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養方案4篇[必備]
為確保事情或工作高質量高水平開展,時常需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綜合考量事情或問題相關的因素后所制定的書面計劃。那么你有了解過方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才培養方案4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才培養方案 篇1
【摘要】生物工程產業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主導性產業,已成為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重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本文確定了以就業為導向、以工科為背景、以化工學科為優勢、以生物學科為基礎,制定了滿足社會需求的生物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并根據社會需求、生源質量和未來就業方向提出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分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型、應用型、復合型),在學生個性化下功夫,培養滿足社會同一行業不同單位對不同規格的生物工程專業人才需求。
【關鍵詞】生物工程;培養方案;分類人才培養模式
生物工程專業是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成立的專業,包括生物化學工程、微生物制藥、發酵工程、生物化工等專業,并且首次將生物工程列為本科專業目錄中工學門類中的一種,與化學工程、輕工等并列,對生物技術領域產業化發展以及人才培養都具有極其重要意義[1,2]。隨著時代發展生物工程已經逐漸發展成主導性產業,在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必將成為國家大力發展生產力,實現跨越式發展極大的推動力。生物工程專業發展迅速,但近年大規模擴招和許多學校現有辦學條件的限制,致使生物工程專業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教學資源緊張且師資薄弱,教學質量方面出現較多問題,更為重要的是經費嚴重不足導致辦學力不從心;(2)由于目前生物工程沒有形成大規模的產業化,許多高校又增設了生物工程專業,導致畢業生就業出現困境;(3)生物工程本科專業為一級學科,但卻沒有生物工程碩士和博士點,從而導致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出現脫勾現象,對于生物工程領域高素質、高水平人才培養非常不利,為此應加快生物工程碩士和博士點建設,切實制定相應的質量標準,加強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各種規格的生物工程專業人才是當務之急。目前部分高校也實行創新型、復合型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但是同一個專業只實行一種培養模式,一種培養方案,學生入校后,只能按照事先設計好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去學習,學生卻沒有選擇余地,結果導致同一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規格全國差不多[3-5]。而社會同一行業用人單位對同一專業的學生要求卻不同,即雖然來自同一專業畢業生,其工作崗位性質要求是不同的,然而學生在學校培養規格基本一樣,這樣的畢業生就不能滿足社會同一行業不同性質崗位的需要。比如現行生物工程專業按照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規范要求,生物工程專業按照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培養,而學生畢業后有的出國、有的考研、有的到研究性質的單位、有的到技術崗位、有的到本專業管理崗位工作等等。如果按照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和與之配套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進行培養,這樣的畢業生是無法滿足上述這些不同崗位工作的要求。所以說現實社會中,需要各種培養規格的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如研發型人才、技術型人員、專業管理人才、教學型人才等不同規格的各類人才。因此,必須對人才培養模式加大研究力度,培養不同規格的人才,以滿足社會和學生本人的需求,從而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進而適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場競爭。為此,我們確定了以就業為導向、以工科為背景、以化工學科為優勢、以生物學科為基礎,制定滿足社會需求的生物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并根據社會需求、生源質量和未來就業方向提出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分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型、應用型、復合型),在學生個性化下功夫,培養滿足社會同一行業不同單位對不同規格的生物工程專業人才需求。我院圍繞學校的辦學定位和特色專業建設目標,認真總結專業辦學經驗,深入開展本專業人才需求調查和分析,進一步明確新形勢下本專業在人才培養中對于創新能力和自身素質要求,對人才培養方案不斷進行優化,突出專業特色。以增強人才創新性、實踐性、前瞻性和適應性作為根本原則,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和教學計劃,并做到持續改進,以保證課程體系和教學計劃適應企業、行業、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著重建設實踐教學環節,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強化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終身學習的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真正為企業提供高素質的對口人才。
