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抗戰歷史的調查報告及思考
一、方案介紹
實踐時間:
實踐地點:邵陽縣下花橋鎮抗戰老兵住所
實踐人員:江景琳、鄢維、張倩、張文樂、陳珊珊、肖維婭、蠣沃
實踐內容:了解抗戰歷史、銘記歷史、緬懷英烈、弘揚民族精神
實踐方式:網上查詢、實地采訪了解等
關于抗戰歷史的調查,設置了實地采訪和網上查詢等方式。實地采訪內容更加便于還原歷史。選擇地點是抗美援朝老兵的住所。通過調查,了解抗美援朝抗戰老兵的生活現狀,用實際行動尊重抗戰老兵,為老人們送去物質與精神的關懷與援助。分析戰爭對當時中國的影響,對當時中國人民的影響,當時戰爭爆發的原因。從抗美援朝老兵講述的故事中找到答案。以下即此次事件活動的有關調查情況報告 。
實踐目的:20xx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為銘記歷史、緬懷英烈、弘揚民族精神。因此,我希望通過本次調查,讓人們更加了解抗戰的歷史,記住我們被外國勢力欺負的歷史,我們要勿忘國恥。
二、實踐過程
(1)抗美援朝的背景
原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鮮與韓國之間的民族內戰,后美國、中國等分別支持朝韓雙方 的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卷入這場戰爭。1950年10月19日,抗美援朝,志愿軍跨過鴨綠江赴朝鮮前線。
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開始南進,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為了維護其在亞洲的地位和利益,立即出兵干涉。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駐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韓國作戰,6月27日再度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駛入基隆、高雄兩個港口,在臺灣海峽巡邏,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臺灣。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向安理會提交了行動議案,授權組成聯合國,幫助韓國的國家也派小部分參戰。英國、土耳其、加拿大、泰國、新西蘭、澳大利亞、荷蘭、法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盧森堡、南非與韓國國軍均歸駐日的美軍遠東軍指揮,麥克阿瑟上將為美軍遠東軍司令。7月5日美軍參加了第一場對朝鮮的戰役,公然干涉朝鮮內戰。抗朝鮮的入侵。在蘇聯代表因抗議聯合國拒絕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成員國而自1950年1月起缺席的情況下,動議以13對1(南斯拉夫投了反對票)的表決結果通過了美國提案,要求各會員國在軍事上給韓國以“必要的援助”。
(2)抗美援朝的戰爭過程
抗美援朝一共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經歷了五次戰役。
第一次戰役
是中國人民志愿軍于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在朝中邊境及其附近地區,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當時被稱為“李偽軍”或“南朝鮮軍”、“李承晚軍”)突然發起的戰役。志愿軍入朝后,在開進中發現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前進甚速,志愿軍已來不及先敵占領預定防御地區,且“聯合國軍”尚未發現志愿軍入朝參戰。
1950年10月25日,志愿軍發起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以1個軍的主力配合朝鮮人民軍在東線進行阻擊,集中5個軍另1個師于西線給“聯合國軍”以突然性打擊,將其從鴨綠江邊驅逐到清川江以南,挫敗了“聯合國軍”企圖在圣誕節(1950年12月23日)前占領全朝鮮的計劃,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 。第一次戰役志愿軍共殲敵xx000多人。
第二次戰役
是中國人民志愿軍于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誘至預定戰場后,對其突然發起反擊的戰役,是扭轉朝鮮戰局的一次戰役。“聯合國軍”雖然已經發覺志愿軍入朝參戰,但卻估計志愿軍參戰只不過是為保衛邊界。
1950年11月24日,“聯合國軍”發起旨在圣誕節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志愿軍按預定計劃,將“聯合國軍”誘至預定地區后,立即發起反擊,給以出其不意的打擊。“聯合國軍”兵敗于西部戰線的清川江兩岸和東部戰線的長津湖畔,被迫棄平壤、元山,分從陸路、海路退至“三八線”以南。第二次戰役志愿軍共殲敵36000多人。
第三次戰役
