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余華《活著》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余華《活著》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余華《活著》讀書筆記 篇1
人們紛紛在這個叫做活著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余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余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著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征兆,近乎殘忍。
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我承認那天深夜點了燈讀它的某個瞬間老淚縱橫。
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
“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說。大多數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貧苦艱難的生活,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讓有慶對生活喪失希望。他熱愛他的兩只小羊,為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眼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們都天真地以為悲劇該結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來,于是有了一點淡淡的喜樂。
可是我們怎么知道他會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們知道的許多社會底層的人們一樣,有慶的死冤枉而荒謬。由于血型不幸與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他竟是因為抽血過多而夭亡的。
“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里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后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為遠離那些動蕩的年月,因為并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們不禁有些戰栗。薄薄的十二萬字,籠罩著“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著,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應當便是生命的力量罷。
余華這么說他寫作的緣起——
“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述說苦難的時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
正如你終于會明白,無論現時我們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悅,抑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著,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果。那個結果對現時的我們毫發無傷。告訴我,誰還在不堪著高考的煎熬,失戀的痛苦,或者某個傷疤最初的鮮血淋漓?
——我仿佛已經看到許多問號:這樣,我們的生存還有什么意義?
嗯,就像那誰說的,企圖探究活著的意義注定只能成為一個笑話。人只是一種存在,它與天地萬物一樣并無意義。
呵,我們也許只需要像福貴那樣活著,像那頭老牛那樣活著。
盡管有些蒼涼的意味。
余華《活著》讀書筆記 篇2
《活著》這本書是由當代著名作家“余華”創作的,書中的故事主要講述了福貴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兒子,娶了城里一個有錢人的女兒,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每天都進城里賭博。賺得不多,輸了的不少。終于有一天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一次福貴爸上茅廁時死了。也許這是報應,他是地主,是敗家子。地主位置被一個以前經常借錢給福貴賭博的人做了。
一貧如洗的福貴為救母病去城里抓藥,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拉去當兵。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當他幸運歸家時,女兒卻已經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里一窮二白。福貴的兒子意外身亡;后來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后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了,故事結束了。
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著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那時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跡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著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我覺得《活著》是一部超越個體情感而站在人類關懷的高度進行的創作。人的一生都不會風平浪靜,會經歷無數坎坷風雨,但人就是要默默得為了活著而忍受。
這個看似荒唐的理由卻充滿了對生命價值的肯定和人文價值的關懷,任何理由都不是一個人放棄生命的理由和借口,這個簡單卻又充滿思辯色彩的道理被余華用小說的形式進行了活生生地詮釋。“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
福貴說過一句經典的話,”做人不能忘記四條,話不要說錯,床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
一生的經歷,做人的道理,熔煉成這么四句平常話,比那些成天唱高調:為了實現XX理想,為了讓XX社會更美滿……,恐怕要實在了些許多。
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蕩,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
書的最后似乎沒有忘記又留下講述者自己在慢慢降臨下來的夜幕中說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話,“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
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成長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自己的馭手,不管身上承受著什么不管脖子上套著什么,不管肩上負載著什么。
在艱難中活著,在活著中享受艱難!
在那個大鍋飯,燒鋼鐵,掙工分,除四舊,的時代里,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生活的渴望,是我們遠遠做不到的,日子窮了點,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向生活低頭,我們不得不反思現在的我們。
活著,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為“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最后我想說:人各有一,活法不同,經歷不同,試想在那個嘈雜的年代富貴能在困苦的掙扎中活下來,那么我們呢,是不是也深思一下我們這嶄新的時代呢?若是說我們慶幸活在這嶄新的時代里可能定義的不夠準確,但是我們的煩惱,我們的壓力,我們深處的困境算得了什么,我們是不是要真正的反思一下自己“活著”的意義呢!
