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那要怎么寫好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1
最近讀了一位哲學家的書,作者叫叔本華。說起哲學家,腦袋里總是會充斥著各種繁奧晦澀的辯證道理,看名字有時候都會讓人望而卻步。所以叔本華的這本《人生的智慧》就顯得那么的親切了.......叔本華將自己這一輩子的哲思,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訴人們,什么是幸福,人應該怎么做才會幸福。
痛苦和無聊是幸福的兩大死敵,每當我們脫離其中的一個時,我們也就在接近另一個。而讓這兩大死敵減小影響的方式就是盡量地充實自己,讓自己在面對痛苦的時候能看得通透,在面對無聊時有事可做。這樣就不會在時間地流逝中慢慢地遺忘了自己真正的初心,徒增無數煩惱。
我們出生到這世上的那一刻起,一直都是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每個人相貌各異,性格迥異,財富地位,身體健康,個性品質都給我們畫下了不同的人生。我們或許孤步獨行,或許萬眾矚目,無一例外,我們還是我們,我們最關注的還是自己。在這一生中,我們會感到憂慮,也會感到快樂,會為自己身上的不幸遭遇而悲傷,也會為得到了什么而感到短暫的幸福。
如果人感到空虛,借以身外之物來填補,或酒精,或感情,這些都只是海市蜃樓,等到下次填補空虛時,只會需要更多,久而久之,就會慢慢地麻木掉,形如行尸走肉一般。正確的解決方法就是充實自己,健康自己的身體,不斷的了解自己,正所謂愛自己才能愛別人。我們應該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把少部分精力放在外面,盡可能充分利用我們既定的個性,符合這個方向,努力爭取適合個性的發展,培養成業余愛好,持久地幸福下去。
鍛煉自己的身體自不必多說,一個輕松的身體給你帶來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就像我之前的智齒蛀了,牙的神經暴露出來的那一晚上猶如在刀割火燒,一吸氣,涼風就會順著管道沖到我智齒的神經上,在那一刻我可能真正的才明白,當時在抗日年代的英雄們被拷打時,忍受了多少痛苦。第二天醫院一上班我就拔掉了它,從此更加愛惜自己的牙齒。現在的工作大都是長期久坐,久而久之對于頸椎和腰都有造成負擔,休息的時候多活動活動,放松放松才是正經的。
而另一方面就是要正視自己,因為痛苦和虛無是伴隨自己一生的,并沒有什么幸福的終點,生活的環境可能就得取決于你的態度。提高自己的獲取感,為每一件值得高興的事而開心愉悅,一輩子的時間很短,應該珍惜當下的時光,認真地對待每一次情緒的變化,開心和悲傷都能創造出珍貴的記憶。
每個人的際遇都是不一樣的,從小到大的經歷,造就了獨一無二的你,而你的每一次選擇,每一次行動,都在不斷的塑造一個新的自我,就像“忒休斯之船”,反過來也正是這些經歷影響著你的下一次的選擇,如果想要擺脫現在的痛苦生活,就需要從中做出改變,不斷地做出正向的反饋這樣才會導致一個好的結果。不過不管好的還是壞的經歷,這都是活在這個世界的證明,證明你存在過的烙印,因此不管怎么說都希望你可以保持一顆愉悅平和的心,堅定地走下去。
叔本華認為世界是人的意志所反映的表象,因此在本書中,始終強調人的自身屬性對人生幸福度的決定性作用。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2
其實,我最開始并沒有打算,長篇寫書評,但是,一筆帶過之后,感覺內心空落寂寥,有些惶恐,于是再一次點了評分,進入書評。
從剛開始接觸說起初讀文章,感覺晦澀難懂,字里行間說的不知所云。或許是生命的階段還不夠經歷的磨煉,或許生活的本念并非內心深處求證。所以面對一部生命交響曲的時候,似乎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不過這并不是在我閱讀是最大的感觸,。
