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關于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調查報告(精選14篇)
希望知曉一個情況、一個事件時,我們就需要好好地展開調查,并將探尋到的規律和經驗寫進調查報告。快來參考調查報告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調查報告 1
調查對象:大學生
調查形式:問卷調查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公德
摘要: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更應該遵守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培養社會公德意識。社會公德意識的培養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我們應該在實踐中不斷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踐行社會公德規范。努力做社會公德規范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目的及意義:
了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增強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踐行社會公德規范。作為一名當今社會的在校大學生,我們是當代中國的優秀青年,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下,我們更應爭當道德模范。
調查現狀:
通過調查問卷設計,調查實踐,數據統計,我順利完成了“大學生社會公德”的問卷調查。從調查的結果看: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未來接班人的主干群體,70%左右的被調查的同學具有較高的社會公德意識;20%左右的表現為良好;僅有不到10%的同學公德意識薄弱。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范人際關系的行為標準,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相關,也是樹立中國人良好國際形象的迫切需要。
社會公德是指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規范、準則。遵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范是每個大學生的義務。作為有較高素養的大學生,我們應當自覺培養公德意識,養成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行為習慣。
我們大學生應從小事做起,從小節做起,帶頭踐行社會公德規范。社會公德所規范的行為包括社會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為細節,這些細節極容易被人們忽略,而它一旦被社會群體中的大多數人所忽視,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會風氣。因此,社會公德意識要在點點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養。其實,踐行社會公德并不難,提升敬人禮讓的境界同樣不難,比如,在公共場合主動排隊是講社會公德;乘坐公交車主動為老幼病殘孕乘客讓座是講社會公德;最后離開教室時隨手關燈是講社會公德;在馬路上看到垃圾撿起來扔進垃圾箱是講社會公德,等等。社會公德的境界,就是在這些不起眼的一舉手一投足間慢慢升華的。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更應該遵守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培養社會公德意識。社會公德意識的培養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我們應該在實踐中不斷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踐行社會公德規范。努力做社會公德規范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結合問卷及調查結果,我們作如下分析:
1、助人為樂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在助人為樂方面,對于如“4、您打著傘在馬路上走,看見有人冒雨前進,您會怎么做?A主動共傘B若是熟人就和他共傘C看對方是否要求D視而不見”有82%的同學選擇了“A主動共傘”;7%的同學選擇了“B若是熟人就和他共傘”;有5%的同學選擇了“C看對方是否要求”;另外6%的同學選擇“D視而不見”。可見我們的大學生在助人為樂方面還是很積極的!
2、文明禮貌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范人際關系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在我們的調查中有90%以上的同學認為“文明禮貌”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是緊密相關的。
3、珍惜、愛護公共設施
對社會共同勞動成果的珍惜和愛護,是每個公民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它既顯示出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也是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根據調查數據,如對于“5、作為大學生,您是如何對待教學設施的?A很愛護、且主動保護B自己不破壞就好C隨心所欲”的問題,有70%以上的同學選擇了“A很愛護、且主動保護”;20%左右的同學選擇了“B自己不破壞就好”;且只有不到4%的同學選擇“C隨心所欲”。通過調查和小組成員平時的觀察發現,大學生對于公共設施的愛護也比較好。
4、環境保護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從根本上說保護環境是對全人類的生存發展利益的維護。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大學生要牢固樹立環境保護意識。隨著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了解,如:“8、外賣打包時,您會因保護環境而要求少打嗎?A不會B會C想過,但很少做”有75%以上的同學選擇了“B會”;有20%以上的同學選擇了“C想過,但很少做”;僅有5%左右的同學選擇的是“A不會”。如此表明我們大學生對我們生活的環境還是很愛護的。
5、遵紀守法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復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會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紀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了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正如我們的調查,大家對于“在公共場所插隊行為的態度”有一半以上的同學表示會馬上制止,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學會在心里抱怨,僅有5%左右的同學會在心里謾罵和15%的同學對此視而不見;又如,對于“在公共場合摟抱等不得體行為”僅有30%左右的'同學表示反對。由此表明我們的大學生在遵紀守法著方面的狀況并不理想。大學生對自己的紀律要求比較低;在遵紀守法方面還有待提高。
通過其他一些問題了解到我們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水平整體表現良好。但是依然存在部分問題和不足,有待我們努力,去尋求解決的方案。
對于存在問題的對策及建議:
大學生社會公德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對事物的認識不夠深,易于受到外在不正確因素的影響及自身錯誤認識的影響,心理機制不夠完善,知行不一等。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提出以下幾項方法:
第一、完善社會公德的教育體系。
道德教育是社會公德養成的外部機制的基礎。古語說:"德教為先。"德教即是道德教育或道德教化,糾正大學生認識上的誤區,細化道德行為,給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樹立具體的模板。首先,普及公共文明禮儀知識。應集中宣傳公共生活領域文明禮儀知識。其次,突出公共文明禮儀教育重點。在公共環境衛生方面著力培養責任意識,主動營造和愛護身邊清潔優美的生活環境;在公共秩序方面著力培養自覺遵守法規的意識,解決知行不統一的問題;在公共交往方面著力培養尊重他人、關愛他人、與人為善的意識。最后,構建公共文明禮儀教育體系。開展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將個人融入到集體的大環境之中。
第二、努力完善社會公德的修養體系。
道德修養是社會公德養成的內部機制的核心,即古人所強調的"修身為本"。道德修養是培養社會公德并逐步完善人格的最基本的途徑。"助人為樂"這一社會公德基本要求的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說的是把幫助他人作為自己的快樂。然而,正是這通俗的四個字,道出了履行社會公德過程中的崇高道德境界。所謂道德境界指接受道德教育、進行道德修養,所達到的道德覺悟程度,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質狀況和精神情操水平。社會公德能否充分發揮其巨大的社會效應,關鍵在于它最終能否轉化為廣大同學的道德修養,并達到較高的道德境界。
第三、努力完善社會公德的創建體系。
給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走進實踐的機會。這樣才能在實踐中深化社會公德的意識形成自己獨立的基于實踐的理論體系。我們可以組織與社會公德有關的公益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社會公德建設穩步向前發展,促進大學生社會公德水平再上一個臺階。
第四、努力完善社會公德的示范機制。
列寧說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要廣泛開展向先進典型學習的活動,善于發現和運用先進典型,樹立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學生道德楷模,讓莘莘學子學有榜樣、趕有目標、見賢思齊,從先進典型的感人事跡和優秀品質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使先進典型的高尚情操成為社會的共同財富。
總結:
我們大學生要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在實踐中培養社會公德意識和責任意識。參加志愿者服務等公益事業和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了解社會。拓展實際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強社會責任感有極大的幫助。大學生培養社會公德意識的實際活動有很多具體方式,既可以參加社會公德的宣傳活動,普及社會公德規范、傳播文明新風,也可以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服務社會、回報社會;既可以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也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加入各種社會公益組織。大學生參與社會公德實踐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可以從實踐中體會到什么是符合社會公德規范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社會公德規范的言行,從而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社會公德素養,并帶動他人,影響社會。
道德是分領域和層次的。不論在哪一領域哪一層次,大學生都應當自覺培養公德意識。《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社會公德作為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規范,我們大學生理應養成遵守社會公德良好行為習慣,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公德意識。
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公德的修養和實踐水平有更高的期望與要求。同學們一定要把這些期望化為提高自身強大修養的強大動力,努力培養社會公德意識,樹立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形象,爭做堿性社會公德的模范,以實際行動推動我國社會公德建設。在實踐中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踐行社會公德規范。培養社會公德意識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應當在實踐中不斷增強社會公德意識,努力做社會公德規范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調查報告 2
一、引言:
作為一名當今社會的在校大學生,我們是當代中國的優秀青年,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是要求我們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下我們更應爭當道德模范。所以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就所在院校(北京交通大學)電信學院做了一次社會調查。
調查對象為大二學生。利用自制問卷預調查5份,結果發現在問卷的問題設計、語言文字以及格式排版等存在些問題。特別是在問題的設計上,起初有像“你覺得大學生社會公德素質怎么樣”的主觀問題,導致很多問卷在該問題上都是空白或寥寥幾句話,關鍵是這種問題對本次的調查無益,所以我對問卷進行一番調整,并自己填寫問卷,以被調查者的角度審視設計的問卷。隨后對40名電信學生進行了匿名調查,回收有效問卷35份,其中男生21份,女生14份。
二、調查數據分析:
總體概況
經過數據分析顯示,雖然有一小部分的學生在一些方面存在缺陷,但當今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也就說明了對基本的道德行為和范疇,大家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在現代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人們的相互交往日益頻繁,社會公德在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為公民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大學生作為時代的先鋒更應認識到社會公德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踐行之,而要想提高社會公德意識,則要求我們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
這次調查主要涉及文明禮貌,助人為樂和遵紀守法和對社會公德整體認識的問題。下面將就這幾方面的情況進行具體的展現和分析。
助人為樂
關心體貼他人,在他人急需的時候,能主動熱情地給予幫助和照顧,急人之急,幫人之苦,憂人之憂,救人之危,在別人得到幫助的同時自已也能從中得到快樂,這是人的一種高尚行為。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學生應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