余華《活著》讀書筆記 篇3
《活著》,長篇小說,作家余華的代表作,本書主要描述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于輸光家產。父親被活活氣死,母親重病在床,福貴卻被抓去當壯丁,后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中。之后隨著社會變革,他的人生和家庭都經受苦難,后來所有的家人都離他而去,最后只剩下老牛與他相依為命。
面對家境的沒落,面對自己的父親母親,甚至自己的兒子、妻子、女兒、女婿,還有五歲大的孫子相繼離開人世,一位老人仍堅強的活著,他就是福貴,當他的家被他敗光時,他是堅強的;當他被人拉去當兵時,他是堅強的;當他的兒子因抽血過多死去時,他是堅強的;當他的妻子因病去世時,他是堅強的;當他的女兒因生產大出血死去時,他是堅強的;當他的女婿出事死去時,他是堅強的;風雨無法使其失去力量,別人的歧視也不能使其喪失斗志,他用行動向我們詮釋了——堅強!
快樂的活著,是一種樂觀面對人生的態度;幸福的活著,是努力改變逆境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活著,是永不言敗的人生態度。
人不能白活一世,人活在世上是為了使自己和別人過得更好,任何一種職業都是有價值的,無論是國家總統還是清潔工人,只要是對自己和別人有好處的,都是有價值的`,而那些勇于放棄生命卻不勇于活下去的人,他就沒有真正活過。無論什么時候,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應該堅強的活著。
活著是一種勇氣的體現,更是堅強的體現,當你不再堅強時,你就會失去許多。
一個人沒有金錢,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爭取。一個人失去了健康,可以用鍛煉去改善。一個人失去了學問,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去獲得。但以上幾點,基于一個前提:堅強。如果這個人不堅強,他失去了什么都不會去想辦法兩次獲得,所以,一個人失去了堅強,就失去了一切,甚至生命。
人為什么能活在世上:因為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堅強支撐著人們,這種力量使人們生活幾萬年,使人類可以在地球上繁衍生存。
海倫·凱勒因為堅強在雙目失明后堅強活了下來;霍金全身癱瘓仍堅強的活了下來;史鐵生雙腿癱瘓仍堅強的活著。因為堅強,他們勇敢地活著,并為人類創造出民財富,使許多人更好地活下去。
每至農家見到一位老頭牽一頭老牛,我就會想起那位叫福貴的老人,一個人生活在農家。時而拍拍黃牛,時而向西方望去,那是他七位親人的墳墓,他放下鋤頭,向著落日,看太陽將最后一抹光芒灑向西邊的黃土上……
堅強地活著,不應白在人世間經過。堅強地活著,面對一切困難欣然向前,面對逆境毫不退縮。
每每想到這位老人,我想對他說:你的名字叫堅強!
余華《活著》讀書筆記 篇4
我總以為一個人與一本書的邂逅是一種彌足珍重的緣分,也許撥開書頁,看到的是致一的文字,然而這些呆板的墨色下掩藏的卻是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靈魂,這個靈魂時常躲閃,但亦毫不羞怯地袒露著。其深淺難以以厚薄而論,正因它們載負的無不是思想的洪流。我時常想著一本書的力量,純粹的文字卻沖擊人的視聽感受,如海浪般震撼心靈,撞擊思想,潛入意識。
《活著》就是這樣一本有生命的書。我深深記得初讀《活著》的感受,從初始的悠然到其后的凝重,翻動書頁的手指愈漸遲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種隱秘的期盼——呼喚著一個轉折,一個讓主角福貴走向幸福的轉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么的殘忍與吝嗇,我幾乎是一路心痛地讀到最后。當我滿心酸楚地合上書頁,猛然望見封面一襲鮮血般的暗紅:刺目一如長長傷口上的血淋淋,卻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動;似乎是悲哀,是一抹濃重的嘆息,又仿佛一陣熱烈的律動……我的淚直直地落下來了。
書中,隨著福貴悠長的笑,娓娓道來他的一生。從一個少爺吃喝嫖賭到最后敗壞家業,淪落到為糊口而下地,在跨越抗日戰爭、內戰、饑荒……的年代里,他死里逃生,而家庭卻被命運肢解。他摯愛的親人一個一個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聾啞女兒鳳霞難產而終、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孫子苦根,竟也在那個饑餓的年代里,活活噎死。他布滿老繭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親人與淚水,最后只孑然一身與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這應是一個杯具吧。然而他淡淡地講述著,沒有大悲大慟,這個被厄運磨礪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著。在書里作者與讀者一樣是一個聆聽者,他沒有評論,甚至沒有一聲短短的嘆息,他只是呈現著,但他想說的都悠悠地說了。
