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醫生個人主要事跡材料(精選6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事跡,肯定對各類事跡都很熟悉吧,事跡具有概括標明先進事跡的主要內容或材料的用途。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寫好事跡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鄉村醫生個人主要事跡材料(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鄉村醫生個人主要事跡材料1
田徑,男,39歲,中共黨員,中專文化,畢業于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系印江自治縣纏溪鎮方家嶺村人。
一、義無反顧 立志農村衛生事業
醫 生這個職業是光榮而崇高的,不僅是能以肉體上解除人的痛苦,而且在精神上也能給人安慰,所以選擇了這個職業必須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 有高度的責任心和事業心,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茍,所在的村衛生室轄區服務四個行政村,共服務3000人口,能愛崗敬業,扎根在農村最基層衛生服務,遵守 國家法律法規,嚴格執行規定的收費標準,堅持從正規渠道進藥,藥品價格,收費標準公示上墻,不開大處方,不亂收費,讓群眾花小錢,就能放心就醫。 醫者父母心,對群眾熱情,關心,耐心聽取病人描述病情和痛苦。分析他們的需求和意見。時時急病人這所急,痛病人之所痛,上班時嚴肅認真,細致診查每一例病 人,謹慎用藥,嚴格執行操作常規,避免醫療事故的發生。不管是寒冬還是酷暑,白天還是夜晚,下雨還是下雪,上班時還是下班時,隨叫隨到,無怨無悔言。有時 一晚能出診數次,一夜都睡上覺,有時剛端上飯碗,吃了一口飯,就被病人叫去,就是大年初一,也沒輕閑過,更談不上平時節假日,曾有人問,這么沒日沒夜,圖 的是什么,即沒有高的收入,也沒有政治地位,回答的是憑一個人的良心,一個醫生的道德。
二、顧全大局,完成公共衛生任務
在防控非典,手足口病,h1n1流感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非典期間早出晚歸,整天排查從疫區回歸人員,為他們早晚測一次體溫,不畏懼隨時被感染的可能為轄區內兒童檢查手足口病,做好散區兒童的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防控h1n1流感,做
到發現疫情及時上報,認真篩查轄區內出國回歸人員,做好登記,嚴密防控h1n1流感的發生和流行。
所在村衛生室,管理規范,制度健全,資料齊全,去年被評為鎮先進村衛生室,個人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從事鄉村醫生工作后,多次被評為先進鄉村醫生,鎮優秀共產黨員,纏溪鎮第五屆、第六屆人大代表。
在 轄區內經常開展巡診工作,及時送發防保所下達的各種宣傳資料,使防病抗病知識普及到全村各家各戶。向村民宣傳黨的衛生工作方針,宣傳新型家村合作醫療的優 越性。配合主管部門村委員會開展改水改廁工作,主動參與,當好參謀,向村民宣傳改水改廁對人的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使人民群眾健康意識不斷增強,把各種疾病 控制在萌芽狀態。經常為60歲以上老人健康體檢,聽心肺、測血壓,建立了村民健康檔案,規范管理性高血壓、糖尿病慢性病人。定期為他們檢查,建議治療和康 復方案。開展35歲以上測血壓,及時發現高血壓病人,提出最佳治療意見。及時通知轄區內孕婦去醫院體檢,向她們宣傳住院分娩的好處。夏秋季產后訪視的同時 宣傳預防產婦中暑。做好兒童保健和計劃免疫工作,及時發放預防接種和體檢通知單,結核病督導工作一絲不茍,主動與患者達成服藥協議,發現副反應及時報告。
