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實習報告15篇
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其實寫報告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地質實習報告,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質實習報告1
柳江盆地實習區地質概況
一、交通及自然、經濟概況
柳江盆地為我們在秦皇島地區野外地質實習的主要區域。它位于秦皇島市北,其中心距秦皇島市28公里,屬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管轄。區內有縱慣南北的的公路及地方窄軌鐵路與秦皇島市區相通。交通極為方便。
該盆地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區。其北、東、西三面為陡峻的高山所包圍。貫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區最主要的水系。自西北流向南。出盆地后在山海關和南側入渤海。盆地內丘陵一般海拔200——300米,最高的山老君頂,海拔493.7米。
本區年降水量為400——1000毫米。其中70%集中于七、八月份。所以山洪也主要集中在這個時期。
本區基本上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玉米、小麥等。工業以開采煤及耐火黏土為主。
二、地層
柳江盆地為一向斜構造。地層分區屬于華北——東北南部區的燕山分區的山海關小區。區域地層特征屬典型的華北地臺型。前青白口紀的變質巖廣泛分布于盆地的外圍。晚元古界、古生界則分布于斜的兩翼。中生界地層與燕遼一帶極為相似,但本區僅見有侏羅系出露與向斜的核部。
(一)地層層序
新生界
第四系 河床、河漫灘、階地等松散沉積物。
中生界
侏羅系、中侏羅系 蘭旗組
下侏羅統 北票組
古生界
二迭系 上二迭統 石千峰組
上石盒子組
下二迭統 下石盒子組
山西組
石炭系 上石炭統 太原組
中石炭統 本溪組
奧陶系 下奧陶統 亮甲山組
治里組
寒武系 上寒武統 鳳山組
長山組
崮山組
中寒武統 張夏組
徐莊組
下寒武統 毛莊組
饅頭組
昌平組
上元古界
青白口系 景兒峪組
龍山組
太古界
綏中花崗巖
三、巖漿巖
柳江盆地的巖漿巖分為噴出巖和侵入巖兩大類。
(一)噴出巖:
該區的噴出巖分布廣,厚度大,超過850米。噴出活動主要可分兩期:較早一期在侏羅世,巖性為安山巖,分布于向斜的核部;較晚一期在晚侏羅世,巖性為酸性噴出巖,僅局部分布于向斜的北端和東南邊緣。
(二)侵入巖:
1.燕山花崗巖:呈巖基產生。主要分布于盆地的整個西部邊緣和東南外援。西部巖基稱為“溫泉堡花崗巖體”。直接與向斜兩翼呈侵入接觸關系,巖體中心相為灰白色中一粗粒堿性花崗巖。邊緣相為肉紅色中一細粒斑狀花崗巖。東南巖基中心相巖性與西部巖基相同,邊緣相為斑狀細粒石英正長巖。本區所見燕山花崗巖,皆為這兩大巖基的邊緣相。這兩大巖基侵入于侏羅系及其以前的所有地層,同位素年令測定為一億年。形成時代相當于晚白堊世。
2.東翼淺成侵入巖:主要有牛鼻子山正長一二長斑巖巖體及張崖子西南山正長斑巖——閃長珍巖巖體等。這些小巖體產狀為巖株。形成時代的侏羅紀——白堊紀。
其次,本區各種巖性如輝緣巖、閃長珍巖、煌板巖。花崗斑巖等的'侵入巖脈。巖床為數眾多,均受構造裂隙控制。大致呈北東——南西走向,北西——南東走向及南北走向。
四、構造:
(一)柳江向斜構造盆地:
柳江盆地所在地區是一個由古老變質巖系所組成(并有廣泛出露)的薊縣~山海關隆起區的邊緣部分發育起來的向斜盆地。晚元古代青白口紀地殼下沉,接受沉積。因此它是晚元古代清白口紀古生代,中生代地層所組成的向斜構造盆地。
柳江向斜盆地基本上為——南北向延伸的不對稱甚至局部倒轉的向斜,西翼的產狀陡峻,西翼南部秋子谷——山羊寨一帶產狀發生倒轉,而東翼產狀平緩穩定。該不對稱的向斜軸部緊靠西翼。因此出露的地層寬度東翼是西翼的五倍或更多。
柳江向斜的基底為太古代。古老的混合巖。混合花崗巖等變質巖出露于向斜盆地的北部,東部及南部邊緣。在古老變質巖系之上有一不整合面(呂梁運動造成的)。其上為晚元古代青白口紀巖系及以后各代地層。在向斜的西部及東南外緣為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崗巖侵入,構成了險要得山地。
柳江向斜分成三個構造分區:
1.柳江向斜東翼區:
東翼占據面積很大,約為整個向斜面積的2/3強。
東翼區的構造特征是巖層產狀平緩穩定(產狀向西傾角在10度~30度之間)。次生厚度變化小對煤及耐火粘土的開采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東翼小巖株。巖床和巖墻為數很多。多處侵入相對柔軟的煤層。以致使煤層受變質和擾亂,是開采的一個不利因素。斷層多為北西和北東向。以正斷層為主,多是小斷層。
2.柳江向斜西翼區:
由于西部花崗巖侵入造成擠壓,所以西翼地層出露較窄,次生厚度變化大。
西翼取的主要構造特征是:巖層近南北走向,巖層產狀變化急劇,傾向東,傾角可達70度,甚至直立,倒轉。另一個主要特征是有幾條南北走向高度角的逆斷層,自西向東上推,延伸很遠。
由于受到強烈的擠壓,巖層厚度變薄,甚至缺失,加上斷層發育。因此,該區少有開采價值的沉積礦床。
3.柳江向斜核部為燕山期,噴發的中性安山巖所占據。往往構成山地,如老君頂,海拔493.7米,形成了地形例置現象。
(二)斷裂構造:本區斷層較發育,類型較多,主要為正斷層與逆斷層,分布于向斜各處。主要斷層有:
1.雞冠山——湯河地塹:
位于雞冠山——上平山之間的湯河河谷中,由幾條近南北向的正斷層組合而成。斷層面傾角大,河谷東側斷層面向西傾,西側斷層西向東傾,湯河河谷就是沿地塹構造中心部位發育的。
2.伍莊——傍水崖斷裂帶:
該斷裂帶發育在柳江向西斜的西翼,西起伍莊,東至傍水崖。有平行的數條斷層出現,形成迭瓦式構造。斷層面多向西傾斜。少數向東傾斜。傾角70o——80o。斷層面呈舒緩波狀,見有擠壓構造透鏡鏡體,構造角礫巖和片理化帶,牽引褶皺斷層和糜棱巖化等現象也較明顯。
3.蘇莊——伍莊——山羊寨逆斷層
該斷層發育在柳江向斜的西翼,走向ne20度,大致平行于向斜軸,是一條走向斷層,沿走向延伸近10公里。斷層東側為下盤,其亮甲山組豹皮灰巖,,斷層兩側為上盤,其張夏組后層狀灰巖。斷帶寬1米左右,中間有細晶閃長巖脈侵入。斷帶中有構造角礫,巖發育和片理化現象,旁側牽引,褶皺也較明顯。
4.牌坊砬子逆斷層:
該斷層觀察點位于伍莊東北500米牌坊子之廢棄舊礦坑處,斷層北北東向延伸,長達3公里。斷層發育于二迭系地層中,斷層東側為上盤,西側為下盤。上盤為下二迭統,頂部b層耐火粘土和上二迭統含礫粗砂巖,具有明顯的牽引褶皺。下盤為下二迭統粉砂質頁巖。沿斷層面觀察,見有構造透鏡體及片理化現象。上盤巖層兩組節理發育。
5.石門寨126.6高地北采坑正斷層:
該斷層出露在柳江向斜的東翼,位于石門寨東南126.6高地北廢采坑處。斷層走向ne15度,斷層在平面上呈鋸齒狀延伸,在剖面上向東傾,傾角61o。整個斷裂寬帶15米,其中有正長斑巖巖脈侵入。寬約3.5米。斷裂帶中有斷層角礫巖,角礫大小不等,以東巖為主。后期被二氧化硅所膠結形成硅化帶。實出地表面呈鋸齒狀近南北向延伸。斷層延伸有1.5公里。
斷層東側為亮甲山組的薄層泥質條帶灰巖夾薄層竹葉狀灰巖,西側為寒武系張夏組的厚層狀灰巖。
6.石門寨126.6高地南采坑逆斷層。
斷層發育在亮甲山組灰巖中,斷裂面在剖面上呈舒緩波狀。斷層面在剖面上見有大片擦痕、階步,斷層面附近有構造透鏡體和斷層泥發育。斷層的上盤(北西盤)產生次一級的牽引褶皺。該斷層延伸不遠,斷距不大。
(二)構造發育史:
柳江盆地于晚元古代發生海進。在長期風化侵蝕的古老變質巖系上開始接受沉積。直至古生代,沉積了厚度較大的地層。與華北廣大地區一樣,在這段時期內曾有過長短不等的上升侵蝕期。如在清白口紀和下寒武世之,中奧陶世和中石碳世之間都曾發生過沉積間斷。上述時期柳江盆地古地理環境隨有過海、陸地明顯變遷。但地殼運動主要表現為平穩的升降運動。所以該時期的地層之間的接觸關系都是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
自中生代初期起,經歷的構造變動性質與古生代不同。這個時期的構造變動使晚元古代、古生代地層強烈、褶皺、斷裂。
二迭紀末,本區發生強烈構造運動。形成了柳江向斜的雛形。導致侏羅系以角度不整合覆蓋在古生界之上。這次構造變動之后,本區產生地形上的差異,北高南低,導致二迭系地層愈向北受侵蝕愈強,甚至局部無有蝕余。侏羅系直接超覆于石炭系或奧陶系之上。
在下侏羅統下部巖層沉積后,又有一次構造變動。使下侏羅統下部巖層發生變形,改變了盆地沉積中心。所以下侏羅統上部巖層明顯地區域性起超覆于下部巖層之上。在西翼則超出下部巖層的沉積范圍。而角度不整合于古生界之上。由此推知,此時的柳江向斜以具不對稱
地質實習報告2
地質學實習報告
班級: 姓名:
學號:時間:
一、序言
1、實習時間:xxxx、實習地點:
年10月21-23日
延慶硅化木地質公園(10月22日)
碓石口-碓臼峪(10月23日) 中國地質博物館(10月25日)
3、自然地理概況: (1)延慶硅化木地質公園
沿途有石灰巖山地、花崗巖山地、火山沉積盆地、白河峽谷等地貌類型。 可看到石灰巖層面構造、單斜構造、穹窿構造以及硅化木的形成環境
。
(2)碓石口-碓臼峪
該區域有很多震旦系硅質灰巖、石英砂巖,太古片麻巖,燕山期花崗巖。能看到不同時代巖層的接觸關系以及燕山復背斜南翼單斜構造。
4.實習儀器及調查方法:
(1)實習儀器: 地質羅盤儀、地質錘、放大鏡、卷尺、標本袋、照相機、地形圖、記錄本、鉛筆等 (2)調查方法:
A、巖性和構造的觀察方法
選擇地質露頭作為觀測點:自然露頭和人工露頭 a巖性觀察內容 沉積巖-
顏色:注意區別繼承色、原生色和次生色 礦物成分:繼承礦物、粘土礦物和化學沉積的礦物 結構:碎屑結構
構造:層理、波痕、結核、化石 巖漿巖-
礦物成分:暗色礦物和淺色礦物 結構:結晶程度、晶粒大小、形態 構造:氣孔、杏仁、流紋等 變質巖-
礦物成分:特有礦物 結構:變晶結構和變余結構 構造:片理、片麻、千枚構造 b.構造觀察內容
層理構造:注意區分層面和節理面 褶皺構造:觀察褶曲類型 斷裂構造:斷層和節理 B、地質露頭的測量方法 產狀的測量注意事項:
a.查明所測的.層面是巖層上層面還是下層面,二者傾向差180度
b.所測層面應能代表整個巖層的產狀
c.測量傾角時,一定要測量層面與水平面的最大夾角。
C.松散沉積物的調查方法
觀測內容:沉積物厚度、產狀、顏色、結構和構造特征等 第四紀沉積物鑒別標志見附表 D.野外記錄的內容
記錄形式:文字記錄、圖上記錄、圖形記錄和照相記錄 記錄內容:觀測日期、天氣狀況、當日路線起止地點,各點觀測記錄
各點觀測記錄:順序編號、地形圖上坐標、方位、露頭或剖面的性質、巖性、構造、產狀、厚度、接觸關系,地貌調查的主要內容等. 5.基礎資料:
附表1 第四紀沉積物鑒別標志
附表2 巖漿巖和沉積巖的分類
地質實習報告3
一、實習基地交通位置及自然經濟概況
石門寨地區位于秦皇島市北二十八公里,屬河北省撫寧縣石門寨地區,區內有公路,與秦皇島相通,從秦皇島市去北戴河,海濱、山海關等,又有公共汽車往返行使,所以交通極為方便。
工作區坐落在柳江盆地,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區,北、東、西三面為陡峻的高山所包圍。貫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區的最主要的水系,它流向東南,在山海關以南入渤海,盆地內最高的山峰為老君頂,海拔493.7m。南部大石河河谷內的南刁部落海拔70米左右,盆地的中西部的火山巖分布區是本山區山高陡峻的部分。一般都在海拔200到500米左右。
本區年降水量為400---1000毫米,多集中于七、八月份,可為全年降水量對70%,山洪也主要集中在這個時期內。
二、地質概況
本區地層屬華北型,除較普遍缺失中上奧陶統至下石炭統,下中三疊統,白堊系、第三系外,就華北型地層而言,該區地層出露較全,化石較豐富。各單位地層劃分標志清楚,地層特征具一定代表性,全區范圍內所出露的地層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奧陶統、上古生界的中石炭統至二疊系,中生界的上三疊至侏羅系,新生界的第四系,本區的地層順序,地層單位的劃分和各地層單位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們間的接觸關系,河北省撫寧縣石門寨地區綜合地層柱狀圖本區地層,自下至上簡述:
(一)元古界青白口群
1)下馬嶺組
下馬嶺組是區內出露最老的沉積巖,地層單位不整合于綏中花崗巖r2之上,在張崖子一帶,發育良好,出露全,張崖子西剖面可作標中剖面本組厚91米,主要巖性為雜色頁巖(包括紫紅色,蛋青色、灰黑色,黃綠色等)。下馬嶺組的層型剖面,在北京西北昌平縣境內,最早的稱為下馬嶺頁巖,后又稱下馬嶺頁巖組等。其實下馬嶺組的巖性不都是頁巖,與本區一樣還有部分砂巖,區內本組地層有兩個韻律組成,第一韻律的底部是灰白色粗粒長石石英凈砂巖可作玻璃原料。
本組除主要在東部落近南北向分布外,在西南部的雞冠山一帶也有分布,其與綏中花崗巖的沉積接觸關系,在雞冠山和張崖子西一樣明顯,波痕、泥裂等現象亦易見到。
2) 景兒峪組
本組主要分布在區內的東部地區,出露的最好剖面在李莊兒溝,厚約28米,巖性由粗至細,由碎屑巖至粘土巖,至石炭酸巖,構成一個完整的韻律,與下馬嶺組整合接觸,與上覆下寒武統府君山組為平行不整合接觸,上下界限明顯,巖性標志石以其中上部分的粉紅色薄層狀的泥灰巖為主要特征,與下伏下馬嶺組的分層標志,則以本組底部的砂巖作為分界,此巖的特征石顏色黃褐色和帶鐵銹色,粒度較細,含鐵質及海綠石較多。
(二)古生界
寒武系
1) 府君山組
府君山組是區內寒武系最下部的地層,在東部發育良好,東部落北剖面,可作為標準,剖面厚146米,巖性主要為灰綠色豹皮狀含瀝青質白云質灰巖,含較多的萊得利基蟲化石,頂部含核形石化石,本組屬淺海相沉積,其與下伏景兒峪組,上伏饅頭組均為平行不整合接觸頂底界限和分層標志都十分清楚,底部為暗灰色,含瀝青質白云質結晶灰巖,局部含礫屑,并產三葉蟲化石,與景兒峪組頂部地層相差懸殊,與饅頭組得分界則以本組頂部暗灰色含核形石得白云質灰巖或以饅頭組底部的紅色碎屑巖和泥巖。
2) 饅頭組
饅頭組由于巖體侵入,構造破壞和風化剝蝕產生出零心,出露較
好的地層是在溫莊以北一帶,但距離較遠,東部落北出露也較好且完整。可作本區的標準剖面,本組厚71米,巖性特征是鮮紅色泥巖、頁巖為主,底部具有角礫巖和礫巖,頁巖中含石鹽假晶,并加少量白云質灰鹽,本組與下府君山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與上覆毛莊組為整合接觸,本組上、下界限均明顯,與毛莊組的分界是以本組頂部的鮮紅色泥巖層作為標志層,泥巖的特點是顏色鮮紅,成塊狀、無層理。這一分層標志在整個華北地區都相當穩定,是典型的標志層,本組沒有發現可靠的化石依據,但從巖石地層特征,尤其是頂部分層標志,結合層位來考慮本區下寒武統饅頭組的存在是無疑的。
3) 毛莊組
本組的分布特點是與饅頭組相仿,但后者稍廣,在沙河寨的西,毛莊組出露較好,化石也較豐富,可作為本區毛莊組標準剖面,本組厚約112米,巖性特征以紫紅色頁巖為主,頁巖含少量白云母小片,就其顏色而言,比饅頭組要暗一些,俗稱豬肝色,與徐莊組相比,則又鮮艷一些,以褶頰蟲類三葉蟲為主。
4) 徐莊組
本組的分布比毛莊組更為廣泛,比較好的剖面是東部落西剖面,此剖面不但出露全,而且化石十分豐富,上下界限也十分清楚,可作本區徐莊組標準剖面,本組厚101米,巖性為淺海相的黃綠色,含云母質粉砂巖,夾暗紫色粉砂巖,細砂巖和少量鮞狀會巖透鏡體或扁豆體,與下伏毛莊組組分界,是以黃綠色粉砂巖互層為標志,而毛莊組頂部則是比較單一的紫紅色頁巖。
奧陶系
1) 冶里組
下奧陶統冶里組的分布大體上與鳳山組一致,區內東、西部都有,但主要部分在東部區 ,出露較好的是在潮水峪至揣莊一帶,揣莊北288高地西的剖面,可作區內冶里組的標準剖面。
該剖面冶里組厚125.5米,屬淺海較深水沉積,巖性可分上、下兩部分,下部為灰色微晶質純灰巖夾少量里屑及蟲孔狀灰巖,上部微灰色礫屑灰巖,夾黃綠色頁巖,與下伏鳳山組為整合接觸,其分層標志是以灰色礫礫屑灰巖作為冶里組的底界,此里屑灰巖很薄,厚不到0.5米,其上便是質純灰巖,純灰巖在揣莊一帶形成陡砑子,地形標志特別明顯,冶里組化石有三葉蟲、筆石腕足類,腹足類、介形類等。
2)亮甲山組
亮甲山組的層型剖面在石門寨的亮甲山,在亮甲山剖面測得亮甲山組厚118米,茶莊北山剖面厚128米,均屬淺海相沉積,主要巖性是中厚層狀豹皮灰巖,下部夾少量礫屑灰巖和鈣質頁巖,與下伏冶里組為整合接觸,分界是以亮甲山組底部的中層狀豹皮灰巖為標志,風化后呈泥質條帶狀,局部含燧石純核,此層開始便見到頭足類化石“房角石”。
3)馬家溝組
本組分布很廣,東西部都有,地層發育最好,化石較多的石茶莊北山一帶,該剖面可作為區內馬家溝組的標準剖面,出露厚101米,屬淺海相沉積,主要巖性為暗灰色白云質灰巖夾部分白云質含燧石結核,豹皮狀白云質灰巖,頂部具少量灰巖,化石多產于頂部本組與下伏亮甲山組為整合接觸,但二者界線十分明顯,分層標志是以馬家溝組底部的黃灰色,具微層理,含礫屑燧石結合的白云質灰巖,此層分布穩定,在整個華北地區都可見。
石炭系
1)本溪組
中石炭統本溪組東、西部都很廣,發育和出露最好的是半壁店東191高地和小王山一帶,小王山剖面可作標準剖面,本組厚82米,橫向上本組厚度有所變化,在石門寨西門處,測得厚度約70.7米,本組的巖性特征與華北地區一致,是一套海陸交互相沉積,下部為鐵質砂巖和褐鐵礦,粘土巖,平行不整合于馬家溝組之上,上部為細砂粉砂巖及頁巖,夾3—5層泥灰巖透鏡體,透鏡體中含海相化石筵珊瑚,腕足類、雙殼類、腹足類、苔蘚類、棘皮動物類、粉砂巖及頁巖中含植物化石。
2) 太原組
上石炭統太原組得分布與中石炭組本溪組相同,區內研究最早得剖面是在付水寨得老柳江,初稱為云山組,本組巖性較穩定,以灰黑色粉砂巖,含鐵質結核為主要特征,夾少量煤線及灰巖透鏡體,有兩個韻律組成,也含海相化石腕足類、雙殼類,是海陸交互相沉積,與本溪組分界明顯,本部底部青灰色含鐵質中細粒長石巖屑雜砂巖,風化后具小孔,特征顯著,分布穩定,過去稱做云山砂巖,在遼寧太子河區則稱黃旗砂巖或小孔砂巖,此砂巖均可對比。
二疊系
1) 山西組
山西組主要分布在東部黑山窯至曹山一帶,西部也有出露,本組是區內重要含煤層位,屬于近海沼澤沉積,研究和開采煤礦最早是在付水寨老柳江,因此本組以前稱柳江組,本組可以石門寨西剖面作為標準剖面厚61.8米,主要沿線為灰色、灰黑色中細粒長石巖屑雜砂巖、粉砂巖、炭質頁巖及粘土巖,構成兩個韻律。第一個韻律含煤層,第二個韻律的頂部含鋁土礦,本組厚度變化較大,約在35—60米左右,發育較好是老柳江、夏家峪、石門寨西一帶,往北至半壁店曹山長城區有變薄趨勢,與下伏太原組為整合接觸,其分層標志可以本組底部的灰色、灰白色長石巖屑雜砂巖為界,這些砂巖在走向上有些變化,有時粒粗,并含礫石,有時變成中細粒結構,顏色可由灰白色變黃灰色,但結合地層層斜,上、下聯系,以及注意山西組含可采煤的分布特征,便可加以區別。
2) 下石盒子組
下石盒子組主要分布在黑山窯至石嶺一帶西部,有零星分布,發育較好的剖面是牛毛嶺一帶,石門寨西門西側的剖面可作為區內下石盒子的標準剖面,此剖面上本組出露完全,并產植物化石,厚115米。有三個韻律構成,本組屬湖泊相沉積,主要巖性為灰色中粗粒長石巖屑雜砂巖。第二第三個韻律的頂部分別為A2、A1層耐火粘土巖或粘土質粉砂巖,顏色為紫色、紫灰色,含化石層位是在第一個韻律的頂部灰綠色含云母泥質粉砂巖,中、下石盒子組與下伏山西組為整合接觸,二者的界限以山西組頂部的B層耐火粘土為標志層。
3)上石盒子組
上石盒子組分布比較局限,主要在黑山窯,歡喜嶺至大石河西一帶,發育最好的剖面是歡喜嶺,此處可作為上石盒子組的標準剖面,本組厚72米,本組巖性特征明顯,分布穩定,以河流相的灰白色中厚層狀含礫、粗粒長石凈砂巖為主,夾極少量紫色細粒砂巖及粉砂巖,與下伏石盒子組的接觸關系,為整合接觸,但上石盒子組的底部是另一個沉積韻律的開始,界限明顯,其下即為下石盒子組的A1層紫色粘土質粉砂巖。界線的上下層都可作為這兩組的分層標志。上石盒子組底部的灰白色含礫粗粒長石凈砂巖更為特征,這層砂巖一般出露較好,單層厚度較大,總的厚也大,含長石量較多,雜質少,粗粒結構,并含礫石,這層長石凈砂巖以前曾稱南山砂巖,與太子河地區的彩家砂巖相當,在太子河又稱彩家砂巖或王八蓋子巖,其特點相似,是很好的區域性分層標志,本組中未獲得化石資料,本組的劃分和時代的確定,主要是根據巖性對比。
4) 石千峰組
石千峰組是二疊系最上一個組,由于上覆中生代地層的覆蓋,因而出露很局限,只見于黑山窯至歡喜嶺一帶,出露較好的是歡喜嶺至瓦家山一帶,此處剖面可作為石千峰組的標準剖面,厚150米以上,主要巖性是一套河流相的紫色巖層,包括粉砂巖、泥巖,夾少量的礫巖粗粒至中細粒凈砂巖和雜砂巖。其于石盒子組為整合接觸,二者可以顏色區分,石千峰組的底部是紫紅色含礫粗粒巖屑長石雜砂巖,從成分看,尤其是從巖石組合的特征看,有較大的差別,即石千峰組的巖石成分和巖石類型都雜一些,本組在紅層中發現有植物及少量昆蟲化石。
(三)中生界
三疊系
黑山窯組 該組是晚三疊世地層,原屬下侏羅統北票組的下部層型剖面在黑山窯后村西,厚161.8米,巖性為灰白色,中粗粒長石石英雜砂巖、黑色炭質頁巖、粉砂巖,含煤線,其中含大量植物和少量昆蟲及雙殼類等,屬湖泊相,與下伏上二疊統石千峰組為角度不整合接觸,上下巖層產狀差別很大,本組底部具底粒巖,與上覆地層北票組為整合接觸,但二者界限十分清楚,北票組底部以礫巖與本組分界。
侏羅系
北票組
北票組在區內分布很廣,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區近南北展布,出露層序較全,露頭較好的剖面是在黑山窯后村至大嶺一帶,此處可作為區內北票組的標準剖面,該剖面的北票組可分上、下兩段。
下段:以礫巖和含礫粗粒雜砂巖為主,夾少量粉砂巖及頁巖,厚278米,與下伏地層上三疊統黑山窯組呈整合接觸,二者分界以北票組下段底部的礫巖作為標志層,下段植物化石豐富。
上段:以粉砂巖、黑色炭質頁巖為主含煤線,厚215米,底部具大礫巖,與下段界限明顯,此段含植物、昆蟲 、雙殼類等化石。
北票組屬湖泊、河流、沼澤相沉積,由南至北厚度變化較大,尤其在東部區,北票組的不同層位覆于下伏地層上,這可能是由南向北超覆之故。北票組與下伏地層黑山窯為整合接觸,與其他地層,如石千峰組、上石盒子組、下石盒子組、山西組都是角度不整合接觸,與上覆中侏羅統藍旗組也為角度不整合接觸。
關于北票組的時代,根據植物化石組來看,應屬早、中侏羅世的錐葉蕨——擬刺葵組合。
