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彷徨》讀書感悟(通用13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隨著經歷的不同,而對某些事或人有不同的感悟,順其自然的,我們就可以寫一篇關于感悟的文章。那么,感悟的文章一般都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彷徨》讀書感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彷徨》讀書感悟 篇1
記得在我孩童時,曾讀過一些魯迅的小說,可能那時年幼,看不懂它們,近幾天,我重讀了《彷徨》,讓我深深地感到先生那種深沉、憤慨,猶如匕首投槍,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復雜心情。
《彷徨》收錄1924年的《祝福》、《在酒樓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獨者》、《傷逝》、《離婚》等,共11篇。
《彷徨》雖然反映了魯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悶,更多的注意了知識分子的痛苦和掙扎,但也表現了他不斷探索真理、尋找出路的可貴精神。同《吶喊》相比,《彷徨》較多的流露了作者當時憂郁、彷徨的情緒,但對于社會的分析和批判同樣是清醒和深刻的。
《彷徨》中有關農村題材的作品,都是表現農村婦女命運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劇性命運,是對封建禮教“吃人”的又一次有力控訴。《離婚》是魯迅先生最后一篇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小說,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后農村的'現實,表明農村婦女的命運并沒有改變。《彷徨》貫穿著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最觸動我靈魂深處的是《祝福》和《傷逝》這兩篇。
《祝福》是《彷徨》中的名篇,里面有一個我們眾所周知的人物——祥林嫂。她作為一個受侮辱,受迫害,被剝削,被奴役的中國勞動婦女是富有典型性的,她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她的生活遭遇,思想軌跡及被扭曲的性格充分暴露了舊社會對勞動婦女的深重壓迫,尤其是精神捶殘。
《祝福》把目光關注于農民身上,深刻地展示了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和農民的現狀,揭露了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兇殘本質。祥林嫂的悲慘命運表明在這個社會中窮人無福可祝,無福可言,也表明這社會的冷酷、麻木。而這一切,正反映了先生對這種氣勢,對這一社會的強烈不滿,厭惡以至憤怒。
《傷逝》是先生唯一一篇愛情小說。真的是大家手筆,有很多真理的光芒閃爍。“人必須活著,愛才有所附麗”。生活是第一要素。人首先要能好好活著,才能言愛。有愛,并不等于有牛奶和面包。子君和涓生愛的破裂重要因素就是現實生活的壓力。好在今天的女孩子比子君更幸福的是經濟上獨立了。所以,女孩,當你在愛和事業中面臨選擇時,千萬記得,沒有事業的愛猶如無根之萍,多半會飄蕩出你的視線。有立足之本才有愛,這是最基本的道理。
《彷徨》是先生目擊了“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協性,又一方面正在“轉變”,社會的力量需要有人領導!然而曾被“新文化運動的”所喚醒的青年知識分子則又如何呢?——在這樣的追問下,產生了《彷徨》。在這方面,主要表現了那些從黑暗中覺醒,滿肚子不平,憎憤,然而腦子里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與牢騷喂哺自己的靈魂,但同時肩負著舊時代的重擔,偏見,愚昧,固執,虛無思想,冒險主義,短視,卑怯,——這樣的人們。
《彷徨》中有不少熱情向光明的人物,但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夢想著深山大澤叢林伏莽的“消生”。現代人不能沒有缺陷,因為現代人是前代人的后代,而且是長期被壓迫下的人們的后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所包圍,被種種偏見與愚昧包圍。但是,先生并不以為這種缺陷是“命”定的,是天老地荒終日如斯的,正因為他并不信永遠會如此,所以他要無情地剝露這些缺陷的所以然與根源,也正因為他不信,所以他借著“無有”寫他的渴望,而《離騷》的句子——“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的渴望的暗示。
讀著《彷徨》,我感到一陣陣的痛苦,為那時凄慘的現狀而痛苦,為那時麻木的人群而痛苦,然而在這痛苦之中,我又為有先生這樣清醒的人們而感絲絲安慰。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鐵肩擔道義”的勇者,獨立潮頭,振臂呼喊,這樣,時代才有希望,歷史的車輪才能向前推進!