回味的時候,我常常驚訝,這仿佛是看見一綹極纖細的發絲被-逼迫著承受千萬斤的重量,然而它卻沒有斷。這種生命的韌性似乎講述著人生絕望的不存在。福貴的人生,仿佛是一株盤剝的冬筍,一層層褪去人生的虛華、一層層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靠,一層層摧毀著人的堅強。可到最后,白嫩嫩的,卻剩下一個人最柔軟、最純凈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著,為了活著而活著。活著,執著地活著——已成為一個唯一能描述福貴的形容,也是對福貴的最好的肯定與頌贊。至于幸福或不幸福,我們無法斷言,也許在旁人的眼里,福貴的一生是苦苦煎熬的一生;但在他自己,也許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賀拉斯說: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的生前,葬禮前,無人有權說他幸福。
余華《活著》讀書筆記 篇5
死很容易,活著很難。這也許是最能概括本書情感的句子了。親人一個一個離自己遠去,靈魂一次一次被自己喪失。沒有活下去的支撐和信念,不知道為什么而活,但內心深處卻不會放棄生命,這恰恰是生命的本能。活著,是一種本能,無關環境,無關信仰,無關追求。
福貴一家原應該是地主階級的有錢人,有著幸福美滿的家庭,雖然老爹是個敗家仔,但依舊很寵福貴,有個支持自己,永遠關心自己的老娘,娶了個能吃苦耐勞,善解人意的有錢人家小姐做妻子——家珍,還有個漂亮、能干的女兒——鳳霞,最后還有個善良,熱心的小兒子——有慶。但卻經過福貴的一系列折騰和當代社會的發展,最終導致錢沒了,老爹死了,疼愛自己的老娘病死了,可憐的兒子和女兒在同一間醫院走了。妻子也死去,留給福貴最后的`念想是鳳霞的丈夫二喜和孩子苦根。曲終人散,最終都離他遠去。這世界上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個人。
我會想,他為什么不去尋死?他為什么還要活著?最親的爹和娘去世了,最愛的妻子兒女走了。沒有一個人能頂住這般打擊。這世界已了無牽掛,他也都這般歲數,活在這,沒人給自己送終,所謂的家財萬貫一夜失,白發人送黑發人,世上無親人,這類悲慘的事情在同一個人身上發生,試問自己,誰有他這樣堅持活下去的信念?他究竟是心底強大,還是想替自己愛的人繼續活下去,看遍世間所有美好。
我常常進入書中,幻想假如我是福貴,那個最悲慘的主人公,我會不會在家珍去世后便與她一同死去,我不敢想象,但心底里卻是有個明確的答案仔細想想,我不會那樣做。那是高潔的愛情,但我欣賞不來。我不會死,雖然我不知道為了什么活著,但我終究不舍得這世間,我留戀它,我會努力抱著好的心態迎接接下來的日子,但確實不會有從前的快樂和無憂無慮了。深入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與福貴感同身受,想象他經歷苦痛時的心情,理解并生存。
不是每個人都能從打擊中走出來,人是為了本身活著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其實活著本身的美好就足以讓我們迷戀,足以讓我們繼續為其活著。活著,是責任,是心態,是生命本該有的色彩。連生存的機會都沒了,又談何創作?夢想?機遇?死去可以奪去人們的痛苦的記憶,但是活著可以讓人們重新創造歡樂的記憶。總結起來便是:與其忘記痛苦,不如制造歡樂。瀟瀟灑灑過完余生。但依舊會帶有悔恨,恨自己、恨世界。
《活著》究竟是想表達主人公的可悲,亦或是表達希望讀者堅強生活。沒有準確把握,但中心絕對是:把握生活,領悟一切,努力活著。
余華《活著》讀書筆記 篇6
我合上書,陷入了久久的沉思。周圍的空氣似乎靜止了,仿佛看到年邁的福貴和他相依為命的老牛在夕陽的余暉中漸漸遠去的背影。想到此,我不由得深吸了一口氣。
這本書讓我感到生命的沉重。主人翁福貴接連遇到生命中一個又一個打擊——先是賭錢輸掉了父輩的一百多畝土地,由闊少爺變成窮光蛋,父親被氣死了。母親和妻子的支持令他沒有被現實打垮,的確“人活得高興,就不怕窮”。福貴開始學習農活,雖然勉強解決一家四口的吃飯問題,但干一天農活后反而覺得睡覺更香了。窮苦但快樂的生活并沒有多久,接下來是親人的相繼離世——母親,兒子,妻子,女兒,女婿,外孫。最后這個家庭中只剩福貴一人,孤苦伶仃,唯一相伴的是那頭年齡看起來比自己還大的老牛。我很想知道支持他活下去的信念是什么。
書中兩處提到人饑餓到極點的表現:一處是福貴所在的國軍被包圍時期,戰士們面對空投下來的食物瘋搶的場面,有人甚至愿意用生命換來一張大餅。另一處是人民公社時期洪澇災害后莊稼被毀,人們靠挖野菜甚至樹根充饑。我看到了人對生的極度渴望及生活的.不易。饑餓一旦危及生命時,求生的欲望會讓人喪失人性。與那個食不果腹的年代相比,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當下的生活?
