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方案【熱門】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效開展,就需要我們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解決一個問題或者一項工程,一個課題的詳細過程。優秀的方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課題研究方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課題研究方案1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作文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但新課改下的初中作文教學仍表現為:考什么就教什么,近幾年話題作文成為作文主導,從高考流向中考,從初三涌向初一,學生被迫放棄了對生活的感受、思考和感悟,失去了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原始創新力;受“文以載道”的思想影響,教師要求學生作文思想不僅正確,而且深刻,學生只好編故事、套情節,去渲染自己內心一點也沒有的高尚情操,導致作文文非真文,言非真言,人非真人;作文教學中教師偏重于講寫的方法技巧,學生也偏重于學寫的方法技巧,學生掌握了作文的方法技巧,卻不能寫出好文章。
我校的作文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走馬觀花。即寫作訓練跟閱讀教學亦步亦趨,學什么課文,寫什么作文。例如:初一一冊一單元是寫景狀物散文,學課文之后便讓學生以景物描寫對象,或即景生情,或托物言志。若作為單項訓練未嘗不可,但如果為了配合閱讀教學而置學生的寫作現狀而不顧,則勞而無功。這樣的訓練使學生寫什么丟什么,走馬觀花,過目即忘。
(2)沒有過渡。作文訓練之初教師便把全套本領、對作文的要求全方位下放,學生根本未曾達到應有水平時卻以高標準、嚴要求來強化作文教學,以期學生一步登天,寫出十全十美的作文來。例如:初一第一學期,根據教學實際,作文教學應從基本功練起,即書寫規范,標點、格式正確,完整地記敘一件事等。而我們的第一次作文課便將審題、立意、選材、構思一股腦地灌輸給學生。一次考場作文便將“生動形象”、“議論抒情”、“點題扣題”作為評分標準,此情況下,學生對寫作的畏難情緒日俱增,難怪有的學生哀嘆:上小學時好歹寫一篇作文就能獲獎,到中學費半天勁也得不了高分。這種沒有過渡的作文教學,大大挫傷學生的寫作信心,造成初一講審題、立意選材,到了初二初三還是講這套,學生聽煩了,老師講膩了,而收效甚微。
(3)作文教學與學生實際脫節。教師本身因為對作文教學缺乏應有的熱情而怕批改作文,自然也使得學生缺乏寫作的熱情而怕寫作文。這種情況表現在作文教學的四環節中(命題、指導、批改、講評)。由于無計劃,常常出現這種情況:該上作文課,臨去教室的前幾分鐘還沒想出個合適的作文題目,直到走進教室才擠出個題目來。這樣的命題根本談不上符合學生實際、真情實感。結果是,或老調重彈,或曲高和寡,學生望題生厭,望題生畏,哪里還有寫作的興趣?接下來的作文指導則簡單化、庸俗化、套式化,引而發,疏而通,越指導,學生的寫作越僵化,長此以往,將學生的一點點靈氣全磨滅了。
(4)作文與閱讀、生活脫節。生活寫作的源泉,離開了生活,寫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的寫作教學常常與生活脫節,作文不能真實地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化為作文題材,學生既沒豐富的詞匯,又不熟悉多樣的題材,寫作時文思枯竭,硬擠強湊,自然文不成篇。其次,讀寫分離,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脫節,讀不能很好地為寫服務,寫作無法促進閱讀。
(5)再說批改:教師習慣于精批細改,勞而無功,多數學生根本不關心評語,只看眼分數便罷。因為老師的評語從小學到中學全是套話。二是批改拖沓,一篇作文拖上十天半月,學生自己寫的是什么都快忘光。批改之所以出現這些現象,原因于教師的教學觀念導致批改方式僵化,教師獨攬批改權。講評隨便,無針對性,藥到病除,盡管學生作文寫的不少,但寫作水平提高卻不快。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1、建立作文指導的序列計劃教師做到有的放矢,從初一到初三有明確的訓練目標和訓練計劃。解決教師上課前想作文題,初一到初三同一個要求,作文與現實脫等現實問題。
2、建立作文序列教學的操作系統幫助學生逐步掌握作文的寫作方法和技巧,明確每個階段的訓練目標,解決學生怕寫作文-不敢寫作文-胡編亂造的心理障礙,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激發學生寫作的熱情,培養學生限時寫作的能力。
3、建立學生作文的評價系統注重采用多種方式對學生作文進行評價,激發學生內在的潛力,讓學生有寫好作文的激情。
4、切實轉變教師的對待作文的觀念和行為,增強教師對學生作文的指導意識。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
本課題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1、培養學生寫作興趣的研究。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
2、培養學生生活與寫作緊密聯系、不脫節的研究。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描繪生活并高于生活。
3、以班級為單位,循序漸進的進行作文序列訓練,三個年級各有側重,力爭達到新課標對寫作的要求“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具體設想為:第一,按表達方式確定:記敘文→說第明文→議論文。第二,按寫作流程確定:審題→立意→選材→構思→行文→修改。第三,按表達憑借的手段確定:先說后寫,以說帶寫,用口頭語言作為書面語言的先導,第四,按寫作的本質確定:觀察→思考→感悟→作文。第五,按作文水平的梯度確定:放膽文→小心文→放膽文。第六,按年級劃分,
七年級:目標:培養學生寫作興趣,指導觀察、聯想、想象的方法,養成思考表達的良好的習慣。1、觀察事件,完整敘述。
2、觀察人物,抓住特征。3、觀察景物,多角度表達。
4、在敘事、寫人、繪影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5、運用聯想和想象等手法,豐富寫作內容。
6、從教材中借鑒基本的表達技巧:以小見大、欲揚先抑等。八年級:
目標:學習多種表達技巧,能寫復雜記敘文,會寫簡單的說明文。1、在記敘的基礎上,適當運用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2、運用多種描寫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事物。
3、運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寫作手法,具體地表達對生活的某種認識。4、運用設置線索、伏筆照應、懸念過渡等常見手法布局謀篇。
5、抓住事物特征,合理安排順序,選擇恰當的說明方法,學寫簡單的說明文。九年級:
目標:能限時寫高質量考場作文。
1、能從材料中提煉觀點,會寫一事一議議論文。
2、審清題意,選擇恰當的文體。
3、扣題立意,調動積累,合理運用。
4、擬題構思。
5、推敲開頭,巧設結尾。
6、斟酌用詞,流暢表達。
四、課題研究的途徑和策略
1、制定作文教學計劃。計劃必須符合學生的寫作實際,又要符合不同年級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習實際,所定計劃確保學生通過主觀努力客觀上行得通,不能成為學生的`障礙。計劃要細致、明確,哪個學段應掌握哪些寫作本領,必須達到怎樣的寫作水準,可以運用的表達方式及其表現手法等都要具體。目標、措施既具體,更要明確,教師要胸中有盤棋。計劃還要檢查、調整,適時查漏補缺,以期完善,防止計劃的隨意性、教條化。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由淺入深,不知不覺中步入寫作的殿堂,畏難情緒自然煙消云散。
2、激發寫作熱情。學生作文需要熱情,而這種熱情的培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因此,教師的命題要圍繞學生最關心的內容來確定,這樣既容易激學生的寫作欲望,又有利于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作文指導這一環節中,教師要真正為學生排憂解難、牽線搭橋,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寫作沖動。指導前要仔細分析學生作文的癥結所在,做到對癥下藥。
3、采用靈活的批改方式。批改作文歷來為眾多教師所頭痛。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首先轉變觀念,敢于放手,采用多種批改方法,激學生的評改欲望,力爭做到教師面批、精批、師生互批、學生共批相結合,提倡寫、評、改次性處理。這樣趁熱打鐵,學生就興致勃發,信息反饋快,評改質量高,寫作效果好,批改費時少。真正做“多快好省”。
4、教師適時地寫下水文,與學生同寫、同批、同改,更能激學生的寫作熱情,激發學生的興趣,作文課上得生動而又實效。教師每學期至少寫次下水文,既可以體會學生寫作時的心態及可能遇到的障礙,又可以“逼”著自己不斷地學習、充實、提高。
5、多渠道拓寬寫作途徑。豐富的寫作素材是寫好作文的前提,教師要盡可能地運用一切手段來拓寬學生的選材范圍。首先閱讀寫作要緊密結合。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善于捕捉名篇佳作中的閃光點,通過對課文的仿寫、改寫、縮寫、抄寫、補寫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多角度利用課文的能力。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續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排比段的仿寫等。指導學生同中求異,不斷拓寬寫作思路達到創新的目的。其次寫作與生活要緊密結合。就目前的現狀來看,學生一是不關注社會,二是生活面太窄。要想拓寬學生的選材面,就要組織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活動中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生動的具體事例。組織各種課外活動如參觀、采摘、各種文體競賽等。學生有了切身體會,文章就會寫得有聲有色。活動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寫隨筆,記日記,養成日寫百字、周成篇的良好習慣,鼓勵學生在完成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訓練之后,寫創造型作文。
五、課題實施的對象、方法
1、課題研究的對象:本課題將在我校部分學生范圍內展開。
2、課題研究的方法:
①調查法。通過調查目前學生的寫作現狀,為制訂序列計劃做準備。
②實踐法。在實踐中實施序列計劃并不斷在實踐中調整和補充,使設想方案在實踐運用中升華、結果,探索出一套適合初中生寫作的操作體系。
③個案研究法。跟蹤研究學生個體在寫作上的變化和成長。
六、預期的成果
1、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案例、教育敘事和相關論文;課題研究報告;
2、教師觀念得以轉變,對寫作教學有明確規劃。學生熱愛寫作,有良好的寫作習慣,能達到大綱的要求寫作,部分學生能進行創造性的寫作。七、課題實施的過程
1、準備階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
①調查分析學生的寫作現狀,形成大致序列方案。
②分備課組組進行研討,制定備課組方案。
③組建領導小組,確定研究的主要成員。
④填寫申請書,報上級領導和專家組審批。
2、研究的實施階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①召開研究組成員負責人會議,統一思想,明確研究目標和內容。
②邀請專家學者來我校指導課題實施的研究。
③各科研究成員撰寫研究反思或案例分析,上交階段性材料。
④定期召開總結會,進行交流。
⑤做好實施階段各種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3、研究總結階段(20xx年7月)
①撰寫研究報告。
②邀請上級領導和專家學者對實驗成果進行鑒定。
③上交有關材料。
④裝訂。
課題研究方案2
一、研究背景
有設立這一課題研究的想法源至20xx年的一次在新海中學的省送培到市的學習活動 上。一位講課老師說在現在的教學條件見中都有現代化的音響伴奏條件,由此播放出的伴奏音樂形象更豐富,因此,作為鋼琴伴奏可少采用,或許是與會老師誤聽為可不采用,引起嘩然!由此引發本人生出這一課題研究的想法。
二、概念的界定
課題研究的核心概念:
伴奏即伴隨襯托歌唱的演奏。 伴奏基本上和歌唱曲調一致, 其間還可以有多種裝飾音或高低八度的翻奏,也可以是單純的節奏。 伴奏的任務還必須演奏過門等純樂器的部分以聯接唱句。
伴奏對歌唱的意義:伴奏有對樂曲內涵的提示及對歌者情緒的渲染和烘托作用。充實延展了表演的氛圍。 歌唱教學的伴奏方式:鋼伴 音響伴奏 自己敲擊節奏伴奏 學生合著伴奏尋找韻律 效能:這一詞語有多種解釋,最基本的解釋為達到系統目標的程度,或系統期望達到一組具體任務要求的程度。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指辦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效能是衡量工作結果的尺度,效率、效果、效益是衡量效能的依據。那么,在歌唱教學中根本目的是運用各種科學合理的手段、方式和載體,調動學生歌唱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學生的歌唱學習效率和歌唱能力,提高音樂學習的質量,保證音樂將教育教學方針政策得以貫徹落實。
