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情況調查報告
隨著個人的文明素養不斷提升,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通常情況下,報告的內容含量大、篇幅較長。那么,報告到底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學生創業情況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大學生創業情況調查報告1
如今大學生創業問題受到我國各界的關注。而且現在大學生的就業情況并不容樂觀,大學生創業對即將面臨工作的大學生是一條值得考慮的出路,但是現在社會上對大學生創業的褒貶不一,很多人認為大學生剛出校門就開始創業是盲目的,而且缺乏創業的意識和能力。因此我們開展了一次“大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調查”活動。由于交際的緣故填寫問卷的人員中以理工科學校為主,其次09屆和10屆的大學生是主要的被調查群體。
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據統計今年,中國將有611萬名研究生、大學本專科學生畢業。外加去年未找到的畢業生210萬,可預計xx年的高校就業人數多達810萬,而xx年這一特殊的年間我們不僅遭遇到了金融危機的重創,還經歷了刻骨銘心的雪災、地震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交織發生的一年。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格局,并構成了當前就業面臨的嚴峻形勢。在全球金融危機重壓下,xx年上半年全國有6.7萬家民營企業倒閉,而在xx年年,民營企業吸納了34.2%的大學畢業生。一方面我國就業人數明顯增加,另一方面企業萎縮明顯,企業校園招聘也相應畏縮。往年10月,各大企業都早早地啟動了校園招聘計劃,各大高校內也因此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是由于遭受金融風暴的影響,就業市場整體不景氣,很多大企業為了降低人工成本不得不大規模裁員,同時很多作為吸引就業主體的中小企業由于受到勞動合同法、出口遇冷等多重因素影響,業務訂單量明顯減少,用工需求也明顯減少。這給學生就業客觀上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由此可見,就業的形式不容樂觀,因此,創業這一出路就出現在越來越多的畢業生的眼中。在調查中有57.22%的人表示,在畢業后有創業的打算。
主題:
在網上有調查顯示,“曾經多次參加創業計劃競賽”的學生僅有3.5%,“參加過一次”的占11.3%,有85.2%的受訪者表示“未曾參加過這樣的活動”——進行過創業實踐嘗試的學生總體比例還不到15%。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我們的調查顯示,有50%的大學生認為只要開創一份事業都可以叫創業,有22.16%認為創業就是開辦企業(公司)。這些認識顯然是不正確的創業是指某個人發現某種信息、資源、機會或掌握某種技術,利用或借用相應的平臺或載體,將其發現的信息、資源、機會或掌握的技術,以一定的方式,轉化、創造成更多的財富、價值,并實現某種追求或目標的過程。在被調查者中有57.22%表示在畢業后有創業的打算。但是調查顯示認真關注大學生成功創業事跡的人僅有15.46%,所以我們認為現在的大學生的創業意識不足,甚至有些盲目,不過還有一點,不排除我們調查的人群大部分還沒有面臨工作,所以對創業的重視程度不夠的原因
創業其實是以新的生產力導入的方式開展一段事業。創業和以前的謀生不太一樣,所以對大學生能力要求比較高。第一,要有一定的工作技能,也就是說你要能夠協調一些人際關系,能夠有一些基本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第二,要有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比如在對內有員工團結問題,對外涉及到和工商、稅務以及各個社會組織打交道的能力。
《全球創業觀察中國報告》顯示,半數大學生認為自己具備“創業技能”,但是專家稱——還沒有創業,別高估了自身的能力,學生除了有點子以外,還有哪一些扎實的基本功
有45.88%大學生認為在大學期間學習如何自主創業非常有必要,但是,僅有極少的一部分人在平時積極地去了解創業的.信息。對此我不知道該如何去解釋這個現象。我們認為現在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對創業的理解很空洞。
有關創業的具體資料對大學生來說事很難接觸到的。所以大學生創業一般開始的時候都是比較生澀的。最重要的是對于項目或者是事業的定位以及戰略方向的把控能力。如果在一開始的時候方向選錯了,后面所有的努力可能就是南轅北轍。所以大概就這三個方面:一是工作的能力,包括基本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二是良好的人際溝通;三是關于戰略方向的把控。這三方面的素質和能力不具備的話大學生開展創業實際上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就比較艱難了。
調查結果
我們的調查表明,大學生創業對于絕大數的大學生是一條不可行的路,大多數的大學生對創業的理解還停留在很表面的地方,因此學校有必要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力度。另外,有創業想法的大學生也應加強對這方面信息的關注程度,注意完善自己的素質和能力。為以后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大學生創業情況調查報告2
