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感悟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我們有時會因某件事或某個人而產生新的想法,這時就可以通過文字的方式把這些感悟都記錄下來。你看過感悟的文章嗎?知道要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被討厭的勇氣感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被討厭的勇氣感悟1
帶著好奇讀完這本書,讀了之后才發現,這本書簡直就要被書名埋沒了,非常值得一讀,沒有所謂尬吹,有的是滿滿的分享。這本書通過青年和哲學家對方對話的講述方式,一層層鋪展開問題,將阿德勒錯綜復雜的心理學與實際相結合,通俗的講解了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很多困惑,有些觀點是相當棒的,打通了我原本閉塞的思路,心靈思緒也變得敞亮起來了。
我們經常說活著好難,世界好復雜。但事實上有可能是我們看到的并非世界原有的樣子。如果我們覺得世界復雜,完全是因為我們把世界看得復雜了。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活在客觀的世界里,而只會活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里(世界上的種種東西都是與我們有關聯才有其價值的)。如果感覺目前眼前的世界是無比復雜的一團亂麻,我們其實是有可能改變自身讓世界恢復其簡單的樣子的。因為根本不在于這個世界怎么樣,而在于我們是什么樣的.人。就如同書中所提到的,同樣是18度的井水,在夏天感覺是清涼,在冬天卻感覺是溫熱一樣,水的溫度并沒變,改變的只是我們的主觀感受。
我們總會覺得很累,到了年齡就要考慮買車、買房、結婚、生娃、養娃等種種問題。特別是這個社會競爭越來越大,有很多城市里的家長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甚至從胎兒的時候就開始了雞娃的一生。我們為什么越來越累了,社會在前進,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便捷了,可為什么我們會越來越累了,不光我們累,孩子貌似也比幾十年的孩子更累了,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書中提到一個概念叫課題分離,我們只需要管好自己的課題就可以了,即“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怎么理解這個課題呢,我的理解是可以跟義務掛鉤吧,把每個人應負責的課題分離開來,每個人都只關注屬于自己的,這樣我們就能輕松很多,我們覺得很難,往往是被別人干涉了自己的課題,或者自己干涉了別人的課題。而怎么區分是誰的課題呢,方法其實也很簡單,只需要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由誰來承擔?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活在當下絕不是享樂注意的享受現在,而是聚焦此時此刻,認真而謹慎的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
被討厭的勇氣感悟2
上個月有幸拜讀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看完這本書之后,我直接將它列為我在上半年最值得讀得幾本書之一。這是一本有關阿德勒心理學方面的書,正如標題一樣,是一本給人勇氣的書。它采用對話體的寫作格式。我們正如書中的青年一般,20多歲的年紀,有一大堆困惑。書中的哲人用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一步步循循善誘,給人改變,做自身的勇氣。全書的內容一共有五夜的探討,一步一步由外入內深入人的內心世界,給人以啟發,直面自身內心世界的勇氣。第一夜是探討過去,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很重要;第二夜是探討煩惱的根源—人際關系;第三夜是理清人際關系,課題分離。第四夜是要有被討厭的勇氣,終點是共同體感覺。第五夜是活在當下,賦予自身人生意義。
我最喜歡書中第三夜里的一段話:“在人際關系上,別人如何評價你,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太在意別人的視線和評價,才會不斷尋求別人的認可。對認可的追求,才扼殺了自由。由于不想被任何人討厭,才選擇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換言之,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這本書與我而言,最大的感觸是:我可以選擇自身想要的人生,面對別人的干涉,要有被討厭的勇氣,這也是我在追逐自身人生中需要付出的代價。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涌流勇進,找尋屬于自身對人生意義的定義。另一方面,也給我想要改變的勇氣,不能因為害怕不被接受就停滯不前,堅定做那些自身原本就一直想做的事情,告別拖延,凡事都更堅定一些、自信樂觀一些。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被討厭的勇氣感悟3
之前說自己看過聽過這本書,但只能夠知道課題分離,知道分清是別人還是自己的問題,但沒有得到根本的感覺。也沒有真正的應用!
那重新回顧一下自己為什么想看這一本書,其實不是看書,更多的是自己無法靜下心來,去看一本書,覺得時間太長了‘,我沒法花費那么長的時間去領悟,所以選擇了去看解說,想要快熟吸取里面的知識。這就是靜不下心來,太過于浮躁,急于求成想去改變!!!這個很危險,因為世界上沒有捷徑可以走,當你盲目假裝的自信卻沒有自己內心真正的因為自己的閃光點而自信,所以是不牢固的,空虛的,一吹就倒。所以現在裝自信沒有成功后反而越發挫敗了!
因為你最近的情緒徹底內耗,你無法發現自己的價值,對自己全盤的否定,每天限制在自己的情緒里面無法自拔,覺得自己只有工作,工作就是我的全部,且只有這一份工作,可能我辭職之后就沒有其他工作可以做了。過度的擔憂自己的未來和對自己的過去思考,!因為急于求成,你想一下子讓自己變成另外一個人,徹底的成長,這些在被討厭的勇氣里面都能夠找到一個現對應的點。
那首先,這本書是一個自幼缺乏自信,出身學歷樣貌樣樣不出眾,比較自卑,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是比較消極的青年去找一個哲人尋求真理。以對話的方式展示在我們面前!他問的問題同樣也是我存在的問題,我覺得我這個青年就是自己,甚至我還有很多存在的問題。
中心觀點:我們要去承擔責任
問題:你覺得別人可以讓自己高興嘛?你可以讓別人高興嘛?
答:按鈕在自己手上,要自己把控自己的,自己決定按不按這個按鈕選擇開不開心!