鄉村醫生個人主要事跡材料2
最近,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陸續播出了最美鄉村醫生的事跡,他們都奮斗在最艱苦的地方,為邊遠山區的廣大人民提供醫療服務。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鄉村醫生是李前鋒和居馬泰。
橫縣大浪村扁擔村醫李前鋒一根扁擔,一頭挑著藥箱,一頭拴著干糧,累了就席地而坐,渴了喝點山泉,身子虛弱的他十年如一日地在大浪村崎嶇不平的山路間來回不停地穿梭,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扁擔醫生李前鋒身患尿毒癥身體羸弱的他卻在大山深處的鄉村診所堅守10年,讓許多人為之動容。
居馬泰1992年7月畢業于伊寧衛校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后分配到包扎墩牧區衛生院,一干就是20年。包扎墩是特克斯縣三個鄉鎮、兩個牧場以及尼勒克縣一個牧場的牧民過冬的冬牧場,總面積2200余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共1500戶4000余人。進包扎墩冬牧場路途十分艱險,身邊是懸崖峭壁,腳下是萬丈深淵,路是由牧民鑿出來的,所以僅能容一匹馬或一只羊通過。每年冬季牧民趕著牛羊轉場,只要稍一不慎,人和馬就會墜崖,連尸首都無法找回。就在去年秋天,一位年輕的母親抱著年幼的嬰兒騎著馬轉場時,馬失蹄,結果連人帶馬摔下懸崖,母女和馬都沒能找回來。所以,包扎墩也被當地的人成為“天塹之地”。居馬泰在這樣的地方一干就是20年,更讓人肅然起敬的是:他身患心臟病,不能在高原山區工作,隨時有生命危險。加之他妻子動了5次手術,3個孩子還年幼。當地衛生局領導簽于他的實際情況,準備把他調至農業村,但是他婉言謝絕。
還有很多很多的鄉村醫生奮斗在幫助邊遠地區居民遠離病痛折磨的第一線上,他們不辭辛苦,不怕困難的精神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結合中共中央十八大會議精神,我們要把學習最美鄉村醫生的先進事跡聯系起來,不僅自己要學習,還要帶動身邊其他人一起學習,要把學習這種先進事跡形成一種風氣,讓我們每一位醫務工作者形成學先進,趕先進,超先進的濃厚氛圍,形成立足崗位爭貢獻,愛崗敬業爭奉獻的良好作風,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新的貢獻。我們要不斷總結經驗,學習之后要互相對比,尋找個人不足之處,把學習這種典型先進事跡長期貫徹下去,執行下去。
鄉村醫生個人主要事跡材料3
我是一名鄉村醫生。為周圍的鄉親們作預防保健,治病療傷工作。我拖著重度殘疾的雙腿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我不平凡的人生。我服務于社會,不僅沒有成為社會的包袱,相反我的人生卻是那樣的精彩。
1975年,一場蕭瑟的秋雨后,我不幸患上小兒麻痹后遺癥,從此就再沒有站起來走過一步路。貧寒的家境,苦悶、彷徨、無助甚至絕望伴隨我度過了本該是無憂無慮,從滿天真與童趣的童年。
也許是命不當絕,上天雖然沒有給我一雙健全的腿腳,卻賜予了我能吃苦耐勞而又自強不息的好父母,我們真情無私的呵護,不向苦難低頭的可貴品質,還有那些好心村民對我的真誠鼓勵和開導,使我逐步走出了生命的低谷,特別是看書學習,驅走了我心中久積不散的陰霾,感受到陽光的明亮和燦爛。
一九八六年的夏天,我開始嘗試著自學。家里有《小人書》和一本撕的沒有部首的《新華字典》。我就把《小人書》上的字一頁一頁的翻字典查找,找到后把拼音標到《小人書》字的旁邊,然后一遍一遍的去讀。不到半年我就認識一千多字。之后,我借來舊課本開始按照課本學習。