藍旗組
藍旗組分布在柳江向斜的核部近南北向延展,上莊坨西旁水崖剖面出露好,可作為本組的標準剖面, 本組由火山熔巖,與火山碎屑巖互層組成,厚1000米以上,其下與北票組等較老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根據巖 性組合,本組可分下、中、上三部分,下不稍偏酸性,為灰綠和淺黃綠色安山質角閃,粗安山質火山熔巖與集塊巖,火山角礫巖互層,厚400米左右,上部以中基性為主,黑綠色、紫紅色、青灰色玄武質、玄武安山質和輝石,安山質火山熔巖和熔結集塊巖互層,夾少量火山角礫巖及泥灰巖,厚600米以上。
孫家梁組
孫家梁組分布很局限,在區內的東南部蟠桃峪一帶有少量出露,其上、下均被巖體侵入,未見與其他地層的直接 接觸關系,從區域資料來看,本組與藍旗組為角度不整合接觸,本組厚350米以上,是一套灰色酸性和中堿性火山熔巖和火山碎屑巖,包括流紋質、粗面質和粗安質火山熔巖、泥灰巖、火山角礫巖與集塊巖。
(四)新生界
區內新生界,只發育部分第四系堆積類型較多。
三.地質實習日記
7月8日 晴轉小雨 亮甲山
亮甲山是華北地區古生界奧陶系下統,形成于5.00—4.81億年,以亮甲山組地層命名的。亮甲山組以中厚層灰巖和白云質巖為主,形成于淺海環境,厚度118米,與下伏冶里組,上伏馬家溝組均為整合接觸。亮甲山組化石豐富,有頭足類、腹足類、腕足類、三葉蟲、古杯類、介形蟲等。其中頭足類、房角石、古杯海綿是本組的標準化石。
亮甲山上的首要任務是學習羅盤的使用。用后交方交匯法定出方位,即在待測地點找到兩個已知點,然后在地形圖上找到所對應的點,利用羅盤測出兩已知點的坐標方位角,然后通過量角器量出對應的'角度。在地形圖上延長兩直線。相交點為待測點。但此地磁偏角為-7°37′。因此,使用羅盤前,應先對其進行校正。利用螺絲調整羅盤零刻度位置。此羅盤應校核為352°23′。
亮甲山多為化學沉積巖。典型特征為成型性。主要由CaCO3等碳酸鹽構成。對巖石的描述,不可或缺的是巖石的產狀,即產出狀態。產狀三要素分別為走向、傾向、傾角、巖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位角,即為走向。傾角即層面與水平面的夾角。此角與傾向是垂直的,但是知道走向,傾向不一定知道;知道傾向走向一定知道。
層面與節理面也是巖石的兩個方面。層面延展性好。通常為明顯的顯露出巖層。節理面,延展性不好。按照產生節理的力學性質,節理主要分為張節理和剪理:
張節理是巖石在張應力作用力下所產生的節理。其特點是產狀不甚穩定,在巖石中延伸不深不遠,多具有張開的裂口。節理面粗糙不平,面上沒有擦痕。節理有時為礦脈所填充,在碎屑巖中的張節理常繞過砂粒和礫石節理之呈彎曲形狀,節理間距較大分布稀疏而不均勻,很少密集成帶,常平行出現或呈雁形出現。有時,沿著兩組共軛呈X形的節理。斷開形成鋸齒狀。
剪節理,又稱剪切節理,是巖石在剪切應力的作用下所產生的節理,它一般產生于壓應力成45° 角左右的平面上,即最大剪切應力面上其特征為:產狀比較穩定,在平面中沿走向延伸較遠,在剖面上,向下延伸較深,常具緊閉的裂口,節理面平直而光滑,沿節理面可有輕微位移,因此在面上常有擦痕、鏡面等。在碎屑巖中的剪節理常切開較大的碎屑顆粒或礫石。或切開結核巖脈等。節理間距小,常呈等間距均勻分布、密集分布、密集成帶,常平行排列、雁形排列、成群出現或兩相交叉,稱“X節理”,或稱“共軛節理”,兩組節理有時一組發育較好,一組發育較差。
解理為較弱面。因此解理統計是判斷巖體穩定性的重要指標。包括解理的數量、寬度、產狀、發育程度、有無填充物。取1m3的巖石判斷以上各項數據,解理的程度發育越好,說明巖石越脆弱。因此在工程中的隧道工程邊坡穩定等應注意解理的統計。
巖石與瀝青的粘附性取決于巖石的酸堿性。酸性巖石粘性大,如花崗巖。堿性巖石粘性小,但可加入物質改變其粘性。
7月9日 晴 大石河 西上莊坨 沙鍋店
大石河全長70多公里,發源于河北省青隴縣自西向東,注入山海關附近的雁塞湖,最后匯入渤海。該河流從山區逐漸過渡到平原,屬于半小區,河流季節性強,上游多侵蝕,下游多堆積,并在侵蝕與堆積作用下形成了階地與河漫灘,上莊坨就是在階地上建立的一個村莊,在196高地上可明顯的看到二級階地、三級階地。此處出現了泥包礫現象。是洪積現象或冰水堆積而成。在侵入巖的作用下形成了以花崗巖斑巖為主的巖墻。巖墻右側的灰巖與亮甲山的巖石的產狀一致,形成于淺海環境,產生了石崖、溶溝。
從動力學觀點看,水流作用于河床、巖土上的推移力及上托力大于巖土的強度時,將發生侵蝕河搬運作用,否則河床不會遭受侵蝕而產生淤積。
河流中流線位置發生擺動,橋墩的修建應考慮到這個因素,以半山區和平原區影響最為明顯。山區河流以侵蝕為主,河床相對穩定,河谷寬度小,擺動小,半山區河流、水流在河床內部有動蕩性。主流線有擺動。平原區河流以堆積、淤積為主,河床極不穩定,河谷不確定,無明顯岸坡,河流主流線擺動劇烈。
天然河道上的橋梁工程,因修建墩臺使得河流原有過水斷面減少,水位的流向和流態復雜,流速在跨河段普遍增大,因而必然產生對橋墩、橋臺底部、地基的沖刷。這種沖刷來自于紊動、旋渦作用,因此對墩臺基礎砌置沖刷作用的研究,是設計墩臺所必須的。其主要任務是預測水流對地基的最大沖刷深度為保證墩臺基礎的穩定安全,應砌置在最大深度以下。
河水的流速于流量給河兩岸的地址作用,并以此來判定喝水的流動方向。河流的礫石直徑與流速間是4次方的關系。
大石河凸岸即左岸為堆積現象。大石河凹岸即右岸為侵蝕現象。河卵石的分布決定河岸的分布范圍,河卵石的磨圓度及其大小能判斷河水流量。卵石越粗大,水的特性越強。河流搬運能力越強,卵石越光滑,磨圓程度越好,沖擊漫灘河流,人工形成河渠。
河流階地不能被淹沒。河漫灘在洪水期可被淹沒,階地與河漫灘均為二元結構。
粒石堆出現成層性,河流流速擴大,紊流現象越強烈,河流地質環境越復雜,成層性越差,河流流速越差,河流流速小,則反之。階地堆積物以大的粒石為主,沙含量較少。
階地的產生是內動力和外動力作用的結合,據其成因又將階地劃分了幾個等級。ァⅠ級階地受水流沖刷,發生變化,產生明顯陡坎。Ⅱ級階地物質結構組成:土、碎石、帶棱角狀混雜堆積。階地越高,巖土越老。
在沙鍋店出現了巖溶現象,此處巖漿巖為塊狀結構,無層理,并形成了以花崗斑巖為主的巖墻。巖墻右側的石灰巖是青灰色屬亮甲山組的豹皮狀灰巖。通過產狀判定推測出該地巖體與亮甲山組為同一組。同時還可看到石崖、溶溝現象,這都是在化學侵蝕和機械等作用下形成的。石崖、溶溝的形成需求:水又侵蝕性;水有流動性;巖石要與水出現容實現象;巖石能與水作用;巖石本身要有初始裂隙。
7月10日 陰 義院口村
此處出露的巖石為花崗巖,屬侵入花崗巖、巖漿巖與沉積巖相比,巖漿巖無層理,而變質巖存在變晶結構,有變質礦物。該處陡坎坡度大致為70°。據巖體力學及巖石物理力學性質分析,坡度大于70°的邊坡極易產生整體滑坡。產生整體滑坡有三個影響因素:坡形,坡高,軟弱的滑動面。
此處地處山區,修建傍河公路最為適宜。因為山區地形復雜,地質情況復雜,而沿著河流的走向,地形為河流的各階地,在同一級階地上,地形較平緩,地質情況均一,故修建傍河公路既省力又經濟。
在馬蹄嶺修建“S”形公路,主要是考慮到公路的坡度問題。“S”形公路可降低坡度,馬蹄嶺地面高程度變化較大,如修建直線公路,會影響行車安全,也不符合各面坡度要求;而采用“S”形設計則可降低坡度,提高行車安全度,最大限度地降低行車事故。在山區常見的這種設計思想即盤山公路。
此處修建工程項目主要影響因素是邊坡穩定性,修建隧道時,最大影響因素即邊坡穩定性。此處修建鐵路也可不用修建隧道,而用削坡取而代之。但削坡易失穩,且在7、8月份降水量加大,巖石的親水性勢必會產生對水壓力,從而也會使山體失穩,故在此處修路、橋時應注意邊坡穩定性。
7月11日 陰轉小雨 張崖子
張崖子—東部落地層剖面全長1660m,延伸方向向北面西,由新太古界變質花崗巖,上元古界變質青白口系長龍山組石英砂巖景兒峪組泥灰巖,古生界寒武系下統府君山組灰巖,饅頭組頁巖組成,張崖子為該剖面起點。
本剖面反映了柳江盆地早期地質歷史的演化過程。
距今25~9億年,本區隆起,遭受剝蝕、缺失。下中元古界和上古生界,青白口系下馬嶺組。
距今9~8億年,本區下降,接受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長龍山組、景兒峪組濱海淺海沉積形成了本區第一套沉積地層。
距今8~5.6億年,本區抬升,遭受剝蝕,缺失震旦系和寒武系下統下部地層。
距今5.6億年,本區下降,接受下古生界寒武系下統府君山組饅頭組濱淺海沉積第二套沉積地層開始形成。
本剖面中新太古界與上元古界之間為呂梁運動所形成的非整合,而二者為整合接觸,上元古界和古生界之間為薊縣運動所形成的平行不整合面,二者為平行不整合接觸,其他各組之間均為整合接觸。
在2號點上觀察的巖石為8億年前形成的 ,而其下層巖石距今25億年,二者是平行不整合接觸。
在3號點上巖石為巖漿巖,含sio2的含量定名的話為中性巖,按產出狀態為淺層巖,此類巖石為閃長玢巖,呈白色。
而4號點上的巖石為泥灰巖,呈淡青色,為條帶狀,而磚紅色的泥巖、砂巖在毛莊和饅頭組具多。
碎屑物質包括巖石碎屑和礦物碎屑,在礦物碎屑中最常見的是化學性穩定的石英碎屑,在干旱氣候條件下也常見到長石碎屑,此外 ,碎屑成分中也可見到白云母,石榴子石等,碎屑物質主要是巖石物理風化的產物,有時也可能是化學風化未完全分解的產物,碎屑物質是構成沉積巖中碎屑巖類的主要成分。
7月12日 陰轉小雨 小王山
馬家溝組是華北地臺上升而成,此地層缺失上奧陶、盆系,下石炭、留系在太原組合有煤層,在1號點位有分層出現,上層為馬家溝組白云質灰巖,以MgCO3為主要成分,下層為深灰色致密狀厚層灰巖以CaCO3為主要成分,在2號點上,其分界點為奧陶下的馬家溝組白云質灰巖與中石炭系本系組的一套砂巖、粉砂巖、頁巖護層,而3號點上則是鋁土質石英砂巖,以Al2O3為主,從產狀及連續上看為平行不整合接觸,4號點上可看到海相作用下的泥灰巖。至此,海蝕作用結束。在5號點位上,分界點為下二疊山西組與 中二疊下石盒子組,此處,主要Ca質的長石石英砂巖,6號點位上是上石盒子,中二疊山西組與下二疊的分界點,此處出現了黑色的頁巖和中粗粒的砂巖,同時,還有侏羅系的北票組巖石,此巖石具以下特點:沉積相為河床相的堆積,粒徑大小相差不大,粒石的磨圓度相差很大,顆粒分選性很差,膠結物復雜。
在7號點上,可見到侏羅系藍旗組的安山巖是火山噴發形成的,處于裂式噴發,巖被覆蓋在北票組上,二者是角度不整合,此地層為最地層,此處為塊狀斜長角閃鞍山巖,其新鮮面為灰白色,揮發面為黃褐色。
在8號點上見到的是馬蹄嶺埡口,在此處主要是越嶺線的選擇,一般在線形上為回頭展線,而線長方面,埡口邊坡大,埡口兩側巖體的穩定性、巖質邊坡的穩定性,取決于坡面與各種結構面的產狀,空間組合的關系。
四.實習總結
此次實習所見到的地質情況,對公路和橋梁來說,是一個小結,此地地質構造比較全面,給出了工程建設中的不同處理方案。
水是生命之源,有水的地方一定是經濟發展的地方,其發展勢必離不開路橋與外界的溝通,水的流動性給工程環境帶來了諸多影響,尤其是水上橋梁,河水的動力作用使河水具有了擺動性,河谷不穩定,再加上河水侵蝕、堆積、搬運作用,就使得橋臺的位置有所變化,河水是有洪汛期的,這對橋的高度是有影響的,橋要采用何種形式,可據此地地質情況而定,總之,水是工程地質中的一大因素。
公路的修建首先就是選線,影響公路選線的自然因素很多,主要有地形、地質、水文、氣候、土壤及植物覆蓋等因素,如沿溪線的選定,沿溪線是沿著河岸布置的路線,其路線走向明確,以河谷方向為指導方向,河兩岸地勢平緩,縱坡較小,常被洪水侵蝕,防護工程較多,沿河布線跨支溝的人工構造物較多,沿河兩岸有較復雜和不良地質地段,當河谷較窄時,路線繞避的余地小等問題時,應合理布局,考慮以下幾點:根據資源開發的需要選岸,路線選在谷底寬闊,支溝少,地質條件較好,且有連續適宜布線的臺地一岸,盡可能選在陽坡和迎風的一岸,盡量選在鄉鎮多,居民點密的一岸,其次路線高度的選擇應考慮在不受洪水淹沒和破壞的前提下,路線高度通常有低線位和高線位兩種情況。
越嶺線的選定也是公路建設中的一大內容,越嶺線需要克服很大高度,路線的長度和平面位置主要取決于縱坡的安排,所以越嶺線的主要矛盾就是埡口高度和路線縱坡間的矛盾,在馬蹄嶺采用的“S”形路線就很好的克服了高差大這一問題。
在山間修建傍河公路時,應注意巖體的穩定性,當地的年降水量及各種自然因素,巖體自身的穩定性,這些是山體是否滑坡崩塌的一個方面,而另一方面是巖石與水作用后的穩定性,有的巖石親水力強,作用后失去了原有的屬性,而產生滑坡、崩塌現象,即應考慮到山體的穩定性,來決定是否設防護墻,是否該遠離此山體而筑路。
為期一周的工會曾地質實習,讓我充分的認識到地質環境對工程建設的影響,同時也鞏固了校內所學的理論知識,理論是建立在實踐之上的,只有通過實踐,理論才能得以充分發揮,這次實習的重要意義就在于,它結合了理論,讓我們在實踐中學習理論,為今后的理論學習及社會實踐劃上一個逗號,這次實習另一感受,就是覺得時間太短,如能再長一點,我想理解得會更透徹,掌握的將更加牢固。
地質實習報告4
第一部分序言
一、實習地區的地理位置
本次實習地區位于重慶市北碚區天府鎮,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06°28′—106°31′,北緯29°50′—29°50′。實習地區為天府鎮及周邊地區,面積約20平方公里。
以下為天府鎮的地圖和衛星地圖。
重慶市北碚區天府鎮地圖簡介
二、自然地理狀況
天府地區的地表形態為山地類型的低山區,海拔高度為400至750米左右,最高為后峰山,海拔773米,北高南低。該地區山峰林立、溝谷交錯,山和谷的方向大致為北東—南西向呈脈狀分布,具"一山二嶺兩槽"的地貌特征。一山多與背斜核部一致。兩槽為背斜兩翼嘉陵江組的膏溶角礫巖溶蝕所形成,北西翼代家溝—后峰巖—水嵐埡槽谷為前槽,南東翼張家灣—三官殿—大土槽谷為后槽。二嶺為抗侵蝕能力強的須家河組的砂巖構成。區內基巖裸露,產狀較陡,泥薄水淺,森林稀疏。人口密集,梯田密布,清泉暗流。兩側的上三疊統砂、泥頁巖地區,峰巒疊嶂、青松翠柏、蒼翠欲滴,組成一條迷人的畫廊。例如金劍山、北溫泉、縉云山、金刀峽等旅游勝地。
三、實習目的
通過此次實習使我們加深和鞏固基礎地質各門課程中所學的地理知識,尤其是沉積巖石學和構造地質學,掌握野外地質調查工作的基本內容、方法和規范,學會收集和整理地質資料,并編制相應的地質圖件,增強我們對各種地質現象的分析能力,如褶皺、節理、斷層,肉眼初步確定各類巖性并判斷沉積環境。也可培養我們吃苦耐勞,腳踏實地,孜孜不倦,互幫互助的精神。
四、實習的任務和要求
1、了解實習區的人文、地理、交通、經濟等情況,區域構造位置,地層系統及主要構造特征。掌握野外地質填圖的基本內容、步驟和方法。
2、確定地質填圖的基本地層單位。對主要地層作剖面實測,繪制導線平面圖、剖面圖、柱狀剖面圖。
3、通過對地層、斷層、構造界限定點、連線,觀察巖層產狀等進行地質填圖。編繪地形地質圖,構造剖面圖和綜合地層柱狀剖面圖。
4、了解實習區的沉積發展史,對施家梁東岳廟,白廟子南岸,姚家溝瓦店子三條沉積相的觀察描述,掌握不同沉積環境下的各類相標志特征,沉積相分析方法和巖相古地理環境恢復方法。根據相標志確定沉積相類型編繪沉積相綜合柱狀剖面圖和相序圖。
5、了解實習區的區域構造特征,發展史及主要礦產資源情況,含油氣特征與斷層、節理的研究方法。
6、做到"六勤",即勤敲打、勤觀察、勤測量、勤追蹤、勤記錄、勤整理。
7、編寫實習報告。
五、實習方式
老師帶隊,確定住處,安排路線,野外踏勘,現場教學,著重觀察,重點描述,逐步培養我們獨立的思維方式,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實習時間
XX—4—6至XX—5—5
第二部分地層及沉積、構造發展史
一、地層
實習區內褶皺強烈,最老地層為下三疊統茅口組地層,最新地層為中侏羅統上沙溪廟組。背斜軸向為北北東—南南西向,并向南西發生傾伏。茅口組為背斜的核部,兩翼的地層分別為龍潭組、長興組、飛仙關組、嘉陵江組、雷口坡組、須家河組、自流井組、沙溪廟組。茅口組、龍潭組、長興組、飛仙關組依次發生傾伏。
(一)、二疊系(p)
1、茅口組(p1m)
茅口組為深灰色厚層,塊狀灰巖、生物灰巖、砂屑灰巖、晶粒灰巖,具眼球狀構造,在實習區主要沿斷層零星分布,組成背斜的核部,連續沉積在棲霞組之上。
2、龍潭組(p2l)
龍潭組為黃褐色頁巖,灰巖,硅化白云巖,夾有黃色中層狀砂巖,植物化石碎片多,為我國南方重要的產煤層,與下覆茅口組呈假整合接觸。
3、長興組(p2ch):厚度約
長興組為灰色—中灰色中—厚層狀含燧石生物灰巖,底中頂都含有燧石,中部最多,生物化石豐富,有蜓類、海百合、珊瑚等,含生物礁,裂縫有瀝青質充填,縫孔發育,為川東地區重要的產氣層,與飛仙關假整合接觸。
(二)三疊系(t)
1、飛仙關組(t1f)
飛仙關組為暗紫色鈣質泥巖、鈣質頁巖、泥灰巖,灰色薄—中層灰巖、鮞粒灰巖、泥灰巖,泥巖、頁巖與灰巖互層,分為五段。與長興組整合接觸。
①飛仙關組一段(t1f1)
頂部和底部為暗紫色泥灰巖,中部為鈣質泥巖,夾有頁巖,灰巖透鏡體,可見球狀風化。
②飛仙關組二段(t1f2)
灰色薄—中層狀灰巖,含鮞粒、藻紋、生物碎屑、內碎屑,縫合線發育,中上部含波痕。
③飛仙關組三段(t1f3)
紫紅色鈣質頁巖,局部夾薄層狀灰巖透鏡體,生物化石豐富。
④飛仙關組四段(t1f4)
灰色薄—中層狀鮞粒灰巖、泥灰巖、介殼灰巖,中上部夾黃褐色頁巖(碳酸鹽的蓋層,為標準層)。內碎屑(以砂屑為主,也含礫屑)、泥質條帶發育。
⑤飛仙關組五段(t1f5)
紫紅色頁巖,中部夾黃褐色泥巖、泥灰巖。
2、嘉陵江組(t1j)
嘉陵江組為灰色灰巖、白云質灰巖、白云巖、豹皮灰巖和膏溶角礫巖,巖溶發育,常形成溶洞、槽谷。可分為四段,整合于飛仙關組之上。
①嘉陵江組一段(t1j1)
灰色薄—中層狀灰巖和凝泥灰巖,夾有介殼灰巖,含有藻紋、泥紋、內碎屑、生物碎屑,裂縫發育,縫合線、節理發育,中下部可見黃鐵礦,揉皺,局部有沖刷面和蟲跡現象。
②嘉陵江組二段(t1j2)
灰色中—厚層白云巖質灰巖、白云巖、膏溶角礫巖,灰巖為藻灰巖和豹皮灰巖,可見刀砍紋,在川東為氣層。
③嘉陵江組三段(t1j3)
薄—中層灰巖,顏色豐富,有灰色、暗紅色、褐色、黃褐色,含有礫屑、砂屑、泥質條帶、縫合線。
④嘉陵江組三段(t1j4)
灰色膏溶角礫巖和泥晶白云巖為主,夾灰巖,刀砍紋發育。
3、雷口坡組(t2j)
灰色中層狀灰巖夾白云巖、膏溶角礫巖,底為薄層綠豆巖(火山灰沉積形成,硅質顆粒,為標準層),與下三疊統平行不整合接觸。
4、須家河組(t3x)
須家河組為長石石英砂巖和頁巖,含煤層。分為六段,一、三、五頁巖為主夾砂巖、煤層,二、四、六厚層砂巖為主夾頁巖,頁巖一般出露在溝谷處,砂巖在凸出,與雷口坡組平行不整合接觸。
①須家河一段(t3x1)
黃褐色頁巖,底部砂巖與頁巖互層,含有薄煤層,砂巖中可見白云母。
②須家河二段(t3x2)
黃灰色中層石英砂巖和長石砂巖,顆粒均勻,發育斜層理。
③須家河三段(t3x3)
黑灰色頁巖,夾煤層。
④須家河四段(t3x4)
淺黃色厚中—細粒石英砂巖,斜層理發育。
⑤須家河五段(t3x5)
灰黑色頁巖夾長石砂巖。
⑥須家河六段(t3x6)
淺灰色厚層中粒長石石英砂巖,斜層理發育,頂部褐黃色風化殼,與上覆地層假整合接觸。
(三)侏羅系(j)
侏羅系為一大套紅色粘土巖、碎屑巖夾碳酸鹽巖,為潛水湖泊相沉積,與下覆地層呈假整合接觸,分五段。
1、上中統自流井組(j1—2zh)
①珍珠沖段(j1—2zh1)
紫紅色頁巖為主夾砂巖、粉砂巖。
②東岳廟段(j1—2zh2)
黃褐色頁巖、粉砂巖,灰色中層狀生物介殼灰巖。
③馬鞍山段(j1—2zh3)
紫紅色泥巖夾粉砂巖、砂巖。
④大安寨段(j1—2zh4)
灰色介殼灰巖與鈣質泥頁巖不等厚互層,粒序層理和斜層理發育。
⑤涼高山段(j1—2zh5)
灰黃色泥巖、粉砂巖、砂巖。
2、中統沙溪廟組(j2s)
①下沙溪廟組(j2s1)
紫紅色泥巖夾砂巖。
②上沙溪廟組(j2s2)
紫色泥巖類雜色砂巖,分布于向斜軸部一帶。
二、沉積發展史
川東地區因褶皺強烈,基本上都為三疊系以上的地層。
1、寒武紀:
川東地區為海洋環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層具明顯兩分性:下統為泥沙質和碳酸鹽沉積,化石豐富;中上統一鎂質碳酸鹽沉積為主,化石稀少。
早寒武世川東地區為向東傾斜的混積型緩坡,為潮下低能碳酸鹽沉積。
中寒武世以后,揚子區古陸不斷擴大,早期的斜坡發展成鑲邊型碳酸鹽臺地。由于康滇古陸的東南部水下隆起形成半封閉海盆,氣候炎熱干旱,海水鹽度增高,主體發育了一套化石稀少的白云巖沉積。因陸源碎屑減少,物區為康滇古陸,地殼沉積緩慢而持續。
2、奧陶紀:
早奧陶世海侵開始,海水不斷向西超覆,使川東地區為淺水海洋環境,海水較寒武紀深,為碳酸鹽為主夾砂泥質的開闊臺地相帶。海水中生物發育,水質較渾濁,只有紅花園組和寶塔組為清水環境沉積。奧陶紀期間,陸源物質供應總體欠充足,沉積緩慢。奧陶紀末,海平面下降,康滇古陸與滇黔桂古陸相連,形成五峰期的滯留海盆,沉積典型的筆石頁巖相。
3、志留紀:
志留紀初,受加里東運動的影響,川東地區地殼抬升為陸,此后被海水淹沒成為淺海,水體深,陸源物質充足,生物大量繁殖。晚志留世,再次受加里東運動的影響,抬升為陸,長期遭受剝蝕而缺少上志留統、泥盆系、下石炭統的地層。
4、石炭紀:
中石炭世,川東地區為海陸過渡環境,古陸因長期遭受剝蝕而缺乏陸源物質,氣候干燥,蒸發強烈,形成了一層白云巖。此后海水退出本區而缺失上石炭統地層,直到二疊紀才被海水淹沒接受沉積。
5、二疊紀:
早二疊世初的梁山期,本區為海陸交互環境,氣候溫暖,植物繁茂,沉積了夾煤線的泥頁巖和鈣質泥巖。棲霞中期起,因全球氣候轉暖導致岡瓦納大陸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本區又一次成為淺海環境,各種生物大量生長,有孔蟲、蜓類廣泛分布,三葉蟲、筆石絕滅,陸源物質缺乏,沉積了棲霞組和茅口組的碳酸鹽巖。早二疊末晚二疊世初,發生"東吳運動",熾熱基性巖漿從四川西部斷裂帶益處,冷卻后形成暗綠色的玄武巖。火山噴發之后,海水再次侵入,形成海陸交互環境,氣候溫暖,植物繁盛,形成龍潭組煤系地層。此后海水加深擴大,康滇古陸縮小,變為溫暖清澈的淺海,底棲生物發育,發育小型生物礁,沉積含燧石結核灰巖。
晚二疊世末期,碳酸鹽快速沉積,地殼輕微抬升露出地表。
6、三疊紀:
早、中三疊世本區一淺海碳酸鹽巖沉積為主,晚三疊世以海陸交互相碎屑巖沉積占優勢。
早三疊世本區為淺水海洋,陸源物充足,沉積飛仙關相區的紫紅色鈣質泥巖、泥灰巖、灰巖。
早三疊世后期及中三疊世早期,西部古陸抬升,大巴山古陸出現,使川東地區成為半封閉狀態而出現潮上蒸發環境,白云巖廣布,還有鹽類沉積
中三疊世末,受早期"印支運動",四川的構造格局發生明顯變化,發生大規模海退(即拉丁期大海退),本區上升為陸地。其中發生了一次火山噴發,形成須家河底部的"綠豆巖"。
