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精選15篇)
在人們素養不斷提高的今天,接觸并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內容的完整。寫起報告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1
近年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大量農村男性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數量不斷增多,為了進一步了解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的相關問題,提高對這一弱勢群體的關注,探索有效解決留守婦女兒童問題的新途徑、新方法,逐步建立健全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營造共同關愛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的社會氛圍,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優化留守婦女的生存發展環境及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環境。__區婦聯深入筆架山鄉、新市渡鎮、會龍山街道、牌口鄉、__橋鎮等單位,通過發放情況統計表、召開座談會、個別走訪等形式,對這幾個鄉鎮街道的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的現狀及如何建立關愛服務體系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現狀匯報如下:
__區位于__偏北,總面積1278平方公里,轄12個鄉鎮、5個街道和__工業園,總人口85.77萬,其中女性40.2萬人,占46.87%。全區現有17個鄉鎮(街道、工業園)
目前,我區共有人口85.77萬人,婦女40.2萬人,占總人口的48.84%,其中留守農村婦女31320人,留守婦女占婦女總數的7.8%;0-18歲兒童共159178人,其中留守兒童5648人,占兒童總數的3.5%。
1、從年齡特征看,以中青年婦女為主。
2、從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水平為主。留守婦女大多文化偏低,小學文化程度1970人,17.4%;初、高中文化程度8965人,占79.2%;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只有385人,約占3.3%。
3、從分布地域看,主要集中在經濟欠發達的村。如__橋鎮共28個村,__寺村,留守婦女為1326人,占全鎮留守婦女人數的11.8%;沛林村1405人,占12.4%.
4、從所從事的生產活動看,以低技術含量勞動為主。從抽樣調查的結果看,留守婦女從事種植業約占47%,就近打工占36%,從事養殖業、加工業、營銷業等,只占15%。
5、從留守原因上看,以照顧老人孩子為主。調查顯示,養育孩子、陪孩子讀書、在家照顧老人的8716人,占77%;以農業生產為家庭經濟主要來源1132人,占10%;因城里找不到合適工作、生活費用太高等1472人,占12.9%。
1、從留守類型看,父母雙方在外務工的留守兒童為710人,占26.8%;父母單方在外務工的有1935人,占73.1%,其中父親外出務工1817人,占68.6%,母親外出務工105人,占4%。留守兒童中,學齡前兒童為1067人,占40.3%;小學階段兒童1088人,占41.1%。
2、從監護方式看,單親監護1906人,占72%;祖輩監護728人,占27.5%;其他人監護14人,占0.5%,均有監護人。
3、從家庭收入看,大多在農村人均收入水平線下。抽樣調查的結果看,66%的留守兒童家庭年人均收入在6000元以下。
1、受教育程度和增收致富能力相對較低。 調查中顯示,47%的留守婦女以自家承包地從事種植業為主,家庭中男勞力外出后,很多婦女不懂機械操作技術,使農業生產呈現出簡單生產的特征,依靠科技致富的比例偏低。三分之一留守婦女的家庭經濟狀況處在我鎮農村平均線以下。
2、勞動強度大,家庭負擔較重。被調查的留守婦女中,50.42%認為當前面臨的第一大問題是勞動強度大。調查中,留守婦女家庭贍養的老人在2-3位的為6893戶,占60.9%,家庭贍養老人在4位及以上的3702戶,占32.7%。扶養孩子1位的10052戶,占88.8%,2-3位及以上的815戶,占7.2%。據統計,有30%以上留守婦女的丈夫每年回家探親一次,有15.6%的每2年回家探親一次,有1%留守婦女的丈夫3年以上才回家探親1次。留守婦女既要承擔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又要料理家務,還要照顧年邁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每天用于家務勞動、子女教育、照顧老人的時間平均為5小時,承擔家務勞動強度較大,負擔較重,使留守婦女的身體健康受到較大影響。
3、人身財產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維權意識差。一方面,農村個別無業男性好逸惡勞,把目光盯在留守婦女身上,用不健康的語言和動作對其進行騷擾;另一方面,部分犯罪分子利用留守婦女丈夫外出打工的空子,趁機盜竊其家庭財產。而多數留守婦女因教育程度、封建傳統觀念等原因,維權意識和能力較差。
4、素質提升機會和精神文化活動匱乏,造成留守婦女兒童教育、生活質量不高等多重問題。留守婦女大多年齡在30-50歲,文化水平低,沒有一技之長,經濟上不寬松,家務勞動時間長,無暇參加各類培訓。閑暇時節,最多的娛樂便是串門聊天、看電視,文化生活相對比較匱乏。由于文化程度低,在子女上學和教育問題上不能給予太多指導,而且承擔田間勞動和家務勞動,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教育子女力不從心。調查中發現,由于家庭教育和親情關愛的缺失,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大多一般,缺少課外讀物、活動器材,課余生活枯燥,而且在留守兒童家庭中,祖輩監管或單親監管,多數為父親和母親的角色全由母親一人承擔,這種家庭角色的缺位,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引導、心理發展、健康成長等產生巨大的影響。
5、夫妻交流減少,婚姻關系不穩定。由于丈夫長年在外打工,家庭生產生活全部落到留守婦女一人身上,除了高強度生產勞動對身體的傷害外,精神上的負擔也威脅著留守婦女的健康。家庭只剩下了老人、兒童和婦女,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使留守婦女缺乏安全感,精神壓力變大。此外,由于夫妻長期兩地分居,雙方溝通交流較少,多數存在婚姻家庭危機,留守婦女忍受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負擔。在抽樣調查中,86.2%的留守婦女當前最主要的需求是“夫妻團聚過穩定的家庭生活”。
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這是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且無法回避的問題。 婦聯是黨聯系婦女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婦聯組織與婦女、兒童和家庭有著天然的聯系,__區婦聯積極發揮婦聯組織優勢,探索有效途徑關愛農村留守婦女兒童。
近年來,區婦聯始終堅持源頭參與,通過多種渠道充分運用婦聯組織話語權和影響力,為
區委、政府建言獻策,將關愛農村留守婦女兒童工作納入了《__區婦女兒童發展規劃(20xx——20xx)》和各級政府考核機制。區婦聯并與有關部門多次開展了留守婦女兒童專題座談活動。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結對幫扶管理制度和工作考評制度,由各職能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做好留守婦女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為方便農村少年兒童,同時適應農村教育事業未來發展規劃,__區在全區每個鄉鎮都建立了一所鄉村學校少年宮,鄉村學校少年宮堅持“特長+特色”發展,在配合學校教育的基礎上開設特設興趣課,使農村留守兒童課余生活豐富多彩。區教育局出臺了《__區中小學起始年級招生辦法》,確保了農村留守適齡兒童全入學,義務教育階段退學率為“0。對特困留守兒童,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逐步提高貧困生生活補貼。各農村學校加大對留守兒童的關注、監管,廣泛開展親子教育活動、綜合實踐活動,促使健康自信成長,有效填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區婦聯組織各鄉鎮婦聯加大對留守婦女兒童的培訓力度,提高她們全面發展的素質與能力。結合村兩委換屆選舉,大力實施女性素質提升工程,根據留守婦女的特點,安排培訓內容,加強參政議政、實用技術、心理健康、衛生保健、科學素養及家庭教育等方面知識的培訓,幫助她們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文化修養,培養她們優秀品格和健康心態。為了幫助更多的婦女和家庭實現家門口就業的愿望,同時從源頭上減少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現象的存在,區婦聯圍繞“搭建供需平臺,促進轉移就業”,與勞動部門聯合實施“春風行動”,連續多年舉辦“春風送崗位”招聘會,在招聘會上設立關愛女性就業服務臺,積極為留守婦女提供項目信息、就業崗位和致富門路,20xx年、20xx年連續兩年為留守婦女提供工作崗位近5000個,并與有關部門推進婦女小額信貸工作,為有一定創業經驗、能力的留守婦女提供小額貸款2945萬元。
區婦聯發揮區婦女兒童維權中心、各街鎮婦女兒童維權工作站以及各村、社區婦女兒童維權咨詢點等三級維權網絡作用,在每個鄉鎮婦聯建立維護婦女權益服務站。安排法律、心理咨詢、婚姻家庭等義工,直接面向基層,傾向留守婦女,進行心理咨詢、情緒疏導、等課題,為廣大留守婦女群眾提供咨詢、進行幫扶。在三八維權周活動中,開展維權知識下鄉活動,今年3月份在岳家橋鎮舉行了一場反家暴培訓暨婦女維權知識下鄉搶答賽。該鎮22個村共200名婦女參加學習并參與比賽。通過組織專題培訓、發放宣傳資料、組織比賽:請記住我站域名等形式,進一步宣傳了男女平等基本國策,提高了農村婦女的維權法律意識。
立足拓展救助領域,延伸救助服務,發動社會力量為留守流動婦女兒童困難群體,送溫暖、送健康、送服務。做好扶貧幫困工作,緩解困境家庭生活壓力。區婦聯開展了救助貧困留守婦女活動,全區共救助貧困留守婦女20人,救助金額2萬元,在岳家橋鎮學校開展“手拉手獻愛心,心連心促成長”留守兒童活動,發動女企業家捐款捐物3萬余元,對岳家橋鎮60名特困留守兒童進行慰問,號召家庭和社會重視留守兒童學習生活,讓他們得到更多的關愛;區婦聯結合“三訪三化”工作開展為廣大婦女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利用春節、六一節、中秋節、開展貧困單親母親、留守兒童的慰問幫扶工作。
區婦聯組建巾幗維權志愿者服務隊,各鄉鎮婦聯聯合勞動、綜治、計生、學校等部門大力培育和發展家庭教育、維權服務、心理咨詢、家政服務等志愿服務隊伍,廣泛調動社會愛心人士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為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提供志愿服務。組織開展婦女健康行動,實施農村婦女“兩癌”免費檢查、提高農村留守婦女的保健水平。大力培育發展農村婦女文體健身團隊、全區17個鄉鎮街道都建立了廣場舞隊、秧歌隊,引導農村留守婦女積極參加文明、健康、向上的方體活動,豐富農村留守婦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由于留守婦女兒童問題具有長期性、廣泛性、復雜性的特點,所以目前我區在關愛留守婦女兒童方面所做的工作還存在很多問題,作為基層婦聯應發揮優勢,做實做好留守婦女兒童工作。
1、爭取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農村文化設施缺乏,全區沒有一所專門的“留守兒童之家”,所有的兒童之家是依賴鄉村圖書館和婦女之家開展活動的,鄉村少年宮僅建立在鄉鎮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鎮區學校,大部分邊遠農村學校的留守兒童享受不到。政府需加大投入力度,定點建立留守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農村中小學校辦學條件大多比較差,很多學習沒有寄宿條件,這樣使得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老師的教育功能不能有效的發揮。因此,政府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加強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盡量為留守兒童提供食宿便利,使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群體中生活成長,以對缺少的家庭教育予以補償,讓留守兒童在同齡群體中感受到生活的快樂。同時也便于對其實行相對封閉的管理,減少留守兒童違紀違法行為的發生。
2、了解實情,把握需求,增強留守婦女兒童關愛的針對性。鄉鎮婦聯組織要發揮村婦代會作用,對本村留守婦女和兒童尤其貧困留守婦女兒童逐戶進行全面摸查,登記造冊,切實掌握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情況,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在此基礎上建立農村留守婦女和兒童信息庫,通過加強對留守婦女兒童的動態管理,及時了解和解決這些家庭面臨的`問題。要充分利用新聞媒體的力量,將惠民好政策宣傳出去,提供投資少、見效快的相關致富項目,使務工人員可以在家門口創業就業,從而減少留守婦女兒童的數量,進一步維護社會和家庭的穩定。針對大多數留守婦女創業缺少資金、項目的實際情況,加大信貸助推、崗位助推婦女創業就業工作的力度,增加留守婦女創業就業機會,促進留守家庭關系穩定。
3.創新活動載體,發揮陣地職能。充分發揮婦女陣地的作用,拓展實施留守婦女兒童關愛行動的載體和平臺。要充分發揮農村女委員、婦代會主任的作用,利用廣泛覆蓋的“婦女之家”、“維權服務站”,對留守婦女兒童加強教育引導,面向留守婦女宣傳有關法律法規,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幫助留守婦女提高身心素質,增強致富本領;要深化對留守婦女兒童的維權服務,充分利用婦聯組織的健康婚姻大講堂等活動,對留守婦女進行心理情緒疏導、婚姻家庭關系調適等,切實加強對她們的人文關懷;要通過各種陣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讓留守婦女兒童積極參與進來,搭建活動平臺,豐富留守婦女兒童的精神文化生活。
4、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健全留守婦女兒童關愛體系。要把熱心公益事業、樂于服務他人的巾幗志愿者組織發動起來,定期走訪慰問留守婦女兒童家庭,進行情感關愛、行動幫扶等;探索建立農村婦女互助小組,在留守婦女集中的地方,成立互助組,讓她們生產上互幫、生活上互助,心理上共慰;組織村婦代會主任、婦代會成員、婦女代表、致富女能手、種養殖大戶等對生活貧困和老弱病殘等特殊困難留守婦女和家庭進行定點、重點幫扶,幫助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5、及時總結推廣成功經驗,營造開展關愛留守婦女兒童行動的良好氛圍。各級婦聯組織要把開展“留守婦女兒童關愛行動”作為參與農村社會管理與創新的重要切入點,結合各自實際,堅持因地制宜,真正使關愛行動落實到基層、見效于留守婦女兒童。要鼓勵和支持基層的創新實踐,調動留守婦女兒童和家庭的參與熱情,及時總結推廣來自基層開展關愛行動的好做法、好經驗,大力宣傳在關愛行動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為留守婦女兒童關愛行動的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2
××是個農業縣,青壯年勞力外流量大,留守兒童多,據統計 (以父母雙雙外流為統計對象),全縣5——16周歲少年兒童55314名,其中留守兒童約17816名,占這個年齡段總數的32.2%。個別村莊的兒童留守現象尤為嚴重。例如楊溪鄉墩上村第二村小組,5——16周歲的22名兒童中有20名留守,留守率達91%。兒童留守,尤其是農村兒童留守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一、主要問題與原因分析
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主要是:隔代監護——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看管;委托監護——借居在親友家;無人監護——獨立面對生活。從調查的情況看,隔代監護的留守兒童比例占到91.6%。這些留守兒童的親情教養和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缺憾,在學習、生活和思想品德方面問題日益凸顯。
1、學習成績差強人意
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后不用心溫習,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成績不理想是留守兒童中較普遍的現象。抽樣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較好的占1%,中上的占18%,中下的占81%。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父母期望值過低。部分農村家長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少,因而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一些家長認為讀書并不重要,自己不讀書,外出經商照樣賺大錢,因此不重視子女的學習。二是監護人無力輔導學業。隔代監護的老人普遍年齡大、文化程度低,有的還要農作,在時間和精力上,難以給留守兒童進行學習上的幫助和輔導。三是監護人教育意識淡薄。據許多教師反映,有的監護人認為把孩子送進了學校就歸學校管,與自己無關,自己不知道怎么管,也管教不了。