這就是我自學的開始,從a o e開始念起,從一筆一劃開始寫起,從簡單的加減乘除開始算起。學習使我過于單調無聊的生活中有了樂趣,當然這背后要付出比常人成倍的努力和辛勞。
學習更給我打開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提供了對生存和生命進行深刻思考的營養,特別是我知道了許多殘疾人的人生經歷,貝多芬、保爾、張海迪,他們也是殘疾之軀,處境也非常艱難,但是他們沒有因為身帶殘疾就失去對生活的勇氣,沒有怨天尤人,沒有迷茫不振,沒有逃避現實,而是勇敢地直面人生,昂起頭,挺起胸,自立自強,向命運挑戰,向不幸抗爭,他們的事跡和精神,深深觸動著我,感染著我,并隨著我年齡的增長逐漸內化為我的人生信條:雖然身患殘疾,但也要奮發努力,爭取做一個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不成為社會包袱、不成為家庭拖累的人。張海迪不是說讀書可以給人帶來生活和戰勝困難的力量嗎?那么小小的我就要為了自身“站起”、改變命運而刻苦學習。就這樣,白日苦讀,夜伴孤燈,七年辛勤自學,我完成了從小學到高中的全部課程。
知識照亮我前進的航程,信念賦予我攀登的勇氣。1994年,我第一次走出鄉村,遠赴千里之外的省會石家莊,自費在一所醫學院跟班學醫。
我想做一名醫生,為老百姓治病療傷,服務于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石家莊學習了的三年里,我沒有回過一次家。環境變化和身體殘疾給我帶來了許多困難,功課的壓力我要堅持頂住,迎頭趕上。日常生活中,上樓下樓、打飯打水、洗衣服、上廁所等一些瑣事,對于一個健全人來說是舉手之勞,可是對于我而言卻是何等的艱難。但我沒有在困難面前退縮,仍然以堅韌挺過每件難事,用微笑迎接每個黎明。
我的學習成績在全系也是很優秀的,教授們對我的經歷既感到驚訝又很是贊賞。驚訝的是我的自學歷程,贊賞的是我雖是自學,但成績卻一點也不比正式參加高考學生的成績差。05—06我連續兩年被學校授予“優秀學生”的榮譽。
三年寒窗苦,不付有心人,我拖著癱瘓的雙腿,以一個跟班生的身份,圓滿完成了醫學大專課程的學習,留給老師和同學的是身殘志堅的感動和優秀的學業成績,留給自己的是沉甸甸的收獲和開啟人生新篇章的力量。
踏著香港回歸祖國懷抱的腳步我也回到了哺育我成長的故土。
記得我剛回來就趕上夏秋季節時的腹瀉流行,這種病幾乎每年都會流行。原因就是個人衛生和飲食習慣的不良。鄉親們知道我回來了,有的人試著來找我看病。望著鄉親們那種期盼已久的眼神,我既是憐憫又是同情。他們太需要懂得醫學知識的醫生為他們服務了。我把帶回的藥品無償的分發給了已發病的人們,然后向健康人群宣講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和腹瀉流行期間應注意的起居飲食。人們很樂于接受我的宣講。同往年比較,這一年的腹瀉發病率明顯的下降。
開辦診所,對于一個靠手搖三輪車才能出行的殘疾人而言,困難可想而知。辦各種手續的周折,特別是開始資金僅有500塊錢,所進的藥品數量少,品種單一,每周都得往十幾公里外的縣城跑一趟進藥,每趟都要花上半天的功夫。這里的土路并不平坦,斜坡坑洼隨處可見。路上每逢斜坡坑洼都得使出全身的力氣,搖著車努力向前沖,因為只有靠這一點點的沖勁兒慣性才可能沖上斜坡,穿過坑洼,滑下來了還得再來一次甚至兩次三次四次,胳膊累得抬不起來,即使在冬天也累的渾身是汗,好多次趕上手搖車壞了,不管寒冷、暴雨還是狂風,就只能在路邊等,等著路過的好心人來幫忙推一推,或者給家里報個信兒……命運是不公的,生活是無比的艱難,但是我沒有因此而流淚。當手搖車壞了,有人路過時我還是以微笑來邀請幫忙,決不把痛苦與無奈表露在外,因為我不愿意在人們的同情中活著。
鄉村醫生個人主要事跡材料4