一、對所學專業的滿意程度
學生對本專業的滿意與否主要取決于能否擇己所愛,該專業能否在將來幫助自己找到好的又喜歡的工作。調查發現,有21.0%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較滿意,有66.6%的大學生不清楚,有10.0%的大學生比較不滿意,有2.4%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非常不滿意,各專業的滿意程度沒有顯著差異。
對專業不滿意的直接表現是對本專業的學習動力不足或畢業后不愿從事與專業相關的行業。高考填報志愿時對專業的了解與自身了解的缺乏,可能是導致只有21.0%的學生對所學專業持滿意態度的原因之一。因為對大學生活的憧憬,對五花八門的專業的不了解,抱有神秘感,從而選了一個自己以后不喜歡的專業。另外,個人興趣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也可能是原因之一。比如,某個同學對考古學很有興趣,但社會需求相對比較少,此時可能會產生心理沖突,也許選了一個自己并不感興趣的但賺錢的專業,夢想與現實出現落差,從而對所學專業不滿意。而專業在一定的程度上決定了職業取向,如果對本專業不滿意或態度模糊,勢必會影響自身潛能的開發,以及今后的擇業。
二、對自我認識程度
自我認識包括個人的興趣與特長、個人的性格與價值觀、個人所選定的目標與需求、個人的情商、個人的工作經驗、個人的學歷與能力、個人的生理情況等七個方面,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在調查中發現,只有6.7%的被調查者對自己有比較清楚的認識,而52.3%的被調查者對自己的各面能力,興趣等持含糊態度,41.0%的被調查者完全不了解自己;而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對自我認識沒有顯著性差異。這說明較多的.大學生未能很好地關注自身特點,發現自身問題,促進自身發展。那么,這里便牽涉到了大學生就業生涯目標的問題。
職業生涯目標是指可預想到的、有一定實現可能的目標。而職業目標的選擇并無定式可言,關鍵是要依據自我實際,這就要求我們要對自己有所了解。通過個人分析認識自己,估計自己的能力,確認自己的性格,發現自己的興趣,明確自己的優勢,衡量自己的差距,并以此來開發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然而調查表明,大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能力、興趣、職業傾向都缺乏深度了解,自然對職業生涯目標是模糊的。
三、對就業前景的關注程度
對就業情景的關注程度,直接影響了對為所選職業所做的準備程度和將來職業所帶來的成就高低。在調查中發現,只有14.5%的被調查者對當前的就業狀況有比較清楚的了解。不同年級的學生對就業前景的關注程度沒顯著性差異,而不同專業的學生對就業前景的關注程度就有顯著性差異,冷門專業的學生比熱門專業的學生更加關注就業前景。在調查中了解,大學生對就業信息的關注還是比較少,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表示一直關注就業信息,而大部分則都是偶爾關注一下,在看到是留意一下而對就業情景的關注程度直接影響了對所選職業所作的準備程度和將來職業所帶來的成就高低,同學們大都表示對未來工作的擔心實際生活中卻缺少這種基本的努力,典型的眼高手低表現。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可能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方面,在校園里,舒適、閑逸的生活和父母的絕對經濟支持,使很多大學生忘卻或暫時忘卻了就業壓力帶來的緊張感,很少去接觸外面的世界。有些學生的確是每天都只是讀書,缺乏對就業的準確和認識。另一方面,學校提供的就業指導不夠。調查中,發現有73.5%的學生認為目前學校提供的就業指導不夠,需要更詳細具體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
四、職業期望狀況
影響職業期望因素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聲望地位穩定性因素(城市位置與社會地位),內在價值因素(發展空間和興趣愛好),外在價值因素(薪水高低)。在調查中,被調查者將薪水高低、發展空間、城市位置、興趣愛好、社會地位按自身在選擇工作時所起作用從大到小排序。其中在職業選擇中考慮的首要因素的選擇情況(見下圖),發展空間、興趣愛好成了大多數被調查者的首選,接下來依次才是薪水高低、城市位置、社會地位,男女生沒有顯著的差異。在調查中還發現被調查者中有83.3%的被試認為“前途”比“錢途”更為重要,60.3%的被試愿意充當“雞頭”也不愿意當“鳳尾”。以上結果表明,多數大學生更注重工作的內在價值。
從上述四個方面的分析表明廣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呈現一下特點:(一)多數大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滿意度較低;(二)廣州市大學生對職業生涯的規劃還比較模糊,自我認識不夠,絕大多數人沒有明確目標;(三)廣州市大學生對社會人才的需求了解甚少,另外,學校提供的就業信息不足,學生了解就業相關信息的渠道較少;(四)廣州市大學生的職業期望更注重發展空間和興趣愛好。因此,我們認為,根據上述特點,學校應該加強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大學生應該及早進行職業生涯的規劃,為未來做好充分準備。