馬克思說:勞動生產力的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在工藝上的應用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 那么,歌唱教學的效能就取決于學生對歌曲的喜愛以及歌曲的熟悉程度,歌唱技巧、音樂基礎知識、對歌曲類型的適應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原因。
對所要解決的問題分析:
1. 分析不同伴奏方式使用過程中師生所能進行的互動可能性;
上課老師只是一個人,因此,不同的伴奏方式中老師所能發揮的能動力及能動方 向是有很大不同的。
2. 不同伴奏方式使用過程中學生所能進行的參與可能性;因為伴奏方式有產生的主動性及被動性之分,因此,在歌唱的實際參與性上有差別。
3. 老師對伴奏方式的可駕馭性;這牽涉到伴奏方式的復雜程度及學生在音樂感知上的實際能力。
4. 不同伴奏方式對學生課堂積極的調動;因學生的主體參與性以及興趣能力的不同而在參與的積極性上收到影響。
5. 不同伴奏方式對教學內容的烘托以及對學生理解能力的引領效果。因各種伴奏方式的優點差別而出現不同效能性。
學生對音樂的認知是逐步形成的,如何綜合運用伴奏方式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 投入的全面認識所學內容,在對音樂的.整體形象得以把握后能夠把外部聽覺和自身機體動作結合運用,從而能夠形成聽、擊節奏、唱三者統一的協調運作,實現身心內外的和諧統一音樂感知力,這才實現歌唱教學的終極目的。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通過課堂歌唱中不同伴奏方法的用運,分析和整理在歌唱中不同伴奏方式運用與學生歌唱學習所產生的能動效果,以期能得到一種認識或是一定的觀念,在今后的教學中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歌唱課中的教與學的方法和策略。并希望能夠得出一個完善的研究內容,使之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實現由想法、認識經驗到理論的升華。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七年級音樂教材下冊歌曲:
《渴望春天》《小小的我》《大海啊故鄉》《無錫景》《丹頂鶴的故事》
五、課題的研究方法:
定群體 -------- 選擇七年級3班作為研究對象。
比較研究法 -------- 實行班內比較,比較不同歌曲類型出現的差別效果。
觀察法 -------- 觀察學生的主動參與程度以及參與所能實現的效果。
體驗法 -------- 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歌唱學習中來實際的感受音樂及再創 作。
問卷調查法 ---------- 設計問題答卷調查學生對各個伴奏方式的切生感受與認識。
六、課題研究讀書目:
《中學音樂教學法》 作者:邵祖亮 出版:上海音樂出版社
《中小學唱歌教學法》 作 者:魯美麗主編 陳登頤譯 出 版 社:音樂出版社
《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楊立梅 編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音樂美學》 主編:王次炤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七、課題研究讀書目計劃以及具體時間安排:
20xx年2月5日至20xx年2月15日讀完《中學音樂教學法》 20xx年2月18日至20xx年3月1日讀完《中小學唱歌教學法》
20xx年3月2日至20xx年3月20日讀完《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
完成讀書筆記時間:20xx年2月至20xx年4月
20xx年2月5日至20xx年2月15日讀完《中學音樂教學法》完成讀書筆記 20xx年2月18日至20xx年3月1日讀完《中小學唱歌教學法》完成讀書筆記
20xx年3月2日至20xx年3月10日讀完《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完 成讀書筆記
20xx年3月11日至20xx年3月20日讀完《音樂美學》 完成讀書筆記
八完成教育教學案例分析的時間:
第一階段:20xx年2月
該階段主要確立課題研究的主題、重點,論證課題研究的可行性;確定研究使用的教學內容、研究對象;進行人員分工;上報課題材料。
第二階段:
20xx年3月4日,案例分析:《渴望春天》
20xx年3月18日,案例分析:《小小的我》
20xx年4月1日,案例分析:《大海啊故鄉》
20xx年4月15日,案例分析:《無錫景》
20xx年5月13日,案例分析:《丹頂鶴的故事》
該階段主要反復地對學生進行教學研究;進行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形成一定的文字及影像材料;整理形成一套較完善的階段性認識成果,總結經驗教訓。
第三階段:
20xx年6月總結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
課題研究方案3
一、指導思想:
教學科研是提升教師自身教育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學科研只有與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的改革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才能促進教師自身和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通過教科研這條途徑發展和提高自身的業務水準是促進學校內涵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新課程改革的效果也在于此。
二.實施研究的目標:
1.通過教研活動,學習相關教育理論和《課程標準》,結合課程教材改革要求,研究“小學音樂課程標準”的理論基礎和方法;
2.通過公開課或研究課,重點研究如何培養學生對音樂課的學習興趣;
3.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摸索并形成趣味課堂教學的具體實施策略和一般操作程序。
三、研究進度及時間安排:
第一階段:課題研究的準備階段:
1、學習有關課堂導入的基礎理論,了解該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2、收集與課題研究有關的書籍、雜志,設計調查問卷。
3、撰寫課題方案。
第二階段:課題研究的實施階段
1、對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進行調查。對集體的興趣進行四次調查,第一次對三年級進行調查,第二次對一年級進行調查,第三次對五年級進行調查,最后對四年級的個案進行調查。
2、我們分別從各個環節設計,努力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對音樂課中的各項內容感興趣。
第三階段:課題研究的總結階段
總結階段結合研究過程,撰寫相關論文,是我們對課題研究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撰寫論文可以促進我們進行理論思維,提升對課題的認識,進而調整我們的思路,并為下階段的成果,積小勝為大勝,從而圓滿達成課程研究的總目標。
四、研究方法:
1、實踐法:本課題組成員,共同討論研究設計每一節實驗課,然后上好實驗課,課后再對本課進行分析小結,抓住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如讓學生在綠動、游戲創編等,繼而對這些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完善。
2、調查法:采用不同規模、方法的調查法。課題研究前提,針對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進行調查。研究中期,主要調查學生對實驗課的反應,調查學生喜歡什么類型的音樂課。最后一次調查,是對選定的年級和班級進行對比調查。
3、個案研究法:選定幾個具有大部分學生共同點的學生,進行觀察,談話調查,研究歸因,探索如何上好音樂課的有效對策。
4、文獻法:主要收集各種教學參考書,集中搜集關于提高學生興趣
的方法,進行研討總結,然后運用于實驗課教學中,提高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為見就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后盾武器。
5、總結法:確定研究專題,指定研究方案和計劃,平時注意積累資料,研究過程中撰寫階段性研究總結,上交教研室,研究結束,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五、主要工作和措施:
為切實提高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提升優課率,充分發揮課改所帶來現代教育教學課堂所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也為了保障課堂教學的科學有效,我們根據以往學校教學工作中課堂教學效率不太高等存在的實際問題,確立研究課題,課題研究能促進我們圍繞一個中心,有計劃有重點進行研究性地工作,并有動力有信心研究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對策。本學期,我校立項了《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習興趣的培養》,已經從教育的大環境以及學校的實際論證了該課題研究的必要性、針對性與可操作性,我們將潛心學習,努力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情況作一些大膽的探索、延伸和發展,使我們的這項課題取得進展。
1、認真系統地學習有關的理論。學習是研究的開始,重點學習相關的專著和他人的經驗性文章,在學習中提高認識,在學習中轉變陳舊的觀念。理論學習分集中學習和自主學習:
集中學習的時間為秋學期第三周,內容為新課導入的`相關理論,形式為教育教學沙龍。
自主學習的內容包括專著和報刊雜志、他人的經驗性文章。
2、開設研究課以及形成過程性的研究材料
(1)課題開展的過程中,按年份分為春學期和秋學期兩個階段開課題研究課,展示階段性研究新經驗、新成果,并對這些課進行研討、交流,剖析,找出優點,發現不足及暴露的問題,及時進行總結,反省。從而汲取經驗教訓,以利于下一階段的開展。
(2)收集相關聽課評課資料,以及音樂課堂教學評價表,對學生進行調查問卷,及時統計分析,聽取學生對研究課,特別是教學環節對學生吸引力的感想和建議。
(3)課題組成員積極參與“音樂興趣培養”的相關研究,如課堂教學環境、教學模式、評價制度,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進行典型分析和專題總結。
3、日常實踐與反思
日常也是本課題研究的黃金時期,以實踐與反思的形式表現其研究的充分性和科學性。
(1)師生對課堂中各個環節的反思。教師的反思以反思教案、課堂教學隨筆等形式進行;學生的反思以與老師談心的口頭問答形式進行,以說自己的課堂表現為主要內容,以對學習興趣的認可度為參照,讓他們暢所欲言,表達心中對導入環節實施的滿意和批評,以此進行反思,作為下一步研究和實踐的指南。
(2)在實施過程中,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該課題中來,讓他們成為該課題的主人和最終受益者,也讓他們幫助我們認清不足,糾正錯誤。
六、研究步驟:
1、努力夯實教學實驗的各項環節,為試驗進行打好基礎,
2、緊緊圍繞課題進行試驗,做好實驗的各個步驟。
3、提高研究成果,完成研究報告。
4、積極做好實驗的總結工作。
七、實驗班級:
一至五年級
課題研究方案4
1、進一步學習有關有效練習與設計的教育教學理論,與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結合,不斷豐富和拓展研究方式方法。
2、推進作業分層布置與落實工作。
3、學生作業情況追蹤調查以及現狀分析。
4、課堂練習有效設計策略研究
5、課題組成員每人完成一篇有效練習教學案例和一篇課題研究論文。
研究措施
1、課題實施細化分層研究。課題組每月進行一次課題活動,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研究的小主題,根據課題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制定、調整研究措施。
2、制定學期研究方案。研究教師根據本學期的研究重點,結合自己的.教育問題,制定相應的研究計劃。計劃要目標明確,措施詳細,操作性強。課題組每位成員在一單元教學完成后,應作出單元小結,整理整個單元中的教學情況,并針對研究過程中的實際隨時做好調整工作。
3、加強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認真寫好教育教學日記,不斷總結得失,進行反思,及時上傳相關研究資料。
4、參加課題研究的人員,每月需認真撰寫與研究內容相關的案例、教學反思,定期做好總結。
5、與其他學科、其他老師密切協作,定期做好學生現狀的調查與分析,為后斷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
6、課題組成員每人開一次公開課。
活動安排:
二月份:
1、制定本學期課題研究工作計劃。(負責:xx)
2、布置落實各課題組成員的研究目標和任務。(負責:xx)
3、教研組討論制定子課題研究工作計劃。(負責:各教研組長)
三月份:
1、各課題組上交子課題組工作計劃,新課題組上交開題報告及計劃。(負責:xx)
2、課題組活動,進行理論學習與研究,落實開設研究課人選,討論擬定課堂教學反饋內容。(負責:課題組長)
四月份:
1、開展課題組研究課活動。(負責:教研室和課題組)
2、上交一篇教學設計。(負責:xx)
3、學生作業情況調查。(負責:xx)
五月份:
1、課題組活動,組織理論學習與研究,布置下階段主要研究任務。(負責:xx)
2、開設研究課活動。(負責:教研室和課題組)
3、組織課堂教學反饋。(負責:教研室和課題組)
六月份:
1、課題組活動,組織理論學習。(負責:課題組長)
