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題結題報告
隨著人們自身素質提升,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報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點。你所見過的報告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數學課題結題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數學課題結題報告1
一、課題的提出: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人們已經清醒認識到,要全面實施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數學教育,就必須整合數學課程內容,優化數學教學方法,開發出一套與數學教學緊密聯系的能夠促進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變革的教學資源。《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廣大的數學教育工作者和數學教師,都應該“因地制宜,有意識、有目的地開發和利用各種數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本身包含著教師大量的決策過程,而這個決策過程更是以一定的教學資源為支撐。研究表明,開發出豐富的教學資源,對于實施新課程,深化小學課堂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充足而富有個性的教學資源可以優化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式,從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形成“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等。當今社會計算機、多媒體、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很多城鎮學校都把它作為數學課程與教學的重要資源,加以開發與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教師面臨的課程教學內容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會不斷增加。我們必須尋求現代社會的最新信息與課堂教學方式的最佳結合點,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的分布,開發出一套完整的優質的數學資源,幫助教師在有限的課時內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可以說,數學課程能否順利實施,教學質量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資源的開發和應用。
二、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課程資源”?課程資源也稱教學資源,就是課程與教學信息的來源,或者指一切對課程和教學有用的物質和人力。課程資源的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指有利于實現課程和教學目標的各種因素;狹義的課程資源僅指形成課程與教學的直接因素來源。凡能支持學校教學活動的開展,解決教學問題所必需的各種條件因素都是教學資源。它主要指教學活動場所、教學時間、學校設施、儀器設備、師資配備、圖書資料、社會信息、校風班風、師生人際關系等,即影響教育教學活動的一切因素。但是,由于很多教學資源并不一定直接進入課堂教學,不能直接為教學所引用,不能直接進入學生學習活動范圍或成為活動對象。所以,本課題所指的“教學資源”特指能夠直接為教師的課堂教學和學生學習服務的,并能被師生直接利用,有可能成為教學內容的參考輔助資料。教學資源的'開發,就是尋找一切有可能進入課堂教學,并能與教育活動相聯系的有用資源。一般地,教學資源并不能給教師的教學帶來直接的利益,因為教學資源增多,意味著教師教學內容選擇的余地加大,機會增多。這樣在滿足教學的多種需求的同時,也增加了教學決策的難度。因此,教學資源的利用研究正是要解決師生、教材、教參三者的關系,從而實現教學效率的最優化。
三、理論依據:
1、心理學依據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抽象思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生動形象的事例,這就決定了他們對現實世界中直觀、生動形象且與現實生活密切相聯的事物感興趣。而生動豐富的教學資源是課程與教學內容的重要補充,它可以將一個個知識點轉化為一個個與現實生活緊密相聯的生動活潑的事例,為學生喜聞樂見,從而開闊學生視野,降低知識的難度,提高學生的興趣。
2、教育學依據
現代教育學認為教學過程中的最佳組合是充分發揮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作用。它首先表現在師生心理的最佳組合。教學資源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教師靈活地處理教材,豐富教學方法,從而促成師生最有效的活動,擴大知識容量,縮短教學任務完成的進程。教學中巧妙地使用教學資源,能樹立學生的創造意向,激發學生創造的欲望和創造才干的發揮,使學生心理實現“想學要學”的質的飛躍,使學習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
3、系統學依據
學習必備 歡迎下載
系統不是各組成部分的機械相加,而是體現各組成部分在系統中的有機結合。課堂教學包括教師、學生、教材及教學資源等要素,只有諸要素的組合結構達到優化,整個系統的功能才能優化。教學資源的恰當使用,能有效調整教學系統各要素之間的關系,達到教學效果的最佳狀態。
四、研究目標:
1、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精選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從學生的興趣與經驗出發,及時體現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為學生提供多樣、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內容。
2、打破教材作為唯一課程資源的局限,合理構建數學課程資源的結構與功能,在資
源的開發和應用方面,進行結構上的突破,體現時代發展的多樣化需要。
3、有計劃、有目的地促進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變革師
生的教與學的方式,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4、應用課程教學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同時利用互聯網等參
與資源的開發與建設,貢獻自己的教育成果并與廣大同行交流、分享。
5、通過課題的研究,鼓勵學生學會合理選擇,有效利用數學課
程資源,增加和豐富自己的學習生活經驗,能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五、研究內容:
我們根據研究的任務和目標,結合數學課程資源的特點與分布,確定課題研究的內容分成四個方面:一是校內課程資源的開發應用、二是校外課程資源開發應用、三是信息技術資源開發應用、四是其它資源開發應用。
六、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對近幾年來有關新課程方面的文獻資料、研究
成果進行系統歸納比較,篩選出有效的經驗,為本課題的研究所借鑒。
2、過程研討法:針對實驗過程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研討、分析,加強對變量的研究,不斷改進操作方法提高實驗操作質量。
3、行動研究法。即行動者用科學的方法為解決自己實踐中的問
題而進行研究。其主要環節包括計劃、行動、考察和反思。
4、實驗研究法:通過對實驗因素和無關因素的控制,探索小學
數學課程資源開發的實施原則、方法和途徑,應用課程資源進行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5、調查研究法:通過調查、調研、測試、開座談會等手段。理
解課程資源的含義,了解課程資源的分布,發現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使實驗研究更具有針對性和實踐性。
七、研究步驟:
1、第一階段(20xx.9—20xx.1)實驗準備階段。
成立課題研究小組,通過調查收集資料,對資料進行初步整理,制訂實驗方案,提出實驗假設以及完成實驗的總體設計。
2、第二階段(20xx.2—20xx.1)實驗研究階段。
按實驗方案組織實施,抓好實驗過程的數據收集,整理,加強實
驗過程管理,開展形式多樣的研討活動,不斷提高研究成效,做好聯階段性成果的總結和經驗推廣。
3、第三階段(20xx.2—20xx.9)實驗總結階段。
對整個實驗研究進行系統總結,整理實驗材料,寫好實驗報告,邀請有關領導專家對實驗成果作出鑒定,積極做好實驗成果推廣和深化研究。
八、研究措施:
學習必備 歡迎下載
在課題的研究實施過程中,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成立研究小組,落實研究計劃
1、成立課題研究組織機構。此項課題由溧陽市小學教學能手陳
軍老師任組長并主持研究,研究成員均為大專以及大專以上學歷的中青年老師。這為課題研究提供了人才力量。
2、建立了教科研究制度。我校先后出臺《竹簀中心小學教育科
研管理制度》以及《竹簀中心小學教科研獎勵辦法》,以此來規范和激勵教科研行為。
3、課題研究直接納入年終考核。對課題組成員的研究直接寫入
《竹簀中心小學崗位考核方案》,年終按各自的研究成效分配酬勞。并在發揮老師間相互競爭、自主研究的同時,我們又通過專設的集體成果獎,激發教師的團結協作精神,發揮他們群體自主研究的作用。
(二)加強業務培訓,培養數學骨干
在課題的研究實施過程中,結合我校數學教學與研究實際,本著以科研促提高的宗旨,初步培養出了一批業務能力強,教學水平高的數學教師隊伍。同時加大數學教師的培訓力度,讓他們參與活動及比賽,以提高其學科教育能力。近年來,學校每年都要輸送部分骨干參加省、市級數學新課程等方面的培訓,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次,學校充分利用本校力量,組織數學骨干教師對其他年輕老師進行培訓,以提高全體教師的教學能力。
(三)營造資源氛圍,開發應用資源
(一)開發校內課程資源:
1、開發教師自身資源:
(1)開發和應用教師自身的情感資源。讓情感成為促進學生發
展的催化劑。教師用自己的情感輸出,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2)教師充滿魅力的語言是十分豐富的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
自身的語言資源在數學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語言資源包括導語、結語、評價語。
(3)教學中恰當地使用體態語,可以增強教學的效果。體態語
能生動、形象、鮮明地揭示概念的屬性,描述抽象數量關系的具體特征。教學中應讓教師的面部表情、手勢動作、情感神態等成為一種教學資源。
2、開發學科知識資源:
(1)本學科中的資源:
①開發本學科中的人文資源:包括數學家的故事、數學史話、中外數學、古代數學的研究成果等。
②開發本學科中的德育資源:通過情境設計,數據計算,教育學生要節約一分錢、一張紙、一滴水,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的好品質;通過地圖展示,使學生知道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的國家。
③開發本學科中的系統知識資源:就是要把數學各知識點相互聯系,構成一定的體系。如商不變的規律、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比的基本性質,我們可以把這三者歸納整理在一起進行教學或復習。
(2)開發其他學科中的資源:
①開發語文學科中的資源:語文是和數學有著緊密聯系的一門學科,語文學科中蘊含大量的詞匯、豐富的語句和優美的篇章。我們可對語文學科中所藏有的數學資源加以合理的利用。
②開發科學學科中的資源:科學課中的自然現象、研究方案、探究活動、教學實驗等都可對其進行細加工變成數學教學資源。
數學課題結題報告2
一、問題的提出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1、提出的原因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新課標實驗教材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在我擔任小學數學教學工作近十年的時間里,我發現50%學生缺乏學習信心,數學成績不理想;70%的學生認為數學缺乏吸引力,甚至認為枯燥乏味,不易學好。這與數學課外作業題型單調有關,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除了完成一些練習性作業之外,沒有養成思考與數學相關的生活問題的習慣。小學生有時候有些話不敢直接對老師講;小學數學老師一般都帶兩個班,沒有足夠的時間和每一個學生面對面的交流。因此,要想讓學生和老師得到及時的溝通,既有利于老師的教,又有利于學生的學,給數學課堂增添一些活力,我們在借鑒國內外許多學校讓學生寫數學日記的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在小學生數學學習中引入“writing to learn ”(寫作學習)的一項實驗研究——記數學日記的研究,通過研究給學生架起一座生活與數學聯系的橋梁。
2、研究的目的意義
(1)通過研究,總結小學生寫數學日記的具體內容和方法;
(2)通過研究,促進小學生數學學習成績的提高。
本研究力圖通過撰寫數學日記這一形式,豐富學生的課外作業、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讓學生鞏固知識,形成網絡,并掌握學習方法,力爭為初中學校輸送更優秀的人才。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采取減少一些機械性練習作業,改變過去多做習題的方式,騰出一些時間,讓學生多反思學習過程,通過記數學日記,質疑問難,讓他們能用細致的數學眼光去觀察生活,去思考問題,讓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從而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全面建構自己認知結構,使自身潛力得到更充分的發展。讓學生更多地從生活、書本等渠道獲取數學知識,增長了數學才能,培養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學會關心與熱愛生活。而且拓寬原來師生單向、定時模式,為現在師生、生生多向、多時的溝通模式。
二、研究目標和內容
(一)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研究,讓學生培養寫數學日記的興趣與能力,拓寬知識面,體驗成功的樂趣。激發他們熱愛數學,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2、通過寫數學日記讓學生對數學知識加深理解、體驗與反思,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