2、心理健康問題眾多
義務教育階段的少年兒童還處于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弱。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對孩子大都采取“只要不犯大錯就行”的放任態度,導致部分留守兒童養成自私任性、孤僻頑劣等極端性格。究其原因,一是價值導向有偏差。父母常年在外,對孩子采取“物質+放任”的`方式進行,使得孩子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的陋習,而在學習中又缺乏進取心和刻苦鉆研精神。二是心理疏導不到位。少年兒童正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期,成長過程中產生的許多煩惱與沖突,需要暢通的傾訴渠道,需要正確的引導。但由于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交流,而監護人又難以察覺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進而產生眾多的心理問題。三是教育方式不得當。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和“棍棒教育”型家長的比例高。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知如何管,父母在外又管不著,無形中助長了孩子極端個性的發展。
3、情感干涸呼喚親情
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生活的影響較為復雜,其中情感缺乏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研究表明,親情關系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從調查的情況看,許多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二、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幾點建議
兒童留守是當前一個不可小視的社會問題,也將在一定時期內存在。解決好留守兒童問題,是事關下一代青少年成才的一件大事。
1、學校應成為留守兒童溫暖的家
學校應擔負起留守兒童的教育責任,成為留守兒童溫馨的家。××縣韜奮學校于去年9月開辦留守兒童托管班,創建了留守兒童教育管理“一三四”育人模式,即,一個重心:以寄宿制管理為中心,從行為習慣、學習生活、課外活動等多方面對留守學生進行引導和管理;三個立足點:從學生、教師、家長三個方面突出要求,優化教育和管理,加強了與留守學生家長的溝通,定時、及時向他們反映孩子的在校情況和表現;四個建立:建立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建立留守兒童成長記錄袋,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立結對幫扶制度,全方位關愛留守學生。可以說,韜奮學校為留守兒童再創了一個溫暖的家。
韜奮學校的做法,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成才起到了積極作用,其中的經驗值得一些學校借鑒學習。
2、要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縣關工委組織“五老報告團”進校開展思想道德、家庭教育、法制教育等活動和鄧埠鎮倪桂村關工委正在實施的對村里部分留守兒童進行義務監護等措施,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建議政府和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給予更多的關愛:
(1)為學校、留守家庭捐贈親情電話,方便孩子與父母的親情溝通;
(2)努力創建良好的社會風氣,為留守兒童的成長營造良好的氛圍,社會各界多關注一些身邊的留守孩子,給他們更多的關愛和溫暖。
(3)創辦家長學校,提高家長素質,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
3、家庭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家長要提高教育素養,改進教育方式,幫助孩子逐步自律、自主,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保持與學校、老師的聯系,關注孩子的學習生活心理變化。家長應盡可能在本地務工或一方在本地務工,并常回家看看孩子,加強親情溝通。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3
由于各種原因,農村外出打工的人也越來越多,致使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就越來越多。我們通過對貴州省安順市幾個村的留守兒童進行抽樣調查和分析,提出我們的建議。
關鍵字: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
國家近年來對農村留守兒童越來越關心,為了更好的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的現況,讓留守兒童這個群體進入到人們關注的視線之中,讓他們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幫助。為此,貴州師范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xx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安順市平壩縣開展了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調研。
1 調研時間
xx年7月23日——xx年7月25日
2 樣本選取
抽取貴州省安順市平壩縣齊伯鄉的4個村的兒童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120份,有效收回率92%,在調研過程中,以匿名的形式實施調查,并分層隨機抽取50名兒童進行了個別訪談。
齊伯鄉位于平壩縣西北部,東接清鎮市犁倭鄉,南接十字鄉,西接樂平鄉,北連織金縣,全鄉總面積80.74平方公里,下轄17個行政村,其中省級一類貧困村十個,二類貧困村3個,全鄉總人口1.8萬人,大概有5千人外出打工。鄉民知識文化相對偏低,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并且外出打工的情況十分普遍,導致滯留在家的兒童達到大約1200人。
3 調研過程和方法
齊伯鄉地處偏遠(據縣城28公里),山勢起伏較大(南高北低),地勢險要,平壩縣最高和最低的地方都在齊伯鄉。為了全面了解齊伯鄉留守兒童的現況,我們在鄉團委的幫助下對齊伯鄉的齊伯村、下寨村、跑馬村、格支村四個村進行抽樣調研。為了更多的收集信息,我們采取徒步的方式到達目的地。在調研地點,深入到每戶農家 ,對農村留守兒童采取問卷調查及對兒童和監護人訪談的形式來了解兒童的現狀。
4 調研結果及分析
結合此次調查,現將調查的有關情況統計總體狀況如下:
4.1 生活狀況
了解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是讓他們健康成長成才的基本保障。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的留守兒童跟隨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其余一部分跟其他親戚住在一起,還有極小部分自己單獨住。留守兒童監護人的主要責任是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監督他們的學習,但能給留守童輔導作業和在思想上進行教育的監護人很少。調查結果顯示:只有5%左右的監護人能夠輔導兒童做業和進行思想上的教育,60%的留守兒童會自己做飯,洗衣服,獨立生活,40%的父母會經常打電話回來和孩子通話。
4.2 心理狀況
心理健康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不容易發現但其影響較大。根據我們走訪四個村的留守兒童家庭所調查的情況可以看出以下三個問題:
1、留守兒童年齡幼小就離開父母,沒有父母關愛,盡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管,但畢竟是與父母親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煩就會感覺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性格內向。在調查中發現,有18%的外出務工父母一個星期左右和孩子聯系一次,37%的一個月聯系一次或很少聯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這種長期的父母與孩子分開導致孩子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2、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需要強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不求上進。據我們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9%的孩子能夠自覺學習,大多數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學習。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孤獨,得不到父母的關愛,進而產生心理騷動和抑郁等問題。心理上的寂寞與生活上的不足,造成孩子封閉自己,害怕與陌生人交流的畸形心理。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45%的留守兒童很少參加集體活動,33%希望在學習上得到老師的關注。
3、留守兒童因為缺乏保護而總覺得別人會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會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是敵意。對老師,臨時監護人的管教有比較強的逆反心理。調查顯示,20%的留守兒童和他們的臨時監護人會時常產生矛盾,特別是爺爺奶奶管不了就放任自流。70%的留守兒童表示學習上遇到困難感到無助。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家里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導致一些孩子也想讀幾年的書就出去打工。因此,關注他們是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的。
4.3學習、教育狀況
在齊伯鄉四個村的調查中,我們發現主要有三個因素導致兒童的學習下降:
1、結果顯示,85%的兒童喜歡學習。但是學習成績55%的都是在中等,在學習中遇到問題只有25%的同學會去問老師,其余50%希望父母幫他們解決,但是父母不在,這些問題就一直積壓而又的不到解決,就導致了他們成績的下降。
2、留守兒童放學回家,50%的學生會先做完作業,然后在去干其他的事情。但是其他一半的人分別是去看電視或是找其他朋友玩。據我們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9%的孩子能夠自覺學習,大多數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學習。但另外一項調查結果顯示80%的監護人會監督他們學習,而孩子不愿意被監督認真的.學習,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3、還有關鍵的一點就是大多數監護人的文化程度不高,調查結果中,50%的監護人的文化程度都是小學,只有8%的監護人是高中以上文化。這也導致學生的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的關鍵因素。問題無法得到有效的、及時的解決,成績的下降也就必然了。
5 對關注留守兒童給出我們的建議
留守兒童,由于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配合,只靠學校教育是很困難的,“留守兒童”離開校園后接觸不良社會風氣,又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就給學校教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根據調查問卷統計得出,我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5.1家庭方面
首先,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應該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家關注。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盡量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長。其次,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系和溝通,盡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第三,還要加強與臨時監護人、學校的聯系。
5.2學校方面
學校是孩子們的第二家庭,首先,學生的后天性格與能力的好壞有大部門和學校密不可分的關系,學校應該對帶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我們調查結果顯示有33%的留守兒童希望在學習中得到更多的老師關注,這對增加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很重要;其次,學校在教學資源分配上對于留守兒童應該給予更多的分配,建立對“留守兒童”的幫扶制度,設立“留守兒童”檔案,經常性地與他們溝通情感,彌補其缺失的親情,使“留守兒童”在學習之余得到生活上溫暖。第三、定期開通“親情熱線”電話,使留守兒童家長通過“親情熱線”經常與孩子聯系交流,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匯報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況,加強父母子女間的情感溝通,消除留守學生對親情的心理饑渴。
5.3社會方面
社會是將來孩子們所必需走上的人生舞臺,社會的關注對于留守兒童極為重要,社會關注、支持。會讓他們更快的學會感恩,人學會感恩了方能成為社會需要的人。孩子們對社會一個很好的理解,是他們走入社會的必要過程,提前認識到社會的光明,然后在看到社會的另外一方面,那么他們會嘗試著去改善社會,使社會充滿光明。留守學生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綜合的社會問題,僅靠學校、教育行政部門難以解決,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統一認識,積極配合,協同努力,形成對留守學生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學、扶貧助困、法制宣傳、預防犯罪、權益保護等領域扎扎實實開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學生教育管理體系。
總之,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對孩子的影響缺一不可。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其實是“三農”問題的衍生物,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我們提出的時代要求。人生就像一張白字,是這三個因素給了顏料,但是圖畫的繪制是他自己來完成。我們所能做的是怎樣使得我們給予他們的顏料更加的豐富陽光。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4
在城市經濟建設日益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壯勞力涌入城市打工,外出務工創業,為家庭帶來收入的同時也造成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他們遠離父母,缺少一個完整的家的溫暖,很多孩子承擔了本不該那個年齡承擔的諸多壓力。因此,留守兒童的生活情況,不僅牽動著諸多家庭,也關系著社會的和諧穩定。為了更好地了解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近期,市婦聯通過實地走訪和座談等方式深入我市農村留守兒童較為集中的__、__溝小學;渡口、溫家園寄宿制小學圍繞留守兒童的生存、學習狀態、情感體驗和社會支持等方面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盡管我們在留守兒童教育、生活方面實施了一系列措施和關愛行動,但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道德品行、行為習慣上仍存在著較多問題,需要我們在實踐中繼續探索。
1、全力構筑留守兒童社會關愛網絡。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一項充滿探索性的工作,是一項艱巨的綜合系統工程,婦聯組織應強化與學校、鄉鎮、村等的配合,整合資源,努力形成內部職能部門關愛合力,建立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的救助機制,建立健全“留守兒童”的生活教育監管制度,并經常組織開展交心、談心和社會實踐活動,為“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建立一個良好和諧的成長平臺。同時,可以通過網絡等發起《關愛留守兒童倡議書》,主動爭取:請記住我站域名社會各方支持,營造全社會關愛幫扶留守兒童的'大氛圍,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管理體系。
