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進行,我們需要提前開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計劃。你知道什么樣的方案才能切實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校本課程實施方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校本課程實施方案1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指導思想:
校本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組成部分,搞好校本課程的開發是落實新課程的需要,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給學校的發展、給教師專業的發展、給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舞臺。我校堅持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本,以興趣性、拓展性為主,發展學生個性為目標,讓課程適應和促進學生發展的原則。為了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根據我校的辦學目標“打好基礎,和諧發展”,確定校本課程的主題為: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學會自我防護,擁有健康體質。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提高教師開發校本課程的能力,滿足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二、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
校本課程是根據自己學校特色開發的課程。完善課程體系,真正做到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合格人才是我校開發校本課程的最終目標。通過校本課程的不斷完善與實施,使學生打好“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健身,學會生存,學會合作”的基礎,以滿足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教師要學會學習、學會反思、學會創新,成為實踐的研究者,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三、校本課程開發的原則:
1、人本性原則
人本課程觀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個性為根本出發點,在課程選擇使用上以人為本,重視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的學習需求得到尊重和滿足。我校開設的校本課程正是本著這一原則,中華美德故事、古文學鑒賞課中我們搜集了許多經典的故事及名著片斷,讓學生賞析、品味人物性格的特點,不斷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吸收民族精神的營養,使之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精神支柱。
2、整體性原則
校本課程的開發要從整體上把握課程的目標與結構,校本課程的開發,學科課程應得到充分重視,開發潛在的課程資源,重視隱藏在課內外和校園文化中潛在的課程。在校本課程的設置中,低年級重視學生的禮儀養成教育,中年級我們將重點放在學生的動腦、動手、動口、理解能力的培養。高年級主要學習以后在社會上生存的知識、方法。總之,讓學生通過各種活動,在知識、品質、能力、個性等各方面得到比較和諧、全面的發展。
3、發展性原則
校本課程開發的發展性原則是針對校本課程的價值而出臺的,課程最大價值在于促進學生成材、教師成長、學校發展、社會發展。我校利用自身資源,構筑具有本校特色的適合學生發展的校本課程。我們在各年級段,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需求,設置了不同的課程內容,滿足了不同學段的發展要求。
五、方法措施:
1、充分調動教師參加課程開發的積極性,體現參與性。
2、充分利用校內外的教育資源,堅持校本化。
3、仔細研究《國家基礎教育改革指導綱要》,保證校本課程開發的方向性與探究性。
4、構建校本課程開發的和諧團隊,結合校本研修的管理模式,實施課程開發的研究和實踐。
5、學校安排專職教師,做到有課程方案、教學計劃、教學進度、階段總結、跟蹤紀實等材料。
六、校本課程開發框架:
(一)領導小組:
組長:a
成員:b
(二)工作小組:
組長:c
成員:d
(三)編委分工情況:
(四)校本課程開發要求:
1、每學期按15課時開發,有總體目標。
2、每課有課題、教學目標(必須有情感目標),最好設有習題。
3、按每學期訂一冊,有課本封皮、目錄。
4、單元題目為小一號字,課題為小三號字,其他為四號字。
5、根據課程需要,可有插圖。
七、課程的實施:
1、教師每學期按要求撰寫校本課程教案、計劃。
2、任課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采用學生喜愛的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創造寬松的活動環境,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方式表述,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過程體驗,不能只重活動的結果。
4、課程的開發過程中,教師必須樹立檔案意識,對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所有資料搜集整理好,以利總結、改進和推廣,并作好展示匯報工作。
八、校本課程的評價:
1、教導處具體負責課程的階段檢查。
2、教師組成校本課程開發團隊,積極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3、對校本課程的評價,應重視過程性評價,旨在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4、各任課教師每學期需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采用國家要求方式評價,評價學生對該學科學習的興趣需求、學習效果等。
校本課程實施方案2
學校課程開發委員會對各學科提出的各個校本課程,進行了認真的評議,全面分析了學校現有資源,討論后確定我校校本課程的設置框架:從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基礎上,框定我校校本課程分為四大類:人文類、科學類、藝術類、體育類;主要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學校的教育理念、教師的專業發展三個方面進評定,確定本學年的校本課程。
一、課程設置:
1、人文類:
(1)時事開講。
(2)生活中的經濟學。
(3)中國傳統文化概述。
(4)花卉與生活。
2、科學類:
(1)身邊的化學。
(2)航天科技。
3、藝術類:
樂器、聲樂、素描、動漫、硬筆書法、立體構成、服裝設計、裝飾畫、絹花制作、風景畫。
4、體育類:籃球、排球、足球、舞蹈。
二、校本課程綱要編寫要求:
1、課程名稱:(包括適合年級)。
2、主持教師:(待定)。
3、課程類型:(說明是人文類/科學類/藝術類/體育類等)。
4、課時量:說明總課時量及課時安排。
5、日期:起止日期。
6、課程具體設計:
(1)課程目標:逐點陳述目標,要全面而具體。
(2)課程內容:知識內容、活動形式等相關方案;具體的組織等。
(3)課程實施:課程實施的組織形式如學習方式與活動安排、各種教育教學資源的利用等。
(4)課程評價:評價的'標準。注意:要符合新課改的理念如過程評價、評價角度要多元化。說明學分值計算方法。
(5)環境條件:(硬環境:需要學校提供設備、場地、資金等;軟環境:工作量的計算、教學的評價等。)
校本課程實施方案3
“校本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共同組成了在學校中實施的“三級課程”的結構。開發校本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資料之一,是學校層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新的焦點。為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發展學生興趣,構成學生特長的基本途徑,培養多種人才,努力提升教學質量,最終促使學校、教師、學生共同成長。特制定本方案。
第一部分:校本課程開發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依據
1、國家課程范疇內的知識學習難以滿足學生發展需求,快捷采集信息、利用信息、適應社會高速發展的潛力;社會交際潛力、實踐潛力、動手操作潛力是當今時代學生務必掌握的新的潛力。
2、為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廣大教師自覺學習教育理論,新課程理念。迫切需要自身的專業化發展和綜合發展,以適應學生發展和教育發展的要求。
3、當今社會需要國際化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高科技人才,學校務必構建學生綜合發展的校本課程體系,搭建人才培養的平臺。
4、我校絡環境為學生的發展帶給廣闊的發展空間;學校有嚴格科學的管理機制、先進的辦學理念,且擁有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銳意開拓進取的教師隊伍,能為學生的主動發展帶給有力保障。
5、社會要求學校不但能設置發展學生身心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社會實踐潛力、動手操作潛力的課程,而且能為孩子們的個性化發展開設個性化課程。
二、奮斗目標
1、初步構成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
努力做到校本課程的開發科學化、開設制度化、實施規范化,初步構成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進一步優化學校的課程結構,使校本課程建設成為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新的增長點。構成與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相適應的組織管理體系,充分挖掘現有的課程,開發一批高質量的校本課程;不斷豐富校本課程的資料和形式,初步構成富有成效的校本課程的'教學模式與學習方法,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評價和考核方式。加強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之間的關系研究和課程綜合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與實驗。
2、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帶給新的平臺。
透過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增強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選取性,增強課程對學生發展的適應性,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不斷改善,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的培養。尤其要注重:(1)引導學生對事物充滿好奇心,激發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2)引導學生對學習過程具有強烈批判精神,善于發現問題,勇于質難問疑;(3)引導學生發展豐富的想象力、鮮活的直覺決定力、活躍的思維發散力;(4)引導學生發展頑強的學習意志力,增強耐挫力,提高心理調節潛力;(5)引導學生學會分享成功與合作,培養尊重他人、崇尚科學、追求真理、克服困難、積極進取的意志品質;(6)引導學生關注人與環境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增強社會職責感和使命感。
