類的無私。
你看他們的感情是多么純粹。在“我”的婚禮上,失蹤許久的伊萬突然出現,眾人歡欣雀躍、激動難捺。拉吉米重新吹起了口琴(木庫蓮),達西跟著他向伊萬的馬兒走去,他們的臉上掛著淚痕,甚至,連那匹馬的眼睛也是濕潤的。
書中有一個人令我十分羨慕,那就是就是文中的“我”,故事的講述者。她遇到了生命中兩個愛她的男人,就是她的兩任丈夫。與第一任丈夫拉齊達相識于危難,“我”在密林中迷了路,誤打誤撞,饑寒交迫,差點被熊吃掉。在這種情況下與拉齊達相遇。拉齊達豎起來梯子,使“我”能從樹上下來。虛弱疲憊的“我”軟綿綿的一下子落入拉齊達的懷抱。他說那雙清澈又濕潤的眼睛讓他心動。拉齊達長相清瘦英俊,類似父親林克,喜歡開玩笑。倆人結婚后就來到了“我”所在的烏力楞居住生活。然而情深不壽,拉齊達因為騎馬尋找馴鹿死于途中。“我”和達瑪拉一樣,成了寡婦。“我”的第二任丈夫是瓦羅加,他是一個酋長。帶領族人搜尋日本逃兵時與“我”相識。瓦羅加清瘦,氣質非凡,目光溫和而憂郁。他被“我”復雜的神情所吸引,“我”的眼睛憂郁而清澈,仿佛是可以休憩的湖水。當他向“我”求婚時,“我”竟幸福得暈了過去。書中的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一個女人如果因為一個男人幸福得暈厥過去,她這一生就沒有白活。”“我”何其有幸,失去了心愛的丈夫,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余生竟有這樣一位愛她的人來到身邊!拉齊達和瓦羅加,他們都是她的愛!
她一定是個經歷豐富、堅毅迷人的婦人。正如開篇所說,“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她是鄂溫克民族變遷的見證者,經歷了幾代人的生老病死、目睹了各種人物的美麗與哀愁。她的內心豐富而堅定,任憑風吹雨打而始終心存熱愛,所以她清澈的眼神才能打動她的兩任丈夫,所以在族人集體決定遷往集中安置點時,她內心篤定,執意留下,堅守著這片她熱愛的土地。
故事的結局令人憂心,這樣一個與大自然相依相存的游牧民族,最終離開密林與河流,脫離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來到定居點生活。生性自由的他們,囿于圍墻院落,是否能適應被束縛的生活?那些習慣了在山野中悠閑覓食的馴鹿,是否能接受人類的圈養去食用寡淡的飼料?現代文明的入侵無不沖擊著這個古老的民族,讓人不得不擔心這個民族的未來。可是社會要發展,時代在進步,這種沖擊是必然的。事實上,任何一種事物都是時代的產物,故事的發展也一直受到大環境的影響。他們圍繞著額爾古納河,那里正是中俄的邊界線,他們的祖先曾經歷中俄沖突,所以才來到了額爾古納河右岸繁衍生息。他們也經歷過日本入侵、文革的動亂、大興安嶺的開發…族人中還出現一位走出密林去北京求學的畫家。他們如同我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有著時代的印記。如今多年過去,時代變遷所帶來的沖擊與未知、人類的生存和繁衍,以及那些在歷史洪流中的種種思考與質疑,在塵埃落定的今天,在鄂溫克人現狀的生存環境中,我們已經找到了答案。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從不停息,我們被裹挾其中,身不由己,這樣的沖擊一直在持續發生。
故事完結,我回味良久。這本書讓我成功的戒掉了頻繁刷短視頻平臺。這就是文字的力量。這種力量是無形的,充實的,潛移默化,沁人心脾,讓空虛的內心豐盈起來。
最后,用書中的一段話來結束這篇分享。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這輩子是伴著星星度過黑夜的。如果午夜夢醒時我望見的是漆黑的屋頂,我的眼睛會瞎的;我的馴鹿沒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們蹲進“監獄”。聽不到那流水一樣的鹿鈴聲,我一定會耳聾的;我的腿腳習慣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讓我每天走在城鎮平坦的小路上,它們一定會疲軟得再也負載不起我的身軀,使我成為一個癱子;我一直呼吸著山野清新的空氣,如果讓我去聞布蘇的汽車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會喘氣了。我的身體是神靈給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還給神靈。”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 5
《額爾古納河右岸》,我前后買過三本贈友,自己也收藏2個不同的版本。與心靈相通的朋友共讀一本書,是一種奇妙又很燃的感覺。
因為董永輝的緣故《額爾古納河右岸》這本書20xx年創造了一年賣出350萬冊的奇跡,不得不感嘆流量的力量之大,也反映出大眾內心對文學的渴望。
《額爾古納河右岸》一一部鄂溫克人的百年孤獨,一首凄美的死亡贊歌。
第一次閱讀這本書是一個偶然,此前我從未聽說過這部作品,但當我在茫茫書海瀏覽的時候,目光卻被她的名字深深吸引。額爾古納河,她還有一個漢族名字叫做黑龍江,那里,是我一直想去卻未曾涉足的地方。
我是帶著好奇翻開這本書的',幸運的是她沒有讓我失望。
作者以沉靜穩健的敘述方式,講述了一個個充滿民族神秘色彩的故事,刻畫了一群鮮活的鄂溫克人,就像大興安嶺無邊的山林和額爾古納河無數的溪流一樣,無不讓我感到震撼和迷戀。書中一代代薩滿祭司擁有的神奇魔力,以及應驗在不同人們身上的生生死死,仿佛讓我看到了《百年孤獨》;而在經歷了一個世紀的戰爭、運動、解放之后逐漸熄滅的游牧文明之火,又像極了《塵埃落定》。
然而這種比較是不必要的,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靈魂,而額爾古納河右岸的靈魂就在那潔白如雪的白樺林里,在蜿蜒清澈的金水河中,就是那掛著鈴鐺低頭啃食苔蘚的馴鹿的角,是夜晚能看到星星的會制造風聲的希楞柱,是彈奏出的悠揚婉轉的曲調的木庫蓮,是四棵高大挺拔的松樹上搭起的風葬臺,更是一個個身穿獸皮圍著篝火唱歌跳舞的鄂溫克人臉上純真的笑容。這,是一部鄂溫克人的百年史詩,是一首游牧民族在現代文明沖擊下逐漸衰落的凄美挽歌。