2、努力提高留守兒童監護人家教水平。家庭在兒童成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隔代監護引起了留守兒童學業失教、行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問題。因此,在提高留守兒童代理監護人的家教意識和水平上我們必須下深功夫,要在家長學校、留守兒童之家建立留守兒童監護人臺賬,有針對性地開設家教知識培訓班,幫助留守兒童代理監護人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注重在與孩子的思想溝通與情感交流中發揮家教作用。同時,抓住節假日及農忙季節留守兒童家長返鄉的時機,集中開展家教知識普及工作;另外,要進一步深化“愛心代理媽媽”結對幫扶機制,讓“愛心代理媽媽”除了定期不定期地進行家訪外,還要定期與家長通電話,通報其子女的學習生活情況,共同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3、積極搭建留守兒童與父母溝通橋梁。努力加大宣傳力度,破除家長“只要給孩子留下更多的錢,就是對孩子負責”的觀念,樹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發展需要家長的精心呵護和全面關懷的理念,鼓勵有條件的父母,把孩子接到其務工經商地接受義務教育。同時,在學校、鄉鎮、村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聯系熱線,通過書信、電話等途徑,使留守兒童與家長保持經常性聯系,為“留守兒童”能與其他孩子一樣的健康成長創造更好的條件。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5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的剩余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轉移,其中一部分群體赴韓務工,一部分涌入經濟發達城市,而他們的子女大多留給了祖父母、兄弟姐妹和親戚照顧,從而形成了一支特殊的“留守兒童”隊伍。大部分“留守兒童”缺少家庭正常的愛護、教育和關懷,有的從小就染上了諸多不良社會習氣,留守兒童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而其教育問題更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一、我市留守兒童基本情況
目前,我市有中小學校共計28所,農村中小學14所;其中漢校有6所、朝校有4所、民族聯校有4所。從留守兒童分布情況看,漢族學校留守兒童占全校學生總數的8.6%~68%之間;朝鮮族學校留守兒童占全校學生總數的72%~90%之間;民族聯校留守兒童基本是朝鮮族學生。從圖表中我們不難看出,我市農村留守兒童比例比較高,有的學校留守兒童比例接近極化,尤其是朝鮮族學校留守兒童所占比更為突出,民族聯校和漢校的留守兒童也多是朝鮮族學生。
二、存在的問題
(一)學習教育不系統。外出務工父母常年在外,一周或一個月才能與孩子通過電話、網絡等渠道聯系一次,有的甚至好幾年不回家。這種父愛、母愛的嚴重缺位,不利于引導、教育和監督子女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更不利于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部分監護家庭只注重孩子的物質生活,而忽視孩子的學習,尤其是忽視了對孩子人格的培養。
(二)人格發展不健全。由于爺爺、奶奶等隔代監護者,對孩子溺愛、放縱,留守兒童的生活幾乎處于無限制狀態,缺乏正常、積極的.教育和引導。而且由于他們長期與父母分離,無法與父母進行溝通和感情培養,長此以往,大多數留守兒童會變得感情冷漠,容易形成內向、自卑、孤僻等性格特征。可以說,父母外出打工的時間越長,留守兒童的性格變化就越大;兒童年齡越小,變化就會越快。親情缺失直接影響到了留守兒童的人格形成以及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發展。
(三)人際交往不和諧。一是由于外出父母回家頻率很低,與孩子聯系較少,導致親子關系相對而言比較淡薄,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正常交流關系慢慢淡化,使留守兒童難以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二是學校作為留守兒童社會化過程中最關鍵的社會化主體,老師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學校老師并沒有對留守兒童給予較其他兒童更多的呵護,師生關系不密切。三是在與同齡伙伴的交往中,留守兒童可以擺脫家庭和學校的約束。留守兒童與同伴,雖然能夠相互傾訴或簡單勸解,但由于他們社會交往閱歷淺,交往能力差,不能夠完全相互指正各自的問題。
(四)社會救助不完善。隨著留守兒童受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社會上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救助越來越多。留守兒童社會救助力度不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得到社會救助的留守兒童家庭比例小,另一方面是在接受救助的留守兒童中,接受一次性救助多,接受長期救助少,不能從根本上緩解留守兒童生存與發展困境。而且,大部分救助形式主要是物資幫助,缺乏對留守兒童的精神支持。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6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越來越多的農民涌向城市打工,這群打工族通常是將子女留在農村,交給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親友看管,形成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
幾年來,____鎮黨委、政府在對全鎮留守兒童工作給予高度的重視,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可觀的成效。為了更好地做好留守兒童工作,日前,鎮婦聯對我鎮的留守兒童情況進行了較詳盡的調研,報告如下:
我鎮共有留守兒童84人,一半多家庭生活處于貧困之中。由于沒有父母的照顧,留守兒童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不愿意接觸或接觸太少,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征,我行我素,自控能力差,學習成績相對較差,有時甚至會出現違法犯罪現象。
針對這一情況,為了使留守兒童能夠與普通孩子一樣在同一片藍天下健康快樂地成長,由鎮婦聯為主要牽頭單位,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中,我們做了以下幾點工作:
1、建立“留守兒童”活動室
“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親情,在人格的成長上形成障礙。為了消除“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提高他們的自理能力和與人合作
的能力,我鎮在校舍非常緊張的情況下,擠出一個大會議室作為“留守兒童”活動室。讓“留守兒童”在課余時間有了去處,他們在老師的引導下,訴說在家的感受,增加了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宣泄了心靈的苦痛,彌補了性格的不足。活動室里有電視、電腦和DVD,學生在活動室里可以觀看電視節目和愛國主義教育影片,既豐富了他們的課余生活,又陶冶了他們的心靈。
2、開通“留守兒童”家長熱線
生活在完整的家庭結構中對子女的教育和發展是最為有利的。但是農村“留守兒童”缺少的就是親情,為了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婦聯與學校鼓勵“留守兒童”給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寫信,設立“留守兒童”熱線,增進了情感交流和親子互動,讓父母傾聽子女的心聲,掌握他們的學習情況,使他們能夠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
3、建立“留守兒童”家訪制度
“留守兒童”大多數是父母雙方長年在外打工,平時很少回家,只有過年時才能全家團聚。因此我們要求授課教師在他們的父母回家時對“留守兒童”進行家訪,當面向他們的父母匯報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并做好記錄,這樣充分發揮家庭和學校的合力作用,同時又增加了父母對學校教育的熱情和關注。
4、評選留守兒童中的“三好學生”
為了宣傳和樹立“留守兒童”中好的典型,以他們的先進事跡激勵少年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勤奮好學、快樂生活、全面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素質和學生身心健康,我們在留守兒童中優先評選三好學生,并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
5、鼓勵留守兒童參加各項活動,活躍他們的心情
為活躍留守兒童的心情,使他們從孤獨中走出來,我鎮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開展了詩朗誦、聲樂、器樂、繪畫、書法、舞蹈、合唱、課本劇等形式多樣的比賽,鼓勵留守兒童積極參加,在活動人選上留守兒童優先。由于方法得當、發揮了留守兒童的特長,所以在普蘭店市藝術節比賽中,這些留守兒童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通過活動全體學生都受到了教育,留守兒童也從中體會到在家庭要盡孝心,在學校獻關心,在社會獻愛心。
總之,我鎮留守兒童工作得到了鎮黨委、政府領導的大力支持,各條戰線上從事這一工作的全體工作人員兢兢業業、無私奉獻,使留守兒童工作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1、缺乏共同關愛、幫助留守兒童的`長效機制。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還沒有充分形成“全方位啟動、全社會參與”的管理工作格局。
2、監護人與學校溝通不暢,配合上缺少默契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孩子的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多數是祖輩或親戚,祖輩對孫輩重養輕教,嬌慣溺愛,他們只能保證讓留守兒童吃飽穿好,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學生的學習,有的留守兒童出現問題了,班主任和學校通知他們到學校協助,有時他們都不愿來,有的監護人連小孩在哪個班級都不知道。
3、教師的要對這些“留守兒童”多關愛,給他們愛心,頻進行家訪,增加情感交流。使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情感的關懷者。這就要求學校要加強教師的師德教育,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倡導終身從教的思想,做到既教書又育人。特別要對父母雙方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的家訪和聯系,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學習和生活態度。
1、要加強媒體宣傳,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要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優勢,利用宣傳櫥窗、
標語畫冊等宣傳載體,精心組織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宣傳教育。緊緊圍繞關愛留守兒童的主題,積極宣傳“以人為本”,“兒童優先”,“尊重兒童、支持兒童”,“為國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觀念、新風尚,宣傳國家保護兒童權益的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宣傳留守兒童的先進典型事跡。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形成關愛留守兒童、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輿論氛圍。
2、加強家長和其他監護人的指導培訓。
利用家長學校、座談會等不同形式,組織監護人特別是祖父母的培訓指導,不斷提高他們的監護意識和能力。
3、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大對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力度。由政府協調組織派出所、工商所等單位,堅持定期巡查與突擊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凈化校園周邊環境。如取締擺攤設點現象,降低學生亂花錢、相攀比的現象,促進養成教育;打擊誘惑、騷擾學生的違法行為,使學生遠離不良環境。使農村“留守兒童” 的身心能夠健康發展,使農村億萬家庭的切身利益和整個社會達到和諧穩定。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7
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搭建了統籌全市困境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線上線下工作平臺,形成了“ 369”xx工作模式,有效推動了留守流動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設。今年5月,又在全省率先出臺了《關于做好市區監護缺失未成年人照料補助工作的意見》,市、各縣(市)區也先后制定出臺了加強留守兒童社會關愛、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實施意見、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2.整合資源,創新關愛服務載體
積極爭取全國預防和控制兒童傷害項目資金,先后在如皋、港閘等留守流動兒童較多的學校、社區建設兒童安全體驗教室8個;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公益項目微創投,實施留守兒童關愛公益項目40多個,積極打造關愛活動基地、“鄉村少年宮”、“4:30放學驛站”、“周末大課堂”、“校外輔導站”等關愛服務載體。
3.多措并舉,開展關愛服務活動
編印了留守流動兒童安全守護行動讀本和道路交通安全、溺水與預防等折頁25000份;開展“假期安全自護關愛”和“女童健康自護關愛”、“讓兒童遠離傷害”專題巡講,提高監護人(爺爺奶奶)安全意識和留守兒童自我保護常識。舉辦關愛留守流動兒童暨安全體驗夏令營、“感恩關愛、積極奮進”“關愛伴我成長”征文演講比賽、“十佳留守流動兒童”、“優秀留守流動兒童”評選表彰等主題活動。
二、精準幫扶建議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國發〔xx年,達到“未成年人保護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全社會關愛保護兒童的意識普遍增強,兒童成長環境更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兒童留守現象明顯減少”總體目標,針對我市現階段農村留守兒童情況,有針對性的`落實精準幫扶舉措,建議如下:
1.強化領導,建立長效工作機制。
進一步健全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教育、公安、司法行政、衛生計生等部門和婦聯、共青團等群團組織參加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領導機制,構建政府、社會、家庭、學校四位一體的良好關愛格局。各地將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落實縣、鄉鎮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員會職責,加大教育部門和學校關愛保護力度,發揮群團組織關愛服務優勢,推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建立強制報告機制,完善應急處置機制,健全評估幫扶機制,強化監護干預機制,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和救助保護機制。將困境留守兒童(特別是監護情況評估差的 5 人)納入我市困境未成人保護平臺,實施分類保護;通過相關部門、企事業單位、街道社區等結對幫扶等形式,送知識、送技能,提高種養殖業家庭的經濟收入,提高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水平。
2.教育引導,強化家庭監護主體責任。
充分利用各級家庭教育公益大講壇、網上家長學校和中小學幼兒園及社區村家長學校平臺載體,宣傳引導外出務工人員要盡量攜帶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暫不具備條件的應當委托有監護能力的親屬或其他成年人代為監護,不得讓不滿十六周歲的兒童脫離監護單獨居住生活;外出務工人員通過電話、書信、視屏、定期回家探望等,盡量多與留守在家的孩子交流溝通,給孩子以親情關愛和溫暖;定期組織對臨時監護人的輔導,提高隔代教育理念和監護水平;人社部門要廣泛宣傳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政策,通過留守兒童家長專場招聘會,讓留守兒童父母回鄉打工,照顧家庭和孩子,從源頭上逐步減少兒童留守現象。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8
隨著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群體的關注。近段時間,我們通過問卷調查、入戶走訪、實地座談等形式,對xxxx市xxxx鄉留守兒童的現狀進行了調研,并提出如下調研意見:
一、基本情況:
xxxx市xxxx鄉中心小學共有496名學生,其中有32名學生為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不愿與其他同學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這些孩子大多是由爺爺奶奶監護的。由于老人沒有能力教育孩子,父母在外勞作疏于照顧孩子,加之留守兒童本身的安全意識和能力有限,留守兒童的安全及教育問題日益突出。
二、留守兒童成長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生活方面:與其他孩子相比,他們缺少父母的照顧,容易在營養狀況、身體健康等方面受到影響。特別是在年幼的階段,孩子的養育、保護顯得更為重要,如果不能與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問題容易出得多一些。
二是心理問題:由于得到的親情、情感和心理關懷的缺少,許多孩子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又很少與外界接觸。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這些孩子其實特別想和家人在一起,這是他們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與家人產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內心的封閉、情感的冷漠、甚至行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現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礙。
三是教育問題:在我們走訪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務勞動甚至一些農活都落在了留守兒童身上,不能保證孩子們的學習時間,學習成績因此下降。臨時監護人對孩子學習的.督促幫助不夠、方法不當,甚至有的監護人放任自流這些孩子,最終使這些孩子產生厭學,棄學的心理。農村孩子中留守兒童的小學階段入學率相對高一點,初中階段則呈下降趨勢,更有孩子產生只想讀完初中的想法。
四是道德問題: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家長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往往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兒童的許多行為習慣、道德素養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時的指點和幫助,一些錯誤行為和做法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容易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和道德品行。
五是安全問題:由于老人沒有能力教育孩子,父母在外勞作疏于照顧孩子,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突出。加之留守兒童本身的安全意識和能力有限,正處于玩耍的黃金時期,寒暑假更是他們放松的最佳時間,逃脫了老師嚴格管理,擺脫了家長嚴密監管,留守兒童缺乏應變和自我保護能力,這讓他們的安全處于一種特別危險的環境,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關心。
三、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原因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在監護人眼里,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里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于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上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衛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發展滯后。農村經濟發展滯后,導致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生活,讓自己孩子擺脫這種困境,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糊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因此,我們認為,農村經濟發展滯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我們通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大多是可以在家鄉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提供充實的經濟支持,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獲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4、復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由于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復雜的社會信息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他們把一些與社會和道德格格不入的東西當作時髦去追求,當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進而使他們在心理發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這樣的社會環境也給社會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隱患。
四、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建議
鑒于目前留守兒童群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加強宣傳,明確責任主體和監管職責。
在留守兒童教育過程中,學校承擔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雙重責任。為嚴防留守兒童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學校應對留守兒童、家長及其監護人進行家庭教育、法律常識等相關知識培訓,讓家長及監護人明確應承擔的監管范圍、時間、職責等;結合案例,重點介紹寒暑假期間極易發生的溺水、交通、雷擊、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對預防工作和救護措施進行詳細講解。
二是多關心過問留守兒童,做好心理疏導工作
由于父母長期在外,留守兒童得到父母的關愛甚少,很容易使留守兒童形成孤僻叛逆、消極自卑、攻擊報復的性格。針對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學校應該開設心理教育課,為學生講授青春期健康知識。放學后組織留守兒童集中寫作業,老師輪流看管、輔導。老師定期與留守兒童談心,幫助他們克服孤僻、膽怯、冷淡等心理,以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的親情缺失。
三是開展結對幫扶活動,使留守兒童感受到溫暖和關懷。
為使留守兒童感受到溫暖和關懷,學校應該組織開展愛心媽媽牽手留守兒童結對活動,使留守兒童獲得愛心媽媽的關愛,讓愛心媽媽從心理上疏導、生活上關愛、學習上解惑,讓孩子們感到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通過結對幫扶活動,使留守兒童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懷。
四是建立留守兒童信息檔案,實行假期全程跟蹤監管。
寒暑假前,學校應對每位留守兒童進行深入摸底調查,詳細記錄留守兒童父母的具體去向及聯系方式,并登記造冊,形成留守兒童數據庫,及時掌握留守兒童的最新動態。寒暑假期間,學校應該開展家訪活動,對留守兒童的安全監管、學習生活、行為習慣、身心健康提出具體的要求。班主任每月至少要與留守兒童聯系兩次,做到學校、監護人、父母互相溝通;學校還應該利用春節、假期孩子父母返鄉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充分交流,形成合力。
五是加強校內留守兒童之家建設,為孩子提供學習和生活環境。
學校要建立留守兒童之家,確保留守兒童有個溫馨、快樂的家園,使其既愉悅身心,又增強了集體榮譽感和學習、生活的信心,體會到成長的快樂,找到回家的感覺。特別是寒暑假期間,留守兒童之家應該免費為留守兒童開放,不但提供學習場所,而且還應該開展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真正把留守兒童之家辦成留守兒童滿意,外出父母放心,社會輿論認可的學習、生活場所。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的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工作,更遠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穩定隱患。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大家由自發、自覺到有組織地來關愛、幫助、支持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祖國的花朵飽含著生機,期待著怒放的那一天。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9
為準確掌握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情況,連云港市灌南縣婦聯歷時兩個多月時間,深入新安鎮、新集鎮、三口鎮、李集鎮農村廣泛開展調查研究,發放調查問卷250余份,訪談留守兒童家庭100余份。
一、基本現狀
調查顯示,我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情況較之過去有轉變,具體體現在:
1、家教觀念深入人心。96%的受訪家長認為家庭教育很重要,75%的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和健康狀況非常關心,62%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夠獲得大專以上的文化,55%的家長更關注孩子的品格修養,以身作則,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2、家教行為趨于理性。80%的家長在孩子犯錯時,選擇給孩子講道理。與孩子的意見不一致時,75%的家長會選擇討論溝通,而不是一味地強制孩子服從。81%的家長熱衷于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有過廣播電視、報刊閱讀、親友探討等學習經歷。
3、親子關系逐步改善。在被調查的家庭中,父母一方或雙方在外打工的占96%,雖然長年在外,但70%的父母能夠保證每周至少一次跟孩子聯系,56%的留守兒童愿意向父母傾訴煩惱和困惑,52%的孩子理解、支持父母外出務工。
4、學教困難有所緩解。62%的受訪留守兒童很喜歡上學,65%的孩子對自己目前的學習狀況滿意,僅15%的孩子覺得父母外出務工 對學習有不好的影響。在日常的生活中,他們的生活、學習管教也較以前有了大的改觀,73%的留守家庭會督促孩子的學習。
二、存在的問題
1、家長培訓渠道不暢。調查顯示,農村家長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父親占76.6%,母親占65.8%。他們的家庭教育經驗有40%是來自長輩的經驗,35%是自己從小的體驗。因此,他們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的積極性非常高,90%的家長有培訓的需求,但只有13%的家長有過相關的學習機會。
2、留守兒童學習壓力大。跟孩子的家庭話題,60%的家長選擇了學習和健康,過于集中的關注給留守兒童的學習帶來壓力。數據顯示,70%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成績“優秀”或者“良好”,但是43%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績不滿意,另有26.6%的學生認為“自己成績未達到父母的期望”,家長和孩子對成績的認可度有較大差距,體現了孩子們在學習方面的不自信。
3、情感缺失現象依然存在。調查中,44%的父母因“太忙,沒時間,顧不上”等原因只能跟孩子保持電話溝通。但留守兒童對這種溝通并不滿意,63%的留守兒童希望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59%的`孩子希望父母至少每天聯系一次,48%的孩子承認父母不在,缺乏保護,膽小怕事。
三、建議與對策
留守流動兒童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牽涉面較廣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們建議如下:
1、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責任。建議各級黨委政府著眼未來,重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一是整合教育、民政、勞動等政府職能部門,齊抓共管、相互協作,整章建制,做到依規辦事。二是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社會群眾團體的作用,支持他們依據章程開展關愛活動和志愿服務,做到有人管事。三是適當傾斜技能培訓、貧困助學、社會救助等資金安排,把普及家庭教育工作經費納入公共財政,做到有錢做事。
2、家庭要成為關愛留守兒童的“第一陣地”。各級婦聯要繼續深化以家庭為載體的各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送家教進農村、進社區”活動,普及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引導家長和監護人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當好孩子的“啟蒙老師”,關注孩子的心智成長。
3、學校要成為留守兒童的“家外家”。推廣和完善寄宿制學校建設,解決當前留守兒童“家里管不好,學校不好管”的難題;開設學生心理疏導課程,幫助留守兒童化解心理問題;鼓勵教師對留守兒童傾注更多的關心關愛,鼓勵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以友情彌補親情。
4、社會要肩負起留守兒童的“監管職責”。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組織動員巾幗志愿者、婦女干部、退休干部與留守兒童結對子,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能讓留守兒童享受到愛的溫暖和社會的關愛;鼓勵社會力量創辦“留守兒童托管”機構,讓孩子放學放假有地方玩、有人管;推行“假期培養”模式,讓留守兒童在假期擁有“知識充電站”和“快樂加油站”,實現“離校不離教”。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10
伴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批農民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為家庭帶來收入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個并將長期存在的特殊弱勢群體---“留守兒童”。他們遠離父母,承擔了本不該這個年齡承擔的諸多壓力和問題。為從根本上了解留守兒童目前生活、學習、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問題,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經發放問卷調查表、實地走訪和座談等方式對我市留守兒童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顯示:xxxx市留守兒童總人數為4352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人數為2760人,占總數的63.4%,大多數留守兒童以隔代監護為主,少數人寄養在親屬和朋友家中。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于失去父母庇護和正常的家庭教育與溝通,孩子學習成績較差,親情缺失,成長過程處于長期放縱狀態,性格得不到良好的規范,心理得不到正確的疏導,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思想道德得不到及時的培養,加之教育管理不到位,社會關愛不足等因素,致使留守兒童不同程度存在著“感情失落、生活失管、學業失教、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防、健康失保、行為失控”等困難和問題。
二、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1.社會體制不完善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由于土地少、機械化作業以及部分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等因素,使大批農村富余勞動力從固守的土地中解放出來,為了生活或生存,他們不得不選擇進城務工,并形成家庭化流動趨勢。在不能輕易放棄城市工作機會的同時,又因住房、戶籍、就學、升學以及高額學費等因素不能將孩子帶在身邊,致使“帶不出”與“回不來”的雙重矛盾突顯。