一:會以為自己現在所發生的問題會去歸根于自己的性格,原生家庭,過去的經歷:那這本書里的真人并不會去推理回去式的問題,就例如大象在小時候被拴在鐵鏈的時候,他掙扎了三次都沒有掙脫,但但他長大之后,有力量的時候他不會選擇掙脫,因為他的信念中他就是掙脫不了,鐵鏈不需要做什么就依舊能把他束縛住。就好像我們的人生,很多人會把自己的一起失敗,挫折歸根于童年,家庭。都是你已經長大了,你已經獨立離開家庭了,那些以前發生過得事情,已經對你沒有影響了,是你自己選擇,他持續有影響,就想那個細細的鐵鏈,你有能力,你有主觀話語權了,但是你選擇不背責任,你根深蒂固于自己改變不了了,對自己不自信。
那這里批判了你一個點,就是你就是自己不想改變,你口頭想著改變,你改變的方式就是把一些怪罪于外界,你說你的今天一切都是你童年收到的創傷,你的性格,你的條件你的外界,你怎么多年積累出來的習慣,我想改變但這都是是我怎么多年形成的呀,我已經很焦慮了,你看我想改變已經想的這么痛苦了,這么累了,我已經真誠的為自己改變付出痛苦了。但 你的目的卻沒有改變!你只是在找各種借口來讓自己逃避,尋求安慰,想把責任怪罪于自己的過去,而不是去承擔責任,你在逃避,逃避,逃避!
二:你的痛苦和快樂都是你自己選擇的,是你自己的責任,是你自己選擇你快樂和悲傷,是你自己的課題,不在于別人。
自己是自己的主角,但卻好像一個局外人,沒有自我的責任和擔當,沒有自我的想法和訴求,有的都是對他人的要求。這就是對我們內心的心理邊界混亂所帶來的,不清楚什么是自己的課題,什么是自己的邊界,可看《被暴力溝通》丟了那個我,就是丟了溝通的權利,說話的主題里沒有我,是對自己人格的重塑。
三: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不要把期望放在自己的朋友該怎么做怎么做,別人要怎么做那是他的課題,你不應該把期望寄托在別人身上。對事物的期望也低一點,不要總想著這里能不能給自己帶來什么,你可以在這里獲得永久的工作機會,你的未來一定要是功成名就,要有什么可視的成績。我們來的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功成名就,只是來看花怎么開,太陽怎么升起,怎么落下,你跟家人的幸福時刻是什么樣子的!
四:心事重重,怨念頗深,對人生感覺到萬般不幸,對萬事覺得諸多無奈,非常急切想要換一個角色,幻想一步到位,今天和明天就是兩個人,換個活法。又一邊覺得我該如何做呢,對改變無能為力,我能有什么方法呢,我沒有任何的心理資源和條件?這個畫像是極其危險的,需要去調整的!!
這里是一個時間線的問題,就是過去和未來,唯獨不看當下。《活在當下,不畏過去,不懼未來》
過去:不要去過度的'把自己的一些都歸根到原生家庭,但我們已經長大了,我們完全有能力可以去保護那個小時候的自己了。
決定我們自己的不是經驗本身,而是我們為經驗賦予怎樣的意義!
歷史會存在影響我們,但他無法主導如何影響我們。就看你如何解釋你所經歷的一切。如果你不想被讓過去成為你的羈絆,你要明白,困住你的不是過去,而是你對過去的一個看法。
未來:對未來充滿焦慮,擔憂未來過得不好。未來就是一個一個當下構成的,當下即未來,未來即當下,未來不一定比當下有意義更光明,未來也不一定是充滿了令我們恐怖的不確定性。
改變對過去的看法,未來即當下,未來也還未到。所以你只有對現在有掌控。記住,活在當下!
一個是空間線的問題,就是什么是自己的事情,什么是別人的一個課題
五:過去并不糟糕,一定會有很多快樂的事情,未來也并不可怕,不會比現在更差勁,所以不要太過于去擔憂。好好珍惜現在當下的事情,當下即是未來,何為當下,今天,此時此刻,你為你現在面對的一件事情感到疑惑,你去思考,去感悟,想著去解決問題。這就是當下!
六:焦慮和抑郁的本質就是你對事物的失控感,來源于自我的價值感體系紊亂,想著操控一切,想著我必須要對其他人有用,我必須要出眾,只有這樣自己才能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這是一個病態的行為。這里例如你就覺得自己是個討好型人格的人,但其實不是,你只是正在走向討好型人格的一個人格傾向,所以你,現在還年輕,還處于一個形成的過程,社會角色還不多,那這個時候就應該及時糾正,調整!
你要趁著你還年輕,只是單純的一個社會公民角色的時候,去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存在的不完美的地方,需要改變的地方,在一個傾向的狀態就將其調整,通過學習改變的方法,應用到現實生活去改變,去強大自己的內心,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自己的人生邊界。讓自己在將要承擔更重的社會生活壓力時,你就會有資量去應對,而不是被動拖著不太健康的心理狀態模式進入到更多的社會角色里,結果這樣就會造成非常多的痛苦,所以你現在要做的不是逃避,而是去改變。你所逃避的都會在未來以更重的一種方式回饋于你。你還想未來繼續痛苦嘛??!