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于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為打破美國政府“先停火,后談判”,爭取喘息時間,卷土重來的陰謀,突破“三八線”,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進行的戰役。志愿軍集中6個軍,在人民軍3個軍團協同下,對依托“三八線”既設陣地進行防御的“聯合國軍”發起全線,將其從“三八線”擊退至北緯37°線附近地區,占領漢城(現韓國首都首爾),并適時停止了戰役追擊。第三次戰役共殲敵19000多人。
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7日,志愿軍發動了第三次戰役,殲敵1.9萬多人。1月25日至4月21日,志愿軍又發動第四次戰役,殲敵7.8萬人。4月11日,“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被撤職,由侵朝美軍第八軍軍長李奇微接任。4月22日至6月10日,志愿軍又取得第五次戰役的勝利,共殲敵8.2萬余人。
第四次戰役
是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為制止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發動的攻勢,爭取時間掩護后續兵團到達,進行反擊準備,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防御戰役。志愿軍連續取得三次戰役勝利后,主力轉入休整。“聯合國軍”發現志愿軍補給困難,第一線兵力不足,便迅速補充人員、物資,調整部署,于1951年1月25日恢復攻勢。志愿軍立即由休整轉入防御,與朝鮮人民軍一起,展開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
第一階段以一部兵力在西部戰線頑強抗擊,集中6個軍在東部戰線橫城地區實施反擊,但未能打破“聯合國軍”主要方向上的。第二階段,為了以空間換取時間,掩護后續兵團到達,遂在全線轉入運動防御,抗擊消耗“聯合國軍”。1951年3月14日,中朝人民撤出漢城。麥克阿瑟同杜魯門在侵朝政策上發生嚴重分歧,杜魯門于1951年4月11日撤銷麥克阿瑟的職務,任命李奇微為“聯合國軍”總司令。1951年4月21日,將“聯合國軍”扼制在“三八線”南北附近地區。第四次戰役志愿軍雖有較大損失,但仍殲敵78000多人。
第五次戰役及以后
是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為挫敗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從側后登陸配合正面的企圖,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大規模反擊戰。以粉碎“聯合國軍”的側后登陸計劃,奪回戰場主動權。志愿軍由于第19、第3兵團的到達和原在元山地區休整的第9兵團重返前線,兵力已居優勢。根據毛澤東提出的“戰爭準備長期,盡量爭取短期”的指導方針,殲滅其有生力量,奪回戰場主動權。發起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首先集中志愿軍11個軍和人民軍1個軍團于西線實施主要突擊,再次越過“三八線”,直逼漢城;接著,志愿軍又轉移兵力于東線,后,中朝人民,向北轉移,至1951年6月10日,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第五次戰役志愿軍共殲敵8萬多人。
(3)實地調查結果的感想
從抗戰老戰士的描述中,我們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也感受到了戰士們的不容易。他們背井離鄉,離開最愛他們的家人。為了保護祖國他們獻身于救國的事業中,為了保衛祖國他們不惜獻上自己的生命。戰爭是殘酷的,人民是無辜的。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紀念,我們作為中國人要銘記歷史,勿忘國恥。我們現在生活的這片土地是戰士們用鮮血換來的。如果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的我們生活的地方。
三、實踐總結及體會
這次實踐調查,從最開始的實地采訪到最后得出結論,從抗美援朝的老戰士聽到抗戰的故事,雖然沒有親身經歷戰爭,但是還能感受到戰爭的殘酷,那些畫面就好像放電影一樣從腦中閃過。讓我真正體會到課本上說過的戰爭殘酷。更加深刻體會到知識的重要性,體會到實踐是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我想,這就是本次社會實踐的最大收獲以及意義了。
【抗戰歷史的調查報告及思考】相關文章:
歷史景點調查報告08-10
地方歷史調查報告范文08-26
抗戰疫情簡報(精選9篇)11-22
致抗戰老兵一封信02-25
寫給抗戰英雄的一封信03-20
致抗戰老兵一封信6篇02-26
給抗戰英雄的一封信500字(精選10篇)12-13
給白衣天使抗戰疫情的一封信(精選5篇)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