1拓寬專業口徑,制定生物工程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
1.1準確定位生物工程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
緊密追隨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按照企業和市場需要不斷調整和重組現有專業,使生物工程專業更好的適應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另外要不斷拓寬就業基礎,著重增強創新能力和高素質的人才培養,改變過去專業意識強和“填鴨式”的知識傳授,按照社會發展需要使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更加合理。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知識結構體系。遵循“橫向拓寬,縱向理順,加強基礎,調整結構,更新內容,精簡學時,突出實踐”的原則,并根據吉林化工學院本科專業培養方案修訂的原則和意見,重新構建培養方案,使其更加符合人才培養需要,其主要特點是:(1)注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培養目標更加明確;特別是增加了本科生在讀期間,必須修滿4個創新教育學分,否則不能畢業;(2)明確主干課程的同時重點建設實踐教學環節;(3)拓寬專業口徑,把注意力放在創新能力的培養;(4)采用3+1模式,即大一到大三學年主要學習理論知識,大四學年重點進行實踐環節教學。新培養方案更加符合人才培養目標,有利于提高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符合新時代對于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要求,對于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基礎。由此,我們確定了生物工程專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具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具有扎實的理化知識、社科知識和人文素養;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具有學會學習和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夠掌握生物工程與技術領域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從而成為在該領域從事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以及生產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型人才。
1.2明確生物工程專業分類人才(研究型、應用型、復合型)培養要求
以“注重素質、強化基礎、拓寬口徑、增強能力、開拓創新”為教學指導思想,融業務培養與素質教育為一體,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為一體,融教學與科研為一體,培養素質高、基礎厚、知識寬、能力強和具有創新精神的生物工程技術人才,并對素質結構、能力結構和知識結構均做了明確的要求。對于素質結構要求具備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較高的文化素質、良好的專業素質和良好的身心素質,只有具備健全人格、人文素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發展成為高素質的人才。對于能力結構要求具備獲取知識的能力、應用知識能力和創新能力。只有具備這些能力才能在相關領域進行獨立研發和生產設計,才能運用創造性思維進行科研開發。對于知識結構要求具備自然科學知識、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工具性知識、專業基礎知識、生物工程專業知識、工程技術知識和管理知識。只有掌握這些基本的理論和知識才能熟練解決生產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才能成長為社會發展需要的研究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2注重課程建設,建立科學、可行的創新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體系,修訂與之適應的教學大綱
按照拓寬就業基礎和增強創新能力和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思路重新設計教學計劃,綜合考慮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的協調發展,改變過去專業意識強和各門課程相互獨立現象,增強不同學科間的交叉融合,積極推進教學內容和手段的改革。新的課程體系既體現了學科交叉融合和文理工滲透也體現了上下游技術結合。設置的課程選擇性更強,專業任意選修課由原來的.14門增加至20門,并且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突出各專業主干課程綜合大實驗的重要性,設置了《基因工程綜合實驗》、《細胞工程綜合實驗》、《生物分離工程綜合實驗》等綜合大實驗課程,并增加了《發酵工程課程設計》。增設文獻檢索與科技論文寫作、英語聽力課。同時修訂生物工程專業課程教學大綱。并確定重點建設《基因工程》、《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生物分離工程》等課程,每門課程均設課程負責人,由課程負責人制定本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及組織課堂教學。另外,加強教材建設,制訂“生物工程專業教材選用原則”,優先選用教育部獲獎教材、優秀教材、規劃教材、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引進國外優秀教材的中文譯本、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科學出版社近3年出版的教材。同時學院編寫了生物類優秀教材推薦目錄,供任課教師在征訂教材時參考。
3更新實踐教學內容,構建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實踐教學體系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而生物工程專業是生命科學從實驗室研究通向工業生產的橋梁。所以,我們高度重視實踐教學環節的建設,充分發揮科研的支撐作用,合理安排實驗課程、課程設計、專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教學環節,建立一定的研發訓練體系;而全程導師制的實施,進一步提高了大學生課外創新實踐活動的質量,貫徹了“全人教育”的思想,保證了本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