被討厭的勇氣感悟4
最近,讀完《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內心頗有感觸。
凡事都不會一蹴而就,總是要通過長期的積累,以達到足以爆發能量的那一刻。人生經歷的積累,決定了我們在“當下”能做的事,而我們當下所做的積極的事,無一不是在為未來獲得想要的幸福打基礎。不被那些痛苦的記憶束縛,但也絕無可能跳開所有經歷,單憑想入非非就能無往不利。否定人生經歷對個人“當下”的影響,等于否定自己人生經歷的真實存在,就是把自己架空在“幡然醒悟”的這個時間點,像是自己主動在向阿爾茲海默癥靠攏一樣,迫不及待地要把人生最珍貴的.東西刪除。因果從來都是相互依存的,并形成貫穿時間的鏈條。我們需要正視在鏈條當下的環節中自身所具備的能力和所處的環境,在限定的選項中做出合理的選擇。這是人生中最困難的一件事,但可以確定的是,把心靈和意志的力量作為主要參考是很荒唐的,客觀世界從來都不會為此做出妥協。
過去是珍貴的記憶,未來是熱切的期盼,此時此刻卻是轉瞬即逝的,讓你來不及思考。前一秒的思考影響著你的當下,當下的思考影響著你的下一個此時此刻。思考與行為,互為因果。三思而后行,成熟理智的行為大體上是滯后于思考的。直到當你暫停腳步反省自己時,或許才會發現蘊含在之前的“此時此刻”中的得失。這就是古人“吾日三省吾身”的意義。不論怎樣的哲學,都無法斬斷這樣因果的鏈條,就像無法斬斷時間一樣。過去是經驗,未來是引導,所以鼓吹“活在當下”的所謂“哲學家”們是不負責任的。那種生活態度,是不敢承擔完整人生的怯懦表現,是對真實生活消極的逃避,實際是以“簡單的人生”為借口,來掩飾自己的悔恨和苦痛,讓自己陷入無根據的癲狂的熱情中。
我覺得真實而勇敢的人生,應該是認識過死亡的真相后,仍然熱情積極地面對生活。不害怕回顧無法挽回的過去,坦然地接受在未來的某個時刻一切都會迎來終結,以最大的責任心對待發生在我們人生中的每一件事。至于人生的意義,相信每個人的看法會不盡相同。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最有效的潤滑劑即是“妥協”。不論妥協會令人如何卑微,如何使人不悅,它的效果立竿見影,每個人必然會使用這樣有力的工具通過犧牲某些“需求”,使自己的另外一些“需求”得到滿足。“需求”為自身,“妥協”向他人。“妥協”即會犧牲“需求”,就如同“得失”之間辯證關系,導致我們完全意義上的人生必然無法實現。
這即是我所洞察的人生,不論溫和還是殘酷,樂觀還是悲觀,但我覺得我能夠為我所知而感到幸福,一種有限卻坦然的幸福。
被討厭的勇氣感悟5
法國哲學家薩特說過一句話:“他人即地獄。”我們生活在社會環境當中,免不了受到家庭和社會關系的影響。他人的思想和觀點會塑造我們的人格。而本書《被討厭的勇氣》,不僅是阿德勒心理學的入門書籍,也告訴了我們如何奪回自我塑造的權利。
心理學兩大巨擘,阿德勒和佛洛依德的心理學是迥然不同。了解過弗洛伊德心理學的人們知道,弗洛伊德強調小時候的創傷會影響以后的性格。網上也有許多人控訴自己原生家庭的信息,認為原生家庭毀了自己的人生,更不用說還要孩子組成了“父母皆禍害”的討論組發泄情緒。然而事物是一體兩面的,有壞處必有好處,阿德勒心理學強調主觀改造世界的一面。比如說盲人在觸覺和聽覺上的敏銳程度要高于普通人。這樣來看“上帝為你關上一座門,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的說法是有道理的,古人也說過禍福相依。如果能用積極的角度來看待這些禍事,心靈也能回復平靜。原生家庭貧困的人固然沒有享受生活,可鍛煉了自己吃苦耐勞的能力。但如果一直抱著怪罪他人的念頭,認為自己的'失敗都是由他人造成的。這種自怨自艾又怨天尤人的觀念,將導致人不斷墮落。不要認為處于低谷就是壞事,能從地獄中爬出來的人,一定比常人更容易登上高峰。
其實回過來思考佛洛依德這個人,他研究得最多的是精神病人。用研究精神病人的理論為自己的墮落找借口實在不是一件理智的事情。在心理學上,阿德勒支持目的論,佛洛依德支持原因論。佛洛依德的“原因論”,認為現在的結果是童年時種下的因,是過去時。而阿德勒的“目的論”則是現在時,他認為現在出現的問題只不過是你自己為自己找的借口。比如找女朋友這件事,如果是弗洛伊德來分析,他會認為你找不到女朋友是因為你從小缺少母愛,不擅長與女人交往。而阿德勒則認為,你找不到女朋友是因為,你內心的目的是為了逃避失敗而不斷找借口不去嘗試。
在人際交往方面,阿德勒的啟發更令人發省。中國人總是擅長鄙視別人的,大學老師鄙視高中,高中鄙視初中,初中鄙視小學,小學鄙視幼兒園。更不用說省份之間的鄙視,性別歧視和學歷歧視。阿德勒認為個人要通過對社會的奉獻來成長,要知道自己的目的是為了奉獻社會,而不是壓過別人。所有人都是與我平等的生命體,縱然有差別,也無高下之分。對待他人要尊重和接納,但是不要讓他人的觀點來影響自己的成長。例如學車過程中,有些人總是學不好。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太在意教練的看法了,尊重教練固然必要,但是沒必要把教練的意志強加到自己身上。你的目的是練好車,犯錯是正常,如果因為教練一兩句話你就不敢犯錯了,那你永遠練不好車。重要的是你在練車過程中的成長,而不是達到教練的目的。從這里看,阿德勒心理學既是集體性的,也是講究自我的。他將他人和自我的關系擺的明明白白,不要想著操控別人,但是絕對不要被別人操控。我認為,歧視別人的人內心是自卑的,歧視得越厲害,內心越自卑。結合社會經歷思考,也是如此。去政府部門辦事,就能深刻體會到什么叫閻王好見,小鬼難纏。如果你厭惡被他人歧視,那就不要歧視他人。只要不加入鄙視鏈這場游戲,他人的看法于我何有哉?
