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加強農技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對策
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農業科技的進步都離不開農技服務。而農技服務的質量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賴于農技服務體系的健全和完善。我縣的農技服務體系建設雖然有過輝煌的歷史,為推動_x農業科學技術的普及和農村經濟的繁榮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近階段,隨著農村社會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縣的農技服務體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問題,其農業生產服務功能受到了嚴重影響,迫切需要社會各界給予高度關注。為此,我們通過現狀分析,就如何加強我縣農技服務體系建設提出幾點思考。
一、我縣農技服務體系的現狀表現
1、農技服務的組織配置比較健全,但網絡布局存在殘破斷層現象。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我縣的農技服務組織機構不斷健全,縣級有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全縣分片區設立了7個片農技站,各鄉鎮設立了鄉級農技站,村級設置了專職或兼職農科員,村民小組建立了科技示范戶,形成了“三級一戶”金字塔形的農技服務體系。在這一服務體系中,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負責全縣的農業生產服務指導工作,片農技站為縣農技中心的派出機構,具體負責各片區的農業服務工作,各鄉鎮農技站實行縣鄉共管、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具體負責各鄉鎮的農業行政管理及農業生產指導工作。整個體系結構較為緊湊,農技傳遞渠道比較暢通,從而為全縣的農業生產提供了及時有效的服務,為全縣農業技術水平的提升發揮了關鍵作用。
但近幾年來,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縣農技服務體系發生了很大變化,原來維系的網絡結構受到了沖擊。一是縣派農技干部斷源。20xx年,縣農業局根據政事分設、政企分開的政策要求率先啟動了事業單位改革,將原有經營機構全部剝離脫鉤,撤消了原有的片農技站,取消了對各鄉鎮農技站農技干部的派遣,全局事業干部進行了重新定編,由原來的272人縮減至79人。二是鄉村農科員斷檔。20xx年,全縣啟動鄉鎮農技站改革,因種種原因使得鄉鎮農科員定編工作難以及時到位,導致基層農科員轉崗流失。到目前為止,全縣有9個站已完成改革任務,但仍有11個鄉鎮農技站有名無實。與此同時,全縣村組一級原有的兼職或專職農科員也因缺乏有效組織而使其農業服務職能逐步喪失,致使鄉村農技網絡出現斷層現象,整個農技服務體系的服務功能受到嚴重削弱。
2、農技服務機構運轉比較正常,但業務功能存在缺失錯位現象。自1984年成立縣農技推廣中心以來,全縣農業服務資源得到了有效整合,“三級一戶”農業生產服務機制運轉良好,各項農業服務工作有序開展,一些農業先進實用技術得到了有效擴散,同時,各種農業信息渠道也非常暢通,從而有力地促進了全縣農業生產的穩步發展。但從農技推廣業務范疇來看,隨著農資經營行為的滲透,許多農技站的服務方向出現了偏差,甚至出現了錯位,主要表現為兩重兩輕:重經營服務輕技術服務;重栽培產品的推廣輕綜合配套技術的推廣。相當一部分農技人員把主要精力放在經營服務上,鄉鎮農技站原有的“三情”(蟲情、病情、苗情)調查、農業試驗、農技指導等服務工作逐漸淡化,許多農業行政管理工作諸如:農田質量管理、農業環境監測、農資經營協管、農業事故調查等鄉鎮各站也均未得到有序開展。在某種意義說,農技站變成了經營性質單位,其本身的業務功能受到了嚴重干擾。
3、農業服務的隊伍建設比較穩定,但人員結構存在偏差失衡現象。我縣的農技服務隊伍分為兩大塊,一塊是農業局干部職工,屬國家事業單位干部職工,改革后共有79人;一塊是鄉鎮農技站農技員,主要由集體轉招職工組成,共有在職職工98人。全縣農技服務隊伍整體比較穩定,但農技人員結構明顯失衡。一是年齡結構失衡,全縣177個農技人員中,30歲以下11人,30-40歲40人,40-50歲77人,50歲以上49人,已明顯呈現后繼無人現象;二是專業結構失衡。全縣農業類專業技術人員104人,僅占整個服務隊伍的58%,其中鄉鎮農技人員中農業類專業技術人員比例僅為35%;三是文化結構失衡。全縣鄉鎮農技人員中,沒有高級職稱技術人員,具有初、中級技術人員的比例也僅為56%。四是人員分布失衡。具有中高級技術職稱的人員幾乎都集中在縣級農技服務機構,鄉鎮很少;并且鄉鎮之間也不平衡,在邊遠地區、貧困鄉的農技人員明顯偏少,而在中心鎮區、環境好的鄉鎮農技人員明顯要多。
二、背景原因分析
1、保障機制約,服務性質難分清。縣鄉農技服務機構屬于農業公益性服務單位,其基本工作經費需要得到縣鄉財政的充分保障。但目前縣財政每年拔付的農業事業經費非常有限,缺口較大。尤其是在鄉鎮一級,各農技站所需經費一直以自身創收為主,通過農資經營等方式來獲取所需的工作經費。在農資市場放開后,鄉村農資經銷店驟增,鄉鎮農技站的農資經營狀況每日愈下,經營收入顯著降低,農技人員的工資等基本待遇難以保證,加上市縣鄉三級財政按規定撥付的1200元每人每年工作經費,也因財力有限,縣鄉兩級都未完全到位,從而導致鄉鎮農技站工作經費十分緊缺。在此情況下,各農技站被迫丟棄服務工作,全力從事農資經營以增加創收。很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農技服務功能,改變了服務性質。