對于福貴家人的離世,有的是有預兆的,如一直病魔纏身的妻子家珍。也有意外的死,如兒子有慶。上午還在學校里活蹦亂跳,下午就因獻血過多而死,這種噩耗讓福貴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幾乎暈倒。僅一夜之間,福貴頭發全白,我頓時明白衰老不是逐漸的過程,而是突然瞬間的事情。面對所有這一切,我感到莫名的無奈和恐懼。面對突如其來的死亡,我們能做的也許只有珍惜當下。人的生命在漫長歷史長河中就像塵埃一樣微不足道,但正是這無數短暫平凡的生命才造就了世間永恒的偉大。
年邁的福貴仍在頑強地活著,在黃土地上艱難的揮灑汗水,黝黑的脊背被生活的重擔壓彎,但壓不彎的是他渴望活著的心。他從不抱怨,即使沉重但仍選擇活著,他為死去的親人活著,他明白生之不易。汶川地震失去親人的同胞,馬航失事的家屬,希望不要被悲痛擊倒,要堅強地活下去,為失事的親人活下去。
人生會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事情,如失業,落榜,失戀等。這些在生命面前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小的不能再小。唯有經歷不如意,才能證明我們活過,經歷越艱難,活得越深刻。希望每個人對生命對時間都保持饑餓感。
生是死的意義,死是生的延續,生者珍惜,逝者安息。
活著,為了活著與逝去的親人,也為了活著本身。
余華《活著》讀書筆記 篇7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終于把《活著》這本書讀完了。這本書帶給我很大的震撼,我甚至可以從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作者余華在此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于賭光家業,變成了一貧如洗的人。父親一氣之下去世了。妻離子散,整個家都衰敗了。為了生活,福貴開始了艱難的起步,為生活而努力。
兩年后,妻子帶著年幼的兒子回來了。我為文中的福貴高興,我以為,他的命運會好轉了。沒想到,命運如此艱難,歲月不饒人,母親由于年老,一病不起。為了生病的母親,福貴前去城里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等他好不容易終于回到了家,女兒已經因為生病而成了一個永遠也無法再開口講話的人,母親也因病在兩年前去世了。
然而,這些災難還只是開頭,我為文中的主角們抓了一把汗。心情也隨著書的情節動蕩起伏。福貴,命運真是不福也不貴啊。一次又一次戰亂和動蕩,這個家庭在生死線上苦苦掙扎。新中國成立,福貴的妻子家珍得了軟骨病,生活舉步為艱。當饑餓來臨時,鄰居們為爭搶剩余的發了霉的紅薯大打出手,福貴的兒子有慶,為救縣長產后大出血的'老婆,踴躍獻血,忙亂中被抽多了血,獻出了年幼純真的生命。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每看幾頁,我眼睛都是濕潤的,壞運氣總是降臨到福貴的頭上。在小說的最后,悲劇和失敗越來越多,眼淚和痛哭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隨著女兒鳳霞的出嫁,我以為他們從此可以結束悲慘的命運了。但接下來,我不禁有點責怪余華,為什么要把人家寫得這么悲慘。
女兒因生產而死,妻子也跟著病死了。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吃多了也死了。死亡一個個接踵而來,最后,只留下了福貴。福貴老了,故事也就結束了。但年老的福貴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著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書的最后似乎沒有忘記留下講述者自己,在慢慢降臨下來的夜幕中說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話“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
《活著》無疑是一部經典,美國短篇小說家艾米麗·卡特稱之為一部“永恒作品”,并不是謬贊。作為一名教師,我認為我們年輕人也都該去認真讀一讀這部作品,讓它來教會這些“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年輕人懂得生命的厚重與沉痛,帶給我們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著的價值,去擔當生命的責任。
余華《活著》讀書筆記 篇8
有的人活著是為了滿足個人的物質享受,有的人活著是為了追求一種精神,還有一種人活著不是為了什么,也不知道為了什么。他們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而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正如《陽光的快樂生活》中所唱的那樣:糊里糊涂地活著也挺樂呵!雖然他們并不樂呵,但他們的生活態度詮釋了生命的真諦!
