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意識調查報告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增長,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法律意識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法律意識調查報告1
第一章調查的主要說明
1.1調查項目背景
調查當前中國農民法律意識的一般情況及其特征,提高農民法律意識的必要性及其方法,最后就農民相對落后的法律意識與當前法律的沖突等提出一些建議。農民法律意識狀況任何是衡量農村法制建設的重要標志。本次調查報告以河源地區農民為調查對象。通過調查,分析該地區農民法律意識的現狀,以利于提出了推進農村法制化進程的思路,為解決“三農”問題構建良好的法律環境。
1.2調查目的
在遇到糾紛或麻煩時,農民們首先想到的解決方式一般不會用法律來解決,法律方式往往是他們迫不得已的最后一招。他們經常選擇的解決方式往往是找家族內或是村內有威望的人調解。如果糾紛再大一些,就會去找村干部解決。在遇到糾紛時選擇通過民間調解方式和通過行政方式解決的農民遠遠多于選擇通過法律來解決的。用法律來保護自己,來維護自身的權利不受侵害在農民的意識中仍然是一片陌生的領域。總之,不到萬不得已,農民們一般不會直接選擇通過法律方式來解決糾紛。相較法律而言,它們似乎更相信人的力量,只要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協調可以解決的事情就沒有必要去通過法律解決。而且他們相不相信法律還另當別論。
全社會要樹立信仰法律的良好氛圍。按照著名法學家蘇力的觀點,信仰法律并不是一個只要下決心信仰就能信仰的,而是體現為一個過程,或者說是在一系列社會活動、經驗、感受之中而達到的“皈依”。我們不能僅僅靠論辯、靠灌輸“法律必須信仰”,“對法律應多些尊重、多些崇拜”,而使人們信仰法律,而必須以實際的法律運作使他們感受到“還是信仰法律好”,感受到法律值得尊重和崇拜。具體到農民的法律意識,決不是靠法律的嚴酷與冷峻,也不是靠外力的強迫、壓制與威脅。它們只能使村民產生敬畏感,關鍵是我們的農村、農業立法要體現農民的情感,維護農民的利益。“法律只要不以民情為基礎,就總要處于不穩定的狀態。”
要使普法下村成為一項制度予以貫徹執行。目前,農村接受法律知識的渠道還較單一,法律知識面還較窄,主動學習法律知識的人還較少,而其中中年人居多,而年輕人、老年人占較低的比例,農村普法的形式還停留在集市上的宣傳單。上述情況表明,要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必須多管齊下,既要政府主動安排,還要民間的積極組織,既要農民主動去學,還要以案說法,通過多種形式使農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與自己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用法律知識武裝大腦,既要使農民養成維護其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又要使其形成人人遵守法律的公共意識。因此,我們不僅要大力實施普法下村,還要使其成為一項制度加以落實。
1.3調查范圍與方法
(一)抽樣范圍
本次調查針對本區農村各年齡人口,被調查的對象主要為我身邊的朋友,家庭,同事,村民等進行調查。
(二)抽樣方式調查方法農民法律意識問卷調查采取了簡單隨機抽樣方式。
農民法律意識問卷采取了留置問卷、個別訪談的調查方式。
調查表(見第14頁)
第二章農民法律意識調查報告
2.1引言
農民法律意識是指農民對法律的思想、觀點、知識、心理的總稱。農民法律意識的狀況體現為農民學習、理解、掌握和遵守的心理狀態和行動。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法制化進程的加強,廣大農民對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認識愈來愈明確,整體法律意識普遍提高。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盡管法制建設在農村中收到許多成效,但這與依法治國和徹底解決“三農”問題的要求還有較大距離,特別是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問題還相當嚴重。據媒體先后報道:在河源市某村的村委會換屆中,有的村民以10元的單價出賣自己的選票;在白水縣有個別果農因討不回果款而自尋短見;在龍川縣有兩位農村婦女撿到一萬二千元現金,因分配不公而跑到鄉派出所要求明斷的。凡此種種事實,都暴露了農民在法律意識上的欠缺,這已成為制約農村法制化建設和經濟發展的瓶頸,是影響黨和國家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難題之一。
2.2農民法律意識現狀及分析
農民的法律意識問題一直是法律界和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的熱點之一。為了切實了解當前農民法律意識的狀態,研究農村法制化進程中的難題,我于20xx年1月對河源地區進行了農民法律意識專項調查。調查問卷以法律常識為主,設置了16個基本問題,主要調查農民對法律性質,法律維權的途徑,以及對一些基本法律現象的看法。本次調查有以下特點:
1.調查問卷的題目設計簡單明了,符合農民的實際。
2.參加調查時走街串巷,深入田間地頭,深入農民家中,獲得的資料信息可靠,聽到了農民朋友真實的訴說和心聲。
3.參加調查的學生走遍了5個縣市,深入到50多個村莊,接觸了200多位農民,調查的覆蓋面較廣。
4.調查的策劃和安排始終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整個調查過程有始有終,成效顯著,調查結論對當前解決“三農”問題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95份。通過統計分析,我們認為當前農民法律意識的基本現狀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廣大農民對法律的需要非常強烈,急需學會用法律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
每一種社會現象產生都和社會的需要分不開的,法律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也不例外,其產生以后也是為一定社會生活服務的,評價一個法律部門的實際價值關鍵在于它是否為社會所需要。調查農民法律意識現狀必須了解農民對法律需要的程度,為了此問題的調查,我們設置了兩個調查內容:
調查內容一:你認為日常生活是否需要法律?統計結果:近60%的人認為很需要,22.5%的人認為需要,還有13%的人認為不需要,約4.5%的人認為無所謂。
調查內容二:你認為農民最需要了解什么法律?統計結果:12%的農民認為需要民法,5%的人認為需要合同法,約6%的人認為需要刑法,約13%的人則選婚姻法,近70%的人認為都需要。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隨著市場經濟的引入,廣大農民在日常生活和經濟活動中迫切需要法律知識,大多數農民已認識到法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認識到日常生活與法的關系,他們渴望了解各種法律,渴望用法律解決日常生活的.各種糾紛。出現這一可喜變化的原因有:一是中央和各級政府多年來普及法律、宣傳法律的結果,使法律基本深入人心;二是農村改革使農民接觸和碰到許多復雜問題,使他們體會到必須有大家共同遵從的“游戲規則”,法律便是最重要的規則之一;三是隨著公眾媒體的普及,農民朋友的視野也不斷開闊,他們也能看到和聽到外面的世界,從這中間也感覺到法律在人們生活中的公正和權威。這種現象表明,我國農民對于法律的不再是一種茫然,不再是認為法律可有可無。
2.現實中農民對法律知之甚少,法律意識現狀令人擔憂。從以上的調查中,我們知道法律已經成為農民迫切需要,但現實中農民對法律了解的程度確實不入人意,很難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很難正確地在生產生活中運用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以致在實際中陷入認識的誤區和行動的困境。
調查內容三:法律的職能是什么?統計結果:53.2%的人認為是打擊犯罪;30%的人認為是保護人民;16.8%的人認為是其它。
調查內容四:你認為現實生活中最嚴重的犯罪是什么?統計結果:62.1%回答殺人,7.6%的人回答販毒,27.5%回答是貪污、受賄,2.8%認為是其它。
調查內容五:你認為誰最應該守法?統計結果:33.6%的人回答是干部;27.6%的人選擇黨員;33.3%的人選擇公民,6.4%的人選擇大學生、軍人。
調查內容六:當你的親人犯罪后,下面哪個做法是你選擇的?統計結果:7.4%回答檢舉揭發,1.6%回答幫助其趕快離開,73.9%回答勸其自首,7.1%回答任其自然。
調查內容七:你認為男女雙方舉行結婚儀式之后是否是合法的夫妻?統計結果:43.2%回答是,56.8%回答不是。
從調查結果看,農民對法律的職能認識還不到位,有相當一部分簡單認為法律就是打擊犯罪,這只看到了法律懲罰性的一面,而對保護人民的本質屬性還認識不清。大多數農民對于守法的主體認識模糊。在調查中,一些農民朋友講:“領導干部手中有權有勢,應該帶頭守法,”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但并完全正確,因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守法應該平等,不存在誰先誰后的問題。對于最嚴重犯罪的回答,雖然有62.1%的人回答的殺人,但是,他們判斷的標準只是靠道德和人之常情,而不是現行的法律,他們也沒有認識到販毒,貪污、受賄給社會和人們帶來的更大的危害。至于親人犯罪該采取什么辦法和合法夫妻是否要結婚證的問題,農民存在的糊涂觀念和錯誤做法主要還是受落后愚昧觀念的影響。
農民法律意識淡薄有其自身的原因,但也和政府沒有深入地宣傳、推行法律有很大的關系。從19xx年以來,國家已經開展了4個普法的5年計劃,其成果是顯著的,但是對于農民來說,只是粗略了解了法律的作用和與切身利益相關的一些法律條款,但對于法律到底是什么,法律的具體內容如何他們并不了解。在最基本的婚姻問題上,他們知道有婚姻法,但并不知其具體內容,甚至有些連最基本的結婚年齡的規定也不知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只要舉行了傳統的結婚儀式,就是合法夫妻。對于法律認識的誤差,導致在他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的時候,他們很難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三.大多數農民對法、權關系認識有所偏差,法制觀念淡薄。中國兩千年的封建人治社會,使得“權力至上”的觀念在中國農村社會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農村社會過去主要是靠權力(如長老權力、政府權力)來統治管理的,因而,法律對農村的較大介入,首先便要碰到權力的挑戰,要了解農民對法律的評價,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農民對法律與權力二者的態度。
調查內容八:你認為權利與法律的關系如何?統計結果:約44.7%的人認為法大于權,21%的人認為權大于法,約32.3%的人認為權法并重,1%的人認為互不干涉。
從調查結果來看,有部分農民對于權與法的關系有了正確的認識,但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人不能認識到權力是法律賦予的,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正確處理好權與法的關系問題是我國依法治國的一個重要方面。依法治國要求法律至上,但是,長期以來,由于人治思想和傳統觀念的影響,在廣大農民思想觀念中,權大于法的思想難以根除。這些問題不僅發生在一般的農民身上,更嚴重的是我們一些國家基層工作人員和村民自治委員會成員,根本不能依法行使權力,往往是以政代法、以權代法、以言代法。曾經發生過這么一件事,一個村的治保主任在處理一起民事糾紛時,當事人之一提出了相關法律依據,此治保主任竟聲稱:“什么是法,我就是法。”從這一實例足以可見,在民眾內心深處,法律遠遠不如權力在他們意識觀念中的地位。四.農民法律上的權利認識模糊,權利和義務意識較差。法律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調整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可以說,法律就是以為主體設定權利和義務為目的,從對于權利與義務的認識狀況,以及對于權利和義務的態度上,可以看出農民法律意識的狀況。
調查內容九:你認為法律與權利的關系任何?統計結果:34.6%回答保障權利,32.7%回答限制權利,8.9%回答沒有關系,23.8%回答不知道。
調查內容十:你認為揀了別人錢包要報酬做法如何?統計結果:83.4%的受調查認為不合理,13.2的認為合理不合法,沒有人認為是合理的。
調查內容十一:社會生活中以下什么事最重要?統計結果:68%回答孝敬父母,27.1%回答撫養子女,4.9%回答其他,沒有人認為尊重權利和自由。
從調查結果看,農民對法律和權利的關系認識較為模糊,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把法律看作人們行使權利的保障,有的甚至錯誤地認為法律是對人權利的一種限制和剝奪。在實際生活中,他們還習慣于運用傳統的道德標準來判斷自己的行為正確與否。盡管他們對贍養老人,撫養子女,種田納稅都有一定的認識,但還沒有上升到法律意義上,只是停留在一般的道德要求上。
比如,在以往的村民自治選舉中,有部分農民并不能認識到選舉是自己的一項合法權利,不能很好正確地行使自己的選舉權利,使選舉過程往往受宗族和血緣、邦族或者黑惡勢力等因素的影響,導致選舉結果并不能達到真正實現村民自治的目的。不僅對于民主權利如此,對于其他的權利他們也不能正確的認識和行使。對于揀了別人錢包要報酬做法,他們有83.4%認為不合法,13.2%的認為合理不合法,沒有人認為是合理的。顯而易見,他們對于這一問題評判的標準完全是道德操縱下,并沒有人問及法律對它作出了什么樣的規定,自然不能依據法律規范此行為了。對于權利的認識尚且如此,在義務的認識上農民更加模糊。比如,在農民減負問題一直是我國目前農村問題的一個重點。但是,從我國法律的規定中來看,農民合法的負擔并不是很多,但是,通過層層增加,到了具體的交費人身上就顯得難以承受,面對難以承受的費用,很少有農民對其收費的合理性提出質疑,只是在自己難以承受的時候請求能否緩交,他們并不了解法律對自己納稅義務作了那些規定。他們履行義務的標準日常生活中是道德,國家義務上是行政命令,不能對法律義務產生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樣就導致他們難以正確的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維權意識淡漠,法律還沒有完全成為解決糾紛途徑的有效途徑。權利意識的模糊必將影響自身合法權益的維護能力減弱,致使有時遇到糾紛時并不能及時的運用法律途徑解決爭端,化解矛盾,保護自己。
調查內容十二:當別人侵犯你的權利,你選擇什么方式保護自己?統計結果:31.6%回答起訴,6.3%回答報復,34.5%私下和解,26.3%公家調解,1.3%回答其他。
調查內容十三:你認為被別人告上法庭如何?統計結果:42.2%回答丟人,31.8%回答正常,18.6%回答無所謂,5.4%回答其他。
調查內容十四:你對私了有什么看法?統計結果:11.7%的農民認為合理,約11.2%的人認為不傷和氣,約27.5%的人認為難公平,約27.3%的人認為不影響名聲。
從調查結果看,農民盡管對法律的作用有一定的認識,但真的在生活中出現了矛盾和糾紛,又不愿意到法院去打官司,有的寧愿去選擇“私了”來解決問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傳統思想的影響。長期以來在農民心里形成一種“上法庭太丟人”的落后思想,總認為好人就不打官司;另外中國傳統文化的“吃虧”思想和“和為貴”思想還有一定市場,錯誤地認為寧可自己權益受點損失,也不愿傷害相互的和氣,求得相安無事。二是訴訟成本過高,農民難以承擔。訴訟成本不僅包括相關的訴訟費用,還包括時間上的耗費。從我國目前的訴訟制度來看,民事案件一般在6個月內結案,對于一些簡單的民事糾紛,當事人不愿意耗費過多是時間。加上社會上的不正風氣,使農民害怕打官司。在調查中有的農民說:“公檢法大蓋帽,吃了原告吃被告。”“打官司難”的問題使農民不愿意或者不敢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當權益受到侵害時,有的選擇沉默,有的選擇私了,有的甚至選擇報復,做了對社會、對家人、對自己不可挽回的損失。
3.農民獲得法律知識途徑少是農民法律意識淡薄的主要原因。
調查內容十五:“對于報紙上公布的法律,你讀過嗎?”統計結果:64.2%的調查對象回答沒有讀過,還有11.4%的回答從來不讀,只有23%的回答有些讀過。
調查內容十六:你了解法律的途徑是那種?統計結果:55.3%回答電視,18%回答報紙,12.4%回答政府執法,6.6%回答法院判決,7.3%回答其他。
法律制定的目的就是服務于社會生活,那么,要讓法律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讓民眾
2.3農民法律意識相對滯后的原因及提高對策
2.3.1農民法律意識相對滯后的原因
一、主觀原因:
1、農民群眾本身文化素質相對偏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村民對于法律知識的接受水平。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多的農村村民特別是農村青壯年涌入城市,而留守家中更多的是老人、婦女和小孩。而這樣的一部分人往往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更甚者不識字的占據了絕大多數,他們不懂法律并且法律意識相當薄弱,所以這樣的農村村民較少參與普法活動。正是由于他們法律知識水平和法律意識都比較低,對法律缺乏信任感,從而不會應用法律的手段維護自己的權利。