《彷徨》讀書感悟 篇2
魯迅出生于浙江紹興的一個香門第,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是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他在中國是一位地位獨特的作家,大多數人都承認他是最重要的現代作家之一。
他的文筆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學的奠基人。
他的小說使用富有創造力的形式對中國人的國民小生,中國社會的弊端予認深刻的闡釋,是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識分子。
他一生作品很多,有小說,散文詩,回憶和雜文等,代表作有《彷徨》,《吶喊》,《故事新篇》,《野草》,《花夕拾》,《南腔北調》……
他前期的小說沒有離奇曲折的劇情,以清末明初的底層百姓生活為主,注重細節描寫,能在點滴間以白描手法鮮明刻畫人物,并挖掘微妙的心理變化,主要表現底層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艱辛;后期作品則以借歷史典故映射現實生活,風格從寬充裕,幽默灑脫,于前期大不相同。
《彷徨》是作者記述的平時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瑣事和所聞所感,以及對往事的一些追憶,通過文字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看法,對當時社會的評論,無形中也對未來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和美好的祝福,希望構造一個理想的世界。
《祝福》講的是作者在年底回到故鄉魯鎮,在拜訪老朋友時偶遇祥林嫂,描述了祥林嫂當時的凄慘現狀導致了死亡,又介紹了祥林嫂的背景以及悲慘命運,心中產生了一些疑慮,后來在朦朧中,隱約聽到遠處的爆竹聲連綿不斷,這“祝福”聲似乎成一天音響的濃云,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市鎮。
在蘩響的擁抱中,也懶散而且舒適,從白天以至初夜的疑慮,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空了,只覺得天地圣眾歆享了牲醴和香煙,都醉熏熏的在空中蹣跚,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
《幸福的家庭》敘述的是作者想靠撈幾文稿費來維持生活,他認為做不做全由自己的'便,那作品,像太陽的光一樣,從無量的光源中涌出來,不像石火,用鐵和石敲出來,這才是真藝術。
那作者,也才是真的藝術家。
于是,他擬定了“幸福的家庭”為題,開始寫文稿,他以現實生活為基礎,進行想象,將自己理想中的幸福家庭展現在文字間,不斷地將現實與想象進行比較。
《傷逝》中回憶了涓生與子君熱烈且純真的愛情故事,記述了他們由相愛到同居,度過了一段幸福且忙碌的時光,可安寧和幸福是要凝固的,永久是這樣的安寧和幸福,在無言中,似乎又都感到彼此的堅韌倔強的精神,還看見從新萌芽起來的將來的希望。
《彷徨》讀書感悟 篇3
彷徨是苦悶的,彷徨時迷茫的,彷徨時無處宣泄的,彷徨就像游走在荒野上的孤魂,不知該何去何從,不光是身體的無歸無依,更是靈魂的無法寄托。
二十年代的中國,黑暗、混亂、動蕩不安,滿目蒼夷,熱血青年奮起反抗,期望著改變這個千瘡百孔的舊世界。“有的隱退,有點高升,有的前進。”魯迅當時像布不成陣的.游勇那樣“孤獨”和“彷徨”。曾經,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總是在未來,而不是在現在。他在《彷徨》的書扉頁上用了《離騷》的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又表現了魯迅先生是十足的智者,是堅強的斗士,雖然彷徨,雖然苦悶,但仍然求索,不輕眼放棄,仍然在鍥而不舍地抨擊著封建社會,表現了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他的人生是一個圓,有彷徨,有苦悶,但沒有放棄。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如此,在生活的重壓下,總是會有那么一點多多少少的沉重感。壓力來源于責任,和期盼,承受,是我們面對壓力的唯一方法,我們承受著親人的與好友對自己寄予的熱望和要求,我們承受著人生變故中的各種打擊和煎熬。
生活在一個比較民主,相對自由的世界的我們,承受著我們這一代的“承受”。有悲傷,有淚水,有歡樂,有笑顏,但作為中國的花朵,我們應該抬起頭,挺起胸,呼吸一口新鮮空氣,向我們的魯迅先生一樣勇敢地前行!