本書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講述死亡的方式,里面幾乎每一個角色都經歷了死亡,而作者用一種悲傷但卻平淡的方式把死亡敘述的非常自然,鄂溫克人的死亡,就像是大自然中的各種生靈,自然而生自然而死,悲傷但不遺憾,凄涼卻依舊美麗。
但我認為這是也本書的不足之處,作者給予每個角色以不同的死去方式,有很大成分的象征性和因果性,有明顯的文學再創作痕跡。中間篇章冗長、拖沓的故事敘述。有些蒼白,有些刻意的想象,它不夠自然。人物不夠立體,刻畫不夠細膩。還有就是縱觀全書,鄂溫克人有仇恨,但是沒有惡人,我覺得沒有哪個民族是沒有惡人的,只有善沒有惡的民族是不完整的,我想這是本書的一個遺憾吧。
瑕不掩瑜,依然五星推薦。偉大與否,筆者說了不算,讀者說了也不算,它屬于時間,時間說了算。20xx年,我仍然期待與人共讀。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 6
在我心中一本好書的標準:一是讀完后意猶未盡,令人遐想;二是給予人積極正面的思想啟迪。而遲子建老師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就是這樣一本書。
讀完一本書,往往有很多想說的話,該從何說起呢?為了有一個思路,就從剛翻開書的那一刻說起吧!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一位九十歲的老者,以講故事的口吻拉開了本書的序幕。原來,這位老人要講的故事發生在大興安嶺一個少數民族部落——鄂溫克族。他們自貝加爾湖畔遷徙至額爾古納河右岸,這個民族的風俗人情也許能夠給我們當下的生活帶來某些思考。
初讀《額爾古納河右岸》,給我的感受是:與《百年孤獨》有點相像,當時感受到的相像只在表層:一是書中人物的名字不易記住,且很難理清人物關系;二是和《百年孤獨》一樣充滿了離奇荒誕的情節,有時無法用正常思維理解,有魔幻現實主義的味道。
當我讀完整本書后發現,這兩本書對于孤獨都做過注解,這里我引用《百年孤獨》中的話:“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也不過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恒。”我們常常期望別人理解自己,殊不知,別人的出現只是輔助自己理解自己。認識自己,理解自己,接納自己是每個人一生的必修課。
一個生命的存在與消逝在我們看來是頂重要的事,可在鄂溫克族這里,卻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這并不是說他們不敬畏生命,在我看來,他們尊重自然與生命的規律,只是他們看透了生命終將逝去這一規律,因而無懼它。書中這樣描述死亡:“我已經說了太多太多死亡的故事,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每個人都會死亡。人們的出生是大同小異的,死亡卻是各有各的走法。”書中對蒼老的描寫,讀完讓人在一瞬間不那么懼怕衰老了。或許本書傳達的另一個思想就是:人應該平靜地對待生命中突如其來的意外、分離、得失……
眼前的茍且與諸多不如意常常令我們痛苦不堪,而遲子建老師《額爾古納河右岸》中的一些文字,可以讓我們暫時逃離現實的紛擾,回歸大自然的靜謐與舒適。這本書最吸引我的一個地方就是對大自然萬事萬物的動情刻畫:山野間綻放的花兒,徐徐吹拂的晚風,夜空忽明忽暗的繁星,馴鹿脖子上歡快的鈴聲,人們圍著篝火歡快舞動的身影……這里的人與物是那樣的和諧,那樣的美好!
一本書不能幫我們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卻可以在我們面臨困難時給予正確的向導,給我們鼓勵。
書中人物直率純真簡單的性格我也很喜歡,他們愛憎分明,悲人之悲,樂人之樂,他們的愛恨是那樣簡單,他們的生活沒有大都市的喧囂,他們依山傍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生活的那片地方仿佛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讀這本書,也讓我感嘆個體之渺小,在永不停息的時間與奔流不止的江水面前如滄海一粟。這大概就是蘇東坡《赤壁賦》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所要表達的意思。
故事講完了,生活還在繼續,那就讓我們都好好熱愛生活吧!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 7
近期利用一周的時間讀了兩遍遲子建的長篇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深深的被其詩意的語言和深沉的人文關懷所打動。這部作品以鄂溫克族最后一位酋長女人的口吻,講述了一個少數民族部落在額爾古納河流域的生活變遷,以及他們與大自然和諧共生、又不得不面對現代文明沖擊的獨特歷史。他們的生活方式、信仰、習俗都如此獨特,讓我置身于一個完全陌生的文化之中。
首先,小說展現了鄂溫克族人對自然的敬畏與依賴,他們在森林中游牧狩獵,遵從自然的節奏生活,這種原始而淳樸的生活方式讓人感受到人與自然之間那種密不可分的關系。遲子建通過對季節變化、動物生態的細膩描繪,賦予了故事濃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他們與大自然和諧共生,逐馴鹿喜愛食物而搬遷,享受著大自然的恩賜。他們的信仰——薩滿,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薩滿作為他們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不僅給予他們力量,也給予了他們面對生活的勇氣和智慧。
其次,小說通過描述鄂溫克族人在歷史洪流中的命運起伏,揭示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碰撞時的矛盾與困惑。鄂溫克人的生活方式、信仰習俗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消失,作者對此表現出深深的惋惜,同時也寄寓著對文化傳承和生態保護的深度思考。
再者,對人物塑造鮮活生動,充滿了人性的光輝與暗淡,尤其是主人公面對生活的堅韌不屈與對族群的深深眷戀,深深地觸動了讀者的心靈。