晚三疊世海侵開始,來自西邊的特提斯洋,使四川成為一個巨大湖泊,氣候溫暖,植物繁茂,河流、沼澤發育。植物堆積埋藏后形成煤層。晚三疊世末期,地殼有過短暫的抬升。
7、侏羅紀
侏羅紀初期,氣候溫暖潮濕,沉積環境與晚三疊世基本一樣,湖泊沉積,植物大量繁殖,水生生物也大量發育。中侏羅紀起,氣候變暖,湖泊面積減小,地殼斷斷續續緩慢沉降,至晚侏羅世為紅色泥巖及砂巖夾石膏沉積,顯示干燥氣候特征。
侏羅紀末期,受燕山運動的影響,川東地區發生強烈的褶皺運動,形成北東—南西向的隔擋式構造。
三、構造發展史
川東高褶的前地質背景,是在淺變質巖系的基底上,經晉寧運動以后,開始蓋層沉積,古生代為斜坡,中生代為印支古隆起(實習區位瀘州古隆起最北低端),經喜山運動改造完成。
主要動力來自南東和北西方向的對持強大擠壓力,由于該區東為七躍山,西為華鎣山大斷裂的制約及基底、古隆起的影響,形成北東向線狀梳妝褶皺,背斜緊閉、向斜寬闊平緩的隔擋式構造。
觀音峽背斜天府段的構造,是受區域構造應力場的控制而形成的。該區受南東—北西方向的水平擠壓,形成不同規模,不同力學性質,不同方向的構造。背斜垂直主應力方向,走向逆斷層是在剖面剪節理基礎上形成的,平移斷層是早期平面剪節理發育而成的,正斷層是由于地層發生傾伏,重力差異所形成。它們均具統一力場的規律。
第三部分礦產
四川盆地為多層系的含油氣盆地,主要的油氣層有:p1m、p2ch、t1f、t1j、t3x。黃鐵礦位于上二疊統底部的玄武質粘土巖中,規模不大。高嶺土位于上三疊統長石砂巖,價值不大。建筑石材(實習區)多為飛仙關組第四段的灰巖,作為水泥原料。
第四部分沉積相分析(三條單剖面)
一、觀音峽南岸(白廟子)飛仙關組下部剖面
1、前言
白廟子飛仙關組下段剖面位于觀音峽嘉陵江邊,剖面完整,各種相標志明顯。由于江水的原因,底部未出露,被淹沒。
2、沉積特征及環境分析
沉積特征:
①t1f1(未見底)
16—22層:暗紫色薄—中層鈣質泥巖,局部夾灰巖透鏡體,下部層理發育,可見波痕,上部有低角度紋層,含少量交錯層理,具生物碎屑、礫屑,韻律明顯。
23—26層:暗紫色中—厚層鈣質泥巖,中部夾微細紋層灰色灰巖并含砂屑,上部夾薄層砂屑灰巖并呈透鏡體分布。
27—29層:暗紫色泥灰巖。下部中—厚層,夾透鏡狀砂屑灰巖,水平紋理明顯,具斜層理,局部含生物碎屑。上部為薄層狀夾鈣質泥巖,含透鏡狀條帶灰巖,頂部紋層發育。
30—33層:暗紫色薄—中層鈣質泥巖夾薄層灰巖透鏡體,底部含藻紋,頂部含頁巖,可見藻紋。
34層:紫灰色厚層藻紋礫屑灰巖,從底至頂層理變薄,礫屑先變大再變細,排列混亂無規律,風暴沉積形成。
35—38層:下部為暗紫色頁巖;中部為暗紫色薄—中層泥灰巖夾灰巖透鏡體;上部薄層狀砂屑灰巖與頁巖互層,其頂部頁巖為黃褐色,斜層理和交錯層理發育,具波痕。
②t1f2
39—40層:灰色薄—中層狀砂屑灰巖,中下部斜層理、交錯層理發育,局部可見丘狀層理和羽狀層理;頂部平行層理發育,色淺粒粗,可見生物碎屑。
41—44層:灰紫色薄—中層鮞粒灰巖,下部鮞粒往上逐漸變大,中部和下部波痕相當發育,波高與波長都很大,上部夾紫紅色頁巖。
45—46層:下部為紫紅色頁巖,含紫色藻紋層,水平層理發育:上部為灰色中層藻紋灰巖夾灰巖和頁巖。
③t1f3
紫紅色鈣質泥巖,黃灰色泥灰巖夾薄層生屑凝粒巖。未見頂。
環境分析:
飛仙關組一段基本上屬于淺海陸棚相,主要為暗紫色鈣質泥巖、泥灰巖和砂屑灰巖。飛仙關組二段為潮坪相,主要為灰色的砂屑灰巖、鮞粒灰巖、藻紋灰巖和灰巖。
①、16—26層為淺海陸棚相中的外陸棚亞相,沉積以中層狀水平層理為主的暗紫色鈣質泥巖為主并夾有砂屑灰巖透鏡體,可見少許波痕和交錯層理,鈣質泥巖的厚度大。表明沉積水體較深,環境開闊,水動力條件較弱,生物不發育(種和數稀少,可能是由于三疊紀早期的火山噴發所造成)。
27—33層為淺海陸棚相中的內陸棚亞相,沉積以薄層至中層乃至厚層狀水平層理為主,以泥灰巖作為內外陸棚的邊界。巖性為暗紫色泥灰巖和鈣質泥巖夾灰巖透鏡體,含微細紋層、藻紋和生物碎屑,表明水體較外陸棚淺,環境安靜,水動力弱。
②、34—40層為潮坪與陸棚的過渡帶。下部(34層)為紫灰色厚層藻紋礫屑灰巖,先逆粒序后正粒序沉積,單層厚度大,礫屑顆粒大、排列混亂無規律,表明水動力強,為風暴沉積形成的風暴巖(礫石被打碎、疊置、迅速堆積而成)。中部(35—38層)沉積為暗紫色的頁巖、泥灰巖、砂屑灰巖,僅局部可見斜層理、交錯層理和波痕。巖性多,厚度小,說明陸源物少類多,環境相對安靜,幾乎不受波浪潮汐作用的影響,為潮下低能泥坪沉積微相。上部(39—40層)沉積以灰色中層砂屑灰巖,層理發育(斜層理、交錯層理、平行層理、丘狀層理和羽狀層理),含少許生物碎屑。表明水體動蕩不定,受波浪作用明顯,為過渡環境的潮汐通道沉積。
③、41—46層為潮坪相。
41—44層沉積為灰色薄—中層鮞粒灰巖,波痕發育并且波高、波長大,層內鮞粒直徑向上逐漸增大,表明水體清澈,水動力強,受波浪沖刷回流作用形成,為潮下鮞灘沉積。
45—46層沉積為紫紅色頁巖、紫色中層藻紋灰巖和灰巖,發育藻紋層和水平層理,說明水體相對安靜,水體淺,為朝上—潮間帶的藻泥坪沉積。
3、剖面沉積發展史
飛仙關組一段為較穩定的淺海陸棚相,沉積了一套厚度較大的鈣質泥巖,安靜的水體使得水平層理發育,可能由于火山的噴發造成這段時間生物不發育。到飛仙關組二段時期,氣候溫暖,陸源物豐富,地殼輕微下降,為潮坪環境沉積,受波浪,潮汐和風暴的影響,水體動蕩,波痕層理發育,其中最明顯的是形成了一套風暴濁積巖。
4、小結
本文的沉積環境分析基本上符合各種沉積相的特征,水體大致為由深至淺的環境。各種沉積微相的劃分還不是很準確,尤其是微相間的界限不明確。飛一段可作為油氣的蓋層,飛二可作為油氣的生油層。
二、姚家溝嘉陵江組一、二段沉積相剖面
1、前言
該剖面位于北碚代家溝以北約10公里的瓦店子姚家溝小煤礦公路側。地層發育完好,整合于飛仙關組之上。
2、沉積特征及環境分析
沉積特征:
①t1j1
1—16層:灰色薄—中層狀泥晶灰巖為主,夾砂屑、礫屑、晶粒灰巖,下部含藻紋、生物鉆孔、水平層理,中部含鮞粒、波痕和白花斑,上部具白色花斑、生物碎屑、鮞粒、泥紋、生物鉆孔、水平層理。
17—40層:灰色薄—中層狀凝粒灰巖、泥晶灰巖為主,夾砂屑、礫屑、藻紋灰巖,下部含藻紋、泥紋和白色花斑;中部含生物碎屑,具有沖刷面和楔狀、透鏡狀層理,含有黃鐵礦晶體;上部含鮞粒、生物碎屑,頂有交錯層理和單向斜層理。
41—49層:灰色薄—中層泥晶灰巖夾凝粒灰巖、砂屑灰巖,局部含礫屑、生物碎屑、藻紋,頂和底含黃鐵礦晶體,含白花斑。
50—58層:下部為灰色薄—中層凝粒灰巖夾泥粉晶灰巖并含黃鐵礦晶體,上部為褐灰色中層泥粉晶灰巖。揉皺現象明顯。
59層:灰色薄—中層泥晶灰巖夾凝粒灰巖、砂屑灰巖、生物碎屑灰巖,生物鉆孔特別發育。
②t1j2
60—62層:下部為中厚層灰巖、白云質灰巖,中部為褐色厚層細粉晶灰質白云巖,上部為膏溶角礫巖和白云巖。
63—66層:深灰色膏溶角礫巖夾泥晶白云巖和泥晶灰巖,底和頂為黃褐色頁巖。
67—70層:膏溶角礫巖與灰褐色中—厚層泥粉晶白云巖互層。
71層:膏溶角礫巖,底含藍黑色泥巖。
72—74層:下部為褐色中—厚層泥晶、粉晶白云巖夾砂屑、礫屑白云巖;中部為褐色薄—中層泥晶、粉晶白云、砂屑、礫屑白云巖、灰質白云巖;
上部為泥粉晶白云巖,未見頂。
環境分析:
嘉一段為碳酸鹽巖臺地瀉湖沉積,主要為灰色薄—中層泥晶灰巖、凝粒巖,嘉二段為碳酸鹽巖臺地淺灘沉積,為灰色中—厚層白云巖和膏溶角礫巖。
①、t1j1
1—23層為淺灘亞相,沉積為薄—中層的凝粒灰巖、泥晶灰巖夾砂屑、礫屑灰巖,含有鮞粒、生屑、藻紋、泥紋、波痕、水平層理、生物鉆孔,表明沉積的.環境水體淺,水動能較強,養分充足,生物發育。不時受波浪作用和風暴作用,可能形成了7—16層的風暴巖相(含砂屑、礫屑多),也可能是離物源區近而沉積的。
24—40層為淺水瀉湖亞相,沉積為灰色薄—中層的凝粒灰巖、泥晶灰巖夾藻紋灰巖、含礫屑砂屑灰巖。鮞粒、沖刷面、透鏡狀層理、交錯層理、單向斜層理,表明環境能量高,受波浪和潮汐的作用明顯,含藻紋和生物碎屑則說明為氧氣較充足的淺水環境,局部含有黃鐵礦表示在一段時間內水體安靜,但是大多時候不穩定。
41—58層為深水瀉湖亞相,沉積為灰色薄—中層的泥粉晶灰巖夾凝粒灰巖,黃鐵礦晶體發育,單層的層理不明顯,可見少量藻紋、生物碎屑。說明沉積環境安靜,水體深,生物不發育,受波浪的作用弱。
②t1j2
60—71層為潮上薩布哈亞相,沉積為中—厚層的泥粉晶白云巖和膏溶角礫巖。白云巖和膏溶角礫巖發育說明沉積環境干旱炎熱,蒸發作用強烈,經常暴露于地表,使得該環境幾乎不含生物。偶爾海水泛侵,帶來了一些泥質,沉積了薄層的藍黑色泥巖和黃褐色頁巖。進一步可以劃分為四個微相:60—62層為灰質云坪、膏云坪微相;63—66層為膏坪;67—70層為膏云坪:71層為膏坪。
72—74層為潮間坪亞相,沉積為薄至中層甚至厚層狀泥粉晶白云巖,說明水體鹽度高,生物不發育,沒有經常暴露與水面,厚度大表明水體較安靜,沉積速度快,陸源物多。
3、剖面沉積發展史
嘉一段早期發生了海侵,規模不大,水體稍有變深,但任受波浪潮汐的作用,各種層理發育,生物大量繁殖,尤其是淺水帶的水平生物鉆孔發育,中期水深達最大,發育了黃鐵礦晶體,晚期海水逐漸退去,嘉一整體為一個水體由淺—深—淺的過程。到嘉二段時期,大規模的海退使巖層頻繁的暴露于地表,氣候干旱炎熱,海水蒸發強,形成了一整套白云巖和膏溶角礫巖。
4、小結
嘉一與嘉二可以構成一個沉積旋回,即海侵和海退。嘉一中的含砂屑和礫屑灰巖的沉積環境特征不是很明顯,有可能為潮汐作用形成的。嘉一段為泥晶灰巖和凝粒灰巖,可以作為油氣的蓋層,如果黃鐵礦發育好的話也能作為礦床。
三、施家梁侏羅系自流井群東岳廟段沉積相剖面
1、前言
該剖面位于嘉陵江邊的施家梁小學附近,東岳廟段整合于下覆的珍珠沖段,與上覆地層為平行不整合接觸。該剖面出露完整,使得觀察描述方便。
2、沉積特征及環境分析
沉積特征:
1—6層:紫紅色薄—中層泥質粉砂巖為主,夾石英砂巖(底部)、泥頁巖、粉砂質頁巖、粉砂質泥巖、硅質粉砂巖(中部),頂部含泥質結核。
7—12層:黃褐色—灰色薄—中層狀生物介殼灰巖夾黃褐色頁巖,頂部為一層灰褐色頁巖,生物化石豐富、完整。
13—14層:下部為灰色頁巖,上部為鈣質頁巖和粉砂質頁巖。
環境分析:
東岳廟段為淡水湖泊相,沉積為粉砂巖、泥頁巖和生物介殼灰巖。
1—6層為濱淺湖沉積:沉積物顏色較深,顆粒由粗到細,單層厚度小,含泥質結核,無生物發育。說明距岸近,水動力強,湖浪的回流沖刷淘洗對沉積物的改造作用強,水位淺,沉積物有時露出水面,氧化作用強。
7—12層為淺湖沉積:沉積物顏色淺,水生生物繁茂,化石豐富,保存完好,為薄殼的底棲生物,受波浪和潮汐的回流作用,發育了薄層的頁巖。
13—14層為濱湖:沉積物顏色深,生物不發育。
3、剖面沉積發展史
東岳廟段處于早侏羅世晚期至中侏羅世早期的淺湖—濱湖且湖底開始抬升的沉積環境,沉積物的顏色自下而上呈紫紅色—黃褐色—灰色,反映出一個干燥—半干燥—溫濕的氣候環境。此后有過短暫的暴露。
4、小結
東岳廟時期水體為一個由淺—深—淺的過程,淺湖生物發育,處于弱氧化—弱還原環境,具有一定的生油能力。
第五部分構造特征及分析
1、特征簡介
天府地區的觀音峽背斜屬于川東南褶皺帶,華鎣山大背斜向南分支的一個背斜,背斜軸線為北東—南西向。核部地層為龍潭組,兩翼為長興組、飛仙關組和嘉陵江組,傾角較陡,北西翼大于南東翼。褶皺總體為一個線狀緊閉向南西傾伏的不對稱背斜。
斷層發育,基本發育在背斜的核部和南東翼上,多為走向斷層。此次實習共發現了12條斷層,其中10條為逆斷層,一條正斷層,一條平移斷層。
此外,構造縫合線、節理也相當發育,還有南端侵蝕作用形成的兩個侵蝕窗。
2、斷層分析
①f1:樓梯溝逆斷層
該斷層位于鐵廠溝至仰天窩一帶,上盤地層主要為龍潭組地層,由于斷層作用,出露了一段茅口組地層,下盤地層為龍潭組和長興組地層,斷層產狀為310°∠70°,斷層在仰天窩一帶發育在龍潭與長興組界限處,因此,斷層形成時間為長興期之后。f1為早期x型剪節理形成的高角度逆斷層。
斷層證據:地層缺失,毛口組地層僅出露了一段;地形為溝谷地帶;有串珠狀的泉眼存在。
②f2、f3:小屋基逆斷層
這兩條斷層位于后槽的張家灣至三官殿一帶,f2的上盤地層為t1f3(產狀為138°∠45°),下盤為t1f4;f3的上盤地層為t1f4,下盤為t1f5和t1j1(產狀為134°∠51°),f2的產狀為312°∠60°,發育在t1f4中并進入了t1f3中。因此f2形成時間為f4時期,為早期x型剪節理形成的高角度逆斷層。斷層f3的產狀為308°∠60°,f4幾乎全被切穿,f5呈透鏡體出露一部分,斷層形成時間為j1時期,為早期x型剪節理形成的高角度逆斷層。
斷層證據:f4與f3地層變薄,幾乎缺失整套f5的地層;可見斷層角礫巖。
③f4:三官殿逆斷層
斷層位于三官殿—沙樹灣—長田坎,上盤地層為f3紫紅色鈣質頁巖(產狀為135°∠51°),下盤地層為f4的灰巖(產狀為128°∠66°),斷層產狀為318°∠28°,斷層切穿了f4與f5,進入f3和j1。因此斷層形成于j1時期之后,為追終晚期剖面x型剪節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斷層。該斷層有可能在長田坎處開始進入f3并一直往南西延伸至芹菜田附近(此處f3地層中可見明顯的斷層現象,拖拉牽引的特征明顯),在三官殿處地層被覆蓋嚴重,斷層可能進入j1或者與f3或f2構成了一條斷層
斷層證據:在長田坎處f4地層突然變厚,到沙樹灣一帶f4和f5地層又突然消失。
④f5:天臺寺逆斷層
斷層為與廖家坡至天臺寺一段,上盤為f1紫紅色鈣質泥巖(產狀為139°∠25°),下盤為f2灰巖和f3的鈣質頁巖(產狀為135°∠51°),產狀為310°∠30°(或者130°∠30°,斷層被覆蓋,沒有確切的斷層面存在),斷層切穿了f2地層進入f1。斷層形成時間為f3時期之后,為追終晚期剖面x型剪節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斷層。
斷層證據:f2地層變薄甚至消失,造成f1與f3地層界線不明。
⑤f6、f7:廖家坡正斷層、逆斷層
斷層為于廖家祠堂至菠蘿山一帶,此處巖層的產狀混亂。f7(逆斷層)上盤為p2ch的結核灰巖,下盤為p2ch的結核灰巖和f1的鈣質泥巖,斷層產狀為126°∠44°斷層形成于f1時期,為追終晚期剖面x型剪節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斷層。f6(正斷層)的上盤為p2ch的結核灰巖和f1的鈣質泥巖(產狀為264°∠44°),下盤為p2ch的結核灰巖和f1的鈣質泥巖(產狀為302°∠49°),斷層產狀為302°∠60°,形成于f1時期后但比f7晚,使f7錯斷,為地層傾伏而形成的橫縱斷層。
斷層證據:巖層產狀混亂,構造線中斷;老地層位于新地層之上;有斷層角礫巖存在;溝谷發育。
⑥f8、f9、f10:螃蟹井逆斷層
斷層位于螃蟹井至走馬崗附近。f8的上盤為f1紫紅色鈣質泥巖和f2灰巖(傾向為南東向),下盤為f1、f2(傾向為北西向)、f3的地層,斷層傾向為北西向,傾角不明,形成于f3之后。f9的上盤為f1,下盤為f1和f2,基本上沿f1和f2的界線發育而成,向南進入f1中并逐步消失,斷層傾向為北西向。f10的上盤為f1和f2,下盤為f2和f3,與f2幾乎平行延伸,向南進入f1中,斷層傾向為北西向。f9、f10使f2地層被錯斷甚至消失。斷距大,可能為追終晚期剖面x型剪節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斷層。此處構造復雜,尤其是f2地層的出露情況不明朗,使得斷層的延伸方向存在不確定性。
斷層證據:構造線突然中斷;地層發生了倒轉;地層厚度變薄甚至缺失;溝谷深,地形陡。
⑦f11:水嵐埡逆斷層
斷層位于水嵐埡附近。上盤為f3紫紅色鈣質頁巖和f4的灰巖,巖層產狀為321°∠56°;下盤為f4的灰巖,產狀為303°∠30°。斷層產狀為130°∠40°,斷層線由f4進入f3與f4的分界處,然后向東北進入f3中。斷層形成于f3時期,為追終晚期剖面x型剪節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斷層。
斷層證據:地層厚度變薄;老地層出露與新地層之上;具有拖拉牽引現象。
⑧f12:芹菜田平移斷層
該斷層位于芹菜田水庫旁,為右行平移斷層,斷層走向為110°—290°,長約500米,東端消失于j1中,西端消失于f3中,f4、f5、j1發生明顯的錯位,斷層形成于j1時期之后,為縱彎褶皺作用形成的早期平面x剪節理發育的斜向、小型平移斷層。
斷層證據:f5被錯斷;f4與f3界線突然中斷;斷層角礫巖發育;斷層面破碎現象明顯,裂縫和節理發育。
斷層角礫巖
三、侵蝕窗
在螃蟹井附近,由于水流的不斷侵蝕,使f1下覆的長興組地層露出地表,形成了一個長150米,寬100米的橢圓形侵蝕窗。
在毛狗洞,則由于侵蝕作用,使f1下覆的f2出露,形成了一個長260米,寬240米的近似于圓形的侵蝕窗。
第六部分總結
本次基礎地質實習讓我初步的了解到地質這門學科到底是怎么去研究,研究什么,研究的目的又是什么。地質主要是通過野外地質考察,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去研究某地區各地層巖性、構造等問題,探明資源礦產的種類、儲量和可采量,保證我國經濟持續的發展。
野外地質實習是一項艱苦的工作,每天老師帶隊出行,爬山、走路,還要觀察、描述和記錄地質信息。雖然很累,但是也很快樂,我們可以瀏覽大自然的美麗風光,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可以鍛煉吃苦耐勞的精神,培養同學間互幫互組的品德,增進老師和同學之間的感情。
我覺得我們科技學院的學生出去實習時,真的要不怕苦,不怕累,要給當地的人留下好的精神面貌。實習期間因為春季多雨,進程被耽誤了幾天,有一些相剖面沒看,還有就是斷層的斷距測量,這是讓我感到有些遺憾的。在這里,要感謝實習的老師,教給我們很多東西,有知識,也有為人處世的道理。
地質實習報告5
一、前言
主要說明實習的時間、地點、目的、任務及路線安排,實習隊的組成,工作的方法,工作量以及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二、實習區概況
1.實習區的范圍、地理位置、交通概況等,最好附上“工區位置圖”。
2.實習區的區域地質概況
3.實習區自然地理概況,如地形、地貌、河流、氣候等概況。
4.實習區社會經濟概況。
三、地層
實習區的地層層序、時代、接觸關系、厚度及分布狀況。按照地層的新老關系,由老至新敘述各個時代地層的巖石組合特征、古生物特征、沉積特征、分布和出露情況、接觸關系、厚度、地貌特征及特殊的識別標志。
四、巖石
敘述實習區出現的巖石類型,詳細描述其特征。可按沉積巖、巖漿巖、變質巖的順序分別敘述,要說明成分、結構、構造、產狀、成因、時代等。
五、內動力地質作用
1.地殼運動及地質構造
概述實習區的大地構造位置、基本的`構造格局、地殼運動、具體構造的類型和特征。對褶皺構造與斷裂構造分別進行詳細描述,并應附有素描圖、構造剖面圖等。
褶皺構造要描述構造的位置、范圍、規模、長軸方向,核部的地層時代、巖性,兩翼的地層時代、巖性、層序,兩翼巖層的產狀,軸面和樞紐的產狀,最后確定褶皺的類型、褶皺的形成時期及形成機制。
斷裂構造要描述斷層的位置、方向、規模,斷層面產狀及形態變化,斷層面、斷層帶的特征如擦痕、斷層泥、斷層角礫、斷層崖等,斷層兩盤的地層時代、巖性,兩盤巖層的產狀,地層的牽引現象,伴生節理及構造巖等。
2.巖漿作用
按巖漿作用時代、作用方式及產狀等進行描述。分析柳江向斜的形成與巖漿作用的關系。
3.變質作用
按變質作用方式分別進行描述。
六、外動力地質作用
1.風化作用
風化作用的類型、方式、產物及特征。
2.河流地質作用
描述河流的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特征。
3.海洋地質作用
描述海洋的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三角洲的形成及沉積特征
4.內動力地質作用與外動力地質作用的關系
內動力地質作用與外動力地質作用的辯證關系
七、礦產
簡述實習區內所出現的各種主要礦產資源,說明每一種礦產的賦存層位、規模、找礦標志、礦物組合和礦產應用等。
八、地質發展簡史
根據實習區的地層、巖石、地質構造、巖漿及火山活動資料,綜合分析本區的地質發展歷史。從古到今按地質時代連續論述各時期發生的地質事件,包括古地理、古氣候、古生物、沉積演化、構造演化、巖漿活動、地殼運動等。
九、結束語
概括性地總結野外實習的主要成果,自己的收獲和體會;野外實習方法上有哪些提高;哪一部分實習收獲最大;野外實習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將來參加工作的意義,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對今后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等。
地質實習報告6
專業:**土木工程
姓名:宋**
日期:20xx-6-6
指導老師:劉傳孝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我們對工程地質與土力學有了深刻的認識與了解,掌握了關于工程地質與土力學中的基本知識,但是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情況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為了更好點的認識地質現象,加深對其了解,我們08級土木工程專業在六月三號在劉傳孝老師的帶領下開始我們的地質實習,地質實習報告。
一、地質實習的目的
1、 學會對巖石的肉眼判別
2、 了解饅頭山沉積巖的每一層的巖石組成及其顏色、厚度等
3、 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4、 用地質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巖層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
5、 掌握褶皺的基本知識和判斷背斜、向斜的能力
6、 現場認識斷層、滑坡、巖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二、地質實習的過程
我們的實習分為兩天(六月三、四號),六月三號實習地點是長清張夏鎮滿壽山和靈巖寺, 實習項目是滿壽山的巖層構成和滑坡、斷層現象,六月四號的實習地點是蘇莊,實習項目是背斜構造和地質羅盤的實習,六月四號下午我們結束地質實習,返回學校,實習報告《地質實習報告》。
三、實習的內容
1、認識滿壽山的巖層