3、通過寫數學日記,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和體驗生活,培養學生的“數感”,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通過寫數學日記,使數學與各學科有機融合,讓學生綜合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研究原則:
1、激發興趣的原則。
2、循序漸進的原則。
3、分層指導的原則。
4、積極評價的原則。
5、家校互通的原則。
(三)研究內容:
指導學生寫不同類型的數學日記,設計總結數學日記的格式,研究數學日記在實踐中的價值,探索通過數學日記提高數學學習成績的有效途徑。具體講,有以下主要研究內容:
一是指導學生記數學日記。
第一步,我們可以收集數學日記的范文讀給學生聽,讓學生認識到記數學日記其實并不難,他們人人都可以勝任;
第二步,我們可以定格式和定主題指導學生記數學日記,讓學生有操作的方法;第三步,逐步放開,不定格式不定主題讓學生自由寫,以便產生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數學日記。
二是要求學生記不同形式的數學日記。
(1)寫“對話日記”,架起師生之間溝通的橋梁。
小學生對老師有時會有害怕的感覺,有些話不敢直接對老師說。通過數學日記,溝通老師與學生的交流,和諧師生關系,從而更好地改進教師的教學。
(2)寫“反思日記”,培養與發展學生的元認知水平。
小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決定了他們自主學習,自覺思考的能力教弱。學生除了上課和寫作業外很少能主動思考身邊的數學問題。通過寫數學日記,讓學生對一天或幾天內學習情況進行反思,以自我評價,自我調節,提高自己的學習。
(3)寫“拓展日記”,拓展學生的數學視野。
小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數學知識大多是和書本密切相關的,小學生在學校很少有時間去接觸更多更廣的知識。讓學生寫數學日記,培養學生喜歡數學的興趣,學生通過其他途徑了解一些與所學知識相關的內容,并以自己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發展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4)寫“創新日記”,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小學生是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小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方式往往會和成人有所不同,讓學生針對所學內容發揮自己的想象,在數學日記中寫出自己的新方法、新發現,并得到反饋,以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研究方法和途徑
課題經教導處立項后,20xx學年下學期選定二年級14個班為研究對象,開展課題的實踐研究。
(一)課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分類閱讀有關文獻(包括文字、圖片、聲視頻等材料),為此課題奠定理論基礎;同時,了解同類課題研究的現狀,為本課題研究提供借鑒,為創新性研究奠定基礎。
2、行動研究法。確定研究內容、進行理論研究、得出實施方案和評價方法、再實施、再反思、對原方案進行修訂、再實施得出結果。
3、教育調查法。設計問卷調查表并進行分析。
4、經驗總結法。從學生的數學日記中及時得到反饋,有效的改進教師的教學。
(二)根據計劃安排,本課題研究過程按照準備、實踐以及總結分為三個階段開展,各階段的研究情況如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編寫實驗研究方案。
20xx.2允許學生寫一些流水帳式的數學日記。
20xx.3抽取有代表性的日記進行講評,指導書寫方法。
第二階段:實踐階段。(以隨筆或教學故事的形式寫階段性小結)
20xx.4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指導書寫日記的方法。
20xx.5變幻日記的形式指導寫法,多形式評價數學日記。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
20xx.6進行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個案,撰寫課題研究論文,形成本課題的`研究報告結題。
四、研究成果
(一)分析了學生的情況及中年級學生日記的現狀
為了了解學生寫數學日記的興趣、喜歡的日記內容、形式、希望得到的評價方式,以及今后在日記指導上的措施,特對學生進行了調查。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數學日記形式是口頭日記、圖文日記與生活日記。今后將進一步豐富日記的形式,努力引導學生挖掘生活素材,多觀多記錄,并多聯系學過的知識,寫出內容更豐富的數學日記。同時更進一步改進評價日記的方法與形式,多發現數學日記中的閃光點,多表揚、多鼓勵,讓學生通過寫數學日記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探索出有效指導中年級學生書寫數學日記的策略
1、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豐富寫數學日記的內容。
最初的數學日記的內容主要來自課堂的學習過程,因此,教師在課堂的教學設計上要下一番工夫,讓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整個過程中來,不僅使學生掌握知識,而且對學習過程記憶猶新、體會深刻。
(2)開展豐富的數學活動和數學游戲。把所經歷的數學活動和數學游戲的過程記錄下來,同時記下自己參與其中的感受和思考。
努力挖掘生活素材。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生活,把他們觀察的結果寫出來。
2、靈活變幻日記的形式,培養寫數學日記的興趣。
新課程的作業觀認為:“要讓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因此,布置學生書寫數學日記可以作為作業的一種新形式。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對日記書寫不提過高要求,自由度大,學生興趣高。
(1)口頭日記。
先設計口頭日記,目的是培養學生接觸數學日記,培養他們有數學的眼光、數學的思維等,我把它們統稱為對數學的感覺。由于以前沒寫過,可以降低寫的要求,抽時間口頭交流,(有條件的還可以請家長筆錄)!至于所涉及的知識面,那是一個可變因量,可以人為地創造條件,加以引導。總而言之,只要學生能盡量運用數學去感受生活、記錄生活、思考生活,那就對了!你會發現孩子都特愿意把他們發現的或是看到的與數學有關的內容說給家長聽或是挑個機會說給老師聽,這也正是一份口頭的數學日記!,(2)圖文日記。
學生通過畫一畫、寫一寫的方法,回憶和記錄當天數學學習和活動的情況,還可以編一些相關的練習。逐步提高寫日記的能力,讓學生寫數學日記的興趣越來越高,有效地提高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為提高審題能力打下基礎。
(3)生活日記。
就是記錄生活中學生發現的數學問題以及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例如:同學寫到:今天下午,媽媽叫我去買肉。肉11.5元,我給了阿姨20元,阿姨說:“沒有零錢找了”,我又給了阿姨5角,我說:“阿姨找我9元吧”。阿姨說:“小朋友,算得這么快,你的數學學得不錯啊!”。我笑著說:“當然啦!”。學生把在生活中成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故事寫了出來,文中洋溢著成功的喜悅,令看者也特別高興!這種讓學生想到什么寫什么的日記形式,深受學生的歡迎,但受能力限制,有部分學生停留在“流水賬”的水平上。
(4)課堂日記。
課堂上由于時間關系,在下課前老師都只能匆匆地總結一下,問學生:“今天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使課堂小結流于形式。因此,本人指導學生運用數學日記的形式,在課下利用充足的時間靜靜地回憶:本節課我學了什么,我是怎樣學會的,我遇到了什么困難,我還想了解哪些知識等,幫助學生及時記憶所學知識。
學生在數學日記上把自己要對數學老師說的心里話都寫上了,老師看了,通過個別談話或在學生數學日記上寫評語,能使學生與數學老師互通信息,交流感情,能使老師了解學生學數學的心理狀況和實際問題,從而使老師上數學課時能對癥下藥、因材施教。同時能更好的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加以鼓勵表揚。但發現寫這種反思型的日記對后進生存在一定的困難,可以要求他們先說說自己的想法,再能寫幾句就寫幾句,同時請家長配合教育指導。
3、分層指導,逐步提高書寫日記的能力。
(1)由扶到放,循序漸進。
指導學生寫數學日記應是一個由扶到放、循序漸進的過程。學寫初期,我們可以幫助學
生命題,讓學生有內容可寫,在此基礎上,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不定要求地完成一定字數的數學日記,然后逐漸提高日記的要求、質量。
(2)由單一到多樣,豐富日記類型。
數學日記的學寫之初,由于學生思想思維的封閉性,寫的內容、類型往往單一。我結合學生的水平特點,先設計口頭日記,接著設計圖畫日記,讓學生初步感知“數學日記”;然后指導寫圖文日記和課堂日記,學生通過畫一畫、寫一寫的方法,回憶和記錄當天數學學習和活動的情況。要加強寫課堂日記的指導方法,不要急于求成。同時多收集形式不一的數學日記,歸類張貼在教室墻上,幫助學生打開思維空間。加強分層指導,讓不同學生有不同的發展。
學生中存在的學力差異是較明顯的,我們據此對不同學力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對學力較弱的學生只要求做口頭日記或圖文日記只寫一、兩句話。對學力一般的學生要求能寫幾句就寫幾句,幾時表揚進步情況。對學力較強的學生不僅能寫出以上要求的日記,還要引導鼓勵寫出更高層次的日記。
(三)研制出了提高低年級學生書寫數學日記能力的評價方式
為更好地提高書寫日記的興趣與能力,開展了豐富的評價形式。多形式評價數學日記。
(1)定期展示數學日記。
每月利用課室及校內的墻報,定期展示優秀的數學日記。
(2)利用早讀、午讀幾分鐘的時間,訓練學生說數學日記。或收集一些優秀的學生數學日記,讀給學生聽。鼓勵學生取長補短,達到以點帶面的作用。
(3)及時點評數學日記,指導寫法。
挖掘日記中學生思想的變化,及時展開個體教育。變幻激勵寫得更好的方式。例如:寫表揚信給家長、向刊物投稿等。請家長參與評價,寫評價語言,使評價真正成為教師、學生與家長共同積極參與的交互活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評價方法:多肯定、少批評;多互評、少重寫。
五、實踐效果
經過一學期的研究與實踐,較好地達成了研究目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學生層面:
學生的能力得到綜合提高。從調查結果得知,學生獨立書寫數學日記的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
(1)分階段對比個別學生的數學日記。發現學生開始寫的字數少,后來寫的字數越來越多,語句也越來越通順。內容從單一到豐富。
(2)通過談話了解到,對寫數學日記的態度,從小部分學生喜歡到大部分學生喜歡;從布置寫到自覺寫。
(3)通過追蹤對比學生對“解決問題”內容的解題情況,發現學生解題的準確率提高了,整體的審題能力得到提高。
(4)通過點評數學日記,指導書寫的方法,指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增長見聞,提高了數學學習能力。
2、積累了學習成果。
學生參與了口頭日記等多種形式的數學日記,經歷了與家長一起拍錄像、在電腦中把數學日記輸入電子文檔、與家長一起嘗試把數學日記一電子郵件的形式發送給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互評數學日記等活動,豐富了學習素材,激起了寫數學日記的信心,數學日記的質量越來越高,語言表達與文字表達能力明顯增強。
(二)教師層面:
1、更新教育觀念,提高理論水平。
2、提高了科研能力,積累了教學成果。
六、結論與思考
(一)研究結論
通過研究,驗證了中低年級學生書寫數學日記內容與策略的可行性,學生對寫數學日記的興趣越來越高,書寫質量也明顯提高,綜合能力得到提升。這一課題研究的策略與方法值得同行借鑒。
(二)討論與思考
課題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有進一步的思考:首先,在數學日記的時間與內容形式的要求上,老師不必予以對全體學生進行硬性的規定與限制.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與時間,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去反思。其次,在日常教學中,很多學生在日常的數學作業與試卷中表達不規范,邏輯結構不是很清晰,數學語言也存在運用不當的現象,而教學日記的書寫無疑為這些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練習舞臺。在這里數學教學若能注意培養學生規范表達數學語言的能力,相信以上這些現象將會有所改善。
關于“低年級數學小日記的撰寫研究”
結題報告
二年級數學教研組
組長:xx
20xx年6月
數學課題結題報告3
一、課題背景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同學在合作交流時,總是幾個尖子生爭相發言,絕大多數同學卻變成了光聽不說的“機器”,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也經常能夠感覺到一些小朋友的考慮問題的方法是正確的、高效的,但其他聽眾,包括教師在聽完小朋友的表達后卻一頭霧水,不知所云。這些情況說明了小朋友的語言表達問題已經影響了小朋友學習的質量。《新課程規范》指出:“推理能力表示在能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測,并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能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考慮過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筆有據;在與他人交流過程中,能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和質疑。”現代心理學、教育學認為:語言的準確性體現著思維的周密性,語言的層次連貫性體現著思維的邏輯性,語言的多樣性體現著思維的豐富性。這說明能力和思維是相輔相成的,而思維的發展與語言的發展又緊密相連。因此,提高同學的思維、推理、判斷能力就必需培養同學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因而,我校數學組確立了課題,《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同學的思維表述能力》我所承當的子課題是《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同學的表述能力》
二、研究內容