總的來說,《額爾古納河右岸》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和歷史反思的作品,它讓我們重新審視人類與自然、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對于保護和尊重民族文化多樣性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 8
我們總是在追逐高升的太陽,卻忽略落日的余暉。——題記
合上書,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坐在額爾古納河畔,陪伴她的只剩下有點愚癡的孫子安草兒,安草兒自己不愛說話,也不愛聽別人講話,只好讓雨和火來聽她述說她們這支鄂溫克氏族百年來的歷史。
這是一個神奇的民族,他們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以馴鹿為舟,以打獵為生,繁衍不息。而神奇之處,在于他們引起了我對生與死,神與人的思考。
大自然的生老病死,仿佛一個輪回。“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正是有了這輪回,生命才得以繁衍至今。而鄂溫克人生于自然,長于自然,他們的命運似乎也參與到了這自然的輪回當中。
主人公經歷了父母、親人、愛人、兒女的離去,對生死也許看得淡了些。就連我這樣的閱讀者,剛開始看到主人公失去父親,或那個與狼搏斗的老達西死的慘烈,心中還有些痛惜,后來漸漸看到主人公的兒女也離她而去,心中已不再起波瀾。鄂溫克人喜歡風葬,好像這樣死后也能融于自然,繼續過鄂溫克人的生活。
奔波操勞的少數民族也竟是如此的敢愛敢恨。它們的婚喪嫁娶同樣如我們般隆重,他們對愛情也是如我們般渴望迷戀,甚至更加忠誠熱烈,他們也有信仰并愿意為此付出代價。本書的主人公,她把一生獻給愛情和信仰;古怪的老頭達西,他訓練一只鷹,最終他們與傷了他的腿的狼同歸于盡;兩個薩滿,一個在對一個女人的思念中悲傷死去,一個用自己孩子的性命救活他人;依芙琳,一輩子和不愛他的丈夫坤德慪氣,扼殺了腹中柔軟的小生命;青年人金得,為了違抗母命拒娶不愛的人,吊死在一棵枯樹上;母親達瑪拉,為了表達對愛情的至死不渝,穿著為傳統所不允的戀人送的羽毛裙子,在兒子的婚禮上舞蹈直至生命的凋亡……
薩滿舞蹈在這本書中有諸多地方提到,這象征著一個民族的精神與靈魂。第一次是尼都薩滿為救一個女孩性命,舞蹈讓一只小灰鹿代替女孩去了那個灰暗的世界。當日本人來的時候,為了捍衛民族的尊嚴,祖先的威嚴,衰老的尼都薩滿再次披掛上神衣,這一次他走向了生命的盡頭。他拼命地舞著,跳著,傷口消失了,馬死去了,他也倒下了,但他倒在對祖先的驕傲里,對戀人的思戀里,他歸去了想去的地方。從妮浩成為薩滿的'那一刻起,她就開始救死扶傷,為了救偷食物噎死的人,別的營地的病人,她犧牲自己孩子的性命,一命抵一命,從先民起的生存之道。他們舞起時,天地為之撼動,草木為之哭泣,命運為之改變。披掛的神衣,神型的木偶,象征日月雷電的鐵片,傳遞著這個古老民族的低吟。
命運,總是讓人捉摸不透的。比如老達西死后,瑪利亞就懷孕了,或者妮浩給自己的孩子取植物的名字,結果他們的生命都像植物一樣脆弱,而且死亡也與相同的植物有關,又或是主人公的愛情,始于熊,終于熊……讀著讀著,會覺得每個人的命運都是安排好了的,他走完了該走的路,就離開了。一個人的故事結束時,總會想如果他的命運不是這樣,故事又該如何發展。但命運似乎是不可抗拒的,它該如何,就如何。
跳神救人,一命償一命,這些情節在現代人看來似乎有些迷信,但世界總不是我們想象的樣子,還有許多未知,也不是在等待著人們去探索,而是它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被發現,也不被打擾,我們也沒有必要去探究它的真假。就像這世世代代生活在額爾古納河畔的鄂溫克人,奔騰的河水帶走了時間,沖刷了歷史的印記,帶不走的,是堅守。
于生活在叢林中的他們而言,大自然不僅是他們的信仰,更是他們世代依托的家園。現代文明是斧頭,揮向生長在山上綿延千年的參天大樹,攫取似的開發,殺戮性的文明……
額爾古納河沿岸再也沒有住在希楞柱里的鄂溫克人,如今他已成了一處旅游景點,靜靜向前去向探險的游人訴說著什么,像掛在大山深處的落日,遲遲不肯落下。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 9
在中俄邊境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居住著一支弱小民族——鄂溫克族,數百年前,他們自貝加爾湖畔遷徙至我國東北大興安嶺地帶。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額爾古納河右岸》,以一位年屆九旬,鄂溫克民族最后一個酋長女人的自述,向讀者展示了鄂溫克人百年生存現狀及滄桑歷史進程。作品分“清晨”“正午”“黃昏”半個月亮”四部分,結構安排巧妙,敘述沉靜婉約,文字靈動優美,其風格鮮明,意境深遠,與其說它是一壁詭秘絢麗的神奇巖畫,不如說是一卷血跡斑斑的民族史詩。
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白樺林、馴鹿、希楞柱等,構成鄂溫克人生活的物質組成。他們崇尚瑪魯神,信奉薩滿教,珍愛火種,定期從安達(商人)手中用鹿茸、皮張等換來子彈、火柴、食鹽、糧食等生活所需。他們在像傘一樣的希楞柱里制造“風聲”,繁衍后代。他們以放養馴鹿為生、過著游牧游獵的生活。他們接受大自然的饋贈,也不斷遭受嚴寒、猛獸、疾病的侵害。在現代文明擠壓下走向衰落的生死傳奇,為讀者打開一條揭秘通道,使讀者近距離觀望到它短暫若流星飛逝的光華和亮度,其頑強堅守、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堅守信仰、愛憎分明等民族特征,挺立起的民族精神與氣度,璀璨耀眼,流芳后世。
作品刻畫了一批有血有肉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精明善獵的父親林克,能干善舞的母親達瑪拉,隱忍孤獨的伯父尼都薩滿,刁蠻任性的姑姑依芙琳,軟弱膽小的姑父坤德,勇敢健壯的弟弟魯尼,善良博愛的弟媳妮浩,自私固執的拉吉米,美麗不幸的馬伊堪等,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形象,使作品立體豐滿,情節跌宕,耐人尋味。
額爾古納河啊,你流到銀河去吧。干旱的人間……
妮浩生命中的最后一支神歌,流淌著他們的淚……這人世間深重的凄風苦雨!