在花一樣的年紀,我曾聽說過,富有才華,年輕激昂的詩人到后來因為茶米油鹽而惶惶不可終日自殺身亡的事。。我曾經在怎么也是難以理解,為何后來的生活總是要給年輕的夢想挖下一個墳墓的坑穴。漸漸的生活開始變質了,。內心深處的一股清涼也消失不見了,。我們都在講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可是我們最大的難題是,連自己的初心都不知道是什么,就去講不要忘記它,再次看來它不過只是內心一片陽光下的陰涼。
一個人顯示出和他年齡段不符的神韻,那他就必定要遭受這個年齡段特定的痛苦。現實而又真切的回答,從一開始就注定要背上命運的包裹去遠走他鄉。那怕天涯海角,路遠馬亡。
年輕的時候合適作詩,年老的時候適合思想。而恰恰人在年輕的時候需要思想,需要哲學的基礎來進行精神的奠基。我們都是蕓蕓眾生之一,而又是獨立于眾人之外的特定一人。
所以,藏一份人情冷暖于心中,我要換一份生命的天地廣闊。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3
學無止境,治學之道是一個人一生都應該謹記踐行的。活到老學到老。這本龍世譜所著的《治學的智慧》從讀書、寫作、研究等方面講述了治學之道。
書中指出,治學必須嚴踏實,只有樹立了良好的的思想,治學才有真正的意義。浮夸,意志不堅定等現象都是不好的。刻苦用功不是一時的興趣,要把它當做終生的治學目標。治學,顧名思義離不開書籍,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本良好的書籍能幫助你樹立正確的目標和方向。開卷有益也是道明的這個意思。
有像陶淵明似的好讀書不求甚解,這說的是那些能人才士。書讀得再多,沒有領會到其中的意思也是毫無意義的。真正的治學要有明確的主攻方向,譬如你主攻新聞學方向,那就得以看新聞學書為主。那發散思維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實很多人說的要多方思維其實指的是在你在該學科有了一定的基礎過后,才有去發散的能力,不然邯鄲學步似的治學對治學本身來說是沒有智慧的。
我很佩服有的人精讀一本書,精確到書中字里行間,要弄清楚每個字每句話在這里的用意。好的書就得這樣去品,不斷重復去品,最大限度榨取當中的實際存在的價值,挖掘當中存在的'隱形價值,為自己所用。
圖書館是個好地方,里面的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縱觀從圖書館出身的名人們,如毛澤東、蔡元培等,他們起初是圖書館里面的小小職員,為何能有如此能耐走上了輝煌之路。這正是他們充分利用圖書館,立志成才,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不斷造化,不斷自學,不斷治學,成就了他們。
在讀書治學中,注重質與量的關系,不可急于求成,要想學到東西,必須注重讀書的質,讀什么樣的書,有選擇地去讀書,看到自己在思想或者是能力修養是缺少哪一部分,一口吃不了大胖子,讀書治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陳寅恪在學習外語上,通過早留學國外的方式學會了日文,德文,英文。法文等10多種文字,在他學習外語經驗上,哪里有大學,哪里藏書豐富便在哪里拜師聽課研究。
治學還要注重寫作,三天不練手生,倘若不能將看到的文字經過自己的思維加工轉化成文字,就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在治學方面也要注重寫作。多觀察,發現,進行創作。養成一種好的習慣,隨身帶好紙和筆,很多好的i還為您精選準備了論語的智慧讀書筆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4
第一章,將人生劃分為三個部分:
(1)人的自身;
(2)人所能控制的財產;
(3)人所展示于外的形象,也即他人的看法。
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在于第一點,人自身內在的素質。擁有不同內在素質的人看待對于同一客觀事物的角度與內涵就不同,由此人幸福與否關鍵在于主觀意識。
