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型城鎮化建設報告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報告的適用范圍越來越廣泛,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報告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新型城鎮化建設報告1
一是堅持以科學規劃為發展先導引領新型城鎮化建設,按照“生態文化旅游型”小城鎮的定位,堅持農民建房向城鎮規劃區、中心村和聚居點集中的原則,按照規劃建設完成了團結村、涼華村等新型村莊的建設;二是緊抓馬東公路改建機遇,將場鎮對岸何家壩河灘爭取為棄渣填埋場,待公路建設完工后,原本低洼的河灘將與現有建筑用地連片,經住建局同意,規劃調整為城鎮建設用地,新增儲備用地100畝;三是嚴格土地審批程序,堅持先批后建的原則,打擊違法亂建2戶。
一是對房屋的建設嚴格按原則、按程序辦理。嚴格按照程序辦事,嚴把審批關,嚴格農民建房審批管理。農村私人建房審批實行村建、國土、執法等部門人員的例會審核制度,集體討論、聯合把關,積極協調處理建房過程的各種糾紛矛盾,在規范建房審批程序,公開、公正推進審批工作的同時,在不違反總規的前提,最大限度地解決群眾建房需求,得到了群眾的好評,審批工作有序開展。二是督促、整改落實到位。對巡查中發現的問題,做到了發現隱患有處理,有跟蹤督查。三是以全縣工程建設領域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執法為契機,加大了全鎮鄉在建房屋的巡查、處罰力度,加大對違章建筑的打擊和處罰力度,集中力量清理和整治已建成的違法違章建筑,嚴格把關公路兩邊退讓管理。四是聯合各部門組建場鎮秩序管理綜合執法隊,負責對場鎮規范性整頓,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基本保證了街道交通暢通。
一是加快項目建設進度。未開工的項目,如無特殊原因,要迅速啟動,已在建的交通、飲水、市政項目要加快建設進度,目前,已完成場鎮風貌改造,通過爭取項目資金170萬元,在橋樓子修建停車場一處,解決了該處常年交通擁堵、停車難等問題,同時,__幼兒園建設項目已完成招標工作,近期將進場施工;二是注重項目建設管理。高度重視項目質量工作,實行項目建設業主負責制。對項目建設中已暴露出來的問題,由業主代表負責組織迅速予以整改,確保建成人民滿意工程、人民放心工程。嚴格按進度進行撥款,不允許超撥資金;三是項目完工后,及時組織驗收組按規定按規范會同施工方進行竣工驗收。過去已實施項目,要按縣委、政府要求,及時報送審計結算資料;四是做好重大項目的協調服務工。完成馬(鹿)東(河口)公路改建征地181.4畝,房屋拆遷戶已有兩戶簽訂了拆遷協議。
20xx年,在鎮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積極爭取上級項目資金,截流增源,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加大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實現了城鎮綠化、亮化、美化、凈化、規范化,從而促進我鎮的城鎮化建設,與去年相比城鎮化率提高近3%。今年以來,我鎮的集鎮道路工程先后完成了新場鎮、老場鎮的改造提升,維修了人行道、完善了地下水網;配置了垃圾箱,切實做到了垃圾集中收集和定時清運,改善了場鎮的衛生環境,鎮容得到了整潔,贏得了居民的稱贊;加大集鎮及新村點亮化、美化力度,全年新栽、補栽路旁綠化樹500顆,新增綠化面積800平方米,增設路燈20只;通過大力實施人飲工程,解決了高山群眾飲水難題;城鎮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進一步增強了集鎮對周邊輻射和集聚能力,提高了吸納農民變居民的承載能力。
完成了躍進、團結美麗新村建設,完善了基礎設施,調整了產業結構,改善了人居環境。加快高山及外來戶入住居民聚居點,繁榮了新村的經濟,推動了經濟的發展,逐步實現了由農村人員向集鎮人口的轉移,不斷促進城鄉統籌的發展。
新型城鎮化建設報告2
一、新型城鎮化建設及其特征
城鎮化是指人口向城鎮遷徙的過程,這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城鎮人口規模的擴大,二是城鎮數量的增加。城鎮化是社會經濟以及文明程度不斷發展的結果,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農業人口比例不斷下降,非農業人口比例不斷上升,從而形成了城鎮數量以及人口的上升。新型城鎮化的概念是建立在城鎮化的基礎上,強調城鄉統籌、城鄉互動、節約能源、生態保護以及以人為本的和諧發展觀念,其核心內容為農村與農民,以實現農民生活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的平等化為目標,并最終實現社會財富的共同分享。
新型城鎮化與傳統的城鎮化建設相比,其特殊性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范圍涵蓋農民,注重農民利益的保護,以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化的手段實現城鎮化目標。新型城鎮化建設不單純是城鎮人口與數量的增加,更加注重通過產業支撐、居住環境等各種民生建設手段實現城鄉轉變。第二,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更加注重環境保護以及生態文明的保護。更加注重運用綠色環保、集約智能的科技方法促進經濟的發展以及城鄉一體化建設。