2、基礎條件差,服務質量難保證。鄉鎮農技站一直依靠經營維持正常開支,經營狀況較好時還需向所在地政府上交管理費,因此,多年來,多數鄉鎮農技站一直沒有積累,自身的工作條件沒有得到改善,導致其基礎條件一直較差。一是沒有自己的辦公生活場所。全縣20個鄉鎮農技站基本都是租借鄉鎮政府的房子辦公、住宿,職工工作生活均有不便,也嚴重影響了農技人員扎根基層的信心;二是缺乏基本的辦公設備。20個鄉鎮農技站均沒有培訓教學所需的教學設備、培訓場地,沒有必需的檢驗檢測儀器及基本試驗分析工具,沒有固定的試驗示范場所和基地,從而使其基本的科教培訓、試驗推廣等職能受到影響,服務質量難以保證。
3、歷史包袱重,體制改革難到位。根據縣政府審定的農業局改革方案,農業局需置換身份195人,共需置換補償經費182萬元。幾年來,通過變賣部分資產等方式多方籌措,農業局已有131人辦理了身份置換手續,領取了補償金120萬元,但仍有64人因種種原因未能解除勞動合同,還需62萬元補償金沒有著落,成為了農業局一大歷史包袱。在鄉鎮農技站的改革過程中,改革進程同樣步履緩慢,至目前為止,全縣僅有石羊塘等9個鄉鎮農技站完成了改革。改革難到位,一是因為人員包袱重,全縣20個鄉
鎮共有農技人員98人,其中最多的一個站有5人,身份置換費用較大。二是經費來源少。一方面農技站自有經費十分有限,另一方面縣鄉財政也無力提供農技員改革所需經費,導致改革經費十分缺乏。三是歷史債務重。據統計,全縣有16個農技站負債,負債總額多達380多萬元,其中最多的一個站達35萬元。四是養老保險欠賬多。到改革前的20xx年6月,全縣鄉鎮農技站人員共欠養老保險金93萬元,人平欠繳9394元,其中最多的站欠6萬元。這些歷史遺留的問題和矛盾,無疑給鄉鎮農技站改革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
三、對策探討
1、制定規劃,明確農業服務建設方向。要嚴格按照《農業法》、《農技推廣法》的要求,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的相關政策,把農技服務體系建設納入法制化健康發展軌道。要根據我縣農技服務體系的現狀,制定切合實際的規劃。一是要充分明確縣級農技服務機構的科學設置,要在縣設農技推廣中心的基礎上根據優勢農產品的生產規劃來設立相應的專業站室;二是要充分明確基層農技服務結構的具體設置。應根據一鄉一站的原則設置鄉鎮農技站,同時應根據我縣農業區域特色發展情況設置若干個區域特色農業服務站。三是要充分明確農技服務機構的公益性職能。根據國務院[20xx]30號文件《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的要求,基層農技服務機構承擔的公益性職能是:關鍵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農作物病蟲害的監測、預報、防治和處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和強制性檢驗、農業資源、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投入品使用監測,農業信息和培訓教育服務等,根據職能合理設置內部機構,并充分明確機構職責,從而使農技服務機構都有明確的服務方向。
2、穩定隊伍,提高農業服務整體水平。一是要根據國務院[20xx]30號《意見》的要求,要盡快完善全縣的農技服務機構,形成頭輕(縣一級)、腰硬(鄉鎮級)、腿粗(村一級)、腳大(科技示范戶)的寶塔型服務體系。目前,縣一級經過改革,基本達到了機構精簡、人員精練的目的,其服務功能進一步齊全、服務質量進一步提高。而現在關鍵是要充實鄉鎮一級,要盡快完善鄉鎮農技站的改革,將經營性職能徹底分離出去,并從鄉鎮原有農技人員及縣級分流農技人員中擇優選聘一批綜合素質高、專業技術精的人員充實到鄉鎮農技隊伍中,使鄉鎮級農技人員數量達到全縣農技人員總量60%以上;要強化村一級的農技服務體系建設,要通過培養村級農科員、農業大戶、科技示范戶等方式構建村級農技服務網絡,廣泛開展村一級的生產性技術指導服務。二是要加大對農技人員的培訓力度。要有計劃地、系統地組織基層農技人員接受培訓,切實提高科技素質,增強其引領農民走科技興農之路的能力。三是要逐步提高農技人員的工作待遇。在充分保障農技人員基本待遇的基礎上,職稱評審要優先向基層傾斜,對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且具備一定組織領導能力的農技人員要提拔重用,提高其政治待遇。
3、完善政策,激發農業服務功能活力。一是要保障農技服務機構的工作經費來源。縣鄉兩級應將農技服務機構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足額及時撥付,并保證合理幅度的年度遞增。二是要嚴格按照《農業法》、《農技推廣法》的要求,確立基層農技服務隊伍的法律地位,確保縣鄉各級農技服務機構的長期性和穩定性,加強基層農技服務機構的基礎建設,使其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讓其發揮在農業服務上的職能作用。三是要建立農技推廣激勵機制。對在農技推廣工作中有突出貢獻的單位或個人進行獎勵,鼓勵農技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創新工作思路、探索推廣新模式、嘗試農業新技術,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尋找新途徑。四是要創新人員管理制度。要改革用人機制,實行聘用制度,采取公開招聘、競聘上崗、擇優聘用的方式,選拔有真才實學的農技人員不斷充實壯大農技推廣隊伍,以激發活力,增強后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