結論和建議
從調查顯示目前大學生對就業的態度表現為:1.對就業形勢的關注比較少,2.個人能力存在缺陷,自我認識不足,缺少實戰經驗是致命因素,沒有準確的目標,3.大學生的職業棋王還是表較高。
1.學校要切實做好學生的就業工作,盡快完善就業指導體系。
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的工作同等重要,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體系屬于就業匹配的促進措施,其核心在解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通過向大學生提供就業信息并根據這些信息接受職業指導,幫助他們進行有效的職業政策,這就需要建立職業指導機構等形成一個完整的信息系統。
2.大學生要轉變就業觀念
首先大學畢業生要認清就業形勢,轉變就業觀念,當前全社會就業形勢比較嚴峻,除了表現就業需求于勞動力供給的矛盾外,城鎮和農村就業問題同時出現,新生勞動力就業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相互交織,這位大學生就業增加了困難,因此大學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業不就”的思想。要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就業觀,調整自己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想法,到基層去謀求發展,到艱苦的地方去創業,其次,轉變到靈活就業,先就業,后擇業的動態就業上來,轉變到行行出狀元“干一行,愛一行,干好一行”的敬業觀念上來,最后認清自身的素質和條件,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尋找與自身條件相互適應的,適合自己的用人單位,畢業應當給自己做出正確的評價,自我評價要全面,客觀,既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又要看到自己的短處,既要對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質進行具體的評價,又要對其他各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既要考慮全面的整體素質,又要考慮其中占主導地位的重要因素。
3.大學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間也可以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如學校安排的社會實踐,社團的下鄉活動,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招聘會,也可以在不影響自己學業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職,提前適應社會生活,了解現在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積累一些社會經驗,豐富自己的閱歷,這些都是將來找工作的資本,會使自己的人生更順利。
大學生創業情況調查報告3
一、調查背景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不斷進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從“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的步伐,高校大學生數量迅速增加,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凸現。通過本次實踐調查,我們進一步了解分析了金融危機過后大學生就業狀況以及大學生為就業所需要提高的素質能力和就業工作指導,尋求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途徑。
隨著我國現階段畢業生數量急劇增長,社會可提供的就業崗位增長緩慢,因而造成就業矛盾十分嚴峻。同時,畢業生就業市場化與畢業生滯后的就業觀之間的沖突顯得十分突出,畢業生到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基層就業的態勢尚未形成,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這些都影響著高校畢業生的就業。
時下又將是畢業生就業的高峰期,為了更好的了解大學生的就業心態和對目前就業形勢的認識,我們組織了此項調查,由此進一步分析大學生的就業前景,以便為學校提供未來就業指導工作的資料與對策依據,也使在校大學生在整個大學學習期間進行以提高就業競爭力為目標的就業準備,培養大學生追求最優選擇和最佳就業的精神與品質。
二、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家鄉啟東的大學生進行抽樣調查,發放問卷80份,收回有效問卷65份。
三、調查內容
(1)就業傾向分析
1、大學生今后就業的崗位大多集中在國企及政府部門,就業地區主要集中在經濟較發達的城市或東南沿海城市,總體趨向穩定。