第二章,人類幸福的兩個死敵是無聊和痛苦。痛苦是由于外在的匱乏所造成的;無聊是由于內在的空虛所造成的,因此無聊也一般是生活富裕、安定的人所面臨的,因為他們不需要被生活匱乏所苦惱,但內在素質不豐富的人容易感到無聊,從而需要尋求外部刺激來排解無聊。人之一生都在追求閑暇時刻,只有在閑暇之時能夠享受到自我意識與自由,而除閑暇之外,人的一生都在忙碌與勞作中度過,所以不要為了掙錢而放棄了閑暇,這是本末倒置。產生快樂的有三種生理能力:
(1)滿足機體帶來產生的快樂,比如吃飽、休息;
(2)發揮肌肉力量帶來的快樂,比如運動;
(3)施展感覺方面帶來的快樂,包括閱讀、觀察、寫作、學習、冥想等。而第三層次由感覺帶來的快樂是最幸福與長久的。
第三章,不要揮霍財產,學會儲備財產,保護財產。
第四章,對幸福至關重要的是平和心境與獨立自主,要減低對待別人意見的敏感度,否則只能成為別人看法和意見的奴隸。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只有在他們的看法影響到他們對待我們的行為的時候,才會對我們產生直接影響。因為人是生活在群體社會之中,需要與其他人進行合作,而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決定了他們對待我們的態度,從而決定了他們是否會與我們展開合作。由此,在前述這個角度上,看重他人的看法本質上仍是從自我出發。所以,如果因為過分奴性地看重他人的看法,而放棄了自我則本末倒置。(我們喜愛比人的敬重并非因為敬重本身,而只是因為人們的敬重給我們的好處。)
第五章:
(1)對待自己的態度,學會獨處,享受獨處,每一天都是獨立的一生;勤于反省;知足常樂,不要有太多的欲望,人生的幸福在于沒有痛苦,而不是獲得享樂的機會;另外,不要追求太多、計劃太多,事事常處于變化之中,并且想法也隨著環境在改變,也就是說我們未雨綢繆的計劃也許到未來并不會用上,而我們為此付出的損失可能過大。
(2)對待他人的態度,人的性格無法改變,學會容忍;對待朋友,不要太多遷就與熱情,要保持一定的傲氣與疏忽,與人交往的優勢在于在任何方面都不需要對方,并且讓他認識到這一點;注意到他人的缺點是認識我們自身不足的機會;與人交談時,要學會沉默,不要訴說太多自己的東西,否則容易成為他人手中的利劍。
(3)對待命運的態度,精明、時運和力量是人生中重要的因素,而運氣是至關重要的;對人生不要太過執念,一切事物都存在不確定性,任何事物都沒有永恒不變的理由,只有轉化變化才是永恒的;時間的力量是強大的,遵循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不要透支時間否則會嘗到惡果;人之一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痛苦與困難,對于人際關系中的瑣碎煩惱,學會放寬心,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坎坷,當做鍛煉的機會,并且對不幸的事物要有預判與防范,以減少不幸帶來的損失與痛苦。
第六章,童年時期是一個認知的過程,不是在意欲的驅動下去行事,所以兒童看待客觀事物總是十分專注,心無旁騖;教育兒童,要讓他們通過直觀體驗去感受這個世界,而不是直接告知其概念,并且要盡可能在小范圍內給予他們準確清晰的認知,以此不斷地拓寬,而避免以后需要糾正重新認知的過程。但與對青年人,更多是在意欲驅動下,所以追求與欲望也更多。而到了老年時期,認清了人生的幸福不過在于減少痛苦,而不是尋求歡愉,也更能擁有閑適與平靜的心態。因為對于青年人來說未來是漫長充滿無限可能性的,而對于老年人來說未來則是死亡。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5
