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家的讀后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家的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家的讀后感1
巴金筆下的《家》描述了一個五四時期封建的大公館里。在這個大家庭里,有個三兄弟,姓高,名叫覺新,覺民,覺慧。高老太爺是這個家庭的。三兄弟都有著創新的的精神。
大哥覺新是一個忍受者,他雖然有著新思想。他是這個大家庭的長孫,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他被剝奪了學業與愛情。待父親去世之后,家里的重擔子都落到了他的身上。他只能默默地忍受著,忍受著家庭里任何命運的不公,忍受著自己心愛的梅表姐默默的守寡而不能陪伴在她的身邊,忍受著爺爺的任性妄為……他只是一個忍受者,僅僅只是一個忍受者。
和覺新比起來,覺民就比較開放多了。他和弟弟覺新一起接受西方文化知識的熏陶,有著先進的思想、昂揚的斗志,是新時代的`新青年。不久后,覺民愛上了張太太家的女兒,琴。琴是高家親戚里面最美麗、最活潑的姑娘,她也是一個有著理想、有著抱負的勇敢的新青年。覺民白天忙著功課,晚上按時去琴那里教書。
覺慧是這三兄弟中批判與反抗意識的一個人,也是當時社會進步青年的典型代表。他是一個“人道主義者”,平等地對待各個階層的人。
最后覺新終于領悟到了是舊的制度、禮教和迷信奪去了他的青春、他的幸福和他的前途。他意識到了這一點,而他又不能夠抵抗這一切,他只有絕望,只有痛苦,他就此醒悟了,同二弟覺民一起,助三弟覺慧終于逃離了這個家,使他們被束縛著的家,到上海去一面求學一面從事進步的革命工作。
我認為覺新,覺民和覺慧就是現在社會中三個不同的人群。覺新就相當于社會中剛剛畢業求職的大學生們,他們不停地去聘職,而他們只能聽公司老板的命令。對于這些,他們只能默默地承受,他們不敢對老板傾訴,也不敢反抗,他們就像覺新,在這個大公館里面,不敢說話,不敢反抗。覺民覺民就像現實中的中年人,非常穩重,成熟。而三弟覺慧就像沖動的青年,不顧后患地去追求。這樣雖好,但是不顧后患未免表現得太沖動了。
《家》是巴金的著作,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封建社會中舊制度的無情,它給我的印象很深。
巴金說:“我不要單給我們的家庭寫一部特殊的歷史,我所要寫的應該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歷史,這里面的主人公應該是我們在那些家庭里常常見到的,我要寫這種家庭怎樣必然地走上崩潰的路,走到它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我要寫包含在那里面的傾軋、斗爭和悲劇。我要寫一些可愛的年輕的生命怎樣在那里面受苦、掙扎、而終于不免滅亡……我寫《家》的動機也就在這里。”
關于家的讀后感2
《家》這部書是以中國封建禮教下的大家庭為背景,闡述了在那個時代的青年們如何被摧殘。
巴金是以自己的大家庭為背景完成這部小說的。在高家這個大家庭中,主要人物有高老爺子,他是整個家庭封建禮教的主人,也是整部小說悲劇的創造者。高覺新是高家的長孫,是一個擁有現代思想的進步青年,無奈卻因要繼承家庭,順承父輩的意思,而斷送了大好前程,成為封建主義的奴隸,并在進步思想與封建思想中間夾縫求生。高覺慧是高覺新的同胞弟弟,他同樣是愛國的進步青年,他厭惡自己的家庭,并且支持自己的二哥覺民逃婚,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時他也干預追求自己的幸福,大膽的同丫頭鳴鳳談戀愛。或許這樣的事發生在現代是很正常的,但在那個時代的婚姻都是講究門當戶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此便可看出高覺慧的確是一個用于沖出封建禮教的進步青年。
當然,高覺慧是一個正面的例子,但在封建社會下,更多的是悲慘的例子。比如高覺新,他的婚事原本可以很順利,不想高覺新的繼母和梅的母親在牌桌上發生矛盾,于是梅的母親一氣之下就退了這門親事。而高老爺子居然用抓鬮的方式來決定覺新的'婚事。而覺新的人生悲劇并沒有就此停止。在接下來的幾年里,他又遇到了他的初戀情人梅,覺新便在梅雨現任妻子瑞鈺之間非常矛盾,結果梅卻因為覺新而含恨而終,而瑞鈺卻因難產而死,他縱有萬般無奈的怒火卻不敢發泄,這一切都因為封建禮教與他自己的不反抗主義而造成的。
覺慧并不像他大哥那樣軟弱,他決定挑戰象征封建主義的爺爺,支持并幫助二哥覺新逃婚,并在他的撮合下,他的二哥覺民終于反抗成功并能夠與表姐琴在一起。他自己加入新青年的社團,與社團成員一起出版《新青年》這本雜志來指責所謂的政府軍隊對學生與百姓們的傷害。盡管他們到處受到政府的打擊與排擠,還幾次被警告必須要停止出版,但他們并沒有停止與惡勢力的斗爭。繼續想辦法出版《新青年》,但命運似乎也與覺慧開了一個玩笑,他的戀人鳴鳳要嫁給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為妾,而鳴鳳因為覺慧而不愿嫁給別人為妾。無奈之下選擇投河自殺。覺慧因為鳴鳳的死,大受打擊,一氣之下決定離開這個令人窒息的封建家族。所幸的是在他的大哥和二哥的幫助之下,他離開這個家,走向一個新的天地,上海。
巴金以自己的形象創造這個人物覺慧,我非常喜歡他,有自己的思想,敢于創造機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才象我們現代人一樣,有蓬勃的生命力。
關于家的讀后感3
幾天前我帶著疼痛的心情讀完巴金的小說《家》,曾經在某一本語文書的扉頁上寫了一句話:“生活就是一條激越的激流”,一年前的某個靜謐的夜晚,對著燙手卻依然白亮的燈管,我心血來潮的為“活”字進行了拆字解釋——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曾嘆言:“人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于死命,人卻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東西高貴得多。”人可以被輕易的毀滅,但他也有著同水一樣不可忽視的.巨大力量,他可以主宰自然,可以使世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別小瞧水,別小瞧人應持有的“簡單”,別讓心的靈魂被“黑暗”所控制、壓迫!