饅頭山,海拔408米,位于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境內,當地老百姓習慣稱此山為“饃饃山”、“滿壽山”,或者高雅的稱為"曼壽山"。20xx年,饅頭山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第三地質名山,當年又被列入省級地質自然遺跡保護區。饅頭組主要由紫紅色、黃綠色等雜色頁巖及泥質、白云質灰巖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雜巖的肉紅色片麻狀花崗巖之上。下部灰巖中含磁石結核和條帶,上部頁巖中具微細水平層理,中部頁巖含有三葉蟲化石~中華萊德利基蟲。厚度119米。
在開始實習前,劉老師將此次實習分為三組-饅頭組(十層)、毛莊組(六層)、徐莊組(五層)。
一、 饅頭組
第一層是由頁巖組成,厚約兩米,巖層呈現黃綠色,局部呈現灰色,風化程度非常的嚴重,裂隙發育大,我們在工程中應盡量避開
第二層是由石灰巖組成,該層巖石深入山體,厚約四米,巖石呈灰綠色,此處的裂隙極有可能發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應注意勘探。
第三層是頁巖,厚約八米,巖石呈現黃綠色,局部呈現褐色
第四層是由頁巖組成,厚約十三米,顏色顯紫色
第五層是由石灰巖組成,厚度約六米,顏色呈現土黃色,裂隙發育輕微,有利于工程實施,
地質實習報告7
一、概況
本次實習線路是6月26日下午三點在攀枝花學院北門,6月27日上午八點在東門集合,在老師的帶領下先到政務中心斜對面(星宏國際后面)的邊坡,再到龍菁花園上的龍菁大橋。
二、各地點地理位置簡介
北門邊坡位于攀枝花學院北門大梯子處,上面是廣場,標高是1120,下面是一條通往機場的主干道。邊坡高差是25米,從馬路到坡頂坡面距離是50米,自然坡度是1:2。
星宏國際邊坡位于攀枝花市政務中心斜對面,次邊坡大概40米左右,邊坡所在山高60多米,此處自然坡度大概是1:1.2左右,上面生長著比較矮小的灌木叢,基本上沒有參天大樹。
龍菁大橋位于攀枝花市龍珠路,龍菁花園上方,是一座連續簡支結構的旱橋,位于機場路和現在陽城龍庭所在山,高大約在30米左右。
三、北門地層巖性及抗滑樁
北門邊坡地質情況從上往下,第一層是在攀枝花學院修建時勘測到有一至三米的粉質粘土土層,在粉質粘土下面有很厚的昔格達土土層,在昔格達土以下有花崗巖,整個坡面以昔格達土砂礫巖為主。這種砂礫巖在攀西地區分布了很大的區域。大概有四萬平方公里,在其他地區很少見看見,成巖石歷史在300萬年左右,昔格達組巖石中粘粒的粘土礦物成分主要
以伊利石為主,含量達66~82%,高嶺石、綠泥石次之,此外還含有石英和鐵的氧化物;昔格達地層巖石組成中粘粒含量雖不占主要地位,但由于粘粒中的粘土礦物具有獨特的晶體結構,而且顆粒細小,具有一系列的表面特性,因此,它對昔格達巖組及其所組成的填料的工程性質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深入研究昔格達組土巖的性質是其作為工程填料的重要突破口。昔格達混合料特點:粘土巖中的水呈現封閉狀態,多為結合水,在這種情況下,短期日曬不能降低含水量。粉砂巖由于粒徑小,它的水分子間作用力大,同時毛細作用強,粘粒的存在,使得粉砂巖的水分不易失去。
抗滑樁
在這一站主要是吳老師給我們講解北門的滑坡處理情況。在這里結合地質情況,采取的是抗滑樁施工。這里的邊坡深入到炳三區到仁和的主干道上,由于主干道要達到設計寬度,就進行了邊坡開挖,形成了北門的滑坡,為了防止滑坡的發生,需要進行邊坡的處理。攀枝花學院廣場的設計標高是1120m,主干道是1175m,從頂到底是25m高,平距大概是50m左右,自然坡度是1:2。地質情況分
為幾層:第一層是填筑的13m的粉質黏土,粉質黏土以下是比較厚的昔格達土,砂礫巖復層,再下面是花崗巖層。由于主要巖層是昔格達土砂礫巖層,它的成巖歷史為34百萬年,強度低,大概在5Mp以下。昔格達土的主要特點是易軟化,浸水后物理性質極易改變,內聚力降低,易形成滑坡。為了穩定滑坡,需要采取一定的施工措施,一般的處理方法有抗滑擋墻、抗滑樁、錨索和錨桿墻等。對于淺層滑坡,主要采用重力式擋墻,而北門的邊坡主要是深層滑坡,這里采用的是抗滑樁,在這個坡段加固了兩排抗滑樁,一排在邊坡中上部位,一排在主干道的道路邊上。在施工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下樓梯的的那個平臺處的一部分土體有部分滑坡,因此,后來在中間加了一排抗滑樁。由于在滑坡的表面種植有草皮,形成了地表覆蓋層,穩固了地表土層,防止雨水大量進入土體形成滑坡。此后,北門的滑坡就顯得相對來說更加穩定了,沒有再出現滑坡,杜絕了工程隱患。
四、星宏國際邊坡及邊坡工程
星宏國際邊坡,為了利用山體的建筑面積,需要進行大量的土體開挖,大量的土方開挖量,會造成建筑成本的增加,形成房價居高不下的一個原因。孫老師講解到此處的土方開挖時,說到攀枝花的建設容易遇到大量的土方開挖,當邊坡形成時,當邊坡成型后,多會受到自然環境或人為環境的影響,導致邊坡穩定性減低,造成崩塌破壞。邊坡失穩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潛在影響因素和誘發影響因素兩類。一般坡度愈大,邊坡穩定度愈低。邊坡主要由單一或多種地質材料所組成,材料特性的優劣,將直接影響邊坡的穩定性,地質材料的組成成分包括礦物的種類.組織.膠結狀況.成巖時間等,其外在的表現則為巖性.土壤種類.力學強度及抗風化能力。
邊坡工程
這是第二站,孫老師帶隊到新宏國際小區旁邊的邊坡開挖處。為了利用山體的建筑面積,需要進行大量的土體開挖,大量的土方開挖量,會造成建筑成本的增加,形成房價居高不下的一個原因。孫老師講解到此處的土方開挖時,說到攀枝花的建設容易遇到大量的土方開挖,當邊坡形成時,當邊坡成型后,多會受到自然環境或人為環境的影響,導致邊坡穩定性減低,造成崩塌破壞。邊坡失穩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潛在影響因素和誘發影響因素兩類。一般坡度愈大,邊坡穩定度愈低。
邊坡主要由單一或多種地質材料所組成,材料特性的優劣,將直接影響邊坡的穩定性,地質材料的組成成分包括礦物的種類.組織.膠結狀況.成巖時間等,其外在的表現則為巖性.土壤種類.力學強度及抗風化能力。
地質構造是影響邊坡穩定性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當巖體中存在不連續結構面如層面.節理.片理.剪裂帶及斷層等,會使巖體成為不連續或破碎的巖石,降低巖體強度或提高受風化的影響,而此不連續結構面的存在也容易發展成破壞滑動面,提高邊坡的不穩定性。一般而言,不同坡型的穩定性由好到壞為與地質的方向成斜交坡.逆向坡與順向坡。因此地質構造的方向性.分布密度.分布大小及性質的不同,將對邊坡穩定產生相當的影響。
環境因素涵蓋范圍較廣,下面主要針對降雨.地下水.風化與侵蝕作用及地震等對邊坡穩定性造成的影響,逐一加以介紹。(1)降雨:水是造成邊坡破壞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降雨后易使地表材料軟化降低強度,并增加孔隙水壓,降低邊坡穩定。(2)地下水:地下水對邊坡造成的不利影響包括:水壓作用于垂直裂縫,產生水平推力,使得巖坡或土坡被推向下方;浮力作用于潛在滑動面之上,使得有效正應力減小,降低該面的摩擦力,使得巖質.土質變壞,降低強度,使得邊坡失穩。(3)風化及侵蝕作用:邊坡巖石風化后,強度大幅降低,易使護坡作用降低,導致侵蝕量增加,然后新鮮的巖層再次暴露,進一步被風化與侵蝕。(4)地震:地震產生的地表加速度會使邊坡下滑力增加,抵抗力減小,同時地震釋放的水平震波易使缺乏抵抗橫向剪力作用的邊坡發生破壞。
因人為活動造成邊坡失穩的`影響因素稱為人為因素,如道路開挖.山坡地開發.爆破.采礦及開墾等。(1)山坡地不當開發:目前山坡地不當使用會造成地形和自然植被的改變,邊坡坡度因挖.填而變陡,加上自然植被亂砍亂伐,導致邊坡失去水土保持的功能,加速邊坡崩塌事故的發生。(2)不當加載:當在邊坡的坡頂上棄土和修建筑物,將容易形成邊坡破壞。(3)大量挖填方:在坡地開發中,常將水溝回填以利開發,而此填方區若未壓密實,易產生不均勻沉陷或變形,當此填方區上方有建筑物時,將造成龜裂.位移.歪斜或傾倒等災害。(4)坡腳不當開挖:坡腳開挖可能使支撐減弱,則有發生破壞的可能。(5)邊坡防護不當:一般坡地開發均需符合水土保持規范,按規定進行邊坡生態防護,或增設排水系統和擋土設施等。當這些邊坡防護施設不當或維護不良時,將會直接影響邊坡的穩定性。
在地質勘測以后,施工單位采取了合理的開挖方式。這里的施工方案中采用的是分級開挖,由于開挖的高度太高,需要考慮開挖后邊坡的穩定,因此,需要實施合理的開挖方案。這里的地質構造因為是比較堅硬的巖石,而開挖成四級開挖,逐步放坡。開挖面顯示出來的面比較整齊,只需要進行砂漿護臂就可以了,顯得美觀。
龍菁大橋的簡介及維護
在龍菁大橋,李老師給我們詳細介紹了關于基樁的施工。大橋下部采用方形墩柱,高度大概在30m左右,橋梁墩柱常采用方形、橢圓形和圓形,在水中方形墩柱阻水大會造成橋基被沖刷危極橋的安全,而立交橋則不會出現這個問題。龍菁大橋共四組橋墩,每組三根方形橋墩并排支撐起上部蓋梁,三根墩柱中部設置了橫系梁。橋墩基礎采用樁基礎。樁基礎設計和施工時應考慮汽車和人群荷載,橋面凈空等要求。墩柱上側面布置了間隔1m左右的孔,在孔中設置PVC管并插入鋼筋,目的是為了防止墩柱模板發生跑模,脹模等不良現象。墩柱中間橫系梁下方有兩個粗孔,粗孔中插入粗鋼管,為橫系梁下部支撐結構。橋墩在澆筑混凝土時,需注意振搗密實,混凝土的內外溫差,大體積的混凝土澆筑需采取合理的澆筑方式,控制溫差。龍菁大橋的橋面下面是9根梁,每根梁又被隔板分隔成方形,增加了整體的穩定性。橋梁的下邊一般會有
檢修裝置,方便于一定年限后的橋梁檢修。
實習的總結
經過兩天簡單的《土木工程地質》課外實習,我學會了從課本知識到社會實踐的轉化,從原來抽象的課本知識變成了實在的工程實際,鞏固了工程地質的課本的知識。簡要的總結如下:
1、我們在實習過程中學到了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縮小了書本與實際的差距
2、了解到昔格達土質的性質
3、掌握了昔格達土質的危害和防護措施4、了解到鋼筋混凝土橋的修建方式
地質實習報告8
大連濱海國家地質公園核心園區地處大連金石灘國家旅游度假區境內,總面積64.50km2。分為黃金海岸景區、東部景區和城頭山景區三大部分。黃金海岸的陽光沙灘,東部景區的沉積構造遺跡,城山頭的海蝕地貌等,是一座以海岸帶地質和海蝕地貌為主,以層型剖面、古生物化石和典型地質構造遺跡景觀為輔,與海洋生命和人文景觀相互輝映,一座由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塑的瑰麗憩園。
公園濃縮了28億年以來的地質演變歷程,古老沉積地層歷經多期次的地質構造變遷,又經千萬年海蝕作用的精雕細琢,在延綿30公里的海岸線上形成豐富多彩的奇石景觀。大連金石灘濱海國家地質公園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之下,經過5—10億年震旦紀、寒武紀的地層變換,形成了長達30多公里的典型的海岸線上的海蝕地貌,是中國唯一的海岸帶喀斯特地貌國家地質公園。整個地質公園以遼東半島南部沿海山水為主體,同時包括了巖深地貌、黃渤海兩海岸的海蝕地貌、構造景觀、完美的古生物化石、上寒武系層型剖面、各種沉積構造等地質遺跡,是一個集多種地質遺跡資源并存,震積巖:是巖石在未固結前,由于地震的強烈振動,半凝固的沉積物發生液化作用(噴泥、冒水)而形成了眾多彎曲的、近于直立的液化脈,后期這些細脈被方解石充填而形成的。金石灘石灰巖中密集而紊亂分布的方解石細脈是最典型的震積巖特征,它是6.5億年前遠古地震的真實記錄,是國內外地層對比的重要層位。
在大約6.5億年前,由于火山爆發,水下滑坡坍塌引發地震,帶來海嘯,它形成了波長達幾百公里的海洋巨浪,海水陡漲,驟然形成水墻,伴隨隆隆巨響,瞬時侵入陸地,反復多次,把尚未固結的巖石,震的紋理紊亂,留下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震積巖遺跡。恐龍探海在地質學上稱為海蝕拱橋,又稱海蝕穹,是基巖海岸的一種典型海蝕地貌形態。常見于海岸岬角處,岬角的巖石兩側因海蝕作用強烈,先期形成了海蝕洞,最后兩側被蝕穿而貫通,造就了外形上酷似拱橋的地質景觀。強烈的風化作用使這處海蝕拱橋更象一一只正在吸水的恐龍! 阿拉伯城堡(海蝕方山地貌)構成這里的巖石是薄層灰巖,形成于6億年前的震旦紀,由于水平巖層被垂向節理切割,在海蝕作用下形成狀如阿拉伯城堡的方山地貌。情人灣:情侶石 海蝕洞穴,是海水沿著巖層的節理裂隙面等薄弱部位侵蝕形成。
將軍石從海蝕地貌形態上來看他屬于海蝕柱。它是海岸受海浪侵蝕 、崩坍 而形成的與岸分離的巖柱。大連電視臺臺標地質形態上屬于褶皺,這處體量巨大、保存完好的巖層剖面是典型的褶皺。因外形像一個巨大的大連電視臺臺標而得名,褶皺是在巖石固結后由于構造作用產生的一種次生構造,由于擠壓應力使巖層產生波狀彎曲,是一種未喪失巖層連續性的塑性變形.狐仙洞是一處典型的構造裂隙。其下方還有一個淡水的泉眼,在海邊有淡水的泉眼為狐仙洞增添了神奇色彩。 虎嘯崖象形石,構成虎頭的巖石中,發育了兩組垂直節理,風化作用首先沿著節理這個構造薄弱面進行,加上砂巖自身的球狀風化,二者的共同作用,就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虎嘯崖景觀。金蛙峰形成于距今5.4億年早寒武世的典型薩布哈環境,巖性多為白云質粉砂巖,夾有膏鹽沉積,干旱炎熱的氧化環境造成了巖石以紅色為主,紅綠黃相間分布的富含石膏的巖層。地貌上屬于海蝕柱是海岸受海浪侵蝕、崩坍而形成的與岸分離的巖柱。從特定的角度看就象金蛙嘯天。
實習感受:
通過這次工程地質實習,使我深深感受到地質學的現實意義。通過親身勘查,是我對將來要從事的這一行業有了深刻的了解。這一個短短的下午,我們一直沿著海岸線行走,給人的感覺就是很累,但當我們看到沿途中的巖石以及各種地質地貌時,我們的好奇心一下子驅散了疲憊,我們都認真投入到實習當中,仔細聽導游的解說,對地質學中的三大巖類有了初步整體的認識,對巖層產狀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將軍石的癡情,恐龍探海的雄偉,情人灣的詩情畫意,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個美妙的意境中,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但我也有點遺憾,我們沒能夠用到一定的儀器設備去勘察該地區的地質,同時如果能夠使用一些化學試劑來鑒定各種巖石,我相信我們的實習會更有趣。總之,在這次實習中,我們學到了很多,這將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
地質實習報告9
眾所周知,實習報告是指各種人員實習期間需要撰寫的對實習期間的工作學習經歷進行描述的文本。它是應用寫作的重要文體之一。實習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各種實習報告供給學生下載參考。如有不滿意之處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全心全意為大家服務。以下為本文正文。
實習目的和任務
實習過程
完成工作量統計
1、自然地理及地貌概況
1、1氣象、水文
焦作的氣候屬大陸季風型溫暖帶半干旱性氣候,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溫14.9℃,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94.4mm,年最大降水量為921.6mm,年最小降水量為289.4mm。降水年內分配不均,多集中在六、七、八月份,三個月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65%左右。區內河流有丹河、峪河、西石河、三門河,丹河屬黃河水系,其余屬海河水系。丹河和峪河為常年性河流,其它為季節性河流。
1、2地形與地貌
焦作市區北部為太行山區,南部為黃河、沁河沖洪積平原。全區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北部山區地面高程200-1790m地形陡峭,河谷深切,巖石裸露,發育地表巖溶景觀,地面起伏大。市區及市區南部為山前傾斜平原區,地形略向南、南東傾斜,由北向南逐漸降低,地面標高80-200m。
在長期內外地質營力的互相作用下,形成了山區和沖洪積平原二個一個地貌單元。根據地貌成因和形態特征,山地和沖洪積平原共劃分為七個二級地貌單元。分述如下:
山地
1、構造侵蝕中心
分布于市區北部山西境內的晉廟鋪、柳樹口、奪火一帶,山體呈北東向展布,標高1000-1790m,地形陡峭,溝谷深切,似峰林地貌。組成山體巖性以元古界變質巖為主。
2、構造溶蝕低山
分布于寨豁、趙莊、西村、黑龍王廟一線以北,地面標高500-1000m。地形起伏較大,溝谷深切。組成山體巖性多為中奧陶灰巖,地表巖溶發育。有溶隙、溶溝、溶槽及大型溶洞。
3、構造剝蝕丘陵
分布于近山前地帶,標高200-500m。山頂呈渾圓狀,山坡平緩。地表多出露中奧陶系灰巖和石炭—二疊系砂頁巖。
山前傾斜平原
分布于山前一帶,由季節性河流堆積而成。由坡洪積斜地、沖洪積扇群、扇前洼地和交接洼地組成。
1、坡洪積斜地
不連續地分布于市區東北部的方莊、薄壁近山前地帶,由重力和坡面水流作用堆積而成,粘土、碎石、卵石等組成的坡積物呈倒石堆狀或圍繞坡麓堆積構成坡積裙,坡積裙相連組成坡積斜地。
2、沖洪積扇
在丹河、西石河、山門河、子房溝、翁澗河等河流的出山口處,間歇性暫時洪流堆積作用形成了一系列沖洪積扇。不同時期,不同河流的洪積扇重疊或相連,呈帶狀沿太行山前連成一片。組成物質為粉質粘土、粘土、卵礫石等。
3、扇前洼地
分布于鐵路線以南至新河間的朱村—于村—墻南—待王一帶,為西石河、翁澗河、山門河洪積扇的前緣地帶,地形低洼,地面標高95-85m,微向東南傾斜。組成物質以粉質粘土、粉土為主,夾有沙層。
4、交接洼地
分布于新河—大沙河一帶,為黃河、沁河的沖積平原和太行山山前沖洪積平原之間的交接洼地,由粉質粘土、粉細砂土組成。地勢低洼,地面標高100-90m,微向東南傾斜。
在山前沖洪積平原中上部,分布有十幾座煤礦。采煤引起地表下沉變形,地表形成塌陷坑。據調查,焦作礦區有較大的塌陷坑17個,塌陷面積近70km2。
2、區域地層
2、1地層
本區出露有太古界、元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奧陶系、上古生界石炭—二疊系、中生界三疊系、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太古界:出露于山區峪河口,薄壁一帶,主要巖性為中等程度變質作用形成的片麻巖和混合巖,厚度大于1000m。
震旦系:分布于山區馬鞍石水庫一帶,與下伏太古界呈角度不整合接觸。主要巖性為淺紅、紫紅色石英砂巖,厚度100-500m,。
寒武系:出露于丹河、峪河等深切河谷中,與下伏震旦系地層平行不整合接觸。總厚度300-500m,分下中上三統。下統主要為泥灰巖、泥質灰巖、磚紅色頁巖和砂巖,中統下部為紫紅色頁巖、砂巖,中上部為深灰色亮晶灰巖、白云巖,下統是中厚層狀結晶白云巖。
奧陶系:山區廣泛出露于地表,山前傾斜平原區則隱伏于石炭—二疊系地層之下,與下伏寒武系地層呈整合接觸。總厚度500m,分中統、下統。下統出露于深切河谷兩岸,巖性為青灰色細晶白云巖和硅質條帶或硅質團塊白云巖。中統廣泛分布于山區,山前傾斜平原區除局部埋藏于新生界地層之下外,大部分埋藏于石炭系地層之下。是一套碳酸鹽地層,厚度約400m。巖性主要是黑色、灰色厚層狀灰巖、白云質灰巖和泥灰巖。
石炭系:山區零星出露,山前平原區則隱伏于新生界地層之下,是一套由灰巖、泥巖、頁巖組成的海陸交互相沉積,含煤數層,厚70-90m。
二疊系:隱伏于山前平原之下。巖性為砂巖、頁巖互層,夾可采煤層。厚度為70-120m。
三疊系:未出露。據鉆孔揭露,巖性為砂巖、頁巖,夾煤層。
第三系:未出露。據鉆孔資料,下部為礫巖、泥巖、砂巖、灰巖互層,上部是粘土、砂礫石互層。
第四系:主要分布于山前沖洪積平原區,分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中更新統:零星分布于近山前地帶。上部為坡洪積成因的粉質粘土和粉土,含碎石及鈣質結核:下部為松散卵礫石、含礫粘土和粉質粘土等。厚20-88m。
上更新統:廣泛分布于山前傾斜平原上。由沖洪積黃土狀粉土、粉質粘土、砂及砂礫石組成,厚5-60m。粉土、粉質粘土中富含鈣質結核和小礫石,局部有鈣質結核層,柱狀節理和大裂隙發育。
全新統:分布于南部黃河和沁河沖積平原上,由淺黃色粉土及砂層組成。厚10-40m。
3、區域構造及新構造運動
1、地質構造
本區廣泛發育了燕山運動以來所形成的各種構造形跡,斷裂構造尤為發育,多為高角度正斷層。受斷裂構造控制,區內地層形成由北向南呈階梯狀下降的單斜式構造形式,傾角為10°—20°。區內主要構造體系輪廓有東西向構造,北東向構造和北西向構造。工作區地表多被第四系松散堆積物覆蓋,斷裂構造以隱伏構造為主。
東西向構造主要包括鳳凰嶺和盤古寺—新鄉斷裂,兩條斷裂規模大,切割深度較大,早、更新世活動較強烈,并對區域型構造格局和地形、地層分布等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鳳凰嶺斷裂沿走向大致分為三段,各段活動略有差異。西石河以西,由近于平行的五條東西向斷層組成,斷層錯斷古生界地層,斷距小于100m,上新世以來斷層落差約為250m,局部見有斷裂錯段晚上更新世—早中更新地層,表明中更新世前斷層曾有過活動。西石河以西至焦作市北,斷裂沿山前向東延伸,在地貌上構成山區和平原自然分界。在焦作市以東的平原區,斷層隱伏于新生界地層之下。
盤古寺—新鄉斷裂是一條規模較大,切割較深的區域性活動斷層裂,對全區地形地貌、構造格局和地層厚度都有較強控制作用。斷裂分為三段:柏山以西,構成山區與濟源盆地的分界線,兩側基巖落差700—1000m,沿斷層局部見有破碎帶,下盤為古生界地層,上盤早更新世地層被斷層錯斷,中更新世地層無明顯變形跡象。有關地質資料證實,該斷層活動時代為N2—Q2。自柏山至修武大高村,斷裂隱伏于第四系下。大高村東斷層兩側沉積地層及構造均不同,其南是武陟隆起,其北是修武地塹。據煤田物探資料,該斷層自古生界以來具有明顯的繼承性正斷層活動特征,新生界地層最大斷距達800m。該斷層現在仍在活動,沿斷裂也曾記錄到一些小地震活動。