《彷徨》讀書感悟 篇4
如今都市生活籠罩在一片霧霾之中,人們是否感到彷徨,不為人所知。但在封建時期的舊社會中人們身處一個烏煙瘴氣的社會卻不自知,唯有那新文學一派的人意識的了,在那個“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社會中,新文學的代表人物——魯迅先生為世人感到彷徨。
無論是魯迅本人,還是他筆下的人物,都是在看與被看中所彷徨的。魯迅先生少年時懷著一顆救國的心到日本留學,一開始的他以為國人的病是可以靠醫學可以救好的,可是,在他看到日本人處決中國人的時候,日本同學看不起中國人,他醒悟了中國人患的病是心病,他毅然決然的放棄了在日本繼續學習的機會,回到國內,通過文字來喚醒國人的靈魂。他在看與被看中覺醒,棄醫從文。
細細想來,魯迅筆下的人物也大體實在看與被看中反映社會。“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郁的日子將會過去,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要來臨。”祥林嫂無疑是魯迅筆下著名的人物,她一開始期待這美好的生活,但卻在一次次無情的遭遇中失去了對生活的期望,最終走向死亡。祥林嫂一開始是五叔家的幫工,日子過的還算不錯,但她的婆婆卻讓她改嫁,最后喪夫喪子,被人看的目光也不一樣了,原本以為捐個門檻就可以洗清罪過的她,最后還是慘死街頭。與其說殺死她的是寒冷,不如說是世人的目光,她失去了原本應該屬于她的東西,人們的.目光使她生活在冷漠與無情之中。
我們永遠無法掙脫生活。魯迅冷冷道來,鋪開了生活絕望的巨網。網中的人可以選擇掙扎或不掙扎,而結果都是一樣的。灰暗的調子挾著濕冷的風席卷而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在生活的泥沼中淪陷,無論他或她以何種姿態與生活對話,無論他們是逆來順受地妥協麻木不仁地順從還是孤獨地守望心靈月亮。而魯迅站在高處,熱腸掛住,冷眼看穿,如一個造世主看著他的子民們匆匆奔赴命運既定的悲劇走向。
孔乙己也是魯迅筆下一個栩栩如生的角色,咸亨酒館是他經常去的地方,他雖然是個讀書人,但卻始終與功名無緣。魯迅先生用第一人稱的視角將孔乙己這個人物逼真的描繪了出來,孔乙己最后因為偷竊被人打斷腿后最后一次出現在咸亨酒店了,之后就再也不見蹤跡了。是否真有孔乙己這個人,現在也無從考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那個時代,像孔乙己這樣的人物絕不在少數,魯迅先生深刻的剖析了當時的社會現象。
他佇立在蘇醒了的人群的最前端,以筆為劍,刺向敵人的心窩,為棍,敲擊麻木沉淪的國民,為桿,撐起中國血染的希望大旗,他點燃了希望的火焰,打破了固執的鐵屋,喚醒了沉睡迷茫的靈魂,這就是一代文豪——魯迅和他的作品《彷徨》。
《彷徨》讀書感悟 篇5
《彷徨》中共收了《祝福》《在酒樓上》《傷逝》等11篇小說。作品表達了作者徹底的不妥協地反對封建主義的精神,是中國革命思想的鏡子。劉雨辰同學讀后感慨良多,并且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魯迅先生的名字,大家肯定耳熟能詳,這個暑假我讀了他的一本小說集《彷徨》。《彷徨》共收錄小說11篇,其中讓我感受最深是《祝福》,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祥林嫂。
小說講述的是一年冬初,四叔家新換了一個女工,叫祥林嫂,她做事麻利,很討四嬸的喜歡,然而不久衛老婆子領著一個據稱是祥林嫂婆婆的'女人來結算祥林嫂的工錢。很快,四嬸就聽說祥林嫂被捆起來,塞進花轎嫁給了山里的賀老六家,彩禮八十吊錢全讓婆婆用去給小叔子娶媳婦了。祥林嫂本來過著好日子,誰知丈夫因傷寒去世,兒子又被狼叼走了,于是只好又回到了四叔家做女工,但是干起活來卻大不如前了,而且會經常向別人訴說她的悲慘故事。漸漸的鎮上所有人都能背誦她的故事,也看不起她,最終祥林嫂被趕出四叔家,因生活貧窮而死。
