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育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么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1
學校給我們每位教師發了一本書——朱永新的《新教育》。一直以來,我總以工作忙、沒時間為理由,把它放在一邊,其間也偶爾翻動過幾次,但是很快就不再理它了。可是寒假前,學校布置了一項任務,要每位老師在假期中認真研讀《新教育》,做好讀書筆記,并完成一篇讀后感。迫于形勢,我又重新拿起了這本書。
《新教育》把教師的發展看作是學校發展的起點,一切為了教師,為了一切教師,為了教師的一切!讓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共同成長,讓教師和學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學校管理最最靈魂最最核心的東西就是用教師的專業發展帶動學校的發展,影響學生的成長。如果沒有教師的成長,則永遠不會有學生的成長,如果沒有教師的快樂,那就永遠不會有學生的快樂。我都不快樂,我會讓你快樂嗎?如果教師他不能充滿激情地去擁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何談教育幸福?何談學生的快樂呢?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
我用心讀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這位教育大師知識的淵博,對教育至真的感悟與至純的摯愛,他對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遠矚,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強烈的`感覺到,這新教育之夢,并不遙遠,就在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中,這夢定能成真!
書中朱永新先生提到“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為一個普通的教師,一直在思索怎樣做一位合格的教師。讀完這本書,我領悟到了教師應該具備的以下幾方面素質:
一、富有“激情”。讀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時,無時你不感覺到愉悅與沖動,讓你感覺到你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聆聽一位充滿激情富有詩意的大師在演講,大師用他詩一般的語言和激情感染著每一位讀者。作為教師,我們用肢體與語言向學生傳遞知識和文明,如果我們沒有激情,我們就無法感染學生,我們就無法調動學生,生動課堂,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主客體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轉換,課堂教學就很難成效。
二、懷著一顆赤子之心走到孩子們的中間去。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新教育應該是“愛的教育”。其實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何嘗不是為學生的點滴進步而驕傲,何嘗不是為了學生的進步而高興,每一位教師都愿意把每一個學生當自己的孩子一樣來愛!可是現實卻是:高考的指揮棒讓我們的家長和老師都蒙蔽了雙眼,甚至學生自己都錯誤的以為:只要成績好,一好遮百丑!這樣,我們的教育便不再是“愛的教育”而是“分數的教育”。這樣必然造就所有人在教育這個問題上急功近利,只看分數,而忽略了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忽略了學生的品德教育,忽略了學生作為社會人的這一基本屬性特征。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必然是病態的和不完整的。新教育的實踐活動就是要改變這一教育問題,讓老師們重新關注心靈,重新建構課堂。所以作為一個物理老師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更多的加強物理學史、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的教育,注重利用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意保護孩子們的自尊心,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物理的信心!總之,“懷著一顆赤子之心走到孩子們的中間去。”
三、扎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要勝任新課改需要,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扎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使我們很容易駕馭課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技巧來豐富課堂,調動和感染學生;另外,扎實的基礎,使我們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教育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2
陳鶴琴先生認為在教學活動中應強調學生的“做”,“做”即活動。在學校里的一切活動,“凡是學生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同樣重視學生積極思想品質的培養,主張“凡學生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一切教學,不僅僅在做上打基礎,也應當在思想上做工夫。”根據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觀點認為思想就是動作,是一種內化的動作。“好動”是學生的一個顯著的特點。沒有一個學生不好動,也沒有一個學生不喜歡自己做的,因為學生的感覺與動作是連通的,他只要想到了或是接受了什么外來的刺激,就立刻要去做,因此,作為教師,要去了解和研究學生好動的特點,不但不因學生的正常活動,去責罰他,而且要給學生充分的機會,使他多與事物、與人接觸,以促使學生身體、道德、智力的增進。“做”,也是學生獲得練習,培養興趣,鍛煉能力的好機會。陳鶴琴先生曾說:“學生若自己動手,自己吃飯,可以得到肌肉運動的快感,嘴里也有著相當的滋味,即使湯勺拿不穩,飯菜裝得不牢掉在桌上身上,但這是一種練習的好機會。”的確,不讓學生“做”,學生就得不到練習的機會,任何事情也就學不會了。學生做事,能夠鍛煉他們的能力。另外,豐富學生直接感性經驗成為學校教學的重要任務,而學生的操作活動即“做”正是獲得直接經驗的最佳途徑。我們教師不應用自己的頭腦代替學生去思想,剝奪他們思考的機會,是不利于發展學生智力的。
陳鶴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實現“活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直接向大自然、大社會學習。小孩子的知識是由經驗得來的,所接觸的環境愈廣,所得的知識愈多。學生生活在大自然、大社會中,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是活的環境,對學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外界環境的.刺激是學生心理發展的源泉,環境對學前學生的發展比其它年齡階段更為重要,因為學生最初是從環境中受到自發教育的。所以,教師要常帶學生走出學生園,到工廠、街道、田間、野外去學習。大自然、大社會為學生活動和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就要注意環境,利用環境。環境中有許許多多的東西可以變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民歌、民謠、兒歌、故事等許多都富有教育意義,有待于教師們做有心人,發揮想象力,隨時發覺這種活教具、活教材。從尊重學生的愿望、興趣、要求等身心特點出發提出了替代教學法和暗示法。游戲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游戲,那么學校的教學應該游戲化,并增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交往的機會。