2、鎮、村雖然都成立了普法依法治理機構,但法制宣傳作為一種“軟指標”做與不做在短時期也沒有明顯的效果。在一些村干部中,他們本身的法律知識就相當的薄弱,更別說讓其帶頭學法了。所以少數地方的農村法制宣傳教育還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應付檢查上。
二、客觀原因:
1、封建文化思想在農民百姓腦中已根深蒂固。
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在廣大農民思想觀念中,權大于法的思想難以根除。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農民對國家法律看到更多的是其強制性的一面,認為法律的主要職能是鎮壓,而相對忽略了法律同時還具有權利保護的一面。長期以來,就形成了政府的權利大于法律的思想認識。這種法律制度與封建文化思想之間的鴻溝,阻礙了農民法律意識的提高。
2、法制宣傳隊伍力量薄弱
目前農村的普法工作主要依靠鄉(鎮)司法所進行。全國農村人口占據全國總人口的80%,如此龐大人口的法制宣傳任務,僅僅讓司法助理人員擔負,普法職能存在嚴重不足。以筆者所在縣司法局為例,全縣設立司法所共24個,共有專兼職司法助理員100人,他們不僅要完成司法行政的事務性工作,同時也是法制宣傳的主力軍,而該縣為農業大縣,總人口達93萬余人,力量明顯不足。所以基層普法工作人員往往身兼數職。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法律維權意識的薄弱現象,影響農民百姓對法律的深入了解。
3、普法宣傳的形式單一,內容缺乏針對性。
首先,農村普法的方法比較單一,大多時候還是采取橫幅、標語、黑板報、宣傳櫥窗、宣傳資料等形式進行。通過掛橫幅、貼標語進行宣傳,往往造成農民只知法律名稱而不知其內容。至于分發的宣傳資料,雖然內容詳細,但是受不同程度的文化影響他們不一定能夠理解。其次,內容缺乏針對性表現在,沒有對不同地區的農民百姓所需的法律知識進行認真的分類。比如,在工業發達的鄉鎮著重宣傳《企業法》、《勞動合同法》等;在涉及征地拆遷的地方著重宣傳《城市房地產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物權法》等;在當地法律相對薄弱的地方宣傳《刑法》、《民法》、《選舉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婚姻法》、《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等關于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法律法規。這樣一來才能調動農村村民的學習積極性,覺得學有所用。
2.3.2對策研究
1、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增強農民法律知識接受水平。
如前所述,文化素質低下是影響農民法律意識提高的重要因素。提高廣大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是增強農民法律意識的重要途徑。首先應該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而對于農村教育的投入,首當其沖站在最前面的應該是政府部門的支持。只有當一個地方農村的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才可能從根本上增強農民法律知識的接受水平。
2、建立健全領導機制,推動農民法制宣傳工作制度化。
首先,搭建以基層司法所為主體,鄉鎮相關職能部本齊抓共管的第一層普法平臺。實現對轄區內農村村民的統一規劃、統一部署、統一協調,形成政府指導、基層司法所協調、各相關職能主管部門具體組織實施的農民法制宣傳新格局;其次,搭建村(居)兩委干部為第二層普法平臺,嚴格實行村(居)兩委干部培訓制度,以發揮基層村(居)干部的組織帶動作用,不斷增強農村基層組織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服務農民群眾的能力。“五五”普法期間,要爭取努力實現在每個行政村“兩委”干部中培養一名熟悉法律知識的兼職法制干部。再次,搭建當地優秀普法人員為第三層普法平臺,以其最能接近農村村民這一顯著特點,及時發現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以適應工作的新形式。逐步形成和完善層級負責、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
2.3.3探討符合農村和農民特點的普法形式
1、農村村民文化知識水平低下,特別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青壯年農民向城市的大量擁進,留守家中的老人、小孩、婦女對事物特別是對于法律的接受更是受到很大的限制。由此,對于這樣一批特殊的人群對于普法的形式應該有其特殊的要求。我們要充分認識枯燥的法律教條對他們來說沒有一點興趣,他們更容易接受的是生動、直觀的案例,特別是就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他們會更加的感興趣,從而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2、打破以前普法宣傳的單一形式,有針對性進行法制宣傳
在以往的法制宣傳中多采取橫幅、標語、黑板報、宣傳櫥窗、宣傳資料等形式進行。這樣的宣傳方式一是不夠形象生動,無法引起村民的興趣;二是受文化素質的影響不一定能夠看懂。首先,我們是否可以通過如快板說唱這樣一種幾千年文化傳承下的古老方式,生動明了的展現,相信農村村民中特別是老人更容易接受;又或者將法制宣傳以畫圖的形式,制作成年歷,這樣的宣傳資料特別具有適用性的同時也達到宣傳的目的;再者,將法制宣傳的內容以小品、歌舞的形式展現,顯得更加的直觀、生動。
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在本世紀的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切實解決好“三農”問題。而農民法律素質的提高它不僅是衡量農民素質的一個重要依據,也是衡量農民是否拿起法律武器維權保障自己權益,從而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據。所以,必須從提高農民法律意識入手,把農民法律意識教育作為一個中心工作來抓,切實加強農村經濟發展,才能真正實現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結論
通過上述河源地區農民法律知識、法律評價和法律要求的分析,我認為,較之以前,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逐漸開放,農民法律意識的狀況有較大提高或增進的一面,農民對法律、法制的認識在不斷發展、深化,愈益趨于理解,認可和接受。但是也不宜作過高的估價,其種種不足是有目共睹。農民法律意識離人們的期望與社會發展的要求還相差甚遠,法律在農民心中還未獲應有的地位,未能在農民的生活中獲得現實的生命力,要實現依法治國的宏偉藍圖,我們必須從農民法律意識這個最根本的問題著手,作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努力提高廣大農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使他們能夠在較高的水平上認識到法制建設在保證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中的巨大作用;二是幫助農民通過各種渠道學習法律,掌握法律,使他們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并敢于同違法犯罪作斗爭;三是切實實行村民自治,使農民真正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村級民主建設,以他們的實際行動推進基層民主化進程;四是各級政府部門要依法行政,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切實保障農民的合法利益,使農民在實踐中體驗法律的公正和權威;五是要加大懲治腐敗的力度,特別是加強對公、檢、法、司部門的整頓和規范,使他們切實樹立“執法公正”、“執政為民”、“情系于民”的思想和作風,讓農民真正把法律作為為自己的靠山。同時我們必須有效發揮電視、報紙等媒體的作用,用各種喜聞樂見的形式,吸引農民把法律學習法律,掌握法律,學會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農問題是我國目前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問題直接關系著國家的整體發展,農民素質的提高關系著整個民族素質的發展。法律素質是農民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不僅是衡量農民素質的一個重要依據,也是衡量國家法制建設的成就的重要依據。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人口占總人口的80%以上,要提高國民整體的法律素質,必須從提高農民法律意識入手,把農民法律意識教育作為法制建設的一個中心工作來抓,才能真正實現依法治國的宏偉藍圖。
法律意識調查報告2
在中國不斷與世界擴交流,全面建設農村的今天,法律開始走進并更近的影響農民的生活,那么,農民的法律意識狀態如何呢?他們的權利意識、法律保護意識和意識的狀況又如何呢?這些都是我作為一名法學專業的學生急切想了解的問題,于是趁著暑假的機會,在我的家鄉韶關市的幾個鄉鎮展開了此次的社會調研。
一、調查農村居民法律意識現狀的目的和意圖
現在,我國已進入了法制社會的時代,農村的日常生活不僅涉及到經濟,還涉及到文化和倫理道德等多方面,而所有的這些都必須用法律來調整。通過對農村居民法律意識現狀的社會調查,了解現今我國農村居民的法律意識狀況(盡管每個地區各有差異,但也可致了解),意識也希望通過了解,能加強和增進農民的法律意識,使其樹立正確的法律的觀念,對我們的法律有正確的態度,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二、調查對象和調查地
調查對象分別是韶關市犁市鎮、長來鎮、北鄉鎮在農村生活的居民,所被調查的人員概在1865歲之間,文化程度在小學至本科之間,無文盲。所以,可以保證調查問卷的真實性,以及回答我問時理解問題的能力。
三、調查的程序
此次調查主要用的是問卷調查和問相結合的調查方法。不過仍是以調查問卷為主,問為輔的調查方法。
四、調查問卷的基本情況
因為考慮到本次調查問卷的調查對象主要都是農村居民,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所以,盡可能做到淺顯易懂。在爸爸的助下,這次的調查共發問卷60份,每個村各20份。采用當場回收的方式,60份全部回收,但有4份沒按要求填寫,所以,最后的有效問卷為56份。
以下是我的調查問卷:
1、你對法律知識了解多少?
a、該了解的都了解了12.8%
b、不太了解65.3%
c、不了解21.9%
2、您覺得法律能維護您的切身利益嗎?
a、能,我對法律非常有信心10%
b、不能,法律越來越成為有錢人和有權人的代表和工具18.3%
c、現在還不能,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律會逐漸完善。31.7%
d、說不好40%
3、當您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您會:
a、利用法律的手段解決40%
b、帶上一群人,拳頭解決17.5%
c、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忍氣吞聲10%
d、拿錢私了32.5%
4、您覺得您的法律意識強嗎?
a、很強20%
b、一般72%
c、不強18%
5、您覺得法律和您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關系?
a、關系密切55.8%
b、關系不35.82%
c、沒關系8.33%
6、您在日常生活中,會自覺遵守法律的規定嗎?
a、嚴格遵守47.5%
b、部分遵守28.3%
c、有時會14.12%
d、對法律規定不了解10%
7、您知道自己有哪些權利和義務嗎?
a、知道,并且十分清楚9%
b、體知道48.8&
c、我只是知道什么不犯法26.7%
d、不知道,做人靠的是良心,別的無所謂16.4%
8、您覺得影響我國法律有效執行主要原因是:
a、法律本身沒有足夠的權威11%
b、執法機關執法不嚴18%
c、一些領導干部不守法65%
d、多數人對法律尊重不夠6%
9、公交車上您剛好看到有兩個小偷合伙正在從一老人家挎包里偷東西,您會:
a、馬上制止4.82%
b、如果別人出面制止里,我也會忙16.9%
c、做暗示提醒,引起別人或者被偷者的注意56.7%
d、多一事不如少一事22.32%
10、對于一個跟你關系特別好的朋友,向您借700塊錢,答應兩個月后還,您會要求他寫借條給您嗎?
a、關系那么好,不用寫58.6%
b、應當寫16.48%
c、寫不寫都無所謂21.8%
d、說不清5.2%
根據調查問卷的結果和就一些調查問卷的內容和村民交流,回來通過一系列的據分析,概總結出了以下幾點:
總的來說,法律,現代文明社會必不可少的工具,可我國是一個傳統法律意識極濃的國家,在傳統的法律意曙,法律的地位并不高,作用十分有限,權利意識非常淡薄
(1)傳統的習慣根深蒂固
根據調查問卷結果的分析,以及聯系近年來媒體披露的量案件,都可了解到不少人的腦子里的法律意識仍是空白的,即使自己或家人受到了嚴重侵害,也不知道用法律來保護自己,不去報案;也有一些像有經濟往來的行為,,如借款不寫借條,總以為家是熟人,是朋友,不會出問題,而一旦出了問題,又無憑無據,無法求得法律的保護;更有甚者,一些村會的干部的法律意識也十分淡薄,公然出面去解決本村發生的刑事案件,以私了的方式解決,使得觸犯刑法的犯罪分子逍遙法外。
(2)積極態度與消極態度并存
因為法律的普及逐漸深入農村,部分村民一般都還是能肯定法律的價值的。可是,還有許多村民對相當部分的法律規范和司法機關持不信任態度,往往把自己置身于現行法律調整的對象的被動地位,不懂法也不愿主動地去了解法律,從而用合法的手段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對法律賦予的檢舉權、控告權還不甚了解。
(3)婦女的法律意識更為淡薄,且一些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
在廣農村,應該特別是在偏遠的山村里,多數的婦女經濟上還不能夠立,走不出家庭的圈子,也得不到社會的尊重。家庭也時有發生,婦女受歧視、受虐待、受摧殘的事時有發生,但她們卻忍氣吞聲,不會拿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來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
對以上現象的分析:
在我國農村,多數農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知識面窄,談不上什么系統有條理的學習法律法規,廣農民獲得的法律方面的信息量非常少。所以,法律在廣農民的頭腦中所占的位置自然是十分淡薄,甚至是觸犯刑事的.行兇、搶劫、盜竊等嚴重侵害國家集體利益和公民的生命財產的犯罪,行為人也并非無知到殺人是否償命,犯罪是否坐牢的愚昧地步,但是他們仍然鋌而走險,這純粹就是,法律意識的問題了。雖然,犯罪的原因十分復雜,但犯法的自然是法律意識不高。但很多懂法的也依舊如此。在農村里,一些普法教育單單靠形式化、表面化、張貼標語、懸掛橫幅、散發些傳單,而這些根本就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
我覺得針對以上的現象,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以此來提高廣農村居民的法律意識:
1、營造一個家都積極參與的學法守法的輿論氛圍
現在的傳媒的力量是巨的。各類傳媒應該要加法律的宣傳力度其。通過電視、電影或是其他的文藝作品以直觀的方式入手,來吸引村民的注意力。在這個方面,宣傳機構、普法機構應擔負起自己的責任。
2、應讓有關部門編寫出通俗易懂的普法宣傳教材
廣的農村居民的文化水平都偏低,像枯燥的法學理論肯定不適應他們,所以要編寫出適合廣農民的法律學習資料。在我們的農村里,各類案件時有發生,法律宣傳的素材應該講并不缺乏,只是說沒有下力氣、下功夫去收集整理他們。編寫宣傳材料,最好是法律條文結合實際案例、真人真事的案例。多拍攝農村生產生活與法律相關的短片電視劇,貼近他們的日常生活,這樣的教育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建立一支專業的普法隊伍
首先,這支隊伍應該要具備一定的法律專業水平,熟悉基本的法學理論。同時,他們也應該要熟悉農村、農民的日常生活,知道農村在法律上的空白是什么,農民經常發生的糾紛是什么。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有針對性地對癥下藥、因人施教。在每逢普法的宣傳日,搞好法律咨詢活動,散發宣傳資料。普法隊伍得長期做好這項工作,才能促進農村居民法律意識的提高。
4、有關部門在普法教育上還應適當投入
因為像編寫教材、發行書籍,建立專業的普法隊伍、定期下鄉,所有的這些都是需要資金支持的。而且,我國的農村地域廣闊、條件也是千差萬別的。首先,在村會里,就應該設立專項資金,訂一些相關書籍、報刊雜志,一來可以供村干部學習,起模范帶頭作用;二來形成一個良好的學法氛圍。其次,還可以用村里的傳統辦法,比如辦壁報,做一些宣傳的欄,把最新的法律信息及時傳遞給農民。
5、一些領導機關、司法機關應做好表率工作
因為目前,一些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屢見不鮮;一些觸目驚心的違法現象在報刊、電視,特別抒農民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的時候,他們就會產生一種誤解,對法律權威性的誤解。所以,領導機關、執法機關應該要以自己的實際行為為廣的農村居民做出表率!
