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憂調查報告范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通常情況下,報告的內容含量大、篇幅較長。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寫好報告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黃河之憂調查報告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關于黃河防洪問題
防御黃河洪水無論過去或現在,乃至今后相當長時期內都是黃河問題中第一位的問題。黃河洪水災害主要是在下游。70余萬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幾乎全部集中于黃河的中上游,而下游是一條上寬下窄、綿延八百公里的“懸河”,這種河流形態恐怕是中國乃至世界大江大河中僅有的。洪水在短時間內大流量、強沖力、長距離由平原地區“懸河”入海,十余萬平方公里范圍內數千萬人口面臨可能的滅頂之災,其防洪難度及任務的艱巨性是不言而喻的。攜帶大量泥沙的黃河洪水,泛濫造成的毀滅性破壞也是其他河流洪水不可比擬的。1938年花園口扒決形成的黃泛區,至今仍是中國貧困的地區之一。對黃河洪水災害的評估,要用歷史的、發展的和系統的思維方式加以認識,如對人文環境、社會進步、政權建設和國家發展戰略影響的研究等。單純以經濟的、區域的觀點進行分析和判斷是很不夠的。
黃河下游防洪存在的問題較多,最現實的問題首先是要對中常洪水進行再認識。所謂中常洪水,是一個從預見期上界定的概念,表現為流量特征上區別于大洪水和中小洪水。中常洪水對黃河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是輸沙入海、沖蝕河道和穩定河槽;二是下游補源,滿足環境和生態用水需求。從歷史上來看,黃河下游每一個大的河道演變周期,都是一個河道逐漸淤高、河口抬高延伸的過程,也是縱向比降趨緩而橫向比降增大的過程。正是這一過程孕育了非常洪水發生河道變遷、中常洪水三年二決泛濫的結果。現行河道維持100多年后,長時期安瀾的今天,1996年8月中常洪水情況下出現的下游異常高水位和行洪過程,提醒人們應當對中常洪水進行重新認識。中常不常現象的出現,意味著僅僅以預見期和流量界定、區別和認識黃河可能發生的洪水是不客觀的,相對而言水位有了更重要的現實意義。游蕩性河道內洪水小流量、高水位漫灘可能無序性演進,河道工程功能大大減弱,進而出現河勢急劇變化危及堤防安全。因此,對黃河洪水尤其是中常洪水不能只進行一般意義的水文分析。利用高新技術手段建立起高效、精確的監控體系,對河道形態時空變化、洪水演進等實施即時監測和控制,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其次是通過對中常洪水的再認識,應當清醒地意識到對黃河下游構成威脅的已經主要不是大洪水而是高水位。因此,對非常洪水和中常洪水概念及其相互關系、小浪底水庫防洪效益與運用方式等相關問題,也都需要進行相應的再認識。特別是中常洪水可能出現的問題,使我們對小浪底水庫建成后防御非常洪水以往的概念和意義,顯然需要有新的理解和評價。
三是分滯洪的問題。分滯洪區的出現,體現了人類在與洪水抗爭中的能動性和策略性,并已為防洪實踐所證明是成功的。人類與洪水的斗爭也是人與自然爭奪生存空間的斗爭。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黃河分滯洪區(包括灘區)日益穩定的社會經濟結構,愈來愈讓人不得不思考這一能動的策略性防洪措施的合理性和現實性。小浪底水庫建成后防御千年一遇洪水仍將運用分滯洪區。從社會進步的角度來看,犧牲某一區域長遠的、整體和根本的利益,與長治久安的概念是越來越不相稱的,發展地看不應是首選的策略。因而積極謀求新的策略和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二、關于黃河下游改道問題