若干年后甚至更遠,他們如晴空飛過的鳥,沒有任何痕跡。但著名女作家遲子建傾心著寫的.這部力作會帶著一個民族不朽的回音走入人類發展長河,重溫人類進程史中的某種悲哀,或許某種血淋淋的震撼在足夠自省下不再踏入重蹈覆轍的怪圈。
我合上書,依稀看見日月照耀的“鄂溫克小道”——額爾古納河右岸的路,散布著鄂溫克人的足跡和馴鹿梅花圖案;一團腥紅滴血的落日,在蒼茫波瀾的額爾古納河上,下沉,下沉……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 10
我認為,之于讀者最大的幸福就是遇到一本讓自己“欲罷不能”、可于靈魂激烈碰撞并產生精神“多巴胺”的優秀作品,無疑,《額爾古納河右岸》就是。
本書以一位自稱為風與雪的老熟人、最后一屆酋長女人的自述口吻,用富有神奇宗教色彩、浪漫溫情的”萬物有靈論“,分上中下和尾聲,即清晨、正午、黃昏和半個月亮四部分娓娓道出鄂溫克部族的百年滄桑和幾代人的愛恨情仇、生死傳奇故事,作者用根植于生命骨血的敬畏”自然“屬性,用通透靈動的精妙語言描繪出了一代代有血有肉、飽滿純粹的一個個鮮為人知的部落人物,以及整個部族一次次與命運殊死抗爭的頑強生命力和最終沒落的無奈現實。
鄂溫克,一個出現在《額爾古納河右岸》的百年部族,一個自貝加爾湖畔遷徙而至、以馴鹿為圖騰、以薩滿為信仰的游獵民族。
鄂溫克人,一群逐馴鹿而搬遷,生存于嚴酷大自然、住在烏力楞中希楞柱里的原始部族人,他們一直生活在受自然災害、物資貧乏、猛獸、瘟疫的侵害,也受時代變革的侵犯,像日寇鐵蹄、文革風云、森林破壞等現代文明的擠壓下,但卻有頑強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撓的團結抗爭精神。
我們的語言在描述感覺方面總是蒼白,因為喜歡,我不停把書轉借親朋好友;也因為喜歡,我總是舍不得快速看完,以至于接連看了兩遍;同樣因為喜歡,滿腔的激蕩難以言表,總是由她而聯想到《狼圖騰》和《穆斯林的葬禮》。
如果說狼是蒙古民族的原始圖騰,那馴鹿就是鄂溫克族的民族圖騰,她們以馴鹿逐食而遷徙,以白色馴鹿為馱載瑪魯神的“瑪魯王”,馴鹿如同她們的孩子一樣珍貴。
如果說穆斯林是回族的`宗教信仰,那么薩滿就是鄂溫克族的神性信仰。《穆斯林的葬禮》和《額爾古納河右岸》在某種程度上有其相似之處,同樣是茅盾文學獲獎作品,同樣是實力女選手,同樣有被世俗所不能容忍的悲情愛情故事。
記得當時喜馬拉雅聽《穆斯林的葬禮》,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讓人心痛不已,對于穆斯林的信仰束縛使主人公們痛苦、糾結和無奈,只是更側重于愛情故事是本書的魔力之一。
而《額爾古納河右岸》中,主人公母親與父親和伯父的愛情故事只是本書之河的一個分支。最吸引人還是薩滿文化的神秘和神奇,讀完全書你會有一種向往的魔力讓你不斷想了解更多,“萬物有靈論”使得鄂溫克人在與自然相處中平等又和諧,人與人、馴鹿與人、樹與萬物、風雨雷電都有各自的神,所以才會有一命換一命的薩滿文化。
其實仔細回味本書,各種不容易和苦難很容易讓人崩潰,猶如我們讀了《活著》,讀了《平凡的世界》,總是會產生萬般的不忍,萬般的憤懣,強烈感受到“為什么人活得這么難、這么苦”。然而這本書通體讀起來并沒有讓人有絲毫的怨對和苦痛,最多的是崇敬和溫暖,不由感嘆鄂溫克人為什么可以對自然萬物如何敬仰,對生命苦難全情接納,把這一切都歸為天神、雷神、樹神等各萬物之神和薩滿的召喚。
“接納”是現如今靈性課程和自然法則的推崇生活方式,希望人們通過自我修煉來使人取消相較心,有接納的力量來適應生活。
然而書中鄂溫克人卻天生有接納之力,像主人公的兒子安道爾、孫子安草兒和“隱秘”孫子西班,他們天生愚笨、癡憨和善良,主人公并不以為負擔,而是稱他們是馴鹿之子,是大森林的兒子。
安道兒:“你把我打倒了,我能看云彩,這是好事。”“她愛撒謊,我把她放走,她會去害別的男人!就像一條狼,我知道它吃人還放走它就是有罪的!我要留著她,看著她,不讓它吃人。”
安草兒:他不明白投票是什么意思,只關心馴鹿被黃蜂蜇腫的眼睛,所以留在大森林中與我為伴。
西班:愛啃樹皮,只講鄂溫克語,造字和制作樺樹皮工藝品。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 11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
讀罷“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額爾古納河右岸》的第一句話,我的心靈就被這厚重而安詳的語言吸引住了,我不由自主地走進那“雨雪交加的山頭上”,一眼就看到了夜幕里正圍著篝火跳舞的一群人。
他們住在北方遼闊的山野中,白天游獵,夜晚跳舞,睡在特色的帳篷“希楞柱”里,一抬頭就可以通過頂部的孔看到閃耀的星星。他們是鄂溫克族人最神秘的分支,是土地的孩子。但如此簡單歡快的部落,也總是遭到各種災難:瘟疫、野獸、暴雨。特殊時期的多災多難壓迫著這些樸素的人民,看著身邊親友逐漸離世,他們該如何有信心生活下去?
