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學生調查報告錦集九篇
在現在社會,需要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后撰寫的。你所見過的報告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生調查報告9篇,歡迎大家分享。
學生調查報告 篇1
調查目的:時下,大學生通過利用課余時間找份兼職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打暑期工、實習體味生活已經成為了一股熱潮。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掙錢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卻認為掙錢并不是大學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學把打工看作是參加社會實踐、提高自身能力的機會。許多學校也積極鼓勵大學生多接觸社會、了解社會,一方面可以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積累工作經驗對日后的就業大有裨益。通過調查可以了解當代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學生生活實踐情況,從而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分析大學生社會實踐所存在的問題以及提出解決方法,使大學生能正確對待社會實踐,在實踐中見真知。在往后實踐中能更好地接觸社會、實踐自己的專業技能,尋找發展的機會。
調查對象:大學生成長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關注的問題。而大學生社會實踐已成為培養合格大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決不能忽視或放棄大學生社會實踐。因此這次調查就選擇了在讀大學生5名,其中廣州大學名,中山大學1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1名,華南理工大學5名,廣東工業大學5名。年級分別為大一學生5名,大二學生3名,大三學生15名。調查內容:本次調查通過對大學生有否參加過暑期工、兼職或實習,最想參與何種社會實踐,所參與的打工或實習是否與所學專業相符,能否體現實踐與理論知識相結合以及在工作或實習中獲得了什么等問題進行展開。
調查方法:通過派發問卷進行調查,發放問卷共5份,收回有效問卷5份。(調查問卷及數據統計詳見附錄)
調查結果:從調查中發現,許多大學生都認為兼職是大學生的第二個“課堂”,通過兼職可以學到許多寶貴的東西。“存在就是合理”,職業沒有高低之分,無論什么職業都有其可取與不可取之處,就看自己的需求。
不少大學生覺得只要是能夠賺錢的工作,就可以去試一試,品牌代理,促銷等以前不會是大學生從事的工作,現在都成為了大學生們可以接受的工作。
有5%的同學認為如果要參加社會實踐,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業單位進行實習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職占4%;而56%的同學有做過兼職,%打過暑期工,14%參與過實習,表示從未做過的僅占1%;現在大學生兼職、打工,除了做家教(14%)、網絡的實習實踐(6%)外,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兼職或打工時從事派傳單、商品促銷(%)、校園銷售(14%)、當餐廳服務員(8%)等簡單、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卻與所學專業知識相去甚遠,6%學生認為所實習或兼職的工作與自己專業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僅4%的人認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夠使大學里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的只占38%,在實習或工作中66%的人滿意自己的課外實踐能力;1%的學生認為兼職是為以后的求職做準備,在選擇實習或打工目的是什么的時候,有3人選擇“接觸社會,積累工作經驗”,占了總數的64%,選擇“賺取生活費”,占了%。從選項人數中顯示,大學生兼職以賺錢和充實自己為主要目的。現在的大學生已經將打工看得很重了,錢雖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過打工獲取的經驗對將來就業時有所幫助應該是更多學生考慮的問題。大學生在打工時間上的彈性還是很大的,這應該和他們寬松的學習環境有一定關系。56%的人會選擇在假期實習或打工,3%會選擇任何沒有課的時間,1%會選擇周末。有31人認為在不影響學習的基礎上贊成合理兼職或打工實習,19人很贊成兼職、打工,沒有人反對。54%的人都提出學校除了提供就業指導以及專業課程外,還應該提供實習機會,%覺得學校應該提供就業體驗,至于選擇素質拓展和職業生涯規劃的各占1%。
調查結果分析:
在調查中發現沒有人在參加社會實踐上選擇“參加‘三下鄉’活動”一項,說明當代大學生
與以往的大學生相比較,他們的求學經歷、生活條件、所處社會大環境都相對優越,也沒有經過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們意志往往比較脆弱,>克服困難的能力也較差,常常是對社會的要求較高,對自我的要求較低。當前,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責任意識和誠信意識成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兩個新標準。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是促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加強和改進青年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和成才的重要舉措,是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徑。參與“三下鄉”實踐,其目的是為了支援農村的教育事業,同時給農民帶去相應的指導,本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同時把自己在學校學到的知識與勞動實踐相結合,并從群眾中學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于知道自己的將來的學習生活工作。現在大學生,除了一部分學生來自農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來自城市的,往往這些學生家庭環境好,父母親更是不允許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參加所謂的“三下鄉”實踐活動,這樣,學校所提倡的通過“三下鄉”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就未能夠達到。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三觀指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個體價值觀體系中,人生價值觀處于主導地位,決定著總的價值取向,對價值觀系統中其它價值觀起著指導和制約作用。由于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主要是圍繞自己出發,致使大學生自身社會閱歷和實踐經驗不足,更不用說參與“三下鄉”活動服務人民了。
另外,沒有人選擇反對大學生兼職、打暑期工或實習,大家都認為只要不影響學習能夠積攢經驗可以為以后的工作打基礎。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應當刻苦學習專業知識,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和運用知識的技能。
從大學生活的開始到走進社會的大圈子中,就只有短短的幾年時間,誰不想在將來的社會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認為大學生必須投身校園內外的各類實踐活動,有助于鍛煉品質,提高能力。可見其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不可抵觸的重要性。不能否認有過打工經歷的同學,看起來要比其它同學更成熟、社會適應力更強,但對于學生,社會適應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標,大學期間主要的任務是學業結構的搭建,即知識結構、專業結構的搭建,為了打工影響甚至放棄了專業知識的學習,結果是得不償失的。