2、大多數大學生想過自主創業,但資金和經驗成為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瓶頸在自主創業這個問題上,70.12%表示想過自主創業,大學畢業生不應該僅是社會現有崗位的競爭者,擠占就業機會,而更應該是新崗位的開拓者,為社會帶來就業的機會。但是資金和經驗仍是制約大學生自主創新的主要瓶頸,占65.56%;認為自主創業最需要的是政策支持和技術的分別占10.17%、14.17%。
3、半數以上的大學生愿意參加蘇北志愿者服務計劃及報考村官對于是否愿意投身蘇北志愿者服務計劃,55.6%的被調查者愿意投身蘇北志愿者服務計劃。在對于村官的選擇上,5%的大學生已報名村官考試;57%有意向朝村官方向發展,但自身條件不夠。這體現了當代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也在發生新的變化。
4、大多數大學生的擇業觀是先就業后擇業,超過半數的認為專業對口對未來選擇工作比較重要。
(2)就業工作指導
1、在校期間對大學生工作影響最大的教學環節是社會實踐
2、對今后就業最為重要的素質和能力培養還是社會交際能力,最需要的就業指導是就業面試的指導
3、大多數大學生認為職業生涯規劃很重要67.01%的大學生覺得職業生涯規劃很重要,而不太確定是否重要占了18%,有將近十分之一覺得職業生涯規劃不重要,沒有考慮過職業生涯規劃的占5%。
4、54.3%的大學生對學校就業指導工作持基本滿意的態度對學校就業指導工作持基本滿意態度的占54.3%;有相當一部分認為不太滿意,占27.3%。這表明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還存在諸多不足,需要進一步提高學校就業指導工作的質量。
5、大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主要渠道還是人才招聘會
6、大學生希望企業人士、成功的校友來學校做就業報告的主要內容分別是企業需要的人才類型和在校期間應為就業做何準備
11.4%表示希望企業人士來學校做就業報告的主要內容是生涯規劃;55.6%希望是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8.7%希望涉及該企業的發展前景和規劃;6.4%希望應涉及市場經濟基本規律;12%希望講解關于員工的職業素質。62%的大學生希望其報告主要講述在校期間應為就業做何準備,9%希望是關于如何處理工作中的人際關系,22%認為就業報告的主要內容是“成功的因素”。
四、調查建議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加劇,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近年來本就不大樂觀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為了減少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尋找解決問題的路徑和方法,擴大大學生就業,需要政府、社會、高校以及大學生等共同努力。
1、政府:創造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
首先,政府應加快經濟發展,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
其次政府需繼續重視和推進社會就業,進一步理順畢業生就業體制,始終堅持市場取向,提高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淡化戶口對勞動力市場供需雙方自主選擇的約束,淡化單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戶口、檔案管理和勞動保險等方面給予相應配套的社會保障。同時提供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和西部地區就業,通過城市社區和農村基層崗位補貼、助學貸款代償、考研究生、考公務員加分,以及擴大“三支一扶”、“志愿服務蘇北計劃”、“大學生村官”等計劃,多種手段鼓勵畢業生去基層工作。
第三,鼓勵自主創業。大學畢業生不應該僅是社會現有崗位的競爭者,擠占就業機會,而更應該是新崗位的開拓者,為社會帶來就業的機會。調查資料顯示:資金不足仍然是制約大學生創業的主要瓶頸,政府應出臺鼓勵各種資本對畢業生新創高科技實體進行投資的傾斜政策;設立大學生創業基地,并為創業大學生提供專業指導、法律咨詢、市場分析等服務;對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在審批手續、金融貸款、工商登記、稅收等予以特殊優惠。第四,擴大畢業生入伍人數,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讓部分優秀畢業加入人民解放軍,既有利于提高軍隊素質,同時解決部分大學生就業。
2、社會:觀念與時俱進,服務實在周到
我國社會對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勢在必行,必須徹底擺脫長期以來固存于人們頭腦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級等封建思想的束縛,真正認同勞動者無高低貴賤之分的觀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會意識。同時實實在在地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多的服務。畢業生更應當根據人才市場供求狀況適當調整自己的就業預期。大學既培養社會精英,也培養普通的.社會勞動者,“北大才子賣肉”很正常。經濟發達地區和熱門行業畢竟是少數,其吸納畢業生的能力有限,而相當一部分不被大學生看好的地方和行業,卻對大學生有著巨大的需求。同時,建議建立全國性的就業信息網絡,加強社會需求預測研究和報告,真正為畢業生提供細致周到的就業服務。