3、為教師的專業成長帶給新的載體。
透過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的研究與實踐,努力使全體教師全面把握課程改革的精神實質;透過選派優秀教師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構成一支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的積極分子和骨干隊伍,促進教師隊伍課程建設總體水平的不斷提高。(1)促進教師轉變觀念,轉換主角。要求教師不僅僅要成為課程高水平的實施者,而且要努力成為課程的建設者、研究者、開發者。(2)促進教師轉變教學方式,實現教學方式由注重結論的“傳承式、灌輸式”轉變為注重過程的“探究式、互動式”。(3)促進教師提高教學潛力。引導教師不斷反思和改善教學,研究、創造、發展、豐富教學方法,逐步構成具有個性的教學風格。(4)促進教師提高科研潛力。引導教師鉆研教育理論,培養探究意識,積累課程,挖掘自身潛能,提升科研水平,提高創新潛力,促進專業潛力的持續發展。
三、組織管理
學校設立以校長為組長的課程開發小組,校長宏觀調控學校校本課程開發及指導。教學視導服務中心全面負責校本課程的教研管理和教材編寫指導和組織協調工作。各教研組擬訂《校本課程綱要》,確定校本課程開發資料,具體負責校本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1、領導小組
組長:王宏卿
副組長:xx成員:xx、xx、xx
職責:領導小組是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的管理決策機構,負責制訂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的方案和具體實施計劃,制訂和不斷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審議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決策組織、協調制定《校本課程開發實施方案》,指導校本課程的開發。
2、組織協調小組
由教務處、教科室所有成員組成。
職責:計劃、執行、檢查、評估全校各門課程及各教研組的課程教學工作;組織協調各教研組的各項工作的關系,落實各項課程管理措施,部署執行《校本課程開發實施方案》,終審校本教材和計劃,檢查與監督其執行狀況。
3、執行實施小組
由教研組長、備課組長、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組成。
教研組長備課組長職責:根據學校的整體安排,制定好本組校本課程開發計劃、教學研究活動計劃;對教師進行指導,確保完成學校校本課程管理的各項要求:及時反映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教師的教學需求;研究學生的實際狀況,為課程管理帶給依據;聯系教師之間的合作,全力促進課程的構成。培訓教師隊伍,決定校本課程的設置和課務安排,組織校本教研,編著和初審校本教材。
班主任、任課老師職責:負責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的組織和管理。
四、校本課程資料的確定和開發的類型
校本課程開發的資料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關鍵,它直接體現著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和目的。依據各個學校不一樣的教育哲學與條件,校本課程開發的資料表現出多樣性和差異性。同時,由于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動態過程,它的資料相應地表現出開放性和拓展性。根據課程的發展功能將其分為基礎性課程、豐富性課程和發展性課程三類。
1、基礎性課程
基礎性課程是指授給學生可再生長的基本知識和可再發展的基本技能的課程。它和國家課程的范圍大體一致。包括語文、數學、物理、化學、英語、政治、生物、歷史、地理、體育、音樂、美術等。基礎性課程由學科知識課程和學科學習策略課程構成。其中學科知識課程開發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對課程資料的更新,采取的方式常是改編、新編或拓編。其次是對課程結構的革新,它包括:學科知識分層建構,學科知識橫向整合。學習策略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學習,它使學科知識具有知識的可再生長性和技能的可再發展性,從而完整地體現出基礎性課程的特點。
學習策略課程分為通用學習策略課程和學科學習策略課程。通用學習策略課程包括選取性注意策略、記憶學習策略、組織學習策略、精加工學習策略、元認知學習策略等。這種策略適合任何課程和形式的學習,不與特定知識領域相聯系。學科學習策略指與特定學科緊密結合,適應專門知識學習的策略。如應用題解題策略、朗讀策略、英語學習策略、化學實驗策略等。學科學習策略直接與學科聯系,并具有”生成性”特點,因此應成為學校基礎性課程中開發的重要資料。
2、豐富性課程
豐富性課程是指豐富學生生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生活質量的課程。它包括健身、博知、怡情、勵志、廣行五類。健身課程主要是教給學生強身健體的方式,如武術、乒乓、排球、籃球、足球、體操等,同時培養學生體育意識和保健觀念。這類課程的開發一方面要重視活動方式多樣化,另一方面提倡活動參與大眾化。博知課程主要是豐富學生知識,開闊學生視野的課程。如詩詞鑒賞、名作欣賞、名勝古跡游、頁信息瀏覽等。博知課程核心目的是要教給學生獲取廣泛知識的方法。如查閱圖書、信息卡集成、圖書館閱讀、電視或新聞品評等。怡情課程是指愉悅性情,豐富情感體驗的課程。一種是藝術怡情。可透過音樂欣賞、美術欣賞、書法欣賞、舞蹈表演等課程來實現;一種是休閑怡情,如攝影、垂釣、插花、集郵、拼盤、盆景花卉等課程。該類課程可教給學生有好處的休閑和怡養性情的方式,培養高雅的生活情趣。勵志課程是激發學生生活熱情,增強學生意志力的課程。如成功人士案例分析、挫折調適、堅持訓練等磨礪性教育課程。當前,很多學校仍偏重智力,忽視意志力培養,致使多數學生心理脆弱、意志力差、社會適應困難。因此,開發勵志課程已迫在眉睫。”廣行”課程就是指廣泛適應社會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強的課程,即它以培養學生具體的操作潛力和實踐潛力為目的。如電子制作、頁制作、無線電維修、新聞采訪、英語會話、實驗操作等課程。豐富性課程可單獨開設,亦可交叉進行,這要依據不一樣狀況而定。
3、發展性課程
指拓展學生潛力,激發學生創造力的課程。它在基礎性課程上提高了要求,增加了難度,以培養研究性、創造性人才為目的,相對于豐富性課程的多樣性和趣味性,它更重視學科的前沿性、學術性和學習的探究性。這類課程包括兩方面資料:一是指加深學科知識的深度,重視學科的學術性、前沿性,旨在拓寬學生學科知識和潛力的課程,如學科知識競賽輔導等課程。二是指著重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創新意識、科學精神、創造潛力類的課程,如科技發明、學術小論文、創造技能培養、思維訓練等,這類課程以探究性學習和開放式學習為主。此類課程在基礎教育中雖不占很大比例,但對學生一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五、校本課程的開發步驟
1、調查
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是以學校為基地,并基于學校而進行的突出師生特點和學校特色的課程。不僅僅要分析校內的情景,更要分析校外的情景。只有盡可能利用和開發現有的校內外,發揚學校的傳統,結合當地的社會、學校和家庭,才能有效地實施校本課程。
2、申報
透過教研組會議,征集教師的意見,確定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的具體標題及資料。并就即將開發實施的校本課程征求學生及家長的意見,考察所開發的課程是否貼合學生及家長的意愿與需要。
3、審核
學校校本課程開發實施領導小組對教研組提交的《校本課程開發申報表》根據科學性、可行性等標準進行審定。
4、培訓
隨著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深化,校本課程的資料和形式將越來越豐富多樣。在職教師能否適應與承擔新課程的教學任務,已成為提高校本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根據學校在職教師的現狀,特制訂目前師資培訓的計劃與方法。
方式與途徑:
①、培訓參加各級培訓、觀摩和講座。
②、實踐開設示范課、開展專題研討。
③、學習,老師們透過相應書籍資料和絡平臺,經過學習,掌握一門或幾門校本課程教學潛力。
資料:
①、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的理論指導。
②、教師專業知識培訓。根據教師的個性特長,對擔任校本課程的教師進行相關專業知識培訓與輔導。教材編寫力求在資料與形式上到達完美統一,并且做到色彩鮮明、圖文并茂。
5、實施
經學校校本課程開發實施領導小組審定透過的校本課程,由教務處列入校本課程實施計劃,列入學校課程表付諸實施。
6、督查
教導處和科研處負責校本課實施檢查,包括教案、授課、課后反思、推薦意見等,匯總后作為下一輪校本課開設的經驗材料和決策依據。
校本課程實施方案4
一、指導思想
1、根據《小學課程方案》要求,逐步完善我校新課程結構。
2、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提高課程的適應性。
3、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實現學校課程的創新,形成學校辦學特色,提升學校辦學的品位。
二、校本課程開發的領導機構
學校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負責學校課程規劃與審定,發布校本課程開發指南。
三、校本課程開發的整體思路
我校校本課程開發的整體思路是:立足本校本土,重點突破,全員參與,穩步推進,全面展開。工作上要堅持以轉變教育觀念為前提,以加強教育科研為后盾,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突破口,切實加強校本課程開發、實施和領導,精心組織,保證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確保校本課程的順利開發與實施。
四、校本課程開發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
提倡和推崇科學,重視各門科學知識在校本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及時吸收科學發展的新成就。
2、民主性原則
校本課程開發要充分體現人本思想,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學校要創造機會,鼓勵師生積極主動、創造性的參與課程的開發與建設。
3、針對性原則
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有利于形成學校的特色,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特長和有利于發揮教師的專長。
4、人文性原則
在校本課程的目的上,崇尚個性;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重視受教育者的需求和興趣,講究教學方法,為學生健康而有個性地發展提供保障,使每個學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充分發展其特長。