教師應當給學生相當的機會,自己動手學習,不要把現成的結果灌輸給學生。陳鶴琴先生指出:“學生的世界是學生自己去探討去發現的,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的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只有使學生自己具體的和自發的參與各種活動,才能獲得真實的知識,才能形成他們自己的假設,給予證實或否定。教師應當重視引導學生自我發現的學習,在學校的教學中要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活動,做活動的主人,充分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陳老提倡“教師教教師”、“學生教學生”。我認為這樣的相互學習,教者和被教者都會受益。同時可以看出這種教學相長的方式具有民主性的特點。任何教師,任何學生隨時都可能成為教者,又隨時都可以成為被教者、學者。民主性是陳老“活教育”理論的一大特色,正是當代教育理論的一個趨勢。
教育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3
今年我認真學習了陶行知的“創造教育”理論,認識到: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體系的主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從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中汲取豐富的養料,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我認識到:實施愛的教育,保護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是為創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礎;實施生活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是為學生打開創新思維的源泉;尊重學生主體,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學習操練;實行“六大解放”,煥發學生活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生活教育理論是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論,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它也是中國現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什么是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說:“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說明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發揮作用。
《活教育的教學原則》。
我國著名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及學生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懷揣振興中華民族之志,以培養民族幼苗為己任,提出了“熱愛學生、了解學生、尊重學生”、“一切為學生”的主張。他一貫重視學生和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認為“對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們應當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使他們體德智三育都能從小好好學起。”在經過長期的探討實踐后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訓育原則,他把“活教育”訓育原則作為實施“活教育”德育目標“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的基本原則,在孩子品德教育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我有幸拜讀之后深受啟發,現就此談談一點體會。
一、“活動”乃重中之重
陳鶴琴先生認為在教學活動中應強調學生的“做”,“做”即活動。在學校里的一切活動,“凡是學生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同樣重視學生積極思想品質的培養,主張“凡學生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一切教學,不僅僅在做上打基礎,也應當在思想上做工夫。”根據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觀點認為思想就是動作,是一種內化的動作。“好動”是學生的一個顯著的'特點。沒有一個學生不好動,也沒有一個學生不喜歡自己做的,因為學生的感覺與動作是連通的,他只要想到了或是接受了什么外來的刺激,就立刻要去做,因此,作為教師,要去了解和研究學生好動的特點,不但不因學生的正常活動,去責罰他,而且要給學生充分的機會,使他多與事物、與人接觸,以促使學生身體、道德、智力的增進。“做”,也是學生獲得練習,培養興趣,鍛煉能力的好機會。陳鶴琴先生曾說:“學生若自己動手,自己吃飯,可以得到肌肉運動的快感,嘴里也有著相當的滋味,即使湯勺拿不穩,飯菜裝得不牢掉在桌上身上,但這是一種練習的好機會。”的確,不讓學生“做”,學生就得不到練習的機會,任何事情也就學不會了。學生做事,能夠鍛煉他們的能力。另外,豐富學生直接感性經驗成為學校教學的重要任務,而學生的操作活動即“做”正是獲得直接經驗的最佳途徑。我們教師不應用自己的頭腦代替學生去思想,剝奪他們思考的機會,是不利于發展學生智力的。
二、大量利用活教材,教學方法多樣化
陳鶴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實現“活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直接向大自然、大社會學習。小孩子的知識是由經驗得來的,所接觸的環境愈廣,所得的知識愈多。學生生活在大自然、大社會中,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是活的環境,對學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外界環境的刺激是學生心理發展的源泉,環境對學前學生的發展比其它年齡階段更為重要,因為學生最初是從環境中受到自發教育的。所以,教師要常帶學生走出學生園,到工廠、街道、田間、野外去學習。大自然、大社會為學生活動和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就要注意環境,利用環境。環境中有許許多多的東西可以變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民歌、民謠、兒歌、故事等許多都富有教育意義,有待于教師們做有心人,發揮想象力,隨時發覺這種活教具、活教材。從尊重學生的愿望、興趣、要求等身心特點出發提出了替代教學法和暗示法。游戲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游戲,那么學校的教學應該游戲化,并增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交往的機會。
三、突出學生是教育教學的主體,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
教師應當給學生相當的機會,自己動手學習,不要把現成的結果灌輸給學生。陳鶴琴先生指出:“學生的世界是學生自己去探討去發現的,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的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只有使學生自己具體的和自發的參與各種活動,才能獲得真實的知識,才能形成他們自己的假設,給予證實或否定。教師應當重視引導學生自我發現的學習,在學校的教學中要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活動,做活動的主人,充分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陳老提倡“教師教教師”、“學生教學生”。我認為這樣的相互學習,教者和被教者都會受益。同時可以看出這種教學相長的方式具有民主性的特點。任何教師,任何學生隨時都可能成為教者,又隨時都可以成為被教者、學者。民主性是陳老“活教育”理論的一大特色,正是當代教育理論的一個趨勢。
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的教學原則》中精彩獨到的思想是指引我們在教育之路上前進的燈塔,讓我對學校教育有了新的思路并從中汲取了許多知識。我會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堅持《活教育的教學原則》,逐漸完善,提升自我。
教育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4
囫圇吞棗般讀了半本了(想先瀏覽一遍全書,再作細讀),覺得看云真不愧為一位有意思的老師。原想從此書中了解同行是如何讀教育理論,如何寫讀書后感的,可看了半本,越看越對封面上那句話感到有意思了——“個性化解讀教育經典”!
