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師要學陶行知》讀后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要學陶行知》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師要學陶行知》讀后感1
《教師要學陶行知》這本書是《現代教育報》的主編雷玲,選取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征集了校長、老師們從吾學、吾思、吾行三個方面學習、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生動故事編撰而成的。
陶行知先生在半個多世紀前,就提出生活教育、創造教育等許多主張。雖然他同我們生活的年代不同,但他的許多思想和方法仍然值得我們今天在教育教學中學習和借鑒。
一、教學做合一是以生活為中心。陶行知先生主張“教學做合一是以生活為中心或以實際生活為中心或以事為中心”,從生活中發出來的困難和疑問,這才是實際的問題,用這種實際的問題來求解決才是實際的學問。因此,教學做合一的實質就是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傳統教育教學的最在弊病就是脫離學生生活,脫離社會生活實際問題的需要,不重視學以致用和創新。新課程強調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要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所以,我們的教育教學必須建基于學生的生活世界,關照學生的生活,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
二、推行“因材施教”。陶行知先生特別強調要因材施教,他曾生動地比喻:“松樹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 每一個學生的家庭組成、經濟條件、父母情況、個性習慣、天資稟賦等方面都各有不同,我們教育工作者只有對學生的這些情況有了切實的了解,才能找出更有效的教育方法,更有針對性地去培養、教育學生。就像醫生給病人針灸一樣,要根據病人的病情,找出其有效穴位,才能針到病除。這也就是陶先生所說的“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他們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于出頭處謀自由”。
三、教到老,學到老。陶行知先生說“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并不是販買些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教到老,學到老”是我們作為教師應該具備的'人生態度。特別是在今天的電子時代,孩子們的學習能力,向我們發起了挑戰。我們常說教師要有一桶水,才能給孩子一碗水。而這一桶水,經過一二十年的滴、漏、跑、冒,可能只剩下半桶,甚至已經成為死水。在這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教師桶中的水,真的需要好好地補充。我想,只要我們愿意當一塊虛心的海綿,隨時都可以獲取成長。
《教師要學陶行知》讀后感2
假期讀了《教師要學陶行知》這一本書,其中陶行知先生的“小學生不但要自己做小先生,并且要教別的小孩做小先生,最要緊的是要教自己的學生做小先生。”的理念深深觸動了我。
作為一名教師,我發現自己依然走在傳統教育這條道路上。我站在臺上講,而學生坐在底下聽,一心只想著如何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其實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教人者不但能教人,也應教己,而學人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時,也能教人、覺人,也即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正所謂教學相長,在教育學生的同時,學生也會給我們帶來一定的成長,也會無時不刻地影響著教師,甚至教會我們一些,使我們共同促進、共同成長。“小先生制”讓我意識到,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的另一種關系。每一位學生有可能都是一個小老師,當一位學生帶動另一位學生時,不僅幫助了他人,同時也提升了自己。這種理念給我的教學帶來了一個新的方向,我也應該試著做一些新的.嘗試,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給他們一個“舞臺”施展自己才華。
當我讀到“當學生喊出‘憑什么’時,任何說教都是蒼白的”這一篇章時,總感覺真的是說到了自己的心坎。想到當學生對自己的命令感到不服或者疑惑時,有時好像都是懶得解釋,便用強硬的態度逼迫著他們服從。不知道其他老師是不是同我一般,看到陶行知先生所說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的深處”時,真是深感慚愧。成功的教育,不是權威與逼迫,而是讓學生發自內心的信服。在這一方面,我需要徹底的自省與努力。