通過這次實地的社會調研,讓我從中學習了很多。也要特別的感謝我的父親,是他,教會我怎樣去分析調查問卷的數據。也是通過這次的社會調研,我從中了解到了作為一名法學專業的在讀本科生的努力方向:那就是決不能僅僅拘泥于書本的知識,更要把從書本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活當中去。
通過這次關于農村居民的法律意識現狀的調研,也讓我深刻認識到提高農民法律意識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但我堅信,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法律之花一定會在廣農村結出累累碩果的!
法律意識調查報告3
秉承學院團委“實踐真知,提升自我,服務社會,共建和諧”的宗旨,今年我選擇了社會調研活動作為我的實踐內容。眾所周知,法律是我們維護正當權益的武器,只有充分運用法律,才能很好地保護我們的合法權益,而擁有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是運用法律的前提。大學生作為具有專業知識的21世紀高級人才,其法律意識是否健全呢?于是我對汕頭大學留校過年的50名外地大學(非本科法學專業)進行了調查。
一、研究方法,問卷調查
調查時間為xx年年2月10日,在我的高中同學的幫助下,對汕大未返鄉過年的50名非法學本科專業的外地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方式是無記名填寫調查問卷,人工進行調查結果分析,從而得出調查結論。
二、調查結果
通過問卷調查,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有了基本了解,調查情況如下:
1、x%的大學生認為法律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但還有少數x%認為無關;
2、x%的大學生秉信法律能為他們解決現實中的問題糾紛,維護切身的利益,x%卻認為不能,還有x%認為目前不能,但相信以后會逐漸完善;
3、x%的大學生對法律所規定的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的了解不是很清楚,x%大學生了解一般,只有x%了解很透徹;
4、通過電視、網絡、報紙、雜志等渠道獲得法律知識的學生比例居多,占x%,x%是自己通過看有關法律方面的書籍了解,通過國家普通法宣傳這一途徑的占最少數,為x%;
5、問如果你在網上買到一件偽劣的電子產品,x%的人采取要求退貨的措施,x%大學生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好自認倒霉,x%表示要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6、問:某人經過一棟樓,剛好被樓上掉下的花盆砸中,大腦受了傷,導致下半身癱瘓。他的家人去了那棟樓挨家挨戶地問是誰家掉下來的花盆,但大家都不承認。那他該怎么辦?
其中x%認為找不到肇事者,只能自認倒霉,x%贊成報警,讓公安機關介入調查此事的方案,x%的大學生主張把整棟樓的居民全告到法院;
7、x%學生認同“違法行為一定是犯罪行為,犯罪行為一定是違法行為”的說法,其余x%則反對;
8、只有少數x%大學生有過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經歷;
9、x%大學生認為在不被告知的情況下,自己的照片被他人用于商業宣傳屬侵權行為,x%大學生持相反觀點,另有x%表示不清楚侵權與否;
10、如果被侵權,x%大學生認為“無所謂,反正對自己也沒多大的影響”,x%表示要私下和平解決,甚至有x%堅持私了不行,要用武力解決,x%大學生則希望通過老師了解相關法律知識,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11、對于大學生闖紅燈或騎自行車載人的行為,x%以為不必大驚小怪,x%認為要嚴格禁止,甚至x%的大學生主張應加以處罰,x%認為應加強宣傳教育;
12、x%大學生認為法律的執行在新聞、報刊、電視、廣播等輿論的監督下最有效,x%認為在黨委政府,人大,政協等領導機關的監督下行之有效,x%認為群眾監督更有力,x%認為這取決于執行機關的自我監督,最后有x%表示說不清;
13、x%大學生同意“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的說法,x%則不認同,x%覺得得看錢數目大小,如數額較大則同意,數額小就無所謂;
14、80x%大學生認為任意毀壞公共垃圾桶的行為屬違法行為,x%則認為不違法,還有x%表示不清楚此種行為是否違法;
15、x%大學生表示從來不會關注日常生活中社會發生的法律案件及從中汲取法律知識并嘗試從法律角度來分析這一案件,x%承認很少有這種自覺性,只有x%大學生經常關注這種法律案件且有汲取法律知識的熱情。
備注:本次調查問卷共200份,有效填寫人次為195。
三、原因分析
(一)、學生方面的因素。
(1)重視程度不夠,缺乏主動性。根據調查了解到,仍有x%大學生認為法律知識與他們的生活無關。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普遍認為專業知識才是他們應該努力與花放精力的方向,不是法律專業的學生把時間浪費在學法律知識上并不能獲得什么實質性利益,是極愚蠢的行為。據我切實了解,多數大學生認為法律枯燥乏味,法律課上基本臥倒一大片,更談不上會主動學習法律知識。學校開設的相關課程,也只求考試過關,大多數學生重學分輕實效,也是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的.原因之一;
(2)傳統的妥協性與劣根性。調查表明,占很大比例的大學生在自己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堅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妥協觀點,得過且過,不采取任何法律措施;(這將助長了違法分子的氣焰)
(3)缺乏實踐性。關注日常生活中社會發生的法律案件及從中汲取法律知識并嘗試從法律角度來分析這一案件的學生僅占調差人數的x%,微乎其微。且只有少數x%大學生有過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經歷。大學生極少參加法律實踐,是對現實法制缺乏感性認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師、學校方面的因素
(1)重視程度不夠。除了法律專業的以外,其他院系的有關法律的課程,老師都不會嚴格要求學生,對于學生在課堂看其他與課程無關的讀物或睡覺或聽音樂等一切做與法律無關的事的現象,也司空見慣,這似乎也是近年各高校的“教學傳統”了,這師生“默契”潛滋暗長,發展得順乎自然。由此,學生得到的法律知識更加貧乏了;
(2)課堂氣氛沉悶。法律知識相對于其他學科,確實比較枯燥,老師授課方式又缺乏生動性,導致課堂氣氛呆板,學生昏昏欲睡,鮮有積極性;
(3)學校宣傳力度不夠,學生不能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其與生活的密切性。
四、調查總結及應對措施
調查顯示大學生的xx及守法自覺性不高。要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必須采取多種途徑和靈活多樣的方法。為此,我建議學校可有針對性地從三方面入手。
(一)進行普法教育
1、教學內容的選擇:
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與需要,有針對性地突出重點,應講授與學生有一定聯系的法律,容易提高學生興趣,增強普法效果,從而也使學生通過普法教育獲得值得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觀念;
2、,教學方法的改革:
原本枯燥的法律課加上教師死板的教學方式更使學生上課提不起精神。因此,加強對教學方法的改進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在教學中應采用多種方式方法,比如課堂討論,多進行社會著名案例分析,結合錄像等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使普法達到我們所要達到的效果。
(二)實踐性的增強:
多組織學生進行與法律有關的活動普法教育畢竟過于抽象,要真正喚醒學生的法律意識,應采取一些更具體,更行之有效的辦法,針對大學生年齡及性格特點,把法律意識的培養同組織活動相結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法庭”活動。學生通過自己模擬法官、律師、檢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國一些訴訟法程序掌握,也通過模擬對犯罪分子的審判,對旁聽的學生起到震懾作用,提高他們守法的警惕性,從而自覺守法;
2、組織一些有關法學方面的知識智力競賽;
3、組織學生去法院旁聽,達到開拓視野,深入社會,更深切地體會到用法律保護自己的重要性的效果;
4、請有關辦案人員或著名法學專家來校開講座,既能讓學生了解時事,也能使學生更深切體會法律的權威。
目前,公民法制觀念還是比較淡薄,成為推進法治進程的障礙,所以,樹立法制觀念,增強全社會成員的法律意識,是實現我國法治化的前提,更是我們大學生的義務。
法律意識調查報告4
隨著依法治國方略的深入貫徹,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突顯,法律在維護社會秩序和維護公民合法權益方面將會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普法教育和法制宣傳成為了全社會的一項重要課題。為了了解現在大學生的法制意識情況,探索法制宣傳的新渠道,本小組特對此制定了一份調查問卷,在本校大學生中展開了調查,對當代大學生對法律的了解情況進行分析和總結,并對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培養提出建議,以此為促進社會法制作出自己的努力。調查以隨機問卷方式,面向全體杏壇學院的學生。共制問卷100份,收回92份。問卷的內容圍繞“大學生的法制意識”展開,總共10道題。在調查的學生中,各年級段的學生都有,大四的占了大多數,他們的答案基本代表了客觀意義上的非法律專業學生在完成了大學階段積累后所知曉法律的程度。
為進一步了解大學生的法制意識現狀,促進大學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為學校的法律教育工作提供依據,促進和諧社會的建成,因而進行了本次大學生法制意識調查。作為法學專業的學生,我們本著實事求是的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問卷形式了解真實數據,進而通過數據得出問題,通過問題了解到大學生法制意識現狀,從而分析如何提高大學生法制意識。
所謂法制意識,其實更多的講究的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態,是指人們對于法律和有關法律現象的觀點和情感、態度的總稱,它表現為探索法律現象的各種學說,對現行法律的評價和解釋,人們的法律動機,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法律、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運用的程度以及對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它包括法律認知、法律情感與意志、法律價值觀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對法律的了解和情感。這一部分是針對概念中大學生“學習法律的必要性和了解法律的途徑”而提出的,通過大學生的回答,了解大學生對法律的態度和情感。
第二部分:相關基礎法律知識和權利義務的認知。這一部分是針對概念中“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法律、法律制度的了解”而設計的,基于此理由,我們選擇了一些基礎的法律問題,同時這些問題有正確答案,通過答案的正確率來了解此方面。
第三部分:實踐中對法律的運用和理解。這一部分是針對概念中“對法律意識觀念以及對大學生的維權意識”而設計的。因為是要了解大學生對法律的掌握和運用程度,我們通過商量,希望可以通過現實中大學生熱點關注的或者生活中會遭遇的一個場景來展開問題,這樣不僅可以拉近問卷調查者與被調查的距離,也可以得出大學生在生活中遇到法律問題最真實的反應。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的大學生認為大學階段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是有必要的,學生了解法律知識的渠道多樣化保證了學生與法律知識具有較廣的接觸面,這一點對法律知識的普及具有相當的積極意義。可是法律知識的普及情況卻不盡如人意。在調查的學生中,只有48%的學生知道12月4日是我國的法制宣傳日。這表示,還有相當多的同學對生活中的法律沒有予以足夠的關心。對于“法律是否能維護自己的切身利益”這個問題,38%的學生選擇了“能,我對法律有信心”;18%的學生選擇了“不能,法律愈來愈成為有錢人和有權的人的代表”;34%的學生選擇了“現在不能,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律會逐漸完善”這組數據充分說明了在大學生看來,現在的法律還遠遠沒有達到“完善”的程度,甚至法律存在的基本意義都在面臨著被部分學生否定的局面。雖然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不能單純地歸結于法律本身的不完備,但是我們需要認識到對大多數人來說,現在的法律體系還是不能夠滿足他們對于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要求。由此可見法制理論與實踐存在著十分嚴重的脫節。同時,只有14%的學生表示曾經通過法律武器維護自己被侵犯的合法權益。大學生權利意識淡薄不禁引人深思,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的風向標,尚如此不愿以法律作為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要實現全民懂法用法還任重而道遠。另外,對于諸如一塊錢之類的細小的利益,69%的學生選擇了不會去爭取這樣的利益——即使這樣的行為在法制意識的普及中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有可能使別人因此而受益。在“假如你參加勤工助學或利用課外時間在社會打工,當您的合法權利受到侵犯時您會”一題中,有51%的學生選擇用法律手段解決爭議,也有18%的.學生希望通過別的合法手段來爭取解決問題。但仍有將20%的同學選擇忍氣吞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對于社會中思想最為激進的大學生仍有這種思想的存在,并占據如此之大的比例,不禁讓人汗顏,引人思考。不過,在面臨著嚴峻現實的同時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希望,學生也希望通過各種形式來增加自己的法律知識,增強自身的法制意識。問卷中所提出的諸如“增加有關法律的課程”、“組織普法講座”、“組織學生參與法庭旁聽”、“組織學生參與模擬法庭審判”等形式均受到了學生相當的贊同。
要提升大學生的法制意識,需要不同渠道的共同合作與努力。由此,提出以下看法,首先要加強對大學生法律知識的豐富和法律興趣的培養,學校是教育機構,承擔著為國家培養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后備干部和各級管理人才的重任。加強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引導大學生學法、知法,使他們形成較強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進而做到守法、用法、護法,對于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要積極組織和開展法律教育課程和法律意識培養的措施,活躍于校園內的有關法律的社團也應該積極開展活動,培養同學們的法律興趣,活動開展要注意避免形式化、古板化,要讓學生們去參與和配合中真正有所收獲。其次,全面普法教育任重道遠作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如此欠缺的情況,推及全民的法制意識,結果自然不容樂觀。因此,全民的普法教育及其法制進程可想而知,面臨巨大挑戰。因而,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各級教育機構,組織機構都應該注意把法制教育提上日程,完善法律咨詢機制,加大普法宣傳力度。
同時,司法機關應建立法律公信度,提高公民對法律的信仰度不斷暴露的司法處理問題,司法腐敗現象,讓人民對法律的信任度急劇下降,法律的信任危機越來越嚴重。因而加強對公、檢、法機關的規范化整治,以及律師等法律工作者行為作風的整治也越顯重要。普法的基礎是信仰法,建立法律的公信度是法制進程的關鍵一環。
另外,根據大學生的現狀和我國的國情,在義務教育階段,加強對學生法律意識、權利觀念,即改善現階段教育對于法治觀念培養的缺乏;國家應繼續加強對法治的宣傳教育,形成良好的家庭和社會環境,這有利于學生法治觀念的形成;對落后經濟地區的法治建設要與發達地區同步推進,防止法治建設的不平衡阻礙大學生法治觀念的發展;要限制公權力,防止權力的濫用,形成社會良好的風氣促進大學生法治觀念;加深對我國法制實踐了解,讓大學生自覺培養法治觀念。
綜上,當代大學生的法制意識亟待提高,這需要家庭學校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法律觀念的培養,法制社會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只有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才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行動開展得越早越好,因而,大學生自身以及社會各方力量都應該為形成一個有著良好秩序以及公民能有能力依靠法律武器而無任何后顧之憂的社會而共同努力。
法律意識調查報告5
一:調查方法
這次調查對象是鄭州航院各年級在校大學生。調查的方式是發放和填答電子調查問卷。為了使調查能夠真實、客觀的反應調查者的思想,我們通過互聯網,借鑒相關研究,設計了調查問卷。本次調查不記名。被調查者回答問題的方式主要是采用封閉式的回答方式,即預先設計好四種可能答案,將這些答案全部列于問題下面,由被調查者從中選擇一種答案作為自己的答案。調查問卷工發放160份,回饋的有效資料為112份。這些資料是比較完整可靠的,占應調查對象的70%。
二:調查問卷內容
題1:你會主動要求學校確定你的權利嗎:
A只有有事情發生,和個人利益沖突,就會要求確認
b涉及重大利益
c不會,就算是問了,別人也不會理會你啊
d想什么呢,這可是在天朝
題2:“依法治國”的“法”是指
a:僅指憲法等“法律”級的法律;b:整個法律體系;c:主要指憲法,即“依憲法治國”;d:法治的精神
題3:“法律至上”的含義
a:任何人都要守法;
b:法律的效力高于道德等其他社會行為規范;
c:一切按既定的法律規則辦,不能行使自由裁量權;
d:法律作為最后的決策依據,即使有一些毛病也要遵守
題4:現在很多公交車都沒有按時到站甚至是延遲15分鐘才到車站,你怎么看?