5、趣味性原則
校本課程要盡可能提供趣味性較強的內容和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盡可能采取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拓展思維、開闊視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7、本土性原則
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內外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課程資源。
五、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
1、以模塊形式或專題形式開設,每個模塊以18學時為宜。
2、按課程計劃實施教學。對課程教法、學法進行研究。學校鼓勵教師積極尋求教學方式的創新,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校本課程實施方案5
校本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共同組成了在學校中實施的“三級課程”的結構。校本課程的開發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可以彌補國家課程開發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學校辦學特色,滿足“個性化”的學校發展,還有利于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和學生主體性的發展,真正滿足學生生存與發展的需要。我校為農村小學,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學校硬件建設、管理教育教學等方面與縣直學校有一定的差距。如何迅速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這是我們思考的問題。我們在分析了周邊地區的社會環境、學校的校園環境、師生的基本情況等因素后,發現,我校擁有豐富的鄉土教育資源、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較強活動能力的農村教師和學生。這是我們的優勢。“利用鄉土資源,開發校本課程”,我們認為我校依托本地區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和家庭資源,開發校本課程,這是很有必要的,也十分有效的。
一、開本課程開發理念
校本課程開發體現“促進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通過感知、感悟和體驗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強調體驗性活動等社會經驗,克服課程脫離社會生活的弊端,密切學生與本地經濟發展和社會變化的聯系,使學生了解家鄉,熱愛家鄉,增強建設家鄉的責任感;通過學生自主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
根據校本課程的意義和本鎮、本校實際,制定本校校本課程的開發主要目標如下:
1.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了解家鄉的鄉土文化,吸收鄉土文化的營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
3.能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時間能力,提供學生的科學素養。
4.初步學會進行人際溝通和交流,發展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
5、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校本課程開發的特點
校本課程是為了指導學生獲得感性知識,促進學生動作技能、人文情懷的發展而設計的一系列針對本校實際的以教學、綜合實踐活動為中介的學生主體活動內容和形式,根據本土實踐,我校校本課程建設力求突出以下幾個特點:
1.課程內容的鄉土性。
教材植根于顯示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在使用過程中,以本地的生產、生活和環境為學習研究對象,因為學生生活在進化,相關的`學習資源和實際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便于學習操作。
2.教學方法的活動性。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課程的實踐性與體驗性,以綜合實踐活動為主,為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專題。
3.課程本身的開放性。
課程的開發實施富有活力。課程的開發吸收廣大教師、學生參與,課程由教師去實施,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師生在積極互動中,共同發展、課程在開發實施過程中需要不斷的修正完善,師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補充、調整。
四、校本課程編制的原則
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力求遵循以下原則:
1.主體性原則;
2.開放性原則;
3.量力而行原則。
五、校本課程的內容
開發校本課程,需要對校本課程資源進行評估與選擇,根據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予以補充、拓展的原則,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和社會的特點和需要。在充分根據學校課程資源和地方資源的基礎上,開發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化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寨里河鎮校外教育資源豐富,根據本鎮實際,以家鄉地理——家鄉歷史——家鄉經濟——家鄉人物——家鄉文化——家鄉特產等為體系,介紹家鄉的地貌風情,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充分利用家鄉的資源開發教育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多方面興趣愛好。
六、校本課程開設計劃
全校各年級結合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結合教師個人素質、學生年齡特點等逐步實施,并在實施中完善,總結經驗。一般以班或年級為單位安排在興趣活動課進行,具體教學時間一般是每周一節課,也可以進行集中安排(如春游、秋游、考察、采摘等)。學校教導處負責課表安排,由具體課任教師組織教學。大型活動,則由學校統一安排。
七、校本課程的評價
1.成立校本課程評價領導小組(由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兼),教導處具體負責校本課程的檢查和評價工作。
2.對校本課程的評價,應重視過程性評價,旨在提高教師的學業水平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各任課教師每學期需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評價,評價學生對該科目學習的學習效果。
4.我校校本課程開發的評價體系將體現: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過程動態化;評價個體主動化;評價方式質性化;評價行為日常化;評價結果效益化。
八、做好校本課程的管理
1.完善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申報制度。
2.鼓勵每位具備校本課程開發能力的教師自主申報開發課程,積極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3.校本課程領導小組指導教師制定校本課程實施計劃。
4.組織實施,落實實施計劃。
5.每學期校本課程領導小組組織對校本課程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并給予適當獎勵。
6.加強校本課程及教輔材料、學具等設施的管理。
7.加強校本課程檔案建設,對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所有資料搜集整理,期末上交校本課程領導小組,以利總結、改進和推廣。
九、校本課程的教學管理
1.教師必須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
2.教師應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的課時與教學目標。
3.教師應保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的成績資料。
4.任課教師要認真寫好教學反思,及時總結經驗。
5.每學期召開一次校本課程研討會,展示優秀教師的成功經驗,解決存在的問題,及時總結校本課程的實施情況。
十、課程的開發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一)成立學校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二)問卷調查
1.設計三份調查問卷(學生、家長、教師)了解大家的需求。
2.對問卷進行分析,找到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初步理清開發思路,擬訂開發綱要,確定開發項目。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
(一)根據擬定項目、選定組長、明確人員分工、制定開發方案。
(二)各項目開發小組修改項目開發方案,分工協作,完成項目開發綱要的編制工作,并在全體教師會上討論。
(三)修改綱要,開始撰寫課程計劃、文本,設計學生活動材料等。
(五)課程文本、計劃和自查表報學校校本課程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后,由學校報鎮課程審議委員會審議。
(六)鎮課程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后即開始在校內實施。
(七)、技術顧問定期來校上課。
(八)、定期組織學生到田間、大棚、石材廠、采摘園實地學習。
校本課程實施方案6
校本課程是學校自主開發的一門課程,由學生自主參加,以學生活動為主,它與必修課程一起構成學校課程體系。但它與必修課程在內容、要求的深廣程度和活動形式的靈活程度等方面又不盡相同。校本課程更突出學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靈活性。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要求,學校開發的校本課程將對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創新思維習慣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對發現和培養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一、培養目標
1、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個性特長。 2、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進身心健康。 4、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精神,學習和掌握科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使學生熱愛學校生活,適應社會。