北東向斷裂是本區最發育的構造,規模較大的斷裂有九里山斷層、馬坊泉斷層和薄壁斷層,規模較小斷裂更多,有三十九號井斷層、王封斷層、三號井斷層、西倉上斷層等。這些北東向斷層將焦作西部地層切割成地壘和地塹斷塊,將焦作東部的地層切割成南升北降的`階梯狀斷塊。
九里山斷裂為一隱伏正斷層,與薄壁斷層組成地塹,其間沉積了巨厚的第三系和第四系底層。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斷層在第三紀晚期和第四紀早更新世活動強烈。薄壁斷層是區內的的一條基底斷裂,下盤出露太古界、震旦紀和下古生界地層,上盤為上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層。在晚第三紀時活動比較強烈,近期仍有微弱活動的跡象。1973年10月輝縣2級地震和11月修武的2.2級地震與斷裂活動有關。
北西向斷裂有平陵斷層和武陟斷裂,斷裂規模和活動性都次于其他方向斷裂。
2、新構造活動
本區新構造活動比較活躍,主要的表現形式有:差異性升降運動,即山區強烈上升,平原區不斷下降。基巖山區由于強烈上升,基巖裸露,溝谷深切,山坡陡峭,河床堆積物很少,河谷斷面多呈“V”字型。平原區由于長期下降,相繼沉積了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其中上更新統厚度就達500-700m,最厚達1000m以上。現代的地殼變形資料表明,不均勻升降活動仍在繼續。老構造繼承性活動,近期以來,在新地應力場作用下,區內一些斷裂如鳳凰嶺斷層、盤古寺-新鄉斷層、薄壁斷層、九里山斷層等均繼承性活動或復合型活動,物探、地震、衛星照片等方面的資料均明顯地顯示出活動跡象。地震活動比較頻繁
3、區域地震活動
焦作歷史地震活動水平較低,自有地震史料以來,僅有過一次中等強度的地震,即1587年4月10日在35.3N、113.5E的修武縣發生的6級地震,震中距離焦作城區約26km,對焦作造成6度烈度的破壞。由于焦作處在河北地震帶、汾渭地震帶和河淮地震帶的交接部位,發生在這些地震帶上的中強震,會對焦作市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根據歷史地震資料統計,對焦作造成5度烈度以上破壞的歷史地震共有12次,其中造成6度破壞的地震有7次。
區內現今時常發生小地震,自1970至今年,共記錄到ML≥3級地震3次,最大的地震為1979年3月20日修武4.0級地震。地震活動與活動斷裂有一定聯系,1587年修武5.5級地震發生在北東向馬坊泉斷裂與東西向朱營斷裂交匯處,1979年修武4.0級地震發生在盤古寺-新鄉斷裂與平陵斷裂的交匯處。
地質實習報告10
一、實習目的
1.通過實習鞏固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理論聯系現場實際,再回歸到理論上來,培養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現場判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了解礦物和巖石的形成過程、結構、產狀等,掌握野外判斷能力,初步建立對某 一種巖石的工程地質評價。
3.參觀工地,了解工程地質條件對基坑設計與施工的影響和地質災害與邊坡工程的治理。
4.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積極主動的優良品質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二、實習日程安排
1、2009年12月12日上午跟車前往湖山地區,陡山頂采石場,沿盤山公路步行下山;
2、12日下午前往陽山參觀斷層地質;
3、13號上午參觀南京地質博物館 。
三、實習內容
第一天 12.12
今天上午下了不小的雨,雨中的山頂采礦區更加泥濘不堪, 湖山地區位于南京城東28km,地形上由三列山組成,走向北北東。北列山海拔120~169m,包括排山、棒槌山。中列山山勢較高,包括黃龍山、團山、紗帽山、十山、陡山、狼山等,主峰孔山海拔341.8m。
此次實習由于天氣關系,我們著重參觀了泥盆系的茅山組。參觀實習過程中,指導老師十分詳細的為我們解說有關茅山組的地形地貌。茅山組總厚度達115m,與墳頭群整合接觸。孔山北側采石公路東端出露厚度約20m。為紫紅色間夾灰黃色之砂巖、粉砂巖、粉砂質頁巖,中厚層狀,沿層面常見白云母片。巖石原生色為灰黃或灰白色,巖石因氧化作用而出現紫紅色。
下午,緊接著到了南京周邊的湯山,有陽山碑材景點,已上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天下第一碑,陽山位于湯山鎮西北,由于獨特的地質環境和其它一些得天獨厚的條件,盛產石材且品質甚好。
進得景區,迎面是一塊巨碑,上書“陽山問碑”四個大字,為江蘇女書法家孫曉云所書,字好,寓意更好。導游說,陽山碑材給后人留下太多疑問,所以有“問碑”之說。這塊碑同時也是一個參照物,神功圣德碑如樹起來,整個高度會是此碑的十倍沿著山路臺階走了二十多分鐘進到山里面,終于依次見到已沉睡六百年的碑材。映入眼簾的先是碑座,再是碑額,最后是碑身。從介紹文字可知,碑座石材高17米,長23米,重達1.6多萬噸;碑額石材高10米,長22米,寬10.3米,重約6千噸左右;碑身石材長51米,寬4.5米,高14.2米,重約8800噸左右。若此碑立起總高為78米。關于碑材的“身高”、“體重”說法很多,爭論了半個世紀,這里取景區的介紹。
第二天 12.13
早上我們乘車前往南京地質博物館,展開我們第二天的實習,此站主要目的是認識礦物和巖石,增進我們對礦物和巖石的感性認識。
博物館里的巖石和礦物琳瑯滿目地陳列在展柜里,有關地球科學的圖畫也掛滿了墻。這里的巖石和礦物有的在學校的實驗室里見過,但更多的是從未見過的,只見于書本上介紹,自然也沒有那種感性的認識。這里有常見巖石,如花崗巖、玄武巖、石灰巖、片麻巖、輝綠巖、混合巖、大理巖等。也有常見的礦物,如石英、螢石、長石、剛玉和云母等。我們一邊仔細觀察這些礦物和巖石的顏色和形狀,一邊聽研究員和老師講解關于這些礦物和巖石的結構和構造,以及他們的工程地質評價。不過這里最吸引眼球的要數沙漠玫瑰了,沙漠玫瑰又稱“戈壁石”、“風雕石”,常見的有球狀的和塊狀的,主要產于浩瀚隔壁,沙漠玫瑰是自然形成物,是沙漠的細石經風吹雨打后形成類似玫瑰般的結晶石,這種巖石在天然奇石市場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極其珍貴的研究和收藏價值。科普館里同樣陳列這大量的生物化石,有大型的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以及第四紀全新世的鹿角,也有小型的植物和動物化石,如距今數億年的震旦角石、萊德利基蟲、創孔海百合、狼鰭魚、擬蜉蝣等,不一而足。
四、小結
為期兩天的工程地質實習很快便落下了帷幕,但這次地質實習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卻是極為深刻的,在實習過程,從理論到實際,再從實際回歸到理論上來,把書本上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上來,再從觀察到的實際對比理論,分析其中的異同,知識得到了運用、加深和鞏固,這是我們實習的主要目的。
地質實習報告11
一、 實習目的
(1)了解礦山的基本結構、運作流程,管理模式等。
(2)對金屬礦山的工作環境有一定的認識。
(3)為了更好地學好專業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以后的工作做好心理準備。
二、 實習時間
20xx年9月4日、6日
三、 實習地點及實習單位
實習地點:南芬露天礦、歪頭山露天礦。 單位:本鋼集團
四、 實習內容
9月4日,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乘車來到了 亞洲最大的的單體鐵礦—本鋼集團南芬露天礦,到了礦山之后大致的參觀了礦山的基本地形與礦石的只要分布,而后哪里的工作人員為我們講解了南芬露天礦的一些形成與其發展的歷史。首先為我們介紹礦山的基本,南芬礦山的始建,規模,特點等。其次帶領我們參觀了大大小小的排土場。第一感受就是不愧是亞洲最大的礦山。接著讓我們看了爆破的前期工程,填放炸藥等工作。最后帶領我們來到礦山的設備基地,參觀了礦山開采中所要用到的各種機械化設施,讓我們了解礦山的運輸和運輸工具,更讓我們知道了南芬露天礦的科技和實力的發達雄厚。
9月6日學校老師帶領我們參觀了歪頭山鐵礦,到達目的地第一感受就是環境很好,不像想象中的那樣惡劣,取而代之的卻是一片綠意,讓我感受到在礦石開采中,不僅僅是為了帶來利益,而且在開采之后進行了一系列的綠化,生機盎然。在那里,畢業于我們專業的校友,為我們進行了全方位,細致的講解,讓我們了解到排土場的作用,和礦山環境治理帶來的成效。
在實習前老師對我們講解了一些大致的礦山情況,還有一些重要的生產過程和一些常用的開采技術,到了礦山進行時的參觀之后,根據各位校友老師所講述的基本情況,整體上對礦山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因此我對采礦這門專業又有了一個全新的感知,是我對此產生了巨大的興趣與探求知識的欲望。根據老師講解,一輛汽車就可以裝載30多噸礦石。另外近幾年礦山完全實現數字化與自動化,世界上新型機械設備在這座礦山隨處可見,體現了南分礦的強大的技術力量。根據數據顯示:1961年實行汽車、電車綜合生產運輸。1966年至1968年與鞍山設計院進行第一次礦產設計,年采剝量2520萬噸,鐵礦石700萬噸,1969年獲國家批準,標志著南芬露天礦進入機械化開采發展新時期。1970年在前蘇聯進購大批27噸自卸載重汽車。20xx年9月24日,一千五百萬噸三期擴幫工程正式開工,總投資達34個億,服務年限達33年,先后引進了礦用789C、MT3700B大型自卸載重汽車、PV351液壓鉆機、R9350E液壓電鉆。購進衡陽何太重生產的YZ55亞倫鉆機和WK—20電鏟,使南芬露天礦的從機械化開采向數字化、大型化開采發展,走入世界大型現代化礦山行列。20xx年鐵礦石產量1328萬噸,巖石產量8884萬噸,采剝總量10212萬噸。年產總量首次突破一個億。
這張圖片大致講述了南芬露天礦大概地理位置和開采情況,大概 可以看出礦山不僅開采面積巨大,而且管理模式先進,一切顯得有條不紊,而且開采后的礦山處理方式十分環保。
這張圖片大致講述了南芬露天礦大概地理位置和開采情況,大概 可以看出礦山不僅開采面積巨大,而且管理模式先進,一切顯得有條不紊,而且開采后的礦山處理方式十分環保。
接下來這一張圖片就是我們后來參觀的歪頭山露天礦,從圖中可知,他比南芬露天礦小多了,而且他的運輸方式是火車和汽車相結合的,聽工作人員說,這兩種運輸方式各有優點,但是火車運輸較慢。
五、實習總結
去礦山實地實習這兩天的收貨,就是讓我了解了礦山的'工作環境,而且我覺得一個好的企業,不僅是設備先進,而且必須具備好的管理模式和一流的人才,雖然礦山工作環境艱苦,但是這里蘊藏著巨大的潛力,有利于鍛煉我們的吃苦能力和樸素的作風,踏踏實實做事,這么大的一個企業,運作的這么井井有條,得益于先進的管理和良好的安全意識,老師說過,在這里安全第一,通過這次實習,我對我們的專業更熱愛了,我會好好學習專業知識,為以后的工作做好準備,投身于祖國的建設當中。
地質實習報告12
一、目的
1、認識各類地質現象。
2、初步掌握一般的野外地質技能,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等。
3、現場認識斷層、巖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4、樹立艱苦奮斗的思想作風和勇于探索的科學求實精神,建立地質思維,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地質認識實習是地質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三基)訓練的實踐過程,旨在通過短期的野外實踐使同學們對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進一步鞏固和掌握《礦山地質》課程的基本內容和方法,為以后的教學和工作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主要任務
1、采集礦物和巖石標本,進行肉眼鑒定描述,訓練野外鑒別礦物和巖石的能力,初步掌握三大巖類的特征與區別標志,尤其是沉積巖與巖漿巖的野外判別。
2、由老至新了解華北型沉積地層層序、接觸關系、巖性特征及其沉積環境和沉積礦產,建立地質發展的時、空概念。
3、初步掌握褶皺、節理和斷層等主要地質構造的野外觀測方法和依據。
4、結合野外實際地質作用現象,觀察認識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等外動力地質作用,認識各種地質作用所形成的各種地貌景觀。
5、初步學會地形圖的使用、路線地質剖面的測量、地質點定點與描述、利用地質羅盤儀測量地層產狀要素、野外地質記錄等基本地質工作方法。
三、實習方式與注意事項
1、本實習屬于教學性質的認識實習,以教師指導方式為主,結合課堂學習的理論知識,聯系地質實際認識各種地質現象和地質作用,學會簡單的野外工作方法。
2、實習期間以實習小組為單位,組長為本小組負責人,小組成員要互相照顧、互相幫助;整個實習期間均為集體活動,嚴禁個人行動。
3、實習開始要認真做好準備工作,閱讀實習指導書,明確實習目的和任務,了解實習計劃和安排,準備實習用品。
4、野外實習中,每到一處,學生先集中聽老師講述,然后按實習小組分頭進行地質觀察描述,有問題要及時提出,爭取在現場弄懂。
5、自覺遵守紀律,愛護樹木、莊稼,不亂仍雜物,保護環境,上山嚴禁煙火。
6、上山不準穿涼鞋、要穿長褲;野外工作時禁止相互嬉戲、打逗,避免使石塊墜落傷人,在公路邊工作時注意交通安全。
7、妥善保管實習指導書、羅盤等實習用品,遺失照價賠償。
8、無特殊情況必須出野外,如有特殊情況必須向實習帶隊老師請假并獲批準。
9、要求學會用羅盤實地測量巖層產狀,實地分析正逆斷層和褶皺構造。
10、解釋分析巖層產狀的外力因素。地質發育簡史本區自太古代至第四紀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歷史,總趨勢表現為由太古代的活動,到元古代后轉向穩定,印支期又有活化的特征;沉積環境由元古代—古生代的海相和海陸相沉積,至中生代轉向陸相沉積環境的演化過程。本區的構造演化可劃分為四個演化階段:
1太古代一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階段太古代早期(約3.5Ga),在冀東一帶出現海底火山噴發,形成了以遷西群為代表火山一沉積建造。太古代晚期(約3.0Ga)地殼開始分異,形成以阜平群、泰山群等為代表的孤立分散的小陸塊。大約2.5—2.6Ga,發生強烈的阜平運動,分散的陸塊粘合形成較大的剛性塊體。
早元古代早期的五臺運動使剛性板塊進一步擴大,奠定了華北板塊的基本構造格架。早元古代晚期的呂梁運動,使沉積區褶皺隆起,形成了包括本區在內的統一的華北板塊結晶基底。
2中新元古代裂塹演化階段呂梁運動后,華北板塊進入相對穩定的蓋層發育階段,早期由于地殼較薄,具有相當的活動性,廣泛發育裂塹。接受了青白口系長山組、景兒峪組濱淺海沉積。新元古代末期,本區整體上升成陸,在約2億年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中遭受剝蝕夷平,缺失震旦系和早寒武世早期沉積,早寒武世中期本區再度下降接受沉積,形成府君山組與景兒峪組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
3古生代穩定蓋層發育階段古生代伊始,華北板塊作為一個整體再度下降接受沉積。由早寒武世晚期至晚寒武世海侵擴大,本區發育以鮞狀灰巖、竹葉狀灰巖、泥質條帶灰巖、藻灰巖為代表的動蕩淺海環境沉積物。早奧陶世海侵進一步擴大,亮甲山期為本區最大海侵時期,沉積巨厚的濱淺海碳酸鹽巖沉積。從晚奧陶世開始,由于受加里東運動影響,本區再次整體上升成陸,長期遭受剝蝕夷平作用達140Ma之久,形成了準平原化的地形地貌。中石炭世才重新下降接受沉積,沉積了本溪組和太原組海陸交互相含煤建造。晚石炭世末期地殼上升,使本區自早二疊世開始脫離海相環境,逐步轉入陸相沉積環境。中石炭世一早二疊世,本區處于氣候潮濕、地勢低平、植物茂盛、沼澤廣布的環境,是華北地區重要的成煤期。
4中新生代濱太平洋構造演化階段中新生代,本區構造演化進入了新的板塊構造體制發展階段。特別是自晚三疊世以來,地殼活動的動力機制發生了根本轉變,伴隨著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的俯仲作用,本區和整個中國東部一樣,開始了一個全新的地質歷史發展過程。
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的近東西向構造為中新生代北北東向的環太平洋構造體系所取代,表現為區域構造線方向的偏轉和強烈的構造一一巖漿活動。
(1)印支運動階段以深層構造變形、中深的區域熱動力變質作用和小型巖脈侵入和改造為特點。變形層次較深,構造作用過程中熱的參與起著重要作用。
(2)燕山運動及其區內巖漿活動區內主體構造形成和演化時期,是褶皺、斷裂、巖漿和變質作用均極為活躍階段。本期構造作用塑造了區內現今主體構造格架。
(3)喜馬拉雅運動與現代地貌格局的形成以北京西山山前高角度正斷層的活動為代表,是現今北京西山山區和東部平原的分野階段,塑造了現今地貌格局實習地區概況實習區內千米以上的山峰有多座,著名的如百花山海拔1991m,靈山達2420m,南部上寺嶺1307m。區內大多為低山和丘陵區,高程一般為150—300m,總體地勢為北高南低,西高東低,東南為華北平原。
實習區內主要河流為永定河、大石河和拒馬河等,永定河是北京地區的主要河流,發源于呂梁山北端東部,其上游為桑干河,向東流經山西、河北、經北京西山和平原,在天津匯人海河,然后流入黃海。這些主要河流的支流向上游呈樹權狀撒開,形成了北京西山和平原的密集水系。北京西山年降水量700mm左右。雨季為7一8月,其降水量占全年的70%,山洪主要集中在這個時期。每年6一7月為高溫季節,7月平均氣溫為28℃,極高溫度可達40℃;1一2月為低溫季節,1月平均氣溫為一6℃,極低溫度達一22℃。4一10月,日平均氣溫超過11℃,年雷暴日約37天,多集中在雨季。年大風日(>8級)約21天,多在冬季和春季。
區內工礦企業較多,包括燕山石油化工廠、首都鋼鐵公司等,此外還有一系列的具有一定規模的煤礦和水泥和石灰廠礦,花崗巖、板巖和大理巖石料的生產也很可觀。農業方面,平原區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丘陵和山區以雜糧為主,山口河灘地多植蘋果樹、梨樹和柿樹等。實習區北京西山位于近東西向的燕山山脈和北北東向的太行山脈的接合部位。
區內地質研究程度較高,地層發育較全,從太古界到新生界的主要地層單位均有出露(圖1)。本區地層經歷了不同程度的區域變質作用。本區地層和巖石在華北地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可與華北地區的其它地區對比。下葦甸地質路線
一、地質路線
該路線從下葦甸村西北約300米處至下葦甸村,沿公路向東南至丹里為止。
下葦甸屬北京市門頭溝區管轄,位于北京市西北,有豐沙鐵路、門臺鐵路以及公共汽車至此,交通方便。
二、觀察內容
1、主要觀察青白口系至上寒武統的地層剖面。
2、下馬嶺組至奧陶系下統各組的主要巖性特征、結構構造特征。
3、沉積巖構造特征(鮞粒、竹葉狀、疊層石、斜層理等)并分析沉積環境。
4、觀察侵入巖脈并判斷巖脈的相對地質時代。
5、測量地層產狀。
6、其它褶皺、斷裂等構造現象和階地。
三、資料簡介
本區在地質構造上位于京西著名的髫髻山復向斜、九龍山復向斜和妙峰山復向斜之間的下葦店穹窿的東部(圖3—1)。該穹窿中心出露有燕山期花崗閃長巖侵入體、地層出露由穹窿核部向外依次為青白口系、下寒武統、中寒武統、上寒武統、下奧陶統、中奧陶統、上石炭統、下二選統、上二疊統和侏羅系,以及侵入于上述地層之中侏羅紀的花崗閃長巖。各時代地層大多為整合接觸關系。
只在下寒武統昌平組與青白口系景兒峪組之間、中石炭統本溪組與中奧陶統馬家溝組之間為假整合接觸關系,侏羅系則與下伏地層成不整合接觸關系。巖石實習區可觀察到的主要以沉積巖為主,在沉積巖下部可看到少量變質巖露頭,只有在斷層或斷裂中可看到傾入的巖漿巖。這主要以觀察的地點有關,因為我們的實習地主要在公路旁,看到的巖石以開路時切開的巖石露頭為主。其余地點基本為植被和泥土覆蓋。
一、沉積巖
1、碎屑沉積巖:
區內碎屑沉積巖主要有礫巖、砂巖、粉砂巖、砂質頁巖、頁巖、泥巖和一些火山碎屑沉積巖等,分布廣泛,形成時代為太古代至新生代。
2、化學沉積巖區內化學沉積巖主要有灰巖、白云巖和硅質巖等。在區內主要分布于百花山向斜的兩翼。其形成時代主要是:薊縣紀、青白口紀、寒武紀、奧陶紀等。
二、巖漿巖
京西巖漿巖出露面積較大,主要可以分為深成侵入巖、淺成侵入巖和噴出巖類,均形成于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深成侵入巖是區內分布廣泛,主要為中性到酸性巖體,從南到北都有出露。區內出露較大的巖株有房山巖體、靈山巖體等及與之相伴形成的巖枝。
淺成侵入巖主要是和深成侵入巖相伴形成的一系列的巖墻、巖床、巖枝等,從基性到酸性均有發育。
三、變質巖
變質巖巖類較為復雜,主要有大古界基底變質雜巖,顯生宙的區域動力變質巖類和熱接觸變質巖類。
太古界變質雜巖大面積出露于實習區南西部,其它地區則零出露。主要巖性有片麻巖、斜長角閃巖、變粒巖組成,并受到中等到強烈的.混合巖化作用,形成了各種類型的混合巖。動力變質巖主要發育在各類斷層帶中,主要巖性有各種變余糜棱巖、糜棱巖和斷層巖等。區域變質巖類分布廣泛。主要有板巖、干枚巖、片巖、片麻巖和變質砂巖(礫巖)、大理巖等。在與各類巖體的接觸部位,還發育各種類型的熱接觸變質巖類。
地質構造
一、斷裂構造
1、北東向斷裂主要包括紫荊關深斷裂帶和懷柔淶水斷裂帶及其伴生的小斷裂,是區內主要斷裂。
北東向斷裂主要變形時期為晚侏羅世,后期新生性、繼承活動性明顯。斷裂活動控制了晚侏羅世及白堊世侵入巖體及早白堊世火山沉積盆地的分布和發展。
2、北東東向斷裂
北東東向斷裂與北北西向斷裂相互交切而呈棋盤格狀,一般規模不大,長幾Km至十余km,總體走向北東60~70°,斷面緊密、平直,斷距很小,主要形成于侏羅紀末,是上述北東向主斷裂共生的斷裂。斷裂性質呈左行壓扭性。