2、課題組成員上交課題研究論文和總結。(負責:xx)
3、課題組進行階段工作總結,獎勵教科研積極分子。(負責:xx)
課題研究方案5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小學體育課的準備活動是保證體育課的基本教學內容實施,預防傷害事故的發生,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準備活動的內容應全面、豐富、新穎,注重科學性,不僅起到運動熱身的作用,而且還應是整個教學內容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幾年來,我們發現有些教師和學生對其并不重視,而只重視基本部分學習,對準備活動,敷衍了事,動作不到位,甚至只把它作為一種形式,有的教師比較重視,但在實際教學運用中也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對準備活動的認識不足,學生的興趣不足,導致準備活動的有效性不高,嚴重影響體育課的課堂效率。本課題希望通過實踐與研究,找到提高體育課前準備活動有效性的方法,從而提高體育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課題界定
小學體育課前的準備活動是在體育課、訓練課開始階段或比賽前有目的的進行的一系列肌肉活動,是為即將開始的正式上課、比賽做好身體功能上的準備,縮短機體進入工作狀態的時間,有利于迅速投入運動中去。“小學體育課前準備活動有效性的實踐研究”指通過研究,積極探索小學體育課前準備活動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徑,從而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率。
三、理論依據
《體育新課標》中也指出:培養學生興趣,使學生熱愛體育,這是如何上好體育課的關鍵,那么在一堂體育課中,準備活動部分可以說是上好體育課的前提條件。因為課前的準備部分,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同時還能激發學生興趣,防止傷害事故發生,而且對學生盡快掌握新的技術動作有積極作用。另外,更重要的一點是通過“領帶”準備活動,從中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更好的鍛煉與發揮。
四、同類課題研究狀況的文獻檢索分析
提高體育教學中準備活動的有效性,是進一步提高體育教學效果和預防運動損傷的有效措施。小學體育課前的準備活動是保證體育課的基本教學內容的實施,也是授課內容的前奏,無論什么樣的體育課堂結構和教學模式,都離不開準備活動。而如何讓我們的準備活動真正發揮它的巨大作用,是本課題需要研究討論的重要問題。目前許多文章都證明了、論述了準備活動的重要性,如何進行準備活動等問題,但如何提高準備活動的有效性方面還有點缺乏,本課題將對這個問題仔細研究。
五、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研究目標:
(1)通過研究,探索出體育課前有效準備活動的方法和途徑。
(2)通過研究,努力提升體育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3)通過研究,不斷提升我校教師的教科研能力水平。研究內容:
(1)我校體育課堂教學課前準備活動的現狀調查研究。通過調查研究,了解我校體育課前準備活動的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2)體育課前準備活動的理論探索。通過學習,深刻理解體育課前準備活動的意義與作用。
(3)體育課前有效準備活動的方法和途徑。通過研究,豐富體育課前準備活動的內容、形式,提高有效性,從而提升體育課堂教學效率。
六、研究方法
(1)教育調查法:通過問卷及個人詢問,了解學生對于準備活動的認識以及他們喜歡什么樣形式的準備活動。
(2)行動研究法:通過教學實踐,并結合理論研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以及尋找答案。
(3)文獻資料法:不斷通過各種途徑搜集相關資料,并進行學習總結,將別人的東西轉變為自己的資源。
(4)案例研究法:通過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案例的分析,及時地進行分析、總結,找到有關問題的根源,及時解決問題。
七、研究的具體步驟
1、準備階段(xxxx年2月xxxx年7月):進行相關理論的學習,制定課題實施方案。閱讀《體育基本理論》、《體育課準備活動的原理與方法》、《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等相關的書籍、論文和案例。上傳課題研究方案,并制訂計劃。
2、研究階段:(xxxx年8月xxxx年12月):閱讀《體育基本理論》和《體育課準備活動的原理與方法》,并完成讀書筆記,將所學知識探索的各階段體育準備活動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分析研究我校體育課前準備活動的現狀,積極探索課前準備活動的方法和途徑,不斷豐富活動內容和形式,從而有效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率。
3、總結階段(xxxx年2月xxxx年12月):整理和分析各種資料、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申請結題。
八、預期研究成果
(1)通過研究,整理出符合我校實際的有效的體育課前系列準備活動。做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2)完成《小學體育準備活動有效性的實踐與研究》結題實踐報告。
九、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課題研究方案6
從歷史作用來看,我國民族藝術的發展過程源遠流長,我國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創造并留下了大量的文化藝術遺產。現如今,民族藝術之所以有這么高的成就。是因為幾千年民族藝術的不間斷傳承與發展的結果。如果缺少了過去歷史藝術的傳承啟后,那么如今藝術發展必將不會如此繁榮。我們要想把如今的民族文化藝術成就變成以后的歷史藝術遺產就要不斷推陳出新,同時不斷積累完整、系統的藝術檔案。每個文化藝術單位,每個藝術家的藝術檔案都是國家的珍貴藝術財富,擁有多少藝術檔案就擁有多少藝術財富,就意味著有多少歷史藝術遺產留給后人。只有這樣,我國的社會主義的民族文化藝術事業才能千秋萬代永遠繁榮發展下去。
文藝檔案的現實作用,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一)藝術檔案是藝術管理工作的依據
藝術管理工作范圍很廣,它包括藝術生產管理、藝術科研管理、藝術教育管理、社會文化管理等等。這里既有國家、區域、專業系統的宏觀管理,又有各個藝術表演單位、藝術研究院、藝術教育單位和社會文化單位等基層單位的微觀管理。在不同層級的藝術管理工作中,藝術檔案起著依據、憑借和借鑒作用。
比如,組織舉辦一次大型的文藝調演活動,組織者為了實現正確的組織、指揮,有效地進行監督和控制,需要各種條件,其中重要的條件之一,就是有完整、系統的文藝檔案。完整、系統的藝術檔案,有助于組織者對整個活動過程進行分析、判斷,作出正確的`決策,從而實現高水平、高質量的一次文藝調演。又如,在藝術生產管理中,藝術檔案可以提供正確的數據和大量有關資料,是其正確決策的重要依據。
(二)藝術檔案是藝術生產活動的憑據
連續性與繼承性是一切藝術生產活動所共同具有的特征。前一階段產生的藝術檔案,通常是后一階段藝術生產活動的憑證和基礎;而現階段藝術生產活動中產生的藝術檔案,又常常是以后藝術生活活動的憑證和依據。
第一,藝術檔案是藝術創作、修改、整理劇目的重要憑據和材料的來源;
第二,藝術檔案是重排、復排保留劇目的必要依據;
第三,藝術檔案是繪畫、攝影工作者創作和設計作品時的參考材料。
藝術檔案在藝術生活活動中的憑證作用是多方面的。這種憑證作用一旦發揮出來,它可以節約人力、物力、財力,避免重復工作,降低成本,節約資金,提高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藝術檔案是藝術科學研究的必要條件
一切科學研究活動都具有一定的繼承性,都需要吸取和借鑒已有的科研成果。藝術科學研究也不例外。繼承和借鑒前人的成果,是藝術科學研究的基礎和條件。因此,很好地進行藝術科學研究,必須占有大量的、可靠的藝術檔案,這是進行藝術科學研究不可缺少的條件。實踐證明,在藝術科學研究中利用已有的藝術檔案,可以啟發思路,開闊眼界,少走彎路,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勞動,提高藝術科學研究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如,在一項課題研究中,藝術科學研究人員在接受一個新課題后,從指定課題計劃、擬定研究大綱,到編寫調查方案;從編寫階段小結,到撰寫成果報告,都要時常調閱有關藝術檔案。可以說,查找利用藝術檔案幾乎貫穿于一項課題研究的始終。
(四)藝術檔案是進行藝術教育中教材的重要來源
藝術院校在藝術教學中,可充分利用藝術檔案編寫教材、教案、大綱,對學生進行藝術輔導,還可以利用藝術檔案中的聲像材料進行觀摩學習,進行示范教學。
(五)藝術檔案是進行文化藝術交流的必要工具
開展文化藝術交流,是促進文化藝術發展和提高文化藝術水平、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的一種重要手段。文化藝術交流,有藝術家個人之間的交流,單位之間的交流。交流的形式有舉辦文藝演出,如藝術節、匯演、調演等,舉辦各種文化藝術展覽,如攝影展覽、書法展覽、美術展覽、文物展覽等,舉辦各種文化藝術研討會、座談會。在進行這些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中,藝術檔案是其必不可少的必要手段和工具,如由文藝檔案提供的各種數據、圖表、實物、照片、錄音、錄像材料等藝術檔案,豐富了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中的內容,提高了文化藝術交流的質量。
課題研究方案7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1、研究的背景、現狀以及問題。課外閱讀是指學生在課外的各種獨立的閱讀活動,是課外語文活動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經常的形式,是課內閱讀的繼續與擴展,是閱讀能力訓練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小學課外閱讀指導策略”是指教師從學校學情出發,給予學生必要的讀書指導,也就是研究采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來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擴大學生課外閱讀量,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并保持一種積極的、主動的、愉悅的情態,投入到課外閱讀中享受學習的快樂,體現閱讀的個性化。國外對于課外閱讀一直是很重視的。如美國多利斯.布朗研究發現,早期給孩子讀書,能夠教會孩子學會分享和參與,對孩子將來的學習及心理的健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經過研究認為:課外閱讀為教學提供“廣闊的智力背景”,并“能發展學生的才能,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都重視中小學的閱讀教學實驗。中國傳統教育歷來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進入當代,對課外閱讀的研究理論也有增無減。如萬云英在其《注意培養兒童的課外閱讀興趣》中指出,小學各年級學生獨立閱讀理解水平的高低,與其平時課外閱讀書籍量的多少有很大關系;舒華的“課外大量閱讀對兒童伴隨學習具有重要意義”的論述;伍騰提出的為享受樂趣而讀書的理論等。新課改以來,許多兒童文學理論家也對兒童文學與語文課程的整合做了大量的研究。
綜上所述,國內外針對兒童課外閱讀的研究理論的確不少,也引起了大家的重視,但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收效還不太令人滿意。在小學階段,對小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有效指導的教師還比較少。另外,中國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策略在理論上的研究還不夠系統、深入,未能將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合。因此,在這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討,必將有助于我們的語文教學改革。
2、研究目的及意義。
一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小學語文教學必須高度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明確規定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50篇。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50萬字。課外閱讀是語文實踐活動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經常的形式,是課堂閱讀的繼續和拓展,是閱讀能力訓練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鑒于這些,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指導是勢在必行。