二、教學原則
校本課程與其他課程一樣,都是由學生全員參加的學校教育活動,在遵循一般教學原則的同時,還要考慮到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在教學上還應注意以下原則:
1、主體性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充分張揚個性,展露才華,達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2、自愿性原則:學生在“自選”科目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意愿,報名后按各自選擇編組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
3、開放性原則:體現在目標的多元化、內容的寬泛性、即時性,時間空間的廣域性、可變性,評價的主體性、差異性。
4、實踐性原則:實踐是提高英語和特長發展的主要活動。要勇于實踐、積極思考,要做到手腦口并用,邊思邊練,增強學習效果,鼓勵教師與學生邊學習、邊實踐、邊提高。
5、個性化原則:要適應不同層次教師、學生的不同知識水平和心理特征,對教師的培訓要因人而異;對學生要因材施教,借助其在興趣、意志、品格等方面的心理優勢,鼓勵其不斷創造、不斷提高,促進其人格和諧發展。
6、校內外結合的原則:校本課程的學習在學校、家庭和社區活動中都起重要的作用。必須走校內外相結合的道路,才能提高校本課程的學習效益。
7、趣味性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采取靈活多樣的訓練方式和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給學生創造展示自我特長的平臺,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學生選課方法 學生選課分以下幾步走:
1、 向學生宣傳實施校本課程的意義,激發學生參與校本課程學習的積極性。
2、 學校向學生公布校本課程開設科目、指導教師及課程說明等,讓學生自由、自主選擇課程。
3、 視學生選課情況及場地限制,按校本課程課時計劃表,有目的有計劃的實施校本課程。
四、課程實施方法
校本課程實施原則:學校統籌規劃,教師自主實施,學校監督檢查,教師總結反饋。
1、學校通過問卷調查等形式,了解各門課程的選課人數等,以便于規劃實施校本課程。
2、學校對已開發的校本課程統一制定課時計劃,對任課教師、教學場地等規劃設計。
3、任課教師根椐課時計劃,自已組織學生,聯系場地、器材等,實施課程。 4、任課教師對學生參與學習情況進行總結評價;并對自已的教學反饋總結,以利于今后的校本課程教學。
五、教學形式
作為一門以學生實踐為主的課程,它的教育方式勢必要打破固有的教學模式,教師要盡可能給學生更大的自主活動余地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機會。在教學上應采用以下形式:
1、課堂活動式:主要是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和學習。。
2、課外活動式:組織相應的課外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等。 3、體驗式:通過學生的制作、調查等方式進行等;
六、課時安排:校本課程每周一課時,在課程表中體現。
七、教學內容
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學校目前安排如下教學內容:開設藝術、體育、文學、科技實踐等共12個門類,有手工制作、泥塑、硬筆書法、軟筆書法、兒童畫、國畫、球類訓練、詩詞選讀、美文賞析、動畫制作等共18個班。
八、教學評價
1、教師評價:(1)學生選擇的人數。教師要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記載、有考勤評價記錄。(2)學生實際接受的效果。教師應妥善保存學生作業、作品及在活動中、競賽中取得成績的資料。(3)領導與教師聽課后的評價。主要是四看:一看學生實際接受的效果,二看領導與教師聽課后的反映,三看學生問卷調查的結果,四看教師的教學案例、教案等。
2、學生評價:(1)校本課程不采用書面的考試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評價記錄。(2)教師根據每個學生參加學習的態度進行評價,可分為“優秀”、“良好”、“加油”作記錄,作為"優秀學生"評比條件。(3) 學習的成果。學生成果通過實踐創作、作品鑒定、競賽、評比、匯報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績優異者給予獎勵。
九、師資培訓
隨著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深化,校本裸程的內容和形式將越來越豐富多樣。在職教師能否適應與承擔新課程的教學任務,已成為提高校本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根據學校在職教師的現狀,特制訂目前師資培訓的計劃與方法。
1、 走出去--參加市內外有關單位組織的培訓。 2、 請進來--聘請校外有關師資。 3、 老帶新--通過名師帶教;培養青年教師。 4、自學--通過提供書籍、資料、器材,經過一段時間學習,掌握一門或幾門校本課程教學能力。
十、教材建設
滿足學生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校本課程的教材必不可少,在現有的校本教材的基礎上,需要任課教師進行大量創造性的勞動,以豐富的實踐為基礎,參考有關資料,自己動手編寫教材,學校進行教材的刊印,保證校本課程的可持續發展。
十一、配套措施
1、教導處、年級組、教研組要積極幫助教師制訂好教學計劃,負責協調安排和組織指導教學計劃的執行。
2、學校聘請社會有關人員擔任部分課程的教學,邀請市、區教研中心領導到校指導工作。
3、校本課程與必修課程一樣,計入教師工作量。
4、 學校保證課程開展必需的經費、器材等物質條件。
十二、運作機制
1、管理網絡:校長(副校長)→教導主任、辦公室主任、總務主任、政教主任→年級組長、教研組長、班主任、校本課程教師。
2、運作流程:制訂計劃→動員→“自選”→編組→完成學習→成果展示與評估→小結→組織教師制定教學進度→研究教學模式→進行備課活動教學→小結
校本課程實施方案7
校本課程的評價更多地依靠學校進行自覺自律的自我評價,不斷反思課程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自我批評、自我激勵、自我改進,保證校本課程開發的健康順利運行。建立較為規范的自覺自律的內部評價與改進機制,是一所學校成功地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
一、校本課程的評價原則
1、主體的多元性
校本課程的評價主體至少應該包括四個方面的人員:學校管理者、任課教師及班主任、學生自身、同學。
2、評價主體互動性
如學生自評、互評、教師描述性、激勵性評價,學校不以評比為目的,而以研究或促進為目的的評價等等。
3、評價內容的多元性
學習成績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以及身體、心理素質、學習潛能、積極情感體驗等方面的發展。
4、評價過程的動態性
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評價,使學生逐漸感悟自身的發展,增強進一步提高和發展的愿望。
二、校本課程的評價內容
校本課程的評價包括兩個方面:
1、對課程開發實施者的評價。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評價:
一、是學生選擇的人數,
二、是學生實際接受的效果,
三、是領導與教師聽課后的評價,
四、是學生問卷調查的結果,
五、是教師采取的授課方式及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情況。學校校本課程開發委員會應從以上幾個方面入手,研究各應占多大的權重,最后把幾個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考慮,形成對課程開發者的最終評價。
2、對學生的評價。校本課程中對學生的評價主要采取學分制。學分的給定應考慮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學時總量,;不同的學時給不同的分數;
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態度、積極性、參與狀況等,由任課教師綜合考核后給出一定的分值;
三、是學習的客觀效果,教師可采取適當的方式進行考核。
三個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學生參與學習的學時量的考金為主,過程與結果為輔,但最終的學分要把三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考慮。
校本課程實施方案8
一、課程開發背景及資源分析:
1、滿足學生需求
新課程強調,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這種尊重表現在對學生獨特個性行為表現的接納和需要的滿足,這就決定著我們的教學要一切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因此,我校在這門課程開發前進行一項調查中表明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寫字感興趣,這說明學生有開設寫字課程的需求。
2、發揮教師特長
教師既是校本課程的實施者,也是開發者。我校有幾位擅長書法的教師,開發實施《中國書法》校本課程,既可發揮教師的'特長,普及書法教學,又可發現、培養書法特長生。作為學校應相信教師,充分挖掘教師的優勢和潛能,為教師自主開發校本課程提供平臺和支持,提高教師課程開發的能力。
3、凸顯學校特色
我校長期以來一貫重視寫字教學,我們堅持在普及的基礎上拔尖書法人才,因此,有一批書法特長生脫穎而出。近幾年來,我校學生先后有十余人次在泉州市、南安市舉行的書法比賽中獲獎,其中硬筆書法獲泉州市二等獎3人次,毛筆書法獲泉州三等獎2人次。隨著課改的日益深入,我們越來越認識到寫字教學本身及其外延還潛在著許多優勢有待于我們開發,需要也必須要從課程建設的高度來對寫字課程進行重新定位,使之成為一門既有著豐富內涵又有著廣泛外延的課程,同時也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教師課程開發水平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4、繼承優秀傳統文化
書法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燦的明珠,在以知識經濟為主要特征的新世紀,加強寫字教學,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的寫字教育傳統,從小打好每一個孩子的寫字基礎,仍然是每一所學校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活動類型:學科拓展類
三、活動對象:全校學生
四、活動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書法這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從小熱愛祖國傳統的優秀文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書法的積極性,在練習書寫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對書法的興趣愛好;
(2)學習并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掌握最基本的執筆方法與練字方法,努力寫出一手漂亮的字,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勤學苦練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
