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全縣產業扶貧農民增收情況的視察報告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十分的重要,報告根據用途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類型。你知道怎樣寫報告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全縣產業扶貧農民增收情況的視察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為全面摸清我縣產業扶貧、農民增收現狀,找準制約發展的困難和問題,促進建檔立卡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實現如期脫貧摘帽的目標,3月上旬,縣政協組織6個視察組,分別由六位主席帶隊,深入到11個鄉鎮、選擇22個貧困村(20xx年出列村2個,20xx年出列村10個,20xx年計劃出列村10個)、220戶非政策兜底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視察分析;召開由部分縣直部門、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負責同志參加的座談會,聽取有關情況匯報;采取縣內視察與縣外考察相結合的方式,組織考察組到宜昌五峰、遠安考察學習產業扶貧經驗,開拓視野,啟發思路。在此基礎上,集思廣益,形成專題視察報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一)各地認識程度較高,產業發展合力不斷增強。各級各單位都把精準扶貧作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責任,按照縣委、縣政府統一安排部署,抓住產業扶貧“命根子”,認真落實產業扶貧規劃。縣農業局、扶貧辦、發改局、財政局、林業局、農商行等部門通力配合,緊密結合部門實際,整合政策項目資金,全力服務產業扶貧。各鄉鎮和村認真對照村出列、戶銷號的標準,深入調研,科學謀劃,群策群力,合力攻堅,大力實施“5117”產業扶貧工程,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如:黃堡鎮寨灣村通過流轉農民土地,推動旅游業與農業融合發展,帶動貧困戶增收;寺坪鎮龍鳳村將貧困戶300畝土地流轉給神農本草公司,網絡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致富;馬橋鎮白果村20xx年發展土豆xx40畝,草場3000畝,今年計劃發展銀杏xx00畝,戶均產業基地達到13畝,成為產業發展重點村。一批市、縣駐村工作隊堅持吃住在村,真幫實扶,受到基層干部群眾好評。
(二)獎扶政策落實較好,農民發展積極性不斷提高。各鄉鎮深入貫徹落實《xx縣精準扶貧產業發展扶持意見》、《小額信貸工作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引導貧困戶發展致富產業,兌現產業獎扶和小額信貸政策,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據視察了解,20xx年全縣兌現產業獎扶資金6650.12萬元,發放小額信貸1.06億元,扶持2.2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新建特色產業基地14.7萬畝,輻射帶動7000戶、1.88萬名貧困群眾通過發展產業實現增收脫貧。走訪調查的220戶貧困戶中,20xx年發展1至2個產業項目的有102戶,占46.4%,3至5個產業項目的有118戶,占53.6%。
(三)經營模式不斷創新,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各鄉鎮和村按照建基地、扶龍頭、聯農戶的思路,積極探索建立貧困戶與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延長產業發展鏈條,解決貧困戶產業發展中面臨的資金、技術、市場等方面的困難,農民組織化程度和產業集約化經營水平逐步提高。據視察了解,全縣共注冊農業龍頭企業35家,專業合作社657家,家庭農場70家,20xx年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簽定幫扶協議1.4萬份,輻射帶動貧困戶新建特色產業基地6萬余畝,發展畜禽養殖30余萬頭(只),實現特色產品訂單銷售2.8億元。如:寺坪鎮依托南河漁業專業合作社,帶動大畈、天子坪等5個村、112戶貧困戶發展漁業養殖和鄉村旅游,戶均增收6000元;過渡灣鎮茶庵村依托襄陽佰蒂藍莓公司,帶動180戶貧困戶就近務工,戶均增收14000元;店埡鎮依托楚原欣茶葉公司,帶動500多戶群眾發展茶葉產業,戶均增收12000元;歇馬鎮白竹村依托九路寨景區開發,帶動70戶貧困戶發展農家樂、到景區務工,人均增收1800元。