最后,也是前面所說,要注重過程而不是目的。我再補充一點,注重現在,而不是寄希望于未來。知乎有個問題是說:到底是現在去追喜歡的人,還是努力致富后再追。我認為的是,什么年齡段就做什么事情。如果你青春年少,就盡情去試錯、去愛、去奮斗。如果年老,就思考如何造福后人。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任務,且不說財富自由的難度多大。重要的是你在追求女生的過程中,對自我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現在網上有種思潮,不戀愛,不交友,不結婚,不生子。我認為是不對的。他人即地獄,反過來他人亦是天堂。沒有人能夠脫離社會而生存,我們要在人群中尋找自我價值和存在感。雖然我們的教育在交際能力方面缺失,可我們自己要不斷完善自我的交際能力。這可能很難,對于內向者來說。可是這是一場必須得玩,而且要玩的贏的游戲。社會的鐵則就是,善于抱團的人總是贏。而家庭和友人,是團體的最小單位。
“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這是廣為流傳的尼布爾祈禱文。人生最重要的課題就是認清自我,接納自我,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升自我,改善自我。每個人都應該成為更好的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感悟6
這本書最受用的第一個道理是“目的論”:不再糾結于過去,學會從過去中抽離出來,不讓過去發生的事情過多的影響自己。阿德勒甚至大膽地否認“心理創傷”,他認為,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客觀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這句話就像一聲棒喝,令人豁然開朗。我們的精神世界本來就不是完全客觀的,每個人對世界的解讀都不一樣。對于過去一些傷害我們的事情,必須要學會放手,向前看,這其實也是放過自己,放過那個糾結于過去的擰巴的自己。應當聚焦于當下,當下的要做什么,希望未來是一個怎樣的走勢,為了這個“藍圖”應該有什么樣的行動。
第二個道理是“尊重自己”:阿德勒認為,如果一個人真想改變,那改變就一定能發生。有時候我們嘴上說想,身體卻往另一個方向行動,心口不一,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還不想改。其實“心口如一”就是對我們自身內心的尊重,當然,這需要坦蕩的勇氣,因為改變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風險,比慘淡的現狀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學是關于“勇氣”的心理學。
第三個道理是拒絕“自卑情結”:自卑來源于“比較”,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促進進步,但自卑情結則是有害的,自卑情結把自卑當成了止步不前的擋箭牌,有自卑情結的人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因為有A才做不到B。這是一種自我麻痹的借口。哪里不自信,就努力去改變,如果一些不能改變的客觀因素(比如先天性的因素),我們要換角度去看待,不要急于否定自己,相信自己還有進步空間。Just do it。去做去改變去超越那個不自信的自己,將自卑感作為前進的動力,但不要將它變成自卑情結。阿德勒認為,健全的自卑感來自和“理想自我”的比較,我們的自信應該來自不斷地超越自我,只要超越了過去的`自己,都值得驕傲。
第四個道理是“專注當下”,曾經發生的一切都對你今后沒有影響,決定人生的是當下的自己。這種過分夸大主觀能動性的調調似乎很像心靈雞湯,還是燉了很多年,都快被熬干的那種,不過,我覺得過分強調主觀能動性,總比過分強調“心理創傷”更有現實意義吧。
以上,過去的已經過去,將來的還未到來。不忘初心,專注當下,去完善更美好的自己!共勉!
被討厭的勇氣感悟7
心理學家阿德勒出生于1870年,雖然年代久遠,但他的觀點一直影響著我們。例如,“發生什么事不重要,我們怎么看待這些事才重要”轉換到我們現實生活的態度是,發生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眼前的事情。你怎么看,怎么詮釋,就等于你決定了某一個版本的世界。
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很不同,對于一些人很致命的事,另一些人卻覺得沒什么。就拿分手這件事情來講,有人在分手后覺得很難過,整個人都很悲傷,覺得可惜,成為了遺憾;也有人抱著輕浮的態度,傲慢的姿態來看待分手這件事;也有人在分手后產生了憤怒,憎恨的情緒,因而又導致了某些令人難以啟齒的后果;也有人懂得反思自己,在這段已經結束的感情中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或者是讓自己明白了更重要的某些道理,從而驅使自己改變,在這段戀愛中得到成長。
“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你怎么看待過去,而我們對過去的看法是可以改變的”阿德勒如是說。我對這句話深有體會,但是反觀自己的過去,我想說:過去并不是不重要,它很重要,因為已經發生過的許許多多的事,讓我明白,讓我成長,才有了如今的我。修正了許多問題,打磨了我的棱角……今非昔比,卻也仍不完美。不同時期的我,不同狀態下的我,對過去的看法,也是盡不相同,所以“我們對過去的看法”在不斷改變。
我談過一次刻骨銘心的戀愛,差一點觸摸到了愛情的高度。在一起兩年的時光,雖說分分合合,卻也惺惺相惜,當時是快樂的,想起來是幸福的,最后沒繼續走下去,只留遺憾滿滿。那時候不懂事,讓我喜歡的人受了不少委屈,積攢了失望,是我的`問題,也是成為遺憾的根源,很對不起她……但是我覺得始終有機會,去彌補。心中默許,乾坤未定,我們在頂峰相會,我還想看到你的笑臉。
其實兩個人要在一起,外力是毫無作用的,因為要在一起的最終是兩個人,最后如果真是崩塌了,也頂多是外力給了一點暗示,推倒壁壘的依然是自己。無論情感曾經多么殘缺,結局一定歸于平靜寬廣,如果不是,那它還不是結局。
以上,便是我的感悟和理解。我想到了姬霄說過的話,我們都是突然長大的,那個瞬間在無可挽回的事實前,學會了從容不迫,在大勢所趨時,學會了不動聲色,開始保守的給予,迅速的放棄,游刃有余的周旋。在那些眾口一辭的節日里,將最好的情感夾雜在尋常祝福中,試圖蒙蔽隱秘的初衷。
被討厭的勇氣感悟8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介紹有關“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心理學書籍。該書以青年與哲人對話的形式,探討了一系列問題,如“我們的不幸在自哪里”、“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里”、“如何獲得幸福”、“如何處理人生的課題”,給出了阿德勒對于這些問題的回答。
不同于弗洛伊德與榮格的“原因論”(通俗來說,是指一切的結果都是過去的原因導致的),阿德勒則認為一切的行為都是基于我們的目的產生的,我們的不幸都是我們自身選擇的。真正對我們有影響的,不是過去所發生的客觀事實,而是對客觀事實我們所投射的主觀看法。井水的溫度是恒定的,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都是10攝氏度,可在夏天的時候我們覺得它清涼,冬天覺得它溫暖。它的溫度沒變,可是我們的`主觀感受變了。因此當事情發生已經成為既定事實,如何看待它,就成了將會影響我們行為的主觀問題。要去溫暖地擁抱它,還是冷漠地疏遠它,這就成了我們自身人生的課題。“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我們總是不可避免地對他人抱有期待的。我們希望自身受到他人的喜歡,受到他人的認可,也因此,我們逐漸地在他人的王國里淪落。阿德勒則告訴我們,追求別人的認可欲求是我們煩惱的來源,我們把別人的認可這個別人的議題,誤當作了自身人生的議題。我們為自身沒有達到別人的期待感到不幸,為自身沒有做到別人理想中的自身感到痛苦。因此,我們在別人的王國里小心翼翼地乞討,并以此為榮耀。
如何獲得幸福?阿德勒的答案是首先進行課題分離,搞清楚哪些是自身的事情,哪些是他人的事情。這不是在疏遠人際關系,相反,這是在尋找人際關系新的入口。在完成課題分離的基礎上,做到“他者信賴”,把別人當作是自身的伙伴,不去干涉別人的決定,只要給出中肯的意見即可。最后,做到“他者貢獻”,當你把自身和別人建立起共同體的感覺,為這個共同體做出自身的貢獻,便可以從中感受到自身的價值。這種價值感不依賴于他人的認可,而是純粹基于自我內心,因此就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回過頭來,這本書為什么會取名叫做《被討厭的勇氣》。是因為作者認為阿德勒的哲學是基于勇氣的哲學。懷抱勇氣去面對過去的不幸與痛苦,擁有勇氣去接受生命的平凡,不去追求別人的認可,即使這份勇氣被討厭。因為人生就應該是這樣,人生沒有地圖,我們一路走,一路被辜負,一路點燃希望,一路尋找答案。
你要搞清楚自身人生的劇本——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希望每個人,都能擁有那一份被討厭的勇氣,珍惜當下的力量,在每個日子里起舞。
被討厭的勇氣感悟9
普通人看完的感受,毫無心理學與哲學基礎!