學了先生的諸多理念,不斷地對照自己的教學,用先生的教育思想指導自己,鞭策自己,我相信我定會有新的收獲。
《教師要學陶行知》讀后感3
讀了《教師要學陶行知》一書后,我受益匪淺,老先生的教育理念,即使在今天,對我們的工作還是很有啟示的。如果我們能結合其教育思想教育學生,會達到“四兩撥千金”的效果。“教育是為了生活,離開了生活的改進,教育就失去了意義。”
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與他人打交道,是否有良好的溝通與交往能力,關系著一個人生活的是否快樂。一個班級,不同性格、不同想法的孩子在一起交往,摩擦是難免的,但有些學生極易與同學發生沖突,發生摩擦不問青紅皂白惡語相向,用拳頭表達自己的不滿,做錯事不承認……這樣不僅傷害了別人,最終也傷害了自己。教師不能認其為“壞孩子”,他們可能不擅于控制情緒或因家長溺愛養成唯我獨尊的個性或害怕懲罰等,處理時不僅要教育他們做人的道理,更要耐心指導學生改進處理問題的方法。正如陶行知所說“教育是為了生活,離開了生活的改進,教育就失去了意義。”教會他們處理問題的方法、必要的溝通技巧,就是“生活的改進”。如還原其被人碰踩的.情境,教學生用適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練習與他人有理有據的溝通,然后要求對方道歉等。又如兩人吵架,幫助兩者明白吵架的原因和內心的想法后,要讓雙方學習如何道歉。道歉時老師可以做示范:“某某,因為當時我的什么錯誤,所以傷害了你。我為我說的話道歉,希望你能原諒我”讓學生跟著學,然后再讓其自己道歉。
班會課上,班主任可以創設借東西、請教問題、弄壞他人東西、弄疼他人、表達不同觀點等情境,通過討論、練習、表演等培養學生的文明禮儀習慣和人際交往能力,讓學生懂得用文明言行處理摩擦,培養學生學習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問題,學會理解,在受到傷害時能既文明又有效的應對。陶行知認為“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則,教職員躬親共守。”陶行知對教師提出了兩點要求:“躬親共做”和“躬親共守”。教師自己就是一本活教材,學生能從老師這本書中讀到很多東西。教師應該不斷提高自身修養,用自己的言行說服學生,感染學生。例如,教師要求學生不講粗話,不亂扔紙屑、果皮,不隨地吐痰等,教師自己應做到。教育學生要樂于助人,如果自己能在學生筆掉到地上的時候,幫學生拾起來,助人為樂的道理一定會隨著這一俯身深深烙在所有學生心里。班主任教育學生要尊老愛幼,如果學生的爺爺、奶奶到校詢問孩子學習情況,老師能熱情的拿張椅子,請老人坐下,給老人倒杯水。那么,老師的這一溫暖人心的舉動,將會深深撼動孩子幼小的心靈,為孩子留下禮貌待人,尊老愛幼的行為范本。老師所說的話也更能讓孩子信服。
陶行知思想中“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生學的法子”啟示教師,學生對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方法喜聞樂見,就要用什么樣的策略。老師經常要教學生做人的道理,但是這些道理如何像春雨般滋潤孩子的心田就要根據學生學的法子了。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老師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講道理。聽了那些個吸引人的故事,學生會產生向上的力量,希望像巴斯光年那樣勇敢,像快樂王子那樣樂于助人,像孔融那樣謙讓……通過一個個鮮明的文學形象,讓學生明辨是與非,明晰善與惡,崇尚真善美,遠離假惡丑。
《教師要學陶行知》讀后感4
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一個好教師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他是這樣的人,他熱愛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時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于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暑假里有幸拜讀了《教師要學陶行知》一書很喜歡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愛滿天下”;“熱愛每一個學生”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為了孩子,甘為駱駝,于人有益,牛馬也做”。
記得幾年前我帶的班里男孩子多,“皮大王”更是不少。可有一個男孩子很特別,很快引起我的注意。他很安靜,可以說他太安靜了。上課從來不舉手,下課了,也從來不和同伴一起玩,最多只在小角落里一個人靜靜的走著看著。我試著和他說話,他也只是簡單的回答。我當時想,可能就是一個內向安靜的孩子,在這樣一個吵鬧的班級里,有這么一個孩子至少不是什么壞事。可有一天,在開展“我的家”活動時一個個小朋友輪流介紹家庭成員時,平時內向寡言的他突然跳了起來,邊哭邊說“我不要介紹我的家,我討厭我的家”其他孩子一下子炸開了鍋,紛紛笑話他,這下更糟,他哭著鬧著坐在地上,任我怎么勸說也不肯起來。后來我采取冷處理的方法,暫時不去理他。可孩子們的注意力早就牢牢鎖在了他身上,一節課什么都沒進去了。我心里又氣又恨,枉我平時特意關心他,怎么就沒看出來他是這么一個“刺頭”。