“以一顆樸實的心熬過冬天。”這是他們簡單而樸素的.生活哲理。酋長和人民團結一心,幾十人的小部落,一直奔波在他們的母親河額爾古納河的右岸。季節變化,世事變遷。無論是女酋長的第一任丈夫拉吉達在尋找馴鹿的路上失溫凍死,還是第二任丈夫瓦羅加,為了保護族人葬身熊腹,他們從出生到離去,都一直熱愛著腳下的土地。正如他們的前輩,曝霜露、斬荊棘,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這群最樸實的人,在最熱愛的土地上安靜地生老病死,樸實而安詳。
書里說:世界上有兩條路,一條有形的橫著供人前行徘徊或倒退,一條無形的豎著供靈魂升入天堂或下地獄。只有在橫著的路上踏遍荊棘而無悔,方可在豎著的路上與云霞為伍,這或許是遲子建老師的初心。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看著書中的小部落踏踏實實地走著地上的路,經歷著柴米油鹽醬醋茶式的普通生活,熬過生活的一個個難關。而另一邊,作為讀者的我,也和小部落一起,走在飄浮在天上的精神之路,與云霞為伍,感受心靈的起起伏伏,感受共鳴人物的喜怒哀樂,感受世事浮沉后的處事不驚。
隨著伐木聲取代了鳥鳴,工業化找到了這個“與世隔絕”的小部落。小部落經歷了幾年的雨雪,有了安穩的日子,便再也不想繼續奔波。
很多人都走了,走向那看起來恢宏的城市。但女酋長沒有。她留下來了,坐在希楞柱里,最后一次看著天上的星星,撫摸著最親昵的馴鹿。
中國最后一位女酋長,風與雪的老熟人,告訴了人們一條信念:淡然。
人生如海,潮起潮落,但終會回歸風平浪靜。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 12
遲子建先生的《額爾古納河右岸》,我于懵懂中看完了這本茅盾文學獎第七屆獲獎作品。其實在翻完后,我甚至不知道我以什么心態看待這段彌足珍貴的歷史,那就簡單歸于最原始的情感——對鄂溫克族人跌宕經歷的嘆息。
在大興安嶺茫茫林海的深處,有一群鄂溫克人,他們祖祖輩輩和馴鹿一起生活。作為“最后一支游獵民族”,鄂溫克族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馴鹿、族人、神靈,甚至是一草一木,似乎都蘊藏著勃勃生機,吸引著我們去探尋。
在鄂溫克人居住的“希楞柱”內,人們的欲望和悲歡離合交織在一起,織成了一張頑強的情網。無論是尼都薩滿,還是妮浩薩滿,抑或是“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看老了”的90歲的“我”,在這里孕育生命,經歷生命,從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死亡和一次次無可奈何的失去中,他們得以窺見生命的堅韌而又易逝。我愿意相信,一個個生命的隕落,都化作了大興安嶺夜空中的星光。“希楞柱”外,充斥的'是人類無休止的欲望,這些貪婪,在深林中釋放,而廣袤的大地和浪漫的生態,就成了殉葬品。在砍伐聲中,樹木應聲倒下,馴鹿們嗚咽著,含淚的眼眸流轉著,可無人分神來看它們。時代變了,變成了族人們看不懂的形狀,他們被逼迫著來到了陌生的城里……
“我這一生能健康地活到九十歲,證明我沒有選錯醫生,我的醫生就是清風流水,日月星辰。”這是文末那位垂垂老矣的老媼說的話,她的原型是中國最后的女酋長,于20xx年逝世,靈魂最終回歸了自然,與山川河流長存了。
我在看完了這部悲涼凄美的小說后,真正意識到了活在這珍貴的人間應該是多么可喜。命運莫測,生死無常,與其被恐懼不安消磨生命,不如珍視瑣碎而又閃著微光的日常。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 13
橘子洲頭的千年一嘆,塞納河畔的巴黎倩影,泰晤士河的帝國余輝。河流記錄著時代的軌跡,與人類相守共榮,可謂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他們靜靜地流淌,向人類詮釋著永恒……
《額爾古納河右岸》記錄著一代代人的冷暖與離合。遲子建把這悲歡離合匯聚在一起,寫成了《額爾古納河右岸》。這篇小說是卷帙浩繁的當代長篇小說文庫中的翹楚文作。文字樸實無華,卻在無聲處勾著心弦,文章娓娓道來,寫出了鄂溫克人的春花秋月,詩酒風雪,寫出了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的獨特魅力。在她的筆下,馴鹿活潑靈動鄂溫克人真誠善良,一草一木都是如此的珊珊可愛。不同于世界本有的駁雜,這片草地上洋溢著熱情,像個孩子,香培玉琢十分可愛,讓人流連忘返,我愛你——鄂溫克的日月星辰。
“茅草屋頂下住著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黃金下棲息的奴隸”。日光溫和,月華如雪聽著微風在呢喃私語,注視著天邊晚霞下盤旋的飛鳥,透著希愣柱的排煙孔看星空的微光,這是向而未往的生活,也是鄂溫克人的生活。他們從自然中把身上沾染的世俗貪婪之氣,虛榮之氣和浮躁之氣,一點一點地洗刷干凈。正應了莊子的話:“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便是永恒與自由的境界,我愛你——鄂溫克的天地萬物。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年了,雨雪看我老,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雨雪帶給老人精神世界的子逸。她和雨雪共同成長,他深愛的這片草地和她的馴鹿。她守著那團火,她相信那樣的火能讓人的心和眼睛明亮,這團伙從未熄滅過像她那顆跳動的心,我深深地愛著你——鄂溫克的人民。
這本書有悲傷,有歡欣,有死亡的痛苦,也有新生的喜悅,每一個鄂溫克人都有故事,尼都薩馬為了林克,放棄了自己心心念念的人兒;善良的妮浩和魯尼為了救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伊蓮娜在這片土地間尋找創作的靈感,伊芙琳用甘泉驅散對世俗的倦怠,用花朵的芬芳洗凈身體的污穢。命運對一些人是嚴酷的,但自然和馴鹿賜予他們擁抱生活的熱忱,讓他們有勇氣走進未知的翠林和未照面的川澤。
本書末尾,老人聽見了木庫蓮的聲音了,亦遠亦近,亦急亦緩,這是一個美好的結局,在木庫蓮之后,還有你達吉亞娜。達西,他們都回來陪著老人,陪著高山和川澤。
縱使舉世皆濁,眾生迷醉,還會有這片潔凈的土地,因為時間改變而萬物之美的永恒。我愛這片土地,更愛生活在這里的人們。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 14
我是麥田的熟人,我有二十六歲了,今天在我在麥田地頭散步的時候,我想起了一個九十歲的老人講起的故事。她說,她是風和雪的老熟人了,雨雪看老了她,她也把它們看老了。
我不想先說我看到的這個故事,當我看完的時候,其實,我在思考,到底這個故事想要講出什么呢?我也不想用百度百科的話語來解釋,因為我覺得說服不了我,直到我看到了這段文字。
“面對越來越繁華和陌生的世界,曾是這片土地主人的他們,成了現代世界的”邊緣人“,成了要接受救濟和靈魂拯救的一群!我深深理解他們內心深處的哀愁和孤獨!當我在達爾文的街頭俯下身來觀看土著人在畫布上描畫他們崇拜的魚、蛇、蜥蜴和大河的時候,看著那些已失去靈動感的畫筆蘸著油彩熟練卻是空洞游走的時候,我分明看到了一團猩紅滴血的落日,正沉淪在蒼茫而又繁華的海面上!我們總是在撕裂一個鮮活生命的同時,又扮出慈善家的樣子,哀其不幸!我們心安理得的看著他們為著衣食而表演和展覽曾被我們戕害的藝術;我們剖開了他們的心,卻還要說這心不夠溫暖,滿是糟粕。這股彌漫全球的文明的冷漠,難道不是人世間最沉重的凄風苦雨嗎?”