打開《活著》這本書,耳邊悠揚地響起美國民歌《老黑奴》,聽著聽著,仿佛那位飽經風霜的老黑奴不經意間走進了我的視線:枯瘦的骨架外面搭著一件濫衫掉色的破布,散亂的頭發被風吹的更加散亂,黝黑的面頰上爬滿了歲月的皺紋。不由的,我對老人生出一種憐憫之心。他向我挪動著,軀體彎得像一個拉緊的弓,似乎在拼命的直起身,想往遠方看,然而始終沒有抬起頭來,但還是讓我看到了他的`腮部在動,好像在訴說著一個生命的不幸。他一生經歷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樂觀地面對生活,沒有一句抱怨的話。
每當我無所事事,寂寞纏身之時,我都會思考,人到底為什么要活著呢?這時,老黑奴的形象躍然于我腦海,他仿佛問我:"今天你過的怎樣?其實我每一天都過得比這還累。"
余華《活著》讀書筆記 篇9
一個逍遙狂放的毛頭小子嫖賭輸光了家里百畝地,把老爹氣的死在糞缸旁,丟了媳婦險些失了娘。在給娘求醫的過程里,被國軍抓取當了壯丁,一走就是兩三年,回來的時候,娘沒了,女兒也變得又聾又啞。
你以為這就是最困苦的時候了?生活總能拆破人生貧瘠的想象力。老人的后半生里,親人們走馬燈一樣的紛紛消逝。兒子因為抽血過量死了,女兒難產大出血死了,老婆患上軟骨病撒手人寰,女婿搬貨時被兩塊水泥板夾死了,到最后,孫子也被自己遞過去的黃豆噎死了。到最后只剩下自己和一頭剛買的老黃牛,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我有些嫌這劇情過于工筆,死了一個又一個,仿佛所有悲傷的事情都接踵而至。二喜好像這書里最干凈純粹的一個欣喜,他風風光光迎娶了鳳霞,生活的基調驟然明朗起來,可余華偏偏要讓鳳霞難產而死,緊接著又叫她夫君被水泥板夾死,連好不容易茍活的兒子都被黃豆卡死——講道理,哪家活的這么不巧,像是被掌管瘟疫的鬼神奪去了生死簿,硬要在家譜里劃上幾道子解氣。
但畢竟是文學創作,我們應該寬容于它的戲劇發揮。只拋開這一點,我還是很喜歡這本書里的人物。
我喜歡福貴,雖然他負了許多人背負了許多情債,可我覺得于他這骨子里的小少爺而言,一切都算是理所應當,何況也做沒什么傷天害理的事,總歸是東家長李家短,不經意間就奪得一枝紅杏出墻來。我喜他的真,喜他的坦率,喜他對過往的態度,甚至喜他買下那頭不能耕地的老黃牛。兩個“老頭子的”相依為命活在書頁的最后,大風大浪磕磕絆絆活了一輩子,他們“活著”了,卻又超脫了。有些老人歷經風帆到了卻只能稱作“活過”,因為他們垂垂老矣時已經失去了活著的勇氣和熱情,他們大手一揮將往事散盡風里,只留下一副軀干和不再言語的口鼻。所以我欣賞福貴,一切能在入土之年將過往那些垃圾的、不垃圾的、悲傷的、不悲傷的小事,一字一句娓娓道來毫無保留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相比之下,二喜就更像是余華刻意安排的插曲。余華覺得,福貴的人生已經太慘了,鳳霞這輩子也太窩囊了,來吧,送你們一個命運的禮盒,于是福貴打開一看,嗬,里面躺著一個偏頭的女婿,鳳霞湊過來一瞧,呀,我有了一個夫君。
福貴當年迎娶家珍,只用了一臺花轎幾輛馬車。而二喜娶鳳霞,卻弄來了一群敲鑼打鼓的大陣仗,中華煙和糖不要錢似的漫天發,鞭炮煙花到處的響,鳳霞藏在紅蓋頭下癡癡地笑,二喜的城里伴郎說,不得了,你家的媳婦真漂亮。
這一段娶親,讓我在屏幕前面差點淚眼汪汪。真解氣啊,真風光。二喜太像是文學里的人物,出場方式都那么不拘一格。他話少,實干,孝敬又愛妻。在福貴將鳳霞送人以換取兒子學費的年代,他能說出“保大不保小”這種話,讓我總覺得是余華捏著手指,把他從什么迪士尼畫報上小心翼翼剪下來,放到這本書身上。