怪書。它所講述的并不是糾正某個問題的一個方法或思維,而是一整套圈連起來的思想。如果你反對一個點,所有的點你都很難認同,我一開始因為好奇因為求知,這個知并不包含答案,但看完第一夜之前的對話,我確實很想知道答案。因為它推翻了大眾的普遍認知。第二次談話前有三個問題,自由是什么?我為什么不能自由?束縛我的'究竟是什么?我按我自己的想法現代思維回答了。
往后看它告訴我們人的切煩惱來源于人際關系,想要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得從課題分化開始,你的課題,我的課題,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被別人干涉。這中間有一個例子,小孩的教育問題,關于他的學習是他的課題,不是父母的課題,父母都不能去干涉他的課題。不能說,你應該學習,你應該要考哪所學校。能做的是“把馬帶到井水旁,喝不喝水取決于它自己”。
它主張目的論,否定精神創傷即“因為過去受過什么傷害,導致我現在怎么樣”否定因果論即“因為A我做不到B,內心暗示就是沒有A我也能做到B”總之人的行為都帶有對自己的“善”在里面為目的。我接著尋求答案,最終問題來到,如何自由,幸福。它對自由的定義是被討厭的“勇氣”,幸福則需要三個階段來實現,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自我接納我尚可接受,因為百分之九十的大眾都是普通人總會認識到自己的普通,完成自我認知。他者信賴與他者貢獻我卻是不敢茍同,太理想化,它主張你只管去開始做,不管他人有沒有回應,那是他人的課題,改變自己能改變的。這本書內容真的引起深思或氣憤,但其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目前所需的“勇氣”啊勒德的心理學是使用的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感悟10
當第一次看到被討厭的勇氣這個名字的時候,自己真的是不能夠理解其含義,難道說被人討厭還需要勇氣嗎?
看完之后個人印象比較深刻的有以下三方面。第一,相比于廣為大家熟知的弗洛伊德的原因論思想,阿德勒的思想是目的論。第二,分離課題,不妄加干涉他人的課題,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第三,我覺得就是四個字,活在當下。
1、原因論和目的論
原因論從我們小的時候已經不知不覺的融入了我們的生活,它是給予了我們很大的幫助,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也給了我們一定的束縛。因為所以從很小的時候我們就了解這樣的因果關系。
比方說因為小時候的經常被欺負所以自己現在性格比較自閉害怕與人相處,站在原因論的立場上那就是小時候經常被欺負導致了你現在害怕與人相處,小時候被人欺負已經是事實,這個事實造成了你害怕見人的另一個事實。
站在目的論的角度應該是這樣的,你的目的是你害怕見人,所以你需要尋找可以讓你實現害怕見人目的行為、方式。你自卑、小時候被欺負導致你性格內向這些都是你害怕見人給自己提供的辦法。
或許你會說這都是事實,如果說這是事實,是否一個事實造就了另一個你害怕見人的事實。但是難道所有小時候被欺負的小孩子都害怕見人嗎?當然不是。去和別人接觸溝通會讓你感覺害怕,而不和別人溝通會讓你感覺舒服,根本原因是因為你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如果你的目的是去和別人交流、溝通,是為了這個目的而為,我想你所有的想法也會為這個目的而做。改變自己的目的,改變自己對既定事實的看法。
2、分離課題,分清主次
為什么要分離課題呢?分離課題就是為了分清主次關系,不要妄加干涉他人的`課題。比如說你有一個畫畫的興趣愛好,你給自己定了每天畫一個小時的畫,這肯定是你的課題了,因為這個畫畫是你的事情。比方說有一天你因為有事沒有畫畫,你的朋友看到了你沒有畫畫讓你趕緊畫畫去。我想你當時肯定不會特別開心,因為他干涉了你的課題。
我們都不希望被他人所干涉,反之亦然,他人也不希望自己被干涉。當你去干涉他人的課題的時候主觀意識里是想要別人按照自己的思維去做事情的,怎么能讓人開心呢。可以去引導但是不能無視他人的意愿去強加干涉。就好比帶著馬兒到河邊喝水,你可以把馬兒帶到河邊但是不能強迫它喝水。
3、人生只存在于剎那之間,我們的生活只是此時此刻
人生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人生是由每一個剎那的點組成的。因為我們不可能知道下個瞬間會發生什么事情,需要怎么做。所以說盡可能的做好當下瞬間應該做的事情。
最后,不管是目的論、分離課題還是強調人們的生活是由每一個剎那組成這樣的思想,最終實際上還是想要讓我們盡可能的能夠放下包袱,活得輕松。只有放下了包袱,我們才能夠活的簡單輕松,只有活的簡單輕松了才能夠體會到幸福感。我想負重累累的你肯定不會有時間去體會到幸福吧。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從此書中有所收獲,還記得這本書的結尾的一句話,“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幸福與否只在我們的意念之間,當你改變了這個世界都會跟著改變,你只是需要有能夠改變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感悟11
以哲人和青年對談的形式,圍繞所謂人生三問:“我是誰”“我從哪里來”以及“我將去到哪里”展開對話。
讀完這本書,我第1次知道三大哲學家,原來除了平常所知道的榮格與弗洛伊德,還有一個叫阿德勒的。哈哈哈~漲知識啦~
阿德勒心理學他更想表達的是,只要你想,你隨時隨地都是可以改變的,不要被固有的過去的一些東西,局限了現在以及未來的你自己。
他和我們慣常的思考邏輯剛好相反。一直是逆向思維,主張目的論,進行課題分離,然后冷靜地劃清界限。我們日常篤定原因結果論,現在阿德勒正好相反,他主張目的論,從目的出發往前推,這似乎和我大學一位教授的授課理念有異曲同工之處。
中間一段在討論共同體話題的時候感覺很混亂很分裂。不過整體讀下來讓我對人生課題有了更寬泛的認知。有時候在想我是不是天生就該做哲學家或心理學家,很多東西其實我并沒有讀過,也無人告知,但我一直是這么踐行的。
活在當下,聚焦“此時此刻”,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應秉持認真而不深刻的態度。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喜歡書友的一句評論:如果“我”改變,“世界”就會改變。在改變“世界”的旅途中,希望“我”能做自己的太陽,成為照亮別人的光。
有時候無意間拿起的一本書可能就會完全改變之后的人生。