(四)配套建設力度較大,產業發展基礎不斷改善。各級各地高度重視,整合政策資金,全面加強水、電、路、田等產業配套建設,農村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農業產業發展基礎更加牢實。據視察了解,20xx年縣水務局投入2740萬元,集中解決了31個貧困村安全飲水問題;縣供電公司投入2522萬元,對31個貧困村、128個臺區,193個集中安置點實施了農網改造;縣交通運輸局完成了4條縣鄉旅游公路改擴建工程,新修水泥路211公里,完成農村公路安防工程42.8公里,加寬窄路面103公里;縣國土資源局投入7036萬元,對7個鄉鎮、54個村的30000畝土地實施了開發整理,硬化田間水泥路74049米,新建田間道26170米、生產路6056米。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產業扶貧措施落實不夠。通過視察,我們認為各級各部門雖然對產業扶貧認識程度較高,但真正靜下心、沉下去抓落實還不夠。客觀上講,20xx年是易地搬遷年,各鄉鎮和村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啃易地搬遷這塊“硬骨頭”上,導致部分鄉鎮和村對本地產業發展宏觀謀劃不夠,產業發展思路還不夠清晰,編制的規劃指導性不是很強,特別是對集中安置點后扶產業規劃還正在謀劃之中,對貧困戶產業發展缺乏微觀指導,存在規劃與實際“兩張皮”現象。從調查走訪的220戶貧困戶產業發展情況來看,規劃項目與實際發展相吻合的只有108戶,占比不到50%。少數村對產業扶貧壓力傳導不夠,政策宣傳不夠,上熱下冷,坐等觀望,存在“你能脫貧、我也能脫貧”的消極思想,扶貧工作手冊、政策匯編等資料還放在村委會,沒有發到貧困群眾手中,個別村干部對產業扶貧政策和貧困戶產業發展情況說不清楚。少數部門工作重心和精力還沒有完全傾注到貧困戶,小額信貸門檻較高,手續復雜,貧困群眾貸款難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視察的22個貧困村、220戶中只有6個村、33戶獲批了小額信貸,馬良鎮峽峪河村21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20xx年沒有一戶獲批小額信貸;農民技能培訓針對性和時效性還不是很強,培訓內容和方式還不是很接地氣,20xx年全縣雖然組織開展了47場(次)的勞動技能培訓,但只覆蓋到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490人,僅占建檔立卡總人口的4.2%;光伏發電項目推進不快,全縣報備光伏發電52個村,目前僅建成3個試點。
(二)農民持續穩定增收乏力。通過對11個鄉鎮、22個貧困村、220戶貧困戶的產業結構、收入結構等情況進行分析,我們認為農民增收仍面臨嚴峻形勢,如果不從根本上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很難保證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從產業結構看,各地對長效產業發展認識還不夠,缺乏特色意識、品牌意識、規模意識,發展項目小而全,沒有特色,科技含量低,產品商品化率低,組織化程度低,據視察了解,11個鄉鎮中發展項目最多的達23個,22個貧困村中發展產業項目最多的達17個,220戶貧困戶近70%選擇發展生豬、土雞、山羊、蔬菜等傳統種養項目;從勞力結構看,青壯年勞力大多外出務工,留守人員思想保守、體力不支,承接產業發展能力有限,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現象,據視察統計,220戶貧困戶共有9xx人,如果按人均2000元產業獎扶計算,20xx年應兌現獎扶資金183萬元,而實際只兌付126萬元,產業發展空間還很大;從收入結構看,抽查的22個貧困村,經營性收入平均占比29%,最高達64%,最低只有3%,務工收入平均占比50%,轉移性收入平均占比14%,最高達27%,最低為6%,說明農民發展產業的水平還參差不齊,農業產業還沒有真正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從空間結構看,部分集中安置貧困戶由于人地分離,產業發展難度較大,與“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標比還存在很大差距,視察了解到,20xx年興建的部分集中安置點產業配套建設還不夠到位,貧困戶要往返數公里去耕種;從收入情況看,被視察的22個重點貧困村,20xx年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萬元的只有8個,僅占36%,走訪調查的220戶貧困戶,20xx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3255元脫貧銷號標準的還有21戶、79人,如果扣去產業獎扶資金,有44戶、xx5人低于3255元脫貧銷號標準,說明村級集體經濟實力還不強,貧困戶收入還在靠政策的硬性拉動,持續增收渠道狹窄、后續乏力。
(三)新型經營主體實力不強。通過視察和考察學習,我們認為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產業扶貧的重要引擎,是帶動貧困戶穩定增收的中堅力量。據視察了解,目前我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體實力不強,農業社會化服務功能較弱,融資難、扶持政策落實難等問題嚴重制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受產業規模、資金、技術、市場等多種因素影響,有相當一部分龍頭公司和專業合作社規模不大、產品不精、銷路不暢、帶動力不強,經不起市場調整,起不到龍頭帶動作用。據視察統計,全縣目前真正運行健康、管理規范的農業龍頭企業10家左右,僅占28%;專業合作社250家左右,僅占38%。視察中,有企業和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反映,20xx年縣委、縣政府出臺支持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及能人大戶發展的金融扶持政策沒有得到很好落實,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發展舉步維艱。如:馬良鎮農信興專業合作社管理運行比較規范,帶動力較強,20xx年基地擴大到2000畝,帶動峽峪河、東風頭、老嶺埡等5個村發展甜玉米和旱黃瓜,產前急需xx萬元資金信貸,找到銀行多次協商未果,只得找親朋好友拆借。