在本次調查中,對于社區服務和公益活動,31.43%的人覺得很有意義并樂于參加,45.71%的人有時間才會去,22.86%的人則不樂于參加。而對于愛心募捐活動,經常參加的有34.29%,偶爾參加的為60%。而對于參加的動機,絕大部分人都認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于得到的結果我覺得大學生雖然知曉這種活動的必要性,但未能踐行,說明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待提高。
對于乞討的態度,80%的人會是視對象而定,只有17.14%的人會伸出援助之手。視對象而定的人覺得有勞動能力的人不應乞討,所以不幫,再者則是因為現在社會上騙子比較多;而幫的情況下主要是出于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和傳統文化的影響。我覺得這樣的結果可以理解,社會的陰暗面多少會影響人們的判斷取向。但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大家能伸出援助之手,因為即使對方四肢健全,可以存在欺騙嫌疑,只要你幫助的人里面有真正需要幫助的,哪怕只有那么幾個,我覺得這是值得的,也許就是你那不起眼的一兩元錢,說不定就能幫助他們度過苦難。所以,這進一步說明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確實有待提高。
文明禮貌
古人說:“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貌,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也是調整和規范人際關系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
當在公交車上遇到弱勢全體時,80%的人會主動讓座,其余20%的人則有時會讓,大家普遍尊老愛幼相當必要,需要給予弱勢群體以同情和幫助。說明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持肯定態度。
對公共場合吸煙的行為74.29%的人很反感,17.14%的人較反感;而當公共場合有人插隊時,82.86%的會在內心抱怨,8.57%的人會馬上制止。
以上數據都說明了在文明禮貌層面,大學生有較高的道德修養。
遵紀守法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建設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在全社會形成“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念,讓遵紀守法成為我們的責任。
調查結果顯示,20%的人堅決不會闖紅燈,45.71%的人在趕時間的時候會,而31.43%的人在沒有車經過的時候會;當撿到物品時,91.43%的人會主動交公;但當看到校園內的消防栓損壞時,會告知相關人員和若無其事的人則幾乎對半。以上數據都揭露出了當代大學生的遵紀守法意識有待加強。這是由于當今的特定社會現象使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而當問及對社會公德是什么概念時,68.57%的人認為是心理上對社會的熱愛從而希望它變得更好,并盡全力支持;而14.29%的人會偶爾用行動支持。這表明大學生對社會公德的理解是很準確的,沒有太大的偏差。
三、大學生社會公德情況總結:
通過如上數據的初步分析,可將大學生社會公德狀況總結如下:
遵守社會公德對于從小受正規教育的當今大學生而言,應該是道德的底限。雖然多數大學生能按照公德的要求去行事,但落實到每一項,有很多同學達不到公德的要求。換句話說,社會主義道德觀雖然依然占據一定的優勢,但也并不是一統天下,其它的道德觀、價值觀已經對其形成了一定的沖擊。列如家庭成員道德水平的參差不齊從小就對孩子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如今社會處于轉型期,非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在社會上大量存在,也會使大學生的公德觀發生一定的改變。
大學生在踐行社會公德方面存在比較嚴重的“知”“行”脫節問題。當公共場所出現插隊情況時,82.86%的學生選擇了沉默,而只有8.57%的人會馬上制止的數據讓人難免有點心寒。所以道德對于多數學生而言,都只停留在“知”的層面,而沒能去“行”。而作為將“知行”作為校訓的交大學子更應盡快改變這種現狀。
四、應對措施:
作為個人,在平時要從我做起,嚴于律己,增強修養,樹立社會公德意識,不斷端正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家庭中,父母應以身作則,提高重視度,為孩子做好榜樣;家庭成員間可互相監督勸導,爭做模范家庭。
學校則應積極舉辦公德素質宣傳,時常進行道德素質演講;盡快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更重要的是要不斷改善校園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改變道德觀念。
國家社會要做好監督、引導工作,加大對損害公共利益行為的懲罰力度,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
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調查報告 3
調查時間:20xx年11月21日
調查地點:重慶大學虎溪校區
調查對象:大學生
調查人:略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
調查分工:小明設計問卷并分發問卷,小劉統計分析數據并得出結論,小李執筆,小嘿協調成員關系并負責修改報告和定稿。
社會公德是人們在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作為最低層次的道德要求,社會公德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是不可或缺的。大學生作為具有較高知識儲備和道德修養的特殊群體。大學生的社會公德和科學文化素質高低,將直接關系到21世紀我國精神文明的面貌和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實現,社會對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有較高的期望。大學生遵循社會公德對自身發展,對社會進步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此次調查在重慶大學虎溪校區進行,調查對象為大一學生,我們利用自己編制的問卷對100為大學生進行了隨機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00份,其中男生50份,女生50份,男生女生各占50%。
我們對回收的問卷進行了數據統計,小組成員對數據結果進行了討論:吳佳慧設計問卷并分發問卷,劉敏杰統計分析數據并得出結論,梁瑞霞執筆,李茜茜協調成員關系并負責修改報告定稿。
講文明禮貌:難付諸行動
在文明禮貌方面,在被調查人員中81%的大學生能做到尊敬師長,尤其是女生,92%的女生都表示遇到老師會主動問好。但在公交車上遇到老弱病殘時,只有32%的被調查者會主動讓座56%的同學會視情況而定,尤其是男生,占42%的男生選擇視情況而定。這說明大學生對文明禮貌的認知程度還算高,但要付諸行動卻有些困難。文明禮貌是打開心扉的鑰匙,是交流思想的窗口,是溝通感情的橋梁,它反映了一個人的道德修養,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整體素質。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古語也有云“不學禮,無以立”。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者,更應該講文明講禮貌,讓文明的氣息洋溢在神州大地上,讓世界人民領略“禮儀之邦”的魅力。
愛護公物:有待提高
在愛護公物方面,約52%的同學在愛護公物方面態度仍不堅定,是否愛護公物還要視情況而定。比如,在對“課桌文化”的看法上,48%的同學認為那無所謂。只有29%的同學堅決反對“課桌文化”。但是,大部分同學還是愛護電話亭和指示燈的,56%的同學即使情緒不好也絕對不會通過砸電話亭,踢安全指示燈來發泄。但是在愛護圖書館的書籍方面存在極大問題,竟然多至64%的同學存在不愛惜書的行為,比如污損、丟失、折疊書籍,甚至還存在撕頁,不歸還現象。
這值得引起高度重視。在愛護公物方面,女生比男生做得要好,66%的女生非常愛惜公物并且認為應當維護好公共設施,而男生在這方面還有些遜色。愛護公物是對社會勞動成果的珍惜和愛護,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更應當從我做起,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與每一個國民攜起手來共同珍惜和愛護社會公共財產,為振興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一份力量。
保護環境:意識較強
保護環境方面,有89%的大學生認為在公共場作亂涂鴉是不好的,是在破壞環境,而其中女生占94%,男生占84%,而只有一少部分人認為無所謂,更有極少部分人認為好,能展現自我風采。這說明大部分學生有較高的社會公德意識,而且在這方面,女生的社會公德一是要高于男生。對于隨手亂扔垃圾這一問題,有90%的大學生選擇我不會樣做,但是卻只有5%的人會選擇把它撿起來。這說明在這方面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有待提高。但是在愛護草坪方面有53%的人會踩上去,認為自己玩耍時最重要的,小草被踩一下無所謂。有7%的人會視自己心情而定,而只有10%的人不會踩上去。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環境,而我們——大學生是21世紀的接班人,我們有責任挑起這個重擔,保護環境,就從我們做起,從小事做起,為保護環境作出努力。
遵紀守法:情況可觀
在遵紀守法方面,大部分大學生都有較高的守法意識,但仍有不足之處,有待加強。例如:在如何看待考試作弊現象一題中,68%的同學認為應該嚴懲,其中女生60%,男生76%。認為考試作弊是小錯誤教訓一下就行的同學占總人數的23%,其中女生24%,男生22%。僅有9%的同學認為考試作弊現象很正常,其中女生占8%,男生占10%。從上述數據可知,大部分學生認為考試作弊應該嚴懲,但仍有1/3的同學存在投機取巧,世故圓滑的意識,應當引起關注。當問到見到貴重物品是否交公時,81%的同學認為該主動交公,其中82%的男生,80%的女生,男女生比例接近。除此以外,有10%的同學選擇視情況而定,只有9%的同學選擇不交。總體而言,在遵紀守法方面,男女學生都有較高的意識,但還存在部分同學的社會公德意識不強,需要在多方面加強大學生的法律及紀律意識。
助人為樂:總體樂觀
在助人為樂方面,對于在學校舉行的愛心募捐活動中,被調查的大學生有62%的同學選擇“經常參加”,有26%的`同學選擇“偶爾參加”,只有12%的同學選擇“從不參加”。但面對乞討人群時,有37%的同學選擇“同情并給與幫助”,54%的同學選擇“視情況而定”,9%的同學選擇“鄙視,覺得肯定是個騙子”。這說明大學生總體上來說還是富有愛心的。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大學生更應當樂于助人,學習雷鋒樂于助人的精神,積極主動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從小事做起,為祖國建設和諧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總結分析出: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總體情況樂觀,積極向上,而且女生的社會公德意識要稍強,但還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有待加強。
比如在公交車上面對老弱病殘時,只有32%的大學生會主動讓座,大部分同學選擇視情況而定。在愛護公物方面,面對校園內的課桌文化還有很多同學并不表示強烈反對,甚至有部分同學認為這方便自己記東西。圖書館的狀況更是糟糕,書籍被破壞的程度很大,大部分同學只是方便自己閱讀,隨便折疊書本。在保護壞境方面,大學生的意識還是較強,絕大部分同學反在公共場合亂涂鴉,大部分同學不會在公共場合亂扔垃圾,但仍有一部分同學隨意踐踏草坪。很可觀的是大部分同學都有較高的遵紀守法意識,都能夠遵守學校規章制度,都認為要嚴懲考試作弊行為。對樂于助人方面也有半數的同學經常參加公益活動。上述行為雖然不能在總體上影響學生,但還是存在許多不良影響。因此對于作為21世紀接班人的大學生,增強社會公德意識勢在必行。
造成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失范德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大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大學生處于一個成年與未成年的過渡期,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和確定,判別是非能力不強,自控力較差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和誤導,是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偏差,造成道德觀念淡薄,甚至嚴重影響大學生的社會公德行為。另一方面是客觀因素的影響。在學校方面,學校傳統的應試教育一味的向學生灌輸課本知識,而且對社會公德的宣傳力度不夠,造成學生容易忽略社會公德的重要性。在家庭方面,父母不拘小節,自身不太注重社會公德,沒有起到榜樣作用,造成大學生從小養成不良習慣,缺乏社會公德意識。在社會方面,社會是一個大染缸,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很多人無視社會公德,做出危害社會的事情,給大學生在正確樹立人生觀價值觀方面造成沖擊。
我們認為要提高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必須充分發揮社會學校家庭和大學生自身的作用。尤其是大學生本身的因素是主觀因素,起決定作用。大學生應當加強自身修養,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受外界不良風氣的影響和誤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社會公德的觀念。如:多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從小事做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幫助身邊的同學朋友;多閱讀有關美德的書籍,提高自身的修養,增強自己的社會公德意識;明確自己的方向,不受外界不良的風氣的影響。在客觀方面:學校應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加強規章制度的管理,加大社會公德的宣傳力度,讓學生多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同時提高社會公德意識,而且要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創新社會公德教育方式;家庭教育中,父母應以身作則,提高重視度,為小孩樹立良好的榜樣;在社會方面,國家應當建立完善市場經濟體系,要嚴懲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凈化社會風氣,為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同時要加快社會公德法規劃進程,加快社會公德行為的輿論監督。
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調查報告 4
一、調查目的:
我們在2010年11月——12月,對我校朝陽校區,兩個系部展開了“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的調查研究,我們認為,目前,大學生公德問題已經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然而,我們卻缺少這方面的具體數據。我們這次的研究成果,希望得到學校和社會的重視,以豐富和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積極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二、調查意義:
在思想道德中,社會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貼近我們生活實際的。它在第一時間體現一個人的素質涵養,同時又無處不在地伴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我們做了一次社會調查。
三、調查方法:
調查以隨機抽樣為主,同時對本校的部分學生進行了面談。為了了解大學生道德現狀,這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00份,其中老生(注:大二學生)50份,新生(注:大一學生)50份,擔任學生干部的占30%。報告將基于這些調查數據對大學生的公德狀況進行分析和總結。調查對象:青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朝陽校區部分在校大學生。
組員及分工:蘇義音翟立新李永鋒王淑芬胡夢瑤夏吾旦正多日杰才布旦敕丹堅措
四、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的調查數據分析
1、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
調查顯示,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有很大一部分大學生是“思想先進,有知識,有文化,但缺乏責任感的”。只有少數的人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和社會實踐能力強,有社會責任感。”這就表明,在公德認識方面,大學生普遍表現得好。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范疇,他們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表現的方面還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脫節”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2、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待提高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的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助人為樂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為善最樂”、“博施濟眾”等廣為流傳的格言。人有三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最快樂的事情,是博愛的表現,也是社會對大學
生的殷切期盼。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學生應當“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
在本次調查當中,對于社會公益活動有37%的人選擇“經常參加”,有高達56%的人選擇“偶爾參加一次”,另外有7%的人選擇“不參加”。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于這樣一種結果我們認為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待提高。
在我們對無償獻血的問題上,從我們的調查數據中顯示,對于無償獻血,只有11%的同學積極參與,有70%的同學持中立態度,還有19%的同學認為影響身體健康不去獻血。這也說明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待提高。
3、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有較高的道德素養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范人際關系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在我們的調查中,65%的被調查者在路上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說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89%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6%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說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二者之和占了95%。這說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有較高的道德素養。
4、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的重要性。
校園的優美環境與完整的公共設施對學生的生活與學習無疑有著積極的影響。然而,大學生是否會時時處處維護這種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東西呢?當問及“公共衛生間的水龍頭忘了關,正嘩嘩流水,你恰巧經過,你會怎么辦”時,有88%的大學生選擇“隨手關上”,只有2%的大學生會視若無睹,這個問題,學生的表現還是比較好的。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了解,在不破壞環境衛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比如,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只有65%的人會馬上弄干凈,而有19%的人想弄干凈但最終沒做,其余16%的人干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們發現現在的大學生愛面子,覺得那些俗規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個人做很別扭,所以在可以選擇逃避的時候盡量逃避。對于以上這些現象,我們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大學生都應該行動起來,不要以為是丟面子的事情,其實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沒面子。21世紀需要的是“彎腰精神”,多彎一次腰就給世界多一份潔凈。另外,對于校園盛行的“課桌文化”,我們應持堅決反對的態度。在我們做任何事情前應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后果與影響,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5、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并不是很好,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復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紀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了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并不是很好,
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我們關于考試舞弊的調查中,竟有62%的同學認為舞弊不足為怪,能夠泰然處之。這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學術道德問題,同時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許多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五、大學生社會公德的特點及原因分析
通過對調查數據的分析,并結合與部分學生的座談,基本可以看出大學生社會公德狀況呈現出如下特點:
(一)道德觀多元化與復雜化
社會公德的這五個方面,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的遵守起來并不困難,對于常年受正規教育的大學生而言,應該是道德的底限。雖然多數大學生能按照公德的要求去行事,但落實到每一項,有很多同學達不到公德要求的。可以想象,完全符合這五個方面的學生的數量會更少一些,也就是說,社會主義道德觀雖然依然占據一定的優勢,但已非一統天下了,其它的道德觀、價值觀已經對社會主義道德觀形成了一定的沖擊。
道德觀的多元化與復雜化有其家庭背景、學校背景與社會背景。
1、首先是家庭成員的道德水平參差不齊。
2、是高校教師本身的道德觀具有多元化特點。
3、社會正處于轉型期,非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在社會上大量存在。
總之,大學生道德觀的多元化、復雜不是某一因素造成的,是學校、社會包括家庭環境等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二)道德“知”“行”脫節道德標準的雙重化
“知”“行”脫節問題早已引起很多教育工作者關注,而本次調查數據則很好的為這個結論提供支持。問及“在食堂打飯,遇到有人插隊,會如何反應”時,調查結果中48%選擇了“心中抱怨”,27%選擇“視而不見”,有超過7成的大學生明知應該通過言行去制止這種不道德行為,可是他們卻選擇了沉默。換句話,道德對于多數學生而言,僅是停留在“知”的層面,而已無法去“行”了。
道德“知”“行”脫節原因多由以下引起:
1、社會道德環境不佳、學校德育不力、互聯網負面信息毒害等。
2、個人心理尚未成熟。大學生剛成年,其心理尚未成熟,知識雖然豐富,可是閱歷淺、生活經驗太少,對事情的認識容易限于表面。
六、我們的建議
(一)加強社會公德教育。
1、樹立良好的公德意識。
2、做好監督、引導作用。
3、國家完善經濟市場體系,嚴懲損害公共利益行為。
4、加快社會公德法規法章建設。
(二)加強校園教育。
1、學校積極舉辦公德素質宣傳,進行道德素質演講。
2、進行公德素質大評比同學生年終考核結合起來,這樣更具有約束力。
3、學校應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加強規章制度的管理。
4、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創新社會公德教育方式。
(三)加強家庭教育。
1、家庭每位成員積極參加各種公德講座并予以借鑒。
2、家庭成員互相監督勸導,爭取做公德模范家庭。
3、父母應以身作則,提高重視度,為小孩做好榜樣。
(四)加強個人學習。
1、不斷加強學習,不斷豐富頭腦,增強修養,樹立浩然正氣。
2、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牢記宗旨以守德。
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調查報告 5
一、調查目的
道德中的社會公德,是維護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在學習了第五章遵守社會公德 維護公共秩序一課后,為了初步了解公民的道德素質變化,我們小組制定了相應的調查問卷,對公民的道德素質現狀進行了調查。
二、調查對象與方法
本次調查的對象涉及到不同年級、不同院系的同學以及部分校外人員。
調查分為兩步進行: ①、 制作一份社會公德調查問卷,由小組成員到不同的地方進行實地調查,搜集數據和資料; ②、 將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整理,最后制定成調查報告。
注:為了保證本次調查的真實性,采用了不記名的方式。總共制作了100分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00份。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人類社會是由以共同的狀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而相互聯系的人們組成的有機整體。秩序之于社會,就像規矩之于方圓;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沒有秩序社會便會無法正常運行。秩序是由社會生活中的規范來制約和保障的。在當下社會,維護公共秩序對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越加突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是當今時代社會公德的重要內容。
從我們的調查結果來看,公民關于保護環境方面的意識越來越強烈。第二題中在沒看見垃圾桶的情況下,我們調查的人中65%的人會拿著垃圾直到看到垃圾桶了再扔,占25%得人會拿在手里一會,等在實在看不見垃圾桶了就扔。這說明人們在思想中還是有意識,認為亂丟垃圾是不道德的行為。第六題在吐痰這個人人都有的行為上,有62%的人會找到垃圾桶再吐,35%的人見到溝渠或花壇再吐,3%的人會吞回去(雖然吞回去很不衛生,但其本意是他本人從不吐痰)。在這個調查問題中,絕大多數人還是有不隨地吐痰的意識的,這說明人們這方面的素質還是有的。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應牢固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帶頭宣傳和踐行環境道德要求歐,身體力行,從小事做起,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遵紀守法:在我們的問卷中,11,12這兩個題屬于這一范疇。
遵紀守法是社會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維護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條件。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雖然按照一定的標準來看,我們的分法不是很合理,但是我們還是一致認為這兩個題應屬于這這范疇。從11題看來,75%得人對道德底線的接受程度達到了一定的高度,認為至少都要正直守法守信、友善。然還是有3%得人覺得無所謂,這部分人還有待加強道德認識。再從12題看,能時時刻刻按照道德準則來行事的人的比例明顯比例不大,只占了36%,二更多的人,大約占了45%得人要根據情況才判斷能不能,甚至還有4%的人認為沒有必要,這是有點讓人頭疼的問題。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素質應該相對較高,必須全面了解公共生活領域中的各項法律法規,爭取按照以遵紀守法為榮,一違法亂紀為恥行事。
愛護公物:在我們的問卷中,第5這一個題屬于這一范疇。 對社會共同勞動成果的珍惜和愛護,是每個公民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它既顯示出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也是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那么根據我們的問卷內容,我們對第五題進行分析:在游覽古跡的時候,有37%的人會親自去阻止別人在古跡的柱子上刻字有17%的人選擇向相關工作人員反映,有33%的人會內心憤怒卻不制止,有11%的人認為這很正常,有2%的人也想去刻。通過結果表明,87%的人會覺得在古跡上刻字是不道德的行為,覺得保護古跡才是道德好的表現,丹仍然有13%的人還沒意識到保護名勝古跡的.重要性。愛護公物與破壞公物的行為還有很多作為一個合格的公民,我們要增強社會主人翁的責任感,珍惜國家、集體財產,愛護公物,特別要保護社會公用設施,堅持同損害公共財產、破壞公物的行為作斗爭。
文明禮貌:在我們的問卷中,第8、9這;兩個題屬于這一范疇。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范人際關系的行為準則,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首先從第八題看,在進入安靜的公共場合中,75%的人會考慮到別人的感受,會遵守正確的社會公德。有25%的小部分人會不顧他人感受,在這個問題上說明有些人還沒有學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在很多事情只會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現今社會,手機已經成了必不可少的配件,它作為一種通訊工具,在有些場合,手機鈴聲會影響別人。而從第九題分析來看,絕大多數認識很自覺地注意到了不影響他人,這部分人占了68%;同時也有17%的人選擇C選項,不對其進行處理,這部分人可能是出于擔心錯過重要的事情。雖然這兩個問題并不能反應出很大的問題,但是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我們相信人們都還是很有道德素質的,大家也應將這種沒得發揚下去。
四、調查感想
此次關于社會公德的調查使我們來到大學后的第一份以小組形式做的調查。雖然有朱衛嘉老師以及學長學姐的盡力指導,但是其中還是有很多欠缺,比如題型不夠完備,甚至有些選項重復、不符合常理,選項不夠規范等等。即使是這樣,但至少我們已經賣出了實踐調查的第一步,這其中的酸甜苦辣咸都深深銘刻在心間,我們堅信付出就會有回報、有收獲。我們會在以后的調查中吸取此次的教訓,并爭取改進完善!