我是一位鄉村醫生。為四周的鄉親們作預防保健,治病療傷工作。我拖側重度殘疾的雙腿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我不平凡的人生。我服務于社會,不但沒有成為社會的包袱,相反我的人生卻是那樣的出色。
19xx年,一場蕭瑟的秋雨后,我不幸得小兒麻痹后遺癥,從此就再沒有站起來走過一步路。清貧的家境,苦悶、旁皇、無助乃至失看伴隨我度過了本該是無憂無慮,從滿天真與童趣的童年。
或許是命不當盡,上天固然沒有給我一雙健全的腿腳,卻賜予了我能吃苦刻苦而又發奮圖強的好父母,我們真情無私的庇護,不向苦難低頭的寶貴品質,還有那些好心村民對我的真誠鼓勵和開導,使我逐漸走出了生命的低谷,特別是看書學習,驅走了我心中久積不散的陰霾,感遭到陽光的明亮和燦爛。
一九xx年的夏天,我開始嘗試著自學。家里有《小人書》和一本撕的沒有部首的《新華字典》。我就把《小人書》上的字一頁一頁的翻字典查找,找到后把拼音標到《小人書》字的旁邊,然后一遍一遍的往讀。不到半年我就熟悉一千多字。以后,我借來舊課本開始依照課本學習。
這就是我自學的開始,從a o e開始念起,從一筆一劃開始寫起,從簡單的加減乘除開始算起。學習使我過于單調無聊的生活中有了樂趣,固然這背后要付出比凡人成倍的努力和辛勞。
學習更給我打開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提供了對生存和生命進行深進思考的營養,特別是我知道了很多殘疾人的人生經歷,貝多芬、保爾、張海迪,他們也是殘疾之軀,處境也非常艱巨,但是他們沒有由于身帶殘疾就失往對生活的勇氣,沒有怨天尤人,沒有迷茫不振,沒有回避現實,而是英勇地直面人生,昂開端,挺起胸,自立自強,向命運挑戰,向不幸抗爭,他們的事跡和精神,深深震動著我,感染著我,并隨著我年齡的增長逐漸內化為我的人生信條:固然身患殘疾,但也要奮發努力,爭取做一個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不成為社會包袱、不成為家庭拖累的人。張海迪不是說讀書可以給人帶來生活和克服困難的氣力嗎?那末小小的我就要為了本身站起、改變命運而刻苦學習。就這樣,白天苦讀,夜伴孤燈,七年辛勞自學,我完成了從小學到高中的全部課程。
知識照亮我前進的航程,信念賦予我攀登的勇氣。1994年,我第一次走出鄉村,遠赴千里之外的省會石家莊,自費在一所醫學院跟班學醫。
我想做一位醫生,為老百姓治病療傷,服務于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石家莊學習了的三年里,我沒有回過一次家。環境變化和身體殘疾給我帶來了很多困難,作業的壓力我要堅持頂住,迎頭遇上。平常生活中,上樓下樓、打飯打水、洗衣服、上廁所等一些瑣事,對一個健全人來講是舉手之勞,可是對我而言卻是何等的艱巨。但我沒有在困難眼前畏縮,依然以堅韌挺過每件難事,用微笑迎接每個拂曉。
我的學習成績在全系也是很優秀的,教授們對我的經歷既感到驚奇又很是贊美。驚奇的是我的自學歷程,贊美的是我雖是自學,但成績卻一點也不比正式參加高考學生的成績差。xx,xx年我連續兩年被學校授與優秀學生的榮譽。
鄉村醫生個人主要事跡材料5
河有多深,能不能過?過不了!這是新疆鄉村醫生居馬泰護送小病人阿革蘭時在路上和同伴的對話。鄉村醫生居馬泰被冰河攔住了回診所的路,他懷里抱的孩子名叫阿革蘭。只有8個月大,由于上呼吸道感染發高燒已經兩天了,在這樣的高原和高寒地帶,隨時可能會轉發肺炎,危及生命。牧場里缺少藥品,居馬泰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把小阿革蘭帶回到50公里外的診所。而這天山最艱險的一段路程被當地的牧民稱之為“魔鬼路”。
冰看一下!冰看一下!可以過得話,我們看一下,抓緊時間,過不去!冰太軟!繞過山從那邊走吧!阿革蘭。高燒不退的小阿革蘭,一直哭鬧不止,居馬泰想盡辦法,逗小家伙開心,8個月大的小阿革蘭很快就跟他熟悉起來。阿革蘭的笑容讓48歲的居馬泰想起自己的三個孩子。居馬泰滿心愧疚。他的大女兒高哈爾說:我爸一般都說:有你在我放心,可是我嗎能干什么呢?