所以鳳霞難產死掉的時候,我心里有個揪心的小人在想:“不是吧”。然后二喜也莫名其妙被兩塊水泥板夾死的時候,我挺傷心的,因為我發現這本書還是落入了俗套。為了悲而悲號,這種情節的植入讓這本書變得不那么酷了。
我想余華是窮盡所有筆力,讓福貴在最后達成孤身一人的.完美結局。但是如果是我,我會讓時間靜止在鳳霞順利生產這一刻,讓這家人和和美美下去。
因為我覺得,萬事萬物都沒你那么湊巧。更何況,人活著是要還債的,誰人都背負著一個份額。你昨日喜了,今日便是悲;前半生困苦了,后半生也要開懷一回。這家人的苦已經受夠了,余華沒有給他們一份“甘”,是不符合宇宙神學定律(我獨創的…)的。
人性本善,善再附加幾層淳樸,便容易成了不假思索的惡。但在這本書里,我沒有看到純凈的惡,所有人帶有一份蕓蕓眾生的普通夾心。龍二耍了點聰明,贏走了一百畝地,他往牙上鑲金牙,逢人就笑口常開以便展示那塊金,這種幼稚的舉動讓我覺得他有點可愛。這是一個市井、市儈的二流子,他絕不是惡,但是卻也領到了自己的果。在土改期間被作為地主抓來槍斃,臨死的那一刻福貴轉過身去不忍再看,那也是一種善。我是想說,我喜歡這種普通。在我心里,他們都是命運多舛的普通村民。
我還覺得,人民公社的村長很可愛。他盡心對村民,回過頭來被紅衛兵抓走的時候,沒人有膽子去看他替他說句話,回來的時候村長鼻青臉腫卻眼眶紅紅,那樣子就像是在索求回報的孩子。村民們的心思很淳樸,他們還不懂,人際交往中,付出就僅僅是付出,不要企圖從對方身上得到什么回報,不然總會失望。
書里唯一讓我心疼的,恐怕就是出場沒幾頁的長根。舊社會里,地主家是要給家里干了一輩子的長工養老的,但是福貴把家產輸沒了,長根沒地方去,就成了乞丐。忠心淳樸的可憐長工啊,到最后還心心念念著舊主人的家庭,不去擔憂自身的處境,只是哭著說“少爺怎么能受這些苦”。后來的場次里不見他的身影,我猜他是捧著碗倒在了哪個露天荒地,雖然我希望他能繼續堅強活下去。
從全書的結構來看,第一人稱敘事為主,穿插三次簡短的第三人稱,分別是在福貴敗光家產、妻子去世和全文最后。好處顯而易見,第一人稱敘述往事,往往帶有敘述者本人“年少輕狂”的代入感,第三人稱聚焦晚年孤身一人的福貴,筆觸冷靜克制,與往事的狂放不羈有了鮮明的對比。
文中出現多處相互呼應。無論是“從雞到鵝到羊到牛”,反反復復用動物作比演繹家族興衰史;還是從開頭一人一牛到結局的買牛經過,都能體現出余華情節架構和節奏把握的功力。
最后來說,我不認為《活著》著筆于單獨的人,我覺得更像是在講述人與土地的連接情深。就像《飄》里的斯嘉麗握著泥土仰望夕陽,窮盡全身也要保住莊園一樣,在舊社會的村民心里,恐怕土地承擔的意義要更多。無論是全文一直在講的“我要我的五畝田”,還是福貴娘怎么也不愿搬家離去,包括一家人就要整整齊齊埋在一起的土葬觀念,處處體現著人、地的親密聯結。
余華《活著》讀書筆記 篇10
淚水久久縈繞在眼眶,黑色封皮包裹著的舊書被我緊緊擁在胸前,心酸的凝望一個老人心酸路,口中嗚咽,竟不知何以傾訴。《活著》深深觸動著心底的脆弱。
年少輕狂,倉皇走過的路,在福貴老時看去,應該只是蒼蒼橫著的翠微,不再見愁容了。父親自己賭光家產而被氣死,自己被抓去當壯丁,在戰火紛飛的炮火中,流離兩年,再回家,卻早已物是人非,女兒聾啞,一切都早已不是原來的樣子。不過,欣慰尤在,他多了一個可愛的兒子——有慶,
終于迎來了幾年辛苦卻溫馨的團圓生活,一家人在一起的生活也許才是最完美的,不需榮華富貴,只求相守一生,輕輕撫摸你陽光下閃亮的長發,溫柔的用體溫知遇我們的心,父母的病故,令不孝之子翻然悔悟,用淚水埋葬過去,開始體貼妻子。照顧家庭。