呵呵。“個性化解讀”似乎成了20xx年讀書界的一個有趣現象了。于丹教授讀《論語》,個性化地讀出了“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心靈之道”、“天地人之道”,幾篇演講稿組合成一本書,賣二十元人民幣,還高居博庫圖書排行榜前幾名;如今,看云也來個性化讀《民主主義與教育》、《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讀后感寫得文采飛揚,行云如水。不可否認,看云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個小學語文老師,讀完《童年的秘密》,就一口氣寫了二萬多字的讀后感——《回歸之路》,實在讓人欽佩!
讀到一半,也突然笑出聲來,腦子里不知怎地浮現出了女人入廚房時的身影。聽于丹的演講、看看云的書,突然覺得這兩個女人都是在為我們“煲湯”——用孔子思想、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杜威教育思想作主料,然后加入兩位女子對人生、對教育的感悟,為我們捧上了一鍋“精神美味湯”!
于丹教授作為一名學者、一名傳媒學教授,她的言語顯然比看云更具學術味,表情也更顯理性化。而一直閑適地看文學書籍的看云,寫起讀后感來,也是信手拈來,不求正統,散得開卻也收得回。這不,每隔幾段都會出現幾行用楷體字記錄的教育理論原文,然后,便是作者“天馬行空”地談感想,這些感想會說到自己的`兒子,當然更多地說到自己的學生、自己的教育教學片段。于是,我的腦子里又浮現出了我那中師時的小學語文教學論老師,也是一個女的,也是從小學語文教學講壇上走出來的,她也會講理論,但一會兒,她就會引發開去,講她的兒子,講她的教學生涯。女性的思維是不是都有這樣的特點?呵呵,這不是質疑,而是同為女性對自身性別所產生的思維特點的好奇,很有意思。
書讀了一半,也突然覺得,女性的思維也不僅僅是感性,女性之美里還蘊含著一種寧靜之美。在讀著這些學術著作的時候,她們的腦子里除了理性的思考,往往也會聯想到嬰兒酣然入睡的寧靜,聯想到小溪潺潺的寧靜,聯想到星光點點的寧靜。而寧靜,正是當前學術界所稀缺的一種精神追求。《薛瑞萍讀教育理論》封底最后一句話:“真正的成長需要寧靜,靜悄悄的成長的快樂,無以言表。”
教育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5
《小學教育教學理論》一書中有關教學媒體的一節,印象非常深刻。
教學媒體能使給學生生動形象,給他們以更大的思維空間。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也變得生動起來,運用教學媒體,可以從各個渠道,大大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媒體不僅給教學過程增添了色彩,更為學習效果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我從中懂得了教學媒體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更好的駕馭。
現代的素質教育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發展每一位學生。課堂教學也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每一個學生的學生創造條件,最大限度地開發每一個學生的潛能。板書和投影也是教學媒體中很重要的一環,通過板書和投影,把教學內容很清楚的呈現給學生,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與體會。老師講授的知識,剛開始會忘記,而好的.板書可以讓教學內容給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對于有些稍難一點的知識,不容易的理解的知識,我們教師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作為出發點,用較通俗的語言對教育新理念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為我們教師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啟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學習用書。有關教與學的理念部分是更為具體、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對指導我們教師開展日常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通過閱讀本書,可以站在社會發展的高度,以時代的特點為背景,以現有教育教學理念為起點,以國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為借鑒。
教育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6
當張老師一再提醒要在考試之前讀一本教育學專著時,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學專著—-苦澀難懂的玩意兒”。然而當我從書柜中翻出在地壇書市淘的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我的心不禁興奮起來。
在網上搜索“蘇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主張個性和諧發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
為了解決中小學的教育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為中小學教師寫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到一個問題,這中間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真讓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段時,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特別是想想自己在幾年后將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的身份走上講臺,肯定總會發現時間不夠用,每天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還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余,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著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于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著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腳”。有時為了應付作業,在網上和雜志上匆匆忙忙的搜索著相關的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后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運用知識,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將來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教育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7
前一段時間,我讀了《小學教育教學理論》一書,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松,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于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于生活的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著對于生活的追求。其中有關教學媒體的一節,印象非常深刻。
教學媒體能使給學生生動形象,給他們以更大的思維空間。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也變得生動起來,運用教學媒體,可以從各個渠道,大大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媒體不僅給教學過程增添了色彩,更為學習效果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我從中懂得了教學媒體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更好的駕馭。