結論與建議: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人自覺改造客觀世界,使外部對象發生某種改變的現實的物質性活動。實踐是人的活動,而人是社會的人,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因此,實踐不是單個人孤立的行為,而是社會的活動。所以,實踐作為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一個階段,是在社會歷史中不斷發展演變的。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三下鄉”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新時期的深化發展,是促進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有益補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實踐出真知,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份,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是檢驗所學理論知識的標準,社會實踐不但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發揮自我才能,展現自我風采的舞臺,也是培養和鍛煉同學們綜合能力的一個階梯,更是一個大學生進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前的演練場地。了解國情是年輕人的首要任務,這就需要放眼9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對占人口8%以上的農民有所了解才行。學生利用假期時間參加“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這樣可以使同學在實踐中更好的認識國情,貼近社會,從而確定比較正確的人生前進方向。作為高校教育者,如果能引導大學生將強烈的使命感轉化為學習、服務、實踐、奉獻等實實在在行動,把行動變為責任,將會使大學生在人生軌跡上樹立起更高的起點。
學生調查報告 篇2
前言:信用乃立身之本,俗話說:“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國。”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時下,我們身邊卻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失信"現象。它是一個遍及全社會的課題,對大學生更是有著不一般的意義,它代表中國未來的發展。在調查中發現的種種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
正文:
一:誠信對于大學生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誠信是每個人立足社會不可或缺的無形資本。恪守誠信是每個大學生每個人應當有的生存和發展理念之一。誠信的人必將受到人們的信賴和尊重,從而享有做人的尊嚴和發展事業服務社會的機遇。每一個大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都應該認真地分析評價一下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理念,把誠信這兩個字刻進我們心靈的深處,用一生的言行去實踐它。只有當我們對于誠信的修養提高了,我們的人生才有可能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才能更好地抓住每一個寶貴的人生際遇,讓自己真正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材。
二:大學生的誠信缺失問題表現
信的基本內涵,包括“誠”和“信”兩個方面。《周易》有“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孔子曾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見《論語·顏淵》)。古人關于“誠信”的上述代表性觀點,在今天仍具有現實意義和借鑒價值。當前大學生的誠信狀況如何呢?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行長曾痛心疾首地說:“從1999年起至今我們一共為我國的大學生提供了695萬的國家助學貸款,然而至今年為止,拖欠貸款的比例還一直徘徊在20%—40%之間。我們是懷著一顆熾熱的心送出我們的幫助的,但收獲的結果卻令人心寒。”因貸款按期歸還違約率太高,國家助學貸款曾一度暫停,到XX年才重新啟動,并新增了大學生畢業兩年后必須開始還款的要求,XX年也就成為助學貸款還款的首個高峰年。央行征信管理局的一分調查調查顯示,在個人征信系統建立之前,大學生畢業后不能按時歸還助學貸款的比例較高,某些地方違約率達30%。我想,除了部分大學生畢業后暫時沒有找到工作,無能力償還外,更深層次更本質的原因可能是:大學生誠信的“危機”。與此同時,目前社會上、假證書、假學術之風也刮及高雅校園,難怪莘莘學子為之躁動不安,急功近利,一些學生不守諾言、作風虛浮、畢業違約等不良現象有所抬頭,“誠實守信”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被拋于九霄云外,這樣培養出來的“建設者”、“接班人”要么是營養不良,要么是底氣不足,總之是“跛腳”的。此外,大學生就業的誠信問題尤為嚴重:
1、推薦時虛報材料。部分畢業生為了能在眾多應聘者中用人單位的注意和重視,使出渾身解數使自己的材料精彩奪目、完美無缺以至言過其實。如偽造課程成績、英語、計算機、普通話等級考試證書;虛構在學校期間的任職情況,編造社會實踐經歷;采取“偷梁換柱”的方法搖身一變,變成“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
2、 面試中自我拔高
部分畢業生在面試中面對招聘主管人員的提問時,對自己各方面素質和能力夸夸其談,結果到了實際工作中,用人單位發現其十分普通平淡。再如一些畢業生再接到面試通知時害怕自己不能通過而叫其他人代替面試。
3、部分大學生隨意毀約
現在學校一般要求應屆畢業生在三四月份就要找好簽約單位,以便把畢業生的各種關系轉到新單位。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畢業生會先找一個可以簽約的單位簽約以求得緩沖,一旦有更好的單位接收,他們就馬上跳槽。畢業生這種邊簽約邊毀約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給用人單位造成了損失。
三:關于解決問題的建議
大學生是社會高素質人才,將擔當社會重任。而面對另人擔憂的大學生誠信問題,解決大學生誠信問題迫不及待。
1、通過法制強制規定。
立法建制是關鍵,應抓緊進行信用立法和信用制度建設,盡快把我國建設成為信用社會。政府要著手制定、完善和貫徹執行能充分體現誠實信用體系的法律法規,用以規范政府、企業、個人的行為,以法律形式約束社會的各種行為。在現行的法律中,都應有明確的、要求主體誠實信用的具體條款。對違法者的處置,也要有明確的定性、定量的法律規定。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征信管理處有關人士表示,中國人民銀行已將大學生助學貸款情況納入了個人信用體系中。某位大學生一旦有違約行為,即會被記錄在案,在今后的房貸、車貸、留學、創業,甚至就業中都會受到限制。
2、學校誠信教育
開展誠信教育,切實提高大學生誠信素質。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要求高目標,但要從低起點,從基本行為抓起。要培養大學生的事業心、責任感,平等競爭的意識,獨立自主人格和對規則的虔誠態度,讓他們在日常的同學交往中、在學習和考試過程中做到言行一致、拒絕作弊、誠實守信,并逐漸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學校樹立以誠信為本的觀念,進一步加強管理,杜絕種種不誠信現象的發生。對學生的誠信教育不能僅僅停留于口號,停留于課堂灌輸,停留于形式,而應從學校管理、教師形象上做起,以學校的誠信、教師的誠信來影響學生,教育學生。
結語:調查中反映出種種誠信缺失問題,讓我們擔心,大學生是國家未來各個領域的骨干,如果大學生誠信缺失了,我們還怎么談社會的道德建設呢?國家還能有什么發展呢?
誠信對創業如此重要,我會讓它伴我永遠!!!