(四)產業獎扶機制不夠完善。基層干部群眾反映,去年縣委、縣政府研究出臺25類產業到戶獎扶政策后,各地通過一年的實踐,普遍認為政策撬動效應明顯,但仍然還有不夠完善的地方,盼望能夠調整優化。如:在獎扶項目上,類別偏多,容易分散貧困戶發展產業的注意力,不利于全縣主導產業發展;在獎扶標準確定上還不夠合理,對全縣重點產業的政策傾斜還不夠,對像藥材等投入較高的產業項目標準過低,對像土雞、露天白菜等投入相對較低的產業項目標準過高;在獎扶方式上,簡單地貨幣化注入,容易造成短期內“獎扶脫貧”,帶來產業扶貧福利化和貧困戶選定項目趨利性傾向,使有限的幫扶資源使用率不高。
三、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轉變工作方式,全面提升服務水平。建議縣委、縣政府進一步強化督辦部門工作責任落實,轉變服務方式,將更多的精力和重心向貧困村、貧困戶傾注。進一步放大金融扶貧風險補償金政策效應,鼓勵金融部門降低信貸門檻、優化信貸服務;提高勞動技能培訓的時效性和針對性,緊盯貧困戶產業發展需求,精準培訓到合作社、到產業、到農戶、到田塊;按照“放管服”要求,加強對龍頭公司、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管理與服務,為農產品走向市場提供檢驗檢測服務;加大光伏電站建設項目推進速度,確保建好的光伏電站盡快并網發電,在建的光伏電站在6月底全部峻工投入使用;加強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解決科技創新與生產脫節的問題,助推扶貧產業提質增效;提高農村電商服務平臺建設的服務水平,暢通“農產品進城”通道,為全縣廣大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脫貧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二)進一步突出地域特色,培植壯大支柱產業。建議縣委、縣政府借鑒五峰、遠安“一縣一品”產業發展經驗,按照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要求,堅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立足資源稟賦,突出地域特色,確定3至5個最具xx地域特色的主導產業,健全風險防控體系,給予重點獎勵扶持,激勵和引導各鄉鎮按照全縣統一規劃布局實施產業扶貧,避免同質化發展和無序競爭,走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經營之路,以特色產業為引領,助力村集體增收、貧困戶脫貧,確保每個鄉鎮和村都有1至2個主導產業,每個貧困戶都有1個骨干增收項目,為全縣培植主導產業、形成“一縣一品”打基礎、增后勁。
(三)進一步培育市場主體,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建議縣委、縣政府借鑒遠安縣“政府+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設立產業扶貧專項基金,選擇確定幾家骨干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進行重點扶持培育,通過建立貧困戶與龍頭公司、專業合作社緊密利益聯結機制,把更多的貧困戶組織起來,把各種資源要素聚集起來,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讓廣大貧困戶分享更多的增值效益;對于集中安置貧困戶和產業承接能力不足的分散貧困戶,鼓勵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建設群眾參與度高的特色種養業基地,帶動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得租金、就近務工得薪金、入股經營得分紅等方式,真正實現如期脫貧、長期脫貧。
(四)進一步完善獎扶機制,放大政策裂變效應。建議縣委、縣政府對產業獎扶政策進行調整和完善,在產業獎扶項目和標準確定上,對全縣確定的主導產業,適當提高獎扶標準,實行重獎激勵,對比較效益低的產業項目果斷拿掉,集中力量培植骨干支柱產業;在政策操作上,改一味貨幣化注入為獎錢與給物相結合;在產業獎扶兌現上,改變過去驗收后一次性撥付資金的方式,按照一定比例提前預撥資金,以解決貧困戶產前投入問題;在獎扶內容構成上,兼顧考慮生產發展和環境保護,比如對養殖項目要設定前置條件,以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在產業驗收上,在保證產業發展真實的情況下,盡量減化驗收程序,按時令確定最佳時間組織驗收;在集體經濟發展上,用活用足有關政策,支持村集體合理處置農村閑置資產,利用荒山和拋荒地發展高效經濟林、藥材等項目,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全縣產業扶貧農民增收情況的視察報告】相關文章:
產業扶貧項目完成情況報告07-27
關于農民增收情況的調查報告09-07
農民增收調查報告06-10
農民增收調查報告(精選18篇)10-16
全縣扶貧日活動方案03-25
促進農民增收工作的自查報告06-11
關于勞動就業情況視察報告范文09-10
農民合作社促農增收脫貧的調研報告05-20
農民增收工作總結(精選12篇)05-16
脫水菜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