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調查報告 6
內容摘要:社會公德簡稱"公德",是指在人類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要求每個社會公民在履行社會義務或涉及社會公眾利益的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在本質上講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觀念和思想傳統。良好的社會公德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它不僅體現個人素質,而且對保持社會的健康和穩定都有重要意義。正是由于社會公德對社會、對民族有著如此重要的影響,所以我把"市民社會公德現狀"作為假期實踐課題,希望通過調查,改變破壞社會公德建設的行為、現象,引起人們對社會公德建設的關注和思考,構建和諧社會。
關鍵詞:公德、社會市民、素質
一、調查背景
我的家鄉大連市長海縣,近幾年來由于旅游業和養殖業的發展,經濟變得繁榮,各種現代化的設施一應俱全,文化也逐步發展起來。同時,社會的變化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改變,人們需要快速的去適應現代化發展的社會,所以一些涉及社會公德的問題現在層出不窮,愈演愈烈,嚴重影響了我們社會前進的腳步。社會公德成為我們不可忽視的一大問題
那么什么是社會公德呢?社會公德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一個群體,在歷史長河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積淀下來的道德準則,文化觀念和思想傳統。社會公德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約束著我們的行為,只有遵守社會公德的人,才會被人們所尊重;那些違反社會公德的人,將會被社會所不齒。社會公德的內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歷史的演變其內容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須共同遵循的準則,是社會普遍公認的最基本的行為規范,.社會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的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以及社會凝聚力,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外部標志。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進程中,大力弘揚社會公德,倡導文明新風,對于培養人的高尚品質,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創造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如今世界各民族的競爭已經從軍事、經濟領域延伸到文化領域,所以民族文化中的公德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一個民族性格中的修養、素質,足以彰顯這個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內涵。所以樹立良好的社會公德,是中國屹立于民族之林的根本。
人民的道德素養、文明水準是整個民族素質的體現。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中,要從小事抓起,從點滴做起,養成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公民道德素質也才能不斷得到提高。只有公民道德素質提高了,構建和諧社會才有了堅實的基礎。
大連市長海縣民風相對來說是比較淳樸的,在經濟還為完全對外開放之前,這里的人們的素質水平比較高。但是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長海縣涌入了大量的外來人開口,而且在節假日期間外來旅游人數也越來越多,我們可喜與于經濟的繁榮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這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負面的影響。我們不難發現,路面上的垃圾越來越多,酒駕案例攀升,污水亂排放導致河流污染,打架鬧事等現象屢見不鮮。由于社會存在上述問題,我想通過所學的知識和方法了解當前社會現狀,改善目前社會公德問題的最有效辦法、一個人的價值取向、那些違反社會公德的現象比較嚴重、目前存在違反社會公德現象的原因等方面的問題。為此,我們圍繞長海縣人民社會公德做了一次社會調查,看看有哪些方面可以繼續改進,共同創建和諧美麗的新長海。
二、調研目的
公德的培養是一項事關重大的事業,因此黨和政府十分重視這項事業。新中國第一部憲法中就明確指出國民公德"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國家也提出了"八榮八恥",明確區分破壞社會公德的行為和高尚的社會公德行為。公德的培養關系到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與每個社會成員息息相關。公德的教育是其他道德教育的基礎,因而全社會都有責任將社會公德建設好。
如今大連市長海縣已經被當作旅游勝地重點建設,我們海島人民就更應該加強對自身的要求,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構建和諧美麗新長海,從而使外來旅游者感受到我們的淳樸民風,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到長海縣觀光旅游,為長海縣的經濟騰飛做出貢獻。因此,我利用暑假長達40天的時間,進行社會調查,假期的時間比較充裕,我會充分利用時間,拓寬調查渠道,通過多種途徑收集準確的資料,以此來確保調查結果的精準。
三、調研范圍和對象
(一)調研范圍
我把長海縣的大長山島鎮作為主要的研究區域,并且側重對人口密集的社區進行調查。當然一些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也是重點調查地點。
(二)調查對象
根據研究課題,我把調查對象歸納為上班族、學生以及老年居民。通過對調查對象的層次劃分,有助于更好的梳理調查現象和結果之間的聯系,從而更深刻的認識并解決問題。
四、調研方法
(一)調查方式和方法
此次調研,我主要采用的調查方法有:抽樣調查法與問卷法相結合,訪談法,觀察法等。這次市民社會公德的調查主要采用抽樣調查法,首先對樣本進行分配。計劃所調查的樣本數為100,針對不同的調查對象(老年居民,學生,上班族)進行分層抽樣。其次對樣本進行布點,以社區為單位發放調查問卷包括:塔山社區、東山社區、中山社區等,主要采用街頭攔截式方法進行問卷發放,為了調查的順利進行,為接受調查者贈送小禮物(一支筆)。
在調查中期,采取觀察法對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進行觀察,以此獲得作直觀的資料;分別從不同層次的調查對象中選取一人作為訪談對象,獲得大量意見觀點。
(二)分析研究方法
1.審核問卷
檢查回收的問卷是否齊全,有無重復、遺漏,剔除空白問卷,統計有效問卷數量。
2.分組整理
對經過審核的問卷分別歸入適當的類,根據調查問卷中的問題進行預先分組分類。
3.統計分析
對于分組整理的信息,計算相應的頻數與百分比,在此基礎上分析。
五、經費預算及進度安排
(一)經費預算:交通費用50元,問卷印刷費20元,禮物費用100元。
(二)進度安排:7月20日至22日查閱資料,設置問卷;7月23日至26日發放問卷并回收;7月27日至31日對問卷驚醒整理分類、統計分析。8月1日至8月10日分析結果,撰寫調查報告。
六、調查結果
此次調查活動共回收有效問卷100份,經過對數據的統計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長海縣地區人民社會公德現狀呈現以下幾方面的特點和趨勢:
(一)大多數被訪者認為,改善目前社會公德問題最有效的辦法是加強輿論監督、制定和宣傳各類文明公約、實行嚴厲的罰款制度。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目前社會上有75%的市民認為加強輿論監督、制定和宣傳各類文明公約、實行嚴厲的罰款制度這種辦法是最有效的,而只有13%的市民認為要加強管理監督隊伍來維護社會公德問題。(注:藍色部分為強輿論監督、制定和宣傳各類文明公約、實行嚴厲的罰款制度;紅色部分為加強管理監督隊伍;黃色部分為加強教育宣傳;青色部分為其他觀點)。
(二)多數被訪者認為目前存在違反社會公德現象的原因是人們的社會公德意識比較差。
人們自身社會意識的薄弱引發了一系列違法的行為。下圖充分反映了社會上存在的問題,其中公德意識波若占整體被訪者的31%,輿論監督、管理制度、管理措施也占很大比例,分別是18%,29%,22%.可以發現個人公德意識直接影響社會的文明。
(三)多數被訪者認為目前違反社會公德現象嚴重的是:不遵守公共秩序。
不遵守公共秩序包括不文明乘車,隨地吐痰、扔垃圾,在公共場所吸煙,大聲喧嘩等等。違反社會公德的主要現象是不遵守公共秩序,這一項占32.1%;不遵守規章制度占22.3%;不遵守禮儀規范占21.3%沒有社會公德意識占24.4%。
七、結論
社會公德古人將其歸納為忠、孝、仁、義、禮。智、信,這種公德在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孕育延伸,如今他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作為社會公民,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別人,如果每個人都樹立高尚的公德意識,那么我們的社會便會少了那些不文明的現象,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加和諧美好。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在權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社會真的發展成了傳統意義上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那么那將是一個多么美好的社會啊,生活在那樣的社會里人們才會真正地幸福起來。
但是生活中仍然時時可見不文明的行為和現象,例如,公共設施被破壞,攔路搶劫時路人卻視而不見,酒駕導致無辜路人喪生,旅游景點建筑上被亂寫亂畫,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等等。面對這一切,我們熱切呼喚良好社會公德的回歸和重建。
今天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公德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繼承,同時時代發展的進程給予了它新的內涵,這個新內涵就是要求每個公民都承擔起公民義務和責任,每個公民從自身做起,首先塑造自己的個人品德,從而在全社會形成講公德樹新風的新風尚。當然政府也應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相關職能部門要做好教育宣傳工作,并且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約束人們的社會行為,我相信通過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社會公德一定會重新綻放光彩。
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調查報告 7
“人人獨善其身者謂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謂之公德”。說到社會公德,讓我們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公共生活。公共生活是相對于私人生活而言的,公共生活的領域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而逐漸擴大,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當代社會,公共生活日益成為社會成員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社會公德則是指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基礎層次。
調查目的: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思想道德修養。大學生具有較高的文化知識和科學素質,已成為我國傳播社會公德意識和實踐社會公德規范的重要力量,對宣傳、維護社會公德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通過調查研究,了解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發現大學生公德意識存在的問題以及提出如何更好地傳播公德意識的建議,共創和諧社會。
調查形式:于XX年4月7日,隨機抽取湖南地區兩所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和中南大學)的210位學生進行調查,其中男生占49.7%,女生占50.3%,調查問卷回收率79.5%,有效問卷167張,有效率100%,人工處理數據,統計圖表用excel來繪制。
調查內容:從長沙市大學生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態度,對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態度以及對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態度三個方面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一、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態度
此次調查我們通過如下幾個問題,對大學生對待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態度進行了研究。
1、坐公交車時,你會給老幼病殘孕讓座嗎?
2、坐公交車時,你自己沒有座位,但看到坐著的年輕人對身邊的老人小孩熟視無睹,你會?
3、你會在自習室里大聲接電話嗎?
4、一位農民工的權益受到侵害,但卻不知如何維護,而你恰好懂這方面的法律知識,你會?
調查發現對于問題一,有70%以上的同學表示一定會讓,25%的同學表示視情況而定,只有3%左右的同學表示不會讓。表明大部分大學生具有基本的公德意識,視情況而定的同學,可能是因為公交車上人很多,自己的座位離老人又遠,不方便給老人讓座。對于問題二,有75%左右的同學,只是心中責怪那人沒素質,但沒有任何行動,有5%左右的同學表示不在意,15%的同學表示提醒年輕人讓座。表明大部分大學生具有公德意識,至少對這種行為表示不滿,但絕大多數保持沉默,缺乏維護公德的勇氣;更深層次的`探究,還是私德在起作用,害怕別人不聽勸告,而使自己尷尬,或者說不知道怎樣用委婉的方式提醒他人;在公德與私德之間,大多數人還是在維護私德的基礎上再去維護公德,問題四和問題五同樣顯示出了這樣的問題。
二、對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態度
我們主要是通過調查大學生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度,以及參與公益活動的積極性等方面進行研究的。
1、你對國計民生的態度是
2、你曾主動去無償獻血嗎?
3、你曾經利用手機或網絡等媒介傳播過淫穢暴力等不良信息嗎?
調查發現,對于國計民生的態度,有57%的同學表示偶爾看一下,只了解周圍人談論的事情;40%的同學表示很關心,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只有3%的同學表示與自己無關的不關心。表明大部分同學還是會去關心社會問題,但并沒有積極主動地去了解,大多都是從別人不經意的談論中,獲得信息的,也有極少數同學表示不關心。當我們調查大學生無償獻血情況時,我們了解到有36%的同學表示想去,但不放心;33%的同學沒有獻過血;31%的同學無償獻過血。調查顯示:大部分大學生還是愿意去無償獻血的,但有30%多的同學卻不敢去獻血,因為擔心衛生條件,害怕自己因為獻血而感染疾病。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呢?我們認為跟負面宣傳有關,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報道,大多是會因此而感染病毒。我們的社會、政府應該積極為大家創建一個安全的環境,作一些正面的宣傳與引導,消除人們心中的障礙,建立人們對社會的信賴。隨著近年來網絡逐漸成為大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網絡活動也中存在著不少突出的問題,如網絡暴力,色情信息泛濫等,嚴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我們對大學生在網絡中的道德作了調查。調查結果如下:有81.25%的男生從來沒有在網絡上傳播過淫穢暴力等不良信息,93%的女生從來沒有做過,11.25%的男生曾經有過這種行為,但現在不再有,僅1%的女生有過這種行為,7.5%的男生一直都有這種行為,6%的女生一直都有這種行為。 結果顯示,在網絡上接觸不良信息并傳播不良信息的人群中,男生明顯多于女生,究其原因,可能是男生的好奇心比女生強。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正確使用網絡工具,健康進行網絡交往,避免自己沉迷網絡,養成自律精神。
三、對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態度
此項內容,我們主要是通過大學生對待環保問題的態度,進行研究的。
1、你對使用一次性餐具的態度是
2、如果在舉行一些環保活動,你會積極參與嗎?