被討厭的勇氣感悟12
終于看完了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是以一個迷茫青年和哲人探討對話的形式書寫,其實還蠻創新的。看到后來才發現,原來當初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是這樣跟人討論哲學書寫文章的,不過也讓我們讀者更清晰的看到問題并找到答案,因為很容易就把自己代入到這個迷茫的青年人身上。
雖然不完全贊同哲人的觀點,可是想一下能找到完全相同觀點的人,又有幾個呢。而且韓寒的那句話我一直很同意,學過那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我特別同意哲人說的關于人際關系的觀點,就是關于課題的觀點。
很多煩惱都是來自人際關系的牽絆,這個真的是深有感觸。我們一直都在要求自己去迎合別人的要求,就算有時候并不是我們愿意做的事情也是。這個倒是跟我之前參加面試的時候的觀點很相似。
當初面試的時候,老板問我:你覺得什么是社會責任感?確實當時我也蒙了一下,我是來應聘做客服的,需要懂這些嗎?所以當時我的答案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影響他人。不知道老板對我的回答印象怎么樣,不過他倒是一直強調要幫助同事,一定要相互幫助。這個在團體中是必然的,因為一個團體一定要相互幫助才能進步的。但是作為團體里面的個人,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一個人連本職工作都做不好的話,那他再去怎么幫助別人也是一個不合格的員工。所以各司其職就是這個意思。
所謂各司其職就是我們各人的課題。我們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有精力和時間去幫別人,要不然的話還要求別人來幫你,那你就是給團體拖了后腿了。
而另一個比較深刻的觀點就是目的'論了。我們現在的樣子行為,并不是歸咎于過去的影響,而是我們潛意識里有某種目的才會做出這樣的行為。比如說我現在在熬夜寫文章,并不是我白天沒時間,而是我本身就覺得晚上寫文章思路會更清晰。過去的影響其實在于我們怎么總結經驗,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意義的。追究過去的錯誤,并不會使時間倒退來消除這件事的發生,但是總結反省過去的錯誤,卻可以使人變得聰明。所以我們之所以是我們,并不是因為過去的影響,而是對于現在所作出的反應。
人的一生都是有無數個瞬間組成的,跟物理學中的概念說物體都是有無數個離子原子分子組成的概念差不多,只是空間和時間的差別吧。哲人主張我們不需要考慮過去,也不需要張望將來,只需要過好每一個現在的瞬間,那么這一生就可以無愧于心了。
我們過得這么苦惱迷茫,埋怨這個埋怨那個,從來的不是因為缺失機會,而是缺失勇氣。人都是因為總結改善才有進步,那么從現在開始,給自己勇氣去過好每一個瞬間吧。
被討厭的勇氣感悟13
寫這段文字的時候,恰逢朋友發來一條微信討論這本書,“‘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的勇氣’,這句話怎么理解”。這是本書封底上印的一句話。我想了想,可以從這句話的逆否命來做理解:如果你沒有勇氣去被別人討厭,你就不自由。從書中所提“課題分離”的角度來說,自由是自己的課題,是否被別人討厭是別人的課題,自己的課題自己負責,別人的課題你也干涉不了。即使有被別人討厭的風險,還是選擇率真地表達自我、活出自己,這就是作者所謂的勇氣。
阿德勒哲學說,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這并不是說人生沒有意義,而是強調沒有“普遍性”的人生意義。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沒辦法給出普適的定義。我們沒辦法將和平國家的孩子和戰亂國家孩子的人生意義進行逐項比較,也沒辦法將健康人和不幸罹患疾病的病人的人生意義去簡單對比。比較沒有意義,但人生有意義,人生的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每個生命都有獨特的意義。
最吸引我的是書中對人生目標的描述,概括起來,包含兩方面:行為上自由,心理上幸福。兩個維度,息息相關。
行為上自由,指的是(1)自立,(2)與社會和諧相處。
心理上幸福,是指要修煉兩種意識:(1)“我有能力”的意識,(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意識。
先說自立。自立,對應的便是“我有能力”的意識。不再尋求他人的認可,不通過他人來接納自己。這讓我想到了小時候經常聽到自己被夸的一個詞:乖孩子。我們的文化里,總是以乖孩子為榜樣。乖孩子,是被父母師長的認可喂養長大的,乖的代價是聽他們的話、順從他們、不任性,乖的結果是被夸獎。乖是一種偷懶的思維模式,聽別人的,讓別人替自己做決定,然后渴望被別人夸獎。想自立,就要擺脫“乖”的束縛,要走自驅的一條路,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決定自己。不求著一路鮮花和掌聲,只需要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如書中所說,勇敢地“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吧”。
再說與社會和諧相處,對應的是“人人都是我的伙伴”意識。阿德勒哲學說,“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如何避免人際關系的煩惱?阿德勒給的建議是“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他者信賴”,即相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人與人之間信賴越深,關系越深,能感受到的與人交往的樂趣越深。當然,風險也越大,但是這個風險是值得的。如同博弈論一樣,好的策略是以信賴別人作為初始值,如果有人辜負了你的信賴,那么你可以選擇終止這份信賴。
“他者貢獻”,阿德勒指出幸福即貢獻感。幸福是感是體會到在共同體中自己的位置。共同體可大可小,大到家國社會,小到公司家庭。貢獻感甚至都不一定來自貢獻本身。因為每個人衡量貢獻的`標準也不一樣。但自己有了貢獻感,就足以支撐自己。回顧我們一天的工作,有時只是做了一份報告,寫了幾頁PPT,拷貝粘貼處理了一些數據,但是想想看,我們這些枯燥的日常工作,是公司某產品某項目的一個環節,某筆交易的一個部分,最終也是為用戶為社會提供了價值。這樣想,便產生了貢獻感,晚上回顧起來,疲倦的身軀會流動著一股向上的力量。