學生調查報告 篇3
這次調查主要是有針對性地就購買手機的心態、中學生擁有手機的總體利弊以及校園實現手機普及這一社會現象的正常與否和影響中學生購買決策的因素等。調查采用問卷形式,抽樣調查,共發出調查問卷100份,成功回收93份。在性別構成上基本持平,其中男性占52%,女性所占比例是48%。經過對調查問卷結果的統計,其結果分析如下。
調查中發現,80%的同學已經擁有一部屬于自己的手機,就算暫時還沒購買手機的同學,其中大部分人認為在學里很有必要有一部手機。其理由是:首先,便于聯系,這既包括自己聯系親人,也包括同學朋友聯系自己。
1、手機的品牌、價格、檔次及考慮因素
調查發現中學生所購買的手機品牌基本上都是洋品牌,摩托羅拉,索尼愛立信,諾基亞倍受中學生青睞,三者共占調查總數的55%。而國產手機問津者很少,如國產王牌 TCL、波導,所購者也不多,兩者共占12%,可見中學生在手機品牌上基本傾向于洋品牌,調查報告《中學生手機消費調查報告》。中學生所購手機價格基本在20xx——3000元之間,約占總數的76%,高于3000元和低于20xx元共占20.30%,1000元以下的低檔手機則無人問津。調查還發現決定中學生購買手機的主要因素是手機的質量,其次是價格和外觀。·
2、資金來源
主要來源于父母的約為71.19%,8.26%的中學生是自己打工掙的錢,11.23%是勒緊褲腰帶從生活費中擠出來的,9.32%是別人送的,基本上不存在向別人借錢或銀行貸款購買手機的現象。
3、 忽如一夜春風來——校園里的手機消費情況
調查顯示,選用充值卡在大學生中仍占大多數,這樣可以保證每月的話費保持在本人可控制的范圍內,集中在每月50元至120元之間。短信費所占月通話費比例在逐步提高,60%左右的同學每月短信費都超過了話費總額的30%,甚至有四分之一的同學每月的短信費占話費總額的60%以上。短信息已經成為目前大學生通信的重要手段。
4、購機目的及交往對象
中學生購買手機有36人是為了通信需要,占總人數的38.70%,是因為社會發展的趨勢,有6.45%的人是因為受別人的影響,23人是因為看中了手機的功能;而另有21人,約占22.58%購買手機是沒有原因的想購買就購買了,約有7人選擇其他,約占7.53%,中學生購買手機主要用于同學朋友之間交流的約占64.1%,而用于跟父母交往的很少,只有23.56%
學生是追求個性的群體,在手機的使用上也不例外,近48%的學生中意拍照手機,34.0%的學生使用下載的流行音樂作為鈴聲。隨著彩屏和攝像手機的普及率上升,學生也開始更多的使用下載圖片或者自己拍攝的圖片,甚至自己制作的圖片作為待機圖片。·
5、手機的使用情況
(1)更新頻率低
中學生在手機的更新上持比較謹慎的態度,超過半數的同學在這學期間沒有更換的打算。這主要是因為中學生購買手機的經濟來源主要是由家里承擔,因此父母不允許子女頻繁地更換手機。但是我們從中學生能承受的手機價格中可以發現,雖然20xx元左右的手機目前仍占在校大學生需求的最大比例,但隨著他們日益參與到社會實踐中直至參加工作,大多數同學的未來目標更傾向于高于3000元的高檔手機,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將成為滿足他們需求的經濟保證,他們也將成為中高檔手機的潛在消費群。昂貴的話費依然是在校學生手機族的最大煩惱(25.42%),其次是擔心被偷,占1/5,另外占用時間多占11.23%,怕被人騷擾,的占15.04%,以及款色不流行占11.65%。
(2)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學生使用手機的利弊
中學生使用手機會引起社會的爭議,主要是因為手機作為高端消費產品,在校學生由于生活圈較為固定,沒有必要,可能會是一種物質的浪費。其二是容易造成不好的消費習慣,同時影響學習,作為當事人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由于中學生處于性格塑造時期,思想不穩定,情緒波動大,易受外界環境影響等特征,使得他們的消費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手機的使用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在分析使用手機不利的影響中,主要體現在影響上課、造成不好的消費習慣、浪費錢,比例分別為28.1%、19.6%、23.1%,而認為沒有壞處的比例為21.5%。這也反映出學生學習與社交活動之間存在矛盾,如何處理好這種矛盾則需要社會正確引導。
學生調查報告 篇4
1關于小學近視問題的研究報告看下面:
一、課題的提出:
我們班許多同學都陸陸續續帶上了眼鏡,我也是其中的一員。有多少人近視了?他們又為什么近視了?我做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書籍,了解普通人是怎么近視的。
2.調查詢問同學,了解他們是怎么近視的。
3.通過多種途徑,了解我班一共有多少人近視了。
4. 通過班級博客發表問卷。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我班共有11個人近視。
我國的近視率已接近30%,小學生22.7%患有近視,初中近視率猛增到55.8%高中生70.3%人戴上眼鏡,大學生近視比例高達80%。
近視成因較多,據我們猜想,造成近視的因素有: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個體因素,營養體質因素和睡眠因素。導致小學生近視的主要原因是作業做的太晚,使睡眠不足,過度地看電視、玩電腦,攝入大量的德和蛋白質。
現在小學生近視率很高。雖然近視存在某種的遺傳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外界因素的影響。目前除了配戴眼鏡外,沒有更有效的治療方法,唯有持久地開展預防措施。中學生極高的近視率和現行的教育制度雖然有一定的聯系,但更多的是因為用眼習慣而導致近視的發生。近視預防的重點也在于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
四、結論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我發現:
1.從整體來看,作業負擔較重的同學占大多數,作業負擔隨年級的升高而加重。
2.無論是哪個年級在做作業時都沒有好好的讓眼睛得到休息;而在校休息時間又一次隨年級的增高呈遞減趨勢。
3.抗疲勞眼藥水與眼保健操都是對眼睛有治療作用的,但卻沒有引起同學的高度重視。
4.近視人數雖然遠遠高于非近視人數,但不佩戴眼鏡的人卻占有相當一部分比例。這表明同學們對近視的問題還不夠重視!