在調查大學生對使用一次性餐具的態度時,有70.5%的同學表示有意識,盡量少用;6.5%的同學表示堅決不用;25%的男生表示不在意,6%的女生表示不在意。結果顯示,大多數同學有一定得環保意識,在能不用的情況下盡量不用,女生的環保意識要強于男生。可能是因為女生比較細心,比較關注細節,更注重環保。部分原因可能是性格差異造成的。同樣在調查大學生參加環保活動的積極性中,我們發現女生的積極性也要高于男生。
從上述三個方面的分析表明長沙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具有以下特點:
<一>大多數大學生具有公德意識,并在實際行動中表現出來;
<二>大多數大學生能自覺遵守公德但缺乏維護公德的勇氣;
<三>大多數大學生還是會在維護私德的前提下再去維護公德。
對于以上特點,我們認為有如下原因:
1、大學生的個人思想道德修養和素質有待加強和提高;
2、社會公德所規范的行為包括社會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為細節,而大學生往往會忽視這些細節;
3、從眾心理普遍存在;
4、網絡中的不良信息的影響,如:網絡中的暴力游戲等;
5、學校和家庭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待加強;
6、社會陋習依然存在。
關于如何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公德意識,我們有如下建議:
1、首先是加強大學生自身修養與素質,通過積極參與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在實踐中培養社會公德意識和責任意識,要在點點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養公德意識,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懂得“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從小事做起,從小節攻起,帶頭踐行公德規范;
2、其次應該加強家庭與學校對大學生公德意識的教育。大學生接觸最多的就是家和校園,作為家長應該給孩子正確的道德教育,不要將一些自私利己、時時提防他人的錯誤思想教給孩子;作為學校,應該多開展一些有關加強公德教育的活動,讓同學們積極參與,并讓他們從實踐中培養公德意識;
3、最后政府應該要為提高大學生公德意識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如: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讓在路邊乞討的人們能夠獲得救濟;完善醫療保障制度,讓人們在更完全、更清潔的醫療環境中得到治療。
總的來說,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的進一步加強需要個人、家庭、學校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實現。只有人們社會公德意識的普遍提高,社會風氣才會逐漸變好。
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調查報告 8
提升居民社會公德的文明素養,是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方面。本次問卷調查研究顯示,當前我國公民社會公德面貌存在整體水平有待提高,公民對于社會公德的認知與行為存在脫節的現象,公民的社會公德水平存在問題的原因。為了提高公民整體公德水平,改善社會公德面貌,需要強化對公民社會公德的教育,完善和確實執行相關管理制度,以及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根據調查的數據和個人談心,我對社會公德的現狀進行了總體描述并提出了一些針對性和建設性的建議和對策。
一、背景:
調查目的:通過了解當前社會公民的社會道德情況,為進一步加強社會公德教育提供一個可行的參考意見,解決社會公德中的問題,提高全民社會公德意識,建設文明和諧的社會,牢記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貢獻。
調查時間:20xx年xx月xx日——20xx年xx月xx日
調查地點:河南省周口市沈丘縣
調查方式:調查問卷,個人談心
社會公德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是維護社會成員之間最基本的社會關系秩序、保證社會和諧穩定的最起碼的道德要求。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每一個社會公民都應該遵守社會公德。我國的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是: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社會公德與人們在公共生活中的實踐活動有著緊密的聯系。
當提起社會公德,大家都會想到要加強素質修養,提高自身道德素質,都認為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是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但當我們注意觀察周邊時,總能發現一些違反社會公德的現象。例如:乘公交車時不給老弱病殘讓座、“中國式”過馬路現象、人們保護環境意識淡薄等等。
二、調查內容及其分析:
自7月20日開始,通過網上搜索及參考書籍調查有關社會公德的問題,決定采取問卷調查和個別談心的方式進行調查,并設計了調查問卷。一共發送了150份問卷,有效回收問卷112份,有效回收率達74.7%。
調查問卷的內容及調查結果如下:
Q1:您的性別
A 男 (59%) B 女(41%)
Q2:您認為社會公德有哪些方面(可多項選擇)
A文明禮貌(100%) B助人為樂(100%) C愛護公物(100%) D保護環境 (89.28%) E遵紀守法(93.75%)
Q3:對待社會上舉行的愛心募捐活動,你會怎么做? A有錢就捐 (28.57%) B漠不關心(1.79%)
C視情況而定 (69.64%) D堅決不捐(0%)
Q4:你會為了趕時間而闖紅燈嗎?
A偶爾會 (69.64%) B經常會(3.57%) C從來不(26.79%)
Q5:扶不扶倒地老人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熱點問題,如果是你遇到老人倒地的情況,你會怎么選擇?
A毫不猶豫的去扶 (21.43%) B在保證不被訛的情況下去扶(58.93%) C不去扶但會打120 (16.07%) D不理不睬(3.57%)
Q6:你在公共場所排隊時有人插隊,你會怎么做? A馬上制止(25.00%) B心里抱怨(66.07%)
C視而不見 (8.93%) D嘴里謾罵(0%)
Q7:對失信的人,你會怎么做?
A鄙視(19.64%) B不再信任 (44.64%)
C以牙還牙 (1.79%) D其他(33.93%)
Q8:如果讓您給自己的公德打個分,你會打?
A 滿分 (5.36%) B優秀 (58.93%) C及格 (33.93%) D不及格 (1.79%)
通過問題2發現,絕大部分的人知道社會公德的內容,但是也存在將近10%的人對社會公德的內容不清楚,說明了當前社會國家有關機關及相關媒體對社會公德的宣傳力度還是不夠,這表明了學校及政府應該繼續加強社會公德的宣傳與教育。
通過問題3和問題5,在助人為樂方面實際行動方面存在問題。關于愛心募捐有近70%的人要視情況而定,而老人倒地有近60%的人在保證不被訛的情況下扶。這些數據顯示由于部分人的社會道德低下而使得人們對社會產生了懷疑。倒地老人被愛心人士扶起是一件溫暖人心的事情,可是目前屢次發生人扶起來但是被訛詐的事件寒了多少人的心,以至于多少好心人慢慢的也收起了好心,慢慢的也小心起來被訛詐了。及時還存在21.43%的愛心人士存在,但是相對于全體公民來說只是小小的一部分。這個社會問題,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建立健全相關的管理制度,加強社會公德建設,穩定人心。我們生活在一個國家,人與人之間和諧相互基本的誠信是必不可少的,一旦失信于人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這個人的信譽問題!如果人品不端正,失信于人,那么給人別人的感覺就是這個人為人不可靠,做事品德不端正,這樣或許能影響人生以后的道路!因此在任何交往中,許諾不可輕率,否則,你就一定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闖紅燈多用于形容機動車違反信號燈的行為或其他一些違反法律或道德規范的行為,比喻超越現有規則辦事的行為。然而調查數據顯示只有26.79%的人從不闖紅燈,其他人時而會違反法律法規。 闖紅燈不僅是對他人的安全不負責,也是對他人安全的輕視。國家應加強對闖紅燈的處罰。對于行人,國家也應該制定相應的制度約束行人,進而使闖紅燈現象不再發生。
通過問題8數據顯示,98.21%的人對自己的社會公德比較滿意,但只有5.36%的人給自己打了個滿分,所以大部分的人對自己的社會公德認為還是有提升空間的。
通過對調查數據的分析與調查對象的交談,總結了社會公德方面存在的問題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在人與人的關系上,不講文明禮貌,不尊重他人,不誠實守信。
2、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損害公共利益,維護公共秩序意識淡薄。
3、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過分追求經濟利益,肆意破壞自然環境。
產生問題的原因:
1、封建傳統文化中的消極心態制約著人們公德意識的'發展。被動“等待”公正、崇信“善惡相報”、安分守己、避禍自保、消極求生存的隱忍心態,導致了責任意識的缺乏。
2、市場經濟的沖擊。當我國的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專項市場經濟以后,標志著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市場經濟極大的調動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使得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解放,生產率快速提高,同時,從制度前提上松懈了傳統的倫理實體,為社會公德公共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實踐也證明了,市場經濟對社會公德建設產生了極大的沖擊。
3、社會公德建設自身存在的弊端。例如社會公德具有超功利性、弱監督性、從眾性;公共領域的發育與社會公德發展的不同步性;社會公德形成機制的不健全,公民意識匱乏、社會公德教育缺失、社會公德監督缺失。
三、提高公民社會公德的一些建議和措施:
通過個人交談的方式,分析總結得到一些關于提高公民社會公德的措施:
1、培養公民意識,提高人們遵守社會公德的自覺性。當前,在進行社會公德建設的實踐中要從平等意識、主人意識、權力與義務意識這三個方面著重培養公民的意識。
2、完善社會公德的教育機制,具體可有以下途徑:一是通過各種媒體、座談會等凡事集中宣傳文明禮儀知識,普及公共文明禮儀知識;二是通過在公共秩序方面培養公民自覺遵守法規意識、在公共交往方面培養尊重、關愛、寬容他人的意識等突出重點領域的公共文明禮儀教育;三是通過開展公德進村鎮,進學校、進家庭等活動構建文明禮儀教育體系。
3、培養公德精神,促使人們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行為習慣。這注重內在的自覺性培養,樹立道德信念,培養公民堅定地道德操守和較強的自律能力,確立現代慎獨觀。
4、加強法制化建設,促進社會公道建設良性運行機制的形成。運用立法的形式講公德要求固定下來,使某些社會公德成為可操作的規范,并明確獎勵與懲罰措施。
5、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形成正確的社會輿論。通過各種媒體,宣傳正確的社會公德示例,為大家指明一個正確的道路。
6、加強中小學教育,幫助青少年在實踐中了解并掌握社會公德的基本知識、基本規范和必要禮儀,引導他們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在掌握科學文化只是的同時,遵守法律法規。為此,可通過學校積極舉辦公德素質宣傳,進行道德素質演講,父母以身作則為小孩做好榜樣,個人不斷加強學習,豐富頭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四、感悟與收獲:
這次“思想政治理論”社會實踐活動,經過半個月的努力圓滿完成。對我來說,這是第一次進行社會調查,了解社會現狀,是對我的一次磨練。活動過程中,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理解與支持,積極的配合我進行活動的開展,給予了一些意見與建議。但也有一些人對這活動不予理睬。這次活動前后獨自由我一人完成,雖然辛苦,但是收到的是滿滿的滿足感和充實感,讓我面對面的了解社會現狀,感受社會,為更好的融入社會,為實現祖國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一份力量。
小結:
社會公德問題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現實問題,特別是一個現實問題,它的好快對于維護社會公共秩序,保持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當前我國社會公德的現狀存在問題,本次調查發現問題,分析原因,找到解決措施。
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調查報告 9
社會公德是指在人類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要求每個社會公民在履行社會義務或涉及社會公眾利益的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是社會生活中最簡單、最起碼、最普通的行為準則,是維持社會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進行的最基本條件。
社會公德的內容是對公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出的基本規范和要求。
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新公民,和諧社會的主人公,其社會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我國精神文明的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此我在20xx年12月12日進行了一次關于科爾沁左翼后旗(簡稱科左后旗)甘旗卡鎮公民的社會道德的調查。