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讓這些教學理念由從抽象到具體,在實際工作中實施這些新的.理念:
讀了《小學教育教學理論》,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沒有獲得實踐的教育理念不過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變成現實,就要把教育理念應用到具體的教學中去,由實踐來檢驗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實踐中提煉出適合教學的教育理念。
正如顧明遠先生所說的那樣:“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是一個善于不斷自我更新觀念的學習者,只有在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實踐,做一個教育改革的身體力行者。
慢慢品味的,特別是對一些學習上有些困難的學生,特別需要板書來幫助他們理解、記憶,在課后慢慢消化。這就對老師的板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師要事先設計好板書,不但簡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無須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
教育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8
今年暑假我認真學習了陶行知的“創造教育”理論,認識到: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體系的主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從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中汲取豐富的養料,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我認識到:實施愛的教育,保護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是為創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礎;實施生活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是為學生打開創新思維的源泉;尊重學生主體,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學習操練;實行“六大解放”,煥發學生活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愛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說:“小孩子的體力與心理都需要適當的營養。有了適當的營養,才能發生高度的創造力。”人在中學階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師愛(以及家長的愛)猶如心理發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學生的心靈發展。師愛能營造出和諧、溫馨、親切的師生關系。在這種師生關系中,學生不僅樂學,而且個性會得到充分發展,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是創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礎。
在這樣的認識下,我在教學上,把愛生放在了首位。不僅學習陶行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獻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愛滿天下”的高尚情懷,發揚“因為差,更要抓”“因為差,更要愛”的敬業精神。
教師對后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后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禁絕粗話俗話,推行愛心用語,保護學生的心靈不受傷害,多給學生關照和溫暖。對學習好的學生熱心引導,對學習差的學生及調皮的學生也是從愛開始,進行指導幫助,不歧視、不訓斥、不諷刺挖苦。學生們感受到老師的愛,有了良好的情緒,學習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在愛的教育中,培養學生愛的情感,用愛的情感幫助學生塑造人格。如開展“我與父母通信”活動,使學生們感受父母的愛,從而培養學生愛父母、愛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礎,善良的心和愛他人、愛祖國的情操也是創新智慧的心理基礎。
傳統教育的致命弱點是只教人讀書。陶行知批評舊教育是“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是摧殘人才。過去的教育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更是強化了“三中心”(即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書本中心),教師用灌輸的方法,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教科書上的知識,使學生遠離社會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的變化。教育是為了生活,離開了生活的改進,教育就失去了意義。這就要求教育要從課堂和書本走出來,去關注社會生活,即關注生活重于關注書本。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不僅使書本知識變活,而且使師生開闊視野,從社會生活中吸取綜合的多方面的.知識,從而獲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學都要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書本知識要聯系社會實際,引導學生關心家鄉的建設、國家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成就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這樣,不僅使學生開闊了眼界,書本上的知識活了起來,而且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課外,指導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如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文藝節目,歌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學生們自編小報,自己寫稿,自己設計版面,幼稚的作品中體現著學生們豐富的想象和創造。每組織一次活動,都有明確的目的、具體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盡可能好的實效。
同時,讓學生在文明宣傳、公益勞動、社會調查及社會服務中去觀察、去感受、去鍛煉、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識。
會學習才能創造。學習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重要基礎之一。學習是人主觀的精神活動,要獲取知識,人必須積極地使用并協調自己的感官,發動自己的大腦,并做出主觀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們的傳統教學中,學生只是知識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處于被動的地位。教師灌輸花時多,效果差,學生聽、記、背學得苦,求知欲沒有了,創造力抑制了。這樣的教學狀況怎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學操作上,必須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