5.其中的因素,像:姿勢不對、用眼不當之類的毛病,我們可以努力克服、改正;像燈光太暗或太強之類的,我們可以調節;像防護不當、用藥不當之類的,我們可以盡量避免;……
我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每日堅持遠眺、堅持眼保健操和課間操,并積極參加文體活動。
2、學習時要有充足的光線,光線要從左側方向來。不要在光線不足和耀眼的陽光和強燈光下看書寫字。
3、不要睡在床上或邊走路邊看書。更不要歪頭偏身趴在桌上讀書寫字。
4、不要長時間使用視力,每學習50分鐘后,應當休息10分鐘。
5、看電視的次數不要過多,時間不要過長,要控制在1小時以內。距離不要太近。至少隔兩米遠。
要記住眼科醫生給大家的勸告:要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看書、上網、看電視不要連續超過一小時,不要在太強太暗的光線下看書,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寫字姿勢,堅持作眼保健操很重要。
學生調查報告 篇5
大學生作為接受先進知識,隨時走上社會的專業人才,很有必要在大學期間就嘗試經濟上的獨立,培養一定的投資理念,并發展屬于自己的科學的儲蓄觀念。這對于將來管理自己的生活都是十分有意義的做法。不僅能夠降低家庭的負擔,讓父母減少對于自己的擔心,更能鍛煉自己的投資意識與自我控制的能力。
一、大學生消費的特點
大學生作為社會消費的一個特殊群體,有著不同于社會其他消費群體的消費心理和行為。據調查,我們可以蘇醒的看出大學生消費存在著以下特點。
1、 消費觀念復雜,感性消費占上風
大學生沒有經濟來源,經濟獨立性差,消費沒有基礎,經濟的非獨立性決定了大學生自主消費經驗少,不能理性地對消費價值與本錢進行衡量。大學生沒有構成完全的,穩定的消費觀念,自控能力不強,多數消費都是受媒體宣傳引誘或是受身邊同學影響而產生的隨機消費,沖動消費。這也正是大學生消費示范效應的結果。據調查目前在校大學生中有30%具有手機但對手機的消費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具有手機的大學生中,一部份有通訊的需要,且家庭經濟條件答應;另外一部份有通訊需要,但是家庭經濟條件負擔不起的情況下趨前消費;還有一部份是既無通訊需要又無家庭經濟條件負擔的奢侈消費。而奢侈消費則是由大學生消費的示范效應,攀比心理致使的。
2、 學生對品牌的虔誠度很高
大學生消費在一定程度上會相信自己的真實體驗,假如使用某種品牌產品產生好的體驗,就會堅持使用,從而逐漸構成固定偏好,終究構成使用習慣,保持對此產品良好的虔誠度。比如洗發水,感性熟悉上的氣味清香,質量好,效果明顯,都會促使他們繼續使用下往。
3、 消費偏向多樣化
21世紀是物資生活與精神生活日趨豐富的時代,當代的大學生們已不再滿足于宿舍、教室、圖書館三點一線的單調生活。文娛、運動、手機、電腦和新型的IT產品都成了大學生消費的熱門。大學生的消費已顯現明顯的多元化趨勢。假如經濟條件答應,大部份學生會往旅游,往歌廳、酒吧消費,或是購買電腦,手機、MP3,反映出大學生具有走出校園、融進社會、具有高質量生活的渴看。調查報告范文
二、大學生消費的結構和層次分析
大學生的錢從哪里來,到哪里往? 通過調查發現,在生活費來源方面, 有75%的同學依托父母,13%的同學依托貸款,8%的同學取得了獎學金,9%的同學通過打工補貼平常開消,另有1%的同學還需減免學費。因而可知, 同學們主要的經濟來源是父母,但來源趨向于多元化。但生活費不包括學雜費和住宿費等,要是這個大頭加上往,來自父母的比例將更高,可以這么說,大學生基本上還是以一個純消費者的身份出現在社會的舞臺上。
對大學生的消費往向題目,調查表明大學生的生活費主要用于衣食住行,消費金額較大的比如手機、電腦、各類培訓其實不含在其中。而手機已成為大學生主要消費品,這從下面分析中可以看出。
手機已成為現代人必不可少的交換工具,高校學生是手機使用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之一。調查表明,煙臺大學有47.2%的大學生具有手機,年級越高,手機的普及率也越高,如大一剛進校唯一6%的學生具有手機,而大四學生中具有手機者已高達82%,遠遠高于社會群體手機均勻具有率。約有83%的大四學生明確表示,購買手機主要是為了方便找工作。固然手機的主要功能是通話,但大學生們使用最多的是短消息功能。在選擇手機時,他們以為價格在1000元至1800元之間的手機最受青睞。
因此,大學生消費結構顯現出類似于正立錐形的結構。家庭比較富裕的同學位于錐形的上端,他們具有電腦、名牌手機等珍貴物品;家庭清貧的同學則處于錐形的下端,他們常常要靠勤工助學或貸款來維持大學正常生活;其他同學則位于錐形的中間,他們衣食無憂,生活水平居中。同時,從以上的分析可以蘇醒的看出,從錐形的上端到錐形的下端順次下降,這也鮮明的體現了大學生消費的層次性。
三、大學生消費對家庭和社會的影響
大學生消費直接影響著家庭。作為一個純消費者,均勻每一年約一萬元的用度對一個家庭來講,可謂是重中之重了。就拿普通家庭三口人來講,滿足一個大學生一年的消費將花往家庭收進的大部份,特別對農村的家庭而言,愈甚。固然由于經濟的發展,農村和城市居民的收進都得到了相應的進步,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家庭用于大學生消費的比重普遍降落,但降落緩慢且比重之大已是某些家庭所難以承受的。一個大學生的消費占到城市家庭收進的45%左右,特別是農村,可占到80%~90%。無疑,目前大學生的消費已給學生及其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經濟壓力,特別一些貧困家庭,在調查中我發現,三高校各有20%的同學需要通過申請助學貸款來完成大學四年的學業,他們連自己的生活都難以保證,更不用說這近萬元的用度了。由于山東省經濟算中等發達,其居民收進水平比大學生家庭的收進水平還要低一些。所以實際比重可能比這個數目還要偏高一些,影響可謂深遠。
大學生的消費特點和消費行為決定了大學生消費的影響不只局限于家庭,市場上的很多消費都與大學生息息相干,大學生消費已直接影響著整個消費市場和國民經濟。目前,大學生消費市場已構成,這是高等教育發展的結果,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要。它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有機組成部份,隨著社會的發展,高等教育的普及,它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四、有關大學生消費的幾點建議