基于以上新型城鎮化建設概念以及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新型城鎮建設對產業支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主要體現在對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的要求兩方面:在產業布局方面,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以及城鄉統籌的發展模式,要求轉變傳統的人口由農村單純向城市集中的模式,要求發展農業產業以及符合當地經濟情況的產業,帶動當地人口就業。在產業結構方面,要求城鎮化建設要充分考慮民生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這就要求產業結構的轉變,鼓勵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入城鎮化建設隊伍中。
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產業支撐問題
縱觀世界各國城鎮化建設歷史過程,不難看出產業支持在其發展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歷史經驗同樣顯示良好的產業支持能夠為城鎮化發展提供積極的推動作用。由部分失敗經驗也可以看出,單純憑借“人造”城區是無法實現城鎮化建設的,城鎮化建設實質是生產要素不斷積累的過程,并最終實現區域的產業化發展。
審視我國城鎮化建設過程,不難發現我國城鎮化建設與產業發展存在一定的不協調因素,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我國城鎮化率與工業率的不協調。根據國際經驗,一國城鎮化率大概是其工業化率的兩三倍,然而根據20xx年國家發改委報告,我國城鎮化率約為53.37%,而工業化率約為48.5%,通過數據對比發現我國城鎮化率落后于工業化率。第二,我國產業布局與城鎮化建設割裂,由于我國自1978采取了非均衡的產業政策,產業發展也向東部發達沿海地區傾斜,非均衡的產業布局政策導致我國東、中、西部發展極度不平衡,產生了東部地區以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集群,而中西部以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的布局。這種極度不平衡的產業布局使得農村大量勞動力涌向城市,形成了“候鳥式”遷徙,加大了我國城鎮化難度。第三,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難以體現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綠色生態、集約智能的科學發展觀理念。
綜合上述,新型城鎮化建設對我國產業布局與結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城鎮化建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一個強有力的產業支撐。因此,我國產業發展規劃成為影響城鎮建設的首要因素,科學合理的產業發展規劃將為其帶來嶄新的發展空間。
三、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產業發展規劃
產業發展規劃主要分為產業布局規劃和產業結構規劃兩部分,針對以上新型城鎮化建設對我國產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從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兩方面分別提出相應政策建議,以期為城鎮建設提供強勁的發展動力。
1、構建全面均衡的產業發展布局,帶動農民就近就業
上文提到,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是農民,解決農村、農民問題是實現我國城鎮化建設的重中之重。農業發展問題、農民社會保障問題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主要內容,農業的發展將直接影響到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農民收入的多少;農民就業是農民社會保障的主要內容,如何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也就成為提高農民社會保障的首要任務。基于以上思路,本文提出發展農村經濟產業化的發展思路。
加快農業產業化市場化建設,建立一套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核心的`農村經濟產業化市場化機制,通過多渠道促進農民就業,形成城鄉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格局。農村經濟產業化是指根據國內外市場為導向,對農業生產實行產業化生產的經濟模式。根據當地農業支柱產業以及特色產品,因地制宜地將農產品的生產、儲藏、加工、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統一起來,實行一體化經營管理。將農村傳統的半自然經濟狀態轉變為完全的市場經濟,促進農村經濟生產經營的社會化以及規模化,推動農村經濟的市場化進程,通過建立以城帶鄉的模式,建立多種渠道促進農民就業,實現農村經濟的飛躍以及城鎮化。當然值得注意的是,發展農村經濟產業化的最大障礙莫過于體制障礙,家庭聯產承包制雖然在歷史時期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這種格局難以滿足農村經濟產業化的要求。這種單獨作業生產的生產方式嚴重束縛了我國農村經濟產業化的發展,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長期施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只會導致大量農村勞動力的剩余以及向城市轉移的格局,使得農業生產力低下,給農村城鎮化建設帶來巨大阻力。