我認為教師學習并實踐陶行知的教學思想,“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生學的法子。”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探索“引導學生學”的方法,把教學過程變成“教學做合一”的過程。教師轉變了教育觀念,樹立了新的教學思想,才能提高教學能力。教學固然要發揮教師積極指導的作用,但決定教學效果的主要還在于學生的學習效果,只有學生愿意學、認真學、樂意學,才算是教學效果好。
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要求人首先必須有活力,但我國的傳統教育恰恰就有扼殺人的活力之弊端。學生的心理發展是與肢體的活動連在一起的,它猶如活潑稚嫩的觸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者珍愛、保護,并給以廣闊的空間和自由。但傳統教育往往以“塑造靈魂”“培養人才”的急切情緒,加以不適當的干預,或限制時空自由,或束縛手腳行為,或惡語直傷心靈,使其壓抑、萎縮、扭曲。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就需要在我們的文化、教育觀念中,在我們的教育操作中,去檢索并革除壓抑、束縛學生個性的一切舊觀念和舊做法。
陶行知先生曾對我國當時的舊教育進行過全面、猛烈的批評,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雙手、解放頭腦、解放嘴、解放空間、解放時間)可以說是他找準了舊教育操作中的問題,從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認真學習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從書本和試卷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去看社會、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閑置的雙手動起來,去做事情,做到“學做合一”;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從“只聽不思”中解放出來,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學會思維;解放學生的嘴——給他們說的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解放學生的空間——除了課堂學習,還引導他們走向課外,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給他們廣闊的天地;解放學生的時間——不用功課把他們的業余時間填滿,給他們活動的自由,把課間十分鐘和午飯后的時間還給他們。
創新教育是教育觀念,又是具體的教學思想,它只有化作具體的教育教學的操作方法才能夠實現。但教育教學無定法,因此它又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為此,今后我更要認真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牢固樹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基礎教育主流價值體系觀念,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以陶行知先生為楷模,學習他高尚的人格品質,求真求實求創造的教育理念,成為敬業愛崗、師德高尚、業務精良、創新務實的教師。為培養學生成為“真人”,并具有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二)我的收獲。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著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著對于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備著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著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著明確的方向指引,因著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能寶典,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
生活教育理論是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論,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它也是中國現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什么是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說:“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說明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發揮作用。
教育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9
我國著名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及學生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懷揣振興中華民族之志,以培養民族幼苗為己任,提出了"熱愛學生、了解學生、尊重學生"、"一切為學生"的主張。他一貫重視學生和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認為"對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們應當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使他們體德智三育都能從小好好學起。"在經過長期的探討實踐后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訓育原則,他把"活教育"訓育原則作為實施"活教育"德育目標"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的基本原則,在孩子品德教育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我有幸拜讀之后深受啟發,現就此談談一點體會。
陳鶴琴先生認為在教學活動中應強調學生的"做","做"即活動。在學校里的一切活動,"凡是學生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同樣重視學生積極思想品質的培養,主張"凡學生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一切教學,不僅僅在做上打基礎,也應當在思想上做工夫。"根據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觀點認為思想就是動作,是一種內化的動作。"好動"是學生的一個顯著的特點。
沒有一個學生不好動,也沒有一個學生不喜歡自己做的,因為學生的感覺與動作是連通的,他只要想到了或是接受了什么外來的刺激,就立刻要去做,因此,作為教師,要去了解和研究學生好動的特點,不但不因學生的正常活動,去責罰他,而且要給學生充分的機會,使他多與事物、與人接觸,以促使學生身體、道德、智力的增進。"做",也是學生獲得練習,培養興趣,鍛煉能力的好機會。
陳鶴琴先生曾說:"學生若自己動手,自己吃飯,可以得到肌肉運動的快感,嘴里也有著相當的滋味,即使湯勺拿不穩,飯菜裝得不牢掉在桌上身上,但這是一種練習的好機會。"的確,不讓學生"做",學生就得不到練習的機會,任何事情也就學不會了。學生做事,能夠鍛煉他們的能力。另外,豐富學生直接感性經驗成為學校教學的重要任務,而學生的操作活動即"做"正是獲得直接經驗的最佳途徑。我們教師不應用自己的頭腦代替學生去思想,剝奪他們思考的機會,是不利于發展學生智力的。