二是我校當前閱讀現狀的需要。我校學生全部來自農村,自學校開展了“書香校園”活動,學生的課外閱讀較之以往有了很大進步,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認識不足,理解偏差。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大量的閱讀能夠為學生提供廣博的知識,增強學生的口頭表示能力、書面寫作能力等綜合素質,促進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從而使其個性健康發展。自我校開展“書香校園”活動以來,部分家長、學生的課外閱讀觀念有了一定改變,85%以上的家長認為課外閱讀有利于學生的發展,也愿意投資為孩子購買幾本課外讀物。可是,她們印象中的“課外讀物”僅僅限于“教輔資料”、“優秀作文選”之類的書籍,她們認為這些讀物能提高孩子的考試成績,是對孩子有益的。也有的家長認為,為孩子買兩三本課外書就行了,甚至這幾本書至少能夠管到孩子小學畢業。部分家長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對家庭教育缺乏必要的認識,認為只要學習成績好,考試考得好就能夠了,缺乏從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意識。與此同時,由于她們的工作原因,不可能也沒有時間給予自己的孩子較多的指導與引導,許多家庭沒有書柜,也沒有閱讀的意識與習慣,在家長的直接影響下,許多學生每天進行課外閱讀的意識和習慣較差。
(2)書源較少,好書難覓。一方面,孩子的生活環境讓她們沒有條件接觸豐富多彩的課外讀物,沒有條件接受科學、有效的課外閱讀指導,僅僅局限于手里一本《優秀作文選》,或是幾本幾年沒有更新的課外書;另一方面,文檔僅供參考由于許多學生家長自身文化素質不高,也不可能幫助學生挑選合適的圖書,再加上平時工作較忙,周末也往往沒有時間陪孩子一起光顧新華書店去挑選合適的圖書。長此以往,學生自然不可能讀到比較多的優秀圖書;第三,我校圖書室中的圖書資源也不夠豐富,里面的大部分圖書還是“普九”時期上級為了達標統一配置的,雖然圖書的總量不少,但真正適合學生閱讀的圖書其實也并不多。這樣一來,學生的閱讀量與閱讀面自然不可能有較大范圍的突破,學生的閱讀質量自然也不可能有較大程度的提高。
(3)注重形式,走馬觀花。大部分孩子手里有一、兩本課外讀物,但這些之中,有相當一部分家長買書時是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給孩子購買的,書的內容孩子并不一定喜歡,加之內容長期得不到更換,孩子的閱讀興趣極不濃厚。因此,閱讀時,只是走馬觀花,對書的內容不求甚解,更談不上能對提高自身素質有所幫助了。甚至,有的孩子只在每周二早讀全校統一的課外閱讀時間,拿本課外書做做樣子。
(4)興趣不濃,自覺性差。根據調查,我們發現,許多學生對課外閱讀興趣不濃,甚至能夠說是很淡,有一小部分同學根本沒有閱讀的興趣,雖然已是小學中年級或者高年級的學生,幾乎沒有完整地讀過一本課外書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眾所周知,興趣是做好許多事情的`老師,只有對這件事情有了興趣,才可能發自內心地去做,去認真探索,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也只要有了興趣,才不需要教師和家長去督促。根據分析,發現許多學生把時間浪費在電腦網絡游戲上面,有多位家長向我反映: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利用周末時間進網吧打電腦游戲,平時每天晚上則沉迷于電視動畫片,缺乏閱讀的自覺性與主動性。有些學生在家長的督促下閱讀一些書籍,也是流于形式,效果很差。
(5)、缺乏指導,收效甚微。小學生由于年齡特點,往往不懂得如何去選擇圖書進行閱讀,在閱讀過程中也不懂得如何去讀精、讀透一本書,雖然語文老師難得會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但畢竟不可能每個人都指導得特別仔細、到位。而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一方面沒有這個意識,也不具備這個能力,對學生的課外閱讀往往采取順其自然的態度,只要看到學生捧著書,怎么去讀,是不是讀出效果來則往往不被她們所關心。而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圖書還有可能讀得認真一些,不太感興趣的,或者尚未入門的圖書則一般不容易受到她們的喜歡,她們也沒有自制力會強制自己去認真閱讀。這樣一來,學生不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即使是認真讀過幾本書,也往往是文檔僅供參考囫圇吞棗,收效甚微。基于以上原因,我們課題組提出了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進行研究的課題方案。
二、研究目標。
1、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入手,點燃學生對課外閱讀的渴望,全面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愛讀書、勤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
2、經過研究,使教師形成正確的閱讀教學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在親歷閱讀的過程中實現多重對話,初步構建集字詞句積累、閱讀理解、情感體驗、口頭表示、書面表示等多維一體的語文發展體系。
3、經過校本研究和專家引領等途徑,構建學習型教師團隊,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研究氛圍,幫助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使教師主動成為行動研究者,研究并形成一定的課外閱讀指導策略,從而形成學校教科研特色,使“課外閱讀”成為學校的課改亮點,促進實驗教師人文素養的提高和專業成長。
三、研究內容。
1、研究如何指導學生選擇閱讀內容。
2、研究如何組織閱讀的交流研討。
3、研究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有效閱讀。
4、研究如何拓寬學生閱讀的渠道。
5、研究如何優化閱讀的評價。
四、研究范圍。
閱讀的概念是看(書報)并領會其內容。課外閱讀是指學生在課外的各種獨立的閱讀活動,是課外語文活動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經常的形式,是課內閱讀的繼續與擴展,是閱讀能力訓練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指導策略研究旨在研究如何指導農村學生合理分配時間,教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策略,從而指導學生進行更有效的課外閱讀。
五、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深入家庭,學校班級,就學生課外閱讀狀況細致調查,科學客觀地記載、分析,找準問題所在。
2、行動研究法:針對閱讀教學實踐中所面臨的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
3、個案研究法:選取典型對象進行研究。對收集到的各種個案進行細心地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斷以進一步提出改進建議。在研究開始、過程中、結題時,均以研究對象進行單項或綜合的調查、分析,形成專題調研報告。
4、經驗總結法: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分析、總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
5、文獻研究法:收集、整理和運用國內有關課外閱讀的相關理論和實踐經驗,在比較的基礎上,為課題研究尋找可靠的理論依據。
六、研究步驟
1、課題研究準備:經過動員學習,使課題研究實驗人員明確文檔僅供參考此研究的重大意義,并深入學習,轉變觀念,建立機構,制定措施,保障實施計劃按步驟順利進行。
2、課題研究實施: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6月——20xx年10月)
1.問卷調查全校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
2.收集專家、教師、家長、學生對課外閱讀的建議。
3.更新、充實學校的圖書室、閱覽室、班級圖書角。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5月)
1.建立完善健全的活動機制。(1)營造晨讀、午讀氛圍。(2)每周的閱讀課正常上起來。(3)開放閱讀覽室,指導閱讀。(4)班級設立“讀書快樂吧”組織。(5)開展與家長與教師的共讀活動。(6)組織、引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讀書征文活動。
2、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1)學校“經典誦讀社團”,開展正常的社團活動。(2)每月開展讀書系列活動。(3)組織學生參與“誦讀經典”活動等。(4)舉行讀書報告會、我的閱讀故事評比等活動.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
1、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2、撰寫結題報告。
3、推廣研究成果
七、研究人員分工
陶月俠:申報課題,設計研究方案、撰寫研究報告。
羅永華:組織與協調工作,教學理論指導,把握課題的研究方向。
張學軍:負責具體研究工作;撰寫階段小結。
陶斯亮負責開展調查問卷、調查分析、撰寫中期報告。
宋麗梅:整理典型案例、收集各類資料分類歸檔。
鄭愛芳:負責研究過程中聲像、圖片資料的拍攝、記錄等。
八、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課題組成員的研究能力:
本課題成員由自治區級、吳忠市級骨干及青銅峽市級骨干培養對象組成。她們都曾經參與過市級、中心級、校級的課題研究。
陶月俠:紅星中心小學教研組長,小學高級教師,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法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課堂駕馭能力強,教學質量高。
陶斯亮,紅星中心小學副校長,小學高級教師,吳忠市級骨干教師,語文綜合能力強,有自己獨樹一幟的教學風格。全面負責課題的研究。
羅永華:紅星中心小學校長,小學高級教師。自治區級骨干教師,善于從教育教學的理論高度分析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并提出解決的方法,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善于撰寫論文,多篇論文獲獎。
張學軍、宋麗梅、鄭愛芳:小學高級教師,長期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善于把電教多媒體與語文教學緊密結合,具有一定教研能力。
九、保障措施。為了保證課題的扎實推進和有效實施,我們還將狠抓以下“四個落實”:
1、時間落實。一是統一指導的時間要落實,每周開設1節課外閱讀指導課,指定一定量的時間為課外閱讀活動時間;二是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要落實,減少作業,增加自由閱讀的時間,將每天下午第六節課(學校成立的《經典閱讀》社團)時間讓學生自由閱讀課外書。
2、活動落實。開展讀書故事會、佳作欣賞會、人物評論會、優秀詩文朗誦賽、讀書筆記展評等活動,使課外閱讀成為一種有組織的集體活動。
3、指導落實。首先應選好讀物,能夠是教師統一指導的讀物,能夠是學生自由選擇的讀物,也能夠是由教師結合課文推薦課外讀物。在上好閱讀指導課的同時,要指導學生搞好每周一詩、讀書記載和自辦報刊,同時有選擇地觀看知識含量高的影視節目和光盤(如影視欣賞、電子閱讀、上網瀏覽等)。
4、檢查落實。對課外閱讀要經常檢查、督促、交流、評價。如經過隨時個別詢問、檢查讀書筆記、小組調查或“閱讀匯報課”等形式進行檢查反饋。對學生課外閱讀的篇目、字數要經常統計,對閱讀筆記要經常檢查,創立和使用閱讀成長記錄袋,督促學生形成習慣。要及時發現好的典型,組織交流,擴大影響。
十、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1、課題成果的預期:
通過開展此項課題研究,解決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中對課外閱讀價值認識不足,自覺閱讀興趣不濃,不喜歡讀文學類的書籍,教師課外閱讀指導不夠的問題。怎樣在新的課改背景下,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閱讀課程資源,實現課內外閱讀教育的銜接和整合,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激發和閱讀方法的指導
2、呈現方式:
(1)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存在的問題
(附問卷調查表)
(2)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撰寫《農村小學有效開展課外閱讀的實踐研究》的相關論文。
(3)撰寫《農村小學有效開展課外閱讀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報告。
(4)階段性成果總結。
(5)學生閱讀積累分類匯編成冊。
(6)學生優秀閱讀評比展示。
(7)完成《農村小學有效開展課外閱讀的實踐研究》結題報告。
課題研究方案8
一、課題的實驗背景