3、高校:教育改革刻不容緩
(1)畢業生就業情況已成為衡量高校辦學成效的重要標志。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職業能力之縫誰來填?目前情況下高校得擔此大任。高校應該努力提高辦學水平,應轉變觀念,把握教育國際化的潮流,加強世界高教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全面提高辦學水平。高校教學改革與社會發展、國家建設需要緊密結合。不斷進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緊密聯系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加快調整高校專業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以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專業設置、課程結構要滿足市場所需;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反饋”、“高校生源報考錄取比預警”等系統,根據不同專業科學地制定擴招規模;加大社會急需專業的招生數量,控制長線專業的發展規模,對教學質量不高、專業設置不合理的專業要減少招生數量甚至停止招生。
(2)發展職業培訓機構,大膽嘗試校企聯姻。剛從學校里出來的學生除了動手能力弱外,表達溝通能力也普遍存在問題。學校應增設職業培訓機構或增加職業素質教育課程,包括商務禮儀、心理健康、與人溝通、融入團隊等內容。將職業素質培訓與實習結合起來,真正使畢業實習起到縮小、彌合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之縫的作用。
(3)高校應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人群中,有67.01%的人覺得職業生涯規劃很重要。給就業指導工作重新定位,成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部分,作為對學生的人生指導,滿足學生對于人生發展和職業生涯設計的需求,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始終,既彌補以前就業指導的不足,又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加強就業指導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20xx年,教育部發文要求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逐步由選修課過渡到全校公共必修課,將其與傳統公共必修課等置于同地位。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新時期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系統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夠為學生找到適合個體發展的職業目標,而且通過細化過程分解目標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另外,良好的目標意識促使學生充分利用時間資源進行有益的活動,從而可以減少他們接觸不良信息的機會,這在信息化社會的今天尤為重要。在高等院校中構建適應社會發展的就業指導體系,建立完整的就業指導目標、指導內容,形成有效的就業指導方式和手段。
大學生創業情況調查報告4
今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國民教育的提高,高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生群體不斷擴張膨脹,大學生就業難等一系列社會性間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近年來深圳富士康公司發生的連續跳樓事件,在人們為那些年輕的生命感到惋惜的時候,也更加關注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的間題。解決大學生這個弱勢群體的就業難間題、生活難等間題,已經迫在眉睫,只有真正的解決這個間題,才能促進社會的和諧安定,才能能真正把知識變成生產力,從而推動一個國家的實力發展。
首先,“弱勢群體”這一概念,在以前雖然不同程度上也劃分過必須階級、必須人群,但還沒有把大學生納入其列,隨著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生活難等間題的日益加劇、形式的更加嚴峻,無形中把大學生劃分到了實實在在的弱勢群體之列,“畢業即失業”的言論已經不再是危言聳聽、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狀況下,社會上存在的許許多多、或明或暗的漠視態度和歧視行為,使大學生弱視群體無法獲得平等的就業權,被無情地剝奪了公平競爭的資格,也引發了種種社會沖突和矛盾。