A可能因為堵車吧,可以原諒 b一邊等待,一便在心里臭罵 c打出租車走,不坐了 d打電話或到相關部門進行投訴
題5: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
a:在法律適用上人人平等;b:在立法以及法律適用上人人平等;c:官民平等,官員無特權;d:關鍵是政府與民間法人及公民的平等
題6:法律的作用
a:法律目前基本是靈丹妙藥;b:有局限性,要嚴格限制法律適用的范圍;c:法治在任何情況下都勝過人治;d:應堅持“德主刑(法律)輔”的原則。
題7:目前我國的法治狀況
a:已經是法治社會;b:有局限性,要嚴格限制法律使用的范圍;c:各方面都差得很遠;d:整體上看人治的影響大于法治
題8:法治的關鍵在于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b:必須保證法律是良好的;c:官員守法,受到法律的有效監督;d:大家都信仰法律,自愿服從法律的統治
題9:如果你發現你的個人資料被其他人轉售,你會怎么辦‘
A自認倒霉 b向周圍人抱怨但不會采取任何措施 c直接與之理論 d根據有關法律,積極維權
題10:如果在商場買回來的東西有質量問題,你會:
A拿著小票去商店要求賠償 b把東西放一邊或扔了,然后心里想再也不去哪里買東西了 c人人都買,就我的有問題,自認倒霉唄 d找回那家店,跟老板吵一架去
在大學學習中,我們已經先后學習了《思修(全名)》、《馬克思主義思想概論》、《毛澤東思想概論》,對我國社會主義想想道德建設也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需要說明的是,這次問卷調查不是對每個同學的法律意識做一個是非評判,每個問題的答案也一般不存在絕對對錯關系,選擇其中的每一個答案都代表著一個人對法律的自己的看法。同時,也不是說同學選擇某個答案最正確時就代表著他的法律意識最高。
我們的調查題目都是生活經常看見或者說到的法律、權利概念,這些概念每個人都應該見識過,也各自有自己的理解。通過我們的調查表明,除了對“依法治國”這一概念比較滿意外,其他幾個法律概念都存在同學們主觀臆斷的理解。同學們往往對這些問題的理解局限于生活層面,也就是說,沒有上升到一種以法律的觀念來思考問題。選擇不理想的狀況說明我們還要加強法律意識的教育,雖然大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知識,但在接受真正法律基礎教育的時間很少,都是從各種報道或者自己搜索信息時得到,這些東西具有較大的不穩定性與誘導性。建議對每個專業設置法律基礎課程,以強化法律意識。
從總體來看,同學對法治社會認識還是處于一個偏低的水平,做到深入認識形成自己思考的人較少。問卷答案之間沒有遞進關系,但我們實際地去分析,這里面存在著一個對法律認識的高低問題。不管是各種情況的同學,對法制社會認識的整體情況都是主要集中在教條化的灌輸里面,接受的法律知識沒有主動性,不符合議和具有朝氣與思想的大學生形象。這種現象可以說是一種普遍的。我們認為,在開設法律基礎課程的基礎上,應該從方法上誘導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形成理性的社會意識,特別是權利意識。
從統計結果來看,同學們對熱點法律制度的理解處于中等的水平,權利意識有一定的基礎,但是沒有達到較好的狀態,完全有提升的空間。因為對這些制度的了解,不僅僅是對同學們生活的處理糾紛等法律問題的幫助,這些更代表著一個人的文化底蘊,在交際交往中,如果能對這些制度有自己的、深刻的認識,別人會對你作出更高的定位,在展示自己才能的時候更加具有優勢。建議學校多提供這方面的高水平的法律講座,拓展同學們的視野,豐富法律知識。各個類型的區別不是特別明顯。
關于當代大學生的權利意識,可以得出結論:首先,當代大學生心理上的獨立性并不強,權利認知水平不高。其次,當代大學生的權利行為解釋系統去權威化,在處理學校和自身矛盾時,解決途徑具有自發性。第三,當代大學生對自身的公民權利、受教育權利的總體評價是積極的,但對自身在大學發展中地位的評價不高。第四,當代大學生對未來大學的'發展參與意識強,同時對于規則意識的培養認同度較高。第五,權利意識培養和教育使得大學生獲得了法律常識,但與媒體、家庭和中小學公民教育相比,大學的公民教育特別是權利觀念教育不占優勢。
當代大學生成長于中國市場經濟發揮巨大效能的歷史階段,他們崇尚自由,重視個體發展, 但是他們也正處于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代,背負著幾代人的大學夢,客觀上受教育的時間延長,沒有生產勞動的經歷,缺乏經濟獨立性,更缺乏人格上的獨立要求。加之傳統的義務教育,注重灌輸,講究行為規導,缺少思辨解釋系統,因此不能引發他們真誠的思考。
同時,我們看到,和學生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諸如《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等并沒有以正面的形式與學生接觸,將兩者聯系起來的往往是各所大學根據上位法所制定的《學生守則》。學校在對新生進行的校紀校規的教育中,對《學生守則》也僅做大概的介紹,施以形式化的檢驗,并沒有將其當作必不可少的權利教育,納入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嘗試提出以下幾個值得注意的方面。第一,將合理的契約精神貫徹到產生校生關系的整個過程之中。高校需要明確履行告知義務,特別是在形成校生關系之初。高校進行招生宣傳時,有義務公開其針對校生關系制定的管理制度,包括學生守則規定,以顯契約精神,學生可以在不同大學之中,針對大學品牌、大學服務管理水平,尤其是大學對學生實施管理的規章制度進行綜合選擇,這樣可以促使社會各界監督大學的規章制度合法、合理化。
第二,實現完整、系統的權利教育。首先,要強化新生入校期間的“成人權利意識教育”。目前,學校都會組織學生入校初對本校學生守則進行集中學習。這種方式集中、高效地讓學生在最短時間知道學校的規章制度,但這種方式難免顯得太過急于求成,而且目前各高校的學生守則讀本,呆板枯燥,沒有適時地編入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理解的法律知識和法律背景解讀。其次,對于大學生的權利意識培養,需要既博又精。當代大學生不缺少法律常識,他們缺少的是對于法律知識和淵源的正確理解和反思習慣。同時,權利意識教育還需要配套開設哲學、倫理、邏輯、歷史等通識選修課程,增進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文化素養。
第三,著力培養一批對大學生進行系統法律、權利教育的教師,他們既要有良好的課程教學知識,還要有學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實戰經驗。這一批教師就是學生思政輔導員。輔導員需要掌握統一的法律知識,具備對學生權利意識教育中進行準確法律解釋的工作能力。第四,加強高校與學生關系的行政法學研究,加快填補高等教育系統內的立法缺漏,對《學生法》的提議進行進一步調研。與此同時,根據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暢通大學生權利救濟途徑,針對目前學生申訴委員會在程序上完備,但學生權益維護不足的情況,加緊探討學生申訴委員會進行工作的可操作性研究。
法律意識調查報告6
俗話說,謀定而后動,解決問題前應先有策劃,而策劃往往應對癥下藥,才能因勢利導,通權達變。因此,我們要對大學生的法律素養做一番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分析根本,由此制定應對措施,為和諧大學和諧社會做貢獻。
一、研究方法,問卷調查
在整個20xx年的11月分里,我和我的小組成員,制作了法律調查表,針對廣州大學在校大學生,通過掃樓、網上填寫等調查方式進行無記名填寫調查問卷的調查行動,并人工進行調查結果統計及分析,從而得出調查結論。
二、調查結果
通過問卷調查,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有了基本了解,調查情況如下:
1、xx%的大學生認為法律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但還有少數xx%認為無關。
2、xx%的.大學生秉信法律能為他們解決現實中的問題糾紛,維護切身的利益,xx%卻認為不能,還有xx%認為目前不能,但相信以后會逐漸完善。
3、xx%的大學生對法律所規定的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的了解不是很清楚,xx%大學生了解一般,只有xx%了解很透徹。
4、通過電視、網絡、報紙、雜志等渠道獲得法律知識。
法律意識調查報告7
一、調查背景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主力軍,他們有著敏捷的思維,善于獨立思考和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注重個人的現實利益,對自己的素質要求較高。但由于某些社會風氣、社會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其對法律沒有足夠的信任,因此沒有確立對法律的權威。其次,大學生法律意識不成熟。從年齡上講,大學生是一個跨越青年和成年的群體,尚未形成成熟、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其法律意識帶有明顯的不成熟性。社會環境以及大學生自身素質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個別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行為等與社會要求存在一定偏差。另外,當今大學生法律意識淺薄,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被他人侵犯的合法權益。當前大學生在違法犯罪面前,沒有足夠的膽識和法律意識,缺乏正義感。與此同時,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學生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識,大多僅限于課堂上老師的教導,而不主動學習法律法規。
有研究表明,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明顯增多,占社會刑事犯罪的比例持續上升。中國犯罪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法學教授康樹華曾主持過一項調查,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個社會刑事犯罪中約占33%,其中大學生犯罪約占1%;期間,青少年犯罪開始增多,占到了整個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學生犯罪占2.5%;而近幾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會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學生犯罪約為17%,而且犯罪類型向智能化、多樣化發展,同社會犯罪比,其涉罪范圍、性質及危害沒有質的區別。數據顯示:“象牙塔”并不平靜,大學生們的法律素養包括法律意識狀況令人憂慮。
總之,當前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干擾,在大學生的頭腦中法律的權威還沒有完全徹底的建立起來。但是,眾所都知,法律是維持社會秩序的基本,也是維護正當利益的利器,只有充分了解法律、運用法律,才能更好的保護我們的合法權益,而擁有良好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是運用法律的前提。因此,我們進行了以大學生法律意識為主題的問卷調查,希望對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法律意識現狀進行了解和分析,增強我們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二、調查目的及意義:
1、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進行客觀、準確的研究及分析,是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律教育,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遵守法律內在自覺性的基礎。從年齡上講,大學生是一個橫跨青年和成年的群體,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其法律意識帶有明顯的易變性和不成熟性。加之歷史原因、外部環境以及大學生自身素質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個別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行為與社會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準確地了解和掌握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現狀和法律需求,對于提高法律教育的針對性,切實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大學生遵守法律內在自覺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長遠方針,是國家法制建設的百年大計,是促進培養現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1997年,在報告中明確提出依法治國是我國治國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們的目標,而社會主義法制的出發點和歸宿在于公民法律意識,它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決定法律本身的命運。大學生群體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后備軍。這個群體的法律意識強弱,直接影響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的實現。了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及存在的問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三、調查方式:
20xx年10月1日至12月1號,我們通過發送問卷進行網絡調查和在校調查,無記名填寫調查問卷,共征集問卷97份。人工進行調查結果分析,從而得出調查結論。
四、調查對象:
當代大學生
五、調查問卷結果
通過問卷調查,對大學生法律意識有了基本了解,共100人,調查情況如下:
1、你在哪里長大( )
A、城市 B、農村
2、對于盜版問題( )
A、很反感
B、無所謂,便宜就好
C、根據質量而定
D、向有關部門舉報
3、在路上看到有人偷東西時,你的做法( )
A、明哲保身,視而不見
B、悄悄的'提醒被偷的人
C、報警
D、大聲呼叫并訓斥小偷E說不清
4、甲、乙兩人是親密無間的朋友,因買房需要,甲向乙借款二萬元,五年內歸還,您認為甲應當寫借條給乙嗎?( )
A、不用寫
B、應當寫
C、寫不寫都無所謂
D、說不清
5、你知道《勞動法》里規定的試用期最長時限是( )
A、三個月
B、六個月
C、一年
6、你對闖紅燈的看法( )
A、不闖,違反交通規則
B、大家都闖,我也闖
C、看情況
7、你認為你目前法律學習中的主要問題是( )
A、懂得法律知識但不會實際運用
B、缺乏法律知識
C、能運用所學法律知識并解決現實問題
8、你是否關注國家的立法活動或是法律報告? ( )
A、經常
B、偶爾
C、從不
9、學校或相關部門組織法制宣傳活動或講座時,你覺得( )
A、能學到東西
B、太形式沒意義
C、不愿去,浪費時間
D、沒參加過
10、當你和你的家人權益受到侵害時,你首先( )
A、拿起法律的武器
B、訴諸武力
C、通過關系解決
D、根本沒有在意過
E、感覺委屈但也無能為力
11、你認為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的用處( )
A、非常有用
B、一般
C、基本沒用
D、法律不如權力有用
12、你生活中的法律知識是從什么地方來的( )
A、電視上
B、報紙上
C、學校課本上
D、家庭的影響
E、其他
13、你認為你在生活中平均每學期遇到法律問題的頻率為( )
A、20次以上
B、10次
C 5次
D、5次以下
E、0次
14、你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識嗎( )
A、希望
B、無所謂
C、不希望
15、您認為我國目前權力與法律的關系是( )
A、法大于權
B、權大于法
C、有時權大于法,有時法大于權
D、說不清
(一)法律知識的重要性及對法律知識來源的認識
據調查我們發現有62%的大學生不知道勞動法里面規定使用期最長時間。由此可知他們對法律知識了解并不多,無疑對以后的就業等有一定影響。而對于學校或相關部門組織法制宣傳活動或講座時,37%的大學生認為能學到東西愿意去,47%的大學生覺得太形式沒意義,8%的大學生不愿去,覺得浪費時間,而沒參加過的大學生8%。令我們欣慰的是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識的大學生占79%,覺得無所謂的占20%,但還是有1%的大學生不希望多了解法律。大學生法律知識的來源51%是來自于學校的教育,28%是來源于電視,8%來源于報紙,受家庭影響的只占3%,其他來源的占10%。這無疑表明了大部分大學生法律知識缺乏,學校系統的法律知識教育不足,不能滿足大部分學生的需求,大學生對法律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
(二)主動運用法律知識的意識及能力
通過對學生遇到盜版問題的調查,我們發現向有關部門舉報的人只占4%,絕大多數是根據質量而定。而當大學生在路上看到有人偷東西時,有11%的人選擇明哲保身,視而不見;悄悄的提醒被偷的人占50%,選擇報警的只占13%,大聲呼叫并訓斥小偷的占7%,19%的大學生覺得說不清。
接著我們又調查了大學生對闖紅燈問題的看法,發現選擇不闖,違反交通規則的占60%,還有6%的大學生選擇,大家都闖,我也闖;34%的大學生選擇看情況。而當大學生權益受到侵害時,拿起法律的武器的只占64%,訴諸武力的占5%,通過關系解決的占19%,根本沒有在意過的占4%,還有8%的大學生感覺委屈但也無能為力。這不禁引起我們的思考,還有部分大學生不選擇法律武器的原因是什么呢?據調查,我們發現有52%的大學生缺乏法律知識,而認為掌握了必要的法律知識且能靈活運用于解決現實問題的學生只占18%,懂得法律知識但不會實際運用的學生占30%。這很明顯的表明大學生缺乏主動運用法律知識的意識,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只停留在感性意識階段,缺乏理性法律意識,實際運用能力不足。
(三)對法律的信任度和對當前法治的整體現狀的滿意度
法無處不在,法是我們生活的重要工具。但據調查還有20%的大學生認為法律不如權力有用;只有25%的大學生認為法律在現實生活中非常有用,50%的認為一般,甚至還有5%的大學生覺得基本沒用。那么,為什么會有大學生認為法律不如權力有用呢?為此,我們進行了更深入的調查,發現只有11%的大學生認為我國目前權力與法律的關系是法大于權,而認為權大于法的占45%,34%的大學生認為有時權大于法,有時法大于權,還有10%得大學生覺得說不清。這一方面說明了作為法治前提的民主立法及其程序還很不健全,司法不公乃至司法腐敗現象仍然暢通無阻;另一方面這種消極的法律意識也會嚴重地影響到公民法律信仰確立和法治理想信念的最終建立,表現出大學生法律信仰的一定程度的缺失,也反映了不利于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法治環境和氛圍。