故事的最后,他們會是什么樣呢?現實的他們,最后又是什么樣呢?
她說:故事總要有結束的時候,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尾聲。
這個故事其實不是很長。它分為了四個部分,分別是清晨、正午、黃昏和半個月亮,不長的故事講述著鄂溫克族百年歷史。有溫情、有痛楚、有磨難、有歡樂,小小的部落有著世間一切的.悲歡離合,且神秘令人神往。
這個故事的人物有好多,但最難忘記的就是薩滿的接替者妮浩。仿佛她承擔了這份神圣的責任,就必然付出代價。為了別的孩子,自己的孩子一個一個的逝去,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故事的后半部分,很多時候都在交代人物的死亡,不只是妮浩的孩子,還有很多很多人,有的是正常的老去,有的則是意外。
很多人都逝去了。
故事的講述者淡淡的經歷著,靜靜地敘述著,忍受著離別,然后迎接著新生。死亡,是我們每個人必須經歷地吧!在我讀故事地經歷中,最開始會因為人物地離別而哭泣難過,慢慢地,隨著年齡地增加,隨著聽的故事越來越多,其實死亡并不覺的可怕了。
回到老家,在田地間散步的時候,發現又添加了幾座新墳,在與家人的聊天過程中,發現,很多人也在記憶中慢慢淡忘了,一轉眼,最近夢到的親人也已經離開了十多年了。是什么淡忘了呢?我想,是街道上一群陌生孩子的笑顏,是恍惚間突然就長高長大的小孩,是翻修了一遍又一遍的房屋,是記憶中健碩的老人再見已是步履蹣跚,我想,這些淡忘可能是因為新生,也可能是因為歲月。
有新年,便有舊年;有新生,便有老去。
這應該是人生必須的經歷吧!
就像作者所說的“我已經說了太多太多死亡的故事,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每個人都會死亡。人們的出生是大同小異的,死亡卻各有各的走法。”
死亡,其實司空見慣,我們現實中所見到的聽到的,有時候遠比故事中的更為脆弱,我們的生命看似堅不可摧,頑強至極,實則遇火則化,一推即倒。
死亡,對于你,對于我,始終是不可回避的現實。
命運莫測,生死無常,其實我們現在活著的每一天,都是一段未知的冒險,與其被死亡的恐懼與不安耗盡生命力,不如珍惜和善待我們所擁有的平凡的每一天。
即使有一天死亡來臨,不要恐懼,所有的離去,都會以一種新的形式到來!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 15
九月底讀完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曾想利用國慶假期去一趟根河,探尋敖魯古雅使鹿部落最后的使鹿人,輕輕的撫摸一下粗壯而筆直的白樺樹,飽攬秋天五彩斑斕的大興安嶺,探尋額爾古納河是否像遲子建筆下描述的像頂天立地的巨人,是否有大大小小的河流縱橫交錯?最后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實現這個計劃,而現在那古老而又悲傷的鄂溫克人的故事縈繞在我的腦海中。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看老了。”作者通過一個90歲的鄂溫克最后酋長的女人講述了她和她的族人百年變遷并融入時代長河中的故事。
鄂溫克人生活在額爾古納河右岸與馴鹿相依為命,在茂密的森林中隨著季節的變換而遷徙,夜晚住在看得見星星的“希楞柱”里,夏天乘樺皮船在河上捕魚,冬天穿著皮大哈和狍皮靴子在山中打獵。他們以“薩滿”為信仰,對于每一個鄂溫克部落來說薩滿是連接人類與神的載體,薩滿欲要拯救一個人的生命,必須用另一的生命來交換。文中出現了兩個薩滿,其中薩滿妮浩每一次跳神都有一個自己的孩子為此殞命,但是作為薩滿救人是她的職責所在,所以“最終妮浩還是披掛上了神衣,那些神衣對她來說一定比一座大山還要沉重,她戴著的神帽一定是荊棘編就的,扎得她的頭顱滿是傷痕。”
生活在大森林中的鄂溫克人相信萬物皆有靈,萬物皆來自大自然的饋贈,所以他們對大山河流動物;對火打雷下雪等大自然中存在的一切都心存敬畏。
在這本書中更能感受到生命的無常,主人公漫長的一生中有很多人接連的死去,讓我們意識到生命的無常,但是鄂溫克人相信死去的人是換一種形式在他們生命中存在,體會到生命輪回。鄂溫克民族把沒有存活下來的孩子裝在白布口袋里,扔在向陽的山坡上,因為那里的草在春天時發芽最早,野花也開得最早,在她們的眼中他們的.就像一粒種子還會生根發芽,還會長成參天大樹。
鄂溫克族人是非常崇敬火的,伴隨他們的火種從未熄滅過,不管在多么艱難的路上,光明和溫暖像火種一樣都在伴隨著他們。他們在面對生命的脆弱表現出來的也像火種一樣堅韌。忽然想起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談論過生死的態度,他說“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面對生命的更迭,雖然那是椎心的疼痛,雖然在他們逝去的時候是那么脆弱,但是鄂溫克人還是釋然接受生命給予的一切。
閉上眼睛好像聽到了茫茫林海的氣息,感受到自然萬物的寧靜與和諧,透過希愣柱看見清亮的星光,伴著那娟娟的河流,徜徉在青黛色的山巒間,生命的堅韌和世間的美好瞬間熠熠生輝。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 16
讀完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我心中久久回蕩著那片土地的神秘與滄桑。
在這本書中,我仿佛跟隨那位飽經風霜的老人,一同穿越了鄂溫克族的百年歲月。那額爾古納河右岸的森林、馴鹿、希楞柱,構成了一幅既原始又美麗的畫卷。我看到了他們對自然的敬畏與依存,每一次的狩獵都是與自然的對話,每一只馴鹿都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
這個民族的故事里,有太多的愛與痛。愛情如林間的清風,真摯而純粹;親情似溫暖的爐火,默默守護著彼此。然而,命運的無常又讓他們歷經無數的生離死別,每一個離去的身影都讓人痛心不已。
遲子建以細膩如詩的筆觸,刻畫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他們或勇敢,或溫柔,或倔強,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通過他們的故事,我深刻地體會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價值,也感受到了在時代變遷面前,那份堅守的艱難與可貴。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民族的史詩,更是對人性、對生命的深沉思考。它讓我明白,無論世界如何變化,有些東西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珍惜。它就像一首悠揚的長歌,在我的心中久久回蕩,余音不絕。
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是一部描繪我國東北少數民族生活的小說,作品通過講述一個家族幾代人在河流右岸的生活故事,展現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對生命、自然和愛情等主題進行了深刻的詮釋。這部作品不僅在我國文學界享有盛譽,還榮獲了多項大獎,如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第五屆華語文學傳媒獎最佳小說獎等。
《額爾古納河右岸》的核心主題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作品中,作者通過敘述家族成員在河流右岸的生活點滴,表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密聯系。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人們敬畏它、依賴它,也與它和諧相處。作品中對自然景色的描繪細膩而富有詩意,如清晨的陽光、傍晚的炊煙、四季的變換等,都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力量。同時,作者通過對家族成員的命運變遷的敘述,表達了生命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滄桑巨變。