據國家人力資源部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就連續八年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統計:20xx年212萬、20xx年280萬、20xx年333萬、20xx年413萬、20xx年495萬、20xx年559萬、20xx年610萬、20xx年631萬,從詳細數據觀察,可見畢業生的人數程猛增趨勢,八年累計3533萬,而據教育權威部門統計顯示:到目前為止20xx年畢業生就業率僅為35%,加之以往畢業還役有就業的學生,并且不思考虛假就業信息的存在,我們能夠看到目前的就業形勢是多么嚴峻,如此龐大的基數已構成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以往的畢業生還沒有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之下,又一撥的人群又加之到來,緊缺的、理想的就業崗位上更顯得前什后繼。雖然許多的企業面臨用工荒,但所帶給的崗位都是普工崗位,整個社會都在鼓勵大學生下基層,從基礎干起,但這又與上學最終的初衷相違背,從而甚至構成了教育無用論的局面。以至于他們高不成低不就,從而走向社會的弱勢群體、邊緣人群。
其次,之所以出現大學生就業難的間題,大學生自身也存在著不少間題。一方面許多的大學生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不高,缺乏實際經驗,動手潛力極差。在具體的工作中勝任不了領導交給的任務,且怨天尤人;另一方面,大學生中也存在錯誤的就業觀念許多大學生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對工作的期望值過高。他們始終以“天之驕子”身份自居,姿態過高,對自身和現實缺乏準確的評估,缺乏正確的就業心態。這些都要求加強大學生自身素質修煉與轉變就業觀念,調整就業心態,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職業發展理念,要認清自身的現狀,不能太急功近利,合理地降低就業期望值,要注重自身經驗的積累和技能的培養。要加強社會實踐鍛煉,抓住一切能夠利用的機會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通過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主動尋找就業之路。
另外,出現這樣現狀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一一企業。自20xx年下半年金融危機的余波逐漸隱退,就業形式大大回暖。許多的企業雖面臨用工荒的窘態,但一些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經驗歧視和性別等歧視甚是嚴重,不能帶給合理的平臺。另外還有一些企業對勞動法的實施力度不夠,缺乏培養人才、留用人才的經營理念,以至于眼睜睜的看著人才流失。這主要表此刻企業的薪酬不合理、所帶給的崗位不匹配、對勞動法的實施力度不夠。許多企業對畢業生JA是挑三揀四,提出一些十分苛刻的就業協議條款,擅自延長試用期,無償地占有畢業生的勞動成果。國家雖在這一方面加大力度規范、調整,但企業配合不用心。如果說每個企業的薪資都和公務員、事業性單位員工基本工資相持平,并為每位員工依法辦理象公務員所享有的養老保險、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障,切實做好保證勞動者合法權益,這樣的話他們就不會再與公務員做比較、追求公務員之路現象就會隱退,從而腳踏實地的為企業服務。
除此之外,大學生最低生活得不到保障,政府機制不夠完善也在必須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就業難和生活難的間題。此刻無論是對農民還是到國家干部、公務員等不同群體都制定落實了相關保障措施:像公務員他們擁有相對較高的待遇、完善的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農民也逐步推行養老保險,實施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并給生活困難戶發有低保補貼。而未就業大學生呢什么都役有,成為一個被忽視的弱勢群體、邊緣人群。對此國家在以人為本的狀況下也應當制定未就業學生相關保障體系,以促進社會均衡、和諧發展、推進社會注意建設。
另據調查,有很大一部分高校畢業生雖然都有著自行創業的激情,但絕大部分都被這樣那樣的困難所限制。國家、政府雖在某種程度上有所優撫。但對于大學生自主創業機制還不夠完善,在政策上還存在程序復雜化等多方面問題。在大學生創業方面,國家、政府應當加大創業資金投放,政策優撫等。應從政策上支持引導大學生自主創業,為有志創業的青年學生搭建創業平臺,帶給創業培訓、幫忙其融資并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做到“扶上馬、送一程”。切實解決創業資金、技術等問題。
最后,我認為,要切實解決好這些畢業生,這就要求無論是那個行業、那個部門都要構成必須的就業比例。政府應一方面規范、提高企業各項勞動保障制度,吸取一部分人群;另一方面政府諸多職能部門也要有計劃、有需要地解決一部分學生的就業。企業要有長遠的眼光,努力將大學生培養成一個能夠為企業帶來活力與生產力的團體,而不是只把大學生當做勞動力。而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我們不能在心里把自己看做是需要社會照顧的弱勢群體,我們要認清當前就業形勢,努力學習和培養自己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技能,要相信是金子在哪里都會發光的,只有我們擁有真正的潛力和實力,才能被社會和企業所理解,才能創造我們自己人生的輝煌!
大學生創業情況調查報告5