歲月飛逝,世事果然都如浮光掠影。兒子天性善良,細心呵護羊兒長大,不辭勞苦的給羊兒喂草。兒子上學了,善良的他在為縣長夫人獻血時被無良醫生超額抽血致死。今夕何夕,星空之下,又是一道流星劃過天際,又是一條生命的凋零。
隨后女兒鳳霞產子離世,女婿因工活離開了自己,外孫被黃豆撐死折翼離去,身邊至親離開了自己身邊,只留下老牛陪伴,悵惘人世,老人沒有悲觀,沒有墮落。曾經的浪蕩子弟在親人離世的傷痛里成長,變得愈加堅強,因為他懂得,老淚縱橫,一味苦怨,是挽回不了至親生命的,只是徒增憂愁罷。在那個連酒都買不起的年代,甚至比不得千年前借酒消愁的李白,杜甫,頑強活著,實屬不易。
山風習習,流水纏轉著憂愁。當年富家大小姐家珍嫁到富貴家,卻吃了一輩子的苦。臨死時,還拖著病體,想為丈夫多干點兒活。幾十年前,福貴在外沾花惹草,家珍忍辱負重,不愁不怨,忍受丈夫打罵,卻從未抱怨。幾年后,因丈夫的賭博,讓她褪去絲綢,拿起了鋤頭,她卻依舊不愁不怨,只因丈夫一句,“別累壞了,歇會兒吧”內心竟換了滿滿的安慰與感動,紅暈浮上臉龐,欣慰的笑容綻放,愿為福貴付出全部真心。
幾十年后,時光漂白了發絲,兩人長相廝守,彼此的眼里都多了更多的柔情。世事難料,倉皇走過的昨日已是最美的`時光,家珍因過度勞累而患上了軟骨病,可憐的女人,不矯揉,不造作,依舊超越自己身體極限的吃苦耐勞。家珍死時,我的淚水止不住溢出眼眶,如此善良的女人卻在那個民主與法制遭踐踏的年代如此凄苦,那個紛亂的年代,人民公社化運動,人格遭受踐踏,生命遭受摧殘。當時人的苦難,換來了如今的國富民強。
古槐煙薄晚鴉愁,獨坐黃昏誰是伴?暮色蒼茫牛與歸。
余華《活著》讀書筆記 篇11
人活著,最怕的應該是孤獨吧。無論多么輝煌的背景,轉身既是孤獨的背影。有時候看完一本書是享受的,但是有時候覺得看完一本書是悲傷的。前不久看完了余華的作品《活著》,如果要問我說,看完是什么感受,那一定是:壓抑。當故事中的人物一個個死去,最后只剩下主人公富貴和那頭老牛的時候,不免會覺得作者太過無情、冷血,但又是作者那種冷靜幾近殘忍的寫作手法,才會給我們那么多的思考。
今天我又把書本拿了出來,我有在書中做筆記的習慣,我翻到了這段話:“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錯人了,我啊,就是這樣的命。年輕時靠著祖上留下的錢風光了一陣子,往后就越過越落魄了,這樣反倒好,看看我身邊的人,龍二和春生,他們也只是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命都丟了。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我該為誰而活,我為什么要活著。”這句話我想大概每個人都想過吧,只是都沒有一個太好的答案,可以滿足自己,也就不了了之。悲傷的時候我認為是不適合看《活著》這本書的,因為它會把你帶入一個更加悲傷的情緒中,也許更糟糕的`是,會讓你無法自拔。
有時候,你不會不敢把文章串聯起來,因為一旦串聯,你會發現,這書中的主人公未免也過得太慘了吧,這樣的承受能力,我想在現實生活中,都是很難想象的,太可怕了,主人公所遭遇的一切。
但是,當我們經常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會有兩種情況,其中一種是我們在一個死胡同里走不出來,另一種是我們越想越敞亮。也許,活著,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為“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余華《活著》讀書筆記 篇12