在文學風格上,遲子建的寫作風格獨具特色。她采用了傳統的敘述手法,文字優美、詩意濃厚。作品中,她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細膩入微,讓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此外,她還善于運用象征、比喻等修辭手法,使作品具有豐富的內涵。如作品中提到的“右岸”,既可以理解為地理方位,也可以理解為心靈的寄托。這種寫作風格使得作品的主題更加鮮明,令人回味無窮。
在人物塑造方面,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鮮明、性格各異。例如,主人公薩滿女神般的母親,她勇敢、善良、智慧,是家族的靈魂人物;父親則是一個充滿激情、矢志不渝的探險家,他的命運與河流右岸的自然景觀緊密相連。其他人物如姐姐、姐夫等,也都具有獨特的'性格特點。作者通過對這些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情感變化的描繪,展現了他們在面對自然、生命和愛情時的抉擇與堅守。
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內涵豐富,展現了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信仰和傳統。如薩滿教信仰、民族風俗等,都在作品中得到了生動的呈現。這些文化元素不僅增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還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起到了積極作用。
閱讀《額爾古納河右岸》讓我深感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偉大。作品中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詮釋,使我意識到人類應該尊重自然、珍惜生命,保護好我們共同的家園。同時,作品中對愛情、親情的描繪也讓我懂得了珍惜身邊的人和美好時光。這部作品不僅讓我領略了東北少數民族文化的魅力,還讓我對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總之,《額爾古納河右岸》是一部感悟自然、生命與愛的佳作。通過閱讀這部作品,我們不僅可以領略到遲子建獨特的文學風格,還能深刻體會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生命的滄桑巨變以及傳統文化的魅力。讓我們在繁忙的生活中,靜下心來,品味這部作品,從中汲取力量,去關愛自然、珍惜生命、擁抱愛情。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 17
《額爾古納河右岸》是今年五一假期的時候讀完的,如同史詩般宏大敘事中,是一個個鮮活又沉重的生命。而這些生命的愛恨情仇似乎又融化在遼闊的森林中,消逝在清風明月中。讀完之后我內心久久翻騰,又似乎透過森林的迷霧,看到了蜿蜒廣闊的額爾古納河。
死亡在書中是那么的自然,困倦在雪地凍死、被河流沖走了、被雷電擊中了、被狼襲擊了、從樹上掉起來了,被蜘蛛嚇死,被蜜蜂蟄死,圍繞篝火跳舞倒下了。幾乎所有的死亡都與嚴酷的自然環境有關,但鄂溫克族的人們并沒有因為這些而痛恨自然。他們在自然中失去,在自然中獲得。尼皓成為薩滿之后,每救活其他一個人,就要以犧牲自己的一個孩子為代價。“把別人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當作別人的。”這是使命,更是信仰。
希楞柱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無法言說的痛苦,是尼都薩滿對達瑪拉無法安放的愛,姑姑伊芙琳愛而不得的憎恨,是老達西對餓狼復仇的執念、是維克特誤殺弟弟后的內疚自責、是拉吉米對女兒馬伊堪的控制。每個陰郁、刻薄、憤怒、沉淪的背后都有個人無法消解的`愁苦。這些暗流涌動,但卻最終歸為沉寂。
鄂溫克人和馴鹿親吻著這片森林,他們搬遷會把垃圾帶走,捕獵會顧及灰鼠的數量。他們的馴鹿夏天走路時踩著露珠,吃東西時身邊有花朵和蝴蝶,喝水時能看到這水里的魚。冬天扒開積雪吃苔蘚時,還能看到埋藏在雪下的紅豆。而講述者“我“這一生能健康地活到九十歲,證明“我“沒有選錯醫生,“我“的醫生就是清風流水,日月星辰。這是對自然的敬畏和臣服啊。
生命是脆弱的,但自然在四季輪轉。時間會消逝,但是記憶卻在文字中永恒。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 18
在呼倫貝爾草原和大興安嶺的北緣,有一條美麗的額爾古納河將中俄兩國分隔開來。一般來說,國界要么是高聳入云的高山,要么是山谷河流。他們大多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中,人煙稀少。但是額爾古納河就不一樣了。河流蜿蜒在綠色草原濕地中,兩岸風光無限,尤其是額爾古納河右岸的中國一側。
中俄邊境最美的是額爾古納河。我們從邊城滿洲里出發,沿著額爾古納河右岸的公路向東行駛,因為這條公路靠近界河,有幾百公里的路程,而且路上有木樁和鐵絲網路邊。河水,水鳥飛上飛下。但是看不到人,即使有時候有好幾個蒙古包,也只能看到羊群,看不到人。這里仿佛是另一個世界,一個寂靜的世界。
“這條路下面的鐵絲網是不能越過的,這是邊境警戒線,羊可以進去吃草,人不能進去。”導游說。這里沒有山脈或峽谷。數百公里的額爾古納河驟然繞過草原,時而進入森林,時而沉入濕地。景色是那樣的靜謐,是那樣的迷人。我們的車輕飄飄的飛著,無人區,天高云淡,像音樂。行走在這樣的世界里,人太渺小了,我被波瀾所感動,不知為何。
爬上一座小山丘往下看,下面是濕地和森林,只是河水曲折蜿蜒,濕地和森林已經分不清了。清澈碧綠的河水折迭流向遠方,近處的河水環繞著一座馬蹄島,是額爾古納濕地的標志性建筑。我們順著白樺林中的'木棧道而下,與河水平行了一會兒,又回到了河岸。一直穿行在白樺林中,望著林間縫隙中的小河,別有一番風景。關鍵是只有一半的濕地和河流是我們國家的。額爾古納河左岸是俄羅斯的,那里沒有人。
似乎所有激動人心的事情都發生在額爾古納河右岸,道路、森林、旅游設施,還有離岸邊不遠的額爾古納小鎮,五彩繽紛的建筑。但這一切都不影響額爾古納河的寧靜。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 19
說實話,我最怕寫書評或讀后感之類的文字。好好的一本書,一百個人讀或會有一百種感受。每個人在讀的過程中都有結合自身經歷的感悟,無論你的讀后感寫得多好,說到底不過是一己之感,恐失偏頗。但看到好東西,總想與人分享,也是人之共性。所以很愿意把自己最近讀的一本書推薦給朋友們。
這便是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文字清新,如詩如訴。看似平淡的敘述,娓娓中夾雜著摯愛,平靜中潛伏著激情。并無曲折復雜的情節設計,但一個弱小民族的一支小小部落,其百年風雨“未成曲調先有情”。作家筆下的森林、馴鹿、風雪、河流乃至日月星辰,無不充滿靈性,讀之如神游白山黑水之間而忘一身所在。游獵在森林中的鄂溫克人,他們簡單卻快樂自足的生活方式、樸素卻濃烈直率的愛恨情仇、原始卻真摯堅定的對生命與自然的敬畏……是如此撼人心魄。每每合上書的時刻,都感覺身邊的一切仿佛那么不真實。我們的所謂現代文明,或許是技術與物質生產的進步,但誰敢說不是距離我們的內心,距離人性中最初的真實,漸行漸遠呢?