3.1結合生物學科特點,統籌安排實驗教學
生物工程專業原來專業基礎實驗課大多為驗證性實驗,這樣不利于交叉學科、前沿學科內容的引入,更不利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為此,重新構建了實驗課程教學內容,優化了實驗教學體系內容,增加了綜合和設計性實驗。將所有實驗課分為專業基礎實驗和生物工程綜合大實驗兩大類,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特點組織教學,突出實驗教學的綜合性和創新性。按照新思路,我們將生物學基礎實驗課程內容按基本技術、宏觀水平、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四個層次重新組合,優化課程體系,打破課程界限,內容合理銜接,由易到難,避免重復;將實驗課程分為學科基礎實驗、專業基礎實驗和專業綜合實驗三大類,使本專業的實驗教學具有基礎性、系統性、綜合性和先進性。另外重視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鼓勵學生進行獨立研究并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引領學生積極參與到導師的科研課題以及各種學術講座和Semi-nar形式的學術活動,這樣學生才能充分了解本領域的發展前沿,從而使其明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增強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最終成為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3.2建立“四個三”實踐教學體系,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實行“四個三”實踐教學體系,即三個實驗層次:宏觀水平、細胞水平、分子水平;三種實驗類型:基本驗證實驗、專業綜合實驗、研究設計實驗;三種教學途徑:必修實驗、開放實驗、創新實驗;三種考核方式:實驗習慣養成和基本儀器使用、實驗報告、實驗操作考核。通過“四個三”實踐教學實施使學生充分認識了各門課程的內在聯系,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推動了學生進行獨立研究從而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實現了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
3.3尊重教師科研背景,理論實驗同步建設
我們充分尊重教師的科研背景,使課程或部分教學內容與教師科研方向一致,使之能將科研成果及時融入理論與實驗教學。由主講理論課程的教師總體負責對應實驗課程的建設,使之合理銜接,內容融匯貫通,從而促進了課程的整合和理論、實驗教學內容的更新。
3.4技術方法合理綜合,內容與科研、生產有機結合
根據實驗內容的內在聯系,科學綜合實驗技術和實驗方法,基本技術不計學時學分,實行實驗室開放性訓練,合格者方可進入實驗環節。結合“本科生創新教育基金項目”引入科研成果和社會應用項目,為學生開出設計創新性實驗。另外導師將個人的科研成果進行重新設計轉化為學生能夠操作的綜合性大實驗,通過學生再現科研成果可使學生明白科研成果必須能夠復現并且經得起推敲,從而大大增強了學生的科研興趣。逐步實現了與教師科研課題相結合的基礎實驗技能化、實驗平臺多元化、實驗思維科研化、培養過程個性化的實驗教學體系。
4結束語
教育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奠基工程。教育的產品——人才已經成為未來社會的焦點,為此,如何培養出一專多能、幾專多能的高質量的人才來滿足形勢發展的需要,已是擺在高等教育面前十分突出的重要課題。目前部分高校也實行創新型、復合型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但是同一個專業只實行一種培養模式,一種培養方案,學生入校后,只能按照事先設計好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去學習,學生卻沒有選擇余地,結果導致同一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規格全國差不多。而社會同一行業用人單位對同一專業的學生要求卻不同,即雖然來自同一專業畢業生,其工作崗位性質要求是不同的,然而學生在學校培養規格基本一樣,這樣的畢業生就不能滿足社會同一行業不同性質崗位的需要。現實社會中,需要各種培養規格的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如研發型人才、技術型人員、專業管理人才、教學型人才等不同規格的各類人才。因此,必須對人才培養模式加大研究力度,培養不同規格的人才,以滿足社會和學生本人的需求,從而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進而適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場競爭。因此生物工程專業建設應抓住機遇創新發展,不斷地探索改革培養方案,最終實現培養生物工程領域研究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崔鳳杰,孫文敬,黃達明,錢靜亞.生物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的修訂與實踐[J].輕工科技,20xx,29(4):142-144.
[2]潘志明,孫林,周福才,等.生物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方案的實施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xx,51:268-269.
[3]江成英,劉曉蘭,鄒東恢,等.生物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J].高師理科學刊,20xx,33(6):118-120.
[4]張德華,江瑜,陳存武,等.應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框架結構與教改探索[J].皖西學院學報,20xx,27(5):53-56.
[5]付明,吳鏑,鄒娟,等.生物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構建[J].懷化學院學報,20xx,34(5):90-92.