六、大學生法律意識缺乏的原因
(一)學生發面的原因
(1)缺乏主動性和遠見性
根據調查了解以及相關的文獻資料,我們發現,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會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專業科目的學習上,他們認為學好專業知識,鍛煉好各方面的能力,將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因而不必浪費那么多的時間去學習法律知識。
而且,法律知識有相當的枯燥,缺乏吸引力,因而,很少有大學生會主動去學習法律知識,對學校開的相關課程,也只是要求考試過關就行,對于學校舉行的法律知識講座,去的人更是少上加少。這樣逐漸形成不良風氣,很難提起學習的興趣。大多數大學生重學分,輕實效,并沒有意識到法律的長遠作用以及有形和無形的影響。因此,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大學生很難有扎實的法律基礎。
(2)缺乏實踐性
根據訪談,一部分大學生反映,法律知識好像真的離我們很遠,我們在課堂學到的知識長時間不用,缺乏實踐,很快也就忘記了。在我們學校,雖然開設了相關課程,但只是詳述了相關的法律知識理論,缺乏實踐經驗的考驗,因此大學生只是學習了理論知識,卻不會應用,只是流域形式。
(二)教師方面的原因
通過參考相關的文獻資料,我們了解到:除了將法律作為專業課來對待的專業,老師都不會過高的要求專業的學生,只要能夠不影響課堂秩序就可以了,因此學生也會在私下做自己的事情。有些老師對此也不以為意。另外,老師每堂課也只是按照自己的大綱進程,講述知識,使課堂氣氛乏味,學生自然提不起精神去學習。
(三)學校方面的原因
通過參考相關的報道,我們認識到:學校方面關于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方面的課程也只是開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同時一周也只是一大節課而已,想要很好的講授法律知識對老師老說也是很有挑戰的,說明學校對大學生的法律教育程度關注不夠。另外,高校的法律教育存在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的現象,造成學生死讀書的情況,而缺乏實踐。
七、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措施
(一)學生方面:提高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意識,多組織講座讓學生更加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如促進社會和諧的發展、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信仰等。當然還可以組織法律主體活動,模擬實踐等方式加強大學生自身的道德修養,讓道德修養與法律同時進步。
(二)教師方面:打破常規教學模式,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欲望。在課堂教學重,可以結合現實生活的例子,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也可以打破常規教學局限,組織主題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法律的重要性,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除了課堂教學外,還可以運用多種方式,讓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如法律知識競賽、法律主題活動等,這樣效果也會比課堂教學好很多。
(三)學校方面:實行“依法治校”,營造培養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氛圍深化大學“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改革,開展校園法制文化活動,以適應素質教育對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要求。多組織專家講座,對學生進行普法教育;開展一些主題鮮明的法制演講、辯論賽、討論會、知識競賽、模擬法庭等活動,使學生能自主參與、身臨其境,從而受到教育和啟迪;多組織學生參加與法律有關的活動,讓大學生從實際中獲得法律知識。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盡量提供學生實踐的平臺,讓他們展示自己的才華,增加對法律知識的認識。
(四)社會方面:健全法律運行機制,加強道德規范建設,創造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法治環境和輿論環境。大學生思想開放,時代感強,主觀上期望法治,關心國家法制建設,但世界觀還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因此,立法、執法、司法部門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學化,執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覺化;大眾傳播媒體和各種社會力量應利用普法、守法、執法和監督法律實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跡,進行生動的法制宣傳,創造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和輿論環境,對于培養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八、總結
根據此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調查可以看出:大學生法律觀點偏差,法制觀念單薄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不高。作為大學生,應當具備法律素養,這成為現代市民特別是青年大學生立足社會的基本條件。然而,當前大學生法律意識水平還很低,違法犯罪的大學生多數是法律知識貧乏,法制觀念淡薄,他們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分析和認識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是培養和塑造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前提和基礎,對于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法律是我們保護合理權益的武器,尤其對我們當代大學生來說,更應該懂得法律,使用法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保護我們的合法的權益,而知法,守法,維權更是我們了解法律的過程。總之,大學生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對國家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生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的培養需要社會,學校,國家,個人共同努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學生法律意識得到很大的提高。
九、研究心得
通過這次時長2個月的關于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調查,我們不僅認識到當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缺乏,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我們深入研究,通過參考文獻、問卷調查、訪談等多種途徑了解到了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缺乏的原因以及相關措施。同時我們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都通過這次調查得到了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提升。剛開始我并不知道有問卷心這個網站,經過老師的輔導,我學會了許多以前沒要接觸到的新知識。在學校調查反談中,我的口語交際能力也得到提高,膽量也大了,思路也拓寬了,了解到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情況還進行了交流。在寫調查報告的時候也是頻頻出錯,在這里我要感謝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忙。借此機會,我也認識到了自己存在的許多不足之處,如剛開始的時候我不會做表格,不知道怎么報告格式,禮貌也不足等等。吸取此次經驗,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將會更加努力,不斷完善自己,取長補短,虛心請教。
與此同時,這次的調查給我們當代大學生敲響了警鐘。法律是至關重要的,我們要做一個守法的好公民就必須懂法,會法;法律也是無處不在的,像盜版、偷竊、交通事故等等這些生活小事都涉及到法律,這些都與我們息息相關,時常發生在我們身邊。因此,我們必須提高法律意識,學法、懂法、守法。最后,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對于國家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努力,這樣才能使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得到很大提高。
法律意識調查報告8
一、調查目的:
法律意識,是人們關于法和法律的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是社會法律現實的組成因素。它包括人們對法律和法律現象的本質及作用的理論觀點,對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態度,對現行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評價和解釋,也包括人們對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認識、愿望和情緒等。生活中,人們通常所講的“法律觀念”、“法制觀念”與法律意識近義。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是正確守法與執法的思想保證,普法教育活動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要普遍增強公民的社會主義法律意識。
對于社區公民法律意識的現狀加以分析,將有助于從社區公民法律意識現狀出發,有針地性地搞好社區普法教育活動。
二、調查對象:xx市xxxx社區居民
三、調查方法:通過派發問卷進行調查,發放問卷共100份,收回有效問卷100份。
四、調查結果:
此次調查的結果說明,居民的法律意識比較弱,知識也比較缺乏,從數據上看,都沒有太在意生活中的法律問題,也許他們覺得,在生活中遇到麻煩是必然的,并不是法律問題,也有可能受家庭、社會等各種因素影響,讓他們認為權利比法律有用,在此問題中雖然有50%的居民回答是“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但事實上,他們的法律意識并不是很強,但是關乎到自己利益和前途,關乎到自己今后的發展,大家自然而然就會認為那是不合理也合法的,人都是自私的動物,誰不會為自己謀利益,誰不希望今后的路能夠更加順利,這也是人之常情。
五:調查結果分析
最大的問題是:居民的法律實用意識弱于法律權利意識,而造成這種局面產生的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傳統思想的根深蒂固,有些人面對問題還有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私了的.觀念。對于與自己洗洗相關的日常行為,有的人還有這武力解決的觀念,不能理性的處理問題
六、建議:通過法律進社區活動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識
1社區在居民普法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作為社區應該發揮社區的優勢,做好對居民的普法教育。社區對于居住在城市的居民非常重要,因為隨著社會職能的不斷改變,居民的生活重心逐漸以社區為中心,所以,法律進社區顯得極其重要。
2只有法律進社區,才能增強居民的法律意識
法律進社區工作,就是以社區為依托,以社區居民為服務對象開展的社區法律服務工作。一方面,要加強對“法律服務進社區”組織載體的培育和建設。可以組織律師和法律援助工作者等專業法律人士做好“法律進社區”,以及大力組織和發展社區志愿者隊伍。“社區是個家,建設靠大家”。要努力號召和動員社區內具有一定法律知識和熱愛公益事業的在職和離退休的法官、檢察官、警察、律師、公證員和大中專院校的法律專業教授、學生積極參與法律服務活動,建立一支法律服務志愿者隊伍。充分發揮他們的專長,以社區為依托,為居民提供義務法律咨詢和法律幫助。法律進社區,社區將從三類人群進行普法教育,從而提高居民的法律的意識。
(一)法律進社區對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刻不容緩
社區要把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作為全民普法的重點對象之一,常抓不懈;適當地組織青少年在寒暑假,開辟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利用多種載體營造法制氛圍,通過組織法律學習興趣小組、組織民警講法制課、開展模擬法庭等活動進行法制教育,既可鞏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成果,又可以培養青少年的學法積極性。充分利用社區共建單位,成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形成合力,共同開展青少年普法教育。創新載體,開展“小手拉大手,普法一起走”系列活動。
(二)法律進社區調動中年人參與普法的積極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區內居民的成份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量下崗失業人員和外來務工人員涌入社區,中年人又是每個家庭中的中堅力量。他們的言行直接影響著老人和孩子,雖然廣大居民的自我保護意識在各種宣傳的影響下有所增強,但法律知識仍顯薄弱,我們必須充分利用條幅、板報、及宣傳海報和法律宣傳單等進行宣傳,并將電信詐騙、網絡詐騙等各種新型犯罪手段張帖在明顯處,讓正常的上班族都能看到普法勢在必行,同時也可提醒家中的老人和孩子遠離誘惑,遠離危險。真正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參與到普法中來。
(三)法律進社區,退休的老年人更是不可或缺的資源。
法律進社區,對于維護社會穩定,保一方平安具有重要的作用。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大量離、退休人員又歸入社區管理,使社區管理面臨新的挑戰和巨大的壓力。同時,他們又是我們普法工作的重要資源,因為社區內存在著各種矛盾和糾紛,事關社區穩定的大局。我社區成立了老年法制宣講團,將法律進社區與人民調解工作結合起來。人民調解工作是關系到每個社區、乃至社會穩定的重要工作。因此,社區法律服務要把這項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社區法律志愿者宣講團就要在加強社區調解委員會建設、以及協助調解社區內的疑難重大矛盾糾紛等方面當好顧問和助手。
七、結語:
通過這次實踐,我覺得我學到了很多,從而對提高自身法律意識起到了幫助,希望這次的問卷調查形式能幫助到居民了解法律,從而去學習法律。
法律意識調查報告9
法律意識是法律規范、法律關系、法律行為以及立法、執法、司法等活動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法律意識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是社會主體對法律現象的主觀把握方式,是人們關于法的知識、情感、評價與行為傾向的有機綜合體。其中法律情感是社會主體對于法的穩定的情緒體驗,如對于法的尊重、親近、關切還是蔑視、厭惡、冷漠等。在知識、情感、評價的基礎上選擇守法還是違法等就是社會主體的法律行為傾向。法律意識有先進與落后之分,現代與傳統之別。現代法律意識是符合社會客觀規律和時代需求的法律意識,是先進的法律意識。
一、調查目的:
現在,我國已進入了法制社會的時代,公民的日常生活不僅涉及到經濟,還涉及到文化和倫理道德等多方面,而所有的這些都必須用法律來調整。通過對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現狀的社會調查,了解現今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狀況(盡管每個地區各有差異,但也可大致了解),意識也希望通過了解,能加強和增進公民的法律意識,使其樹立正確的法律的觀念,對我們的法律有正確的態度,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二、調查程序:
此次調查主要用的是問卷調查調查方法。發放問卷,當場收回。
三、調查問卷結果及分析:
1.您對我國法律了解多少?
A非常多——7——15.56%
B很多——15——33.33%
C一般——17——37.78%
D少——6——13.33%
2.您認為我國法律執行狀況如何?
A非常好——19——42.22%
B很好——16——35.56%
C一般——9——20%
D差——1——2.22%
3.您覺得影響我國法律有效執行主要原因是?
A法律本身沒有足夠的權威——15——33.33%
B執法機關執法不嚴——9——20%
C一些領導干部不守法——17——37.78%
D多數人對法律尊重不夠——4——8.89%
4.您認為我國法律完善程度如何?
A比較完善——24——53.33%
B基本完善——17——37.78%
C不完善——3——6.67%
D很不完善——1——2.22%
5.您覺得法律能維護您的切身利益嗎?
A能,我對法律非常有信心——25——55.56%
B不能,法律越來越成為有錢人和有權人的代表和工具——6——13.33%
C現在還不能,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律會逐漸完善——10——22.22%
D說不好——4——8.89%
7.您認為法律與道德哪個重要?
A法律——23——51.11%
B道德——22——48.89%
8.您在日常生活中,會自覺遵守法律的規定嗎?
A嚴格遵守——25——55.56%
B大部分遵守——14——31.11%
C有時會——2——4.44%
D對法律規定不了解——4——8.89%
9.當您在路上遇到一個小偷正往路人口袋里偷東西,您會
A明哲保身——10——22.22%
B及時告訴受害者——17——37.78%
C報警救援——20——44.44%
D不知道——0——0%
10.對于一個跟你關系特別好的朋友,向您借錢,答應兩個月后還,您會要求他寫借條給您嗎?