3、北西—北北西向斷裂本組斷裂一般規模不大,長幾km至十余Km,區域上個別可達上百Km,主要變形時期為侏羅紀,是前述北東向主斷裂共生的斷裂,并與北東東向斷裂配套。斷裂性質呈張扭性。
二、褶皺構造
北京西山的褶皺構造較為發育,軸向主要為北東東向至近東西向,主要有:
百花山向斜、九龍山(三家店)向斜、馬鞍山(谷積山)背斜和北嶺向斜等。
1、百花山向斜百花山向斜分布于北京西山中部,呈北東—北東東向展布,核部地層為侏羅系火山巖,兩翼分別為古生界和元古界;兩翼地層傾角約30?,近對稱分布,軸面直立。褶皺的北翼與西南部為斷層切割及燕山期巖體侵入改造,表明其形成于巖體侵入前,區內零星發育的白堊系沒有卷入褶皺,因此褶皺形成于中侏羅世后,白堊紀之前,是印支運動一燕山運動早期的產物。
2、九龍山(三家店)向斜九龍山向斜分布干百花山向斜東部,呈近東西向展布,與百花山向斜的構造特點極為相似,二者為同期構造作用下形成。核部地層為是侏羅系火山巖,兩翼主要為古生界;兩翼地層傾角約30°,近對稱分布,軸面直立。
3、馬鞍山(谷積山)背斜馬鞍山背斜分布于九龍山向斜與北嶺向斜之間,呈北東東或近東西向展布,核部地層為薊縣系霧迷山組,兩翼分別為青白口系、寒武、奧陶系和石炭、二疊系。在橫剖面上,背斜總體成箱狀,兩翼較陡而頂部平坦,總體向東傾。
四、實習總結
這次地質實習,我們結合理論學到了很多實際知識。通過實地考察,對課本所講的的知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開闊了視野,知識從感性認識升華到了理性認識,從抽象變得具體起來。更體會到了野外地質工作的無限樂趣與艱辛。觀察了各種地質現象并積累了許多地質、地貌方面的材料,通過親身實踐學到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老師以自身豐富的經驗與學識,像我們講述了各種地質知識與現象,在他們身上體現了務真求實、精確嚴謹一絲不茍的教學風格和艱苦樸素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我學到了寶貴的知識,鍛煉、提高了我們野外實習、考察的能力,為我們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通過實習,走進了大自然,走進了實地,是我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自然的偉大,人的渺小,是我們對地質地貌學有了更大的興趣和好奇。是我們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與實際結合到了一起,對理論知識起到了加深鞏固的作用。
地質實習報告13
時間:20xx年xx月xx日
地點:西安市藍田縣東湯峪
一、實習概況:
20xx年xx月xx日,我們土木工程專業進行了工程地質實習,工程地質實習是整個工程地質學教學中十分重要的實踐環節,使學生在課程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對基本地質現象的野外實地考察和現場實踐,獲得感性知識并鞏固和深化課程理論,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為畢業以后的設計、施工中應用有關地質資料打下一定的基礎。同時增加感性認識,擴大視野,培養提高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實習目的:
1).使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和鞏固課堂知識,提高在野外識別各種地質現象的能力同時增加感性認識,擴大視野,培養提高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鑒別和觀察常見的巖石,礦物特征及工程性質。
3).學習運用羅盤儀器測巖石的走向、傾向和傾角。
4).了解三大巖石的形成過程,產生年代、結構、產狀、形成原因及現象以及流水的地質作用對巖石的影響和沖刷成河谷的過程。
5).了解地質構造的內容,實踐其現場的判斷方法。
三、實習內容
地質概況:
區內出露的地層主要有下元古界寬坪群和從中更新統到全新統的第四系。另外,還有少量第三系出露。該區出露的侵入巖包括酸性、基性和超基性巖,主要有花崗巖、輝長巖和輝石巖。該區位于北秦嶺加里東褶皺帶的北緣(黃邦強等,1984),寬坪群具多期變形特征。早期褶皺近東西向,呈同斜緊閉褶皺,局部出現平臥褶皺,發生軸面片理S1及腸狀褶皺、勾狀褶皺等,伴隨早期中基性脈巖侵入,為前寒武紀變形。中期褶皺也為近東西向,與早期褶皺樞紐交角不大(<20°)或近于共軸疊加,形成較開闊的彎滑褶皺,產生S2折劈理,為加里東期變形。
1、秦嶺北坡山前斷裂觀測點
斷層面走向時而北東,時而北西。實測斷層面產狀,測量構造透鏡體、構造角礫的大小;觀察斷層內出露的輝長巖強烈破碎帶。
2、參觀湯峪溫泉和河流階地
湯峪溫泉的特征:
湯峪溫泉的出露溫度為48—58.7℃(中溫)。湯峪溫泉水是經過下滲、加熱、上升的循環大氣降水,溫泉水出自一個PH值約為8.5,溫度約為87℃的深部熱儲。溫泉水在其上升至地表的過程中,混入了一些較淺部的水和潛水,混入比例隨季節變化。在湯峪,降水分配主要集中于七至十月份(約占年降水量的56.6℅),最高值多出現在九月份。這段時間中,由于溫泉水在上升過程中混入的淺部水和潛水有所增加,使得溫泉水的溫度較平常偏低,溫泉水中比淺部水和潛水中濃度較高的化學元素濃度也較平常偏低。因此,湯峪溫泉的出露溫度在不同季節有所變化。
湯峪溫泉形成條件:
(1)允許冷的地表水和大氣降水下滲的適當巖層;
(2)加熱下滲冷水的熱源;
(3)足夠可供利用的補給水;
(4)使冷水加熱的足夠時間以及足夠大的熱交換面;
(5)熱水返回地表的通道。這些條件大多由本區構造提供。
湯峪溫泉的形成條件幾乎都受構造控制。湯峪溫泉水來自大氣降水,補給區主要為出露于南邊的秦嶺,由于補給區較大,降水也較為豐富,因而湯峪溫泉有較為充足的補給源。大氣降水沿連通性較好的裂隙下滲,并匯入深大斷裂向更深處滲入,下滲過程中,水的礦化度與溫度都會有所改變,在下降到深斷裂某一深度,下滲到這里的水有足夠長的時間和足夠大的能量與物質的交換面與圍巖進行相互作用,它不斷改變自身的礦化度和溫度,最后與巖石達到物理化學平衡,其平衡溫度為87℃左右,PH值為8.5左右,其礦化度的增高來源于與巖石中礦物的.化學反應,溫度的增高來源于與巖石的熱交換,而使巖石獲得較高溫度的熱源是稍高于正常熱流值的深部熱流產生的熱量。經歷以上過程的水,最后上升出露于地表成為泉。湯峪溫泉的出露依賴于熱異常及活斷層交匯帶與低地勢在垂直方向上的重疊,即北東向和北西向山前斷裂與隱伏斷層F4交匯帶與低地勢位置的結合。這就是湯峪溫泉的形成模式,它明顯受活斷層控制。
3、山前斷裂—湯峪水庫大壩路線觀測
㈠寬坪群變質巖及原巖恢復
①首先讓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云母石英片巖、二云母片巖的主要礦物、結構、構造,然后老師講解副變質巖概念,我們認識副變質巖的主要特征;
②我們用放大鏡觀察綠片巖、角閃石片巖、斜長角閃巖的主要礦物、結構、構造等,老師講解正變質巖概念后,我們認識正變質巖的主要特征。
4、剖面
剖面的集中礦物組成:
輝長巖巖體:輝長巖巖體,是在張性空間中侵入,有片理化、弱蝕變,輝石含量60%左右,斜長石含量30-40%,無石英或極少,巖石呈深灰色,中-粗粒結構,灰白色斜長石和黑色粒狀輝石都成近等軸狀它形粒狀相間分布,塊狀構造,粗粒輝石兩組解理近于直交。
斜長角閃巖:流變構造、同斜緊閉褶皺發育,軸面和片理近于平行,長英質變質分異,暗色、淺色礦物分別集中到一起,石英脈和花崗質巖脈發育,有彎曲、石香腸化和透鏡體化,斜長角閃巖中還夾有云母片巖。 花崗巖:出露較寬,巖石呈肉紅色,具半自形粒狀結構-花崗結構,主要礦物長石、石英和云母,局部可見由混合巖化形成的眼球狀花崗巖,石英呈拔絲狀,斜長石呈(似)眼球狀,有旋轉碎斑,具粗糜棱巖化。 小褶皺特 征: 寬坪群變質巖系中小褶皺特別發育,主要是同斜緊閉褶皺,局部出現面理置換,存在同一方向的兩期面理,早期面理透入性好。斜長角閃巖中的石英脈隨面理褶皺,明顯地呈現出背、向形特點。該區褶皺為多期疊加而成,斜長角閃巖中出現兩期花崗巖脈,早期花崗質脈呈倒轉褶皺彎曲,晚期花崗質脈沒有倒轉,兩期褶皺近于平行。 四、實習總結: 通過實習,使我學到了很多東西,聽老師的講解,使我學會 很多課內學不到的東西,包括:如何通過一塊石頭的色澤,去判斷其類別、其形成年代;如何去辨別3大巖石;如何去測量巖石的走向等等;總之,工程地質學的實習在于通過實習學習使學生具備分析、解決在實際工程中出現的簡單條件下的地質問題。通過這次的實習我對這門工程地質學的了解更深一層,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聯系起來,牢固地掌握了如何分析巖石的層理,結構構造,學會測量巖石的產狀。實習期間,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了解和認識了實地勘察的方法和所要注意的方面,了解到許多關于地質構造、巖石產狀的判斷與測量,老師還詳細的向我們演示了根據層面構造判斷斷層形成情況,并且通過對已有地質圖閱讀及應用的講解,通過實習后我更好地掌握了《工程地質學》這門學科,更好地掌握了所學知識。
地質實習報告14
早上我們步行至xx地化所,展開我們第二天的實習,此站主要目的是認識礦物和巖石,增進我們對礦物和巖石的感性認識,以及經過參觀同位素年代重點實驗室,了解科研人員的科研過程。
我們首先進去科普館參觀,接待我們的是地化所里的三個研究人員,我們將在接下來的參觀里和他們還有教師一齊交流和學習。科普館里的巖石和礦物琳瑯滿目地陳列在展柜里,有關地球科學的圖畫也掛滿了墻。那里的巖石和礦物有的在學校的實驗室里見過,但更多的是從未見過的,只見于書本上介紹,自然也沒有那種感性的認識。那里有常見巖石,如花崗巖、玄武巖、石灰巖、片麻巖、輝綠巖、混合巖、大理巖等。也有常見的礦物,如石英、螢石、長石、剛玉和云母等。
我們一邊仔細觀察這些礦物和巖石的顏色和形狀,一邊聽研究員和教師講解關于這些礦物和巖石的結構和構造,以及他們的工程地質評價。可是那里最吸引眼球的要數沙漠玫瑰了,沙漠玫瑰又稱“戈壁石”、“風雕石”,常見的有球狀的和塊狀的,主要產于浩瀚隔壁,沙漠玫瑰是自然構成物,是沙漠的細石經風吹雨打后構成類似玫瑰般的結晶石,這種巖石在天然奇石市場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極其珍貴的研究和收藏價值。科普館里同樣陳列這很多的.生物化石,有大型的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以及第四紀全新世的鹿角,也有小型的植物和動物化石,如距今數億年的震旦角石、萊德利基蟲、創孔海百合、狼鰭魚、擬蜉蝣等,不一而足。
在科普館參觀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一些老科研人員在以前搞野外科研的時候所用過得的物品,很難想像他們是如何在那么惡劣的環境下去從事科研工作的。可是也正是因為他們幾十年來為發展地球化學事業做出的努力,才有今日的成果。
一個半小時后,我們參觀同位素年代重點實驗室。此實驗室是國內最早成立的同位素地球化學專業研究室,建立了我國第一代同位素年代學實驗室,開創了我國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領域。研究方向主要以同位素地球化學的學科優勢為依托,發展適用各種地質對象的同位素定年和同位素示蹤方法,加強多元同位素體系理論研究,并與當前地球科學前沿領域-大陸動力學和全球變化密切結合;經過同位素年代學與地球化學研究,為解決大陸動力學、殼幔演化及其相互作用、資源構成和勘探以及全球變化等重大基礎問題作出具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
此實驗室擁有精良配套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學分析儀器和實驗室,不僅僅能夠進行各類地質和環境樣品常規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放射性同位素、固體和氣體穩定同位素以及稀有氣體同位素分析,并且大部分儀器還配備了激光探針進樣系統,加上最先進的電子探針,還能夠進行各類樣品的微區原位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分析以及圖象分析。
今日的參觀和學習確是拓展了視野,認識了更多的礦物和巖石以及它們的結構和構造。對于同位素實驗室的參觀,雖然沒有深入去了解,也不可能去深入了解各個實驗室的所從事的科研工作,但能夠從實驗室里的那種靜謐的氣氛去感受做科研的嚴謹。
地質實習報告15
實習任務及目的:
1.通過實習鞏固課堂所學的工程地質基本理論,聯系現場實際,培養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現場判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了解巖層的產狀,形成過程和發展狀況,分析沿途的巖石性質以及地區的地質發展演變史。 3.了解礦物和巖石的形成過程、結構等,初步建立對某一種巖石的工程地質評價。4.學會通過觀察、分析礦物與巖石的外貌特征來判別其種類。 5.學會野外觀察地質現象和分析評價工程地質問題的初步能力。6.學會分析工程地質條件對基坑設計與施工的影響和地質災害與邊坡工程的治理。
實習企業與部門簡介:
宜興善卷洞,它是著名石灰巖溶奇洞,位于宜興西南25公里,張渚鎮東北2.5公里的螺巖山中。遠古時代,這一帶的海底巖石隨著地殼慢慢上升,后經水流的長期沖刷,在二疊紀或三疊紀成為喀斯特洞穴。洞四周出露的地層均為中下三疊統青龍群(T1+2)灰巖,產狀向南傾,傾角20度,洞沿NE60度方向延伸,據資料分析這幾乎平行于燕山晚期的煌斑巖脈,與一組斷裂構造有關。另外,洞頂有北北東和北西西兩組裂隙呈網狀切割地層,洞內沿這兩組裂隙滴水、滲水,形成石鐘乳。善卷洞開始形成要從距今約2億1千萬年的三疊紀時算起,那時這里還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富含碳酸鈣,并逐步沉積,形成石灰巖沉積地層,地殼變動,水的沖刷,先形成上洞;而后地殼再變動,再形成中洞;最后形成下洞和水洞;約在100萬年前基本定形。善卷洞總的形成于青龍群石灰巖生成以后,所以洞的規模大,地質地貌豐富,地層分明。
江寧湯山方山地質公園,是以湯山猿人洞、地質剖面、溫泉、新近紀火山為主題的綜合性地質公園,分湯山園區和方山園區,總面積38.4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跡面積18.4平方公里。地質公園內地質遺跡豐富,且具多樣性與典型性,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與綜合價值。
寧鎮山脈排山,棒槌山。這里的地質構造運動導致巖層變形非常明顯。湯山—棒錘山地區從震旦紀到總體的沉積環境比較的穩定。前期沉積以海相的石灰巖和白云巖為主,后期則主要沉積形成頁巖,粉砂巖,砂巖。志留紀后期發生海退運動,該地區到晚泥盆世發生沉降,出現陸相(濱海相和湖泊相)沉積環境,許多地方由于風化作用沒有沉積。我們可以在實地觀察到褶皺、風化等地質現象,差異性風化尤為明顯,棒槌山西面為灰黃色頁巖巖和泥質灰巖的互層,西南部為頁巖和泥灰巖的互層。對于硬度不同的巖石,風化產生了顯著的差異較硬的灰巖漸漸顯得突出,而較軟的頁巖則凹進。
排山采石場在陽山的東南隅,其延伸方向與灰巖地層的走向一致,為東北—西南向,長500米,寬約100米。這里分布的是下二疊統棲霞組石灰巖。下二疊統棲霞組與船山組為假整合,厚度約130米。
陽山位于湯山鎮西北,碑材系明成祖為其父朱元璋樹碑而開鑿的巨型石材。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奪得他侄兒的帝位,為籠絡人心,穩定政局,就決定要一巨型石碑以表朱元璋的功德。于是,他征集了全國萬余工匠依陽山南麓開鑿碑材三塊。其中碑座石材高13米,寬16米,長30.35米,重達1.6萬噸;碑身石材長49.40米,寬4.4米,高10.7米,重約8700噸左右;碑額石材高10米,長20.3米,寬8.40米,重約6千噸左右。若此碑立起總高為73米,重3.1萬噸,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碑。
六合國家地質公園位于南京市六合區城南十公里處,南依滁河,北鄰寧通、寧連高速公路,與南京主城區隔江相望,自南京驅車半小時即可到達,金江公路穿園而過,有4300多畝的國有林地和古火山口遺跡、石柱林、太平寺等名勝。六合地質公園是以火山群、石柱林群、雨花石層群及古冶煉-采礦場等國內外知名度頗高的地質遺跡為特色,融奇山、秀水、生態、人文景觀為一體的高度和諧的綜合性地質公園。園區內地質遺跡30多處,山石景觀11處,洞穴景觀4處,公園地貌由丘陵、崗地、沿江沖積平原等單元組成,地勢北高南低,山不高而秀,多為盾火山。最高峰冶山海拔231米,山頂多由玄武巖組成。園區總面積92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跡面積60平方公里。
燕子磯作為長江三大名磯之首,有著“萬里長江第一磯”的稱號,位于南京市主城區北郊觀音門外,長江三大名磯之一,是巖山東北的一支。海拔36米,山石直立江上,三面臨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飛,故名為燕子磯。
從燕子磯公園門口登山到燕子磯頭觀察白堊系,為浦口組地層。巖石成紫紅色,厚塊狀礫巖為主,夾紫紅色砂巖,粉砂巖。礫巖中礫石成分比較復雜,主要為石英,瑪瑙,少量為周圍地層中巖塊,如燈影組中的`白云質灰巖角礫。徽馬鞍山凹山采礦場。凹山采場是全國八大黑色冶金露天采礦場之一,也是華東地區最大的露天鐵礦,素有馬鋼“糧倉”之稱,位于馬鞍山市區8公里處。凹山鐵礦場最早開采與1917年。凹山礦床是由一億二千萬年前濮黃“斷裂火山帶形成”。以鐵,硫礦為主,屬高溫熱液型礦床。礦體呈東北-西南走向。凹山鐵礦屬山坡和深凹復合型露天礦采場。
我們可以很容易地觀察到層層疊疊顏色各異的巖層,采場深部礦石全鐵占29.85%,工業類型屬于混合貧磁鐵礦,呈酸性。自然類型主要分四類:閃長玢巖角礫浸染狀磁鐵礦、磷灰石陽起石磁鐵礦、高嶺土化閃長玢巖浸染狀磁鐵礦、綠泥石化閃長玢巖浸染狀磁鐵礦。主要巖石為閃長玢巖。了解了邊坡巖土體工程地質性質后我們又觀察到南山礦凹山采掘場采用選進的邊坡開采技術,一層層開采面被有序剝離后形成梯臺,運送礦石的鐵路就直接鋪設。地質實習最后一站我們主要參觀了南京地質陳列館和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南京地質博物館位于南京市珠江路700號,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學博物館之一,也是我國第一個以地質礦產為主要內容的專業博物館。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南京地質博物館現已成為涵蓋地學各個領域的綜合性展館,它以歷史悠久、館藏豐富而享譽海內外。南京地質博物館由老館(改造完成)和新館(建設中)組成。實習內容
在暑期短學期里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利用三天游覽了江蘇省及其周圍地區美麗的地質公園、地質博物館,還有許多美麗神奇的地方,見識到祖國豐富的地物地貌,瑰麗多姿的石鐘乳、石筍,享有天下第一碑的陽山碑,雄奇偉岸的燕子磯,錯落有致的馬頭山石柱林,八大黑色冶金屬露天采礦之一的南山礦場等等等等。
第一天早上我們參觀了無錫市善卷洞,先是領略了原始樸素的野人谷,見識了“野人們”熱情奔放的舞蹈。之后進入善卷洞,先是進入中洞,參觀;額形態各異的石鐘乳,或大或小,或粗或細,后來到中洞--云霧大場,因有時在洞中云霧繚繞若人間仙境,故而得名欲界仙都,沿著階梯來到了下洞,洞口處巖層較薄大約在二三十厘米,正對面有一小型的瀑布,流水沖刷出一條暗河,大家乘舟而行,從洞穴中穿行,有時候寬敞,有時候僅有兩小船并排寬,有時候還需要低頭,小心著石鐘乳,沿途曲折蜿蜒,日光明滅,到終點豁然開朗洞口開闊。中午來到了方山地質公園,由于自然或是人為的原因,山腳的巖層大都裸露,可以看出石灰巖,泥、頁巖交替存在,并且巖石有的風化嚴重,風一吹就剝落下來,越往后石灰巖越厚,其余兩種漸漸變薄,巖層的傾斜度越大。這些巖層歷經了海陸的變遷,時間的荏苒,一層層的堆疊,在地殼運動的擠壓摩擦下,歷經流水侵蝕、風化后,呈現出如今的面貌。隨后,我們又去觀看京滬高鐵沿線江寧段排山背斜,排山背斜呈現出來的并不是很大,大概三米多長兩米高,屬于斜歪背斜。隨后我們來到了陽山碑材,據說這里為明成祖朱隸頌其父朱元璋而開鑿的神功圣德碑。碑座在半山腰上,高17米,寬29.5米,厚12米,如同一個從明代穿越而來的巨人屹立不動。碑首高10米,寬2米,厚10.3米,與碑座相比,其上有數個大小相似的洞口,如同一頂皇冠鑲嵌在群山之間。碑身位于山巔,長49.40米,寬4.4米,高10.7米,由于考慮開鑿的難度,所以碑身橫向開鑿,側臥于山尖,碑身下有1.7米左右的間隙,留有十數個石墩以防開鑿時碑身忽然的斷裂,細細觀看碑身四周有細細密密方方正正的槽印,為明代勞工所留下來的痕跡。整座碑充分利用陽山整體性較好的棲霞灰巖,碑材硬度高,質量重,總屹立高度達到78米,重3.2萬噸。
第二日,我們來到了江蘇六合地質公園,參觀大致模型后,向馬頭山前進。馬頭山是一處盾火山,沿火山斜坡溢流而成寬闊緩坡度的盾狀錐體山頭有成片的石柱林,高達三十米左右,雄偉奇異,排列有序,錯落有致,呈迷宮式,由一根根40—60厘米的石樹組成,整齊緊密,筆直堅固。這是由于一千萬年以前火山噴發時玄武巖漿噴發在地表冷卻后產生的六棱、五棱形等不同的柱狀的解理。六合還是雨花石的盛產地,它們均成卵狀產出于古河流沉積物——雨花臺組的砂礫巖石中。中午,我們來到了燕子磯公園,燕子磯為長江三大名磯之一,是一塊位于長江口的巨石,為一處正斷層,是沿江大斷層作用形成與水流方向成一定的交角,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紛紛沓來,巨石嶙峋,樹木蔥翠,磯下驚濤拍岸,洶涌澎湃。