本課題的研究是以我校四年級同學為個案,探索如何在數學學科教學中培養同學的語言表述能力,使同學的語言更具有準確性、簡潔性、嚴密性、邏輯性等學科特點。
1、四年級同學語言表達的特點。
這一屆四年級同學在課下很樂于向其他人交流自身的想法,但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往往會出現詞不達意,表達不通暢,不能有條理的緊扣題目自身進行論述。
2、調查和分析影響同學數學語言口頭表達能力普遍偏弱的主要原因。
《新課標》強調學習應從同學的實際動身,供認同學是個不時發展的并富有個性的人,同學已有的知識、能力乃至情感、態度、價值觀都將影響他們的后繼學習,因此,了解同學原有的情況,是我們組織研究的基礎。我們可以對教師和同學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調查和座談,觀察同學課堂發言現狀,找出同學上課不愿發言的原因,再研究對策。
3、培養同學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方法
(1)培養興趣,激發同學說的欲望。
“興趣”在教育實踐中的巨大作用,已經為古今中外的許多教育家所肯定,德國教育家第惠多斯則這樣論述教師對同學興趣的激發和培養:“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身手,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兒童正處在多動期的階段,他們的注意力往往無法集中,假如沒有穩定的興趣,他們的任何發展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激發同學說的`欲望,必需培養他們的興趣。
(2)傳授方法,指導同學說的技巧。
①教師做出說的示范。
②訓練同學學會聽。
③對同學的說作出要求。
數學語言與其它語言不同,因為在數學的“詞典”中,只有“記敘”,沒有“描寫”,也沒有“比喻”,更不能有“夸張”。所以我們要求同學把數學語言說的完整、準確、簡潔和有條理。一定要言簡意賅,干脆利落,不能拖泥帶水,更不要添枝加葉。
(3)落實訓練模式,發展全體同學說的才干。
為了讓全體同學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高,我們必需改變那些形式化的小組合作,靈活運用“獨立考慮—————小組討論—————大組交流——————練習評價”的訓練模式,在課堂教學中貫徹以“語言訓練為主線、思維訓練為主體,”的教學思路,讓不同層次的同學多有話要說、有話可說。并在積極的評價中,使同學說的熱情得到激發,說的能力得到提高。
(4)根據學科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說的訓練。
①概念教學要重視說出實質。
②計算教學要重視說出算理。
③應用題教學要重視說出思路。
④幾何形體的教學要重視說出其特征。
(5)和家長溝通,創設良好的家庭氛圍。
低年級的小朋友在學習上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和輔導,家長和老師一起努力,給小朋友創設一個和諧的語言表達的氛圍,提高小朋友語言表達能力。
三、研究目標
1、經過培養和探索,使同學的數學語言說得準確、簡練而有條理。促進語言和思維的完整性、條理性和敏捷性的發展,讓同學數學語言的口頭表述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得到發展。
2、通過培養同學數學語言,使課堂教學模式得到優化,充沛發揮同學的主體能動性,增強同學的參與、交流、合作意識,激發同學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3、促使同學在數學學科課程學習中掌握知識、提高技能、改善方法,在此基礎上逐步強化同學責任意識、鍛煉責任能力、養成責任行為,提高責任情感,最終形成責任品質。
4、提高數學教師在學科課程教學中教育教學水平,并且在承當責任教育的過程中,不時加強自身責任感,率先垂范。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范圍
本次研究的范圍是我校四年級全體同學,共16名同學。
(二)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以行動研究法、個案分析法為主要研究法,輔以文獻研究法、經驗總結法。
1、教師示范,創設良好的語言表達的氛圍。
2、立足課堂教學,培養同學完整表達的習慣。
3、實行獎勵機制,恰當評價同學。
4、教師間適時的經驗交流,分享、總結培養同學語言表達的方法。
5、和家長和時聯系,一起提高小朋友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研究的效果
(一)課題的準備
教師學習新課標和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統一認識,落實人員,確立研究課題,收集學習研究有關資料,為課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課題的實施
綜合開展有效的活動,提高同學的口頭語言表達素養。同學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課堂教學中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作為一種能力,對其從小處于并堅持不懈地加以縱深,注意長期性和長效性。
(三)課題的總結
一學期的小課題研究已經結束,通過這一年里對“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同學的表述能力”這一課題的研究,大大提高了同學表述的能力,使同學使我受益匪淺。
(一)、注重營造一個和諧、愉快、民主、良好的學習環境
1.培養同學的自信心
有些同學由于緊張,每當教師提問或被選中板演時,原本會做的題目都會想不出來,或者結結巴巴說不出來。所以營造輕松、民主的課堂氛圍,消除同學不敢說的心理障礙是讓同學暢所欲言的第一步。而且現代教育大力提倡素質教育,這樣首先要求我們教師更新教育觀念,使同學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教師要以自身的主導作用來促進同學主體性地位的具體體現。對不同層次的同學都要有符合同學自身客觀努力的相應評價,多給同學一些鼓勵和支持,不可吝嗇。我們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實行多元化的發展的評價,從客觀上維護同學表達的積極性,促使同學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學習中去。
2.嘗試教師角色,迫使同學學會表達
記得有一次,在期末復習考試前輔導的數學課上,我看到有兩三位后進生圍在一次中等生的周圍聽他講某道習題,我于是上前問他們有什么問題?需不需要我的幫助?讓我意外并感到不惑的是,那兩三位后進生竟然都希望仍由那位同學為他們講解。后來我問他們原由?回答是:同學也有他們自身的學習性數學語言。有時候同學之間比師生之間更容易溝通,講解比教師講的更容易理解,于是,從新課程實施至今,我堅持采用讓同學嘗試教師的角色,讓他們在課堂上做一會兒教師,來講解一個題目或某個小知識點,自身坐在同學的座位上和其他同學一起傾聽。前提是要讓全班盡可能多的同學聽懂。在此過程中,允許其他同學提問,讓他來解釋。這樣一來,每個同學都會充沛準備,字斟句酌,生怕自身表達不清或者是表達不好,反復練習。板書也是巧妙設計、精心準備。等所有同學都嘗度過后,還要評出誰表示最出色(即使是臺下同學聽懂率較高)的幾位同學,以此來激勵他們。這樣的活動雖然在組織上要花費很多精力,準備時間較長,活動周期也較長,但同學反映較好。并且我還發現一個小細節,現在只要上黑板講課的“老師”步伐慢一點,都會受到其他同學的督促和批評,充沛為完成課堂教學節省時間。這說明同學是愿意表示自身的,他們愿意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只要我們教師給他們提供機會。這樣的活動能真正提高同學的表達能力,并能使課堂表示出“師生共鳴”的和諧氣氛。
(二).用興趣激發同學求知欲望,鼓勵同學參與課堂交流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學學習任何知識和技能都是從興趣開始的。在課堂上,老師的話題假如非常符合同學的興趣,那么同學自然會集中精力,與老師一起來研討這些問題。所以,教師應該充沛利用同學的興趣,以興趣促進交流,在自然環境下提高同學的表示欲望,從而培養同學的表達能力。另外,同學的主體作用也被充沛利用起來了,也就達成了培養同學愿表達、會表達、善表達的能力。
1、良好開端是勝利的一半。
在新授課的起始階段,迅速集中同學的注意力,把他們的思緒帶進特定的學習情境中,激發起同學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對一堂課教學的勝利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我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了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使同學積極主動地學習。從而使同學樂學,愿學,同學自然而然地就樂于表達自身的想法了。
如在教學《找規律》這一節中,在引入新課時,我采用了一種有效的激情導入法,首先,我讓同學欣賞了一段歌曲《世界多美好》,同時出示教材第50頁的場景圖,讓同學聽一聽,看一看,讓同學說一說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再讓同學把看到的場景圖在磁力黑板上再現出來,我和同學又一起唱了唱《世界多美好》,主要目的是讓同學記住“間隔距離要堅持”這句話,因為間隔距離對于我們今天的教學比較重要。最后讓同學根據投影出的場景圖和再現的場景圖,問同學想知道什么?從而引出了今天的新課。對于這樣的導入,同學很感興趣,覺得新新穎,很有趣,因此他們很投入地學習了本節課,都樂于把自身的想法表述出來,在不知不覺中同學的表述能力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2、通過動手操作,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表述能力
數學知識的籠統性很強,而小同學卻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為此,我在教學新知時盡量利用生活中的感情資料進行直觀教學,使同學便于理解和掌握。解決實際問題時,讓同學盡量動手操作。如教學利用找到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這一節時,我先出示問題,沿著圓形池塘的一周共栽10棵樹,每兩棵樹中間栽一枝花,可以栽多少枝花。多數同學一看就認為栽9枝花,于是我讓同學用手上現在的學具來擺一擺。同學們小組合作起來,七手八腳地擺了起來,很快擺的結果出來了,幾個小組都擺了10枝花。于是我問同學,假如共栽8棵樹,每兩棵中間栽一枝花,可以栽多少枝花?同學又動手擺了起來,很快結論出來了,動手操作不只使同學很快得出了結論。而且使同學能夠通過這一途徑掌握這一類題。同學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使每一個同學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了最大程度的提高和發展。同學都能夠有效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活動時間充沛,同學的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也得到了培養。通過實際操作演示,使籠統難懂的知識變得形象易懂,為學習利用找到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從而大大地增加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同學的學習興趣。同學通過動手操作,尋找到了自身的答案,他們都樂于把發現的結果表述出來,從而培養了同學的表述能力。
3、充沛利用多媒體資源的優勢,使同學樂于參與,樂于表述自身的想法。
運用多媒體導入新課,可以有效地開啟同學思維的大門,激發興趣,積極探究,使同學的學習狀態由被動變為主動,讓同學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知識。如在教授《找規律》一課時,運用多媒體導入生動形象的畫面:藍貓駕駛著飛船在空中巡邏,忽然發現三個外星小子準備毀滅地球,藍貓立即向總部匯報,總部傳輸三種導彈○□×,共發射了20枚,教師然后問同學:藍貓共發出多少個○,多少個□,多少個×?像這樣,播放一段動畫來引入課題,就會使整個課堂變得活躍,不只極大地激發同學的興趣,喚醒同學有意注意,而且使同學的思維一直被教師引導著,激趣他們統計的欲望,促使他們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
4、聯系生活,體驗教學,提高同學的表述能力。
生活中的數學,同學很感興趣,也容易理解。借助同學已有的生活經驗來理解數學知識的真正意義,體驗到數學在生活實踐中的作用。讓同學聯系生活,自身來買東西,親身經歷一下買東西的過程,親自解決買東西的付錢問題,同學就很容易找到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了。
數學課題結題報告4
一、課題的提出和意義
數學活動課是小學數學課程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局部,它以數學學科課一樣以社會發展需要為依據,以提高同學的數學素質為核心。它以同學發展為基點,考慮到數學學科知識基礎的要求,充沛發揮同學個性特長,強調同學的個性發展。通過數學活動,手腦并用,獲得直接經驗,擴大視野,增加才干,培養對數學的興趣和特長,培養同學的思維品質,提高同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長期以來,小學數學課程基本上是學科本位主義課程,以致于給人一種錯覺,認為唯有數學學科課程才是最科學的趨向,不少教師對數學活動課感到茫然,存在著認識上的“盲區”,實踐中感到棘手的問題很多。為此,我們選擇了“小學數學活動課的實施”這一課題,試圖通過不時地實踐、探索,上好數學活動課,提高同學素質。
二、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課題組把小學數學活動課的內容劃分五個方面:
⑴生活中的數學;
⑵生產中的數學;
⑶科學技術中的'數學;
⑷與各學科相關的數學;
⑸智力活動中的數學。
課題組在確定小學數學活動課內容時,除了圍繞目標考慮知識性、科學性、教育性和可接受性以外,還著重注意以下三個“性”:
1、趣味性。
小同學好奇、好動、好問,求知欲強,根據小同學的心理特點,盡可能使活動題材新、奇、趣,為同學所喜聞樂見。
在活動過程中做到“五個化”:
⑴活動形式游戲化;
⑵列舉范例生活化;
⑶化解疑難故事化;
⑷數的演算奇妙化;
⑸介紹人物傳奇化。
例如,根據街頭現象設計的“轉轉糖游戲”和“一元錢摸球中大獎”為題材的數學活動課,就是取材于生活,以模擬的轉糖,摸球開始,引導同學用數學知識去揭密,明白了這些都是騙局,使同學不只學習和運用了數學知識,還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考慮性。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數學活動的開展,必需讓同學通過活動,明白一個道理,悟出一種思想,掌握一種方法,以而發展同學的思維能力。例如,在五年級“丈量的學問”一節數學活動課上,教師啟發同學如何利用普通的度量工具,去比較準確、簡單地量出一張紙的厚度,一個呼啦圈的周長和一捆亂鐵絲的長度等。通過實踐活動和思維活動,同學總結出“聚少為多,化曲為直,變長度為重量”的方法。一下課,同學們高興地說:“我們一下子聰明了許多!”