我們都上學的,這次居馬泰出門診前,妻子剛剛的做完子宮切除手術,可等不得妻子出院,居馬泰就又要出發了。他必須趕到在大雪封山前把藥品送到冬季牧場把危重病人轉移出來。因為自己是天山深處一塊2200平方公里冬季牧場中唯一的醫生。女兒高哈爾說:我爸走的時候,我媽就又掉眼淚說肚子疼,然后我爸就給她給了一些藥說可能過幾天就好了。
把生病的妻子交托給15歲的大女兒和9歲的小女兒照顧,居馬泰的心一路上牽掛。可這時,他卻不得不將精力放在眼前這50米的溜索上。溜索距離河面不到2米,不及一根拇指粗。居馬泰在冬季牧場出診已經在這根溜索上來回20年了。可是這一次,要抱著小阿革蘭。他雙手根本沒辦法抓住溜索。居馬泰把小阿革蘭緊緊綁在自己身上。路過的牧民找來繩子,把他倆拉過了河。
阿革蘭!阿革蘭!居馬泰在溜索上不停的叫著哭鬧的孩子。小心點!鄰近傍晚小阿革蘭體溫突然升高,咳嗽的更加嚴重了。居馬泰停了下來,給小阿革蘭喂了僅剩下的一點藥。拔山涉水后。大家都很疲憊。居馬泰卻一個人在冰河邊剃起了胡子。這也是他每次轉診病患孩子時必須做事。居馬泰說;一邊打鞭子,一邊抱孩子。那時候看看娃娃的體溫怎么樣,這樣子面對面(測體溫),但是娃娃不舒服,胡子刮掉好。上午十點回診所路上,第二天小阿革蘭病情加重,但回診所,卻要面對4200米的雪山。在這樣的冬季翻雪山被當地牧民認為是最危險的事。
在厚厚的白雪下面,掩蓋著無數的懸崖和冰川。居馬泰在這條路上往返20年,熟悉這里每一條路的分布,可依然不敢有絲毫的掉以輕心。他的三匹馬都曾摔死在這樣的路上。我和馬一塊下去了,摔倒了,馬死了,我活著。這讓居馬泰身上留下了三處舊傷,每到寒冷天氣就會傷痛加劇。可他還是毫不猶豫的承擔起最危險的用自己的身體為阿革蘭和媽媽開辟出一條安全道路。峰頂氣溫驟降到零下25度,撲面的冷風空氣讓人無法呼吸,一米多厚的雪,讓每一步移動都非常艱難。4個多小時不停息的趕路,馬終于支持不住了。
兩晝夜的奔波,居馬泰已經體力透支了極限,可是他知道自己是小阿革蘭最后的生命保障,無論腳下的路多么艱難,多么漫長。無論還要面對怎樣的風雪,除了堅持他已別無選擇。兩個小時后,居馬泰帶著孩子終于回到診所。經過一個星期的治療,小阿革蘭恢復了健康。
他是居馬泰在天山深處“魔鬼路”上轉診的第92個病人。在這20年中居馬泰救治過192位病人。他冒著生命的危險在極地行走,守護著1500多戶牧民的健康。
主持人問居馬泰:北京冷嗎?居馬泰答:北京不太冷。但對我們來講,剛剛過去的這個元旦是三十年里最冷的一個元旦。零下十幾度相當于您那兒的什么季節居答:現在我們那兒是零下30度。在這種天氣下,您還得進行巡診,繼續巡診。我手中拿的'是一份病歷,我仔細看了這份病歷,分別是居馬泰所在那個縣和所在的州醫院所開的病歷證明,這上面醫生寫的是什么,心力衰弱,您有這么重的心臟病換個人行嗎?換個人去,換個人也行。但是我們牧民想有點擔心。擔心什么?擔心他們為了需要我們這樣子。我們擔心他,擔心別人對路途不熟悉是嗎?到底有多危險?又高又那個啥?滑的很,雪也大,學業厚。那樣子,特別危險。一走就是20年。據說您是從父親的手中接過的藥箱。嗯!對,我父親留給我的。這個藥箱你想傳下去嗎?想傳給誰?那個藥箱,傳給誰?我的丫頭,兒子他(們)用。幾個孩子您?一個兒子,兩個丫頭。年紀最大的是女兒是嗎?對!她希望當醫生嗎?她也希望當醫生。
有請居馬泰的大女兒高哈爾登場獻獎!小姑娘今年話不能不到16歲,家里很多活是她干。自己想當醫生嗎?想!我的夢想就是當一名醫生,像我爸爸這樣的醫生。其實居馬泰的妹妹和妹夫也是鄉村醫生。這一家人對周邊的很多百姓就是生命的護衛,真應該向他們致敬。這座獎杯所包含的是所有的那份敬意,浮雕上面有真實的鄉村中國,上面綻開的是巖石上的花朵,生命如花,十字交叉。神圣的醫生責任,向所有鄉村醫生致敬!向居馬泰致敬!