第三天早晨我們來到安徽馬鞍山南山礦場。礦場綿延向下,一路曲折,鐵道公路層層盤旋向下用來運輸礦產,路旁圓弧形的邊坡較陡,上面的植被稀缺,礦產采用了雷達瞬時監控,當邊坡位移達到一定速度時會發出警報,以便工人撤離。下午我們來到了南京珠江地質博物館,新館中有遠古恐龍化石,地球生命的演化過程,地球內部構造的模型,地球的各種地物地貌的簡要模型,人類的進化史等等關于地球地質知識。在老館,可以看到了地質工作者的蠟像。后又參觀礦物、寶石加工而成的精美飾品,有璀璨奪目的鉆石,耀眼的紅寶石,晶瑩的祖母綠,妖艷的紫水晶,沙漠玫瑰,黃鐵礦,靈壁石,雨花石,方解石花瓣異石。
實習心得與總結(及建議):
參觀無錫市善卷洞時,見識到形態各異的石鐘乳,或大或小,或粗或細,獅象大場象腿、獅尾應有具有;云霧大場,常年在洞中云霧繚繞若人間仙境;四周鐘乳林立,上有坐馬立羊,蒼鷹戲熊,狗熊爬樹之景,水中倒影呈現出石蓮花開放之姿,有的石鐘乳還在繼續成長日后不知何等景象。下洞流水沖刷出一條暗河,乘舟沿途曲折蜿蜒,臨了洞口開闊,有“桃花源”的景象。方山地質公園的巖層歷經了海陸的變遷才呈現出如今的面貌,有滄海桑田之嘆。陽山碑材面對如此浩大的工程,讓人不得不對聰明的古人心生敬仰。江蘇六合地質公園感嘆造化之雄起壯闊。燕子磯公園巨石嶙峋,樹木蔥翠,磯下驚濤拍岸,洶涌澎湃,遠看長江沿岸的河漫灘,放眼遠望天高云闊,空曠遼遠,心生曠遠豁達之情。安徽馬鞍山南山礦場。南京珠江地質博物館在老館,我們看到了以前地質工作者的辛苦,沒有衛星遙感,航拍,計算機軟件,交通不便利,工作者們往返步行于群山之中,考察當地的地質資料,忍受著常人無法想象的孤獨和辛苦,令人心生敬仰之情。思考題: 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很有研究價值。
喀斯特地貌(英語: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喀斯特地貌可以分為:
1、地表水沿灰巖內的節理面或裂隙面等發生溶蝕,形成溶溝(或溶槽),原先成層分布的石灰巖被溶溝分開成石柱或石筍。
2、地表水沿灰巖裂縫向下滲流和溶蝕,超過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從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層后發生橫向流動,形成溶洞。
4、隨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發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積小,稱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積大則稱陷塘。
5、地下水的溶蝕與塌陷作用長期相結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橋。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喀斯特地貌有地表和地下兩種地貌,而善卷洞就是地下溶洞,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巖的裂隙溶蝕擴張而形成的地下洞穴,規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納千人以上;形態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許多奇特景觀,如石筍、石柱、石鐘乳、石幔等。石鐘乳是一種呈倒錐狀的巖溶堆積物,大的可達數米,小的只有幾厘米,主要是巖溶水沿著溶洞頂部細小的裂隙滲出并在滴水處不斷沉淀產生的。它緊緊與洞頂相連,不斷向洞底延伸。石筍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巖溶堆積物,主要是巖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斷沉積的產物,它與石鐘乳相對生長,一般呈筍狀、塔狀和錐狀。石鐘乳和石筍相對生長,并逐漸結合成一體,隨著巖溶水的不斷沉積,慢慢形成粗壯的石柱。我們也看到了洞中兩者結合的奇觀,感慨大自然。 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而巖溶的發育致使建筑物場地和低級的工程地質條件大為惡化,因此在巖溶地區修建各種建筑物必須進行工程地質研究,工程地質問題主要有:1.地基穩定性及坍塌問題,這類地區地基容易產生不均勻沉降,施工前必須進行認真勘察,確認安全厚度、碎石混凝土填充等方法來解決問題;2.滲透和突水問題,由于巖溶地區巖體中有很多裂隙、管道和溶洞,在進行水庫、大壩、隧道、基坑等工程活動時,可能會遇到地下突水導致基坑、隧道等工程排水困難甚至淹沒,也可能因巖溶滲透而造成水庫無法蓄水。
地質實習報告16
一、實習地點
xx市xx區xx水庫。
二、實習目的及要求
1、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努力、遵守紀律、等優良品質和增強集體觀念,總結此次實習與我們所學專業的相關聯系。
2、認識了解水工建筑物中的工程地質條件和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a、地形地貌條件。
b、巖石與土的類型及其工程地質性質。
c、地質構造。
d、水文地質條件。
e、物理地質作用。
f、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3、通過實習鞏固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聯系現場實際,驗證和拓寬視野,培養和實際工作能力。
4、通過實際考察,了解各種地質現象,增加感性認識。
三、實習內容
xx水庫及其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簡介。
xx水庫(中型)位于高明區楊梅河上游,水庫集雨面積為xx,庫容為xx,興利庫容為xx,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頂設計高程為xx,頂寬x,最大壩高xx。溢洪道為開敞式,底高程為xx,寬xx。在壩后建有一座發電站,裝機發電功率為xx。水庫在xx年安全鑒定為二類水庫,但是經過幾年的觀察,前期所進行的除險加固措施未能徹底消除水庫的安全隱患,主要還存在壩體滲漏嚴重、放水涵管漏水、大壩壩體單薄、反濾體存在失效跡象等安全隱患。另外移民工作也留下一些問題。水庫下游xx村的村民未能遷往他處,這樣不但給水庫的管理帶來了不少的麻煩,更嚴重的是,群眾在水庫管理范圍外,溢洪道尾水兩側承包責任田里興建住宅房屋,逐漸遍及了整個大壩下游的泄洪區域,涉及房屋xx,人口xx。由于下游泄洪渠道僅x寬左右,加上淤塞嚴重,一旦水庫泄洪將淹浸和沖刷下游農田和這些房屋,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嚴重威脅。
該工程任務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發電等綜合利用。工程等別為ⅲ等中型工程,主要建筑物為3級,次要建筑物為x級,臨時建筑物為x級。水庫永久性主要建筑物防洪標準按x年一遇設計,xx年一遇校核;溢洪道消能防沖防洪標準按xx年一遇設計。“十一五”期間計劃對xx水庫進行除險加固,工程需土方xx萬m3,石方x萬m3,混凝土x萬m3,計劃總投資xx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為大壩壩體采用高壓擺噴防滲,上游壩坡坡腳增設拋石壓腳,下游壩坡坡腳新建排水棱體,重建輸水涵管,重建壩后電站,整治溢洪道下游歸河段長xxm,完善大壩觀測和水庫自動化監測等。本工程招標范圍為水庫部分、排水渠部分、水土保持專項部分及電站部分。
地質實習報告17
野外地質填圖結束后即進人室內最終整理階段。該階段的工作是以編寫地質報告為中心而開展的。首先是對野外地質調查成果進行整理,對所有原始資料進行清點、審核、歸檔和處理。其中包括對野外記錄本的審閱;對各種表格卡片的核對;對各種數據統計分析處理;對各種標本樣品進行加工、處理和測試等等。要對獲得的各種地質信息綜合歸納分析,并為地質報告的編寫提供素材。其次要完成地質報告所附圖件(如地層實測剖面、綜合地層柱狀圖、實際材料圖、地質圖和構造綱要圖等)的清繪工作。圖件的格式和內容要符合規范要求。同時還應完成諸多素描圖、地質信手剖面圖等報告插圖的選擇和清繪工作,力求使地質報告圖文并茂。
最終每個學生應獨立完成一份地質報告,約10000字左右,各章的基本內容是:
第一章緒言
實習區的地理位置、行政區劃;自然經濟地理概況;實習區的經濟、工農業生產和交通情況;實習區的以往地質研究的歷史及研究程度評述;實習的目的、任務和內容;起止時間、組隊情況、分組情況及指導教師;完成的工作量(地質調查面積、地質觀察路線及觀察點數,實測剖面長度、填圖面積、標本和樣品數量等)及工作成果。
緒言部分要簡明扼要,不是描寫風景,也不是寫自然經濟地理報告,要寫與本次工作有關的內容,幫助閱讀報告的人了解工作區的前提,測區的一般情況及工作情況,文字要簡練,層次要分明。在這一部分最好附有“實習區交通位置圖”和“地質研究程度圖”。
第二章地層
地層是區域地質研究的基礎。首先應該概述實習區的地層發育情況,如所具有的地層時代,主要巖性特征,古生物化石的概貌等等,然后應該以“組”為單位由老至新對其分布、出露情況,巖性及其巖石組合,巖相及厚度變化情況,所含化石的種屬,時代劃分及其依據、地層接觸關系等進行描述和總結。若有含礦層位則應詳細說明。要充分利用實測地層剖面圖、地質圖及不同區段的信手剖面圖等資料。
這一部分的主要內容主要根據實測剖面及實測填圖時的野外記錄,不能單純描述實測剖面的地層特征,因為那只是剖面線上的地層特征,不能代表整個區域。在寫這一部分時,要綜合全區進行敘述,但不排除在敘述某一地段的巖性變化特征時,引用實測剖面的資料或引用路線地質剖面圖的資料,因為這些都是實習區地層發育的真實記錄。
第三章沉積巖
實習工區沉積巖的出露、分布情況,分類對主要常見的巖石類型進行描述,包括巖性、結構、構造和產狀等。
第四章侵入巖、變質巖
實習區巖漿活動概況、主要侵入體的巖石類型、活動期次和各巖體的關系。實習區變質巖的主要類型,結構、構造特征和礦物組合特征。
第五章構造
首先要概述實習區構造的總體面貌、大地構造位置、主要構造類型、褶皺斷裂發育情況、區域構造線的展布、構造形成時代等。對主要構造特點的描述可按構造類型,如褶皺構造、斷裂構造分類述之;也可按構造區段,如東部地區斷裂構造為主、西部地區褶皺構造為主分區述之;還可按構造期次或序列對早期構造、主期構造和晚期構造分別描述其特點。
對于褶皺的描述要根據所收集的資料,先描述褶皺構造的位置、范圍、規模,然后描述組成褶皺的地層:褶皺核部、褶皺翼部的地層時代、巖性、層序等;褶皺的形態,如褶皺軸的方向,褶皺軸面、樞紐的產狀,將褶皺進行形態分類;討論褶皺形成時期、形成機制等。
對于斷裂構造的描述,要著眼于大型區域性的斷層,對于這些斷層構造要逐一加以詳細描述。如斷層發育的位置、規模;一般用斷層所經過的兩個或幾個地名來命名斷層;斷層面的走向、傾向和傾角;斷層兩盤的'地層時代、巖性以及構造變動。斷層帶的構造現象,如構造巖、片理化、斷層泥、透鏡體、拖褶皺、伴生節理、地層的牽引現象;斷層面的形態變化,斷層面上的擦痕及其產狀;推斷斷層形成及發展演化的歷史,斷層產生的力學機制等。
構造分析,要將褶皺、斷裂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根據不同時期分析構造的變形特征,推斷地殼活動的規律性。更重要的是論述構造與礦產、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及地震地質的關系。
構造形態特征和空間關系可以用圖件予以明確和直觀地表述,因此要盡量用各種圖件幫助描述。
第六章礦產
一般從主要礦產開始分別概述各類礦產的位置、礦床類型、礦石特點、礦體產狀、規模、找礦標志、礦床成因、找礦遠景等。
第七章地質發展簡史
在綜合分析實習區地層、巖石和構造等各方面資料基礎上,將各種地質事件聯系起來劃分地質構造演化序列,由老到新對不同階段的地質構造特征進行概要總結,并簡要闡明各階段形成時的環境和大地構造性質,恢復實習區的地質發展歷史。本章的內容具有推測的性質,但是這種推測需要有充分的事實依據。
本章的敘述要從古到今按照地質時代連續陳述,如先從古生代講起,然后中生代、新生代,但是要注意:
(1)不要與地層一章重復,變成單純的巖性描述,而是要說明其中所反映出的當時古地理、古氣候、古生物、地層特征、巖漿活動、構造運動等生動畫面;
(2)文句要靈活變換,簡明扼要,避免死板枯燥,不要象記帳一樣。
(3)對發展史的陳述要有根據,不能無根據地想象,明確有據的內容可以充分地陳述,無據可考的不能硬猜。
第八章實測地層剖面
實測地層剖面的目的、意義、要求,測量的工作程序和過程,數據的整理、計算和圖件的繪制要求。
第九章結語
對整個實習過程進行總結和評價,包括主要成績、新的認識、新的發現和本人在思想上、業務上的收獲和體會。簡述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對今后教學實習工作提出建議,最后可對有關方面表示誠摯的謝意等。結語要實事求是,對工作要正確估價、認真負責。地質工作的質量反映在全部工作成果中,不在于結語寫得冠冕堂皇,也不要過于謙虛,埋沒成績。對于存在的問題和今后工作的建議要準確中肯。
地質實習報告18
一、實習概述
實習目的:
工程地質實習是港航專業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實習實踐教學和課堂理論教學具有同等重要作用,工程地質實習的目的在于經過實習使學生具備分析、解決在實際工程中出現的簡單條件下的地質問題的本事。
實習任務:
1、固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理論聯系現場實際,再回歸到理論上來,培養我們獨立思考的本事以及現場確定、解決實際問題的本事。
2、解礦物和巖石的構成過程、結構、產狀等,掌握野外確定本事,加深對其認識
3、運用自我所觀察到的具體的實際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加深對地質學習的系統理解。
4、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團結協作、 實習時間:
20xx年4月23日
實習地點:
南京市湯山地區
南京地質博物館(各類礦物、巖石等)
實習路線:
文天學院陡山北坡采石公路剖面(火石峰背斜)小鐵路人工剖面南京地質博物館文天學院
二、習地區地質概況
1、地層巖性(部分)
青龍群(T1+2q)
厚度約500m,與組整合接觸。
在棒槌山西端人工剖面其下部暴露清楚,稱為下青龍組(T1x),可分為三部分:
下部為黃綠色頁巖、泥巖,夾薄層微晶灰巖,產蛇菊石、克氏蛤。
中部為灰色薄層微晶灰巖與黃綠色頁巖,黃褐色泥巖互層,層理清晰,產佛來明菊石等。
上部為灰色中厚層、薄層微晶灰巖夾黃褐色泥質微晶灰巖、鈣質頁巖及薄層瘤狀微晶灰巖、微晶礫屑灰巖。
頂部為厚層微晶灰巖,被覆蓋,在死虎巖附近山包上出露清晰。
在各層灰巖中,縫合線構造均很發育。
青龍群上部稱為上青龍組(T2s),厚度約300m。剖面在死虎巖附近山包上出露完整,可分為三部分:
下部為灰色中薄層微晶灰巖,泥質微晶灰巖夾紫紅色泥質微晶灰巖及瘤狀灰巖數層(4~7層),產多瑙菊石、荷蘭菊石等化石。
中部為灰色中薄層微晶灰巖,蠕蟲構造及其發育。
上部為灰中層泥質微晶灰巖夾厚層及薄層微晶灰巖。
頂部為紋層狀白云質灰巖。
在各層灰巖中縫合線構造極其發育。
2、地形地貌
湖山地區位于南京城東28km,地形上由三列山組成,走向北北東。北列山海拔120~169m,包括排山、棒槌山。中列山山勢較高,包括黃龍山、團山、紗帽山、土山、陡山、狼山等,主峰孔山海拔341、8m。南列山簡稱湯山,主峰海拔292、3m,的猿人洞(葫蘆洞)和雷公洞(裂隙式溶洞)即發育于南列山。三列山之間是兩個縱向次生谷地,北側湖山谷地是龍潭煤系地層經地表水侵蝕構成,南側谷地是志留紀高家邊組頁巖被剝蝕而成。湖山次生谷地兩側的谷坡上,發育有二級階地。第一級階地海拔4060m,即農田、煤礦所在地,二級階地海拔6070m,主要為殘積、坡積之碎石,夾少量沖積成因的粉砂質粘土。
3、地質構造
湯山位于青龍山湯山侖山復式大背斜中段,背斜軸在這一帶昂起,構成一個短軸穹隆狀背斜。背斜核部出露寒武系、奧陶系地層。背斜北翼陡,南翼緩,西端向西傾伏,東端向東傾伏。湯山背斜北翼發育有次一級的向斜(陡山向斜)和背斜(孔山背斜)。向斜構成中列山主體,向斜南翼陡,地層傾角常達70~80,局部直立甚至倒轉,北翼傾角25~35,向斜軸面向南傾斜。陡山頂為向斜核部,現采場平臺仍可見部分向斜核部地層(棲霞組)出露。背斜緊靠向斜北側,嚴格與向斜平行展布,組成大部分中列山之北坡,僅孔山主峰位于背斜核部。背斜南翼地層傾角緩,北翼地層傾角陡,通常為80~90,背斜軸面南傾。在陡山北坡雪浪庵大沖溝西側石榴庵背斜核部出露地層為五通組。從地貌發展階段看,該區域剝蝕作用進行得相當深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現象比較普遍。實習區域斷裂構造出露也較清楚。橫向平移斷層、正斷層以及縱向的逆斷層相當發育,陡南逆沖斷層、陡西平移正斷層以及陡山北坡的地壘構造出露都很清楚。在陡山北坡采石公路沿線,能夠觀察位于背斜南翼近核部位置順層侵入的閃長玢巖出露,為燕山早期的產物。
4、其他地質現象
實習路線沿途還可見滑坡、重力折曲、風化分帶、巖溶等地質現象,可拍攝照片或繪制信手剖面圖。
泉水有孔山寺泉和棒槌山泉出露,均為上升泉。
5、地殼運動與地質發展簡史(部分)
寧鎮地區是下揚子斷裂拗陷帶的東段。從震旦紀到早古生代末,那里地殼比較穩定,運動緩和,僅有多次輕度的升降;整個環境是淺海,堆積了厚度3000余米的石灰巖、白云巖、頁巖、砂巖地層,化石豐富。有時有硅質物供應,在震旦、寒武、奧陶及志留系等地層均或多或少出現過薄層的硅質巖或燧石結核(后者在碳酸鹽地層中)。志留紀末期,華南發生了強烈的加里東運動,本區受到深刻的影響,海水退卻,成為陸地,理解剝蝕。早中泥盆世的沉積物很不發育。到晚泥盆世初在準平原化的條件下,開始堆積了平原型河流沉積,隨著出現了大型的湖泊沉積。這就是上泥盆統的石英砂巖和頁巖地層。局部地區堆積了薄薄的赤鐵礦層。早石炭世,本區處于海陸交互地帶,海水時進時退,堆積了具有濱岸沉積特征的下石炭統的灰巖、頁巖、砂巖。從中石炭到早二迭世,本區地殼穩定而緩慢的持續下沉,在沉陷得到沉積物補償的條件下,堆積了淺海的碳酸鹽沉積,這時氣候溫暖,海中生物繁盛,化石豐富。從遠處周期性地運來的硅質物質,它成為薄層硅質巖或燧石結核形式堆積下來。在早二迭世末期還堆積了含錳磷的沉積物,這就是下二迭統孤峰組,在局部地方有開采價值。早晚二迭世之交,地殼有一度重要的上升、隆起過程,稱為東吳運動,使本區海水
退卻,成為濱海沼澤環境,從而堆積了上二迭統的含煤地層,這就是龍潭煤系地層。東吳運動畢竟還是短暫的,到二迭世后期,海水復行侵入,直到中三迭世后期為止,本區又堆積了淺海特征的上二迭統組,下、中三迭統青龍群。青龍群沉積過程中,整個下揚子拗陷已經有明顯的收縮,海水逐漸變淺,青龍群的頂部出現了在海灣、瀉湖環境下構成的石膏沉積。青龍群沉積完畢以后,本區發生了印支運動的第一幕,這是地殼運動性質的一次突變,有古生代以來長期的升降運動性質轉化為褶皺的性質,青龍群以及以前的老地層全部參加到褶皺中,構成了寧鎮山脈的雛形。整個下揚子的山脈淮陽山脈也是因為這一運動而奠定輪廓,地質上稱這一運動為淮陽運動,在寧鎮地區稱為金子運動。由于金子運動結束了下揚子地帶長期海侵的歷史,使之成為陸地。在金子運動構成的山間盆地中堆積了中、上三迭統的黃馬青群沉積,它與青龍群在許多地方是明顯的不整合接觸關系,它的底部普遍堆積有數十米到一二百米厚的碳酸鹽質角礫巖。黃馬青群堆積的晚期,氣候由干熱轉為濕熱,地勢變為比較平坦,在局部地方構成含煤沉積,這就是黃馬青群上部局部出現的范家場組含煤地層。此后,地殼運動再次劇烈進行,使包括上三迭統在內的所有地層褶。這次地殼運
動是金子運動的繼續和發展,屬于印支運動的第二幕,稱為南象運動。在南象運動的作用下,寧鎮山脈的格架全面完成。地貌上是山脈和山間盆地相交織。在山間盆地中堆積了下、中侏羅統的象山群砂巖、頁巖沉積,其底部是河流沉積,中上部過渡為湖泊沉積,局部地點有煤的構成。象山群與下伏地層在許多地方都是明顯的不整合接觸,如棲霞山附近的南象山,它不整合地蓋在下二迭統棲霞組之上,有的地方,如西崗附近它不整合地蓋在中、上三迭統黃馬青群之上。
象山沉積以后直至白堊紀末期,那里地殼運動頻繁,主要形式是差異性質的斷塊運動。斷裂極其發育,沿斷裂的垂直位移量很大,在斷裂下落的部位構成盆地,堆積了很厚的上侏羅統到白堊系的洪積與河湖沉積,構成很厚的礫巖、砂巖和頁巖。同時,由于斷裂切割相當深,地殼深處的巖漿沿斷裂帶上升、侵入和噴出,因而陸相地層中同時產出很多的中酸性的火山熔巖、凝灰巖。此外,很多的中酸 侏羅紀到白堊紀的地殼運動統稱為燕山運動。相應的地層之間出現了不整合接觸關系,但地層的褶皺比較緩和而開闊。
第三紀以來,地殼仍有大幅度的差異升降,在內陸盆地中堆積了厚度很大的陸相礫巖、砂巖、頁巖地層。第三系的一些層位是有利的生油地層和找油對象。由于地殼運動和緩、微弱,第三系地層產狀極其平緩。但第三紀末期第四紀初期,發生了一些重要的斷裂,它切割到地殼深部,有的甚至與某些深達上地幔的斷裂相溝通,使深部的玄武質巖漿上升、噴溢,構成了南京附近的一些中心式火山噴發及玄武巖層的堆積,例江寧方山和六合方山都保存了較好的火山地形。
三、實習資料成果
早上十點鐘我們來到南京東郊湯山鎮湖山地區并于火石峰集合。首先教師讓我們調整羅盤,當地的磁偏角為4,并教會我們怎樣使用羅盤一級巖層表面不平整時怎樣樣量巖層的產狀。
我們徒步走上山去,看到了背斜、向斜、褶皺。經過現場觀察回歸課本,對地質構造現象有了更深的認識。了解到背斜巖層向上彎曲,兩側巖層相背傾斜,核心巖層時代較老,兩側依次變新并對稱分布,向斜巖層向下彎曲,兩側巖層相向傾斜,核心巖層時代較新,兩側依次變老并對稱分布。背斜,向斜是褶皺的兩個基本類型,褶皺就是多個連續的背斜,向斜。教師還給我們講了一些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道理。在野外為了識別褶皺,我們一般可沿垂直于巖層的走向進行觀察,首先根據巖層是否對稱重復,確定褶皺是否存在,然后比較褶皺核部和兩翼的巖層的新老關系,確定褶皺是向斜還是背斜,最終根據兩翼巖層的產狀,確定褶皺是直立的、傾斜的,還是倒轉的。經過觀察和聆聽教師講解,我們對地質構造現象有了更深的認識。