“大學生創業”網上調查歷時一個月,共收到近2千份有效樣本。其中約四分之三為男性,女性受訪者僅占25.1%;18-22歲年齡層次的受訪者為63%;18歲以下有17%的受訪者。廣州、上海,北京分列受訪人數的前三位,比例為15.8%、10.2%、9.7%。43.9%的受訪者擁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專科學歷受訪者占41%;碩士也到了近3%。整個受訪者中,在讀學生與應屆生相加比高達59%,一年以上工作經驗者也有17.2%的比例。
創業深入學子心
調查報告的首題為:“你是否有創業的沖動?”所謂沖動,便是一剎那,一瞬間的感性認識。無須具備條件,也無須考慮結果與后果。最終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4%的大學生選擇了“沒有”一項,而在其余96.4%有沖動的學生中,有近7%的學生有沖動并已著手開始了創業。絕對的占有率告訴我們,創業的概念已在大學生的心里普及。
創業目的多樣化
求學,做事總應有個原因與目的,方能選擇方法去達到,去實現。創業只是手段,背后的原因、目的則各不相同。有35.9%的學生認為“創業”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這比“積累財富與經驗”的選項高出7.6個百分點。可見,財富與價值之間,大學生們并不一味青睞后者。更有趣的是,在傳統的自身價值、財富、經驗之外,調查還發現,有18%的學生選擇了“做自己喜歡的事”,多達9%的學生創業只是單純的不為別人打工。喜好與個性漸漸成為了創業的原動力,但也表明了大學生對于就業的惶恐和逃避。甚至有7%的學生覺得創業不識為就業的一條出路,顯然這部分學生只看到了找工作的艱難和創業帶來的好處,未能正確看待“就業”與“創業”的關系。
“最佳時機”與“最適合行業”
可能是出于理論加實踐更合理的因素,80%的絕大部分學生認為工作幾年后是創業的最佳時機,13%的學生則認為在校創業是最適合的選擇。當被問及哪類行業最適合大學生創業,服務業脫穎而出,占到31.7%,快速消費品和批發零售業跟隨其后,分別達到23.5%、22%。而被事實證明,能獲取最大利潤之一的IT業卻只有21%的`學生選擇。
雖然兩個大學生心目中的之最,并不起任何指導作用,卻也不是無中生有,空穴來風。行為與意識同步,與其說是學生們的認為,倒不如說是他們未來創業的方向。
缺少啟動資金成為創業殺手
時機充分,目的明確,軟性條件似乎都不成問題。但7%的正在創業人數量清楚地表明,光有這些還遠遠不夠,嚴格地說還不具決定性。是什么阻礙了更多的大學生前赴后繼地走向創業路?“缺乏啟動資金”首當其沖,數據顯示,有45.5%學生的創業夢為此擱淺,“資金匱乏”儼然已成為了大學生創業最為兇猛的攔路虎。而“缺少社會經驗”和“缺少企業運作及管理經驗”這兩個大學生創業先天不足問題緊隨其后,分列二三位,占到24.8%和20%。不得不承認,除去兩個極少能獲得第二與第三位選項資本的學生,前三位“一無所有”,但卻有著創業想法的學生占到了大多數。
同時,4%的學生表示,合伙人是當前自己最缺少的創業條件。“專業知識”也有3.4%的學生覺得自己還未能達到創業的標準。
“您眼中的大學生創業”調查報告
大學生創業是否是剃頭擔子一頭熱呢?社會對于大學生創業的想法是什么呢?為此51job做了關于“您眼中的大學生創業”的調查,這個調查共收到1535份有效樣本。其中男性占到67.5%;18-22歲年齡層次的受訪者為58%;18歲以下有18%的受訪者。北京市的受訪者居各省市之首,占22.8%,上海市的受訪者為12.8%,廣州市的受訪者為11%; 43.1%的受訪者擁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專科學歷受訪者占35.4%;此篇調查的所有受訪者中,一至二年以上工作經驗者也有38%的比例。三年以上的受訪者也達到了15%。
在受訪者中外商獨資本占到26.8%,民營/私營企業達到31%,國營/上市公司也有近10%的比例。
九成社會人不反對大學生創業
上文提到了,大學生對于自身創業的沖動占到了九點五成以上。而社會人對大學生創業是持何種態度呢?調查數據發現,觀點是支持。其中認為大學生在創業上確實有一定優勢占到49%,將近一半。而有42.6%的受訪者這表示“不反對,不識為一條出路”。僅有余下7.3%的受訪者堅決反對,認為風險太大。所以,從前兩項數據疊加說明,起碼九成多的社會人不反對大學生創業,大學生創業的氛圍是傾向鼓勵的。
眾人眼里大學生創業的最大優勢及劣勢
俗話說,當局者迷而旁觀者清。九成多的受訪者不反對大學生創業,其中原因想必也能讓學生得以借鑒,看清自己。在三個大學生創業最明顯的優勢“年齡”、“知識”、“政策鼓勵”中,年齡優勢被眾人推為是大學生在創業道路上最強有力的基石,有句廣告語叫:“年輕無極限”就很好的詮釋了眾人的觀點。而其次,“知識優勢”的比例占到了25.4%,這一選項的比例并不非常高也折射出了老百姓對如今大學教育質量的一絲懷疑。同時有11.4%的受訪者表示,“政策優勢”是大學生創業的最大優勢,有政策的傾斜與支持,比如貸款優惠,減免稅收,法律保護等等,也將成為大學生順利創業的一大保障。
事物的兩面性告訴我們,有優勢必有其劣勢。在上文,“大學生創業調查”中發現,“資金”、“社會經驗”,“企業運作及管理經驗”,依次成為大學生自認的三個缺失。而同樣的選項,在社會人看來,他們的依次順序是否還是如此呢?從數據排行上看,似乎沒有變化。但仔細查看百分比就能發現,“資金”的比重明顯下降。只占到三分之一左右,而“社會經驗”有所上漲。占在社會人的立場可以發現,社會經驗概念雖然抽象,但他們已摸出些門道,而“社會經驗”恰恰是大學生所不具備的,創業是一項社會活動,基于這個理論,此項數據也幾乎達到了三分一之。這也從反面提醒了我們,大學生是否真正理解社會經驗?對于獲得它的難易程度是否有清晰認識?資金真的有那么重要嗎?