(3)引導學生開展與本課程有關的比賽、欣賞和展示等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成長,并能從書法練習中體會到成功的快樂,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他們生活和做人、學會審美和創造、學會拼搏和展示的能力。
五、課程內容:
1、課程的設置及要求
(1)各年段教學內容及教學時間安排。在正常的教學時間內,本課程課時數為每周1節。
(2)本課程各年段具體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時間安排(供師生參考)
校本課程實施方案9
一、研究對象,問題來源與分析
為了進一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央七號文件)和《江蘇省學生體質健康促進條例》精神,進一步提高我校學生陽光體育運動校本化實施水平和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是學校當前體育工作的重點之一。
跳繩項目所需器材簡單、活動所需場地小,活動時間地點都可因人而異,適宜于所有的孩子參與;其次,跳繩類項目在我校具有優良的傳統和廣泛的群眾基礎。第三,也是最主要的,跳繩可以最便捷地提升學生的體質,輔之以花樣變化,孩子們喜歡,容易學會、樂于接受,掌握一兩項技能可以確保終身鍛煉的需要。
鑒于以上分析,我們提出了:“跳繩”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踐的'課題。
二、研究目的
通過“跳繩項目”校本課程創建研究,在豐富學校陽光體育內涵,培養學生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互助共進合作精神的同時,切實做到增強學生體質,并讓學生感受跳繩帶來的成功體驗。
具體如下:
1、讓每位學生都能了解跳繩的有關知識,掌握一套學校自編獨創的繩操;
2、讓每位學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跳繩”技能,熟練掌握2種花樣 “跳繩”方法,并能在日常鍛煉中應用,為未來健康生活奠定基礎;
3、通過的扎實推進,學生的身體素質有明顯提升;
4、在開展學校“跳繩”校本課程活動過程中積極探索校本化實施形式的“陽光體育活動”的策略,努力形成學校繩類體育特色文化,特色學校。
三、研究措施
1、不同年級跳繩項目開發研究;
2、跳繩項目實施途徑研究;
3、學生體質狀況研究前、后對比分析研究;
4、跳繩項目校本課程開發、評價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調查學生家長、學生、教師對學校特色發展的需求、學習、使用情況:座談、問卷、觀察、個別訪問。
2、個案分析法:通過對個別跳繩項目的開展情況的研究,找出理論依據,采取相應措施。
3、歸納整理法:搜集、整理調查、考察所得的資料,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歸納。
根據陽光體育項目相關要求,結合學校的實際和研究目標的具體要求,我校的繩類體育特色研究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如何根據學生實際自編一套適合學生的、活潑有趣的繩操。
2、 不同年級跳繩項目開發研究:集體項目和個體項目相結合、基本與花樣相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結合;
3、 跳繩項目實施途徑研究:課內如何確保基本技能的達成,課外如何調動參與鍛煉的積極性,大課間、活動課、體育節如何給孩子們提供展示的舞臺,各種途徑實施的有效性;學生體質狀況研究前、后對比分析研究(前測數據與后測數據對比分析體質變化情況);
4、跳繩項目校本課程開發、評價的研究:如何在實踐中形成文本經驗、如何對項目實施有科學合理的評價手段或方法(提煉與推廣)。
校本課程實施方案10
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基礎開發出來的課程,實施校本課程是實現學校的辦學宗旨,體現辦學特色的有效途徑。為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有效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課程開發水平,制定我校校本課程開發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理念,結合我校實際,開發符合我校校情的系列校本課程,以彌補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不足,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發展個性特長。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個性,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二、實施目標
1、通過學科素養類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感受中華經典的博大精深、數學思維的靈活創新、英語情境的生動有趣,陶冶情操、發展個性,保持最佳學習狀態,提高人文素養。
2、通過生活技能類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勞動技術和禮儀規范,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熱愛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3、通過藝體技能類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發展特長,樹立自信,豐富精神生活,實現全面和諧發展。
三、基本結構
以校本課及活動小組為載體,確立以下三類內容,每學期視環境、師資等具體情況添減部分內容。
1、學科素養類——經典誦讀、英語口語、習作、數學思維
2、生活技能類——折紙、生活勞技、生活禮儀、法伴我成長
3、藝體技能類——舞蹈、聲樂、器樂、兒童畫、裝飾畫、國畫、剪紙、書法、十字繡、橡皮泥、陶藝、圍棋、武術、乒乓球、田徑等
四、實施原則
1、現實性原則:充分考慮我校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及學生發展狀況,兼顧學校其它方面因素確立校本課程開發目標時。
2、基礎性原則:以全面發展學生能力,促進學科知識的運用與綜合為目的,為學生打好基礎服務。
3、發展性原則: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展,著眼于開發學生的潛力,以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為目標。
五、保障機制
(一)成立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領導小組
組長:戰元川,全面負責校本課程開發工作,負責教研管理和教材編寫指導。
副組長:梁娟、王成芹,確定校本課程開發內容,具體校本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成員:呂壯君、劉洋、丁春鋒、畢圣杰、邵娜、曲春賢、于宏偉
(二)組織編寫校本課程綱要或教材
編委:王成芹、呂壯君、于愛芳、苗文靜、谷靜、高娃、高濤、欒魯華、曹正、鄭曉峰、紀水英、韓杰、曲春賢。
六、實施過程
(一)樹立正確的課程觀。
(1)采取自學和輔導、分散和集中、討論和測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辦法,組織教師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識培訓》《課程實施標準》等課程改革的基本理論,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并用大教育觀指導教育教學實踐。
(2)多方合力,共同協作。教導處負責制定整體方案,審議課程綱要、教材、學科評價體系,負責過程管理、分期工作計劃、檢查實施、培訓指導等工作;總務處負責課程開展所需的物質保障,協調資料的征集和保養、場地的建設,場地活動的設施供應等;發揮家長委員會的紐帶作用,取得家長的幫助與支持,挖掘家長資源、社區資源,使校本課程融于生活、融于社會,促進孩子的.全面和諧發展。
(二)認真落實課程目標
1、校本教師針對學校已有的校本課程資源,依據學生年齡特點、接受能力等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交流反思,不斷完善內容,豐富課程體系。
2、任課教師精心備課,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按時上好校本課,并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
3、每學期以年級組為單位,至少開展校本課程專題研討一次,活動要有目的、有準備、有記錄、有實效;每學期末組織面向全校師生的校本課程成果展示評比一次,全面參與,形式靈活。
4、學生需要外出調查、參觀時,由分管領導、班主任和任課教師一起組織,確保師生安全。
(三)完成課程實施水平評價
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張揚學生個性,形成學校特色,課程評價由任課教師擬定學科評價方案,教導處具體負責方案的指導審核及校本課程教師實施情況的總體評價,評價注重多元化和個體化
1、對教師的評價注重過程性
從教學準備、教學方式、教學態度等方面對教師的課程方案(附件1)、課堂教學(附件2)進行評價。學校采用調查問卷(10%)、聽課記錄(20%)、檢查教師教學方案計劃及教案(20%)、博客(每月)總結(20%)、教學效果(30%)等方法督促落實。
2、對學生學習情況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
(1)學生上課出勤率評價,占學業總成績20%。
(2)課業完成情況評價,占學業總成績的40%。包括平時上課聽講、學習態度、作業的完成情況。
(3)課程結業成績,占學業總成績的40%。
學生校本課程學業總成績按A、B、C、D分四個等級
為促進學生特長的發展,關注學生對校本課程學習的興趣和態度,采取觀察、考查、現場匯報和作品展示等方法促進課程有效實施。強調以下兩點:
一是組織階段性作品展覽。開展多種形式的年級、校內學生作品展覽,如,學習筆記、手抄報、手工作品、照片、征文等,加強宣傳和對學生進行及時鼓勵。
二是要有學習結果的評價,采用等級制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學期結束,教師根據校本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實地參與的情況,采用開卷考查的方式檢測學生的學習成績,給與學生充分發揮才能的機會和合理的等級成績。(見附件4、5)
以上課程既面向全體,又兼顧個體,同時呈現合理的層次性和梯度性。全校必修校本課程《經典誦讀》《走進威海》《名曲名畫欣賞》等重視人文熏陶和實踐探究能力的培養,田小學子因此洋溢著書香高雅氣質、自強創新品質和模范小主人風采;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及年齡特點分年級選修的橡皮泥、陶藝、折紙、剪紙等課程,遵循了由易到難,漸入內涵的規律,旨在發現和培養一批有興趣、有悟性的小藝術家;而在此基礎上,補充開設了二十多個興趣小組,引領孩子發展特長,在屬于自己的舞臺上盡情飛翔。
校本課程實施方案11
一、指導思想
校本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組成部分,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等文件,把“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作為課程基本理念,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精心組織,扎實有效地開展新課程改革實驗,促使學生全面發展。搞好校本課程的開發是落實新課程的需要,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給學校的發展、給教師專業的發展、給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舞臺。所以,我校依據教育方針、國家課程實施計劃,根據學校的辦學目標,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教學資源優勢,認真做好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