農村產業化的實現需要市場多部門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部門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財政投入金額,為農村經濟發展建設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保障以及制度保障;同時加強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吸引優秀的資本技術投入我國農業經濟當中,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以及資本支持;以優惠的稅收政策鼓勵從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企業投入農業經濟技術的開發研究當中,加大政府對農業科學技術研究方面的資金投入,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強大的可及支持。其次,企業部門要借助政府部門的政策優惠,積極投入農業經濟活動中,積極尋找投資回報率高、風險較低的投資項目,并根據當地特色產品努力創建農業特色品牌,加強農業生產企業的公司經營管理水平,擴大當地農民就業。最后,農民應轉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認識農業經濟產業化的重要性,以積極的態度應對經濟發展引起的農業生產模式的轉變。配合政府的政策引導,積極參與農村經濟產業化的建設當中。
2、優化我國產業結構,構建科學合理的產業機構,推動城鎮建設步伐
科學合理的產業結構將為新型城鎮化建設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新型城鎮建設要求以綠色、智能、集約的生產方式進行城鎮建設。這要求城鎮化過程中,要以綠色環保節能的模式進行城市規劃建設、以最低的環境資源代價進行社會生產活動,因此在城市建設規劃、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中,要具備生態文明保護意識,積極進行環境保護、資源利用、建筑材料等技術方面的創新活動。
首先,要加大對從事環境保護、資源利用以及綠色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的政策支持。政府應以稅收優惠等方式鼓勵從事環保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的企業發展,大力扶植該類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同時,政府也要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財政投入,對高新技術的科研活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我國金融服務體系,結合普惠金融的時代要求,構建惠及我國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體系,實現中小企業的經營規模的擴大,發掘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注入新的活力。同時,加大新能源、能源循環利用產業的科研投入。新型城市建設要求以綠色低碳為生態文明理念,加大能源技術的研發力度,能夠有效解決因化石燃料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同時解決能源危機的產生。
其次,注重生態理念融入城市建設規劃工作中,加強生態宜居工程建設。在城市建設規劃過程中,要融入生態保護理念。在城市交通建設中,要以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耗為目標,積極開發運用新能源技術,減少能源損耗。在城市工程建設當中,注重運用節能環保材料,如通過屋頂綠化等生態工程方式,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補償。在城市市政規劃過程中,要注重對土地、水等資源的合理集約規劃、建設和管理,發展集約型城市,建立一個緊湊型的社會,逐步推進城市規模的擴大。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要注重運用新技術方法融入都城市建設的規劃與管理過程中,大力發展低碳產業技術,積極開發新能源技術,注重能源的可再生以及循環利用技術的研發。
【參考文獻】
[1] 朱楨博、李嘉林:西南地區小城鎮產業規劃分析[J].山西建筑,20xx(28).
[2] 許謹: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基本問題研究[J].中國外資,20xx(4).