3、實踐性。
在學科課程的知識教學中,小同學往往感到數學知識籠統,學起來很枯燥。數學活動課則測重于指導同學運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同學理論聯系實際的積極性。這種活動應盡可能反映實際的需要,使其成為日常生活中具體運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的一種嘗試或模擬。例如,在數學活動課上,教師帶領同學走出校門,組織“小交警”活動,不只在繁華地段協商交通,同時還進行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流量統計,回校制成統計圖,小朋友們的聰明才智和綜合能力得到發揮,同時對學習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學習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效果
1、激發了同學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同學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初步形成了開展數學活動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設置活動課程的第一手資料,為學校全面推行活動課程和進行規范化管理提供了經驗。
通過研究,課題組總結了開展數學活動的基本做法,可以歸納為兩個點:設計活動內容和形式時要根據小同學的年齡“特點”以和同學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作為對活動內容的“支撐點”;“圍繞三個字”活動的組織和展開時要突出一個“動”字,貫穿于一個“趣”字,體現一個“能”字。做到同學寓學于玩,玩中求知;以趣激學,趣中探知,使枯燥知識趣味化,書本知識實踐化,從而加深和拓寬同學的知識面。
3、數學活動課程教學流程的探索,為學科課程課堂教學改革打開了思路。通過幾年的實踐,已基本形成了比較幼稚的教師為主導,以同學為主體的活動課程的教學“流程”。這一在教師主導下同學自主學習的“流程”,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符合終身學習理論,是在培養適應未來知識經濟社會所需要的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4、使教師的教育觀念逐步更新,教學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教學效果亦有明顯的提高。四、問題研討小學數學活動課程存在著許多問題,如:
1、缺乏完整、科學的教學內容序列;
2、缺乏對活動課程的有效評價等。
數學課題結題報告5
我組申報了課題《高中數學有效課堂教學》研究,經過近一年的實驗與探索我們在學生學習小組的培訓、小組成員的建設、學習小組的具體運行以及評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收效。現就課題的實踐情況總結如下:
一、背景及意義:
課程改革的關鍵在實施,而實施的關鍵在課堂。受傳統知識本位、考試本位的影響,當前學科教學盡管改革不斷深化,課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強,但學科教學效率低下的現狀沒有得到根本性變革,“教什么”和“怎么教”兩個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課堂教學的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教師問題意識偏弱,反思意識有待強化。在一種取向于功利,止步于文化的教學生態背景下,課堂教學改革的動力機制仍然缺失,學科的特色難以凸現。
陜西省秋季全面進入高中新課程實驗,可高中學科課堂仍然滯留于傳統學科教學的框架之內,未能擺脫服務于高考的慣性思維。在具體的學科教學實踐中,對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學科新課堂教學和傳統課堂教學的區別,新課程標準下高中學科課堂教學的任務,高中學科課堂教學有效實施的目標、途徑和方法還不太清晰。在新課程實施的具體過程中,我們的學科課堂教學面對大量的矛盾和困惑,沒有達成實施課程標準的有效路徑,因此我們提出“新課程標準下高中學科課堂有效教學研究”課題,開展實驗研究,探討高中學科課堂有效教學的基本形態,以期達成實施新課程標準的有效路徑和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有效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是指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后,教師幫助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獲得了預期的進步和發展,實現了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全面發展。主要包含三個基本要素:⑴有效果:教學活動結果要與預期的教學總目標相一致,體現教學的目標達成性;⑵有效率:師生雙方為實現教育目標而投入的時間、精力及各種教育資源,教育目標得以實現,包括學生知識、技能得到增長,身心素質得以進步、成熟,個性成長,創造力獲得培養以及教師素質和教學能力有了提高。⑶有效益:教學目標要與特定的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較高。
三、預期研究價值
1.理論價值:
(1)積極探討新課程實施過程中互動有效教學的新策略,包括“分層策略”、“訓練策略”、“評價策略”等,豐富有效教學理論的內涵。
(2)從實踐層面上研究互動有效教學的理念,為教育理論指導教育實踐提供有價值的案例。
2.實踐價值:
(1)轉變教育觀念。教學觀念的更新是教學行為轉變的前提。本課題研究有利于幫助教師正確認識新課程,正確認識教學,切實轉變教育思想,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改善課堂環境。通過有效教學努力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生活環境,引導學生改變學生傳統學習方式,主動參與知識探究,主動合作,在知識的獲得過程中造就良好積極的情感體驗,使課堂學習能充分滿足師生的生活需要,實現師生共同發展。
(3)改善評價方式。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評價方式,充分體現評價尊重性、激勵性、參與性的.原則。
(4)提高教學質量。本課題研究將學習的自主性和科學性作為激活學生學習的內在機制的因素,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師的教學和研究水平,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校整體辦學水平。
四、具體內容
1、關于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作為教學的第一個環節,問題情境通常有引入課題、提出問題、生成新知、揭示數學本質、激發學生興趣等功能,因而情境創沒對一節課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服從實際需要。情境的創設不一定都在課的開頭,同時一節課中也可能不止一處需要創設情境。控制展示時間。每個情境展示的時間不宜過長,通常在5分鐘之內比較適宜,否則有沖淡主題之感。盡量重復使用。為了提高使用率,應盡可能地在不同階段使用同一個問題情境,必要時可將相關情境適當改造一下。利于教學實效。創設情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便于教學的開展。如果使用某一問題情境有牽強附會之感,或者因為該情境的給出可能會削弱探究活動的思維價值,那么這個情境就不如不用。
案例1:“函數”
,初中到高中,初中的函數,教材采用“變量說”,高中提出了“對應說”,人教A版采用了從實際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定義函數的方式介紹函數概念,把“映射”作為“函數”的一種推廣,這種安排我在實踐中覺得更有利于學生集中精力理解函數的概念。而具體教學過程,我為學生設計他們熟悉的“行程問題”、“比例問題”、“價格問題”,利用圖表、圖形(如課本第26頁的練習2),讓學生探究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來刻畫,從學生熟悉實際背景和定義兩個方面,幫助學生理解函數的本質。要求學生認識、描繪以及概括。
到了第三章,函數的應用,盡量挖掘與其它學科的聯系以及實際生活的聯系,如電話費、水電費、出租車費與用時的關系,銀行利息與存款時間的關系,保險、物價、抽獎、股票、債券等等。引導和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進行調查和研究,讓學生經歷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實踐活動,在情境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充分發揮思維的潛能,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提煉數學,應用數學。
2、關于問題探究的有效性
明確問題。要達到探究的效果,首先要引起學生的充分注意,老師可以說“下面請大家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或“請看問題X”;其次,問題的給出要清楚醒目,表達要干脆,盡量不重復,有條件的可用投影顯示出來。
充分思考。問題給出后必須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學生思考時,老師盡量不作任何提示,以免干擾和束縛學生的思維。及時評價。對于學生的回答,老師要及時作出評點。 案例2:在學對數的性質時,由小組分工合作,分別在同一直角坐標系中畫 ①與;②與;③與的圖象,讓小組的同學一起探究,圖形特征,從而得到對數函數的性質。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在列表時不少人自變量取1,2,3,圖象自然也只畫了第一象限內的一小段;而有的畫了
一、四象限內的部分,就想當然,也就把曲線畫穿過軸,由于是分工,所以學生每人就不需畫出所有的圖形,有時間指正(或更正)錯誤,欣賞別人的成功,同時加深對圖形的理解,這樣既省了時間,又能達到探究互助的目的。
案例3:在研究幾類不同增長的函數模型時,我講完課本的例1后,就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在的增長情況進行比較,讓學生找出關鍵點,找出交點,在課內的探究,時間有限,數字運算不可能太復雜。而把課本的例2作為第二節上課時的復習與回顧,讓例2復雜的數字的處理簡化,直接由學生自己第一節課探究的結果來分析,得到題目想要的結論。
新課程提出要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宗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動口、動手與動腦,在親自體驗過程中獲得發展,而
一節課的時間很有限,處理好探究學習的時間與自主技能訓練的時間之間的關系,是提高上課效率的關鍵。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為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我充分利用教材,同時也大膽地整合教材,使我的課堂教學更適合我的學生。
3、關于知識建構的有效性
依托舊知,在研究討論中生成新知。新知識的學習離不開已掌握的知識,所以結合問題情境,通過對已學知識的再度研究與討論來生成新知識是最常用的一種新知建構方法。
合情推理;在歸納類比中生成新知。根據已學知識,利用歸納與類比等合情推理手段來得到新的命題也能自然地建構起新的知識,這種生成新知的方法在立幾、數列、解幾等知識塊中經常使用。
展示實例,在抽象概括中生成新知。通過多個實例的展示,引導學生從中抽象概括出有關結論,這種新知生成方法比較直觀,學生易于接受。
案例4:“集合的含義與表示”
電腦設計情景:正在公路邊等公交車的乘客人群與公交車公司出車數量。 實物情景:①課室里正在上課的學生; ②如何用適當的語言,把課室里的同學分成兩部分,你有幾種分法? 公交車,好多學生每天都要坐,他們常常感覺,要不等了好久,要不好擠,身邊的話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室里的同學,熟悉的人用不同的詞匯描述。讓學生體會原來數學就發生在身邊。
案例5:“函數單調性”,由的圖象觀察隨變化情況。 函數的單調性,教材編寫的很好,從圖形語言——文字語言——數學語言,一步一個臺階,可在實施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自己探究后,犯錯、徘徊后才提醒,教學過程中發現,文字語言:“當時,隨的增大而增大”,學生在初中里用過,一下就能說出來,而最后一個臺階,學生卻很難跨上,即數學語言:“當時,有”。特別是成績中下的學生,即使上課時用了幾何畫板展示,我自己教學體會,電腦展示得快,學生好象明白得快,忘得更快。這句“當時,有”,數學老師看似簡單,可學生剛剛接觸就感到怎么來的式子,以及后來在遇到有關的單調性問題,例如:若函數是定義在上的增函數,求不等式的解集。我把和比喻成戴帽的人與沒戴帽的人,兩個人比高,要相同條件,要么都不戴帽,要么同時戴帽,增函數可理解為一般的普通的帽子,高個子戴著仍然是高個,矮個子戴著仍然是矮個子,減函數可理解為魔術帽,矮個子戴了變高,高個子戴了變矮。
4、關于例題教學的有效性
例題教學為學生的解題提供了示范,通過例題的講解既可以幫助學生深悟有關概念與原理,還能進行知識的遷移與拓展。如何有效地進行例題的教學