但是無論如何,我都必須想辦法“收服”這個孩子,既為了我能有秩序的上課,也為了他的健康成長。從陶行知先生“愛滿天下”這句話中,我汲取了力量和方法。既然我是一名教師,就有責任有義務去愛學生,去教好學生。在具體解決過程中,我分了兩個步驟,或者說用了兩種“愛”來幫助他。
一、用平等的愛,撫平受傷的心
俄羅斯有句諺語:“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愛,而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這孩子的脾氣雖然“難看”,但教師不正是要把這難看的脾氣改變過來嗎?我先把孩子的媽媽找來,了解孩子的情況。令我驚奇的是,他的親生父母生下來就拋棄了他,現在的父母是他的養父母,從小都是太祖母帶的。但是從他媽媽嘴里得知,其實他們非常關心孩子,但是早年工作忙碌并沒有多少時間去管他,以致于每次孩子犯了錯,父母總是狂風暴雨似的打罵一頓,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變得內向敏感起來。等到他們發現這個情況時,他寡言少語的性格已經形成。我一聽到這個情況,先和他媽媽說好今天見面的事情不要告訴孩子,以免多心的他以為老師在告狀。接下來一段時間,我刻意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揚他。他是一個如此平常的孩子,我一邊為他創造機會,一邊又不失時機的表揚,諸如:下課沒有和別人一起吵鬧亂跑,很能定下心;愿意為老師做事(其實是我特意叫他做的)等等。而他媽媽回家也會有意識的去問:“今天在幼兒園有什么事嗎?”受到表揚的好事,孩子總是很愿意說的。無形間,他從幼兒園和家庭兩方面他都得到了成就感,體會到了學習中的愉悅。
古人云: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因此,只有消除師生之間的感情障礙,達到心理相容,才能使孩子緊閉的心扉向老師敞開。要做到這一點,作為老師就要給他們更多的溫暖,更多的關懷,用給優等生同樣甚至更多的的愛去撫平他們曾受到的傷害,點燃他們心中自尊、進取的火花,引導他們一步步上進。
二、用真摯的愛,溫暖孩子的心
慢慢的,孩子會和同伴一起玩兒了。在我的一聲聲表揚中,其他孩子也在試著接受這個有點“怪脾氣”的同學。可能因為自信,他的各方面表現也有進步。又是在一次課上,我讓孩子們復述一個句子,他舉起了手。我叫了他,他站起來大聲回答,卻總卡在一個地方出錯。幾次下來,孩子們不耐煩了:“你不會說就別說了!”他本就著急,一聽這話,眼淚又撲哧撲哧往外掉,雙手握拳,做出咬牙切齒的樣子。我趕緊走到他身邊,摸摸他的頭:“要克制!慢慢來!”他慢慢坐了下來,悶聲抹了抹淚。我順利上完那堂課,誰都沒有被這個小插曲打擾到,一切就這么平淡的過去了。后來他媽媽告訴我:孩子一回家就告訴了她這件事,孩子非常開心,因為他一聽到老師的話,就努力控制自己的.壞情緒并且成功了,覺得是個了不起的進步。
我聽了也很開心,他自己取得了一個突破,而這是因為他原本堅硬的心開始學會感受來自父母、老師、同伴對他的愛,他的心里開始有了追求進步,為他人著想的愿望。“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關心他,并不是單單因為他打擾了我的教學秩序,更因為我不愿看到一個聰明的孩子在孤單寂寞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現在,真摯的愛正通過適宜的方法正把他帶回集體中來。
“愛滿天下”意味著無私奉獻,它是崇高的,更是無私的。陶行知不僅自己有奉獻之心,而且反復強調教育學生也要有奉獻之心。“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正是以他這一顆偉大的愛心滋潤著無數的童心。我在學陶行知中,始終以其“愛滿天下”的格言,去愛每一個學生。對特殊的學生,僅有愛心還不夠,它還需要有耐心和恒心,才能取得成效。他們有上進的愿望,但往往缺乏毅力和自制力,老師要以最大的耐心去幫助他們,要有“允許別人犯錯誤,又允許別人改正錯誤”的寬大胸懷,認真與其總結成績,了解反復的原因,給他們注入新的活力。
我從不愿將孩子比作花朵,花朵太嬌弱。他們是一棵棵小樹苗,必須得經風雨才能成長。而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些樹苗會自己將根深深扎進泥土中,抵住來襲的風雨。有些樹苗,須得老師將愛化成支架,在一旁默默扶持,當他們把根扎深了、扎穩了,支架已在不經意間移走。這時縱有風雨來襲,他們也能從容接受風雨的洗禮。
以上是我以“愛滿天下”的精神去學陶師陶,在教學中處理特殊孩子的一些事例。我們的孩子正處于成長的過程中,可塑性很大,具有許多發展的潛能,教師應當用平等的愛去對待每一個學孩子。既要嚴格要求,更要關心愛護,正確對待學生身心發展不足之處和思想行為上一時的缺點錯誤,給予正面的教育、矯正,用真摯的心去愛護孩子。同時面對各種情況的反復,教師一定要耐心的看待。教師只有做到熱愛孩子,尊重孩子,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
身為一名教師,我深深懂得,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我們要用自己博大無私的愛去溫暖每一位學生,做到愛中有嚴,嚴中有愛,愛而不寵,嚴而有格。要“愛滿班級”,必須學著去愛每一位孩子,同時愛他們的優點和缺點。這種“愛”來自于高尚的師德,這種“愛”意味著無私的奉獻,這種愛是穩固的、深厚的,這種愛能超越一切!