大學生消費不單單關系到自己、學校,而且還是關系到整個社會的題目。現從個人、學校、社會三方面對大學生消費提出幾點建議。
(一)對大學生而言,要建立自己公道的消費觀念,要理智地對待自己的消費。作為一個純消費者,大學生經濟來源大多靠家庭,所以自己的消費要斟酌到家庭的經濟狀態,父母的承受能力,還要有自制能力,不能盲目地墮入感性消費的誤區。如今有的學生消費上大手大腳,還有沉迷于盲目消費中,比如最近很多大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這將大大增加自己的消費負擔,更重要的是大學生也會在盲目的消費中迷失自己,以致影響到自己的學業。另外,大學生也要具有消費者的維權意識,進進大學,已開始漸漸地融進社會,社會中欺騙消費者的各種不法行為屢禁不止,面對紛紛復雜的社會,大學生要學會維護自己的正當權利。
(二)對社會而言,要積極開辟大學生消費市場,從產品的種類、價格、服務多方面滿足不同經濟條件大學生的需求,同時要規范市場秩序,為大學生確立一個公正的市場環境讓其消費。不管從哪方面講,大學生的消費市場已不再是可有可無的了,它已嚴重影響著高校四周地區經濟的發展。
(三)對大學生來講還應加強公道儲蓄的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清崎曾說過:理財與你掙了多少錢沒關系,它是測算你能留住多少錢和能讓這些錢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調查時,當問及對理財的熟悉時,很多同學表示陌生。當問及一學期結束后經濟情況如什么時候,大部份同學都安然承認自己的消費已超越計劃范圍,乃至有些同學還需要向他人借回家的路費,略有剩余的同學也想著如何把剩余的錢花完,只有極個別同學有儲蓄的意識。
學生調查報告 篇6
一、男女生網絡游戲的差異
由于男女生對網游的接觸程度不同,本次調查采取男女分別取樣的方式,男女生個隨機抽取17人。我們發現男生玩網游的人數多于女生,男生玩網游的人數占被調查總數的70%,女生玩網游的人數占被調查總數的47%。據多方調查與了解,我們得知網游可分為七種:動作、冒險、射擊、戰爭、體育、益智、休閑,前五種男生玩的居多,也比較適合男生玩,而后兩種中的部分游戲適合于女生玩,這與男女生的興趣愛好有關。男生希望通過網游來釋放自己,從網游中體驗現實中難以得到的快感:而女生則主要為了休閑娛樂,從中獲得快樂。對于同學們為什么接觸網游我們同樣做了相關調查,無論男生女生,多數同學表示為了娛樂放松,緩解學習壓力,另有一些同學是為了結交朋友,交流經驗。因此,網絡游戲是我們放松的一種有效途徑,然而適可而止,不沉迷于此,不是其影響到我們正常的工作學習才是對我們有益的。
二、網絡游戲對學習的影響
男女生的調查情況不盡相同,男生中有92%的人認為玩網游對學習有較大影響,而14%的同學認為玩網游對學習沒有影響。女生中有37%的同學認為玩網游對學習有較大的影響,還有25%的同學認為玩網游對學習有影響,但影響不大,剩下的同學均認為網游對學習毫無影響。很多同學都認為,對于玩網游對學習有較大影響的同學自控能力相對較差,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界限并不清晰,對自己的時間并沒有很好的安排,對于網游對學習毫無影響的同學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自控能力較強的同學,知道什么時候該玩,什么時候該學;二是不太努力學習的同學,認為學習無關緊要,當然不會被影響。
對于網游與學習的矛盾,同學們也都發表了自己的意見,50%以上的同學認為學習比網游重要;35%的同學則認為二者可以兼顧;剩下的同學則表示要是情況而定。
本次調查中,我們還就男女生對網游的看法進行了相關的了解。男生中有40%的同學認為玩網游可以釋放自己的激情,發泄心中的不快,對解壓有很大幫助;10%然認為可以通過網游來接觸網絡當中的新奇事物,用以豐富自己的知識,拓展眼界;20%的男生在玩網游的過程中結交了很多朋友,收獲了更多友誼,知道了如何更好的與人交往;剩下的20%男生則因為網游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培養興趣等原因而支持網游。女生中,認為網游可以釋放自己激情的人占1/3;通過網游來接觸網絡當中的新奇事物的占2/9;在網游中結交朋友的占2/9;而認為網友可以增強自信心,培養興趣的女同學則占1/9。
基于以上調查,我們得出結論:對網絡游戲消極影響的改善,首先是網絡游戲不可以予以徹底禁止,而應考慮如何對網絡游戲進行規制,對同學們進行疏導教育,解決其心理的需求,并應當積極地采取一些更健康更吸引學生的娛樂方式。
三、大學生對待網絡游戲態度不一
當被問到喜歡玩什么網絡游戲時,休閑益智類游戲在大學生中最受歡迎,占28.6%,其次是人類角色扮演、戰略策略、體育競技和音樂舞蹈。調查顯示性別差異顯著:男生更喜歡玩人類角色扮演、戰略策略、體育競技游戲,而女生更喜歡休閑益智和音樂舞蹈類游戲。
當被問到為什么玩網絡游戲時,50.9%的大學生認為網絡游戲是一種目的性的活動,用來消磨時間和緩解現實壓力等。學生們遇到問題時,如果身邊無人幫忙或無人傾訴,往往尋找另外一種途徑排解心中的郁悶,這時,網絡游戲成了他們發泄情緒的方式之一。
當被問到和誰玩網絡游戲時,有46.3%的大學生最愿意選擇他們的老朋友與其一起玩游戲,有將近1/4的大學生選擇與不認識的.人一起玩游戲,有15.8%的學生選擇通過游戲認識一些新的朋友。43.8%的大學生在選擇網游的合作者時不考慮性別因素,而有33.9%的人選擇異性合作者,選擇同性合作者的大學生只占4.6%。
當被問到“網絡游戲對現實有何影響”時,45.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在網游中有時與現實生活一樣,有時不一樣。24.1%的大學生會用網絡游戲與現實生活中一致的方式行為。這部分學生不區分現實與游戲情境,因而網游與現實生活相互影響的程度很高。還有23.2%的大學生認為在網絡游戲中處理問題應該和在現實中處理問題相區別,這類大學生能夠很理智地認清網絡游戲與現實生活的區別,其網絡與現實生活的相互影響程度很低。
四、調查結果