人才培養方案 篇2
電子商務通常是指在全球各地廣泛的商業貿易活動中,在因特網開放的網絡環境下,基于瀏覽器/服務器應用方式,買賣雙方不謀面地進行各種商貿活動。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方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的主要問題
為什么電子商務人才缺口很大而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又很難就業?主要的問題是我國大部分高校早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上存在很大問題。
(一)培養方向模糊,課程設置欠佳。
電子商務專業雖然在中國開設已有十多年,但這個專業的培養方向依然存在較多問題比如定位不明確,缺少崗位群細分,缺少具體崗位能力分析,培養的依舊是“萬金油式”學生。這從各學校的培養計劃及課程設置上就能看得出來,課程設置只是計算機課程和經管類課程簡單的堆砌,學生在校期間學的課程多而雜沒有系統性,造成學生什么課程都蜻蜓點水般得接觸下,但又都沒有學精,最后由于缺乏核心競爭力而不被企業所錄用。
(二)實踐教學匱乏。電子商務是一個交叉性很強的學科,既有商務與管理內容,又有技術內容,既有一定的理論性又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所以對理論和
實踐要求都很高。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的電子商務試驗系統,但主要都是電子商務模擬實驗,通過這些模擬實驗雖然能使學生對電子商務有一個初步認識,但由于軟件本身脫離實際商業環境,再加之教師本身很少參與實際運作管理,課程的實習指導、創業指導都受到極大限制。并不能使學生感受到實際工作中電子商務的應用。
(三)師資嚴重缺乏。
師資是困擾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電子商務專業的教師基本都是從計算機和市場營銷等專業轉行而來的,在教學中雖能應付部分專業課,但是由于本身缺乏系統的電子商務學習,再加之缺乏電子商務實戰經驗,所以在教學的時候難免會顯得力不從心。
二、問題解決
(一)給電子商務專業一個明確的定位。
電子商務的特征決定了電子商務人才知識必須是復合型的,但復合型性決不意味著是一堆現有技術和商務知識的隨意組合。作為學院在培養電子商務人才時應給電子商務一個明確的定位,明白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的競爭優勢來自于什么。這樣在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定位上,就可以有依托行業,根據行業特點和要求,比如服裝電子商務、旅游電子商務、汽車電子商務、地產電子商務等,確定職業崗位,制定人才培養規格。這樣圍繞特定行業的企業對電子商務的需求專門設計。
既避免了人才培養目標上的“模糊不清”及“廣泛適應性帶來的不適用”等不足,又能讓高校學生在學習期間努力將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專業知識積累、電子商務應用技能向該行業看齊,繼而在就業時候沒有太大的難度。
(二)做活電子商務實訓。
1、增加校內實訓課程所占比重:電子商務專業本身是對實訓要求較高的專業,所以根據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要求,可以合理安排與理論教學相配套的實驗課,并采取多種實踐方式,加大實踐課程學時的比重,增強學生各知識層和多種技能的培訓。另外就是增加學生的商務類課程設計實訓環節;2、建立校內電子商務模擬公司,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學院可以建立電子商務模擬公司并選拔優秀的學生參與到組織與管理中,并進行崗位競聘,輪崗,這樣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強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就業技能,并豐富和充實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
更能夠加強學生的組織協調及社交能力,為學生走向社會提供實踐經驗;3、做好校企結合:作為學院應該同各類企業尤其是本經濟區域內有關企業加強合作。合作可以采取的形式有,聯合辦學,例如:企業網絡營銷推廣方案的'設計、企業電子商務的實施方案等等,使得學生完成實際項目的同時能夠完成課程的學習與操作,并獲得一定的收益,提高學生的動手積極性。
(三)加大力度培養師資隊伍。
在電子商務師資隊伍建設這,作為學院除了重視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外更應該重視雙師結構,應采取不拘一格的方式來擴充提升自己的師資隊伍。比如:1、從相關行業聘請實戰經驗豐富的電子商務人才充實到學校的教師隊伍中;2、鼓勵專職教師參與企業實際營運,每學期選派教師到企業中掛職鍛煉;3、加大教師培訓力度,選拔部分教師到更高的學府去深造,并鼓勵動員鼓勵教師進行一些創新型的教學改革。
總而言之,目前高校電子商務人才培養仍有很多突出問題,致使很多電子商務專業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作為高校應該認真分析在培養電子商務人才時存在的問題,采取合理的解決對策,提高電子商務教學質量。培養出真正“為企業所需,為社會服務”的電子商務人才。
人才培養方案 篇3
面對微電子產業在重慶市的迅猛發展以及對工業工程畢業生的旺盛需求,重慶理工大學通過改革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實踐環節來實現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采用教學內容更新、教師知識儲備和實驗實踐開展來具體實施,以期能夠培養出適應微電子產業需要的工業工程專門人才。
