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全縣公益性崗位開發的調研報告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報告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全縣公益性崗位開發的調研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以來,隨著國有集體企業改制,下崗失業人員范圍擴大,“4050”人員就業成為城鄉統籌就業的一大難題。針對這些情況,縣把公益性崗位開發當作解決下崗職工就業主渠道,在全縣機關、事業單位、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及個體戶中開發公益性崗位,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特別是在解決“4050”人員就業方面成效顯著。為此,筆者對公益性崗位開發中的優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了調查。
一、公益性崗位開發有成績,也有潛力
縣是一個林業大縣,森林覆蓋面積達到92.4%。擁有7.4萬人口,其中農業人口6萬人,城鎮人口1.4萬人,目前共有下崗職工263人,占城鎮人口的1.9%;采取公益性崗位開發解決下崗職工132人就業,其中“4050”人員23人,分別占下崗職工總數的51%和11%,還有26人等待就業。在公益性崗位就業的下崗失業人員中,社會管理崗位就業27人,占20%,主要在勞動保障協管員、市場管理、環境管理等崗位;在社區服務崗位就業49人,占37%,主要集中在衛生保潔、環境綠化等崗位;在社區內單位的后勤崗位56人,占43%,主要在機關事業單位、非公有制經濟和個體工商戶的門衛、收發、后勤服務崗位。在以上三大類中,政府采取購買和支持崗位的共92個,占到崗位總數的69.8%,。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把生態旅游強縣、加大旅游投入作為解決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的重大舉措,提出以生態旅游帶動二、三產業發展的號召,為公益性崗位開發和下崗失業人員就業提供了新的廣闊的空間。初步預計,可開發公益性崗位100個,其中,各旅游公司預計可解決崗位70人,主要集中在門衛、保安、停車管理、衛生保潔等方面;城鎮、機關事業單位、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的收發、門衛、老年人服務、群眾娛樂、公用設施維護等方面可開發公益性崗位15個。政府組建中老年人娛樂中心,在交通執勤、衛生督管、汛期監測等方面可開發崗位15個。
二、公益性崗位開發“鏈條”脫節
公益性崗位如同一部機器一樣,僅僅是主軸高速運轉,相關部件不能跟上主軸運轉步伐,就達不到實際效果。在公益性崗位開發過程中,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
1、政府與部門之間脫節。中央、連續兩年將解決農民增收問題以一號文件發出,中央的第一個會議就是就業再就業工作會議,要求進一步加大就業再就業工作力度,提出了就業再就業是以人為本的體現,是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省、市、縣也出臺了相關政策,為就業再就業奠定了政策基礎。但是就業再就業工作是一個龐大的社會工程,不僅僅是勞動部門的事情,勞動部門也無能力全部包攬下來,需要全社會、各級各部門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實現充分就業。可是,政府下屬的機關事業單位對開發公益性崗位重視不夠,認識不足,沒有形成合力。一是機關事業單位針對下崗失業人員素質低下,無技能、無專長,開發崗位后,認為不能為我所用,存在這樣那樣的顧慮,就不予安排工作。甚至個別部門安置了下崗失業人員后,不給下崗失業人員安排工作,卻發給他們50元崗位補貼,而自己卻得到了安置下崗職工的政策補貼資金,將公益性崗位開發當作創造收入的渠道。二是不愿意掏錢為下崗失業人員出資付酬。政策上的補助只是下崗失業人員工資報酬的一部分,大部分資金需要用工單位支付,但是,在開發公益性崗位過程中,有的用工單位以占用自己財政經費為由,拒絕安置下崗失業人員。
2、崗位待遇不能滿足下崗失業人員需求。公益性崗位開發后,一般單位只負擔300元左右的工資待遇,加上公益性崗位補貼50或80元,還達不到企業最低工資指導線400元的標準。成為下崗失業人員不愿在公益性崗位工作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下崗失業人員的養老保險不能接續,工傷、醫療保險不能落實等實際困難不能得到很好落實。