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大學生參與網絡游戲,參與網絡游戲被認為很正常,其中10%左右存在網游沉迷傾向。多數大學生在網游世界的行為方式與價值傾向同現實生活存在差異,網絡游戲中容易表現出更多的功利、暴力傾向,對朋友更難信守道義。約有半數參與網游的大學生會區分網游世界與現實生活,1/4的學生不區分網游世界與現實生活。這可能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這些學生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觀念參與網絡游戲,另一種情況是大學生把網絡游戲中的價值觀念和暴力傾向帶入現實生活。
五、大學應該如何應對
學校要積極干預、引導大學生的網游行為。網游癡迷對大學生在學業、身心健康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負面影響,而且,從調查可以看出,沉迷在網游世界中,很可能會強化大學生的暴力、功利主義的價值傾向,淡化朋友道義和責任,從而對其價值觀念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而加強對大學生參與網絡游戲的引導是非常必要的。能夠通過大學入學考試的學生,在學業和智力上都是能達到優秀的,不讓大學生因為沉迷網絡游戲而在學業和道德掉隊。
學生調查報告 篇7
前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就業渠道的增加,大學生參加勤工儉學的機會也增加,隨之而來也引起很多的社會問題。大學生對勤工儉學持何種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參加勤工儉學所帶來的影響。針對這一問題,我就大學生對勤工儉學認知進行了調查,本次調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大學生勤工儉學的情況,獲得學生勤工儉學的原因、目的和動機等信息,了解大學生對勤工儉學的整體認知。
很多人都知道參加勤工儉學會影響學習,但大多數人卻依然認為參加勤工儉學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管是誰都會對此產生疑問。因此,我就這個話題對長沙電信里勤工儉學的學生進行了簡單的調查。調查情況如下:共發放問卷50份,發放對象涵蓋多個專業、多個年級,最后收回48份,其中有效問卷46份。我這次做的是抽樣調查.在本次抽樣調查中,有84%的同學來自農村,16%同學來自城市;就他們對勤工儉學的必要性的調查中,只有14%的人認為沒有必要,47%的人認為有必要,27%的認為很有必要,而12%的人認為無所謂。認為沒有必要的人大多數認為大學生應該以學業為重,參加勤工儉學會影響學習。
一、對大學生勤工儉學目的的分析
調查數據顯示,大多數同學參加勤工儉學的目的:34%的人是為了增加知識和社會經驗,29%的人是為了賺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參與勤工儉學的收入用于生活費,22%的人是為了適應社會,10%的人是為了結識朋友,合計有5%的人是為了打發時間或其他的原因,由此看來同學們參加勤工儉學還是有明確的目的的。分析個種緣由,我覺得主要是因為近年來我國實行人才發展戰略,高等院校不斷擴招,大學生的數量大幅上升,隨之而來的競爭壓力也不斷增大,這就促使了大學生們以實際操作能力的增強彌補專業知識的不足,增強未來的就業競爭力。調查表明,在增加知識和社會經驗這一比率中有部分同學找了與自己專業相關的科學技術文化服務工作,這樣既應用了他們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又讓他們積累了一定的社會工作經驗,一舉兩得。可以說,勤工儉學滿足了當代大學生不同的實際需要。
二、對大學生勤工儉學地點的分析
在參加過勤工儉學的被調查者中,86%的人參加過校外勤工,其它的人在校內及校內兼校外參加勤工。就校內勤工的好處大多數人認為崗位比較安全,較固定,工作舒適,并且勞動報酬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且收入穩定,但對校內崗位的態度上認為一般的占55%,滿意的占36%,很滿意的只有很少數,不滿意的則沒有。說明校內勤工的安全及報酬保障對學生還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但就校外勤工的好處,44%的人認為校外環境復雜,更能廣泛的接觸社會,更有挑戰性,對自身能力的要求也更高,更能鍛煉自己的能力,28%的人認為能夠得到比校內更多的勞動報酬,很少一部分人認為校外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崗位。校外的工作對一部分想要積累社會工作經驗又喜歡自由度高,較靈活工作的大學生有著極大的吸引力。
三、對大學生勤工儉學途徑選擇的分析
調查數據顯示,在參與勤工儉學的途徑選擇方面,56%的人是通過自己找的,34%的人是通過別人介紹的,很少人是通過中介公司和校內勤工中心來獲得勤工儉學的機會。在被調查者所參加過的工作中,有37%的人做過促銷,34%的人發過傳單,20%的人做其他的工作,而只有9%的人做過家教。關于每周勤工儉學的時間的調查中,不足10小時的占67%,而28%的人工作10-20個小時,工作在20小時以上的則占很小一部分;37%的人每周的最高收入在200元,36%的人每周的最高收入在200元以上,很少一部分人的每周最高收入在600元以上,由此可見,這與被調查者參加的工作的種類及工作的時間長短有關,家教一般工資比較高,而本次調查中做過家教的人比較少,對最高收入的數據統計有一定的影響。
四、對大學生勤工儉學現狀的分析
(一)勤工儉學崗位短缺且層次偏低,
由于社會缺少對勤工助學崗位有信譽保障的中介機構,學校一般不愿意承擔校外崗位的風險,擔心產生不可預見的勞動糾紛與意外傷害事件發生,從而制約了勤工助學崗位的校外拓展。而高校能提供學生參加的勤工助學崗位十分有限,且臨時性、一次性崗位多,崗位層次較低,多停留在低層次的勞務性崗位上,如搞清潔衛生,收發報紙信件,宿舍管理,圖書館和資料室的書籍上架,校園報亭銷售等,這種勤工助學雖然能增強學生勞動觀念和務實精神,經濟收效較快,但
很難與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培養相結合,助學功能不大,只是定位在應急解困上,沒有上升到培養創新人才的高度,不利于專業人才的培養。