最后,再把“自立”和“與社會和諧相處”放一起聊聊。因為我們處在人際關系的大網中,脫離人際關系談自立,沒有意義。這里面我特別有收獲的是“橫向關系”和“課題分離”。
“橫向關系”,是治愈自卑很好的藥方。簡單說,就是人與人之間都是橫向的關系,沒有縱向的高低。自卑情節,正是基于“縱向關系”的意識。書中有一段描述特別打動我:
“無論是走在前面還是上走在后面都沒有關系,我們都走在一個并不存在縱軸的水平面上,我們不斷向前邁進并不是為了與誰競爭。價值在于不斷超越自我。”
人與人之間,沒有縱向的關系,無論成就大小,沒有誰高誰一等,我們都在一個平面上努力。在我的成長中,父親是家庭里不容抵抗的權威,帶來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縱向關系”意識。在重要他人面前,會潛意識地認為自己低。這也反映在工作當中。橫向關系,給我一個很好的心理暗示,大家的縱坐標都是一樣的,沒有高低之分,在人格上平等,這會讓我釋放出更多的能量。你可能比我強,比我賺的多,比我影響力大,但你不高于我,我便不會因為這些而自卑,也不會因此固步自封。
“課題分離”,是在人際關系矛盾中自我疏導的妙方。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三個重要的人生課題:工作課題,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基本上,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你要識別自己的課題,不能讓別人控制你的課題;你往往參與別人的課題,但你不能企圖決定別人的課題。
孩子的教育就是典型的例子。家長為孩子費勁心機,但孩子貪玩、不認真學習,沒有好的學習成績,家長容易因此非常煩惱。用“課題分離”的妙方來分析,家長為孩子費盡心機,為孩子創造一切好的條件,這是家長的課題。但學習是孩子的課題。家長的煩惱來自于對自己的付出得不到預期的有回報,但回報來自于孩子,你決定不了。從本質上說,你永遠控制不了孩子的課題,越早想明白越輕松。古語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便是這個道理。你把馬兒帶到河邊就行了,喝不喝水是他的事,你強迫不了。
最后總結一下,這本書告訴我們兩個切實的努力方向,在行為上追求自由,在心理上追求幸福。追求自由,是要追求自立、與社會和諧相處。有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的意識。追求幸福,你要相信“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理解橫向關系,嘗試課題分離。
被討厭的勇氣感悟14
20xx年的第一天,我有幸閱讀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是一本勇氣心理學,探討自我的枷鎖和解放。我們常常會迷惑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怎樣才能更加幸福?讀完后有種醐醍灌頂的感覺。
一、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讀了弗洛伊德和榮格的書,我們會認為一切不幸的源頭來自于原生家庭,不幸的童年留下了巨大的心理創傷,使我們失去了追求幸福的能力。但這本書告訴我們,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因為再怎么找原因,也無法改變一個人,而改變的第一步是理解。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選擇”的,你的人生應該取決于當下,而非過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去改變我能改變的。
二、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
追求優越性是人的天性,但無法達成理想的自己會產生一種自卑感,越自負的人越自卑。自卑感來自主觀的臆造,問題在于我們怎么看待以及賦予它什么樣的價值。
對認可的追求,扼殺了自由。所謂的自由,就是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
人生不是與他人比賽,健全的自卑感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價值在于不斷超越自我。
做好人生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和愛的課題。
人生的課題,行為目標:
1、自立:我有能力、有價值,就有勇氣。
2、與社會和諧共處: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圖的中心。找到共同體感覺:把他人看著伙伴,并從中感到“自己的位置”。意識上的平等,堅持自己應有的主張。把自己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
表揚或批評,是有能力者對無能力者的評價。把所有人際關系看著“橫向關系”,不是“縱向關系”。獲得幸福的勇氣是鼓勵,不是批評或表揚。
三、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才能不懼背叛的做到“他者信賴”;視他人為自己的伙伴,才能做到“他者貢獻”。有甘于平凡的勇氣,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人生的意義,由你決定。
被討厭的勇氣感悟15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很早之前就聽說過,但是一直都沒有讀,因為不喜歡書名。在當今社會當中,人人都渴望能夠在群體當中被認同,被肯定,有誰會愿意自己被討厭呢?題目如此不可愛,怎么能夠吸引讀者?后來因為偶然的原因,在喜馬拉雅上聽到了這本書的音頻。當時正好接了20xx級2班,這個班級里面的個別學生和家長都挺奇葩,發生的很多事情與書中的某些事例有所吻合,于是被吸引了,就買了這本書開始閱讀。其實聽書要比看書更容易,看書需要動更多的腦筋,將文字與生活緊密結合,帶給自己更多思考,然后指導自己的行動。近期,認真讀完第二遍,所以才開始寫這本書的讀后感。
整本書就是一位缺乏自信,并且煩惱不已的青年帶著一肚子的抱怨和疑惑,來到了哲人的面前,經過5個夜晚,5次深入的對話,最終讓青年豁然開朗的故事。青年有困惑,禪師有智慧。只說故事太淺,只講道理太深,于是禪師和青年恰到好處的相遇了,在一場關于人生問題的大討論當中,完成了智慧的傳承。那個在哲人面前沒大沒小,不斷抱怨、質疑和聲討的年輕人,不就是捧著書本的我嗎?