《教師要學陶行知》讀后感5
讀了《教師要學陶行知》一書,我感觸很深。本書選取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以教師隨筆的形式,從思想、行動、反思等方面,敘寫教師們學習、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生動故事。它是一本充滿著教育思考和教育智慧的書。慢慢品味,故事中的每一句話都是那么樸實,卻又是如此令人回味,很多事情似乎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很多困惑似乎曾經也困擾著我們,它無限地貼近我們的心靈。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曉莊是從愛里產生出來的,沒有愛便沒有曉莊”“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便沒有教育……”讀著書中陶行知先生愛的教育理念,我深刻認識到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愛孩子;要做一位合格的教師,更要從愛學生做起。愛學生不光是說在嘴里,而是要走進學生的心靈,做到與學生心與心地交流?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并不容易。書中的故事告訴我們,應從轉變我們教師的觀念開始,做到“心中有愛”,“目中有人”。詩言之: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我們學生的心田中,需要的正是這種春雨式的滋潤和慈母般的關愛。書中的故事告訴我們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師生關系,盡力為學生營造寬松和諧的教育教學環境,使全體學生在我們教師的努力下塑造健全的人格。師愛是師德之魂。
有一位教育學家說過:“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是啊,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則是神圣的,這是一種無私的'、廣泛的、沒有血緣關系的愛,又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也正是這種愛,促進了學生的成人和成才,影響著學生的身心發展和人格形成。我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應以陶先生的話自勉,學習行知理念,弘揚行知精神,從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中汲取豐富的養料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教師要學陶行知讀后感
《教師要學陶行知》讀后感6
假期我讀了《教師要學陶行知》,其中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在我工作上給與莫大的鼓勵,教師的職業有苦也有樂,平凡中見偉大,只有愛崗敬業,不斷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動中有所收獲。
教師不僅僅是在奉獻、在燃燒,而且同樣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華。教師要付出艱辛的勞動,但是苦中有樂,樂在其中。教師最大的樂趣就是照亮了別人,充實了自己。
一、為人師表作為一名新教師,我一直以為“在其位,謀其職”就是把書教好,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教育學生作一個品行端正的人。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范,這樣才能為人師表。教師素質重在師德,教師職業道德充分體現了教師特有的職業思想、職業情操。教師要做好學生的靈魂工程師,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
二、要有愛心。崇高的師愛表現在對學生一視同仁,絕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績區別對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愛心、耐心、細心,”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時時刻刻關愛學生,特別對那些學習特困生。在這點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過之而無不及。用愛心培養學生: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系的愛。這種愛是神圣的,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愛學生,怎么愛才是真正的愛。
近來一些輿論批評某些教師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師”。好多教師都認為,學生的優點,不夸跑不了;學生的`缺點,不批改不了。因此,他們總是批評、訓斥、否定學生,而很少鼓勵、表揚、肯定學生。其實,在老師的眼里不應有教不好的孩子,愛學生就要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能用簡單粗暴的做法對待學生或歧視學生。應當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其實,在老師的眼里不應有教不好的孩子,愛學生就要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能用簡單粗暴的做法對待學生或歧視學生。應當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教師要學陶行知》讀后感】相關文章:
陶行知教育名言10-10
陶行知的名言警句10-24
陶行知的名言220句07-20
陶行知的經典名言語錄11-10
關于陶行知的教育名言10-19
陶行知的名言200句05-02
《陶行知喂雞》閱讀答案03-02
陶行知學習心得05-04
陶行知的名言名句140句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