2.家庭教育意識淡薄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直接原因。通過調查發現,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于到了只能通過進城務工的方式才能生存的地步,他們大多是可以在本鄉本土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但他們教育意識淡薄,抱著快速改善家庭生活現狀的求富心態,不惜拋家棄子,背井離鄉,疲于賺錢。在經濟方面小有收獲的同時,他們放棄的是對孩子的監護,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對子女的關愛、溝通和教育,造成的是孩子在成長初期就已感情失落、心理失衡、行為失控等越來越多的問題出現。
3.農村教育相對落后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重要原因。經調查,由于農村經濟條件相對落后,一些優秀教師選擇進入條件相對好的學校教學或應聘到外地城市生活,使得農村學校在師資配置方面明顯不足,老師素質參差不齊,致使部分農村學校仍不能擺脫應試教育的理念,將有限的師資還是放在了追求升學率上,升學必考科目是他們研究的主要方向,成績相對好的學生是他們關注的主要對象,而道德、情感、心理、安全、法制等方面卻疏于管理,流于形式,留守兒童在得不到家庭情感交流和教育的同時,又一次失去了學校對他們思想行為梳理和引導的機會。
4.監護責任不到位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出現不可忽視的原因。調查中很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留守兒童多數由他們的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來撫養,少數寄養在親屬甚至朋友家中。由于體弱多病、年齡差距大、文化素質偏低、思想觀念陳舊等諸多因素影響,在與孩子溝通方面存在很大困難,重養輕教,基本都是限于照顧孩子的吃穿和冷暖,而對于孩子所想、所需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出現了問題往往有的是包庇、慫恿,有的是打罵、體罰,造成孩子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為早熟的成年。
三、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開展情況
關心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已引起各級黨政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和重視。針對留守兒童自身特點和存在問題,相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市委市政府實施的民生工程使留守兒童普受惠、受實惠,如配新校車、開展兒童計劃免疫、醫保實行覆蓋、寄宿食堂衛生監管,以及市委組成志愿服務隊伍,兒童社工隊伍,結對幫扶等。市婦聯為確保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真正落到實處,設定專人具體負責留守兒童的組織、協調工作;開展了“農村留守兒童情況調查”的專題調研,建立健全了留守兒童專項檔案;加強了陣地建設,在全市303個行政村成立了“留守兒童之家”,并利用“三八”維權周、“六一”兒童節等有利契機,開展法律法規知識宣傳,為兒童提供心理輔導;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支持,在山城鎮大灣村和大安村建立了兩所留守兒童學校,配備了乒乓球桌、電腦,手風琴、學習機等促進兒童成長的設施,選拔責任心強、熱愛留守兒童事業的人員作為輔導員,定期開展活動;組建自愿者隊伍,組織有愛心的黨員、教師、離退休老同志等擔任志愿者,以“愛心、自愿、就近”為原則,開展了“春蕾女童”捐資助學、“送溫暖”、“手拉手,心貼心”等一系列關愛留守兒童活動;在電視、報紙發出愛心倡議,號召更多愛心人士加入關愛留守兒童工作中。鄉鎮政府和教育部門針對留守兒童親情關系疏遠,家庭教育缺位的實際情況,成立了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農村德育工作網絡站,建立了教職員工結對幫扶留守兒童制度。開展家庭大走訪、“大手拉小手”、親情對接等活動,通過學習輔導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定期舉辦留守兒童監護人教育輔導,有針對性地為留守兒童家長或監護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和服務,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積極開展家教宣傳活動、家教講座等,著實提高監護人教育輔導兒童的能力。民政部門針對貧困留守兒童家庭給予適當生活補貼及開展了節假日慰問活動。衛生和計生部門組建了志愿者醫療服務隊,經常深入社區、村屯,為留守兒童免費進行體檢。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紛紛伸出關愛之手,在生活上給予關心、學習上給予支持的同時,還經常保持與孩子的溝通和聯系,隨時掌握留守兒童的思想動態并及時進行心理疏導。
四、對策和建議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事關青少年健康成長、家庭平安幸福、社會和諧穩定的一件大事。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目前生存、發展狀況,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1.形成關愛留守兒童的合力。以政府為主導,采取有效措施,整合社會資源,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進一步構建好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一是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與新農村建設、扶貧工作以及各部門的日常實際工作相結合并納入全年工作考核目標,為留守兒童切實解決學習、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難題,不斷提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水平和成效。二是由宣傳部、教育局、婦聯、團委組織牽頭,通過媒體及印發關愛農村孩子倡議書等形式,大力營造宣傳氛圍,開展“留守兒童社會共育工程”,鼓勵社會力量創辦留守兒童學校,使社會各界都來關心教育留守兒童。設立“留守兒童幫扶基金”,專門用于對成績突出和生活有困難的留守兒童進行獎勵和慰問。三是要因地制宜,適時調整學校布局,積極探索新的辦學模式,在農村青少年集中的地方有計劃地開展“留守兒童寄宿制工程” 或者開辦專門的留守兒童宿舍,配備專門的生活(學習)教師,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主陣地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讓農村留守孩子得到應有的教育、管理、照顧與關愛。四是政府、教育、編制部門要加強農村中小學編制管理,建立教師隊伍補充制度以及優秀教師工作交流制度,逐步解決農村教師隊伍老化、師資短缺及部分人員素質偏低的問題。五是文化、公安、工商、教育等部門要在政府的統籌協調下,狠抓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徹底根治精神污染對孩子的毒化;開展送書下鄉活動,用先進的文化占領農村陣地,為農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糧。
2.健全留守兒童成長發展機制。一是家長聯系機制。農村黨支部和學校要切實擔負起與外出家長的聯系工作,有條件的村部或學校要開設親情免費專用電話,條件較差的也要借助書信等形式讓孩子跟家長保持聯系;通過下發《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向家長匯報學校工作和孩子學習狀況,并把家長務工情況告訴學生,讓家長在外務工放心,學生在校學習安心;每學期要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護人座談會,通報學生在校學習情況,了解留守學生回家后的思想狀況和行為習慣,有的放矢地加強教育。二是監護人培訓機制。充分利用鄉鎮學校、村小學、村部中設立的家長學校等陣地,通過舉行培訓班、召開座談會、家訪等途徑,加強對孩子監護人的教育和培訓,使之轉變思想觀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監護的水平。此外做好代理家長、義務聯絡員的招募工作,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監管,以彌補家長教育空白以及糾正監護人的不正當教育。三是心理疏導機制。針對部分留守兒童存在心理障礙問題,組建志愿者隊伍,開展心理咨詢和矯正活動;開設心理教育課,聘請專業教師為他們授課,讓這些孩子的煩惱有方傾訴,有的放矢,幫他們打開心結,解除心魔,克服自身弱點,像其他孩子一樣健康成長,陽光生活。
3.引導留守兒童父母返鄉創業就業。一是政府盡快出臺扶持返鄉創業的優惠政策,積極實施 “回歸工程”。二是大力發展產業經濟,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由人力資源部門牽頭,通過摸底調查等方式對企業用工、工資待遇、項目信息、致富門路等備受農民工關注的問題進行疏理,并將疏理結果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由各鄉鎮(街)發送到外出人員手中,鼓勵農民返鄉擇業。三是積極引導,改變父母外出方式,盡量避免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由一方陪伴在孩子身邊,對孩子給予親情照顧,給孩子創造快樂成長的家庭環境。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11
一、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保護工作進展情況
目前,該市農村留守兒童約為1.2萬人。(農村留守兒童的定義標準: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與隔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救助保護工作,切實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促進未成年人全面發展,今年以來,該市認真貫徹落實政府及省民政部門有關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文件精神,按照立足于源頭保護、預防保護、主動保護和全面保護的原則,深入持續開展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著力健全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工作機制,提升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水平,有力推動了兒童福利事業的發展,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健全工作網絡
農村留守兒童分類保障,涉及生活、醫療、教育、監護、救助的方方面面,面廣量大,政策性強,必須要強化組織領導。根據上級和我市關于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工作的有關要求,該市由政府主導、民政牽頭,在20xx年10月建立了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明確各成員單位(包括關工委)的工作職責,聯席會議制度的建立,促使多部門、多措施共同保障留守兒童權益。各成員單位相互協作,密切溝通,形成了工作合力。該市20xx年成立了未成年人保護中心,將積極開展好圓夢行動、暖心行動、普法行動、維權行動、守護行動“五大行動”,深化未成年人保護工作。
二是開展摸底普查,建立檔案臺賬
根據省廳轉發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三部委《關于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的通知》,按照文件要求,該市專門成立了留守兒童摸底調查小組。組長由市民政局一名正處調研員擔任,組員由事務科相關同志擔任。市局和個別縣區專門更換高配計算機,并安裝民政部留守兒童數據采集軟件,通過軟件分級匯總并上報。每季度對全市農村留守兒童情況進行調查摸底,歸類建檔,進行動態管理,準確、全面掌握留守兒童基礎數據。為解決留守兒童實際問題提供有力依據。
三是完善保障制度,落實幫扶政策
為進一步拓寬困境未成年人社會保護服務的工作思路,加大社會化保護服務力度,使困境未成年人得到應有的庇護和更多的關愛,市救助管理站、市未成年人社會保護中心在萬全縣川流中學建立了“困境未成年人幫扶基地”,是該市首個“困境未成年人幫扶基地”。該基地的建立,將進一步完善川流中學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暢通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渠道,更有效地推動全市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工作的進程。今后,將在萬全縣川流中學開設法律講座,設立心理咨詢點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安裝親情電話讓學生多與家長溝通,并且通過其他一系列的救助幫扶行動,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20xx年全年在全市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合力監護、相伴成長”關愛保護專項行動年,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民政部等八部委《關于在全國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合力監護、相伴成長”關愛保護專項行動的通知》(民發〔20xx〕198號)精神,切實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合法權益,今年以來,該市認真貫徹落實上級有關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文件精神,按照立足于源頭保護、預防保護、主動保護和全面保護的.原則,深入持續開展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具體做法:
一是根據八部委關于“合力監護、相伴成長”專項行動工作的有關要求,20xx年XX月XX日全市下發了農村留守兒童“合力監護、相伴成長”關愛保護專項行動工作實施方案,實施方案明確指導思想、工作目標和工作原則,制定了詳細的工作內容,落實家庭監護責任,構建農村留守兒童保護網絡;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多渠道報告機制;落實控輟保學責任,讓每名農村留守兒童享有受教育的權利等。并制定了詳細的實施步驟,包括動員部署階段、集中行動階段和鞏固深化階段。下一步將嚴格落實“合力監護、相伴成長”專項行動實施方案要求,切實做好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幫扶工作。
二是20xx年初,全市各縣區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認真制定本區縣的工作要點,細化職責分工、進度安排、組織保障等要求,嚴格按照既定時限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三是取得的成效。各縣區集中開展專項行動,1月份重新進行了摸底排查確認工作,分類型建設留守兒童花名冊、將花名冊報送相關聯系單位;2月份各相關部門按照報送花名冊的實際情況,組織和督促受委托監護人簽訂《農村留守兒童委托監護責任確認書》,展開部門聯動,幫扶解困。
三、全市留守兒童工作存在問題
一是基層沒有設留守兒童專員,動態管理難度較大。留守兒童在校外期間容易發生問題和風險,因此必須要在村(社區)落實專人負責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相關工作。但現階段基層工作人員普遍數量有限,基層力量薄弱。不少基層未設專職統計人員,留守兒童數據真實性需要進一步考證。
二是缺乏長期幫助的力量。不管社會組織或是個人,即便是都有幫扶,但幫扶流于形式,缺乏長效機制、專業的志愿者力量等。每到春節、六一兒童節,前來獻愛心的人特別多,幾撥人輪流來送書包、文具,但是過了這個時間點,留守兒童鮮有人問津。
三是缺乏專項經費的支持,在開展工作中無經費保障,工作人員無法開展正常工作,在需要救助幫扶時無法解決當事人的實際困難。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工作是項部門聯合性較強的工作,要充分發揮各部門聯合的力量,政府必須加強統籌協調。
(一)加強組織領導主要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社會保護工作的組織領導、督導檢查、效果評估、責任獎懲、完善機制等職責。
(二)突出聯合力量,發揮政府在資金投入、設施建設、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動員和組織相關部門、基層組織、社會組織、專業機構、各類志愿者參與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明確工作職責和協作程序,鼓勵企業事業單位、公益慈善組織、熱心人士提供捐助和社會保護服務,并通過購買社會服務方式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建立完善監測、預防、報告、轉介、處置體系,形成社會各界保護合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力。