如果你熱愛哲學,那你一定知道叔本華。叔本華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并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論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認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運作的力量。如果按照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一定是覺得只有唯物主義才是對的,唯心主義是不太能信得過的。但西方哲學史上大部分著名的哲學家都是唯心論,如尼采和康德,甚至是中國古代先哲如朱熹,王陽明等都是唯心論。哲學是探討人類自身的學科,人有主觀能動性是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標志,所以人類的意志是哲學繞不開的話題。
《人生智慧錄》,肯定是探討人生的智慧的書。這本書的開頭就表明了態度:“個人幸福的主要因素,還有我們生存的模式,都取決于我們內在的品質。”正因為每個人的品質不同,導致每個人對同一情景的反應不同,能獲得幸福的概率也就不同。某一情景對于樂觀的人看來只不過是一次可笑的沖突,憂郁的人卻能把它當成一幕悲劇,而恬淡的人則認為毫無意義。在現實生活中也一樣,地位和財富不同,給予每個人不同的角色,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內在的幸福和快樂會相對地位有所不同。我們可以看到從小出身優越的富家子弟可能會患有嚴重的抑郁癥,而從早到晚辛苦工作的農民可能有樂天知命的樸實的信念。歌德《西東集》:
“貴賤高下,各式人等,無不說明,世人的至高幸運,只在于性格。”一種沉靜而愉快的性情,對享有充分健全的體格感到欣喜,智力清晰活潑,洞徹事理,意欲溫文,心地善良——這些都不是地位和財富所能做成或取代的。我們內在的本質,獨處時陪伴自我的“又我”,以及別人無法給予或取走的自身,很明顯來得最為重要。
我們的出生是無法選擇的,但一旦出生,我們就得按照這世間的規律行事。歌德曾無情地指出:“你來到世上的那天,太陽接受行星敬禮,你立刻而且永遠地必須按照,你來到世間的規律才得成長。無可選擇,你逃不開自己,預言家們都這樣說過,時間和力量都無從打破,這一有待發展的生命的雛形。”叔本華認為,我們應該充分愉悅地享受這短暫的一生。我們力量所及及惟一能做到的事,就是盡力發揮我們個人的品質,讓我們從事的事業,能夠用得上我們的才智,在能力的范圍做到極致,避免其他的紛擾,因此,我們就得選擇最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行業和生活方式。古巴比倫有一句諺語,滿室的黃金填補不了內心的空虛。內心的豐富需要我們按照自己內在的準則行事。
身心健康是構成幸福的首要因素。身體與心理有緊密的聯系,當身體不舒服時尤其想念身體健康的快樂;其次,要有一個愉快的性格;最后,要經常運動。亞里士多德說過。生命在于運動。一次運動有時相當于一次心理健康咨詢。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6
一直以來,我以為幸福是因為外在的環境,例如財富,名聲,威望,名譽,讀了《人生的智慧》,我才知道幸福來源于我們個體,個體的差異顯示出幸福的度,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認知不一樣,感受不一樣,所謂財富等的一切只是一種媒介。我們從我們自己那里汲取的幸福遠比從我們周遭所獲得的要多更多。最高級的、最多樣的、最持久的幸福是那些思想上的快樂。而思想上的快樂,主要源于思想的力量。來源于個體。
需求越少,要求越低,幸福感指數越高。
同時,有很多新的見解:書中寫到痛苦和無聊是人生幸福的兩個死敵。每當人們遠離其中的一個,就靠近了另外一個;一個人對痛苦的感受能力與對無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熱衷程度,與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貧乏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么選擇痛苦,要么選擇庸俗和無聊,確始終只能選擇其一。