A關系那么好,不用寫——17——37.78%
B應當寫——17——37.78%
C寫不寫都無所謂——11——24.44%
D說不清——0——0%
11.如果發現干部違反規定多收費,您通常
A忍忍算了——11——24.44%
B向上級部門反映——25——55.56%
C不交——8——17.78%
D到法院去告——1——2.22%
12.您認為打官司的行為
A值得鼓勵——16——35.56%
B斤斤計較——4——8.89%
C正常——25——55.56%
13.您認為打贏官司主要靠
A金錢——9——20%
B律師——5——11.11%
C與法官關系——1——2.22%
D法律——30——66.67%
14.你最想了解哪部法律
A憲法——21——46.67%
B刑法——8——17.78%
C民法——7——15.56%
D勞動法——9——20%
15.你認為對你最有幫助的法律是
A憲法——20——44.44%
B刑法——5——11
.11%
C民法——11——24.44%
D勞動法——9——20%
分析如下:
第一題從整體上評估被調查者的法律意識程度,以便迅速掌直接把握被調查者實際情況。從第一題的回答情況來看,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還是比較令人滿意的,僅有13.3%的人認為自己了解的法律知識少,相反,有33.33%的人認為對我國法律了解比較多。
第二題從法律的執行程度出發,調查公民對現形法律的滿意程度。從問題的答案來看,大多數人還是比較滿意的,有20%、2.22%的人認為一般和差,說明我國法律執行狀況還應該繼續改革深化,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第三題延續第二題對執行狀況的考察,深入研究當前我國法律執行不足的具體原因。從調查結果看來,認為“一些領導干部不守法”的人最多,占37.78%;其次是“法律本身沒有足夠的權威”,占33.33%;“執法機關執法不嚴”,占20%;“多數人對法律尊重不夠”,占8.89%。就整體而言,說明我國封建法律意識殘余還大量存在,“官比法大”、“情比法大”的思想依然存在,還有好多人對法律關心較少,缺少主人翁意識。
第四題調查我國公民對法律完善程度的認識,以評估其法律意識。調查中顯示超過一半的人都認為我國法律比較完善,近四成認為基本完善,只有少數人認為不完善和很不完善。這同時也反應出我國立法工作做的比較令人滿意。
第五題將法律與公民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從切身利益出發,調查公民對法律信心度的認識。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調查者對法律充滿了信心。當然也有13.33%的受調查者認為法律不能不能維護自己的切身利益,法律越來越成為有錢人和有權人的代表和工具,這說明了我國法律在現階段確實還是存在一定問題的,還有很多值得有關部門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六題調查公民法律意識的來源。調查結果顯示,來自學校和家庭所占比重最大,都占到28.89%。來自社會和其他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分別占22.22%和20%。說明家庭和學校是我國公民獲得法律知識的重要來源,社會及其他方式也占一定的比例。這要求我國應繼續加大在家庭學校的宣傳力度,同時,拓寬現有方式,積極尋求新方式向公民普及法律知識。
第七題研究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其結果顯示認為法律重要的占51.11%認為道德重要的占48.89%。可見結果不容樂觀。法律的地位受到了嚴峻的挑戰,道德在我國公民的心中還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傳統的法律意識在我國公民心中還根深蒂固。
第八題從公民生活出發調查公民在實際生活中面對法律時的反應。在日常生活中,嚴格遵守法律的占55.56%,大部分遵守占31.11%有時會占4.44%,對法律規定不了解占8.89%。雖然嚴格遵守的占大部分,但不遵守的和不了解的也大有人在。
第九題主要調查當公民面對緊急情況時做出的反應。此項結果不容樂觀,明哲保身者占了22.22%,說明我國公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傳統小農思想仍有一席之地。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麻木思想愈演愈烈。
第十題主要調查公民的契約意識程度。當朋友向自己借錢時認為應當寫的不足四成,大多數人都有不用寫和無所謂的思想。就此問題而言,我國公民契約意識不強,相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還相距甚遠,這對我國日益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利。
第十一題主要調查當發現領導干部違法時,我國公民的反應情況。此項調查結果也不容樂觀。只有一半的人能向上級領導舉報,利用法律渠道去法院起訴的
僅占2.22%,而有24.44%的受調查者采取“忍忍算了”的消極心理。我國公民對的法律意識比較消極。
第十二題直接從訴訟出發,通過調查公民對訴訟的態度以間接判斷公民的法律意識。結果顯示有過半的人認為打官司正常,35.56%的受調查者認為打官司值得鼓勵,然而有8.89%的受調查者認為打官司是斤斤計較,雖然比重不算大,但同樣能反映出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還亟待提高。
第十三題繼續深入研究十二題中關于法律訴訟的問題,調查公民心中打官司勝利的重要條件。其中66.67%的受調查者認為法律是打贏官司的重要條件,其次便是認為金錢是打贏官司的重要條件,占20%的比重,認為律師和與法官關系是打贏官司重要條件的分別占11.11%和2.22%。這也體現出了現在社會上還大量存在著不和諧的因素,我國還并沒有真正做到依法治國、依法行政。
第十四題調查公民最想了解的法律。結果顯示想了解憲法的受調查者占
46.67%,居于首位,其次是勞動法占20%,刑法占17.78%,民法15.56%。說明我國公民對憲法了解的興趣較弄,但同時也呈現出需求多元化的特點。
第十五題延續第十四題的研究,調查公民心中認為最有幫助的法律。結果依然是憲法居首位,占44.44%,體現了憲法是我國根本大法的地位,其次是民法占24.44%,勞動法占20%,刑法占11.11%。我國應繼續加大法律宣傳力度,面對普通公民,投其所好,多樣化宣傳。
四、總結:
總的來說,法律,現代文明社會必不可少的工具,可我國是一個傳統法律意識極濃的國家,在傳統的法律意識里,法律的地位并不高,作用十分有限,權利意識非常淡薄。主要表現在:
(1)傳統的習慣根深蒂固,傳統觀念與現代意識交織
(2)積極態度與消極態度并存
(3)法律權利意識弱于法律應用意識
針對以上的現象,我覺得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以此來提高廣大公民法律意識:
1、營造一個大家都積極參與的學法守法的輿論氛圍
2、應讓有關部門編寫出通俗易懂的普法宣傳教材
3、建立一支專業的普法隊伍
4、有關部門在普法教育上還應適當投入
5、一些領導機關、司法機關應做好表率工作
法律意識調查報告10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足部建立和完善,市場調節作用日益彰顯。勞動力市場調節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化轉移速度不斷提高。與此相反,傳統市場體制仍未得到根本改革,城鄉隔離模式下的許多制度扔阻礙這農村勞動力的自由流動,農民是合法權利得不到充分有效地保護。由于歷史級制度為得到根本改進,有些地區農民與城鎮居民的差距顯著。農民是我國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農民只有懂得如何運用法律武器,才能在現實生活中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農民法律意識的強弱,法律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我過民主法治建設的進程,關系到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筆者與小組成員深入調研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的法律意識,并和農民進行了接觸,對一些關乎農民切身利益的法律知識進行普及,自己印制了一些簡單的法律知識發給農民,使得一些農民能在遇到問題時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利益。據了解,新農村建設后農民越來越知道法律的重要性,為了了解安義石鼻鎮居民的法律意識特進行此次關于農民法律意識的調研,本次調研以調研問卷形式為主,非結構式訪問的方式為輔,在發出的100分問卷中,回收率為76 % ,其中有效率為 65% ,其中年齡分布比較平衡。于此可見,此次調研的結果真實可信,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一、我國農民法律意識的現狀
隨著各界堅持不懈地開展普法工作以及媒體對以案說法的報道越來越多,公民的法律意識特別是維權意識開始加強,農民也越來越注意到了法律的重要性。雖然農民法律意識的提高對新農村建設意義重大,但目前我國農民法律意識的現狀卻不盡人意。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農民法律知識水平的匱乏。雖然經過多年的普法教育,農民的法律知識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歷史傳統和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加上普法宣傳流于形式,農民對法律知識的認知仍停留在淺層次的感性認識上,不能真正了解法律的含義,這種對法律的陌生感決定了農民在遇到問題時一般是拒法律于門外的,更傾向于用非法律方式去解決問題,情在處理問題是在某種程度上占了極大的比重。
第二,法律知識欠缺,對法律的認識程度不足。小組在安義石鼻鎮調研的時候發現,很多人對一些根本的法律有所了解,比如很多人知道殺人發火是犯法,但是對無照經營等卻認為不犯法,更不要說對那些涉及與經濟貿易等有關的法律知識了。因此,除一些重大犯罪行為外,農民的社會行為基本上是脫離法律認知而進行的。
第三,權利意識淡薄。民不與官斗、一年官司十年仇、吃虧是福等傳統觀念深深的影響著一群人。受傳統人治思想的影響,長期以來,法制在農村的著眼點都是如何加強管理,著重于法的政治統治功能,農民往往只把法律當成是制裁違法犯罪的工具,而忽視了法律保障權利的功能。權利意識淡薄,主體意識模糊,缺乏維護民主權利,利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切身利益的意識和實踐活動。
不少農民在其權利受到侵害時,或不知道已受到侵害,或雖已知道,卻信守,對侵害自己合法權益的行為不敢抗爭,一味忍讓。
第四,是法律在農村缺乏應有的權威。法治社會要求法律至上,具有最大的權威和最高的效力。然而,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法律卻沒有處于至上的位置;相反,幾千年來的'封建人治傳統已使權力至上的觀念在我國農村社會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現實生活中,我國農村地區呈現出明顯的泛權力狀態。在權大還是法大的價值取向上,廣大農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法律幾乎是沒有權威的。在農民的心中,政府管理了一切,在日常生活中找政府往往是解決矛盾糾紛的主要途徑,遠遠大于尋找法律救濟的比重。
第五,法律基礎知識薄弱成為制約市民法律素質提高的瓶頸。當地居民掌握法律法規數量明顯不足。大部分居民民對內容有大致了解的法律法規僅在10種以下,對不同類別的法律法規認知水平不均衡且帶有明顯的選擇性。法律認知不足很大程度地影響到法律遵守,居民不遵守法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懂法。大多數居民認為不遵守法律的原因是不懂法,尤其是在居民維權意識比較強烈的情況下,法律知識的缺乏可能會導致一些不理智行為。
二、農民法律意識淡薄的原因分析
第一,受教育程度不高,影響其法律素質的提高。由于傳統和現實原因相互交織,我國農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7年,而城市為12。2年。而在筆者的調研過程中,發現現在安義縣石鼻鎮在接受調研的人群中學歷在高中以上的 僅為23。85% ,而大學畢業的很少。另據有關報載,目前,我國文盲絕對數高達8507萬左右,而其中90%的文盲分布在農村。農民文化水平的普遍低下,必然直接影響到其學法、知法、用法的積極性和實際效果,進而影響其法律意識的提高,阻礙農村法制建設的進程。
第二,法律在農村的實施情況較差。農民法律意識的培養與農村良好的執法、守法、崇法環境密切相關。由于封建法制傳統中行政兼司法體制的影響,農民在碰到糾紛時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而不是找法院,這不僅使司法獨立的實現困難重重,也使司法的終極權威性大打折扣。農民不相信法院,無意訴諸法律,卻對用行政手段解決糾紛充滿憧憬。而農村的行政執法情況又如何呢?部分基層執法人員素質低下,農村執法監督機制不健全,農村中以權代法、以勢亂法、執法違法的現象還普遍存在。鄉村執法者的這些形象和執法行為必然削弱法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使人們不再相信、尊重和遵守法律。
第三,農村普法工作較為薄弱。農民法律意識淡薄與政府的法制宣傳教育有著直接關系。雖然已實施了四個五年普法計劃,但總的來講,我國普法宣傳工作收效甚微。特別是農村,政府的普法投入不足,未能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普法宣傳,只是簡單地發放普法法律法規選編,普法流于形式,方式方法較為單一。法制宣傳中較注重法律義務、法律責任的灌輸,忽視人們對法律權利的認識,注重實體法,而不重視體現法律正義的程序法等等,這勢必使農民對法律產生厭倦的心理,影響其法律意識的提高。
第四,當地居民能用到的法律途徑很少,當地居民的遇到問題時,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能夠找那些途徑以獲得幫助,他們(他別是年齡較大的人)遇到問題解決不了的話只能想到向政府求助。
三、解決方案
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農民思想觀念或多或少發生了一些改變,但這遠遠不足。要想把我國建設成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法治國家必須轉變農民的思想,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讓他們做一個現代農民。小組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第一,積極探索農村普法教育新模式是關鍵我國目前的普法教育,是指政府采用多種形式進行全社會的法律宣傳教育,目的在于讓全體社會成員獲得法律知識,培養法律情感,確立法律信仰,這種自上而下的普法教育模式在農村地區所取得成效低于預期值。因此,首先要從發展的視角搞清楚現階段農民對法律的需求,這樣才能避免形式主義普法,提高農民學習法律的熱情和自主性,同時要加大投入,突破陳舊的普法方式,搞好法律援助,將普法的重點放到現代法治理念和民主思想的教育宣傳上來,提高農民對法律的深層認識。一方面要結合農民群眾文化素質較低、認知能力有限的實際情況,在法制教育中改變單一的說教方式,采取多種形式和方法,如采取以案說法、在農貿集市設立法律咨詢點以及法制文藝演出等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使農民群眾在寓教于樂中增強法制觀念,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法律意識。這樣才不至于使送法下鄉變成簡單的送書下鄉。另一方面,要多渠道開展法制宣傳教育。要充分利用宣傳欄、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覆蓋面廣、滲透力強、傳播速度快的優勢,進行農村普法工作。
第二,加強法制建設進程。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要使農民都進行有效的社會參與提高他們的法律思維必須有完善規范的法律體系。政府應對村委會工作制度進行法制改革,保證村委會有效快速的進行基層工作,使更多的農民參與進來,管理自己的事務。
此外,對于農村留守的老人孩子應采取一些針對的方式。
對提高老人法律意識來說,一是開展全面性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宣傳,宣傳通過法制宣傳櫥窗,黑板報、法律咨詢等為老年人開展法律服務,幫助老人排疑解難;二是為特殊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工作人員對有殘疾或行下不便的老人進行了一次走訪,能及時滿足老年人法律方面的需求;三是為老年人發放《法律服務手冊》及工作人員聯系卡,通過此項工作來滿足老年人基本的法律需求,將有援助需求進便于及時聯系;四是開展老年人法律援助專題咨詢活動。開展法律援助現場咨詢活動,回答了老年人關心的老年婚姻、遺產繼承、贍養糾紛、分家析產、拆遷安置及遺囑效力等方面的法律問題,消除了老年人心中心疑惑。
而對于提高兒童來法律意識來說,一是逐步將法制教育納入教學大綱,納入教學計劃,真正做到計劃、教材、課時、師資四落實,同時,堅持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組織生動活潑、寓教于樂的法制實踐活動;二是確保課時到位。中小學要充分發揮品德課、初中思想品德課和高中思想政治課在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時,要在相關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法制教育內容;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法制教育宣傳及相關的主題教育活動。中小學法制教育課時,可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結合實際情況做出安排,有條件的地方要開設法制教育專門課程;三是提高法制課教師的授課水平。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法制課教師進行法律知識的培訓。可采取脫產進修、短期培訓、專家輔導、以會代訓等方式進行。四五普法期間,力爭將所有中小學法制課老師輪訓一遍。有條件的中學要引進法律專業的畢業生充實師資隊伍。同時,也要重視整個教師隊伍的普法教育,使廣大教師在學法、守法、用法等各個方面都能為人師表。
法律意識調查報告11
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是指人們對于法律和有關法律現象的觀點和情感、態度的總稱。法律意識作為國家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對國家的法制建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 大學生法律意識如何直接關系到未來國家法制建設的進程。為此我們對在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狀況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法律知識的來源及法律知識重要性的認識、主動應用法律知識的能力、守法與護法意識、法制觀及對法律的信任度、基本法律知識的了解與掌握。計25道題。該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0份,回收30份。
(一) 法律知識來源及法律知識重要性的認識。
42.1%的學生的法律知識主要來源于課堂,47.3%的學生法律知識來源于電視、電臺和報紙,受家庭影響及其他來源的占10.6%。說明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來源廣泛,但課堂與其他傳播媒介占據主要部分。當問及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時,只有20%的同學認為法律“非常重要,我有麻煩首先想到法律途徑解決,沒有法律我就沒有辦法生活”,63.3%的同學認為“法律比較重要,我有時會嘗試使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權益”,另外16.6%的同學認為法律不太重要或者根本沒作用。約1/2的學生認為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強弱受學校的影響最大,約1/3的學生認為社會是影響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最大因素,家庭及個人因素只占20%。從中可以看出,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同學對法律的認識僅限于理論層面,還沒有滲透到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學校組織的一些宣傳活動或講座只有43.3%的同學覺得能學到一些東西,剩余56.7%的同學覺得太形式化,不愿去浪費時間,或者沒有參加過。