(三)強化督導作用,要強化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保護工作責任意識,定期開展督導和績效評估,落實監督檢查,確保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工作健康開展。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12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男富余勞動力也逐年增多,隨之產生了一批特殊群體—留守婦女兒童。為了全面摸清全縣留守婦女兒童現狀,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切實做好關愛工作,為她們解決實際困難。今年5月初,____縣婦聯抽調專人對全縣留守婦女及兒童進行了調查,形成了如下調查報告。
經調查,全縣共有留守婦女164名(分布在7個鎮37個村)、留守兒童307名(分布在7個鎮48個村)。留守婦女中年齡在36-50歲的106名,占總數的64.6%;20-35歲的54名,占32.9%;50歲以上的4名,占2.5%。留守兒童中6歲以下的177名,占57.7%;7-12歲的81名,占26.3%;13-16歲的49名,占16%。父母雙方均外出的188名,占61%。經調查,需要特別關愛的留守婦女3名(其中:患重大疾病1名、嚴重智障1名、肢體殘疾1名),留守兒童25名(其中單親20名、監護人75歲以上的4名、嚴重智障的1名)。
(一)農村留守婦女存在問題
一是勞動強度大。我縣屬山區縣也是國列貧困縣,群眾居住分散,交通相對閉塞,農耕沒有完全實現機械化,由于丈夫常年外出打工或經商,留守在家的婦女一般情況下上有老下有小,在家既要照顧子女,又要贍養老人,還要負責一年四季的農業生產,家里家外均由一人操勞,沉重的家務及生產任務壓的她們身心疲憊。二是家庭經濟基礎薄弱。一些家庭男性之所以外出務工,絕大部分是因為人口多、負擔重、收入單一,家庭困難,外出務工是為了改變貧困面貌。他們普遍沒有一技之長,大多數靠在建筑工地務工賺取勞動報酬,收入不高,婦女一般在家主要是照顧一家老小的飲食起居,農業收入微薄,導致家庭仍然在貧困線上掙扎。三是缺乏安全感。一些留守婦女與丈夫長年分居兩地,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大,他們的溝通交流逐漸變少,更有一些男士外出后受燈紅酒綠的影響,對妻子的關心減少,感情逐漸淡化,家庭矛盾日益凸顯,導致留守婦女情緒低落、安全感缺失,自卑感等油然而生。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問題
一是感情上缺乏撫慰。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中父母雙方均外出的占61%,她們由于長期不與父母見面,溝通交流少,孩子對父母產生距離感,偶爾電話或者網絡聊天,父母僅僅局限于詢問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對孩子的內心世界缺乏了解,導致孩子缺乏親情撫慰。另外,長期缺乏父母關愛,多數留守兒童性格孤僻,不善于與同齡人交往,更不愿意向其他監護人傾訴。二是學習上缺乏指導。留守兒童大多數由其祖父母監護,由于監護人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對孩子的學習在監管上力不從心,更談不上輔導、批改家庭作業等。他們普遍存在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不夠重視,總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很少與代課老師溝通交流,對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更是一無所知,在孩子的生活上僅限吃飽穿暖,導致家庭教育方面產生缺失。三是行為上缺乏約束。監護人由于隔代監護,對孩子普遍比較溺愛,對孩子的一些錯誤行為不及時糾正甚至聽之任之,常習慣于“物質”鼓勵、用錢財刺激,使孩子在錢物上尋找“心理平衡”。加之既要照顧孩子還要從事農業生產,農忙時無暇照看孩子,與孩子溝通少,對孩子約束少。導致留守兒童存在說慌、打架等不良現象,甚至沉迷于看電視、打游戲等,更有甚者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1、高度重視,建立機制。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是社會弱勢群體,倍受社會的廣泛關注,關愛好留守婦女兒童,使他們共享美好生活也是全社會的責任,需要各級黨政組織的重視和支持。因此,要把關愛好留守婦女兒童作為解決“三農”問題、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議由各級黨委牽頭,成立關愛機構,設立專門辦公室,把關愛工作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作為政府民生工程的重要內容,構建黨委牽頭、政府落實,教育、衛生、計生、農業、財政、扶貧、人社、民政、
綜治、公、檢、法、司、婦聯等部門共同參與的聯動機制,通過制定目標、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嚴格考評,推進各項任務的落實,不斷使關愛機制規范化、常態化。
2、落實政策,提供保障。一要完善和擴大社會保障體系,為留守婦女兒童提升基本保障。認真落實中央關于農村社會保障的政策要求,努力推進農村醫療、農村養老社會保障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要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加強政策引導,鼓勵社會各界關心和支持改善留守婦女兒童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切實有效地提升她們的生活質量,重點解決好留守婦女看病難、留守兒童上學遠、上學難等問題,避免“因病致貧、因貧返病”現象。二是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要緊緊抓住國家對農村投資的政策,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有計劃地進行扶貧異地搬遷,加快鄉村道路、生態能源、農田水利等方面投資建設進程,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建設大社區,提升服務功能,減少農民特別是留守婦女的勞動強度、使她們出行方便、住所寬暢、飲食安全、生活舒心。三是提高家庭收入,促進家庭和諧穩定。抓住我縣煤田開發的黃金期,鼓勵支持外出務工農民回鄉就業創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第三產業,在服務業上下功夫,不斷擴大就業渠道,使男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同時帶動貧困婦女就地務工,不斷提高家庭收入,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婦女的生活困難和家庭負擔,實現“人回家鄉,情投故里,福滿家園”的美好愿望。
3、部門聯動,開展關愛。要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優勢,尤其是要發揮好婦聯等群團組織優勢,突出重點,解決難點,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關愛留守婦女兒童的社會氛圍。各級黨委、政府要將關愛留守婦女兒童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確專人對轄區內留守婦女兒童進行摸底,并逐人造冊登記,實行動態管理,要將關愛活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與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實。各基層黨組織要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設備,發揮互聯網資源優勢,組織留守婦女兒童定期到村社區服務中心,與親屬進行視頻聊天,增進彼此的感情。各涉農部門要針對留守婦女的不同現狀,制定合理的科技培訓計劃,定期深入基層開展科技知識、創業技能培訓,提高她們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及創業技巧。勞動保障部門要支持留守婦女創業再就業,為符合條件的創業婦女發放必要的小額擔保貸款,為她們創業提供資金支持。教育部門要完善農村留守兒童就學狀況動態監測機制,加大義務教育執法檢查力度,減少和消除農村留守兒童輟學現象。要針對留守兒童學習心理問題,進行動態管理。定期開展上門走訪,師生一對一結對子,定期開展教育、幫扶等各類關愛活動,進行課外輔導和談心等。民政部門要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對特別困難的留守婦女兒童家庭給予重點傾斜,納入城鄉低保范疇,做到應保盡保,從而解除外出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司法部門要為廣大婦女兒童宣傳法律法規,提供法律咨詢,為權益被侵害的留守婦女兒童免費提供法律援助。教育留守婦女兒童爭當學法、守法、用法的公民。文廣等部門要加大對留守兒童關愛的宣傳力度,開通專欄,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宣傳手段,傳播正能量,營造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同時,要開展寓教于樂、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豐富留守婦女兒童的業余文化生活。醫療衛生部門要定期免費為留守婦女、兒童提供健康檢查和咨詢,關愛她們的身心健康;各級婦聯組織要成立“巾幗志愿者服務隊”及“愛心媽媽”小組,定期上門入戶與留守婦女兒童談心交流,了解她們的所思所求所盼,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對需要特別關愛的留守婦女兒童開展“一對一”結對幫扶活動,使留守婦女兒童得到關愛和尊重。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13
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省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發展狀況,進一步扎實開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省婦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與留守兒童、監護人及工作人員面對面調研的方式,對全省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發展狀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共回收問卷1300份。
一、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發展及監護情況
(一)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發展狀況
1、農村留守兒童規模
2、農村留守兒童性別、年齡及分布
農村留守兒童男女比例比較接近,且年齡在6—14歲居多。分布在黑龍江省十三個市(地),其中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綏化市人數較多。
3、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狀況
4、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狀況
問卷顯示:父母外出后有29.5%、41.3%、18.5%的孩子與父親或母親、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生活在一起。有57.7%的孩子認為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生活變好了。有43.4%的孩子每周能與父母電話聯系一次。
(二)農村留守兒童監護情況
在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中,隔代監護的29,364人,占68%,其他親屬監護的7628人,占17.7%,獨自生活的470人,占1%,寄宿生5633人,占13%。
1、監護人自然情況
問卷中,監護人有36.3%為男性,63.2%為女性。母親和隔輩人監護居多,分別為20%和54.6%。農民占43.3%。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7.1%。
2、對留守兒童監護情況
二、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主要做法
(一)領導高度重視,相關部門密切合作
全國及省“共享藍天”關愛農村留守流動兒童行動方案下發后,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持,雞西、伊春、綏化、大興安嶺等市(地)成立了留守兒童專題工作組或領導小組,由市(地)主管領導擔任組長,切實加強對此項工作的領導,明確了相關單位在關愛留守兒童工作中承擔的職責任務。各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使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扎實有效開展,促進了留守兒童生存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據統計:全省成立相關領導機構540個,建立家教指導服務中心、家長學校3190個。大興安嶺地區總工會、司法局、農委等留守流動兒童專題工作組成員單位在廣場設立留守兒童及農民工權益維護和科學教子培訓指導咨詢臺,接待解答咨詢近千人次。地區婦聯與地區廣播電視局聯合開通了“留守兒童心理輔導”專題欄目,邀請心理專家在線解答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對留守兒童監護人進行家教知識輔導。
沒有成立領導機構的市(地)及相關單位也落實責任,做好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齊齊哈爾市婦聯為確保“共享藍天”行動取得實效,與市直十三個相關責任單位積極溝通協調,確定了“市直十三個責任單位、責任部辦、責任人名單”,并按照工作部署及分工,確定各自工作內容,實施“共享藍天”支持行動、維權行動、關愛行動、宣傳行動,切實推進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問題有效解決。富拉爾基區黑龍江陽光教育集團第一中學將學校改革成為寄宿制學校,免費開放圖書館和微機室,還特別選派從教二十余年、具有豐富教學管理經驗的教師負責留守兒童的起居及課后輔導,解決了寄居在親屬家的留守兒童生活缺人照顧的'問題,留守兒童白天可以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課,午間可以在食堂吃上可口的飯菜,晚上還有專門的輔導課,孩子們充分感受到了家的溫暖。該區人民醫院還為45名住校留守兒童進行了免費體檢。
(二)學校、家庭、社會對留守兒童監管、關愛不夠
1、家庭教育欠缺。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特別是兒童時期,是人行為、習慣、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父母外出務工對孩子影響極大。有的父母平時與子女缺少有效溝通,疏于管教,造成親情淡漠,對孩子性格培養帶來不利影響;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當,存在用錢補償感情的心理,認為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忽視了孩子行為、學習、生活等良好習慣的養成。祖輩撫養近70%以生活照顧為主,承擔不了對孩子的品德培養、心理疏導和學習輔導的任務。
2、學校教育不利。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的教育寄希望于學校,但由于教師負責的學生多,教學任務重,與家長及監護人的溝通不夠,很難為留守兒童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在心理上、學習上、生活上難以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
3、社會關愛不夠。農村社會教育資源相對缺乏,大多沒有兒童娛樂場所,致使留守兒童業余生活單調無味。即便有娛樂場所的地方也沒能有效管理,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特別是大眾傳媒中滲入不少庸俗、色情等不健康的內容,對缺少親情關愛、性格發展不健全的留守兒童極具腐蝕性和誘惑力,一些留守兒童沉迷其中難以自拔。
四、對策與建議
(一)加強社會宣傳,營造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社會氛圍
要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作用,圍繞關愛留守兒童主題,積極宣傳“兒童優先”、“為國教子、以德育人”等理念,加大對《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宣傳留守兒童家長及監護人的職責任務,宣傳家庭教育科學知識和方法,宣傳留守兒童自立自強的典型事跡以及各地留守兒童工作的好經驗、好做法,引導全社會廣泛關注留守兒童,號召全社會為留守兒童辦好事、辦實事。
(二)強化政府統籌,充分發揮政府部門職能作用
一是將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作為解決“三農”問題和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政府為主導,動員社會力量,共同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狀況的改善和發展。保證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有組織機構,有工作經費,有制度保證。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責,分工合作,推動工作持續、富有成效開展。建議將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納入新農村建設、農民工工作、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各部門工作規劃;將農村留守兒童工作與各級政府實施兒童發展規劃結合起來,將農村留守兒童的各項權益保護列入規劃的監測評估體系。