隨著世界經濟環境的變化,我國正在成為全世界的制造基地。隨著全球制造業的轉移,我國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大的制造業基地之一,并在國內的很多區域形成了相當規模的經濟圈。浙江省作為長三角經濟圈的核心區域之一,民營經濟發達,區域集群產業特色明顯。制造企業對工業工程人才的創新能力要求不斷提高,建立與制造企業需求相適應的具有創新特色的專業教學體系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保證。
通過對畢業生及用人單位的信息反饋和教學信息反饋,發現現有工業工程專業教學體系還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如缺乏行業背景導致培養目標不明確等。因此,探索新型的工業工程專業教學體系對高質量的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是非常必要的。現代工業工程是工程與管理結合的交叉學科,致力于培養既懂工程技術又掌握管理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在國外已有百年歷史,在我國也走過了將近二十年的發展歷程。眾多專家學者從不同側面對本學科的教學改革與實踐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
寧波大學的趙伐等人提出面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面向產業開放辦學,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與創業能力的培養,培養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1]。內蒙古工業大學的陳紅霞提出面向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新型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著重探討了該模式下人才素質特征、培養模式以及實現該培養模式的策略[2]。溫州大學的李峰平等人提出基于區域集群產業的視角的工業工程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從課程教學體系改革、畢業設計模式改革和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實現人才培養的對策[3]。
武漢科技大學的周敏等人提出工業工程專業ERP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在企業構建ERP實戰平臺、組建ERP研發團隊、產學研互動等方法培養ERP人才[4]。浙江工業大學的魯建廈等人提出基于制造業的工業工程專業教學體系研究與實踐,構建了以制造業為行業背景的,新型教學課程體系、新型教學方法體系、新型教學監控體系為主體的工業工程專業教學體系[5]。中國民航大學的李耀華提出了民航類工業工程專業建設的基本思路,對民航類工業工程專業培養模式,以及專業教學模式的實現途徑進行了深入研究[6]。華僑大學的戴秋蓮提出面向企業需要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實踐,結合該校的地域優勢和辦學特點,進行面向企業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具體的實施方案[7]。
靈活設置專業方向,使專業方向模塊的設置更加符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及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形成一批具有寧波特色的專業方向模塊,努力培養寧波地方經濟發展的緊缺人才;作為一所地方院校,寧波大學把自己的人才培養定位牢牢地鎖定在為地方服務這一目標上,腳踏實地凝練自己的人才培養特色,形成優勢,為兄弟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經驗和教訓。
一、背景介紹
(一)重慶將成為全國最大的微電子產品制造基地
近年來,隨著東部及沿海地區經濟高速發展,開始出現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供給趨緊、產業升級壓力增大、企業商務成本不斷提高、資源環境約束矛盾日益突出等問題,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升級已是大勢所趨,“騰籠換鳥”成為必然,微電子及其相關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趨勢日益明顯,重慶西永微電子產業園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應運而生[1]。
園區以微電子產業為發展重點,著力推動項目集聚和產業集群、產業鏈的形成,基本形成了四大產業板塊:以茂德8英寸芯片線、中電科技2條6英寸芯片線為代表的半導體產業;以惠普、宏碁等電腦巨頭重慶生產基地為代表的PC制造產業;以惠普GDCC、富士康、英業達、NTT、中科院軟件所等為代表的軟件與筆記本外包產業;以北大方正、科博達等為代表的電子元器件配套產業。未來三年,園區將形成年產筆記本電腦8000萬臺,產業鏈規模超過7000億元,進出口總額超過1000億美元,新增就業30萬人的產業集群,成為全國規模最大、對外開放水平最高的現代化微電子產品工業園區[2]。
(二)微電子制造業對工業工程人才的需求
微電子產品的特征是尺寸較小,并將繼續縮小,集成電路(IC)將發展為系統芯片(SOC),電路系統的設計和制造工藝緊密結合,適于進行大規模生產。同時,微電子產業是一個投資密集、技術密集、發展迅速的產業,融合了基礎科學、信息技術、精密加工、自動控制、機械電子等50多個學科的高新技術。從廣義上講,微電子制造可視為機械制造,但在產品加工精度、設備自動化程度上遠遠高于普通機械制造,產品的設計技術、制造工藝和管理方法也有別于傳統制造業[3]。當前,微電子制造業在市場競爭壓力下,從單純追求生產效率、加工成本,逐漸過渡到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迫切需要大量既懂工程技術又掌握管理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從事微電子制造系統的規劃與設計、生產計劃與控制、產品質量管理等,工業工程畢業生由于其專業特性(工程與管理相結合)能夠很好地滿足微電子制造業的人才需求。因此,培養面向微電子產業的復合型、應用型工業工程人才迫在眉睫。