(二) 主動應用法律知識的能力。
在實際生活中,有意識的應用法律知識的學生比例仍然不高,問卷中,試過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同學只有10%,90%的同學選擇暫時沒試過。參加勤工儉學或兼職時,有意向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的只占70%,仍有30%的學生完全沒有這個意識。買了某種價值不菲的商品但后來現被騙后只有46.7%的同學會利用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40%的同學選擇直接到商店找負責人賠償,6.7%的同學選擇把商品扔了,當買個教訓,6.6%的同學選擇“到處跟別人說這個商品是假的,叫人不要買。”這說明學生的維權意識普遍不強。但可喜的是,當問到“當你真正處于一件法律案件中”有83.3%的同學認為自身法律意識不夠,但懂得咨詢專業人士,16.7%的同學則認為自身的法律知識足夠,而且懂得咨詢專業人士。法律本身是一門學理性極強的學科,不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礎理論,就難以用理論解決現實存在的法律問題。
(三) 守法、護法意識。
由于傳統法律意識的思維慣性,以及教育與宣傳輿論的局限,大多數學生的法律意識處于一種被動的守法狀態,雖然有較高的守法意識,但自覺性仍有待提高。對于一些輕微的違法違規行為,有40%的同學堅決不做,56.7%的.同學選擇會視情況而定,還有3.3%的同學則不介意,跟大眾一起做。對于一些來路不明的自行車63.3%的同學認為自己不會去買,36.7%的同學則會買,因為很喜歡。
(四) 法制觀及對法律的信任度。
當問及“一次你的一個親密無間的朋友,向你借600元生活費,答應三個月之后還,你會要求他(她)寫借條給你嗎?”時,46.7%的同學認為不用寫,30%的同學認為寫不寫都無所謂,只有23.3%的同學認為應當寫。大多數同學的法律意識還停留在法律心理階段,只是基于自身日常生活對法律現象的一種表面的、直觀的感性認識,遠沒有形成高水平的法律思想體系。“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對國家有貢獻的人與普通人一樣犯了罪,應當公平對待。該選項得到了96.7%的支持率,說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觀念已經深入民心。守法是公民的基本義務,任何人犯了罪都應該受到應有的懲罰。另外,結果顯示,所有被調查同學都希望能不斷提高自身法律意識。這說明同學對法律意識在現代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清醒的認識,希望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
(五) 基本法律知識的了解與掌握。
在調查問卷中,我們設計了10道具有固定答案的題目考查同學對法律知識的了解程度。各題答對率如下:
9、你知道《勞動法》里面規定試用期最長是多久嗎?30%
11、父債子還,是否正確?76.7%
14、你知道全國法制宣傳日是哪一天嗎?67.7%
16、王某有三個兒子,王某在病死之前當某個兒子的面做了口頭遺囑,這種遺囑是否有效?43.3%
17、劉某現在17周歲,父母雙亡,主要靠自己打工維持生計,則劉某屬于?26.7%
18、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完全辨別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按照民法規定稱為?66.7%
19、刑法規定應負刑事責任最低法定年齡是10%
20、甲某和其12歲兒子共同搶劫,其子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40%
21、投毒,當被害人服毒后尚未死亡之前,犯罪悔悟,并積極采取措施進行搶救,但搶救措施未生效,被害人死亡,這種行為屬于。60%
22.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仍放任這種結果發生是。33.3%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是明顯欠缺的。在嚴峻的就業形勢的壓力下,大多數同學會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專業科目的學習上,從而忽略了對法律知識的學習。有研究表明,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明顯增多,占社會刑事犯罪的比例持續上升。其原因之一就是不懂法,不知法。沒有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沒有法律意識,那么,即使是當自己的正當權益被侵害時,也不懂如何通過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問卷調查的基本結論是: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仍亟待增強。
提高大學生法律素質修養,提升法律思維水平,不僅是我們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我們不僅要學習法律知識,掌握學習方法,參與法律實踐,培養社會主義法律思維方式,而且要樹立法律信仰,宣傳法律知識,敢于同違法犯罪行為做斗爭,自覺維護社會主義的法律權威。
另外,在學習法律知識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培養:
①法律至上意識。美國法學家伯爾曼說過“在法治社會中,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他形同虛設。“信仰法律,崇尚法律是人們對法律的一種尊重。法律的權威不僅來源于其強制性,更源于人們對法律的尊重、信賴和崇尚。
②公民意識。培養公民意識就是培養樹立人人平等的法治觀念,權利與義務辯證統一的觀念,民主與法制辯證統一的觀念。從而正確認識自己與國家的關系,與人民的關系,以主人翁的態度正確對待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
③主體意識。市場經濟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主體經濟,只有作為生產者和經營者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成為真正主體是,才會有競爭,有效益,有資源優化的配置。也才會有市場經濟本身。因此培養自身的主體意識,充分認識到自己的獨立的主體地位,要在競爭中求生存和發展,這樣才能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
④守法意識。樹立正確的守法觀念,自覺守法,用法,護法。
⑤法律保護意識。既要學會將自己的權利法律化。比如為自己的發明申請專利保護等,又要認識法律不僅是懲處犯罪的工具,更是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有效武器,在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要敢于并善于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
法律意識調查報告12
現今社會城市居民法律觀點偏差,法制觀念淡薄。居民的法律知識水平不高 。作為現代人,應當具備法律素養,這成為現代市民特別是青年大學生立足社會的基本條件。然而,實踐中源源不斷的各類大學生犯罪現象,頻頻向我們告示:一年一度的“法制教育”課并未讓學生們真正懂法,傳統的法制教育模式走到了非改不可的盡頭。當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水平還很低,違法犯罪的大學生多數法律知識貧乏,法制觀念淡薄,他們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近年來一升再升的大學生犯罪數據,頻頻向我們告示:校園并不平靜,大學生們的法律素養還十分貧瘠法律知識是法律意識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衡量法律意識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依據。人們的法律意識水平的高低與其文化程度成正比。雖然我國高法律知識是法律意識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衡量法律意法律知識是法律意識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衡量法律意識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依據。人們的法律意識水平的高低與其文化程度成正比。
對此,我對我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1、調查的基本方法
對于此類調查題目,我采用了問卷調查的方式。首先,篩選題目,再分發給各個當地大學校園的同學,再選擇10名同學完成問卷調查,最后再根據同學們的問卷結果作出相應的結論。
調查問卷如下:
1、你認為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的用處?
a、非常有用45.11% b、一般35.71% c、基本沒用6.02% d、法律不如權力有用11.65%
2、你生活中的法律知識是從什么地方來的?
a、電視上48.12% b、報紙上16.54% c、學校的課本上35.34% d、家庭的影響4.51% e、其他13.91%
3、你認為你在生活中平均每學期遇到法律問題的頻率為:
a、20次以上5.26% b、20次?10次6.39% c、10次?5次21.8% d、5次以下50.75% e、0次16.17%
4、當你的權益受到侵害時,你首先想到的是?
a、拿起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50% b、用武力解決6.02% c、通過關系解決.15.79% d、感覺很委屈但是認為也是沒辦法的事16.17% e、根本沒有在意過9.40%
8、當今雖然是法制社會,也存在著家庭暴力、婚姻財產糾紛等很多問題,你認為:a、清官難斷家務事74.05% b、清官易斷家務事25.95%
(1)、如果你選擇了a,那么你認為是什么原因?
a、法律法規不健全30.70% b、群眾的法制意識不強29.57% c、法官的職業素質不夠高4.01% d、法律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35.21%
(2)、如果你選擇了b,那么你認為是什么原因?
a、法律法規健全52.6% b、多年的普法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效9.40% c、法官能夠正確地把握“一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15.41% d、一切問題在法律面前都能夠得到解決3.38%
10、假如你在公交車上遇到騷擾時,你會如何去做?
a、出聲制止,維護自己的權益49.25% b、用適當的方法讓他得到懲罰28.95% c、瞪他一眼,然后換個地方或下車20.31% d、默默的離開,不敢出聲。3.38%
16、你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識嗎?
a、希望92.11% b、不希望7.89%
17、你希望法律基礎課要如何上?
a、盡可能介紹能解決社會生活的法律法規33.08% b、從案例中說明相關法律理論,類似于《今日說法》61.65% c、按照教材的內容和順序進行教學5.26% d、最好取消這門課,與日常學習生活無關4.14% e、我覺得這樣比較好;
2、導致調查結果的原因
可見他們還是很關心身邊的人和事的,一些法律常識大部分同學還是知道的,由于問卷設計的不夠合理,可能誤導了同學們的思想,讓數據不夠真實,此次調查的結果說明,同學們的.法律意識比較弱,知識也比較缺乏,從數據上看,同學們都沒有太在意生活中的法律問題,也許他們覺得,在生活中遇到麻煩是必然的,并不是法律問題,也有可能受家庭、社會等各種因素影響,讓他們認為權利比法律有用。
此次調查可以看出當前我國大學生大都重視專業課,而對法律基礎課不予以重視,只是臨到考試的時候突擊,應付了事,大多數學生重學分,輕實效,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大學生不可能有扎實的法律基
礎知識。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通過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使他們把提高法律意識從自在的行為變為自覺的行為,從而意識到法律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并把法律當成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法律意識是一種較為寬泛的社會意識表現形式,對于大學生來講,法律意識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和對實際法律問題的觀點、態度與解決方法,簡單得說,就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法律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是對每一個大學生素質修養的必備要求,是能夠懂法運用法律的前提;對實際案例的解決是法律意識高低的具體表現,具有直觀性。
3、對大學生如何提高法律意識的意見
根據此次調查,我們應該看到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教育,加強綜合管理,高等院校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要從根本上抓起,就具體到高等院校對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高度重視及各種有關法律方面的宣傳。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意識教育應著重以下2個方面:
1。高校應營造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意識教育的學校環境。
2。高校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來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3。鼓勵大學生觀看有關法律知識方面的書籍或電視節目,能盡量做到普法、懂法,認識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意義。
法律意識調查報告13
一.調查背景及意義:
了解并提升公民法律意識的意義在于:只有當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達到一定程度,具備了相應的法律素質,才能夠形成整個社會的法治思維。公民認同法律權威,主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是實現法治社會的必不可少的前提要件。
二.調查地點、時間、方式和對象:
調查地點:宣威市市政府對面
調查時間:20xx年2月13日
調查方式:在指定地點設定答卷點,行人觀看完展板后可自愿到答卷點答卷,問卷共有50份。
調查對象:宣威市市民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通過對宣威市市民法律意識狀況調查結果的研究,發現該市市民的法律意識正在逐步的提升,但是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下面就所調研的結果具體總結分析一下。
1.市民法律意識明顯提升。隨著政府堅持不懈地開展普法工作以及媒體對案說法的報道越來越多,市民的法律意識特別是維權意識迅速覺醒。調查表明:在被調查的人群中,有一類市民是比較精通法律,善于使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的,這類市民占被調查對象的15.6%的;一類市民則具備了最基本的法律意識,有一定的法律常識,這類市民占被調查對象的67.3%;只有17.1%的市民則還處于法盲狀態。說明絕大多數市民的法律素質已達到中等水平,法盲的比例正在日趨減少。
市民的權利意識有所覺醒:一是市民對保護公民權利的法律認知度有所提高,39.4%的市民已經意識到法律的首要作用是保護公民權利,12.6%的公民認為法律的作用是規定公民的義務。二是近七成的市民以維權作為學習法律知識最主要的目的。三是市民對公民權利的認知和與自己利益相關的具體法律法規的認知情況相對較好。如懂得在購物時索要發票加班時索要加班報酬等等。令人欣慰的是72.6%的市民對新出臺的相關法律已經有所掌握和了解,
也反映了市民權利意識的覺醒和提高。對一些基本法制觀念市民能作出正確判斷。市民不贊同“人情大于國法”、“權力大于國法”。例如, 20xx年底,宣威市行政復議辦公室共收到行政復議申請152件。行政復議案件,其實反映出市民勇于質疑政府違法行為,勇于依法維權以及對法律權威的認可。
當權益受到侵害時,市民傾向于通過法律途徑保護自身權益。69.5%的市民在購物受騙時會選擇通過法律手段解決問題。79%的市民在受到商場保安人員無理搜查隨身攜帶的物品時,會選擇合法途徑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可以看出,多數市民已經具備了運用法律途徑解決生活中常見問題的意識。比如,宣威市老十字街街邊居民房被拆遷后,居民未能領到滿意的補貼款,群眾曾集體進京上訪,而問題最終圓滿的解決是通過法律途徑,這些拆遷戶通過申請仲裁的方式最終解決了糾紛,他們依據仲裁裁決書領到了住房補償款。
2.市民的法律基礎知識相對薄弱。此次調查顯示,雖然市民的法律素質總體較好,但是呈現“意識先行,基礎薄弱”的勢態。由此可見,法律基礎知識是市民法律素質中的薄弱環節,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市民法律素質的提高。
比如市民對憲法的理解還存在誤區,對于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有哪些,知之甚少,甚至對于其中最基本的人權都不太了解。僅35.8%的人知道平等權是其基本憲法權利,僅44.8%的人知道人身自由權利是憲法權利,人權意識淡薄程度讓人無法忽視。對于我國公民的基本義務有哪些認識也很模糊,比如僅29%的人認識到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其他涉及到我國法律制度、法律監督機制等基礎法律知識的認識上,大部分人并不清楚。懂法成為市民法律遵守和運用的攔路虎,法律認知不足很大程度地影響到法律遵守。
調查同時反映出來,雖然市民表現出強烈的維權意識,但只有少數市民有過運用法律的經歷,絕大多數市民不是沒有遇到需要法律解決的問題,而是感到“費時費力、成本太高,不劃算”。
3.不同群體法律素質表現出一定的差異。領導干部、公務員、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大學生,其法律素質較高;社區居民則次之;其次是青少年、農民、流動人口,其法律素質相對較低,其中流動人口的法律素質堪憂。總體來講,學歷越高法律素質水平也相對較高。這種趨勢在法律認知方面體現的最為明顯,特別是權利義務對等的意識明顯較強。
四.相關意見:
要解決當前普法工作中面臨的.問題,我們應著重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1.大力開展法律基礎知識教育,加強重點對象普法。比如針對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尤其民營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要利用企業職校、培訓講座等形式有計劃、分步驟地學習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法規、企業管理知識,提高其依法生產、依法經營管理、依法納稅和依法參與市場競爭的水平和能力。青少年學法應與德育工作相結合,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培育公民契約自由、公平競爭、誠實信用意識,促進市場經濟依法規范運行。針對企業員工,廣泛宣傳安全生產、勞動和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等方面的法律法規。針對廣大市民,廣泛傳與城鎮房屋拆遷、農村土地征用、承包和流轉以及國企改制等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宣傳與新農村建設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