新型城鎮化建設報告3
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必然會帶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城鎮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投資的擴大。在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未來經濟發展模式會由外需到內需、從粗放到集約,以房地產行業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逐漸演化成包括房地產行業在內的多元經濟增長模式,而城鎮化的發展正契合未來新經濟發展的模式。新型城鎮化正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十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此時,新型城鎮化已成各方關注焦點。
【 現 象 】
新型城鎮化的提出
值得一提的是,十報告全篇多達七次提及城鎮化。第一次出現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經濟目標的相關章節中,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載體;第二次出現在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相關章節中。從局限“區域協調發展”一隅,到上升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載體,上升至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點。
衡量城鎮化進程的一個最主要的標志,是由農民轉變為市民的規模。近十年來,中國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城鎮化率每年大約提高1個百分點,并在2011年首次超過50%。專家據此速度預計,到2020年,中國城鎮化率將超過60%。據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測算,當前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約占23%,在城鎮化等因素的帶動下,每年將提高2個百分點,到2020年達到40%左右,從而形成一個高達6億人口的中等收入群體。
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了明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要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因勢利導、趨利避害,積極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城市群要科學布局,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緊密銜接,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要把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重要任務抓實抓好。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日前,從已披露的信息看,中央與地方政府均在抓緊部署,以求在2013年為新型城鎮化破題。據有關媒體報道,由國家發改委主導的《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年)》(簡稱“規劃”)初稿已編制完成,與此同時,各地方政府也在抓緊出臺城鎮化體系建設規劃方案,高調城鎮化目標。
可以說,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基本上是以城鎮化為最大特征。從1978年到2011年,中國經濟規模的復合增長率近10%,同期城鎮化率由17.9%升至51.3%。應該說,城鎮化與經濟高速發展之間互為因果。改革開放的過程,正是城市形成和范圍擴張的過程,也是生產要素和商品打破壁壘自由流動、聚集,并形成全國統一市場體系的過程。得益于城鎮化產生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企業享受到較低的資金和勞動力成本,以及更長的產品生命周期,通過不斷滿足巨大的國內外需求,實現高速增長。
【 背 景 】
中國城鎮化道阻且長
1998年,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是46%,低收入國家為30%,中等收入國家為65%,高收入國家為77%,中國為31%,而整個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則為34%。到2000年底,我國的城市化水平盡管上升為36.09%,但仍處在一個較低的發展水平,比低收入國家略高一點。中國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幅度提高城鎮人口比重,逐步扭轉、縮小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是其中的重要目標之一。
為此,十六大報告提出,我們必須努力消除不利于城鎮化發展的體制和政策障礙,走出一條既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也不同于傳統發展老路的城鎮協調發展、城鄉共同繁榮的與新型工業化道路相呼應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來。十七大報告全篇也兩次提及城鎮化。
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1.27%,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選擇留在城市,國內城鎮化發展將會以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發展以輻射周邊區域,比如著力發展直轄市、省會城市以及二、三線城市等。隨著農民工進入城市,一方面內需的增加會促使經濟的穩定性加強,另外也會使農民工從低效率的農業轉到工業以及第三產業中來,未來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會產生新的經濟產業鏈。
與國際社會比較,中國城鎮化的道路仍然漫長而艱難。分析人士認為,現在中國人均GDP已達5000美元,且面臨不小的發展困境,要想順利越過“中等收入陷阱”,需要新一輪“城鎮化”來創造新需求。不過與此前不同的是,本輪城鎮化的本質目標將不再追求規模和速度,而是質量和效率,可以說城鎮化進入“精裝修”階段。
安信證券研報指出,中國的新型城鎮化,不同于傳統城鎮化,體現為以縣域城鎮為主要載體的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個中原因在于過去三十多年,大部分的建設和投資都發生在大中城市,過半人口進入城市,大、中城市與縣城、鄉鎮的發展存在著懸殊的差異。
這些年來全國先后出現過各種新型城鎮化的改革嘗試。具代表性的天津模式、成都模式和廣東模式,發現盡管各地在運作機理和實施細節上有所差異,但是它們卻都具有一個共同的思路,那就是“三集中”的發展形式,即總體趨勢幾乎都是以工業向產業園區集中,農地向集約經營集中,村民向新型社區集中。
安信證券認為,中國的新型城鎮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涉及到區域分布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也涉及到基礎設施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分析師認為,在小城鎮化的第一階段,與之相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會受到更大的關注,尤其是在政策趨于明朗的時點會對基建板塊造成利好;而在小城鎮化的第二階段,區域性的產業集群逐漸產生效益,但是這個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的觀察,才能找到合理的投資標的`。
【 焦 點 】
新型城鎮化新在何處?