陳鶴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實現"活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直接向大自然、大社會學習。小孩子的知識是由經驗得來的,所接觸的環境愈廣,所得的知識愈多。學生生活在大自然、大社會中,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是活的環境,對學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外界環境的刺激是學生心理發展的源泉,環境對學前學生的發展比其它年齡階段更為重要,因為學生最初是從環境中受到自發教育的。所以,教師要常帶學生走出學生園,到工廠、街道、田間、野外去學習。大自然、大社會為學生活動和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就要注意環境,利用環境。環境中有許許多多的東西可以變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民歌、民謠、兒歌、故事等許多都富有教育意義,有待于教師們做有心人,發揮想象力,隨時發覺這種活教具、活教材。從尊重學生的愿望、興趣、要求等身心特點出發提出了替代教學法和暗示法。游戲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游戲,那么學校的教學應該游戲化,并增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交往的機會。
教師應當給學生相當的機會,自己動手學習,不要把現成的結果灌輸給學生。陳鶴琴先生指出:"學生的世界是學生自己去探討去發現的,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的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只有使學生自己具體的和自發的參與各種活動,才能獲得真實的知識,才能形成他們自己的假設,給予證實或否定。
教師應當重視引導學生自己發現的學習,在學校的教學中要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活動,做活動的主人,充分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陳老提倡"教師教教師"、"學生教學生"。我認為這樣的相互學習,教者和被教者都會受益。同時可以看出這種教學相長的方式具有民主性的特點。任何教師,任何學生隨時都可能成為教者,又隨時都可以成為被教者、學者。民主性是陳老"活教育"理論的一大特色,正是當代教育理論的一個趨勢。
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的教學原則》中精彩獨到的思想是指引我們在教育之路上前進的燈塔,讓我對學校教育有了新的思路并從中汲取了許多知識。我會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堅持《活教育的教學原則》,逐漸完善,提升自己。
教育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10
前一段時間,我讀了《小學教育教學理論》一書,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松,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于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于生活的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著對于生活的追求。其中有關教學媒體的一節,印象非常深刻。
教學媒體能使給學生生動形象,給他們以更大的思維空間。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也變得生動起來,運用教學媒體,可以從各個渠道,大大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媒體不僅給教學過程增添了色彩,更為學習效果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我從中懂得了教學媒體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更好的駕馭。
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讓這些教學理念由從抽象到具體,在實際工作中實施這些新的理念:
讀了《小學教育教學理論》,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沒有獲得實踐的教育理念不過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變成現實,就要把教育理念應用到具體的教學中去,由實踐來檢驗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實踐中提煉出適合教學的教育理念。
正如顧明遠先生所說的那樣:“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是一個善于不斷自我更新觀念的學習者,只有在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實踐,做一個教育改革的身體力行者。
慢慢品味的,特別是對一些學習上有些困難的學生,特別需要板書來幫助他們理解、記憶,在課后慢慢消化。這就對老師的板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師要事先設計好板書,不但簡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無須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
我仔細閱讀了華南師范大學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導師郭思樂教授的教育專著《教育激揚生命》,這是一本有意義的書,這是向師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擊,它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說教的對象,它建立了先進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從價值觀、倫理觀、行為觀幾個方面闡述了生本的新生態教育,給予了我深深的啟迪。
從教十多年來,我清醒地認識到,對于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來說,你教的學生取得了讓你滿意的成績,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讓你的學生體驗過你的教育給他帶來的無比快樂,你為學生素質的提高做了什么,你為學生今后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哪些幫助。
教育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11
讀了《小學教育教學理論》,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沒有獲得實踐的教育理念不過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變成現實,就要把教育理念應用到具體的教學中去,由實踐來檢驗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實踐中提煉出適合教學的教育理念。
正如顧明遠先生所說的那樣:“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是一個善于不斷自我更新觀念的學習者,只有在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實踐,做一個教育改革的身體力行者。
慢慢品味的,特別是對一些學習上有些困難的學生,特別需要板書來幫助他們理解、記憶,在課后慢慢消化。這就對老師的板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師要事先設計好板書,不但簡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無須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
教育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12
當剛拿過張洪亮老師的《現代教育理論導讀》這本書來讀時,一點也沒有興趣,因為我本身就不是好讀書的人,但當我翻開目錄時,我覺得看過以后我肯定不會后悔。書中說目錄說到了好多的國內外大家的教育思想,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杜威的道德教育、還有一些我國當代中小學教育名家。我讀這本書并不快,也并不急,但每次捧起它,總會得到許許多多新的啟迪,總會忍不住玩味再三,當然,用書里面好多的教育思想來看今天教育中的種種弊端,也會感覺很多很多的遺憾與無奈;用書里的大教育家來看自己昨天的教育,也會感覺更多的不安與后悔!