河道穩定是實現長治久安的前提,也是實施治黃策略的先決條件。伴隨著洪水泛濫下游發生改道的可能性,是謀求長治久安首先必須考慮的問題。比較樂觀和一致的看法是現行河道還可以維持幾十年時間,如果考慮到中游水庫的攔淤調控運用,尤其是進行科學的調水調沙實踐,現行河道穩定百年似乎是可能的。人民治黃半個多世紀以來社會進步、政治穩定,生產力水平有了較大的發展。特別是戰勝1958年和1982年實測大洪水的成功實踐和目前較完備的工程體系,以及可依賴的國家相當長時期的穩定發展,使人們有理由相信下游河道可以維持百年穩定的觀點是成立的。考慮到黃河下游河道“懸河”善徙、上寬下窄以及比降和輸沙能力不平衡等河道變遷自然因素,短時期內不可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加之灘區人類活動等因素,現行河道維持百年穩定無疑將是一個十分艱巨的工程。而脆弱的百年穩定與長治久安也未必是同一層次的問題。
對黃河下游改道問題有各種不同的觀點和看法,但有一點應當是共識:即黃河下游改道指的是下游河道某一基點開始,長時間較為穩定的流路變遷,并對相關區域的地理社會環境產生顯著影響。由此我們想到河口三角洲的流路問題,它是針對黃河入海問題而提出的。黃河與其他入海河流不同,多沙特性決定了河道在三角洲地區因淤積抬高周期性地變化頻繁。黃河三角洲的面積和河道長度在增加,河道變化的起點也極可能上延。河口抬高是河道變遷的主要誘因之一,河口地區的河道演變是整個下游河道變化的反射,并對下游河道整體穩定有著重要的影響。長時期或歷史地看,黃河河口地區存在著極大的不穩定性。這與目前本地區的環境、資源性和經濟社會發展形成的矛盾,決定了黃河河口問題已經不是一個流路概念所能容納了的。對河口的治理,不能只從河口流路這一專業層面去認識。若把河口流路問題上升為下游改道層次加以認識,由此得出黃河下游潛在著較大改道可能性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對黃河下游改道可能性的分析,令我們至少應增強治黃的緊迫感,并表現出更大的能動性。
三、關于黃河泥沙問題
黃河為害的根本癥結是泥沙問題。異常的泥沙含量和淤積、沖蝕,不僅給防洪帶來極大的困難,大大加重了洪水災害后果,長期的河道淤積又構成了下游改道的可能性。同時也給黃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帶來許多問題。目前黃河泥沙的處理主要的還是依靠河水(主要是洪水)攜沙入海,這顯然是以浪費大量可貴的水資源為代價的。已付諸實施的工程和技術措施,包括水庫攔沙、放淤改土、淤筑堤背和挖沙疏浚等,只能是延緩泥沙的河道淤積。泥沙問題得不到有效的解決或控制,長治久安也就無從談起。
黃河泥沙主要來源于黃土高原。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治理,是一項恢宏而艱巨的國土整治、生態環境工程,因其直接減少泥沙入黃而成為治黃體系中的治本部分,受到現代治黃的高度重視。水土保持的工程、生物和農業等措施是相輔相成的,但工程措施有著更直接現實的、基礎性的意義。遍布黃土高原的大小水庫和壩系等,不僅直接攔蓄泥沙、改變微觀地貌,而且直接改善微觀生態環境,保證生物和農業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在強烈的重力侵蝕狀態下,非工程措施顯得更為蒼白無力;粗沙多沙來源區因人口和環境因素,水土保持治理更有賴于工程措施。可見無論是從國土整治生態建設出發,還是從水土保持減少入黃泥沙來看,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都應是第一位的。這并不否認生物等措施的最終根本性的作用和意義。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經濟效益對水土保持的反作用會越來越顯著。特別是我國進入WTO后農業的`變化對水土保持的影響,應進行專題研究。盡管水土保持工作經過數十年的實踐取得一定的成效,入黃泥沙也有明顯的減少,然而水土保持巨大的經濟和科技投入,特別是緩慢的時效性、復雜的歷史社會、人文背景因素,不能不令人感受到黃河問題的復雜與深沉。黃河不可能變清,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開始于地質時期,黃河演變的背后是自然的演變過程;黃河不需要變清,通過水土保持配合水沙調節實現有效的控制,對黃河而言也許就是治本的唯一途徑。