自從教育產生以來,諸如“如何有效地教”、“怎樣做一名成功的教師”、“教師如何教得輕松而學生又可以學有所成”等問題歷來是教學實踐的基本要求。在以機器大工業生產為標志的工業社會,“效率”意識尤其得到強化,與之相應的教學活動也隨之更加重視“效率”。有人說,現代教學論就是追求以效率為核心的“有效教學論”。“有效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一個基本追求,但在不同時代卻有不同的關注主題。從夸美紐斯開始,以及后來的赫爾巴特學派,“有效教學”的理想落實在“規模效應”及其相應的“教學模式”上。后來,以杜威教育理論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開始從“人的問題”、“教育與生活的關系”等視角來考慮有效教學的出路,有效教學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再后來,有效教學實踐及其研究越來越強調“設計意識”(或“教學設計”)和“反思意識”(或“教學反思”),越來越強調課堂教學的改革不是一種教學方法或教學技術的更新和調整,它需要在“教學理念”或“教學信念”的支持下展開“教學設計”。所以,現今的課堂教學就要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師生在有效的教學生活中得到發展。
“有效課堂教學”就其內涵來說就是在正確的教育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通過教師的有效行為,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有效的發展;它的外延涵蓋有效的課前準備(解讀課標、背景分析、資源整合,有效預案等)、有效的教學實施(即有效的課堂教學)和有效的教學評價。正確而恰當的教學目標是有效課堂的前提、生動而有趣的學習情境是有效課堂的關鍵、豐富而開放的課堂活動是有效課堂的主線、靈活而多樣的作業練習是有效課堂的保證、課后的有效反思是有效課堂的助推劑。
有效課堂教學應呈現精細的教學環節。“關注細節”才能真正實現“有效教學”,在育人目標的大前提和課程標準的規范下,40分鐘課堂的每一環節的'目標、內容、活動等的精心設計與準備,才能真正創建“有效的課堂”。就班級授課制而言,引入新知、學習新知、鞏固應用、布置作業等教學環節仍是有效教學必須遵循的最基本的教學環節。
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羅伯特。加涅對有效課堂教學提出過九大教學步驟:1。引起學習注意2。交待教學目標3。復習相關舊知4。呈現新課內容5。提供學習指導6。引發行為表現7。給予信息反饋8。評估行為表現(6—7循環)9。強化保持與遷移。浙江大學教育學院盛群力教授將有效課堂教學結構分為五大步驟:1。啟動動機/興趣/注意/目標2。導入復習/提示回憶/補缺3。展開呈現/編碼/練習/反饋4。調整補救/補充5。結束小結/照應/提示課后作業。參加新課改實驗的教師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也遭遇到了“有效性”問題的最大挑戰,由于人們對新課程理念理解、領會的偏差,以及實施者缺乏相關經驗,課堂教學出現“三維目標”割裂、教學內容泛化、教學活動外化、教學層次低下等形式化低效化現象,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開展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設計研究,將對課改的深入開展起到積極作用。
二、課題的理論支撐
以《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倡導的基本理念為指導,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三、課題的研究目的
1、教師通過圍繞課題學習、思考、實踐等研究,尋求有效教學方式和方法,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2、引導學生掌握有效學習策略,幫助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與能力,激發起學習熱情,體驗學習和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3、打造科研型教師隊伍,幫助教師在“同伴互助”和“專業引領”中,獲得專業發展和支持,進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熱情、又有一定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科研隊伍。
四、課題的操作措施
1、開展網絡教研活動。利用QQ群、小學數學論壇、UC聊天室等網絡教研平臺,進行總體教材早分析、單元教學問題早知道、課堂教學環節早設計,認真開展好集體備課活動。
2、實驗教師每學期一節研討課,根據階段研究子課題重點進行重點設計重點分析,每次研討過后,寫出無效或有效案例進行對比分析。
3、開展學名師跟名師活動。觀看名師課堂,學經驗找不足,提升駕馭課堂的能力。
五、課題研究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尊重科學,從實際出發,正確地引導學生,激發學生學習、探索的興趣,發掘潛能,培養探索精神。
2、自主性原則: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3、全面性原則: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與發展。
4、開放性原則:學生學習活動的空間、學習方式是開放的;各段時間的學習指導教師(可以是校內教師,也可以是校外教師或專業人士等)是開放的;信息來源渠道也是開放的。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文獻法:收集國內外信息資料,借助先進理論和經驗,指導課題實踐。
行動研究法:從課堂教學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最終探索出新課標課堂的基本有效環節。
個案研究法:研究分析典型的個案,通過個案考察整體,特別是對無效和有效教學片斷的對比賞析,尋求規律性的認識。
觀察記錄法:對課堂現象進行觀察、分析,為課題研究提供材料。
經驗總結法:對實驗中的經驗和認識進行提煉和概括,形成相應的理性的認識。
七、課題研究的步驟:
準備階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0月,制定實驗方案;確定課題組主要成員,進行明確分工;學習理論,做好理論準備。
實施階段: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全面啟動實驗活動,深入課題研究,積累實驗資料。實施階段分三學年度完成三個基本環節三個階段逐步實施。
導入新知(精心設計課堂導入,讓導入成為一節課的良好開端)
學習新知(1、發現、猜想、探究、生成新知2、合作探究新知3、傳統講授新知)
鞏固應用(課內鞏固、課外延伸、回歸課堂)
總結階段:20xx年12月至20xx年1月,總結實驗情況;撰寫實驗報告;進行成果展示。
課題研究方案9
一、研究思路:
從“課程材料”、“學習時間”、“學習小組”、“課堂環節”、“練習題訓練”等五個方面進行研究。
(1)優組課程材料。結合教材,隨機索取信息材料,訓練數學知識的駕馭能力。
(2)優組學習時間。激活課堂流程,多角度討論,從思維的不同擴散方向,獲得多種可能的結果。
(3)優組課堂環節。課堂形式多樣,環節經濟實效,討論點撥恰倒好處。盡可能讓學生的思維流暢、變通、獨特。
(4)優組訓練練習題。題少而精,能真正起到知識遷移、提高思維能力的作用。
二、研究目標:
(1)轉變教師教學觀念,淡化課堂教學傳統的角色地位,變“主宰”為“主導”,把課堂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大腦潛力,提高思維能力、創造能力。
(2)發揚創新學習精神,于探究中發展學生的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在愉悅氛圍中,對學生實施情感滲透、人品塑造。使學生養成勤于思考、善于探究、大膽質疑、勇于創新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研究方法:
(1)類比法:通過類比訓練,學生對解題思路做出概括,形成解題模式,并通過經常變換題目情節,提高學生模式辨認的能力。
(2)歸納法:學生要善于歸納知識、規律,教師只起強化作用。
(3)假設法:假設思維方法的訓練,開始由老師作假設,讓學生思考回答,在各種假設的情況下,如何解決問題,使學生領會要點,直至學生能獨立假設解題為止。
(4)樂學法:根據保加利亞心理學家喬治的“樂學法”原則,充分利用多種媒體,結合多種形式,營造愉悅氛圍,產生樂學效果。
四、研究步驟:
根據實際,我設計了“計劃——行動——檢測——反思”四步循環的思路,分為四個時間段來實施。
第一階段(用時1個月):
主要是確立研究的具體內容、進行文獻研究和學習、調查現狀、擬定研究計劃。
1.確定內容:通過數學教學,滲透發散性思維培養;運用多種訓練手段,提高學生發散性思維的能力。
2.理論學習:理論是行動的指南。我暢游與學校的圖書室,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通過互聯網,學習先行者的寶貴經驗。我閱讀了《發散性思維訓練叢書》、《思維影響認識》、《思維導圖(思維導圖系列)》[東尼·博贊]等圖書,學習了吳正憲等專家關于中小學數學教育的論著、教學方法,學習了國家教育部出臺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
3.調查現狀:通過問卷和座談,了解學生對數學教學的需求,掌握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動態。雖然調查的結果讓我有些失望,但這卻更堅定了我進行研究的決心。
4.擬定計劃:在學校領導的支持和有經驗的同事的幫助下,我完成了研究計劃。
第二階段(用時5個月):
主要是進行實驗、觀察、比較,完善教學模式,反思、修正計劃。
1.進行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合理安排時間,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注意訓練過程中學生表現的情況記錄,以便修整訓練方法和方案。
2.邀請學校教師參與聽課并提出建議,通過教師的評課,找到自己教學中的不足。
3.加強課題研究材料、分析材料的收集、整理、歸檔、管理;4.定期與學生交流,促進研究深入。
5.針對研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修正研究計劃。
第三階段(用時5個月):
主要是繼續進行試驗、觀察、檢測、比較,針對第二階段發現的不足,進一步完善教學模式和訓練方法,修正研究計劃
1、進一步發掘教材中的`“發散”素材,培養發散思維的積極性。
2、充分運用“一題多解”的訓練方式,培養發散思維的求異性。
3、注重變式引申,培養發散思維的探索性。
4、重視開發創造潛能,培養發散思維的創造性。
5. 針對研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進一步修正研究計劃。
第四階段(用時1個月):
主要是進行研究行動驗證,總結研究成果,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和研究工作總結,迎接結題驗收。
1.進一步研究、探索、總結、運用發散性思維培養教學模式;在校內上研究課,進一步獲取同行們的評價和建議。
2.通過多種方式,測試學生的訓練成果。
3.收集、整理課題的研究材料,總結研究的過程,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課題研究方案10
本文從現代職業教育背景出發,通過對環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社會需求類型以及學科定位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出路。
1、現代職業教育背景綜述
1.1 現代職業教育背景的形成
為適應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現代職業教育背景的形成是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任務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促進中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體現終身教育理念。現代職業教育背景下,中高等教育的目標已漸漸不局限于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而是逐漸轉向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院校對應用型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是大勢所趨。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關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以及長期教育改革和規劃的文件,暗示了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正在慢慢進入軌道,同時也意味著普通本科和應用技術型本科將是今后高等教育辦學的兩個主要方向。
然而,這一大方針如何在國內諸多轉型和待轉型院校進行具體落實也成為了一道難題,需要教育部、地方院校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1.2 現代職業教育背景下研究環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意義
在現代職業教育背景下如何科學合理地面對應用型大學建設帶來的挑戰,培養應用型和技術技能型的環藝專業人才是該專業當下任務中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研究環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提高環藝專業競爭力,在本科院校轉型為應用型大學并于高職院校對接帶來的機遇基礎上實現應用型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系統建設,培養出實踐能力比研究型大學強、專業理論知識和能力又比高職院校強的環藝專業人才。與此同時,在現代職業教育背景下對環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有利于與社會發展需求接軌,既要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又要適應市場和行業瞬息萬變的發展訴求。[1]