科左后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東南部,東部和南部分別與遼寧、吉林兩省毗鄰,屬東北經濟規劃區。總土地面積11570平方公里,轄16個蘇木鎮(場),262個嘎查村,總人口40.2萬人,其中蒙古族占73%,聚集著蒙、漢、回、滿等19個民族。這里人杰地靈,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文化底蘊豐厚,各項事業興旺發達。素有“馬王之鄉”、“黃牛之鄉”、“沙稻之鄉”、“民歌之鄉”、“旅游之鄉”的美譽。
此次調查在科左后旗甘旗卡鎮進行,調查對象為科左后旗甘旗卡鎮的全體公民,我利用自制的調查問卷(請見附表)對公民進行了隨機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00份。
通過問卷設計,調查實踐,數據統計,我順利完成了“關于科爾沁左翼后旗甘旗卡鎮公民社會公德”的問卷調查。從調查的結果看:公民作為社會主義社會主干群體,70%左右的被調查的公民具有較高的社會公德意識;20%左右的公民表現為良好;僅有不到10%的公民公德意識薄弱。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范人際關系的行為標準,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相關。
在我國現代社會中,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為:1.文明禮貌,2.助人為樂,3.愛護公物,4.保護環境,5.遵紀守法。為此針對這五項內容進行調查。
1.文明禮貌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范人際關系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社會公共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該和諧相處,舉止文明以禮相待。自覺杜絕說臟話、隨便猜疑、欺騙他人等惡習。這是處世做人最起碼的要求。
在講文明禮貌方面,在被調查的人員中100%的公民認為文明禮貌十分重要。95%的`公民表示做到了尊老愛幼,81%的公民能夠禮貌接待陌生人,84%的公民會主動向老弱婦幼和殘疾人讓座,并且覺的理所應當。但是在對待自己父母親人方面,62%的公民表示曾經對父母不禮貌,如大聲呵斥等。另外,70%的人在生活中不自覺的使用不文明用語或者做出不文明行為。94%的公民認為幾乎每天都能在外出期間或工作間聽見不文明用語或者看見不文明現象。
由此可見,公民對文明禮貌的普遍認知程度比較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付諸行動。文明禮貌反應一個人的基本道德素養,也體現一個民族的基本素質。
2.助人為樂
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是社會成員在公共生活交往中用以調整相互關系的最一般的行為規范之一。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
在助人為樂方面,78%的公民自愿參加過愛心捐募活動。65%的公民會對陌生人伸出援助之手。54%的公民有見義勇為的想法,96%的,公民在面對不法行為時選擇量力進行制止,只有3%的公民會選擇“路過打醬油”。
由此可見,公民對幫助他人,見義勇為持支持態度。
3.愛護公物
愛護公共財物是社會公德極其重要的內容。尤其在公共場合更要注意這一點。對社會共同勞動成果的珍惜和愛護,是每個公民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它既顯示出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也是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根據調查數據,觀察發現,公民對于公共設施的愛護也比較好。
在愛護公物方面,65%的公民對愛護公物態度不夠堅定,認為應該視情況而定。83%的公民表示有過損壞公物的經歷(如踩踏墻壁,踩踏草坪等),94%的公民表示在看見有人損害公物會加以制止。
由此可見,公民對愛護公物的意識應該有所提高。社會公物是社會共有的財富,應該加以珍惜與愛護。這既是對社會勞動成果的尊重,也是對社會財富的節約,有利于資源的使用。
4.保護環境
保持社會公共生活的環境整潔、舒適和干凈,保障社會為了成員的身體健康,每個公民都應當講究公共衛生、保護生活環境,這也是社會公共生活中人們應當遵循的最基本的行為規范。講究公共衛生,造成優美環境,是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是社會風尚的一個重要方面,體現出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如此表明公民對我們生活的環境還是很愛護的。
在保護環境方面,86%的公民認為愛護公共衛生極其重要。53%的公民參加過環境保護的行動。75%的公民表示對城鎮一些破環環境的行為(如隨意丟棄垃圾)表示厭惡。但是對于已在地下的垃圾只有13%的人選擇拾起放入垃圾箱。同時在草坪玩耍時,36%的人表示無所謂,60%的人選擇視心情而定。
由此可見,公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較強,有很高的環境保護意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不言而明,保護環境是每個公民的義務。
5.遵紀守法
法律是對公民行為的必要約束及規范,是對道德的補充。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紀律,是社會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每個社會成員既要遵守國家頒布的有關法律、法規,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場所的有關規定。遵紀守法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由此表明公民在遵紀守法著方面的狀況并不理想。公民對自己的紀律要求比較低;在遵紀守法方面還有待提高。
在遵紀守法方面,79%的公民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識。只有極少數的公民對于法律意識比較淡薄。正如我們的調查,對于“在公共場所插隊行為的態度”有一半以上的公民表示會馬上制止,三分之一左右的公民會在心里抱怨,僅有5%左右的公民會在心里謾罵和15%的公民對此視而不見。
由此可見,公民對紀律意識應該加強,遵守法律法規,履行作為公民的義務。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自覺提高法律意識、增強法紀觀念。
當前,公民的社會公德意識的主流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但是存在著一定的不文明行為,少部分公民存在著道德問題。究其源頭,其原因有二。
(一)思想品德,道德修養等重視不夠。在當今的商品經濟時代,整個社會都存在著社會道德問題,道德修養得不到足夠的重視,人們對社會公德意識標桿開始下降,嚴重的影響了公民的人生價值的趨向與追求。
(二)公民自身的主觀因素,現在的公民大都為獨生子女,從小備受家長的溺愛,成長的環境往往一帆風順,由此造成了他們缺乏一定的公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對人生價值認識產生了一定的偏差。
那么科左后旗甘旗卡鎮的公民應當如何遵守社會公德問題?引導社會公德意識的加強?
1)公民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加強個人自律,堅決抵制不良風氣的誤導。
2)公民應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培養社會公德意識和責任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
3)從小事做起,從小口做起。注重社會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為細節,公民自己以身做則,大力提倡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的社會公德,約束和制止不文明的行為。
社會公德與人們在公共生活中的實踐活動存在著著緊密的聯系。在現代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人們的相互交往日益頻繁,社會公德在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為公民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這是和諧社會公民的義務,希望廣大科左后旗甘旗卡鎮的公民攜起手來,為維護社會公德而一起努力!
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調查報告 10
公德是指在人類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要求每個社會公民在履行社會義務或涉及社會公眾利益的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在本質上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一個群體,在歷史長河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積淀下來的道德準則,文化觀念和思想傳統。社會公德是一種存在于社會中間的道德,就是人們為了維護我們社會的利益而約定俗成的我們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的行為規范。為此,我們近期展開了一次關于養老保險問題的調查。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形式,樣本總量為100份,獲得有效樣本94份,有效問卷率為94.0%。
一、調查者基本情況
年齡結構:均為高校學生
學歷結構:本科學生80人,專科學生20人
二、本次調查涉及的主要內容
本次調查主要涉及大學生對社會公德問題的看法,著重分析了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觀念及行為存在的不良現象和產生的原因,并就此提出了幾點相應的改善方案。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某些人頭腦中殘存著錯誤的觀念,不容忽視的負面教育和腐敗之氣的侵蝕,造成極其可怕的虛偽人格。
有些國民認為我國目前的主要任務既然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那么別的就可以放棄了。只要把經濟搞上去,其他工作上不去,活著下坡也無妨。基于這種將經濟建設與思想、文化、道德建設相對立的思想,形成整個社會較普遍的“謬論”,勢必出現惡性循環的陣痛,甚或出現改革的道德代價、文化代價。此謬論夸而大之,心,就必須犧牲文化。而要保持公德水平、良心標準,文化結構,就不能進行改革了。于是,意識精力光用于賺錢,全力以赴創造利潤,舉國經商,根本不顧及其余;二是公德等意識形態領域少有問津、倡導不利、不予投資。這謬論并非令人發明。
(二)缺乏維護社會公德配套的法律措施
早在戰國時就“有機事必有機心”、“功利機巧必忘夫人之心”的論斷,一次證明社會發展必然帶來道德的墜落,從而拒絕試用現金機械。18世紀西方思想家也曾哀嘆“人的道德水平,隨著技術的進步反而有所見底。”其實這謬論割裂了改革與桑層建筑及意識形態領域建設的辯證關系,甚至將改革與其對立起來,我們依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認為改革就其廣義而言是政治、經濟、問你話、道德等全方位,多層次的綜合體,而發展生產力則是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或是狹義的改革。談到改革,絕不能將發展生產力與其他方位的建設和發展相對立。發展生產與道德完善,是有聯系的,是互為前提的,而又相矛盾的,然而,改革的結果不是必然道德淪喪,反之改革的結果不是必然道德淪喪,反之改革的結果也不會使道德水平自然而然得以提高。生產發展可推動人類道德趨向完善,而生產發展也會使某些人某種道德觀念淡漠。消除這種改革與道德的謬論僅從提高生產力方面進行孤軍奮戰、單方位出擊是難以達到目的的。改革與道德遵循著各自軌跡發展,不采取措施促進道德的進步,使其跟上改革步伐,適應改革需要,就會人為的加劇改革與道德的距離,是謬論加深。另外,改革與道德的相互影響并非徑直的、自然而然產生的,而是要通過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才能發揮左右,沒有這些中間換屆,貨中間換屆除了偏差,就會造成人為的道德退步。
四、采取建議與意見
(一)應完善公德教育一整套制約機制
在意識形態領域里構筑起強國的堤岸。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領導部門都要將這項事業行之有效的統領起來,曾經有人提出設“道德法庭”,這種提法雖說不夠準確和妥善,但起碼反映出一種社會倫理、心理上的需求和趨向。政府應該有這樣一種只能機構,這樣的機構應發揮作用,來調整、規范、監督、檢查整個社會的倫理、道德,淳化民風,凈化社會風氣。要有一系列措施。比如設置機構、開設學校,制定道德規范,考核評價標準,精神及物質褒獎制度等。
(二)轉變公德教育思路
毋庸置疑,必須加強社會公德教育,他應當充斥于小學課本、中學甚至大學課本,讓道德成為道德,而不是空洞的說教。但在加強公德教育的.同時,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轉變思路,充分意識到這絕不是僅僅的陋習,這個問題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簡單。
(三)端正態度,下大工夫解決問題
這事一項繁復浩大的文化改造工程,那就也能更改端正態度,真正
用心去解決為題。在越來越重視文化軟市里的今天,清醒認真的然是到問題的嚴重性與緊迫性。
(四)發揮社會輿論的導向作用
輿論,是一種非常強大的武器。對于違反社會公德的人和事,我們應該堅決曝光,利用當今極為發達的信息傳播途徑,通過報刊、電視、廣播和網絡到呢個途徑,樹立正面的典型,批判反面教材,引導人們遵守社會公德。
(五)擺正心態,做好打持久戰
陋習其實是積淀兩千多年的文化,這就要我們擺正心態,拿出足夠的耐心和恒心。要充分考慮到解決問題的歷時性,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五、總結
經過本次社會實踐活動,我的感觸很深,作為一名在校大學生,我們必須擁有嚴于律己的自覺,而這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必須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自覺遵守社會公德,這樣社會才能進步!