(三)微電子制造業對現有人才培養方案的適應性提出了挑戰
重慶理工大學20xx年開辦工業工程專業,成立之初,考慮到學校立足兵工、服務重慶汽摩產業的背景,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方面,特別是在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教學環節方面主要圍繞汽摩產業進行設置,在教學大綱、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案例方面也教少涉及微電子制造的相關內容,現有人才培養方案難以滿足微電子產業對人才知識結構的需求[4]。
因此,我校工業工程專業在繼續為汽車、摩托車等區域經濟支柱產業服務的同時,如何調整和優化現有人才培養方案,滿足微電子制造業對人才的需求,是一個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二、需求分析
工業工程師在微電子企業可以勝任以下工作[5]:基礎工業工程 (工作研究)、設施規劃與設計、生產計劃與控制、工程經濟、價值工程、質量管理與可靠性、人因工程、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管理信息系統、現代制造系統。本文著重介紹以下四個方面:
(一)設施規劃與設計
微電子企業在制造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液體、氣體供應(品種可達一百種以上),管道、管線、支管、支線的布置極其復雜,其制造設備的價格也相當昂貴(每臺設備高達幾百萬美元),位置移動可能導致設備性能降低,甚至損壞,設施布局一經確定,難以進行改變。設施布置不合理,會增加搬運距離與搬運時間,增大在制品數量,延長產品在空氣中的暴露時間,加大被污染的可能性,降低產品合格率。因此,微電子企業對具有設施規劃與設計能力的工業工程畢業生非常渴求。
(二)生產計劃與控制
微電子產品的性能越來越先進,工藝越來越復雜,縮短工期、提高產品合格率成為微電子企業致勝的關鍵,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車間層控制的成效。車間層控制有兩類決策任務:一類是決定何時投人多少工件進入生產線,涉及生產速率、生產能力、定單信息、在制品數量,需要實時調度統籌處理;另一類是安排生產線中各類工件的加工順序和開始時間,涉及設備狀況、在制品數量以及工序流程。因此,如何通過投料控制和實時調度,充分利用現有人力和設備,縮短生產周期,達到最大化產出,是工業工程師必須解決的難題。(三)質量管理與可靠性
早期的微電子制造企業為保證產品質量,基本上以工藝檢測和產品檢驗為主要手段進行質量監控,這種事后檢測的方法只能檢驗產品是否合格,不能從根本上提高產品質量。如何使微電子產品制造過程始終處于受控狀態,實現實時監控和預測,從而達到發現異常、及時改進、保證工藝過程穩定,才是提高產品質量的有效方法,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統計過程控制)技術正好能夠滿足這種需求。SPC技術通過質量數據的在線和離線采集,實現對質量數據的及時、準確、有效處理,實時掌握產品質量信息,并進行反饋控制,最終達到保證產品質量的目的。
(四)人因工程學
微電子制造對人體通常存在三大潛在危害:化學物質危害、輻射和靜電危害、機械危害。除此以外,還有一些與人因有關的危害因素容易被管理者忽略,如“跌倒”、“與有害物質接觸”等,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微電子制造仍需要許多操作人員,從事物料搬運工作、檢驗維修工作等。如果人與系統界面做得不好,容易使人員操作不便、不舒適、費時、費力,還容易造成身體疲勞與肌肉骨骼的`傷害。因此,人因工程在微電子制造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視。
三、方案調整
(一)培養目標調整
改變過去單一面向汽車、摩托車等傳統制造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在繼續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礎上,通過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既懂微電子制造技術又精通微電子制造管理的高級復合型專業人才,緩解重慶市微電子制造行業對人才需求的壓力,拓寬工業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面,提高就業質量。如圖1所示。
圖1:培養目標調整
(二)理論課程調整
針對微電子產品制造管理人才應具備的知識結構,在兼顧到傳統汽摩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需求的同時,從兩個方面進行課程體系的改革:一是在專業基礎課中新增微電子制造方面的課程,比如微電子設計概論、微電子制造概論、微電子制造工藝與設備等;二是在專業核心課程中增加微電子制造相關章節并加大微電子相關案例的比重。如圖2所示。
圖2:理論課程調整
(三)實踐環節調整
實踐教學環節的調整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實驗教學,可通過資源共享或添加設備來滿足實驗教學的需求;二是生產實習,改變過去單一選擇選擇汽車、摩托車企業,現新增典型微電子制造企業作為實習基地;三是課程設計,將微電子制造工藝、微電子產品生產組織技術、質量管理技術等納入課程設計內容,促使學生掌握微電子制造企業的生產管理、質量管理、生產物流等基本知識和技能;四是畢業設計,根據學生在微電子企業的就業崗位,合理安排畢業設計內容,盡量與就業崗位大體吻合,以便畢業后能夠快速適應工作崗位。如圖3所示。
圖3:實踐環節調整
四、具體實施
面向微電子產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教學內容更新