2、現代職業教育背景下環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
2.1 人才培養方案改革
在現代職業教育背景下,為了適應行業對應用型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環藝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亟須改革。以市場調研為依據,校企合作為基礎制定環藝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有利于避免與市場脫節現象的出現,增強企業的參與意識并形成有效對接。
另一方面以專家論證為依托,在遵循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學規律的基礎上制定培養方案和配套的教學計劃,組織除專業以外的教育教學理論研究領域的專家參與環藝專業課程結構、教學內容進行系統化、科學化地研究和探討,從而形成一套最符合本專業長足發展的、符合本科院校教學規律和社會需求的應用型與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方案。環藝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還應注重以應用定位為根本,以形成能力培養體系。
應用型人才是指在體現高等教育和現代職業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具備良好綜合素質的同時,還應當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夠獨立解決就業后可能會遇到的相關專業和行業問題。因此,在環藝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上要鞏固好應用定位根本,汲取傳統的研究型和學術型人才培養方案的營養,并結合學生特點、教師教學特色和地域風格等因素從而建立以能力培養為體系的含義專業人才培養方案。[2]結合地方院校環藝專業教學實際和人才培養規律,若想要將市場所需知識和能力整合到人才培養方案中去,就應當制定以“4+2”模式為主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學生的素質能力、實踐應用能力、專業技術擴展能力以及創新創業技能四項能力,在素質能力和課程體系建設兩大方面同時打下堅實基礎,即保證本科教育要求,又滿足學生深入學習、考證、考研等方面的需求。
2.2 專業教學模式構建
環藝專業教學模式的構建工作主要可以分為工作室導師教學模式構建、軟件課程教學模式構建兩部分。工作室導師教學模式的構建要求以環藝設計行業的實際需求為基礎,由導師帶領學生成立工作室并適當調整學生培養目標、教學內容以及課程安排等,延伸環藝專業的外延拓展,設置以工作室模式為主體的實踐環節,增加以提高實踐能力為主的課程。
工作室導師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在大學一年級完成藝術設計公共基礎課程,在大學二年級修完設計輔助軟件的入門操作課程,大學三、四年級被分入各個工作室并走向社會。這一模式下地方院校、環藝專業和企業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合作更加密切,有利于環藝專業學生在現代職業教育背景下減少進入工作角色后適應設計和相關領域工作環境的時間,提高專業技術技能和實際操作能力。
軟件課程教學模式衍生于西方各大設計學院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實踐課程為主,注重軟件操作訓練,并輔以相關設計原理、設計心理學、人體工程學、環境照明設計和陳設藝術設計等理論知識的講解。該教學模式適應現代職業教育大背景,更為注重應用實踐能力和技術技能素質的培養,創造性地通過客觀軟件技術的輔助將學生的專業課程和實踐練習結合起來,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3、結語
學術型和研究型院校向應用型院校轉型的趨勢響應了國家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大戰略決策。在此背景下,我國環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在培養方案、課程建構等方面都需要進行創新改革,將理論知識轉變為實踐操作能力,將傳統型環藝專業人才轉變為應用型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將系統教學變為融合了創意思維訓練的教學,這也是解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中部分院校“高不成低不就”現狀的重大舉措。
本文從現代職業教育背景出發,以培養應用型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分析了當前我國地方院校環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問題并指出了環藝專業發展的一大趨勢:只有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行業需求、緊扣現代職業教育這一時代背景的人才培養模式才能使環藝專業長足發展。
課題研究方案11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本課題研究的問題是: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結合本園實際,研究和探索優化幼兒戶外體育活動的內容、途徑、方式及其注意事項。選做此項研究,基于以下背景:
1.本園幼兒戶外體育活動的現狀和問題
(1)幼兒園提供的游戲設備功能單一。
(2)各班戶外游戲的時間安排不明確,導致教師不能靈活安排。
(3)教師組織游戲的內容、類型比較單一、不夠豐富。
(4)教師對游戲材料的投放不夠豐富,不注重游戲環境的創設。
然而特色活動,是展示一所幼兒園風貌的途徑之一。在反復研究與斟酌的基礎上,我園把體育運動作為本園特色,與課題同步進行研究、探索。
2.幼兒健康發展的需要
個體發展過程中,生命的健康是人發展的物質基礎。人的認知、情感、行為等方面的發展都需要建立在身體健康的基礎上。幼兒期是生長發育旺盛時期,亦是建立良好物質基礎的關鍵期,而運動則成為他們鍛煉身體的客觀需要,以實現其身體發育和運動能力發展的平衡。
3.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需要
《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幼兒園的任務是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體和諧發展。它將"體"放在首位,強調了"體育"對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健康領域的"指導要點"中也指出:"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是幼兒園體育的重要目標,要根據幼兒的特點組織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吸引幼兒主動參與。"可見,在幼兒園開展體育活動對滿足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增強幼兒體質、培養幼兒的健康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我們認為,幼兒戶外體育活動是按照幼兒生長發育的特點與基本規律,促使其身體的生長發育、身體的協調發展,增強體質,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戶外教育活動。我園構建了以"運動、健康"為主題,以"華師大建構"教材為依據,努力打造體育運動特色,通過豐富多彩的體育游戲和教育活動,增強幼兒體智、陶冶幼兒情操、磨煉幼兒意志、發展幼兒交往能力,讓幼兒在體驗成功和快樂中獲得健康和諧發展。
三、理論依據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開展以多種有趣的體育活動,特別是戶外的、大自然的活動,培養幼兒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并提高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2.陳鶴琴先生早年在開創中國化、科學化的幼兒園實驗時所寫的《我們的主張》十五條中提出:"我們主張幼稚園第一要注意的'是兒童的健康。"他說:"要知道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必先強身,要強身先要注意幼年的兒童。兒童的身體不強健,到了成年,也不會健康。"
3.法國著名學家蒂索從醫學的角度來評價體育活動:"運動能代替藥品,但世界上任何藥品都不能取代運動的好處"。幼兒期是身體發育最快的時期,而運動則成為他們鍛煉身體的客觀需要,以實現其身體發育和運動能力發展的平衡。從心理發展的角度看,運動則是幼兒探索客體環境的最有效手段,他們不僅需要通過運動來感知世界,而且需要通過運動來積累經驗,從而為他們的心理發展打下基礎。
四、研究目標
1.研究和探索優化幼兒戶外體育活動的內容、途徑、方式及其注意事項。
2.發展幼兒走、跑、跳、鉆爬、平衡、攀登等基本動作,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使體育潛質良好的幼兒特長得到充分發展,通過研究使我園形成體育教育的特色。
3.培養幼兒具有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活潑開朗、自信以及較強的責任感、合作能力、意志力等)。
五、主要研究內容
1.合理安排每個活動的內容,確定活動的任務。教師要掌握幼兒生理負荷量的測量方法,合理安排戶外體育活動的密度,尤其是幼兒的練習密度,確定新教的知識和技能,保證幼兒的運動負荷和心理負荷的適宜程度,真正達到增強幼兒體質的作用。
2.對幼兒的動作發展給予科學的評價。在進行評價時,教師要考慮不同幼兒之間的差異,并對不同幼兒提出不同的要求,避免用單一的標準評價不同的幼兒,力爭讓每位幼兒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提高。在評價幼兒時,應少用橫向比較,多引導幼兒與自己進行縱向比較,讓幼兒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提高幼兒參與戶外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3.以幼兒感興趣的方式組織戶外體育活動。創造被人接受的氣氛,讓幼兒帶著愉快的情緒參加體育活動,進而產生高度的心理自由和輕松愉快感,以保證幼兒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發揮創新意識。全課題組教師要以課題研究和實施為導向,認真學習,確立現代教育觀、兒童觀,在幼兒集體活動中,教師要作為一個引導者,支持者及時肯定幼兒的成績與進步,在自由活動中教師要充當幼兒的合作伙伴,真正融入幼兒的活動中去,要充分尊重每個幼兒的需要,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和發現每一個幼兒的積極變化,引導幼兒積極探索。
課題研究方案12
一、 課題的提出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的興趣;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第一次把幼兒閱讀教育列為幼兒語言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幼兒閱讀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閱讀是一個人維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而早期閱讀的經驗是獲得閱讀能力的關鍵。親子閱讀是實施早期閱讀的一種基本形式,也是符合學齡前幼兒年齡特點的最有效的形式。
然而現實生活中,在電視、電子游戲和網絡構筑的聲光世界里,我們的孩子與書本的距離越來越遠。相當多的家長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不能進行親子閱讀,有部分家長試圖在家中和孩子進行親子閱讀,但由于在閱讀中存在著許多困惑也很難堅持。因此,試圖通過該課題的實踐研究,向在園幼兒家長推廣親子閱讀的理念,促使家長和幼兒老師回歸閱讀生活,重新體驗和認識閱讀的價值。以“親子教育”為紐帶,共同探討關于“親子閱讀”的家庭環境創設、適合各年齡段親子共讀的童書類型、親子閱讀的方式以及有效策略等。
二、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
親子閱讀:又稱“親子共讀”讀的所指物是“圖書”,“圖書”是包含文字、圖畫、圖解、插圖等多種符號元素的`整體。指在家庭中家長(父母或祖父母)和幼兒(3-6歲)共同來解讀圖書,從中提取意義,雙方獲得滿足的過程。即以書為媒介,以閱讀為紐帶,讓孩子和家長共同分享的閱讀過程。
三、研究目標
1、幫助家長認識親子閱讀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閱讀觀。
2、幫助家長提高閱讀能力,提高親子閱讀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3、總結親子閱讀的方式方法、策略,推廣親子閱讀模式。
四、研究內容
1、在園幼兒家庭親子共讀的現狀調查和分析
2、影響家長為孩子選擇童書的因素研究
3、幼兒園指導親子閱讀的內容與方式的研究
4、各年齡段幼兒閱讀特點以及閱讀興趣培養的研究
五、研究方法
1、調查法:調查了解幼兒家庭親子閱讀的情況,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歸納原因并提出建議。
2、案例研究法: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對個別家庭親子閱讀情況做好案例撰寫和分析記錄。