遲子建是個多產作家,很難說這本書就是她的巔峰之作。但正如作家自己所說,她寫這本書,無法在青島海洋大學的家中進行,而是在故鄉(漠河)的大興安嶺山間小屋里完成的。面對著山林、月亮,呼吸著額爾古納河谷上吹來的`風,作家仿佛獲得了無窮的創作源泉。為寫這本書,她曾經用三個月的時間呆在哈爾濱的圖書館里閱讀鄂溫克人史料,僅筆記就做了9萬余字。我說這些,倒不是贊揚作家的勤奮,而是我相信她浸淫在歷史與鄉情中,已在精神中與她創作的人物合為一體,再憑借如花妙筆,傳遞給我們的必然是觸及心靈深處的悸動。我無意也無法對本書所涉及的“民族史詩”探幽發微,只想在此說明,看慣了現代都市中的繁華表象,《右岸》猶如從山林深處不期而至的清風,拂開一角久蒙的心塵,使我們有機會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態度。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完稿之日,也是作家遲子建深愛的愛人車禍去世三周年之日。寫《右岸》的時候,作家的方桌上擺著一臺電腦,還有她愛人生前最喜愛的一盆花。完稿那天晚上,她“在姐姐和弟弟的陪同下來到十字路口,遙遙地靜穆地祭奠著愛人。被焚燒的紙錢在暗夜中發出跳躍的火光,就像我那一刻顫抖的心”。2002年,遲子建在愛人意外離去后,曾懷著極大哀痛寫就后來多次獲獎的中篇小說《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小說的第一句,女主人公說:“我想把臉上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讓人看到我的哀傷。”遲子建曾坦言:“這篇小說(《夜晚》)寫了我想寫的,對愛人的哀思也滲透了進去。”我感覺,《右岸》依然滲透著這種“哀思”。經歷過生活的變故與情感的傷痛,遲子建說:故鄉,是上天送給我的愛人。鄉情、愛情、親情,糾變成一種特有的淡淡蒼涼,猶如額爾古納河的晨霧一樣籠罩著《右岸》,塑就了《右岸》渾然一體的悲憫風格。尤其是書中涉及多處生離死別的描述,筆調愈是平淡,愈是透人腑肺,每每令人掩卷,熱淚長流。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 20
終于讀完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此書不愧是榮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品,讀完之后讓人感覺磅礴大氣,酣暢淋漓,就像一曲叩人心扉的命運交響曲,時而輕柔舒緩,如置身于月明風清或鳥語花香的原野,時而激昂震撼,如觀懸崖飛瀑或驚濤拍岸般,有著動人心魄的藝術之美。置身書中我們仿佛走入了顎溫克民族生活居住的大森林,感受著他們為了生存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體會書中人物悲歡離合的無常命運和充滿了愛恨情仇的真摯情感,不由得為一個弱小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的歷經百年滄桑和時代變遷而發出深深地感慨。
以往讀的書,很多匆匆翻完便束之高閣,此書讀完卻有再翻一遍的欲望,因為只有再次翻閱才更能領會此書的意味與美妙。作品刻畫了一批有血有肉、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展現了顎溫克民族頑強不屈的抗爭精神與生存信念。他們與馴鹿相依為命,信奉薩滿教,逐馴鹿喜食物而搬遷游獵,在享受大自然恩賜的同時也備嘗艱辛,在嚴寒、猛獸、瘟疫等等的侵害下生存,在日本的侵略陰云籠罩乃至種種現代文明的擠壓下求生存。“我嫁了一個男人,我的媒人是饑餓”,這句幽默而沉重的話語反映出了當時的社會背景,沒有食物,隨時可能會被餓死。
生活原本就很困難,而書中的他們無力反抗,剩下的就只有生存信念,以及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小說通篇充溢著死亡氣息,所以第一人稱的語氣中飽含滄桑和沉痛,因為這個女人經歷了太多親人和族人的死亡。眼看著親人一個個離她而去,悲傷的她依然充滿活力與熱愛,堅強地生存著。倘若不是有著極其堅強的生存信念,一個經歷了如此眾多人生打擊和挫折的女人,怎么可能活到九十多歲?這種強烈的求生意識使我更加堅定了在工作中要堅持、堅定,不到最后一刻不放棄!
感謝作者奉獻出這么精美的文字,讓我走進書中體會了一個全新的顎溫克人的世界,對他們民族的命運進行了關注,領會了作者所要表達和彰揚的一些思想。同時發自內心地感覺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正如第七屆茅盾文學獎中授獎辭中所言“小說具有史詩般的品格和文化人類學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風格鮮明、意境深遠、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相關文章:
《額爾古納河右岸》的生態批評05-11
《額爾古納河右岸》的文化主題12-16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書筆記03-13
淺析《額爾古納河右岸》(精選8篇)02-27
《額爾古納河右岸》的地域書寫與種族代言03-22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書筆記(通用12篇)03-03
遲子建的長篇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鑒賞06-09
河的左岸右岸作文11-12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