黃河水少沙多的觀點,開始是從輸沙減淤的角度分析得出的。進而又提出了外流域調水輸沙和調水調沙的設想,目的是控制處理泥沙,消除或延緩泥沙在下游河道的淤積。長遠考慮,通過南水北調增加黃河水量,更加有利于調水調沙提高黃河干流輸沙能力。目前從外流域調水,顯然沒有利用黃河自身調節解決輸沙問題更為現實和經濟。調水調沙應當有廣義和狹義的不同內容。廣義上講,人為徑流變化形成的河道良性水沙運動過程都屬于調水調沙的范疇。即將實施的調水調沙應當是狹義的概念,即為調沙而調水,是對水沙運動規律直接能動的反映。這一是要以犧牲相當量的寶貴的黃河水資源為代價;二是對下游河道整治工程有很大的依賴性。綜合分析,調水調沙要做到四個同時:一是調水調沙要同時兼顧到下游及河口生態和社會用水等,為調沙而調水不應是一個孤立的實踐過程。二是調水調沙要與河道整治工程規劃和調整同時進行。調水調沙河床與水沙演變規律應在一定的河道整治工程作用范圍內呈現,否則,調沙只能是簡單的輸沙嘗試過程。三是調水調沙要與下游特別是河口地區的主動疏浚導流同時進行。下游的疏浚特別是河口的疏浚,對調水調沙實踐有可能會起到決定性作用。四是遠期南水北調參與黃河下游調水調沙實踐的方式和有關技術問題,要同時提前進行研究。調水調沙不是解決黃河泥沙問題的唯一的手段。我們需要的應是:宏觀上目的性很強、微觀上多目標的、綜合有效的調水調沙措施,亦即科學化、系統化的調水調沙實踐。
四、關于黃河與南水北調的關系問題
前邊已經談到,最早設想從外流域調水解決黃河水少沙多問題,首先考慮的就是從長江上游調水入黃河,即相當于現在的西線南水北調。目前的南水北調已經成為國家調整南北方水資源不平衡,解決北方地區缺水狀況的一個長期戰略性規劃。試想,如果黃河的年徑流總量能夠增加一倍(相當于長江的十分之一),即由現在的 500多億立方米增加到1000億立方米以上,那么南水北調規劃也許就要變成一個歷史名詞了。從這一點上來看,現在南水北調的前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黃河水資源的供應不足,也意味著南水到達黃河也就完成了北調,事實上西線南水北調正是這樣一個概念。
承認黃河與南水北調以上的關系,就不能把黃河與南水北調的關系,僅僅局限于一些技術層面上的問題加以理解。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是直接入黃,而東、中線工程也不是“穿黃”而是“會黃”。首先是南水北調與黃河的互相調節和補位。目前承擔黃河下游調洪任務的天然的東平湖,以及與東平湖有聯系的其他湖泊和運河水系等,本身就是東線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干流及其水利樞紐體系,更是在西線南水北調工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而中游干支流已建和將建的水利樞紐工程,對南水北調工程的調節能力和調水效率,也應起到巨大的支持和保證作用。其次是黃河下游大規模的調水、供水和灌排系統的潛力,應當承擔北調水資源再分配和利用的任務。同時,外流域調水也形成了黃河下游調水調沙實踐的有利態勢。可見規劃中的南水北調工程無論是西線、中線和東線,都與黃河有著直接的甚至是依賴的關系,也可以講黃河是南水北調工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從水資源層面上來看,黃河與南水北調應當是疊加和補位的關系;從黃河的治理層面上來看,南水北調開辟了解決黃河問題的新途徑。
五、關于黃河水資源利用問題
水資源短缺和洪水并存,亦即水量時空分布不平衡是黃河流域的重要特點之一。歷史地看,黃河流域的水旱災害無論是數量、頻率還是災害程度,都是等量齊觀的, 一些旱災的影響和損失還遠大于洪災。只是由于洪水災害的直接性和為害的直觀性,人們往往不把洪災與旱災相提并論。始于上世紀70年代初期的黃河下游斷流問題,只是這一特點新的呈現形式。黃河斷流意味著泥沙輸送海洋的停止,無疑將加大河道的淤積;更為現實的是下游地下水補源中斷、濕地減退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而資源性供水還在其次。考慮到黃淮海地區對黃河水資源長期的依賴性,僅僅維持一種不斷流的狀態(實踐證明是可以實現的),不是我們所追求的最終目標,也是與黃河的地位不相稱的。之所以黃河斷流在各方面產生了不亞于一次罕見洪水的影響,原因也正在于此。黃河水資源的調配利用與解決黃河斷流不是一個層次的問題。解決斷流的工作目標應是維持生態用水最低徑流量;只有在大于生態用水最小徑流狀態下才能談水資源的利用問題。黃河水資源問題的解決,有賴于經濟、法律和行政等綜合手段與措施。黃河的治理開發是一個持續的系統工程,對水資源匱乏帶來的問題應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解決水資源問題要與黃河治理的其他方面同時考慮。