引導學生審題。審題是解題的必要前提,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就應引導學生學會審題,即如何從題目中拎出關鍵詞如何列出重要條件如何分析題目結構如何建立數學模型等展示學生思維。在例題教學中,要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多發表自己的見解,一位學生談完后,老師還要問其他同學有沒有別的想法,盡量做到一題多解,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進行變式教學。適當改造題目的條件或結論,進行一題多變,做到舉一反三。變式時要有明確的意圖,要指出它與原題的聯系,提煉出學生應從中獲得的注意點與啟示等。
注重解后反思。及時歸納、優化解決問題的策略,做到能解一道題就能解一類題。對于學生出現的典型錯誤或共性錯誤,要引導學生反思出錯的原因,并及時進行糾錯訓練。
改變呈現方式。為了便于學生把握題目的實質,揭示相關題目的解題規律,有時可改變題目的呈現方法。如將結構相同或方法類似的幾個題目放在一起以題組的形式出現;或者將靜止的題目運動起來,以揭示其變化的規律等。案例七:1、讓學生用類比兩個數的關系思考兩個集合之間的基本關系(包含、相等)。 在實際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課外先探究,課內提問完成,讓我感到意外的是,第1個問題答得不好,而第2個問題學生回答的較好,學生把“并”類比為“加法”,“交”類比為“多項式的提取公因式的因式”,而“補”類比為“減法”,第1個問題回答不好,問題出在,學生并不理解“且 ,則”中的“”的意思,它代表了“小于或等于”。通過這個類比,修正了學生對“”的理解。
案例6、“二次函數”。二次函數是中學應用廣泛的初等函數,曾經是初中階段的學習重點,由于初中的教學要求僅限于作圖,確定函數解析式,隨著函數概念和性質學習的不斷深入,但是教材這部分的內容沒有獨立的章節,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二次函數作為載體,把函數的性質(單調性、奇偶性、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學習逐步深入,二次函數的“升級”,正好是初高中數學教學的銜接,再一次貼近學生的思維過度期。
每天我都上兩個班的課,上完一個班,馬上反思,如果發現有不合理的(包括教學目標的達到度、教學策略是否得當、學生主體地位是否得到足夠的尊重、課程資源是否整合、對未預見言行是否處理得當、問題設置是否有意義、情境創設是否到位等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進行思考),如果時間允許,第二個教學班就馬上調整自己的教學,如果當天不能調整,記錄下來。通過與學生的互動,共同開發、創造課程資源活動的小結、思考,使自己的教學更加完善,感覺自己也在進步,也在收獲。
5、關于課堂小結的有效性
⑴充分認識小結的作用。俗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描龍描鳳,神在點睛,”的確,一個恰到好處的課堂小結能起到畫龍點睛、承上啟下、提煉升華、乃至發人深思的作用,它可以給學生留下難忘的記憶,激起學生對后繼學習的渴望。
⑵力爭做到形式多樣。長時間使用同一種形式的小結方式,學生容易產生審美疲勞,進而失去了小結應有的作用,所以應盡量避免形式單一的小結方式。 “概括總結式、交流心得式、發散引申式、串聯歸納式、設置懸念式、表揚激勵式、幽默風趣式”等小結方式對新課程的教學仍然適用。
案例7:“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的引入,課本設計了魚化石中碳14的殘留量。其中一個班講課時用課本的引入,得,到講對數函數時,繼續用該引入中的,此時讓學生動手探究,學生很不愿意動,原因大概是問題遠離他們實際生活,并且數字太繁,當我上另一個班時,我馬上把問題改為:如果你爸爸第一個月給你10元零用錢,你爸爸想通過獎勵,以你表現好,每月以10%的增長率,問多少個月后你的月零用錢達到1千元?這時學生可來勁了,馬上算,還問計算器怎么按,學生所表現出的熱情和積極與第一個班我上課時完全不同。
五、方法設計
1、調查研究法:通過問卷調查、座談等形式了解教師、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評價并總結課堂教學的效果。
2、行動研究法:通過對課題的研究和反思,發現、分析在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改進措施,擬定改進計劃。
3、觀察法:在本課題研究中運用科學的觀察方法對教學中出現的普遍性問題進行研究。
4、文獻資料法:查找高中有效課堂教學課的理論支撐,查閱歷年學生成長資料,尋找本課題實施的理論依據以及可供借鑒的優秀經驗,啟迪課題組成員的思想,開闊研究思路。
5、經驗總結法:對高中課堂教學研究進行回溯性的研究,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由“局部”經驗發掘其普遍意義,探索有效課堂教學的規律。
六、存在問題及反思
1.部分教師的觀念還跟不上,課堂教學還存在著“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
2.大班制的現象比較嚴重,給課堂上學生開展活動、探究、交流和評價改革造成影響。
3.配套的教具少,教輔資料很少,給老師們的教學造成一定的困難。
數學課題結題報告6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建設高效課堂是推進減負增效的有效手段。基本原則是堅持以學定教,堅持減負增效,堅持全面育人。其中重點工作之一是進一步加強學法研究和指導,進一步優化學習方式,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我校有很多的外來民工子女,他們的數學思維活躍,但練習的質量不理想。如何提高學生數學練習的成效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本課題立足于學生數學練習的錯題的診斷和解決,以幫助學生在數學練習中擺脫困境,從而提高正確率、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具實用性。
二、研究的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希望達到以下目標。
(1)學生重視錯題的修改,養成自覺糾錯的良好學習習慣。
(2)學生對錯題養成反思習慣,思維水平、辨析能力得到提高。
(3)學生的數學學習準確率得到提高。
(4)通過記錄、反思、歸納、整理錯題,“變廢為寶”,提高教師
對學生在知識點的掌握過程中將出現的錯誤思維有預見能力,能有效改進教學設計、作業設計及課堂教學方式,提高教學的效能。
錯題是小學生數學練習題中常見的問題。在教學中,由于教師所用的策略、教學方式的不同,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各不相同。另外,學生個體學習興趣、能力、思維品質的不同也會造成不同的錯誤。在老師批改作業中通過對錯題的反饋分析,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正如皮亞杰所說的:“錯誤是有意義的學習所必不可少的”。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錯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教師的教,非常值得研究。
結合區教學會議上提出的指導意見,我們希望就學生數學錯題進行深入探索,希望通過對錯題一般性成因進行分析,尋找提高學生思維品質的方法,指導教師改進教學策略,有效促進教學質量。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反思能力的提升,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本課題的研究就更具有實際價值。
三、預期的研究結果
(一)學生方面:
1、養成及時記錄錯題,重視錯題的修改,養成自覺糾錯的良好學習習慣。
2、學生對做題養成反思習慣。
3、學生的數學學習準確率得到提高。
(二)教師方面:
1、通過課堂觀察、作業批改、師生沙龍研討、調查問卷分析和規定每周交錯題集并寫一篇與錯題相關的數學日記等形式,歸納出學生計算出錯原因。
2、對錯例資源的有效利用及解決對策研究有深刻的認識,并初步形成一套較為科學的解決策略。
3、收集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課題實施方案、各階段研究計劃總結、課件、論文、調查報告、結題報告等)。
四、研究的內容
1、學生錯題修改及教師對錯題利用的狀況調查研究。
2、學生錯題一般性成因分析研究。
3、對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及對策研究。
(1)學生訂正時的反思策略對錯題訂正效果的影響研究。
(2)教師批改和反饋評價策略對錯題訂正效果的影響研究。
(3)錯題成因對改進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研究。
(一)學生方面:
1、養成及時記錄錯題,重視錯題的修改,養成自覺糾錯的良好學習習慣。
2、學生對做題養成反思習慣。
3、學生的數學學習準確率得到提高。
(二)教師方面:
1、通過課堂觀察、作業批改、師生沙龍研討、調查問卷分析和 規定每周交錯題集并寫一篇與錯題相關的數學日記等形式,歸納出學生計算出錯原因。
2、對錯例資源的有效利用及解決對策研究有深刻的認識,并初步形成一套較為科學的解決策略。
五、研究的方法
按照教育科學通用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 法、行動研究法研究。
1、行動研究法:確立行動計劃及目標,實施行動計劃,收集相關資料,分析摸索規律,不斷總結,形成研究結論。
2、案例研究法:收集典型的案例實錄,進行分析并進行案例反思。
3、調查研究法:采用問卷調查、座談等形式,了解教與學的效果和學生需求。
六、課題實施步驟
預備階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
主要工作是組建課題組,收集相關文獻資料,對開展課題相關的要進行調查,制訂研究方案。
初步探索階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包括:開展初步的研究工作,拓展實驗在其他學科的教學實踐,進行階段總結等。
深入研究階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
本階段主要完成以下任務:總結前階段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本階段主要工作是認真做好課題的總結工作,撰寫研究報告,不斷完善學科整合模式。積極參加總課題組舉辦的課題結題培訓會議,認真做好結題工作。整理課題資料,形成成
果集。主要包括:課題研究報告、課題研究論文、研究課例等專題及相關課件等。
七、研究的初步成果
(一)《小學數學練習中常見錯誤的分析研究》的研究中,建立了錯題本,廣泛收集學生的練習中的錯題,進行原因分析;將錯誤資源化;加強反饋與矯正,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等;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二)小學課堂教學有效利用學生錯誤資源的.研究,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1、提高了對教材的分析和處理能力。
2、巧妙運用錯誤,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3、整個研究過程,也促進了教師教學理論水平的提高。在課題方案的撰寫,教學實踐、反思和資料的整理與總結的過程中,進行的資料的查閱、理論的考證與相關的學習,都有助于課題組教師的理論水平的提高。
4、促進了教師教學觀的轉變,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業務水平,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研究成果:
八、研究體會與問題反思
1、領導重視。我們課題組在黎明小學領導的關心、重視下,順利完成了各項研究計劃。
2、在半年多的課題研究過程中,師生雙方均受益匪淺,盡管做了很多研究工作,起到了一個提綱挈領的作用,但涉及的內容較廣,研究的深度還不夠。
3、建立的《錯題集》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4、理論缺乏系統性。本課題組的所有成員雖然進行了相關理論的學習,但總覺得比較膚淺,理論學習較零散,缺乏系統性地學習。怎樣更加深層次提高課題組人員的理論修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問題。
5、對學生錯題的錯因分析的指導不得力。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錯誤,應該是有區別的策略,如何因勢利導,給予個性化的指導,也是我們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對于后進生,采用哪些方式來提高學生辨析錯誤、反思提升的能力,還需要我們仔細琢磨。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教師的教科研興趣更趨強烈,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課題組成員們養成了教學反思的好習慣。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學數學的興趣和數學素養。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立足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基礎的新型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觀:數學活動被看成一種包含有猜測、錯誤、