阿德勒最主要的思想主題,也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收獲是自我的解放。
我們時常感覺人生諸多不幸,萬事諸多無奈,經常幻想著換一種活法。可是一旦真的要改變又只能長嘆一口氣說,我又能怎么辦呢?生活給了我們各種各樣的束縛,從表面上來看,這些束縛來自時間上的,金錢上的,人際關系上的,而實際上這些束縛只來自于一個地方,那就是我們自己的內心。阿德勒就是試圖把我們從這種束縛中給解救出來,讓我們重拾心靈的自由。
第一個束縛來自于我們的過去。從弗洛伊德開始,很多心理學家都相信人就是過去,尤其是童年的產物,甚至我們大部分人都是這樣認為的,因為過去的經歷塑造了現在的自己,這非常容易理解。我們過去的經歷變成了潛意識,決定著我們的人生。可是阿德勒卻說,重要的根本就不是過去,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過去。而我們對于過去的看法,是可以被我們的主觀所改變的。他所推崇的是摒棄決定論和原因論,相信目的論。
第二個束縛是來自于人際關系。看到這本書的書名的時候你感到疑惑嗎?在這個人人都與你說要討好他人,要掌握說話的`藝術,要讓周圍的人都認可你的社會當中,阿德勒卻告訴我們,不要擔心被別人討厭,要有被討厭的勇氣,才能獲得自由。
其實我們許多的心理困擾都來源于社會或者是他人的評價。而正是這樣的評價體系才造成了人們的驕傲或者自卑。書中告訴我們,每個人的課題都是獨立并且是分離開的,我怎么愛你,是我的課題,而你接不接受我的愛,是你的課題,與我無關。每個人都恪守自己的課題,過自己的人生,那人際關系中就沒有這么多的糾結與煩惱。
當時讀到這里的時候,這個觀點就像一縷陽光照進了我的內心當中。
小A同學,沒有同齡小朋友身上的活潑開朗。因為老人包辦代替太多,自理能力非常差;由于原生態家庭的一些影響,導致他的內心當中缺少正能量,他也不接受老師的指導,只服從他媽媽對他的強制性管理。小A媽媽的情緒也非常不穩定,允許自己對孩子呵斥、打罵;但是當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出現問題之后,護犢子現象特別嚴重。作為班主任老師,不僅要管孩子的問題,還要時刻關注到這個心理極不成熟的家長。我在小A的身上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但是卻得不到家長的理解支持,哪怕一句感謝的話都沒有,我當時真的特別郁悶。
所以當時讀到阿德勒的課題分離的觀點的時候,我突然之間就釋然了。不管小A同學的父母怎么對待他?我會一如既往關愛他,盡可能不去傷害他,跟家長的交流就順其自然。作為一名老師,我盡心盡力,問心無愧足夠了,這是我的課題。關于家長怎么跟老師交往?那是她的課題。我完成好自己的工作,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真的很奇怪,當你把這個關系理順之后,突然之間,我的心靈就變得輕松、自由了。
第三個束縛來自于未來。這一點倒不難理解。很多人的目標遠大,覺得有朝一日我出人頭地,當上CEO,實現財富自由,走上人生巔峰了。那么我的人生才算是真正的開始。而現在的生活不能稱之為人生,只能算是在通往人生的路上。當我們這么想的時候,我們就把現在貶低成了實現未來的工具。但其實,現在才是我們唯一真正擁有的。正所謂“當你急著奔向未來的時候,說明你已經不喜歡現在了。”
人生是在每一個瞬間不停旋轉起舞的連續的剎那。在舞蹈當中,跳舞就是本身的目的,最終會跳到哪里誰都不知道。當我們停下來的時候,常常會驚訝,已經到這里了嗎?但其實,我們不停舞動的每一個瞬間就已經構成了完整的人生。
阿德勒的心理學,就這樣把我們自己從過去,從人際關系和未來當中解放出來。以前我們裹足不前,可以怪父母怨社會,而阿德勒卻完全把人生責任和選擇的權力交給了我們自己。當我們從這些束縛中解脫出來后,卻會發現,我們其實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讓我們裹足不前的,原來正是我們自己。
正如本書的名字《被討厭的勇氣》,我們獲得了自由也就意味著我們再也沒有任何的借口,所有的責任全部都在我們自己的肩上。而擁有自由,承擔責任,需要無畏的勇氣。這種勇氣,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關鍵詞,也是我們人生問題的最終解藥。
即便我們現在的工作壓力很大,但我們仍然可以去擁抱幸福,去熱愛生活,去享受平凡的人生。我們依然可以學會關心與善待他人,依然可以做我們喜歡的事情,并且把它做好。我們可以去學習,并且把我們學到的知識傳遞開來。去愛身邊的人,去為他們做些事情。去熱愛、去感恩、去追尋、去擁抱,跳躍、奔跑、歡笑、哭泣,去享受我們僅有的短暫的生命。
【被討厭的勇氣感悟】相關文章:
被討厭的勇氣個人感悟04-27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10-09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12-05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09-15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12-21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15篇)12-13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19篇06-09
讀被討厭的勇氣心得體會05-04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經典好句摘抄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