從地質年代上看黃河曾經是一個內陸河流,流域本身應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態環境系統。今天的黃河是歷史黃河的發展,維持生態環境系統本身就是黃河穩定的重要標志。黃河造就了華北平原,也造就了華北平原的生態環境,今天黃河河口及下游濕地生態就是這一生態環境的自然表現。而寧蒙河套地區之所以能夠與沙漠抗爭維持至今日,與黃河的存在和不懈的滋潤有著直接的關系。這讓人不能不思考寧蒙地區持續了20xx余年的引黃灌溉方式,是否有著更為重要的環境生態意義。目前黃河水資源的調配利用過程中,對黃河生態系統的考慮至少是不夠的。而生態保護和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又必須以可靠的水資源保護為前提。從目前黃河水資源污染狀況和發展趨勢看,未來水質污染極有可能超過水資源浪費,成為與洪水并存的兩大水資源損失之一。如果說防御洪水主要是人與自然的抗爭,那么水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主要是體現人類戰勝自身的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講,后者可能更難于前者。
現在實施的黃河水資源調配,主要是借助于中上游水利樞紐工程對水資源在時間與空間上進行調節,同時對干流引水進行節制。黃河上最大的水資源損失是豐水入海造成的水資源浪費,即保證下游與河口生態用水前提下,資源性用水以外的入海徑流資源。目前只是從排沙和泄洪出發,并未把這部分水資源視為可利用的豐水資源。隨著黃淮海地區水資源危機的日益嚴重和科技的進步,應從經濟、技術和實踐上積極尋求黃河下游這部分水資源的利用途徑,作為上中游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配合和補充,進一步提高黃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聯想到黃河歷史上經常性的奪海、淮入海,在調水調沙的同時,可否分流、分沙、利用黃河下游的豐水,有必要進行一些可行性的研究。事實上目前黃河下游兩岸已建和擬建的大量平原水庫,正起著分流、分沙、利用黃河豐水的作用。如果把黃淮海地區持續的水資源需求和地下水補源等因素,與引黃濟衛、引黃濟津、南水北調等工程和措施相聯系,可設想在黃河下游溝通黃淮海水系,并與中、東線南水北調工程體系相結合,實現對黃河下游豐水的分流、分沙與利用。此設想如能實現,長期地看南水北調黃淮海用水截流可能會大大減少;黃、淮、海水系徑流豐枯可能會得到一種有效地平衡;黃河下游調水調沙與分水分沙等措施并行,必要時亦可為分沙而分水。使水沙得到長時期穩定有效的調節,進而形成穩定的河道。黃河的泥沙,因上攔(水土保持、水庫攔蓄)和下排(調水調沙、分水分沙等)而得到有效控制;黃河豐水資源又較為充分地在黃、淮、海地區加以利用。使黃河形成內陸河向海洋部分輸沙和生態供水、非常洪水排泄入海的局面,這既是愿望,也有希望。
黃河的現實問題決定了長治久安有著新的內涵。防御洪水和解決流域水資源與生態危機,是黃河長治久安的兩個重要方面,也是長治久安的標志。長治久安是一個可持續的過程,只有做到長治才有可能得到久安。防御洪水、穩定和改良下游河道,以及水資源保護利用和流域生態建設的過程,既是長治久安的過程,也是長治久安的途徑。調水調沙實踐和“數字黃河”等工程的建設,將體現現代治黃的最新水平。目前調水調沙還只是即將進入實驗階段,由實驗到真正意義的實踐階段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小浪底工程的建成總體上給我們提供了探索時間,我們有理由相信,新實踐成果、經驗的積累,將標志著在黃河的長治久安上邁出了重大的一步。
【黃河之憂調查報告范文】相關文章:
保護黃河的公開信范文04-04
黃河實踐報告01-12
保衛黃河母親倡議書范文-倡議書12-26
交通調查報告范文12-31
設備事故調查報告范文01-05
調查報告范文400字04-29
青年狀況調查報告范文01-15
校園文明調查報告范文12-02
護士就業調查報告范文11-08
保護黃河的公開信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