二是加快經濟發展。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加速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制定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多創造就業崗位,盡可能實現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從源頭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問題。
三是加大對農村教育投入,改善農村中小學寄宿條件。建議政府加大對農村中小學階段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投資力度,建立起與義務教育階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學校。同時制定出臺保證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各項政策和措施,使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能享受與城市孩子一樣的教育資源,為留守兒童在父母身邊生活創造便利條件。
(三)建立長效工作機制,把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落到實處
一是留守流動兒童專題工作組成員單位切實履行職責。推動保護兒童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的落實,完善各項政策措施;推動建立指導服務機構,促進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監護網絡;擴大社會宣傳,組織關愛行動,努力營造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
二是充分發揮家庭監護作用。監護人一定要轉變育人觀念,在孩子的道德養成、行為習慣、人際交往、生活能力、知識學習等方面進行正面引導。打工父母要加強與子女的聯系溝通,多向老師和監護人了解孩子在學校、家里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增進與孩子的親情交流,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家長也可適當改變外出務工方式,夫妻兩人盡量不要同時外出務工,一方就近在本地務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相關部門要針對大部分監護人員文化程度和家教水平不高的問題,充分利用家長學校、婦女之家、留守兒童服務站、家教中心戶、網絡等活動陣地和媒介,加大對留守兒童監護人的教育培訓力度,開展優秀家長教子經驗交流等活動,使他們掌握教育和培養孩子的方法,提高監護能力和水平。
三是進一步完善學校教育管理。學校要建立完善留守兒童檔案。班主任要做好摸底工作,將留守兒童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留守兒童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合力。可在學校開設“二線一室”。即開通“親情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定期與子女通電話;開通“師長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隨時與班主任老師取得聯系;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
四是全社會要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相關部門要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為農村留守兒童送溫暖,幫助留守兒童依法維護自身權益。要建立和完善留守兒童家長學校,為廣大家長提供兒童道德培養、營養健康、體能訓練、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指導和幫助。要結合當地實際,建立留守兒童服務站、“留守兒童之家”、“愛心超市”、“愛心書屋”等,為留守兒童提供精神、物質等方面的幫助。開展“代理家長”、愛心結對等有益于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活動,與留守兒童定期面對面溝通,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促進他們健康快樂成長。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校園周邊環境的監管整治,對游戲廳、網吧等場所進行嚴格管理,增加兒童文體娛樂設施,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境。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14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背井離鄉進城打工。有些農民工把子女扔給了老人監護或寄養他人,于是在我國廣大農村中出現一個新的群體--留守兒童。有資料顯示,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規模已達2290萬人,而且這個數字還將在未來幾年成較大規模的上升趨勢。因此,留守兒童問題雖然得到了各級黨委、
政府及社會的廣泛關注,但是留守兒童問題仍然是當今社會值得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就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筆者在儀征市馬集鎮方營村進行了走訪和調查,并對留守兒童問題談一些初淺的看法。
一、基本情況
方營村位于馬集鎮北首,共有20個村民小組。常住戶540戶,現有人口1950人。土地面積2684畝,其中花園800畝。現有機械加工、玩具、生態園等企業8家。三業總產值2500萬元,人均純收入9611元。我村大部分群眾迫于生計擠進了打工隊伍中去,成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給了老人監護或寄養他人。據調查,全村有留守兒童43人,其中在校小學生中就有18位留守兒童,占學生總數的41.9%,老人監護的有35人,占81.4%,寄養他人的有2人,占4.7%。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
1、留守兒童成績欠佳。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中等偏下,其中17%的小學生成績較差,4%的小學生成績很差;留守兒童中有1%的人上學經常遲到,有時遲到的高達27%,11%的留守兒童有過逃學的經歷。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部分農民潛意識里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大,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二是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作為一個特殊的監護群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于隔代監護,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基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2、留守兒童心理出現偏差。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呵護和照顧。由于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不愿意接觸或接觸太少,導致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有的留守兒童情緒消極,有的出現逆反心理、怨恨情緒。留守兒童大多年齡在1-15歲之間,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后,父母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據調查顯示,留守兒童想念父母的占85%,有38%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半年回來1次,30%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8%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55%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系。有的留守兒童從小父母就長期在外打工,一年難得回一次,性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孤獨、自卑、冷漠、少語,很少或不愿與教師和同學們進行交流和玩耍,只與個別人來往。這是典型的留守兒童心理出現了偏差。據調查此類心理現象的兒童占留守兒童的14.3%。
3、留守兒童生活普遍較差。由于我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質較低,大部分未掌握專長和技術,外出打工大部分從事的是勞動密集性工種,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資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維持家人和兒女的生活。兒童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由于家庭經濟收入少,父母又長期在外,難以顧及到兒童的生活情況,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極大損害。據調查顯示,80%的留守兒童生活較差,20%的留守兒童生活一般。
4、留守兒童道德行為較差。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采取認可態度,由于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不少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不少留守孩子在家里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游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
3、創新機制,實現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關注的有機統一。對于留守兒童,以家庭為主體,加強學校、社會的正面教育和引導,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學校和社會聯動的運作機制。家庭要承擔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責任,給予必要的家庭關愛和親情關懷,家長要與學校和老師經常保持聯系,隨時了解子女的學習和生長情況,并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引導教育。學校要肩負起教育好留守兒童的責任,并有針對性的開展有利于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動,大力開發他們的潛力,激活他們的斗志,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對留守兒童關愛的宣傳力度,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保證他們與健全家庭一樣健康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的現在,在某種程度上關系到我國未來人口和勞動力素質,關系到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也關系到城鄉社會穩定,因此值得全社會高度關注。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15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據有關部門估算,我國目前年流動人口已逾1.2億,且呈繼續增長的趨勢。在流動人口大軍中,隨同父母一起流動且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齡兒童、少年約有300萬人數,“留守兒童”則遠遠超出這個數字。
據xx省的一項調查統計,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一些學校中,“留守兒童”的比例已達到在校生的1/4,而且有著擴大化和低齡化的趨勢。在張家界市經濟發展較快地區武陵源區,20xx年春季,全區中小學生8327人,“留守兒童”6xx人,占7%左右。20xx年春季,全區中小學生8301人,“留守兒童”665人,占8%左右。武陵源區第二中學20xx年春季,學生1413人,“留守兒童”148人,占22%左右。可見,在我國廣大農村,“留守兒童”占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斷增長。由于“留守兒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環境,由此引發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問題日益凸顯。
研究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既有理論意義又有現實意義。從理論上看,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其核心是社會結構的轉型,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正是這一結構轉型的重要特征之一。農村“留守兒童”現象是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特殊現象,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涉及到家庭結構、社會發展、社會制度、人口素質等一系列理論問題,需要進行理論分析和研究。從現實上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關系到國家社會穩定與發展,關系到農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1、監護現狀堪憂
以武陵源為例,目前“留守兒童”的監護情況主要有兩種類型。
一是隔代監護,即由祖輩撫養的監護方式。只要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對“留守兒童”采用這種監護的方式比較多。對于這種監護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較放心。但這種監護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卻有著難以克服的問題。由于天然的血緣、親緣關系,監護者多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較多地給予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放任,而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一般來說,祖輩們往往以他們自己成長的經歷來教育要求孫子輩,思想觀念保守,教育方法簡單。而現在的孩子見識廣,喜歡趕新潮,尋求刺激和創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觀念和教育方法很難為孫輩接受。另外,老人年歲大,精力不濟,健康狀況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監護的遠不止一兩個“留守小孩”,真是力不從心。
二是上代監護,即“留守兒童”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親戚或他人撫養的監護方式。由于監護對象并非自己的子女,監護人在教養過程中難免有所顧慮,不敢嚴格管教。這樣,上代監護也大多屬于物質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養成兒童任性的心理行為。而對于較為敏感的兒童來說,又容易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從而形成怕事、孤僻、內向的性格。上代監護還容易出現轉托情況,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給親戚后,沒多久因親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轉托給另一個親戚,幾經托付的小孩幾乎無所適從。
2.父母“關愛缺失”引起嚴重的“情感饑餓”
由于長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關愛,“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適應”上的諸多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是一群“情感饑餓”的孩子。情感的缺失會使他們在人格發展上出現很大的扭曲和變形。例如,這些孩子由于“情感饑餓”很容易對父母產生怨恨,成年后會滋生怨恨社會甚至報復社會的不良心態等。由于這些影響潛在,平時一般不易察覺,不覺中埋下了很多無法預知的“雷區”。“留守兒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關愛和溝通的環節,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心理行為問題。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內心壓力較大,害怕被別人欺負,尋求保護或自我保護的意識特別強,在自我保護行為上出現過激行為等。