二、實施目標
以課改為載體,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做到以師生為主體,以人的發展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目標,積極發展學生個性,全面落實素質教育,讓師生與課改同成長。
三、實施內容
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我們進行了努力發掘學校、家長兩方面的資源開發,設置了符合學生興趣、需求、促進學生發展的.課程。
首先是學校資源,也就是根據教師的不同能力和學生的年齡特點開發出相應的課程:一年級統一開展歌謠識字活動、二年級開展看圖說話活動,三到六年級開展美術類的巧手勾織、兒童畫創作、紙版畫、噴繪、樹葉貼畫、……手工類的十字繡、串珠、巧手編織、水晶花、瓶藝等、文學類的詩情畫意、美文賞析、精品讀屋、剪報制作……口語表達類的英語課本劇、小記者、校園新聞……曲藝類的:合唱、鼓號隊、管弦樂隊……書法累……科技類的科技小制作、科學初探、信息技術類的電腦維護、網上沖浪等。
其次針對豐富的家長資源,我校開發了家長的潛力,讓家長走進校園,來到課堂為孩子上校本課。家長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豐富了學校特色,滿足了學生發展的多元需求。與此同時,也拉近學校和家長之間的距離,讓家長充分了解課程、了解教育。
四、實施方法
1.根據校本課程開發指南所確定的基本原則對教師及其提供的課程材料進行綜合評估,確定開設科目和開設時間。
2.公布初評通過的校本課程科目及教師名單,推出校本課開設科目菜單供學生詢問和選擇。
3、每門課程開班人數原則上控制在10~45人,教導處有權根據
學生意向和學校教學條件,在充分尊重學生志愿的前提下,進行合理
調劑。
五、校本課程的日常考核與評估
1.校本課程的日常考核與評估由教導處負責。
2.任課教師根據學生上課的出勤和表現對學生進行評分,每學期期末由教導處統一登記并存檔管理。
3.教導處對學生的上課情況進行不定期抽查。
六、課程評價
1.學校要加強對教師實施校本課程的評價,重視教師的教育行
為和工作態度,通過評價,優化教學過程,激發教師的創造性,防止
過于注重結果,特別是獲獎、成果發表等顯性效果的傾向。
2.對學生研修的學校課程情況的評價,要更多地采用作業或成
果(作品)評價、過程評價等方式,關注學生學習研究的過程和方法,
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個體差異和
自我反思。要在學習活動的情景中評價學生,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背
景進行個性化評價。要通過發展性評價,促進學生素質的不斷提高。
當然,在這期間,我們也有許多困惑和迷茫。比如:我們教師現有的能力是否能達到課改要求的標準?我們自己編寫的教材其科學性、系統性到底如何?校本課程的評價如何能突出學校特色、學生個性?等等,這一切都有待于在今后實踐中不斷探索。
總之,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就是我們不斷學習、發展、成長的過程。我們愿繼續努力,積極投身于課程改革的洪流中,去開拓、去創新,用智慧和汗水譜寫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篇章。
校本課程實施方案12
一、課程背景
“現代智力七巧板”是在傳統七巧板的基礎上,以物體的幾何曲線為基礎,巧妙地應用了現代高等數學上的幾何學、拓撲學、排列組合以及線性規劃原理設計而成的新型七巧板,是一種適宜于各個年齡段的學生拼玩的創新教育學具。現代智力七巧板與傳統的七巧板相比,外觀迥異,卻都具有極為相似而又嚴謹的數學規律,改變了傳統七巧板“圖案量少、形象單調、沒有弧線”的缺點。“現代智力七巧板”看似簡單,拼搭起來則奧妙無窮,妙趣橫生,深受學生們的喜愛。
本課程的實施對象是我校中段學生。對中段學生而言,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智力七巧板”既是他們的玩具又是他們的學具,通過拼拼、搭搭、想想,讓學生盡情地玩,愉快地學,能啟發學生創造思維,培養學生想象能力,提高學生智力水平。在這樣的課程背景下,我們選擇了“智力七巧板”作為課程內容,進行開發了《七巧智趣園》校本課程,希望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開發學生的智力,鍛煉動手動腦,啟迪創新意識。
二、課程目標
基于以上思考,我們把《七巧智趣園》課程的目標定為:
1.學生通過拼搭和畫智力七巧板圖形,使學生在“玩”中拼擺,在“玩”中學習,在“玩”中創造,掌握拼擺智力七巧板的一些原則、基本方法和規律,讓學生感受到拼擺現代智力七巧板的無窮奧秘,領悟智力七巧板的無窮樂趣和成功的喜悅,以促進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
2.學生通過分類拼擺智力七巧板圖形,深化拼擺智力七巧板的一些原則、基本方法和規律的掌握,并通過創造一些七巧板圖形,學習一些創造的知識和方法,鍛煉他們動手動腦能力,激發他們的科學興趣,啟迪他們的創造意識,讓學生感受到拼擺現代智力七巧板的無窮奧秘,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
3.學生通過多副智力七巧板的主題創造,鍛煉他們動手動腦能力,激發他們的科學興趣,啟迪他們的創造意識,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他們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他們的科學素質和審美觀。
三、課程內容
圍繞課程目標,結合中段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們在內容上做了這樣安排:
準備課:七巧板的來源與發展史
通過講解“智力七巧板”的來源與發展歷史,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祖國傳統文化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中國優秀的民間玩具對兒童的娛樂、教育及智力開發所起的積極作用。
第一板塊:基礎篇
通過拆裝七巧板,了解七塊板的名稱,熟悉各拼板之間的幾何關系,七塊板之間的拼組基本方法,掌握一定拼組技巧和拼圖的基本規則(平放不重疊,七塊少不得),讓學生通過模仿、拼擺,初步感受七巧板千變萬化的拼圖樂趣。
第二板塊:提高篇
通過專題設計,如飛機專題、交通專題、人物專題、動物專題、奧運專題、文字專題等。讓學生進一步熟悉七巧板的拼擺技巧,初步了解各種物體的結構,為以后的多副創造活動打好基礎。
第三板塊:發展篇
通過多副組合技能課的練習,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為他們“創造力的自我發現”提供一條有效的途徑,讓他們“天生”具有的創作能力得到盡情發揮。
第四板塊:創造篇
通過觀察創造(單副)、主題創作(多副)、廣告設計與創意技能課的練習,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促進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的.轉變,同時也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
四、課程實施
智力七巧板學習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并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完善課程管理。“智力七巧板”的校本課程的教學方式,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
1.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
“智力七巧板”不同于其他學科,較高程度地要求學生動手操作。因此,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教學中占重要地位。
2.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
“智力七巧板”重在要求學生用有限的七塊板創新出無窮的圖形,因此,緊靠模仿范例是不夠的,范例在“智力七巧板”的學習中只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關鍵還是靠學生自己的創新。因此,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學生學習的重中之重。
五、課程評價
七巧板活動中評價應具多元性。
1.評價應是“自我參照”而非與其他同學相比。要以學生已有的發展基礎為評價標準,杜絕用象與不象、好與不好這些單一的標準答案的方式。
2.重視學生自我評價。幫助他們樹立信心發現自我,學會反思,自我改進,并有利師生互動,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3.注重對活動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評價不僅僅是看結果,更重要是學生在過程中是否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要充分體現七巧板的多樣化、個性化、創造性等基本特征,弱化評價的甄別功能,以鼓勵為主,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展,起到反饋調節、展示激勵、反思總結、積極導向的作用,更好地促進師生發展。
六、課程開發成效
1.學生通過模仿與想象,把物象重新組合成新形象和新情景。借助圖案游戲與競賽,充分調動孩子們的手、眼、腦的運作和協作,在強烈的感觀互動中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潛能。
2.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民族文化的情感,從中得到美的啟蒙、受到美的熏陶。
校本課程實施方案13
一、課程定位
校本課程是由學校自主開發的課程,由學生自愿參加,以學生活動為主,與必修課程一起構成學校課程體系。但它與必修課程在內容、要求的深廣程度和活動形式等方面又不盡相同。校本課程更突出學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靈活性。它對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結協作的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設置依據
1、政策依據,國家教育部《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的課程方案》是我們目前開設校本課程的主要依據。
2、我校的教育哲學或辦學宗旨:“以德育德,以能育能,師生和諧發展”,精心營造“純真、健康、和諧、陽光”的理想育人氛圍,培養個性飛揚、身心健康的小公民,讓每個解放路小學學生都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3、學生需求的評估:我校早在20xx、20xx年設計了2套問卷并對其進行了分析,通過問卷和座談會等多種形式,了解學生的需求,寫出調研報告。結果發現,我校學生的需要具有相當的一致性,按需要程度排列主要集中在這樣幾方面:快樂的學習、健康的體魄、全面的素質。我們曾在不同年級段做過相關的問卷調查,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對學校開設校本課程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興趣需求,最大程度地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也需要通過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來保障。