這篇小說對我感觸很深,從中體會到了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痛苦,更體會到當時社會上女性地位的卑微。祥林嫂之所以最后落得那樣下場,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她是一個女人。她之所以被婆婆學給山里人,就是因為女人地位低,沒有發言權,把她賣了正好能給小叔子娶媳婦。這在現代看來是很沒有道理的事情,但祥林嫂婆婆的做法卻被他人稱贊,夸他精明。
小說中所發生的一切在我們現在已經不可能發生了,但在當時卻普遍發生,所以我們不能浪費現在的好生活,一定要珍惜當下,記住好生活的來之不易。
《彷徨》讀書感悟 篇6
已不知多少次翻看泛黃的書頁,這本《吶喊·彷徨》的合訂本已在家珍藏了多少年。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時期,看魯迅先生的作品,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朱光潛先生曾將“此身、此地、此時”作為他的座右銘,而再讀本文,“迫害狂”昆仲的形成也可以用這六字概括。
“此身”,昆仲的.出身便是在這樣的家庭,這樣的村落。趙貴翁與趙家的狗讓主人公坐立不安,哪怕是一個笑容都讓人打顫,孩子們也被教導用異樣的眼光看人。此時的我僅以為主人公是“迫害狂”,無惡不作。狼子村的佃戶因為饑餓吃人,從古到今的書縫爬滿“吃人”的小蟲,陳老五、何先生甚至親生大哥都滿眼饑餓。其實,主人公并非無惡不作,而是飽受煎熬。
“此地”,昆仲所存在的這塊地已經不像是正常人生存的領域。他日記中的內心獨白:“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懦,狐貍的狡猾”,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開始無法理解,看似“匪夷所思”,但了解了主人公所處的環境,這種人性的扭曲卻又在情理之中。
“此時”,昆仲生活在一個封建而又沒有人情味的時代中。蒼涼的社會擺在主人公面前,主人公是要被吃的弱勢群體,其他人都在偽裝,想方設法接近主人公從而達到“吃人”的目的。主人公很無奈也很無助,他無法把自己從社會的泥淖中拖拽而出,也無法逃離,他被困住了。整個社會悄悄在變,人心也在變,“吃人”的方式亦在變,但“吃人”的本質未變。“聰明”的人們學會“借刀殺人”,他們千方百計折磨主人公,讓他的生命消耗殆盡,從而自生自滅。人們會狡黠地笑,他們害怕從“吃”變為“被吃”,他們不會承認“吃人”的罪行。
《彷徨》讀書感悟 篇7
《吶喊》是魯迅先生是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揚時期所作,作品真實的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日子,揭示了種種層次的社會矛盾,對封建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日子的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愿望。
其實在讀完《吶喊》的第一感覺,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自責,我自己有點奇怪為什么會這樣?經過我的思考后,我發現,以前人的觀念真的讓人不可理喻,我常常跟我身邊的人說,如果我生在那個年代,我一定象孫中山那樣,對人們的思想進行徹底的教育。
我對《吶喊》中的.阿Q正傳,比較感興趣,尤其是阿Q,我覺得那樣的年代里像啊Q這樣的人是少之又少,在如今發達的21世紀,也幾乎沒有象啊Q的人了,其實我還是挺佩服啊Q這個人物的,時代雖然拋棄了他,但他并沒有放棄了自己,而是不斷的努力活下來,也許有人會說茍且活著還不如死,但是,生命是第一位啊,沒有生命許多都是空想。