(二)勤工儉學管理規范性不夠,且觀念陳舊
由于一些高校受客觀條件限制或對大學生勤工儉學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等原因,使不少高校沒有配以獨立的辦公場所和專職老師,大多由輔導員老師兼管勤工儉學工作,由于輔導員工作繁多不可能投入主要精力,且該項工作專項經費少,內容形式單一,體制落后,功能簡單,由于社會失業率上升,勤工助學缺乏良好的社會外部環境,再加上部分學生觀念陳舊,認為勤工儉學有失自己身份,并不積極參與和配合勤工儉學活動,導致勤工儉學受主客觀條件限制較大,影響此項工作的深入、健康、持久地發展。對參加勤工儉學的學生沒有統一的組織和管理,這種勤工儉學的體制極不健全、規范,并且管理的廣度和深度都不能到位,必然導致勤工儉學發展緩慢。
(三)大學生勤工儉學的內容,智力性因素不高
大學生進行的勤工儉學活動,無論是家教、兼職或零工,大多屬于勞務性、服務性和事物性工作,往往不需要專業技能或專業技能要求,很少有人去做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勤工儉學工作,曾有報道,在某省舉辦的一個大型的大學生勤工儉學與用人單位的現場招聘會上,專業技能要求簡單的工種全場爆滿,需要一定專業技能的工種基本上無人問津,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在勤工儉學上尚缺乏專業技
(四)大多大學生認為有必要勤工儉學
根據調查顯示,有54.21%的大學生認為勤工儉學是有必要的。認為沒必要的只有4.96%,這充分表明:大學生對待勤工儉學的態度是積極的。能的訓練
(五)社會不予勤工儉學重視
人才的成長,離不開一定的社會環境。在校大學生接近社會有助于拓展自身見識面。但是必須看到,社會能夠容納在校大學生的“空間”很少。很多在校大學生難以涉足其內。其次,社會上很多中介機構依靠欺騙大學生,收了費就“石沉大海”,使得很多大學生“遇黑”。調查顯示,有38.84%的大學生上過此類的當。
總結:
經過本次調查發現大學生對勤工儉學大多數持積極態度,大部分人還是參加過勤工儉學的,但他們主要是為了賺取生活費和鍛煉自己的社會能力,所以多數人選擇校外勤工以獲得更多的勞動報酬以及更好的適應社會,為自己未來踏入社會奠定基礎。鑒于學生參加勤工儉學的時間及精力的限制,他們不能太影響自己的學習,所以他們的工作的時間和收入還是很有限的。
雖然本次調查得到關于大學生對勤工儉學的認知的一些信息,但由于我本身知識的有限,本次調查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適用于部分學生對勤工儉學的認知,但這些信息對于我解決關于大學生勤工儉學所出現的問題還是有一定的幫助的。 我就這次調查還是有所感悟的,大學生找到一份兼職工作,尤其是一份令自己滿意的兼職工作,無疑是件好事:一方面,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會使大學生獲得一種心理滿足感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成功體驗,這也會促使大學生在自我完善方面更有動力,更加積極努力;另一方面,兼職是大學生提前融入社會的途徑,可以在兼職工作中鍛煉自己與人相處、與人合作的能力。高校也應該加強對學生兼職的管理和指導,通過勤工助學中心等完善服務,拓寬兼職的渠道,引導大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和一種正確的方法兼職,使大學生處理好兼職和學習的關系,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做好兼職工作
學生調查報告 篇8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經濟的飛越成長,全國的經濟面貌煥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社會信息化進程加快,高新科技產品成為了消費熱點,手機作為一種方便快捷通訊工具已經逐步走進了現代生活的各個領域。其中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20xx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xx年12月底,中國青少年手機網民達1.44億,手機成為青少年第一位的上網工具。青少年的手機擁有數量相當可觀,對于二十一世紀的大學生來說,在這個信息飛躍的時代,手機幾乎人手一部,走在校園中,隨處可見大學生一邊走路一邊拿著款式不同的手機打電話或者發信息,這已然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手機成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面對越來越離不開手機的大學生群體而言,大學生手機的使用已經成為一種值得研究的現象,特別是針對大學生課上使用手機的現象。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調查受訪的大學生中,手機的擁有率達到了100%,也就是說手機作為普及化的科技產物,在大學生的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扮演著或重或輕的角色,從某種意義上說手機已經成為了大學生的生活必須品。如此高的手機擁有率,勢必也就造成了手機使用過程中的問題的普遍化、多樣化與嚴重化。而此篇報告所針對的便是普遍存在于各高校大學生中的課上使用手機的現象與問題,分析高校學生該現象產生的原因、特點、危害及其一些建議。
在調查報告形成之初,首先針對大學生課上使用手機這個問題做了問卷調查與訪談,從存在該現象與問題的報告主體入手也就是大學生群體,從他們身上獲得這一報告的第一手資料也是最重要的資料。分析回收的問卷,統計數據,從中獲得如下信息。
