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生行為習慣的調查報告
一、調研慨況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教會學生做人。通過有效的培養和訓練,使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克服不良行為,這正是養成教育的基本內涵和主要任務。為了更好地對一年級學生進行習慣培養教育,我對我校的一年級三班學生的健康知識及行為習慣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調查研究,對一年級學生行為習慣有了初步的了解,為準確地把握當前小學生的行為習慣特點,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提供了客觀依據。一年級三班共有學生36人,發出問卷36份,收回35份。
二、調查結果分析
1、看書、寫字姿勢:能做到三個一65%;被提醒時才能做到33%;從不注意寫字姿勢2%。
2、和家長說再見:上學家長送到校門口,主動與家長說再見70%;不說的30%。
3、見到教師主動問好:主動問好90%;被動5%;低頭走過5%。
4、與別人交流使用禮貌用語:經常使用88%;偶爾使用10%,從不使用2%。
5、飯前便后洗手:每次都洗手90%;有時洗手8%;太臟了才洗手的占2%。
6、勤洗澡:勤洗85%;不常洗15%。
7、校內發現臟物主動撿起 :主動撿起來70%;有時會撿起來10%;裝作沒看見20%。
8、幫助有困難的人:主動幫助65%;有時幫助25%;從不幫助的占10%。
9、發生沖突時主動謙讓:能謙讓80%;和同學理論15%;動手打架5%。
10、主動承認錯誤:主動承認70%;教育下承認 25%;死不承認5%。
11、能認識簡單的交通標志,知道一些常用的急救電話:認識、知道的86%,了解一點的10%,不太熟悉的4%
三、建議和改進措施
(一)課中滲透,注重引導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培養成良好的習慣。”小學各科教材中都程度不同地滲透著行為規范的教育內容,教學活動又是學校德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它所使用的時間最充足,頻率最穩定。在教學中滲透著行為規范內容并進行潛移默化的養成教育,學生容易接受,效果也比較明顯。新課改十分重視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每冊課本都安排此項內容 。因此,我們教師都應認真挖掘教材中蘊涵的思想教育素材,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根據本學科的特點確定明確的德育目標,把行為規范養成教育滲透到教學之中,尤其是語文、數學、思品與生活、思品與社會、健康教育、體育等涉及養成教育內容最直接的學科,更應充分發揮教育作用,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樹立榜樣,身先垂范
模仿大人是孩子的天性,小學生,尤其是一年級學生特別希望從具體的人身上找到學習的目標,并做為模仿的對象。所以他們喜歡模仿自己崇拜的人,根據他們善于模仿的這一特點,使他們在榜樣的鼓舞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首先可以以偉人名人故事為榜樣教育學生。如向學生介紹毛主席少年時在雨天幫助毛四阿婆收稻谷的故事,引導他們養成“主動幫助有困難的人和殘疾人”的良好的行為習慣。還有列寧小時候的故事,引導他們養成不說謊話,誠信待人的良好習慣。
其次是用學生中的榜樣教育學生的良好行為。如在班上多表揚一些上課坐姿端正、認真聽講、作業工整、講究衛生的學生,可以在班上評選出“學習星”、“勞動星”、“文明星”、“衛生星”“希望星”等等。由于這些榜樣是在學生中產生的,因此,他們表現出來的良好行為更容易被其他學生理解和接受,并激起上進心,使他們自覺模仿形成習慣。
最后,要注意教師本身所起的榜樣作用。在學校教師是學生最崇拜的人,所以教師是學生最經常、最直接的模仿對象。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往往把教師看成完美無缺的人物,一切都要向老師學習。因此,教師的示范作用對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著及其深遠的影響。要注重自己的行為習慣,盡力使自己的言行大方得體,給孩子們樹立好的榜樣。
(三)常規教育,反復訓練
行為習慣的教育要反復抓,抓反復,真正做到落實。班主任、科任教師要密切配合學校規定,抓住契機,開展扎實的訓練,才會卓有成效。比如開展“上下樓梯靠右行”這一訓練時,邊訓練走邊講解,特別是樓梯轉角處,給學生強調:上樓時走黃線外面,下樓時應該走黃線內面。每個班都必須訓練。對于部分有困難的學生,要開展了單獨訓練,讓所有學生真正明白“靠右緩行”該怎樣做。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每周選取《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其中一條內容變成短小易懂易記的兒歌進行學唱,要求學生認真執行;并讓班干部組成行為規范檢查小組,由組長負責將當天的情況記錄下來,作為評比的依據,有獎有罰。學校也可將某月定為行為規范月,對學生嚴格要求反復訓練直到鞏固為止。 在課堂上、班會上、活動中,都要求學生嚴格按照《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去做。培養他們按時上學、準時回家、認真聽課、認真讀書按時完成作業的好習慣,一次不行,就兩次、三次,通過訓練,學生就習慣成自然。所以應該注意使學生事事時時嚴格執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長期堅持不懈,并且要督促檢查,不能忽松忽緊。
(四)環境優美,潛移默化
環境對人有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班級努力追求育人環境的構筑。如:班訓上墻,教室內設置文明警示語,展示學生特色作品等,美化學習環境,促使學生優良行為品質的養成。通過耳濡目染,使養成教育的各項要求成為學生行為的準則。
(五)家校合作,同步培養 家校結合,形成合力。
小學生的一半時間在學校度過,還有一半時間在家里度過。更多的學生在學校形成的良好習慣,經過一個假期,不知不覺就丟失了,而他們接觸社會機會不多,可見家庭的作用不可忽視,因此家長在家要留心觀察孩子的表現,及時提醒他們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杜絕不良習慣的養成。 每學期舉辦一次“優秀家長”評選工作,家長把自己教子的科學方法及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做法用書面的形式總結出來,評選出好家長。創造和諧的家庭教育氛圍,讓學生做到在校在家一個樣,促進行為習慣的內化,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保持教育連續性,提高教育實效性。這樣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時時都生活在良好的教育氛圍中。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一生中發展最關鍵的時期,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就尤為重要,而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從小抓起,它需要學生長期的努力,也需要老師不斷地督促引導.這樣持之以恒,促使他們自覺養成各方面良好的行為習慣,受益終身。
【學生行為習慣的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學生行為習慣調查報告04-02
學生行為習慣的調查報告范文(通用11篇)04-21
學生行為習慣倡議書12-07
2015年:外來務工子女行為習慣調查報告01-21
學生行為習慣倡議書范文04-18
學生行為習慣倡議書范文(精選12篇)10-07
學生調查報告12-15
學生調查報告08-24
【經典】學生調查報告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