分析人士認為,未來大力發展城鎮化,是我國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途徑。從國外經驗看,70%定義為高度城鎮化,以2011年51.3%為基數,我國還有20多個百分點的加速和深化空間。不過,50%以后進入的是城鎮化后半程,圍繞更智能和更人性的宗旨,目標是高質量和高效率,這不同以往追求規模和速度的政策思路。
首先是向中西部傾斜,推動城市群興起。目前我國東中西城鎮化率差異顯著,呈現階梯性特征,因此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水平還有巨大提升空間。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以來國務院批復的區域規劃16個,其中較多定位于中西部地區的城市圈,包括廣西北部灣、長株潭、關中-天水、成渝經濟區等。依靠城市圈內增長極帶來的擴散和溢出效應,東中西部的城鎮化率還將進一步提升,且差距不斷收窄。
其次,積極挖掘現有中小城市的發展潛力,將有條件的東部地區中心鎮、中西部地區縣域和重要邊境口岸逐步發展成為中小城市。從產業上看,城鎮化率50%以上的東部地區向第三產業轉移,而50%以下為主的中西部則繼續工業化,著力發展第二產業。
再次,發展更智能和更人性的城市。其中包括,有效的城市治理制度,廣泛收集居民需求并及時作出響應,同時有能力發揮民營企業和社會組織的作用;完善土地制度,加強城市土地規劃,構建多樣化的功能區域,根據居民需求變化作出開放式的調整;發展綠色、低碳的生產、運輸和生活方式,積極倡導和采用此類工具,提高能源循環再利用率;盡可能地孕育和形成知識創新中心,并加強與實際產業應用的關系。
城鎮化走向精細化,投資結構也將發生重要變化。參照日本1955年以后的經驗看,傳統制造業投資增速將繼續下降,基建投資在城鎮化率到達70%之前仍可以緩慢上升,但結構上,鐵路和港口投資占比逐漸下降,代之以城市軌道、航空、廢棄物處理、生態建設、管道鋪設以及保障房。對中國而言,除了以上方面,包括交通、建筑和醫療服務的智能化等諸多領域,投資空間非常廣闊,資本市場上的相應投資機會也相當豐富。
商丘市委書記陶明倫認為,推進城鎮化,需要實施‘雙輪驅動’戰略。一方面把產業集聚區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載體,搶抓沿海產業轉移機遇,推動產業集聚,吸納更多的本地農民工就業;另一方面,以適當就地集中的新型農村社區作為城鎮化的突破口,延伸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功能,讓農民過上城里人一樣的生活。
新型城鎮化突出的是“新”:即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河南信陽市委書記郭瑞民認為,傳統城鎮化多是農民異地轉移,進城務工經商。新型城鎮化既要鼓勵和支持異地轉移就業,更著眼于積極發展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注重人口集聚與產業集聚的協調推進。浙江省金華市委書記陳一新認為,各地新型城鎮化不應有統一模式,而應因地制宜,各自謀求突破。
【 啟 示 】
投資驅動不應是核心
過去10年,城鎮化推動了房地產行業高速發展,未來十年,新型城鎮化將進一步夯實住宅剛需基礎,為房地產市場注入新活力。新型城鎮化是“深度”城鎮化而非“廣度”城鎮化。作為未來10年的主要發展動力,新型城鎮化將為房地產提供新的發展空間。據測算,新型城鎮化在未來的近10年中,每年平均新增2.5億平方米的需求,一方面可以提升行業規模;另一方面,也可以化解三四線城市的過度投資和高庫存風險。
自十結束,中國進入新的政治周期以來,新型城鎮化議題急劇升溫。總結已的城鎮化規劃方案,基建投資無疑是重點中的重點。比如,規劃涉及到20個左右城市群、18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和1萬多個城鎮的建設。初步估計,將在未來10年拉動40萬億元的投資;而在地方層面,福建、江西等地的城鎮化規劃也多以基建項目為載體,期望通過投資拉動,推進落實各項新型城鎮化措施。