大學生創業情況調查報告6
調查時間:
xx年2月
調查地點:
全國
調查內容:
關于xx年大學生創業現狀的調查
調查方式:
在線調查
調查結果:
最近一項調查顯示,青年在創業過程中,需要全方位的支持,而不僅限于資金,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畢業后選擇創業,這些青年的創業知識是來自大學嗎?青年創業的最關鍵因素,是創業資金的充足與否嗎?四川成都高新區日前面向芳草街道等5個轄區街道、高新區青年(大學生)創業園等兩個創業園區、四川大學等8所省內高校、中山大學等3所省外高校,發放了總共1000份“青年創業現狀與成都高新區創業環境”調查問卷。根據收回的912份有效問卷,成都高新區近日撰寫出了《青年(大學生)眼中的創業、園區建設與政府服務》調查報告(以下簡稱“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顯示,我國高校缺乏系統的創業教育;青年在創業過程中,需要全方位的支持,而不僅限于資金;同時,有69.7%的受訪者表示會積極面對創業失敗。14.2%的人創業想法源于學校小江是成都一所大學的'應屆碩士畢業生,看著媒體對創業成功者鋪天蓋地的報道,他開始期盼那種“名利雙收”的生活。今年6月,小江將自己開一個國學培訓機構的創業想法,寫成了一份創業企劃書,并參加了成都金牛區青年(大學生)創業園的評審會。“你跟其他國學培訓班相比,優勢在哪?成本和利潤有沒有做過預估?消費受眾群體是哪些?怎樣開發你的客戶資源?”。
調查中,對于“創業想法受何種因素影響最大”這一問題,62.6%的人認為源于社會影響,16.5的人認為源于家庭,僅有14.2%的人認為源于學校。留學新加坡之后來到成都高新區創業的楊先凱,對14.2%的數字感到很驚奇。“如果學校的創業教育做得好,這個概率不會這么低。”楊先凱告訴記者,在新加坡,大學基本都開設了成體系的創業課程,比如《公司理財》、《市場營銷》、《客戶資源管理》等,學生可以根據興趣自由選擇,修讀合格后,會得到相應的學分。大學生對于自己創業干什么,需要哪些必備條件,創業之后怎么保證企業運轉等知識,大都來自創業課程。“我在新加坡上大學時,曾經修讀過《創業市場運作》課程,感覺啟發很大,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怎么讓公司在市場中生存。”楊先凱說,由于大學課程的配套做得比較好,新加坡大學生的創業氛圍很早就形成了,而中國大學生創業是最近幾年才熱門的話題,大學課程還跟不上。調查中,80.2%的受訪者認為,需要對創業能力進行系統培訓,也印證了楊先凱的分析。而對于創業培訓的內容,受訪者最希望得到的依次是企業管理(22.3%)市場營銷(21.1%)溝通技巧(18.2%)財務知識(14.5%)和個性化輔導(11.7%)。調查的主要執行者、成都高新區團工委書記冉啟平說:“其實中國高校已經逐漸重視創業教育了,但普遍的方式還是這一場創業講座、那一場創業論壇,成體系的創業教育課程很少。”他分析說,高校開設專業、系統的創業課程,能激勵大學生思創業、謀創業、敢創業、善創業,同時也能讓大家深刻了解創業的艱難與風險,是提高大學生創業者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
【大學生創業情況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2020大學生創業情況調查報告4篇06-09
大學生創業的調查報告03-28
大學生熬夜情況的調查報告02-01
大學生兼職情況的調查報告02-07
大學生旅游情況調查報告05-23
大學生兼職情況調查報告02-21
大學生閱讀情況調查報告01-09
大學生消費情況的調查報告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