經過教師的介紹,研究寧鎮山脈湖山地區已有多年的歷史,早在李四光時代,此刻有日本的小野家族,該地區的地質構造為三山夾兩谷地貌,低山丘陵。我們實習路線由北向南前進,地質年代越來越新,經過沿途學習,我們看見第一個巖層為老虎洞組(C11),老虎洞組的演示成分為白云巖,表面有刀砍裝溶溝,俗稱刀砍紋,為灰色、淺灰色結晶白云巖,致密,較堅硬,遇酸僅微起泡,風化面有刀砍狀溶溝。包含灰黑色、灰白色、肉紅色、燧石結核,呈透鏡體或團塊狀,產不規則石柱珊瑚等化石。
接下來是黃龍組(C2h),但僅有很少的一塊巖石。黃龍組與船山組假整合接觸,黃龍組底部有白云巖礫巖,礫塊半棱角、半滾圓狀到不規則狀,直徑3~5cm為主,由方解石膠結,其晶粒達1cm以上,厚約5m。
黃龍組下部為白色微晶灰巖,斑塊巨粒結晶灰巖,晶粒可粗達0.1~1cm,厚約5m。
黃龍組主體部分為灰白色略顯肉紅色微晶生物屑灰巖為主夾生物屑灰巖、砂屑灰巖,厚層到塊狀,層理不清,僅能根據縫合線構造來確定其層面產狀。產布克小紡錘蟲筳、筒形紡錘蟲筳、刺毛螅、莫斯科唱貝、滿蘇分喙石燕、犬齒珊瑚,厚度約55m。
在此之后我們看到了河州組(C1h),和州組厚度為5m,與老虎洞組假整合接觸。為灰泥質及白云質微晶灰巖,含少量生物碎屑。可見袁氏珊瑚、貴州珊瑚、巨長身貝、不規則石柱珊瑚、輪狀軸管珊瑚等化石。
在河州組不遠處為高驪山組(C1g),但我們所看到的高驪山組覆蓋,呈溝狀分布,縱深2m左右,厚度約36m,假整合于金陵組之上,金陵組頂面顏色發紅,有鐵錳質薄層堆積。下部為灰白色、深灰色、紫紅色頁巖夾夾薄層砂巖,含灰褐色泥質生物碎屑微晶灰巖透鏡體,見腕足類化石碎片。中部為灰石英砂巖、粉砂巖夾數層灰紫色、灰綠色、灰色頁巖。上部為灰白色、灰綠色、紫紅色及灰黑色粘土質及粉質頁巖,夾少量薄層砂巖。
金陵組(C1j)厚約6m,與五通組假整合接觸。為灰黑色微晶生物碎屑灰巖,厚層狀,生物碎屑中主要是海百合莖及腕足類碎片,包含機質及泥質成分較高,底部有一層鐵質粉砂巖與五通組接觸。盛產假烏拉珊瑚、笛管珊瑚,始分喙石燕、金陵穹房貝等化石。
隨后張教師帶領我們來到了一處平緩的山坡,山坡側面為明顯的背斜構造,是湯侖復式背斜,北翼較陡,南翼緩,層次清晰,此為五通組(D3w),巖石主要成分為石英砂巖,五通組厚約150m,可分為四部分:底部為為灰白色石英礫巖、石英砂巖,厚層狀,層次清楚。石英礫巖有三層以上,礫巖成分為白色石英、黑色燧石、淺色具紋理之硅質巖等,滾圓或半滾圓狀,礫徑1~3cm為主。礫石可排列成單向斜層理。下部為灰白色石英砂巖,厚層狀,間夾粉砂巖薄層。砂巖中石英含量可達95%以上,硅質膠結,具縫合線構造,具單向斜層理。上部為黃褐色砂巖、粉砂巖,夾有較多的灰白色粘土巖及灰黑色碳質頁巖,局部夾扁豆體狀薄層赤鐵礦。在灰黑色頁巖及灰砂巖中可找到斜方薄皮木、亞鱗木、楔葉木等化石。頂部為灰白色中厚層狀石英砂巖,縫合線構造十分發育。
我們還看到了斷層,了解到斷層是巖石受力發生斷裂,斷裂面兩側巖石存在明顯位移的斷裂構造。斷層的規模大小不等,大者沿走向延伸可達上千公里,向下可切穿地殼,常由許多斷層組成,稱為斷裂帶﹔小者可見于手標本。幾何要素,斷層由斷層面和斷盤組成。斷層面是巖石沿之發生相對位移的破裂面,簡稱斷面,能夠是一個單一的面,也能夠是一個有必須寬度的帶。斷層面與地面的交線稱為斷層線。斷盤指斷層面兩側的巖塊。位于斷層面之上的一盤稱為上盤,斷層面之下的一盤稱為下盤。如斷層面直立,則按其相對于斷層走向的方位來描述。
斷層是地殼上部構造層次脆性剪切變形的典型產物。有的大斷層向深處其傾角逐漸變緩,使斷層面成凹面向上的彎曲,其剖面似鏟形或犁形,稱鏟狀斷層或犁式斷層。在地殼深處的韌性變形域,相當于斷層的兩盤作相對剪切位移的變形帶稱為韌性剪切帶。
研究方法主要是在野外如何識別斷層,確定斷層面的產狀,確定斷層的運動性質,測定其兩盤相對位移的距離,分析斷層構成的時代及活動歷史。常見的識別斷層及其兩盤相對運動方向的標志有﹕地質體的不連續。地層﹑巖脈和礦脈等在平面或剖面上突然中斷或錯開,證明斷層的存在,并可求其斷距。地層的重復或缺失。走向斷層常見的一種效應。結合地層與斷層兩者產狀的關系,能夠確定是正斷層還是逆斷層。一般正斷層造成垂向上的地層缺失,逆斷層造成垂向上的地層重復。擦痕是斷層面上兩盤巖石相互摩擦留下的痕跡。斷層面有時被磨光,并附有鐵質或硅質的薄膜,光滑如鏡,稱為摩擦鏡面。其上的平行細紋指示了兩盤相對運動的方向。斷層面上生長的石英或方解石纖維狀晶體,貌似擦痕,稱為擦抹晶體。它們是在斷層運動過程中平行運動方向生長的晶體,纖維方向代表了斷盤相對位移的方向。牽引構造。斷層運動時斷層近旁巖塊受到拖曳造成的巖層局部彎曲,或巖層由塑性變形進一步發展而破裂成斷層時留下的弧形彎曲。弧形凸出的方向大體指示所在盤的相對運動方向。斷層巖。斷層帶中因斷層動力作用被搓碎﹑研磨而改造的巖石。有斷層角礫巖﹑碎裂巖及斷層泥等,是脆性變形的產物,常見于一般斷層中。糜棱巖是另一種常見于大斷
層帶中的'巖石,它是深處韌性剪切變形的產物(見韌性剪切帶)。此外,地貌現象(斷層崖﹑錯斷山脊﹑水系突然改向等)也有助于識別斷層,尤其是活動斷層。
在湖山地區的考察實習在忙碌中結束,午時我們來到了位于珠江路上的南京地質博物館,博物館的門外存放著幾塊大的巖石。教師就在外面給我們講了一些關于礦物巖石的基本知識,讓我們對他們有個大概的了解。
博物館里的巖石和礦物琳瑯滿目地陳列在展柜里,有關地球科學的圖畫也掛滿了墻。那里的巖石和礦物有的在學校的實驗室里見過,但更多的是從未見過的,只見于書本上介紹,自然也沒有那種感性的認識。那里有常見巖石,如花崗巖、玄武巖、石灰巖、片麻巖、輝綠巖、混合巖、大理巖等。也有常見的礦物,如石英、螢石、長石、剛玉和云母等。薄片狀,鱗片狀,塊狀,土狀,球狀,鐘乳狀,黃的,綠的,紅的給了我們無限的視覺沖擊。我們一邊仔細觀察這些礦物和巖石的顏色和形狀,一邊看標本下頭關于這些礦物和巖石的結構和構造的講解,以及他們的工程地質評價。看到了靈璧石,雄黃雌黃,孔雀石,內蒙的雞血石章石雕,吉林的松花硯。還看到不少鉆石,玉和翡翠。如金綠寶石,紅寶石,綠寶石,祖母綠,和田玉,南陽玉,珍珠等等。可是那里最吸引眼球的要數沙漠玫瑰了,
沙漠玫瑰又稱戈壁石、風雕石,常見的有球狀的和塊狀的,主要產于浩瀚隔壁,沙漠玫瑰是自然構成物,是沙漠的細石經風吹雨打后構成類似玫瑰般的結晶石,這種巖石在天然奇石市場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極其珍貴的研究和收藏價值。博物館里同樣陳列這很多的生物化石,有硅化木,中華鱘魚,潛龍,古蜻蜓化石,大型的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以及第四紀全新世的鹿角,也有小型的植物和動物化石,如距今數億年的震旦角石、萊德利基蟲、創孔海百合、狼鰭魚、擬蜉蝣等,不一而足。
在博物館參觀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一些老科研人員在以前搞野外科研的時候所用過得的物品,很難想像他們是如何在那么惡劣的環境下去從事科研工作的。可是也正是因為他們幾十年來為發展地球地質事業做出的努力,才有今日的成果。
在展廳中,我還了解到我國近代地質學發張歷程。萌芽時期(18401910),草創時期(19111921),成長時期(19221936),動蕩時期(19371949),發展時期(1949此刻)。參觀了一樓和二樓,最終我們又去參觀了三樓。三樓分為兩廳,左廳為礦產資源廳,右廳為地質環境廳。了解到我國礦產資源的豐富和人均資源的不足。在右廳中我山體滑坡,地面塌陷,巖溶塌陷,泥石流等地質環境。
經過這次實習,使我在諸多地質構造性質方面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沿途我們見到了許多地質構造,撿了許多卵石。
四、小結
實習的日子我們雖然有些累,但收獲了大學的課堂里沒有的許多東西,不僅僅學到了地質方面的許許多多的知識,也學到了為人處世的許多道理與方法,學會了怎樣學習,也學會了把書本的知識與實際結合,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會繼續關心地質情景,繼續學習,為將來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為期一周的實習很快過去了,在教師的耐心講解下我們學到了很多,基本的認識并能清晰確定以地質構造,相信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都會對我大有幫忙。
地質實習報告19
序言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根據地質工程專業學生的培養計劃的安排,在學完專業基礎課之后,必須進行一次野外地質填圖實習。其目的在于使我們運用和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學習野外地質工作方法,培養我們獨立工作的能力,同時為學習專業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要求學生學會對巖石及地層露頭進行觀察和描述,能夠利用巖性、化石進行地層對比和劃分,掌握實習區各地層的分層標志及填繪地質圖的方法;學會地層剖面的測制方法,學會編制地層剖面圖和地層柱狀圖,學習觀察和分析各種地質構造,掌握識別褶皺和斷層的標志,了解實習區地質構造發展歷史;學會利用實際資料進行室內整理和地質報告的編寫方法。
實習任務:實習結束時,應提交下列成果:
1.實習區地質報告一份;
2.實習區地形地質圖一幅(1:5000)
3.實測地層剖面圖和地層柱狀圖各一幅(1:1000)
4.圖切地質剖面圖二幅(1:5000)
5.實習區構造綱要圖一幅
實習過程準備:
為了強化實踐性教學這一重要環節,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計劃規定地質填圖實習時間為6周,一般分為五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 實習動員和準備工作(兩天)
首先由地質專業的領導進行實習動員,說明地質填圖實習的目的
和要求,宣布實習計劃。然后由指導老師介紹實習區的地質情況,使學生基本了解實習區前人的工作成果和地質概況,同時做好物質準備。
第二階段 野外地質地質踏勘(3)天
采用橫向穿越和走向追索的方法,選擇幾條有代表性的路線,進行觀察和分析,是學生對實習區內的地層和構造的整體特征有一個初步認識。
第三階段 測制地層剖面(3天)
先由指導老師介紹地層剖面的測制方法,然后去野外分組實測地層剖面,主要測制長興組和飛仙關組地層。根據實測資料編制地層剖面圖和地層柱狀圖。
第四階段 地質填圖(3周)
首先由指導老師介紹地質填圖方法,包括地質觀察路線的布置,地質觀察點的標定,地質觀察和記錄,地質界線的填繪等。然后同學分組進行野外地質填圖。
第五階段 室內資料整理和編寫地質報告(一周)
指導老師介紹資料整理和地質報告編寫的方法,同學根據野外收集的地質資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分析,歸納和綜合整理,每人單獨編寫一份地質報告。
實習人員:共53人,分為8小組
第二組 **************
實習時間: 三月一日至四月九日
實習地點: 涼風埡至蔣家坡一帶
第一章交通位置及自然經濟地理
我們學院地質填圖實習主要在中梁山涼風埡至蔣家坡一帶。位于重慶市西郊,屬于沙坪壩區管轄范圍。實習區南北長2Km,面積約3Km2。區內有多條公路通過,交通較為方便(如下圖所示)。
實習區地貌特征是嶺峰相間,以剝蝕構造為主,相對高差在200~250左右。山上大部分地區植被發育,沿山脊采石場較多。在山腳下的槽谷中,第四紀沉積物較發育,地勢較平坦,人口稠密,工廠林立,各種建筑物繁多,緊急文化發達。
實習區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具有夏季炎熱,冬季溫暖,秋季多雨常年多霧,雨量充沛等特點。
實習區處于中梁山礦務局北礦井范圍,地質研究程度較高,地層劃分較細,有大量的地質治療可供參考。離學校不遠,是地質填圖實習的良好基地。
第二章地層
中梁山地區是一個軸跡進南北的背斜構造,斷裂發育,出露地層主要是上古界和中生界的地層。巖石類型全為沉積巖,煤是該地區的主要礦產。現將主要地質特征敘述如下:
中梁山地區的地層,按全國區域地層劃屬于揚子地層區,四川盆地分區,萬縣小區。出露有上二疊統,三疊系,侏羅系等地層及第四紀的沉積物。上二疊統的龍潭組的長興組地層組成背斜核部,三疊系的飛仙關組,嘉陵江組,雷口坡組,須家河組及侏羅系地層依次分布在背斜兩翼。現將填圖區地層的巖性特征有老到新分述如下:
(一)上二疊統龍潭組(P2l)
龍潭組主要沉積在下伏地層茅口組石灰巖的侵蝕面上,二者呈平行埠整合接觸,與上覆長興組呈現整合接觸。由于斷層作用,測區內龍潭組上部的黃褐色頁巖,砂紙泥巖夾灰巖僅在涼風埡一帶出露10米左右。根據中梁山背筐治療,將龍潭組分為三個巖性段。
第一段(P2l):底部為3米厚的灰白色鋁土頁巖,頁巖中含有球狀黃鐵礦結核和星散黃鐵礦晶粒。其上為深色、灰褐色、灰色頁巖和灰黃色細砂巖,粉砂巖互層夾煤層。其中含有菱鐵礦、黃鐵礦結核。巖層水平層理發育,含有豐富的植物化石。含煤4層(K7-K10),稱為下煤組,厚度35米左右。
第二段(P2l):底部為一層3.5米厚的灰色石灰巖,俗稱“大鐵板”,富含,腕足類化石,是第二段與第一段的分層標志。其上為灰色、灰黃色薄至厚層細砂巖,粉砂巖夾頁巖和煤巖。巖層中含黃鐵礦,菱鐵礦結核和似層狀菱鐵礦,水平層理發育,植物化石豐富,含煤6層,稱為中煤組,厚度40米左右。
第三段:底部有一層4米厚的鐵質頁巖,是第三段與第二段的分層標志。其上為深灰色、灰黃色頁巖,細砂巖、粉砂巖。夾褐色中厚層灰巖和泥灰巖。頁巖、細砂巖、粉砂巖具水平層理,含黃鐵礦和菱鐵礦結核,不含可采煤層,只含有煤線,厚度在40米左右。
(二).上二疊統長興組
長興石灰巖主要出露在中梁山背斜的核部,在涼風埡的五臺山和北風井一帶出露齊全,厚度90米左右。更具巖性和生物化石等特征,由下至上可分為六個巖性段:
第一段深灰色中至厚層生物碎屑灰巖夾碳質,鈣質頁巖。含黃鐵礦晶粒,風華表面為黃褐色。含中華梨行澡.腕足類.海百合經等化石,厚度7米左右。
第二段灰黑色.灰色.黃褐色鈣質頁巖夾泥沙巖。含豐富的腕足類化石,厚度3米左右。
第三段灰色后曾塊狀灰巖,含少量燧石結核和豐富的古蜓和中華梨行澡及玩族類等化石,厚度10米左右。
第四段深灰色中至厚層灰巖夾薄層黑色泥巖,瀝青質頁巖。含黃鐵礦晶粒和菱鐵礦結核及少量燧石結核。
地質實習報告20
實習目的:
了解定西市渭源縣地形、地貌、地勢以及植被分布狀況,考察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生存、發展以及人口分布情況的影響。
實習地點:
定西市渭源縣境內
實習工具:
羅盤、望遠鏡、巖石包等
實習內容:
1、實習區域概況:
渭源縣位于定西市境內中西部,北靠安定區和臨洮縣,東接隴西縣,南連漳縣,西與甘南藏族自治州和臨夏回族自治州接壤,大致位于北秦嶺向西部的延伸地帶海拔在20xx—3000米,水土流失嚴重,氣候屬溫帶半濕潤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7—8攝氏度,平均降水量為20xx—30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秋兩季。
2、實習內容具體情況:
(1)天井峽丹霞地貌:
神奇美麗的天井峽:天井峽屬丹霞地貌,(如圖1)為一橫亙十五里的史前峽谷、十五里畫廊的天井峽,充滿奇險、壯絕、清秀、幽靜、古野等眾多情趣。旅游開發開放以來,倍受各界人士及旅游者的青睞和贊譽。
丹霞地貌屬于紅層地貌,是一種水平構造地貌。它是指紅色砂巖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是巨厚紅色砂、礫巖層中沿垂直節理發育的各種丹霞奇峰的總稱。主要發育于記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這種地貌以廣東北部的丹霞山最為典型,所以稱為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發育始于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次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并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處集中,沿巖層垂直節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著溝壁的崩塌后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巖面的范圍也不斷擴大,崩積錐下部基巖形成一個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崖面的崩塌后退還使山頂面范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峰、石墻或石柱等地貌。隨著進一步的侵蝕,殘峰、石墻和石柱也將消失,形成緩坡丘陵。
河流深切的巖層,可形成頂部平齊、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種各樣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壘狀的、寶塔狀的等。在巖層傾角較大的地區,則侵蝕形成起伏如龍的單斜山脊;多個單斜山脊相鄰,稱為單斜峰群。巖層沿垂直節理發生大面積崩塌,則形成高大、壯觀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組主要節理的走向發育,形成高大的石墻;石墻的蝕穿形成石窗;石窗進一步擴大,變成石橋。各巖塊之間常形成狹陡的巷谷,其巖壁因紅色而名為“赤壁”,壁上常發育有沿層面的巖洞。
(2)河流階地:
在渭河流經的谷地形成了渭河上游的第一座縣城——“渭源”,寓意就是渭河的源頭,在這里我們可以清晰的分辨出由渭河河流形成的階地,主要是由于渭河谷地底部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階梯狀分布于河谷的兩側,階地由階面與階坡組成,前者為原來谷地的遺留部分,后者則主要由河流下切作用形成,階面與河流平水期水面的高差即為階地高度,多階地的順序自下而上排列,高山河漫灘的最低階地稱為一級階地,其他的由此向上逐級推移。
河流的階地主要分為三類:即侵蝕階地、堆積階地和基座階地。渭河河谷則主要為侵蝕階地,由河流長期侵蝕而成的切平構造面,渭源縣城的大部分面積和人口就分布在這個切割平臺上,即分布在渭河的一級階地上,其向上海拔逐漸抬升,也就是說,隨著階地的上升,人口和建筑的數量分布呈一種下降的趨勢。
(3)系云摩天太白山:
“不登太白非好漢,登上太白賽神仙”,游人用這句話來形容太白山的奇偉雄宏,太白山山勢險峻,酷似華山,因此,有“小華山”之稱,(如圖2)太白山海拔高約3300多米,在太白山山麓主要有人工針葉林(以落葉松為主),大約再向上兩百多米逐漸由針葉林向灌木叢過渡,樹木以喬灌木為主,如:樺樹(紅樺、白樺)等,在大約20xx米處開始有了積雪,此時天上的雨滴變成了晶瑩的雪花紛紛落向地面,在這一帶連灌木叢都少見了,大多為一些草甸植物。
在山頂向下俯視時煙霧飄渺,真有一種神仙暢游的感覺,此時的山頂已是荒漠,只有進存的一些苔原植物和幾簇耐高寒的植物,顯得特別荒涼,雖然這里沒有終年積雪,但十月的天氣已經讓這里變得銀裝素裹、分外妖嬈,令人感覺毛骨悚然。
(4)石門水庫和峽口水庫:
這是在渭河源頭的兩條支流上所建的水庫,渭河上游主要由三條支流匯集而成,站在水庫的堤壩上,看碧波蕩漾,讓人有一種人在畫中游的親切感。
水庫的主要作用有:
1、調節地方小氣候,由于定西市內氣候比較干燥,蒸發旺盛,這樣的水庫就有了增濕降溫的作用,使得地方氣候呈良性循環的態勢。
2、水庫可以用來灌溉,為農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這樣就可以使得渭源縣人口打破靠天吃飯的單一模式,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
3、水庫可以用來搞一些人工養殖,來發展地方經濟,增加經濟收入,從而提高人口生活水平。
4、修建水庫不僅對氣候、農業和經濟的發展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時也推動了當地的第三產業的發展,成為渭源縣著名的旅游景點之一。
(5)三國古道雙石門:
在海拔3941米的“雪山太子”露骨山下的雙石門,(如圖3)位于渭源縣城南部40公里處,距省城蘭州164公里。這里集險峰奇石、草地野花、珍稀動物、歷史傳說于一體,是人們舉行野營活動和探險的好地方。這里擁有11萬畝的大草場,春秋季節,山花爛漫、牧草青青、牛羊成群,并有許多珍稀動物,生態環境十分優美。
在露骨山上有百年難遇的冬蟲下草,在11萬畝的大草場(如圖4)到處可見悠閑的'牦牛、雪白羊群、以及幾匹狂奔的牧馬,雙石門主要是斷層構造在地質運動時一側抬升,而另一側下沉在露骨山腳下形成了形似山門的巖石——石門,因為有兩道這樣的石門,所以稱這里為雙石門。
在石門的巖壁上清晰可見那斷裂巖石的層理結構,在石門的中間就是著名的“一線天”,在這里有一股流水從石門中潺潺流出,讓人感到心曠神怡。
(6)首陽山原始森林:
首陽山與蓮峰山遙相呼應,其山勢巍峨高峻,古松郁郁蔥蔥。因列群山之首,陽光先照而得名,在這里曾留有伯夷、叔齊之遺骨,并有聞名中外的野生食物“白蕨”。
站在高大挺拔的千年古松下,(如圖5)讓人不覺感嘆到人類竟然是那么的渺小,通過悠遠深邃的幽徑,站在山頂“一覽眾山小”的時候,望著腳下郁郁蔥蔥的樹木,有一種征服萬物的快感,此時,又有贊嘆人類之偉大的感慨油然而生。
3、實習小結:
通過對各種自然風貌的觀察和身臨其境的探究,使我深層次的領略了自然界的千姿百態和那包羅萬象的環境,加深了對課本知識的了解和領悟,更使我對人生有了一定的思考和感觸。
【地質實習報告】相關文章:
地質實習報告11-10
基礎地質實習報告08-13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02-13
地質專業實習報告02-23
地質實習報告模板02-08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12-12
地質實習報告10篇04-04
地質實習總結報告12-25
精選地質實習報告三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