3、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教育理論文獻,廣泛收集與課題相關的素材,掌握新的研究動態和研究成果并進行整理和分析,聯系實際,不斷為課題的研究提供最新經驗和理論依據,保證課題向縱深發展。
4、行動研究法:教師按課題研究的目標和教育理念在整個課題實施的過程中進行研究,主要包括“計劃、實施、觀察、反思與評價”等環節。
5、經驗總結法:在大量積累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及時總結,反思、提煉、修正自己的教育理論,貫徹《綱要》精神,逐漸從實踐上升到理性,探索并總結開展有效親子閱讀的策略。
六、研究對象
選取40名幼兒為實踐研究對象
七、研究步驟
(一)課題準備階段:20xx 年 5月——8 月
制定研究計劃,進行文獻研究,了解國內外研究現狀與成果。圖書館、網上查詢收集文獻、學習相關理論文章。
(二)實施研究階段:20xx 年 9 月——20xx年3 月
1、對幼兒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了解現狀。
2、提高家長對親子閱讀重要性的認識。
3、了解影響進行家庭親子閱讀的一些因素。
4、對個別家庭和幼兒進行案例追蹤和分析。
5、指導親子閱讀的內容與方式的研究。
6、各年齡段幼兒閱讀特點以及閱讀興趣培養的研究。
同時,撰寫相關讀書筆記、研究論文,進行課例展示活動。
(1)、20xx年5月—20xx年1月,閱讀教育專著兩本,例如《我的圖畫書論》,《幼兒早期閱讀研究與實踐》并完成讀書筆記。
(2)、20xx年2月-4月,閱讀《早期教育》《學前教育》期刊,完成個案分析一篇。
(3)、每學期閱讀幼兒繪本或圖書多本并完成讀書筆記。
(4)、建立個人博客,及時更新相關內容。
(三)成果總結階段:20xx 年4月——6月
收集整理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提煉、總結,撰寫研究論文、結題報告,申請成果鑒定。
八、成果形式
1、課題研究報告。
2、個案追蹤記錄。
3、課題研究論文與隨筆。
4、活動實錄、多媒體課件等影視資料。
課題研究方案13
一、課題的現實背景及意義
小學階段開設英語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語語感,為其打好語音、語調基礎,最終使學生具備初步的用所學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按新《英語課程標準》規定,小學生在畢業前至少應該達到二級的目標要求。在二級目標中,讀的要求有:能借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或小短文,并養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能正確朗讀所學故事或小短文。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沒有足夠的語言輸入量是不行的。成功的英語教學要依賴大量的語言材料和語言實踐,然而我們在多年教學實踐中感到小學階段學生接觸和使用語言的時空受到一定的限制。
閱讀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閱讀教學在外語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幫助學生得到樂趣,獲取信息,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可培養擁有主動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閱讀還是鞏固和擴大詞匯量的好方法。然而現行牛津小學英語教材,重視了聽說能力的培養,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讀和寫技能的訓練。因此,有必要對小學生英語閱讀教學方面進行探討與研究。
二、國內外關于同類課題的研究綜述
縱觀國內,培養小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已被大家所重視,廣大教師對此做了不少探索,特別是在教學方法的改革上,已取得了較大成績, 其研究表明:
從學習語言的規律看:成功的學好一門語言要進行大量地吸收語言材料和語言實踐, 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只有讓學生 通過對語言 充分閱讀,用心感悟,不斷積累、運用,才可能真正體味到地道英語的獨特魅力,真正把語言學到手。
從小學生學習心理看: 小學生具有很好的感性思維,富有情節的故事、童話學生更感興趣;貼近自身的富有生活氣息的短文、對話更能吸引他們。英語教學已改變了以往的傳統的封閉、單調、劃一的就教材教教材的僵化狀態,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
三、研究的預期目標與主要內容:
l研究的預期目標:
鞏固和擴大詞匯量,增強語感,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理解的準確度,逐步形成他們的英語閱讀習慣和能力。幫助學生善于、樂于了解異國文化,拓展實踐空間,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促進英語聽說能力的提高。
研究的主要內容
1、研究選擇教材的依據與內容:
教師在選擇閱讀材料時,要考慮語言的難易程度,內容是否符合兒童的年齡與興趣,是否吸引學生。同時盡量與牛津英語的主題式教學相結合,注意形式與內容的搭配,逐步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根據各年紀學生的年齡特點,并結合《牛津小學英語》教材,匯編出四套系統的閱讀教材。
2、研究小學英語閱讀課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
閱讀課作為一門技能訓練課,其任務著重在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去體會理解句子中的詞義,幫助他們把音、形、義結合起來。因此,使教師采取有針對性的方法,對培養學生閱讀技巧,提高理解能力大有幫助。
3、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與總體英語發展水平的關系。
四、研究的原則和主要方法:
l 研究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法和閱讀材料的選擇上,要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實踐性原則:突出語言的實踐性,注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擴大語言的輸入量,為學生創設大量語言實踐的機會。
3、整體性原則:注意英語牛津教材與閱讀教材的有機結合,實現課內外的協調,拓寬學習渠道,充分利用現代教學媒體和技術,發揮教學的整體效益。
l 研究的方法
1、觀察法: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外在行為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觀察,從而直接感知和記錄學生對所學閱讀材料的興趣、理解程度、掌握情況等。
2、實驗法:
根據實驗目的,對小學英語閱讀課的教學模式分年級進行不同的設計、探索,并將不同課堂教學現象做記錄、分析,尋求最佳的教學模式。
3、案例分析法:
對比較典型的閱讀教學的材料進行分析,或對課堂案例進行微格研究,直觀地體現研究情況
五、課題研究的操作措施
1、激發學生興趣,讓其始終處于主動、積極的狀態。
教師要激活學生的“內存”,抓住他們的“憤”、“悱”之處展開教學。教師要真誠地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師生共同積極參與,關系融洽。不僅允許他們贊同、接受,而且允許他們否定乃至拒絕;學生之間有更多的直接的交流、討論,讓理解、信任、尊重、寬容、民主、合作充滿整個課堂。 同時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積極的狀態。
2、加大感受語言、運用語言的力度。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讀,讓學生由讀去感知語言、感受生活、豐富情感,同時積累語言。在此基礎上,更要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運用語言的時間和機會,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讓學生在閱讀中培養閱讀習慣
讓學生在自主的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閱讀的方法、逐步豐富詞匯、積累語言養成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為今后的主動發展打下根基。
六、課題研究的基本進程
1、基本進程階段:
(1)準備階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
課題的構思和定位,方案的撰寫和論證。
(2)實施階段(20xx年4月~20xx年4月)
A、課題的實施、研究;
B、中期論證;
C、課題的發展、完善。
(3)總結階段(20xx年5月~20xx年7月)
成果的總結,經驗的推廣
七、課題研究的組織
組長:鄧X莉 XX市XXXXXX實驗學校小學部英語教師(常州市青年骨干教師)
成員:錢X琴 金壇市實驗學校小學部英語教研組長(常州市青年骨干教師)
王X鳳 XX市XXXXXX實驗學校小學部英語教師(常州市青年骨干教師)
溫X玲 XX市XXXXXX實驗學校小學部英語教師
王X琴 XX市XXXXXX實驗學校小學部英語教師
劉X蕓 XX市XXXXXX實驗學校小學部英語教師(金壇市骨干教師)
八、課題研究的主要成果形式
1、研究報告,包括實驗報告、調查報告、個案研究報告等。
2、教師論文、案例分析等。
3、CAI課件、研究課教案等。
4、學生作品,包括作業、學習體會等。
九、課題研究的條件分析
1、本課題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課題成功的可能性較大。
2、課題組成員有較豐富的教學經驗,較強的科研能力,為課題研究成功提供了保證。
3、本課題得到了學校領導和本教研組的大力支持,在人力、財力、物力上會得到有力保障。
課題研究方案14
一、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1、現實需要:由于不少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不全面、不準確,思想上比較浮躁,行動上比較激進,在課堂教學中趕時髦,盲目追“新”,使得新課程實驗過程中存在著教學情境偏差、教學方式偏差、活動組織偏差、手段運用偏差以及課堂評價偏差等背離課改初衷的行為,使課堂教學中出現了過分夸大學生主體作用輕視教師主導作用而導致課堂教學失控、過分夸大過程忽略結果而導致課堂教學無效、過分夸大情感目標輕視知識技能目標而導致教學質量下降等問題。因此,教學的有效性作為現實問題就成為我們每一位教師需要研究的課題。
2、改革需要:新一輪課程改革實驗以來,小學數學教學經歷了一場巨大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學習方式、評價方式等方面的變革,但我縣的實際狀況是不少教師還沒有進入角色,思想和行為都還停留在傳統教學的水平上,“穿新鞋走老路”,教師獨霸課堂。那些照本宣科式的“機械教學”、唱獨角戲式的“表演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打乒乓式問答的所謂“啟發教學”等問題在我縣農村小學普遍存在。教師教得無味,學生學得無趣,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
3、發展需要: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使教與學、師與生之間的關系產生革命性的變化。這都要求老師的教要主動地去適應學生的學,提高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活動的有效性。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活動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能促使教師從自身教學工作的實際出發,從促進學生的發展出發,探索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途徑和方法,這對于提高課改的實效性、提升教師自身的素質以及教師專業化成長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4、研究需要:目前對教學有效性研究的已有不少成果,但是理論研究較多,行動研究不夠深入,這給本課題研究留下了較為廣闊的空間。因此,研究本課題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二、課題界定
教學有效性: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能采用恰當的教學措施,利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有效性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涵義: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三、研究的目標