如今,像這樣發達的21世紀,我想很少有人想到曾經那么愚昧的國民了,可是,你們有沒有想過至今還有那些愚昧的國民的存在,也許有人會覺得不可思議,但這的確是真的。
在那些偏遠山村的人們,因為接觸不到先進的文化教育,以至仍然保留著以前的各種封建習俗,這一點也不奇怪,社會有進步,而他們似乎日子沒有多大的改變,以后,我們要做的還有更多的,包括教育和傳統,分辨傳統和封建的區別,
未來的日子里,我們除了自己要好好的活著之外,也要幫助別人好好的活著,因為我們的社會在進步。
《彷徨》讀書感悟 篇8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會有那么一點多多少少的沉重感。其實,彷徨主要源自于責任、期盼和壓力。因而,承受便是生命的一種需要的方式了。我們不可能也決不能無任何負載地來往與世,做為人,必須有所承受,承受我們需要承受的東西。在這現實與理想的王國里,我們承受著親人與故人對自己寄予的熱望和要求;在生活路途上,我們承受著來自世俗的各種惡意和善待;在情感的海洋里,我們承受人生變故中的各種打擊和煎熬。
當我們覺得自己快要承受不起時,就會感到周身的血液如禁錮在壇子里的葡萄酒,有一種想把這壇子打破的沖動。
其實,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問題很簡單,人們從懂事的`那一天起,總在努力學習適應環境,努力做到與別人和諧相處。但恰恰忽略了一點:忘記了學會與自己快樂相處。而正是在這一點,才導致了我們種種的煩惱與痛苦。
這個時代比以往更看重個人的價值取向和人生奮斗的精神,每個人面前都隱伏著萬千機遇,而最大的機遇卻是洋溢于你生命中的樂觀和歡喜。“縱然是漂流四方,也要邊走邊唱。”自覺地享受著實在的生活,又被高遠的希翼所牽引,那該是如鳥在林的快樂啊——所有的樹木清風都適合你。彷徨讀后感 我們的心靈是脆弱的,需要經常地鼓勵與撫慰,長長自我激勵,自我表揚,會使自己的心靈快樂無比。
一個人只有時刻保持幸福快樂的感覺,才會使自己更加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只有快樂、愉悅的心情,才是創造力和人生動力的源泉。只有不斷給自己創造快樂,與自己快樂相處的人,才能遠離痛苦與煩惱,才能擁有快樂的人生。
《彷徨》讀書感悟 篇9
輕輕地,走進那個多災多難的季節,擠一滴生命的翠綠,涂滿不堪回首的往事。他,就是魯迅,黑夜中孤獨的探索者,為與黑暗的抗爭耗盡了他滿腔的熱血,讓我們這些后來人帶著幾縷彷徨走近他吧!
魯迅先生生活在一個新舊交替、非常黑暗的年代。雖然,辛亥革命的爆發是令人振奮的,但畢竟它沒能成功,中國還是陷入了混沌狀態。魯迅,他懷著一顆無私的愛國心,徘徊于黑暗中,苦苦追求民族的希望與光明。
他緊緊握著戰斗的`筆桿,冒著彈雨毒硫,堅強地、英勇地、不屈地戰斗著。當然,魯迅的這種“希望”與他當時的思想有很大關系。因為他是一個進步者,認為社會總能向前發展。我們暫且將這種思想放在一邊,不去評價它的對錯。然而單是有這樣一種精神,一種希望就是很可貴的。
人的一生,挫折是常會有的事情。當你經歷痛苦的時候,能將一粒希望的火種埋在心間,那么夢想的烈焰會為你照亮前行的路途。我們需要這種“樂觀”精神,這是治愈一切心靈創傷的靈丹妙藥。魯迅先生含著這顆靈丹耕耘在一個黑色的年代里,在最困頓的時刻它執著地發揮著效力。許多人心中也懷有希望的種子,但他們不具有魯迅先生的“韌的精神”。當挫折來臨時,他們心中的希望之火就被熄滅了。可見,這種精神不是每個有“火種”的人都擁有的,只是魯迅才有的獨一無二的品質。
“一切是死一般的寧靜,死的人和活的人”。死的人長眠于地下也當安息了,因為活下來的人點燃了希望的燈火指引更多的人踏上生的路途,因為更多的垂死的人被救起,活在希望的世界里。這就是魯迅先生的思想本質。
此時,我想靠近彷徨著的魯迅,與他一同守望著閃亮的希望,在漆黑的長夜中戰斗,迎接新的黎明!
