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傾向調查報告
導語:就業傾向調查的活動中對學生而言是一個很好的體驗。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就業傾向調查報告,歡迎借鑒!
XX年2月25日至3月20日,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利用近一個月的時間,專門抽調職員成立調查組,依托全區人力資源保障服務平臺,對全區公司用工需求和未就業職員進行了摸底調查,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為掌握全區就業第一手資料,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先后走訪調查公司585家,召開專題座談會6次,發放調查問卷及宣傳材料1萬余份。對未就業職員的基本情況逐一進行了登記,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臺帳,錄入電子信息平臺,構建了“公司用工需求庫”、“就業職員信息庫”和“就業組織人事管理信息庫”,為用工公司與求職職員的有效對接架起了橋梁。
(一)公司用工需求情況。
在調查走訪的585家公司中,可提供就業崗位8545個。其中,民營公司377家,提供就業崗位6125個;國企83家,提供崗位1125個;三資公司27家,提供就業崗位285個;個體公司98家,提供崗位1010個。從這次調查情況看,民營、個體公司為吸納就業職員的主體。從提供的崗位看,服務類崗位人才需求居首,市場營銷類崗位人才需求第二。其中,餐飲服務類3311個;管理類3205個;機械操作類2029個。從文化程度和年齡要求來看,大部分公司需要高中以上學歷,50%以上要求年齡在35歲以下。
(二)未就業職員情況。
這次摸底調查共登記未就業職員13309人。其中,男5904人,占未就業職員的44.4%;女7405人,占未就業職員的55.6%。從求職者學歷構成來看,大專以上學歷1248人,占未就業職員的9.4%;高中、中專5260人,占未就業職員的39.5%;初中以下6801人,占未就業職員的51.06%。從求職者年齡結構來看,35歲以上為求職者主力,占求職人數50%以上,其中,16-34歲占44.3%,35-44歲占24.8%,45歲以上占30.9%。從職員類別看,高校畢業生489人;失地農民11177人;就業轉失業1643人,失地農民是這次求職者的主要群體。(詳見表2)。
二、問題和分析
當前就業工作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經濟在由數量擴張型增長向質量效益型增長的轉變過程中,對就業的影響也呈現出復雜性和不穩定性。必須根據時代的要求,客觀全面分析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為正確決策和開展工作提供可靠依據。
(一)部分公司出現招工難現象。在這次調查過程中,許多公司普遍反映存在“招工難”的問題,特別是服務行業更為突出。造成部分公司“招工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社會層面分析。“招工難”反映出了我區經濟向好發展,特別是西部新城建設,公司用工需求增加。從公司層面分析,“招工難”反映了部分公司在用工理念上存在著偏差,公司用工存在短期行為、薪酬偏低和員工權利得不到保障等問題,造成了勞動關系緊張,必然導致“招工難”。從政府層面分析,政府在加強信息引導、解決公司招聘與勞動者求職信息不對稱問題,加強職業培訓、解決公司要求與勞動者素質不匹配問題,加強環境建設、解決公司規范用工與勞動者體面就業問題等需進一步研究解決辦法。
(二)就業質量偏低。近年來,我區通過認真貫徹落實就業政策,積極開發崗位等措施,保持了就業形勢的穩定。但從這次調查來看,全區新增就業職員中,靈活就業職員占到50%以上。據統計,在區職介中心代繳養老保險的近4萬人,已經成為一種主要的就業形勢。為穩定就業,政府雖然采取了給予社保補貼和崗位補貼的就業援助,但靈活就業職員、年內失業職員就業兩次以上的比例仍在30%左右,由于這種就業方式抗風險能力較弱,容易形成新的社會不穩定因素。
(三)城市化進程加快帶來新的困難群體。全區未就業職員中,失地農民占到了一半以上。即便是在目前實現就業的人中,靈活就業比例也高達60%。被征地農民從心理到技能都難以應對市場競爭的挑戰,對政府救濟依賴性強,缺乏就業的主動性。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這部分人的數量還會增多,對就業形勢的影響不容忽視。
(四)群體性就業矛盾凸現。高校畢業生、城鎮就業困難職員、失地農民是我區就業服務的重點人群,圍繞促進三大群體就業,我們通過相關政策進行了重點幫扶,但隨著幫扶工作的深入,幫扶難度越來越大,當前救助的城鎮就業困難職員5000多人,隨著年齡的增加,就業的難度也越來越大。高校畢業生就業更為特殊,該群體就業問題被社會各個領域所關注。今年我區預計畢業生1500多人需要安置,雖然政府采取了購買崗位的措施,但就業安置壓力仍然很大。