嘗試、證明與反駁、檢驗與改進的復雜過程。學生認識到錯誤是練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無論是自己的還是他人的錯誤,都要正確面對。關鍵是要吃一塹,長一智,讓錯誤的價值最大化,不再重犯這樣的錯誤。失敗后的成功,讓學生經歷了一種刻骨銘心的探索過程和情感體驗,從而更加珍惜自己發現的練習成果,更加重視老師指導的練習過程。學生變得更會練習、更愛練習。“失敗”猶如一枚“青橄欖”,苦澀里透著甘甜,讓學生“開胃生津”,回味無窮。學生不僅感受到自己在課堂上的改變和成長,還能體驗到人格的尊嚴、真理的力量、交往的樂趣和人性的美好,享受到教育的快樂。這樣的學習氛圍,更是激發了學生學習、探究數學的欲望,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數學素養,促進了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數學課題結題報告7
摘要:數學反思能力是在數學反思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征。分析數學反思能力的基本含義、特征、發展特點以及與其他數學能力的關系是準確把握數學反思能力的實質,是提高學生數學反思能力的重要保證,對提高教學效益、推動數學課程改革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數學反思;數學反思能力;特征;關系
一、數學反思能力的基本含義
數學反思能力是在數學反思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征。從理論的高度思考與研究數學反思能力的本質及其相關問題,對數學教學與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與價值。由于數學反思能力與反思有著天然的聯系,所以,我們先討論反思的含義。反思的思想由來已久:我國古代就有“捫心自問”“吾日三省吾身”等經典說法;西方哲學史上從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到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再到笛卡兒、康德,都隨時在自己的思想園地里檢討種種思想問題,在進行反思。在現實的教育研究與學術討論中,反思也是一個高頻詞,但是人們對反思的含義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通常有以下幾種見解。
(一)反思是一種心理活動
洛克在《人類理解論》中,談到“反省”是對獲得觀念的心靈的返觀自照。在這種返觀自照中,心靈獲得不同于感覺得來的觀念的觀念。洛克所說之“反省”(即我們所說的反思)是人們自覺地把心理活動作為活動對象的一種認識活動,是對思維的思維。反思的結果是得到不同于感覺得來的觀念的觀念,他強調的是觀念的來源。這里把反思看成了一種“內省”的心理活動。
(二)反思是一種認識論方法
斯賓諾莎把自己的認識論方法稱做“反思的知識”,而“反思的知識”,即“觀念的觀念”是認識所得的結果,它本身又是理智認識的對象。對于認識結果的觀念的再認識和對于這種再認識之觀念的再認識──這種理智向著認識深度的不斷推進,即“反思”。他以既得觀念為對象,通過不斷反思抽象使既得觀念不斷升華形成新的認識。因而思維的結果是他“反思”的對象,獲得新的觀念是其反思的目的。
(三)反思是一種思維活動,有“思考”之意
杜威的反思是“對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識形式,根據支持它的基礎和它趨于達到的進一步結論而進行的堅持不懈的和仔細的考慮”,它包括“這樣的一種有意識和自愿的努力”,即在證據、理性和堅實基礎上建立的信念。杜威所說的“考慮”即是一種反思思維活動。
(四)反思是一個過程
博伊德與費勒斯認為反思是“一個變化的理性觀念的自我(與自我聯系的自我和與世界聯系的自我)澄清經驗的意義的過程”。博伊德和費勒斯的反思突出了“自我價值”,明確了反思的對象是“自我”,反思的目的是“澄清經驗的意義”構建“自我”連續體,突出了反思的完整過程。
(五)反思是一種能力
伯萊克認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性地考察自己行動及情景的能力,它與思維的批判性是一致的”。
(六)反思是元認知
熊川武教授用“元認知”這個術語來代替反思這個概念。他指出,從元認知理論的角度來看,反思就是主體對自己的認知活動過程,以及活動過程中涉及的有關的事物(材料、信息、思維、結果等)的特征的反向思考,通過調節,控制自身的認知過程,以達到認知的目的。
盡管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場合人們理解和應用反思的含義不同,但對反思所思考問題的角度以及反思的對象和反思的目的的認識是共同的。反思的對象是思維本身,而反思的目的是為了指導未來的思維活動。因此,我們認為從元認知的角度來研究數學反思和數學反思能力,能比較全面地透視數學反思及數學反思能力的本質。數學反思就是認知者對自身數學思維活動過程和結果的自我覺察、自我評價、自我探究、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而數學反思能力就是在數學反思活動過程中反映出來的一種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征,是元認知在數學思維中發揮作用的基本形式。因此數學反思能力就是認知者在數學思維活動中對自己數學認知過程的自我意識、自我評價、自我探究、自我監控、自我調節的能力。它是以反思的體驗、反思的知識和反思的技能為基礎,并在對數學認知過程的評價、控制和調節中顯示出來的高層次思維活動,它對數學認知活動起指導、支配、決定、監控的作用。因此,數學反思能力中的核心就是進行數學反思。
二、數學反思的核心要素
通過分析數學反思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數學反思的知識、技能與數學反思的內容是數學反思的核心要素。這些要素是在數學反思體驗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
(一)數學反思的知識
1、數學反思的陳述性知識:掌握有關數學反思過程中通常有哪些策略和技能可以應用,而且了解這些技能和策略的“長處”和“短處”以及在什么情況下應用比較合適的知識。
2、數學反思的程序性知識:有關如何使用各種策略、技能進行數學反思的知識,即掌握各種策略和技能的操作方法。
3、數學反思的情景性知識:它告訴人們應該在什么情景之中運用什么知識和技能,即時間、地點、環境(包括社會文化、人際關系等)以及為什么要采用這些知識和技能的知識。
(二)數學反思的技能
1、經驗技能:認知主體借助于經驗對認知過程、結果及相關事物的直覺的反思能力。
2、理論技能:認知主體以特定的理論為根據進行相對理性的反思能力。
3、分析技能:是理解解釋描述認知過程、結果必需的,是指能夠選擇最優的策略,對數學思維活動進行科學分析的能力。
4、評價技能:主體根據不同的認知目的對認知過程及結果以及所采用的策略等進行價值判斷的能力,即能夠對分析的結果進行效能判斷并正確歸因的能力。
5、策略技能:能夠恰當地應用各種策略進行反思的能力,即對反思中找出的問題設計改進的途徑和方法的能力。
6、實踐技能:能夠將反思得到的結果付諸實踐以達到調節和控制目的的能力。
其實,數學反思的知識與技能還需要動機、興趣、毅力等因素的維持與推進。認知主體能在數學反思過程中長期堅持不懈地保持充沛的精力,并能堅韌頑強、不屈不撓地去克服困難、排除干擾、形成并完善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是與這些因素息息相關的。
(三)數學反思的內容
1、從數學反思活動發生的時間來看
數學反思的主要作用是對數學思維活動的監察、評價、調控,因此它可以發生在數學思維活動的前、中、后:在數學思維活動之前,反思思維計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數學思維活動中反思思維的嚴密性、準確性、開放性等;在數學思維活動后,反思整個思維計劃的執行結果,對得與失進行總結。其實,數學思維過程中隨時都有誘發反思的因素,而數學思維過程中的反思是一種內隱的過程,無法從外表覺察,故只有采用口語報告法或事后回憶法方能體會到。因此數學思維活動前和中的反思一般很難引起注意,而對數學思維活動結束后的反思都比較重視,研究的也比較多,這是由于數學思維活動結束后,活動的結果已經很明顯,問題也很容易暴露,而且事后回憶往往比較好操作。
2、從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來看
數學思維活動有三個要素:對象、過程、結果。因此數學反思也可以相應地分為對數學思維活動對象、過程和結果的反思。對數學思維活動對象的反思包括:對數學問題的問題特征進行反思,對數學問題所涉及的數學知識、思想方法的反思,對數學命題、數學語言以及與數學思維活動有聯系的問題的反思。對數學思維活動過程的反思包括:對思考的過程、理解的過程、推理的過程、運算的過程、想象的過程(即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對數學思維活動結果的反思包括對解題思路的反思、對語言表述的反思以及對數學結論進行的反思。
3、從數學反思問題的性質來看
(1)經驗性反思:旨在總結解決問題的經驗,著重反思問題涉及了哪些知識,哪些能力。
(2)概括性反思:旨在對同一類數學問題的解法進行篩選、概括,形成一種解題思路,進而上升為一種數學思想。
(3)創造性反思:對數學問題的重新認識,以及推廣、引申和發展。
(4)錯誤性反思:注重對解答問題的失誤的糾正、辨析,從而找到產生問題的根源。如果對整個數學反思的過程作一剖析,反思的內容可概括為以下三部分:
第一,對數學問題解決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數學技能或技術的有效性進行反思;第二,對數學問題解決過程中所使用的學習策略的合理性進行反思;
第三,對數學思維活動的目標以及思維活動的動力──非智力因素進行反思。前面所談的反思的大部分內容都可歸入經驗性反思中去,而(2)(3)是更深層次的反思,是給數學思維活動提供持久的動力和更高的有效性的反思。
三、數學反思能力的基本特征
(一)強烈的問題意識
數學反思能力使認知者在數學思維過程中有了心理上的一道“警戒線”,使得主體對“問題”的出現有一種敏感性,能主動地去監視思維過程,收集有關信息,一旦可疑即進入反思的狀態,這是他們主動關心思維的目的與結果以及解題技能技巧的有效性而形成的直覺的自我覺察意識。
(二)高度的責任心
數學反思能力表現為反思者對自己學習和前途高度負責的精神,因而能夠意識到問題的存在,能夠以更高的標準檢查思維活動過程中的得與失,能夠縱橫比較地分析與思考思維過程中的一些現象,正確地評估思維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主動地調節認知過程,支配數學思維的發展方向。
(三)執著的精神
數學知識的高度抽象性和數學問題的復雜性使得在數學思維的過程中更易產生困難,并且更深層次的反思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自我否定的過程,是一種誘發痛苦的行為,有時會動搖其信念、改變其態度、削弱其意志以及影響其價值觀,因而較高水平的數學反思者有忍受挫折、克服困難、長時間反思的執著的精神和堅強的毅力,能夠為進行反思的思維活動提供不竭的動力。
(四)更大的開放性和靈活性
思維的開放性和靈活性主要表現在:
1、更易接納新信息,對思維過程產生的信息敏感并能及時吸收,在制訂改進措施時能夠聽取別人的建議;
2、對現成的結論如課本知識及別人的建議持有一種“健康”的懷疑,不機械地接受、盲從或拒絕,而會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分析比較,有選擇性地吸收;
3、能夠恰當地評價自己,對自己的缺點能夠正確地進行估計并能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
(五)深刻的探究性
多方面多角度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對收集的各種改進方案進行評價、估計,按反思的結果去行動,有選擇地進行最優處理,而不滿足于一般性地解決。
(六)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和認知結構
數學反思能力水平較高者,由于對思維過程有很強的覺察、調節、控制能力,因而表現出良好的具有批判性、深刻性、廣闊性的數學思維品質和堅強的意志力,從而對學習產生更高的期望、更高的堅持性和更多的投入,最終成為一個自律性的終身學習者。
四、數學反思能力發展的一般特點
數學反思能力的發展與數學思維水平有關。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數學思維水平是有區別的,盡管初中生開始能夠有意識地調節、支配、檢查和分析自己的思維過程,在學習上和生活上有更大的獨立性和自覺性,但批判性還是不夠的,容易產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在運算過程中雖能自覺地檢查和發現錯誤并進行糾正,但是不善于尋找錯誤的原因,也不能及時地調整解題步驟和方法;運算的正確率較高,但不能正確地選取一些結論和有用條件;在推理過程中雖能占用數學材料,但推理的目的性不強。在正常情況下,高中生思維的批判性比較強:他們在考慮問題時,不肯盲從,喜歡探求事物表面現象的根本原因;他們在提出爭論的觀點時,往往要求自己給出具有一定說服力的邏輯論證。但是對高中生而言,反思的意識仍然不強,反思的技能不高,反思的方法欠缺,使得他們對一些問題的理解帶有片面性和主觀性,容易產生死摳教條的毛病。由于反思能力屬于認知活動的一種監控能力,它的發展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所以發展得較晚。林崇德教授研究表明,從初中二年級開始,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由經驗型水平向理論型水平轉化,直到高中二年級,這種轉化才初步形成。[4]這個轉化過程是離不開反思思維的,因為抽象邏輯思維本身就是一種反思的思維。學生只有在對抽象概括的數學材料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調整思維方法,糾正思考錯誤,才能順利實現這一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反思的能力也就逐漸地成熟起來了。學生的反思能力的發展主要經歷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日常反思階段:是指認知主體對認知活動無意識地監控、調節,反思的目的性極弱的階段。
2、被動反思階段:是指認知主體對認知活動中出現的困惑問題被迫進行反思的階段。
3、主動反思階段:是指認知主體對認知活動主動地有意識地監控、調節的階段。
數學課題結題報告8