這些以基建投資為主的城鎮化規劃讓學者感到擔心,因從現有的規劃方案中,學者并沒有看到新型城鎮化到底“新”在哪里,似乎仍未走出以往依靠土地與投資片面擴張的“偽城鎮化”老路。應該承認,從現實國情出發,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中國的確需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基建投資步伐、加快城市建設與改造,但是,基建投資絕不是未來城鎮化的核心,新型城鎮化不應該再走老路。
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城鎮化工作的部署來看,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更確切些,則是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數據顯示,中國目前城鎮化率超過50%,但戶籍城鎮化率僅有35%,也就是說,有大約16%的人口未能享受城鎮公共服務。按照這樣的思路進一步推演,新型城鎮化的重點,就是要打破以往阻礙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并能享受到城鎮居民同等公共服務的各種傳統制度和傳統障礙。如果不在公共服務方面多下功夫,想辦法讓2億多農民工以及7000萬流動人口轉化為市民,再雄心勃勃的基建投資規劃也撐不起新型城鎮化的目標。
分析過往阻礙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障礙,土地制度與戶籍制度成為新型城鎮化首先要攻克的難題。在戶籍制度方面,曾有研究表明,戶口本上共有67項城鄉居民“不同等待遇”,而幾乎所有的待遇都與財政掛鉤,被認為是戶籍改革的財政難題。與此同時,戶籍改革所遭遇的財政困難,也將倒逼中國政府在方面取得突破。也只有釋放土地紅利,引入社會資本,新型城鎮化在財政上才具有可行性。
具體而言,要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需要通盤考慮就業、住房、教育以及社保問題,并非像以往那樣“趕農民上樓”就可實現。其中,解決就業問題要求工業化與城鎮化同步,需要社會資本參與,民營企業可為吸納農業轉移人口作出杰出貢獻,而這也對吏治條件與市場環境提出更高的要求;解決住房問題,則需要在農村與城市住房改革兩方面同時取得進展,提高農民從土地流轉中所獲得收益,有助于他們在城鎮中落足,加強保障房及低端住宅的建設,則可為他們提供落腳之處。
教育方面的改革,目前來看,已取得一定的進展。2012年年底前,北京、上海等重點城市,以及全國其他地區相繼推出異地高考方案,但仍飽受詬病,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而在社保改革方面,這將成為未來新型城鎮化最難啃的一塊骨頭。到目前為止,社保改革的進一步推進遭受到很大的阻力,這也對新型城鎮化提出了挑戰。
中國推進新型城鎮化,重點在人而不在投資。從新型城鎮化所覆蓋的范圍看,需要結合一系列改革,協調推進。應當認識到,新型城鎮化并不是中央或者地方政府發個文就能解決的事情。如果沒有改革的深化,沒有土地與戶籍制度的改革,新型城鎮化也就無從談起,只能像現在這般,推出若干投資規劃,重新走上過往“偽城鎮化”的老路。
【新型城鎮化建設報告】相關文章:
新型城鎮化工作總結05-12
城鎮化建設問題調研報告02-02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調研報告04-20
新型城鎮建設工作計劃08-11
城鎮化建設工作總結(通用15篇)09-21
新型農村報告03-14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試點的社會調查報告08-13
電網建設報告08-26
新型農民培訓調研報告(通用5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