1.調查和分析影響課堂教學效益的主要因素,探索和總結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策略,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使接受學習、模仿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合理而有效的運用。充分領悟各種學習方式的價值和意義,從而實現主體與主導的協調,扎實與靈動的統一,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促使教師切實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牢固樹立“以生為本”的思想,努力實踐“以學定教,以教促學”的基本理念,使課堂教學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實現學生的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
4.通過實踐研究,進行理性思考,形成小學數學中不同內容不同課型的課堂教學基本模式。
5.在本課題實驗的過程中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理論水平,全面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1.影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影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原因多種多樣,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圍繞影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性因素,進行有針對性地分析和研究。
2.探究優化課堂教學的策略。有效性教學策略包括:(1)有效的課前準備策略;(2)有效的新課導入策略;(3)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4)有效的課堂練習策略;(5)有效的課堂評價策略。
3.形成不同內容不同課型的課堂教學基本模式。包括:(1)概念教學基本模式;(2)計算教學基本模式;(3)解決問題教學基本模式;(3)統計教學基本模式;(4)概率教學基本模式;(5)練習課基本模式;(6)復習課基本模式。
五、研究的理論依據
(一)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其本體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潛能、促使人身心發展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它強調效果,認為沒有效果的教學是沒有價值的教學,甚至是有害的教學。有效教學的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
1.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
2.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是有效教學的出發點和基礎。
3.提供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條件,促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是有效教學的實質和核心。(二)建構主義認知理論
建構主義認知理論認為,學生對于所學的知識,必須要經過自己親身探索、體驗、認知,自己去建構對知識的認知,建構知識的框架和知識體系,才能完全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并形成技能。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必須要創設靈活多樣、富有激情的課堂練習,誘發學生自己主動進行練習、引導學生自主地思考問題,巧妙地啟發學生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自己去建構對知識的認識,建構知識的框架和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創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有意義學習理論
有意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即新舊知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過程。有意義學習是一種以思維為核心的理解性的學習,其特點是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與心、認知與情感、邏輯與直覺等都和諧統一起來,其結果既是認識和能力的發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善。同時有意義學習的結果能得到自我確認,所以有效的學習應該是有意義的學習,而機械的學習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但學習的結果常常不得不受到來自外部因素的強化,所以我們認為這是一種低效的學習。
六、課題研究的條件
1、圍繞本課題所開展的前期準備工作,包括文獻搜集工作、調研工作等
(1)加強業務學習:利用業余時間進行理論學習,閱讀有關的報刊、雜志,每周進行一次網上讀書活動,并做好讀書記錄,確保課題研究人員的理論水平和教科研水平不斷提高。
(2)做好前期調查工作:對研究對象進行深入細致地調查研究,做好記錄,寫好研究報告。
2、完成研究任務的保障條件,包括研究資料的獲得、研究經費的籌措、研究時間的保障等。
充分利用學校圖書室,各類報刊雜志。力爭本研究課題得到課題組成員的大力支持和協助。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
七、研究對象及方法:
1、研究對象
以開縣小學數學中心教研組成員所教班為研究對象,同校同年級的其它班為對比班。進行跟蹤課堂觀察資料收集數據分析總結提煉專家引領推廣應用。
2、研究方法
(1)教育調查法:按照確立的研究對象,對實驗班的學生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有系統地訪談或問卷,收集關于研究對象的第一手資料,并跟蹤觀察,定期進行數據整理。
(2)文獻資料法:以提高教學有效性策略為核心,查閱,鉆研相關資料。關注市內外的研究成果,將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借鑒到本課題的研究中。
(3)行動研究法: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把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探索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有效策略,積累豐富的課堂教學有效的實踐經驗。這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4)比較法:與對比班進行對比分析,對課題實驗的有效性進行評估。在課題組成員中開展同課異構,一課多磨,對比分析相關要素的關系,提煉有效教學的策略。
(5)個案分析法:重視案例搜集、整理和分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解決問題中尋求突破。
(6)經驗總結法:定期對課題的研究狀況進行反思,交流研究心得,以論文,展示,互動等多種方法總結經驗,逐步形成成果。
課題研究方案15
一、課題背景
以20xx年9月,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及新課程教育為新的契機,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中應運而生的新型課程,其設置既反映了世界課程改革的整體走勢,又體現了我國課程改革的現實需要。該課程與以往學科課程相比具有明顯的實踐性、開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它要求面向學生的世界和社會現實,注意體現地方課程的獨特性和豐富性。但教育部下發給各實驗區的《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僅僅給出目標、內容、評價的一些大的要求和原則,缺乏大量可供借鑒的案例,給操作上帶來重大困難;另一方面,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資源具有極強的地方性,使得它在內容上不可能統一,無法形成統一的教材和教參,這給教師一下子無所適從。鑒于此,提出了我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開發研究這一課題。結合綜合實踐活動及課改的深入,我們發現課程實施的問題正逐漸凸現出來,教師日益感受到一種困惑:即在教材與新課標之間有著一片模糊的、不確定性的領地。新教材是新課標理念的載體,廣闊的領地等著教師去挖掘、去耕耘。“生活中的化學教學的研究”正是對我們在實施新課程中如何更好地實踐新教材的一種新的思考與嘗試,力求改變傳統教學中的封閉的阻礙學生發展的“純知識的教學”模式,順應學生的學習規律,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多需求設計教學,拓展知識的內涵,讓教學更富人情味,讓學習洋溢生命氣息,使學生在學習中釋放自我潛能,促進學生多元發展。
二、概念界定
生活中的化學是指貼近生活,緊挨我們生活的化學世界。
生活中的化學教學是指讓學生用化學視角觀察生活、生產和社會的'有關化學問題,擴大學生視眼,拓展知識的內涵,挖掘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理解各個化學知識點,帶著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化學知識的學習和研究,理解化學概念,擴大化學的感染力。
三、研究目標
(一)課題研究總體目標:
1、提高學生主動探究意識和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2、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組織能力、教育教學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二)課題研究工作目標:
1、形成促進貼近生活的課堂教學的基本范式。
2、形成促進貼近生活的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模式。
3、形成促進貼近生活的作業設計的案例收集。
4、形成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形成。
四、研究方法
本課題主要采用教育行動研究,輔以調查研究、比較法、問卷調查法、個案研究法、文獻資料法。
五、研究的基本內容
充分挖掘各種各樣的教學資源,對資源進行重新組合與調整,溝通學生生活世界和書本世界的橋梁,為學科課程提供廣泛的感性背景,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日制九年級義務教育的化學課本為載體,為課本知識的運用提供實踐的平臺,注重學生的主動實踐、獨立思考、積極探究與合理表現,釋放自我潛能,獲得個性的和諧發展,讓學生做到學而用之。生活中的化學教學的研究從三個方面展開:
1、設計貼近生活的課堂教學
生活中到處有化學,要善于從現實生活中尋找、挖掘出化學知識的影子,把它加工成化學問題情境,將它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入到課堂教學中。
2、布置貼近生活的作業題
設計要求是能讓作業題體現趣味、強調學生親身體驗、學生自主發展、突出思維開放、學科有效整合等特點。
3、展開貼近生活的研究性學習
根據課程需要,教師或學生選擇研究性學習的課題,或者與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相結合,展開有化學學科特色的課外活動。
研究過程中要注意課內落實與課外延伸相結合,放飛學生自我潛能;給學生提供“組合”式教學,關注學生自我需求;讓學生參與教學設計,享受學習喜悅;注重多元評價,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
六、研究步驟
本實驗研究為3年連續性實驗,分三個階段進行。
1、第一階段:課題準備階段
20xx年6月20xx年2月:課題的申報、開題,組織課題實施,設計并收集案例,重點是改革學校育人的主渠道課堂教學,制定學生個性和諧發展的目標體系,探究貼近生活的課堂教學的教學策略,優化課堂教學,不斷反思教學與研究。
2、第二階段:課題研究階段
20xx年3月20xx年1月:設計并收集案例,重點是課堂教學,同時研究貼近生活的作業題和研究性學習,不斷反思教學與研究。在總結第一階段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訂、完善實驗方案,建立完備的評價體系。
3、第三階段:課題總結階段
20xx年2月20xx年6月:設計并完美教學案例,對實驗進行全面總結、展示實驗成果。撰寫研究論文,總結課題成果。
七、成果形式
1、教師隊伍同心同德,博采眾長,不斷促進專業發展,一支具有主體性和創新意識的研究型教師隊伍初步形成。
2、學生各方面協同發展,主體意識和創新能力強,在比賽、評比中獲獎。
3、形成實驗研究報告,編撰實驗成果集,教師論文獲獎,對外有教學觀摩課、研究課等。
八、實驗措施
1、成立課題組,明確職責,定期向專家、學校匯報實施進展情況,及時取得專家的指導和幫助。
2、依據制度,加強管理。依據學校教科研管理制度,加強實驗過程管理,確保實驗課題穩步推進,良性開展。
3、廣泛交流,加強研究。加強合作交流,積極參加學校教科研沙龍活動,加強實驗變量及相關變量的研究,以個案研究促進實驗進程。
4、深入總結,加強評估。及時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以科學的態度調整研究方法及措施,對課題研究加強有效評估、調控。九、組織機構
【課題研究方案】相關文章:
課題研究方案10-05
課題研究方案06-25
小課題研究方案11-23
課題研究方案[優選]10-14
【精華】課題研究方案10-20
課題研究方案范文04-27
小學課題研究方案04-25
[熱]課題研究方案04-08
課題研究方案【必備】11-03
實用的課題研究方案10-12