4、評估學校的課程資源。我校各種專業教室齊全,校園環境優美,尤其是修建了天籟樓,設備設施齊全、為學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場所,我校擁有優質的教育資源,美術教師郭守其、程肖、何建強是知名美術家,美術教學在我市有著重要影響。寬帶網的建設,為教育教學提供了廣闊了信息源,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三、指導思想
促使學生個性潛能的充分發揮,促進學生的個性全面和諧的發展,以促進學生全面的、主動的、有個性地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利用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和家庭資源,開發校本課程,使學校形成辦學特色。探索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校本課程的教學模式、評價體系。體現“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課程改革方針,落實課程改革的總體目標,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四、課程目標
總體目標:為適應社會未來發展的需要,實行開放性的辦學模式,豐富和發展學校辦學的內涵,以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讓個體的感性和理性認識均衡地發展,提高學生素質,提升公民素質,陶冶人的情操,培養有較強適應力和創造能力的新型人才,實行培養“合格+特長”的學生發展目標,推動課程研究、管理和開發隊伍的建設,提高學校管理和開發課程的能力為總體目標。
學生方面:
1、通過藝術教育,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綜合(尤其是藝術方面)素養和能力,讓每個孩子都學有所長,努力培養自己的一技之長;
2、通過對祖國傳統文化的學習,積累深厚的文化底蘊,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激發學生對傳統文的熱愛之情;
3、通過校本教材系列實踐活動的開設,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大膽創造,塑造健康身心,豐富孩子們的人生實踐,鍛煉孩子們適應生活的能力,使他們健康快樂地生活;
4、校本課程的開發應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培養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
教師方面:
1、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拓展知識面,改善知識結構,轉變教學行為,增強課程意識;
2、提高科研能力、科學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培養一批復合型、科研型的教師。
學校方面:
1、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互整合與補充,以加強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彈性與多樣性:
2、培養個性張揚的多元化人才:
3、為社會提供一個進行高雅藝術教育的場所。
五、校本課程的開發原則
1、需要與實效相整合的原則。
校本課程的開發以國家課程管理政策、課程計劃、課程標準為依據,同時要滿足學生的需要,既要遵循課程開發規律,又要照顧學生的興趣愛好。
2、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原則。
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應增強課程對社區、學校、學生的適應性,同時還應使校本課程的開發逐步實現內容的綜合性和形式的多樣性。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綜合性與多樣性相統一,有利于培養教師和學生選擇、創新的權利。
3、自主與自愿相結合原則: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多給學生想象、創造空間,尊重學生的意愿,自選組別,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
4、靈活性與開放性相結合原則:教學內容、方法以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靈活的作內容形式上的調整,體現在目標的多元性,內容的寬泛性,時間空間的廣域性,評價的差異性。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六、課程結構與內容
校本課程的設置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是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它是與課堂學科教學課程并存的重要的課程體系。對學生的教育必須滲透于各科教學中。
課程結構設置
(1)兒童畫:通過開設兒童畫課程,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并能運用美術知識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增強學生的想象力,實現美術素質的早期開發,為學生后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泥塑:通過開設泥塑課程,讓學生從小學泥塑,可以促進這一藝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使學生在這種廣泛的文化情境學習和拓展特長,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學生情操,融實踐性、趣味性、創作性為一體的泥塑,不受年齡限制,入門容易,學生能很快獲得成功的積極體驗,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在泥塑的創作過程中,更自由的、更充分的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作力和表現力。同時,泥塑立體造型的表達,更有利于學生的藝術整體把握,在實踐過程中內容表現的自由性、評價標準的多樣性,能提供學生創造活動最適宜的環境,有利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泥塑教學所蘊涵的這些積極的教育價值也正是校本課程所追求的。
校本課程實施方案14
一、課題來源及價值
近年來,在全國范圍內,以國學為核心的學術探討、知識普及、文化建設、教育推廣等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開展。這場“國學熱”正浸染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當前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漸突出,其精神影響力也愈加廣泛。伴隨著新課改的腳步,國學經典走進中小學也越來越多得到人們的重視、倡導和極力推動。但是隨著對學校文化品牌建設的深入理解,我們發現國學經典文化課程建設正面臨越來越多新挑戰。
第一,國學經典文化課程的內容有待重組和整合,尤其是年級的梯度和要求有待重新定位;
第二,國學經典文化課程的實施策略有待豐富和拓展;
第三,國學經典文化課程在深入推進的同時,應該更有創意,更富有個性,真正成為學校的辦學特色。
基于以上思考,我們提出了“國學特色校本課程的設計與實施研究”的課題。
二、核心概念及界定
國學:指內容豐富、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它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影響極大,對于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發揮著重要作用。
校本課程:兩層含義:一是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校本化、個性化,即學校和教師通過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方式,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和社區的特點和需要;二是學校設計開發新的課程,即學校在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并充分考慮當地社區和學校課程資源的基礎上,以學校和教師為主體,開發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本課題中的校本課程指前者。
三、主要觀點及創新
1、使學生初步感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在祖國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養料,成為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另一方面,通過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識真偽、分善惡、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種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使之成為21世紀社會主義新文化的開拓者和建設者。
2、使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和誦讀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讀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語言和文化經典名篇的積累。
3、初步形成“課內外結合、學用結合”的語文新課程教學策略。
4、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使廣大語文教師及時轉變觀念,更新知識,具有比較厚實的文化素養和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5、我們因地制宜,立足新教材,結合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設計好相關的.活動方案,為學生創造綜合學習的機會,從而來尋求弘揚民族文化的途徑和策略。
四、課題目標、內容及重點
(一)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為學生創設文化傳承的平臺,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豐厚學生的知識儲備。使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璨若星辰與博大精深。
2、通過本課題的實驗研究,摸索和總結出一套較為可行的國學經典的教學方法和形式,撰寫出一批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論文以及階段性實驗報告,編寫一套以中華國學經典為核心的校本教材。
3、通過本課題研究,促進教師從被動的課程接受者轉變為積極的課程決策者和實施者,提升教師的課程創造意識及能力,豐富教師的角色內涵,達成學校、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發展。