《彷徨》讀書感悟 篇10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魯迅先生寫的小說集——《彷徨》。
這本書,我剛開始滿懷期待,后來看完內容,我感觸頗深。期待什么?當然是對魯迅先生寫的內容的期待,悲哀什么?是書中封建社會對人們產生極大的不利影響,讓許許多多的人在封建禮教的獰笑中步履艱難的走著,這讓我為那個時代的人感到不幸。
《祝福》是《彷徨》中我記憶最為深刻的。《祝福》中的祥林嫂,中年時期,靠為別人家做牛做馬來賺錢養家,老年時期,她為了彌補曾經一不留神弄壞的門檻,在別人家打工了幾年,這幾年的工錢才足夠她重修一個門檻。她一生為奴,印證了生活在傳統制度下的人。面對自己無法掌控的命運既悲傷又無可奈何、只能聽天由命的悲哀,然而上天好像與她開了一個玩笑,使她在這場玩笑中喪失了生命,以及她還未完成的心愿。
像祥林嫂這樣的人還有千千萬萬,她只是其中的一員,封建禮教的強制束縛,壓得他們喘不過氣,終究在這場拉與被拉的比賽中,失去了生命。相比之下我們是多么的幸福,沒有恐怖的封建禮教,沒有可以使喚你的雇主,可以自己掌控的命運,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是幸福的,是應該為之自豪的。
我們現在的生活不正是先祖以生命為代價所祈禱的美好未來嗎?古老的民族經受了一個又一個磨難才迎來了今天美好的曙光,所以我們要學會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美好生活,不浪費它的價值,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讓華夏民族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們體驗著陽光普照的美好生活,應該感謝社會所給予我們的,用我們的實際行動來回報社會。我們現在所能做的,就是好好學習開始。同時我們也要保持一顆永恒不變的心,一顆始終忠誠于國家的心,一顆效力于國家的心,一顆期盼更加美好未來的心。
《彷徨》讀書感悟 篇11
猶記得讀書時候,總是很討厭魯迅的文章。因為幾乎每篇都要有段落背誦,而不諳世事的我,始終不能深刻理解文中的內涵,對我來說,要背下晦澀難懂的文章實在是頭疼的很。心里暗暗發誓:如果不是因為掙學分,自己永遠也不會主動去看下魯迅的文章。
時過境遷,而我也已遠離了背誦課文的年紀。由于近些年吵得沸沸揚揚的'教科書改版的事件,魯迅的作品再一次站在了風口浪尖上,受到眾人的關注。或許有叛逆的成分,我開始主動去搜索魯迅的作品去重新閱讀。
經過了歲月的洗禮與沉淀,使我對生活、世俗,人情世故多了一些自己的理解與判斷。這些變化也讓我對魯迅的作品有了新的感悟,從不理解到懂得,甚至竟有部分認同。如果多年以后,再重新翻閱這些作品,相信我會從中領悟更多。
想要寫下《彷徨》中的部分文章自己的讀后感,只為歲月的紀念,多年以后,是否還會一樣?