最后,金錢才是年老后唯一的需求,這一說法的確如此,我的父母都是80多歲,我們五兄妹給她們拿錢和買東西,相對拿錢她們更開心,讀了《人生的智慧》很有體會,所以為了父母開心幸福,除了買東西可以多給她們錢。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7
三個因素決定人的命運具有根本差別。
1.人的自身(個人屬性):健康、力量、外貌、氣質、品格、智力等。
這是人是否能夠獲得幸福的關鍵,它能對人的幸福感產生最根本、最徹底、最直接的影響。
最高級、最豐富多彩的,以及維持最久的樂趣就是精神思想上的樂趣。
一個精神富有的人會尋求一種沒有煩惱和痛苦的狀態,追求平靜和閑暇;一個人對同他人交往的愛好程度,跟他智力水平的平庸、思想的貧乏程度成正比。
2.人擁有的身外之物:財物及其他占有物。
3.人向他人所顯示的樣子(別人的看法):名譽、地位、名聲。
我們的快樂或憂傷,實際上不來自于客觀,真實的事物,而來自于我們對這些事物的理解和把握。
確保自己幸福的內在源泉暢通無阻的條件是閑暇和獨處。
虛榮和驕傲
虛榮:把別人的看法看得比自己意識中的活動更為重要,把別人的看法當成了現實,把這種派生的、次要的東西看成了首要的事情。虛榮來自外在,讓別人相信自己有某方面的突出價值。
驕傲:自己擁有某方面突出的價值,因此驕傲是來自內在的,是一種直接的自我尊重。
驕傲和虛榮都屬于人的本性的愚蠢。
名譽
名譽和良心互為表里,即良心是名譽的內在呈現,而名譽則是良心的外在表達。
名譽和名聲不同,名譽會死亡,而名聲不會。
名譽包含客觀性和主觀性兩個方面:從客觀上來說,名譽是別人對我們的價值的看法;從主觀上來說,名譽是我們對別人的看法和顧及。
·若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分為你我之間,履行承諾和兩性之間,他們對應的名譽關系為:
公民名譽和公職名譽
公民名譽范圍最廣,其前提在于我們必須無條件尊重每個人的權利。(適用于所有社會階層,一旦失去難以恢復)
公職名譽指人們對公職有所敬意,它要求擔任公職的人也對其職位保持尊敬。
女性名譽和男性名譽
其他還有騎士名譽等
幸福論
判斷一個人幸福與否,不是看他享受了多少歡愉,而是看他承受了多少痛苦。因為所有的快樂,其本質都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質都是肯定的。
幸福的生活就是避免了諸多不幸的生活。
獲得幸福生活的方法:
1.明確生活的目標——盡最大可能避免痛苦,而不是追求歡愉。
2.降低對幸福的要求。(更好是好的敵人)
過分地為生活做準備,其實都是極大的愚蠢。
1.人們未雨綢繆,卻沒有考慮這些計劃實施所需要的時間。
2.計劃會遇到的阻礙是難以預料的。
3.一個人未必有預言時代發展的智慧。
4.自己也會被時間改變。
態度
對自己的態度
宏觀上來講,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生命總體發展的大致脈絡有所把握,并且有自己的計劃。
微觀上來講,我們每個人既要觀照未來,也要對照過去,但人生最重要的是當下。
珍惜當下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過深思熟慮的生活。
對他人的態度(與人相處)
1.學會寬恕(為了達到生存目的,避免各種人事紛爭和吵鬧)
2.保持禮貌
3.不要駁斥別人的看法(即使出于美德)
大部分人不愿意承認別人精神上的優勢,因為大部分人都脫離不了主體的“我”,根本上他們只對自己感興趣。這一特性產生的結果就是人們總會把別人說的話和自己聯系起來。
對大多數人而言,一個人表現出聰明和思想,只會激起人們對他的憎恨和反感。
對命運的態度
人生無論以何種面目出現,構成人生的要素都是相同的。
運氣在人的一生中扮演者極其重要的角色(人生是一連串的外來事件和我們不斷做出的決定相互作用的結果)。
勇氣于人,無比重要(不提倡過猶不及的勇氣:冒失),但人不能只有勇氣,還要有所畏懼。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8
《人生的智慧》開篇立論,人的自身及健康、力量、外貌、氣質、道德、智力、審美等個性因素根本而直接的決定幸福與否。