鄉村醫生個人主要事跡材料6
“人就算活150歲,如果沒為別人做點有益的事,那也是虛度了年華。”鐘晶,一個80后獨生女,一個堅守在大山深處的鄉村醫生。2008年,她為了與在鄉鎮工作的丈夫團聚,辭掉貴陽大醫院的工作,來到貴州省黔西南州貞豐縣龍河村衛生室,做了一名鄉村醫生。不久,丈夫調入州府,她卻仍然獨自堅守。沒有澡堂、時常停電、沒有城市里五彩斑斕的時裝和琳瑯滿目的零食,鄉村的寂寞無邊無際……但她一一承受,并用精湛的醫術和貼心的服務為當地少數民族群眾解除病痛。她的付出換回的,是鄉村百姓無限的信任,以及來自網友的聲聲祝福,她是網民眼中“最美鄉村女醫生”。
勞動,是美麗的:貴州“最美鄉村女醫生”記事
她獨自堅守在偏遠大山中的村衛生室,用盡所學為當地老百姓解除病痛,把最美的青春留給了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網友稱贊她為“最美鄉村女醫生”。
最近,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龍河村的鄉村女醫生、一個來自省城的“80后”鐘晶成為網絡紅人。她的故事在網絡多家論壇上流傳。
五一節前,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來到大山深處的龍河村,走近這位甘于清貧寂寞、傾力治病救人的“最美麗”的勞動者。
記者到達時,臨街的龍河村衛生室中,不少村民正在看病買藥。一個溫柔的聲音不斷叮囑道:“老人家,這個藥晚上睡覺時才吃。”“頭痛粉吃多了不好,你要一盒我不能賣,但可以送一包給你吃。”
說話的就是鐘晶。她出生于1982年,是個漂亮的貴陽姑娘,個子嬌小,皮膚白皙,一雙眼睛大而明亮。
2008年,她辭去貴陽長江醫院的工作,跟隨在鄉鎮工作的丈夫來到龍河村,為當地缺醫少藥的老百姓開起了村衛生室,這也是龍河村4000多名村民唯一能進行新農合報銷的衛生室。
豈知兩個月后,丈夫被調至黔西南州委工作。“走還是留?”她很糾結。她發現,由于貧窮閉塞,當地農村婦女大都缺乏基本的衛生保健知識,不少婦女患婦科病后,找不到女性婦科醫生,一直拖到病情惡化。龍河村還是個風濕病高發村,老人幾乎都患有風濕病,一些村民40來歲就骨骼變形、直不起腰。而村民最缺乏的就是能夠對癥下藥的好醫生。
留下來為當地百姓治病!
下了決心的鐘晶拿出2萬元購買了理療儀、治療婦科等疾病的儀器,所有用具每周消毒一次,還按大醫院要求設置了垃圾分類。龍場鎮黨委副書記孫志宏說,她的衛生室是鎮里最正規的之一。
鐘晶一家三代行醫,她又托均為醫生的外婆和母親打聽了一副治療風濕的草藥方。48歲的龍慶昌患風濕病14年,多次外出求醫花費上萬元。“最后找到鐘醫生,20元6包藥就好多了,介紹的幾個朋友用藥后也都有好轉。”龍慶昌說。
村里不少苗族群眾不懂漢語,她就靠打手勢,或請懂漢語的苗族學生幫忙翻譯。2010年國慶節,鐘晶還自掏腰包,請來貴陽的婦科專家為村民坐診,她也趁機學習。“我為自己學有所用感到安心。”
早上7點20分鐘晶就起床開門了,她在露天水管前洗漱完畢,不施粉黛就開始打掃衛生。不到20分鐘,就有村民來輸液。她來不及吃早餐,卻關心病人是否餓肚子,并把豆漿分給病人喝。
“病人多時一天看上百人,一天只吃一頓飯,一直忙到晚上11點,有時臉也不洗,倒在床上一覺睡到天亮。”鐘晶說。
但最初多數村民對這位年輕醫生持懷疑態度,一天只有兩三個病人。遇到不信任自己的病人,鐘晶就先給他們配一天的藥,僅兩三元錢,告訴病人若有效再來。每個病人進門,她總是先端上一杯熱水。
漸漸的,“鐘醫生醫術高、態度好”的口碑越傳越遠,鄰村的群眾趕來找她看病,外地來的建筑工人也把這里當成了“固定”醫療點。