2.不斷提高政府立法質量,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從20xx年5月起,市政府法制辦就著手對宣威市現行的涉及35個部門的203件規章進行清理。同時,在媒體上公布了宣威市人民政府現行有效的132件規章目錄。使法律法規更加有效地規范和制約現代社會生活的運轉。
科學制定立法計劃,合理安排立法項目,特別要突出振興宣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宣威的內容。法規規章草案的起草單位要立足全局,努力克服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確保立法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要改變立法工作方法,完善政府立法的聽證、專家論證、公眾參與、新聞發布會等制度,使政府立法充分體現人民群眾的利益。
3.創新普法宣傳教育形式,加大宣傳力度。注意挖掘和發揮各種媒體的作用,促進法制宣傳教育資源共享。要充分利用普法網、局域網絡等先進科技手段,不斷提高法制宣傳工作的質量和水平。比如在宣威法制機構網頁上開辟復議與應訴專欄,將復議申請書格式、典型案例、相關法律法規等內容進行及時更新,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復議提供便利。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采取法制專題節目、法制類公益廣告、直播法律知識競賽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識,將其作為向公眾傳播法律知識、理念的大眾化和常規化的普法方法,這是最有效、經濟的宣傳方式,也是現代社會高度信息化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是普法模式轉變的重要方面。
法律意識調查報告14
一、實踐背景及意義
隨著中國特色體系的形成,法律文明的重點也將從以普及法律知識為基礎向樹立法治理念、弘揚法治精神和加強公民意識教育轉變。城鄉法制建設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廣泛而深刻的實踐,具有直接參與的特點。
這次我以隆堯縣城及其所轄下的毛爾寨村作為縮影點。通過對隆堯縣城鄉居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狀況的調查,了解現今隆堯縣城鄉居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狀況,通過了解進而加強隆堯縣城鄉居民的居民法律意識,減少法盲。通過這次調查,使得法律知識得到普及,隆堯縣城鄉居民的法律意識也在提高,進而使城鄉居民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對法律保持正確的態度,能夠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以此推動隆堯縣的法制化發展的進程,推動我國法制現代化的進程。
二、問卷分析與總結
本次調查問卷共發放了二百份一共回收了二百份,回收率達到了百分之百。經過此次問卷調查我們發現:雖然城鄉居民的法律素質總體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
1、絕多數居民法律意識薄弱,法律知識匱乏
與以前相比,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法律意識有所提高,但整體而言仍然是很薄弱的。現實生活,相當一部分居民對我國的法律體系了解不夠全面,不習慣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力。當自身權利受到侵害時,居民們不知道如何運用法律來維權,有的人屈從于權威,忍氣吞聲,而有些人“以暴制暴”。在抽樣調查中,設問“在平時的生活中,您是否注意運用法律手段來進行維權”時,回答“經常”的占29.5%,回答“很少”的占.5%,回答“沒有”的占6%。由此可見,城鄉居民很少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映我國城鄉居民法律意識薄弱。在回答“當你的權益受到侵害時,你首先想到的是”時,回答“拿起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占9.5%,回答“用武力解決”的占33%,回答“通過關系解決”的占38%,回答“感覺很屈但是認為也是沒辦法的事”的占19.5%。由此可見,居民很少利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在法制化過程中,人們對法律知識掌握的多少,既影響對自己權益合法的維護,又影響自己對法律的遵守。在調查中,我發現居民的法律知識很匱乏,絕多數居民表示對法律知識,特別是與平時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完全不了解,而且也很少主動去了解法律知識,在“你對我國法律體系了解嗎?”這一個問題中,選擇“非常了解”的占5.5%,選擇“一般般(了解不全面的)”的占67%,證明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完善,法律意識也慢慢地深入到城鄉居民的心里。然而選擇“一點都不了解”的占27.5%。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仍然有些人對我國法律體系一無所知,試問居民法律知識匱乏,對自己享有的基本權利和應履行的義務不明確,怎么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呢。
2、居民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比較單一
隨著國家的.普法力度的增強,借助現代各種傳媒手段,法律知識傳播的途徑越來越多,傳播的范圍越來越廣,相應的居民可以借助多種方式快速便捷地獲取相關的法律知識。但是在我的調查中發現,居民了解法律知識的途徑比較單一化。從“你一般通過哪些方式獲取法律知識?”這一問題的回答中我了解到,通過媒體(電視、報紙雜刊、互聯網)的方式獲取法律知識的比例是71.5%,通過通過閱讀法律的書籍的方式獲取法律知識的比例是9.5%,通過和親朋好友聊天的方式獲取法律知識的比例是11.5%,通過其他方式獲取法律知識的比例是7.5%。從數據上可以看出,媒體已經成了居民了解法律的主要工具,居民通過看電視、報紙雜刊,上網能夠迅速獲取國家的法律動態,但是這也從側面映出當地居民了解法律的途徑呈現單一化。居民獲取法律知識途徑狹窄潛移默化中也影響著居民法律意識的提高和法律知識的豐富。
通過這次調查,我對隆堯縣城鄉居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狀況有了更深的了解,城鄉居民法律意識薄弱,法律知識匱乏,獲得法律知識的途徑單一,這種狀況不利于我國“依法治國”基本國策的實施。為了讓我們的國家變成一個法制化的國家,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首先,應該加強文化教育,提高居民文化程度。在調查中,我發現文化水平低的居民要比文化水平高的居民法律意識弱、法律知識少。其次,加強法律知識的宣傳。在調查中發現,多數居民喜歡通過參加法律宣傳活動來學習法律知識。
這樣也就增加了居民們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也希望司法機構能夠采取更多有效的措施,讓“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理念深入人心,推進我國法制化的進程。
三、實踐感言
通過這次實地的社會實踐,讓我受益匪淺。既加強了我的社會實踐能力,又豐富了我的社會實踐經驗,既培養了我關心社會熱點問題的興趣,又提高了我今后融入社會的能力。同時也要特別的感謝我的同學們,他們助我分析調查問卷的數據。也是通過這次的社會調研,我從中了解到了作為一名通信專業的學生對法律知識的了解還是很少的,法律意識也很淡薄。所以我以后的努力方向就是不僅要學好我的專業知識,還要更多地去了解法律知識,并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通過這次關于我國城鄉居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狀況調研,也讓我深刻認識到提高城鄉居民法律意識以及普及法律知識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但我堅信,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法律之花一定會在廣農村結出累累碩果的。
法律意識調查報告15
摘要:本次調查以“大學生法制意識”為主題,通過調查、分析等方法的運用,
對當代大學生地法制意識進行了分析,了解當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及特點,并對提高大學生法制意識提出了幾點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大學生;法制意識;現狀;對策
隨著“依法治國”方略的深入貫徹,中國正逐步向一個法治國家邁進,在一個國家的法制建設進程中,公民法制觀念的水平是根本性的、決定性的因素。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法制觀念更需加強。為了進一步了解當代大學生法制意識的現狀,進行了一次“大學生法制意識的問卷調查”。
一、 當前大學生法制意識的現狀及分析
為了深入了解大學生的法制意識狀況,我們在浙江農林大學的學生中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了問卷100份,回收95份,有效回收率為95%。對問卷調查進行統計分析后,我們得出如下結果:
(一)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不高,法律知識知曉程度不高。
在調查中,對“你對自己掌握的法制知識程度的評價”的回答中,只有5.3%的學生對自己所掌握的法制知識程度表示滿意,可見當代大學生對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識認識程度普遍不高,法律知識水平也相對較低。在“你知道我國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是以下哪一部法律?”的調查中,仍有15.8%的學生認為我國的根本法不是憲法而是其他法,可見對這一基礎的法律知識還有學生不太了解,雖然大學里我們學過一些法律基礎知識,但大多數學生都只顧及自己專業的學習而缺少對法律知識的關注,我們說知識是觀念的基礎,沒有足夠的法律知識的積累, 就不可能形成法制觀念,已受到較高水平教育的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卻不容樂觀。
(二)法律信仰不高,沒有形成法律習慣
在調查中,被問到“在你所有的經歷中,曾經運用過法律途徑解決糾紛嗎?”只有31.6%的少數有過維權經歷,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缺少踐行法律行為,沒有形成法律習慣。回答“當您權利受到侵害時,你首先想到的是”時,只有26.5%的學生會想到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大部分學生首先想到的是通過關系來解決,但也有10.5%的學生會采用武力或者是忍氣吞聲。可見,大學生缺乏權利觀念,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不能積極主動地利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而是以消極的態度對待法律,更加傾向于通過人際關系來解決問題,這是法律信仰不高的體現,這種靠人際關系的觀念在大學生中普遍盛行,這種扭曲的觀念不利于和諧社會和法治社會的建設,這值得我們反思。有些學生甚至會放棄法律武器,采用武力的手段來討回“公道”,導致了違法犯罪的可能性。
(三)對法律有所關注,關心中國法制,但對法制現狀缺乏信心
對“在你的印象中,法律與你的生活的關系是”的回答中,有47.4%的學生認為關注時事新聞能感覺到法律與生活的關系和21.1%的學生認為時刻關注法律事件,能感到生活處處與發現法相關,可見大學生對法律還是有所關注,但很少的同學從法律事件中關注法律,只是從一些時事新聞中感受法律。被問到“你認為現在我們國家的普法力度夠不夠?”,有68.4%的學生認為我們國家當前普法的力度還不夠,很少有同學認為普法力度這件事表示無所謂,可以看出,法治社
會是大學生的追求,對國家的法制建設還是很關心的。被問到“你認為我國法律不能有效執行的原因是”, 居然有78.9%的學生認為是由于執法機關執法不嚴,以及一些領導與干部不守法。可見大學生現在的法制現狀表示不樂觀,官員不守法的風氣影響到了法律的威嚴和人們對法律的敬畏,官員沒有起到表率作用,使得普通民眾失去了對法律的信心。在“你相信法律途徑能夠真正幫你解決問題嗎”的調查中,有57.9%的學生認為只能解決某些事情,甚至31.6%的學生認為走法律途徑只會使問題進一步惡化,可以看出我們學生對法律缺乏信心,在大學生心中法律不是能很好解決問題的途徑,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法制的現狀, 他們對法律缺乏信心,因而很少有人訴諸于法律,可見,大多數人選擇依靠人際關系解決問題和執法機關自身執法不嚴以及官員不守法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的法制觀念形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對法制現狀缺乏信心。(四)對公檢法等執法機關的印象較負面在“對于法院、檢察院、公安局等執法機關,你的態度是”的調查中,有10.5%的學生不信任,36.8%的學生除非不得已,不跟他們打交道,對公檢法等執法機關的信任度只有52.6%,沒有充分的信任。
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學生對這些執法機關不太了解,對這些部門抱有一種畏懼的心理。在“你認為對法律的執行,哪些監督是有效的”的調查中,認為應該群眾監督有效的多達89.5%,而媒體監督與黨委,政府等領導監督的分別為78.9%和57.9%,只有少數人認為執行機關的自我監督是有效的,可見大學生對執法機關內部機關監督表示不滿意和缺乏信心,更加相信用群眾和媒體來監督這些機關對法律的執行。針對以上的分析,我們知道當前大學生的法制意識并不樂觀,法律意識水平還很低,法制觀念淡薄,他們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更傾向于用人際關系來解決問題同時對法律的關注程度還不夠,同時大學生對法律的信仰引人思考,要探究其多方面的原因。
二、大學生法制意識提高的.對策
(一)健全法律運行機制,加強道德規范建設,創造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法治環境和輿論環境。
大學生思想開放,時代感強,主觀上期望法治,關心國家法制建設,但世界觀還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因此,立法、執法、司法部門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學化,執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覺化;大眾傳播媒體和各種社會力量應利用普法、守法、執法和監督法律實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跡,進行生動的法制宣傳,創造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和輿論環境,對于培養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齊抓共管,著力構建高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大學生法制教育網絡。
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提升他們的法律素養,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而是涉及家庭、社區以及整個社會的各個層面的系統而復雜的教育工程,它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個長遠的規劃。因此,需要全體社會共同關注,需要各個環節緊密配合。首先,作為大學生法制教育主陣地的學校,必須實施依法治校,保證良好的校園生活環境,切實抵制社會不良文化的進入;其次,家長要注重對自己孩子的了解,配合學校教育,并且注重給孩子良好的熏陶;司法機關也應該有重點地與大學定期聯系,加強校內的司法宣傳教育;政府職能部門則應力所能及地為大學排憂解難,要切實采取可行的措施,優化社會大環境以及校園環境。
(三)開展校園法制文化活動,加大普法力度,以適應素質教育對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要求
學校應當積極拓展法學選修課的開設門類和開設范圍,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使學生從理性的層面對整個法治、法律及各部門法的基本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有一個宏觀把握,組織大學生看一些著名案例的錄像,請有關辦案人員或著名法學專家來校開講座;組織學生旁聽法院庭審,親身體驗法院審理各類案件的程序,了解我國的審判制度;組織學生到監獄考察參觀,通過服刑人員現身說法,使學生受到生動且深刻的法制教育;開展“模擬法庭”活動,通過大學生自己模擬法官、律師、檢察官、被告等角色,掌握訴訟程序,震撼心靈,提高守法意識;組織一些有關法學方面的知識競賽,加大普法的力度,從而逐步培養出適應現代素質教育要求的具有較高的法律意識的大學生。
(四)司法機關應該建立法律公信度,提高公民對法律的信仰度
不斷暴露的司法不公問題,司法腐敗現象,領導與干部自身的不守法,使得人民對法律的信任度急劇下降,法律的信任危機越來越嚴重。因而要加強公、檢、法機關的規范化整治,執法機關自身做好表率,加強對腐敗的打擊力度,維護法律的尊嚴,確保司法獨立、司法公正,堅決杜絕“走后門”、“拉關系”等不良風氣,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依法辦事的觀念,增強大學生對法律的信任,從而讓大學生樹立更加正確的世界觀,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而不再是以為的依賴人際關系,建立法律的公信度是法治進程的關鍵一環,有利于普法在大學生中的深入。
結語: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對其個人的成長,中國的法制化進程具有深遠的意義。當代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中國法治社會建設的生力軍,他們的綜合素質特別是法律素質如何,關系到我國法治建設能否順利推進。針對目前大學生普遍缺乏法制意識,對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成為了一個重大的時代課題,而且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不僅需要黨和國家的支持,還需要家庭、學校與社會的通力合作,有效調節社會資源,努力在全社會營造出一個有利于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的良好環境,使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實現良性發展,使青年學子成為一個有理想、負有社會責任感、誠實守信、綜合素質較高、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才能為社會輸送具有較強法律意識的跨世紀人才,才能促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的繁榮與發展,才能實現國富民強的宏偉目標。
【法律意識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法律意識調查報告07-21
關于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范文05-31
大學生法律意識調查報告05-23
經典大學生法律意識調查報告11篇08-02
大學生法律意識調查報告(精選12篇)03-07
關于法律意識的調查問卷報告10-05
大學生法律意識調研報告11-02
對教育調查報告01-06
小學調查報告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