為了順利實施調整后的人才培養方案,必須更新現有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掌握微電子制造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熟悉和掌握微電子元器件的基本構成、工作原理和流程,為學生將來從事微電子產品制造系統的規劃和計劃、生產管理、質量管理等奠定基礎。同時,還需要選定或編寫新的教輔材料來適應新的教學內容,但不能照搬微電子專業所用教輔材料,必須根據工業工程的自身特點進行選定和編寫。
(二)教師知識儲備
在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將大量充實微電子制造方面的教學內容,勢必對教師的知識儲備提出新的要求,可通過兩種途徑來滿足要求:一是自我培養,選派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到國內外一流大學進行專業培訓,同時鼓勵教師參與微電子企業的科學研究或實際工作,增加教師在微電子制造方面的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二是引進具有微電子制造背景的工業工程領域高水平師資,提高師資隊伍的專業水平。
(三)實驗實踐開展
要想讓學生熟練掌握微電子制造基本知識,懂得如何運用所學工業工程理論與方法對微電子生產系統進行設計和優化,實驗與實踐環節必不可少,可采取兩種辦法加以實現:一是加強與校內電子學院、光電學院以及計算機學院的交流與協作,建立聯合實驗室,實現優勢互補與資源共享。二是加強與微電子企業的聯系與合作,在微電子企業建立實訓基地,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共同培養具有微電子產業背景的工業工程專業人才。
五、結論
微電子制造業是蓬勃發展的新興產業,在未來必將成為引領重慶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支柱產業。因此,改革和調整我校工業工程專業現有人才培養方案,培養面向微電子產業的工業工程專門人才,對服務地方經濟,擴大學生就業面,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人才培養方案 篇4
第一部分 園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一、專業分析
(一)行業背景與社會需求
園林行業是近幾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對城市生態環境要求日益提高的社會大背景下,快速形成和壯大的新興朝陽產業。面對園林行業巨大的人才市場需求和同行競爭,及時調整專業設置,使園林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適應園林行業的人才需求,就可以抓住這一機遇,使市場需求和競爭優勢變成辦好園林專業的活力。
園林專業社會需求不斷升溫的原因在于,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綠色”意識在迅速增強。中國現代城鎮的快速建設雖已歷時二十年,在“量”上已達到一定的規模,就其“質”而言剛剛起步。今天的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園林綠化不斷被大眾和各級政府所重視,有效推動了園林城市、生態城鎮、花園式工廠、社區和公司的建設,園林景觀設計則貫穿整個建設過程。因此,對城鎮環境建設的重視,促使眾多園林公司、綠化苗木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出,展望未來的趨勢——園林專業人才所提供的專業服務將為更多人所需求。
近年來,青海省政府加大對城市綠化、沙漠化治理等綠色過程的投入力度,亟需具有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的園林技術人才,填補市場與社會人才需求的缺口。但反觀青海省園林技術人才的'培養現狀,開設園林專業的職業院校寥寥無幾,尤其缺乏對園林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高等院校培養的農林人才則對一線技術崗位缺乏興,導致出現人才斷層。園林公司、綠化苗木企業出現“招工難”的現象,只能雇傭沒有任何專業知識的農民工,造成整個園林行業技術工人專業技能欠缺、素質偏低、文化水平偏低的問題。因此,亟需在中職院校開設園林專業,注重園林行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為園林企事業單位輸送苗木花卉生產、植物景觀設計施工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緩解目前青海省相關人才短缺的嚴峻形勢。
(二)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園林規劃、設計與施工、植物栽培與養護的第一線工作人員。 (三)業務工作范圍
本專業畢業生主要面向城鄉園林綠化部門、城建部門、花卉生產企業、城市公園和森林公園,從事園林綠化工程規劃設計、施工與管理、園林植物及花卉的培育與養護、花卉藝術加工、盆景制作及養護、園林植物病蟲害檢疫與防治的工作,也可以自主創業或在其他企事業單位從事與本專業有關的技術工作。
園林專業所覆蓋的職業(崗位)群的劃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為依據。經分析研究,園林專業業務范圍涉及園藝技術人員、園藝作物生產人員等4個職業小類,
涉及花卉園藝工、盆景工、園林植物保護工等12個崗位。
(一) 知識結構與要求 具有必需的文化基礎知識。
掌握園林植物、景觀生態的基本知識。掌握園林植物繁育、栽培與養護的基本知識。 掌握園林規劃設計的基本知識。 掌握園林工程的基本知識。 (二) 能力結構與要求
掌握園林植物繁育、栽培與養護的基本技能。 掌握園林規劃設計的基本技能。 掌握園林工程施工的基本技能。 掌握盆景制作與插花技藝的基本技能。 具有園林管理的初步能力。 (三) 技能要求
本專業學生畢業時應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術等級證書,并達到相應的技能水
平。
三、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思路