“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這也許是福貴對自己這一生的總結,同時也是對大家的勸誡。
好多年前看過電影版《活著》,可能是年齡和時間的關系,幾乎沒有了太深印象,只是記得他的,他的敗家,他的落魄。記得村長說一個包子里包了一頭羊,那時感覺到很荒唐。而今再讀余華的《活著》,倍感人活著之不易。命運有時讓人感到無奈、無力,卻又無法改變、無處逃避,只能默默承受,引頸受戮!
福貴最大的錯大概就是輸掉了家產和祖屋,變成了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光蛋。氣死了父親,拖累了家人。但他真正意義上的生活,卻是從輸掉家產的時刻開始的。之前的福貴渾渾噩噩,不分晝夜地呆在青樓賭場,那種醉生夢死的日子不叫生活,只是活著——行尸走肉般地活著!福貴辜負了生活,生活便還給他一記響亮的耳光,扇醒他沉睡已久的感覺和良知。此后的福貴才開始悔悟,才學會了珍惜與擔當。從這個意義上說,一無所有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福貴最大的福則是娶了家珍這個女人,任勞任怨、不離不棄。在福貴被抓壯丁時照顧臥病的婆婆,同時養育一雙兒女。在生病的時候還要堅持下地干活,只為多掙一點工分。這樣的女人作者是不忍心讓她早早離世的。相較于其他人,家珍也算是善終的一個。讓她在送走兒女后依然堅韌地活著,與福貴共同承受這份悲痛,也彼此溫暖,相攜前行。
從父親開始,福貴先后送走了身邊的七個親人。對父親的悔恨,對母親的`遺憾自責,有慶的難以置信,鳳霞的猝不及防,二喜的飛來橫禍,苦根的貧窮無知,唯有家珍離開時平靜安詳。如果說有慶、鳳霞、二喜的死都是外界造成的,對于父母的死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苦根的死則似乎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從父親死時的渾身無力,到有慶死時的大哭大鬧,再到苦根死時的平靜,我們看到福貴變了。死亡是一把大錘,擊打著福貴的肌體。當第一次敲擊時,痛不欲生,當敲擊接踵而至,肌體變得堅韌也變得麻木,不再徒勞地反抗,只是接受。
生活就像一個調皮的孩子,你不知道它下一個惡作劇是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時候到來。所以也不作預設,要么等待,要么迎接。
土地因踩踏變得結實,生命因苦難變得堅強。當胸懷如土地般寬廣,便有了承受苦難的力量。土地召喚黑夜,生命迎接苦難,如果黑夜注定要來臨,與其躲避,不如堅強面對!
不管生活賜予我們什么,我們都需要直面相對。苦難是一壇酒,醞釀、發酵,最終都會化作支撐我們前行的力量。不管生活多么艱難,只要走過坎坷,就能迎來希望。只要活著,就是強者;只要活著,就是英雄!
【余華《活著》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余華活著讀書筆記10-18
余華《活著》05-03
余華《活著》讀書筆記范文05-06
余華的活著的感悟03-17
活著余華的讀書筆記(精選10篇)07-14
余華《活著》讀書筆記范文(精選28篇)02-10
余華《活著》的讀書筆記(通用28篇)10-17
余華《活著》有感范文02-28
余華《活著》的生命啟示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