調查數據顯示,84.4%的大學生會在課上使用手機,僅有16.6%的大學生會在有急事不得不用的情況下使用;在課上使用手機的大學生中, 9.0%的人在課上什么都玩,26.3%的人在使用手機軟件的聊天功能與同學或朋友聊天,21.0%的人在瀏覽手機新聞或登陸網頁,還有31.5%的人在玩游戲,,12%的人做與學習有關的事;在關于每節課上使用手機時間長短的問題上,66.8%的人使用時間在半節課以下,23.1%的人使用手機的時間為半節課,還有10.1%的人課上使用手機的時間為半節課以上;在關于上課使用手機的原因調查中,13%的認為課上使用手機已經成為一個習慣,40%的人在自己不感興趣的課上使用手機,38%的人因為老師講課乏味聽課無聊選擇使用手機消磨時間,還有9%的人無論什么課都使用手機;在受訪的大學生中普遍認為班級上課時間內課上玩手機的同學較多且自己也容易受到周圍玩手機同學的影響而跟著玩;受訪大學生對手機使用的危害都表示不是特別清楚或不以為然。
對得出的數據進行分析,不難發現大學生在課上使用手機現象與問題存在的幾個特點:
1. 大學生課上使用手機問題存在群體普遍化的特點,大量學生在課上使用手機;
2. 大學生課上使用手機用途的多樣化,但是絕大部分的同學并未將手機的使用用于學習方面,而是只是將手機使用功能的娛樂化;
3. 大學生課上使用手機時間大部分都在半節課以內,使用時間相對可控;
4. 大學生課上使用手機相互影響,一部分課上使用手機的學生會影響其周圍的同學,使其受影響,然后使這部分學生也使用手機;
5. 大學生對課上使用手機危害的忽視,絕大多數的大學生對于長期使用手機對人體造成的
危害不甚了解或不以為然,而根據相關實驗顯示,如果每天使用手機超過兩小時會對身體造成較大的傷害,特別是對使用手機上網對視網膜的傷害。 在得出了大學生課上使用手機的幾個特點之后,我們就有必要對這種現象也問題出現的原因進行分析:
就學生而言,中小學是應試教育培養模式,是被動灌輸性的學習,而大學是素質教育模式,是主動性研究型的學習。應試教育讓學生失去了對知識本身的渴求,經過三年高壓下的“高考訓練”,學生在寬松的大學課堂反而有些無所適從。因為已經習慣于被動接受,而不愿意主動去學習知識,對于課堂上某些老師和學生“互動”的教學嘗試,反而引起了學生的抵觸,覺得上課“像玩兒一樣,學到的東西太少”。還有一方面原因便是大學生對于學校開設課程的興趣度不高,失去課上學習動力,且由于近年來,大學生專業方向和工作不對口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因此,不少學生開始質疑聽課的意義并開始對于上課不認真對待,課上使用手機的現象便更為突出。
就老師而言,造成如今大學課堂上手機盛行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任課老師的“熟視無睹”與“放任自由”,教師的課堂松散管理讓大學生們心不在焉也更有恃無恐。既然學生在課上使用手機的風險是低的甚至是無風險的,那么學生課上使用手機的現象便是呈蔓延狀的且難以杜絕的,由于大學更強調的是自主學習,大學教師們便少了像高中老師對于學生的強制學習壓力,學生也就少了被“監管”的束縛,此種現象便會越來越嚴重。
就學校而言,學校的監管力度存在欠缺,對于學生課上使用手機的現象缺乏有力的措施進行制止,也難以制止。
發現問題的原因之后,便要探討如何去改善大學生課上使用手機的情況。
其中,大學生本身應該改變其被動受教的慣性思維模式,嘗試主動去獲取知識,明確目前所學知識的重要意義,清楚在課上使用手機的資源浪費問題,明白長期使用手機其輻射對人身體的危害性,也要考慮父母供自己上大學的艱辛,從自身的改變開始,慢慢杜絕在課上使用手機的現象。
而老師應該增加其上課的趣味性與互動性,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上課,可以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與興趣度,從而達到活躍課堂氣氛的目的,大學老師還應對自己課堂上存在的使用手機的情況進行勸阻,要有一定的懲罰措施,減少學生課上使用手機的現象。
學校則要提高監管力度,明確課上使用手機的違規性。
學生調查報告 篇9
當前的社會,市場繁榮,社會穩定,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但在這些好的前景面前,也暴露了不少問題,經過我初步了解,我知道主要有以下的三個方面:
1.大學生就業十分困難,
2.工廠缺少很多有技術的工人,
3.大量的印染工廠污染了環境。
1.大學生就業難。現在我國每年畢業的大學有幾千萬。而真正能就業的不是之夸之一,原因在于20xx年來了一場大型的金融危機,這次金融危機長達3到6年,會讓人民收集了苦頭,這是因為美國。經濟勢力倒退,然后播散到世界各地,使我國大學生就業十分困難,那是因為有些人很笨,公司為了讓自己在這個社會當中生存下去就不把那些很笨得人不管他了,然他討飯去……等許多事,就轉收有學問的人,讓這些人在公司為他(她)干活,好讓自己生活下去!
2. 工廠缺少很多有技術的工人,是因為:有些人在少年時很貪玩,不管做什么都做不好(出去穿鞋、穿身上的東西、刷牙洗臉,手上的活都做不來),考進了不好的高中和初中,現在就業的學生十分的困難(我是說那些學洗不好的同學),相反那些好的同學一個個被入取了,而那些不好的同學只好討飯、討錢……!有些人在家里游手好閑不務正業(我是說那些學洗不好的同學),使公司不要讓他(她)們做工人說以工廠里面技術的人愈來愈少了,造成了工廠缺少很多有技術的工人!希望大家刻苦學習。
3. 大量的印染工廠污染了環境。是因為工廠的廢棄物太多了、塑料紙太多和排出黑色的霧氣,我們先來了解廢棄物和塑料紙是怎樣污染河水?印染工廠把大量的廢棄物和塑料紙一天一天的扔進河里,,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小河里的魚漸漸變少了,河水也變得渾濁不清,最后河里的水漸漸的變少了,最后沒了!霧氣污染是工廠里排出黑色的霧氣不斷的上升,污染了大氣層,還會臭氧氣層破裂!人們多聞了會的黑死病!可能的事就都會發生!一旦發生防不可防,會死去很多人!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精華】學生調查報告錦集九篇】相關文章:
【精華】學生調查報告錦集五篇10-05
【精華】學生調查報告錦集十篇10-26
【必備】學生調查報告錦集五篇10-31
【推薦】學生調查報告錦集6篇10-06
關于學生調查報告錦集六篇10-04
【精選】學生調查報告錦集九篇10-02
關于學生調查報告錦集九篇09-28
有關學生調查報告錦集八篇09-27
【精華】環保調查報告模板錦集八篇10-05
【精華】學生調查報告范文錦集7篇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