我自是沒有能力來整體地評價《現代教育理論導讀》,但我努力地思索,我對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印象最深刻,尤其是他的一篇“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何以能對教育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在蘇霍姆林斯基的眾多教育管理理念中有這樣一個觀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這里沒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難學生”或“難教育學生”的說法。這就讓我想起了現代教育過程中,尤其是在中國,不讀不引起很多的忙碌而無為的教師低首沉思,教了十年、二十年、幾十年的書,逐漸會對教育產生了厭倦,對孩子產生了厭倦,自然而然的就會對學習后進的學生關注的就少,在上學期間,在實習期間,總能聽到身邊老師在抱怨:某某學生怎么怎么苯,怎么怎么成績差,每個班里總有幾個問題學生,面對這種學生,總是很無奈,跟本無從下手,只能放棄,我也是這樣,總是喜歡學習好的學生,很討厭那些問題學生,曾幻想要是班里沒有那樣的學生有多好。
自從讀《現代教育理論導讀》這本書里的“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后,我的思想改變了:正象實際上書中所說的世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是呀,每個孩子都能成功,只不過成功的道路不同而已,老師就是帶領孩子走向成功之路的領路人。通過這個思想我就意識到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學會賞識,用賞識教育學生,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賞識是熱愛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無形生命的陽光、空氣和水;賞識是溝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間交往的橋梁;“賞識教育”也是每位家長和教師都使用過,無意中又遺忘的教育;是讓家長和教師撿回寶藏,回歸到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心態的教育;是承認差異,允許失敗的方法,是使孩子舒展心靈,盡展潛能的教育。
“賞識教育”更是讓家長和教師走進孩子心靈、走出教育誤區的教育;是家長和教師在享受中教、孩子在歡樂中學的教育;是讓家長和教師孩子生命和諧、兩代人成為朋友共同成長的教育。但是目前中小學普遍提倡“賞識”教育,認為好學生是“夸”出來,賞識存在著過度的傾向。的確,相對于我們過去的“挑錯”教育來說,賞識教育對培養學生的自信和創新思維有著重要的意義。不過,現實的賞識教育也存在著一些認識“誤區”,比如,在數學方面,一個學生計算8加5的算術題,卻解得12,教師倘若不是指出學生的錯誤,反而這樣表揚他:“你的答案很接近正確答案。”或像有的教師那樣,對做錯題的學生表揚說:“你錯得很有價值,你給我們提供一個話題,謝謝你!”這種“只要表揚,不要批評”的賞識教育,不管出于何種理由,其結果恐怕只能與表揚者的初衷相反,影響著賞識教育積極作用的發揮。只有走出這些“誤區”,才能更好地利用賞識、贊美,以促進學生健康和諧地發展。對于賞識說了這么多,也無非是對于學習后進的學生多關注,多鼓勵,多賞識,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就感,讓每個學生都樹立必勝的信念,讓每個學生都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成功的人,讓他們表現的堅強又自信,一步步地走向成功。讓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能夠相信自己,能夠讓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受到平等的教育,在學習上達到“平衡”,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挺直腰板,抬頭走好自己今后的人生。
這本書還有很多的東西需要學習,我也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童年,讓孩子保持孩子天賦,快樂的生活與學習,輕松愉快的完成任務。
教育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13
前一段時間,我讀了《小學教育教學理論》一書,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松,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于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于生活的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著對于生活的追求。其中有關教學媒體的一節,印象非常深刻。
教學媒體能使給學生生動形象,給他們以更大的思維空間。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也變得生動起來,運用教學媒體,可以從各個渠道,,大大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媒體不僅給教學過程增添了色彩,更為學習效果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我從中懂得了教學媒體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更好的駕馭。
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讓這些教學理念由從抽象到具體,在實際工作中實施這些新的理念:
一、終身學習
讀了《小學教育教學理論》,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二、不斷實踐
沒有獲得實踐的教育理念不過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變成現實,就要把教育理念應用到具體的教學中去,由實踐來檢驗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實踐中提煉出適合教學的教育理念。
正如顧明遠先生所說的那樣:“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是一個善于不斷自我更新觀念的學習者,只有在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實踐,做一個教育改革的身體力行者。
慢慢品味的,特別是對一些學習上有些困難的學生,特別需要板書來幫助他們理解、記憶,在課后慢慢消化。這就對老師的板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師要事先設計好板書,不但簡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無須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
教育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14
作為教師,最急需的就是理論的指導。本不愿讀一些過于抽象的理論專著的我在學習了《現代教育理論導讀》一書后感觸頗多,我作為一個新教師,對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科學,為什么說教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類老的話題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和領悟。
現代教育就是研究在動態的環境下教育主體的一種創新活動。每個學校的教育環境都是動態的,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別也是很大的,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和受教育者的學生是在教與學的互動中發揮出他們的智慧和才能。所以和諧的師生關系,每位學生的主體意識的增強和創新性的'學習方法共同構成了現代教育的新理論。
首先,“以人為本”這種思想反映到教育領域表現為師生平等,生生平等,因此,教師必須用平等的原則尊重善待學生,不偏愛某些學生,嫌棄另一些學生,充分肯定每個學生的發展潛力,使每個人的發展可能性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現實。這種平等的師生關系,無疑是素質教育中整個師生關系系統內最為堅實,最必不可少的基礎。
其次,書中提到的幾位代表現代教育思想的流派和學說的教育家,雖然在理論基礎和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在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上卻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他們無不是把發展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促進教育教學過程的民主化和個性化放在中心地位。這種強調喚醒與弘揚人的主體意識的趨勢反映到素質教育中來,便表現為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是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學校的主人。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我們教師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應在師生平等的基礎上推行民主的工作方式,以期與學生之間形成一種民主和諧的人際關系。實踐證明,在相互尊重,和諧民主的教育氛圍中,學生才有可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勇于各抒己見,積極表現其個性,展示其才華。