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調查報告 11
一、調查目的
道德中的社會公德,是維護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在學習了第五章遵守社會公德 維護公共秩序一課后,為了初步了解公民的道德素質變化,我們小組制定了相應的調查問卷,對公民的道德素質現狀進行了調查。
二、調查對象與方法
本次調查的對象涉及到不同年級、不同院系的同學以及部分校外人員。
調查分為兩步進行:
①、 制作一份社會公德調查問卷,由小組成員到不同的地方進行實地調查,搜集數據和資料;
②、 將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整理,最后制定成調查報告。
注:為了保證本次調查的真實性,采用了不記名的方式。總共制作了100分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00份。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人類社會是由以共同的狀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而相互聯系的人們組成的有機整體。秩序之于社會,就像規矩之于方圓;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沒有秩序社會便會無法正常運行。秩序是由社會生活中的規范來制約和保障的。在當下社會,維護公共秩序對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越加突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是當今時代社會公德的重要內容。
從我們的調查結果來看,公民關于保護環境方面的意識越來越強烈。第二題中在沒看見垃圾桶的情況下,我們調查的人中65%的人會拿著垃圾直到看到垃圾桶了再扔,占25%得人會拿在手里一會,等在實在看不見垃圾桶了就扔。這說明人們在思想中還是有意識,認為亂丟垃圾是不道德的行為。第六題在吐痰這個人人都有的行為上,有62%的人會找到垃圾桶再吐,35%的人見到溝渠或花壇再吐,3%的人會吞回去(雖然吞回去很不衛生,但其本意是他本人從不吐痰)。在這個調查問題中,絕大多數人還是有不隨地吐痰的意識的,這說明人們這方面的素質還是有的。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應牢固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帶頭宣傳和踐行環境道德要求歐,身體力行,從小事做起,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遵紀守法:在我們的問卷中,11,12這兩個題屬于這一范疇。
遵紀守法是社會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維護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條件。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雖然按照一定的標準來看,我們的分法不是很合理,但是我們還是一致認為這兩個題應屬于這這范疇。從11題看來,75%得人對道德底線的接受程度達到了一定的高度,認為至少都要正直守法守信、友善。然還是有3%得人覺得無所謂,這部分人還有待加強道德認識。再從12題看,能時時刻刻按照道德準則來行事的人的比例明顯比例不大,只占了36%,二更多的人,大約占了45%得人要根據情況才判斷能不能,甚至還有4%的人認為沒有必要,這是有點讓人頭疼的問題。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素質應該相對較高,必須全面了解公共生活領域中的各項法律法規,爭取按照以遵紀守法為榮,一違法亂紀為恥行事。
愛護公物:在我們的問卷中,第5這一個題屬于這一范疇。 對社會共同勞動成果的珍惜和愛護,是每個公民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它既顯示出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也是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那么根據我們的問卷內容,我們對第五題進行分析:在游覽古跡的時候,有37%的人會親自去阻止別人在古跡的柱子上刻字有17%的人選擇向相關工作人員反映,有33%的人會內心憤怒卻不制止,有11%的人認為這很正常,有2%的人也想去刻。通過結果表明,87%的人會覺得在古跡上刻字是不道德的行為,覺得保護古跡才是道德好的表現,丹仍然有13%的人還沒意識到保護名勝古跡的重要性。愛護公物與破壞公物的行為還有很多作為一個合格的公民,我們要增強社會主人翁的責任感,珍惜國家、集體財產,愛護公物,特別要保護社會公用設施,堅持同損害公共財產、破壞公物的行為作斗爭。
文明禮貌:在我們的問卷中,第8、9這;兩個題屬于這一范疇。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范人際關系的行為準則,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首先從第八題看,在進入安靜的公共場合中,75%的人會考慮到別人的感受,會遵守正確的社會公德。有25%的小部分人會不顧他人感受,在這個問題上說明有些人還沒有學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在很多事情只會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現今社會,手機已經成了必不可少的配件,它作為一種通訊工具,在有些場合,手機鈴聲會影響別人。而從第九題分析來看,絕大多數認識很自覺地注意到了不影響他人,這部分人占了68%;同時也有17%的人選擇C選項,不對其進行處理,這部分人可能是出于擔心錯過重要的事情。雖然這兩個問題并不能反應出很大的問題,但是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我們相信人們都還是很有道德素質的,大家也應將這種沒得發揚下去。
四、調查感想
此次關于社會公德的調查使我們來到大學后的第一份以小組形式做的調查。雖然有朱衛嘉老師以及學長學姐的盡力指導,但是其中還是有很多欠缺,比如題型不夠完備,甚至有些選項重復、不符合常理,選項不夠規范等等。即使是這樣,但至少我們已經賣出了實踐調查的第一步,這其中的酸甜苦辣咸都深深銘刻在心間,我們堅信付出就會有回報、有收獲。我們會在以后的調查中吸取此次的教訓,并爭取改進完善!
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調查報告 12
在現代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人們的相互交往日益頻繁,社會公德在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為公民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當今世界正在發生著廣泛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著廣泛深刻的變革。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廣大民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使社會公德建設凸顯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課題,使社會公德建設的價值具有了鮮明的時代色彩。在這樣的大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社會公德便備受關注。
作為一名當今社會的在校大學生,我們是當代中國的優秀青年,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下,我們更應爭當道德模范。
在思想道德中,社會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貼近我們生活實際的。它在第一時間體現一個人的素質涵養,同時又無處不在地伴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我們做了一次社會調查。我們小組于半個月時間里對本校的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發出問卷55份,共收回有效問卷55份(問卷有限,所作分析和結論僅供參考)。調查對象涉及校內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調查內容包括大學生的社會公德認識以及個人道德實踐等方面。
(一)、行為文明方面
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圖書占位子是一種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為。圖書館是很多愛好學習的同學常去的地方,一般來說圖書館的環境是相當的不錯的,絕對是同學們看書、做作業的首選之地。這樣問題也就來了,如果看書的人很多,小小的圖書館怎么能保證每個看書的同學都有座位呢,占位子的現象也就隨之而來。在我們的調查之中有3.6%的同學認為應該這么做,這樣做的話更有利于自己的學習,50.9%的同學認為大家都這樣,見怪不怪,32.7%的同學認為沒什么自己也曾這樣做過,12.7%的同學認為這種行為是不道德的,應該受到譴責。
文明、禮貌,這些道理大家都是知道的,數據顯示,絕大多數的.同學心理面是知道怎么做的,但是在行動上卻沒有起到起個表率的作用,長時間的這種占座行為習慣讓大家都麻木了,同學們的態度變得很無所謂。明知道這個行為是不道德的,沒有合理有效的利用好圖書館的資源,但是沒有實際行動去改變這一不道德的行為。這說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行為文明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二)、愛護公物方面
校園中的“課桌文化”或旅游景點處的“涂鴉”我們已經司空見慣。在我們的調查中有3.6%的同學認為蠻不錯的,它展現了個人風采,并且可以自由的宣泄感情,有54.5%的同學認為這種行為是不好的,它破壞了公物,造成了不良影響,有20%的同學認為沒什么大不了,我也干過,有10.9%的同學認為這是很隨便的事,關注自己就行,10.9%的同學認為要想辦法杜絕這種不良行為。
從數據和生活的觀察上來看,大學生在愛護公物方面心理上是能夠接受的,落實到實踐中絕大部分大學生做的還是好的。對于自己的東西每個人都很愛惜的,但面對公共財產時,人性的弱點就顯示出來了,有時為了發泄自己的情緒,公共財產就成了犧牲品,這是一種極其自私的行為,近三成同學的卻對這種行為持無所謂的態度,這是很可怕的,這是低端的個人素質。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三)、保護環境等方面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了解,在公共場合制造了垃圾,有64%的同學表示“一般不會扔”,有6%的人選擇“經常仍”,另外有9%的人可能礙于面子,會“周圍沒有人的時候會仍”,有21%的同學認為“只有在找不到垃圾箱的時候才會扔”。 數據表明在不破壞環境衛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這個現象應該是和社會現象一致的,當今社會就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社會,很多人為了一己之利不擇手段,當然不否認還存在許多為社會服務的人,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更要以當代大學生去影響下一個時代,而不是隨波逐流,保護好環境,從自己做起。
活動總結
雖然這次調查活動,涉及范圍比較小,調查對象比較局限,數據量有限,但是通過此次活動,還是發現了許多問題,暴露出了許多不足之處,為我們今后的公德教育指明方向。
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調查報告 13
社會道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道德是指反映階級、民族或社會共同利益的道德。它包括某個社會、某個國家特別提倡和實施的道德要求,甚至以法律規定的形式,可以引起重視和實施。狹義的社會道德是指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漸積累起來的,為社會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簡單、最起碼的公共生活準則。泛指影響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禮貌、清潔衛生等行為規范。社會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最基本、最廣泛、最普遍的關系的反映。在階級社會中,雖然存在著各種階級和不同的勞動分工,但同一社會環境中的所有社會成員同時必須遵守這個時代和社會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簡單生活規則,才能相互交流,維護社會的最低生活秩序。
社會道德是指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守的道德原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社會公德它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人際關系層面上,社會道德主要體現在文明行為和尊重他人;在人與社會的關系層面上,社會道德主要體現在愛護公共財產,維護公共秩序;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社會道德主要體現在熱愛自然和保護環境上。
作為當今社會的大學生,我們是當代中國的優秀青年,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尤其是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更要努力做道德楷模。
在思想道德上,社會道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貼近我們生活實際的。它在第一時間反映了一個人的素質,同時又處處伴隨著我們的日常生活。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社會道德,我們進行了一項社會調查。
大局
調查顯示,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總體上比較強。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院長吳東升說:現在的大學生值得肯定。與九十年代相比,社會進步已經充分體現在大學生身上。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49%和2%的人對當代大學生的總體評價是思想、知識、文化先進,但應用知識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認為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社會實踐報道能力強,社會責任感強。這說明大學生的公德表現普遍較好。他們對公共道德的基本行為和范疇都有清晰的認識,但具體表現有待提高,而這種知行脫節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現象越來越明顯。
從幫助他人中找到樂趣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會有需要別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社會公共生活中的助人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助人為樂是中國的傳統美德,自古就有。成年紳士的美做最好的人冀中博士以及其他廣為流傳的格言。人有三種快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最幸福的事情,既是愛的表達,也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殷切期望。養成助人的習慣,將是一個人一生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所謂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學生應該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積極參與公益事業,盡可能關心和幫助他人。
在這項調查中,57%和75%的人選擇社會福利活動定期參加,37.97%的人選擇沒興趣,沒任務,偶爾應付此外,4%和28%的人選擇了不要參與。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體現了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于不喜歡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的學生,社會也要給予積極的鼓勵和引導。