3.監督弱化,學校教育獨立難支
由于一些鄉村學校的教育質量較差,校風不好,加之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的影響,大部分“留守兒童”到了中學,覺得升學無望而產生厭學情緒。繼續學習者只是其中少數。據武陵源區近幾年的初中升高中考試統計顯示,在“留守兒童”中,只有約20%考入普通高中,10%的就讀職業技術高中和中專,多達70%的孩子則在中考后便走上打工之路,其他地區的情形同樣不容樂觀。雖然完成了國家規定的九年義務教育要求,但由于缺少進一步學習深造,帶來的將是不適應社會迅猛發展的要求,影響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位一體,應相互配合,協調一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傳媒網絡的普及,社會教育對人的影響顯得更加突出。在農村學校,一些“留守兒童”課余甚至逃學光顧電子游戲室,癡迷電游,看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體如兇殺、淫穢等鏡頭將會極大地影響青少年人格的健康發展。有的地方大人賭博成風,孩子也跟著學。有些孩子經常賒賬購物,無形中養成了亂花錢的毛病。有的甚至小偷小摸,給社會秩序造成不良影響。學校發現這些孩子犯了錯誤,經耐心教育效果不佳而需要家長配合時,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請來的“監護人”,卻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交往、性格特點等了解不夠,無法配合學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一)從社會角度看
事實表明,農村“留守兒童”表現的各種問題和他們的社會福利的缺乏,是對他們權益缺乏有力保護的不公正社會現象,違背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嚴峻的城鄉二元結構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首要原因。
(1)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在當前戶籍和教育制度束縛的模式里,即便一些孩子能幸運地在城里讀完小學和中學,高考也是一道坎。現階段城鄉之間的義務教育尤其是初中教育差異很大,返回戶籍地參加高考,就面臨著教育內容的銜接問題。
(2)據統計,農村很多外出務工都是在城鎮或者工廠,城鎮化水平不高決定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安置難度大。由于城鎮化水平不高,小城市很難帶動大農村,小工業很難促進大農業,城鎮登記失業人數較多,城市接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轉移難度很大。接納剩余勞動力能力弱,也是導致留守兒童數量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育的失調和缺失造成他們學業普遍不良、心理發育不健康以及道德滑坡現象。
(1)教育資源總量不足與教育需求不斷增加的.矛盾突出。近年來,大多數城市教育事業雖然取得飛速發展,但是離不斷增加的教育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表現為農村基礎教育比較薄弱,滿足不了農村孩子的教育需求,造成農村學生向城區流動。由于城區教育的發展滯后于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城區小學、初中辦學容量嚴重不足。以武陵源區為例,城區義務教育階段的學位有限,武陵源區第一中學大班額達79.17%,特大班額達45.83%;軍地小學大班額達44.44%,特大班額達14.8%;索溪中心學校大班額達58.62%。城區教育資源不足的矛盾也比較突出,在完全解決城市居民子女讀書尚有難度的情況下,要解決農民工子女的入學問題,工作難度很大。可以說,在不能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數量問題的情況下,教育資源不足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主要障礙。
(2)但從現實的情況來看,學校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上顯然沒有到位。一是絕大部分學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學率擺在第一位,忽視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的理念淪為一種口號或“擺設”。二是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針對性不強,學校教育主要著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而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個性需求。留守兒童由于受特殊的家庭環境的影響,常常在學習、生活、心理發展及道德行為等諸多方面出現問題,有“留守兒童”就讀的學校往往無視這一特殊受教育對象的存在,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心理健康狀況和生活狀況缺乏有針對性的關注和關愛,導致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無法在學校教育中得到有針對性的補償。三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嚴重脫節,表現在“留守兒童”的家長與老師之間,尤其是與班主任老師之間聯系和溝通的嚴重匱乏,沒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應,而缺少家庭教育支撐的學校教育,至今沒有能夠采取很好的措施來彌補這種家校教育脫節所帶來的“消耗”,學校教育的功能在“消耗”中大打折扣。
(二)從家庭因素看
從農村家庭現狀來看,調查發現有80%的留守兒童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教育意識薄弱和教育方式不當是兩大頑癥。
1、教育意識薄弱。
(1)家長在增加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里務工謀生。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沖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農業部20xx年發布的數據顯示:勞動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響子女上學”僅占第一、第二選擇的6.7%。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識的原因。絕大多數農民沒有認識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資,而認為其是最大的負擔。仍有很多農民認為讀書沒有多大用處,在對孩子的學習上放任自流,初中畢業或還沒有畢業就讓孩子輟學。
(2)思想原因:許多農村家庭認為讀書沒有用,不讀書照樣能掙錢。調查的情況來看,農村“留守兒童”小學階段在校狀況較好,但初中階段問題較明顯,表現為在校生人數隨年級的升高逐漸減少。只有少部分的“留守兒童”家長在外出打工后意識到文化的重要,對子女表現出較高的期望。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外出打工的父母大多從事的是體力勞動,他們認為沒有文化照樣可以掙錢。因此,在對子女教育的投入與收益的比較中,他們往往追求的是一種短期的經濟效益,而對孩子的學習要求很低。這種思想潛移默化地助長了“留守兒童”的厭學情緒和“讀書無用論”的錯誤觀念,進而使部分“留守兒童”對自己學習要求不高,學習不求上進。此外,由于我國農村教育質量普遍不高,讀書的投資風險較大,即使農村學生考入大學,其家庭也無法承擔高昂的學習費用,直接導致了現在農村學生輟學率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初中“留守兒童”輟學率居高不下。
2、教育方式不當
(1)隔代教育存在嚴重不足。祖父母人群身體健康狀況相對較差,他們一般只能照顧孫子們的生活起居,并且他們往往溺愛孩子,對孩子的錯誤想法和行為不能及時地糾正,這就導致了孩子對自身的縱容,不能明辨是非。當“留守兒童”在生活或學業上取得成功或遇到失敗時,監護人很少有正確的方法給以他們鼓勵、獎賞或正確引導。農村隔代老人思想觀念相對保守落后。重養不重教、重物質輕精神,很少去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這無疑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如某學期開學報名時,班上的很多學生的《暑假作業》有一半沒做,做了也是字跡潦草,錯誤還不少。問原因,老人管不下來。那就讓父母回來管呀。老人說孩子的父母外出務工幾年了,很少給家里聯系,連孩子的學費、生活費也不寄回來。他們都不管,我一大把年紀了,管的來嗎?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的農村學校比比皆是。這樣的家庭環境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嗎?
(2)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嚴重不足。“爸爸、媽媽快一年沒回來看我了,過年時也沒回來。”11歲的讀小學的xx(化名)提起把自己狠心留守在農村的爸爸媽媽,眼淚就“吧嗒、吧嗒”地往下掉。盡管上學期期末,數學成績只考了32分,可是,寧可挨頓打,她也希望爸爸媽媽能回來看看。奶奶不識字,再加上家務負擔重,根本談不上能對孩子的學習進行輔導和監督。在教育孩子方面,動輒就是打罵,“奶奶有時也看著我學習,但是,有一次我腦子里想媽媽,把書拿反了,奶奶看到書上的人頭朝下了,給我一巴掌。”xx小聲地說著。長期得不到父母關愛及有效教育引導,孩子的心理會逐漸發生變化,會出現如孤僻、自閉等心理缺陷;嬌氣、膽小、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任性、冷漠、內向、自私等心理問題;膽小怕事,固執任性,參與意識淡薄,養成渙散,懶惰的性情。長期如此“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令人擔憂。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應當引起家長、學校、政府、社會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視。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一是變“留守兒童”為“隨行兒童”。要求完善和健全社會保障機制,隨著條件的改善,在經濟發達、民工集中的地區,實行民工“市民待遇”,讓夫妻雙方均有相對穩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同時,要加快專門學校的建設。在農民工集中地區,鼓勵、扶持專門對民工子女進行義務教育的社會辦學,適當降低辦學條件的“門檻”,并切切實實給予必要的政策、資金傾斜。
但從當前來看,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基本策略主要應從民工輸出地即農村入手。
1.家長:努力承擔起教子之責
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學習成績、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師們去管教。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正確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班主任聯系,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了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于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
盡可能調整好家長外出方式,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學習條件。父母之間
最好留一個在家照顧和監護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與影響氣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雙方都出去打工,首要問題就是選定好監護人。監護人最好是比較有文化、有責任感、能監督和指導自己孩子的親朋好友,既不要嬌慣孩子,也不要讓子女干過多的家務、農活,保證子女充分的學習時間。如是祖輩監護,一定要囑咐其對孫輩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
家長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系及親子間的溝通。一方面,加強與“監護人”的聯系,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并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另一方面,應采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
2.學校:加強管理,傾注關愛
學校應把“留守兒童”的教育作為專項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級應建立起“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學校統一部署管理。
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和需要,建立專門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兒童”的校內外管理列入學校管理的目標,有專門的管理計劃方案等。如讓親子間保持電話聯系,班主任根據孩子的校內外表現,盡可能地讓孩子與父母取得聯系;對于一些留守學生出現的不良傾向和在校內外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要及時處理,耐心的進行說服和教育;定期家訪,定期舉行監護人座談會,交流管教“留守兒童”的經驗教訓,相互溝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學校和老師應給“留守兒童”以更多的關注、鼓勵、幫助。對于長期生活在“孤獨城堡”中,處于父母“關愛缺失”的“留守兒童”,愛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應把愛放在中心位置。在心理上,要細心觀察,多方溝通;在學習上,要多予指導;在交往上,鼓勵他們融入大班級集體中,減少其心靈的孤獨和寂寞,保持活潑開朗的學習和生活心態。
3.地方政府: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實施農村基礎教育呼喚政府作為,解決農村孩子“能上學”問題依靠政府,解決“上好學”問題依然要依靠政府。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將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上升為政府意志,為留守兒童成長和發展提供良好服務。
首先轉變教育觀念,形成關注全體學生、關注學生全面發展、關注人力資源開發的價值觀,引導全體公民形成正確的教育價值取向。成立關心“留守兒童”教育指導機構,建立農村社區教育和監護體系。建立對“留守兒童”家庭定期訪問制度、與在外務工父母聯系制度,了解“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狀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承擔起更多的教育、關心和保護責任。
加強宣傳貫徹《義務教育法》的力度。各級政府尤其是鄉鎮應該嚴格依法辦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監護人從守法的高度,正確處理外出務工致富與教育子女的關系,區縣、鄉鎮政府部門要努力整治好學校周邊環境,加強監管,針對“留守兒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擊傷害的情況,應采取必要的安全保護措施,給兒童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需要社會共同關注,我們希望通過加強社會建設和農村教育環境的改善,可以讓有條件的兒童盡快隨父母進城學習生活,繼續“留守兒童”能夠得到更好的教育。同時,我們更希望“留守兒童”家庭自身首先也能增強意識,擺正思想,針對家庭和孩子的實際情況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將“留守兒童”的教育劣勢因素轉化為優勢因素,為孩子們以及整個家庭乃至國家和民族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農村留守兒童情況調研報告參考范文03-27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通用20篇)05-16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通用12篇)06-09
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報告02-01
留守兒童現狀調研報告03-24
關于農村留守婦女的調研報告03-04
學校關于留守兒童的調研報告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