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孔子學琴的故事及感悟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對某些事或人產生不一樣的想法,這時就可以通過文字的方式把這些感悟都記錄下來。不過,是不是寫起來就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孔子學琴的故事及感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孔子學琴的故事及感悟
從前,孔子跟從師襄子學琴。師襄子教了一首曲子后,孔子每日彈奏,絲毫沒有厭倦。過了十天,師襄子說:“這首曲子你彈得很不錯,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說:“我雖學會了曲譜,可還沒有掌握一些高難度的技巧。”
又過了許多天,師襄子說:“你已掌握了彈奏技巧,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說:“我還沒有品味出這首曲子的神韻。”
又過了許多天,師襄子說:“你已領會了這首曲子的神韻,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說:“我還沒體會出作曲者是怎樣一個人,尚未深入他的內心世界。”
又過了很多天,孔子莊重地向遠處眺望,說:“我現在知道作曲者是什么人了。這人長得黑,身材魁梧,胸懷大志,要統一四方,一定是周文王。”師襄子聽后,立即離席行禮,說:“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我們學習應如“孔子學琴”般深入。有些人看書總是看一半,這本讀了幾頁,又翻翻那一本,那本掀了幾章,又換另一本……這樣一來,書桌上攤滿了要讀的書,可是一本也沒有讀完。曾國藩說:“桌上不可多書,心中不可無書。”否則,桌上放的書太多了,說明你心不專一,肯定學不好、學不精。
有人可能問:“既然讀書要專一,那我們上學時,同時要學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等好幾門功課,這是不是不合理呢?”也不是。剛開始學文化知識時,需要對各種學問廣泛涉獵,以增加自己的見識。但到了最后,還是要專學,像現在的大學,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專業。
實際上,學佛也要如此。剛進入佛門時,對顯宗、密宗,包括世間知識,都要廣聞博學,以博采眾家之長。然后在此基礎上,你可以選擇一門專修,要么念佛,要么參禪,要么修大圓滿。就像一個人,從小學到高中的知識全部學完后,上大學時可以鉆研自己的專業,因為他已經學過了語文、數學、物理等各種學科,故從中選出一門“專”學即可。但如果沒有這些基礎,他從未學過數理化,那即使讓他去“專”,他也不一定“專”得進去。我們學佛也是同樣,先要通過廣泛聞思,遣除相續中的各種懷疑,然后聞思到量之后,就應像無垢光尊者所說,所知猶如天上繁星般學不盡,故應選擇最具有實義的法,終身行持。因此,藏傳佛教也提倡專修。
《莊子》中說:“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一個人若懂得太多了,有時會流于表面、博而不專,考慮問題時也特別復雜,給自己徒增困擾,如此一來,煩惱會越來越多,痛苦會越來越大,最后連自己都救不了,更何況他人了?這樣的人好像什么都學過,但真要他去做件事,又什么都不行。誠如薩迦班智達所言:“智者學習諸知識,究竟一門通世間,愚者雖是見識廣,不能照明如星光。”
對于這種“多才多藝”而又樣樣“稀松平常”的人,《荀子》中講到了一個很好的比喻——鼯鼠。書中說:“鼯鼠五能,不能成一技。”它能飛,卻飛不過屋頂;能攀,卻爬不上樹梢;能游,卻渡不過小水溝;能跑,卻趕不上人走;能藏,卻蓋不住身體。“鼯鼠有五種技能,但沒有一樣拿得出手,這是它的悲哀。有些道友背書也是如此。《親友書》背了一點,《中觀莊嚴論》背了一點……每部論典都只背了一點,沒有一部是從頭到尾背完的,最終自己一無所成。
因此,學習任何知識,應圓滿以后再放下。《君規教言論》和《入菩薩行論》中都講過,做事情要先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否則,如同走路時一只腳尚未站穩,另一只腳就抬起來,這樣人會跌倒的。
學習不在多,而在于精。希望大家學有所專、修有所成,切莫像野牛吃草一樣,貪多嚼不爛,好像什么都懂,但什么都不精通。
基本信息
孔子學琴,是指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云《文王操》也。”
學琴過程
一般要經過:
1、讀譜,熟悉全曲風格和大致結構,并熟記下來;
2、不斷琢磨,反復咀嚼,一段一段學習、體會,在磨練中達到技藝純熟,并掌握樂曲的內在韻致,把握樂感;
3、完全將樂曲融化在心,徹底理解音樂的內涵與意境,得心應手,再將它表達出來;這樣幾個階段。然后,音樂才會隨意之所至,自然地從心中流淌而出,而不再圄于技藝雕琢的包袱。這個過程中技藝的增進顯而易見,一般也不會被忽視,而對于反復咀嚼,找到音樂本身的韻致、樂感,完全消化,融入音樂的境界這個過程卻是唯知音者知,孔子的善學可見其知音之深,也可見孔子作為文王、周公一系的中國上古文化人文傳統的繼承、整理和弘揚者,其志意、心性與古圣賢的心心相印、一脈相承。
典故出處
《史記》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史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作者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人,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被后人尊為“史圣”。他最大的貢獻是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的史學巨著《史記》,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譯文
孔子向師襄子學琴,學了十天仍沒有學習新曲子,師襄子對他說:“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已經熟悉樂曲的形式,但還沒有掌握方法。”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會彈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會曲子的意境。”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領會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還不了解作者。”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神情儼然,仿佛進到新的境界:時而神情莊重穆然,若有所思,時而怡然高望,志意深遠;孔子說:“我知道他是誰了:那人皮膚深黑,體形頎長,眼光明亮遠大,像個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撰作這首樂曲呢?”師襄子聽到后,趕緊起身拜了兩拜,回答道:“老琴師傳授此曲時就是這樣說的,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原文注釋
鼓琴:彈琴。"師襄子":衛國樂師。
進:進展,此指不再學習新的曲子。
益:加,增加,此意同"進"。
數:規律,這里指演奏的技巧。
有間:過了一段時間。
志:志趣,意旨,樂曲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為人:作曲的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穆然:默然,沉靜深思的樣子。
怡然:和悅的樣子。"怡",高遠的樣子。
黯:深黑。
幾:通"頎",頎長。
望羊:亦作"望洋",遠視的樣子。
四國:四方,天 下。
辟:通"避"。辟席:即避席。古人席地而坐,離座而起,表示敬意。
《文王操》:周文王作的琴曲名。
【孔子學琴的故事及感悟】相關文章:
孔子學琴的故事及感悟01-17
《孔子學琴》教案09-09
孔子學琴說課稿11-03
《孔子學琴》說課稿12-26
《孔子學琴》教學設計05-30
《孔子學琴》的啟示作文10-25
學琴的感悟作文10-14
孔子學琴讀后感04-30
孔子學琴優秀讀后感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