(二)研究內容:
1、現代中小生對國學知識了解的現狀調查。
2、國學內容及序列,即課程內容如何校本化、特色化。
3、我們怎樣實施,即課程方法如何校本化、特色化。
(三)研究重點:通過本課題研究,探索有效的課程設計及實施的策略。
五、研究思路、對象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1、在國學內容的選擇上,做到“精選篇目,分類遞進”;
2、在國學教學實施上采用“分年級推進、分層進行、課內外相結合”的方式;
3、開發校本課程,推進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
4、建設文化校園,讓師生成為幸福的成功者。
(二)實驗對象:本校1-6年級學生。
(三)研究方法:
本課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主要采用行動研究法,通過課堂實踐對相關理論進行反思、驗證,繼而總結出更有效的成果并加以推廣。在實驗中還要用到的輔助研究方法有調查法、經驗總結法、案例研究法、文獻法等。
六、研究過程及步驟
本實驗計劃用兩年時間(20xx年10月—20xx年7月),分三個階段完成。
(一)準備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
1、確定課題,擬定研究方案。
2、課題申報立項。
3、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相關知識,提高認識,統一思想。
4、明確各成員研究的側重點、創建網站。
(二)實施階段(20xx年2月—20xx年1月)
1、“國學文化知多少”問卷調查及分析,邀請專家指導課題。
2、精選經典誦讀內容,編撰校本教材。
3、討論研究課題實施策略并不斷整理完善研究方案。
4、積累典型案例、研究資料,撰寫論文。
(三)總結階段(20xx年2月——20xx年7月)
1、總結課題實施成果。
2、課題組成員寫結題分報告。
3、課題組寫結題總報告。
4、做好課題結題準備工作,迎接專家驗收。
七、預期研究成果
(一)階段成果
1、課題的實施方案、意見(網站、實驗方案、調查報告)。
2、典型案例(文本、圖片、學生成果)。
3、各項專題研究(論文、課件、經驗總結、研究報告、校本教材等)。
(二)最終成果
1、課題研究報告。
2、課題結題報告。
八、完成研究任務的可行性分析
實力雄厚:我校是省實驗小學,省教科研先進單位,現已完成省市級乃至國家級課題多項。課題負責人是我校校長,語文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課題組核心成員都是我校的骨干教師,都主持或參與過國家、省、市級課題研究,并已在各級刊物上發表了相關論文多篇。此外,我校圖書資料豐富并可上互聯網查詢資料,有領先的聲像,電腦設備等硬件。
組織保障:課題組將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通過校長室直接領導,以教科室為基礎,將教導處、科研組組織起來,建立相互合作的研究組織,以調動全校教師全員參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群體研究的氛圍,從而保證課題研究的落實與實施。建立與研究工作相配套的工作制度,要求參與研究的老師明確職責,注重實踐,積極參與理論學習,并定期召開課題研究例會,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尋求策略,深化研究。學校教科室全面協調、組織好本課題的研究管理工作,認真制定研究計劃方案,督導各分工責任人在規定時間,保質保量地完成相關任務。
財力保障:課題組每年將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自行籌集一定的經費,包括聘請專家指導課題研究、講學提供相應設備,會議費用等。我們將嚴格管理并使用好科研基金,同時,保證學校有關教育設施滿足課題研究的需要。
校本課程實施方案15
一、指導思想
1、為全面貫徹國家課程計劃,我校將在嚴格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開發和實施校本課程,構建我校新的課程模式。我們將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的要求為依據,堅持以人為本,讓學生體驗運動激情,感受足球魅力,培養體格健魄、充滿自信的文明小學生,從而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
2、我校校本課程以“我自信,我能行,我成功”為基本理念,開設“快樂足球”這門必修課程,每周1節“快樂足球”由體育老師和專業教練在體育與健康課時中抽出課時引導學生探討足球文化、傳授足球技藝。
二、資源及需求分析
1、學生資源分析
(1)我校是“青島市少兒足球訓練基地學校”。足球是我校的傳統體育項目,學校從1999年起就一直擁有自己的“學校足球代表隊”,專業水平不斷上升,他們曾多次代表學校參加了市、區重要賽事,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因此,把“快樂足球”設為我校校本課程之一,既能鞏固多年來取得的體育教育成果,利國利民,又能凸現學校辦學特色。
(2)我校由20xx年重建,學校環境優美,設施齊全,具備使用現代技術施教的硬件、設備和人力資源。并有一個專業的人工草皮足球運動場。
(3)學校有一支思想觀念新、敬業精神強、師德高尚的年輕教師隊伍。專職體育教師3名。
2、社會資源
“青島市、區小學生足球賽”每年定期舉行,為我校校本課程“快樂足球”的課程開發、發展、交流及成果展示搭建了一個平臺,打開了一個窗口。既可以開闊師生的視野,提供更多有利于課程開發的資源,也給學校一個展示特色、檢閱成果的機會,便于學校形成具有該課程特色的開發,實施、評價和拓展的管理機制。
3、需求分析
(1)增加學生體質,積極投身“全民健身運動”,是國家的需要,更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足球,是現代開展的范圍最廣、影響最大的世界級體育運動項目之一。從中世紀以前的“哈巴斯托姆”游戲到1904年“國際足球協會聯合會(fifa)”在法國的成立,從我國漢朝“蹴鞠”、“蹋鞠”到1951年我國第一屆足球比賽的舉行,足球在全世界已走過了漫長的.歲月。由于足球運動的對抗性強、技術多樣、戰術豐富,不僅有效發展人的身體素質,提高器官的機能,而且有助于發展運動員的勇敢頑強、機智果敢的心理品質和團結互助、遵守紀律、培植自信的精神,故全世界人民都喜愛它,并把它發展成為一種文化、一類產業,成為一個國家強盛、文明的標志。學校擬把“快樂足球”開發成“足球文化”,正是順應時代的需要,更是結合學校實際――培養“朝氣蓬勃、充滿自信,健康向上”重慶中路第一小學全體學生的需要。
(2)鍛煉學生身體,磨煉學生意志,塑造學生人格,是學生未來成長的需要,是在為學生的一生發展奠基。
三、課程開發及實施目標
㈠總體目標:堅持以人為本,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讓學生體驗運動激情,分享足球快樂,感悟足球文化,從而培植學生的自信心;發揮學生特長,彰顯學生個性,培養出身心健康、充滿自信的重中一學生。
(1)通過足球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讓學生走進足球文化領域,涉獵足球與歷史、足球與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多方面的融合,感受其豐富文化內涵;讓學生走向足球場地,掌握運動技能,體驗運動激情,體驗挫折,走向成功。
(2)開發校內外資源,培養學生的特長,保護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創造力,力爭每個人都擁有一技之長,都有才藝展示,或當“體育名星” 。
(3)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勤于實踐,著眼于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以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及科學的學習方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㈡具體目標
1、“快樂足球”系列目標
(1)小學低年級(一、二年級)目標
a、知識與技能:認識足球,了解足球的起源、發展及作用;走進足球場,了解最基本的足球動作;會觀看足球,具有積累足球信息的初步意識,從而關心足球運動。
b、方法與過程:做場外文明觀眾,觀察、感知足球(賽),會畫足球;初步體驗身體對足球的控制。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校內足球明星和代表隊,了解他們的戰績,增強榮譽感,培養自信心。
(2)小學中年級(三、四年級)目標
a、知識與技能:學生掌握足球運動的起源和發展,了解足球比賽的基本規則,初步學會搜集足球信息的方法,從中體會學習足球知識的樂趣;進一步提高他們對足球的運球、控球等技能的培養。
b、方法與過程:場內外知識的講解,以及簡單的比賽模仿,鍛煉學生各身體部位的協調能力,通過錄相、上網等重要賽事的觀看,讓他們更加全面了解國內外足球現狀,更加關注、熱愛足球。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有初步的團結守紀、協作一致的精神,磨煉堅韌的意志和自強不息的戰斗力,培養集體榮譽感和個人自信心。
(3)小學高年級(五、六年級)目標
a、知識與技能:全面了解國內外足球發展歷程及現狀,基本熟悉足球比賽的基本規則,自覺收集足球信息、自我體會足球知識樂趣,全面掌握運球、控球、傳球、停球等各方面技術,基本能上場比賽。
b、方法與過程:自主收集國內外足球信息,自覺投身足球運動,集體探究足球與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的關系。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勇敢頑強、機智果斷的心理品質養成守紀守時、團結互助的作風,培植自信心。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四、課程開發原則
1、主體性原則:以師生為主體,運用不同的組織形式及方法激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主動獲取信息,在校本課程中去實踐、去感悟、去體驗,從而能自覺地接受教育。
2、實踐性原則: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放在首位,以實踐體驗活動為主要形式,做到課堂知識傳授與師生共同實踐相得益彰。
3、靈活性原則:課題開發、學年(期)計劃、單元劃分、課時教案都要視學生的實際及有形和無形資源的可開發度來決定,要著眼于學生在小學六年中以及一生中的可持續發展而靈活取材,開放時空。
4、綜合性原則:
內容的綜合性——每一個版塊不能過于單一,版塊之間要有邏輯聯系并合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
要求的綜合性——內容的綜合直接達到目標的綜合,不能顧此失彼。
教育功能的綜合——以培養學生“自信、成功”為教育理念。
五、課程開發策略
1、學校以“快樂足球”為突破口,打開足球與知識、技能、身體、身心、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面的溝通大門,由體育教師組織開發適合全校學生、不同的內容,實現學校辦學特色與課程開發的有機融合。
3、讓學生多才多藝,內練素質、外樹禮儀形象,積極營造健康向上,充滿生機的校園文化。
4、建立家長學校,建立社區、家庭、學校教育協作會,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參與學校課程開發之中。
【校本課程實施方案】相關文章:
跳繩校本課程實施方案10-13
校本課程評價實施方案12-10
校本課程開發實施方案12-26
2016校本課程實施方案05-19
中學校本課程實施方案08-09
校本課程實施方案2篇06-28
小學英語校本課程實施方案09-24
校本課程實施方案15篇10-27
校本課程實施方案(精選20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