快樂或痛苦,首先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產物,一個具有樂觀陽光氣質的人,能夠在任何條件下尋覓到快樂與滿足。一個氣質悲觀憂郁的人。任何外在的美好事物都無法打動它,就像是陽光照不進黑暗森林。
一個貪得無厭的人,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因為它是麻木逐利的,快樂或痛苦,對他的心靈激不起任何漣漪,掀不起任何波瀾,毫無意義。
隨后指出,對于絕大多數普通人,其自身因素對命運與幸福的影響較小,其擁有或占有的身外之物或期在他人心中的身份和地位決定了其幸福,作者把這類人比作毫無思想感情的機器,并通過對比指出,依賴外部因素的快樂是低級趣味,只有發自內心的快樂才是高級趣味。
同時又指出,對于普通人難以真正享受發自內心的快樂,其人生就如同一臺中,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來回擺動,欲望得到滿足則無聊,欲望不能滿足就痛苦。而更有諸多人同時陷于痛苦和無聊之中,淪于無法滿足遠超自己能力的愿望的失望中,無所事事,卻不懂節欲,并從內心尋找快樂。
總之,痛苦和無聊是幸福快樂的兩大死敵。
《人生的智慧》強調個人的清心寡欲,修身養性,著重心靈的態度和看待世界的角度,類似于孟子的“萬物皆備于我”。
叔本華沒有為絕大多數人提供改變世界和改變自己的方法,而是提供改變自己與世界關系的方法。當普通人領悟自我與世界相互獨立自我,不為世界而活,而是為自己而活活成自己的樣子的時候,就多了一條路:簡單的快樂,社會價值觀由成功轉向成為“人”自己。
當我們把這套理論訴諸現實時,有一種錯覺,就是站在當代中國社會的狹隘立場上,主觀臆斷地以為這就是在描述西方社會與中國社會之間的差距:當西方社會龐大而穩定的中產階級不必攀比世俗成功而是追求內心的幸福意義活成自我、平民甚至無產階級也能在社會福利的蔭蔽下免于掙扎而是簡單而快樂地低欲望生活著的時候,中國社會廣大的“打工人”卻在殘酷的內部傾軋中受到物質、欲望、攀比、競爭的多重夾擊而活得痛苦不已——很多人從這本書中對中國社會和個人意義產生了悲觀感——這就是管中窺豹甚至強詞奪理了。
這些理論,反映的根本就不是影射不同社會的差距,而是具有超前性的跨時代預言、驗證、反思、借鑒價值。
看似是中國社會與西方社會之間差距的表象,實質是時代與時間的問題。現在的中國社會所暴露出的種種弊病,恰恰也是叔本華那個時代的西方社會的頑疾。
中國現在處于資本積累和起步上升階段,叔本華那個時候又何嘗不是如此?西方現在處于高度發達即將甚至可以向共產主義發展的階段,中國的未來又何嘗不是如此?中國人現在很難做到自我的幸福,叔本華那個時代的西方人又何嘗不是如此?西方人現在可以做到內心幸福安然,中國人的未來又何嘗不是如此?
叔本華在書中隱隱約約地對比了這兩種生存狀態和生活境界,并不是辛辣地對比諷刺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而是看透了當下的時代而預言未來的時代。
中國人不應該在讀罷此書后倍感消沉,而應該意識到叔本華的理論猶如一座發展時間線的標桿里程碑,站在上帝視角普適于任何文明,只不過走得快的西方文明先驗證了預言,走得慢的中國今天也走到了這座里程碑旁并在叔本華理論和西方實踐經驗的結合指引下,對前途有所了解,并朝著那個歸宿調整心態、樹立信心、保持樂觀,在未來也能實現每個人的或心靈解放、或低欲幸福——精神文明要跟上物質文明的腳步并走在物質文明的前面,讓不同階層的人都找到價值的棲息、意義的歸宿。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09-13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04-29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10-12
用智慧創造智慧人生作文09-08
智慧人生名言01-24
智慧人生語錄09-30
人生智慧語錄11-16
人生智慧句子11-08
智慧人生經典格言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