在當代大學生中,大多數學生很少接觸社會,也很少參與世界爭端,所以他們保持著原有的善良和感激。在我們一次關于無償獻血的個人訪談中,受訪者干凈利落、毫不猶豫地回答了每一個問題。她獻血的時候第一次沖,她覺得很有意義。當我們問:有人說獻血很危險,甚至可能生病。你想過嗎?她簡單地回答說:沒有,我沒想過。只覺得身體很好。我抽點血沒關系。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人掙扎在死亡的邊緣,等著我們獻血去解救他們。我們的調查數據還顯示,58.63%的學生積極參與獻血,36.31%的學生想去,但沒有時間。只有10.06%的學生認為這是醫院賺錢不給錢。
禮儀
禮貌是社會交往中不可避免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范人際關系的行為準則,體現在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比如:尊敬老師,主動讓座等等。在我們的調查中,84%和54%的受訪者在路上看到老師時會主動打招呼。這說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很高,可以付諸行動。在公交車上,只有49、47%的受訪者會主動讓座,而48.47%的受訪者會視情況偶爾讓座。這說明大部分大學生對讓座持積極態度,因為兩者之和占97%和94%,但只有一半堅持把道德認知轉化為每一件小事。這表明,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禮貌和禮貌方面的素質需要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我們周圍環境的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共財產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據調查,87%和05%的學生外出制作垃圾但暫時找不到垃圾箱時會相遇找到后扔垃圾桶,62.2%的人選擇扔掉它此外,6.74%的人可能是由于面子、意志找個角落再扔一次。在不破壞環境衛生方面,大部分同學都做的很好,就是能對自己免疫。但是,當我們真正把環保當大師的`時候,我們大學生做得還不夠,就是做不到優先考慮世界。比如你看到地上的垃圾,只有5%和73%的人會馬上清理,而80%和21%的人想清理,但最后都不去做,剩下的14%和06%干脆不管。通過分析原因,我們發現現在的大學生愛面子,覺得那些常見的規則太死板了,我一個人去做很尷尬,可以選擇逃避的時候就去逃避。對于這些現象,每一個有責任感的大學生都應該有所行動,不要覺得是丟臉的事情。其實往往是最想要面子的人最沒面子。21世紀需要的是彎曲的精神多一個彎,世界就多一份干凈。另外,對于盛行桌面文化我們應該持堅決反對的態度。在我們做任何事情之前,我們應該考慮它可能帶來的后果和影響,并對我們的行為負責。
遵守法律和紀律
守法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道德的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人員構成復雜,素質參差不齊,可能影響正常的生活秩序,需要通過紀律和法律來維護。大學生應充分了解各種法律法規,熟悉學校規章制度,牢固樹立法律觀念。以遵守法律法規為榮,以違反法律法規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規定。但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的情況并不太好,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我們關于考試舞弊的調查中,93%和2%的學生認為舞弊并不奇怪,他們可以冷靜對待。在南京某大學20xx的調查中,56%和7%的人不相信有從不出軌的大學生!這不僅反映了一個學術道德問題,也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薄弱。很多大學生過早產生了世故感和機會主義。誠然,要改變這種狀況,不僅要依靠社會的正確引導,還要增強大學生自身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識,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在此,希望太原理工大學現代科學技術學院的全體學生一起遵守社會公德。
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調查報告 14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道德是維系一個社會不斷發展的基本保障。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但是自古以來,一直是私德繁榮,公德匱乏。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公德在當今社會已然成為人的立身之本、社會和諧發展之基、治國安邦之道。在日新月異的21世紀,社會公德更要與文化氛圍,環境狀況結合在一起。當代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的社會公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21世紀我國的面貌和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實現。《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教育大綱》:“現在和今后一二十年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他們的思想道德和學科文化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21世紀中國的面貌,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能否實現,關系到能否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這樣的評價和預估是科學明智的。那么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究竟如何呢?我們做了相關調查,以期在了解到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的情況下,分析原因研究對策,為大學生公德建設獻計獻策,最終促進個人乃至整個社會的公德意識進步和發展。
二、大學生公德現狀調查及分析
各文獻中對大學生社會公德的定義略有不同,這里采用的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這一定義。針對各個方面分別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17個問題,面向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本科生發放問卷300份,收回291份,其中291份有效。
(一)積極方面占主導地位
從調查問卷反饋的結果來看,應當說大多數人具有比較正確的公德意識,能夠在日常行為中遵從社會公德。主要表現在:
1.在文明禮貌和助人為樂方面。被問及“在學校見到老師或者同學,會主動打招呼嗎?”83.5%的同學能夠做出積極正面的回答。以及“上課時,你會把手機調成振動嗎?”高達88.7%的同學一定會調成振動。說明絕大多數同學都能夠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禮貌待人的重要性。同時73.2%的同學愿意積極參加各種校園公益活動,還有89.7%的同學會主動給有需要的人讓座。從這些數字中就能看出,當代的大學生具有很高的文明素養和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
2.在環境保護和愛護公物方面。83.5%的同學不會在景區隨意扔垃圾,77.3%的同學對于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的行為非常反感。高達75%以上的比率說明,隨著近幾年國家在環境保護和愛護公物方面的大力宣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當代大學生的保護環境和愛護公物的意識得到了穩步提高,形成了非常明晰的環保概念和意識。
3.在面對網絡言論方面。72.1%的同學都會“非常謹慎”地在網絡上發表言論,74.2%的同學能夠不受網絡上一些抨擊社會的言論的影響。在被問及“如何看待人肉搜索這種行為”時,72.2%的同學表示反對,對于網絡上的不文明用詞85.6%的同學都表示非常反感。這些數據表明,當代大學生在面對網絡世界的一些偏激言論和不健康內容時能夠保持基本的公德認識,不受影響和蠱惑,堅持自我認識事物的標準。
4.在誠信方面,當被問及“如遇到路人問路,你會如何作答時”,87.6%的同學都選擇了“如實回答”;被問及“如何看待網絡抄襲行為”;69.1%的同學都表示堅決反對;這說明大多數大學生都恪守誠信準則。
(二)缺失方面有待提高
雖然現階段,當代大學生的整體社會公德水平是很高的,主流是積極進步的,但是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很多地方值得深思,并不斷改進我們的教育教學方式。主要體現在:
1.責任感和正義感的缺失。在調查中,當被問及“如果發現有人作弊通過四、六級考試,你會如何?”時,僅有17.5%的同學選擇“立即舉報”,33.0%的同學選擇“裝作不知道”還有49.5%的同學選擇了“會告訴其他人,但是不會舉報”。還有在被問及“在公共場所遇到小偷,如何做”時,僅有10.3%的同學選擇了“奮不顧身去抓小偷”。這一數據表明,絕大多數大學生都選擇了明哲保身的做法,缺乏主人翁意識,并沒有極強的責任感和正義感。眾所周知,責任感和正義感是一個人應有的優秀道德品質,但是調查數據顯示的結果令人十分擔憂,一群沒有責任感和正義感的青年人如何能夠承擔起國家的未來和命運。
2.公共責任意識不強,在問卷中,當被問及“你會打掃宿舍的公共區域嗎?”僅有62.9%的同學做出了肯定的回答,相比于其他社會公德問題,平均低出15個百分點。我們認為公共意識是現代公德意識的前提和出發點,是對自我意識的升華,同時又是對自身以外事物的肯定。我們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能夠將外界與個人聯系在一起,才是真正做到了實現自身的價值。而相當一部分同學,并不能認識到公共意識的重要性。
3.法制觀念不強,這一點在問卷中表現得極為明顯。當被問到“在無人看守的十字路口,會闖紅燈嗎?”僅有37.1%的同學回答“一定不會”,4.1%的同學回答“一定會”,而58.8%的同學回答“沒有車輛通過就會”。這一數據暴露了,當代大學生法制觀念的模糊和法律意識的淡漠。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全體人民的奮斗目標。遵紀守法是對每個公民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公民道德規范的.底線。當代大學生作為整個社會群體中的高知識階層,理應有更加過硬的法律道德意識,但是依然出現為一己方便而不遵守法律的現象。
三、原因研討
當代大學生本應該是國民表率,社會棟梁,但卻依然表現出與實際知識水平不相稱的道德水準,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這不禁使我想起司馬遷在《資治通鑒》中曾提到: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造成當今大學生社會公德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把握:
(一)社會的多元化
目前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文化呈現多元化趨勢。社會多元化導致大學生對于社會公德的認識有向碎片化發展的傾向。尤其是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的影響,更是對廣大正在由青年人向成年人轉變的大學生產生了侵蝕和動搖。同時我們注意到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形形色色的價值觀念融入大學生生活中,大量的負面信息“一切向錢看”“寧愿坐在寶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車上笑”沖擊著大學生的道德底線,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產生不健康的心理預設。
(二)家庭教育觀念陳舊
在中國家庭中,家長大都抱著“學而優則仕”的封建思想,寄希望于孩子能通過上大學,找好工作來光宗耀祖。很少甚至沒有家長把真正提高孩子自身的道德修養才作為教育的最終目標。另一方面生活上父母的大包大攬,使得大多數學生成了只會學習的工具,缺乏道德養成的機會。再由于獨生子女政策,使父母給予孩子太多的愛,造成大學生思想的不夠成熟,最終可能釀成大禍。馬卡連柯曾說過:“父母對于自己的孩子愛不夠,子女會感到痛苦。但過多的溺愛雖然是偉大的感情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
(三)學校教育模式的不完善
學校本應是有意識、有目的進行道德教育的主戰場,可是當今中國的高校將學生的成績當作評價一個學生的唯一標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道德素質教育。如清華投毒案,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反映了中國高校在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教育上存在的缺失。
四、探索增強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的途徑
當代大學生公德意識的缺失,雖然不是主流,但確確實實地存在著。讓人痛心疾首。但在歷史變革時期,我們既要認真對待,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也要放平心態,客觀地看待事實。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積極開展社會公德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防止社會公德教育在大學生中斷檔
應在大學課堂中加入社會公德認識與實踐的課程,使同學們首先在校園中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如協助宿舍管理員共同清理宿舍樓,杜絕在公共場所摟摟抱抱等不雅行為;然后再到社會上參加實踐活動,如義務獻血,幫助環衛工人。通過身體力行的實踐活動,達到社會公德教育的目的。
(二)發揮家庭作用,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
一直以來都存在著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悖的情況。這種現象使廣大學生在思想上產生困惑。如,面對暴力行為,學校教育要求學生要勇于與惡勢力斗爭,而家庭教育則要求孩子知難而退,明哲保身,這樣的結果是無論大學生怎樣做,都不能得到整個社會的共同認可。而對于青年人來說,得到社會各層的認可是十分重要的激勵,所以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對廣大學生灌輸正確的社會公德思想,也要對廣大家長們輸入正確的理念,帶動整個社會公德意識的提高。
(三)優化社會環境,為提高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的滑坡,與當下社會存在著大量不正之風有密切的關系。腐敗現象,網絡上抨擊社會的言論,沒有道德底線的娛樂節目和八卦新聞,都對當代大學生產生了極為不好的影響。作為媒體人和娛樂人,應該樹立先進的典型,傳遞正能量。如近幾年央視的《感動中國》節目就對全國人民,特別是大學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筆者認為應該多多弘揚先進感人的事件,而不是去大肆宣傳負面消息,這樣才能真正起到媒體應有的作用,將社會風氣向積極健康的方面引導。
(四)健全獎懲機制,真正做到獎罰分明,扶正壓邪
對于那些嚴重踐踏社會公德的同學必須有相應的懲罰機制,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打擊校園存在的不正之風,以幫助、教育同學為目的,加強他們的社會公德意識和自律能力。對社會公德方面表現突出的更要給予精神或物質上的鼓勵,積極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公德意識和行為。
【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社會公德調查報告09-24
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1000字09-26
社會公德調查報告范文12-26
社會公德調查報告模板(精選10篇)12-08
遵守社會公德倡議書06-14
大學生調查報告10-20
遵守社會公德的建議書5篇10-18
大學生兼職調查報告01-09
大學生旅游調查報告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