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現象問卷調查報告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接觸并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那么一般報告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社會現象問卷調查報告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調查背景
近年來“社會冷漠現象”日趨嚴重。2006年11月20日上午,南京發生的震驚全國的“彭宇案”。南京市鼓樓區法院對“彭宇案”做出了一審判決,裁定彭宇補償原告40%的損失,即45876元,10日內給付。2011年8月27日中午,一輛大巴車在石莊鎮西邊的張黃立交橋上看見了一名騎三輪車的老人被撞倒,司機殷紅彬下車攙扶了老人。不想面對警方的調查,那老人一口咬定是那輛撞倒大巴車撞她的。最后,通過調閱監控錄像,警方發現,正如殷紅彬所述,他不是撞人者,而是下車救人者。2011年9月2日上午,在湖北省武漢市,88歲的李大爺在離家不到100米的菜場門口迎面摔倒了。這期間來往者眾多,但大家僅僅是圍觀,卻無人敢扶他一把,致使他一個半小時后才被送醫院救治,終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2011年10月13日下午,廣東佛山兩歲的王悅(小悅悅)在家附近的巷子里玩耍,一輛面包車和一輛小型貨柜車先后三次從悅悅身上碾過并逃逸。然而18名路人從悅悅身邊經過,同樣是漠然不理,無一施以援手。最后只有一位拾荒者陳阿姨將小悅悅扶起,躺在路邊小悅悅就這樣躺在血泊中七八分鐘,最終搶救無效。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達,中國人越來越患上了“發達社會冷漠癥”。它突出表現為:社會越發達,人的競爭意識越強,法律的自我表現保護意識也越高。一些時候,許多受到幫助的人不太懂得感恩,這也就使得人們幫助他人的熱情減退。當我們去幫助別人時,可能會招來旁人異樣的目光。幫助他人逐漸成為一種“非主流”的行為,使得我們漸漸縮回了那只幫忙的手。還有很多時候,我們的善心恰恰是中了別人惡意的圈套。例如好心借手機給他人,手機卻被盜了;將路邊摔倒的老人扶起卻被誣陷是肇事者,勒索醫療費等等。人們逐漸功利化,在做任何事之前都喜歡思考投入回報比,不再愿意無償地奉獻、自發地幫助別人。如果中國社會30年的經濟騰飛換來的是“發達社會冷漠癥”,這值得每個人去反思。
二、調查目的
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一時出現信息爆炸。一件事,可以在一瞬間,出現在各大網站、各大媒體。而越來越多的媒體報道出了一些曾經看起來很稀奇的事情。就如幾年前的“彭宇案”和去年的“小悅悅事件”等。據相關統計,最近幾年出現了至少十二起攙扶跌倒老人被誣陷事件。是什么讓見義勇為者流血又流淚?人們的正義感真的是日漸降低了嗎?還是媒體的無意炒作引起了人們自身權益的警惕?或者是什么東西改變了我們?為此,本人對廣大學子作了問卷調查,以了解當前大學生對社會出現的冷漠的現象的態度和看法。
三、調查對象
全日制在校大學本科生
四、調查形式
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收集真實的原始數據,結合問卷的題目進行分析,最后根據調查結果分析數據、整理原因及解決方案、撰寫調查報告。
五、調查內容
68%的同學認為當代大學生在意社會公德心,但是有點缺乏社會公德心。而62%的同學認為缺乏社會公德心存在于大多數人身上。由此可看出,大多數在校大學生屬于“隨波逐流”型,跟隨大眾的腳步,在感覺社會公眾缺乏社會責任感的同時依然“我行我素”,沒有提高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超過90%的同學在對待因救陌生人而犧牲的英雄表示非常敬佩,但是自己沒有勇氣這么做。此處充分說明幾乎所有人都對英雄抱著一顆敬畏之心,但是并沒有把他們作為榜樣。這就造成了見義勇為者可能得不到社會上大眾的`認同,自身價值得不到肯定,積極性可能得不到提高,見義勇為的精神則得不到很好的弘揚。
超過一半的人認為大多數人在公交車上會主動讓座,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如果快到站了,就讓座;如果路途較遠,就不讓座。在讓座上,被調查者都認為社會上風氣很好,大多數人能主動讓座。
在看到幫人救火或抓小偷、送車禍受傷者或突發疾病者去醫院、搶救落水者、制止搶劫行兇的歹徒、制止欺辱婦女的流氓、幫助走失的兒童或老人尋找家人、看見有人打算輕生(跳樓、跳河等)現象的時候,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社會上大多數人會選擇報警和呼救。當遇到有人吵架的時候大多數則會選擇盡量不介入、避免麻煩。
這種助人為樂意識和見義勇為的淡薄,不僅反應了個人抱有不惹禍上身的想法,也顯示了見義勇為后續保障制度的缺失。由于見義勇為者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英雄流血又流淚”,這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人民群眾見義勇義的積極性。這也是造成的當今社會頻繁出現見死不救、見危不幫現象,英雄缺失,人們感慨世風日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遇到路邊的乞討者的時候,51%的同學會選擇偶爾路過的時候捐贈一些零錢,以幫助他們;34%的同學不清楚他們是否把行乞作為一種騙取錢物的手段,因此一律不給予幫助。在對于給不給予乞討者資助的問題上,可以說兩方的人數比較相近。這和個人價值觀有關聯。
被調查者遇到朋友幫助陌生人后反被其污蔑陷害后40%的同學選擇以后還會幫助陌生人,畢竟這只是少數人的不良行;而50%的同學會看清楚具體情況后才決定是否幫人。說明接近一半的被調查者仍然選擇毅然幫助他人。
如果媒體對相關社會冷漠行為(如見死不救,見義不為)進行報道,40%的被調查人覺得會引起社會不滿情緒,激起人們助人精神;10%的同學認為這樣會使大眾產生冷漠對待的從眾行為,36%的同學覺得不能怪個人,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有問題。
在面對目前存在“社會冷漠”現象上,被調查者認為主要原因有:28%的人認為輿論監督不夠,輿論導向不正確;38%的人認為是國家相關制度不完善、倡導措施執行不大;49%的同學認為是人們片面追求經濟,忽略了彼此的感情交流;而34%的同學認為是人們生活壓力大,無閑顧及他人或社會;76%的同學認為是個社會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發生變化;46%的人認為是教育的失敗(包括學校的或家庭的);55%的人認為誣陷、訛人的情況時有發生,所以不敢幫助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