(一)校企共同構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
按照園林技術專業崗位及崗位群的要求,遵循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規律和學習、認知規律,根據教育部對相關課程的要求,結合學校園林專業實際,課程體系由文化基礎課程、必修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三部分組成。基礎課程著眼于學生的職業生涯和可持續發展,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必修專業課包括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支撐課程兩部分,其中專業核心課程以工學結合的課程為主;實踐課程主要是針對就業領域。
四、教學組織與運行
1、采用多媒體教室,通過邊學邊實踐,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綜合練習的學習步驟,達到學必用,學即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定期課堂測驗。通過實訓加深學生對理論課的理解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2、以學生發展為本,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以適應快速發展帶來的職業崗位變化,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為適應不同專業及學生學習需求的多樣性,可通過對選學模塊教學內容的靈活選擇,體現課程內容的選擇性和教學要求的差異性。教學過程中,應融人對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意識的培養。
3、堅持“做中學,做中教”,積極探索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理論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與生產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相結合。引導學生通過學習過程的體驗等,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力,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
4、應重視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充分發揮模擬仿真、計算機、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應充分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創建適應個性化學習需要.強化實踐技能培養的教學環境,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條件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五、人才培養模式
本專業通過結合青海對園林人才的實際需求,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可概括為“一二三四、交替提升”模式,即“一個核心、兩條主線、三大模塊、四個環節,始終堅持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切實提高學生職業能力與素質。”其中一個核心即是以工學結合為核心,構建起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兩條主線相互交叉的課程體系結構,通過“專業認知”、“ 基本技能”、“綜合技能教學與實訓”三大課程模塊,按照學習、校內實訓、校外實訓、頂崗實習四個環節,實現了單一課程內乃至于整個課程體系中的工學交替,理論學習與實踐相互穿插、融合,有效的提升了學生的職業能力與素質,為學生的就業與職業生涯發展
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六、頂崗實習基本要求
頂崗實習環節是教學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安排在第五、六學期,是學生步入職業的開始,制定適合本地實際與頂崗實習有關的各項管理制度。頂崗實習的企業有健全的規定制度及基于職業制度及基于職業標準的員工日常行為規范,有利于學生在實訓期間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能真正地領悟到團隊合作精神,同時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兼職老師的共同指導下,以實際工作項目為主要實習任務,學生通過在企業真實環境中的實踐,積累工作經驗,具備職業素質綜合能力,達到“準職業人”的標準,從而完成從學校到企業的過度。
七、資格證書
1、獲得全國計算機等級證書;
2、通過花卉工、綠化工、植保工等工種的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獲得兩門以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頒發的中級工技能證書。
八、學生畢業要求
1、學生必須修滿一定的學分方可畢業。
2、思想品德合格。
3、至少獲得雙證(畢業證、專業崗位技能等級證及特種行業設備作業人員操作證)。
【人才培養方案】相關文章:
人才培養方案03-10
人才培養方案[精選]10-04
(精選)人才培養方案10-28
人才培養方案01-14
公司人才培養方案05-04
人才培養方案范文04-10
關于人才培養方案04-24
人才培養策劃方案05-15
(精)人才培養方案12-02
(推薦)人才培養方案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