其三,在傳統教育中,對學生情感的刻意教育與培養一直是處于一種被遺忘與冷落的荒蕪境地。這十分不利于培養健康成長的一代新人。因此,今日素質教育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強調與推行情感教育。古人云:親其師則信其道。對教師天生有一種信賴與依戀心理的學生,會像花草樹木趨向陽光那樣趨向教師。當他們得到老師真摯的愛與關懷,得到理解與重視的時候,心里就會感到快慰與滿足,同時產生樂于學習,愿意聽從教誨的傾向,就會把對老師的愛移情至老師所教學科目。與此同時,學生健康美好的情感也在潛移默化當中得到強化與升華。當然,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應起主導作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須在'情'字上狠下功夫。我認為,教師應該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時時感覺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首先應愛護,了解學生,建立情感溝通的橋梁;其次應信任學生,對其充滿”愛的期待”;最后應嚴格要求學生,做到嚴中見情,嚴中見愛。
最后,在某種意義上說,培養出擁有創造性素質的一代新人正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終極目的。這是因為創造性素質是現代和未來人才所應具備的素質中具有統御作用和最大時代適應性的一種素質。因此,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已成為世界各國現代教學的重頭戲,我國的素質教育也不應例外。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最能發揮創造力的條件就是民主。在民主的師生關系下,學生真正處于主體地位,敢于發揮創造力,當自己的新穎創見被人接受,贊賞時,會感到無比自豪。我們做為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創造性學習進行扶植和幫助,而且要積極鼓勵學生勇于挑戰前人,超越前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綜上所述,我認識到:平等,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是成功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條件和重要保障。在工作中應力爭盡早建立這種師生關系,為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創造良好的條件。
教育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15
今年我認真學習了陶行知的“創造教育”理論,認識到: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體系的主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從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中汲取豐富的養料,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我認識到:實施愛的教育,保護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是為創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礎;實施生活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是為學生打開創新思維的源泉;尊重學生主體,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學習操練;實行“六大解放”,煥發學生活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生活教育理論是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論,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它也是中國現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什么是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說:“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說明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發揮作用。
教育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16
這個暑期我閱讀了《現代教育理論》這本書,通過這次閱讀,讓我受益匪淺,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體會,我認為教師應該轉變教育觀念,給孩子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往前走;給孩子一個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給孩子一個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自己去找答案;給孩子一個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孩子一個機遇,讓他自己去抓住;給孩子一個沖突,讓他自己去討論;給孩子一個對手,讓他自己去競爭;給孩子一個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個題目,讓他自己去創造。
作為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相信他們。“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出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個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教師只有學而不厭,然后才能誨人不倦,只有引導學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者。
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將不斷更新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另外,通過認真學習陶行知的“創造教育”理論,認識到: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體系的主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中汲取豐富的養料,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我認識到:實施愛的.教育,保護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創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礎;實施生活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是為學生打開新思維的源泉;尊重學生體系,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學習;實行“六大解放”,煥發學生活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反思我自己的課堂教學,我曾經有過那么多無奈:當我把自己精心設計的教案有條不紊地實施,以期達到云行流水的效果時,我的孩子偏偏喜歡節外生枝;當我給孩子們出了我費盡心機做出來的課件,欲贏得孩子們驚奇和喝彩時,卻見孩子們一臉漠然,沒有興趣……我雖然在教師這個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用心良苦,然我卻失望地發現,我的“投入”,我的“癡迷”,我的“煞費苦心”,從來都是自己的一廂情愿和孤芳自賞,孩子們并不領情。
于是我也曾委屈,也曾困惑,也曾百思不解;我的工作怎么了?我究其原因是我自我感覺太好,太夸大自己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我在孩子面前一直處于主宰課堂的地位。我們不是“上帝”,“上帝“也不是“救世主”,我只不過是兒童主動發展的服務者和仆人。
正像蕭伯納說過:“我不是你的老師,只是一個伴侶而已。你向我問路,我指向我們倆的方向”。
【教育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教育教學理論著作讀書筆記06-06
教育教學理論著作讀書筆記06-06
教育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11-04
教育教學理論著作讀書筆記(精選20篇)08-30
教育著作的讀書筆記03-09
教育教學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04-21
李鎮西著作《愛的教育》讀書筆記心得體會11-25
閱讀教育理論心得體會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