3、崗位安置與就業觀念脫節。在下崗失業人員就業中存在三方面的觀念問題。一是社會對下崗失業人員存在觀念問題。長期以來,社會各界對就業的理解存在歧意,把有穩定職業、穩定收入視為就業,甚至把就業的范圍縮小到僅僅是“吃財政飯”的國家干部,對下崗失業人員的不穩定就業或者無穩定收入的就業視同沒有就業,對下崗失業人員產生歧視,造成下崗失業人員心理壓力。二是下崗失業人員自身觀念問題。特別是下崗職工拿自己原有的工作經歷做資本,在選擇工種時,既要待遇高,又要工作輕松,高不成,低不就,就業平臺難以建立。三是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個體戶的閑置崗位視同公益性崗位開發中,配套了稅收優惠、崗位補貼等相關政策,但是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個體戶在使用下崗職工時,在利益驅動下,存在違背《勞動法》的行為,如延長工作時間,拖欠工資等。
4、崗位開發與主導產業建設脫節。任何一項產業的興起,必將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也會促進更多人員就業。從我縣實際情況來看,主導產業也是公益性崗位開發的突破口,如生態旅游、礦山企業、城鎮建設以及新農村建設等各個方面,在這些產業中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是上上之舉。但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脫節現象。政府在推動主導產業發展中,沒有統一規劃,崗位資源沒有整合。只考慮經濟效益,而忽視了下崗職工就業問題,沒有與投資商、開發商達成共識或提出解決多少下崗職工等問題,造成外地人蜂擁而致,而本地下崗職工卻無業可從。在招商引資項目中,投資企業往往使用與自己關系密切的親朋好友,使用的本地下崗失業人員卻很少,原因是本縣下崗職工生于本鄉本土,難以管理。
三、環環相扣,促進公益崗位開發
1、政府出面,合理整合公益性崗位資源。請求政府出面,協調相關部門,形成公益性崗位開發合力,在部門中形成“下崗失業人員是社會的寶貴財富,不是社會負擔”的認識,用好了下崗失業人員既是財富,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用不好下崗失業人員就是社會的負擔,甚至為經濟建設造成不穩定因素,他們需要各級各部門共同關心和支持,因此,政府要協調相關部門,從部門中將可以吸納下崗職工的崗位騰出來,合理整合,統籌使用,實現下崗失業人員就業與再就業,減少不穩定因素。要齊心協力,共同努力,以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為己任,拋棄“開發公益性崗位是勞動部門的事,與自己無關”的思想。勞動部門有義務為下崗失業人員解決就業問題,但勞動部門無權包攬。
2、部門要密切配合。各級各部門在生態旅游、新農村建設、城鎮建設、招商引資、環境保護、礦產開發等各個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在與投資商、開發商達成協議時,能否將部分崗位讓于本縣下崗失業人員,使下崗失業人員不離土、離鄉也能取得豐厚的收入。
3、加大技能培訓力度。下崗失業人員是就業再就業的弱勢群體,素質低、缺資金、缺技能是他們的共同特征,因此,要在了解下崗失業人員就業意向、報酬要求等基本情況的條件下,有針對性地加大培訓力度,不斷提高下崗失業人員素質和勞動技能,為他們實現就業打好基礎。
4、加大資金投入,合理開發崗位。繼續采取政策鼓勵措施,按照吸納下崗失業人員每人每月補助50元;如吸納下崗失業人員屬“4050”人員的,每人每月補助80元,以此激勵更多的機關事業單位和非公有制經濟及個體戶使用下崗失業人員,在資金許可的情況下,適當增加對下崗失業人員的補助標準,促進城鄉就業。繼續鼓勵下崗失業人員領辦、創辦自己的經濟實體、企業,加大小額擔保貸款發放力度,促進就業和就業崗位開發。同時,進一步拓寬社會保險覆蓋面,使他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傷有所助。
5、強化宣傳,提高認識。要采取多種途徑開展宣傳教育,營造全社會關心下崗失業人員的良好氛圍。一要讓各用人單位認識吸納下崗失業人員的重大意義和好處;二要讓下崗失業人員正視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樹立“憑自己勞動掙錢最光榮,讓別人去說吧”這種理念;三要讓社會各界正確對待下崗失業人員,下崗失業是誰也不愿遇到的,要讓社會各界反向思維,理解和關心下崗失業人員,推動公益性位的有序開發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