水如人,人亦如水。水,簡簡單單,晶瑩剔透,可從外望穿里面;那么既然“人亦如水”,人是不是也應該簡簡單單,“一眼望穿”呢?生活的“活”字,有三點水,這第一點水代表實在,第二點水代表品德,第三點水代表道理;那么既然“水如人”,人是不是也應該注意“三點水”呢?世界萬物都很美,因為它(她/他)本身就很美,美在自然,不需要裝點!那么,生活和自身的心靈世界是不是也應該“很美”呢?
在巴金的《家》中,我再次見識了流動的力量和強大,生活并不是悲劇,它是一場“搏斗”。在《家》中,我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還有他們的選擇和反抗,順從、叛逆、腐化墮落等,從主人公高家三少覺慧,到主線高家大少爺覺新,從鮮明的“有壓迫就有反抗”的三少爺覺慧,到既不滿于黑暗的舊制度又逆來順受的大少爺覺新,把一場激流一般的“搏斗”攝入了我的思想中,與我的“生活就是一條激越的激流”重合交織在一起……
巴金曾提問:“我們生活來做什么?或者說我們為什么要有這生命?”并用羅曼·羅蘭的話題做了回答:“為的是來征服它”!
從《家》中,我伸出手,結果觸碰到了無邊的黑暗,但是,正如巴金所說的“我并不孤獨,并不絕望。我無論在什么地方總看見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動蕩,在創造它自己的道路,通過亂山碎石中間。”這生活的激流會永遠動蕩著,不曾停止,也不能夠停止,并且沒有什么東西可以阻止它!
我們所有人都一樣,活著,就是為著來征服生活的!縱使內心含著愛、恨、歡樂、痛苦,也絕不曾失去信仰:對于生活的信仰。我的生活還不會結束,我也不知道在前面還有什么東西等著我,我只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會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載到什么地方去!
關于家的讀后感4
寒假時,老班要求班上每個人都要讀一本書,于是趁寒假閑來無事隨手抽的一本巴金先生的《家》,本以為會是那種晦澀難懂的書,翻了幾頁后竟讀出了興致來,便把它放在枕頭邊,每晚睡前都要翻幾頁。
我本是個急性子,每次閱讀《家》時,卻總能夠耐著性子慢慢看,既不囫圇吞棗,也不拖拖拉拉。每次閱讀都仿佛身臨其境,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里,那幾個為了心中的理想為了新中國的建立而奮發向上,英勇向前的愛國青年的形象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中!《家》這部小說是從我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中的一個大家庭中說起的,講述了一個封建家族的興衰史以及在這個家族中崇尚科學、熱愛知識的一些熱血青年對于自由、科學、新中國的.奮斗與追求…越是讀到后面情節越是跌宕起伏,情緒也隨著書中的情節而千變萬化,時而眉頭緊蹙,時而低首嘆息,時而鼓掌喝彩,時而咬牙切齒……當看到長子覺新被逼無奈只得同意將懷孕的妻子送到某偏僻陰濕的城郊待產時,心中那激憤痛恨讓我恨不得跳起來同那群迷信勢力的老古董理論!憤恨之余,也為覺新的軟弱無能而嘆息,為當時封建社會整個的那種迷信氛圍而惋惜。
然而作為這個時代的一份子,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無奈,覺新屈服了不代表別人也會屈服,還有覺民覺慧這些愛國青年在為新中國的實現而努力奮斗著!當看到同社會的社員告訴覺慧心中的理想有望實現時,我是開心的;當看到覺慧在書房里徹夜忙碌著建設新中國的工作時,我是欣慰的;當覺民與心愛的女子想要擺脫封建的束縛而努力的時候,我暗暗為他們加油!在那個年代,能有這樣一批愛國的青年站出來呼吁人們為新中國的建設而努力是不容易的,中華民族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批熱血少年才能繁衍生息,變得愈加強大,繁榮富強!雖然這只是一部小說,但我想,偉大的新中國建成不僅僅靠紅軍戰士的努力,更有這樣一批敢于斗爭、敢于追求的愛國少年才建成的。正所謂:好男兒頂天立地,心系國家!讀完《家》,心中千滋百味難以言說。
《家》讓每一位讀者激昂、憤慨、勇敢。讓我看到了青春給予我們敢于改革的創新精神和動力。他們的熱血,他們的勇敢,他們的愛國精神感染著我,鼓舞著我,激勵著我,讓我在人生前進的路上遇到挫折時不再畏懼,而是勇敢的迎難而上!擁有一顆和他們一樣跳動不息的中國心,在遇到任何挫折的時候,都能夠越挫越勇!
【家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家》讀后感06-29
《家》的讀后感09-19
家的讀后感02-11
讀后感-《家》09-01
《家》 讀后感05-11
《家》讀后感09-18
家讀后感12-01
《家》讀后感05-08
關于家的作文:我的家09-17
《家》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