摘要:數學作業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方法和技能的獲得、學生智力和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數學作業這一基本活動。本課題通過在實踐中探索優化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設計、課外作業設計、單元作業設計的研究,通過教師設計、建立模型――交流研討、修改設計――實踐檢測、驗證效果――反思小結、完善設計的優化過程,形成了優化小學數學學科作業設計的策略,有效地促進了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了學生的成長,教師的發展。
關鍵詞: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優化小學數0學學科作業設計的研究》是紅河州教育科研“十一五”規劃一般課題(編號:1151028)。本課題按計劃應在2008年9月結題,研究時間為兩年。但由于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對研究的方向作了調整,并于2008年9月向紅河州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提出延期一年的申請,所以到現在才結題。課題研究期間得到了上級領導和州、市教科所的關心、指導和幫助,得到了我校領導和學校教科室的關心和支持,得到了學校全體數學教師的積極支持和參與,加之我們課題組七位教師團結協作,充分發揮了集體智慧的力量和攻堅克難的精神,使得我們的研究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并達到了預期目標。現將我們研究的情況向各位領導和專家匯報。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1、新課程作業觀的要求。新課程的作業觀認為:“要讓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所以,學生的每一次作業都應成為學生成長的生長點,讓學生在生成問題、解決問題,又不斷生成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探索中成長;在知識的不斷運用中,在
知識與能力的不斷互動中,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不斷碰撞中成長。因此,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的數學作業,促使學生全面的發展是新課程作業觀的要求。
2、減負精神的要求。在數學教學中,數學作業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方法與技能的獲得、學生智力和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數學作業這一基本活動。數學教學中,要做到“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數學作業設計就顯得很重要。在對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問卷調查中我們了解到,教師布置的作業多以課本上的習題和練習冊中的習題為主,很少有教師去分析課本上和練習冊中的習題是否適合本班學生實際,是否能促進學生有效地學習。因此,使布置的學生作業缺乏針對性和必要性,學生仍停留在以“練”為主的機械操作的作業模式中。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怕做作業,甚至于不完成作業。“作業”中的“作”是“作出”,“業”是“業績”,換句話說,作業理應是教師科學設計的結果,是教師智慧的結晶。為倡導教師優化數學作業設計的意識,讓“減負不減質”真正落到實處,開展優化小學數學學科作業設計的研究是廣大一線數學教師要面對并解決的具體課題。
3、我校大班額的教學要求。我校班級人數較多,大班額教學給教師作業的批改帶來較大工作量,教師都希望從大量的作業批改中解脫出來,抽出更多的時間去分析教材、分析學生情況,設計少而精的作業,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
基于以上因素,我校開展本課題的研究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1、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習者的學習是主動的,是通過對外部信息的選擇和加工主動建構信息的意義。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替代完成。
因此,教師不是簡單的知識呈現者,他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的看法,共同參與學生的探索,引起學生間的交流、質疑,從而使學生不斷豐富或調整自己的理解,以建構清晰、完整的認識結構。根據建構主義的理論,要有效地完成知識的建構過程,學生必須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建構意義的教育理論是優化作業設計的理論基礎。
2、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體現了學生的主動發展思想和主體發展地位,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學生學習知識,而是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資源,創設有利于學生發現創新的信息平臺,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促進學生個體的可持續發展。
3、《數學課程標準》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數學學習的'培養目標是讓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現代數學論認為:獲取數學知識并不是最終目的,運用知識去解決科研、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才是我們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數學課程標準》中的這些觀點對優化作業設計具有指導意義。
4、關于“優化”的理論。
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認為:教學過程最優化是指在規定限度的時間內取得最大可能的教學效果。數學作業(包括課內作業、課外作業、單元作業)是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優化是指從一定的標準來看是最好的。標準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效果和時間,既提高質量,又不增加負擔。因此,優化的理論是衡量優化作業設計成功與否的重要理論。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開展本課題的研究,形成優化小學數學學科作業設計策略,切實改變目前普遍存在的數學作業高耗低效的現象,有效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2、通過研究,提高教師作業設計水平,為我校教師今后的作業設計提供借鑒。
3、通過優化作業設計,不僅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數學,掌握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數學方法與技能、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課題研究內容、重點和難點1、研究內容
開展優化課堂作業、課外作業、單元作業設計的研究,進行優化作業設計策略探索,形成優化作業設計的模型。
2、研究的重點
(1)在實踐中探索優化作業設計策略。
(2)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提高數學質量。
3、研究的難點
(1)把優化作業設計的策略上升為理論。
(2)減輕學生過尊重課業負擔,提高教學質量。
五、課題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
1、研究方法
作業設計的過程實際上是對理論認識的再現過程,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作業設計就很難達到一定的高度。作業設計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不斷修改、提高、完善的過程,從理論的學習中進行作業設計,從作業設計中加深對理論的理解。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是我們優化數學作業設計行動的指南。因此,本課題研究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
①從教師教學工作需要出發,在實際的數學工作中尋找問題,并在教師們的教學過程中研究;
②在研究過程中及時了解、觀察群體或個體的行為變化,以獲得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2)文獻法資料法:搜集與本課題有關的信息和資料,拓寬思路,為研究提供更為完善的方法,全面把握研究方向。
(3)調查研究法:通過問卷調查,了解數學作業設計現狀和存在問題,確立課題研究的方向和內容。
(4)經驗總結法:通過對實踐活動中的數學作業設計案例,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合理化、科學化,形成系統的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和模型。
2、技術路線
本課題研究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從教師、學生、家長的需要出發,以下面的流程為主線,開展研究活動。
通過問卷調查確立研究的方向和內容――加強理論學習――建立初模――交流研討――實踐檢測――反思小結的形式展開研究活動。理論學習:組織課題組成員閱讀相關理論書籍,以先進的教育理論來指導研究工作。搜集與本課題有關的信息和資料,借鑒方法和經驗。建立初模:在研究中,課題組合理分工,參與研究的教師,結合實際每人負責設計一個或幾個的作業設計的初期模型。
交流研討:課題組成員結合學生的學情等對教師設計的數學作業模型進行討論交流,設計教師依據交流意見和建議修改和完善作業設計模型。
實踐檢測:設計教師把設計的作業模型拿到課堂上進行嘗試練習,教師要對學生作業進行批改,并作好作業情況記錄。
反思小結:檢測結束后,組織教師反思小結,驗證作業設計的有效性,針對學生練習的情況,再度質疑,提出存在的問題,為下一個作業設計模型的完善提供經驗。
數學課題結題報告9
一、問題的提出
1.問題提出的背景
課堂上教師們都喜歡那些口齒清楚,聲音響亮,愛動腦筋,積極發言,敢于交流的學生。然而老師們會發現,課堂上這樣的學生只有一小部分,大部分學生都是“觀眾”和“聽眾”,表現沉默,特別是農村小學里面的孩子。沉默的學生往往表現各有不同。一是沒有發言的愿望,學生身在座位,心不在焉,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漠不關心。二是沒有發言的內容,學生當教師問題提出時,看似在認真思考,卻不會思考,沒有答案,當然也就不舉手發言。三是沒有發言的習慣,這些學生往往認為自己來到學校就是聽老師講課的,不是來發言的,于是穩坐泰山,似乎胸有成竹,卻不舉手發言。四是沒有發言的勇氣,生在農村,見識狹小,感覺低人一等,即使聽懂了問題,有了答案,也缺乏膽量舉手發言。這些沉默的學生往往被教師忽視,失去了許多對話和交流的機會,不利于這些孩子的成長。
2.問題研究的必要性。
許多學生課堂沉默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且,情況還是相對嚴重的。首先,課堂沉默的學生人數眾多。據我觀察,這些沉默的學生大約占本班級學生的60%,幾近三分之一,比例之重,令人驚訝,而且,似乎還有繼續增加的趨勢。其次,課堂沉默的學生被“邊緣化”。課堂上活躍的學生備受教師的寵愛,對話交流的機會多,知識掌握得好,反過來促使這些學生更加喜愛發言,于是形成良性循環;而那些課堂沉默的學生,越是不發言,越是成績落后;越是成績落后,也就越是不發言,形成惡性循環;不久,發言乃至班級事務與他們似乎無關,他們已經成為班集體的“邊緣人”。三是課堂沉默的學生成長受限。課堂沉默的學生因為不發言,不參與,久而久之,對學習環境產生漠視的態度,習慣一旦形成,問題也就接踵而至,學生語言能力退化,語言習慣惡化,思維能力下降,朗讀水平下滑,不擅交際,個性無法得到張揚,喪失勇敢表達自我的勇氣;這些將嚴重限制學生的成長。
二、課題的界定和依據
1.課題界定:
(1)關鍵詞之一:“農村小學生”。是指在農村小學就讀的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小學年段的學生。這些學生年齡小,并且由于地域的文化局限、家長文化水平的局限、教育條件的局限,呈現膽量小、見識少、能力弱、陌生感強等特點。
(2)關鍵詞之二:“課堂沉默”。“沉默”即不愛說笑(《現代漢語詞典》)。這里的“課堂沉默”是指不愛說話,不會說話和不想說話;即不發言,不參與。課堂沉默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有知識儲備不足的原因,也有發言能力欠缺的原因,還有信心不足、膽量不足的原因。
(3)關鍵詞之三:“調查與對策”。本課題主要采用教育調查法進行研究。用觀察法把“積極發言”“能夠發言”“勉強發言”“從不發言”的學生區分開來,確定各類學生人數和比例。用問卷和訪談的方法研究三類學生,特別是“從不發言”的學生的外在和內在的原因,并制定相應對策。
(4)“農村小學生課堂沉默的現狀調查和對策研究”就是針對農村小學生的特點,運用教育調查的方法深入了解學生“課堂沉默”的形成原因及引導對策。
2.政策、理論依據:
(1)新課標的能力要求。《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學生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
(2)新課程的指導思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個性,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加強思想品質和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這一段在《綱要》中沒有找到)
(3)主體教育理論。把學生當成教育的主體,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是未來社會發展的要求。主體性的特征有選擇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新性。這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而主體性的培養首先要克服消極參與、膽怯害羞、思維怠惰等課堂沉默的現象。
(4)人本教育理論。現代教育中“以人為本”的思想逐步為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教育的本質在于“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為了每一位學生健康地、積極地、主動地、活潑地發展。教育工作者必須眼中有人、腦中有人、心中有人。
(5)多元智能理論。每一位學生大約有8項不同的智能,而這8項不同的智能強弱各有不同,因此需要區別對待,需要實事求是地對待,需要因材施教。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發展的潛力,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有發展的空間。特別需要認真對待語言智能相對較弱的學生,降低要求,注意引導,提供平臺和機會,采用恰當的方法和手段,讓后進生逐步先進。
三、研究的內容
1.農村小學生課堂發言的情況調查。利用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從“積極發言”“能夠發言”“勉強發言”“從不發言”四個方面把學生進行歸類,算出各占比例。特別是要調查學生課堂沉默(“勉強發言”“從不發言”)的學生的數量和所占比例,為分析形成原因奠定基礎。同時,調查學生“積極發言”“能夠發言”的學生的人數及其比率,準備分析原因,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和積極發言提供借鑒。
2.農村小學生課堂沉默的原因調查與分析。從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的角度分析學生課堂沉默的原因:知識的缺少(因為知識儲備不足,問題難以理解),能力的缺乏(語言表達,特別是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不強,限制了學生的參與與發言),信心的缺失(對自己的理解水平、參與能力以及語言表達缺少信心,不敢參與,不敢發言,生怕被別人取笑),習慣的缺欠(主動參與和積極發言是一種良好的習慣,而有些同學沒有養成這樣的喜歡,只習慣于聽別人說,看別人做), 認識的缺憾(以為發言是那些愛表現的學生的事情,自己來學校就是為了聽老師講課的,接受式學習的方式主導著他們)。
3.制定“課堂沉默”的應對措施并付諸實踐。一是主體性培養,讓學生了解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積極發言的重要意義,把自己當作課堂的主體。二是層次性提問,設計各種不同層次的問題,讓水平參差的學生都有問題可以回答,滿足各種水平的學生的參與需要。三是發展性評價,及時地、準確的、針對性的表揚性評價,讓學生在發展性評價中感受成功的快樂,樹立信心。四是民主性氛圍,用和諧教育、民主教育、平等教育等思想,為改變“課堂沉默”營造寬松、和諧、民助、愉快的教育教學氛圍。
4.引導學生積極發言的個案研究。選擇數個“從不發言”的學生,觀察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的習慣,深入分析他們“從不發言”的原因,針對性制定引導措施,并采用行動研究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發言。從這一過程深刻了解“課堂沉默”的原因,制定對策。
四、研究的過程與方法
1.研究的過程:
(1)申報階段:認真選題,制定研究方案,申報課題。
(2)準備階段:制定研究計劃,進行文獻研究,進行相關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召開座談會。
(3)實施階段::分析原因,制定對策,并付諸實踐。先進行個案研究,總結經驗,然后推廣全班。同時,撰寫可以研究相關論文。
(4)總結階段::收集整理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提煉、總結,撰寫研究報告,申請成果鑒定。
2.方法的選擇:
(1)觀察研究法。通過此方法了解課堂沉默的學生數量、學習習慣以及研究前后的變化。
(2)調查研究法。通過此方法去了解沉默學生的家庭、社會背景,進而了解他們沉默的原因。
(3)個案研究法。通過對班級個別沉默嚴重的學生進行了解,制定措施,實施教育,觀察結果,探索規律。
(4)文獻研究法。通過《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文獻的研究,為此課題奠定理論基礎;同時,了解同類課題研究的現狀,為本課題研究提供借鑒,為創新性研究奠定基礎。
(5)行動研究法。針對課堂沉默形成的原因,制定相應對策,在課堂上運用,觀察效果,并根據反饋的問題,調整對策,繼續深入研究。
五、研究的條件及研究成果
1.研究者是一個積極進取,要求嚴格的一線教師,并熱愛教育科研,關注學生的變化,善于反思。在校級教科研中積極主動研究,并獲得學校好評。
2.研究者一直奮戰在一線,語文老師兼班主任,幾乎每時每刻和學生在一起,有著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觀察學生,與學生交流,深入實施課題研究。
3.研究者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識比較強,經常嘗試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實踐,有相當的實踐經驗,并經常反思,因此每年都有案例獲獎。
4.預期研究成果:課題研究報告一份.
數學課題結題報告10
一、引言
“數字信號處理”課程是測試計量技術及信息工程類的專業基礎平臺課程,同時也是許多相關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入學考試或后續課程,在高校理工培養計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課程中涉及的基本原理和公式推導較多,需要“高等數學”、“信號與系統”等多門先修課程的學習,內容比較抽象,教學難度相對較大,該課程成為學生普遍反映的“頭疼課”,課題組教師多年來一直在尋找多種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并開拓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借深化課程改革以及專業綜合認證的契機,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數字信號處理課程的規范化建設。
二、修訂課程大綱
針對授課專業學生的知識體系和應用需要,進一步修訂與完善課程大綱,重點體現為教學目標的明確化與具體化,課程的教學目標與相關畢業要求有對應關系,指明要使學生能夠具備何種能力。教學過程圍繞如何達到教學目標組織教學,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現對教學目標的支撐,考核方式要驗證對教學目標的達成。
三、教學模式改革
傳統教學采用多媒體+板書的授課方式,由于課程內容抽象、公式煩瑣,課堂教學具有一定難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比較困難,一些定理、公式往往不能完全理解,加上學時壓縮導致授課速度加快,對一些需要深入討論的知識點不能一一詳盡分析探討。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使用能對理解抽象概念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缺乏自主訓練,被動接受導致學生仍不能深層次的理解內容的本質,效果的改善不是特別明顯。本次教學模式改革宗旨是避免傳統、單一的課堂知識講授,以“讓學生動腦思考、動手訓練,促進知識到能力轉化”為目的,設計以能力培養為主的教學環節。
這一教學改革方向,具體從修訂課程大綱、教學模式改革、課程考核方式改革和規范考核報告等幾個方面制定教學改革建設的方案和措施:
1.針對授課專業學生的知識體系和應用需要,調整教學內容和方向,增加教學實踐環節,完備數字信號處理課程體系,包括完善教學體系、修訂教學大綱、實驗大綱和授課日歷等。
2.針對傳統課程考核試卷成績權重過高,容易造成學生平時不重視、考前突擊的應試局面,提出多元化考核方式,改變以往以卷面考試為主要評測標準的做法,將學生在課程學習全過程中的表現均納入考核范疇,建立注重過程和綜合能力的課程考核機制。
3.規范課程考核報告,在完成傳統成績分析的基礎上,考核報告圍繞對課程目標的達成與畢業能力的達成來量化,并根據達成度結果提出持續改進措施,形成教學過程的閉環結構,不斷改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4.深入開展教學方法研究與實踐,撰寫有關教學方法、教學改革等教學理論研究論文。
四、課程考核方式改革
我校“數字信號處理”總學時為40,其中理論36學時,實驗4學時。傳統考核方式為結課考試占80%,平時成績20%。由于結課考試權重過高,容易造成學生平時不重視,通過考前突擊應付考試的局面,陷入應試教育的誤區。本次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是豐富考核形式,建立基于過程的綜合考試方式,注重對知識應用能力、實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考核。課程考核應全面檢查教學內容完成情況,并且結合課程的教學目標,考查所要達成的畢業能力。圖1給出了課程考核構成示意圖。
1.結課考試。結課考試各考題對應相應的課程目標,包括概念理解、理論計算、工程問題分析與設計,全面考察學生掌握知識情況。
2.項目作業。項目作業是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環節,以團隊方式實施,原則每組3―4人,學生團隊自我組織和協調關系,通過分工合作、交流討論的方式完成相應任務,每組提交研究報告一份。報告需針對各個問題的提出解決方案,包括查了哪些資料、做了哪些嘗試、嘗試的效果、遇到的問題、問題的解決方法、遺留的問題、遺留問題的原因分析、方法的'改進創新等,不限于以上各點。項目作業將以答辯的形式進行驗收,答辯結束后,學生需及r上交項目研究報告和PPT。報告內容的完整度與答辯過程分析問題的深入程度及解決問題方法的正確性、新穎性作為成績評定的依據。
3.實驗考核。根據學生的實驗預習、實驗紀律、實驗動手能力及實驗報告結果,進行綜合評定。
4.平時成績。平時成績包括作業成績和課堂表現和討論課成績。作業成績依據作業的實際得分計算。課堂表現的量化依據是隨堂回答問題和討論課環節學生的參與度、對問題的思辨能力與拓展能力。討論課成績依據學生資料查閱、知識熟練運用及體會、PPT制作等綜合評分。
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改變了以往以卷面考試為主要評測標準的做法,將學生在課程學習全過程中的表現均納入考核范疇,建立了注重過程和綜合能力的課程考核機制。
五、課程考核報告規范化
此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考核分析報告的規范化,報告由總表和附表兩部分組成。總表與傳統的試卷分析類似,包括課程的基本信息,如開課學期、班級、任課教師等,以及考核各環節的比重和成績分布情況。附表構成如表1。
其中,課程目標和畢業要求由教學大綱給出。考核報告圍繞對課程目標的達成與畢業能力的達成來量化,并根據達成度結果提出持續改進措施,形成教學過程的閉環結構。
六、結語
本文針對“數字信號處理”的課程特點,提出了課程規范化建設方案。從大綱修訂、教學模式與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分析報告的完善等幾個方面闡述了具體實施辦法。通過教改使教師有意識的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道德素養和業務能力,加強教師團隊建設,本次改革已在本專業試用一學期,結果表明,該門課程的規范化建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改變消極被動的學習習慣,變被動為主動,通過對考核分析報告中達成度的結果進行持續改進,必然會使教學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胡廣書.數字信號處理-理論算法與實現[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xx.
[2]謝平,王娜,林洪彬.信號處理原理及應用[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xx.
[3]劉永紅,王娜.“數字信號處理”課程學習興趣的培養[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xx,36(2):9-11.
【數學課題結題報告】相關文章:
課題結題報告03-08
中班課題結題報告05-09
小課題結題報告03-28
《課題結題報告范文》02-04
課題結題報告范文04-07
課題研究結題報告03-06
(推薦)課題結題報告09-26
個人課題結題報告02-21
課題結題報告(15篇)02-04
課題結題報告(精選16篇)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