鐘晶看病賣藥十分便宜,有時幾元藥錢都免了,錢不夠也可以賒賬。村里一位78歲的空巢老人靠撿塑料瓶為生,全是一兩毛的零錢,這樣的病人,鐘晶不僅不收錢,還常留他們吃飯。
時間一長,村民們把鐘晶當成了朋友,沒病時也來拉拉家常,趕集時常來歇歇腳。也常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快樂和溫暖。衛生室里的燕子窩每年都有燕子返巢;村民們常送來自家地里的蔬菜,逢年過節大家又不約而同的送來糍粑、紅米飯;鄉親們一起看露天電影有說有笑,感覺人與人很近;她記得每一個醫治過的孩子的名字,孩子們也親切的叫她“姨媽”“小嬢”。
一次,一個老大媽對她說:“你一個城里的女娃娃,丈夫也不在這邊,跑到我們山溝里來又掙不了錢,何苦呢?”這樣的關心讓鐘晶倍感溫暖。在她看來,農村很能體現人生價值。在大城市,醫生和病人多是純粹的醫患關系,但在農村,村民們卻把醫生當成了一家人。
鐘晶在病人面前沉穩干練,私底下也是個典型的80后,她是家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獨生女,喜歡吃零食、逛街、跳舞、看電影……
但在龍河村衛生室,衣柜是裝藥的紙箱,只有單調的三四種蔬菜,買不到愛吃的巧克力和奶茶,更沒有五彩斑斕的時裝。電力不足時還常停電,晚上只能靠蠟燭或應急燈照明。丈夫剛調走時,她獨自躺在衛生室里,聽著山風呼嘯,害怕得睡不著,只好爬起來靠在墻上坐到天明。
沒有澡堂,只能用兩個大桶提水到屋內,蹲在一個大盆里洗澡;農村簡易廁所臭氣沖天;夜深人靜時,還能聽見老鼠窸窸窣窣從床下爬過的聲音。
最難以忍受的莫過于寂寞。剛來時,沒有電視和網絡,也沒有朋友,病人又少,找不到人說話,“衛生室里靜得很可怕,感覺外面的世界很遙遠。”
但她嬌小的身體里有一顆強大的心。鄰居徐顯佳說,有一次鐘晶得了重感冒,只能自己往腳背上扎針輸液。“有人來買藥,她還一只腳跳到藥柜邊拿藥。我怪她不找我們幫忙,她卻說能堅持就不麻煩大家。”
鐘晶也試著從貴陽請了3位醫生來幫忙,長的呆了3個月,短的只呆了3天,都因無法忍受鄉村的艱苦而離開了。
她坦言,自己也打過“退堂鼓”,朋友們都勸她離開,也有機會調到興義市工作,和丈夫團聚。但鄉親們聽說她可能離開時,紛紛跑來打聽:“鐘醫生你要走了嗎?”“我們舍不得你啊……”
“老百姓這樣需要你,怎么忍心舍他們而去?”鐘晶說。
她的故事在網上流傳后,被感動的網民,稱贊她是值得學習的“美麗天使”。鐘晶聽后笑著說:“和那些更偏遠的鄉村醫生相比,我的條件已經很好了,起碼油鹽醬醋俱全。”
而在丈夫龍瑞見眼中,鐘晶就像“礦泉水”一樣簡單純凈,“善良寬容,不計得失,凡事總往好的方面想。”
如今鐘晶有四個家:貴陽市父母家、興義市丈夫家、女兒所在的奶奶家,以及衛生室這個家。她對女兒和父母心懷愧疚,只能靠電話溝通,夫妻倆也很少在家里正正規規的吃頓飯。
但鐘晶說自己并不后悔,她和丈夫都覺得,有時一個眼神、一句關懷都能感受到默契和幸福。“我會干下去,直到更優秀的醫生來給鄉親們看病。”
【鄉村醫生個人主要事跡材料】相關文章:
優秀鄉村醫生主要事跡材料(通用5篇)08-24
鄉村醫生先進事跡材料06-11
醫生優秀個人主要事跡材料(精選5篇)08-08
優秀鄉村醫生先進事跡材料06-14
最美鄉村醫生事跡材料201606-22
鄉村醫生的個人述職報告12-09
個人鄉村醫生述職報告08-09
鄉村醫生的年度個人總結01-21
鄉村醫生培訓個人總結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