(五)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本次調查的13309名未就業職員中,初中以下的6801人,大專以上的只有1241人,僅占9.5%,總體文化水平明顯偏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方式的轉變,特別是西部新城建設的加快,社會各方面對勞動力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目前,外資公司、民營公司招工,對求職者的文化要求較高,基本上都招聘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輕人。而從這次調查中可以看出,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50%以上,年齡超過40歲的也占到50%以上,很明顯,目前失業職員的文化素質不能適應招工的要求,造成有人無崗和有崗無人兩種情況同時存在。
(六)就業意識淡薄。本地勞動力就業難,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改變不了就業觀念,他們對工資要求、工作性質、工作內容、工作環境、工作時間等都有著自身的主觀愿望,挑肥揀瘦。這與外地職員“低報酬,肯吃苦”的優勢形成了鮮明對比。
三、對策與建議
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作為政府調配人力資源的職能部門,為公司服務,滿足他們的用工需求,為勞動者服務,解決他們的就業難題,既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落實十八大精神的具體體現。針對這次調查工作所反映出的問題,經過認真分析研究,建議探討實施相關措施:
(一)服務公司穩定就業。公司是全區經濟發展的'脊梁,公司發展壯大是實現“三三xx”發展戰略的強大引擎,也是解決就業的根本。要牢固樹立服務公司就是服務發展大局的理念,把服務好公司作為優化全區經濟發展環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把駐區公司當作我們同甘共苦、攜手共進的親密朋友,千方百計為公司謀發展。要加大對公司的扶持力度,用足、用好各項就業政策。要加強調查研究,掌握人才需求,實施重點人才引進工程,建立健全公司后備人才制度。積極開展勞動用工指導服務活動,與駐區公司建立直接聯系,在一線解決公司實際問題,建立公司用工信息溝通機制,及時了解公司用工需求,提供相關信息和服務。
(二)項目超前運作安置就業。借西部新城建設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揮大項目帶動就業的主渠道作用。在項目落地的同時與公司溝通協調,將就業與項目建設統籌考慮。探索項目建設就業影響跟蹤服務機制。從招商引資環節開始提前介入,對項目進行就業評估,把就業崗位增加和人力資源配置結合起來,在項目實施方案中必須明確增加就業的數量;在項目開工建設時,同步啟動對從業者的技能培訓。同時搞好招聘登記、職業指導、勞動合同簽訂、社會保險關系接轉等全程服務工作。
(三)政策扶持推動就業。充分發揮各項政策在促進就業中的作用,探索建立援助就業困難群體的長效機制。重點做好困難家庭及高校畢業生、失地農民、就業困難職員的幫扶工作。把符合條件的“4050”困難職員全部納入社保補貼體系。通過開展“一對一”結對幫扶,開展公益性崗位安置,確保高校畢業生、困難就業職員實現再就業。同時,鼓勵失業職員、高校畢業生、失地農民等有創業愿望的各類群體自主創業,對符合條件的創業職員提供5-10萬元的貼息小額擔保貸款,充分發揮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
(四)技能培訓提升就業。要按照專業設計與本地產業相銜接,培訓內容與求職者需求相銜接,開設專業與用人單位需求相銜接的原則,引導培訓機構改革培訓課程,豐富培訓方式。組織開展訂單培訓、定向培訓、定崗培訓,不斷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勞動者就業素質和就業質量。大力開展創業培訓,推動創業帶動就業。
(五)優化服務保障就業。充分發揮政府在促進就業中的橋梁紐帶作用。準確掌握人力資源市場供求狀況,及時維護“就業信息庫”,為勞動者和公司搭建有效對接平臺,實現“數據集中、信息共享、一點登錄、全區查詢”,促進人才供給和公司需求的有效對接。進一步完善區、街道、社區三級聯網業務信息平臺。充分利用區人力資源保障網,建立由區職業介紹中心、人力資源保障服務中心、社區經辦職員組成的qq群,從而進一步提高就業信息的利用率和就業崗位的對接率。通過組織專場招聘會,供需對接見面會等方式,為公司和求職者無縫對接提供全天侯服務。同時,將公司招工信息編印成冊,在公司招聘會和街道人力資源保障中心免費發放,向求職者提供用工信息。開展向公司“三送”(送政策、送信息、送項目)服務活動,切實為公司解決實際問題。
【就業傾向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會計就業調查報告08-30
護士就業調查報告范文11-08
師范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范文11-08
大學生就業狀況的調查報告08-10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15篇01-13
2020大學生就業問題調查報告12-02
大學生就業社會調查報告范文12-02
大學生就業情況的社會調查報告10-26
縣級單位就業再就業工作匯報01-20
就業推薦信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