《傷逝》:涓生,這個角色代表了那個時代甚至現在社會的很多人。自命不凡,天天子乎者也,仁義禮智信。用現代的話語就是自戀,超級自戀,紙上談兵的代表者。實際中自己卻不能遵守。在我的眼里,就是他一手把子君推向了死亡。
子君:千千萬萬個女性的代表,從民國到現代。在這些女性眼里,愛情超越一切,敢為自己的愛情赴湯蹈火,男人和柴米油鹽是她們生活的全部。如果有一天被愛情拋棄,生活也便沒有了意義。愛情是兩個人的生活,首先自己能活的好,才能使兩個人生活的好。
“我沒有負著虛偽的重擔的勇氣,卻將真實的重擔卸給她。”——《傷逝》
《彷徨》讀書感悟 篇12
在書城的那一夜,我徹夜未眠,卻不再彷徨。吃完晚飯后,我和媽媽吵了一架,兩人唾沫橫飛,互不相讓。吵了許久,我口干舌燥,摔門而去。口袋里還有一點錢,我去了24小時書城。我找了個靠窗的好位置坐了下來。這里可以看見月光,古樸的桌子上,還擺著一本魯迅先生的《彷徨》。
我很快的平復了剛才激動的心情,點了杯咖啡,翻開扉頁,魯迅先生的肖像在凝視著我。翻開正文,細細的品讀起來。混亂的時代,戰火和硝煙,黑暗和死亡,蒙蔽了當時人們的雙眼。魯迅先生筆下“彷徨”的人們,有的無知愚昧,迷信無能;有的欺壓百姓,魚肉鄉鄰;還有的消極無求,彷徨一生。《彷徨》和《吶喊》,都是魯迅早期的作品,反映了當時無知無能的人們生活在黑暗社會的`現實。而正是這部經典,能啟迪后人,使人不再彷徨。
夜深了,我合上書,凝視窗外,月光靜靜的如牛奶般灑在桌上,安靜祥和,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看著窗外的行人,彷徨的走進書城,又充實,充滿知識智慧的走出。又翻翻書籍:一個彷徨的黑暗時代,被偉人們的火光照亮,無知的人們不再彷徨,走向光明美好的新時代。再看看自己:一個彷徨的我,與母親吵架,在大街上閑逛,對學習漫不經心……
我決定了:不再彷徨!輕輕地把書放回書架,靜靜地品完剩下的咖啡,再真誠地向母親道歉。不能再彷徨了。
一縷月光,一本好書,一個啟示,使我尋回真我,不再彷徨。
《彷徨》讀書感悟 篇13
我特別喜歡看書,不管是社科還是文學都是我特別喜歡的類型。魯迅先生就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人。于是我讀了魯迅先生的《彷徨》。
首先解釋一下彷徨的大概一世就是猶豫不決。魯迅先生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彷徨》是魯迅先生目擊了“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協性,又一方面又正在“轉變”,社會的力量需要有人領導!
《彷徨》一共有是一篇文章,讀起來感覺都很相似。大多數只有事情了輪廓,大多數都是專注在人物的`情感和心理上的那份彷徨。
《祝福》中的祥林嫂好端端的人兒,被人嬉笑痛苦,她失去了丈夫和兒子,讓曾經有希望的人夢想幻滅。《長明燈》中的瘋子想把長明燈打滅,最后卻被他的叔伯長輩鎖在廟里的廂房中。《弟兄》中,對于弟弟的病,為兄所受的煎熬不是為弟弟的病而愁,而是怕弟弟傳染給自己而想把弟弟扔到街上去,哥哥的心里其實也是非常矛盾的。
這本書的主題就是彷徨,在當時的中國,從上到下都選擇彷徨,沒有人愿意真正面對。就連五四運動也有人在彷徨。《彷徨》貫穿著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中國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讀完彷徨我想到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有很多煩惱,這些事情也經常讓我們彷徨,以至于非常迷茫。我們現在生活的年代能夠自由追求幸福的生活,希望大家不要彷徨。
【《彷徨》讀書感悟】相關文章:
《彷徨》閱讀感悟07-21
《彷徨》讀書筆記02-22
《彷徨》學生讀書筆記12-22
彷徨讀書心得03-14
《彷徨》讀書心得個人范文12-22
彷徨讀后感04-29
《彷徨》讀后感03-18
彷徨的說說04-15
彷徨的句子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